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建议范文

2024-05-21

经验与建议范文(精选11篇)

经验与建议 第1篇

长期以来, 我国的低收入者、农户和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中普遍面临金融排斥 (Financial Exclusion) , 即无法获取金融资源的一种状态, 包括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 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Sherman Chan, 2004;Kempson, 2008) 。中国政府自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均提到农村金融改革问题, 虽然这一概念在当时尚未提出, 但已经开始重视并致力于金融包容性增长。当前, “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无歧视性金融服务的“金融包容性增长”已成为我国监管层新的政策目标之一, 实现这一目标尚需更多政府推动和金融体系内的变革。

1 金融排斥与金融包容性增长

我国农村区域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一直被正规金融排斥在外, 虽然农村金融改革自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近10年来已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依然不足, 特别是县域地区金融资源严重紧缺, 银行业机构未能充分引导城市资金反哺农村, 而是充当了农村资金“抽水机”;小微企业、农户仍面临融资困境, 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高成本、不可持续等问题。

根据表1数据, 最近几年来, 得益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增加, 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数目有明显减少, 但是截至2012年末仍然有1686个, 这些乡镇的低收入者、农户等仍然处于金融排斥中, 在基本金融服务, 例如储蓄、转账、支付服务的获得上面临障碍。此外, 从涉农贷款在金融机构全部贷款所占比重来看, 虽然呈现上升趋势, 但根据各地融资需求调研来看, 仍然存在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 融资困境仍然是农户、小微企业脱贫及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 无论从金融覆盖的广度还是从金融覆盖的深度来看, 我国农村金融的金融排斥状况依然严峻。金融排斥的后果会形成金融消费的分化, 从而进一步加剧人群脆弱性和社会排斥等问题。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使用全口径统计。

我国农村金融的金融排斥, 其形成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商业银行的逐利性要求其在业务经营中必然要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设立新的分支机构、营业网点、自助服务终端、自助银行、ATM等将付出较高成本, 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 由于服务客户的数量、客户金融活动的频率、客户带来的价值创造较之于城市更低, 由此显性和隐性的单位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必然比城市更高。商业银行本身作为自负盈亏的机构, 往往会舍弃这一市场, 转而进行复杂的客户细分, 寻找高附加值客户, 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出现了实质上的“缺位”。第二, 农村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面临较高风险, 特别是信贷发放中的风险管控问题。农村金融中的客户主要是农户、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 由于农村征信体系的不完善, 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记录和证明还款能力的资信普遍缺乏, 造成授信、受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且由于农民对于土地仅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合格抵押品的缺乏加剧了信贷配给现象, 大部分农村金融客户被排斥在金融信贷之外。第三, 由于农户金融知识、获取金融服务意识的缺乏, 以及信用积累重视不够, 自我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金融知识形成的自我排斥, 常常与其他影响被动排斥的因素混杂在一起, 共同形成金融排斥。

2 印度金融包容性增长发展经验

印度国大党以“包容性增长”为信条, 在印度“十一五”规划 (2007~2012) 中提及, 虽然印度经济在2003~2004年及2007~2008年实现了高增长率, 但在包容性增长方面是失败的, 尤其是1995年之后。因此“十一五”计划中陆续推出了《农村就业保障法》、学生免费午餐计划、食品安全法案、国家城市改造计划等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的措施, 其中, 金融行业尤其银行业所做的努力有望成为印度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支柱之一。

2.1 政府采用银行主导模式, 积极推动金融包容性增长

从印度政府层面来看, 其在推进金融包容性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首先, 2006年印度央行设立了金融包容委员会 (F I AC) , 设立金融包容基金和金融包容技术基金, 提供咨询、培训、小额信贷机构投资等服务和业务, 以让弱势和低收入群体以能够承受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和及时、充分的信贷。其次, 采用基于技术的银行主导模式推动金融包容性增长。印度央行 (R BI) 从2005年开始要求银行为贫困人口开通没有 (或很小) 存款余额要求的简易账户。同时, 印度政府在2010年公布7.3万个银行尚未覆盖的居住区, 要求商业银行给予这些地区选择计划覆盖的部分, 并要求银行开设占比25%的新分支机构。此外, 在偏远乡村推行实施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业务代表 (Business Cor respondent) 银行服务模式。据此计划, 可以在扩大金融覆盖面的同时降低成本和过度银行 (overbanking) 。再者, 指导微型金融机构 (MFI) 贷款利率。印度的微型金融机构可以以10~12%的利率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 贷放利率不能超过26%, 但为给予M FI经营上的灵活性, 允许其贷款利率超过26%, 但前提是个人贷款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之间的利差最大方差必须在4%之内。为把小额贷款利率维持在合理水平并使之不成为穷人的负担, 印度财政部要求国有银行取消给那些贷款利率超过22%至24%信贷机构的资金支持, 依次进行贷款利率的指导。

2.2 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业务代表作为“代理银行”提供金融服务

印度央行鼓励银行通过多种渠道提供金融服务, 银行可以与大型和分布广泛的零售机构合作, 但不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退休的银行职员、教师和政府雇员以及商店主、电话亭经营主、保险公司业务员、加油站经营方和邮递员都是适合的人选。银行将根据其信誉、资金实力、现金处理能力和技术方案实施能力等进行选择。每位业务代表都归属于某一特定银行分支机构, 银行通过这种模式,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银行资源, 向分支机构和ATM机空白区域提供金融服务, 而同时又可以大幅降低银行运营成本。

2.3 通过“手机银行”业务, 以低成本方式扩大金融覆盖面

印度政府为扩大金融覆盖面, 除了采用银行主导的模式之外, 其特点还在于并非只是建设新的银行网点、分支机构,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新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央行已允许商业银行与通讯网络公司共同合作来提供金融服务, 印度政府鼓励多渠道方法, 包括手机、手持设备、智能卡、微型自动取款机、贩售亭等提供金融服务。然而, 前端设备需要与银行CBS系统的无缝集成, 选择何种前端设备由银行自己来进行选择, 具有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式更受央行鼓励。手机银行 (移动电话银行) 目前在印度的用户数目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其应用将极大地降低金融服务提供成本, 克服金融排斥障碍。

2.4 建立基于关联信息的全国性清算系统

印度新推出的身份证由个人自愿登记, 信息包括了个人照片、指纹和虹膜, 不包括种姓、宗教等, 新的身份认证以及个人手机号码、银行账户等可以帮助政府基于这一关联信息建立全国性清算系统, 改变贫困人口由于身份认证缺失、金融知识缺乏和自我隔离造成的金融排斥, 以此推动金融包容性增长的实现。

3 推动我国金融包容性增长的建议

3.1 政府发挥主要推手、指导和监督作用

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逐利性, “客户价值评估”成为最大化股东收益的主要手段, 客户关系管理 (CRM) 的应用, 可能会使银行服务进一步远离弱势群体。因此, 在实现金融包容性增长的前期阶段, 需要政府作为主要推手首先推动金融服务覆盖广度的实现, 特别是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降低和平均覆盖范围的布局规划, 将在这些地区开设经营网点 (由金融机构选择网点的形式) 作为社会责任指标纳入对其的考察和监督。通过成立金融包容性增长基金的方式, 对于在这些区域设立服务网点的金融机构提供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来进行成本的补偿, 并指导金融机构业务开展中对客户的收费、信贷利率等。其次, 在加深金融服务深度的实现中, 仍需政府推动农户、低收入群体的金融知识教育活动, 这一活动并不应仅限于针对成人进行, 通过与当地学校的合作, 针对儿童和在校学生提供金融通识教育。目前, 财商教育在城市中的开展进度在不断加快, 各家银行也不断推进, 但其定位在中高端客户、意在获取未来客户。金融知识获取排斥不应扩展到下一代。

3.2 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信息技术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

金融包容性增长的目的之一是低收入群体可以以合理成本获取广泛的金融服务, 因此, 在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 还需注意降低成本和提高便利程度以增加金融服务使用的活跃程度。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之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而言, 在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金融创新方面有较多进展, 手机银行比传统银行的每笔交易成本更为低廉 (见表2) 。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 截至2013年9月底, 我国共有12.07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 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20亿户, 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7.9%。手机上网用户达7.88亿户, 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比重提升至96.2%。如能在农村金融中, 积极推广手机银行, 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能够以低成本服务于该市场, 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和已有的基础投入。根据肯尼亚、菲律宾、印度等国家的手机银行在微型金融领域应用的经验, 证明了手机银行在解决农村银行网点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同时, 也是帮助银行解决建立网点和处理小额交易的成本问题, 并保证金融服务提供的可持续性。

3.3 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金融服务多渠道

金融包容性增长, 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实现。英国和印度解决金融服务通道时, 都非常注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组织、非盈利组织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基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商业银行可开展与移动通讯、零售商铺、农村小卖部、便利商店、加油站邮政网点的合作, 一方面,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 居住分散, 如果采用设立分支机构、经营网点的方式, 成本太高, 手持设备的应用更为简便。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建立合作关系, 将以较低成本迅速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前端设备与银行的集成便于交易数据的累计和联网, 将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和交叉销售, 也利于各地银监局、银监会、人民银行未来规划布局。

3.4 建立关联信息、征信和清算一体化系统

农村金融中, 信贷是重要环节, 由于授信、受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风险管控是现实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中, 应引入包括定性的非财务信息 (Non-financeia information) 、借贷中的私人信息 (Priviate information) 和资产特性、客户和供应商品质等“软信息” (Soft information) , 通过“面对面调查+外围调查+交叉验证”的方式多维度、多渠道收集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纳入人民银行建立的基于个人身份信息的银行账户手机号码关联信息和个人征信体系中, 以便于金融机构以低成本方式获得, 降低信息的不对称,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的低收入群体、农户等普遍面临金融排斥。金融包容性增长旨在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 使其以合理成本获取金融服务。结合印度在金融包容性增长中的实施经验, 建议政府发挥主要推手、指导和监督作用, 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信息技术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 并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拓宽金融服务的渠道, 实现低成本扩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活跃使用提升。

关键词:金融排斥,金融包容性增长,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K.C.Chakrabarty.Social Banking and Finance!Opportunities in Inclusion[J].BIS central bankers’speeches, 2012, Nov 12.

[2]董晓林.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的视角[J].金融研究, 2012 (9) .

[3]王志军.金融排斥:英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2) .

