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的笔记范文

2024-05-18

口译中的笔记范文(精选11篇)

口译中的笔记 第1篇

本科口译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以便为将来的专业口译训练打下基础。基于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真正提高口译技能,而不是教师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口译笔记作为口译特别是交替传译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训练往往被忽略。

一、口译笔记的特点及重要性

谈到口译笔记,通常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记笔记,二是读取笔记。记笔记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听、理解、决定所记的内容、记忆和手写,读取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读、回忆、组织语言和讲出内容。尼尔·吉尔解释到,口译笔记并不是复写整个语篇,只是一些可以帮助口译员记忆语篇的符号。交替传译界不同学派也一致认为笔记并不是记下听到的所有内容。

口译员的工作记忆一般只持续1分钟,因此在交替传译现场,如果原语的时长超过了一分钟,口译员就需要借助于笔记。除此之外,口译员还必须通过长时记忆分析语篇的句法结构和逻辑,通过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相结合完成整个过程。由于工作记忆只能持续1分钟左右,口译员就必须依赖长时记忆,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口译员的负担,还容易造成大量信息缺失和错误,为了确保信息传达和翻译的准确性,口译员不可避免的就需要借助于笔记。

李逵六曾指出,口译过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笔记。笔记虽然基本,但却是交替传译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出色的口译笔记技能可以帮助减轻译员的记忆负担。口译笔记并不等于长时间的速记或听写,而是口译员在听取、理解并抓住讲话者讲话大意后将重要信息记录下来以确保口译的准确性。口译笔记是一种重要辅助工具。

鲍刚也指出,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是帮助口译员的一套系统性笔记,口译员在交替传译现场通过明确原语的线索,即席迅速地并准确的定位关键词及原语的内容,并立即搜索和组织目标语言,以完成口译任务。因此,口译笔记可以说是口译员自己开发的一种符号,可以帮助口译员理清思维,抓住语篇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语篇的逻辑和结构。

口译笔记在交替传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口译初学者应当重视开发出一套自己专属的口译笔记系统。

二、口译笔记的内容

口译笔记具有个人独特性和暂时性。它是记忆的载体,而不是原语逐字逐句的照搬。教师在本科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初学者明白应通过大脑记忆,完全只依赖笔记是非常危险的。只有记住这一原则,初学者才能清晰的知道应记下那些内容。

1.原语结构。在口译笔记中,最难也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抓住整个语篇的结构。口译员应集中精力分析语篇的结构和逻辑,并掌握语篇的主要内容。根据长时间的实践,建议在记笔记时使用纵向布局,这样才有利于口译员打破原语的结构并重新组织。纵向布局可以清晰的展示语篇的逻辑及内容,不仅可以节省口译员辨认笔记的时间,还可以激发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从而提高效率。

2.数字、专有名词和术语。无论何种语言,数字都不是一个容易记住的内容。许多很有经验的译员,即使使用笔记,也常常会不小心在数字上犯错,所以对于数字,译员更应该谨慎对待。不论何种语言,对于数字的表达是相似的,所以初学者只需直接记下数字即可。但须注意的是,初学者可以准确的重复出数字,但通常会忘记这一数字所关于的内容是什么。

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等比起数字更难记忆,初学者往往需根据发言者的发音记录。至于人名,如果不能准确的记下,一定要在人名之前加上称谓如“英国首相...”,“微软公司总裁……”等,而不能随意改变人名或是使用未经确认的人名。

至于专业术语,术语在不同的原语主题中意义不同,因此初学者在接到交替传译任务时就进行大量准备。

初学者还应该记录列举类词,以免口译时发生遗漏。除此之外,由发言人自创的词,具有特别意义的词以及经常提到的词也应该记录。

三、口译笔记的技巧

1.笔记的比例。关于一篇讲话应该记下多少笔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根据以往口译员的经验,对语篇的理解程度越高,对笔记的依赖程度就越小。一篇10分钟的讲话可能只需记下一些词语,但如果初学者不熟悉语篇内容,一篇2分钟的讲话可能都会记下很多词。因此,笔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篇逻辑,主题和口译员对于语篇的理解程度。以一篇结构清晰,逻辑紧凑和表达流畅的议论文体为例,笔记一定只是辅助工具,大部分应靠大脑记忆。口译笔记是口译员理解、分析、认识、记忆和表达的载体,口译员不应完全将精力集中在记录上,而应该先分析语篇的线索和逻辑,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录。

2.笔记的布局。记笔记时,口译员应重点记录语篇的整体逻辑结构。许多专家建议笔记的布局应该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这种纵向布局有利于展现整个结构及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口译笔记都是采用纵向布局。

3.笔记的语言。有专家认为口译员在记笔记时应采用译入语的语言,在记录下译入语之前,口译员需要分析和整合原语篇,而到了口译阶段,口译员的负担就会减小,从而提高效率。然而也有人认为采用译入语记笔记会加重理解负担,从而降低效率。

笔者认为,在记笔记时究竟该采用原语还是译入语并不是固定强制的。当口译员听到语篇内容时,大脑里第一反应是哪种语言就采用哪种语言即可。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法。

4.符号和缩写。符号和缩写容易记录容易辨认,在口译笔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符号不属于任何一种语言,它是数字符号、箭头和逻辑符号的结合,如“=”,“+”等。

鲍刚在《口译理论概述》中列出了一些国内外口译员广泛使用的符号和缩写,例如,“↑”表示“上升”、“增长”、“改善”、“提升”等含义,初学者不应拘泥于这些符号,而应该根据这些符号开发自己独特的一套口译笔记系统。

四、口译笔记训练方法

了解了口译笔记的特点等,就需要在本科口译教学中形成一套笔记训练方法。口译教学不是纯理论的教学,应注重实践,因此教师可以在口译课模拟临场训练,多给学生机会在全班模拟口译全过程。再由教师穿插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具体步骤训练可如下:

1.教师选取如经济、政治等题材的语篇一至两遍,播放录音,学生同时做笔记;

2.请几名同学在录音结束后做口译并将笔记写在黑板上;

3.全班一起对比讨论各同学笔记的内容;

4.教师讲解参考笔记及参考译文;

5.学生讨论及反馈。

五、结语

口译笔记虽然是口译员个人开发的系统具有个体性,但记录的技巧和内容却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本科口译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口译笔记技巧和原则。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发出适用于个人的口译笔记系统,以便为今后成为专业的口译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John Benjamin Pub Co.,1995.

[2]李逵六.口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交际[M].1994.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公司,2006.

口译笔记怎么做? 第2篇

口译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在口译表达前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记录的能力。记录分为“脑记”和“笔记”两种。

人脑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组成。顾名思义,短时记忆是一种操作性的暂时记忆,长时记忆属于一种储存性的永久记忆。影响一个人短时记忆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记忆内容的意义性。即便是当感知的信息有意义时,人的短时记忆只可容纳由二十多个单词组成的句子,或者一组十位数的数字。因此,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完全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是危险的,记笔记便显得十分重要。

口译的过程中,译者会遭遇许多讯息负荷上的困难,例如:讯息过多、讯息密集(好几项并列的`讯息)、讯息杂乱、或是讯息陌生(如数字或专有名词)。既使能够完全理解讯息的内容,也有可能无法完整地将讯息传达出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辅助工具的协助,这就是口译笔记。

口译笔记的功能是:第一、具有辅助短时记忆的作用,避免遗忘漏失。第二、透过图像、版面与符号的交错运用,笔记具有语段逻辑分析与保存的功能,能将语篇的段落整理清楚并保存一段时间。

口译中的笔记 第3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公众演讲

口译笔记训练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口译笔记既可以确保口译内容的完整,又有助于译员的语言转换和译语的连贯表达,因此笔记训练历来被当做口译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学生对口译笔记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对口译笔记的内容和结构设计不合理,在口译训练中经常会产生诸多问题,影响教学效果。要想切实达到口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为什么要做口译笔记

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刚开始练笔记时都很认真,但却往往过分盲目于做笔记,在没有理解的前提下就开始记录,忽略了讲话内容的整体意思,结果反倒影响了理解和表达。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做记笔记,对口译笔记的性质和功能没有正确的认识。口译笔记不同于听写或会议记录,它在口译过程中是帮助分析源语信息和辅助大脑记忆的,是听解和记忆的延伸和补充。口译笔记的前提是译员要听懂讲话人的真实意图,并能将其讲话要点和逻辑关系理清,才能将精力分配到记忆存储环节。口译笔记有时会帮助理解,但过多的强调笔记,在遇到语言难度较大或专业性较强的文章时就会机械记录却不知所以然。同时,译员记录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讲话者的语速,译员必须以脑记为主,笔记为辅,笔记的目的不是再现讲话的原文,它在口译过程中仅仅是起到提示记忆的作用,口译笔记必须与理解和记忆结合才有效。只有帮助学生对口译笔记有正确的认识,在口译过程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平衡协调。

