积累的创新世界

2024-06-27

积累的创新世界(精选8篇)

积累的创新世界 第1篇

一、优化积累方式

(一) 学生自主积累

1、善于观察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叶圣陶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空口念着是没用的, 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由此可知,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最重要的方法。

进入高中后,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成了“三点一线” (教室、宿舍、食堂) , 枯躁无味, 没什么可观察可欣赏的了。其实不然, 只要用心留意, 高中生活仍是多姿多彩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事。留心身边的同学、老师, 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面容、鲜明的个性, 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孔子教学生“多识草木鸟兽名”, 留心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 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与奥秘;留心校园的亭台楼阁、励志铭刻, 你会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可以摄取为鲜活的素材。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 真实的体验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 写出真实的文章。鼓励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 参加生产劳动, 到社区、敬老院做义工, 到农村慰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学生把实践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

3、阅读书籍。

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 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书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中起着传播文化、传递精神遗产、孕育文明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苏霍姆林斯基语) 。

阅读的书籍可按高中语文课标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分阶段安排,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指导。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为学生作文“引流”, 还可指导学生写作“阅读作文”, 如摘录精彩句段, 根据原文编写故事, 写文章提要, 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等。把素材积累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

4、使用信息化手段。

现代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 网络、电视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 学生通过网络、电视能获取大量有用、新鲜的信息。

(二) 教师精心指导

1、适时点拨。学生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大型活动, 就要及

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如学生军训, 对他们来说, 意义重大, 就要引导他们把训练中的情形和感受写下来。再比如观察人。有一次, 学校的卫生检查教师查到我正在上课的班级室外清洁做得不彻底, 需重做, 本不是清洁委员的事, 但他二话没说立即去做了。我就及时启发学生,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班集体的典型人物, 要记录下来。

2、形成序列。素材积累, 不是一时之事, 要长期坚持。按照三年教学周期, 可从以下两方面形成序列。

(1) 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系列。首先明确积累的事件、人物, 再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制作课件。

(2) 文化名人系列。紧扣作品入选教材的作家, 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鲁迅、巴金等, 收集他们的生平经历, 典型事例, 奇闻趣事等, 采用“百家讲坛”的方式向学生讲授。

3、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中很多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本身就有典型性, 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运用到作文中,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不计前嫌、临危受命的烛之武, 《纪念刘和珍君》中的追求进步、勇毅爱国的刘和珍。

4、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单一的文字记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 作文素材积累,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多媒体, 通过展示图片, 播放视频、课件等,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如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让他们观看经过老师精心选择、编辑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节目,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让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变得深刻, 对世界的观察变得细微、独特。

二、恰当储存运用

(一) 书面文字随时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时时处处留意聚积, 养成用文字记载素材的习惯。

(二) 学会概括

每一个素材, 要抓住其价值核心, 概括成几十字的简短文字。

(三) 分析事例

高中语文课标说, 要“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积累的每一个事例, 应及时写一些评论或感想。

高考语文作文评分等级中有“内容充实”“材料丰富, 论据充实”等要求, 如果能从高中阶段就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 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推广和实施, 相信学生恐惧作文的心理一定会有所改观, 在高考中作文也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作文水平也必将日益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善于积累,敢于创新的教案 第2篇

一、班会主题:善于积累 敢于创新

二、班会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新的价值,重视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注重积累。

2、能力:学会学习生活中创新的方法,迈向成功。

3、知识:了解创新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掌握一些积累创新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树立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1、搜集影视资料片段。

2、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3、学生搜集有关积累、创新的名人名言,搜集有关名人敢于创新的故事

4、制定班会课件。

六、教学过程:

老师: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决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你们自己的欢乐和今后的工作所属社会的利益,去学习。”创新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会发展进步。(图片欣赏)播放图片《赵州桥》

老师:欣赏了这组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1400年来不知道有多少车马行人从桥上经过,不知道经受多少次洪水与地震的考验,但它依然不坠不毁,屹立不倒,这就说明它的设计有它的科学性,有它的巧妙之处,那么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学生看图思考并回答。同学:采用单孔圆弧石拱的设计方案。

同学:拱圈平扁(平拱式大拱),既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又方便人畜通行,还节省了石料。

同学:首创了敞肩式小拱,增加了桥的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而且造型美观。

老师:正因为选赵州桥在设计上有许多创新的地方,选料得当,施工讲究,所以今天它依然屹立不倒,犹如一条长虹横跨在水面上。说以敢于创新对人类的进步作用是很大的。

(真实再现)学生欣赏案例一、二、三(6分钟)。

老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这三个小故事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

同学甲:这三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敢于创新是多么的重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同学乙:还有就是,他们都重视平时的点点滴滴,善于思考和积累,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老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印刷术的发明,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节约了材料,提高了印刷效率,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实惠。总之,没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科技文化,就没有我们今天灿烂的科技成就。下面请同学们来阅读“史海沉钩”和有关创新的“名言警句”,欣赏视频《2003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事迹》,看我们伟大的先人及成功者们是怎样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创新的。

