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式护理范文

2024-09-03

路径式护理范文(精选9篇)

路径式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 男64例, 女42例, 21~70岁, 平均55岁, 经病理学检查和临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胃癌, 其中85例经过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化疗方案根据NCCN肿瘤治疗指南制定。均完成5周期以上的全程化疗。胃癌化疗流程一般为5~6天。

2 护理流程

护理临床路径表依据诊疗临床路径表进行制定。

2.1 入院当天

完成入院手续办理, 核实相关医疗报销手续的审批。介绍入院后注意事项.测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心率、体重, 对比患者前后二次体重的变化。安排床位, 进行入院后常规宣教, KPS评分对患者主观症状进行评估, 确定评分并通知主管医师。对无进食患者采血, 常规进行各项血液及物理检查, 包括:血液分析, 生化21项, 凝血四项、心肌酶谱、心电图、胸部正位片、腹部超声, 相关检查应该在入院当天完成, 进食者延迟1天。进行化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包括留置管路;按照主管医师确定的拟施行化疗方案进行预处理。

2.2 化疗期间

(1) 早8:00输液前查看患者留置针是否通畅, 对需要进行抗过敏预处理的患者再次肌注苯海拉明50mg, 静脉推注地塞米松20mg, 并肌注速尿10mg以利于加快抗肿瘤药物代谢。按照化疗方案确定程序, 首先输注止呕药物并依据化疗药物的用药顺序、药物的浓度和性质、及输液速度正确给药。化疗前后和输入不同的化疗药物时, 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管, 避免静脉炎的发生。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最初的10分钟至1小时内, 每15分钟测血压、心率、呼吸一次, 严观察有无支气管痉挛性呼吸困难、荨麻疹、低血压、心动过速等反应。 (2) 在肌注速尿10mg后定时观察患者的排尿状况, 记录大致排尿量, 嘱患者多饮水, 晚间20:00左右对比患者出入量并记录在案, 向晚班护士交接。 (3) 每日护理查房时注意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变化, 尽早发现口腔溃疡并进行处理, 减轻口腔溃疡所带来的不适, 可含服替硝唑漱口液治疗。 (4) 静脉输注抗肿瘤药物过程中随时巡视观察是否存在渗液及出血现象, 如有渗液立即进行取出留置针, 并在皮下渗液肿胀区域进行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对于出现严重静脉炎的患者应更换输液血管, 局部进行硫酸镁外敷。 (5) 晚间20:00左右全天的静脉输液基本可以完成, 应用肝素钠盐水进行冲管、封管, 防止堵塞, 留置针接头用无菌敷料包扎并固定稳妥;查看患者是否存在输液后出现的皮损等现象。 (6) 输液期间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 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对于患者要求保暖防寒, 禁食刺激性饮食, 饮食以清淡、爽口、高热量、富含蛋白质易于消化的汤类饮食为主;对于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可以在静脉输注恩丹司琼的基础上肌注或穴位注射胃复安以求缓解;对于出现末梢神经毒性反应的人化疗期间禁用冷水洗手、洗脸, 避免接触金属器皿, 注意保暖。对肢体末端已有麻木、针刺触电样感觉的患者, 让其带手套, 禁止接触冷物体, 可有效缓解患者手足麻木的症状。 (7) 对患者进行输液前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由于化疗毒副反应所带来的恐惧感, 鼓励患者面对疾病,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入院后第二天至化疗结束当天护理流程参照入院后第一天。化疗结束当天可以视具体状况将PICC继续留置或者取出, 浅静脉留置针则取出。

2.3 出院日

(1) 采集血液, 进行血液常规、生化21项、心肌酶谱分析;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骨髓抑制现象对患者进行后续处理。可给予口服升白细胞药物, 中重度下降患者可以给予人重组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 (2) 进行出院后的饮食及日常注意事项指导, 告知患者下一周期来院时间。可以长期服用补益类中成药制剂以求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及增高白细胞。常用药物有贞芪扶正胶囊、扶正固本冲剂、阿胶养血口服液、屏风益气颗粒等。 (3) 告知患者如有特殊不适应来院复诊。

3 结果

106例患者中, 住院日平均5.6天, 小于化疗科平均住院日8天的水平, 护理过程中并发症得到及时的处理, 未出现严重的医疗差错, 与临床诊疗路径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

4 体会

路径式护理 第2篇

生态式包装是基于资源可持续发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系统的包装。生态式包装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在设计时将长远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将设计理念贯穿与整个产品设计中,始终保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争取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符合生态美学要求,因此对设计师具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生态包装与传统的绿色包装相似又不相同,更侧重于包装材料和设计结构符合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而绿色包装侧重于人文特色和人类健康,即无毒无害,可以说生态包装是对绿色包装的延伸,因此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征。

二、低碳背景下生态式包装设计理念

低碳经济下的生态式包装设计要求利用低碳技术,促进产品包装环境效益最大化,达到低碳、无污染、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目标。包装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审美设计等角度要求贯彻低碳理念,特别是在回收利用时要促进产品包装的可降解和循环利用,以生态环保为核心设计理念。目前国际倡导5R低碳包装设计理念,内容为:①减少材料使用总量(reduce);②循环使用(reuse);③循环回收(recycle);④获得新价值(re-cover);⑤节约能源(resource)。5R理念涵盖了低碳背景下生态式包装设计需要遵守的相关原则和设计方向,也是目前包装设计中较为通用的原则。

