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反应范文

2024-08-05

应急反应范文(精选10篇)

应急反应 第1篇

1 信息技术在应急分队药材保障应急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 药材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够减少无价值的工作环节和程序, 能够以最简易、最少盲目性的方式提供保障, 实现高效、节约和简易的目标。在多次执行非战争军事斗争活动过程中, 信息技术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效率, 增强对药材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 通过建立药材信息管理系统, 可以实现信息搜集精确化、信息分享及交换网络化, 为药材保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药材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获取和处理药材信息准确、及时的程度, 进而影响药材保障应急反应的效率与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 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 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军队要跨越式发展, 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 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 已经从总体上指明了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1]。药材保障应急反应与药材信息化建设也同样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从多次非战争军事行动药材保障任务中暴露的问题, 我们可以认为:药材信息化建设与药材保障应急反应建设都是军队卫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材信息化建设成果可以在药材保障应急反应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增强整个卫勤应急反应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汲取参加多次大型非战争军事行动药材保障任务的教训, 总结经验, 以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为契机, 积极做好药材保障信息化建设, 以带动药材保障应急反应建设。

再次, 信息技术为实现药材全方位的精确管理提供了高效率平台, 信息系统在医院药材的入库、出库分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保证了药材管理的规范化, 为医院药材的精确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沈阳军区大连第一疗养院药剂科推行信息化建设工程, 在药库管理系统、调剂室管理系统和药品综合查询系统方面提高了药品管理的先进性, 科学性和高效性[2]。

总之, 信息畅通是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药材保障的重要条件。据有关资料表明, 美国用50多年的时间完善了联邦医疗援助系统, 其核心就是建立从城镇到州, 直至国家卫生局的信息传递链条;从资料收集、资料分析, 采取行为, 以及信息发布等环节形成了信息网络。凭借这个信息网络系统。美国成功地抵御了2000年夏季发生的西尼罗河热、2002年因恐怖活动所致的炭疽热和2003年的SARS疫潮[1]。事实证明, 搞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药材信息保障十分重要。

2 军队现行药材保障应急反应机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起步早, 起点较高, 特别是药材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效益是明显的。但是, 从现行药材保障应急反应机制运转的情况来看,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不健全, 信息手段单一

近年来, 军队在药材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上给与了高度重视, 各级都建立了保障信息平台, 但在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不完善的前提下, 保障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和网络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此次抗震救灾中只能采取传统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效率低、易出错、难统计[3]。没有专用的药材信息网络, 只重视硬件购置, 忽视软件应用, 只重视网络建设, 忽视配套管理, 急于在短期内上网成功, 而没有长期建设、应用的考虑, 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等。现有的网络各自为政, 互不兼容, 有限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另外, 目前现有的药材数据报告系统, 一般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用电话或公函层层收集上报, 不仅手段落后, 而且信息严重滞后, 漏报、误报的现象严重, 这样的手段和方式根本无法胜任应对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

2.2 药材消耗数据报告制度不健全, 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

对药材消耗数据报告的时限, 渠道、方法、内容不清楚、该报告的不报告, 暴露出信息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过程中, 缺少相关的数据报告要求, 加上数据报告体系不健全等原因, 造成了工作上的忙乱、失误。数据报告往往是单方向的, 即从下往上逐级上报, 没有及时反馈机制, 分队不了解本地区和其他区的情况, 信息闭塞导致工作上的被动, 使药材保障工作缺乏预见性和主动性。

3 加快卫勤信息化建设, 提高应急分队药材应急反应能力

3.1 转变观念, 提高对卫勤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管理信息化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药材保障效率。所以, 只有对信息的有效获取, 才能争取管理的主动权, 才能进行正确的决策和实施有效的指挥, 从而提高分队药材应急反应能力, 实现整体目标。正确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前提是有效利用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高效统一、快捷畅通的药材信息采集、传递、分析、预警报告机制。依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方法, 改变药材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的现状, 提高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药材应急指挥、处理调度等能力。

3.2 建立和完善药材信息管理体系

在未来的应急反应药材保障中, 应建立灵活、顺畅的信息化药材应急反应体系, 加强对药材信息管理的组织领导, 专门负责药材信息管理工作, 使药材信息管理从采集到使用等环节, 形成封闭的信息管理渠道, 增加信息利用率。以网络化管理结构取代垂直等级结构, 依据信息化的特点构建药材保障组织结构, 减少中间环节, 进行灵活组织, 实现指挥、控制、保障、管理系统职能一体化。信息技术为实现药品全方位的精确管理提供了高效率平台, 信息系统在医院药品的入库、出库分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保证了药品管理的规范化, 为医院药品的精确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4]。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决策的三级信息处理系统。

3.3 引用和开发结合, 重视药材信息标准化建设

我军在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完成了《军队卫生信息分类体系》、《军队卫生信息分类代码表汇编》等工作。然而, 由于军队制定的卫生信息标准与国家及地方标准未能很好接轨, 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由于小汤山医院信息系统与一些地方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标准不统一, 信息数据不能共享, 致使在开始接收从地方医院转来的病人时, 不得不把病人原来的资料拿来重新手工录入, 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1]。因此, 在药材信息标准化建设方面, 一要沿用国家标准, 遵循统一规范。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和数据共享。

3.4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依法实施应急药材保障

药材信息管理的健康运行, 离不开必要的规则来保护。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生的信息种类繁多, 关系复杂, 信息载体多样, 纵横交错, 给信息管理带来许多困难。要规范信息管理的秩序, 必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规章制度, 使药材信息管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应根据情况, 制定不同的管理规定、措施, 要建立药材数据报告程序、药材预案启动程序和预警响应流程, 确保突发事件应急药材保障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对药材信息的处理、传递和控制等环节, 要建立信息管理责任制, 明确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力求系统建到哪, 规章制度和措施跟到哪, 使信息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保证信息真实可靠、信息传递畅通、需要共享的信息能够及时共享。灾害医学救援必将走"结构网络化, 装备标准化, 技术现代化, 管理法制化、知识普及化"的科学道路, 其中知识普及化就是医学救援发展的坚强的基石[5]。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应急分队在多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药材保障工作, 探讨药材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方法回顾工作记录, 分析历次非战争军事行动所暴露的问题。结果根据暴露的问题, 探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结论实践表明, 通过建立药材信息管理系统, 可以实现药材信息搜集精确化和信息分享及交换网络化, 为药材保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关键词:应急分队,药材保障,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许顺雄, 郭树森, 徐立.军队卫勤应急反应与卫勤信息化建设措施[J].医学与社会2004, 17 (5) :52.

