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范文

2024-07-26

日本作家范文(精选6篇)

日本作家 第1篇

关键词:女性作家,家庭观,传统,新型,转变

平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及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两部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中, 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虽有很多不同之处, 但都是以“后宫”或是“宫廷”为中心, 描写宫廷的日常生活, 都是对自己所侍奉的皇后的赞美之作。其中的原因引用加藤周一的观点。

“对于女性来说, 晋升是完全不可能的。生活在宫廷社会内部 (或是处在距宫廷较近的位置) , 参加到权力机关的路又被完全封闭, 在这种条件下, 显然对“观察”宫廷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既然已无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就将解释这个世界”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

被当时的权力机构排挤在外的女性作家, 不管多么出色, 都不得不屈服于男权支配的秩序或集团之下。这些女性能做的仅仅是对这样的秩序极尽赞美, 维持这种秩序。受到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 她们是没有打破封建秩序建立新世界的意识与勇气的。

明治时期开始, 随着明治维新, 很多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到日本, 其中也包括男女平等的思想。平安时代的“宫廷”对于明治时期的女性来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味着“家庭”这一概念。但在男性支配下的封建传统“家庭”观念, 对男女平等思想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所以, 明治时期女性作家的作品的一大特征是, 主人公想要同封建的旧式道德斗争, 但均以失败告终, 都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主题。以樋口一叶为代表, 她被日本文坛称为“明治紫式部”, 她的一生辉煌而短暂, 创作了大量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作品。

她的作品《十三夜》中的主人公的阿关嫁入显贵人家, 当了名阔太太, 被人们一致认为过着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但实质却相反, 由于丈夫的粗鲁野蛮, 肉体和心灵均受到践踏和创伤, 一度决心离婚, 但一想到父母和孩子, 又回到地狱般的夫妻生活中。鞭挞了家庭中父权、夫权对女性的压迫面对“慈父”的压力和幼子的牵绊, 只能选择逆来顺受。《浊流》女主人公阿力的祖父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因为写了被认为是“对世无益处的书”, 被衙门撤职, 气得绝食自杀。父亲是个技术熟练的工匠, 但“为人高傲, 不会应酬”, 在阿力还幼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间。生活虽然把阿力磨练成为倔强刚烈的人物, 但旧世界的浊流还是吞噬了她。阿力的以死抗争展现了女性对陈旧家庭社会观念的消极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以“和平和民主”为主题。战后的日本目标是建立民主主义国家, 同时设立了推进男女平等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女性走出家庭, 成为社会一员也是由此开始。战后的日本教育大力普及,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开展。翻看昭和时期女性作家的简历, 其中具有留学经验的也是大有人在。例如, 仓桥由美子、宫本百合子等。教育使她们更加追求男女平等及女权主义。因此昭和后期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明治时期女性作家明显不同。

例如, 津岛祐子的《草的卧所》中, 离了婚的主人公回到家乡, 认真回顾了迄今为止的人生, 对自己的懦弱和依赖心理感到震惊。最后, 直视自己的缺点, 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除此之外津岛祐子的《默市》等作品着力描写了与男性对等的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 是对以家长制为中心的“传统家庭观”的极力否定。

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社会关系、家庭关系, 人际关系都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 恋爱、结婚、及家庭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明确指出了, 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家庭观和女性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

到了九十年代, 以柳里美和吉本芭娜娜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完全舍弃了传统的家庭观, 尝试着建立新的家庭观。作为韩裔日本人的柳美里把她的传奇人生表现在小说中, 反映新生代女性在家庭及情爱方面的新观念, 她和一名已婚男性有了孩子, 结局是和这名男性分手, 和与孩子毫无血缘关系的东由多加一起组建了家庭, 决心共同抚养这个孩子。她打破了传统的框架, 由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如何建立家庭。也就是, 当代的日本女性作家完成了新型家庭观的建立。其中《命》《魂》《生》《声》的 “生命四部曲”被誉为日本最重要的“私小说”代表作。她把她的叛逆、坚强、走自己的路, 表现在小说中, 获得广大日本女性认同, 几乎引起全日本女性寻找自我的新革命。

日本作家 第2篇

源氏物语

紫式部(约978-1016),日本平安时期女作家,和歌(一种要吟唱的诗)作家。她自幼被称为才女,熟读汉语诗文,通音律。著有《紫式部日记》和《紫式部集》,前者是她在皇宫做女官时的日记,后者收录了她的和歌作品。

《源氏物语》直到作者去世前才完成,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源氏是这部作品的中心人物,他的父亲是桐壶帝,虽然母亲的身世不好,但他因清秀无比的长相和聪慧得到了父皇的宠爱。他很快成长为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在他周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男女,让他应接不暇。最终,他终于明白自己喜欢的女性是谁了。

怪谈

小泉八云(1850-1904),日本著名作家,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他生于希腊,长于英法,后来加入日本国籍,从妻姓小泉,取名八云。

《怪谈》是日本鬼怪灵异小说代表作,日本近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被誉为“日本的《聊斋志异》”。其中《百合的故事》《第六感生死恋》《雪女》三个故事最具有代表性,都曾被搬上荧屏。这些故事均讲述了人与鬼怪之间的离奇恋情,悬疑重重,令人叹为观止。

舞姬

森鸥外(1862-1922),本名森林太郎,号鸥外,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作者年轻时曾经赴德国留学,创作上深受叔本华、哈特曼的影响。代表作有《舞姬》《泡沫记》《信使》等。《舞姬》被称作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太田丰太郎是一名年轻的日本官员,被派往德国工作。在德国,太田丰太郎思想上得到解脱,不甘心再做一个被上司操纵的机械木偶,与上司的关系不断恶化。后来,他又爱上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德国舞女爱丽丝。上司抓住把柄,将他开除公职。后来,他的老同学相泽为他争取了一个重返公职的机会,但须割断与爱丽丝之间的感情,而就在此时爱丽丝却怀孕了。在爱人和前程之间,太田丰太郎必须做出选择……

我是猫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作家。他在.日本文学史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作“国民大作家”。他的作品开创了后世私小说的先河,作品除了对个人心理精确细微的描写,还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孤立地描写身边的琐事。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猫的视角刻画了一批爱发牢骚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把个人的见闻作为谈资笑料,在取笑别人的同时,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弄出更大的笑话……

破戒

岛崎藤村(1872-1943),日本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日本近代诗的奠基者。《破戒》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作者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破戒》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名叫丑松的新平民的故事。在丑松生活的年代,新平民受到社会的严重歧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遵循父亲的教诲,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出身,是否坦白身世的心理斗争时常令他备感煎熬。在回乡参加父亲葬礼的途中,他无意间发现了议员候选人高柳的一桩丑闻。高柳为了自己的前途,向外泄露了丑松的身世。面对席卷而来的流言,丑松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世,获得了身心的解放。