三、包装设计方式

(一)低碳材料选择

生态式包装设计应从源头上落实低碳理念,即从材料的选择开始使用低碳材料,笔者提供以下材料建议以供参考:

1.可再生自然材料。以可再生自然材料设计生态式包装符合低碳环保要求,所以在此笔者以竹材料为例。竹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不同于树木,具有生长周期短、速度快、可再生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产品包装设计。大力推动竹材料应用,代替传统木材应用,有利于缓解因木材砍伐产生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破坏,同时竹材料自身来自于自然,能够为人们提供贴近自然的舒适感,具有天然的审美性,其废弃后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受到生态式包装设计师的青睐。例如当前礼盒设计应用竹材料取代纸盒、塑料盒,不仅有利于生态环保,还有利于增加礼盒美观度。

2.可食性材料。可食性包装设计是目前应用于食品包装设计的热潮,可食性包装有效解决了包装废弃后产生的垃圾污染问题。可食性材料是指将可食用物质通过各种方式制作成型,进而食物产品外包装。例如传统的糖果外包糯米纸,冰淇淋蛋筒,还有最新出现的大豆蛋白做成的产品外包装,既丰富了产品设计趣味性,又体现了产品的实用价值,在低碳的基础上为产品添加了附加价值。

3.可降解材料。可降解是指依靠高科技技术手段研发的人造材料,这类材料具有低定量、轻型化特点,在方便消费者使用的同时具有低碳、易降解的特点。例如使用如聚羟基烷酸酯(PHA)代替塑料。

(二)包装结构设计

1.包装设计轻量化。包装设即结构上应尽量基于轻量化原则,降低碳排放,减小占用空间面积,实现产品重量与材料包装重量比最大化。例如披萨外包装,使用八角形比方形盒节约10%包装材料,相应减少碳排放量10%。再比如“冰露”水瓶使用PET材料,厚度只有1mm,比原瓶轻约70%,碳排放量降低70%以上。

2.产品包装设计多功能化,即产品包装在发挥其本身作用的同时还具有附加作用,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避免随意丢弃。比如cavallum葡萄酒包装设计,来自巴西的设计公司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将包装盒设计成葡萄酒灯座,在具备实际储藏作用的同时,成为了一件艺术观赏品。

3.易上架包装结构。易上架包装结构已经成为了目前包装设计的新流行,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益,提高客户满意度,这种设计可以将产品包装自身与运输包装整合为一体,减少包装材料使用。例如宜家平板包装模式,通国可拆卸设计,使运输更加便利,节省了运输中需要应用的材料,同时其包装使用的是低碳材料,同样达到了低碳包装设计要求。

(三)便于回收设计

便于回收设计就要求在设计之初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产品在废弃之后的可回收性以及回收之后的加工价值,增加包装设计的可循环性。在产品包装设计复发再次利用时,应考虑其可降解性,保障包装材料不污染环境,不对生态造成破坏。比如通过材料选择和机构设计,可口可乐等铝罐设计硬度小,易于变形,在使用之后可以通过外力压缩减小面积,同时铝罐具有回收价值,可以再次利用,可口可乐拉环设计成与瓶身一体,避免了原来拉环乱丢现象。

(四)包装审美设计

产品包装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产品提供附加价值,产品的美观性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生态式包装应该从视觉传达角度出发,对产品包装进行审美设计,可以从简约设计和人性化两个方面考虑。

1.简约化设计。生态式包装的一大特点就是要体现其生态美感,这就一定程度上要求其外观设计简约化,能够通过精准的视觉传达设计传递信息。简约并不是简单,简约是设计的精华。例如当tejmilk瓶身设计,瓶身除了文字和logo之外没有杂物,非常符合牛奶自身纯天然的产品特征,同时以丰富的颜色塑造个性,具有独特的时尚感。

2.人性化设计。生态式包装要求在生态和人之间寻求平衡,因此人性化设计也是生态式包装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将包装与商品融为一体,塑造人性化审美,是当前产品设置着重考虑的方式。比如口香糖屏设计,在口香糖瓶中设计推出部件,是口香糖食用更加方便,也增加了瓶身美观度和趣味性。

四、结论

路径式护理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科护理实习生58名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用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9名, 年龄20~24岁, 平均 (22.4±1.6) 岁, 专科学历13例, 本科学历16例;观察组29名, 年龄19~24岁, 平均 (22.6±1.6) 岁, 专科学历12例, 本科学历17例。两组基本资料, 如年龄、学历和实习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对照组选择传统带教方式, 教学步骤:将所有实习生交由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对实习生进行教学, 教授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出科前1 d对其进行理论技能考核。观察组选择临床路径式教学, 教学步骤:实习生入科→入科介绍→安排带教老师→严格执行路径式教学计划→理论技能考试。本次路径式教学内容由各科室根据大纲要求联合讨论制定, 具体如下:1第1周:帮助实习生熟悉科室环境、设施, 了解相关规章制度、各班职责和工作流程, 安排总带教老师讲解相关护理知识, 包括患者的特点、沟通技巧、药物用法、注意事项、饮食护理、分级护理等内容, 学习感染控制、职业防护等相关法律知识。2第2周:指导实习生进行科室常见的护理技能操作,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 帮助其熟练优质护理服务观念, 在实践中掌握医疗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了解专科常见疾病、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3第3周:在带教老师指导下, 运用各种疾病临床路径表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4第4周:组织参与护理教学查房、病例教学讨论会、出科考试和师生沟通会。总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每周提问同学对上周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促进教学相长。