[2]林平, 王小虹.军队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6, 3 (9) :141.

[3]王云峰, 贺建国.抗震救灾应急药材保障实践与理论探讨[J].药学实践杂志, 2008, 26 (4) :299.

[4]杨积顺, 胡晋红.信息技术在医院药学发展中的应用[J].西北药学杂志, 2008, 5:337.

输液反应应急演练 第2篇

一、演练目的:为了更好的让护理班组成员更加熟悉输液反应的表现和熟悉抢救流程,进一步提高护士处理输液反应的应急能力,内六科护理班组进行了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情景演练,以检验我们在应对输液病人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演练时间:2016年5月20日

三、演练地点:内六科病房

四、场景:病房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急需抢救。

五、演练程序:

1、护士XX巡视病房时发现住院患者33床出现寒战,面色青紫,呼吸困难,试体温38.7,立即抢救并通知家属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2、护士XX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改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3、护士XX推抢救车及心电监护至床前,安装心电监护,氧气装置,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告知医师。

4、护士XX遵医嘱给地塞米松5mg静推,并给予患者加盖棉被。配合医生给予急救处理:规范执行抢救及口头医嘱,做好用药记录及病情观察。

5、护士XX遵医嘱给予冰块物理降温。

6、护士XX将剩余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等在场保存,注明用药时间,联系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查找输液反应原因。

7、抢救期间护士XX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并做好有关抢救观察记录。

8、患者寒战消失后,减少盖被,再次试体温37.8。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家属如有疑问,上报医务处,护理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标本,在封口处加盖印章并签字,上报护理部,感染管理科。

9、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上报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医务处,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接工作。

六、演练总结:

通过此次演练,提高了护理班组成员对输液反应应急预案情景演练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保证科室的医疗工作安全运转。

应急反应 第3篇

摘要:从近几年湖北省在应对各种突发的农业动物疫病的情况看,湖北省在对农业动物疫病的防控过程中,仍然存在反应滞后、防控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本项研究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加强湖北农业动物疫病公共风险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湖北省的兽医管理体制;推行健康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强基础免疫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借鉴先进畜牧业国家经验,完善赔偿制度,保障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依法制疫;加强疫病监控,科学安排扑灭计划。

关键词:动物疫病;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65-02

湖北省地处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既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禽养殖大省。近几年来, 随着湖北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农村畜禽养殖户日益增多,畜禽饲养的密度大大增加,加之国际国内贸易的繁荣和我国畜禽及其产品流通的加快, 使外省的动物疫情近几年也开始在湖北省传播,由于这些农业动物疫病传播速度非常惊人,导致湖北省近十年以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畜禽病死或被扑杀,使众多养殖户损失惨重,给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以湖北省的农业动物疫病的防控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湖北省农业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对于今后湖北省预防和控制未来可能突发的农业动物疫病,保持湖北省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湖北省农业动物疫病应急反应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近几年湖北省在应对各种突发的农业动物疫病的情况上看,湖北省在对农业动物疫病的防控过程中,存在反应滞后、防控工作基础薄弱、应急反应机制运转不顺畅、技术支持能力不足、监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湖北省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基础底子薄。湖北省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基础底子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设施落后,一些地方借政府机构改革撤并基层防疫机构和裁减防疫技术人员。如湖北省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时,在2004年就进行了农技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但改革之后的湖北省基层技术人员大大减少,致使农技服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防疫工作明显削弱。二是基层防疫队伍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很少,并缺少培训学习、提升疫病防控水平的机会。三是湖北省的约30%的县级畜牧兽医机构因为缺少必要的预防、诊断、检疫和监测手段,所以不能开展正常的农业动物疫情应急反应,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可以说,湖北省的基层动物疫病的防治、监管及应急反应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隐患。

②湖北省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运转不畅。湖北省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运转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目前湖北省动物疫情测报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采集点少,从而导致全湖北省的农业动物疫情报告统计周期长,数据统计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反映动物疫情动态,难以进行早期预警;二是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的快速处理设施设备明显缺乏,难以满足大规模动物疫情处理的需要;三是湖北省的动物防疫统一指挥调度、疫病诊断等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整个疫区还没有完全建立动物扑杀评估和补偿机制,不能快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迅速而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疫情;四是缺乏各部门和地区间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协调机制,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政出多门、协调困难,致使对动物疫情的防控不能落实;五是尚未建立动物疫病防疫物资储备制度,不能满足应对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的需要。

③动物疫情应急处理没有相关技术力量的支持。当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安全级别普遍较低,不能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病原分离、监测等工作。各级畜牧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附属实验室除了疫病诊断、动物产品检疫外,还进行诊断液的开发、疫苗的研制生产,但缺乏实验室设备和必要的二、三类疫病临床诊断试剂,使一些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还不能达到GMP标准。

④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现代动物疫病学发现有一大部分动物疫病源是由陆地野生动物,季节性迁徙的候鸟传播的。而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了高山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不仅大量野生动物迁徙到此,而且还是候鸟季节南北迁徙重要通道,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的几率甚高。但是湖北省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才刚刚起步,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监测站点布设有限、野外监测站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监测水平较低,因此,湖北省进行及时、有效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预警仍然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2完善湖北省农业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面对诸如“SARS”等这类非典型危机对社会的冲击,湖北省应根据本省畜禽产业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和努力构建适合湖北省的农业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以降低疫情的经济社会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完善湖北省动物疫情应急反应体系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①要积极改革兽医管理体制,理顺湖北省的兽医管理体制。湖北省的兽医管理体制究竟应采取何种形式或模式,尚需进一步探讨。但眼下湖北省急需借鉴和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改革湖北的兽医管理体制,具体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使全省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名称、性质和职能统一,二是建立并完善湖北省的官方兽医制度。三是整合湖北省的兽医资源。只有将湖北省内现有的科研、教学和各级防检疫工作机构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才能提高湖北省对农业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总之,整合是方向。