春琴抄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他主张用“丑”来发掘“美”的一面,有“恶魔主义者”之称。在他的小说中,女性总是作为“恶”的化身去引诱男人。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恶魔》《春琴抄》《痴人之爱》《疯癫老人日记》,评论集《阴翳礼赞》等。

《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恶魔主义”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风格。作品中详细讲述了盲女琴师春琴的生活状态。通过讲述她与弟子温井佐助的爱情,体现了施虐与受虐这种奇异的两性关系:春琴对佐助越是苛刻,佐助越忠心。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

芥川龙之介(1892-1927),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日本大正时期小说家。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期间,他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创办文学刊物《新思潮》,并成为新思潮流派的代表作家。在他短暂的文学生涯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罗生门》《竹林中》等,《罗生门》讲述了在战争年代,一名仆人在罗生门下碰到的古怪事情。《竹林中》是作者虚构的一份供词,通过樵夫、僧人、捕役、老妇和三位当事人的叙述,呈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案情。

雪国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现代主义作家,小说家。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称赞他“以敏锐、丰富的感情,令人赞叹的技巧,展现出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代表作有《雪国》《千羽鹤》《古都》《伊豆的舞女》《水晶幻想》等。

和别的小说不同,《雪国》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重大主题,也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雪国》讲述的是主人公岛村和驹子、叶子三人间的情感故事。住在东京的花花公子岛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雪国住上一段时间,他在雪国遇到了艺妓驹子。驹子的师傅有个儿子,她师傅临死前想让驹子和自己的儿子结婚,但两人都没有同意。师傅的儿子喜欢叶子,他生病之后,驹子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做了艺妓……

斗牛

井上靖(1907-1991),日本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诗人。中年以后,他才开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猎枪》和中篇小说《斗牛》使他在文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斗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阪新晚报》的主编津上在演出商田代的怂恿下,举办了一场斗牛比赛以获得利润。可是,赛前很多投机商人找到他,希望能够从中捞取好处,津上将他们一一拒绝。他本以为这次活动可以为报社赚取大量金钱,可是……

为党生活的人

小林多喜二(1903-1933),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腊月》《杀人的狗》,长篇小说《防雪林》,报告文学《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中篇小说《蟹工船》《为党生活的人》等。

《为党生活的人》是小林多喜二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一家临时生产军需物资的工厂,在生产完毕后,随便解雇临时工,并且不给他们任何补偿。地下党“我”和另外两个地下工作者挺身而出,组织和领导工人与厂方展开了拉锯式的斗争。

斜阳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东京八景》《小丑之花》,长篇小说《晚年》《斜阳》《人间失格》等。1948年,与崇拜自己的女读者一起跳水自杀,生年仅三十九岁。

《斜阳》是太宰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撰写的成名作。作品描写了没落的贵族夕阳般的生活。姐姐离婚后与母亲相依为命,而弟弟时常不见踪影,只有在缺钱的时候,才会回家。最后,弟弟因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选择了自杀。而姐姐面对同样的困境,选择了活下来……

点和线

松本清张(1909-1992),日本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点与线》《隔墙有眼》《恶棍》《谋杀情人的画家》等。他以严峻的社会问题为题材,揭露了日本社会的阴暗面。在反映生活方面,他的小说比其他侦探推理小说更具广度和深度。

《点与线》出版于1957年。它的出版把日本的推理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日本推理小说的社会派。某日清晨。一个工人在海滩上发现一对男女尸体。警察初步断定二人是因情自杀。不过。随着调查的深入,警察发现案件并没有那么简单,最终竟牵扯出一宗巨大的贪污案。

雁寺

水上勉(1919-2004),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社会派的栋梁作家。凭借着揭露竞选内幕的作品《雾与影》,水上勉走上了文学道路。

《雁寺》发表于1961年,这篇杰作使得水上勉获得了第四十五届直木文学奖。故事的主人公孤峰寺的小和尚慈念是一个孤儿,自小就被送到寺院里生活。痛苦的经历造就了他变态的性格,最后他精心设计出一桩谋杀案……

砂女

安部公房(1924-1993),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大家,日本小说家。代表作有《赤茧》《砂女》《箱男》《他人的脸》《燃烧的地图》,以及短篇集《饥饿的皮肤》《闯入者》等。此外,他还写了许多剧本和文艺评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用象征和寓意的方法,来展现现代人所处的孤独状况。

《砂女》在法国获得过最优秀外国文学奖。作品描写一个昆虫学者在外出采集标本时,无意间来到了一个村落,进入了一个沙洞。他开始想逃离这里,但总是失败。后来,他和沙洞里的砂女一起,不断地与沙子搏斗。最后,他绝望地发现了现实世界的一个新侧面。

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本名平冈公威,日本小说家、剧作家,是日本战后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师之一,他曾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日本的海明威”。他的作品用词华丽,充满了唯美的色彩,主要作品、有:小说《爱的饥渴》《假面具的自白》《金阁寺》,剧本《火宅》《鹿鸣馆》,戏剧集《近代能乐集》等。

《金阁寺》取材于金阁寺发生的一起纵火案,文中主人公是金阁寺的一个小和尚,他因为自己的生理缺陷,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因为父亲的描述,他便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了一个完美无比的“金阁寺”。这个“金阁寺”阻碍着他的思想和行为,包括了解人生和女人。最终,在这种情感的纠结中,纵火烧了真正的金阁寺。

恐慌

开高健(1930-1989),日本小说家,是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恐慌》《巨人和玩具》《日本三分钱歌剧》《夏天的昏暗》《玉碎》《裸体的皇帝》等。开高健认为小说应该感情丰富、包罗万象,含义深刻、有趣而精辟。

《恐慌》是一篇中篇小说,最能反映开高健对小说的要求。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小城镇遭遇百年未遇的鼠患,在县政府领导趁机中饱私囊、其他人员不作为的时候,一个小职员站了出来。他为消除鼠患日夜奔忙,并勇于揭露上级收受贿赂的事实。然而,他的作为却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作品中对鼠患的描写诡异离奇,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个人的体验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用“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诺贝尔颁奖辞)。

