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网络环境范文

2024-06-16

现代网络环境范文(精选12篇)

现代网络环境 第1篇

服务接触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服务提供者和顾客之间发生的服务接触 ( Service Encounter) 成为服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前台雇员与顾客简短的交互过程是决定顾客对服务总体评价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企业展示所提供的服务、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普适计算、物联网和网络环境为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提供了新型服务接触方式的今天, 符合时代特征、严谨、统一的新型服务接触理论的缺失已经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探讨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理论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与国外较丰富的服务接触理论及实证研究相比, 国内的服务接触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梳理和评价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试图为我国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1 网络环境下现代服务接触的演化

1. 1 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

服务接触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80 年代, 国外学者最初多从人际互动的视角来探讨服务接触。最早提出 “服务接触” 概念的是Shostack等人[1 - 3], 他们认为服务接触是顾客与企业雇员交互的 “关键时刻”; 随后的研究证实, 顾客和服务提供者在服务接触过程中的交互质量是客户判断和评价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的基础, 至此, 服务接触的重要性得以体现, 大量的相关研究开始涌现。

笔者整理、查阅了1985 年至今的服务接触的相关文献, 发现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对服务接触的定义进行了阐释, 虽不尽相同, 但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笔者认为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的定义大体上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阐释:“关键时刻” 或 “真实瞬间”、二元互动、系统论以及 “一次性”, 如表1 所示。从文献引用次数来看,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Shostack[4]和Bit-ner等[5]对服务接触的定义: 服务接触是顾客和服务交互的关键时刻。

在传统实体企业的情景下服务接触被认为是“低技术、高接触” ( Low - tech, High - contact) 的术语[14]。根据Bitner等人对服务接触术语的说明, 服务接触主要关注于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人际交互, 而鲜少关注技术在服务接触中所扮演的角色, 因此, 在传统的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中, 技术并不直接对服务传递起作用, 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介入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服务接触的过程和方式。目前对技术介入创新服务接触模式的研究中, Craig M Froehle和Aleda V Roth[15]的研究比较全面, 他们总结了现代服务接触的五种模式, 并且以顾客与企业雇员是否需要直接接触以完成服务传递的过程为分水岭, 将五种服务接触归结为两大类: 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 ( Face - to - Face) 、基于人与技术交互的服务接触 ( Face - to - Screen) , 其中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衍生至今可归为三种模式 ( 如图1) : ( 1) 面对面服务接触, 强调顾客与企业雇员直接接触, 技术对服务接触过程不起任何直接作用, 也是服务接触诞生之时最原始的模式; ( 2) 技术辅助服务接触, 除了顾客与企业雇员直接接触外, 企业雇员还通过技术的介入更好地掌握客户需求以及处理服务传递过程; ( 3) 技术促进服务接触, 顾客与企业雇员在直接接触的同时, 双方均可借助技术手段掌握更多的有关服务内容、服务需求等知识。以上三种模式深刻揭示了技术在传统服务接触的演化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其服务接触的过程必须借助面对面形式体现, 故其对先进IT技术在服务接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概括力和解释力还不够。

1. 2 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

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在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服务理念, 传统的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逐渐不能概括新的技术介入模式下的服务接触, 学者们开始研究技术在介入服务接触中所扮演的角色。事实上, 美国学者Shostack在提出“服务交互” ( Service Interaction) 的概念时即指明了, 服务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不仅包括顾客与服务人员的互动, 而且也包括顾客与设备设施的交互。Bitter[16]的研究指出, 服务一般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 顾客通常在组织的实体设施中体验整个过程的服务。而Lockwood[17]则明确提出, 服务接触除了人际互动之外还包括了其他有形和无形的因素, 如与顾客接触的员工、实体环境等。早期的研究虽未明确指出先进IT技术改变了服务接触的本质, 但已经将服务接触的领域由人与人拓展到人与设备、环境、设施等非人为因素, 暗示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将会引领服务接触内涵及本质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消费者选择行为与购买行为的发生。在网络下, 客户与企业的服务接触可以通过浏览企业主页、导航、搜索产品和服务信息、与客户服务代表交流, 然后决定是否购买产品或服务。除了客户选择行为的变化, 与面对面服务接触相比, 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Meuter等[18]率先将自助服务接触中客户满意度的问题引入了服务接触的研究领域, 他们鉴定了三类影响自主服务接触客户满意度的关键事件: 处理紧急需求、选择多样化、及时的服务补救, 以及三类导致客户不满意的关键事件: 技术失误、流程失误和客户操作失误。 与此同时, Van Dolen和De Ruyter[19]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影响管制型聊天群服务接触的客户满意度的关键事件, 他们认为网民对聊天群的感知可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愉悦性能够影响客户满意度, 并且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对于个体而言, 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愉悦性对客户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而感知可用性则没有; 在组织层面, 感知可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愉悦性均对客户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Joseph等[20]则研究了技术在网上银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技术对服务质量感知的传递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客户认为在电子银行服务中网站易用性非常重要; 此外, 相似的研究有Buy和Brown[21]证实了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在线银行业务客户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他们的研究表明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过程中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 企业由培训前台接待员或者企业雇员以标准化服务流程来满足客户需求, 逐渐转向了借助技术手段的易用性、可用性等来实现客户满意度的提升。

上述文献从侧面反映了学者们已经逐渐认可了技术对服务接触过程的改进和完善, 然而, 也有一些学者对服务接触过程中技术的介入持有质疑的态度, 如: Davis等[22]指出顾客对技术的抗拒会减小用户对服务整体满意度的感知; Mick和Fournier[23]研究证实, 即使是技术的发明者和对新科技悟性高的顾客有时也会对技术改善服务接触持有怀疑或厌恶的态度; 而Lavin和Maynard[24]则认为技术的介入所产生的标准化服务接触在减少企业成本的同时阻碍了企业与客户保持亲密关系。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当前对技术介入服务接触的不确定态度来自于对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的定义及内涵尚不明确。学者们探讨的技术介入服务接触的模式是先进IT技术创新服务接触的中间阶段, 技术的介入从一定程度上描绘了未来服务业的美好模式———更快捷、人性化等, 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顾客与企业的直接接触, 一旦技术失误引起的服务失败出现, 将导致客户对企业的不满意程度更深, 从而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1. 3 传统服务接触与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的区别

虽然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接触已经逐步向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演化, 而现存的服务接触模式是服务接触演化和发展过程的中间阶段, 但当前面对面服务接触仍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与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仍然友好地并存着, 那么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何种联系与区别呢? 关于传统服务接触与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的对比, 已经有学者试着给出自己的解释, 如Meuter等[25]通过研究证实, 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中客户满意度的来源与自助服务接触中客户满意度的来源是显著不同的。笔者通过整理相关研究文献, 发现传统的服务接触与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存在的不同主要可以从以下八个维度来衡量: 服务发起人、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传递者、服务传递地点、响应能力以及服务组织, 如表2 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传统服务接触与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最重要的外在区别表现在个性化与快速响应。利用先进的IT技术, 服务企业可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服务定制, 并且可以更快捷地响应客户的服务需求, 然而仅仅考虑个性化和快速响应还不足以体现先进IT技术为服务接触带来的本质改变, 支撑服务组织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服务以及服务的快速响应的背后是信息网络的复杂性与服务组织网络的复杂性。基于此, 我们可以认为, 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具有两大主要特征: ( 1) 可满足大规模、分布式、个性化客户服务接触需求; ( 2) 深入挖掘顾客潜在需求, 主动发起服务接触。

2 网络环境下现代服务接触的现存方式

尽管学者们还未对网络环境下基于先进IT技术服务接触的内涵及定义给出明确的解释, 但已有不少学者从自己的角度和认知对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笔者按照IT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对服务接触的渗透和改进收集并整理了已有文献, 发现当代学者们关注的先进IT技术基础下的服务接触方式主要以下几种:

( 1) 自助服务接触 ( Self - Service Technologies/SST Service Encounter) [26]。自助服务接触是客户借助界面独立完成接受服务的过程, 而不需要企业雇员的介入[25]。自助服务接触当前的应用实例包括自动取款机 ( ATM) 和自动酒店结账。自助服务接触过程中客户同时充当着自给自足的服务提供商的角色。Meuter等[25]通过关键事件实证研究证实了, 与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接触模式相比, 自助服务接触在处理客户紧急需求上更有优势, 而其不足在于技术故障、操作失误、技术/服务设计不当以及客户人为的破坏。因此, 自助服务接触在导致客户抱怨的同时, 也同样可以带来口碑营销以及再次购买的正面效果。与面对面服务接触相比, 自助服务接触的客户满意度的衡量维度有过程便利、技术可靠以及服务输出[27]。