评价:两组的实习时间各4周, 实习结束前1 d接受理论、技能考试, 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理论, 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 采取百分制计分。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实习生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 采取无记名答卷。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统计, (±s) 表示计量资料, t检验比较分析, %表示计数资料, χ2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分别为 (92.6±2.8) 分和 (94.6±3.2) 分, 对照组的两项成绩分别为 (84.2±2。4) 分和 (86.4±3.0) 分,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100%, 对照组的满意度79.31%,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临床护理是医院最为繁琐的工作,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着医院的整个医疗服务质量[2], 因此, 带教老师要对护理实习生的教育做到足够的重视。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带教老师因精力不足或经验不足, 对实习生的培养效果欠佳, 间接影响了临床护理治疗。路径式教学方法较好的弥补了传统带教的缺点, 该方式通过对临床护理带教流程的规范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增强了系统性[3]。安排教学内容时讲究方法,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符合实习生学习的顺序性规律, 促进其对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安排专科护理理论和操作讲授课, 帮助实习生充分掌握知识, 带教各个阶段都对理论和技能进行了结合, 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提示, 路径式教学实施后实习生的理论技能成绩均显著好于传统带教学生, 由此可以说明路径式教学方式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护理带教路径内容的制定关系着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因此应该重视环节带教,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来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式教学法克服了传统带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让带教人员有了目的, 从而节省了其精力, 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4]。满意度调查结果提示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说明实习生对本次教学方式的肯定, 路径式教学不仅提高教学效果, 还注重带教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此次教学中还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促进了学生对理论技能的掌握。

综上所述, 临床路径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带教方式,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为医院培养了重要的后备力量, 为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摘要:目的:探讨路径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58名护理实习生为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29名采取传统带教, 观察组29名采取临床路径式教学, 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分别为 (92.6±2.8) 分和 (94.6±3.2) 分, 对照组的两项成绩分别为 (84.2±2.4) 分和 (86.4±3.0) 分,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100%, 对照组的满意度79.31%,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

关键词:路径式教学法,临床护理带教,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玲.临床路径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31 (12) :138-139.

[2]付强, 朴元子.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20) :4475-4476.

[3]李金林, 刘静梅, 张晓兰.临床路径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1) :83-84.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 第4篇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院领导)

访谈人员:主管院长,后勤处长,护理部主任

评价要点:护理发展概括,管理目标,两年优护院领导支持落实情况,三级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护士条例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调配,人员招录种类,待遇,同工同酬,床护比,后勤支持,配送,陪检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护理部)

访谈人员:护理部主任,干事

评价要点:护理规划,优质护理服务计划,管理目标,保障措施及评价、会议记录、护理部职责分工,分级管理档案,全院护理制度,常规,规范,操作规程适时修订,制度落实督导,岗位管理,分层职责,工作标准,督导检查,分层培训情况,重点岗位资质,专科护士,培训,绩效考核方案,督导检查,同工同酬,人力配置方案,床护比,护士人力调配方案,有培训,调配记录,护理质控管理,分级护理制度督导落实,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措施。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内科病区)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患者及家属

评价要点:科室简介,护士长排班,分级护理制度、医护知晓、分层使用、能级对应,人员资质,岗位职责,工作标准,责护工作流程,依据患者需要修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评估,护理常规,专科护理常规,技能操作规范,护理安全管理,不良事件管理,职业伤害处理程序、分级护理制度督导落实,绩效考核,设备维护,护理管理目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外科病区)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护工、保洁员、患者及家属

评价要点:分级护理制度,医护知晓,分层使用,能级对应,培训,人员资质,岗位职责,工作标准,责护工作流程,依据患者需要制定修订护理计划,身份识别,管理目标,宣教,患者转运,管道,约束,环境,隐私保护,应急管理,疼痛评估,风险评估,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并发症处理,医嘱处理,给药流程,输血制度,护理安全管理,不良事件管理,职业伤害处理程序,分级护理制度督导落实,绩效考核,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急诊科,输液室)

访谈人员:护士长,医师,护士,患者家属

评价要点:急救流程、多发群体外伤处置应急流程,患者评估,人员急救资质,多部门协作计划,隔离,术前准备,物品管理,患者转运,绿色通道,身份核查,给药流程,应急预案,垃圾处理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新生儿、产房)

访谈人员:护士,清洁工

评价要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技术规范,人员资质,培训,消毒隔离,应急预案,责任制护理≤6患儿,重≤3患儿,新生儿,产房质控标准,隔离产房,高危药品,基数药品管理,安全管理,应急演练,职业防护,设备维护,胎盘、死婴登记处理、清洁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重症监护)

访谈人员:护理人员,医生,患者家属

评价要点:危重护理常规,技术规范,患者安全评估,门禁、设备管理,危急值、消毒隔离,感染控制,输血制度,麻醉精神药品管理,基数药品管理,不良事件报告,给药流程,身份识别,约束制度,消防安全,患者隐私保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供应室)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相关科室护理人员

