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下段骨折论文

2024-07-15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精选8篇)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50例, 男性32例, 女性18例, 平均年龄 (41.65±9.15) 岁;骨折部位:右下肢骨折27例, 左下肢骨折22例, 双侧骨折1例;致伤原因:压砸伤10例, 摔伤13例, 车祸伤21例, 其它伤6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34例, 开放性骨折16例。按照AO分型标准:C型11例、B型23例、A型16例。本研究中的观察病例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3]。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并且已知情同意者; (2) 受试者自身无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者; (3) 合并腓骨远端骨折并涉及关节面者。标准排除: (1) 不符合诊断标准者; (2) 不能耐受全麻者; (3) 存在其他疾病引起胫骨骨折者。

1.4 手术方案

嘱患者仰卧位, 行硬膜外麻醉, 常规止血, 取胫骨前侧手术入口, 做纵行切口, 充分暴露骨折下端。切开时应避开神经、血管, 最大程度保留对侧和两侧的骨膜。粉碎性小骨折块可对碎片在原位进行压迫固定, 对大骨折块可先用螺钉进行临时固定, 必要时可行植骨。依据患者骨折部位X线和术中骨折线情况, 选用合适的解剖型钢板固定, 多置于外侧, 应用C臂X线透视机观察复位情况, 复位满意, 则在两侧各以3~4枚螺钉固定, 放置引流管引流, 逐层缝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24~48h后拔引流, 48~72h疼痛缓解即可行主动锻炼和CPM锻炼, 术后4周可行非负重行走, 术后12周可渐行负重行走, 以逐步恢复行走功能。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情况, 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及切口感染、延迟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6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Jonher-wruh评分[4]标准, 优:术后无疼痛, 恢复情况好, 无血管神经障碍及患肢畸形, 步态正常;良:术后轻度疼痛, 有轻度血管神经障碍, 步态基本正常;可:术后中度疼痛, 中度血管神经障碍, 跛行, 但不明显;差:术后疼痛剧烈, 出现各项并发症, 跛行明显。

2 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情况

本研究中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5~120min, 平均手术时间75.5min;术中出血量55~275mL, 平均出血量140mL。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 时间为7~14个月, 平均随访9.5个月, 无脱落随访病例 (随访病例100%) ;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1~20周, 平均时间为10.3周。术后负重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平均值为7.6周, 完全负重时间平均值为17.5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伤口感染、骨骼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以及骨不连等情况。

2.2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 所有患者疗效优32例, 良12例, 可4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8.0%。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常累及踝关节, 因此髓内固定术往往达不到有效的固定效果, 且对髓内血管网破坏较大;而外固定术术后钉道感染及骨不连的风险较高, 亦不利于踝关节愈合及功能恢复[5]。解剖型钢板的设计符合胫骨远端解剖结构, 优点突出: (1) 手术所用钢板较薄, 对胫骨远端软组织损伤较髓内固定小, 更有利于术后切口的愈合; (2) 该钢板与骨骼外形匹配充分, 不必对钢板进行二次塑形, 并降低了骨骼复位后内固定操作时再次移位的风险, 对于粉碎性骨折的固定及愈合十分有利; (3) 钢板的固定除了依靠本身的外形外, 其靠近干骺末端部分钉孔可使松质骨螺钉从不同的角度拧入, 同时可有30°的调整空间, 最后用克氏针钢板在末端固定;用于固定的松质骨螺钉增加了内固定的牢固性; (4) 该钢板分为外、内侧两种类型, 可以适应不同胫骨远端内、外侧不同的软组织情况、不稳定的骨折如类似于冠状面或矢状面的骨折。该手术应注意选择手术时机, 判断手术时机的关键是软组织损伤的程度[6]。若软组织损伤较轻, 一般应在受伤后6~8h内进行手术;若合并腓骨骨折, 应注意腓骨的内固定复位;此外, 应尽量减少或不对骨膜和软组织进行剥离, 避免影响血供[7]。

以上优点使得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不受影响, 并促进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的术后骨折愈合效果好, 术中出血少, 手术耗费时间短, 无感染、不愈合、愈合不良和骨不连发生, 亦未出现内固定折断或松动的现象。

综上所述, 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 简化了手术流程, 骨折固定牢靠, 具有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不足、观察时间较短等缺陷, 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加样本量、延长临床观察时间等, 完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8) :2347-2349.

[2]KOFOED H.Comparison of ankle arthroplasty and arthrodesis prospec-tive series with long term follow up[J].Foot, 1994, 4 (11) :6-9.

[3]陈义明, 汪剩勇, 邹鹏飞.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当代医学, 2013, 19 (12) :104-105.

[4]李建中.锁定钢板经皮治疗胫骨远端骨折6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3) :53-54.

[5]方汉民, 马少云, 曹建斌, 等.Pilon骨折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探讨[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2) :65-67.

