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2024-05-05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精选9篇)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它与物质资本的最大差别在于人力资源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一般而言, 人力资本的类型主要有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等等。技术与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它主要通过专业学习、在职培训以及“干中学”等途径取得。农村女性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 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类型与一般的人力资本略有差异。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就是指农村女性劳动力身上所凝结的文化水平、技能知识、体能和所有能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能力, 这些被凝结在人身体中的能力都是一种人力资本的存量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农村教育投资 (农村基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技术培训) 、农业生产的经验积累、农村健康投资、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活动等所积累形成的。 (黄雯, 2010) 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 农村经济活动中打工潮的发展, 农村女性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关注她们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对消除农村贫困有重要影响, 还可以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素质, 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同时, 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 形成女性人力资本增长的新型模式, 提高女性自主能力, 也有助于减少社会文化意识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一、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现状

目前国内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研究都首要着重教育和健康两方面, 认为当今农村女性受教育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东西部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入的性别差异明显, 对农村女性教育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是参加农业劳动的基本需求, 而现今的农村女性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在总体上还需要不断改善。在迁移方面, 虽然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速度和规模在逐年上升, 但相对于男劳动力来说, 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是较小的, 迁移流动缓慢。有相关研究显示, 女性劳动力的流动除了和所受教育的年限相关外, 还要受自身年龄、来自地区和配偶的工作地域的影响, 这说明了女性的劳动力流动不仅受经济动机的刺激, 家庭方面的因素对她们的影响更大。 (刘常惠, 刘海涛, 2007) 在政治资本方面、宏观角度方面看来, 农村女性政治素质总体上偏低, 参政议政的意识薄弱, 且女性参与率明显远低于男性。虽然近年来, 随着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推广普及, 农村女性有了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 但由于历史传统原因, 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依然较低。由于她们受教育水平有限, 因而政治素养不足,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并不了解, 也没有增添政治知识的动机和途径。 (徐燕, 2009) 在投资关注程度方面, 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受教育的成本比城市高出许多。一些家庭过早地结束了农村女孩的受教育机会, 进入就业的行列以为贫困的家庭创造收益。社会普遍认为对农村女性的教育投资成本较高, 收益水平低, 因而使其成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薄弱环节。 (李杰, 刘杰, 2006)

(二) 影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原因

造成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的因素较为复杂,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从历史传统来看, 封建社会存在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依然没有根除, 女性的自主能动性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同时, 也有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就技术环境与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形成关系来看, 技术环境决定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生产与配置的基本内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形成是在一定的人力技术环境约束下的,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及投资方向取决于一定的人力技术环境。 (黄蓉芳, 2007) 从经济方面来说, 虽然农村的经济状况在逐年改善, 但与城市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 教育的发展以及其他人力资本的投入都与经济密不可分, 需要经济的支撑和保障。经济发展的滞后就造成农村人力资本尤其是女性资本投资的降低, 于是在农村中不受重视的女性成了辍学的主要人群, 因此教育素质不高。在此之后, 通过其他方式接受教育或获取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 严重局限了人力资本在这一部分的提高。由于现有户籍制度的限制,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如需在城市就学, 需缴纳高昂的择校费, 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投资的成本。农村医疗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目前农村医疗合作的覆盖率很低, 由于体制还不够完善, 一些在外地的务工人员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导致经济补助也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女性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当弱, 使得保障体制的执行过程较为艰难。 (徐燕, 2009) 从女性特质来说, 她们可工作的时间长度远低于男性, 一旦进入结婚、生育和抚育子女或赡养老人等中止工作的阶段, 再回到劳动市场就相当困难了, 使得对女性人力资本的投入获得收益的风险大于男性, 这也成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关键是考量人力资本的成本及其收益, 主要涵盖了培训和教育的费用。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一般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相似, 其投资的价值来源于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 前者即为缴纳的学费、书本费和其他学习费用, 后者就是由于参与教育而失去的可以创造劳动收入的时间, 也就是放弃教育投入劳动力市场工作取得的相应报酬,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就是取决于机会成本大小。从投资获得的收益而言, 增量收入既关系个人, 也对社会有影响, 所以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人收益考量的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而带来的具有终身效益的经济上的正收益。黄雯对在宝鸡市5个县的农村地区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西部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程度与她们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这就表明, 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多, 资本存量越大, 对劳动效率和劳动能力有正向影响, 从而增加家庭收入。 (黄雯, 2010) 学者冯春梅就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出, 农村女性的教育、培训、外出和工作时间与农村女性的收入正相关, 说明了这几种人力资本投入带来了经济收入上的增长。 (冯春梅, 2010) 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相比, 是更为重要的投资价值成果。因为社会收益除了有经济方面的效益外, 还包括非经济的影响。经济收益表现在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也有助于整个行业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经济增长。在非经济收益上, 农村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教育子女和管理家庭收支的主要职责, 所以她们的教育程度决定了其家务管理效率和家庭经济与发展的统筹规划能力, 这就间接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于宏, 索志林, 2009)

三、针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对策

(一) 增加教育投入

基本目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方面的局限。研究者认为, 必须从教育和培训方面着手, 切实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以期提高女性人力资本的存量, 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首先, 加强基础教育, 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打下良好基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初等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其次,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等学校要支持和鼓励女学生学习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 国家助学政策适当向农村女学生倾斜, 为女性学习和研究农业科学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和更宽阔的学术空间。再次, 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加强农村女性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女性的综合素质, 增强致富本领。在广大女农民中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使女性获得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许艳丽, 2009)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政府作为农村教育投资的主体, 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善, 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地区, 许多家庭无力承受随着教育级别升高而带来的高额教育费用负担, 因此必须通过中央和地方在财政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才能解决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同时改善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 为农村女性技术教育提供条件。针对目前农村发展的需要, 推广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技术教育, 可以更好地被农村地区多数人认同和接受。 (李杰, 刘杰, 2006)