( 2) 技术支持服务接触 ( Technology - Enabled Service Encounter) [23]。已有研究证实, 技术支持服务接触的管理是企业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28 - 30]。绝大多数的客户通常选择藉由自动电话导航系统以及与企业雇员的互动采取电话沟通的方式进行服务接触, 但这种服务接触在对客户分类的灵活性上通常比不上面对面服务接触和自助服务接触。然而, 对于简单的服务交易来说, Dabholkar[31]发现在自助服务接触过程中客户需要与企业雇员交互以解决问题通常会导致客户的消极态度和不满情绪。Walker和Johnston[32]研究证实客户选择技术支持型服务的意愿取决于两个因素: 1) 客户感知到的使用这种特定的服务系统的个人要求能力; 2) 使用这种服务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优势。这强调了服务企业必须更好地理解在服务接触过程中技术和人际互动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技术支持服务接触的客户满意与技术流程、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客户满意同等重要。技术支持服务接触的客户满意的衡量维度有便利性、技术过程 ( 包括流程便利、技术可靠) 、互动过程 ( 包括可靠性、响应力、自发性和服务可恢复性) 以及服务输出。

( 3) 技术中介服务接触 ( Technology - Mediated Service Encounters) [33]。当前的服务依据服务行业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依托产品的服务 ( Prod-uct - related Services) , 例如买书、购买衣物等; 另一类是纯粹的服务 ( Pure Services) , 例如网上银行、在线炒股等。Nelson等[33]提出的技术中介服务接触是指以网络为中介, 依托于先进IT技术实现的服务接触过程, 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企业内服务接触人员的特性和行为对在线服务接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服务接触由传统的实体企业环境向电子商务转换的过程中由雇员的性格和行为导致的客户不满意事件有增长迹象。这充分反映了当前企业的服务接触中雇员不能很好地匹配在线客户需求。服务接触伴随着客户与服务互动的过程产生,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客户与企业开展服务接触的过程包括浏览企业主页、在公司网站搜索产品和服务信息、与在线客服联系以及购买产品或服务。现有研究证实了信息技术界面影响客户服务接触评价的重要性, 而企业主页是客户与服务提供商在线交易的首个服务接触点, 客户对企业主页的感知影响着本次服务接触的成败, 因此, 服务企业网站主页的操作简单、视觉吸引、导航作用以及在线互动应该成为评价技术中介服务接触质量的测量维度。

( 4) 数字化服务接触 ( Digital Service Encoun-ter) [34]。数字化服务接触又可称之为远程接触。Kristina等[34]将数字化服务接触定义为: 企业与客户藉由网络或者电子邮件开展的远程互动过程, 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企业通过数字化服务接触可使客户需求被快速响应, 并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目前学者们关于服务接触的分类有很多, 但几乎所有的分类方法都是基于客户在服务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客户与企业雇员的互动类型展开的。与面对面服务接触中客户参与主导性低相对, 数字化远程服务接触过程中客户通过技术界面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其参与主导性。Shostack[4]曾将服务接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即远程接触、电话接触以及面对面接触。广义的远程互动常见于ATM、网络互动以及手机互动。Lovelock和Wirtz[35]提出高接触服务与低接触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强调与服务提供人员的接触, 而后者涉及到与机器设备的接触。远程服务接触能够使客户独立地创造并完成服务接触过程。数字化服务接触带给服务企业的挑战在于, 与客户的远程接触过程不能给予服务提供人员足够的机会掌握客户更一步的信息。已有研究证实, 数字化服务接触现存的两大类型———在线接触与电子邮件接触相比, 在线接触的客户需求服务效率低于电子邮件接触, 这主要是由于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 服务人员与客户的进一步接触是必要的, 但是对于客户来说回复一封E - mail远比在线应答要简单得多。

从自助服务接触的出现到数字化服务接触, 技术的介入使服务接触的过程享有更多的灵活性并跨越时空实现远程服务接触, 为客户带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由于技术的进步及发展完善, 服务接触的模式将会日臻多样化, 多种接触模式并存, 且各自有其适应的领域和应用优势, 构成了现代服务业中承载企业与客户接触的界面。研究网络环境下现代服务接触模式可以帮助学者们更清晰地把握当前先进IT技术在服务接触领域应用的程度和范围。

3 网络环境下现代服务接触的研究发展趋势

现代服务接触模式中无论是自助服务接触还是数字化服务接触, 都只是传统的服务接触向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转型的中间阶段, 或是过渡过程。通过上述文献综述, 我们可以看出, 当代学者们在有关服务接触模式研究中已经逐渐认识到技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但是对于技术到底能做什么、怎么做则还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而现代服务业的变革主要来自于网络环境下服务参与者行为的改变, 正是由于这种改变导致了先进IT技术在服务接触所扮演的角色与传统服务接触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 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服务参与者行为的改变能够为我们后续探索先进IT技术介入服务接触研究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指明方向。

3. 1 网络环境下服务参与者行为的复杂性

网络环境下服务参与者行为的改变是导致现代服务业发生巨大变革的关键, 因此, 研究网络环境下服务参与者行为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并可以从中提炼出本文所要探讨的现代服务接触存在的问题。网络环境下服务参与者行为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其行为的复杂性: 首先, 服务提供者面对的客户需求是大规模的、动态的、跨时空的; 其次, 服务提供者在进行服务接触或者服务传递的过程中通常是多组织协作、跨行业联盟以及跨时空对接等。信息网络的复杂性与服务组织网络的复杂性促成了网络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演化, 相应的, 服务参与者行为的复杂性则推动了现代服务接触的演化与完善。由于服务参与者包括客户与服务提供者, 我们在研究网络环境下服务参与者行为的改变时, 不仅要考虑客户在现代服务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 还要重点关注服务提供者的决策及运行策略, 因此, 我们关注的焦点仍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多次提及当代客户需求已经逐渐转向大规模个性化服务[36 - 37], 众多处于不同地域的客户在同一时刻通过网络对服务组织发起服务需求, 并期望服务组织提供的不是某一种服务而是一种服务方案, 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对个性化的追求, 而传统的服务定制由于周期过长、流程复杂也不再适应于快速响应客户的服务需求, 因此, 服务组织必须能够深入挖掘客户需求, 根据客户所处的实际情境, 主动发起服务接触来开启大规模、个性化服务的大门。

另一方面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三个宏观趋势———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加速、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利润压缩说明了[38]: 首先, 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态势已不可忽略, 企业要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发展, 必然要不断扩大其公司规模以寻求规模效应。然而, 当今世界由于产品需求的饱和性, 规模效应下的成本经济已经很难实现, 因此, 企业必须不断优化其服务接触设施、配置, 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减少运营成本。其次,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渐演变成三种形态: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甚至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协作团队之间的竞争 ( 例如: 携程与芒果、艺龙) , 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跨行业协作团队的竞争, 比如, 淘宝和腾讯也相继推出机票代理和预定酒店业务, 与携程、芒果、艺龙等抢占市场份额, 而要在这种企业协作团队之间的竞争中胜出则取决于每个协作团队内部具有多个服务界面组成的服务接触链的协调优化。

先进的IT技术改变了作为服务参与者之一的客户的行为和决策, 继而改变了服务组织的运作模式和商业模式, 网络环境促使新型商业模式诞生。总体看来, 现代服务业逐渐朝着三个趋势发展: 个性化、最优化规模效应以及服务组织协同。如在智能医疗领域, 智能腕带的研发逐渐受到关注。腕带能够结合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及周围环境情况 ( 所处地理位置、温度、湿度、光线、含氧情况等) 进行综合分析, 当病人处于不利于疾病康复的环境 ( 或危险状态, 如昏厥、心脏停止跳动等) 时能够及时提醒病人, 或向病人家属、护士、医生报警, 甚至是直接联系紧急呼叫中心。腕带依靠内置芯片及其背后强大的信息处理平台的支撑, 借助情景感知技术获悉病人的实际情况, 并将各项指标数据传输给信息平台, 再针对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处理后的输出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现了个性化服务的感知与传递; 而通过腕带与病人家属、医院以及呼叫中心联系, 则是将多个服务接触点进行合理化链接, 实现了多个服务界面或组织的协作优化。又如IBM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建立健康信息整合平台, 跨医疗机构可以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 实现 “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 从而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IBM的这一新举措不仅创新了就诊模式, 更是藉由 “社区+ 医院”的协作实现了服务接触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 让医生在医院可以集中精力诊治疑难杂症, 使重病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关怀与照顾, 轻微病患也可以在就近的社区及时得到诊治, 以免贻误病情。智能医疗领域的新态势从侧面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新趋势, 推动着服务接触理论和实践的向前发展, 因此, 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研究应逐渐朝向借助情景感知技术实现的个性化、服务接触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及服务接触链的协作优化发展。