《个人的体验》这部长篇小说来自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验。广岛原子弹爆炸给日本人民留下了很多遗患,大江健三郎的一个儿子就是其一:生下来时,头部异常。这让大江健三郎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无论是教育还是人际关系,或者之前所有的作品,都无法让我振奋。我需要努力站立起来,就这样,写出了《个人的体验》。”文中的主人公鸟就是一个生下畸形儿的父亲,他无从解决自己的愁苦,于是借酒浇愁……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1949-),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树的作品创作不受传统拘束,行文优美,构思精巧。他最善于刻画人的孤独和无奈,在他的作品中,空虚感和失落感引起了无数都市人的共鸣。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动人的爱情小说,作者用平缓而略带感伤的语调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以及都市男女对爱情的无奈。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渡边和两个女孩的爱情故事。渡边和直子以及木月小时候是很要好的玩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木月自杀身亡了。此后,直子和渡边来到东京上大学。在直子二十岁生日的晚上,渡边和她发生了性关系,但第二天直子却不知所踪。与此同时,渡边的大学同学绿子走进了渡边的生活。

日本作家战争想象的背后 第3篇

此前在8月6日,原子弹轰炸广岛68周年纪念日,与当年侵华战舰“出云”同名的日本直升机航空母舰举行了下水仪式。它也是二战后日本最大的战舰。

7月29日,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东京讲话,暗示日本应该效仿二战爆发以前德国纳粹政府的做法,“不知不觉地”修改宪法。

安倍内阁目前正在推动修改涉及修宪程序的宪法第96条,以降低修宪门槛。最终,他希望修改宪法第9条,即日本永远放弃发动战争这一国家主权、永远放弃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手段。

事实上,这一系列行为,都体现了日本国内右翼力量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持有的主张。特别是在东海局势动态引人关注的背景下,日本国内的一些好战分子,已经将钓鱼岛与上述问题捆绑在一起。

其例子之一就是2012年12月日本潮书房光人社所出版的《尖阁群岛海战—日本自卫队如何对战中国军队》(以下简称《海战》)一书。该书作者是曾任海上自卫队军官的中村秀树,他用文学形式虚构了中日在钓鱼岛爆发局部战争的景况。

除了对中国政府以及解放军极尽污蔑,中村秀树在书中着重体现了宪法对日本使用武力的限制以及日本国内对使用武力的不同看法,即他所认为的“日本和自卫队存在的、法律和社会制约等方面的问题”。他的观点代表着一批人的固执想法:只有突破这些限制,才能真正解决日本的安保问题。

同时,作为曾经的海上自卫队潜艇艇长,中村秀树在该书中对日本潜艇的运用以及对日本军事力量使用的构想,恐怕也值得中国读者和专业人士关注及研读。

幻想中的战争

《海战》一书,将2020年前后作为战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曾供职于海上自卫队情报部和防卫研究所的中村秀树在书中表示,尽量用贴近真实的信息进行想象。

中村秀树是活跃在日本媒体上的军事作家,曾著有多本论述日本潜艇问题的书籍,以及探讨法律对日本使用武力限制的著作。可以说,《海战》是上述内容的集合之作。

364页的小说,封面是浮出海面的自卫队潜艇正观察燃起熊熊大火的敌方战舰。

在中村秀树的想象中,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中国派出伪装为平民的部队在钓鱼岛登陆。赶来驱赶的几艘日本护卫舰和巡逻船与中国海军“青岛号”驱逐舰、“四平号”护卫舰爆发炮战并互射导弹。在中方先开火的情况下,双方都有重大损失。

这一冲突后,日本国内的和平力量占了上风,希望用“和平的法律手段处理”。这被作者评价为:“毫无意义的混乱和犹豫不决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由于事件的发展出乎意料地顺利,中方随后用特种部队袭击了位于钓鱼岛附近宫古群岛的航空自卫队雷达站、冲绳首府那霸的自卫队机场。

其中,袭击那霸机场的竟然是中国武警特遣队。他们用小型迫击炮、反坦克火箭弹横扫停放在此的战机。这样,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的空中警戒、反击力量几乎全部被摧毁。

中国空降部队随后搭乘伊尔- 76MD运输机从福建出发,在宫古岛等地的机场着陆。

两架航空自卫队战机虽然升空拦截,但是由于受《自卫队法》约束不能率先开火,只好眼看着中国运输机降落。

中村秀树认为,根据《自卫队法》等规定,自卫队可以迫使侵犯日本领空的外国航空器着陆或飞离日本领空,防卫大臣虽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但并不包含攻击行为,只能给予警告。而之所以出动两架飞机,就是因为如果一旦其中一架被敌人击落,另一架就可以以正当防卫的名义进行攻击。

这样,在开战后一周,中国军队“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几乎整个先岛群岛—钓鱼岛、宫古群岛等的总称,包括有10万居民的下地岛,这个岛上有先岛群岛最大的机场。

小说开头部分,用了很大篇幅论述这种危机背景下,宪法、《自卫队法》对日本使用武力的限制,在作者的构想中,大多数情节都被推至极端情形,以凸显法律对日本安全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作者想象了很多情节来抹黑文官政府。比如在遭到“入侵”的时刻,很多议员回到选举区,最终拖延了防卫力量的使用,“他们对此次事态也非常缺乏危机意识”。

在充分展现危机与障碍之后,中村秀树笔下,经历了拖延、减少编制的日本自卫队反击力量,终于在开战三周之后出发。深受作者喜爱的自卫队潜艇,很快就以一艇击沉了两艘中国的现代级驱逐舰。

然而,日本舰队因为受到不能攻击中立国船只、飞机的限制,被故意使用民用渔船、飞机掩护的中国军舰、战机袭击,包括宙斯盾驱逐舰在内的十几艘军舰全军覆没。

按照作者的构想,在这场海战中,中国军舰的导弹攻击波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们一举突破由舰炮、对空导弹、“密集阵”组成的日本舰队防线。

而在描述潜艇指挥官英明神武形象的同时,作者把舰队的失败归咎于水面战舰指挥官:他错误地把强大的宙斯盾驱逐舰放在舰队最前方,使其无法和整个舰队融为一体。

在中村秀树的想象中,战事初期,整个区域的制海权、制空权都被中方控制,后者还专门组成了新的机械化集团军进驻到这些岛屿。

怀念旧日本海军

《海战》一书中充满了对旧日本海空军的怀念。

比如,小说中最早应对“入侵”并因此被降职、最后扭转战局的大西将军,被描述为二战中大西泷治郎中将的远亲。后者是旧日本海军航空军的创始人之一、神风特攻队的主要负责人,二战结束时他以军令部次长的身份剖腹自杀。