[4]李润平, 刘兰勇.微型金融发展的内外生联动机制研究——基于农村普惠金融分析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12) .

经验与建议 第2篇

“爸爸,我爱你,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没错,这是我三岁多的儿子昨晚在我耳朵边悄悄的跟我说的。

“爸爸也爱你,爸爸也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说完,这家伙还在我这张老脸上啵了一下,然后就跑开找姐姐玩儿去了。

而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瘫坐在地上,喃喃道,累死我了。

原来,这家伙刚刚缠着我又是“筋斗云”,又是“荡秋千”,又是“打野战”,玩得不亦乐乎!

他玩开心了,可我的老骨头却快散架了。

“爸爸,你知道我最要好的同学汪熙怡长大后的愿望是什么吗?”上四年级的二女儿问。

“是什么呢?说说看。”

“当歌手。”

“她喜欢唱歌吗?

“喜欢啊,经常唱,而且唱得很好听的。”

“那挺好的呀,长大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那你知道我长大后的愿望是什么吗?”

“说来听听。”

“我要去各个地方旅行,去见识各个地方的风景,去体验各个地方的生活。”

“哇,太棒了,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也喜欢。可是没有钱怎么去呢?”

“嗯,这个我想好了的,我可以先在一个地方工作,在这个地方玩够了,也攒够了钱,我就计划去下一个地方,然后又边工作边攒钱,然后又计划去下一个地方。”

“感觉还挺有道理的呢,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要好好的学习,到时候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只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才能攒到去下一个地方的钱,你说是吗?祝你成功!”

“嗯……”

梦想,并不一定只能在梦中去想,还是那句老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Luby,我看你们有同学发朋友圈说,现在上了高中感觉压力好大,甚至后悔进了实验班,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吗?”我问上高一的大丫头。

“还好吧,压力肯定比初中大多了,但我还不至于到了承受不了的地步,我觉得还行。”

“对了,爸爸,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们班上的英语老师和音乐老师是一对夫妻。”

“哇噻,这么八卦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一天啊,英语课后就是音乐课,结果,英语老师拖堂了,这时音乐老师来了,可他就一直站在教室的门外。。。。。。,后来他上音乐课的时候有提到英语老师,而他提到英语老师的时候不像一般老师那样叫某某某老师,而是说“她”,我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后来一问,哈哈,果不出我所料,他们真的是一对夫妻。”

“额,貌似我对此不太感兴趣。”

“唉-呀,我是问你的第六感灵不灵嘛?”

“哈哈,有本事你把以后考试的题都给“灵感”出来,我就服了你。”

“哼,不跟你说了……”

关于亲子关系,关于亲子教育,我一直都坚持我的“养狗论”。

也就是说,养个孩子就像是养条狗,不管是宠物狗还是哈巴狗还是看门狗,都一样。

天天带它出去玩,溜一溜;天天给它喂吃的,亲一亲;天天给它挠痒痒,摸一摸。我相信这狗狗肯定会天天的给你摇尾巴,天天屁颠屁颠的跟着你。

孩子也一样,我认为陪伴、亲近就是最好的亲子教育。

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伴孩子,让孩子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而这一切,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这一切,都会原原本本的储存于孩子的记忆之中。这些陪伴,可以是一起玩耍、可以是一起郊游,也可以是一起阅读、一起旅行。其实,这些陪伴,也同样会让我们自己乐在其中,无比幸福。

而当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顺势而为,润物细无声,进行很好的引导。我们要逐步的以成人的立场和高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正视孩子的诉求,学会聆听。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依然能和孩子保持一种朋友的关系,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无疑,你的亲子教育就是成功的。

孩子能不能和你无忧无虑的玩,孩子能不能和你无拘无束的聊,我觉得这是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的重要体现。

经验与建议 第3篇

一、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

儿童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感知的,即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属性。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摆摆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区分物体量的差异。(1)通过目测比较。例如,教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皮球,让幼儿看看哪个大哪个小,还是两个一样大。再如,教师开始可出示两块材料和形状一样、大小不同的积木,问幼儿哪个轻哪个重,还是两个一样重。然后通过验证让幼儿知道一样的物体,大的、多的重,小的、少的轻。(2)通过触摸觉比较。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用双手抱球、仔细抚摸等方式感知球外形的大小,感觉到球所占据的空间不同;也可以让幼儿用拇指、食指等触摸自己的单衣和滑雪衣等物,感知其厚与薄;也可以让幼儿不用眼睛看,只用手在布袋里摸出粗或细的、长或短的小棒等,同时用正确的词语进行表述。(3)通过运动觉感知比较(主要用于认识物体的轻重)。如可让幼儿通过用手掂一掂或提一提两个不同的物体来获得重量的直接经验。例如,当无法用眼睛准确判断一小块铁和一大堆棉花谁重谁轻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通过用手掂或提来作出判断,从而使幼儿知道不一样的物体,大的不一定比小的重。

在设计此类活动时,首先,教师要确定量的比较的属性,然后思考用怎样的材料和手段更有利于幼儿比较。其次,教师要尽量采用合适方式帮助幼儿感知与比较量的不同属性,如长短、宽窄之类的差异较适合通过视觉感知的形式来进行比较,而轻重、厚薄之类的差异则较适合用触摸觉来感知。教师要避免简单化地采用视觉的感知方式来进行所有量的比较。第三,量的比较主要借助于材料的操作,教师应当注意幼儿操作中的游戏化情境的创设和启发式问题的提出,防止将操作演变成枯燥的练习。

二、联系生活情境比较、体验量的差异

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与量的比较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情境,将数学概念的学习放在一个基于儿童生活的背景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发现和思考。如,“造房子 比高矮”“搭桥”活动(详见同期刊发的文章——编者注)的设计就体现了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借助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师将长短、高矮的比较与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和情境联系在一起,通过唤起幼儿生活经验中的情境性知识和相关信息让幼儿思考和体验其中量的差异。(2)采用游戏化、操作化的活动形式。教师充分考虑到了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和游戏参与中,在动手造房子、搭桥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其中量的差异和变化。(3)创设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操作、思考、分享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4)关注基于情境的知识经验的梳理。虽然儿童在动手动脑中体验到了量的差异,但要将幼儿对量的差异的感知和体验上升为一种清晰的数学概念,教师的梳理和归纳是至关重要的。每一次操作活动之后的经验交流和分享体现了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在量的比较中,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幼儿受年龄特点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在量的比较中往往容易受到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无法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因此,“感知与体验量的守恒”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解决难点:(1)通过运用等量的两份物体让幼儿作出守恒判断。即先对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让幼儿确认它们是一样的,然后改变其中一份物体的形式并提出问题。在比较时用等量的两份物体,便于幼儿在其中一份的形式改变以后,还可以找到和原来一样的那份,直观地看到这种变式的量和原来的量是一样的。比如,在容积守恒教学中,教师以某一容器(小果冻杯)为测量的基本单位,来帮助幼儿比较和判定在细长瓶里的水(或沙、米)与在宽矮瓶里的水(或沙、米)是否一样多。教师提供给幼儿进行比较的实物是和生活相联系的,这不仅有利于幼儿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幼儿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其他问题的解决上,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量的守恒:同样一热水瓶的水倒入脸盆或浴缸内,看上去脸盆内的水多,其实是一样多的;一瓶牛奶倒入锅中,看上去似乎少了,其实还是一瓶牛奶,等等。再如,在面积守恒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两张正方形纸,通过重叠比较的方法让幼儿确认它们是一样大的,再将其中一张正方形纸分成两个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与这个正方形是不是一样大小?”幼儿可能会回答不一样大。接着,教师可以把这两个三角形重叠到正方形纸上,让幼儿看出是一样大的,量没变,只是外形变了。(2)用数的形式来表示量的守恒。在儿童学习量的守恒时,有的物体的量是以某种单位为基础的。例如,火柴棍长度变式是以一根火柴棍为单位的,不管如何变换图式,只要数数有几根火柴棍,就可以确定哪个图式长哪个图式短,还是两个一样长。又如,在正方形面积变式中,如果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就是以三角形为单位了;如果把一个正方形分成4个小正方形,就是以小正方形为单位了。这样,可通过数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判断它们是否一样大小。(3)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通过对量的守恒的感知,可以启发幼儿思考比较的结果和每一个比较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量的比较的活动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明确区分量的排序和模式排序之间的不同。所谓排序,是指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某种特征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排序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是反映幼儿判断和推理能力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学前阶段,排序活动是贯穿在幼儿对数序的认识与比较以及对量的差异的认识与区分等教学内容中的一项操作活动。排序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按次序规则排序,二是按特定规则排序。前者主要与量的排序有关,它包括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如将物体从大到小、从长到短、从高到低、从厚到薄的次序排列,反之同样也可以排序)以及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如将圆点卡片按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的次序排列);而后者主要涉及模式排序,它包括按物体外部特征的特定规则排序、按物体量的差异的特定规则排序、按物体数量多少的特定规则排序和按物体摆放位置的特定规则排序等几种不同形式。量的排序是建立在量的比较基础之上的活动,在设计这部分活动时,教师要将重点放在量的比较而不是排序上。

三、运用多种形式将量的比较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发现物体量的不同,达到认识与比较量的目的。例如,在让幼儿认识大小时,教师为幼儿准备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将瓶盖与瓶子分开放置,让幼儿玩盖瓶盖的游戏,比谁盖得快,让幼儿感受瓶盖、瓶口有大有小,逐步摸索规律。盖瓶盖时,可以把瓶子从大排到小,把盖子也从大排到小,然后一对一地盖上,这样速度就快了。又如,认识粗细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很多有孔的木珠和粗细不同的绳子,让幼儿玩穿木珠,比比谁穿得又快又多。可能有的幼儿穿得很快,有的幼儿穿得很慢,有的幼儿甚至一粒也没穿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找找原因,让幼儿自己发现绳子有粗有细,从而认识粗与细。再如,教师为幼儿准备天平秤和若干个小物品,让幼儿两个两个放在天平秤上比较谁重、谁轻、哪个最重、哪个最轻等。