3. 2 网络环境下现代服务接触研究的发展趋势

3. 2. 1 基于情景感知的个性化服务接触设计

服务接触能否实现个性化是企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背景下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个性化服务接触的实现是以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为指导的, 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以及用户的特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接触。在现代先进的IT技术支持下, 可以利用情景感知技术发掘用户的特定需求从而实施个性化服务接触的设计。在以往的研究当中, 基于情景感知的个性化服务接触设计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 二是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即服务接触的特定任务。在基于不同类型用户的个性化情景感知服务接触领域, 学术界已有初步的研究, 如: Aware Home Research Initiative ( AHRI) 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一个研究项目, 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建立一个能感知用户情景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智能家居环境, 为老年人开发人性化的人机交流方式 ( Essa) [39]; Vilas等[40]分析了基于OSGI平台和语义Web哲学建立的系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偏好和环境的感知, 实现对居民需求的服务发掘与服务告知的功能。另外, 情景感知服务不仅考虑到用户周边环境情景信息, 还考虑用户的特定需求所产生的情景信息, 如: Lee和Kwon[41]提出利用索引模型对用户的隐私焦虑程度进行预测, 服务提供者据此为用户提供适当水平的隐私保护服务;Hong等[42]在研究中指出, 在情景感知的应用中准确地推断出用户的偏好对于提供个性化服务起到关键的作用, 他们提出的CASUP ( Context - Aware Sys-tem Considering User Preference) 研究框架能够感知用户偏好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现有的基于情境感知技术的个性化服务接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 在现代医疗卫生领域, 通过物联网等IT技术可以实现基于情景感知的个性化智能医疗, 如上文中提到的为病人佩戴智能腕带以感知病人实际情况从而主动发起服务接触, 但现有的情景感知服务研究大多从技术实现角度出发, 缺乏理解和支持情景感知服务的理论与方法, 且大多数的研究是基于产业或者服务系统的宽泛角度, 缺乏专门针对服务接触环节的情景感知理论和技术研究, 因此, 未来可在现有情景感知服务理论的基础上对服务接触中的情景感知理论、方法、技术和创新应用进行拓展。

3. 2. 2 网络环境下服务接触系统的优化配置

网络环境下的服务接触系统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服务接触系统更需要优化配置。Shostack[43]曾提出, 采取结构化的流程改进去加强对服务系统重要元素的控制能够实现服务系统的科学优化配置。Chase Richard和Dasu[44]指出, 服务系统的设计依赖于利用数学工具去准确地匹配供应与需求的矛盾, 例如排队论在实际服务接触系统中的应用。针对IT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服务接触系统的现状, Mechling等人[45]认为有效结合雇员工作设计与IT技术才能使得服务接触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为确保服务接触系统的健壮性, Douglas M Stewart[46]提出了一种优化服务接触系统的理论框架———3Ts ( Task, Treatment和Tangibles) 模型, Task是指以任务为导向, Treat-ment是指服务接触系统中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措施, Tangibles是指服务接触设施的有形性, 同时揭示了Task、Treatment与Tangibles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 能够帮助服务管理者系统地规划服务接触设计的问题。金典和金国强[47]基于e TOM的标准框架和流程思路, 从客户感知质量分析出发重构电信服务接触过程, 并将之分解为网络产品设计、营销服务、开通安装、维护修障、服务计费等5 个主要接触点进行服务接触点与客户感知质量的相关分析。

目前网络环境下服务接触系统的优化配置在实际中已得到了应用, 例如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站的规划布局、智能电网服务资源的跨时空交易管理等, 但已有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网络化发展趋势对服务接触系统的深刻影响, 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服务接触系统的优化配置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未来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服务接触设施的布局规划以及服务接触方式的配置衔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 2. 3 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链协作优化

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通常在顾客与服务组织接触的过程中形成, 因此, 服务组织必须十分重视服务接触点。由于服务内容、服务提供手段和服务岗位分工的不同, 顾客办理或购买一项服务往往不只有一个接触点而是有多个接触点。张圣亮、汪峰[48]提出多个接触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服务接触链或者服务接触层次。因此, 服务组织不仅要重视单个服务接触点, 还要重视服务接触链之间的布局和衔接, 才能提升顾客整体感知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目前学术界对服务接触链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相关文献较少, 但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链的协作优化在实际中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例如: 南方航空公司提出了建设空地一体化服务系统, 力图实现多个服务界面的协作优化; 而时下备受业界关注的携程借助网络环境很好地整合了航空订票界面、酒店订票界面、旅行团服务界面以及餐饮和购物界面, 并实现多个服务接触点的对接, 使服务接触链的协作优化得以体现并发挥最大效用。

鉴于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中以服务接触链为研究主题的非常少, 而现实生活中网络环境下的服务接触链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因此进一步研究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服务接触链的协调设计问题进行深入拓展。

4 结论

本文简要回顾了最近二三十年来服务接触领域的主要研究文献, 得出目前对服务接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 基于人际交互的服务接触和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 而随着网络环境的普及以及ICT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接触将逐渐被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所取代。传统服务接触与基于先进IT技术服务接触的对比, 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两大主要特征: 信息网络复杂性和服务组织网络复杂性。通过回顾和总结学者们在研究文献中涉及的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模式, 可以看出IT技术在服务接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后, 根据网络环境下服务参与者行为的改变归纳总结出了现代服务接触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并据此引用智能医疗领域的成功提出了基于先进IT技术的服务接触的三大发展趋势。

网络环境下现代书库管理毕业论文 第2篇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但很多管理者尚未意识到书库管理的重要性。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书库管理中,一些领导对书库管理不重视,认为其中的技术含量不高,为了节约经费开支,大量聘请临时工作为图书管理员,因为图书管理经验不足,不了解网络时代的图书管理系统,造成21世纪的书库管理还停留在2O世纪末的水平。临时工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热情不高,甚至会影响书库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书库管理,应是藏书组织的活动,有效控制图书流动的方向、范围,与读者进行相互沟通,有序运转避免干扰,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书库管理,是各单位都应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图书管理员的管理思想,促进其管理思维、技术、方法的创新,寻找管理活动的灵魂,不断进行思想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只有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只有跟得上时代书库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的是网络环境下书库的循环管理,管理人员应多多熟悉馆藏,探寻更合理的循环方式。

 

论现代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第3篇

【关键词】网络 教师素质 业务素质 信息素质 创新素质 科研素质

教师素质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特征。我们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既要遵从价值取向,又应做事实判断。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严格,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科研素质,才会被学生所尊重。

一、业务素质

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素质。具体如下:

1. 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精神食粮和财富。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必须先积累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信息科学和传播手段的日益发展,使知识量在短时间内猛增,更要求教师加速度的积累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充实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适应知识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 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劳动的特殊工具。教师的劳动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运用教学规律想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其能力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教育科学是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特殊劳动工具,它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所以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3. 高超的教学艺术。教授艺术化的关键。要使教育成为艺术,教师需培养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要准确鲜明、形象生动、逻辑严密,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教材的分析能力上,要全面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内容,要吃透教材;组织教学能力上,能正确处理好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 网络技能。现代网络环境下必有的能力。为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一切,我们不仅知道如何处理文件、还要懂得如何进入网络,漫游网络。

二、信息素质

指人在信息社会中,接受、存储、使用和生产信息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如能被教师充分利用,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将有大大的提高。对教师来说,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指对信息的敏感态度,想抓取住信息的愿望。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前提,信息意识强的教师才能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进而提高信息品质。信息能力是对当今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获得、处理信息与善于捕捉灵感的技能,以及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动手操作,能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创新素质

网络时代是创新的时代,网络的一个特点就是“新”,有创意,而更多新的东西有待于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去开发,那些墨守成规的人将被淘汰。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而教师的创造性是引导和影响学生创新的关键。首先,教师能自觉的、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思想的活跃、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因此教师要不断解放学生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启发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提倡民主讨论式教学,废止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大思路教学,废止细嚼慢咽。这就是教育思想的创新。其次,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以及突破自己和他人的已有经验的勇气和魄力。教师应勇于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最后,能提高对国内外最新研究信息的敏锐意识,以及能在不断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应用的能力。

四、科研素质

教师的创新才能,主要体现在科研能力上。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既是教育家又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科研能力。科研是教育发展的源泉,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科研素质很必要。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本身就是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与加工。针对当今的网络环境,教师的科研主要体现在:适于网络环境的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信息资源(主要是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的设计等。

现代网络环境 第4篇

网络营销, 指利用互联网为手段开展营销活动。诚信是网络营销生存之本, 财富之源。以诚信价值观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对提高网络营销的经营业绩, 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是现代网络营销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网络营销的“第一推动力”, 更是网络市场营销发展到今天最大的“无形资产”。然而, 履约率低、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散布网络虚假信息等非诚信行为屡见不鲜。直接导致网络营销交易成本增加, 从而使社会交易总成本提高, 引发出各种社会、经济问题, 减缓了我国网络营销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因此, 加强网络营销信用缺失问题研究, 改善诚信缺失现状对促进网络营销可持续发展, 以及完善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网络营销诚信缺失的后果

现代法制环境下的诚信, 既包括契约约束, 又包含并侧重于伦理道德的约束。“诚”者诚实, 主观上遵守诺言, 真心实意, 实实在在履行义务的道德品格;“信”者信用, 语言和行为一致, 遵守诺言, 实践成约, 从而能取信于人。诚信反映了一种可为他人信赖的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是网络营销的信誉资本。诚信具有可预期性, 是行为者双方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的稳定预期。这种预期实际上是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多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点。

在网络营销这个新型交易形式中, 诚信亦是网络营销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基础, 是网络营销健康发展的基石。但是, 在网络营销、网上团购迅猛发展的同时, 网络营销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显。例如, 网络图片与实际销售产品不一致、假借或盗用其他企业产品品牌、商标牟取更高利润、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等, 都必然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1.1 诚信缺失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需要诚信做保障。目前, 网络营销假冒伪劣商品大肆泛滥, 欺诈行为防不胜防, 交易秩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许多潜在的网络消费主体望而却步, 制约了网络交易的进一步发展, 进而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2 影响网络营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1 诚信缺失阻碍网络营销发展、增加交易成本