②推行健康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在当前突发性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湖北省将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散养模式,努力发展规模适度的现代畜牧业。具体而言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养殖小区的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小区的动物卫生水平;二要加大对一些较大的养殖户的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其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力量;三要对散养农户实施休养制度,引导防疫技术水平落后的散养农户在诸如禽流感之类的重大动物疫病易发季节实施休养,与此同时,省市各级政府应该按照休养期间的收入不低于养殖期间收入标准给予一定的补贴。

③加强基础免疫工作,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质量。要实现对各种畜禽病的全方位控制的目标,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学院等省内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优势,不断支持其进行重大免疫技术方面的研究,特别要支持其有针对性的对动物疫苗进行开发和研究,以保证湖北省能提高各种动物疫苗的效果;二是提高对免疫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动物检疫部门的人员和免疫支出投入;三是重点扶持或引入几家大规模的疫苗生产企业,提升疫苗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在基础免疫水平很高的地区,在加强疫区封锁的情况下,逐步探索在威胁区仅实施扑杀而不实施强制免疫的技术措施。

④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相关赔偿制度,保障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在动物疫情应急处理时,扑杀疫区动物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这必然给养殖农户及相关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为控制疫情在对发病动物进行扑杀时,政府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动物扑杀赔偿制度上的经验对农户和养殖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偿,。近几年虽然湖北省对在疫区采取的动物扑杀行动也进行过补偿,但这种扑杀赔偿还具有临时性质,还没有形成制度,不是很规范,目前湖北省的重大动物疫病损失补偿工作刚刚起步,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及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⑤依据法律来防制农业动物疫情。依法制疫的原则和目标应是确保国家或地方动物疫病防制不出现人为性失败,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通报、扑灭或净化、根除,最大限度地保护养殖者的利益,确保所有畜禽产品符合有关卫生质量标准。要达到以上目标具体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健全湖北省的农业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2}依法制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的中长期规划,使得湖北省的农业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有目标,在消灭和控制重点动物疫病时将更有计划。

⑥加强疫病监控,科学安排扑灭计划。各级地方政府在围绕湖北省的宏观控制计划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应积极地制定区域控制和扑灭计划,具体而言可按以下几步来实施:一是要严格疫病监测制度。主要是为了使扑灭行动遵循严格的疫病流行学规律。二是严格推行疫情区域化管理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这方面,湖北省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无特定动物疫病地区”制度,严控疫病动物产品的流动,认真开展湖北省的“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这对于提高湖北省各种畜禽产品的安全度以及促进畜禽产品的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欧盟曾经对山东熟肉制品出口的解禁就得益于山东省实施“无特定动物疫病地区”制度。三是国家、地方和养殖企业(包括家庭养殖户)三方在疫情防控上加强协同性,从而达到提高疫病监控和扑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包红梅.禽流感的诊断技术与防治措施[J].中国兽医科技,

2003,33(4):75-79.

[2] 陈福勇.防控禽流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黄伟忠.我国动物检疫管理怎么改[J].中国牧业通讯,

2003,17:5-26.

[4] 高俊才.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N].农民日报,2006-07-19.

[5] 刘秀梵.兽医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 夏咸柱.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保障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

发展[A].第二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

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物资快速反应 第4篇

《中国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以下称应对法) 对突发事件的定义,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特点: (1) 意外性。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 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 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 都必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造成破坏与损失。 (3) 紧迫性。突发事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 危机会急剧恶化。

为了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对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使灾害损失最小。应急法中提出,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完善了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应急物资是指在应急物流的实施和保障中所采用的物资。应急物资的特点: (1) 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预测性, 这就决定了应急物资的数量、应用范围、运输方式等不能确定。 (2) 不可替代性。应急物资的用途非常特殊, 是在特定环境下启用的特殊物资。除部分物资外, 绝大部分物资是单一用途的。如疫苗、药品和血压等。 (3) 实效性。应急物资要发挥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就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送达需求者手中, 才能发挥其效用和价值。超过时限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 也就不再称为“应急物资”了。 (4) 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根据事件的强度和波及范围而使用, 事件上滞后于事件的发生。

研究和探讨在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的快速反应, 提高物流系统应急能力, 对处理突发事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更具有实用价值。

如何提高应急物资在突发事件中的快速反应能力。

1. 要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系统, 并建立应急物流中心。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陪送等多个作业环节 (或成为物流功能) 构成的, 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而应急物流系统除一般物流系统外, 还有《应对法》所归定的“设区的市级各级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的储备单位, 以及应急通讯网、应急运输网和生产、供给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企业, 同时也是应急系统运行的基础部件。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重要内容是应急物流管理一体化, 既应急物流网络系统。应急物流管理一体化包括三种形式:垂直一体化物流、水平一体化和物流网络。垂直一体化应急物流要求政府的有关部门即行业, 将自身储备的应急物资及提供产品或运输服务等的供货商纳入管理范围, 并作为应急物流管理的一项中心内容。它要求从原材料到用户的每个过程实现对物流的管理;要求利用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商的合作关系, 形成联合力量, 赢得时间优势。水平一体化物流是通过政府间在应急物流方面的合作而获得灾害损失最小和应急物流效率。物流网络是垂直一体化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物流的综合体。同时建立应急物流中心, 中心通过物流网络来统筹应急物资。

2. 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化式一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和管理科学方法对仓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分析和交换的人机结合系统。应急物流信息处理中心系统可以通过网络队各仓储物资的动态进行全时跟踪、调查、评估, 仓储更加透明, 并可以根据组织的任务、性质及所需的物资品种、数量等, 动态调整仓储物资储备, 确定最佳决策, 提供可靠、快捷、经济的保障。还可以通过GIS (地理信息系统)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对应急物资的全程进行实时监控, 掌握最新动态。