教师可以在幼儿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或布置好的环境中进行量的比较。如让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大的(长的、粗的等),哪些物体是小的(短的、细的等),并用正确的词汇去描述;让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找,找出××小朋友高、××小朋友矮,皮球大、乒乓球小等;在自己身上找找,找出腿粗、臂细,衬衣薄、毛衣厚等;在活动室里事先放好一些长短不等、厚薄不同的物品,让幼儿在布置好的环境中找出两样东西并描述哪个长(厚)、哪个短(薄)。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表象回忆、描述路上或家里各种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等。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各种游戏,加深幼儿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识。例如,做“反动作游戏”。教师做一个动作,并按动作说出一个词,要求幼儿做与教师相反的动作并说出相反的词。教师用手做大的动作并说“大大”,幼儿做小的动作并说“小小”。教师用手做拉长的动作并说“长长”,儿童用手做短的动作并说“短短”。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对大小、长短等的认识,加深幼儿对相应词汇实际意义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幼儿思维的敏捷性。这种游戏可以在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再如,开展“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多”等竞赛性游戏,让幼儿按要求从一些物品中找出大的或小的、粗的或细的等,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建议 第4篇

近年来, 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人经历了科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总结了一些经验, 并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1 科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1.1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原有的兽医体制陈旧, 已

不适应兽医行业的发展, 同时为了顺应全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形势, 2008年6月, 科区开展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从而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 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 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1.2 工作职能及现状

1.2.1 成立科区兽医局, 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有关

动物卫生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制定和实施全区动物卫生规划、计划;负责对全区动物疫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区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管理全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兽药药政管理工作;负责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全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负责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的管理工作;负责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1.2.2 设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员由原兽医站人员组成。

各苏木镇动防站人员自2008年起归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 2012年以后, 已归动物卫生监督所管理。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为: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工作;负责动物疫情的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具体承办动物防疫风险评估和生物安全监管;负责管理动物疫病信息网络化报送工作;负责全区动物标识的计划、发放和防疫管理及防疫档案建立、组织实施动物标识佩戴和相关信息数据录入等工作;承担动物疫病预防、扑灭、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等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负责对下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1.2.3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5年来, 县、乡、村三级联动, 新的体制运行态势良好。

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防疫工作, 镇动防站实施防疫工作, 村防疫员具体实施防疫工作, 组织有力、加强领导, 三级联动、密切配合, 取得了丰硕的业绩。

1.2.4 防疫用疫苗由县级财政解决, 防疫免收防疫费, 促进了防疫工作的开展。

2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2.1 成立兽医局是必要的, 兽医局管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中心及动物卫生监督所, 促进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及检疫工作的开展。

2.2 各苏木镇动防站人员归动物卫生监督所管理, 是动物检疫工作的需要, 是官方兽医制度发展成熟化的需要。

2.3 成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促进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保障本地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

2.4 各苏木镇政府应督促本镇动防站的防疫等工作, “政府

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 并协助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2.5 防疫工作免收防疫费, 促进了防疫工作的开展。

3 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3.1 兽医局应发扬自身长期以来积累的优点, 发扬优良工作作风, 做出实绩;

摒弃缺点, 缺点是有时业务上与动物疫控机构有重复劳动。

3.2 各苏木镇动防站人员虽然已归动物卫生监督所管理,

但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 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必仍将紧密。镇动防站应密切配合动物疫控中心的工作。

3.3 动物疫控中心应做好防疫工作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防控H7N9禽流感应做好应急准备, 疫情值班等工作。做好羊布病溯源灭点工作。

3.4 镇动防站应做好防疫工作, 定期向动物疫控中心上报免疫数字, 汇报防疫等各项工作。

3.5 县级财政应及时下拨防疫经费、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控经费等经费。

3.6 官方兽医由苏木镇动防站人员担任,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解决当前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中存在的执法主体不合法的问题。

经验与建议 第5篇

一年的时光就像天空中陨落的流星,还没来得及留下美好的记忆就已经匆匆快要离去了,曾天真的想过:担任辅导员会是什么样子?一副老练解惑的样子,一副领“小孩”玩的孩子王模样,一副严肃告诫注意事项的模样„„我以为是意气风发的,因为自己比他们多了些经验;以为是怀念的,那曾走过的大一时光;以为是荣耀的,别人注视的目光;更以为是忙碌的,因为肩负的责任。担任辅导员工作一学期多来我感触颇多,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甜蜜,少的是摸索中的苦辣。

在与师弟师妹们朝夕相处的时光里,我有了自己的点滴体会,现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是在“新”上下功夫。在现实辅导员工作中,与师弟师妹们的沟通交流中,我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是新的一代,在个性方面,在思维方式上面。

针对所带班级的情况,我制定了相关细则,从团支部职责、班委会职责、学生干部职责、班级活动、寝室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工和细化,既有团体的合作,又有局部的分工,既有量的规定,更有质的要求。这种量化和制度化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他们也就在具体的学生活动中形成了一定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在与他们交流方面,采取新颖的交流方式,在班级例会中,以较传统的方式、具体的事例来塑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荣誉感;在他们寝室范围内的交谈中,引导他们建造自己的温馨的小“家”;在他们的QQ群聊天中,他们可以隐蔽自己真实的姓名,与我进行不受约束的交流;在与他们个体谈话中,让心灵碰撞,发掘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些都是心与心交流,没有隔阂,没有屏障。新颖而不同的交流方式收获的是不同的关于他们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反映的就是他们不同的情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模式不是主观臆断凭空而来的,它是在与领导的学习中,在与前辈的沟通中,在与兄弟学校同事的交流中总结、试行、完善,而进一步健全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探寻到新的工作思路。

二是在“信”上做文章。“诚心能使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信任是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只有付出诚心,表露实意,才能让陌生的学生变得熟悉,让学生成为你真心的朋友。

在班级建设、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我注重用诚信来引导他们,用诚信来约束约束,让温馨而和煦的诚信之风吹进每个人的心田,并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因为,我觉得引导他们怎样在学校做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他们在社会中怎样做人,只有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能真正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露出来,或者言语表露的不是心里所想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采取书信的形式,把心里的话从笔端流露出来,这样既能搜集到学生的所感所想、所思所为,也便于整理、归纳有关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

各种“信”息的文章都有可做之处,就看辅导员怎样去把握,怎样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现和舒展。

三是在“心”上交朋友。与他们相处,不能积虑,但一定处“心”,多一份情感交流,就多一份教育的希望和成功,若能与他们做到心灵交融,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最大欣慰和成功。深入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引路人,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在工作中,对待师弟师妹们我一视同仁,他们没有好差之分,因为我知道“"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们,他们会用怎样的态度对你,你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们,他们就会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你”。

把他们的事放在心上,就是把他们放在心上,把他们放在心上,就能走进他们的心中。心与心的交流,不是仅靠几次班会就可以建立的,要在一天天接触,一对一交谈中逐步实现。主动、热情地与他们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经常性地深入寝室,尽可能地参加学生的郊游,用心去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环境,打破他们与辅导员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让他(她)对你不设防,这就是与他们交心的做法和所要追求的结果。这种结果应该说是一种境界,它是我所努力的方向,同样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造诣。

辅导员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说,全方位、全过程地做好思想教育,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办得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放心。

工作是快乐的源泉,在平凡的岗位上时时刻刻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让他人得到认可才是我个人的价值所以,生活也会因此发出光彩!

过去的一学期是忙碌的一学期,也是收获的一学期,我收获到了师弟师妹们的快乐,所以,我是幸福的,我要把这种快乐进行到底,让每个师弟师妹都幸福,因为,快乐是幸福的开始。

工作建议:

1、与各班主任密切联系与配合。对班主任提出要求协助教育的个别对象,在与班主任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后,再对学生进行帮扶教育工作,进行个别谈话和辅导,做好引导和矫治工作。

经验与建议 第6篇

关键词:环保;制度;成本;企业

一、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长时间的粗放型发展使得我们在生态环境上的欠账太多。近年来各地出现的水体污染,雾霾现象等都是我们没有将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考虑指标。构建目前这一史上最为严格的环保制度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同时结合本人工作经历,就其进行阐述:

二、国内环保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环境破坏成本较低

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考虑指标[1]。在法律制度方面,各地没有更多严格的环境破坏处罚措施,很多企业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将受到环境处罚,但还是依然继续着自己的排污等行为,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排污成本远远低于受到的处罚成本。造成环境破坏成本较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法上的处罚力度不够大。例如:对建筑开工的环评要求,当出现环境问题之后,一般只有20万元的处罚权限,这一金额远远低于建筑方赶工期等建造成本。其次,民事环保赔偿的制度不完善。由于环保民事赔偿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需要按照民事程序进行,然而民事案例的举证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环保赔偿等。最后,基层执行力度不强。环保部门的行政强制措施只有“停止建设、生产”等,这些行政手段难以实现有效的执行,对企业的威慑力不足,不能有效约束他们的行为。

(二)环保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首先,对地方领导的考核还是以GDP为主[2]。一些地方领导更多关注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出现经济与环境问题矛盾的时候,可以一些领导只能关注经济。这样大大削弱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当地的环保部门的执法、管理等难以有效执行。其次,市场、公众在环保中的作用难以有效体现。市场经济中,大众对环境改善的呼声越来越高,市场中已经出现很多的环保方面的技术和产品,需要我们政府进行政策等方面的引导,然而目前还是比较缺乏这一方面的工作力度。公众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环保信息的公开,听证等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不够完善。很多的群众对当地环境恶化的处理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认识,可能造成社会恐慌等问题。

(三)环保经济制度没有完全引领产业发展

国内的环境改善可以进行市场经济调节,环保产业的发展就需要环保经济制度的引领。然而目前的环保经济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对环保产业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展环保经济制度的管理。在环保方面没有相关的纳税等减免措施。环境破坏的成本核算没有形成一定的管理。资源低价等理念还在生产企业中弥漫。

三、优化环保制度的经验分享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惨重的,需要付出承重的代价。这些国家也吸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优化自己的环保法律和制度。在这一方面,这些国家有着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进行分享:

(一)严格环保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任何国家的环保制度都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需要通过调研、论证、试行、实施等过程,这些都是需要时间。这也是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例如:美国的空气环保问题的管理制度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空气污染指标制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十余次的修改和调整。目前美国的空气污染管理才有了一个全面的衡量指标体系。

(二)严格的环保制度完善需要法律依据

法律是现代文明社会国家管理的重要基础。环保制度的严格执行也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解决环境污染赔偿问题上有着自己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程序。运用环保赔偿等民事手段代替行政处罚。同时提高污染企业的排污成本,使得他们出现排污后收到最为严厉的处罚,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法律制度等基础上。