近年来网络营销诚信构筑难, 交易标的过低等情况, 严重制约着一些网络营销者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了正常的网络营销交易和市场经济秩序。少数网络营销者将盗用、欺诈等反信用行为作为生财的方式, 无视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 使正常的信用观念遭到破坏, 广大网络营销者不得不花费更多的金钱、精力去修补已渐受损的交易信用, 甚至采取以货易货、见面交易等形式, 加大了交易的成本。

1.2.2 诚信缺失影响网络营销品牌的树立

品牌是网络营销的“名片”, 代表网络营销的形象、品质和信誉。品牌一定建立在良好信用的基础上, 没有信用的品牌是不长久的。优秀的品牌都是靠良好的信用堆积起来的, 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 是信用的竞争。不仅如此, 即使已经知名的品牌一旦失了信用, 也将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 对于网络市场交易风险远远大于普通市场交易的网络营销商来说, 诚信缺失对于网络营销品牌树立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1.2.3 诚信缺失影响网络营销的扩张

信用是网络营销扩张的前提。网络营销的信用度高, 会迎来源源不断的客户, 增加资金积累。同时, 也可以以网络营销好的信用度为保障, 向其他主体进行资金周转, 从而帮助网络营销者达到扩张的目的。反之, 网络营销没有信用, 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其他主体对网络营销商缺乏应有的信任, 实现扩张便会举步维艰。例如, 就银商关系而言, 银行要靠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实现自身效益增长, 网络营销商也要靠银行的资金支持发展壮大。然而, 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损害了银行与网络营销商之间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也就了影响网络营销的扩张。

1.3 诚信缺失现状挑战法律权威

市场经济依靠信用来维持, 如果网络营销诚信缺失, 就意味着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契约失衡, 网络营销交易过程中的操作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就必须应付无信用状态, 导致网络营销运行成本急剧上升, 网络营销经济效益下降。同时广大因网络营销不诚信受损的主体急需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严厉打击反诚信营销, 但我国目前关于网络营销的相关法律亟待补充和完善。

2 网络营销诚信缺失形成的根源

2.1 网络营销市场特定条件的缺陷

网络营销的虚拟性、不稳定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 使得一些投机者钻了空子, 利用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事, 实物不符、欺诈、毁约等失信行为大量存在。例如, “某网络营销商推出奥运竞猜活动, 市民凭购物订单号就可以参加竞猜。但是在奥运会结束后, 其欲“出售3.5折的索爱K750C手机。得知消息的消费者纷纷下单, 有的甚至到银行付款, 人数多达数十人, 而其网络营销商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 删除了买家的留言, 单方面取消了订单。

2.2 一旦失信机会成本偏低

网络营销中诚信还是失信, 取决于很多因素, 其中失信的代价与守信的益处是其中重要博弈因素。一是失信行为被发现和被追究的可能性, 二是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力度。在现实网络营销系统中, 缺乏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 对失信行为不能有效地惩罚、恶化其回报、使其无利可图;同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评级机制, 守信网络营销与失信网络营销无法区分, 由于失信成本低, 守信成本高。诚信的网络营销视为“愚”, 造成“不守信用者有利可图”, 助长了不守信者的风气。

2.3 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约束乏力

法律法规对信用的构建起强化作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利于让守信者因守信而获得较高回报, 让失信者因失信而受到严厉惩罚, 使其回报低于其守信时的回报。而我国当前诚信缺失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法律对不讲诚信经营的网络营销行为制裁力度不够。首先, 信用管理缺乏, 信用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其次, 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守信者的回报低于不守信者的回报。我国现阶段由于缺乏信用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因而对失信行为缺乏具体的认定和惩罚规定, 只能按有关法规的“诚实信用”原则酌情处理, 因而, 失信行为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很小, 惩罚的力度也小, 对失信行没有震慑作用。此外, 有些在司法过程中, 执法不严, 偏袒本地失信网络营销, 扰乱了市场秩序, 助长了网络营销的失信。

3 完善法制环境构筑网络营销诚信的对策

3.1 加强网络营销诚信体系建设

3.1.1 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网络营销价值观

网络营销价值观是网络营销的核心和灵魂, 确立科学的网络营销价值观对于网络营销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对其再赋新意, 让其再植灵根, 对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网络营销价值观是大有好处的。因此网络营销要弘扬诚信等优良道德传统, 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经济伦理的宣传教育。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网络营销环境, 牢固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网络营销价值观。

3.1.2 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网络营销道德法律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法治经济, 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网络营销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 继承优秀的传统商业道德, 努力培育诚信的商业道德规范, 使网络营销必须建立在公平交易、正当竞争、合法经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之上, 其中诚实守信是市场竞争的伦理要求中最核心的伦理准则。

3.1.3 形成制度化的网络营销诚信体系

开展网络营销诚信文化建设, 除了网络营销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软约束之外, 还必须要有制度化的硬约束。制度化的网络营销诚信文化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制定网络营销的诚信准则。第二, 建立健全网络营销诚信制度。例如建立健全网络营销诚信奖惩制度。第三, 加强网络营销信用管理建设。规范和完善的网络营销信用管理, 利用信息化手段, 把网络营销诚信文化体

3.2 加强网络营销诚信柔性组织建设

由于网络营销资源的稀缺和能力的不足, 阻碍了网络营销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网络营销注意战略结构的调整, 建立适应网络营销发展的柔性组织, 比如, 网络营销商会、网络营销协会、网络营销诚信监督委员会等。这类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形式松散, 没有明确的组织层次, 组织成员是网络营销合作伙伴关系, 他们之间通过契约关系共享资源和利益, 既有个人的利益又同时为了集体利益达成契约的团队合作关系, 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这类组织有一个共同的联系枢纽那就是网络营销诚信。由于网络营销诚信的存在, 网络营销也就成为一种具有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同时每个网络营销者都做到守信, 而网络营销诚信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机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这类柔性组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3 完善网络营销诚信法制建设

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制经济, 诚信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上的, 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当前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的滞后, 导致了网络营销失信查处时无法可依, 未能对网络营销违法违规的失信行为实施有效处罚。因此, 必须加快和完善网络营销诚信法制建设, 才能从根本上对网络营销失信形成威慑作用。

3.4 增加网络营销失信机会成本

增加网络营销失信机会成本, 是规范网络营销秩序、构建信用经济的根本措施之一。有效惩罚, 是让每次试图进行某种失信时做出舍弃选择的条件。惩罚强度应该与查处概率高度相关。如果失信行为被查处率越低, 处罚性罚款倍数就应该越高。但是, 我国目前网络营销诚信法制建设还很缓慢, 法律处罚力度还很不够。只有提高失信网络营销的违信成本, 使失信网络营销得不偿失, 铲除其获利的经济土壤, 让其无机可乘, 这样对信用构建才会有效。惩罚力度不够, 就会成为对失信行为的实质的鼓励。因此, 对失信者处罚的基本准则是:失信行为的期望收益一定要小于失信行为的期望成本。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与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 加大对网络营销诚信经营的监督和指导力度, 切实维护守信网络营销的合法权益,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交易的迅猛发展, 网络营销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造成网络营销交易成功率低, 从而导致社会交易的总成本提高, 阻碍了网络营销的正常发展。在现代法制环境下必须矫治网络营销信用缺失, 进行完善的网络营销诚信建设, 实现网络营销发展的优化。网络营销诚信的缺失除有其产生的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不完善、失信机会成本低背景外, 法律法规约束乏力也是其产生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现代法制,网络营销,诚信

参考文献

[1]郭建新等.财经信用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惠青山.网络营销条件下的顾客忠诚[J].经济师, 2003 (2) .

[3]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net.cn/, 2011-01-19.