[6]杨耿蕉.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8) :123.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详细介绍 第2篇

注意事项:

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2、 功能锻炼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目标肌肉。练习次数、时间、符合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

4、 除手术肢体训练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功能整体恢复。

5、 早期关节活动度练习,每日坚持完成训练,尽可能早期无痛无阻力恢复较大角度,内固定不稳定需保护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3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7、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

8、 训练方法见附录。

康复方案变化依赖骨折类型,骨折程度,外科技术和固定方式

整体康复目标:

关节活动度:尽早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踝、髋关节活动度。

肌肉力量:促进及提高股四头肌、�N绳肌、缝匠肌、股薄肌肌力。

功能目标:达到正常步态、站立相膝关节稳定。

禁忌:患肢3个月内负重,避免骨折处移位或坍陷。

术前康复:

患肢牵引抬高,踝泵,控制水肿。

上肢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等张肌张训练-抗重力、theraband抗阻等)。

术后康复:

阶段一:最大保护期

(1天-4或6周)

禁忌:膝关节施加内外翻应力,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目的:减轻疼痛,控制肿胀,恢复膝关节活动度(0°-90°),恢复患肢肌力,助行器下独立行走。

1-2天:

目的:减轻疼痛,控制肿胀,解除肌痉挛,预防深静脉性血栓及肺部并发症,恢复患者体位转移能力。患者能够在他人帮助上下床进入下一小阶段。

康复内容:

1、 患肢抬高,高于心脏。

2、 踝泵。

3、 深呼吸和咳嗽训练。

4、 冰敷膝关节

5、 髋、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主动,

6、 股四头肌、�N绳肌、臀大肌等长肌力收缩训练。

7、 轻柔地踝关节无阻力等张训练

8、 正确体位摆放。

9、 床上坐起和站立。

10、上肢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

11、功能性活动:患肢无负重下可以助行器或拐杖两点步态行走。

3天-6周

目的: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到90°及肌力。6周x-片显示骨折点愈合良好进入下一阶段。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 第3篇

关键词:经皮微创,内固定,胫骨骨折,锁定加压钢板

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接近踝关节面, 胫骨下段不规则解剖形态, 软组织覆盖比较薄弱, 常常限制了普通钢板及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材应用。本科自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结合锁定加压钢板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36 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6 例, 其中男25 例, 女11 例;年龄17~59 岁, 平均38 岁。车祸13 例, 摔伤14 例, 重物砸伤7 例, 其它原因致伤2 例;闭合性骨折31 例, 开放性骨折5 例;单纯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6 例, 合并腓骨骨折30 例, 其中上段7 例, 中下段23 例;胫骨骨折线涉及胫骨干远端关节面15 例。按AO/ASIF分型, A2型8 例, A3型13 例, B2型9 例, C1型6 例。

1.2 治疗方法

对于新鲜骨折, 根据小腿肿胀情况及有无软组织挫伤等, 予石膏托外固定及跟骨结节牵引, 同时予脱水等治疗。伤后7~14 d, 待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术治疗, 开放性骨折行急诊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 常规应用止血带。合并腓骨骨折者需要内固定时, 采用1/3管状钢板或外踝分叶状钢板固定, 在决定胫腓骨手术先后顺序时, 结合术前胫腓骨骨折端的粉碎的程度及复位固定的难度, 按照先简单后复杂顺序进行。C型臂X线机辅助下闭合复位胫骨骨折, 重点恢复其长度、纠正成角和旋转畸形, 恢复关节面平整, 粉碎骨折块不强求解剖复位。对于干骺端存在压缩或关节面有塌陷的骨折, 先行撬拨复位, 在关节面恢复平整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 经透视证实对位线良好后再根据需要植骨。胫骨骨折的手术入路均采用内侧入路, 自内踝最高点向上做纵向长3~4 cm切口, 显露并沿着胫骨下段内侧面皮下组织及骨膜间隙潜行向上剥离, 形成潜行隧道。使用AO 4.5 mm胫骨干骺端锁定加压钢板, 根据胫骨下段的形态适当预弯接骨板后自内踝切口向近端插入, 透视满意后, 首先在钢板近端做约1 cm小切口, 克氏针临时固定, 于钢板远端钉孔透视下拧入1枚锁定螺钉固定, 再用等长的钢板于皮外准确定位钉孔, 并做小切口拧入锁定螺钉或标准螺钉固定。个别术中闭合复位困难者, 于骨折端处作3~4 cm的小切口协助复位, 克氏针或螺钉临时固定后再按上述方法放置LCP。术后3 d开始在床上进行踝膝关节功能锻炼, 6周左右复查X线片, 有骨痂生长后可以扶拐下地无负重活动, 进行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术中平均出血量160 mL, 平均手术时间92 min。患者体温均在术后3~7 d恢复正常, 局部炎性反应轻微, 1 例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水疱, 但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病例。术后6~8周开始部分负重, 完全负重平均16.4周。本组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24个月, 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 结果显示骨折愈合良好。以Baird 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优19 例, 良14 例, 中3 例, 优良率91.67%。

3 讨 论

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是骨折中治疗难点, 人们一直在寻找疗效确切的固定方法[1], 如各种钢板、髓内钉、外固定支架等。传统钢板内固定需大面积骨膜剥离, 进一步破坏骨折端血运, 加剧了不愈合的发生;髓内钉中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应用广泛, 效果也较为理想, 但在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其病例选择受到明显限制, 因此, 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仍然是国内外研究该类骨折的热点。随着骨折内固定治疗从机械力学向生物力学转变, 骨折治疗更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 强调保护骨的血运而不破坏骨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环境, 更加强调微创技术的应用, 提倡闭合复位和功能复位, 即生物、合理接骨术的观点。这时MIPPO技术理论和锁定加压钢板应运而生, 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进步, 采用锁定钢板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方法逐渐发展起来, 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其满意的治疗效果亦逐渐报导[1,2]。