3. 加强仓储作业自动化和仓储装卸搬运机械高效化建设。

仓储自动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仓储作业自动化是其重要内容, 也是实施应急物流的基础之基础。实现仓储作业自动化, 仓储机械设备、设施及管理、信息、人才系统配套、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目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推动自动化库房向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RFID (无线射频识别) 技术、条型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更多地应用于仓库。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仓储数量均不大, 建造一批规模小、反应速度快的自动化库房。通过引进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仓库机械实施技术改造, 促进仓库机械性能大幅度提高。把机动性强、操作方便、可维修性能好的叉车、无人叉车、牵引车、托盘搬运车、码垛机、自动拣选机等先进的装卸搬运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仓储之中。增强仓储作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4. 战略预置。

是指按照《应对法》中所要求的国家突发应急预案对应急物资的要求, 将适宜预置储备的应急物资提前存放在主要战略位置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目的就是通过平时预先配置一定的应急物资来减少在突发事件时的运输量, 进而提高应急物资的快速反应能力。合理选择应急物资存放的位置是战略预置的关键。

总之, 应急物资只有合理规划战略预置, 并且有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 才能在突发事件中真正发挥应急物资的快速反应能力。

摘要:突发事件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危害。本文对突发事件下物流快速反应应急措施的特点、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输血反应应急演练总结 第5篇

x病区于x月x日17:00进行了输血反应应急演练,演练中医护人员均能按照演练过程和《输血反应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发现和评估患者,在启动应急预案后能迅速检查、救治,及时有效地做好病员的安抚工作,并上报相关科室及部门。

由护理部领导带领各科室护士长、组长观摩后对演练进行了点评:从现场看人员、病室、物品准备及演练情景设计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参加演练的医护人员分工明确,护士在评估患者情况、确认为输血反应后,启动预案迅速,医生及时到达现场检查,给予处置,并且积极对病员进行安抚,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在临床工作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因此,我们根据医院制定各种预案进行学习,通过演练,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应急反应能力,用最短的时间采取措施挽救病人生命,更重要的是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意外发生,保证病人安全,要做好以下措施:

1、输血前由两名护士认真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的“三查八对”,开始输血的前十五分钟严格控制滴数15~20滴/分,并守候观察,病员无不适可加快输血速度,40~60滴/分,加强巡视。

2、当前护士应掌握病区正在输血的病人,一旦病人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携带生理盐水一瓶,输液器一副,血氧仪到床旁查看。

3、评估病人情况:确认(或疑似)输血反应后,应立即呼叫医生,遵医嘱用药,采取相应措施,由另一名护士将剩余的血袋和输血器取回治疗室并与他人再次核对配血实验单,同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

应急反应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8例, 男12例, 女6例, 年龄57~83岁, 其中冠心病6例, 脑血管疾病11例 (其中闭塞性脑血管疾病9例, 眩晕、头痛2例) , 原发性高血压1例。

1.2 给药方法

5例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3例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

1.3 不良反应及转归

18例患者均以40~60滴/min的速度静脉滴注, 输入液体100ml后出现寒颤、发热 (38~39.3℃) 、头痛, 其中16例患者伴有气促、发绀, 血压增高, 主诉心悸、头晕, 出现反应后立即停药, 更换液体及输液管, 遵医嘱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 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 吸氧, 高热者予物理降温等处理后, 2~3h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1例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 出现血压增高, 血压190/120mm Hg (1mm Hg=0.133k Pa) 、心率160次/min, 气促、口唇紫绀, 立即给予吸氧, 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 氨茶碱0.25mg+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 去乙酰毛花苷0.2mg+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 并用硝酸甘油10mg+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 5h后症状缓解。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 及时处理

1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首发症状为头痛、寒颤、发热, 护士发现后, 立即停止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并更换输液管及液体, 保留静脉通道。

2.2 氧气吸入

遵医嘱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肌内注射异丙嗪进行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如寒颤时适当保暖, 高热时予物理降温, 由于处理及时, 过敏症状很快缓解。

2.3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1) 停止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并更换输液管及液体; (2) 通知主管医师及护士长, 并上报医院相关科室及职能部门; (3) 保留余液和输液器, 必要时送检验科作细菌培养;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5) 做好病情记录, 有专人负责记录用药及处理过程; (6) 填写药物不良反应登记表, 上报护理部。

2.4 稳定患者情绪, 保持病房安静由于患者是用药引起的

不良反应, 心理上毫无准备, 也无医学相关知识, 因此, 患者表现出烦躁、恐惧。护士在处理患者时, 应不断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如握住患者的手, 替患者擦去额头的汗, 为患者盖好被子等, 使患者得到心理安慰, 情绪趋于稳定。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药物不良反应经积极治疗很快好转, 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冷静, 保持病房安静, 以利于稳定患者情绪, 增强患者的信心。

3 讨论

文献报道,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鞣质所致, 因鞣质为多羟基芳香酸组成的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 进入机体后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缔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 引起变态反应, 导致过敏性休克[1]。因此, 在用药前, 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一定要谨慎。对药物过敏者, 取复方丹参川芎嗪液0.1ml+生理盐水0.9ml, 取上液0.1ml作皮内注射, 20min后观察结果, 局部皮肤红肿、直径>2cm, 周围有伪足伴瘙痒时慎重使用或禁用[2]。临床使用此药, 尤其是对初次用药者, 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此药还有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报道,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应加强观察。

本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年龄最高者为83岁的老年男性, 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表现为头晕、头痛, 气促、口唇紫绀, 血压190/120mm Hg, 心率160次/min, 经及时的治疗, 5h后症状得以缓解;其余17例患者年龄在57~65岁之间, 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 2~3h后症状逐渐缓解, 这表明年龄与不良反应症状轻重呈正相关。老年人血浆白蛋白偏低, 游离的药物浓度偏高, 内环境的变化, 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及药物反应等方面的发生变化, 使得用同样的药物老年人较青壮年耐受性差,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故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因此, 控制输液速度非常重要, 滴注速度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的药物量过大均可导致不良反应, 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时必须严格按剂量给药, 控制滴速, 最好为20~30滴/min。

对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 及时启动应急措施, 稳定患者情绪,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理、处理原则, 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关键词:丹麦川芎嗪,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林顺.丹参注射液不同的制备方法与对鞣质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 2000, 124 (7) :345.

[2]刘真, 梁月东.复方丹参注射液104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1, 3 (2) :89-92.