评价要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知晓度,人员资质,培训,内外环境,内部流程(由污到洁)、感染控制,灭菌检测记录,发送与回收区域,通道,召回,应急管理,职业防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门诊部,住院处)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

评价要点: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执行,随访机构,制度,特殊患者入,出院便民措施落实情况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导管室)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

评价要点:执业许可证,人员资质及授权,文件资料,诊疗技术规范,应急预案,职业防护,抢救设施,培训及考核,设备使用及维护,记录,介入诊疗方案及授权,监管,评价,改进,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废弃等级管理,职业防护,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血液净化)

访谈人员:护士长,医生,护士

评价要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岗位职责,人员配备,人员资质,岗位培训,分区,流程,设备符合要求,病例,登记,透析,化验,用药记录,并发症处理,消毒隔离,感染控制,设备管理,抢救车,应急演练,职业防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手术室)

访谈人员:护士,医师,手术,麻醉师,患者及家属

路径式护理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肠造口治疗的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35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包括回肠造口35例, 横结肠造口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 观察组患者采用路径式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的护理

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护士仅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护理, 无专职责任护士, 无固定护理时间, 当患者出现问题时当班护士给予及时处理即可。

1.2.2 观察组的护理

观察组采用路径式护理模式, 具体方法为: (1) 患者入院当日, 为其配备对应的责任护士, 责任护士每日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2) 责任护士对进行造口手术的患者提前1 d进行造口定位, 并在术后仔细观察造口是否开放、患者的排泄物情况以及造口的位置和大小等。 (3) 向患者及其家属分发健康手册, 讲解示范, 指导患者家属造口袋夹的使用方法, 鼓励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到造口护理中, 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4) 术后第4 d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更换造口袋操作, 讲解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指导家属选择合适患者造口实际情况的产品。 (5) 术后第5~7 d, 责任护士确保家属能正确熟练的更换造口袋, 并每天检查病人造口袋有无渗漏等突发情况发生。 (6) 患者出院当日, 责任护士再次检查造口情况, 告知患者复诊时间, 并留下联系方式。 (7) 患者出院后2个月内, 责任护士需经常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了解最新情况, 给予相应指导意见。护士长也需跟踪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并对责任护士的造口护理质量进行评分, 增强护士的护理熟练度, 提升护理水平。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护理满意度, 问卷评分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满意度= (非常满意人数+一般满意人数) /总人数×100%。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有10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0%, 对照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20.14±5.01) d, 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14.21±3.42) d, 两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护士是临床护理的主要实施者, 对护士规范化的健康教育以及护士护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显得尤为重要[2]。因此, 肠造口病人的护理很关键,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后续治疗等, 需要准确和合理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术后的护理, 对护理方式的选择也更加慎重和严格[3]。肠造口路径式护理方式, 要求护士自我服务感强, 积极主动帮助造口患者,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提高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4]。路径式造口护理还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 严格规范护理流程, 使护理工作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对每位患者做到规范、完整的护理。

本研究发现实施路径式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 并发症发生率下降, 且临床满意度提高, 提示路径式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 实施路径式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肠造口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利于患者康复,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珍, 崔玉珍, 王志莲, 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直肠癌术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疗效探讨[J].现代护理, 2005, 11 (7) :569-570.

[2]麦凤莲, 丁兰束, 廖慧群,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股骨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1) :92-93.

[3]陈小红.健康教育路径在直肠癌造口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6) :123-124.

路径式护理 第6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路径式,临床价值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患者有效维系生命的惟一方法, 我国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在不断增多, 再加上医院的一些医疗设备已经逐渐升级, 透析相关技术也获得了显著的进步[1]。健康教育能够为人民提供充足的健康知识, 并培养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方面的意识, 督促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还能有效地提升患者进行治疗的信心[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2组, 分别为对照组 (30例) 和观察组 (30例) 。对照组中男10例, 女20例, 年龄最大为80岁, 最小为20岁, 平均年龄为 (56.2±3.8) 岁;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最大为82岁, 最小为22岁, 平均年龄为 (54±5.8) 岁。2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细致的身体护理。

给予观察组患者路径式的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①在患者进行透析之前, 护士需要将透析的具体环境和布置进行详细的介绍, 护士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 另外需要加强对于透析原理和透析方法等的教育, 对于透析的安全性也需要进行宣教, 教育的方法主要采用现场讲授和多媒体放映的方式。②患者上机之前,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 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另外还需要让患者了解透析的一些注意事项, 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心理访谈或者是现场性的讲解。③在患者进行透析的时候, 需要其明白透析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和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 从而积极配合, 该教育的方法一般是现场示范和临床指导。④患者下机后, 护士需要对患者再次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要让患者明白透析的效果以及在进行针刺之后的压迫方法, 教育的方法是现场指导。⑤透析完成后, 护士需要对患者讲解一些动静脉置管和內瘘相关的保护知识, 还要介绍透析后水和电解质的维持等, 教育的方法是媒体放映或者是现场的讲解。⑥患者出院的时候, 护士要耐心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 还要嘱咐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膳食调配, 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水平分别为90.0%和57.0%,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3.3%和73.3%, 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根据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改革的要求, 很多医院对于血透室的工作要求明显上升了, 其科室的特点是把较为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运用到临床工作的过程中, 帮助患者在医院获得更好的治疗[3]。

路径式的健康教育能够给患者提供一些血透治疗方面的知识, 还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以前的传统型的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其不具有系统的规定和计划, 使得护理过程缺乏针对性, 对患者在各个阶段的治疗不够明确, 因此不能有效地反映血液透析治疗效果, 还不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综上所述, 路径式的健康教育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明显较传统的健康教育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本文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水平远比对照组要高,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3.3%和74.0%。

参考文献

[1]宋丁发.浅谈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30 (18) :56-57.