(二) 健全农村女性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国家应进一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完善农村女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加强对农村女性医疗卫生保障管理的监督。

(三) 加大对农村女性迁移资本的投资关注程度

成立指导和监督女性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相关部门, 为她们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源的支持, 尤其是在社会保障、住房问题和子女就学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农村女性人才市场层次化、网络化, 从而形成农村女性人才的对流。 (王英梅, 2006)

(四) 支持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带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 还是需要从农村本身寻求资源和解决办法。从珠江三角洲农村致富的实践经验来看, 解决的核心就在于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模式转换为农业产业化形式, 使农村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 参与到市场分工的洪流。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的大型企业蓬勃发展和扩大的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增加, 这就可以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通过给她们提供工作岗位, 积极引导农村女性参与产、供、销一体化的分工协作。在职业岗位中, 增加收入的正向激励会引发女性劳动意识的提高, 努力寻求“干中学”等方法来提高自身人力资本, 以获取更高的报酬;这样就达到了学习农业劳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增加个人经济收入的双赢局面。 (黄蓉芳)

四、小结

现代市场的无数经验证明, 经济若要持续增长,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人力资本投资即个体的人力资源增加, 将提高人力资源对信息、知识、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转化能力,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农村发展离不开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提高。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 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个重要范畴。因此, 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必须切实重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开发, 加大投资力度, 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增加, 使其收入得到提高, 生活水平得以改善, 并促使女性在农村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春梅.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8月, 第12卷, 第四期, 56页.

[2]黄蓉芳.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形成的技术环境分析.农村经济, 2007年, 第7期, 129页.

[3]黄雯.西部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特征和行为分析.社会科学家, 2010年6月, 第6期, 总第158期, 64-66页.

[4]黄雯.西部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以政府投资主体为视角.前沿, 2010年, 第16期, 总第270期, 75页.

[5]刘常慧, 刘海涛.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进展.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年, 第2期, 67页.

[6]刘杰, 李杰.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分析.科技创业月刊, 2006年, 第1期, 148-149页.

[7]王英梅.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年10月, 第18卷, 第5期, 46页.

[8]许艳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与对策.经济问题, 2009年, 第5期, 91-92页.

[9]徐燕.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原因分析.网络财富, 2009年8月, 187页.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2篇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风险规避

一、人力资本的界定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的内涵界定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1)的涵义可从内容和形成两个方面去界定。从内容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所包涵内容,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的总和。其主要代表是舒尔茨(Shuhz,1990),他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从形成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而其中的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其主要代表是贝克尔(Becker,1993),他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有意识地投资活动所形成的,由知识、技能、体力或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组成的,能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存量资本。

2.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以人为投资对象、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的企业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流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实现。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这部分投资往往是由政府支持的,其投资的效果与政府教育政策、教育重点有关。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企业主要是支持员工进行在职的继续教育。培训投资是直接服务于现实的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的投资,包括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劳动力流动投资指劳动力流动是现代经济社会普遍现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动态中不断地组合,形成最优配置,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卫生保健投资主要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使员工保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

二、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源,但由于被开发主体的原因而导致企业经营后果与经营目标相偏离的潜在可能性,即经营后果的不确定性。

1.人力资本与其承载者的不可分性及其流动性

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主要表现为蕴藏在人体内的一种劳动能力,其投资形成的资本形态与其承载的主体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作为生物形态的人力资本主体由于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会出现年老、疾病、死亡等生物现象,因而所投资的人力资本会因为被投资者的年龄、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力资本的损失,从而使投资者减少或丧失投资收益。既然人力资本依附在人身上,那么它必然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人的自利性决定着他时时刻刻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一旦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单位)内不能实现该目的,他就会在流动中寻找自身价值转换以及匹配环境和机遇。近几年落后地区人才向发达地区,落后企业向发达企业转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3.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是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不同的主体,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相同性别、年龄和身体素质相同的人,在进行同样的投资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若外部环境条件比较差,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则很难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其努力程度就很低。二是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力资本在受到激励的时候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益;而在受到不利环境和负面影响时,又能够减少或者丧失投资的收益。同时投资是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产出成果如产品研发及管理改革成效的取得都有一个时间差,同时,其成果也不可能像其他物质产品那样可通过市场调查来判断其销售情况及相应的绩效。衡量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时,很难把其它要素的贡献剥离出来,因此我们很难从最终产出中判断出具体某个人的贡献是多少,这就存在“偷懒”或“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人力资本产出成果质量和数量及其产出时间是很难确定的。

4.人力资本形成的长期性和投资者主体的多元性

一般来说,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短期内难以收回;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本的收益期限也较长,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财富。人力资本是多方面、长时期投资的结果,投资各方都要得到收益。企业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这样,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承载者和投资参与者,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和一定的收益权;企业投资只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享有一定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多元化,导致人力资本在使用和收益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三、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规避

1.确立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

确立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一方面承认职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当期收入,另一方面更要承认广大职工在利润积累中的贡献,这实质上触及了收入分配的问题。职工参与企业分配的方式,一是依据按劳分配分得一定的工资和奖金,二是职工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创造者之一应当按比例形成他们在本企业的股份。职工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事实上就是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回报的一种方式,而这个风险是企业和职工双方承担的。比如我国的内部职工股,“持股人” 既不是单纯的股东持有,又不是单纯的“管理者”持有,而是包含工人在内的“员工”持有。资本所有者让渡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消除“持股人”、“管理者”、“工人”在所有权上严格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样,“资本”、“管理”和“劳动”这三者之间,存在的是交融、协作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企业形成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保征。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感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则会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使企业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是人,而人又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所有影响人力行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作为社会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格特性,在思想、感情、经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时,在投资角度来看是最佳的投资项目时,也可能由于个人的偏好认为该项投资不符合其个人意愿,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相一致,从而尽量地缩小企业与员工之间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分歧,进而使投资收益能达到最大化。企业文化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目标之一,应当渗透到每一次个体的投资过程之中。同时,通过企