MIPPO技术结合LCP是一种较新的骨折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不但强调了生物学的完整性, 而且保证了骨折愈合所需的生物学环境, 更加符合生物学接骨术的理念。锁定加压钢板是AO在一系列动力加压接骨板在实验基础上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技术融合, 于2001年研发出来的一种接骨板内固定系统[3], 这种内固定系统以其坚固的自身成角稳定设计和对骨膜的不接触压迫为特性, 可被用作加压接骨板, 产生轴向加压, 也可用作锁定内固定支架, 而减少对血供的影响, 还可以同时运用这两种技术, 既作支架, 又能加压。Florin等[4]研究同时比较动力加压钢板、限制性接触钢板以及锁定加压钢板三者的稳定性, 锁定加压钢板表现抗折弯能力、成角移位最小。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其优点有以下几点:a) 锁定加压钢板可以解决钢板较厚而局部软组织包容能力有限的矛盾问题, 减少了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出现。b) LCP作为内固定支架, 钢板不必与骨面接触, 使钢板对骨面的压力降到最低, 避免压迫骨膜, 对局部血运破坏的问题。c) 锁定加压钢板其钉板之间通过螺纹锁定, 板钉之间的整体稳定、固定强度增加, 因此接骨板即使未达到充分的解剖塑形, 仍可维持骨折端复位后的位置。因此, LCP的使用可以看作是一种与骨膜不接触钢板, 属于生物学钢板范畴, 应用MIPO技术时这个优势尤其突出, 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骨折局部血供的损伤。

为了进一步体现这一手术的优越性, 我们认为以下三个问题必须注意。a) 关于手术时机选择。闭合性骨折的处理不宜过分强调急诊手术内固定, 因为合适时机手术可降低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体会局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肿胀等炎症反应适度减轻之后 (一般需7~14 d) , 出血少, 手术时间缩短, 并发症少, 这时才是手术最佳时机。在过去的30年经历了由早期全面处理到损伤控制骨科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骨折应用早期全面处理原则进行手术, 早期下床, 避免长期卧床产生的并发症, 取得较好的疗效。经过10年研究发现, 在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早期手术本想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 结果却事与愿违。产生了损伤控制骨科理论[5], 其特点是初始暂时骨折固定, 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确定性处理。b) 关于钢板长度的选择。我们在相同条件下优先选择使用较长的钢板, 这是因为尽管影响LCP轴向强度和扭转刚度的因素较多, 但主要因素是其工作长度, 在固定螺钉量相同时, 短钢板比长钢板轴向强度差, 故此应遵循长跨度、低密度原则。作为内固定支架, 可增加固定的杠杆作用, 较长的钢板并不增加放置难度, 经小切口插入也不会对软组织造成明显损伤。其能够使螺钉能够分散置入, 使负荷应力在较大范围内得以分散, 从而避免密集置入的螺钉使负荷应力集中于钢板2枚紧邻螺钉之间的狭小区域而引起钢板断裂, 从而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c) 对于腓骨骨折的处理, 我们认为应根据腓骨骨折的类型决定治疗方法。腓骨的缩短、重叠、上移均可引起应力的改变, 产生创伤性关节炎, 如果合并高位腓骨骨折, 对踝关节影响较小, 就可不做处理, 中低位特别是缩短、重叠者我们多选择同时内固定。固定腓骨的好处是先固定腓骨可以防止胫骨短缩及旋转移位, 可使胫骨骨折更趋稳定还能提供小腿长度的参照。此外, 腓骨骨折固定后明显增加LCP的抗轴向负荷和扭转负荷能力[6]。我们进行胫腓骨内固定的先后顺序是根据胫腓骨的部位结合两骨折端的粉碎程度, 分别判断胫腓骨复位和固定的难度, 按照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进行。如果腓骨骨折简单或粉碎不严重, 则先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如果腓骨呈严重粉碎骨折, 则先固定胫骨下段骨折, 然后再固定腓骨骨折。许国祥[7]认为, 腓骨钢板固定既能增加固定强度, 减少并发症, 又可弥补外固定架固定的缺点, 是治疗Ⅲ型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本组病例手术过程也证实先复位固定腓骨, 通过腓骨的内支撑器作用, 牵引胫骨骨折的断端, 间接地使骨折碎片得以复位, 可以纠正胫骨的旋转, 恢复小腿的长度及力线, 降低胫骨复位难度。

总之, 采用锁定钢板可以提供锁定或非锁定选择的多样性功能使得它到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使关节周围骨折达到较好的愈合率、较低的失败率以及较少的并发症。其成功的应用要归功于微创钢板植入保护了骨折周围的生物学环境、以及稳定的机械力学环境。同时, 我们认为一些并发症如对线不良、感染、内植物取出困难、螺钉脱出也有可能发生, 在这一技术应用中应该引起注意, 方可避免。

参考文献

[1]赵快平, 熊波.Pilon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8 (2) :124-126.

[2]梅晓龙, 庞贵根, 张涛, 等.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30例报告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20 (16) :1267-1268.

[3]Frigg R.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An os-teosyntesis plate based on the dynamic compressionplate and the point contact fixator (PC-Fix) .Injury, 2001, 32 (2) :63.