(三)严格的环保制度需要有公众的监督

环境改善最大的受益者是群众,他们有自觉地监督环境改善的意识。当环保部门在进行相关污染事件处理过程中,在企业进行非法排污过程中,公众有着明锐的观察力和自觉性。将他们纳入到环保制度执行的监督体系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公众监督作为环保制度执行的重要补充。他们提出了公众有对环保问题的知情权、保卫权。

四、优化国内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的建议

(一)“预防、管理、处罚”环保制度的闭环管理

要想构建国内严格的环保制度,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对环境问题的预防、管理、处罚等环节的管理。首先预防。需要构建国家的生态建设的整体目标,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成本之间进行有效衡量,将环境效益作为重要的源头管理思想。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对一个环境保护底线问题进行严格执行,不允许任何高污染企业入驻。其次,管理。建立第三方专业监督的制度,借助外界专业技术和人才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引入更为专业的环境保护屏障。同时将地方环境改善最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依据,是提拔干部的重要参考。最后,处罚。对排污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使得企业在排污成本上不断提升,这样可以有效构建他们进行污染物处理的意识。同时追求污染事件行为人的责任,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追究管理责任,这样大大提升对环保问题的倒逼。

(二)环保经济制度的引导

环保经济制度是实现市场经济进行环保调节的重要手段。因为企业意识到环保是一个产业之后,可以有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进入这一行业,引导社会环保技术和意识的提升。具体来说,需要构建环保的税收减免政策。针对那些降低CO2等排污企业进行税收方面的减免。构建污染权有偿使用机制。例如在城市污染处理上,引入这一理念,让排除污水的企业购买污染权,让城市污染统一处理,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处理城市污水问题。

(三)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公众参与是严格环保制度监督的有效手段[3]。进一步优化国内的公众参与环保听证、环保信息公开等制度的细节,使得一些形式大于內容的公众参与有效转变,引导媒体参与到相关环保事件的监督之中。构建完善的公众与环保部门之间的交流平台,使得群众可以及时提供有效的环保线索。

结语:目前,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构建经济调节、公众参与、体制保障的环保制度,新的《环保法》被誉为国内史上最严格的环保管理制度,将当地环境改善和风险作为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依据,另外还有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公众参与环保的听证等制度,我国严格的环保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捷.浅谈对于生态创新型绿色专利法律制度的构建[A].Proceedings of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w and Economics,2015,06:153-154.

[2]孟伟,范俊韬,张远,等.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A].环境安全与生态学基准/标准国际研讨会、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2013,06:167-168.

[3]唐国平,李龙会,等.环境管制、行业属性与企业环保投资——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1年的经验证据[A].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Committee in ASC & the 1st Chinese CSEAR,2012,10:123-124.

经验与建议 第7篇

(一) 印度软件产业与服务外包发展经验

印度是进入国际服务外包领域最早、最为成功的国家, 二十多年来, 印度凭借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一跃成为世界软件大国和重要的国际服务外包承接国。印度的成功, 除了归因于英语优势、扎实的数学教育、健全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低成本劳动力等优势外, 印度在推动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1.政府大力营造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制定软件产业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培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2.重视诚信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注重服务质量。政府与有关部门致力于软件企业利益的保护, 努力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的商业环境。在商业诚信方面, 印度企业注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着力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 严格履行合同, 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 印度政府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制造软件, 除了ISO9000, 印度电子部率先从美国引进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 在软件企业中大力推行。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上获得ISO9000认证最多的国家, 也是全球通过SEI-CMM5级评估的少数企业的最大所属国。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 (MASSCOM) 和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协会 (MAIT) 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负责信息统计与发布, 鼓励行业内企业的互动与交流, 引导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并通过论坛、展会等多种形式提升企业国际形象。如今印度已拥有塔塔咨询服务公司 (TCS) 、信息技术系统公司 (Infosys) 、威普瑞公司 (Wipro) 等一批世界级的服务外包企业, 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具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4.鼓励海外印籍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回国投资和发展。在海外从事软件业的企业家及技术人员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并熟知西方的商业规则, 了解西方客户需求并且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因此可为国内企业提供重要的商业信息, 此外这些海外技术人员可直接回国投资, 从而促进本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5.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平台为依托, 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 服务外包的外延不断扩大, 知识类、智力型、虚拟化的服务外包日益增多。印度依托其完善的体制机制, 依靠政策扶持推动企业发展, 引领产业发展创新, 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 国内部分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经验

2006年, 商务部牵头组织并会同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开展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 将服务外包定位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 国家认定了北京、上海、大连、杭州、厦门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并赋予了30多项优惠政策。与此同时, 发展服务外包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重视, 三四十个非示范城市也竞相提出发展服务外包战略, 各城市围绕服务外包在吸引投资、产业聚集、产业资源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示范城市和非示范城市两梯队竞相发展的大格局。目前,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已形成了以城市为主体、以外包企业为落脚点、以政策为手段, 自上而下全面推动的发展模式。纵观成都、南京、上海等服务外包先进城市的发展历程, 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制度和政策保障优势、突出政策先行的引导作用;二是打造高效便捷的商务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怡人的居住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三是完善应用型人才培训和服务体系, 为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四是助推企业集群式发展, 打造产业联盟的支撑平台。五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 通过市场与行业的专业分工和差异化竞争, 构建区域比较优势。

二、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总体规模小, 实力弱

2011年福建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8亿美元, 同比增长33.5%;执行额3.5亿美元, 同比增长31.2%, 执行额占全国的1.47%。2011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5家, 新增从业人员1.5万人。目前, 全省从事服务外包企业达247家, 从业人员近5万人, 以百人以内的中小企业为主, 离岸外包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 主要分布在福州和厦门两市的软件园和科技园区。2011年厦门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3.1亿美元, 在21个国家级示范城市中居第16位, 主要企业有太古飞机工程和联合船舶代理。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以工业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呼叫中心等离岸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开发及IT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等离岸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为主。

(二) 产业基础薄弱

服务外包产业属于现代高端服务业, 对人才和产业的依赖性较强, 而福建省人才储备不足且产业基础较弱, 制约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福建省离岸外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水平较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国际市场接包能力较弱。缺乏能作为一级承包商、带动省内中小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未能形成外包企业间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 无法延长增值链条, 难以承接到国内外发包商大额订单和高端订单。

(三) 专业和复合型人才短缺

计算机应用专家和系统分析员等高级软件人才短缺, 具有初、中级程序开发技能的“软件蓝领”总量不足, 业务流程外包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 特别是对掌握英语、日语等语种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 但福建省各类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难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项目实践经验, 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兼具技术、商务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的工程师与营销人才更为紧缺, 极大影响了服务外包离岸市场的拓展。

(四) 多头管理且同业竞争激烈

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所涉行业较多且对口管理部门较多, 出现了财政扶持资金过于分散的现象, 部门间缺乏协调, 政府难以集中资金引导和带动行业发展。同时相关企业对已出台政策的把握与利用也不够到位。据中国服务外包网统计, 全国现有56个城市, 349个园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各地也竞相出台扶持鼓励政策。部分城市在金融外包、医药外包等行业已取得了优势地位, 福建省由于在服务外包的软、硬环境均不具备明显优势, 面临着来自其他省市的巨大竞争压力。

三、加快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深化闽台服务外包产业合作

立足产业实际、以差异化发展拓展空间、主动争创新优势是福建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现实选择。与台湾一衣带水的福建省, 发展对台经贸合作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 同时中央又赋予福建省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因此福建省应加大引进台湾服务外包企业和承接台湾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力度, 积极探索“国外发包、台湾接单、福建服务”的承接模式, 全方位拓展闽台服务外包产业合作对接, 实现双方互利共赢。2012年8月, 设计容量高达960万兆的首条海峡两岸直达光缆厦金海缆竣工, 福州到淡水的海缆业已在积极建设当中, 闽台间的通信成本降低, 通信线路的速度和稳定性大幅提高, 发展闽台服务外包产业合作的硬件资源已日臻完备。根据两岸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对台服务外包合作应重点拓展供应链管理、专业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数据服务外包等领域。台湾物流业发展与福建省互补性强, 台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高, 特别是冷链物流技术较为成熟, 福建省可发挥地缘优势和港口优势, 吸引台湾物流企业落户福建, 大力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外包, 帮助客户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方案制定、物流规划组织和供应链的整体解决方案, 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发展重点落在福建江阴、厦门、平潭等临港地区, 发展转口贸易及支持服务、离岸贸易及支持服务、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数据服务外包合作领域, 积极推动台湾中华电信与福建省电讯企业合作, 在福建省建设离岸数据服务中心, 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数据中心外包服务。利用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吸引台湾会计服务、管理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检测及认证服务、教育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在福建省设立分支机构, 为大陆台资企业和台湾地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以丰富的业态及创新的合作方式争取在新一轮的两岸服务业合作与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 培育壮大本土优势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 福建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现已拥有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电子信息企业在行业细分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其中福昕软件占领了电子书软件开发平台全球80%的份额, 锐达科技自主研发的互动电子白板系统、三五互联的企业邮箱产品、伊时代电子证据保全系统、福富软件的电信IT网管和服务管理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较为突出。美亚柏科的电子数据取证、新大陆的动物溯源和POS产品、顶点软件的营销证券业务支持平台、福建邮科的号码百事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前列。在行业解决方案领域, 福大自动化的“工控”软件、东南融通的银行业IT解决方案、保险业IT解决方案、国脉科技的高端电信外包服务、厦门雅迅自主研发的GPS车载终端及行业解决方案等也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IC设计领域, 瑞芯在数字移动多媒体高端芯片及应用方案的技术先进性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仅次于美国苹果公司位居全球第二。对于已具备一定优势的本土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目标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外包领域技术创新体制, 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逐步形成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兼并、重组和上市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 在软件、IC设计、行业专业服务等领域率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产业要素聚集, 壮大服务外包产业整体实力, 逐步形成外包企业间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以延长产业增值链。在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的同时, 要加大引进国内外领先服务外包企业的力度, 抓住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世界著名的外包服务企业IBM在安溪合作共建中国国际信息技术 (福建) 产业园的有利契机, 打造国际一流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推动泉州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三)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 为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完善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加强服务外包紧缺专业的学科建设, 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服务外包领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增强院校培养的实效性。鼓励在职培训, 通过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职业鉴定、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资质认证培训等方式, 加快培养熟练掌握外语技能与精通专业的各类实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逐步建立服务外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经验丰富的相关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着力引进台湾服务外包团队和高端人才,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成立专门机构推动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 建立高端人才的信息跟踪和联系机制以及服务外包人才数据库, 打造健康有序的人才成长和流动环境。对高端人才在收入、子女教育、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营造适宜高端人才创业和安居生活的优良环境。