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劳动者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率,进而减少人力资投资风险。

3.实施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具有长期性,投资收益不可能当时获得,因此投资周期长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的成分多,投资风险大,为了将不确定的因素降到最少,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将员工在投资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到最小。作为企业首先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计划,并把它纳入企业总的战略发展计划。其次,建立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通过日常绩效考评及专门的人才评估活动,了解员工现有的才能、特长、绩效、经历和志趣,评估他们在专业技术、管理和创新开拓诸方面的潜力,确定他们目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道路,作为制定具体的培养、使用计划的依据。其三,企业鼓励和帮助员工,尤其是对骨干和潜力较大者,要做好自我分析,妥善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其四,企业根据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人力资源档案,结合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的需求,便可确定具体的培养与开发目标和计划,通过培训已有员工或在必要时招聘新人,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4.正确处理人力资本外流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3篇

第一、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需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几年时间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很明显的,据保守的估计,我国农产品行业近1000 万工作人员遭遇到工作危机。另外,我国农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加上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粗放、质量较差、环保重视不够,导致我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为此,解决这些问题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成了重心,农业产业化等现代化经营方式势在必行。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其基本特点是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产业一体化。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第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乡镇企业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载体。进入90 年代末期,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市场经验激烈的竞争中由于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的薄弱、经济效益不佳,因而吸纳家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减少了,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必须进行第二次创业,而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是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而当前主要由农村劳动力的构成企业人力资本现状满足不了其需求,因而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上述得知,农村人力资本现状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对现实问题分析可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 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零收费制。

第二、 现实中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

农村中青少年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只有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满足以知识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才能满足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对于当今公共财政情况,政府应该对农村贫困家庭以零教育费形式,真正实现零负担。

第三、在城市要消除教育歧视,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在我国一些城市的教育主管系统里,对待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在政策上就不允许。既不让他们在城里学校上学,又以“质量不合格”为由强行取缔打工者自办的子弟学校。这种歧视行为无论有多少根据,最后只有一个结果:以行政力量制造共和国的新文盲!各级城市政府应该认真反思这种反城市化,反现代化行为,从长远出发,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妥善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第四、在农村实行中等职业教育。

在农村实行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和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及向外转移的需要。同时,利用城市已有职业教育资源对农村青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发展完全的高中的教育,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为此,可以利用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专等招生农村青年。主要是城市职业学校对就业需求比较了解,资源将会得到充分利用。当然,在这个方面仅靠市场规律作用是不够的,还须政府从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支持,并从制度上进行建设。

第五、建立并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农村的成人教育应建立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普及文化常识、农业技术和法律基础等实用性知识;其二是对农村中的优秀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知识的相关教育。由于存在着教育布局不合理,目前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因此,应采取多样灵活的形式,多渠道的把闲置的教育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六、有针对性的对农民进行培训。

农村要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科技咨询向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问题解答、技术指导、可行性研究、方案选择以及有关农业生产市场信息。既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又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市场运作能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德國《法兰克福汇报》曾经一篇文章介绍分析了中国农村教育情况,题目是:“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外国人能如此敏锐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实是难能可贵。我们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更要高屋建瓴,放眼未来,锲而不舍地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大力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解决目前遇到瓶颈问题,实现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本,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建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分析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参与者。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思想观念的先进与落后, 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中处处包含着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生产发展”要求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生活宽裕”要求有较高的经营管理素质;“乡风文明”要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较高的卫生健康素质;“管理民主”要求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势必要求培养新型农民。

与传统农民相比,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具备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目前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现有存量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保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任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 通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使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 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是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保定市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保定市是河北省的第一人口大市, 有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农村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缺乏,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由于政府对城市的政策倾斜, 使得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长期滞后于城市。新农村建设以来,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 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1. 投资规模中存在的问题。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虽然我国农村人口总数减少, 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中流出大量剩余劳动力, 急需扩大人力资本投资规模。保定市政府对农村的投资规模逐年增大, 但相对于基数较大的农民来说是远不够的。

2. 投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学校正规教育、职业与技术培训、在职培训、医疗、卫生与保健、迁移与流动等方面。从这五种人力资本形成渠道分析, 目前保定市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中存在一些问题, 如: (1)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明显不足; (2) 农村职业技能教育费用高且专业结构不符合农民的需求; (3) 农村医疗保健仍然投入不足; (4) 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不完善; (5) 农村人力资本外流严重等。

3. 投资主体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与农村居民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一方面, 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人才培训的供给和需求不一致。 (2) 政府提供的培训项目有限,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 (3) 劳动力管理制度不健全, 城乡分裂的户籍制度也是影响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自我开发意识不强。集中有限的力量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忽视了对自己的人力资本开发。 (2) 对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阻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在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培训的普及率不高, 依赖思想严重, 部分农民没有意识到教育、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不能主动接受现代科技和新鲜事物, 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

三、保定市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才能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的保定农村来说, 新农村建设是其发展的契机, 应把握住这个机会, 努力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从根本上启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引擎, 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转变观念,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首先, 转变政府和农民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观念, 提高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关键。一方面, 从思想意识上深化投资主体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 使政府和农民群众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构建适合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机制, 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有可循保障, 活跃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其次, 加大对农村医疗保健的投入,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帮助乡镇医院引进先进设备, 提高医疗人员的服务质量。再次, 要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及时增加教育供给, 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是实现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提高的重要工作环节。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适当地提高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财政承担比例, 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