[4]Florin M, Arzdorf M, Linke B, et al.Assessment ofstiffness and strength of 4 diffent implants availablefor equine fracture treatment:a study on a 20 degreesoblique long-bine fracture model using a bone substi-tute[J].J Vet Surg, 2005, 34 (3) :231.

[5]王雷, 蒋电明.损伤控制骨科的理论与实践[J].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 (6) :561-564.

[6]Strauss EJ, Alfonso D, Kummer FJ, et al.The effectof concurrent fibular fracture on the fixation of distaltibial fractures:a laboratory comparison of in-tramedullary nails with locked plates[J].J OrthopTrauma, 2007, 21 (3) :172-177.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胫骨骨折31例, 其中男16例, 女13例, 其中有2例为双侧胫骨骨折, 均为男性; 年龄19 ~ 65岁, 平均年龄47岁。合并腓骨骨折20例; 左侧胫骨19例, 右侧12例。本组31例病例中有4例属开放性胫骨骨折, 均行Ⅰ期清创缝合、跟骨骨牵引术, Ⅱ期待伤口愈合后行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手术治疗。

1. 2手术方法a) 若存在腓骨骨折, 先用1 /3管型或重建钢板固定腓骨, 以建立小腿外侧支撑结构。b) 选择合适长度锁定钢板 ( 一般为骨折线长度的3倍以上) , 要求骨折两端至少3枚锁定螺钉固定。自内踝下后方弧形切开5 cm切口, 将皮瓣向上翻起, 显露内踝, 同时注意保护踝管, 同样在骨折近端做5 cm切口, 切至骨膜。用骨膜剥离器沿内踝向骨折近端潜行剥离, 在骨膜和皮下组织间形成隧道。于钢板远端安装锁钉套筒, 手持锁钉套筒将锁定钢板于内踝处伤口向近端插入。在钢板近端安装锁定套筒, 手持2端端锁定套筒调整钢板位置。同时助手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 如果透视满意, 在锁定套筒中钻入钻头, 并将钻头留在骨质中临时固定骨折。如果骨折无法达到满意位置, 可于骨折部位切小切口辅助复位。在骨折远、近端各用1枚普通螺钉固定, 使得钢板与胫骨贴合良好。C型臂透视证实骨折及钢板位置良好后, 在骨折远、近端各锁入3枚以上锁定螺钉。

1. 3术后治疗本组病例术后均抬高患肢, 行脱水、预防深静脉血栓治疗, 未行石膏外固定。术后第2天起行踝、膝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 术后6 ~ 8周根据具体复查情况考虑扶拐行部分负重练习。术后12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弃拐负重活动 ( 一切均以患者个人情况, 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 。

2结果

本组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9 ~ 21个月, 平均16个月。31例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11. 7个月。术后无皮肤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由于术后未行石膏外固定, 早期行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 患侧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按照Mazur方法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分, 优14例, 良13例, 可4例。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骨折近段伤口渗出, 经过Ⅱ期清创后伤口甲级愈合。

总体疗效为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伤口愈合好, 患肢功能恢复好, 手术操作对骨膜破坏小, 31例患者随访后均骨性愈合。

3讨论

胫骨下段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 局部软组织覆盖较少, 血运欠佳, 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要求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 以保证骨折绝对稳定, 从而使骨折一期愈合。由于忽视了生物学的重要性, 手术中骨膜剥离范围广泛, 进一步造成了骨折断端血运障碍, 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骨不连发生, 甚至出现内固定去除后再骨折的情况[1]。随着BO观点的进一步被接受和认可, 通过间接复位技术, 尽量减少骨折部位血供的破坏和对骨本身的影响, 达到骨折尽快、 牢靠愈合, 同时早期经行患肢功能锻炼, 明显的减少了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本组31例病例术后均骨性愈合, 由于早期活动, 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无深静脉血栓发生。

传统的钢板固定的应力遮挡作用使骨的正常生理应力刺激降低, 导致钢板下骨皮质吸收、骨质疏松, 造成了部分骨折不愈合, 内固定断裂。而且很多实验证明, 与钢板直接接触区域骨皮质的血运破坏与内固定物有关, 加压的接骨板严重影响了板下骨皮质的血运。本组病例均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因为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普通接骨板和内支架两种功能, 既可作动力加压使用, 也可使用内支架的桥接作用。锁定的螺钉与板可以作为一个整体, 转移钉与接骨板之间的力矩, 纵向的应力可以通过钉颈部直接传导至骨折的两端。接骨板不需要与骨膜接触就能为骨折提供稳定的固定[2]。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 锁定内固定可较好的对抗弯曲和旋转力, 从而避免骨内螺纹滑脱, 减少锁定被拔出的可能性。 锁定方向的分散有助于钉孔对抗锁定螺钉的拔出。稳定的角装置使锁定螺钉免受非锁定螺钉所受的应力, 可改善对伴有骨质疏松骨折的固定效果[3]。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因骨质疏松导致内固定松动或螺钉拔出。