在“钓鱼岛之战”中最早与中国海军开战并战死的巡逻船军官,其祖父则被描述为江田岛出身的旧海军士官。

成立于1869年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是二战战前及二战期间日本最有名的军事院校,在思想上灌输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培养出了多位二战中有名的日本海军高级将领。1945年日本战败后,该学校被撤销。

nlc202309010331

在书中,日本战舰也纷纷以旧日本海军的舰名命名,“想必那些海军迷们应该都能理解吧。”作者说。

如“赤城”,曾是日本最有名的大型航空母舰,在中途岛战役中被击沉。在书中,它和“出云”一样,是一艘大型直升机航空母舰的名号。

书中另一艘直升机航空母舰名为“加贺号”,同样与在中途岛沉没的一艘日本航空母舰同名。

“羽黑”,则是在瓜岛、莱特湾等海战中大出风头的重型巡洋舰,在小说中,一艘宙斯盾护卫舰用了这个名字。

“阳炎”级是旧日本海军最重要的驱逐舰型号,在二战结束时,19艘“阳炎”级战舰只剩下1艘。

“翔鹤”、“瑞鹤”也是二战时日本大型航空母舰的舰名。在《海战》一书中,这两个名字用来命名两种新型潜艇。

在作者想象的这场海战中,日本舰队被全歼后,两个月内双方处于相峙状态。日本潜艇在中国运输线上部署水雷,并使中国的“昆仑山号”登陆舰触雷沉没。

与中国特战队袭击那霸机场一样,日本用“瑞鹤”级潜艇驶近下地岛机场附近,上浮水面后用迫击炮在潜艇甲板向机场射击,使中国的歼20等飞机损失。潜艇的奇袭,使中方很快丧失了在这个区域的陆基制空权。

中村秀树为中方虚构了一艘“关羽号”航空母舰,它成为解放军在这个海域的唯一支柱。

一艘“翔鹤”级潜艇大显神威,不仅击沉了中方的一艘现代级驱逐舰,还使中方航空母舰失去战斗力。后者在向中国大陆拖拽的过程中,被“瑞鹤”级潜艇击沉。

日本潜艇甚至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潜艇对空导弹,击落了两架搜索它的敌方直升机。

在大反攻中,自卫队将反潜机装上了空空导弹,奇袭中国预警机成功,结果使这一区域的中国战机纷纷被击落。一艘中国海军的商级核潜艇也被击伤,被迫浮出海面投降。

最终,像战争第一阶段中国海军歼灭日本舰队一样,日本军舰用反舰导弹摧毁了中国舰队。

开战3个多月后,中国军队撤出了所有岛屿,“钓鱼岛之战”结束。

“自吹自擂的剧本”

在小说的后记中,中村秀树写道:“老实说,本书是一本自吹自擂的剧本。本书内容并未超出合理的想象范围,但笔者还是在该范围内描述了许多对日本有利的条件。如果本书反映的是作者的真实想法,那么故事的结局将变成日本无法夺回尖阁列岛和先岛群岛。”

由于中村秀树曾就职于海上自卫队情报部和防卫研究所,它对中方军力的描述,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日本军界人士的看法:一方面,中国海军经过多年建设,已在第一岛链内获得支配权;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海疆辽阔,现有的海军规模仍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同时,由于陆军为主的传统,海军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在日本方面,中村秀树认为自卫队在钓鱼岛方向缺乏足够的防御力量。“为了对抗苏联,自卫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北海道部署着战斗力强大的部队;在与韩国接壤的对马岛,虽然没有战斗部队,但至少还有海陆空自卫队驻扎。”

同时,书中想象,在日本数量巨大的中国留学生和定居者给日本的安全造成巨大影响,他们为中国军队提供情报,并在战时成为专门安抚被占领地日本居民的特工人员。

事实上,《海战》一书虽然构设了中日两军的战略和战术,但双方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由此显露的是日本军方人士的想法和思维方式。

一个典型例证是,在《海战》全书中,决定战争进程和成败的大多是超乎想象的奇袭战。

比如,双方应对对方空军的办法并非进行空战,而是用特战队破坏敌人的机场:先是中方特战队渗透到那霸基地;后来则是日军用潜艇搭载迫击炮,摧毁了中国空军位于岛屿上的基地。

书中构想,中国对日本发动战争,是用看起来的偶然事件,掩盖精心策划的大规模进攻。而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七八十年前,日本正是依靠这种战略一步一步扩大了对华战争。

《海战》一书再次强调这种模式,可见它仍对日本军方人士具有深刻影响。

此外,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自卫队联合作战力量编成的规律:它们往往规模更小,但能够集中一点使用。

右翼势力推动修宪的借口

在中村秀树的想象中,爆发“钓鱼岛之战”时,美国除了给予日本情报支援,并没有提供其他援助。而俄罗斯、韩国、朝鲜也没有参战。这大概突出了中村秀树的“日本危机”意识—日本只能独立面对中国。

《海战》并非唯一论述中日“钓鱼岛之战”的日本出版物。比如民族主义作家丸淳一在2011年就出版了《尖阁群岛问题—国家存亡危机》,他的另一本著作是将普天间驻日美军基地问题视为日本民族独立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历史作家喜安幸夫则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出版了《日本中国开战:震荡的台湾海峡》、《新日中战争—夺回尖阁群岛》、《日中激战2010:东海舰队大决战》。

喜安幸夫早年以日本历史典故为写作内容,后转向关注台湾,曾著有《台湾武装抗日秘史》、《日本统治台湾秘史—从雾社事件到抗日全貌》、《台湾:四百年的故事》等。

在日本出版界,公开讨论日中“钓鱼岛之战”已经不是什么禁忌话题。

这些日本作者的共识是:钓鱼岛争夺的关键是日本在冲绳区域的军事基地。钓鱼岛面积窄小无法部署强大兵力,而且与这些基地的距离很近,很难在不占领它们的情况下,用海空军将钓鱼岛与冲绳诸岛分割开。

因此,这些作者认为,一旦开战,宫古、下地等较大岛屿才是争夺的焦点。在《海战》一书中,日军反击的重点也是这些岛屿。

不过,究其根本,这些右翼作家的最主要的矛头所指,还是日本宪法和法律体系对于日本使用武力的限制。如工藤隆哉的著作就叫做《尖阁群岛与亡国宪法第9条》,他认为正是由于宪法,使日本丧失了在钓鱼岛、独岛、北方四岛问题上的主动权。

目前在日本国内,“修宪派”与“护宪派”的交锋日趋激烈。如2013年5月日本和平宪法纪念日当天,各大报纸纷纷就修宪问题发表社论。

其中,《日本经济新闻》认为“改宪时机逐步成熟”。《朝日新闻》则针锋相对,认为应“正视多彩的民意”,多数国民反对修改第9条,认为它是“对过去战争深刻反省的佐证”,“改变这一条日本将走向军事扩张”,“将使亚洲国家更加警惕和担心”,进而指出自民党等改宪派政客的主张是“错误理解了多数国民的心情”。