[4]钟祥斌.道德也是推动力——国学中的36个管理概念[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现代环境艺术教案 第5篇

一、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二、教学目标: 现代环境艺术教案

1、通过本课现代环境艺术教案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环境艺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现代环境艺术教案

2、通过本课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活动,让学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自己身边的环境。现代环境艺术教案

三、教学重点:理解现代环境艺术的重要性及设计原则。

四、教学难点: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

五、理论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还指出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其中两点是:

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六、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偏重于现代环境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特点,图片少而广,包括建筑设计(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设计模型)、环境雕塑设计(美国洛杉矶市中心写字楼前的雕刻《鸵鸟》)、室内设计和家居设计(《香山饭店四季厅》、《香山饭店海棠窗、庭园》)等。按照教材上课,没有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只是欣赏了解。教师难备课,课也容易空洞,学生又没有设计基础和生活经历,很难参与讨论,教学很难展开。

七、学生分析:

现代高中生非常功利,在教学中碰到许多学生都认为美术对他没有什么用,欣赏课都是很表面的。学生只注重文化课学习,对于美术课学习在态度上很不端正。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设计中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他感兴趣或经历过的事情出发。

高中学生主观性很强,喜欢从我出发,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美术课在学生看来,应该有动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设计练习,从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都比较喜欢。

八、设计思路: 现代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自我爱好,学校生活是很多高中生难忘的经历。现在很多高中都存在寄宿制度,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让学生对自己身处的环境进行设计,符合《标准》以及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贴切,学生有话可说,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分组教学是课堂教学中能较好的开展讨论和实践的一种教学形式。校园环境设计重在学生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是实践——设计,设计也需学生间的协作。采用分组教学非常适合本课的教学需要。按8人一组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一张学校平面图,1人标注,1人记录,1人表达,1人小结报告。

九、教学过程:

1、调查了解,导入新课。展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缺憾的图片(课前拍摄校园实景)

2、知识解析:现代环境艺术的概念。

现代环境艺术是一种多学科的、全方位的、多元素的空间表现的艺术。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乡镇环境艺术设计,小到公共建筑的一个大厅、公园的一个角落、居室设计和路牌标志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一般分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和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指建筑、雕塑、路牌标志、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后者是指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

3、优秀环境艺术设计欣赏:(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旅馆中庭共享空间的设计——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 新加坡泛太平洋大酒店的大厅设计等图片展示 学生思考:波特曼设计有什么特色?(环境艺术以人为主的指导思想)

▊北京香山饭店——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 谈谈这些作品在环境艺术创造上有什么特点?(讲究气氛、意境、特色和时代感,发挥环境艺术以“境“感人,贵在整体的语言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优秀作品欣赏

4、师生讨论: 校园环境的气氛和特点。与重庆一中校园环境图片比较:(宽敞明亮、活跃、清净、优美等)

6、成果评价:(师生共评)平面图展示,同学文字说明。

现代网络环境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网络环境;开放教育

一、引言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大从利用广播电视教学开始转向以网络为依托实施现代远程教学,这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更大限度的扩展,电大教学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这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成了当前教学的重心。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如何利用教育技术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搞好《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将是该课程教学的重心。

二、课程概况

1. 课程性质。

《现代教育技术》是全国电大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类)本科的必修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开设在《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思想》《课程与教学论》之后,这些课程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使学员知道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领会教育技术分析、设计及处理教育和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般方法。

2. 课程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形成发展、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第二部分视听媒体教学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教学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组合媒体教学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及教学设计案例。

第四部分学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五部分远程教育的概念、过程和发展。

3. 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以在职进修为主。学习对象具有学习动机普遍强烈、学习目的明确、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自学的能力较强等特点。但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劣势,即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少,学习基础偏低等。

三、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

(一)积极使用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强化导学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与操作性并重,知识涵盖范围较广,而教学时间不充足。因此,使用电子教案可以大量节省板书时间,辅之多媒体资源使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习重、难点制作演示文稿。演示文稿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内容形式多样、制作简单的特点,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面授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信息,并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以加深记忆。但在面授时,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员记住呈现的所有信息,而是通过信息呈现引导学员抓住课程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学习思路,这也是开放教育面授与传统面授的区别。针对该课程涉及设备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实物图片及操作过程视频(相关资源可通过“电大在线”“国开平台”或Internet下载获得),对于无法直接获得的资源,教师可利用Flash软件制作出模拟过程。此外,教师可以将课件挂接于学习资源平台上供学员浏览和下载。这样,无法参加面授的学员可以通过课件获得学习指导,学员也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有重点的挑选需要的内容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切记“黑板搬家”“教材搬家”。

四、以“电大在线”“国开平台”为基础开展教学,开发、应用多种教学平台,充实网络教学资源

(一)充分利用三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及“国开平台”,开展网络教学

三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及“国开平台”是电大网络教学的基础和根本,这些平台主要提供中央电大、省级电大教学资源及分校自建资源。依托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的网络教学主要这样五种教学形式:网络资源点播、网上直播课堂、E-mail教学、BBS讨论和网上小组讨论等。

1. 网络资源点播。这类资源主要以网页浏览的形式提供文本、图片、文件下载等相关信息。学员可根据需要进入相关网页浏览并下载。

2. 直播课堂。“直播课堂”由中央电大主持教师和合作高校有关教师参加播出,讲授难点、重点,为学生提供所学专业和课程的各种教学信息。直播课堂跨越时空限制,极大的扩展了教学面,大面积施教使用于解决教学上的共性问题。[1]教师可组织学员集中观看,也可将该内容挂接于相关网站供学生在线观看,这样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需要的内容。

3. Email教学。与商业化的电子邮件网站相比,比较适合的方法是学校自己架设邮件服务器。自己架设的电子邮件网站界面简洁,学员一目了然,没有商业化因素,且注册、登陆、收发邮件都和商业网站一样。由于学员中普遍存在经常忘记用户名、密码的问题,使用这样的邮件系统在用户名、密码丢失后,可以在后台管理中找到。并且邮箱都以实名注册,有效避免了非实名注册、垃圾邮件等诸多麻烦,方便教师、学员间交流,更方便教师管理。

4. BBS讨论。“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主要有公共论坛、专业论坛、课程论坛。利用论坛教师每学期组织至少四次固定时间的在线答疑,以集中解决学员的问题。在其他时间学员仍可随时提问,可以学员间相互探讨、小组讨论,也可由教师回答,但教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应在三天内予以答复。

(二)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

由于教学平台中只整合了网络资源点播和BBS,对于其他教学资源,如直播课堂、VOD点播、Email等教师只能在教学平台中给出相关连接,学员需要“中转”多次才能到达。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可制作课程网站,从而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提供课程相关的文本、图片、课件、视音频、程序等信息。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教学网站可包括课程介绍、学习辅导、在线课堂(视频教学及同步文字资料)、虚拟实验、考试辅导、拓展资料、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多个栏目。

(1)在线课堂:提供中央电大教师教学实况录像、直播课堂及实验操作等视频资源,学员可根据需要自主随机点击观看任意一节课。

(2)拓展资料: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前沿学科,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也就3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及时准确的掌握最新的资料对于学好该课程也是至关重要的。拓展资料栏目中可列出最新资料、论文及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参考期刊、参考网站以帮助学员及时准确和快速的掌握学科动态。

(3)虚拟实验:本课程设有部分实验,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实验无法进行,因此提出“虚拟实验”的教学方法,即利用flash制作模拟实验的动画,学生只要打开相关网页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对操作中出现的错误系统会自动给出提示或不予响应,从而使操作者意识到操作错误,然后重新来做。“虚拟实验”的教学方法大大突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一次制作,反复使用,节约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设备损坏,为实验教学寻找到了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4)在线测试:在线测试栏目中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所有客观题,学员可在线做题并同时得出评分及正确答案。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员快速准确的得到学习效果测试,并以此进行查漏补缺。

(5)在线答疑:主要提供BBS、QQ、微信群、及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网站自身携带BBS及实时QQ交流功能,如学员可直接点击教师的QQ头像或昵称就可以通过QQ和教师在线交流。每个班级可建立自己的微信群作为消息通知和学习讨论的即时通讯平台。电子邮件系统是学校架设的邮件网站,学员可以简单快捷的通过电子邮件与同学或教师展开交流。

通过这些栏目的设置,可使学员的整个学习过程完整、可控,学员同时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使助学体现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

但是,无论是利用什么样的网络资源和平台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教会学员基本操作技能、在网络中浏览及下载资源方法和资源平台的使用。

(三)充分利用云教室资源

云教室在功能上的开发以云平台为载体,使用户终端能够按需灵活使用操作系统,可实现学、测、考、监一体化的功能,对测量互动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视频监控、智能录播及家校沟通等的应用。[2]只要拥有一个云终端,老师就可随时随地备课、辅导学生,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原来在教室才能进行的听课、答疑。因此,充分利用云教室是对现有教学形式及资源的重要补充。目前,主要应用形式有一下三种:

一是专业管理员可根据上级电大课程安排组织学员按时参加远程面授辅导。

二是教师可根据上级电大安排指导学员在相应资源网站下载面授视频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自主学习。

三是本校教师也可利用云教室多媒体设备组织面授,并将授课视频录制后挂接于资源网站供学员下载学习。

四、网络督学贯穿于学习各个环节。

教师可通过“电大在线”、“国开平台”或“课程网站”的后台管理平台查看学员在线学习的时间、发帖数量等,从而检查学员利用资源平台学习的情况。此外学员还需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提交电子作业,教师为每位学员建立电子档案袋供检查教学和学习效果之用。因此学员的整个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得到监督,形成网络督学。

五、结束语

网络教学是开放教育的特征和基本要求,它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一个主要因素。充分利用三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和“国开平台”,合理整合各类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有效利用三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国开平台”和自主开发网络教学平台能够适应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芳.《开放教育直播课堂浅议》 附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6月.