本组病例中胫骨下段骨折均采用内侧切口, 因为胫骨的张力侧在内侧, 在此植入接骨板符合张力带原则且操作方便。如果遇到Pilon等一些骨折, 骨折或关节面复位不满意时, 可于骨折部位切小切口辅助复位。这样既符合微创手术对骨折周围血运破坏较小的理念, 又符合涉及关节面等骨折解剖复位的要求。考虑到内踝尖纵行切口容易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内固定外露等并发症。我们一开始就选用踝下后方弧形切口, 将伤口选在不易磨损的部位, 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内踝处伤口愈合不良或内固定外露等并发症, 但因伤口选在内踝后下方, 造成术中内固定时操作不便。对于这一问题, 我们选用将同一型号的锁定接骨板放置于皮外, 与皮下放置的锁定接骨板完全重叠, 在需要拧入螺钉的位置标记并切开1 cm切口进行内固定。

与传统的内固定相比, 使用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具有固定可靠、血运破坏小、符合BO原则、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但我们必须正确掌握其操作的手术技巧,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手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

摘要:目的 讨论使用锁定钢板经皮微创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1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情况。男16例, 女13例, 其中有2例为双侧胫骨骨折, 均为男性;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47岁。结果 本组31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921个月, 平均16个月。31例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11.7个月。术后无皮肤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按照Mazur方法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分, 优14例, 良13例, 可4例。结论 选择性使用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手术是治疗胫骨下段闭合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关键词:锁定钢板,经皮微创,胫腓骨骨折

参考文献

[1]孙月华, 龚伟华, 朱振安, 等.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1) :9-11.

[2]张长青, 曾炳芳.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5.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 第5篇

生物—合理接骨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治疗概念基于关注骨折稳固与软组织完整之间平衡的骨折治疗方法。该技术对骨的生物学特性比较重视,对骨生长发育正常生理环境不产生破坏,为治疗尽量保护骨血供。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0—2012年之间的34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有关资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中有9例男患者,8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2-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岁。有8例患者在左侧腓骨,9例患者在右侧腓骨,骨折类型分布为,14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3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Mipo技术与锁定钛板相结合治疗方法。对照组中有11例男患者,6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4-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岁。有7例患者在左侧腓骨,10例患者在右侧腓骨,骨折类型分布为,13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4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类型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在局部麻醉情况下对闭合性骨折患者实施骨牵引,对开放性骨折患者实施清创缝合术,同时采取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进行临时固定。采用抗生素抗炎、20%甘露醇脱水等常规方法消退患者患肢肿胀,对症采取支持治疗方法,入院治疗一周左右时间基本消退患肢肿胀后,再实施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2.2.2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取硬膜外连续麻醉方法进行手术,患者采取仰卧姿势,在患者体表对胫骨骨折、内外踝及踝关节间隙等位置做好标记。对于合并腓骨骨折患者,应首先实施切开腓骨骨折复位,采用管型钢板进行内固定,使下肢长度得到恢复。在X线透视下利用间接复位技术,使患者胫骨实现良好对位、对线,不存在成角、旋转及短缩畸形等情况。选用适宜的锁定钛板以备用。在患者内踝尖端前内侧纵形开启3-5厘米小切口直至近心端,切口应达到骨膜,采用骨膜剥离器钝性分离深筋膜与骨膜之间长度足够的皮下隧道,在骨膜与深筋膜之间逆行将待用钛板紧贴骨膜插入。再次进行X线检查,对钛板长度及其位置、骨折端对位对线进行确认后,将同一型号、相同长度的钛板置于皮外同一部位,对钛板螺丝孔位置进行确定,开启0.5-1厘米的小切口以对应螺丝孔,采用自攻螺钉对其固定后锁定[1]。

2.2.3 术后处理

术后将患者患肢抬高,采用止血、抗炎、补液等常规治疗方法。若是老年患者,在术后第2天起采取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以避免形成血栓。术后可对患肢进行功能锻炼,术后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根据X线检查结果中的骨痂形成情况逐步开始负重活动直到自由行走。

2.3 评估手术疗效

对患者关节功能按照优、良、中、差四级进行评估,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愈合、疼痛、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时间及产生并发症的种类。

2.4 术后随访

患者都进行术后定期随访,对双下肢采取X线检查以确认骨折愈合情况,并对比患者健侧判断患肢是否恢复正常。

2.5 统计方法

利用软件对患者有关数据统计分析,P<0.05表明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 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愈合、疼痛、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时间等五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踝关节功能方面,治疗组患者有15例达到优良,优良率达88.2%,对照组有患者有16例达到优良,优良率达94.1%,两组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4 讨论

MIPO技术在多年临床中的应用,其核心技术是对患者骨折碎片活力最大程度保护,术中将固定器材经皮插入,尽可能减少对患者骨膜及骨周围血管网的破坏,为骨折良好愈合创造有利环境。生物学方面该技术优势比较明显,一是只有将钢板插入位置的骨膜剥离,使破坏骨膜及对骨折周围血管网的情况有效降低;二是血供丰富对术后患肢抗感染能力增强;三是该技术没有将骨折端碎骨去除,使植骨需求降低;四是该技术弹性固定形式可使患者骨折端微动,对骨痂形成产生刺激,促进骨折有效愈合[2]。