(四) 优化金融环境, 扶持中小离岸外包企业健康发展

优化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优良的软环境是推动国际服务外包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软环境涉及税收、金融支持、市场准入、便利化措施、知识产权保护、信用及监管环境等诸多方面。当前, 基于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偏小, 尚处于成长期, 亟需金融扶持的现实情况, 应加大对成长型中小服务外包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营造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金融环境。设立风险投资专项资金, 以组建、参股及引进等多种方式创设服务外包风险投资公司, 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对服务外包产业进行风险投资, 逐步建立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并构建专业的风险投融资市场。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特殊性,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及担保方式, 根据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贷款等融资产品创新, 建立适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多种信用增级模式, 大力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服务外包企业及项目, 积极为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在鼓励在岸、离岸服务外包并举的同时, 密切关注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投资风险, 以及在出口担保、市场开拓、出口退税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适时出台相应的金融、财税扶持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 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服务外包已成为福建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外向型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在总结借鉴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福建省的实际, 分析福建省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人才短缺等多头管理问题, 提出深化闽台服务外包合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及优化金融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 (2010—2011) ———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福建政府网, http://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wj/201209/t20120913_517913.htm.

经验与建议 第8篇

(一) 外贸增长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2010年1-5月, 浙江省实现进出口总额947.5亿美元, 同比增长41.4%, 占全国总量的8.6%。其中出口655.4亿美元, 增长37.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 出口规模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进口292.1亿美元, 增长51.9%。

从主要出口城市来看, 1-5月宁波进出口总额317.64亿美元, 同比增长51.5%, 其中出口189.37亿美元, 进口128.27亿美元, 分别增长37.1%和79.3%。5月宁波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7.5、3.9和21.9个百分点。杭州自2009年12月结束出口连续13个月负增长, 1-5月实现出口104.63亿美元, 同比增长32.03%, 超过2008年同期出口水平, 其中5月份同比增幅达53.14%。1-5月绍兴进出口100.6亿美元, 同比增长38.2%, 其中出口76亿美元, 进口24.6亿美元, 分别增长37.1%和41.7%;与2008年同期相比, 进出口总额和出口分别增长6.2%和13.7%。1-5月温州进出口58.4亿美元, 同比增长23.1%, 其中出口48.8亿元, 进口9.6亿美元, 分别增长26.5%和8.2%。与2008年同期相比, 进出口总额和出口分别增长9.2%和10.6%。1-5月台州进出口64.12亿美元, 同比增长43.6%。其中出口51.94亿美元, 进口12.18亿美元, 分别增长36.1%和87.6%。1-5月义乌进出口总额10.66亿美元, 同比增长36.06%。其中出口9.77亿美元, 进口8859万美元, 分别增长35.25%和45.71%。

(二)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浙江省出口基本呈现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稳步增长的态势。1-5月, 全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分别为增长46.8%、56.6%、31.9%、13.7%。

从主要城市来看, 1—5月宁波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1.6%,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7%;纺织、服装出口分别增长14.8%和15%。其中, 5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4.3%, 液晶显示板、船舶和半导体器件出口分别增长75.2%、456.2%和519.7%。1-5月杭州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增幅均高于服装、家具、床上用品等传统商品。机电产品出口44.03亿美元, 增长30.3%,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42.08%;高科技产品出口13.62亿美元, 增长28.6%, 占13%。1-5月绍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4.5和3.7亿美元, 增长53.2%和92.8%;纺织服装出口48.8亿美元, 同比增长33.8%,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4.2%。1-5月温州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19.7亿美元和1.8亿美元, 同比增长21%和42.7%。1-5月义乌出口前十位的商品分别为服装及附件、袜子、工艺礼品、拉链、毛毯、美容美发用品、文化用品、箱包、餐厨用具、饰品, 约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5%, 除饰品外, 其余九种商品出口均保持增长, 其中美容美发用品、文化用品和餐厨用具出口增长分别为54.73%、54.20和49.76%, 纺织品占出口总额的52.92%。今年一季度, 台州机电产品、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服装机械、塑料模具、龙头阀门、船舶、医化产品、工艺品等行业同比分别增长41.1%、56.2%、42.8%、87%、42%、66.7%、353.7%、36.5%和4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5.1%, 占全市出口比重的6.7%。

(三) 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1-5月, 浙江欧美日传统市场增长36.2%、23.3%、13.3%, 其他新兴市场 (除欧、美、日、香港外) 增长44.6%。

从主要城市来看, 1-5月宁波对印度、巴西、俄罗斯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3.7%、138.3%和93.2%, 进口分别增长149.0%、146.2%和69.4%, 进出口覆盖211个国家和地区;杭州对东盟、拉美、俄罗斯、台湾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幅均在50%以上;绍兴对东盟、巴西、俄罗斯出口占全市总量的15%, 提高3.2个百分点;义乌对俄罗斯、巴西、伊朗和印度四国的出口均实现了60%以上的增长, 其中对巴西出口增幅高达88.9%, 对非洲和东盟出口分别增长31.03%和72.94%。1-3月, 温州对俄罗斯、拉美和非洲市场出口分别增长45.7%、33.3%和13.1%。一季度台州对东盟、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80.4%和91.2%, 进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96个,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个。

(四) 出口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

1-5月, 浙江省有出口实绩企业35000多家, 其中民营企业26000多家, 占74.3%, 出口额占56.5%,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外贸的主力军。1-5月温州民营企业出口37.6亿美元,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77%, 同比增长32.1%,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杭州民营企业出口占全市总量的48.93%, 增长39.14%, 高出外资企业增幅11.6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 台州民营企业外贸占比为95.3%, 其中出口增长38.7%, 进口增长83.4%。

(五) 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一般贸易已经成为浙江外贸的主要方式。1-5月, 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516.7亿美元, 进口196亿美元, 占75.2%;加工贸易出口额130.1亿美元, 进口64.7亿美元, 占20.6%。目前, 温州、宁波、杭州、绍兴、台州一般贸易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量的90%、75.4%、75.2%、89%和89.4%。

二、浙江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一) 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浙江省通过加大对出口品牌的宣传、推广和奖励力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支持企业收购国际品牌、引导企业注册境外商标、帮助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支持品牌企业参展促销等措施, 鼓励企业以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力争用三年时间, 培育400个“浙江出口名牌”, 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到“十二五”末期达到25℅。

宁波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重点展位品牌进入制。目前, 宁波企业的境外注册商标数超过5000件, 拥有20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70个“浙江出口名牌”、170个“宁波市出口名牌”, 连续两年荣膺“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出口品牌已经成为支撑宁波出口发展的强劲动力。此外, 杭州拥有市级以上出口品牌企业87家。绍兴、温州、义乌拥有“浙江出口名牌”的数量也分别达48个、23个和6个。

(二)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省利用多年来形成的块状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 着力培育一批出口产品设计研发中心、质量认证中心、新产品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杭州为中小外贸企业搭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截至今年上半年, 成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45家, 申报创新项目38个。温州乐清、瑞安分别荣获“中国低压电器出口基地”和“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称号。宁波贝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文具出口企业, 通过加大工业设计投入, 企业拥有1000多项专利, 39个注册商标分别在90多个国家注册, 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 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渠道

浙江省投入3.5亿元支持资金,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尤其是帮助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海外贸易中心, 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国际展览。

1、帮助企业构建海外营销渠道。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浙江省加快建设境外营销总部、专卖店、贸易代表处, 推动省重点商品市场到境外开设分市场和产品配送中心。计划用三年时间, 新建1000个境外营销机构, 重点支持100家骨干企业在主要国家建立区域营销中心, 使境外营销网络带动的出口占总量的30℅以上。杭州还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途径获取产品销售渠道, 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宁波通过鼓励外贸企业赴境外建立直销窗口掌握营销自主权。

2、加快建立海外贸易中心。

浙江加快在匈牙利、印尼、台湾、澳门、日本等地区的海外贸易中心建设, 整合研发、营销接单、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如, 绍兴利用这一平台组织15家企业抱团入驻印尼浙江直销中心。目前, 绍兴政府已经帮助700家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口贴息等各级外经贸扶持项目资金6384万元。

3、搭建国际会展平台。

金融危机以来, 浙江省不仅组织企业参加一批全球知名的展会, 支持企业抱团出展, 而且加强了在美国、日本、迪拜、南非、印度等地的自主展会。目前, 浙江参展企业占全国的20%。宁波还推出境外参展补贴, 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会可补贴全额展位费, 非重点展会可补贴70%展位费。宁波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已成功举办8届, 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四大涉外展会之一。绍兴编制165个重点境外参展项目, 1-5月共组织1183家企业赴境内外参展147批次。义乌组织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展会40多个, 共计展位800多个, 义乌进口商品馆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万种商品进场交易。

(四) 完善贸易摩擦预警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以来, 浙江省通过加快建设一批外贸预警示范点, 及时收集和发布有关国际贸易摩擦信息, 出台应对工作预案, 加强应诉指导, 同时, 做好重点案件的应对协调工作, 切实维护出口企业利益。目前, 绍兴建成了8个省级预警示范点, 涵盖纺织、袜业、领带、照明等全市主导出口产业。成立了全市防范和应对贸易摩擦工作领导小组, 对涉案金额或企业数占全省50%、单个涉案金额居全省前五位或重要出口产品受影响的反倾销案件, 在组织机构、经费等方面给予强化保障。此外, 还举办了专题培训班, 编发《纺织业预警分析报告》, 向重点出口企业共计发布预警信息300多条, 组织召开墨西哥牛仔布反倾销应诉协调会, 指导和帮助欧美对万丰、海亮的铝合金轮毂、铜管等有关案件的应诉工作。

(五) 加强外贸服务环境建设

1、加快完善外贸运行监测体系建设。

全省建成了30个区域监测点, 定期监测1500家重点出口企业和1000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运行状况, 开展外贸综合景气指数的发布。绍兴还建立了全市外经贸运行监测调查系统, 加强对全市150家重点外贸出口运行监测、分析走势、把准趋势, 及时为企业提供宏观指导服务。