现代网络环境 第7篇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汁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汁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汁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汁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计算机病毒虽然只是一个小程序,但它不同于计算机程序,有以下特点:

1.1 传染性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病毒程序一旦侵入计箅机系统就开始搜索可以传染的程序或者磁介质,然后通过自我复制迅速传播。山于目前计算机}b9络日益发达,计算机病毒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lntemet一样的网络传遍世界。

1.2 破坏性

无论何种病毒程序一旦侵入系统都会对操作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是干扰系统正常工作,或者占用系统资源,而绝大多数病毒程序要显示一些文字或图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还有一些病毒程序删除文件,加密磁盘中的数据,甚至摧毁整个系统和数据,使之无法恢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1.3 潜伏性

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儿周或者儿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

1.4 寄生性

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之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存。这就是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性,病毒程序在侵入到宿主程序中后,一般对宿主程序进行一定的修改,宿主程序一旦执行,病毒程序就被激活,从而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和繁衍。

1.5 隐蔽性

病毒程序在一定条件下隐蔽地进入系统。当使用带有系统病毒的磁盘来引导系统时,病毒程序先进入内存并放在常驻区,然后才引导系统,这时系统即带有该病毒。当运行带有病毒的程序文件时,先执行腐毒程序,然后才执行该文件的原来程序。有的病毒是将自身程序常驻内存,使系统成为病毒环境,有的病毒则不常驻l存,只在执行当时进行传染或破坏,执行完毕之后病毒不再留在系统中。

2 计算机中病毒的一些现象

系统运行速度减慢甚至死机。像“新快乐时光”病毒,会感染HTM、ASP、PHP、HTML、VBS等网页文件,被感染的逻辑盘的每个目录都被生成desktop.ini、folder.htt文件,病毒交叉感染使得操作系统速度变慢。而像冲击波等蠕虫病毒,由于病毒发作后会开启上百线程扫描网络,或是利用自带的发信模块向外狂

发带毒邮件,大量消耗系统资源,因此会使操作系统运行得很慢,严重时甚至死机。

3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3.1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范方法

计算机网络中最主要的软硬件实体就是服务器和工作站,所以防治汁算机网络病毒应该首先考虑这两个部分,另外舢强综合治理也很重要。

1)基于工作站的防治技术。工作站就像是计算机网络的大门,只有把好这道大门,才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工作站防治病毒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软件防治,即定期不定期地用反病毒软件检测工作站的病毒感染情况。二是在工作站上插防病毒卡。三是在嘲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毒芯片。

2)基于服务器的防治技术。网络服务器是汁算机网络的中心,是网络的支柱。网络瘫痪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服务瘫痪。蚓络服务器一量被击垮,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难以挽回和无法估量的。

3.2 局域网病毒的防范

局域网中的汁算机数量较多,使用者的防毒水平参差不齐,病毒防范成为局域网的常驻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防范汁算机病毒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及时安装各种补丁程序;

2)选择适用的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

3)规范电子信箱的使用,来路不明的信件拒绝接收;

4)隔离被感染的汁算机,以免给局域网带来更多的损失;

5)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和数据文件备份,对于汁算机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硬盘中存储的数据。

3.3 建立正确的防毒观念

建立正确的防毒观念,学习有关病毒与反病毒知识。及时为WINDOWS打补丁,为WIN—DOWS打补丁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病毒都是根据WI NDOWS的漏洞写出来的。

3.4 使用反病毒软件

及时升级反病毒软件的病毒库,开启病毒实时监控。不随便下载网上的软件。尤其是不要下载那些来自无名网站的免费软件,因为这些软件无法保证没有被病毒感染。如果在网上下载了软件,下载后和安装软件前一定要杀毒,不明白那是什么东西不要打开它。

3.5 制作应急盘、急救盘、恢复盘

按照反病毒软件的要求制作应急盘,急救盘,恢复盘。以便恢复系统急用。在应急盘,急救盘,恢复盘上存储有关系统的重要信息数据,如硬盘主引导区信息、引导区信息、CMOS的设备信息等以及DOS系统的COMMAND.COM和两个隐含文件。应有用于系统恢复和查杀病毒的DOS版反病毒软件。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病毒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电子邮件、QQ、浏览器已成为人们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工具,然而.这些工具也随之成为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目前,病毒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系统安全和计算机应用的重大问题,该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及感染后的主要症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特点,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袁忠良.计算机病毒防实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刘东华.网络与通信安全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沈国土.病毒与数据安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宋兆武.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现代网络环境 第8篇

一、顺应网络时代新变化, 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1.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形成网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主流意识平台。

做好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确立科学发展的立场、观点, 其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规律, 把握青年官兵心理特点, 关注国家、社会及部队热点问题, 在“百家争鸣”中确保“主旋律”。必须充分认识到局域网络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部队的条令法规制度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 使“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忠诚于党、热爱国家、服务人民、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局域网络上的重要信息资源。

2. 广泛“布点设站”, 利用网络阵地, 建立畅通无阻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平台。

如果从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的要求看, 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开发网络资源, 建立各种数据库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具有“一感三性”特色网站, 从而构建三种形式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一是纵向型网络结构, 它是依据上下级隶属关系, 由一级一级信息中枢机构组成, 它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的主干结构。二是横向型网络结构。要求同级单位或部门的信息中心联网, 如各中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的互通信息、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等等。三是辐散型网络结构, 即与互联网接轨。它是纵向型和横向型网络结构的重要补充, 使得我们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及时、充分地获取外部信息, 更好地把握思想工作主动权。

3. 趋利避害, 兴利除弊, 有所作为, 构筑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管理组织平台。

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将掌握网络知识、网络技能作为考核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条件。要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管理的新型政工队伍。这样才能依托建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系统, 开展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广大官兵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信息, 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将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文献、部队法规制度、忠诚卫士事迹等资料上网, 从而夯实网上思想意识阵地。

二、把握网络环境新特征, 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

1. 借助网络传播速度,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共享。

政治机关应善于在网上开办各种栏目, 及时了解掌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反映,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电子邮件将教育通知、教育计划、讲课教材直接发往基层。将教材直接上网, 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经费开支, 而且还可以大大缩短教材的发放时间。此外, 网络还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克服了以前在资料印刷、分发、运输、存档等诸多环节的限制, 这也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 这就使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讲座、电视教育片、事实资料展示、理论动态的宣传, 通过网络实现全系统的资源共享。

2. 全面整合网络资源,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含量。

丰富的知识内涵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有效保障, 而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源。一是动态型时事信息, 二是永久型的数据库信息, 前者有很高的更新率, 后者有无限的存储量。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量信息资源中精选有针对性的、最新的信息资料, 作为有说服力的教育材料, 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能做到用事实来说话。网络技术的运用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越来越具有信息发布、传递、筛选、过滤、整合信息处理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不仅要接收信息, 而且还要善于正确筛选信息,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渗透力。

3. 注重网上双向互动,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平等民主。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引导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 实现个性的发展和张扬, 激发他们的能动意识,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把教育主体和客体摆到同一个平台上, 充分采用启发式、参与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的工作方式, 做受教育者的良师益友。因此, 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格式化”, 必须“自定义”,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要变单一呆板的说教形式为柔性、交互式的教育, 使思想政治工作变“他助”为“自助”。充分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人格, 倾听其呼声, 关心其要求, 以情感沟通促进思想交流, 以科学理性驾驭情感流动, 把道理讲得入情入理, 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

三、发挥网络技术新优势, 提供思想政治工作新服务

1. 精心设计载体, 增强吸引力。

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任务、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实际, 精心设计载体, 通过多媒体技术等, 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的音响、生动活泼的三维动画及仿真画面构成一种“立体化”的教育形式, 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方面刺激工作对象, 使人如临其境。用信息技术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 把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生动活泼, 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与想象力, 最大限度调动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 提高信息接受的有效性,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2. 链接军内各大网站, 扩大影响力。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仅仅是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版, 还是枯燥简单的形式与单纯的说教灌输老一套, 必然无法吸引官兵的眼球, 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除了加快自身网站建设, 还需要链接部队内部各单位网站, 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 借助部队内部这些网站, 利用知名效应, 引起访问者兴趣, 让更多的人乐于点击你的网站, 搞好对外宣传与服务。

3. 思想政治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 增强亲和力。

现代网络环境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网络课件

1、引言

传统的远程职业教育是利用电台和电视台作为传播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师通过电台和电视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学生通过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独立学习;并将自己在自学、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及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以信函的方式与教师交流;教师又以信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这种远程职业教育网络, 最大的问题就是媒体的传递速度低, 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及时交流信息, 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孤立性, 学生很少有机会加入学习群体, 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之间交流思想和感情, 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完整性, 也就很难保证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进了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也给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 就必须建立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网络, 通过建立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网络平台, 我们才能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转换, 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 实现对学生个别化终身教育, 最终实现我国全民教育终身化。

2、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网络时代, 要解决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问题, 就必须首先明确远程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才能对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网络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来实现的。它是各种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 包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目标下的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方法, 以人类学习、传播研究为基础, 利用人和物的资源结合,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确定教学的目标和需求, 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明确学习效果的评价, 这种方法适合于任何层次和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 归纳起来就是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学习目标的确立;

(2) 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流程和所需的资源;