(二) 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为农民提供适合其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构建起一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补和衔接的农村教育体系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首先, 要确保农村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权利, 力争使农村全体青少年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通过定期培训, 与城市学校的交流学习等方式来实现教师质量的提高。其次, 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 把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 形成包含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 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职业技术学校, 把农工教科研部门联合在一起,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再次, 积极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制定相应政策, 建立自学体系, 加快农村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速度, 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 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这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 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 而且可以减缓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目标。首先,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就业容量。市政府要促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 实现“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同时, 要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 让更多的农村人力资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次, 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 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服务体系, 扩大公共就业的服务范围,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进城农民的再就业培训, 加强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另外, 要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可以使农村生产要素实现重组,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是有充足的资金。在资金来源方面, 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 但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道,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首先, 政府要引导其他资金的投入。政府应制定倾斜性的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 给予投入到农村的资金一定的优惠政策, 吸引资金流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其次, 突出企业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重要作用。把企业纳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中来, 将为农村人力资源带来新的资金来源, 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化的进程。再次, 建立农村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渠道, 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 应积极采取措施, 吸引民间力量到农村投资办教育, 鼓励民间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到农村捐资兴教、投资办学。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9

[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张文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综述[J].理论学刊, 2007, 9

[4].新型农民培养调研组.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的调研报告[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6, 3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探讨 第5篇

(一)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乡镇企业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载体。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 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提供大量的机会。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乡镇企业累计吸纳了1.2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进入90年代末期,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在市场经验激烈的竞争中由于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的薄弱、经济效益不佳, 因而吸纳家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减少了, 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要恢复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地位, 乡镇企业必须进行第二次创业, 而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是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而当前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现状满足不了其需求, 因而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二)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对农业市场的准入方面作出的承诺, 比如降低农产品关税、开放农业市场、拆除关税壁垒、消除国营垄断等, 对中国农业的冲击是明显的。据专家估计, 由此将造成我国农村增加1000多万的失业人员。另外, 我国农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标准。比如我国的小麦、棉花、大豆、玉业、油料等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 加上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粗放、质量较差、环保重视不够, 很难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国外的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将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我国农产品难卖问题更加突出, 为此, 必须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解决以上问题。农产品综合开发指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资源特点, 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产品, 达到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农业产业化是家、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主体, 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其基本特点是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产业一体化。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三)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适应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必然进入城镇, 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就以当前发展小城镇为例, 目前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 而亟需的 (新兴) 第三产业 (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 发展严重不足。而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 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而第三产业又是是消化剩余劳动力的地方, 以美国为例, 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比例:1935年为45.3%, 1960年为56.6%, 1980年为69%, 到现在已达到80%以上。发展第三产业是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 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尚不能适应它发展的需要。

(四)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也是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劳务输出的需要

国际上的对外劳务输出, 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显示:世界各地走出国境的劳务剧增, 全球约有一亿人。巴基斯担全国人口1.2亿、泰国人口600万、菲律宾人口5000万, 他们分别向国外输出劳务200万、60万、30万。而中国2000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国外的比例只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的0.1%, 其绝对数仅10万人左右。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劳务输出对劳务输出者的文化、技术和技能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应采取的措施

(一) 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零收费制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2002年5月份,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目前的关键是要把义务教育投资落实到实处。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贫困家庭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导致孩子失学的情况。因而,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因为青少年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 只有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 才能满足以知识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也才能满足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同时, 在城市要消除教育歧视, 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二) 在农村实行中等职业教育

在农村实行中等职业教育, 主要是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和专业职业技术教育, 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及向外转移的需要。农业技术教育是指通过农业技术培训, 使初高中毕业生的一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农村种植技术培训, 完成从学生向新型农民的真正过渡, 从事以农业为主、非农业为辅的生产。专业职业教育是指地方根据本地产业的布局情况及其他相关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产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技能培训, 实行多种级别、多种层次的从业资格制度, 使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后, 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 进入非农产业, 使他们能进城, 也能留在城市。同时, 利用城市已有职业教育资源对农村青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发展完全的高中的教育, 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为此, 可以利用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专等招生农村青年。主要是城市职业学校对就业需求比较了解, 资源将会得到充分利用。当然, 仅靠市场规律作用是不够的, 还须政府从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支持, 并从制度上进行建设。

(三) 建立并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 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以教育为跳板, 走出农村。所以, 应建立并完善农村的成人教育体系, 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下的实效性强的专业人才, 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农村的成人教育应建立在两个层面上, 其一是普及文化常识、农业技术和法律基础等实用性知识;其二是对农村中的优秀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知识的相关教育。由于存在着教育布局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因此, 应采取多样灵活的形式, 多渠道的把闲置的教育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 有针对性的对农民进行培训

农村要进行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有针对性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科技咨询向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问题解答、技术指导、可行性研究、方案选择以及有关农业生产市场信息。既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又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市场运作能力,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 政府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投资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6篇

人力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早在18和19世纪经济学家就发现人的知识和能力与个人收入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1960年, 西奥多.舒尔茨明确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重要得多, 并首次结合经济增长问题, 深刻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内容和途径等思想。

2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2.1 影响因素选择

在人力资本理论中,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大类, 包括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因此, 在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农村收入影响的分析中, 可以选健康投入、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及劳动力移投入这四个因素作为衡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变量。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 本文只选取了反映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及健康状况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受教育水平方面, 选取了农村人均教育支出作为衡量指标;在健康状况方面, 则选取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为衡量指标。而农村收入方面, 则选取了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村收入的指标。具体指标表示如下:

SR——农村家庭人均可纯收入;JY——农村人均教育支出;YL——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2.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本文选用1981—2009年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人均教育支出等时间序列指标来分别进行模型分析。各时间序列以1980年为基期的CPI指数进行调整后算出这三个序列的变化率, 以S, J, Y分别表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人均教育支出的增长率。