二、口译笔记到底记什么

口译笔记训练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不知道记什么,经常试图从头记到尾,导致出现看似记了很多东西,但却不能条理清晰的将源语内容完整表达。如前所述,口译笔记记的应该是经过听辨理解并经过大脑记忆后的内容,因此笔记的内容应该是讲话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意思是讲话的核心,在听取和记忆讲话时译员不必记住原文的个别词句,而是做到“得意忘形”,因此除了数字、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信息外,笔记承载的也应是原文的意思内容,包括表示概念和命题的主题词、关键词和发言人重点强调的话。同时,笔记中还必须要体现出表示各个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比较、因果、转折、列举、推论等等,以及各个意思之间的前后关系,这种联系和关系是意思表达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笔记中要对表示逻辑变化的线索词和前后关系进行记录,只有将它们清晰明了的表现出来,才能顺利完成接下来语言转换和口译表达的后续环节。因此,在口译笔记教学中必须时常提醒学生这样一个道理:意思和逻辑是口译笔记的生命线,口译笔记就是源语意思和逻辑关系的文字体现。

三、口译笔记究竟怎么记

学生在口译训练中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不知道怎么记,往往记的内容多而杂。首先,口译笔记宜简而精,译员应做到“惜墨如金”。为了在最短的时间记下最多的信息,笔记应使用精简缩略,用最少的符号代表尽量完整的意义。讲话中常见的逻辑关系词可以不用文字而用符号记录,例如因果关系可以借用数学中的三点符号,表示指向可以借用箭头符号;高频词可以用缩略或符号代替,例如常见英文单词可以采用前几个字母缩略的形式,表示“国家”概念的词可以画一个方框代替,“世界”可以用一个圆圈代替。需要注意的是,缩略和符号不是万能的,必须告诉学生不要为了省时省力肆意发挥创造符号,在读取笔记进行翻译时笔记内容必须能够被准确识别。同时,口译笔记要体现出层次性。笔记的格式极为重要,纵向书写、横向缩进、对齐叠加等方法是得到公认的合理布局,一个好的笔记在阅读和口译时应该类似一种讲话提纲,一目了然,清楚易认,从而减少解读笔记的时间和负担。

四、结语

作为直接决定口译内容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口译笔记是口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起学生对口译笔记的重视,又要培养学生口译笔记的正确方法。口译笔记的前提是听辨为先、脑记为主,口译笔记承载的是意思和逻辑关系,而口译笔记的方法是精简缩略、合理布局。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训练和实践中对笔记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真正达到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目的,培养出未来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D.塞莱斯科维奇 玛丽雅娜·勒代雷.邵炜译.口译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7.

[2] 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作者简介:

口译笔记训练中的专一战术 第4篇

一、当前口译笔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 不知如何取舍笔记内容。

学生在笔记练习中记得太多, 面面俱到。当大量信息接连不断地出现, 学生在进行笔记练习的初期往往会听到什么就记什么, 唯恐没有记下会忘掉。结果会造成分辨不出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也不能有效分析信息的结构, 也可能由于跟不上讲话速度而漏掉了后面的信息, 有的学生甚至会彻底放弃不再记录。

(2) 不能合理分配精力。

学生在笔记练习中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记笔记上, 几乎无法顾及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储存, 常常导致之后在阅读笔记和回忆内容时只能记起一些零碎的字词。由于用于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精力不够, 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发言人希望传达的信息, 在最后表达译文时, 只能根据零乱、缺乏逻辑和层次的笔记, 发挥想象, 编造译文。

(3) 不知如何组织结构。

学生所记的口译笔记不符合笔记结构, 字迹潦草, 自己无法辨认。学生在边听边写时, 都会不自觉地加快速度, 往往忽略笔记的结构, 把握不好纵向分页、横向分段的格式, 学生在辨认笔记上的文字或者符号时遇到障碍, 要么由于辨认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口译的流畅性, 要么根本无法翻译, 造成漏译, 影响口译效果, 因而这样的笔记也就失去了有效性。

(4) 不能创建自己的笔记符号体系。

学生不用符号或者使用的符号都是临时的, 数量过多。在口译笔记训练中, 由于信息流不断地涌进学生的耳朵和大脑, 很多学生只是盲目而费力地用汉字或字母去记录所听到的信息, 无暇顾及符号的创建和使用, 这种情况下建立和使用的符号数量过多、不成体系, 不能提高笔记的效率。

二、专一战术在口译笔记训练中的运用

针对口译笔记训练当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者 (如陈菁、廖坤慧, 2007;吴钟明, 2008等)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办法。本文将要从战术的角度探讨口译笔记训练的方法, 以便让口译笔记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克服困难、突破瓶颈, 提高口译笔记的水平。

1.专一战术

专一战术是指学习者在口译笔记训练的入门阶段对一套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反复练习, 直到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某一个问题为止。这种战术可以避免盲目大量地练习所带来的烦躁感和失落感, 有利于学习者集中精力, 有效地解决每一个问题, 从而基本形成笔记的个人风格和体系。据统计, 使用这种战术产生效果需要的练习量约为250张A4纸 (包括正反两面, 每一面分为4格) (吴钟明, 2008) 。当然对于每一个学习者而言, 在实现突破之前需要练习的量不同。

2.专一战术在笔记训练中的具体运用

(1) 准备阶段。

运用专一战术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在笔记训练中运用专一战术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普遍存在的困难和学生们希望得到的具体指导, 也要帮助每一个学生了解自己记口译笔记的水平、难点以及提高的方法和进度。

笔者在这个阶段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 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诊断性测试。选择一篇难度适中的口译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场做笔记练习并立即将自己的笔记交给老师, 老师根据学生交上来的笔记进行评估, 掌握学生笔记的整体水平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 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笔记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 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测试之前的训练中和测试中的具体情况, 分析自己之所以存在某些问题的原因, 用文字详细描述然后交给老师。

(2) 实施阶段。

专一战术的实施又可分为两种场合:一种是课堂统一训练, 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练习。在课堂笔记训练中, 笔者根据在诊断性测试中了解到的情况, 选择了一套难度和题材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材料进行笔记练习。根据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预先设定一个时间期限。老师在笔记训练之前带领学生一起复习笔记的内容要点, 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正确记笔记的意识。学生在记完第一遍笔记后, 老师让学生对照这些口译笔记原则去检查自己的笔记, 总结自己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 到学生中去巡查并且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然后, 老师根据在巡查中了解到的情况, 集中进行讲解和分析, 并且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训练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第一遍检查之后, 老师再要求学生就同一篇材料进行第二遍笔记训练, 然后再检查、分析和总结学生笔记中的进步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笔记训练多次进行下去, 直到老师和学生对该篇材料的笔记基本满意为止。

要掌握正确的口译笔记方法需要大量的笔记训练, 而课堂的训练时间非常有限, 学生还应在课外开展类似的笔记练习, 并且必须就同一套口译材料进行精练。为了督促学生完成训练任务, 笔者要求学生保留每一次课外练习的笔记以备老师检查和点评。当然, 为了提高学生做笔记练习的积极性, 课外练习的材料可以不统一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一套有代表性的材料供自己练习。

(3) 检验阶段。

每过一个预定的时间期限, 笔者对训练的效果进行检验。如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那么接下来解决另一个问题。反之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本轮训练的时间。总之, 一切以实际的效果为准, 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和速度。

专一战术中的“专一”是对同一篇口译材料进行笔记练习的精细程度而言, 并非指练习材料的数量只有一篇或一段。为了达到足够的训练量和尽可能避免训练带来的枯燥感, 无论是课堂统一训练还是课外自主练习, 都要选择一套材料。一套材料中包含的篇章或段落的具体数量不做要求。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解决, 虽然事先设定了一个时间期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该期限内的口译课堂和课外训练中只进行笔记训练。可以每一次口译课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笔记训练, 每一次训练的材料也不用太长, 不能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

三、结论

在口译教学中运用专一战术可以帮助改善笔记训练的效果。然而, 学习者笔记水平的显著提高必然要以大量刻苦的训练为前提。专一战术并非一条捷径, 该战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仍需要足够的笔记训练量。专一战术也不是口译笔记训练中唯一有效的一种策略方法, 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切忌盲目照搬某种做法。

参考文献

[1]雷天放, 陈菁.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48—50.