(3) 对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

因此, 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必须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3、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1 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尤为迅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在原国家计委等部门的支持下, 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在"211工程"建设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建设中, 全国所有大学都加强了校园网的建设, 并重点建设了一批地区和省网络中心, 目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高校。按照《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 我国又开始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大大加快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目前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技术已经开始进入以网络为基础的新阶段, 在高等教育领域, 已有很多高校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在中等教育领域, 一大批职业中学的远程教育网络也相继建成;在成人教育领域, 各地原有的基于电视信号的远程教育系统正在向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平台转移, 形成多种媒体共存的新格局。因此,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 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实现教育的跳跃式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2 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们已经处在网络时代。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 合理设计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效率, 坚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原则"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已经成为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数据库进行远程职业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全面进行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迅速适应信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加以实施, 提出了把"统筹规划, 需求推动, 扩大开放, 提高质量"作为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因此, 以现有中国教科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完全有可能的。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必须按照国家远程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 结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办学优势, 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4、研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意义

研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 以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 形成一套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大力推动我国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的现代化。随着网上远程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网上远程职业教育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研究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找到传统教学理论和最新教学手段的结合点, 建立一套符合一般职业技术学院实际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多媒体网络交互传播方式的实施, 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也使教育传播媒体的科技含量更高, 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更好的延伸和发展。依托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 正是教育与科技发展而产生的又一个新的结合点, 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和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改善教学环境, 营造新的教学氛围, 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已引起现代教育人的高度重视。面对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终身教育"的概念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以网络传递为优势, 以开放性和多媒体化为教学特色, 充分体现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远程职业教育,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无疑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在它的实施过程中必定存在着许多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方面, 为保证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 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引入职业教育领域, 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 以缓解现有职业教育因教育资源短缺而出现的供给不足的压力, 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对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 则是我国职业教育界所面临的新课题, 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和大胆探索, 以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拓展提供了条件。"网上学习"、"交互式学习"、"视频会议系统"、"虚拟实验室"和"个性化教育"等新概念、新手段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 赋予了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更大的活力。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教育形式, 必然包含着大量的技术含量和某些新的教育现象与规律, 也呼唤着新的理论来指导。为充分发挥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效益, 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对基于网络的教育学、基于网络的心理学、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学、基于网络的教育方法论、基于网络的教育课件等理论的研究, 对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紧跟当今世界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 及时掌握世界远程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教育理念, 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对象, 相关政策, 教材建设, 特别是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建设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为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是以高科技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它以"实时"和"双向交互"为主要学习方式, 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传递, 对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民主化,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研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方法和结论

通过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 我们认为应该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原则, 给出一套能够投入实用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课件等, 并使之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要。

要重点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教学课件的建设和考试评价体系的建设。深入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设置原则和教学模式, 设计出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发出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效稳定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课件以及与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依据系统设计思想, 设计网络具体结构时, 应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网络本质上是一个远程自学系统, 教与学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离, 要求课程设计者事先就把教的过程完成, 而且还要指导如何学。这是一个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 需要师生双方信息交流与反馈, 这样才能不断地适应学生的新情况。教师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系统地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显然, 教师的事先调节作用就变得相当重要。因此, 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系统一般应该包括用于实时教学的授课系统、课后辅导答疑系统、考试评价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的学籍与资格认证系统等。所有这些系统互相配合, 相互补充才能构成一个完成的远程教学系统。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既以现有的成熟的技术为支撑, 又有职业教育广大的市场需求作保证,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还有很多艰难险阻。我们还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给人们造成的思想禁固, 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和现代化的手段来武装自己;我们还必须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努力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我们还必须更加注重探索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校园文化传播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平台, 并已逐步向外拓展。可以预期, 随着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越来越大,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我们一定能够建成一个技术水平一流, 拥有良好声誉、教育种类与层次繁多、能满足各级各类在岗人员学习要求, "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平台, 使其成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瑜.网络时代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8卷第2期第33-35页.

[2].马建富等.江苏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文汇出版社2000年12月.

[3].马建富等.职业教育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2月.

现代网络环境 第10篇

(1) 权限攻击。外部非法攻击者发动的入侵攻击经常以root身份执行的系统进程实现, 而不需要账号和密码登录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大部分漏洞是由于缓冲区溢出造成的, 只有少部分是系统守护进程自身的缺陷。

(2) 读取受限。外部非法攻击者利用系统自身的漏洞读取系统中其没有授权的文件信息, 包括文件设置的用户权限错误、系统应用进程对文件的错误处理等, 都容易造成系统出现各种漏洞, 而非法攻击者窃取的文件通常是与企业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

(3) 拒绝服务。通常情况下, 外部非法攻击者不需要登录到企业信息系统中, 就可以对其发起拒绝服务攻击, 使得企业整个信息系统陷入瘫痪的状态, 失去了一切响应能力。而给攻击者带来便利条件的经常是由于企业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缺陷, 或者守护进程设置错误等。

二、现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隐患防范对策

(一) 企业网络防火墙部署方案。

通常情况下, 企业采用双宿主主机防火墙可以有效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双宿主主机防火墙是由特殊主机实现的, 主机包括两个网络接口, 其中一个网络接口与外部网络连接, 另一个网络接口负责运行代理服务器, 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保护。双宿主主机防火墙不采用过滤规则, 而是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设置一个网管, 防止网络层之间数据传输。同时, 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中的主机不能直接实现通信, 需要通过应用层来实现网络通信。

企业采用双宿主主机防火墙的优势是能够将内部网络与外部互联网实现完全隔离;其日志记录功能有助于发现非法入侵和攻击, 企业内部网络的网络地址也不会暴露于外。但是, 双宿主主机防火墙的代理服务器需要经过专门设计, 其灵活性和可用性较差。

◆郭士娟冷金敏冯涛

(二) 企业网络防病毒解决方案。

现代企业在选择购置防病毒软件时, 需要妥善考虑防病毒软件的购置成本、维护成本、升级成本, 以及未来企业网络规模扩展之后, 防病毒软件是否能够实现升级过度等问题。只有真正重视防病毒软件的应用和管理, 才能将其归入到企业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单纯查杀病毒并不是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最终目的。由此, 企业在选择防病毒软件时, 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 软件安装。企业购置防病毒软件要保证其安装步骤简单、使用快捷方便, 例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安装等。 (2) 统一管理。企业防病毒软件要保证能够实现统一配置管理, 能够随时对企业内部网络中的全部杀毒软件进行统一管理设置, 保证企业内部网络安全控制策略的一致性。 (3) 统一防控。企业防病毒软件要能够实现网络同步升级, 保证网络客户端的防病毒软件始终保持最新版本, 对于查杀最新病毒来说至关重要。 (4) 管理能力。企业网络防病毒软件的管理能力是有效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因素, 因此, 企业选购的网络防病毒软件应该具有分发管理、配置管理、扫描管理、升级管理等功能。

结论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网络传输中数据安全也成为了信息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受到了多方面的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 为此, 本文在现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 旨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谭再峰, 刘彩玉.企业级局域网网络安全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0) .

环境问题与现代性 第11篇

【关键词】 环境问题;现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因而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环境问题的产生显示了现代性的运作逻辑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这种现代性又体现在受现代性改造程度最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三个方面。

一、关于现代性

什么是现代性?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现代性就是抛弃并决定改造现有世界,现代意义上的存在包含了强制性和义务性的改变:以能作为名义,打着‘应该作为’的旗号对‘仅仅是如此’进行驳斥。现代社会有野心和决心挑战‘不变’。这种野心就是将它我(itself)与自我(the self)相区分,然后不停地刷新它我。现代化就是这样前行的。面临的选择要么是现代化要么是灭亡,现代历史因此就是设计的历史。”这个世界原本是一个自行其是的世界,一切既不是我们认为的井井有条,也不是我们认为的充满混乱,既不是洁净的也不是肮脏的。“是人类的设计在想象中将秩序的景象与世界的无序,将肮脏与纯净结合在一起。思想首先修剪整理世界的意象,这样真实的世界就可以因循次意象得以秩序化。”这种秩序化遵循着个人→群体→人类社会→自然环境这样脉络,它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意志,或者说是人类中心主义。人们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改造自然界,所采用方式就是生产。废弃物无疑就是这种秩序化活动的边角料。

现代性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对世界的秩序化改造。尽管秩序化的追求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体制的,比如规定某些行为是犯罪然后以惩罚罪犯的方式来明确秩序的存在。人们建构的秩序化建构也延伸到自然环境中来,却没有根本地改变自然环境。就最根本的生产方式而言,传统的农耕文明是连续的,播种意味着收获,养殖意味着增殖,死亡之后是重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废物的产生,因为所有的产物都可以参加生产的循环。在现代社会,机器化大生产所利用的能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鲍曼引述刘易斯·芒福德的说法认为,“采矿是破裂和间断的象征”因而“旧的不被废弃破坏,新的便不会产生,新事物诞生在目标产品和它实现道路上任何障碍的无情又仔细的分裂的分裂过程中”。所有的新生事物都迟早要面对死亡,为更新的事物让路,大多数事物被创造之后就意味着死亡,在出生时就被宣布了死亡的日期。

例如所有的产品都有保质期,在保质期之内,它是有生命的,在保质期之外,就必须成为废弃物。现代的生产方式就是一个连续断裂的过程,这种说法似乎充满矛盾,断裂意味着事物的不断更新,连续则意味着不断进行这种断裂。一旦这个连续的过程被减缓或者中止,社会的运行就会出问题,诸如经济衰退、大萧条等。现代生产方式本身就内含着一种矛盾,这种矛盾赋予废弃物一些特征,使其处理起来很困难。一方面它从自然环境中“断裂”出来,回归自然就极为困难,例如塑料制品和大多数化学制剂;另一方面垃圾产生的速率不断加快,因为生产也在不断加快。