3 模型建立

3.1 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间趋势带来的“伪回归”问题, 利用Eviews6.0软件对经过预处理的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J、Y、S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根据时序图选择相应的检验形式选项。经检验发现原始数据是的平稳的。检验结果如表1。

3.2 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

现在建立VAR模型, 通常希望能在滞后期和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均衡状态, 既保证所选滞后期能较完整的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 又能保证模型的自由度, 因此, 是利用赤池信息准则 (AIC) 和施瓦茨 (SC) 准则来确定滞后阶数。本文建立的VAR模型滞后1到3阶的AIC和SC值如表2所示, AIC准则和SC准则一致推荐最优滞后阶数为2。

取滞后阶数为2, 建立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和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为系统的三元结构VAR (2) 模型, yt=A0+A1Yt-1+A2Yt-2+ut, t=1, 2, …, T。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3.3 VAR模型稳定性的检验

对于VAR (2) 模型, 对Yt中心化处理后, 有yt=A0+A1Yt-1+A2Yt-2+Ut, t=1, 2, …, T。令φ (L) = (A1L+A2L2) , 则VAR模型可以表示为Yt=φ (L) +ut, VAR模型平稳的充要条件为特征方程的根都在单位圆内。

从图1中可以看出, VAR模型对应的特征方程的所有根均在单位圆以内, 所以建立的VAR (2) 模型是稳定的。

3.4 Johansen协整检验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的滞后期选择是在VAR的最优滞后期基础上减l, 这样可以确定其滞后值为1。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对比迹统计量与5%水平临界值可知, 分析结果拒绝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 且拒绝存在至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 因此, 三变量之间存在两种协整关系。取标准化 (Normalization) 的协整系数, 协整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对残差序列e=S+2.446386+0.410323J-1.103548Y进行ADF检验, 结果表明, 在95%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含单位根是平稳的。说明协整关系通过检验是正确的。

该协整关系表明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趋势, 它趋于长期均衡。由以上协整方程看出, S和Y具有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 即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每增加1%,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会增长1.1%, 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为主, 农民只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就可能会增加其收入水平。但S和J却是负向的长期均衡关系, 即农村人均教育支出的增加反而使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降低。这是由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教育在当期作为消费投资, 会增加农民的支出, 使得农民有限的收入减少, 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3.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VAR模型扰动项上加上一个单位正交化标准差的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图3.3描述了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对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的一个单位正冲击的脉冲函数响应曲线。

在图2中, 横轴代表滞后期, 对应本文的样本期为26年, 纵轴代表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对农村人均教育支出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的响应程度, 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S对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J的冲击始终都是负向的响应, 在第2期下跌到波谷后逐渐上升, 在14期后回到零点左右。这表明:由于教育的未来收益风险性, 它只能通过一定的积累后, 才能看到其效果的好坏, 教育在当期作为消费投资, 不仅不能带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的提高, 反而会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

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S对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Y的冲击响应在8期之前都呈较强烈的波动状态。当给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一个单位冲击后,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前两期出现下降趋势后, 随后马上上升, 上升幅度较大, 在第4期时开始趋于正向响应, 在第8期之后冲击反应逐渐趋于零。这表明, 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为主, 农村居民增加医疗保健支出, 虽然不能马上为农村居民提高收入, 但拥有健康的体魄最终仍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4 结论

通过建立VAR可知,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对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分别具有负向、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 这是由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发展模式和落后的农业教育及教育收益的滞后性所决定的。因此从长期来看, 政府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并保持其长期稳定长期的提高, 一方面可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 尽快启动医疗救助制度, 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 同时提高资助金额, 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体制, 并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 激励更多的农村青年参加职业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储备了人力资本存量。

摘要:自金融风暴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和投资开始, 我国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把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扩大国内需求上来。扩大国内需求的举措之一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然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消费水平弱。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村收入的影响。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7篇

1980年, 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在其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说中指出:“增进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 而是人口质量”, 这个论断已逐渐被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和全国相比, 云南农村长期落后, 新农村建设肯定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 以增加农村的基础设施供给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物质技术条件。但应该看到, 云南农村的落后不仅是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的落后, 更重要的是农村的“人的落后”, 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要的是农村“人的进步与发展”, 即切实解决人力资本稀缺问题。

二、云南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现状及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云南三农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但是文盲人口多、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低度化、农民纯收入低, 总之人力资本存量低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

(一) 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该指标是反映教育存量的一个常用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盲人口越多, 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就越低, 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少。虽然本指标反映的是云南省、西部乃至全国的整体情况, 但笔者认为文盲多在农村, 所以它基本可以反映农村文盲占农村总人口比例的真实情况, 以此为基础的分析也是可信的。

注:1、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中有关年份的统计年鉴;2、“文盲人口”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及识字很少人口;3、西部平均数为除云南省外的11个西部省、市、区的平均;4、2000年数据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1年的数据在统计年鉴中不存在。

由表1可知, 1996年以来云南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总体是下降的, 但仍明显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以2006年的16.5%的比例推算, 云南的文盲人口仍多达740万人 (云南省2006年末的总人口为4483万人) 。

(二) 农村从业人员数量及文化构成

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因为教育而带来的文化程度差异直接反映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故此,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构成是直接反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指标。

由表2可见, 云南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构成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 即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比例高, 大专及以上的比例高, 但是初、高中比例低。尤其要指出的是, 云南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和文盲所占的比例高达64.14%, 远高于西部的51.7%和全国的39.5%。

(三) 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纯收入

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 其增长提高了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品, 这会引致物质资本的进一步积累, 因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总产出。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有学者提出了以收益的价值形态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产出法。

资料来源:http://www.gy.yn.gov.cn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五号) 及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五号) 。