应急反应 第7篇

随着经济发展, 重庆市发生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危险也逐年加大, 严重威胁着广大居民的生命健康、环境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多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原因是长期污染累积爆发、工业泄露、运输过程泄露、甚至恐怖袭击等[1]。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重大危险性、紧迫性和危害的不确定性等特点[2], 必须迅速处置。目前我市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在线水质监控站点设置不足[3]。重庆市大部分次级河流未建设水质在线监控站点, 导致往往依靠群众举报来发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 不能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发现。并且发现后需要耗费时间取样检测, 不能及时准确判断污染性质, 延误了应急处置时间。二是河流应急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不足[3]。建立次级河流突发污染事故0反应应急系统, 做好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及善后工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已经成为重庆环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2 0反应应急系统设计的目标

0反应应急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一个对次级河流水质在线实时监控和预警, 第一时间发现突发污染事故并发布信息, 本河段截流点自动对事故流域进行截流截漂等前期处置, 并启动本河段应急物资设备对污染物进行相关处理的0反应应急系统。

3 0反应应急系统主要模块

3.1 河流水质在线实时监控预警中心

在主要排污口河段和重要河流供水水源保护段和截流点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实时发布有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并下达有关监测、处置的指令。

3.2 河流分段拦截基础设施

针对特定河流地形和周边情况进行规划设计, 分段建立截流截漂应急点。能够与水利设施结合的, 修筑丁坝、导流堤、拦河坝、围堰、水库等基础设施。无法截流的, 设立截漂准备点和投药处置点。建设基本满足本段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截流截漂及投药处置需要的基础设施。事故发生时, 可立即启动截流截漂和进行投药工作, 提高应急反应速度。

3.3 突发污染自动化应急设备

在截流截漂应急点设置自动或在线控制的自动化设备。拦河坝、水库的截流闸门, 水面隔离带, 投药设备, 自动对事故流域进行前期截流截漂处置, 并对污染物进行中和处理。可在发现事故后即对污染进行控制。

3.4 河流应急物资储备点

在截流截漂应急点或按照河流具体应急需要, 设立应急物资储备点, 存储处置本河流常见及重大危害污染物所需的应急物资、处理药剂等, 事故发生时可0距离取用应急物资。

4 具备建立0反应应急系统的物质条件

4.1 河流水质在线实时监控已大量应用

在线监测技术已十分发达, 一般污染指标和重金属、有机物、生物毒性等均可在线监测, 全国多个省市均已建成环保水利监测监控平台, 巴南区也已建立次级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系统。

4.2 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启动

大量截流点都可兼顾水利环保渔业等综合功能。2012至2015年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由试点阶段转向大规模实施阶段, 为应急截流点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4.3 自动化设备应用成熟

如今各种自动化设备技术成熟, 应用广泛, 完全可以满足应急系统自动或在线控制的各种需要[5]。

4.4 应急物资体系完备

目前我国已经对100多项污染物中的80多项确定了技术对策[4], 为水污染事件的应对提供了技术基础。应急处理处置剧毒农药和化学物质泄漏事故、溢油事故、废水事故等都已有完备的应对物资体系。常见和重大危险污染物都可储备物资和药剂进行应对。

4.5 乡镇各级应急队伍建设齐全

各级应急队伍建设齐全, 可以满足各个应急截流控制点的日常管理和应急需要。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可见, 次级河流突发污染事故0反应应急系统的构建是必要和可行的。0反应应急系统解决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的难题, 能够第一时间监控到水污染的发生并启动应急处置, 为缩短应急处置反应时间, 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 最大限度减小污染造成的后果, 保障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

摘要:通过总结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建立次级河流突发污染事故0反应应急系统的必要性, 探讨了系统的目标需求和系统组成并分析了次级河流0反应应急系统的物质基础。为完善次级河流应急体系, 缩短应急处置反应时间, 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提供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次级河流,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反应时间

参考文献

[1]饶清华, 许丽忠, 张江山.闽江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应急系统构架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 2009, 28 (3) :69-72.

应急反应 第8篇

2007-200船载医疗系统规模大、功能全、战技术性能先进、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较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我海军应对处置海上突发事件遂行卫勤保障任务的主力装备之一,也给遂行陆地应急反应卫勤保障任务创造了研究论证的空间。

2 本系统应对陆地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灵活编组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2.1 陆地应急卫勤救护保障任务的特点分析

根据本系统目前功能,在遂行陆地应急卫勤救护保障任务时所应对的突发事件通常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1]。这些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发性强。由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还未被完全发现掌握,以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有效进行预警、预防和掌控,造成该类事件往往以近乎“零征兆、突爆式”的方式出现。二是现场环境复杂。一些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泥石流等往往会造成地质结构和地容地貌的显著改变[2];一些社会安全事件,比如恐怖袭击、暴力骚乱等,虽不会显著改变地理环境,却极易造成现场局面混乱,会使救援人员设备难以迅速到达现场,组织施展搜救行动[3]。三是伤情严重、复杂。危重伤病员大量集中,产生的危重伤病员多,抢救时间紧、转送救治任务艰巨;突发事件造成的伤病构成复杂,通常是各种病情同时并存,比如在恐怖袭击事件中的伤病就存在着外伤与内伤混合、普通伤与烧伤混合、身体与心理伤害共存等情况。这要求本系统要具备快速形成简易应急反应系统编组能力,必须时刻处于应急备便状态,做到随用随走、即组即用[4]。

2.2 影响本系统灵活编组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本系统灵活编组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人员设备因素。其主要包括本系统的功能规模、人员构成及业务能力以及人员优化和设备升级改造潜力等内容。该因素是决定本系统适用范围、应变能力和灵活编组方案生成的根本因素之一。二是事件性质因素。其主要包括事件分类、伤病情估计、伤病构成类型等内容。它决定了本系统功能模块抽调选择、救治方案选择和编组方案选择等。三是地理因素。它主要包括事件现场地理因素和吊装转运路径地理因素2个方面。前者决定了本系统现场编组规模、临时医院的选址及构成、模块箱组转运基本需求等;后者决定了具体选定箱体的吊装方案和可行转运方式方案等。四是时间限制因素。它主要是指应急事件对本系统反应时间的要求。它决定了本系统平时备便等级、应急反应等级、处置时限要求等。上述因素是在具体编组预案方案的研究制定及实际选择实施中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因素,是保证灵活编组预案的方案科学性、合理性,增强实际预案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的基本要求。