二、 环境问题与现代性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现代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业改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现代的生产方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废弃物的产生一部分来自于生产过程,另一部分则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确定性的寻求也使得废弃物变为“垃圾”和“污秽”。环境污染意味着一种深刻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我们的生活的风险和不安全的来源,因为不确定性,意味着未知,也意味着不可控制。人们渴望生活在一个确定性的世界里,一切都井井有条,都在人们的控制之中,一旦有事物破坏了这种秩序,就是“污染”或者说是“垃圾”。

玛丽·道格拉斯认为:“如果把关于污秽观念中的病原学和卫生学因素去掉。我们就会得到关于误会的古老定义,即污秽就是位置不当的东西(matter out of place),它暗示了两个情境:一系列有秩序的关系以及对此秩序的违背。这样一来,污秽就绝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事件。有污秽的地方必然存在一个系统。污秽是事物系统排序和分类的副产品,因为排序的过程就是抛弃不当要素的过程。”这些不当要素就是废弃物,垃圾或者污秽。人类学家认为,人们从原始社会起就有对对洁净的需求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们对污染物的定义并不相同,对污染的祛除和宗教中的禁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今天,判定污染物的标准和传统社会已经大不相同,传统社会主要是禁忌,现代社会则是科学。通过对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无序之物——污水、垃圾、废气的研究和定义,判定它们为废物,建立一个知识谱系和序列并延伸到人们的心理。人们似乎认为只要把这种东西排除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就能获得某种“洁净”,“窗明几净”带来的至少是心理上的宽慰。

在现代社会,每个家庭里所安装的下水管道、垃圾桶、抽油烟机在其工具性作用之外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们象征着人们对污染物的定义和恐慌,以及对“洁净”“卫生”生活的追求。“清扫”,则是一种“社会仪式”,清洁工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将人们居住的社区中的了垃圾清理走,这些垃圾不仅包括不可再生的塑料物品,还包括可以进入自然循环的人们的生活垃圾。在清洁中,人们并不区别垃圾的种类,将这些都定义为不卫生,会孳生蚊蝇传播疾病,清扫的仪式性功能无疑就是解除人们的担心。人们似乎相信只要这些污染物远离自己的生活,就会远离疾病——至少是一部分疾病。他们竭力在自己所生活的区域内保持“干净、整洁”。和清扫一样,排放也是一种社会仪式,人们将此处的污染物转移到另外的地方,从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保持了有序和洁净。

清扫和排放是为了转移废弃物以及废弃物所代表的风险,废弃物来自于人们对秩序化的追求,来自于人们对世界图景的设计,风险也就是这种设计所固有的本质了。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可驾驭的庞然大物,而不安全和风险来自于现代社会的设计者的设计事物和操纵者的失误。贝克也认为,风险本身并不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现代社会本身。我们要检讨风险的成因,就必须检讨给设计者们以指导的“科学”以及科学背后的整个体制。“在日常工作中致力于革命性地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规划的生意人和科学家,以天真的客观性面目坚持认为他们不对这些计划中决定的任何问题负责任。”也就是说,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源于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更源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任,在人们建构的秩序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借口,从而推卸责任。这种不负责任却是得到现代社会整个制度上的保证。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现代社会的风险本质的外化和体现。它根植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要想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就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对世界的秩序化改造,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以风险意识取代财富意识,以沟通理性取代工具理性,重塑我们的社会体制。

参考文献

[1]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15;17

[2]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民族出版社,2008: 41~44;45

[3]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37页

现代网络环境 第12篇

1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特点

1.1 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医学中有很多学科如解剖学、病理学等, 需要图画来讲解, 教师画一幅图有时需要很长时间, 影响其它内容的讲解。传统的知识传授基本都用语言描述, 很抽象, 且学生重现相当困难, 但多媒体技术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 通过多媒体技术, 使用模拟仿真、解剖现场直播等方式, 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使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 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 运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 更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促进, 两者日益显露出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关系。

1.2 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 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 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由传统讲解说明式的过程变为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 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讨论以及操作发现和理解知识,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一种全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查阅校园网的相关资料库、访问医学专业网站, 与来自不同院校或不同医学岗位的人共同讨论, 达到解惑和积累知识的目的, 实现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突破。

1.3 符合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多样、生动逼真、便于控制的特点, 使全方位的立体信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满足个体化的学习要求。网络、多媒体和计算机的完美结合, 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得以发挥;同时, 可以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确定学习目标, 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和达到目标的学习途径, 从而确定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不断反馈来评定学习结果, 不断弥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这种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1.4 符合医学教育教学时代性的要求

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医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量, 使多媒体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 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另外, 医学的发展要求我们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行为素质, 在这个层面上,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结合对医学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2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软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要使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中, 配套设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硬指标。然而, 据了解, 目前很多医学高校多媒体教室数量少, 部分多媒体教室出现投影灯泡老化、音像效果差等现象, 致使很多教师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CAI课件制作室设备不齐全使得多媒体教材、电视教材、网络教材的开发受到限制;学校校园网、通信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会议室、教学安防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设施, 由于资金短缺, 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也频频受阻。软件资源的建设过于追求资源的数量和多媒体的形式, 多媒体课件也不过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翻版, 没有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没有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

2.2 教师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差强人意

多媒体教学是新环境、新技术下的教学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它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 并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目前医学院校的教师, 过于注重医学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操作, 忽略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强化, 表现为对于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缺少对新兴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整合,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普遍不高, 还停留在电子教案的水平上, 有些只是让书本搬家, 把教材扫描作为课件, 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理论与实践网络教学系统不能同步进行

适时地将医学实践过程引进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对相应的医学实践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加深理解和记忆, 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又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而学校现行教育方法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分步进行。到了临床实习阶段, 学生已忘记了相当一部分理论知识, 且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做到全程观摩及实践。做好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 需要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要提高医学教学效率, 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医疗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将教学网络与医疗机构的网络进行联通, 及时或适时地将医疗实践对学生进行演示和观摩,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网络上的医学信息质量不高

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 使多媒体信息容量空前发展,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医学信息共享。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医学信息, 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很分散且重复较多, 需要建立科学的存储与管理模式, 对信息进行鉴别利用和分类整理, 目前医学院校教育达不到信息共享, 用于教学的精品课件较少, 且教学课件质量较低。

3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在现代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3.1 正确处理传统医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是对传统医学教学方式的挑战, 但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的信息, 多彩的画面, 优美的音响效果, 把抽象变为具体, 把枯燥乏味变为生动活泼, 其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特点, 不能因为先进教学方式的出现而否定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电视教学。要认清先进与传统的关系, 使各种医学教学手段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应当实施传统医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整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把传统医学教学的积极性和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结合起来, 使多媒体教学不断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3.2 加强对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

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医学教育, 提高教师对设备的使用能力和运用新技术备课的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仅要能够将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 还要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要实现这种融合, 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和互联网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训。我们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 将部分教师送到专业机构或其他院校进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短期专业培训, 培养教学骨干。也可以将多媒体专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 对教师进行培训, 以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同时激励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备课和教学, 提高教学课件的质量。

3.3 加强医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质量的保证, 做好资源建设对整个教学至关重要。医学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 大部分医学课程都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许多教师和教研室都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资源, 如果将其转化为网络资源, 能够大大加速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步伐。另外, 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 使多媒体信息容量空前发展, 在教学运用中应做到:一是建立科学的存储与管理模式, 对信息进行鉴别利用和分类整理。二是信息共享。医学教育必须与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接轨才能做到同步发展。如果达不到信息共享, 就会陷入自我发展、固步自封的小圈子, 不汲取先进理论和利用网络优势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3.4 建设良好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平台

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服务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 建设良好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平台是保证网络教学系统实施的基础性工程。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教育作用, 重视校园网站的建设, 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 快捷地获得需要的素材, 制作多媒体课件, 使用十分方便、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并提高备课效率, 同时能够将医学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于教学, 使在校医学生增长医学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学校相关部门在软件平台上需要加大投入, 建立起完备的资源共享平台, 使有限的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5 完善教学网络与一线医疗机构网络联通,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

首先, 完善一线医疗机构与医学院校的网络视频系统, 适时地将医学实践过程同步引进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对相应的医学实践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加深理解和记忆, 为进一步临床实践做好准备。其次, 将典型的医学实践过程做成音像资料, 保存在医学资料库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演示。有了第一手的医学实践经验, 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又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总之,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而实现医学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需要学校加大投入, 也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及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摘要:网络环境下多媒体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是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应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多媒体,现代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玉清.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7) :68-70.

[2]王晓婷, 王文松.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7 (20) :21.

[3]王军, 石新文.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 2008 (24) :13.

[4]叶军, 谢谨捷, 游宇光, 等.互联网与校园网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2) :1789-1791.

[5]吴汉耿.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探微[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9) :136-138.

上一篇:怎样积累写作资源下一篇:人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