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纯收入是从产出 (收益) 的角度反映人力资本存量。一般来说, 收入越高, 说明人力资本存量也越高;反之亦然。

注:1.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中有关年份的统计年鉴;2.西部平均数为除云南省外的11个西部省、市、区的平均。

由表3可见, 1990年以来云南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家庭纯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32%, 但是和西部及全国相比, 差距却拉大了。1990年, 云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纯收入分别占到西部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的95.35%和78.81%, 到2006年云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纯收入占西部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却分别下降到了86.38%和62.74%。从人力资本的收益角度来看, 这也反映了云南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依旧相对不高的现实。

三、相关对策建议

有关研究表明, “各种人力资本诸如平均教育水平等, 与以每单位劳动的物质资本量相比, 与各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具有更强烈的相关性”。将人力资本视为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协调的生产要素, 意味着物质资本量越大, 人力资本对增长的贡献越大。这一关系是对称的: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越高, 物质资本的贡献也越大。从这种观点来看, 作为经济落后的云南来说, 缺乏使经济的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准所必需的所有东西, 因而仅仅是投入物质资本将会是浪费和令人失望的, 更为根本、长远的措施无疑是强化人力资本增长。

(一)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以2006年末的资料来看, 云南农村从业人员中, 小学和文盲的仍高达近三分之二。毫无疑问,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为重要的形式的教育, 尤其是学校的正规教育是改善云南农村劳动力学历结构低度化、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关键途径。就云南目前的情况看, “普九”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和发达地方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所以今后关键的问题是注意完善和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 这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内容:

1. 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

如明确县、市、省、中央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项、分级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筹措建立教育扶贫专项资金,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对口扶贫活动, 建立农村教育助学制度等。

2. 进行教育管理改革。

云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财政收入相对紧张。要保证云南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 必须考虑构建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新模式, 进行教育管理改革, 包括教育管理观念、教育管理组织、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管理制度等内容。

(二) 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

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在农村。就读职业学校已成为广大农村适龄学子的普遍选择, 也是云南省转移和输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云南省各地职校应继续紧紧围绕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培养新型农业劳动者为目标, 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使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培育人才。

此外, 云南省还应充分利用县级职教中心 (职业高中) 为骨干, 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 (到2006年末, 云南有职业技术学校的乡镇的比例达10.47%, 接近于全国的10.8%) , 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实用型和开放型的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 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适合当地生产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 适合进城务工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普通中小学要利用现有的师资、校舍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积极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在没有独立设置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地方, 普通中小学要一校挂两牌, 日校办夜校,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当前, 云南大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很差,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从云南省农村实际看, 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农民收入低, 在一定时期内, 农村职教经费的来源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因此, 应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和科教兴农专项资金, 并应保证农村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使每个县 (市、区) 都能建设好一所骨干示范性农村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 对面向农业第一线的职业学校及专业, 从经费与政策上要给予倾斜, 通过扶持, 使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因为转移者由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流入到相对发达的地区, 他们的思想、观念、动机、行为和生育态度等都会发生变化, 并通过他们与家乡人口之间的联系将这种变化扩散、传播到原住地, 引起流出地人口观念、素质的相应变化。同时, 还有利于流出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一般地, 在人口流动过程中, 一部分流出者在最初的流动目的实现后会返回流出地, 这些流出者在外期间, 学习和了解了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具有运用其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去追求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机和能力。此外, 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未来收益。

根据一些专家的测算, 云南农村存在着约700多万的剩余劳动力。本文认为,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今后一段时间云南农村人力资本构建的一个重要途径。据调查统计数据, "1999年云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为8.36%, 比当年全国该项指标21.55%低13.19个百分点, 比西部地区该项指标14.98%低6.62个百分点。"近些年来,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较大发展, 但和西部乃至全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见表4。

从目前的情况看, 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存在转移率低的问题, 而且还有素质不高的问题, 如以2006年的情况看, 云南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仅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就达到了43.05%, 远高于西部和全国的比例。笔者认为, 今后要做好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有三个关键, 一是要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积极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务输出;二是要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建立适应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资料来源:http://www.gy.yn.gov.cn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五号) 及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五号) 。

参考文献

[1][美]雅各布·明塞尔著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

[2]Theodore W·Schultz Nobel lecture:the economics of being po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 (8) :640

[3]陈琳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214页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8篇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农民收入水平及增长情况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直接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农村人力资本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农民收入受阻的原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农民增收途径的问题, 同时, 对于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也有相关的研究介绍, 但是浙江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浙江农村人力资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着农民收入, 浙江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却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 本文拟从浙江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出发, 用数学模型对人力资本和农民收入之间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增加农民收入给出人力资本方面的政策建议。

二、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1. 人力资本的内涵

比较国内外学者有关人力资本的定义, 可分为两类:一是以人力资本的内容为核心进行定义, 另一是以人力资本的功效为核心进行定义。并且可以相对的分为群体和个体两方面的定义。

王金营博士综合了国内外其他学者的观点, 把以人力资本的内容为核心和以人力资本的功效为核心两者加以综合。对入力资本给出如下定义:

对于个体人力资本来说, 人力资本是由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所构成, 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 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 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

这是一个对于个体而言的一般意义的定义。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 人力资本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 可定义为:

总体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每个人具有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 并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 提高商品和服务产出效应的价值。