高级口译笔记—礼仪祝词 第5篇

开幕/闭幕式 opening/closing ceremony 开幕词 opening speech/address 致开幕词 make an opening speech 友好访问 goodwill visit 阁下 Your/His/Her Honor/Excellency 贵宾 distinguished guest 尊敬的市长先生 Respected Mr.Mayor 远道而来/来自大洋彼岸的朋友 friends coming from a distant land/the other side of the Pacific 东道国 host country 宣布……开幕 declare……open 值此之际 on the occasion of 借此机会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以……名义 in the name of 本着……精神 in the spirit of 代表 on the behalf of 由衷的谢意 heartfelt thanks 友好款待 gracious hospitality 正式邀请 officioa invitation 回顾过去 look back on 展望未来 look ahead/look into the future 最后 in closing 圆满成功 a complete success 提议祝酒 propose a toast 第二部分 词语扩展

一、政治词汇

亚太地区 Asian-Pacific region 建交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互访 exchange of visit 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 一贯奉行 in persistent pursuit of平等互利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双边关系 bilateral relations 持久和平lasting peace

二、政治词汇

贸易额 trade volume 商业界 business community 跨国公司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经济强国/经济大国/经济列强(视具体情况翻译)economic power 第三部分 例句

1.我愿借此机会,代表我们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对我们东道主的诚挚邀请,表示真诚的谢意。

On the behalf of all the members of my mission,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our sincere thanks to our host for their earnest invitation.2.现在,我愉快地宣布第二十二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开幕。

Now, I have the pleasure to declare the 22nd Universal Postal Congress open.3.我很荣幸地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来自联合王国的代表团表示热烈的欢迎。I have the honor to express this warm welcome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to the delegation from the United Kingdom.4.我谨向各位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warmest welocme to all of you.5.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口译中的笔记 第6篇

【关键词】主旨口译 障碍 策略

一、主旨口译理论基础

Gile(1995)将message定义如下:信息不是演讲者所说出的文字的组合,而是演讲者所要传达给听众的意图。因此讲者通过译者将一个句子所传达给听众是由信息+情境讯息+语言表述产生的讯息+译者个人风格组成的,主旨口译要求译者能够准确地传达讲者的说话意图,讯息,这就要求脱离语言形式的外壳。D.Seleskovitch & M.Lederer (1989) 指出巴黎释意理论在听力理解和双语转换中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强调脱离语言外壳。具体来说,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对言语意义的捕捉及在双语转换过程中脱离语言外壳理论:言语的意义即信息所传递的意义,不是以含糊的方式出现在每个词和每个句子中。意义以语言含义为根据,但不局限于语言含义。在口译听力理解过程中,在未听完之前,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零碎的,只有都听完了,才能对信息进行重组,将主要信息以简短的方式概括出来,这就是主旨口译所要求的。同时在双语转换过程中,译者要脱离语言外壳,抛开语言的外部表达形式,直接触到原语华语这内心所要表达的内在意义。根据Gile (1995) 的口译负荷模型中高睿琳(2011)对涉及到的主旨形式及常见的口译类型所需要的能力做出了对比:主旨耳语传译与主旨同声传译需用到同步听说的技巧;复述所需要能力最接近于交替传译;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所有口译形式中的必备能力;听力摘要与交替传译十分相似,相差之处在于产出阶段是书面表达而不是口语表达;Gerver (1989)与台湾(2010)所就听力摘要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之间相关性所作出的研究表明,两者呈现双向正相关,听力摘要能力强或考取的分数高,其主旨口译表现好;主旨口译口头表现好,其听力摘要能力强或分数高。

二、主旨口译的实际运用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口译员为听者提供发言内容的主旨大意,以便使其能跟上会议的进度。赫伯(1982)提到,一般而言,同声传译要求口译员译出全文,而交替传译译者则可以更具实际情况来衡量,决定是译出全文还是进行主旨翻译。因此,当源语方参会者进行互相讨论,但不涉及需要翻译服务的一方时,可为外方提供讨论内容的主旨大意,使外方更上会议的进度。

虽然主旨口译是指译员简明扼要地传达发言人意图的口译方式,当译员在做主旨口译时,事实上是在释义和浓缩发言人的内容,而不受原语发言人用词的影响,是一个经过总结、融合用目的语来表达发言人主要观点的过程。不必把发言人的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抓住重点信息并用目的语表示,看似简单,但是由于长期对于主旨口译的不重视及缺乏系统的训练,通过对于学生主旨口译中表现的分析,能够基本判断出其是否具备成为一个优秀口译员的潜力,其是否拥有听力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临场能力、心理素质等都能在主旨口译中展露无遗。通过对于湖北省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第一轮主旨口译环节的观察与分析统计发现竟有约四分之一的选手一个关键信息点都没有踩中,而选派的选手且是各个高校中的佼佼者,可想而知其他的同学在做主旨口译时提取关键信息,储存并提取表达关键信息的能力就更加薄弱了,因此通过研究学生在主旨口译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训练策略,对于提高学生主旨口译能力刻不容缓,对于口译教师在口译课堂上的口译教學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主旨口译的策略讨论

本文以湖北省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为分析样本基础,系统性的考察分析选手在主旨口译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是存在于听力理解、逻辑分析、记忆及口语表达哪个环节,并针对学生的主旨口译中存在的问题,从听力中的思维理解、记忆机制到双语互译时快速地脱离语言外壳等角度出发提出策略,对学生口译实践予以指导,对教师的口译课堂教学予以启发。本次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现场观察法、定性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能对学生主旨口译中遇到的障碍予以深入分析,并且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对应的策略建议。

1.基于释译理论的口译“思维理解”—原语听辨与信息加工整合。根据释意理论,在口译理解中,对于听到的信息要首先摆脱原语中的语言外壳,抓住其意义,这一过程同时经过逻辑分析能够有助于短时记忆记住信息。在思维理解的过程中,应分几个层次对于信息进行理解和捕捉,不应不分主次不加筛选地记信息。理解层次包括大脑迅速对原语内容进行标记和整理;抓住要点间的逻辑关系,掌握原语叙述、介绍或论述的线索;将话语的主题、语境、交际环境、语言前后句法关系等及语言外知识纳入理解中;参考译前准备信息;迅速准备向目的语转化。因此在主旨口译进行的第一个过程—听力理解中,口译员应完成对于原语的理性理解,这一过程是主动的,包括对原语的语音的辨析及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并且要做好向目的语转述的准备。主旨口译中同时需要区别关键信息点与琐碎的客观信息如表示解释、举例或量化及主观信息如表示感想、意图和类型,主要找到谁做了什么(核心思想),并从以下几点去展开形成主旨口译中的summary: 如何做到的(by means of),在什么背景下做到的(in what background)原因(why)结果或影响(result/effects)及对未来的建议/应该怎么做(suggestions/what to do in the future)。

2.基于组块理论的记忆能力训练。通过思维理解的过程,在对原语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之后,这些信息应该以一种逻辑性的方式存储在大脑中,否则记不住或者提取信息时候会遇到障碍。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大约为7±2个组块,保存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因此在原语理性理解之后,口译员应迅速将这些零散信息按照模块信息单元的方式加以储存,这样会记住大量信息而且在转换成目的语的时候方便快速提取。主旨口译中要注意信息单元内部与信息单元之间的关系,大的单元应包含所有关键的信息点,小的单元里面包含关键信息点中扩展的细节。当然口译中需要的工作记忆需要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进行配合,长时记忆中对原语篇章的熟悉度有助于短时记忆,从而减小口译过程中的记忆压力。

四、总结

主旨口译是最基本的口译能力之一,做好主旨口译需要口译员在拥有较高的听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需快速且灵活地运用口译中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信息的能力、短时记忆能力与快速输出能力。进行主旨口译的探讨,通过对大量学生主旨口译实战的分析,找出造成主旨口译失败的障碍并提出解决策略,符合本科阶段口译课程对于学生口译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未确定研究方向的本科学生进行口译培养重点应侧重在口译能力或技巧为辅,以口译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及表达能力。在主旨口译的日常训练中,建议采用基于释译理论的口译“思维理解”—原语听辨与信息加工整合及基于组块理论的记忆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主旨口译训练的效率,提高学生对于主旨口译的理解力与兴趣,培养更多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D.Seleskovitch & M.Lederer,PEDAGOGIE RAISONNEE DE LINTERPRETATION D第二Erudition Opoce.1989.