而《读卖新闻》用7个版公布了自己制订的宪法修改案,此前该报在1994年和2000年已两次提出类似草案。

以“钓鱼岛之战”为借口,夸大日本面临的战争危机,正成为右翼势力推动修宪的主要手段之一。

女性作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定位 第4篇

一、启蒙文学与女性作家对封建残余的反抗

尽管学术界对于“日本近代”这一概念的具体分期尚存争议, 但对于“以明治维新为标志, 日本迈入了近代的大门”却早已是学界的通识。在明治前期也就是1868年到1886年期间, 日本由于受到欧美列强的刺激, 而将“西洋”视为进步的代名词, 一股崇尚西洋之风在日本全国弥散开来, 甚至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还提出了“摒弃东洋之恶邻”、“脱亚入欧”的激进理论。然而, 一味地崇拜西方文化也令当时的日本人进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 人们已经甚至全不思考固有的东方文明中有哪些应该值得保留, 而全部将其弃之如敝屣般地抛诸脑后。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仿效西方形式的新文学迅速成为了推崇启蒙的日本知识人们手中的武器。作为当时少数能有机会直接接触到西方文明的日本人, 知识分子在为本国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自惭形秽的同时, 又认为自己担负着启蒙民众的天赋责任, 他们开始尝试以各种形式把西方思想介绍给日本国民。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 国家政务只由极少数上层人物所操控, 而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提出“万机决于公论”, 打破了以往政令出于门阀的旧习, 一批先觉者率先意识到民众开始拥有参知政事的权利。以此为契机, 日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民权运动。当时各个政治团体为了启发民众的政治觉悟, 宣扬自身的政治理念, 他们纷纷资助作家创作政治小说以作为宣传的工具, 使很多作家纷纷投身到政治运动之中。可以认为, 对一些男性作家而言, 文学不过是承担“介绍西方知识、思想和价值观”的工具。所谓“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①, 只要能实现启蒙民众的目标, 文学本身的价值对于他们是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但是由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遭受了更深重的压迫, 在女性作家眼里, 文学不仅承担启蒙国民的责任, 更是女性控诉和反抗封建陋俗压迫的武器。

明治前期, 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浪涛之中, 日本女性感受到了从西洋启蒙思想带来的强烈冲击, 并在内心深处萌发出“追求生活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意愿。但由于传统“万世一系”的国家神道仍是支撑明治政府统治的思想基础, 整个日本的统治伦理仍像是一个大的封建家庭, 日本国民以一种“家庭成员服从家长”的态度尊奉天皇。因此, 封建家长制的残余仍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种封建残余下受害最深的便是日本女性。

在明治维新之前沉重的封建枷锁束缚的是日本整个社会而并非女性, 随着宣扬“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日本流传开来, 西洋文明逐渐将日本的男性从封建的“人情义理”中解放, 而封建家长制的阴影却仍然笼罩在女性的头上。此时的日本女性已经切身感觉封建家庭参与所带来的不公正, 因而文学便成了她们发出呐喊的最好凭依。以文学控诉封建参与的女性作家, 既有彷徨与迷惘的樋口一叶、又有铿锵呐喊的与谢野晶子。

樋口一叶家境贫寒, 她走上文学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用稿酬来填补家用。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 樋口一叶慢慢意识到了封建家长制束缚女性的锁链, 她在控诉这种封建残余的同时, 也流露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矛盾心理。比如在她笔下, 《雪日》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虽然冲破家庭的阻挠而与心心相印的家庭教师私奔, 但在内心深处, 她却为自己的“不知羞耻”和“自私自利”悔恨不已。这种矛盾的复杂感情所反映出的正是新旧文化交替过程中日本女性的苦闷与迷惘。

与樋口一叶不同, 与谢野晶子则展现出明治时代女性大胆的一面。这大概与其经历不无关系, 因为与谢野晶子本人就是冲破重重阻力才和丈夫与谢野铁干结婚的。与谢野晶子创作了许多大胆甚至可说是露骨地刻画爱情的短歌, 比如:“玉肌娇嫩, 热血如潮, 你这只懂讲道的人, 岂不寂寥?”②短歌之外, 与谢野晶子还写诗、小说乃至各种评论性的文章。创作之余, 她还投身女性解放运动, 并在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知行合一”的精神在与谢野晶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与谢野晶子笔下的文字还是她的所作所为都展现了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后新女性鲜明的时代特性。

尽管面对相同的时代洪流, 但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环境有所不同, 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关注的问题也就出现了视角上的巨大差异。在明治时期, 男性作家最关注的问题是“社会的启蒙”。相比男性, 在封建制度下女性受到了更多的压迫, 因此外表柔弱的女性作家在其作品里反而流露出更强烈的对封建压迫的控诉与反抗。

如果说在明治时代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在文学趣味上的区别, 主要是由于二者在社会中地位存在差异的话, 所关注的问题就大不相同。但日本文学之后的发展则表明, 在男女差异相对缩小的当今日本, 即便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关注的问题趋于一致, 二者在审视社会时的视角仍然会有很大不同。

二、平成文学与女性作家眼中的“异化”

上世纪中叶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政治形势、社会思潮都出现了各种始料未及的变动。失去了二战时地位的权贵们, 亦即太宰治作品中的“斜阳一族”, 他们在新社会中极不适应。有人失去了冠冕, 自然有人摘取, 与“斜阳一族”相对的“朝阳一族”应运而生。1990年以后,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 人民失业, 社会福利滑坡, 社会矛盾凸显。这些都令原本充满自信的“朝阳一族”措手不及, 怅然若失。在这样的背景下, 日本平成时期创作的大部分文学都将关注点置于城市人的异化、彷徨与倦怠, 并且喜欢标榜为“治愈系”, 即给读者的心灵以慰藉。

“异化”作为主题, 这在大江文学、村上文学和文坛新贵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大江健三郎研究者许金龙认为, 大江运用“边缘与中心”理论诠释了人的异化。社会主流文化即这里的“中心”, 而在大江文学中被大书特书的却并非这个中心, 而是被压迫、被损害的“亚文化人”即异化者。通过异化者的故事, 大江文学揭露了日本现代社会的弊病, 同时他的作品也鼓舞读者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估计这便是大江文学的“治愈点”。

村上文学几乎每一部都围绕“寂寞”展开情节。“寂寞”的根源无一例外的是因为现代人的异化, 用村上文学中的话来说:“心包有一层硬壳, 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③在中日两国, 青年读者最爱读的村上文学之一《挪威的森林》, 它受到人们欢迎的理由,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它能精准地触及年轻人被异化所蚕食的心灵深处, 引发他们的共鸣。