[2]谭伟, 何金凤.Leininger护理理论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 :78-79.

直送式配送运输路径优化算法浅析 第7篇

1 最短路径问题

所谓最短路径问题就是指在带权有向图中,寻找从指定起点到终点的一条具有最小权值总和的路径问题。如果把权值看成是弧的长度属性(距离),那么目标路径就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具体设sv和tv是网络N中的起点和终点,网络中(v i,v j)的权为wij,要找从sv到tv的通路u,使其全长为最短,即:

2 配送网络确定的直送式配送运输路径优化

所谓配送网络,简单的说是由配送中心、分散的客户以及众多交通网点所组成的网络。配送中心和分散的客户点以及各交通网点所组成的配送网络确定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构建配送网络,直接完成搜索配送中心与客户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目前公认的解决确定网络的最短路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由E.W.Dijkstra与1959年提出来的Dijkstra算法。该算法是以网络图已经给定确定的情况为前提,设带权有向图D=(V,A),其中V是包含n个顶点的顶点集,A是包含m条弧的弧集。

2.1 Dijkstra算法基本原理

从1v开始,给每一个顶点记一个标号,标号分T标号和P标号两种。

T标号T(v j):表示从始点1v至vj这一点的最短路权的上界,称为临时标号。P标号P(v j):表示从始点1v至vj这一点的最短路权,称为固定标号。

凡已得到P标号的点,则说明已求出1v到这一点的最短路径,否则标上T标号。计算的每一步都是将某一点的T标号改变为P标号,直到求出终点的P标号为止。如果v1,v 2......vn是从1v至vn的最短路径,则v1,v 2......vn-1是从1v至vn-1的最短路径。根据以上这个原理,我们得到以下的算法基本步骤。

2.2 Dijkstra算法基本步骤

开始,首先给1v标上P标号P(v1)=0,其余各点标上T标号T(v j)=+∞

(1)设vj是刚得到P标号的点,考虑所有以iv为始点的弧的终点vj,即(v i,v j)∈A,且vj的标号是T标号,则修改vj的T标号,使得:

(2)若D中没有T标号的点,则算法终止,即已求出从始点到达各点的最短路径,否则:

则把点vj的T标号修改为P标号,转入下一步。

3 配送网络不确定的直送式配送运输路径优化

配送网络不确定情况下对最短路径的搜索问题要比配送网络确定情况下困难一些。首先,我们需要构建配送中心与各客户的配送网络,然后再完成配送中心与客户间的最短路径优化。

3.1 配送网络图的构建

配送中心与客户点的相对位置是确定的,但是,它们之间还存在很多交通网络点,并且交通网络点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连接关系。那么,在我们搜索配送中心与客户间最短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它们之间网络点的数目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成为了配送网络图构建的核心问题。

3.2 构建思想

如果给定地图上全部交通网点的数目很少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手工的方法就可以实现网络的构建。然而,现实中并不是这样,交通网点的数目往往特别多,手工的方法在理论上是很难实现配送网络图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借助计算机系统的帮助,目前运用最广的是GIS系统。

电子地图作为GIS系统的基础数据信息,通常存储了节点的位置坐标、连接关系以及相邻节点间的距离。为此,我们可以在GIS系统的支持下进行配送网络图的构建。

配送中心与客户点间网络图的构建问题核心是搜索这两点中间的其它节点,进一步根据中间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就可以构成这两点之间的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如果把起点S与终点T之间的网络图看作由S出发到T结束的若干个决策阶段,每个决策阶段代表一个搜索区域,其任务是选择哪些节点与上一个阶段确定的节点连接,直到T节点被选择为止。这里的S就是配送中心,T代表客户,那我们就可以借鉴动态规划思想来近似处理配送中心与客户点之间网络图的构建问题。

根据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推导出基于动态规划思想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

4 基于动态规划思想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

基于动态规划思想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是在配送网络构建过程中直接进行最短路径搜索。算法步骤如下:

(1)确定起点S(x s,y s)与终点T(x t,y t)之间的搜索区域。矩形区域有两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2)设初始搜索步长0λ=α×β(s,t),并令i=0。其中,d(s,t)为S、T之间的搜索距离;α∈(0,1),通常可以取为0.1或0.05;

(3)以λi=λi-1为步长进行第i阶段搜索(i=1,2,3,……)。令以λi为步长的搜索区域内的全部节点为可达状态集合,则决策规则为:当可达状态集合的某元素与G(i-1,λi-1)中的某个元素有边相连,且为弧长最小的i个节点之一时,将其记入第i阶段的允许决策集合G(i,λi)。