2.3 本系统灵活编组的可行性分析

(1)本系统功能完善、通用性强。

2007-200船载医疗系统由医疗保障区、生活保障区、直升机保障区以及救生换乘区组成,具有X线、B超、心电图、临床检验与血液贮存供应、灭菌消毒与供应、药品调剂贮存与供应等设施与设备,还配备较齐全的手术室×个,重症监护病房×个,烧伤病房×个,重伤病房×个,隔离病房(带卫生间)×个,能够满足多种突发事件卫勤救护保障的基本要求,其直升机模块除了能够实现伤员换乘,还能提供部分特种卫勤救护服务。

(2)本系统各功能模块相对独立,且标准统一。

其一,本系统及各子系统均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设计,其质量也满足相关国家检验标准要求,并且各箱体接口标准统一,只需对个别模块内的综合接口箱进行小量改装,即可实现任意箱体的稳定灵活连接。其二,各功能模块箱体选用40 ft(1 ft=0.305m)和20 ft国际标准型钢质通用集装箱,吊装转运工具不需进行特种改装,因而可以实现箱体的快速吊装转运和现场拼接。其三,各模块相对独立,理论上可以任意设定编组功能选定箱体数量。其四,本系统设备元件多与地方相同,可以实现本系统维护保障的就地取材,提高自持力。

(3)本系统具备进一步扩充改造的价值。

2007-200船载医疗系统是一套功能较完整的医院装备,于2007年设计完成并交付部队使用。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日后功能扩充需求。其主要保障设备具有满足扩充后的供应需求,并且就其设计使用全寿命而言,本系统正处于设备使用的黄金期,具备较高的扩充改造价值。

3 灵活编组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要科学划定任务类别

科学划定的任务类别是保证本系统灵活编组研究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因素[5]。其基本要求是做到对本系统现有功能及其改造潜力与实际任务客观需求的统筹兼顾。按照不同标准,本系统面临应急任务可以有以下3种主要任务类别划分方式:一是按照主要伤病情分类,以不同事件主要伤病类型的救援要求为依据,形成针对某类伤病的抽调编组方案,比如烧伤应急反应编组方案、预防某种传染病应急反应编组方案等。二是按照事态性质分类,可以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此为依据设计生成针对专门灾害抽调编组方案,比如地震应急反应编组、矿难应急反应编组、恐怖袭击应急反应编组等。三是按照事件规模情况分类,可以划分全规模、大(中、小)规模事件,以此为依据设计生成全规模应急反应编组、大(中、小)规模应急反应编组。3种任务类别划分方法中,第1种划分方法为核心,它是细致到个体的划分方法,是微观操作层面的东西,其他2种划分方法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是宏观层面的东西。当然实际划分方法和编组方案还可以设计生成对某类地形抽调编组方案、针对特殊任务的抽调编组方案等。

3.2 要加快推进系统功能的补充完善和适应性改造

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本系统的状态水平和适应能力,既是提高本系统应对陆地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的客观需求,也是进行灵活编组研究时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整个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速完成具有填补功能空白作用的模块设计、制造和相关改造,如应尽快设计建造装备核防护功能模块、补充应急器材、加快进行适应性改装,以提升本系统应对核爆炸、核事故的能力,拓展核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二是对本系统相关功能的完善和适应性改造方案的研究论证要客观、细致、严格。其一要紧贴任务实际,应用正确先进理论进行指导,全面细致考量可能情况,切实保证整体工作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其二要以满足在最恶劣条件下正常使用的战技术要求为基本标准推进相关工作,不区分战时和平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本系统的战技术性能;其三是要在现有设备人员和技术手段下设计完善相关方案,确保研究成果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尽快完成战斗力的生成和转化。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大探索战斗力生成和转化规律,加强设计补充训练大纲力度,构建并完善相关训练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人员的相关业务技能的强化训练。

3.3 完成编组预案方案的设计验证和成果转化

做好本系统编组预案方案的设计验证和成果转化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严格依据本系统的功能和战技术性能进行预案方案设计,根据实际需要优化人员结构,及时调整、配备和补充相关人员和技术设备,改进设计验证方法。二是要加强验证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验证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已知规律,完成理论层面的方案筛选,提升课题研究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要严格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理论成果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进行设计方案的优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组织机制[6],以实现对设计验证和成果转化的实时跟踪,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补充完善。

4 结束语

总之,进行2007-200船载医疗系统应对陆地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灵活编组研究,是提高部队应急反应能力的客观要求,是不断深入推进卫勤装备研制、改造、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不断提高现有装备使用效益、延长使用寿命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EB/OL].[2012-02-10].www.lawyee.net/act/act_display.asp?rid=346389.

[2]张为.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实践与启示[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8(11):14.

[3]施惠斌.抗震救灾中卫生应急防疫管理的思考[J].海军医学杂志,2009(1):45-48.

[4]蒋波.抓好部队卫生装备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国防卫生论坛,2008(4):22-27.

[5]沈颖.对应急机动卫勤力量的思考[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8(5):66-69.

应急反应 第9篇

由于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缺少一个象洪涝、台风、林火灾害那样的前期预警反应时段, 一旦发生地震, 所有的救灾工作必须在几十分钟至几小时之内开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 灾区伤员与被埋压人员获救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各种关于灾区的信息、资料、数据必须在震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了解清楚, 因此,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中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系统应用的效果和可靠程度。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过程中, 项目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采取了有效的手段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

1 数据库建设

1.1 数据库的作用

基础数据是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所必须信息,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信息, 加上震时灾区的实时灾情信息, 指挥部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救灾指挥决策.地震应急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

1) 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使其能迅速评估地震发生地区的灾害损失大小和人员伤亡情况, 提供地震灾害相关背景数据等, 使抗震救灾指挥决策者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地震灾害影响、估计灾害发展趋势、做出灾害规模判断。

2) 提供救灾力量储备数据, 为决策者制定救灾措施, 包括地震发生地区需要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的种类以及数量多少、居民应疏散到何处等等提供依据。