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不同, 她们往往从感情与家庭的视角诠释“异化”。近年来, 日本文坛的先锋作家, 当代日本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吉本芭娜娜, 她总是选取那些婚外情、非主流的家庭、同性恋关系, 描写被社会贱视与排斥的人, 表达弱者内心的诉求, 以此呼吁宽容与多样化。她在《泡沫》中描述了一个极为非主流的家庭:父亲是一无是处的纨绔子弟, 母亲的生活来源完全来自父亲的“祖产”, 但并不与父亲同居, 而是和女儿的“我”单独生活。母亲的一位朋友, 她“稍不如意就琵琶别抱, 自我中心, 骄纵且蛮不讲理, 只知道炫耀自己的美貌”④。这个朋友自己要去海外生活, 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抛弃在父亲家中。最终这四个人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家庭。这个家中的成员尽管看似关系冷淡, 可仔细观察之下又乏温情的细节。正如另一个日本作家水上勉所认为的:“形影不离的父母子女, 不一定就能增强彼此的感情……羁绊这东西, 只有分离才会拉得更紧。”⑤

现代日本人中的大部分, 生活富足但精神却贫困, 尤其是缺乏亲族之爱。父母子女生活于一轩之下, 每个人却还是不免寂寞孤独。缺乏沟通的家庭比比皆是, 也引发过不少问题。反其道而行之的女作家芭娜娜却在一个物质基础不牢, 血缘关系不确的“家“中, 让读者发现了亲族之爱。这种打破读者固有观念, 强迫人们重新思索一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实的地方, 也许正是吉本芭娜娜风靡日本的原因。从另一个层面上看, 尽管吉本芭娜娜的文学试图使读者摆脱对“家”的固有观念, 但这种尝试本身就意味着“家”这一观念对作者的影响。“社会是属于男性的, 女性则应从属于家庭”, 日本传统观念的遗存仍潜移默化地影响女性作家的创作视角。

三、结语

依照法国女性作家玛丽·尼米埃 (Marie Nimier) 自身的体验:“女性作家跟男性作家一样, 也有很强烈的愿望去改变社会。因为女性扮演孕育子女的角色, 因此女性想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环境。即便是女性作家在描写感情或者身体的过程中, 也会有一些很残忍很暴力东西在其中, 这种东西一般只有男性作家才会写。”

玛丽·尼米埃很好地概括出了女性作家创作的特点, 从“有很强烈的愿望去改变社会”这一点上来说, 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二者并无不同。但问题就在于因为社会中男女差异的存在, 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眼中急需改变的社会问题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区别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 我们更需要加强对日本女性作家群体的关注, 这样才能做到从不同维度全面了解日本文学及其背后日本社会的全貌。

摘要:文学作品的风格往往与作者本人的出身、个人经历等“小风土”密切相关, 作者的性别也是影响其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的定位存在差异, 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就大不相同, 这在把反封建作为重要使命的明治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在男女差异相对缩小的当今日本, 即便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关注的问题趋于一致, 二者在审视社会时的视角仍然会有所区别。加强对日本女性作家群体的关注, 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全面了解日本文学及其背后日本社会的全貌。

关键词:日本文学,女性作家,樋口一叶,与谢野晶子,吉本芭娜娜

注释

11 庄周.庄子.外物.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136.

22 吉田精一, 著.齐干, 译.现代日本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46.

33 村上春树, 著.林少华, 译.村上春树经典作品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24.

44 吉本芭娜娜.泡沫.圣域.东京:新潮社, 2002:63.

70后日本推理作家群(二) 第5篇

2004年以《背之眼》获得第5届恐怖悬疑小说大奖特别奖而正式出道。2005年发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向日葵未开的夏天》入围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同时入选年度本格推理小说第9位。短篇小说《流星制作法》入围第59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受到普遍注目。

2006年出版的《Shadow》(东京创元社)是其长篇第四作(第三作为《骸之爪》,06年度本格推理小说第7位),终获第7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并同时入选年度三大排行(年度本格推理小说第6位,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年度第3位,周刊文春推理小说年度第10位)成为该年最受瞩目的作品。其中他的第二作到第四作更是于2005年底到2006年9月连续出版,在2006年的“本格推理小说 BEST 10”排行榜中全部进入前10名。

得奖后,他又陆续发表了《独眼猴》、《所罗门之犬》(这两部作品也入选了07年度本格推理小说前20位)和《鼠男》,均广受好评。短短三年多的时间,他交出了7本长篇和10余个短篇,不少日本人直呼道尾是本格推理的新希望。

对于道尾的初期的四作文风,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横沟(金田一耕助系列)+京极(京极堂系列)。其出道作品《背之眼》,讲述了主角真备庄介不断收到背上长眼睛的人类的恐怖照片,而被拍下照片的这些人先后都自杀了。在这些照片拍摄地福岛县的某小村庄,又连续发生了儿童失踪事件,真备侦探能否揭开事件的真相呢?作为处女作,道尾向读者展示了其对于小说结构、气氛等环节的惊人把握能力,显示出了远超普通新人的实力。而这部出道作也的确做到了对本格推理、恐怖小说和京极式的妖怪小说(看似是鬼神小说但最后都能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出合理的结果)这三种元素的高度融合。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由于风格上过于类似京极,最终仅仅只得到了特别奖。

而一年后的第二部作品《向日葵不开的夏日》,水准达到了一个让所有同行和读者惊讶的地步。那年夏天,宁静的小镇发生了一连串虐杀猫狗事件;要带作业给请假同学的“我”,在他家里发现了已经上吊而亡的S君……“我”明明看到他的尸体,大家却说“我”骗人……七天之后,那个死掉的S君,竟然在我房里现身了!只不过,他变成了一只蜘蛛!S君告诉“我”他是被杀的,并恳求“我”找出他的尸体。小学四年级的“我”带着我那三岁的妹妹美加和转世的S君,在那年暑假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恐怖大冒险——通向令人震愕的结局!强烈的视觉感和极佳的节奏,使得作品的诡异气氛达到极致。作品的前半部分,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元素:消失的尸体、转世的S君、3“人”奇妙的冒险,一切的一切让人不禁再度看到了京极名作《姑获鸟之夏》的那个怪异的世界观。而作者对于夏日尤其是向日葵的描写,更是令人浑身冒冷汗,仿佛向日葵就是一切恐怖的来源,通过对其的烘托使读者得以体会“我”内心中的那种“惧怕”。而后半段,在“我”和“凶手”的一次次交锋中,反复推理论证得出了那个可怕的真相,也算完成了本篇还算精彩的本格逻辑推理部分。然而,到此为止,事件并没有真正的结束,更加令人为之晕倒的真相此时才刚刚被揭起神秘的面纱。翻完最后一页的读者,相信已经被作者的诡计所彻底shock到崩溃了吧!同时也会对作者在故事发展阶段设下的一个个伏笔和圈套及结构把握上的精巧所叹服。除此之外,在剧情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小孩子的“恶”,乃至校园欺凌、虐杀动物、恋童癖、性骚扰、育儿放弃等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题材,时刻围绕着那个年代不断被忽视的严重社会问题(日本70、80后发生的校园和家庭暴力、虐童等社会问题非常严重)。而在文学表现力上,本作一点也不亚于乙一所表现出的那种黑暗面,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乙一作品更体现了“孤独”感,而另两位70后作家佐藤有哉和舞城王太郎在这类社会问题上的刻画和表现更加暴力、更加的赤裸),却都深刻地、尖锐地表达出了作者所想要表达出的意思。