5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中采用Mipo技术与锁定钛板相结合对胫骨下段骨折进行治疗,获得了比较显著的疗效。相对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患者术中出血减少、手术、伤口愈合、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时间都明显缩短,同时术后关节功能和并发症也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世珑;刘鹏;等.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7):78-79.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中,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3~68 (平均41) 岁。其中42例为交通伤, 10例为摔伤, 其余8例为其他原因导致;骨折按AO分类:A型38例, B型14例, C型8例;其中12例为开放性骨折, 7例为GustiloⅠ型, 5例为Ⅱ型, 20例为闭合性骨折, 受伤后到进行手术的时间方面, 开放性骨折患者为5~8 (平均7) h, 闭合性骨折患者为3~8 (平均5)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0.05)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

1.2 方法

用腰麻、局部加辅助麻醉、硬膜外麻醉对所有患者进行麻醉, 成功麻醉后, 在患者颈前外侧下端企切开弧形切口, 将胫骨远端骨折上下两端显露出来, 复位骨膜和骨片, 成功复位之后保持牵引下治疗时使用钢板固定,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术后让患者在病床上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 为有效防止感染, 可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治疗6w后让患者尝试进行部分负重锻炼, 治疗3个月后依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让患者进行完全负重锻炼, 在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定期复查[1]。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治疗方法对胫骨下段骨折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 用χ2检验统计学数据, 如果P<0.05, 则说明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2]。

2 结果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认真观察和定期随访, 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 观察组患者为10.9±0.5w, 对照组患者为17.5±0.5w, 经χ2检验, 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石膏制动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相对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较优。见附表。

3 讨论

3.1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优势

胫骨下段具有较差的血供和菲薄的软组织, 血运及保护不能得到良好的供应。当髓内营养动脉中断, 如果在从骨干剥离骨膜, 就会引发整个骨干皮质坏死。因此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就具有极高的发生率, 这也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运用锁定钢板对胫骨下段骨折进行治疗时, 在切口设计和手术操作上, 剥离软组织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同时在维持锁定钢板的内支架固定模式的稳定性时不需要通过钢板和骨的加压摩擦力, 因此不会明显破坏骨质血液循环, 使骨折端的血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从而促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3.2 胫骨下段骨质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3.2.1 骨折手术的时机的选择

软组织的条件状态决定着骨折手术的时机。如果患者只是简单的骨折和较小的软组织损伤, 那么就有可能在最初6~8h内给予确定的内固定治疗, 而如果患者具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或是粉碎性骨折, 那么在选择手术时机时就应该: (1) 稳定软组织, 将患肢抬高, 让静脉血和淋巴液能够顺利回流, 同时在进行外固定时可以使用石膏托或外固定支架或根骨牵引, 对肢体的长度进行有效的维持, 将软组织挛缩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并可以用七叶皂苷等对患肢进行消肿; (2) 进行内固定的时间应选择在肿胀减轻、软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一般情况下为5d~3w。

3.2.2 摄片和复位的操作

手术之前在摄片时放大的比例应该是1:1, 将钢板的长度和安放的位置事先计划好, 并在C型臂X线监视下进行复位。

总之, 通过对本组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得知, 锁定钢板治疗的手术时间, 石膏制动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传统解剖钢板, 所以临床对胫骨下段骨折进行治疗时, 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对提高骨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传统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0年7月~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钢板, 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骨折均Ⅰ期愈合, 其中观察组10.9±0.5w, 对照组17.5±0.5w, 观察组手术时间47.5±6.4min。石膏制动时间16±4d,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41.5±3.5min, 石膏制动时间为25±5d。结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得知, 锁定钢板治疗的手术时间, 石膏制动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传统解剖钢板。

关键词:解剖钢板,锁定钢板,胫骨骨折,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烨平, 程毅.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 2012, 18 (9) :189-190.

[2]Zjowodzki M, Williamson S, Cole PA.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he less in 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angled blaue plate, and retrog-vade intram natl for the fixation of distal femuv fracture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004, 11 (107) :1107-1108.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胫腓骨下段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 A组22例, B组24例。入选标准:胫骨干下段闭合性骨折 (以胫骨中下l/3交界处以下, 踝上5 cm界定) , 伴或不伴有腓骨骨折, 不伴有神经损伤, 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A组男16例, 女6例, 平均年龄 (35.6±6.5) 岁;致伤原因:扭伤4例, 摔伤8例, 车祸伤9例, 其他1例;骨折按AO分型:A型7例, B型9例, C型6例。B组男17例, 女7例, 平均年龄 (37.3±8.4) 岁;致伤原因:扭伤4例, 摔伤11例, 车祸伤7例, 其他2例;骨折按AO分型:A型6例, B型11例, C型7例。两组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入院后均行外固定、冰敷、消肿治疗。一般在肢体肿胀消退7~10 d、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A、B交替方式选择手术方案。A组采用闭合复位、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内固定, B组采用闭合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 并由笔者定期随访。

1.2.1 A组

手术在硬件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 使用止血带, 屈髋屈膝, 取髌下正中切口, 切开髌腱, 于胫骨平台关节面前缘下方1 cm、偏内0.5 cm处以开髓器开髓, 牵引骨折, 用髓腔复位器复位, 可用点状复位钳协助复位, 透视复位良好及髓腔复位器位置良好, 置入导针, 逐渐扩髓, 每次增加0.5 mm, 扩至比选用髓内钉大1 mm时停止, 植入合适大小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 钉尖尽量接近胫骨远端关节面。安装瞄准器锁入远近端锁定。