老师:时代需要我们创新,我们更需要与时惧进、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只有开拓,只有创新,只有敢为天下先,我们才能不负古人,无愧来者。同样在我们学习中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敢于创新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在学习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生:自由谈实例,并且说说自己的打算。

投入积累创新育人——几点教学体会 第3篇

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好一门课, 首先是要了解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之上, 选择教学内容定位要准确、要求要合理, 并真正读懂所讲授的课程, 熟练掌握课程的内容体系, 达到能自如地讲出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程度, 这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记得1998年原国家教委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 我校自动控制系的“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和“流体传动与控制”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宽口径的“自动化”专业。根据我校的办学传统和学科优势, 自动化专业确定了以电为主, 集机电液控制为一体的办学特色;这样, “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课程被列为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 当时教研室主管教学工作的金志立教授把该课程的建设工作交给了我负责。面对宽口径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团队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 但在选择教材上却遇到了难题;众所周知, 流体传动这类课程一般是给机械类专业开设的, 要求学生具有较深的机械结构方面的知识, 而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机械结构方面的知识又非常有限, 基本上没有合适的教材可选。在没有中文教材可选的情况下, 想办法查阅了国外这方面的资料, 《Fluid Power with Application》等几本英文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获得启示, 于是组织教学团队花两年时间共同编写了《流体传动基础》校内教材讲义, 并在2001年应用于首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课程教学, 同时还制作了相应的投影胶片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重要的内容、疑难的问题, 这样基本上满足了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中, 教学团队不断地总结、修改、完善《流体传动基础》校内教材讲义, 并在2003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的资助, 于2005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教材, 并配套制作了电子课件;当时机械工业出版社邓海平副社长看完稿件后, 给予的评价是“该书非常适合于流体传动的教学, 编写内容、方法和手段有创新”, 其他兄弟院校的老师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该教材2006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并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先后四次重印。

在教学准备上, 每次上课前都要熟悉教学内容, 重新整理课件, 内容的选择以及图、表、文字等课件版面的布局都是精心调整, 必要时通过动画和视频进行补充,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把课上好并使学生学好。在我主讲过的“自动化专业导论”和“工程测试技术”等课程, 也都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并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 重新编排内容体系、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制作讲课课件, 精心准备动画、视频等补充材料, 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

二注重积累

要注重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的新发展, 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有很多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程性和综合性, 其许多内容和知识的发展都是很快的, 需要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既搞科研、又搞教学,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把科研成果、工程实践项目引进到教学和实验内容中。例如,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把自己亲身参加的神州飞船活动发射平台、武钢2800轧机液压AGC改造等一些重要的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并穿插介绍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实际运行中自己的切身体会、照片以及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这样做, 一方面使课堂教学不乏味, 并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传授了相关专业知识, 学生也会对老师的付出和所取得的成就投来敬佩的目光;教师的学术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是营造活跃课堂学术氛围的基础。

此外, 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与教学相结合, 还可以对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加以创新处理。例如,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实验台的设计中, 液压缸就采用了法码加载的方案, 这在国内外的相关实验教学台中未曾见报道;采用法码加载就可以建立起负载的概念、压力随负载变化的概念,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使实验教学更好地与实践、工程实际结合;而在国内外的相关实验教学台上, 液压缸主要是空载运行或加载缸对顶加载, 实验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除了科研和工程实践, 积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注重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和素材, 并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例如, 2005年到日本参加一个有关流体传动与控制的国际会议, 川崎重工在展台上播放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有关流体传动与控制的动画演示片, 经过努力获得了这份资料,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现在网络方便了, 也经常有意识地收集相关课程的图片、动画、视频, 并及时更新、充实到课堂教学的课件中, 也开阔了学术视野、扩充了知识面。这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三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 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已产生的每种方法都有它存在的依据, 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 都有它各自的适用场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也取决于教学条件、授课对象的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2]。

随着高校扩招, 大班授课比较普遍, 如“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课程每年约90个学生, 而宽口径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该课程的学时从64学时减少到目前的40学时。课时减少后,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减内容, 而是要把基本的、重要的、困难的知识点保留, 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以能举一反三。根据学时少、内容多、大班授课的实际情况,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最基本的讲授法, 但讲授并不等于平铺直叙、注入式的“满堂灌”, 而是贯彻启发式教学, 帮助学生获取知识。采用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相结合, 教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分析、归纳与综合, 突出重点, 而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演示、实物教具以及课堂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组合, 则是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 在讲授液压泵的容积变化工作原理时, 采用医用注射器吸入液体的演示过程来说明液压泵的吸油原理;当注射器的柱塞向外缓慢抽出时, 注射器内的容腔增大、形成真空,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就进入注射器内的容腔, 这与液压泵的容积变化吸油原理完全一致;而当注射器的柱塞向内缓慢压缩时, 注射器内的容腔变小、液体受挤压而排出液体, 并在排出液体的过程中, 堵住排液口, 使压缩柱塞的力增大, 这就建立起压力的概念。这样的演示实验简单、并让学生亲自体验, 活跃了课堂氛围, 也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降低了学习难度。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注重图片、动画、视频和实物教具的综合运用, 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课程教学内容工程性、实践性的方面, 使学生感受到的并不是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 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实际内涵, 增加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教师则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精讲教学内容上。