3) 提供灾区各类基础地图、各级预案文本、以往该地区地震应急案例、灾区的基本情况等, 辅助指挥人员进行决策。

4) 指挥人员在作出救灾的决策和部署后, 可以根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救援力量的联络数据迅速下达指挥命令。

5)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对上述各项可提供定量化或图形化的表达, 可以大大提高地震应急救灾指挥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1.2 数据库的组成

为了满足以上的功能要求, 基于GIS的安徽省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数据库包括了以下九大数据类:

1) 基础地理类:基础地理图、基础地貌图、行政区划图 (市、县、乡镇) 、城区图、遥感影像图。

2) 社会经济统计类:人口、房屋、经济统计数据。

3) 地震基础数据类:地质背景、活动构造、地震区划、地震活动、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台网、历史地震灾害、救灾案例等数据。

4) 工程地震资料类:近年来地震烈度区划及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对策工作的主要成果。

5) 灾害影响背景类:生命线工程, 次生灾害源, 地质灾害危险, 间接经济损失部位, 严重社会影响部位。

6) 灾害相关因素类:包括与地震灾害相关的气候气象、水文和环境等因素的有关数据。

7) 救灾力量储备类:军队与武警部队、消防力量、医疗救护力量、国家与地方物资储备中心的分布、数量、构成等数据。

8) 震时紧急联络类:包括各级地震部门、各类应急救援队、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军队与武警部队的联络数据。

9) 地震应急预案与法规类:包括各级地震部门、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地震应急条例与法规等。

3 基础数据的来源

上述九类数据基本涵盖了地震现场应急的数据要求, 主要来源分为五种:

1) 地震局现有数据:包括各种地震地质图件, 应急预案及相关法规、联络数据等。

2) 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现有数据:各比例尺的安徽省行政区划和基础地理数据、经济人口情况、物资储备资料等等。

3) 安徽省地质测绘部门:购买了多幅地质图件。

4) 各省直厅局:收集了大量专业数据, 包括医疗、交通、气象、学校等。

5) 各市地震局及相关部门:收集了大量地方数据, 包括危险源、重点目标、各类建筑物统计等。

4 数据的制作

应急数据库的数据制作主要内容是地震地质图件的数字化和相关属性的挂接工作。

1) 主要数据层: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 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确定各个专题, 主要有:安徽地震构造、安徽省道路分布、安徽省地形图等等。

2) 属性信息的连接和输入:所有的空间图层的属性信息都需要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和输入, 如道路的属性;对字段进行了重命名和规范化;另外还解决了大量其它类型的属性信息关联问题。

3) 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来源

地图和相关资料的收集:主要为课题中所用各专题地图, 如安徽省新构造图等。

属性数据和其它资料的收集:主要从相应的地图上提取。

4) 地理信息数据的输入: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 其中空间数据是指有关空间对象的形态、特征和位置的数据, 如多边形的面积、周长、位置等;线的拐点坐标数列等。属性数据是指描述空间特征的有关信息, 如某一多边形代表某地层, 其具体的地层名称等。

根据地理信息的特点, 本项目在地理数据输入时, 采用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分别输入, 最后关联的方法, 工作主要环节包括:图形预处理、空间特征输入、属性信息输入、数据校验及修改、地理信息数据关联、数据整合等。

5) 数据校验:数据校验是为了防止数据遗漏和错误。

本次工作的数据校验工作包括:

空间数据检查:是否遗漏、是否多余、图形特征的位置和形状是否正确、采样点坐标是否正确、图形特征空间关系是否正确。

属性数据检查:对其合法性逻辑进行校验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匹配校验:根据特征编码的唯一性进行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匹配性校验。

4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建设

安徽省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是采用Arc Engine、VB、Oracle集成的方式建设的, 目前已经历多次地震事件的快速反应, 在实战中不断的进行功能完善, 目前已成为一个大型、成熟的系统。

4.1 系统功能介绍

1) 安徽省地震局台网对地震定位结束后, 系统可自动远程调用定位结果, 并根据震级大小确定触发响应级别。

2) 为了直观地显示地震发生情况, 系统在触发响应后能够在地图上显示地震三要素和地震影响场并生成灾区基本信息、值班信息。

3) 系统自动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生命线工程等提供震害预测结果。

4) 地震发生后, 现场工作十分重要, 支持地震现场的图片、影像、监测数据、会商文本、灾害情况等信息的传输。

5) 自动产出相应的辅助决策方案, 包括救灾需求及救援调度方案、可通行交通线的选择和紧急抢修方案、特大目标分类别抢险方案、地下设施的紧急抢救方案、综合性辅助决策方案。

6) 集成应急会商系统, 提供当地的地震地质情况和历史地震情况等地震背景, 对震后趋势会商提供支持。

7) 批量产出各类大幅专题图件。

4.2 震害相关模型研究

1) 地震影响场研究。

地震影响范围是根据烈度衰减规律来计算的, 因此, 选择合适的衰减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合肥防震减灾示范区研究[1], 安徽合肥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中使用的烈度衰减关系比较适合我省情况, 公式为:

以上各式中, Ia代表长轴衰减, Ib代表短轴衰减, M为面波震级, R为震中距, 长短轴之比在1.6左右。

研究成果表明, 上述公式与中国东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总体上差别不大。据此, 本系统采用式 (1) 计算和示意表达安徽地区未来地震影响场, 并根据实际地震进行了多次参数修正。在此基础上, 确定合适的数字化电子地图, 依照数学模型设计和实现地震三要素及长轴衰减方向、震中位置和影响场范围的动态计算和可视化。

2) 震害预测模型研究。

考虑到时效性和数据采集的难度, 系统采用盲估的办法对震区进行震害预测, 经过比较采用刘欣[2]等人提出的方法, 即把整个震区作为一个评估区, 估计灾区的建筑物破坏等直接经济损失, 方法为:

式中, LB为地震总损失, λS1为I烈度区, S类建筑, j级破坏的破坏比, 即震害矩阵元素, ηS (j) 为S类建筑, j级破坏的损失比;TSI为I烈度区, S类建筑的总数量 (面积) , BS为S类建筑的单价;γ为考虑估计到因素影响的修正系数, 对村镇一般取1.0~1.3;j为建筑物破坏等级序号, 一般为1~5级。