2、修订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 引导促进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共设置38项指标, 其中质量、效益合占50℅, 规模占30℅, 增速占20℅。在质量指标中, 涉及高新产业、科技投入、研发创新、品牌专利类指标就有6项;在效益指标中, 涉及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节能减排类指标就有8项。

3、加强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担保等服务。

2009年杭州出口信用保险直接拉动出口增长10.6%。绍兴已经实施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 500万元以下企业都可以投保。绍兴对中小出口企业实行部分保障、风险共担的投资模式, 有关部门与万丰担保公司和7家商业银行开展“担保优惠”活动, 对政府推荐的外贸企业可获得担保费率40%的优惠。宁波建设外贸孵化器, 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政策咨询, 外贸代理和信息服务等, 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进出口网上交易会平台, 开展出口保单托管贷款服务。

4、

深入推进贸、检、关、税、汇、银、保等部门的紧密合作, 下放审批权限, 简化审批手续, 减轻企业负担, 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宁波实施口岸“大通关”, 构筑“多点报关、口岸放行”全新监管模式, 电子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六) 积极推动企业海外投资

浙江通过企业对外投资有效地应对贸易摩擦, 促进了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目前, 浙江对外投资企业数达4207家, 投资额达45.25亿美元。企业数在全国排第一位;民营企业比重超过80%。如, 宁波京甬进出口公司在萨摩亚开办工厂避开配额限制, 使羊绒制品绕道进入美国市场;海天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设厂降低了成本, 减少了收汇风险。

目前, 浙江重点推进一批境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推动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进行集群式投资。力争3年内, 在巩固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美国等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基础上, 重点在东欧、中南美洲新增5-1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同时, 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国际并购获取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和资源渠道, 重点在机械、纺织、轻工等优势领域内推进一批并购项目。今年3月28日, 吉利汽车正式与福特汽车签约, 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 (包括知识产权) , 提升了吉利汽车的品牌与技术、管理与运营水平, 为自主品牌加速全球化扩张提供了示范。

此外, 以海外工程承包带动设备和产品出口。支持工程企业与成套设备制造企业、设计研究院构建战略联盟, 优先推动一批总承包项目、成套设备项目、联合拓展国际市场。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调研反映, 目前外贸出现恢复性增长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上年基数低;二是受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等成本因素推动的出口产品价格增长;三是受国外客商库存补货、原材料上涨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带来的定单增加。因此,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真实的需求增长。由于金融危机持续、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叠加效应, 下半年外贸走势依然不容乐观。

(一) 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

外需市场恢复情况仍是影响今年出口的重要因素。从杭州企业第107届广交会成交情况看, 3个月内的短单占一半以上, 长单大单较少, 说明企业对未来外贸走势存在担忧。目前,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仍具有不确定性, 欧盟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欧洲债务危机发生, 都表明外需市场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 导致企业不敢接长单。天通精电虽已将预算周期由原来的每年、每半年变为目前的每月, 仍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亚特电器因上游供货商不能按期供货使外贸出口订单的交期延后。欧盟是浙江的主要出口市场, 占杭州出口总量的25%;占绍兴出口总量的20%, 欧洲债务危机将使企业出口面临冲击。台州出口呈现逐月下降趋势, 二季度出口增幅为24%, 金额低于一季度。据调查, 台州企业大多为短期订单, 一般为一个季度的订单。

(二)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幅度是许多企业目前最关注的问题。企业签订出口长单必然受到汇率的影响和牵制。虽然目前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 政府也推出了远期结汇等汇率避险工具, 但多数企业仍很茫然, 汇率改革后可能导致一批中小企业歇业。近期人民币对欧元及英镑的持续升值已影响到企业出口。今年以来, 台州宝利特公司仅欧元汇率损失1000多万元。绍兴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出口产品超过九成, 将直接受到冲击。杭州市纺织服装、家具、部分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只有3%-5%。

(三) 成本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企业反映,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上涨过快, 节能减排导致成本上升, 信贷收紧导致财务成本压力加大, 都导致产品综合成本上涨。1-5月, 杭州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7%, 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出7个百分点。据对全市258家企业调查显示, 与去年相比有75%的企业利润持平或下降, 其中37.6%的企业利润下降。中策橡胶反映, 2009年四季度至今, 天然橡胶价格一度逼近历史高位, 每吨上涨45℅, 顺丁胶每吨上涨39℅, 从而推动普通轿车乘用胎成本增加15℅, 卡车及工程用轮胎成本增加25%-30%, 企业利润持续下滑。1-5月绍兴2423类产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2.4%, 价格下降3.8%。

(四) 国际贸易摩擦多发

1-5月, 浙江企业共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案件21起, 主要行业有:纺织、钢铁制品、造纸、电子等。今年上半年, 杭州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案件8起, 涉案企业85家, 涉案金额6176万美元, 仅6月份就涉及4686万美元。产品涉及玻璃纤维网格、瓷砖、三聚氰胺、聚脂短纤、数据卡、橡胶助剂、铝挤压材、半导体冷热箱等。绍兴共遭遇5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案件5起, 涉及企业40家, 涉案金额2800万元。台州涉及反倾销案调查就有6起, 包括印度二乙基硫代磷酰氯 (DTPC) 产品反倾销案、巴西鞋类产品反倾销案、阿根廷鞋类产品反倾销案、阿根廷钢轮毂反倾销案、欧盟铝合金轮毂和阿根廷对我电动离心泵发起反倾销调查案, 涉案企业30余家, 涉案金额2000余万美元。由于向我国轮胎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国家已达10余个, 中策橡胶预计今年轮胎出口占总销售比重将由40%降至25%。台州宝利特公司反映, 公司太阳能产品主要出口德国, 由于价格低, 冲击了德国市场, 面临反倾销压力。

(五) 出口结构仍以低端产品为主

调研反映, 目前出口产品仍以低端为主, 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议价能力差, 主要依靠价格竞争, 这不仅是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因素, 也是导致大量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杭州出口产品仍以低端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家具等为主, 自主品牌出口仅占12%左右。宁波申洲集团主要为阿迪和耐克等品牌加工针织制衣, 加工费仅为10%。温州金帝鞋业主要为德国企业贴牌, 一件皮鞋的离岸价通常在4-7美元, 离岸利润为10-15%, 而国外售价通常高出3-4倍。温州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皮鞋、服装、箱包、眼镜、打火机、汽车摩托车配件等低端小商品, 虽然主要是一般贸易, 但由于缺乏品牌, 缺乏新材料开发, 缺乏引领潮流的设计, 获利仍然微薄, 每双皮鞋出口平均利润在10元左右。

(六) 出口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

目前, 缺少龙头大企业带动成为制约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 杭州市有进出口企业6504家, 其中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442家, 占6.64%, 超亿美元的企业只有18家。台州出口企业3170家, 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87家, 占2.7%, 出口超亿美元企业有1家。

四、政策措施建议

(一) 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的政策环境

目前, 我国外贸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巩固, 企业仍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挑战, 为此, 国家应在出口退税、财政补贴、外汇支持等政策上继续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出口。

第一, 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等产业仍然是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 这些企业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 这类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和国内成本上涨压力日益加大, 生存十分困难, 如果下调出口退税势必雪上加霜。据绍兴市反映, 如果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2个百分点, 将直接影响当地4134家纺织出口企业。

第二, 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尤其是要防止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第三, 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目前, 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负担比例为92.5:7.5, 造成地方财政负担过重。2008年浙江出口退税934.6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承担50亿元, 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扩大外贸出口的积极性。建议考虑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

第四, 加强商务、海关、外汇、检验检疫、税务等涉外部门协作, 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

第五, 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测体系。要发挥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驻外机构等组织作用, 在国外信息搜集、贸易风险预测、组织应诉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条件。

第六,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金融危机将导致部分国家和地区信用恶化, 势必增加外贸企业收汇结算风险, 因此, 应积极为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提供条件。

(二) 加大对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 加快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无论是产品开发创新还是建立国际营销渠道, 都存在成本高、投入大、风险大的问题, 一般中小企业通常不具备条件, 因此, 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 尤其要支持产业集群设立各种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融资、营销、物流、展览等公共服务平台, 为企业创新和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要加快国家设计中心、科技兴贸基地等平台的认定工作。

第二, 加强出口品牌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出口品牌扶持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认证等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尽快恢复部级出口名牌的认定工作, 增强外贸企业争创自主出口品牌的积极性。应加大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宣传力度, 建议国家从财政资金拿出一定费用在国外做广告, 推广中国品牌。对外贸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设计、建设营销体系、品牌推广、参展等费用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

第三, 上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申报企业的出口规模标准。2000年10月和2001年6月, 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制定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 (试行) 办法》及《实施细则》, 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资金补助。但申报标准10年来未作调整, 仍为“海关统计上年度出口额小于1500万美元的出口企业”, 致使许多外贸企业在出口规模做大之后无法享受资金的扶持。

第四, 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应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充分释放民营企业的潜力, 提高其开拓国际市场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目前政府资源仍存在向国有企业倾斜的问题, 大项目民营企业拿到很难。

第五, 大力支持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加强企业海外投资不仅是有效解决国际贸易摩擦、释放过剩产能的需要, 也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培育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为此, 应作为十二五时期国家开放战略的重点。尤其要加大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民营企业在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都具有投资优势。要放松外汇限制, 改革目前外汇审批周期长, 程序多的问题, 对民营企业到海外收购给予资金支持。

第六, 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带动力。具备一定规模和转型升级能力的大企业要实现核心能力从制造向服务转型, 把核心业务从代工制造转向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创建自主品牌等服务能力, 把制造环节进行外包, 以行业领军企业为龙头, 整合上下游企业, 带动配套企业转型升级。

(三) 设立“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义乌市场是全国中小企业商品走向世界, 国际商品进入中国的重要平台。应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以及规划、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提升功能和辐射作用。

第一, 允许义乌在出口、进口、转口贸易中的诸多环节先行先试, 探索创新。包括确立新型贸易方式,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海关、国检、外管、公安、出入境等监管政策。

第二, 建议将义乌航空口岸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 并支持义乌航空口岸正式开放。