(4)记G(i,λi)的元素个数为k(i,λi),进一步有如下判断规则与步长搜索规则。

新进行第i阶段搜索。重复本过程,直到为止。

如果终点T∈G(i,λi),则搜索过程停止,转(6)。

(5)令i=i+1,转(3)。

(6)根据前后阶段节点的连接汇总G(i,λi),根据路径长度大小确定最小路径,算法结束。

摘要:在现代物流中,配送中心的运输路径如何优化一直是热点问题。通过对直送式配送运输路径优化算法的研究,我们可以降低配送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实现物流配送科学化。

关键词:直送式配送,最短路径,动态规划

参考文献

[1]邢文训,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维斌.公路运输组织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创新路径探讨 第8篇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整体技术实力不强是我国目前技术实力的现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采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方式。通过技术引进, 一些企业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提升, 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一些企业却陷入了“技术引进陷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演化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造成两种相反的结果:一种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 另一种是企业步入技术锁定的困境。

技术跨越理论认为技术跨越是技术在技术轨道内或技术轨道间的跨越式发展, 这种在轨道内或轨道间的跨越与技术创新的路径密切相关。因此, 技术跨越为突破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性提供了可能。

吴晓波 (2005) [1]提出, 以技术跨越战略作为核心战略的企业被称为技术跨越型企业。陈德智 (2003) [2]根据技术跨越过程中技术来源不同, 将技术跨越分为四种模式, 其中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技术来源的技术跨越属于引进式技术跨越。结合他们的观点, 本文认为, 在技术引进基础上以技术跨越为核心战略并成功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术后进企业被称为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

陈劲 (2007) [3]指出,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就是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问题;同时, 技术跨越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技术路径的变化, 因此对于具有强烈路径依赖性的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来讲, 企业的创新路径或技术跨越路径就更为重要。因此, 本文将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对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研究。

2 技术创新路径理论

2.1 技术路径理论

技术路径也称为技术轨道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技术路径理论是在技术范式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1982年多西提出了技术范式一词, 认为技术范式是“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4]。技术范式规定了技术的领域、问题、程序和任务, 同时也规定了创新的技术机会和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机会的基本程序。技术范式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从排他性这一角度出发, 多西提出“当工程师和他们所工作的组织对其他可能的技术视而不见时, 他们的努力和想象就被锁定在一个相当精确的方向上”[4], 说明了技术范式对技术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纳尔逊和温特提出了“自然轨道 (natural trajectories) ”的概念, 用以刻画和描述技术发展的某些特征:在许多部门中技术进步具有层次递进性,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行业里, 技术进步具有自增强性。多西发展了“自然轨道”的概念, 提出技术轨道是由技术范式所确定的技术创新模式[4]。1988年多西又进一步发展了技术轨道的概念, 认为技术轨道是经过经济和技术的权衡折衷, 由技术范式所限定的技术进步轨迹[5]。

布莱恩·阿瑟 (1989) [6]和保罗·大卫 (1985) [7]将路径依赖理论纳入技术创新过程研究。用技术轨道的思想来把握技术的路径依赖性无疑更能理解技术发展的实质, 技术发展的路径总是包含在技术轨道中, 技术轨道的存在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 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

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有高低之分, 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总体特征, 即与熊彼特两类创新模式密切相关。在“熊彼特创新模式Ⅰ”中, 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此时市场进入者较多, 而企业优势不能持久, 存在较多技术机会, 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较低;在“熊彼特创新模式Ⅱ”中, 市场为少数大企业所占有, 市场进入难度大, 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强。

2.2 企业自主创新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陈劲 (2007) [3]在对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路径分析时指出, 企业自主创新路径要根据企业所处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累积性特征, 就技术跨度和深度、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组织方式三个核心问题作出战略性安排。

陈劲 (2007) [3]认为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不是盲目进行的, 而是在技术创新历史发展特征和现状、技术创新范式转变、“经济-技术”发展需求基础上作出的理性选择。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市场情况和企业技术积累情况, 陈劲提出了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四种模式 (见表1) ;并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在整个行业技术范式演化中具有很强的嵌入性, 作为行业技术演化中的一员, 很多不可预测的新事物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此, 从企业创新角度来看, 更重要的是企业自主创新决策的制定。根据不同的技术机会, 企业创新决策分为两类:一是拓展主导型决策;二是开发主导型决策。在企业面临渐进性技术机会时, 通常采用拓展主导型决策;在面临突破性技术机会时, 常采用开发主导型决策。

3 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

3.1 技术跨越及引进式技术跨越的内涵

自从技术跨越概念提出以来,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跨越进行研究, 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总结各方关于技术跨越概念的观点, 可以归纳出对于技术跨越理解的共同点:第一, 技术跨越主体一般为技术后进企业;第二, 技术跨越的目标是技术后进企业对技术领先企业的追赶和超越;第三, 对“跨越”都理解为非连续性的技术进步。

陈德智 (2003) [2]提出按照技术来源不同将技术跨越分为四种模式:自主式技术跨越;引进式技术跨越;合作式技术跨越和并购式技术跨越。引进式技术跨越就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技术跨越, 是指技术跨越主体通过有选择、有步骤地引进技术, 并通过反求工程消化吸收之后,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而实现的技术跨越。