[2]Gerver,David,Selection Tests for Trainee Conference Interpreters[J].Translators Journal,1989,(34):724-735.

[3]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4]Hewitt William E.Court interpretation:model guid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state courts,1995.

[5]M.Lederer,LA TRADUCTION SIMULTANEE Lettres Modernes Minard,1979.

[6]鮑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邓建华,安宇.论主旨口译训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15 (6):54-57.

[8]戴晓玲.第四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主旨口译中的听力障碍探讨[D].南昌: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9]冯建中.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J].外语研究,2005(1):54-58.

[10]高睿琳.主旨口译初探[J].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2011:2-4

[11]赫伯.口译须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12]刘敏华.逐步口译与笔记-理论、实践与教学[M].台北:辅仁大学,1993.

[13]林逸欣,张嘉倩.使用中英口译能力考试之英语测验题型[J].编译论丛,2010(2):129-161.

[14]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口译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口译中的笔记 第7篇

口译笔记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口译笔记策略, 笔记教学方和笔记理论等方面, 缺少对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口译初学者在刚刚接触到口译笔记时会在笔记符号, 听辨, 精力分配等诸多方面遇到困难。因此应该如何针对初学者在笔记学习中遇到的这些困难进行合理的训练设计, 将这些问题一一击破, 这将对于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逐一分析口译初学者在笔记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并针对这些难点提出适合口译初学者的合理笔记训练步骤。

二、口译笔记难点

(一) 笔记系统建立

口译笔记的即时性特点使得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记录大量的信息, 因此想记好口译笔记必须提高记录的效率。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笔记效率, 在笔记学习训练的初期, 老师会有系统有条理的向学生介绍很多常用的笔记符号。这些符号是具有不同笔记风格的译员所通用、较为科学的符号, 因而不会与学生自己笔记系统相冲突。随后老师会借由这些经典的笔记符号向学生传授建立自己笔记系统的方法, 如采用缩略词、图像、符号、偏旁部首等。

将这些经典的笔记符号记熟活用, 同时依据创造笔记符号的规则和个人喜好不断扩展自己的笔记符号系统, 是译员创建自己笔记系统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看似简单, 实际上想把这些符号灵活熟练的运用到笔记实战中,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和对认知记忆的多次重复强化。

(二) 听辨能力

顾名思义, 听辨能力包括两种, 一种是对源语的听力理解能力, 另一种是分辨源语逻辑结构和主要信息的能力。虽然口译课程多是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受训者的英语听力能力普遍低于口译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英语听力能力作为基础, 口译只能是空谈。因此在进行口译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辨”的能力也是记好口译笔记的前提, 逻辑是整个口译笔记的基本框架。抓住源语信息的逻辑对整个信息篇章的理解、记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注意力分配: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中, 交替传译的第一阶段可以表述为CI=L+N+M+C。也就是说成功的交替传译需要包括听辨, 笔记, 短时记忆, 和对这几方面良好的协调。由于可供分配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初学者在训练初期常常会在几方面的协调上出现问题, 比如将注意力只放在听上或者写上, 无法找到听和记之间的平衡。当这样的问题出现的时候, 笔记就不再是口译活动的助力, 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和障碍。所以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注意力分配至关重要。

三、口译笔记训练步骤

诸多的困难同时出现, 会使学生无法应对, 造成学习效率低, 信心受挫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口译笔记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训练设计, 帮助学生逐一克服这些困难是很关键的。笔者针对笔记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设计了以下六个训练步骤:

(一) 无限时中文视记练习

在本练习中, 学生应该看着中文文本, 边进行逻辑分析, 边记口译笔记。该过程没有时间限制, 学生可认真分析原文结构, 进行笔记。笔记完毕后, 不看原文, 用中文或者英文复述笔记记录的内容。对同一个段落可以反复练习三到四遍, 直到产生最简洁有效的笔记。由于没有听辨烦扰和时间压力, 初学者可以在这个练习中充分熟悉笔记技巧, 初步设计出自己的笔记体系。

(二) 英文视记练习

本练习步骤同中文视记练习。在练习过程中,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需体会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对笔记带来的影响。

(三) 限时视记练习

本练习的时间限定可稍长于该段文字的常速朗读时间。在限定时间内, 学生应看着中文或英文文本, 记录口译笔记, 然后看着笔记, 用中文或英文复述出文本内容。如果在这个限定时间中任务完成较好, 可再缩减限定时间, 继续练习。本训练可以模拟听记时的时间压力, 培养迅速的区分主次信息、选择笔记记忆点并整理出逻辑关系的能力。

(四) 中文听记练习

在本练习中, 学生听中文录音, 然后记笔记, 记完之后看着笔记用中文或英文复述记录的内容。同一段落可以反复练习两遍, 并将两遍笔记进行对比和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在本训练中, 因源语为学生母语, 放在听辨上的注意力要远远小于听英文材料, 这可以帮助学生练习注意力分配, 找到听和记的平衡点。

(五) 慢速英文听记练习

本练习步骤同中文听记练习, 在练习中学生要体会中、英文语言差异及对笔记带来的影响。因为不再是母语, 练习对学生的听辨的能力要求提高, 所需注意力也更多, 从语速较慢的材料开始练习, 可以帮助学生逐步调整好听和记之间的注意力分配。

(六) 标准语速英文听记练习

本练习方法同上一步。为使学生充分适应听辨压力, 材料选取要从易到难, 难度逐渐加大。材料内容, 从逻辑结构清晰明了的演讲、新闻入手, 逐步进入到访谈等需要较多逻辑分析的材料。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 最终将帮助学生实现手耳并行, 有条不紊的记录笔记。

结语

在口译笔记的学习的训练中虽然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 但如果能够按照合理的训练方法, 反复练习, 持之以恒, 大对数学生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笔记系统, 平衡听与记, 让笔记成为口译记忆有效的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1]刘敏华.逐步口译与笔记——理论&实践与教学[M].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 1993.

[2]刘慧.浅析口译笔记教学的系统训练方法[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110-114.

口译中的笔记 第8篇

听辨、口译笔记和口译表达通常是译员面临的三大障碍。敏锐的听辨能力是一名合格译员的先决条件, 熟练的口译笔记是一名良好译员的有利工具, 流畅的口译表达则是一名优秀译员的强大优势。这三大技能的习得都非一日之功, 但还是有章可循的。

1听辨

在此首先要纠正口译初学者的一大认识误区——听辨就是听力。根据认知心理学, 英汉口译听辨认知过程大致可分为音流听辨、言意分离、意群切分和关键信息识别与浓缩、释义、概要、逻辑性重构。 (卢信朝, 2012) 而听力, 顾名思义即听的能力, 能听懂即可。由此可见, 听力和听辨之间有着质的飞跃, 前者停留在理解表层, 而后者则是融语言、信息和分析为一体的较高层面。一个“辨”字之差要求译员能对源语信息进行分析、重组。

在实际进行口译的初期, 译员在“听辨”上通常会遇到类似问题:某些单词甚至是一些简单基本词汇看到时认识, 听到时却无法辨认或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对关键词或一些重要的连接词不够敏感;词汇大致都听懂了却无法概括或复述整篇文章大意;听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所听过的内容;理解本句的时候错过了下一句信息等等。那么, 译员该如何培养听辨能力呢?毫无疑问, 听力是第一大难关, 也是口译进行下去的基础, 必须通过大量有效的练习集中攻破, 从泛听到精听循序渐进, 从而掌握源语言者的发音特点 (如重读、连诵、断句) 和语言结构规律 (如常用句式、语法) 等。养成过硬的听力素质后, 译员需要训练大脑的快速反应和实时处理能力或visualize。这种“视觉化”的即时分析方法要求译员充分调动可用的感官, 发挥各种联想, 建立一个联结各种信息的空间网, 以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 同时也使记忆更形象、更牢固。也就是说, 译员不能仅停留对源信息的理解层面, 而应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串联, 甚至养成预判能力, 这对译员的逻辑构建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通俗地讲即“顺藤摸瓜”。接下来便是解码过程, 译员应把听到的、听懂的、经过分析后的信息再进一步整合, 快速找到主线和关键词后重组并传达出来。这样, 一个基本的听辨过程就完成了, 即将输入的声音符号转换为输出的语言符号, 要求耳、脑、口的高度协调。在听辨过程中, 译者要有全局意识, 不要拘泥于某几个单词或者某一句话。我们必须承认, 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 要想百分之百地记住源语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懂得在其间取舍, 着眼于整篇的逻辑和关键信息足矣;另外, 分析信息的过程必须快而准, 尽量不影响对源语下一句的听辨。