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大学的教师具有教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学不只是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传授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的能力, 更应是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 要把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平等相待、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有一句话叫“不依规矩、不成方园”, 在生活中适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例如,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第一堂课就制定规矩: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试卷 (70%) 、课堂考勤 (10%) 、作业 (10%) 和实验 (10%) 组成;课堂考勤成绩占10分, 学生迟到一次扣1分, 缺课一次扣2分, 缺课可通过随机的提问来核查, 该项成绩直到扣完为止;上课过程不允许随便进出、接听电话、吃东西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而教师则一分钟也不拖堂, 也不提前下课。任教以来, 本人上课从未迟到过, 一般提前15至20分钟到达教室, 做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并真正落实了一分钟也不拖堂, 也不提前下课的规矩;这样, 就有了很好的课堂纪律。对于少数学生的迟到、课堂不遵守纪律现象, 可用科学家、企业家的成功事迹或教师直接参与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甚至优秀研究生的成长事迹, 教育学生有抱负、有毅力、勤奋、刻苦, 有创新精神;也结合时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 教育学生诚实、正直、敬业、有社会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不仅有益于搞好教学, 而且将对学生终生有益, 也才能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对于学生交的作业, 每一个学生每一次作业都批改, 完成好的要表扬, 完成差的也要批评, 学生是需要不断激励的, 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有效的, 必要时把自己亲身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经历介绍给学生, 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触动和教育, 必将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一般在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 会给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诚实、正直、勤奋、进取、协作、奉献, 以期望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期间都能学好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并开创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www.moe.gov.cn.

积累的创新世界 第4篇

要搞服装设计,就要学习服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表现方法。这一过程大部分设计人员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然而,在学习过程中许多 人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思想误区:

一是重设计,轻工艺。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多认为自己是搞艺术的,应着力于作品的设计,而裁剪制作是匠人们的事。这种想 法导致了他们打板困难,制作不通。由于他们的设计缺乏结构设计基础而

如空中楼阁,这样的设计还没有投入生产就被“*毙”了。

二是重创意、轻实用。服装设计是产品设计,销售量是服装设计的根本目标,艺术创意是实现目标的手

段。但许多学服装设计的人把不被消费者认可呢?

目前我们国家消费者的层次太低,有这种想法的设计师大有人在。这种离消费者太远的设计无人问津

也就不足为奇了。只要走出思想误区,按着一定规律努力去做,成为设计师是顺理成章的事。综上所述,要想成为真正的设计师就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艺术家架子,甘心做市场的小徒弟,牢牢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扎实地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理论,练就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功,这便是成为设计师的第一阶段——学习过程大部分人毕业后即把自己看成了设计师,可他们却无法解决设计灵感贫乏的难题,即使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创造出一点“自己的东西”,也很难被社会认可,其根本原因是缺少设

计知识与经验、设计灵感与构思和市场信息与把握的积累。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呢? 一些服装专业的大学生这样回答:很难,因为没有钱包装自己,更没有钱开发布会。还有些人说:中国目前产生设计师的环境不佳,设计师在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难以成才。成为服装设计师真的很难吗?其实不然。

每个设计师所追求的最佳境界,时尚服饰,服装设计,服装款式,矢量图片,印花绣花,面料辅料,流行趋势,但不是每个设计师所能达到的境界,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还要通过积累的阶段才能进入创新阶

段,他们没有积累,甚至嘲笑别人积累的过程。

学习、积累、创新——论服装设计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学习或从事服装行业人的,谁不想成为服装设计

积累借鉴创新——与中学生谈写作 第5篇

关键词:写作,积累,借鉴,创新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 我看过不少的学生作文, 其内容空洞、思路紊乱、语言乏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更不用说有什么创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 我认为, 还是应该根据实际, 从基础的东西学起, 多一点积累, 多一些借鉴。只有这样, 才能在立意上、技巧上、语言上有所创新。

一、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积累, 不仅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1]学生的每一篇作文, 其实就是综合体现着他的知识、语言、思想、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在这一点上, 我们应学古人今人的一些做法, 养成熟《读成诵》的好习惯。古时的学生从《三字经》到《百家姓》, 从《四书》《五经》到《古文观止》以至《唐诗三百首》, 无不诵读如流。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到八十岁时, 实现了他的读书目标——把整部《红楼梦》都背了下来。巴金也十分强调积累, 他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 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 但有那么多具体的东西, 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的‘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名人大家之所以“下笔如有神”, 而且句句有神韵, 处处皆风骨, 就是因为他们积累了一笔丰富的语言财富。因此学习写作的人, 要对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择其善者而诵之、背之、悟之、记之。如果能做到这样, 就能受到其情感的滋润、思想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说话、作文时便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 使其意若出吾之心”。