第三, 设立综合保税区。

经验与建议 第9篇

一、人才工作先进地区的主要经验

(一) 突出政策领先

1. 高起点规划。

表现为政策前瞻性、灵活性强, 互相赶超的力度大。2006年, 无锡在全国率先启动“530”引才计划。截至2008年, 已成功引进了276名“530”领军人才、1200余名创业团队成员, 在海外反响很大, 甚至出现海归学子不知有无锡, 却知道“530”计划的现象。2010年, 南京市启动“紫金人才计划”, 提出三年为一个周期, 重点辅助10名顶尖人才、100名领军人才和1000名急需紧缺人才。2011年又升级为“南京321计划”, 提出5年内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 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 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宁波市新近出台《意见》, 计划以五年为一个周期, 在3个层次培养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 培养“中国的乔布斯”。

2. 高资金投入。

这是各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造人才高地的基本条件。潍坊市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行“3个100”的投入, 即每人100万元的扶持资金、100万元的贴息贷款、10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日照市2009年投入人才资金2766万元, 2010年投入3677万元, 年增长32%。宁波市对引进的高端团队分别给予2000万元、1000万元和500万元的人才和科研经费资助, 成立了10亿元规模的海邦基金, 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提供融资。

3. 高速度发展。

澳大利亚的施正荣博士有14项太阳能技术发明专利, 无锡市将其引进并帮助组建尚德公司, 2007年形成了540兆瓦的生产能力, 公司市值突破百亿美元, 进入世界光伏产业前三强, 制造了广受关注的“尚德现象”。以此为蓝本的人才引进模式, 核心是政府作为投资者介入科技创业者的早期项目, 并在企业将要成功时适时退出, 成为人才的投资者和服务者, 帮助人才、企业和地方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二) 突出高端人才引进

1. 项目引才。

日照市围绕钢铁、海洋、生物、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工程、重大项目, 先后聘请外国专家366人次进行技术指导, 执行外国专家引进项目100余个,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40余项, 建成省级引智示范园2个。宜兴市的光伏、环保等重点产业项目落户前, 均提前谋划高端人才的引进, 使产业化成功率达90%。

2. 海外引才。

宁波在美国、德国、加拿大建立人才工作海外合作中心, 设立海外引才联络站。丹阳市在海外建立了7个人才联络站, 在国内建立了32个人才引进基地, 目前已引进55个海归高层次团队、108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有1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 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丹阳市领导多次奔波引来美国橡树岭实验室资深院士刘锦川一事, 成为当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范例。

3. 平台引才。

(1) 组织大型引才活动。考察组在宁波市恰逢“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 海内外高端人才云集。杭州市每年都要组织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已举办了两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并对优胜者及落户的项目进行资助。 (2) 开展智力服务。潍坊市每年都要根据产业需求, 主动与人社部联系邀请院士专家, 双向对接, 组织“百名博士潍坊行”活动。淮安市成功举办了“中南大学百名硕士淮安行活动”、“百名海外博士为国服务周”等活动。 (3) 建立校地联盟。2009年, 淮安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到该市进行社会实践, 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4. 以才引才。

宁波市、宜兴市分别聘请知名海外华人为“人才大使”, 帮助引进人才。丹阳市的一个碳纤维项目引进了田农博士以后, 已集聚了30多名高端人才。

(三) 突出载体平台建设

1. 建立海归创业园。

潍坊高新区先后建成光电、生物医药、留学人员创业等八大专业园区, 其中留学人员创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 总投资50亿, 园区现有在孵企业89家, 留学归国人员100多人, 创办企业30多家, 被确定为“中国博士后创业创新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

2. 建立院士 (博士) 工作站。

宁波2010年新建院士工作站8家, 进站院士16人, 全市院士工作站总数达22家。全市拥有博士后工作站总数达46家, 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总数达到147人。

3. 建立研发中心。

宁波新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家, 组织推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 推荐申报2010年首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4家, 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15家, 以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新成果转化为重点, 大力推进企业、科技、文化三类创新团队集群发展。

4.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潍坊以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服务平台, 建立大学生农业创业基地、大学生文化产业基地、大学生影视产业创业基地, 有1万多名大学生进入基地创业。淮安、黄石等地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

(四) 突出运行机制建设

1. 强化组织领导。

南京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各区县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日照市建立了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 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2.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宁波、南京等市把人才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作为GDP发展的重要内容。

3. 建立服务机制。

南京市的人才蓝卡, 宁波市、宜兴市的人才居住证, 保证了所引人才在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社保、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二、焦作市人才工作存在的差距

(一) 人才观念滞后

有的存在“等、靠、观、望”心理、小富即安思想和悲观畏难情绪;有的认为人才工作是个别部门和用人单位自己的事;有的认为引进培养投入多、见效慢, 存在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

(二) 人才投入不足

2003年, 焦作市出台了《人才引进办法》。2005年起, 焦作市每年投入500万元人才资金, 政策、资金水平当时在全省领先。但随着各地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 焦作市的政策、资金在省内已不具备竞争优势, 更别说与发达地区相比了。

(三) 高层次人才缺乏

一是人才质量不高。焦作市人才总量虽然较大, 但是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二是人才分布有偏重。表现为机关人才多, 基层人才少;教育卫生人才多, 农业、文化、企业人才少。三是知识年龄结构不合理。本土企业家梯队培养面临严峻形势。

(四) 人才流失较多

一是优秀毕业生的流失。从2009年至2011年, 焦作市考入高校的本科生达17893人 (其中重点院校2394人) , 平均每年5965人。但同期接收的只有5400人 (其中重点院校230人) , 大多是二本以下院校毕业生。二是业务骨干的流失。有不少人才培养成骨干或引进后留不住。某区1998年以来先后流失各类人才145名。某上市公司2006年引进的160名本科生, 现已流失80多人。

(五) 人才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各类人才整体发展规划不到位。三是管理手段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管理过紧成为教育、卫生、文化系统人才引进、培养的瓶颈。

三、加强焦作市人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 切实提高认识,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

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紧紧抓住了“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个牛鼻子。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人才上的差距, 就是明天经济发展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战略思想, 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 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贤引才, 像抓经济投入一样抓人才投入, 像抓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一样抓人才资源的开发。

1. 提高各级领导对人才工作的认识。

一是要将人才工作作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 明确学习时间、内容、方式和效果。二是要将人才工作作为广大干部培训的内容, 加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三是定期组织有关领导干部到名校和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开阔眼界。

2. 营造关心人才、人才优先的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和完善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关心、解决人才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二是要积极发挥市属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辟出专门版面、时段, 大力宣传焦作市的人才政策, 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 总结推广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三是要在中央和省、市媒体、网络上发布引才公告, 宣传优惠政策措施。四是在对外组织重大招商引资活动、项目洽谈、旅游推广交流时, 人才引进工作提前融入, 全程参与, 形成工作合力。

(二) 坚持高端引领, 推行“焦作英才5800”计划

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起草制定《关于实施“焦作英才5800”计划,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 从8个方面分别培养和引进100名左右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群体, 形成一批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科和业务带头人为骨干的创新创业群体:一是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是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 四是医学名家, 五是教育名师名校长, 六是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 七是高技能领军人才, 八是现代农业领军人才。

(三) 突出服务重点,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 优先服务企业用人。

一是实施“百家企业引进百名人才”计划, 对成效突出的引才企业进行奖励, 充分调动企业招才引智的积极性。二是优先培养。实施“青年企业家梯队培育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全市重点和新型产业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四是组织“专家服务团进企业”活动。

2. 建设创新创业载体。

建议政府尽快规划论证, 建设焦作市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园区, 出台有关政策鼓励高校、企业积极申报创建院士 (博士) 工作站, 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3. 打造人才宜业环境。

一是尽快出台新修订的焦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 围绕“5800计划”, 明确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项目研发、生活配套等标准, 加大落实力度。二是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 统筹解决高端人才及其家属生活保障问题。三是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财政金融服务, 鼓励风险投资, 帮助高层次人才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四是加大对本地现有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

(四) 发挥“矿业人才市场”优势, 打造焦作人才高地

一是依托“河南矿业人才市场”, 在焦作谋划建立全国矿业人才市场, 打造焦作高层次矿业人才高地, 必须高起点、大力度抓好现有人才市场建设。二是定期举办高层次全国矿业人才招聘会, 引进急需人才。三是组织高层次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省内外高校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定期开展产学研服务活动。

(五) 健全完善机制, 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1. 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充实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市区党委常委会研究人才工作制度, 研讨、决定全市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二是以市委名义印发《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的意见》, 形成从几家做到大家做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县市区、焦作新区、各工业集聚区人才办和人才交流机构的工作力量。

2. 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制定涵盖面广、细化、操作性强的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办法, 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

3. 加大人才奖励力度。

完善以贡献大小为依据的奖励制度, 从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两个方面进行激励, 重奖优秀人才。由市委、市政府统一表彰, 突出权威性, 发挥激励作用。

4. 加大财力支持力度。

在加大政府人才投入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对引进的人才项目和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实行第三方审核, 进行科学评估, 确保有限资金取得实际绩效。

5. 改进人才管理模式。

经验与建议 第10篇

海外访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依托发达国家名校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和全球化视野,先进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实训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与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推动国内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校国际化教学模式与途径。

为探索推进农林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国际合作机制与新型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了国际化战略“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于2012年7月16日至2012年8月21日从经济管理学院选派15名本科生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35天的专业实习。本文回顾与总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暑期实习的概况,以及教学特点、方法、借鉴经验与启示,提出推进与完善本科生海外访学项目的相关建议。

1 海外访学概况

本次海外访学主要围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与人才培育、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农业产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等主题开展专题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

1.1 专题报告

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院、商学院、国际教育中心、科研基地、农业科技推广站的众多专家共举办各类专题报告,涉及国际交流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动植物育种、能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林业资源保护与规划、气候变化与碳汇交易制度设计、工商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及其应用、社会公共教育与新生代农场主培养等专题。系列专题报告旨在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各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研究热点,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2 参观体验

实地参观美国高校及地方政府下属的农业科研基地、科技推广服务站,农场、林场、畜牧养殖场,动植物保护区、森林生物量观测中心,以及能源、食品、木材加工企业。通过参观体验,充分了解美国农业推广站的机构分布与组成、工作项目与工作流程,美国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状况,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机制与实践,以及美国林业产业链的构成与运营管理等实践活动。参加体验活动突出了二大主旨,一是通过亲身观察不同农业科技与生产方式对农业产出、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深入体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感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生产实践应用中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1.3 讨论沟通