3.2 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

吴晓波 (2005) [1]提出, 以技术跨越战略作为核心战略的企业被称为技术跨越型企业。本文认为在技术引进基础上以技术跨越为核心战略并成功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术后进企业被称为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

4 技术演化理论的A-U模型

企业技术路径的演化受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市场趋势和技术的累积性特征的影响, 其中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趋势属于企业外部对技术路径的影响, 技术的累积性特征是企业技术路径演化的内部基础。A-U模型成功地将影响技术演化路径的外部因素整合起来, 称为分析技术路径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8]。

1978年Abernathy和Utterback[9]提出了技术演化的A-U模型。在模型中, 他们将技术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流动性阶段、转型阶段和固化阶段。在流动性阶段中, 产业内各企业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产生各种产品设计。这一时期研发活动是不确定的, 因为市场中缺乏技术的稳定性和通用的技术标准, 同时研发的目标是产品创新, 企业竞争的中心是产品竞争不是成本, 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当市场接纳了某一特定产品和主导设计后, 流动性阶段发展为转型阶段。转型阶段企业的研发重点从产品创新转变为工艺创新, 此时企业竞争以成本竞争为主。固化阶段是最后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的目标是用更高效的手段生产固定的产品, 产品越来越标准化, 此时以工艺创新为主。图1描述了A-U模型与产业主导设计技术能力曲线的对比。

5 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孙延臣 (2005) [10]在对技术跨越概念分析时提出, 技术跨越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后来者追赶先行者;二是后来者追上先行者, 与先行者技术水平同步发展;三是后来者超越先行者, 成为新的先行者。引进式技术跨越的实质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因此引进式技术跨越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孙延臣的分析, 引进式技术跨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技术追赶阶段属于后来者追赶先行者, 技术能力提高的表现形式是技术引进;技术同步阶段属于提高自身技术消化吸收能力, 与先行者并驾齐驱, 技术能力提高的标志是吸收能力;技术跨越阶段是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技术能力达到并超越以前的先行者成为先行者阶段, 技术能力提高的标志是创新能力的形成。相应的技术能力演化是从模仿能力形成发展为创造性模仿能力, 最后达到创新能力形成。

5.1 技术追赶阶段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的技术路径

引进式技术跨越区别于其他技术跨越模式的显著标志, 是在技术追赶阶段以技术引进为技术能力提高的手段。

技术追赶阶段企业创新的决策主要集中在对于引进技术的识别、技术引进的时机、技术引进的难易程度以及对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成功性的决策。我国大多数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在技术引进后通常面对的是已经形成的市场, 从产品生命周期看属于成长期。陈德智 (2006) [11]、孙延臣 (2005) [10]等都认为引进式技术跨越的最佳启动时机是在这一阶段。从A-U模型来看, 这一阶段属于转型阶段的行业主导设计形成时期。此时产业内通常产品创新频率下降, 工艺创新频率上升, 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机会与流动性阶段相比更少;同时由于主导设计形成, 掌握主导设计的企业为了保护其垄断利润, 往往会加强对其核心技术的保护程度, 技术具有较高的独占性。Malerba和Oresenigo[12]研究认为, 这种产业条件有利于促成“熊彼特创新模式Ⅱ”。陈劲 (2007) [3]认为在这种产业条件下, 企业面临渐进性技术变革机会, 整体研发投入将偏向渐进性创新项目, 并致力于技术的分散化发展, 外部合作以松散性联系为主, 内部组织设置应方便信息沟通, 属于“拓展主导型自主创新决策”, 目的是加强技术性能和成本的降低, 强化和巩固引进的主导设计。因此根据陈劲的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这一阶段的企业技术路径属于“创造性拓展模式”。

5.2 技术同步阶段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的创新路径

在技术同步阶段,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 并使引进技术与原有技术相互融合, 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 使技术能力水平接近或达到技术先进企业的水平。根据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消化吸收的速度, 技术同步阶段可以发生在技术的成长期或成熟期。在技术成长时期产业特点与技术追赶时期相似。如同技术追赶阶段, 企业面临渐进性技术机会, 采用拓展主导型创新决策, 加强技术性能和成本降低, 属于“创造性拓展模式”。

5.3 技术跨越阶段

经过技术追赶及技术同步阶段技术能力的积累, 在技术跨越阶段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开始寻找技术跨越的突破口。吴晓波运用二次创新理论[13]和混沌理论[14]分别解释了在技术成熟期和新旧技术范式转换的时期是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技术跨越的机会窗口。因此, 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行业和市场的特点抓住技术跨越的有利时机进行技术跨越。

下面分别针对技术成熟期和新旧技术转换时期不同的产业环境和市场特点, 分析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的技术跨越路径。

在技术成熟期产业内通常面临渐进性技术机会, 此时如果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积累足够的技术能力, 并可以预见到未来产业技术将有重大变革, 则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可以通过拓展式技术创新决策, 自主开发新技术, 加强技术性能和成本的完全改变, 转变市场对相互竞争的技术范式的认知, 从而实现技术范式的重建, 并通过建立新的技术范式与原有技术范式竞争, 获得产业主导地位, 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这属于“拓展破坏性模式” (见图2) 。