2口译笔记

前文提到的听辨能力是合格译员必须首先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此基础上, 口译笔记是有效帮助译员减轻记忆负担、强化短时记忆的常用工具;同时它又可谓是a necessary evil, 必要而又危险。若合理利用, 口译笔记可使译员的口译更加有条理, 整体和细节均把握到位;但若译员过分依赖笔记或对笔记运用不当, 将导致译员注意力被分散, 脑记的作用大大被削弱, 对全局的把握不准, 口译质量从而下降。

笔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听觉信息处理的过程。人体内的信息处理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 人脑首先接受信息, 进行信息的理解与再认知, 再通过符号化 (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中即语言) 将信息输出。而笔记就存在于再认知与符号化这两个过程中。笔记首先帮助译者对输入的文本进行重新架构, 即对文本形成再认知, 同时将听觉信息符号化为文字, 最后再次帮助译者输出信息, 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口语符号。

译员应明确知悉进行口译笔记的过程至少是一心三用的——听、辨和记。那么在“记”这方面注意力又该如何有效分配呢?通常是七分脑记, 三分笔记。口译笔记的本质是辅助工具, 应有效帮助大脑短时记忆和逻辑整理;它的目的是减负, 因此在记录方面应尽可能简单化、清晰化, 在对笔记的理解和转换上不能增加译者的认知负担。如果译员将过多的注意力分配在口译笔记上, 实际上译员处于被动记忆状态, 换句话说, 译员听到什么记下什么, 记的内容不一定有效, 且记的过程会影响下面的听辨, 这时大脑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 口译笔记反而成了“绊脚石”。

对于初期口译学习者来说,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过于紧张或者压力过大时, 通常会在自认为高度集中的状态下, 不自觉地记下更多笔记, 觉得笔记记得越多, 接下来的口译就更有保障。这是初学者的一重大误区——将口译简单地等同于口译笔记。实际上, 当口译笔记的作用被放大之后, 大脑处于懒惰状态, 本应主动进行的信息分析和逻辑串联过程被“笔记”大部分占用甚至是取代。然而笔记的速度通常是慢于大脑的反应速度, 而且笔记不可能将听到的东西一字不差地还原出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当回头再去看自己密密麻麻的笔记并开始口译时, 译员很有可能已经看不懂笔记了或是在译的过程中出现“断片”, 然而此时已很难再调动之前“听”的过程中大脑的记忆了, 因为当时译员的注意力几乎都在记笔记上, 而大脑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或储存。所以, 口译笔记虽是有用的, 但并非万能的, 译员应该对其合理使用, 把握力度, 分清主次。要知道脑记才是最强有力的工具, 因为不论何时, 人的大脑蕴含巨大的潜力, 理应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脑记和前文提到的“听辨”是一脉相承的, 包括大脑的分析和记忆。脑记可以帮助译员对所听内容有整体认知, 实时理清所听内容的主线或逻辑, 这才是口译的灵魂;而口译笔记主要是为了减轻大脑短时记忆的负担, 记下文章框架, 并帮助填充一些具体的关键信息。不管是脑记还是笔记, 都应该有层次地推进, 避免面面俱到, 最终事倍功半。译员要通过实践来协调脑记和笔记的关系, 找到一个最有利于记忆的平衡点。

既然口译笔记需“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 那么口译时到底该记什么呢?有些人或许会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但这在口译中并非完全适用。若译员试图面面俱到, 记下所有听到的信息, 最终会发现, 当拿着口译笔记进行口译时, 只徒增了大脑的解码负担, 进而影响了接下来的口译表达。所以, 笔记中应记下有用而不冗杂的信息, 如一些体现逻辑的连接词、关键词、数字和一些专有名词等, 同时还要通过大量练习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符号体系。译员应牢记, 口译笔记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译员快速回忆起当场听到的主要内容, 换句话说就是应有利于唤醒记忆和强化记忆, 所以应尽可能简单明了, 结构突出。至于记什么、怎么记就需要译员不断训练探索, 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 在掌握了娴熟的笔记技巧后, 基于大脑对所听内容的初步理解和分析, 记下有效信息并适当抛弃一些次要信息, 一方面减轻了大脑的记忆负担, 另一方面可帮助译员更快速地识别笔记中的逻辑关系, 从而呈出更清晰的译文。口译笔记的关键在于熟练, 不求一律但求适合。

3口译表达

这要求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 而且要知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能做到二者之间的灵活转化。在英汉口译中, 译员经常会遇到类似难题:英语听不懂, 汉语译不出;英语听懂了, 汉语译不出来, 即所谓的“可意会不可言传”。若是前者, 译员应着力从第一关听辨下手, 克服源语障碍后再逐层往上推进;若是后者, 译员则该首先质疑其对母语的掌握程度, 母语词汇匮乏和表达欠缺极有可能导致“译在嘴边出不了口”;其次是培养双语转换能力, 包括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句式句法差异性的认识;再次要不断积累一些常用句式、表达、专有词汇等, 这是基本功, 但不可拘泥于此, 要知道口译绝非“纸上谈兵”, 还是应以实战为主。

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曾经指出, 语言符号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传播活动的全部意义, 交流所得, 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语境。 (特伦斯·霍克斯, 1987) 所谓语境, 郭庆光教授曾从传播学的角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它是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郭庆光, 2011) 比如时间、地点、场合。在广义上也包括译者以及译者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文化等大环境。在这时, 语境会形成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 并对文本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比如特殊文化背景下俚语的使用、外交辞令的使用等等。) 因此口译时, 信息的准确传达固然重要, 文采斐然固然能添彩, 然而符合语境的、流畅、连贯的表达才是最容易为听众接受和看重的。译员在口译时应置身于既定的语境之中, 跟着语感走, 不必强求辞藻的华丽, 更不必用复杂的思维去表达, 其实能快速做出反应并用简单流畅的语言确保无大偏差地传达源语信息才是口译正确的方向。简而言之, 口译的最终目标是传情达意, 所以译员不必拘泥于原文而逐字逐句口译, 应灵活处理, 在表达上应遵循八字方针——流畅连贯、落落大方。

综上所述, 口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英汉口译的整个过程中, 译员要做到“四得”——听得懂, 记得下, 看得懂, 翻得出, 这十二字糅合了听辨、口译笔记和口译表达三大技巧的基本精神, 应是优秀译员该具备的素质。口译似长征, 译员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种种困难, 同时也在不断地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口译的捷径不多, 译员需通过大量练习和不断总结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1.

[2]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听辨[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2:11.

口译笔记方法探讨 第9篇

人脑的记忆由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部分组成。顾名思义, 瞬时记忆是维持时间最短的记忆, 信息容量最少;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记忆, 保存的只是某些经过筛选的信息;长时记忆属于一种永久记忆, 也是人脑长期保持信息的主要手段, 信息容量非常大, 几乎没有限度。一般来说, 瞬时记忆与口译工作中的原语听辨有关, 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则与译员对原语的内容、关键词语等信息的储存有关, 其中长时记忆还与B语的学习以及译员的“译前准备”工作有着特别的关系。简而言之, 瞬时记忆与口译员听懂讲话人说话内容有关, 如果讲话人用的是目标语, 那么此时的瞬时记忆就与口译员的听力水平紧密相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与口译员掌握、脑记讲话内容和在笔记中记录关键词有关, 特别是长时记忆与口译员的目标语言应用水平和口译工作准备阶段的话题背景掌握有关。总体来说, 与口译工作关系最紧密的就是短时记忆, 但因为其暂时性的特点, 而且负荷有限, 不马上使用就会遗忘;况且口译员在工作中经常遭遇信息过多、信息密集 (数个并列或修饰的信息) 、信息杂乱、或是信息陌生 (如数字或专有名词) 的状况, 即便能够完全理解信息的内容, 也有可能无法将信息完整地传达出来。再者, 人脑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记忆负担会大大加重, 记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综上看来, 口译员在工作工程中记笔记也就十分必要了。