全区室内财产损失估计为:

式中LW为全震区室内财产损失;Ws (j) 为S类房屋j级破坏单位面积室内财产损失;其它符号与上式相同。

对灾区无家可归人数的估计为:

式中, M为无家可归人数;DTs (1) 为住宅房屋毁坏面积;DTs (2) 为住宅房屋严重破坏面积;DTs (3) 为住宅房屋中等破坏面积;AS为户均住房面积;Md为地震死亡人数。

4.3 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

近年来, 我省各市先后完成了本市及辖区的地震快速判定预案, 预案根据对本市及邻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大地构造和地震地质背景、历史地震影响等因素的分析。采用概率分析方法, 提出了未来地震活动的危险区。系统直接采用预案中各地不同的研究结果, 数字化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危险区地震影响场, 录入相关联的震中等三要素等属性, 在数字地图上直观显示研究成果。

4.4 通讯功能研究

为实现对地震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设计了与省数字地震台网相连的自动触发接口, 通过循环读数的方法实时侦测地震台网中心最新的地震定位结果文件, 根据震级判断是否响应并报警。此外, 系统中还设计了地震灾害实时监测、灾害信息发布和地震现场与省局指挥中心、地市局指挥中心的通讯。震时系统以网页的方式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可支持包括现场的图片、视频以及数据文本的传输, 所传送文件采取指定存贮路径到指挥中心数据库, 以备将来调用这些数据, 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4.5 辅助决策功能研究

在灾害性地震发生后, 系统自动判断影响范围、所造成的房屋建筑破坏情况、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 作出四级响应及有感地震响应, 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各类应急预案、道路通行建议、物资调配等地震救灾建议, 提高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 最大限度地减少震害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5 结束语

通过对安徽省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的研发, 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感到在地震应急技术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 尤其是在GIS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结合方面, 无线通讯传输及快速响应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我们相信, 随着GIS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地震应急技术的信息支撑工具和工作平台将不断完善, 也必将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是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该文通过对安徽省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及数据库建设的经验总结, 介绍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思路、对重点技术和功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GIS,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李杰等.合肥防震减灾示范研究专题报告之三.内部资料, 1999.8.

应急反应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象山县中小学校中,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全县学生分为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三层, 每层随机抽取8个班, 抽到班级的接种甲流疫苗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调查6所学校24个班507人 (剔除甲流确诊病人) , 采集学生免前、免后血清标本进行免疫学效果分析。

1.2 疫苗

浙江天元公司生产的甲流疫苗, 共有5个批号, 接种剂量是15μg/0.5m L, 1剂次, 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

1.3 统计分析

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 采用卡方检验对阳性率及阳转率的差异进行分析, 抗体滴度经对数转化后采用t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接种甲流疫苗学生507名, 其中男生258名, 占50.9%;女生249名, 占49.1%。年龄在8~19岁。

2.2 免疫效果

免疫前H1N1流感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 为1∶16.54 (95%CI:1∶14.25~1∶18.95) , 抗体阳性率为23.27% (95%CI:19.60%~26.95%) 。免疫后GMT为1∶157.23 (95%CI:1∶138.97~1∶181.54) , 与免疫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16, P<0.01) ;免后抗体阳性率为86.79% (95%CI:83.84%~89.74%) , 与免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3.19, P<0.01) ;免疫后抗体阳转率为71.32% (95%CI:67.38%~75.26%) ,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χ2=235.52, P<0.01) ;接种疫苗后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91%、85.35%和83.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14, P>0.05) 。

2.3 接种疫苗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EFI)

学生接种26 595人, 接种率为45.38% (26 595/58 601) ;累计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6例, AEFI报告发生率为22.56/10万, AEFI发生集中在24小时内。其中一般反应4例, 异常反应2例, 分别占报告数的66.67%和33.33%。在临床诊断明确的AEFI病例中, 以发热/红肿/硬结的报告数为主, 共报告4例, 占66.67%;其余为过敏性皮疹, 共报告2例, 占33.33%。经治疗, 上述病例均已痊愈, 无死亡病例, 学生接种疫苗后半年内未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调查显示, 免疫后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三组学生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91%、85.35%和90.91%, 与Ⅱ期临床试验研究报道15μg疫苗效果基本一致。接种疫苗后HI抗体GMT增加8.51倍, 可能与接种前调查对象中已经存在的甲流抗体有关。这一结果也与陈恩富等在平湖市一项调查结果接近[2]。甲流疫苗应急接种后免疫效果良好, 接种一个月后学生的抗体阳性保护率和阳转率均达到了欧盟药品评价局的标准 (接种疫苗21d后, HI抗体阳转率>40%, 保护率≥70%, GMT增加2.5倍以上) [3]。

象山县学生应急接种后AEFI发生率为22.56/10万, 与浙江省报告的AEFI发生率 (22.83/10万) 基本一致, 未超过WHO提供的其他疫苗接种后AEFI发生率的正常范围, 无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异常反应报告, 且各项指标均未超过欧盟和英国 (AEFI发生率分别为37.84/10万和74.52/10万) 报道的同类监测结果, 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国内开展的临床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显示, 甲流疫苗的AEFI发生率在5.9%~16.2%之间, 远高于象山县的监测结 (下转622页) 果。这可能与临床试验的观察方式和AEFI监测报告系统报告方式不同有关[4]。

综上所述, 象山县学生接种甲流疫苗后免疫成功率在70%以上, 符合欧盟和美国FDA的有关规定, 免疫效果良好, 接种甲流疫苗是控制突发甲流疫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大规模接种甲流疫苗后AEFI发生率较低,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免疫效果,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参考文献

[1]CDC.Update:Swine influenza A/H1N1 infections-Califonia and Texaas, April 2009[J].MMWR, 2009, 58:435-437.

[2]陈恩富, 姚凤燕, 周建红, 等.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7) :5-7.

[3]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Note for guidance on harmonization of requirements for Influenza vaccines, CPMP/BWP/214/96, Issued 12 March 1997[EB/OL].[2009-12-02].http://www.Emea.Europa.eu/pdfs/human/bwp/021496en.pdf.

上一篇:传统贸易下一篇:商业地产价值增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