之后的两部作品,则分别是前两部作品风格的延续和发扬。《骸之爪》讲述了小说家道尾为了取材,深夜在某佛像工房目击了全身被白雾包围的明王像,而拍下的照片中更发现了明王从头部流出了鲜红的血液……侦探真备来到不断发生佛像失踪的工房,追查事件的真相。诡计看似像京极,实际上却是十分偏向横沟的纯本格。恐怖诡异的气氛渲染,曲折离奇的剧情发展过程中埋下的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的伏笔还有严密而又十分逻辑的推理,成为了道尾在初期作品中的3大特色。该作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最后的结尾并没有像其他作品一般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错愕的逆转。第四作的《影子》:留下了“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就是这样”的遗言后,凰介的母亲离开了人世。他开始了和父亲洋一郎二人的生活。数日后,青梅竹马的亚纪的母亲自杀了,是从她丈夫的工作所在地医科大学的研究楼上跳下的。怀疑死去妻子不忠的亚纪父亲开始了对亚纪血缘的怀疑,而亚纪此时也遇到了交通事故,直到洋一郎摘下……祈求跟父亲一起生活的微薄幸福——小学五年级的少年,所谓苦恼的尽头却走到了如此惊愕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作是“向日葵”的续作或是进化篇,堪称作者当年的最高杰作,不仅再度延续了其一贯的写作特点,同时也将虐童等社会问题再度无限的放大,是一部让人很难一气读下去的悲剧性小说,读者在阅读之前需要做好相关心理准备。

其他作品介绍:

《独眼猴》:经营侦探社的“我”的耳朵有特异功能,某日被委托去找出某公司盗用设计的证据。在“我”爬上隔壁大楼的屋顶窃听时,却意外偷听到公司内发生的杀人事件……

《所罗门之犬》:四名大学生讨论着几天前的意外,确定究竟谁是“杀人犯”——副教授的十岁儿子被车撞死,而起因是该少年饲养的狗突然冲向了马路反方向的他们四人,才酿成了这起悲剧。究竟是谁使得狗采取了攻击性行为?道尾令人称赞的青春派推理作品。

《鼠男》:主人公姬川年幼的时候姐姐与父亲先后死了,而且二人的死状很奇怪,姐姐被认为从二楼不小心摔死,而患脑癌的父亲临终前说了一段奇怪的话。23年后,姬川的女友似乎怀上了别人的孩子,唤醒了姬川对过去的记忆。本作出版后,得到了日本国内读者一致的好评,被誉为其迄今为止的最高杰作。

日本作家 第6篇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文学作品;美学思想;川端康成 ;女性之美

一、作者简介

1.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新思潮》就是川端康成与其他人共同开办的,并且在其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之作《招魂祭一景》,从此走入文坛。毕业后还参与开办《文艺时代》、《文学界》等杂志,1926年发表了其著名的短片小说《伊豆的舞女》,走上写作事业的巅峰,他还出任过笔会会长、国际笔会副会长并且成为日本艺术院中的一员。获得了日本文化勋章,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优秀作品也数不胜数,1968年,因其《雪国》、《千只鹤》、《古都》三篇小说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他却选择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写作背景

《伊豆的舞女》写作背景需要归根到川瑞康成童年的成长历程,川瑞康成在幼儿时期父母就双双离世,而到了16岁时,祖父母也相继离世,而从小就体弱多病的川瑞康成不得不与外界隔离,生活在完全封闭的世界里面,这种想隔离外界伤害的保护行为没有让其健康成长,反而使其性格受到扭曲,变得十分的忧郁。虽然上学后情况有些许好转,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面改变他因童年的遭遇而形成的悲伤心理。在一次伊豆的旅途中,川瑞康成遇到一行流浪的艺人,邂逅了年少的舞女,舞女平等的对待川瑞康成,并一再的说他是好人,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温暖,少女用他的真心温暖了他一直冰封这的心,而他也对舞女有了纯洁的友情,并没有同世人一样歧视舞女,而是像舞女尊重他一样尊重舞女,两颗自卑的心都因彼此而变得明朗、温暖。他们有了孩童般真挚、纯洁的友谊。而《伊豆的舞女》便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而引发的创作灵感。

三、内容赏析

1.作品内容概要

《伊豆的舞女》描寫了一场非常经典纯洁的爱恋,主要是围绕着一个无亲无故的孤儿青年高中生“我”和一个天真纯洁的舞女熏子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我”孤身一人在伊豆旅行时邂逅了舞女熏子,由最初的相遇一见钟情到跟随着舞女熏子一起。起初“我”爱慕着舞女熏子,一直以为舞女熏子和装扮一样是以为成熟的女性,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舞女熏子不过是一个小女孩而已,舞女熏子只是借着成熟的装扮,“我”被深深的震撼到,由最初的爱慕之情转化为只是想单纯的跟随舞女熏子一起,但是一切并不是那么如人所愿,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旅游经费也用光了,这意味着离别已经悄悄的来到。离别的伤感围绕在他们之间,离别之情不禁流淌在我心中,但是,“我”换一个角度想,自己和舞女熏子有过一段快乐的回忆,心情也变得好起来。在当时的年代,人们思想还受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响歧视舞女这样的流浪艺人,如熏子和百合、不富裕的吉荣夫妇、自己都瞧不起女性的阿马妈,这样艰苦、悲伤的景象,与“我”这个因生长环境而使性格怪异、忧郁的高中生而产生心灵上面的共鸣。