写文章, 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材料, 而且要有生动的生活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使是炉火纯青的文学巨匠, 倘若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 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朱熹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3]杜甫的诗之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史”, 是因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写出了人民疾苦;鲁迅之所以能写出“投枪”“匕首”式的杂文, 也是因为他对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西游记》中孙悟空机智勇敢的形象和叛逆精神, 正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

要想从生活中截取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素材, 就应该身入生活, 心入生活,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都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把握整体, 洞悉细微,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即使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 也会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在的学生, 既有校园生活的亲身经历, 又有家庭、社会的生活体验, 只要善于观察, 勤于积累, 就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借鉴——是创新的必经阶段

如果说“积累”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那么, “借鉴”则是在明确“怎样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出立意深刻、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的文章来。对于初学写作的人, 只有借鉴范文, 仿其立意、仿其谋篇、仿其表达方式, 反复训练, 持之以恒, 才能娴熟地掌握每一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当然, 借鉴不是生搬硬套, 更不是机械抄袭, 而是在充分领悟范文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通过恰当的篇章结构, 用语言文字加工转换成自己的信息。如李清照的“唯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在表达思维上就是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演绎。李煜把静止的愁经过想象传递给动态的东流水, 同时把抽象的愁还原为一种具体的春水。李清照与李煜写作中内在的表达逻辑模式刚好相反, 她把具体的事物经过想象传递给抽象的愁。又如《滕王阁序》的作者更是借鉴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当然, 如果老是跟着名家名篇亦步亦趋, 一味重复别人的模式, 势必使你的文章成为某篇范文的“克隆”。因此, 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 把思维引向新的事物、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才能有所突破、有所超越、有所创新。

三、创新——是积累、借鉴的归宿

经过一定阶段的仿写训练之后, 习作者必然懂得文章的基本要素, 明确各类文体的行文规范。但这不是目的, 只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经阶段。因为借鉴摹仿的文章往往是模式化的, 缺乏生气, 缺乏灵性, 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因此, 写作必须在明确“怎样写”的基础上, 突破“模式”再创新。这是“写得好”的关键。

好的文章, 要求立意要新, 手法要新, 语言要新。一句话, 就是文章要体现自己独到的情感与见解。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生活, 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 从而形成对生活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 那么, 写出来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4]刘心武说的“思考”就是思维。而独到的深刻的见解, 涉及的就是思维的创新。有些同学写的文章之所以平淡无味, 究其根本原因, 就是缺乏思维的创新。因此, 思维的创新对作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在文章生成的过程中, 自始至终处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 直接决定着文章主题的创新、内容的创新、语言的创新。

人民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5]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素质。对中学生而言, 对某一事物, 只要有一点新的发现, 一个新的见解, 或者能够对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一些创造性运用, 就是创新的体现, 其文章也就富有新意。在这一方面, 名家手笔为我们提供了典范的例子。古文《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 词作《沁园春·长沙》是中学生读过的精品, 诗文中都曾写过“水”, 参照物都是“鱼”, 但是, 因为三位作者对“水”的感悟不同, 所以他们笔下的“水”也各领风骚。

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二文所写之“水”, 虽然都具有清澈透明的特点, 但所见之石, 前者是水底的“细石”, 后者是“全石以为底”;所见之鱼, 吴均仅以“游鱼”二字概述其动态, 柳宗元则工笔细描, 把鱼写得活灵活现。较之吴文, 柳文似有借鉴之影, 但因表达方式不同, 所以不仅没有机械模仿之感, 而且使人耳目一新。毛泽东写湘江之水, 水上“百舸争流”, 水中“鱼翔浅底”, 不再是吴、柳笔下那种缥碧、清冽、恬淡而又远离现实之水, 而是千帆竞发、充满朝气、催人奋进的江河景象。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 毛泽东以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巧妙地化用了吴均的“游鱼”和柳宗元的“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描写, 简洁生动地用上了一个“翔”字, 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感受, 这不能不说是前无古人的创新。

青少年学生, 虽然阅历浅, 但思想活跃, 敢想、敢说、敢做, 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只要善于积累, 勤于练笔, 就一定能够用创新思维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高秀敏.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J].山东教育, 1998 (21) .

[2]刘国芬.古诗文积累的途径与方法[J].文学教育 (下) , 2007 (03) .

[3]朱熹.观书有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先波, 王丽.学生作文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 2012 (04) .