如果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在技术成熟阶段没有预见到或产业没有发展到新的技术范式出现, 则技术会发展到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 即技术演化表现为A-U模型的固化阶段。此时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频率都下降, 同时产品生命周期也进入衰退阶段, 即为新旧技术的更替时期, 产业内酝酿技术范式的突变, 企业面临突变的技术机会。这时企业还应该以开发主导型决策为主, 即以突破性创新项目为研发重点, 通过技术追赶和技术同步阶段累积的技术能力及与外部知识的有效沟通, 以整合互补性创新能力, 内部研发组织强调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自主研发新的技术, 实现技术范式的跃迁, 属于“创造性破坏模式” (见图3) 。

6 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模式的启示

第一, 重视企业创新决策。企业自主创新决策对企业创新路径模式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企业创新路径虽然受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技术能力这些因素影响, 但是企业能否正确做出创新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路径模式选择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企业具有敏锐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和市场发展动向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市场特点作出相应的技术创新决策。

第二, 企业根据产业及自身特点把握技术跨越时机。从上文分析及以往文献中可知, 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的技术跨越可以发生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及产业特点做出创新决策, 在产业技术跨越窗口打开的时候及时作出技术跨越决策, 并实施技术跨越活动, 以实现技术的二次创新。

第三, 从模型分析可以看出, 在技术追赶和技术同步阶段, 主要的创新路径模式都以创造性拓展模式为主, 但并不意味着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在这两个阶段这一模式是唯一选择。由于不同企业嵌入产业技术演化过程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因此, 陈劲在提出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路径模式时就指出, 企业创新路径受很多不可预料的新事物的影响, 这几种创新路径模式只能作为参考。所以, 本文关于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的创新路径模型也只是反映其共性特征的一个模型, 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 进行合理的自主创新决策以选择合理的自主创新路径。

路径式护理 第9篇

我院兽医系党支部采取“牵手式”方法培养发展学生党员, 针对学生从入党积极分子到发展成党员这一过程, 全程“牵手”, 来引导好、教育好、培养好、监督好学生党员的发展, 不去放手让学生党员“自由”发展, “自己”发展。

一、党员教师相互牵手

在大二时候, 每个班级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人数约为班级人数的1∕3) , 党支部安排两位党员教师牵手负责一个班级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两位党员教师牵手负责, 可以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面对面地、一对一地和入党积极分子接触和指导, 可以商讨出更有效科学的教育方法, 来引导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更好地成长, 也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来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给予评价。

二、党员教师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牵手

系党支部的党员教师大都在本系担任教学和科研任务, 所以, 担当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的党员老师课上课下都有时间、有条件来引导、教育学生;通过定期的思想汇报和平时的谈话交流, 能很好地掌握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想法和表现, 并及时地进行教育和汇报, 确保对入党积极分子关心到位、教育到位、了解到位。

(一) 党员教师的主要职责

1.党员教师负责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 从确定之日起直到学生毕业, 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发展状况、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给予指导帮助;关心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进步, 引导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员意识教育, 使其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帮助其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理论素养。

3.言传身教, 以自己优良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注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的发展。

4.每月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面谈不少于一次, 了解其思想状况, 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 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传、帮、带, 帮助其提高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5.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生活上关心帮助、扶困解难。

6.在确定该学生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后, 党员教师要为该学生建立起相关档案。具体要求做到: (1) 做发展对象的介绍人。 (2) 指导发展对象写思想汇报。 (3) 掌握发展对象的思想、学习、能力等基本情况, 指导其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学业目标。 (4) 培养期间找发展对象谈话至少四次, 使其明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 并能够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5) 参加支部党员发展会议, 并作发展对象的情况介绍。

(二) 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

1.尊重结对党员教师, 主动与结对牵手党员教师联系, 寻求结对党员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2.以主动、认真的态度, 参与牵手党员教师制定的各项学习活动, 积极主动地参与院系举办的各类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提高素质。

3.及时向结对党员教师反映自己的思想动态。

三、党支部与辅导员、班主任牵手

我校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系部设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 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通常对班级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熟悉, 在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推荐党员发展对象和党员发展的过程中, 党支部将充分听取辅导员、班主任的意见建议。党支部与辅导员、班主任的牵手, 有助于党支部全面了解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和日常表现;有助于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入党积极分子扎根于班级, 主动参与班级工作, 积极为班级作贡献, 为身边同学做事情, 友好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四、党支部与实习单位牵手

我校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两年半, 最后半年时间是去实习单位实习锻炼。在实习期间, 党支部与实习单位的党组织进行沟通联系, 确定牵手来对党员发展对象进行考察和管理。在这期间, 党员发展对象要定期向实习单位汇报思想情况, 也要每月写篇思想汇报寄回学校, 以便让支部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实习结束后, 实习单位的党组织将对党员发展对象实习期的表现给予考察评定, 填表盖章并发至党支部, 作为系部发展党员的重要依据。

“牵手式”培养发展学生党员, 目的是让大家携起手来, 共同推动青年学生的成长进步, 手牵手来引导教育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坚持全过程不放手、不放松的教育培养, 可以让优秀的青年学生更加坚定信仰, 追求进步, 成人成才;同时也可以发现信仰不坚定, 品质表现有问题的学生, 以便及时教育和让组织掌握情况。

“牵手式”的教育培养, 使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提高了, 这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引导和吸引了更多的团员学生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 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协作合作下一篇:职高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