笔记质量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质量也就是笔记得当与否, 能否有效的提醒、辅助口译员回忆听到的内容。有效的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 在听讲话人的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 辅助口译员回忆刚刚听过的内容, 再把原语口头翻译成目标语。使用笔记, 是为了补充大脑短期记忆和耐久力的不足, 以保证译文的精确度, 保证译文质量不受讲话人持续时间的影响。笔记中所记录的关键词能够提示口译员讲话人所表述的意思, 掌握其表述内容的前因后果、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另外, 比如数字、地点、时间、人名、组织机构名等容易忘记的细节内容也需要准确记录并加以翻译。总结起来, 笔记的主要功能有两点:一方面, 辅助短时记忆, 避免重要信息的遗漏;另一方面帮助口译员整理语篇的逻辑层次。

在笔记的记录方法上, 也有诸多注意事项:

(1) 口译笔记应记要点, 切忌求记“全”。在记录笔记的过程中, “求全”问题是所有口译学习者普遍的误区。许多初学口译的学生都反映记笔记的速度赶不上说话人的速度, 这其实就是记笔记求全所致。口译笔记是记忆的延伸或补充, 不可能取代人脑的记忆。如果口译员全心全力的投入在笔记上, 丝毫不借助自身大脑的记忆, 忽视了对摄入信息的分析理解和加工处理, 那么笔记反倒会牵绊口译的过程。逐字逐句、一字不落的记录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 这种做法反而还会分散口译员的精力, 影响听的效果。笔记绝不是越全越好, 越多越好, 口译笔记不是速记, 不要求记下所有原语信息, 只需要记下关键词、句子的主干、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连接词以及特定信息。所以, 口译员不能因为认识到笔记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脑记, 一定要遵从“大脑记忆为主, 笔记为辅”的基本原则, 不能过分依赖笔记。在口译的记忆中, 脑记占70%, 笔记占30%。笔记是大脑记忆的补充, 起到提醒、引导的作用。笔记单位以表达意群的词语和符号为主, 主要内容是概念、观点、细节内容、数字、专有名词和逻辑关系 (如大小、先后、正反、上下、升降、因果关系等) 。

除了记下关键性信息外, 如果笔记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感, 或者缺乏逻辑性, 口译员译出的内容也不可能达到准确和连贯。因此在口译笔记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录语篇中的连接词。连接词说明了不同的信息之间的连接关系, 准确记录连接词才能帮助口译员把诸多凌乱琐碎的信息连接在一起, 理解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记录逻辑关系这一点, 林超伦就曾提出笔记要少写多划和少横多竖的原则。口译笔记中要多用线条, 少写汉字或字母。因为划线条比写文字更快而且线条更形象, 相当于翻译的“半成品”, 有助译员眼看笔记, 口出译文。尤其是表示动作和动态的词句应该尽量用线条。比如, 以上升的斜线代表“发展”, “增加”, “进步”, “进一步”;以下降的斜线代表“减少”, “下降”, “恶化”等等。特别是要多用线条或箭头联系上下文, 前文出现过的词后面再次出现时, 如果离得不太远, 可以用箭头指向来借用, 可以避免下文笔记重复的符号, 而且这种做法有利于口译员联系上下文, 而不是独立的翻译句子。另外, 少横多竖即指笔记应采取从上往下的阶梯结构记录, 以意群为单位记做一行, 尽量少用通常书写时的横向记录。阶梯结构形象地体现出上下文的逻辑结构, 简化了译员的思维过程, 帮助分析、综合信息, 方便译文。这种“字数少、行数多”的状态应当是理想的笔记。

(2) 口译笔记要求快求精, 但不可潦草, 否则就会出现口译员自己也看不懂自己所做的笔记的问题。林超伦提出了笔记要少字多意, 养成一个词的笔记不超过一个字或3-4个字母的习惯。中文中大量的词汇是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只要看到其中一个, 口译员的短期记忆就应该能够自动补齐其余的字, 因此笔记中不必多写。比如, “中国”最多写个“中”。“北京”最多写个“京”。英文词也同理处理。“politics”最多写“poli”, “government”最多写“gov”, 等等。要具备这种习惯就需要培养以笔记与记忆互动;看到一个字能说出几个字, 甚至一串词的能力。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通过这种办法回忆内容也就不难了。比如, 谈中国的近况, 听到“改革开放”记一个“改”字, 不难从短期记忆中说出原文。

(3) 口译笔记可以使用来源语, 也可以使用目标语, 也可以双语兼用。使用原语能够有效地防止丢失信息, 更准确;使用目标语记笔记能够帮助口译者脱离原语的语言外壳, 使笔记成为译文的雏形, 为表达提供便利。不过以上纯属理论原则, 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处理, 这个问题完全取决于口译员的个人习惯。口译员可以根据个人思维模式和习惯, 采用自己认为最迅速、最简单的方法记录。比如汉译英时, 从理论上讲用作为母语的汉语来记, 自然反应更快, 记得更准;但如果口译员个人觉得英文记录相对容易的话, 那也不必拘泥于上述的理论;口译员甚至也可以英汉双语混用, 这在职业口译员的笔记中也很常见。重要的是, 无论用原语还是目标语, 缩略语还是符号, 关键是口译员能够将记录下来的内容复原成完整正确的目标语信息, 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 使用原语还是目标语都可以。

(4) 口译笔记符号越简单越明了越好。因为时间紧, 口译员不可能使用过于复杂或者容易混淆的符号, 因此笔记中符号的笔画越简单越好。许多口译员会使用大量常见略语, 这是因为缩略语可以大大提高记录的速度, 例如:cf (compare) , Co (company) , eg (for example) , etc (and so on) , esp (especially) , ie (that is) , max (maximum) , min (minimum) , ref (reference) , std (standard) , usu (usually) , 等。另外, 口译员也可以把某些文字或符号运用到笔记中。以一些不用文字而只用符号的关系词为例, 因果∵ ∴, 转折 //, 并列 &, 递进 +, 列举 {, 包括 ( ) , 否定 ×, 肯定 √, 导致 →, 关于 @, 大于 >, 小于 <, 之前 →, 之后 ←等。

常用的高频词汇也可以有特定的缩略方式, 比如省略单词中所有的元音字母, 或是以大写字母为主, 象形符号或汉字为辅, 比如:工业 I或 工, 农业 A或 农, 经济 E, 感谢 T, 祝贺 C, 会议 M, 改革开放 RO, 国家 □, 世界 ○, 主席 h, 荣幸 :) 。而意思上有关联的词组和短语可以将多个符号结合为一体, 如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 □↑, 世界瞩目 ○:, 重要的经济政策 !EP。但是口译员也不可能给每一个词汇都设定一个符号, 所以多个同义词、近义词时要统一使用一个符号, 例如:高兴、荣幸、骄傲、乐观 都使用 :) , 会谈、会议、大会都使用M。

不管是使用缩略语还是常见的笔记符号, 只要是口译员自己看到就能知道意思的符号即可。这套符号系统应该要符合口译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模式, 能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译员的记忆, 将其复原成完整的信息, 这样做才能达到记笔记的目的。笔记的格式也没有特定的格式要求, 只要口译员使用方便即可。笔记两边最好留有空间, 不要书写过密, 否则容易出现漏译、混译的状况。每译完一段话最好在该段的笔记下划一条横线, 以示一段内容的结束。

(5) 最后, 笔记方法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一篇原文两个译员的笔记必然不同, 而两位议员的笔记对方也未必能看懂。理论上以目标语加符号为宜, 如“powerful country”记作“□”, “我同意”记作“I√ ”, “观点, 看法一致”记作“idea 同”, “economic development”记作“E↑”等等。但如果口译员个人有更方便、简单的办法也不必为了趋于统一而改变个人习惯做法。最忌讳的一点就是译员在听到材料后临时针对某个词汇或语义编造符号, 这个问题在口译学习者中非常常见, 往往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也看不懂符号的意思, 笔记无法帮助记忆的恢复。

总之, 记笔记是为了突出中心, 提示难点, 助口译员一臂之力, 所以笔记的方法一定要得当。口译笔记应简短、清晰、易辨, 寥寥几个关键词, 能为理解后的表达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口译笔记有一定的规则可循, 但又具有强烈的个性化。每位口译员的记忆、思维和逻辑方式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因此不需要统一笔记方法或是照搬其他译员的笔记方法。每位口译员都是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 发展出一套符合自己特点和习惯的笔记符号和记录办法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并通过优化了的笔记系统提高口译译文的质量。

摘要:口译笔记是帮助译员记忆讲话人内容的一项工具, 也是每个口译员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笔记只是辅助人脑的短时记忆, 不能代替脑记。笔记的记录方法也不可求全、潦草, 使用的语言可以是原语或目标语, 使用的符号也要简单明了。