积累的创新世界 第6篇

一、企业大学:作为实现技术技能有效积累的创新联合体

国内对技术技能积累已有一些研究,其本质特性、层次、内涵已逐步得到厘清。技术技能积累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创新实践中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递进。技术技能种类繁多,浩如烟海,完整意义上的积累必须依靠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2]。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包括“知识”和“能力”积累两个方面,而企业知识与能力的载体可分为个人及组织两个层次。企业所需的技术积累一般是通过迁移、联合、学习三种途径获得[3]。从技术技能的本质特性来看,技术技能积累具有历史性,即是长期学习、创新和引进的结果。技术技能积累还具有层次性,个人、组织、社会在推动积累的目标、实现积累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上所谓技术技能积累,是指个人、组织和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学习和创新实践中所获得的技术技能的递进、积淀和传承。

通过以上对技术技能积累相关概念内涵的还原分析可以看出,技术技能的积累路径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性的积累,即通过一定要素资源的投入,学习他人总结的技术技能,实现间接经验的分享,如接受职业教育、在职在岗培训等;二是内生性的积累,在实际岗位历练中,实现直接经验的升华,比较典型的如“干中学”。其中,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能够高效地批量化、规模化完成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任务,可以作为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途经。在职培训针对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提高,可以迅速有效地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但其前提条件是: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必须处于一种稳定、可靠的状态,人员的流动是正常的、可控的。“干中学”既不需要企业的直接投入,也无需脱离某一工作岗位,更强调自我的学习与提高,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技术技能的积累是培训培养的客观条件和个人具备的内在动因的过程,任何单一的积累途径都具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需要综合利用上述有关途径,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企业大学作为“企业与大学的双向超越和联姻”,是一个教育实体,是一个通过开展活动以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知识和智慧,旨在协助其上级组织完成使命的战略工具[4]。也就是说,企业大学是企业在追求自我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新的学习体制和战略平台,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为根本。企业大学发展的动因是对传统大学教育及培训现状的不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需要、终身学习的推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5]。企业大学力求营造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联系紧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员工绩效和整个企业价值的提升。与传统大学相比,企业大学填补了高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空白,同时企业大学也与高校合作,满足客户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6]。因此,企业大学综合了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和“干中学”等几种技术技能积累的优势,可以为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提供路径参照。

二、企业大学实现有效技术技能积累的模型建构

企业大学具有的企业-院校的双重属性,使其具备了企业内部认同的身份优势、人才集聚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大学就是企业为技术技能的积累和推广应用而建立的创新联合体。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建立企业大学的一般都是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借助基于企业大学这一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联合体,快速高效地实现了新技术、新技能在整个企业的扩散和应用。

如假设企业大学的母体公司ABC,由A、B、C三家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分公司组成,A有A1和A2两个业务部门,B有B1、B2和B3三个业务部门,C有C1和C2两个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方法路径不尽相同,都存在不同的创新机会与空间。但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同一分公司的业务部之间扩散与共享相对快速高效,但在分公司之间的扩散与共享速度效率相对较慢。以此为前提,设rij为部门i到部门j之间技术技能扩散与共享的速率,同一分公司rij较大(设为100),不同分公司之间有直接业务关联rij为2(图1中实线),有间接业务关联rij为1(图1中虚线),无关联rij=0。

根据rij的不同,建立扩散矩阵,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可以发现在短期(t1)可实现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在分公司内扩散,经过较长时期(t2)亦能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扩散。上述系统模式属H·西蒙所谓殆可分解系统[7],并认为高频的动态系统同子系统(分公司)相联系,低频的动态系统同系统(公司)相联系。我们基于企业大学这一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联合体,形成如图2所示模型,SA、SB、SC分别为A、B、C三家分公司依托企业大学创新联合体建立的技术技能库。三家分公司的技能积累与交流可以视同在同一分公司内部平台上,可大大加快技术技能的积累与扩散,促进组合创新,使ABC公司技术技能系统成为高频动态系统。

与此同时,基于企业大学这一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联合体,借鉴企业大学中推广的知识管理与知识转移理论,还可以构建技术技能积累的总体框架,并针对技术技能类型的差别实施不同的积累策略,构建技术技能积累框架如图3。一般而言,显性、社会化的知识称为技术,隐性、个人化的知识称为技能,但两者之间也不能绝对划清,更多地呈现为一种连续的技术技能谱系。图3中,象限I可以通过文献、技术情报、专利文献等形式进行积累,象限II一般是编码化的技术技能,象限III与象限IV必须通过集体化、编码化实现技术技能的积累、转移和共享。

以基于企业大学的技术技能积累总体框架为参照,借鉴Nonaka的SECI模型(即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外、内部化)及内外交互、显隐互转的知识螺旋模型[8]等成果,可以得出基于企业大学的三层次技术技能积累途径,如图4所示。其中,从企业大学的立场出发,与校企协同相应的维度,属于技术技能的社会化积累的范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是与职业院校建立共同开发和共享的实用性课程机制,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推进技能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并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保留和传承技能大师的丰富技能,进一步研究后实现编码化。其次是产学研共建技术应用联盟,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上的优势,相互交流、协作,共同推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技能的积累。再次是校企共同推进现代学徒制,与相关院校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共同开发课程与实训项目等环节实现企业技术技能转化为社会性积累。