1.2.2 B组

手术在硬件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 使用止血带, 选择合适长度的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钢板, 自内踝前方取长约3 cm纵行切口, 注意保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 用骨膜剥离器沿胫骨远端向近端潜行剥离, 在骨膜外形成隧道, 皮下插入接骨板。牵引复位胫骨骨折, 骨折处不必显露, 必要时可使用点状复位钳经皮外钳夹骨折端辅助复位, X线透视确定位置满意后, 上下各固定3或4枚锁定螺钉。如果为横形骨折可以使用加压螺钉, 如果是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 不必强行加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随访骨折复位情况、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Johner-Wruhs评分[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8~36个月。A组解剖复位11例, B组14例。A组1例骨折延迟愈合, B组1例皮肤切口延迟愈合。末次随访时疗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 A组优14例, 良6例, 可2例, 优良率90.9%;B组优15例, 良7例, 可2例, 优良率91.6%。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较B组短, 手术时间短。两组在手术出血量, 住院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 切口并发症和末次随访Johner-Wru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胫骨的血液供应来自髓内和骨膜两部分。对于正常解剖结构来说髓内血供是主要的, 但对于骨折创伤, 骨膜的血液供应变为主要的血供[2], 提供骨折愈合过程所需要的血运。胫骨下段软组织覆盖少, 血运较差, 加上因此伤后容易发生局部血运障碍, 并进一步使骨折难以愈合且容易感染。骨折后如果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需要一定的骨膜剥离, 对骨的血运造成破坏, 同时清除对骨折愈合有利的断端血肿, 术后骨折愈合的时间延长。出现骨折不愈合及感染的概率增大[3,4,5]。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既体现了微创技术, 又达到了生物学固定的目的[6], 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钢板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属于MIPPO技术, 不切开骨折断端的软组织, 减少了骨折断端的骨膜剥离, 保护了骨折局部的血运, 已在临床广泛应用[7,8,9]。间接复位是通过纵向牵引力, 使胫骨长度恢复, 而在骨膜紧张后骨折端周围的软组织可形成一个软组织夹板的作用, 同时可矫正骨折端的旋转。锁定加压接骨板是内置固定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能同时用普通螺钉和锁定螺钉。其组合锁定钉和接骨板的角度锁定设计使接骨板、螺钉和骨牢固地连接成一体。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成角稳定性, 减少了对其下方的骨膜及骨质压力, 保护了骨折断端的血运, 有利于外骨痂的形成, 促进骨折的愈合。螺钉与接骨板锁定结合后的钉板结构能够带来更好的整体稳定性, 形成一种内支架固定机制。由于有成角稳定性, 可使骨折在复位固定后不易产生骨折复位丢失的情况, 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不容易出现螺钉的松动而导致复位固定失败。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远端特殊的形状适合胫骨远端内侧的解剖, 使接骨板和胫骨贴合相对较满意, 减少了对重新塑形, 有利于保护接骨板的结构稳定性, 且可向不同方向锁定螺钉, 并排锁定螺钉节省了垂直空间, 更适用于累及关节的胫骨远端骨折, 邹剑等[10]报道经皮固定不切开骨折端复位往往达不到解剖复位, 因而减少了的对和面积。从理论上讲, 生物学固定是不追求解剖复位的, 李鹏等[11]报道可使用点状复位钳辅助复位, 以促进骨折断端的接触。由于闭合复位需要术中透视,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但平均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住院时间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下地负重时间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高。传统胫骨交锁髓内钉的应用可以用治疗于大部分胫骨干骨折, 对于胫骨下段骨折尤其是离踝关节较近的骨折, 骨折远端往往只能锁1枚锁定, 稳定性差[12], 髓内钉远端锁钉也很难避开骨折线, 其应用也存在局限性[13]。最近开始应用的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治疗胫骨下l/3骨折具有一定的优势, 与传统交锁髓内钉比, 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结构设计更适合胫骨下段骨折, 远端锁钉孔近侧缘至髓内钉尖端距离更小, 这扩大了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向远端延伸的范围, 有报道称可用于骨折线下端距离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最小距离为3.5mm的骨折[14]。突破了传统髓内钉只能固定距胫骨端关节面50 mm以上骨折的范围, 提高了髓内钉在该处骨折的稳定性, 李欢等[15]通过尸体胫骨作生物力学实验发现比胫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强度高5%~30%, 刚度高10%~20%, 应力遮挡少60%~80%, 承载能力提高20%左右, 对于偏近端的骨折, 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更为实用。所以, 胫骨下段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胫骨远端内侧锁定板或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在并发症和术后疗效相比较, 均可作为胫骨下段闭合性骨折有效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与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手术创伤、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方法:对46例胫腓骨下段骨折行内固定术,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A组22例, 行闭合复位、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内固定;B组24例, 行闭合复位、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两组手术创伤、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2.9个月。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较B组短, 手术时间短。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和末次随访Johner-Wruh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胫骨下段骨折, 采用闭合复位、胫骨超远端解剖型髓内钉与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板治疗是有效的可行的, 均可以减少手术再创伤, 愈合率高, 恢复快。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 第8篇