关键词:口译,口译笔记,短时记忆,符号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口译笔记技巧探微 第10篇

在口译过程中, 原则上讲, 源语发布时间超过一分钟译员就应该采用笔记, 因为只有在一分钟之内人的短时记忆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短时记忆有限, 借助笔记可以减轻大脑负担, 延长记忆时间。为了保障口译的质量, 笔记是必不可少的。译员在理解的同时还要对源语内容、关键词语等重要信息进行贮存。超过一分钟这个时间限度, 译员基本就只能采用长时记忆一种方法了。为了保障口译中的传译、复述质量, 笔记的使用必不可少, 其表现为即席条件下口译思维理解的笔头提示形式。但有些人认为笔记不可取, 或认为笔记不重要;有些人承认了笔记的重要性, 却对怎样记笔记, 笔记如何有效, 笔记的正确方法缺乏共识。本文介绍了笔记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目前有争议的几种笔记方法, 列出相关的理论依据, 以使读者针对自己的特点及优势, 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 提高笔记有效性, 达到较高的口译质量, 保证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2.笔记的重要性

口译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对源语信息的记忆、储存和提取能否成功。而在记忆、储存和提取源语信息这三个阶段中, 记忆显然是前提;没有很好的记忆, 根本就谈不上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换言之, 如果记忆的源语信息不全面, 没有条理性和层次感, 或者缺乏逻辑性, 那么下一步的储存效果肯定不好, 而这又必然影响到信息提取的质量。结果肯定是整体口译质量受到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笔记对于交传译员至关重要” (Nolan, Zoos:294)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脑本身的积极记忆容量, 或者说, 如何有效地借助笔记手段来迅速高效地储存源语信息、组织源语信息, 为译员高质量地提取信息、传达信息服务, 就成为口译研究的焦点。

3.笔记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人说话的速度一般是每分钟120—150个字词。人的瞬时记忆可保存7±2个独立的、没有联系的字词或数字。人的瞬时记忆一般可记住20个按一定规则和次序排列的字词。

以上数据告诉我们,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在译员翻译之前, 发言者说话时间一般为2—3分钟 (当然演讲、致辞等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 虽然这一时间段并不算长, 但是要不借助其他手段而把两三分钟之内所接受的所有信息完全一字不漏地保存下来, 对译员来说是不可能的。况且, 在一个较为紧张的工作条件下, 译员若想转达更大的信息量, 则势必会大量地遗失始发信息。因此, 必须寻求一种辅助性手段, 来帮助译员保持通过识记得来的信息。这种辅助手段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口译笔记, 它的任务不是记住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 而是记住始发信息的意义支点、关键性字词、逻辑关系。

笔记的基本目的是:减轻记忆负担, 强化记忆, 唤起记忆, 改善译语表达。

4.笔记的方法

口译笔记时要求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特别是书写性语言中枢进行密切配合, 使注意力得到合理的分配, 但不同人对记笔记的重点有不同的主张。

(1) 笔记以源语为主

丹麦学者Dam等人的研究成果显示, 从笔记语言角度看, 用原语比用目的语更有效。除了研究笔记的语言和形式外, 她与她的研究小组还详尽考察了笔记字数 (数量) 的多少、笔记语言 (完整的词汇、缩写词、符号) 的选择、笔记内容的连贯与源语信息内容连贯的差异多少等几个变量与口译质量的相关度。而且, 她们还研究了使用源语、目的语、不明语言和口译质量的相关度。总之, 她们认为, 笔记的效率可以从三个指标来衡量:笔记的量、笔记的形式和笔记的语言。她们的结论是:从量的角度看, 笔记记得多要比记得少有效;从形式角度看, 笔记采用速写形式比完整词更有效;从笔记语言角度看, 用源语比用目的语记录更有效。不论其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何, 至少可以说, 无论从方法论角度还是从研究内容来看, 她们对笔记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在正式场合及可能的情况下, 还是应该提倡一听到源语便立刻笔记。实践证明, 这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不足之处在于其研究的是西班牙语和丹麦语之间的交替传译, 范围有限。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 笔记若以源语为主, 则在译语产出时, 会消耗译员更多的精力眼看源语笔记, 再将其译为译出语。

(2) 笔记以译入语为主

此种笔记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强迫译员摆脱听到的话语的外在形式, 即“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把握实质, 用目的语记住真正的内容, 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度加工的过程, 并减少了翻译思维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理据就是, 既然笔记是用目的语记录的, 在口译时能够减少翻译思维的一个过程, 不仅节约了时间, 而且方便了用目的语产出。其优越性在于做笔记的时候, 翻译转换就已基本完成了。表达时看起来方便, 读起来顺口。现实依据是有经验的译员趋向于使用自己所要译出的语言进行笔记。这样可对自己做出强迫性的暗示, 使自己在听辨到源语的同时立即搜觅译语, 从而形成听辨、理解过程中的译语第一次加工。这符合法国释意学派的理论, 听到源语后, 先听辨、理解, 使译员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一个概念, 将其以笔记形式记下, 待讲者说完后, 再将这一概念产出。这一过程是动态的, 并发挥了译员的主体性。

但缺点是, 一旦译员一时难以找出译语对应的源语, 那么做笔记时就会有所延误, 并且此种方法比第一种笔记方法更为费时。

(3) 以适合自己的为准

即既可用译入语做笔记, 又可用源语做笔记, 还可加入符号及缩略语。当译员收到信息时用自己最熟悉的文字或少量的符号和缩略语来记录信息, 也就无所谓源语或译入语了。记什么, 记多少, 则由个人习惯及临场发挥而定。具体在汉英、英汉交替传译中, 中文乃象形文字, 言简意赅, 所含信息量较大, 但书写较多。要依个人具体实际而定, 总的原则是少。该方法还可借助于大量的外语缩略语, 合理创造。有些符号简洁、明了, 适于此种笔记方法, 但使用时自己要非常熟悉, 明了其含义。符号不宜多用, 也不宜临时生造, 否则在表达时便容易混淆, 或一下子想不起某个符号的意思, 反而弄巧成拙。口译笔记应具有一次性现场应用的时间特点和个性化的语用特点: (1) 私用性, (2) 先决性, (3) 随机性, (4) 简约性。

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人都不主张用速记取代交替口译中的笔记。速记是一种以表音为主的拼写式快速记录方法。对于即席口译来说, 速记的致命弱点在于译员无法快速地解读, 流畅地表达。这种方法对口译员来说不但没有好处, 反而会使译员过分注意源语声学符号或其他语言形式, 分散本来应放在内容要点与关键词语储存、译语搜觅、语义检验及译语言语计划方面的精力。译员需要的是直观的文字与符号, 重点突出, 一目了然, 还能一目数行, 这样才有助于准确而流利地辨读与翻译。

5.结语

综上所述, 口译的记忆也好, 笔记也好, 实际上都是科学化训练的产物, 或译员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任何一位双语较好、智力素质符合口译工作要求的人在一定训练或工作积累条件下, 都是有可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口译的笔记有很多特殊性, 它不同于学生的课堂笔记, 也不同于会议记录, 更不同于速记员那种使用一定的速记符号的“速记”。笔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它如同里程碑, 指引着方向。笔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重要的是理解。有了准确的理解, 译文才可能有条有理, 才可能达到口译的要求。学生们一旦把握了理解基础上的记笔记方法, 记笔记就不再是口译过程中的障碍, 而会成为口译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笔记形式如笔记符号和语言因人而异, 没有统一的规定, 只要有助于记忆源语信息就可以。笔记内容只要抓住要点就行, 不论是单词、短语还是句子, 不论其语法属性如何。这样才能保证口译质量, 才能保证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特征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2]方凡泉.即席口译的笔记技巧[J].中国翻译, 1996, (5) .

[3]安新奎.论口译记忆[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4) .

[4]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张文, 韩常慧.口译理论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6.