教学互动是美国高校教学的特色之一,通过各类seminar、演讲、汇报等活动,让学生与高校教授、企业家、农场主充分交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对科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性的思考、沟通和表达能力。访学团通过学习、体验、交流三种形式,将课堂学习、专题研讨、实地考察与文化交流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实习学生得到了充分有益的锻炼。

2 经验与启示

总的体会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办学理念非常先进、国际化程度很高,而且具有基础科学研究长期坚持、科学研究深入细致、科研积累十分厚重、学科交叉优势明显等突出特征。

2.1 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有机结合,重视战略问题研究

密歇根州立大学高度重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有机结合,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通过高度重视促进学科交叉,围绕解决全球性、基础性的重大科学和实际问题,开展问题驱动型的科学研究,始终立足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突出重大创新,形成重大科技成果。密歇根州立大学通过整合学科资源的体现交叉,突出创新,促进优势学科与交叉新兴学科协调发展;通过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组建跨国研究团队,开展气候变化、生物能源、遗传育种、资源环境评估等国际前沿研究;通过营造全方位、常态化的国际交流环境,保持大学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研究的超前性、前沿性,进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创新竞争中保障其持续发展和优势地位。

2.2 产-学-研有机结合,科研服务社会

作为美国征地法案(Land-Grant Colleges Acts)建校的典范,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非常重视为当地生产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成立专职负责推广(Extension)工作的管理部门,并与当地政府构建享誉全世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Agi&Bio-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推广机构的负责人(Extension Director)作为学校和密歇根州农业部门的联合代表,负责管理本州境内的全部推广工作,并参与农业推广和社会服务工作的管理决策。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农场管理、转基因作物、能源作物、精准农业和气候变化等。在推广服务过程中,学校与地方政府、协会、社区紧密协作,教育农场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同时,还注重社会服务,如启动4H新生代农场主教育培训项目(Head,Hand,health,heart;即脑健、手健、身健、心健,强调与倡导健康、快乐地应用科技从事农业产业),教育与引导青年知农、爱农,通过向青年传授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新生代农场主。

2.3 体验式、引导式教学,寓教于乐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习兴趣,体检式教学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常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让学生亲身近距离观察动物、植物、大自然,培养学习的热情。如下属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W.K.Kellogg(KBS)科研基地和教育推广站,学生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分类参观农场、养殖场、林场、动植物保护区以及相关科研基地,并需要亲自动手参与农艺生产过程。美国将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的称之为“Field walking Tour”。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3 建议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派经管专业本科生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暑期实习经验与启示,从持续推进与大力提升本科生海外访学计划项目角度,拟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国际合作,项目常规化,品牌化

参与本次海外访学的师生,无不深刻地感受到,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对外交流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践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选派优秀的本科生代表到海外感受国际一流名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社会文化、生活,是推动我国本科生国际交流较为可行的路径。因此,建议国内高校大力推进与国外名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对本科生海外访学计划项目给予持续资助,创造机会让优秀的本科生参与海外访学项目,将海外访学项目做成国内高校本科国际化教育的精品项目和品牌项目。

3.2 运作规范,总结提高

选派本科生海外访学是项探索性的创新型教育工作,需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特性,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借鉴国外高校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有效且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本次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暑期专业实习,整体方案设计、日程安排、具体内容、教学方式都非常合理,得到访学团师生的一致认可,也为后续访学项目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因此,可以在每次访学安排的基础上,计划后续访学项目的详细方案,编制项目操作流程、培训计划和手册、注意事项。

3.3 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

由于多数本科生刚刚接触专业领域,专业知识有限,学识结构较窄,往往难以完全吸收与消化国外高校专业领域的科研设计。研究生参与海外访学项目可以起到如下作用:第一,短期海外访学有助于研究生进行留学决策。通过参加海外访学,研究生本人有机会在相对充裕的时间了解国外高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进行留学决策。这种体验,使得研究生的决策更具可行性和价值。第二,研究生可以为本科生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相对于本科生来讲,研究生已经开始接触或已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既可以从更深层面与国外教授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访学团的内部讨论、沟通,帮助本科生更好地学习;同时,研究生的学业规划可以为本科生的学业发展起到有益的借鉴和激励作用。

摘要:海外访学是发达国家本科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普遍经验。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海外访学经历为例,总结访学团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实习概况,凝练了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化教育的借鉴经验与启示,进而从项目运行与管理视角提出持续推进与完善本科生海外访学计划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外访学,本科生,国际化,密歇根州立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慧娥,王清,王常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地质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密西西比大学野外地质实习启示[J].高等浇筑教育,2012.21(4):104-106.

[2]张艳虎.大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的开拓与管理[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35-36.

[3]张西茜.美国高校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评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11-112.

[4]安蕊梅,刘维华,石现峰.美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个案研究——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108-111.

[5]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评析[J].教育评论,2011(1):156-158.

渭源县梯田建设经验及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梯田建设,旱作农业,水土流失

开展梯田建设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 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措施, 是发展旱作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工作。国家高度重视梯田建设, 进一步加大了梯田建设力度, 将其作为解决粮食安全的重大工程来实施。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梯田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 夯实农村发展, 提高旱作农业区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来抓。

一、基本情况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的交会地带, 是黄河一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 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 无霜期157天, 年平均气温5.8℃。境内有渭河、洮河两大水系, 渭河发源于渭源县境内的鸟鼠山, 流域总面积1204.1平方千米, 有秦祁河等5条较大的支流;洮河水系流域总面积860.9平方千米, 有东峪沟等4条较大支流。全县总土地面积2065平方千米, 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 其中县城海拔2080米。渭源县是农业县, 具有“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之称。全县有16个乡 (镇) , 217个行政村, 总人口3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2.68万人, 人口密度172人/平方千米。现有耕地面积80.01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2.4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096元, 粮食总产量10.44万吨, 农民人均占有粮360千克。

全县地势大致为西南高、东北低, 从南到北依次为南部土石山区、中部河谷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南部土石山区降水较多, 植被较好, 年平均降水683毫米;中部河谷区年平均降水525毫米;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干旱少雨, 植被稀少, 年平均降水在420毫米以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718.3平方千米, 占总面积的83%, 其中洮河流域539.55平方千米, 渭河流域1178.75平方千米, 年侵蚀模数3783吨/平方千米, 年侵蚀总量781万吨。

渭源县政府坚持加强领导管理, 靠实责任, 科学规划, 人机结合, 集中连片, 规模兴修, 开创全县梯田建设的新局面。全县累计兴修梯田538590亩, 人均达到1.31亩。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农户贷款筹资机修梯田试点, 探索出了在农村税费改革政策逐步推行的新形势下, 大面积开展机修梯田的成功经验, 拓宽了筹资渠道。梯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也推动着该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作为该县四大产业中的药材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每年超过50万亩, 80%以上的种植面积靠梯田获得高产稳产。

二、主要做法

㈠加强组织领导, 靠实责任

渭源县政府高度重视, 把梯田工程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中。2014年初, 全县工作会议上对项目实施作出了专门的安排部署, 与有关乡及职责部门签订责任书, 明确目的、靠实责任。各职员部门分工负责、协作互助以及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 确保了梯田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 为全面完成任务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工程所在乡镇严格实行梯田建设工作, 确定专职分管领导, 并组成工作组专门负责各自辖区项目的施工组织、劳力组织、检查验收等工作, 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调研总结, 解决了梯田建设与当年生产的矛盾, 调动了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

㈡精心组织部署, 狠抓落实

梯田工程建设立足“三早”, 即早部署、早规划、早行动, 将梯田工程建设主要安排在春季, 把建设任务具体分配到梯田建设乡镇分管领导、驻村干部、技术人员和村干部头上, 严格做到“三包两保” (即包片、包户、包地块、保建设质量、保建设任务) 责任制。工程建设从地块落实、资金筹措、机械组织等关键环节入手, 抓重点, 攻难点。乡镇、村、社干部走家串户, 通过算账对比, 讲解梯田增产增收优势, 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由原来的政府一方推行, 变为政府群众互动, 按照集中连片, 规模兴修的原则, 将梯田任务全部落实到户、到地块, 并登记造册和下发梯田建设通知书, 引导农户及时调整其种植结构, 留足地块, 在土地解冻前, 基本做到规划到位、面积到地、任务到户, 保证春季完成任务计划的70%以上, 确保梯田工程任务的全面完成。

㈢加强科技推广, 突出效益

在梯田工程建设过程中, 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个核心要求, 以“当年兴修, 当年种植, 当年增收”为目标, 既管修也管种。春季梯田工程建设采取“边施工, 边深翻, 边打耱, 边施肥, 边播种”的办法, 指导群众科学施肥。选择播种马铃薯、豆类等经济作物, 保证不误农时。在抓工程建设的同时, 抓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抓优势产业开发, 科技配套服务,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种养加发展模式的商品型生产基地, 使一大批致富专业户脱颖而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梯田工程的作用, 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防止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水力、肥力以及土地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㈣加强资金管理, 规范运作

在项目实施中, 坚持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 积极做好配套资金的筹措、群众投劳投工的组织以及项目投资资金拨付工作。工程开工后预付20%的工程款, 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拨付国家投资资金。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 做到了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 无挪用、挤占、虚假开支等现象。保障了资金的合理使用。

㈤严格施工标准, 确保质量

工程建设坚持“三集中、四统一” (集中时间、集中机械、集中连片,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施工) 的原则, 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设计的建设规模、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要求组织施工。水保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社、农户配合实施搞好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检查验收等工作。工程竣工后, 采取“村自查、乡普查、县核查”的办法, 逐村、逐户进行验收、核实、登记, 再由农户、推土机驾驶员、验收组长和乡镇领导签字, 建立图、表等技术档案资料。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边检查边纠正, 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予验收, 既保证了质量也夯实了数量。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渭源县在梯田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但是在具体工作中, 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多年的梯田建设, 全县集中连片的坡耕地逐步减少, 目前修建地块比较零散, 难以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使机械运行成本加大, 直接增加了机械的组织调配难度;二是由于柴油价格持续上涨, 导致机修梯田成本增加, 使群众自筹资金额度增加, 筹资更加困难。

四、建议

上一篇:依那普利联合前列地尔下一篇:班级常规管理的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