2. 人力资本测定的方法

在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文献中, 已有许多人力资本指标的界定和度量方法, 虽各自考虑的角度不同, 但归结起来无外乎从产出角度的度量方法和从投入角度的度量方法两个角度。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运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测定人力资本的量值。对于受教育年限法的应用, 主要是确定不同的受教育年限所对应的权数, 虽然我国现行的学制为小学6年, 但是考虑到目前大多数农村在业劳动力在小学的受教育年限约为5年, 因此本文按照实际的受教育年限5年来计算;初中按照实际的受教育年限8年来计算:高中 (含职高、中专) 大致按照实际的受教育年限11年来计算;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按受教育年限为1来计算;大专及以上农村劳动力, 由于统计资料数据的限制, 在权数处理中无法反映出占农村人数比重较少的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因此统一按照大致相当于大学本科层次上平均的受教育年限15年来计算。由此, 我们得到了度量人力资本积累的权数值:文盲半文盲为1;小学为5;初中为8;高中 (含职高、中专) 为11;大专及以上为15。

于是, 得到下面的计算公式:

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式中, Li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人数Ei;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积累的权数值。

三、浙江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图是2001年~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年收入的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农村年收入高, 且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也比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高。

浙江农民收入构成中, 农业以外的收入超过l80%, 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逾七成 (《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 。2009年, 全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相加人均达l8983元, 占全部纯收入的l89.8%;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跃上万元台阶, 达到10007元, 比2008年增加749元, 增幅8.1%。

调查显示, 浙江农民收入构成中, 农业以外的收入超过80%, 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逾七成。2009年, 全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相加人均达8983元, 占全部纯收入的89.8%。

四、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1. 模型描述

(1) 线性回归模型

前面提到本文是按受教育年限加权的方法来度量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所以本文首先单单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 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解释变量X,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β0是常数项, β1是解释变量系数, ε事随即误差项。

此模型就以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解释变量能使计算更为方便结果更为明确。

(2) 回归模型

本文为了更好的说明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再运用回归模型来分析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农业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即:

对等式两边取对数, 有:

式中:

Y一农民劳均 (非) 农业收入;

A一为技术进步率;

E一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Y的计算方法为: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农民人数/农村劳动力人数;

γ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E的计算方法为:

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总存量:

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式中, 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积累的权数值。

2. 数据和变量说明

表4-1是2001-2008年浙江农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数据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算法是文盲半文盲*1+小学*5+初中*8+高中 (含职高、中专) *11+大专及以上*15。从表可以看出2001-2008年人均农民收入越来越高, 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悦来越高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可以上学获得更高等的教育。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村统计年鉴》

注:资料来源:《2008浙江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浙江农村统计年鉴》

表4是2001年~2008年人均非农业收入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数据, 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你计算方法同表2。

注:《2008浙江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浙江农村统计年鉴》

根据表1到表3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由表1看出浙江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为平均受教育水平低, 农民文化水平增长缓慢, 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低。2008年浙江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4年, 其中高文化水平劳动力所占比例非常低,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2.89%,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6年。

从全省平均的历史数据来看, 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 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也就越高。非农收入近年来一直呈现快速的增长, 并且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根据农民纯收入进行分组, 其中收入最高的组中, 非农收入远远高于其他组, 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 实证分析

(1) 对农民收入的回归分析

取2001年~2008年浙江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和农民收入的平均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到的结果表所示。

注:***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由表5得到一元线性方程:

Eviews模拟结果显示:判定系数=0.965356, 说明解释变量, 即浙江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X) 解释了被解释变量, 即浙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Y) 。F=196.0559在较高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 说明浙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整体上有线性关系。常数项及解释变量系数均通过t检验, 说明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影响。且当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将增加6869.091元。

(2) 对农业收入的实证分析

取2001年~2008年浙江平均数据, 在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时, 本文采用回归模型的方法, 得到的结果表6所示。

注:***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表6表明:模型的F检验值是显著的, 说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参数值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 我们可以据此来检验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

从得到的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重要因素。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劳均农业收入的影响为正, 其参数估计值为2.8398, 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 农村劳均农业收入就增加2.8398%。

(3) 对非农业收入的实证分析

取2001-2008年浙江平均数据, 剔除价格影响, 利用Eviews统计软件, 考虑到各个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线性相关, 在利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时,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逐步回归的方法, 得到的结果如表7所示。

注:***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表7表明, 模型的F检验值是显著的, 说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参数值都能够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因此, 我们可以据此来检验人力资本状况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从得到的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

(1) 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非农收入的重要因素。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劳均非农收入的影响为正, 其参数估计值为8.8588, 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 农村劳均非农收入就增加8.8588%。

(2) 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人力资本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参数估计值为2.8398, 影响农民非农收入的系数为8.8588。

4. 结论

(1) 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浙江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民收入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影响。且当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将增加6869.091元。

(2) 利用回归模型对农民劳均农业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平均受育年限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民劳均农业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 劳均农业收入则增加2.8398%。

(3) 对农民劳均非农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民劳均非农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1%, 农民劳均非农收入增加8.8588%。

(4) 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比较, 可以看出, 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因素, 因此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对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做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1) 本文将农民收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两部分, 对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分别进行说明, 并分别研究人力资本对这两部分的影响。

(2) 文章分析了浙江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鉴于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增加, 增长速度快,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人力资本影响农民非农收入的途径, 并利用回归模型和明塞尔劳动挣得函数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

(3) 根据本文研究可以得出;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为正, 人力资本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很大;同样地, 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为正, 且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大于其对农业收入的影响。

(4) 文章根据分析所得的结果, 提出了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2. 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生产能力, 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比例, 使农民有足够的能力进入非农行业, 从而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就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

对于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建议: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

摘要:近年来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多, 农民收入也因此逐年提高。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展开了研究。由于浙江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缺乏相应的研究, 本文对浙江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展开相应的研究。本文首先就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说明, 然后就浙江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 本文用到回归模型对浙江农村人力资本 (平均受教育年限) 对农民收入、农民农业和非农业收入进行数据分析。在浙江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分析中用明赛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本文得出农村人力资本分别与农民收入、农民农业与非农业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正相关关系。本文结果表明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能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教育年限

参考文献

[1]贝克尔·G.S.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112

[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55

[3]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68

[4]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115

[5]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风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02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 第9篇