关键词:胫骨下段骨折,内侧锁定钢板,微创治疗,疗效

胫骨骨折临床上很常见,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不同的方法治疗效果差别很大,我科自2012年5月—10月采用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经皮微创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取得良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19岁~56岁;致伤原因:车祸、重物砸伤、高处坠落伤,扭跌伤等;其中合并腓骨骨折20例;骨折类型:斜形、粉碎形、螺旋形。有随访资料的35例。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术前支具固定或跟骨牵引,待患肢局部消肿后行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在患肢大腿绑扎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抬高患肢,止血带充气止血;在牵引下进行整复骨折,取患肢内踝前下方弧形切口,约5 cm,逐层分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内踝,用骨膜剥离器紧贴胫骨剥离,将长度适宜的锁定钢板由切口处插入,先打入1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钢板,再旋入1枚长度适宜的螺钉,沿胫骨骨折上方取4 cm的直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钢板及钢板孔,沿钢板孔钻孔,先旋入1枚长度适宜的螺钉,然后术中透视,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钢板两端再各旋入2枚长度适宜的螺钉,退出克氏针;合并有腓骨骨折的先切开复位钢板固定腓骨,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胫骨骨折达到一定复位效果。术后处理,加压包扎。

1.2.2中药治疗骨折及术后初期内服我院协定处方消肿活血方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1包/次,冲服,Tid。术后当天开始肌肉等长收缩锻炼,第2天即可进行膝踝关节的功能锻炼,伤口拆线后予本院成方下肢洗伤方行局部熏洗患肢以舒筋活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用法:水加热后先熏洗,待水温合适后再浸洗,Bid,2天1剂,3周后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X线显示骨痂生长后开始逐渐扶拐部分负重行走。

2结果

本组35例随访资料完整,随访时间16个月~27个月不等。平均住院14 d,术后复查片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未出现骨折迟缓愈合或骨不愈合病例,患肢功能良好。X片显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8周。

3讨论

胫骨下段骨折一般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是传统手术方法为了保证骨折的精确对位和绝对稳定的AO原则,常需较长的切口及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且手术时间一般要在损伤后1周左右,待局部皮肤组织肿胀消退后,皮肤张力减少后方可实行;因为胫骨的营养血管由胫骨上1/3的后方进入,在密致骨内下行一段距离,然后进入髓腔,而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干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导致切口感染、不愈合,骨愈合迟缓、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1]。锁定钢板作为内固定支架,可以微创经皮置入,对骨折部位骨质的血供破坏和局部软组织的干扰与损伤降到最低,符合生物力学固定的原则和微创手术的特点,骨折愈合更快,小切口操作使得感染概率降低,可达到皮肤组织早愈合,减少手术瘢痕的效果[2]。

传统的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在固定原理和适应证上有一定的区别,两种钢板设计的理念和固定原理不同,同时,锁定钢板在处理粉碎性的干骺端骨折上优于传统钢板,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更有优势[3]。解剖塑钢板治疗靠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折时,需通过调整进钉角度使得骨折断段尽量加压,如果骨折块间没有紧密的贴合加压,就可能产生延迟愈合;且钢板安放后应反复检验骨骼生理轴线;锁定钢板的设计是将螺钉与钢板之间相互锁定避免螺钉的滑动,固定骨折不再依靠钢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在生物力学上形成一种固定角度的单横梁构造[4],钢板与螺钉之间相互锁定,内固定在承受剪切力时,可以转换为螺钉与骨之间的压应力,这种力学转换有利于骨折的固定[5]。

若合并腓骨中下段骨折时,腓骨骨折较多见于简单骨折,一般情况都是先复位固定腓骨骨折,恢复小腿长度,纠正下肢的力线。在胫骨安放钢板前,不需要大量剥离软组织及骨膜,不要求绝对的对位对线,但若骨折线经过关节面时,要求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以防止出现晚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总之,微创经皮置入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符合骨折固定的生物学原则:骨折局部的血运破坏少,骨折端周围软组织干扰少,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则,可以达到创伤小、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术后瘢痕小及内固定钢板螺钉断裂少的目的。

本院协定处方消肿活血汤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止痛的功能,骨折后及术后早期使用可使瘀血尽早消散,促进肿胀消退。熏洗法古称“淋拓”、“淋洗”、“淋浴”,具有舒筋活络、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多用于四肢关节损伤的治疗,适用于关节强直拘挛、酸痛麻木或损伤兼夹风湿者。本院协定方下肢洗伤方,由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伸筋草、透骨草、防风、千年健、威灵仙等药物组成,利用中药熏洗方式,通过对患者的局部熏洗和浸泡,药物有效成份通过皮肤深入皮下、关节等部位,以发挥其药效作用。另外热力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缓解无菌性炎症及肌肉组织的粘连,滑利关节,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渗出物的吸收,恢复关节功能。本组病例随访骨折愈合良好,患肢功能佳,与辩证使用中药内服外用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李爱国,陈鸿辉.胫骨下段解剖钢板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3):3-6.

[2]苏振刚,王筱林,杨金华,等.经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8):2392-2393.

[3]高展军,阚世廉,丁尔勤,等.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胫骨远端Pilon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7):3111-3115.

[4]刘涛,肖俊,张毅,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关节端复杂性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65-6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胫骨下段骨折论文】相关文章:

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07-13

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复位的临床论文01-07

胫骨骨折08-15

胫骨髁骨折05-08

胫骨股骨骨折05-19

胫骨骨干骨折06-22

胫骨中段骨折06-23

胫骨干闭合骨折06-07

老年胫骨平台骨折08-08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08-22

上一篇:强化健康教育下一篇:大众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