三、校企协同促进技术技能积累的模式:对标企业大学的若干启示

以企业大学这一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联合体为对标,推动职业院校真正成为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载体,必须准定位、优体系、强能力,形成校企协同的目标导向、完善校企协同的体制机制、夯实校企协同的坚实基础。

1. 准定位,形成校企协同的目标导向。

一是要成为企业战略助推者。企业大学定位于“企业战略的系统学习方案提供者”,并以“成为企业战略、业绩和变革的推动者”为使命。企业大学与母体企业之间具有战略上的高度一致性,职业院校要从成为企业战略助推者的定位出发,切实强化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为办学的重要导向,主动对接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需要,融入企业发展的战略之中,成为企业战略项下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的坚实保障。二是要成为企业文化传播者。职业院校必须发挥高等教育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持续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双方的文化认同。三是要成为企业价值创造者。企业大学的发生、发展,是基于对企业发展创造了重要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引领性企业深度合作,融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努力打造校企协同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2. 优体系,完善校企协同的体制机制。

一是人才梯队同步培养机制。企业大学根据母体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安排,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工作,职业院校必须聚焦企业人才开发、培养中的“痛点”,主动服务,补足企业需要的“短板”,如协调各专业根据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标准,为企业发展提供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学习方案同创产出机制。职业院校服务企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培训、研发、咨询、规划、提升及丰富企业文化的需要,对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协同企业制定有关人才开发的学习方案,并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培训、研发等,形成基于企业战略的系统学习方案同创的产出机制。三是组织智慧同力萃取机制。企业大学功能的极大发挥,本质上是对企业组织智慧进行有效萃取、团队知识有效管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进一步实现了技术技能的有效积累。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将企业内部知识和经验积淀与内化,通过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形成全面、丰富的案例库,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并持续建设开放共享的交流机制和平台,促进组织智慧的进一步沉淀和创新。对隐性的、嵌入性技术技能,激励其拥有积累和扩散技能创新,如命名“某某工作法”,建立“某某”大师技能工作室,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借鉴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认定一定数量的技术技能传承人,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 强能力,夯实校企协同的坚实基础。

一是具备引领院校发展的能力。职业院校在推动技术技能积累的过程中,必须调整办学思路,聚焦内生的发展战略,通过与企业共同研发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协同打造优势专业群,共同研究开设新专业,由企业人员和技术骨干授课,增加企业战略规划、业务板块、制度规章等课程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推动院校成为业内的领先者,增强对相关行业企业的影响力、吸引力。二是具备对接政策落地的能力。下一步,为了发挥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的后续配套政策必然将不断健全完善,职业院校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切实强化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成为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有效平台。三是具备影响行业生态的能力。从企业大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来看,其服务对象已经借助母体公司的行业引领地位,开始延伸到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的客户。因此,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协同促进更高层次上技术技能的积累,必须具备对相关行业企业生态影响的能力,实现“开放式创新”,如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行业内外部协会等,为某一行业、相关企业上下游供应商、代理商等合作伙伴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提升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

摘要:企业大学是企业为技术技能的积累和推广应用而建立的创新联合体,国内外一些行业的标杆企业借助企业大学实现了技术技能的积累,并快速高效地实现了新技术技能在整个企业的扩散和应用。目前企业大学呈现出技术技能积累与扩散模型、技术技能积累的总体框架和“个人、组织、社会”三层次技术技能积累途径模式。对标企业大学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型,职业院校要真正成为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载体,必须校企协同,准定位、优体系、强能力,创新技术技能积累的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企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秦,李慧凤,嗷静海.基于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

[2]傅家骥,施培公.技术积累与企业技术创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1).

[3]施培公.我国企业技术积累若干问题探讨[J].科研管理,1995(6).

[4][美]马克·艾伦.企业大学手册:设计、管理并推动成功的学习项目[M].饶晓芸,译.南京: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2.

[5]梁林梅,桑新民.当代企业大学兴起的解读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2(9).

[6]吴峰,白银.企业大学发展及趋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7][美]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190-197.

积累的创新世界 第7篇

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的增长模型称为熊彼特增长模型(Schumpeterian growth model):第一,模型中的研发和创新是内生的,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第二,模型中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的目的是获得垄断利润[1,2]。以熊彼特增长模型为基础来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称为熊彼特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Lucas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不赞成技术进步外生性的假设,强调技术进步是内生的,资本积累和创新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4]。20世纪90年代初,以Romer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动态一般均衡(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的框架下将创新、研发与内生经济增长联系起来,阐释了内生的研发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从而奠定了熊彼特增长理论的基础[5]。熊彼特增长理论强调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是,厂商为获得垄断利润不断增加研发支出,这增加了知识存量从而推动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通过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来实施,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熊彼特增长理论主张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横向创新(horizontal innovation)和纵向创新(vertical innovation)两种模式实现的。横向创新是指通过研发使得生产投入品的种类不断增加,这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进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纵向创新是指通过研发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高质量的产品逐步将低质量的产品排挤出市场,进而推动技术进步。相对于横向创新来说,纵向创新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纵向创新包含了不确定性(uncertainty),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理论更加符合现实;(2)纵向创新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毁灭(creativedestruction)的过程,创新成功的企业会将原来的企业排挤出市场,成为新的垄断者。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必须完美地预期到其创新成功的概率以及其将来被排挤出市场的概率。