2.小说的语言风格

《伊豆的舞女》与作者其它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所运用的语言和写作手法的风格都是相同的,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典雅、恬静、古典韵味的环境之中。而这种环境与作者自身从小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川端康成的小说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其一是着重的描写其孤儿的生活和孤儿根性而扭曲的性格,其二是底层人员特别是得不到公平对待的妇女。《伊豆的舞女》就是描写了受到歧视的妇女的生活,川瑞康成在用词的手法上面十分的考究却又通俗易懂。就像《伊豆的舞女》在开头中描写时,如:“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原始森林和深邃幽谷的秋色”、“胸中却紧张地悸动着”、“好不容易才来到山顶上北路口的茶馆我呼了一口气”中修饰的词语“曲曲折折”“眼看着”“白花花”“深邃幽谷”“悸动”“好不容易”等等。不难看出川瑞康成对于用词是十分有研究的,将研究与通俗两个不同方向的词语搭配在一起恰到其处,是文章既不缺乏考究之词又通俗易懂。在这篇短片小说里作者还注重环境描写的风格和人物语言的风格,川瑞康成在描写环境风景的时候主要描写了安静、淡雅的景色,例如“走进黑暗的隧道,冰冷的水滴纷纷地落下来。前面,通往南伊豆的出口微微露出了亮光。”“出了隧道口子,山道沿着傍崖边树立的刷白的栅栏,象闪电似的蜿蜒而下。从这里望下去,山下景物象是一副模型,下面可以望见艺人们的身影。”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描写角度都描写了一个典雅的环境,将景色描写的淋淋尽致。人物描写的时候有显得十分的幽默,充满着欢乐的气息,生活充满了乐趣,与其景色的描写却大不相同,悲欢交加。

3.小说中有关女性的描写

川瑞康成描绘的舞女熏子具有日本传统女性,文章中描写了熏子在与“我”初次相遇的时候熏子梳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发髻衬托出她的鹅蛋脸玲珑小巧,十分匀称,非常的美。日本传统的女性就是梳着发髻,而鹅蛋脸也为日本所广泛喜欢。而性格上面更是显示了日本传统女性的贤惠善良的美,如“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一旁。”时,熏子在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男子,熏子将自己的贤惠表现得淋淋尽致,在“我”喝茶的时候主动的帮“我”倒好茶;出门时,帮“我”提前放好木屐;在我们爬山山顶的时候又体贴的为“我”拍去身上的灰尘等等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我”都表现上都体现出日本传统女性的美。将舞女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日本传统女性的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封建社会下面日本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小说中对于阿妈的描绘就充分的显示出来了,在他们下山的时候,在山下喝泉水的时候要让先让“我”先喝,因为前面喝水的时候手伸进去谁就会变浑浊,男生应该先喝,女生应该后喝,阿妈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觉得男生喝浑浊的水不行,而女性就可以。熏子身上还洋溢着少女纯真的气息,在美景的衬托下,熏子孩童般的快乐天真都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是那么的惊喜却有有着少女害羞的情绪。在登山的时候,熏子一直跟着“我”身后跑,但是又因为少女的羞涩她只是与“我”相隔一两米的距离。

4.小说中流露出的悲剧色彩

《伊豆的舞女》主要是围绕着“我”和熏子之间一段懵懵懂懂、纯洁的爱情故事。原本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但结局却不如人意,最后以分离而结束了这段似有似无的爱情。川瑞康成在刻画种种美的意境的时候依旧流露出悲伤的基调。14岁我们应该还在父母的港湾里面被保护着,而熏子却已经开始为生活而忧愁,为温饱到处奔波,居无定所。还受到社会上面的歧视,在茶馆里面老妇人对流浪艺人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来,就连纯洁美好的爱情也有悲凉的感觉,当“我”初次和熏子相遇时,是用平等的心态真诚的与熏子交往的,当熏子感受到温暖并且开始付出她的感情的时候,有了懵懵懂懂的不明情愫,当有了似有似无的爱恋的时候“我”却不得不离开了,着短暂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爱情以美好开头,可并没有以完美收场。流浪的艺人在那是封建社会下身份非常的低微,生活上面也是困难重重,温饱都成为问题。在他们的旅途中每个村庄的门口都树有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入村的牌子,在人们心中,流浪艺人和乞丐的低微是一样的,是不受人们欢饮与喜爱的。

四、小说中暗含的作者情感

川端康成在小说的描写过程中,对小说里的人物灌注了很多感情。这可以从作者在描写我和舞女的几次交集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出。在小说中,我的身份设定是一个预科生,舞女则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的命运相当悲惨的十四岁的美丽女孩,每天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而我最开始只是对这个美丽的少女出于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怜悯,但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这种怜悯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怜爱。然而特定的日本社会时代,让我注定无法和舞女有个美好的结局,这就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小说悲剧的源头。注定无法有幸福结局的交往导致了我在和舞女交往的过程中始终被忧伤与伤感所笼罩,这也正是作者本身真实的忧郁情感的体现,这无疑使得整本小说充斥着浓郁的压抑与伤感色彩。

五、结语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将一段具有浓厚日本情韵的爱情故事描写的淋漓尽致,小说中的爱情给人一种恬静清淡的感觉,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蕴含深意的人生观。在小说里面,川端康成为我们一个理想境界,人们在悲哀的时代下,靠心灵的交流让自己所处的生活和谐幸福。小说所描绘的爱情的点点滴滴中都透露出了东方的独特情怀,用优雅婉转的方式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勾画出忧郁的迷离的东方情韵。川端康成用他独特的风格让我们体会到小说主人公们在相遇与离别中的唯美。川端康成在现实中受到佛教的影响相当大,因此他对于自己人生理想的构建显得非常的大气磅礴却又虚无缥缈。他喜欢用佛教的理念去看待世界和思考人生,但他却不是一个纯粹的佛道主义者,因此他没有采纳接受佛教的一些传统观念与感情却因习,所以川端康成喜欢将人生进行放大来诠释自己的思想,不喜欢谈现实,更喜欢在小说的细节上抹上现实的色彩,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这一切集中的反应在他写小说的手法上,他热心于改革小说的表现手法。川端康成文学也正是由于他的人生观、宇宙观以及文学观的结合才得以形成。在川端康成开始文学创作的早期,他更喜欢用悲剧和人物的寂寞情感进行小说的主体构思,他想用自己对于佛教的理解帮助那些悲哀或者寂寞的人们脱离痛苦的根源。他主张通过自省的方式进行自救,虽然他的文学作品的基调是哀伤和颓废,但它的文学作品里的道德升华以及理想的伟大成就了作品的主题。川端康成的這种写作风格以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也得到了诺贝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的肯定,从而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

参考文献:

[1]李丽丽.透过《伊豆的舞女》体味川端式的爱情[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3)

[2]杜聪聪.从“薰子”之人物形象看《伊豆的舞女》的主题——以非言语交际因素为视点[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

[3]李长江.论《伊豆的舞女》之美[J]. 青春岁月. 2013(19)

[4]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J]. 芳草(小说月刊). 2014(09)

[5]高辉.曲终人散,情不尽,歌未央——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哀愁[J]. 名作欣赏. 2013(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日本作家】相关文章:

作家理想05-07

著名作家08-24

现代作家06-21

永恒的作家07-26

当代辽宁作家08-01

女作家05-16

自由作家最终07-06

美食作家范文05-19

华裔美国作家09-07

作家写高考作文05-29

上一篇:现代永磁电机技术下一篇:可及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