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 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除了人力资本的先天和自身的形成和积累外, 还有其他的一些渠道提高和帮助人力资本形成。根据舒尔茨等人的理解, 能够给个人带来人力资本增加, 从而提高人的经济价值和有助于提高其未来收益的投资, 都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 (1987) 指出, 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M i n c e r (2000) 在其《人力资本研究》中文版序言中指出,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保健与人力迁移等项目活动。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投资性和消费性双重性质, 属消费性投资性。从消费性看, 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不能直接生产物质产品, 人力资本需要与物质资本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另一方面, 以满足精神享受或心理需求为目的的家庭或个人教育支出, 应属于消费支出的范畴。从投资性来看, 教育支出、培训支出及医疗保健支出等是为了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而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支出, 具有生产性和获利性。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其论著中就曾提到:“所有关于下一代的教养、公德的促进、国家的保卫等支出都是对于现有价值的消耗, 而目的是在于生产力的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也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其所形成的健康、知识、技能以及由此引起的文明和创造力不仅为人力资本承载者本人带来收益, 也使其他经济或整个社会受益, 具有正的外部性特征。所以, 人力资本投资应注重其对社会进步潜在的持续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 需要政府参与来解决市场的失灵而带来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问题。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

农村劳动力是指户口所在地在农村, 具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如下的影响因素:

1、以农户为投资单位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通常以农户为投资单位。我们把农户, 即农民家庭, 看作是一个“生产单位”。农户作为个体而言是指农民, 作为群体而言则是指以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种社会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组织, 更是一种生产组织。特别在人力资本形成初期, 家庭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低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在本世纪出远远低于城镇居民。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990.38元, 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1510.16元, 农民收入为城镇居民收入的63.7%, 但是随着90年代以来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仅为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的42.46%。农村居民消费额与城镇居民消费之比从1990年的98:100, 降低到2008年的33:100。

3、投资成本

成本是影响当前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考虑的是成年的农村劳动力, 这里不考虑基础教育的问题。

从培训来看,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表明, 49.8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 68.75%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专业技术。农民工之所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除了观念意识差、经济困难外, 培训费用过高是主要原因。其外, 农村居民家庭, 在考虑高中、中专和初中教育, 以及职业培训消费支出时, 机会成本——所放弃的劳动报酬, 也是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重要原因。

医疗成本来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乡村的卫生机构基本失去了集体经济的财力注入, 医疗卫生费用基本上都是由农民个人承担。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 人员素质偏低, 药品价格增长过快。据调查在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中, 95%的钱是用于治病, 仅5%的钱用来防病。在生病以前, 农民对于医疗保健的个人投资非常低。

在人力资本投资中,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成本主要包括房租和日常生活。农民工进城后, 土地要么闲置, 要么请人或由父母耕种也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是因人而异, 有些在城市就读, 但是多数还是选择留守农村。

4、投资偏好

西奥多·舒尔茨 (1964) 提出“理性小农”的观点, 他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机制中, 农民的经济行为是具有理性的。A·恰亚诺夫 (Chayanov) (1925) 在《农民经济组织》一书中, 首次提出“自给小农”观点, 他认为农户“劳动投入”往往选择满足自家消费需求和劳动辛苦程度之间的平衡, 而不是利润和成本之间的平衡。詹姆斯·斯科特 (Scott) 以20世纪初东南亚小农特征为背景, 提出“小农道德经济”说。斯科特认为农民在确定投资时基于道德而不是理性, 奉行“安全第一”, “生机第一”的原则:他们以获取较为稳定的可能的产出作为进行生产抉择的标准, 即使这种抉择以平均收益减少为代价。对于处于边际生计的小农, 具有追求安全高于利益的偏好, 小农总是选择风险小的行为, 哪怕它的收益低很多。我们认为,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初始人力资本不高, 农户在收益较低的情况下, 更注重短期收益。

三、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与表现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既有生产又有消费特性, 农民在进行选择时会非常注重成本和收益, 同时投资偏好又较注重短期, 所以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迁移——进城务工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选择。

劳动力的迁移, 实质上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和使用的问题。西蒙.库兹涅茨早在50年代就注意到工人收入增加与劳动力迁移的关系, 他将这种增加归因于人们“从每个职务收入较低的行业换到报酬较高的行业”。赵耀辉 (1997) 的研究显示, 如果一个农民从农业转向当地非农业工作将会使家庭收入增长13%, 在外地打工将会使家庭收入增加49%。

具体来讲, 劳动力迁移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力迁移可以让劳动力接触到新的生活环境, 接受新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 甚至改变人的人生价值。同时, 外出迁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 鼓励了其他劳动者的迁移, 也客观上刺激了劳动者注重文化知识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劳动力在产业或部门, 以及区域间的迁移日趋频繁。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迁徙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 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 比2003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 增长4.5%。根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 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达1.26亿人,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人, 扣除重复计算部分, 占我国总人口的17%以上。

就农民家庭的收入来说, 传统的农业经营收入还是占主要地位, 但是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1990年工资性收入只占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的20.2%, 2007年已经达到38.6%。尤其是在2005年至2007年间, 打工收入甚至超过了农业经营的收入。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的特征, 在收入、消费水平较低, 继续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投资相对较高的情况下, 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理性的选择。这样可以通过劳动力迁移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增加, 而且此种投资除了必要的生活成本外, 机会成本较少。目前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了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但是, 教育投资、在职培训和健康投资等其他途径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的约束条件下, 农村劳动力在这些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应该在这几类投资上介入。对农村医疗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和必要的, 对于教育和在职培训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和对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进行正向激励的方式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1]、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 郭虹等译, 中信出版社, 2007年版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姚志勇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3]、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 萧正洪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年版

上一篇:农业自动化控制下一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