与宇泽—卢卡斯(Uzawa-Lucas)模型等新古典增长模型相比,熊彼特增长模型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熊彼特增长理论强调,内生的研发推动创新和知识积累,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 熊彼特增长模型通常假定经济中存在最终物品生产部门、中间物品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三个生产部门,且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3)不同于资本,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即使经济中资源(资本、劳动等)总量是有限的,且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经济仍可以通过知识积累而实现持续增长;(4)突破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假设中间物品部门的厂商具有一定的垄断权力,企业可以获得垄断利润;(5)更加强调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6]。

熊彼特增长理论强调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7]。然而,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8]。因此,一些学者通过对基本的熊彼特增长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资本积累和创新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的修正的熊彼特增长模型。这类模型均认为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本积累和创新两者缺一不可。

Anders把人力资本积累内生化,发现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时,创新的回报较低,经济中没有创新,人力资本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当人力资本水平达到一定规模时,创新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此时经济中包含创新,人力资本和创新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9]。Matsuyama假设中间物品生产部门的企业只有暂时的垄断权力,得出的结论是,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当中间物品部门是完全竞争状态时,资本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10,11]。Funke和Strulik在一个横向创新的框架下内生化人力资本积累,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增长模型。他们发现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取决于人力资本生产效率以及创新回报的高低:当人力资本生产效率以及创新回报都较低时,经济中没有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这时的经济符合宇泽—卢卡斯新古典增长经济的特征;当人力资本生产效率较高而创新回报较低时,经济中只有人力资本积累,而没有创新;当人力资本生产效率以及创新回报都较高时,经济中既包含创新也包含人力资本积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增长[12]。Zeng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假定中间物品生产和人力资本积累都需要投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进而发现资本积累和创新都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13]。

运用资本积累和创新相互作用的修正的熊彼特增长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经济发展的现实特征,解释经济增长的差异[14]。因此,本文在修正的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实证研究福建省资本积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从而为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2 实证研究

按照修正的熊彼特增长模型的结论,本文选取3个指标来解释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分别为:物质资本(W)、人力资本(R)和创新(X)。经济增长Y采用总产值(GDP)来衡量。研究的时间区间为1987~2009年,数据来自福建省统计局网站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采用永续盘存法测度物质资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Wt=(1-δ) Wt-1+It/Pt (1)

其中,Wt=为第t年末的实际资本存量,δ为折旧率,It为第t年的名义投资,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根据张军的研究[15],本文设定资本产出比为3,折旧率为5。用工人的受教育年限来测定人力资本,技术专利的申请数来衡量创新。所有指标的值均为原始数值取对数后的值。

注:为差分算子,检验形式全部为带常数项、无时间趋势项、滞后9阶。

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解释变量经过对数变换后仍为非平稳变量,但是其序列都是I(1)序列,因此,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M)时,将解释变量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

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创新和总产值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LR、AIC和SIC准则确定VECM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即VECM(2),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从表2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创新和总产值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可以进入下一步建模。

根据AIC准则,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进一步采用滞后结构检验发现,VECM(2)模型特征多项式根的倒数均落在单位圆之内,表明该模型平稳,故可估计出模型的结果如下:

Y=-0.20ECMt-1+0.25DW(-1)-0.06DR(-1)-0.05DR(-2)+0.18DX(-1)+0.08DX(-2) (2)

该模型拟合的可决系数为0.876,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752,统计量为2.95,系数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以发现,物质资本滞后一期对产出的贡献系数达到0.25,为解释变量中的最大值,说明物质资本对福建总产出的作用很大;人力资本滞后一期、二期与总产值均为负相关,表明滞后期的人力资本对福建产出具有抑制作用,创新滞后一期和二期都对总产值有正面的影响,其贡献程度分别为0.18和0.08。总体上,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

从图1可以看出,总产值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反映最为强烈;物质资本对总产值有一个正的冲击,且在1~2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响应幅度逐渐减弱,并在第5期开始表现为负面作用;人力资本对总产出的冲击在第3期时达到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并在第6期呈现负的冲击;创新对总产值一直保持负的冲击并在第9期后开始反弹逐步上升,呈现正的影响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物质资本积累对产出的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本积累,创新的贡献率最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资本积累的贡献程度逐渐减弱,第6期后才又有所上升;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对产出的贡献程度却快速上升,人力资本积累上升的速度比创新快,幅度大;创新一开始对产值的影响趋于0,直至第3期才开始上升并在以后的一段时期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总体来看现阶段资本积累对总产值的作用最为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是总产值的格兰杰原因,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联合起来也是总产值的格兰杰原因。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福建省的经济增长的特点接近宇泽—卢卡斯经济的特点,即人力资本生产效率较高,而创新回报较低时,经济中只有人力资本积累,而没有创新。因此,为了提高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应该采取以下两大措施:

