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诞生范文

2024-05-19

英雄的诞生范文(精选3篇)

英雄的诞生 第1篇

当初白金公司推出的Gelly King虽然流利, 但是夏天的时候, 由于出墨量大, 相对的落墨也增多, 这是致命伤, 也是这几年无法推广的原因。数年来, 包括印度、德国、美国相继推出约2000CPS的墨水, 流利度比以前更好, 但积墨问题还是无法根除。

让我们来做一个分析, 油性圆珠笔粘度约18000CPS, 水性笔粘度约10CPS以下, 中性笔粘度约1500CPS左右。18年前德国Dokumentall公司推出低粘度圆珠笔, 粘度约7000CPS左右, 10年前Chad的油性笔约1400CPS。我们发觉水性笔及中性笔不会积墨, 但是墨水稀, 写在纸上易扩散, 而且写后要较长时间才会干燥, 有时手触及刚写过的字会污染纸张及手。新一代的油性笔的改善于是有了方向 (平常在600CPS左右, 书写时珠子转动生热将粘度变低至200CPS左右, 是利用中性笔的Gel原理) , 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发展, 既要保持中性笔的流利不积墨, 又要加入圆珠笔快干及书写长度的优势。

在日本习惯用油性圆珠笔, 而较少用中性笔。我认为新的墨水加上新的笔头, 有点类似Jet stream的笔, 在日本会取代大部分的中性笔, 也会取代一些油性圆珠笔。但是在中国约60%的人使用中性笔。40%的人使用油性圆珠笔, 笔者推测, 新的中性笔会取代大部分的油性圆珠笔, 也会瓜分一些中性笔的市场。

上海白金公司将这款新笔取名为新珠笔 (Jet Ski) , 现将新珠笔的优点归纳如下:

摩擦系数低, 所以书写更流利。

快干, 不会污染手及纸张。

墨水出墨量少, 所以书写距离比老款中性笔长。

颜色深, 起笔后即可书写。

落墨很少, 不像油性圆珠笔落墨多。

静涸滴墨少, 这点比针管中性笔及圆珠笔好。

英雄诞生记 第2篇

记得以前总在种种书籍上面看见这么一句话,人民是0,英雄才是0前面的那个1。没有英雄,人民无所作为。当时仿佛醍醐灌顶,顿觉英雄的光辉闪耀在我的胸前。而今突发奇想,那个1,没有0,又能怎样?

中国人的英雄情结不比任何其他民族的来得弱。而英雄总是悲情的,李娜在单飞之时,相信也是经历无数压力。而如今法网夺冠,一下子被捧上了天,笔者实在为李娜感到担忧。相信大家都记得,不久前的08奥运会,中国人的骄傲。在这场盛事之上,刘翔在最后时刻选择退赛,一时间举国哗然。多少人认为他即使走也要走完这一条道。这听着多么壮烈,背后却让人不寒而栗。到底要到怎样的程度,一个人才能不让所有人失望。

是的,我们总习惯让他人来当英雄,因为这可以让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英雄最本质的特点以及优点就在于,一旦事情搞砸了,那就是他的责任。在承认他人英雄的同时,我们便有了平庸的理由。这是一件让人感到多么惬意的事情:我们甚至能指出英雄的错误。

还有一个现象则更让人觉得有意味。不久前微博风传李娜家人拒绝捐款给红十字会,最终李娜出面澄清并无此事。李娜这庆功都还没结束,就已经被人当枪使。且不论红十字会做的那摊子破事儿,单就这一个事情,就可以看出一个英雄的成长有多么的悲催和不可控。

法网冠军李娜,摇身一变,成为了敢于对抗腐败的斗士。这能说是一件坏事么?恐怕很难。李娜从一个体育英雄升华成政治层面的英雄,这一步迈得有够大,且不论李娜到底被代表了谁,这一部分已经不是一个法网冠军能够掌握的了。

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第3篇

一、悲剧产生的内在原因

尼采曾说过“最坏的东西是马上就死, 次坏的东西是迟早要死。”[1]为什么人生会痛苦呢, 因为“欲”的存在, 我们便开始痛苦——人之有限和“欲”之无限形成了强烈的矛盾, 人生永不会得到满足, 人生也就永不可能完美幸福。

人之欲望来源于人对于自然之一切所产生的关系, 并且这种关系是关涉到“人之利害关系”的。从“利害”关系中, 人们关注的是物对于人的有用性而不是它本身的价值, 这样人就会用有用性来衡量一切关系, 想要摆脱痛苦, 就必须忘“物我之利害关系”。

自然对于人而言是不可能与人完全断裂开来, 自然中的一切都被人所用, 这样才能维持人的生存;宗教在某种程度让人清心寡欲, 对物无求, 而这是被动的, 他们需要一个神来强制地指引着他们忘记世俗。那只有在美的艺术中, 我们才能主动地不再关注物与我的利害关系。物只是呈现它自身, 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物物化”而非“物人化”的过程。在艺术中, 我们进入到一种体验的、感悟的心理过程。而艺术之所以能让我们“超然于物我利害关系”之外因为它是“梦”。我们要忘记生存之痛就要通过“做梦”——把现实梦幻化, 将痛苦用快乐的外形遮盖, 毕竟“梦”代表了一种美好之义, 就像叔本华所说“日神:‘就像在汹涌咆哮, 波涛起伏的无垠大海上, 一个船夫坐在小船上, 托身于这经不起风浪的交通工具;’而日神就是这个交通工具。”[2]