口译笔记的教学原则和基本方法 第11篇

近些年来, 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口译笔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对口译笔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虽然说口译笔记是非常体现口译员个人偏好的, 同时在口译过程中所记录的符号也是仅供口译员个人使用的, 但是在口译笔记中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口译过程中记录笔记的难点, 分析原因并给出口译笔记教学建议。

一、口译笔记的特点

要研究口译质量和口译笔记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讨论口译过程中笔记的特征和原则。口译笔记和会议笔记, 讲座笔记有很多的不同, 这是因为口译笔记所扮演的是临时性和辅助性的角色。有鉴于此, 对于口译员来说, 理解原文的主旨非常重要, 所以口译员的主要精力要集中在对源语的理解上而不是单纯的记录笔记。此外, 口译员在一边听原文的同时还有要考虑译入语译文,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 只能记录下关键词和原文的逻辑线索。

口译笔记的第一个特点是瞬时性。因为源语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译成译入语, 所以口译笔记必须在瞬间以简练的形式完成。在口译笔记中会大量使用符号以节省时间, 不同的口译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符号来记录同样的信息, 当然也会出现不同的口译员用相同的符号来记录不同的信息的情况。这是因为口译员所使用的符号是口译员自己创造发明的,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灵活性, 同时具有很大的个人化特点。口译笔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辅助性。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的主要精力是用大脑进行记忆, 口译笔记只是对大脑记忆的一种辅助。在口译笔记中所使用的各种符号和缩写, 对于口译员本人来讲能够理解就可以了, 所以他们大多会用非常个人化的符号而不是通用符号, 这对于其他人来说, 可能就如同天书了, 这种情况在口译笔记中司空见惯。口译笔记的第三个特点是写实性。口译笔记的目的是忠实的从概念和结构上去记录源语信息, 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须要忠实的传达源语信息。也就是说, 合格的口译不仅仅是要传递发言人的话语含义, 还有传递发言人的语气和情绪。所以对于口译笔记来说, 口译员所记录的不是孤立的信息而是完整的, 有逻辑的源语信息。

二、口译笔记的记录原则

近年来, 很多学者和口译员对口译过程中议员所记的笔记进行了研究并明确了其记录原则。正如上文所述, 口译笔记尽管具有个人化的特点, 但是口译笔记还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原则是口译笔记是一种辅助手段, 口译笔记是不能代替大脑记忆的。和听写, 速记所不一样的是, 口译笔记是要遵循听—理解—掌握主要信息这一流程的, 在完成口译以后这些口译笔记就马上失去了利用价值。在口译的过程中, 笔记所起到是提醒的作用, 目的是来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的内容。但是在开始学习口译笔记的时候, 记录口译笔记反倒会成为口译员的干扰, 甚至会影响到口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和口译时的表达。这是因为对于尚处于实习阶段的口译员来说, 他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笔记上而不是对于源语信息的理解上, 甚至会对口译笔记产生过度的依赖。基于这样的原因, 在最初学习记录口译笔记时, 应该训练见习口译员主要用大脑来记录信息, 也就是说不要过分依赖口译笔记。对于一个合格和口译员, 口译笔记的成功原则是“Less is more”, 在记笔记时保证简明扼要, 也就是要记录日期, 逻辑, 专有名词等重要信息, 避免繁杂的笔记。口译笔记的第二个原则是理解优先。这是因为口译笔记的根本是对源语的理解, 只有口译员完全理解源语的内容才能在口译笔记的帮助下完成口译工作。口译的过程其实是个理解—表达的过程, 但是会有不少口译员, 尤其是实习口译员会试图把听到的每一个词都记录下来, 但最后的结果是无法顺利地完成口译, 所以理解源语是口译笔记的重要原则。口译笔记的第三个原则是口译笔记一定要有简洁性。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在口译过程中因为时间非常宝贵, 只有简明的笔记才能够帮助口译员确切的理解源语并提炼出主要信息。所以在口译笔记中口译员会广泛应用到类似于箭头, 几何线条以及英语单词缩写和拼音等, 这些符号不仅会提高口译笔记的效率还能增加口译的正确率。例如 (1) 数学符号:∵—因为, 由于, 幸亏;∴—所以, 因此, 结果是;=—相同, 一致;>—大于, 超过, 高于;[ ]—在……之中, 之内…… (2) 惯用符号::—看, 说, 想, 评论;?—疑问, 问题是;! —危险, 警告;→———导致, 结果是…… (3) 图形符号:〇———全部的, 整个的;Δ———城市, 都市;□———国家, 民族…… (4) 字母符号:I—工业, 我;E—经济;M—会议等。口译笔记的第四个原则是笔记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口译笔记绝对不能记录孤立的信息, 而是要记录并展示出源语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让口译笔记成为口译员的帮手和成功的保证。

三、口译笔记教学的方法

口译笔记教学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笔记技巧并顺利的完成口译任务, 其训练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口译笔记的特点, 形式, 内容和方法。如前文所述, 口译笔记和听写及速记是不同的,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并顺利进行口译。而由于时间过于紧张, 口译员并不能记录全句, 只能把要点和主要的逻辑关系记录下来。所以理解源语是第一步, 然后才是根据口译员的理解进行笔记的记录工作。因为只能记录关键词汇, 学生就是学会挑选并分辨哪些是关键词汇。一般来说, 关键词汇包括数字, 概念, 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等。而重复的名词, 代词等则不是关键词汇。除此以外, 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对有些部分, 例如在源语中讲话的开篇和结尾, 是可以略听甚至是省略的。

至于口译笔记所用的语言, 用源语和目标语均可。从口译实践的角度来说, 用目标语来记录对于口译员来说会更为方便和快捷, 因为这会省去翻译的工序。但是用源语来记录可以减少对源语信息的丢失, 是相对安全的方法。所以在实践操作中, 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 无论是使用源语或目标语, 没有一定之规, 只要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就可以。

毫无疑问,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缩写或符号来代替源语, 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发明独特的符号, 这样一方面是有趣,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记住复杂的符号。在训练口译的初期, 学生是不能有意识地运用缩写和符号的,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在学生的笔记本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缩写和符号。在口译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要一再强调理解源语的重要性, 成功口译笔记的基础是对原文信息的理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如何理解并记录原文的主要意思和信息, 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记录原文。口译教师一定要明确, 口译笔记永远是对大脑记忆的补充和提醒, 绝对不能代替大脑记忆。例如可以让学生先听一段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期间不能做笔记, 然后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 比如事件发生的原因, 时间, 地点等。回答问题后, 再让学生用源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 随后让另一位学生用目标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 通过这样的方法, 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口译笔记。

四、对于口译笔记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基于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5届学生的口译教学, 针对不同阶段的口译教学, 作者提出下列建议:第一, 对于初学口译的学生, 教师应当着重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过程中, 尤其是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口译员首先是要理解源语的确切意思。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大多数的初学口译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口译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理解源语。第二, 对于学习口译有一定的基础的学生, 教师要着重扩充学生的词汇能力, 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百科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作者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能把口译笔记完整的做下来, 但是却无法进行口译的情况, 这就是因为学生的词汇和百科知识的匮乏, 让他们无法流利的进行口译。第三, 对于中级口译学习者,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口译笔记和如何在口译的过程中做笔记。目前作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 每周是2个教学课时, 这对学生做口译笔记练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建议增加课时。同时, 口译教师不要过分的讲解笔记和让学生发明过多的口译笔记符号, 而是应当把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让学生进行口译笔记的练习上。

基于作者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口译实习中所积累的数据和经验, 作者认为对于口译的初学者, 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对源语 (source language) 的理解和口语表达 (主要是英语) 。在练习口译的最初阶段, 很多学生是因为无法理解原文和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败下阵来。而在口译的中级阶段, 作者认为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在改善词汇能力和扩展其他的百科综合能力, 这是因为在口译教学中, 作者也会碰到不少能把源语的细节都记录下来, 但就是无法流利的翻译成目的语, 之所以会这样, 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百科综合知识较少。对于中级口译教学来说, 教师要重点教授学生对口译笔记的应用, 以练为主, 以讲为辅, 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的, 有创造性的运用符号来记录源语信息。

综上所述, 在口译实践中, 口译笔记虽然是人脑记忆的辅助, 但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口译笔记是英语专业口译学习的基础和起点, 能否做好口译笔记, 是区分一个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合格译员的标准之一。但是口译笔记不同于课堂笔记, 会议笔记或者是速记, 所记录的内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过于零星, 译员需根据个人特点拿捏好尺度, 记录下符合逻辑的口译笔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进程的深化发展, 口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培养合格口译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合格的译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英汉双语能力, 还要有为大脑记忆提供辅助的口译笔记能力。本文从口译实践和教学入手, 分析了口译笔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口译笔记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口译,笔记,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王蕾.浅谈口译笔记技巧[J].辽宁师专学报, 2004 (5) .

[5]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6]Andres D.CI and Notation[M].Frankfurt Peter Lang, 2002.

[7]Dam H V.Interpreters'Notes On the Choice of Language[J].Interpreting, 2004.7

上一篇:有效课外阅读下一篇:创建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