第一,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福建省来讲, 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缩小自身同其他技术发达地区的差距, 是该省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选择。同时,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创新,以实现真正长久地推动福建省经济持续发展。

第二,积极鼓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可以更快地吸收新信息并更有效地提供新投入或新工艺,而且足够的人力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学习效应的顺利实现,保证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的新技术可以很快转化到生产领域,并纳入到新的出口体系中,进一步改变该省的要素禀赋。这样可以扩展取得新技术的渠道并深化学习过程。需要大力发展各级教育事业,增加教育和科学研究投入,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力资本在产业和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摘要:回顾熊彼特增长模型和修正的熊彼特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利用1987~2009年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创新和经济增长数据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基于修正的熊彼特增长模型实证研究福建省资本积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结论是,当前福建省的经济增长特点接近宇泽—卢卡斯经济的特点,经济中只有人力资本积累,而没有创新。据此提出增强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政策建议。

积累的创新世界 第8篇

一、注意引导, 丰富生活, 诱发创新动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许多学生害怕作文, 主要是因为生活单调, 缺少题材。因此, 教师务必使写作内容贴近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 让学生走出围墙, 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 再用自己的笔把这些感受物化, 这样作文与写作欲望就大大缩短了距离。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 观察引导, 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就是说, 要给学生自我发挥主体性的机会。对此, 观察引导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欲望的方法之一。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 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 通过观察, 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 便可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例如, 通过参加某项活动后写记叙文, 应事先向学生说明写的是“记人”的还是“记事”的记叙文;一种所见所闻的材料、景物会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哪些材料和要表现的主题相关等。通过这样的提示, 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索, 形成自己的东西, 通过内化以后, 便会产生自己要说的东西,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其次, 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作文教学不是空穴来风, 阅读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之源, 这一点对农村孩子尤为重要。这种知识积累可以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 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大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具体的指导时, 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月度计划的制订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也可以在诵读中积累。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 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 (段) , 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 (段) , 在实施中教师要适时开展阅读辅导讲座, 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另外, 搜集积累材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挖掘文本的创新因素, 加以张扬, 进行创新思考, 培养创新品质。

再次,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 在实践中激发创新能力。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积累写作材料。学生走出教室, 他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以及和教材中所固有思想形成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 打破思维定式, 积累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材料, 一旦“量”已足够, “质”便不会沉默太久, “灵感”来了, 写作动机就会产生, 作文所表现出来的就会是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新的看法和思想。

二、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创新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不是说一定要使爱学习的学生都成为作家或评论家。我们认为, 创新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在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 教师有目的地分层次教学生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和创造, 以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文章是一种精神产品, 它的个性特色应该是最明显的。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应该不同。对初中阶段的学生作文不必过于强求统一, 要让他们打破同向思维方式, 大胆求异。因此, 对学生的作文, 教师应多方面正确地、客观地去评价, 只要合乎基本要求, 都要加以鼓励。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喜欢看电影、电视剧, 剧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我于是参与其中, 教他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 并鼓励他们谈感受, 同学们非常感兴趣, 积极准备。这样既训练了口头表达, 提高了写作兴趣, 也丰富了写作内容。可见, 教师尊重学生个性, 给他们思想、言论以自由, 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道出自己的心声, 讲出自己要讲的话, 这样文章才有个性, 才能创出新意。

三、借助文本,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教材里所选的大部分是比较有影响、有代表性、实用性较强的文学作品, 而这些文学作品有的是长篇文学名著的节选, 有的是短篇经典。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多动脑筋,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帮助。教学中应借助文本, 利用作品中精彩的文字描述, 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续写、补写、改写、扩写、缩写的练习。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后, 让学生对游行大典后的情节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学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之后对赫尔墨斯听说自己只能算“添头”、“白送”的尴尬心理和表情让学生进行补写。这种拓宽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学生在原著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性格所允许的范围内, 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式,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

四、指导学生互改作文, 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能力

修改, 是写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序”, 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措施。有人说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 这话一点不假。学生作文的修改, 一般有三个过程, 首先是学生自己修改。其次是同学之间互改。同学之间交换作文簿, 亲自动手修改, 在修改别人作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才能切实提升文章的质量,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三是教师的抽查批改, 教师的修改, 既是对作者文章的查阅, 又是对评改者批改的检查。因此教师的评语也是一种创新, 要自始至终地把创新教育观融于自己批阅的过程之中, 要珍惜学生的创新劳动, 发现学生的创新亮点, 只有教师肯定以后, 学生才会充满自信, 乐于创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说, 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培养这些能力中, 作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充满自信心, 乐于创新。

上一篇:学习形态下一篇:混合动力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