“梦”, 它是不需要艺术家的理性作为中介而从自然界中迸发的原始力量。在梦的世界中, 能“独自把关于生存之恐惧与荒诞的恶心念头变成借以让人生存下去的想象:这就是作为艺术上对恐惧之克服的崇高, 和作为艺术上对荒诞所致恶心之宣泄的滑稽。”[3]。这是艺术的理想所在, 也是人类产生艺术的内在需求。

二、悲剧创作的条件

尼采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把眼光牢牢盯住希腊人的那两位艺术之神:日神和酒神, 并在他们身上认出其最深刻本质意义和最高目标各异的两个艺术世界的生动而直观的代表。”[4]他用“梦”来比喻“日神”, 用“醉”的状态来比喻“酒神”。“日神”可以这样理解, “梦境的美丽的幻象, 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前提, 是诗的艺术的重要的一半。阿波罗的艺术世界的准则是:适度的自制, 摈除粗野的激情, 并有造型之神智慧的静穆。阿波罗的魅力在于, 能令人们无时无刻的不忘艺术性, 并保持对距离的清醒认识。”[5]

仅仅依赖于“梦”对现实的美化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酒神”来弥补这个日神带来原先就存在的恐惧。酒神是一种“狂醉”的状态, 人们在此状态下忘记自我, 达到一种狂欢的状态。没有了对外物的诱惑, 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紧张的关系, 没有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因而人人亲近之, 尼采将此评价极高, “他感觉自己就是神, 他现在甚至变得如此狂喜、如此振奋, 就像他在梦中看见诸神的变化一样。人不在是艺术家, 他变成了艺术品。”[6]

日神和酒神都是艺术家自然力量的迸发, 它们和谐地在音乐中统一。尼采说过, 音乐是意志的语言, 激发人的想象, 让活泼、不平静的“鬼神世界”在我们身上体现, 另一方面, 音乐让形象和概念体现了一种更高的意义。“音乐不是情感刺激, 而是情感表现;它表现着作曲家的情感想象而不是他自身的情感状态, 表现着他对于所谓‘内在生命’的理解, 这些可能超越他个人的范围, 因为音乐对他来说是一种符号形式, 通过音乐, 他可以了解并表现人类的情感概念。”[7]音乐作为一种发生艺术, 音乐如何使时间被我们所听, 使时间的形式和连续被我们所感知, 就因为他凭借着符号创造, 尼采对音乐的喜爱就是因为音乐能使得艺术家的心灵得到一种净化。

尼采这样说过“酒神倾向跟日神倾向相比, 显现为永恒、原始的艺术力量, 这种力量尤其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生存中, 正是在这个世界中, 一种新的美化外观成为必然, 以便保持活生生的个体化世界的生机。”[8]可见, 酒神精神对悲剧的根源性作用, 更能反映出人的本质。

三、悲剧——从痛感滑向审美快感的升华

当海德格尔一再地强调“诗人何为”, 我们可以在尼采这里得到答案, 那就是为着揭示存在的真理, 让人类关注人自身。所以艺术是我们人类给自己缔造的一个梦幻的世界, 一个在其中呈现醉酒状态而从而可以获得自由和短暂的快乐。

我们从悲剧主人公身上见到了我们在生存中会遇到的矛盾, 我们认识到了自身。越是伟大的悲剧, 越是让观众感到一种由原来为人物命运感到悲伤的痛苦转化到一种“快感”, 《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哈姆雷特有着王子尊贵的地位, 有着甜蜜的爱情和忠诚的友情, 本来他可以在这些美丽外观下度过一生但是父亲的死亡让他惊醒。所谓的理性也没办法解决人之有限和欲之无穷的冲突, 他有了延宕的行为, 这种犹豫是对存在意义的考虑——人生来就是要承担被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越是想要改造世界, 越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 就像是哈姆雷特越是想要为父报仇, 越是发现复仇之艰难, 哈姆雷特是痛苦的, 他发现了自己的真实的生存处境。相对来说, 我们是快乐或说是放松的, 因为我们知道了人类的存在是通过哈姆雷特的遭遇而得知的, 而不是自己的亲身体验, 即使没有经历过哈姆雷特似的苦痛, 我们也能深感同受, 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悲剧主人公就像是一个大力的提坦神, 把整个酒神世界背到背上, 解除了这个世界给我们造成的负担;而在另一方面, 悲剧又善于通过同一个神话悲剧, 以悲剧主人公的身份, 把人从贪恋此生的压力下拯救出来, 并以告诫之手提醒人们还有另一种存在, 有一种更高的快乐。”[9]所以我们在欣赏悲剧的时候, 痛并快乐着。

诚如尼采所说, 甚至在生命最陌生、最艰难的问题上才能最大程度的肯定生命, 肯定存在。人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而斗争最激烈的就是在艺术中的表现。通过主人公的生命毁灭, 认识到自身, 获得净化、宣泄情感的力量, 在尼采看来可概括为一种“形而上的快感”, 这是悲剧的意义, 也是艺术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3][4][6]尼采:《悲剧的诞生》,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第27、18、48、94、98页

[5]李益:《浅析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阿波罗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精神》,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12期

[7]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第一版, 第127页

上一篇: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下一篇: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