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2024-09-22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精选12篇)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第1篇

一、渲染气氛、创设环境、再现情景, 激发作文兴趣

多媒体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 它通过特有的图像、动画、色彩、声音甚至于游戏的形式, 给学生以极大的刺激和引诱, 调动起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 调动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来参与习作活动, 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写作情境氛围, 激发了学生兴趣, 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差距, 缩短了时空, 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学生自然由观而感, 有感而发。

播放音乐、动画、视频等渲染情境。音乐、动画、视频等能创造气氛,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如果在作文教学时恰当地播放音乐、动画、视频等, 能渲染情境, 更容易调动其情感, 促进其理解。把音乐、动画、视频等与学生的灵感沟通起来, 综合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那些命题作文文字表述抽象, 或难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 更需要用音乐、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而对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 或是美妙绝伦, 特别的欢快激动的, 或是特别惊险紧张的场景作文, 用音乐、动画、视频等辅助作文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要根据作文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音乐、动画、视频等来渲染气氛, 把学生带进习作的美妙景象中, 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教学《穷人》一课后, 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富裕美好, 很难想象课文所描写的凄凉和悲惨, 对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对话的情景很难理解。在学习课文时, 如果用多媒体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辅助教学, 一定会很容易地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课文所表现的意境, 对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和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再写读后感, 学生一定会写出真实、自然、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来。

二、再现学生活动场景, 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学生亲身参加了一些活动, 如“拔河比赛”“课外活动”“元旦联欢会”“科技活动”“祭扫烈士墓活动”等, 如果让学生参加活动后回忆活动的细节和场景写一篇作文, 学生感觉很俗气, 有的不知从何写起, 也没什么写作兴趣, 即使写有的也只是只言片语, 感觉没什么可写的。如果教师事先把活动的场面过程全程录像, 教师录像时要突出整体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然后在作文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 由于学生感到形式新颖, 细节新奇, 又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 所以注意力非常集中, 兴趣也非常浓厚。学生一边看播放的录像, 一边构思。由于多媒体播放录像可以快进、慢放、暂停 (定格) , 多次重复播放, 因此有助于学生回忆活动的细节和过程。另外, 录像画面全视角、多角度会给学生整体感受, 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和提炼主题的作用。

三、播放影视剧, 激发写读后感的兴趣

电影、电视剧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内容感人,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都喜欢看, 特别是战斗故事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 学生更是喜欢。抓住这一特点, 有计划的训练指导学生写观后感, 可以收到较好的习作效果。例如作文教学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大多数学生喜欢观看的战斗故事片, 如观看电影《小兵张嘎》, 然后让学生先说自己的感受, 小组或全体讨论, 然后写下来。或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作自由, 体现学生的写作个性, 作文教学前一天, 让学生课下自己在网上下载选择自己喜欢的影视剧观看, 然后写下来, 把作文写作课变成作文交流课。这样的作文教学课, 学生喜欢上, 气氛活跃, 课上, 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并且积极主动, 情绪激动, 感情真挚, 有较强的感染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欣赏名作名篇, 读中学写, 激发仿写兴趣

仿写一般指以例文为本, 读中学写, 就是仿照例文的样子写作文。对学生来说, 由不会写作文到会写, 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 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仿写要从名家名篇中学会字词的运用和提炼, 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一是研读例文, 不仅要弄明白课文的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更重要的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使用了那些词句, 按照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写出来的。二是借鉴例文并结合本单元的导读提示, 选择适当的题材, 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进行作文片段练习, 进而对所学课文的选材、写作方法的理解、运用、巩固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运用多媒体, 展现丰富写作素材, 提供尽可能类似的音像和视频材料, 为学生仿写奠定基础。例如, 我们在学完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后, 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一位老母亲含辛茹苦背着满满一大筐柴火, 弯着腰, 弓着背, 一步步艰难地从山上慢慢挪动下来。让学生看视频展开想象, 指导学生仿写《我的老妈妈》。

五、改写、扩写或续写故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故事可以是真实的, 也可以是虚构的。无论是真实的, 还是虚构的, 故事的情节有的离奇, 有的感人, 有的寓意深刻, 都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抓住这一特点,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动画片或故事, 然后引导学生改写、扩写或续写故事, 学生对这样的写作练习兴趣很浓。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想象的空间, 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去改写、扩写或续写未发生的故事, 去设计故事发展的情节。学生自己也享受了虚构的乐趣, 也有了主宰人物命运的自豪感。如学习《项链》一课时, 用多媒体再现课文背景和课文内容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续写玛蒂尔德以后的命运, 学生对此跃跃欲试, 兴趣强烈, 开动脑筋, 展开想象, 很快把自己的想象变成文字。例如学习了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后, 给学生播放再现《天上的街市》所描写的场景, 让学生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等。

六、指导学生写博客, 搭建网络平台, 激发写作兴趣

“博客”, 简单说就是网络日记。课下指导学生写博客,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以前写作文, 最怕的就是写真实的内容, 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博客的形式则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平台, 圆上了学生自己表达的梦想。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积极的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在班级、年级或学校的校园网开辟写作专栏, 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及时刊登, 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也可以开辟写作论坛专栏, 畅所欲言, 充分调动学生表达和写作的积极性, 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克勤.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9

利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2篇

涿州双语学校张艳春

习作是否有兴趣是阻碍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瓶颈。作文的评价应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的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习作的好坏,而是激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在日常作文教学工作中,我注意自己在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思维等方面尽量不走以前的老路,尤其是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我一改以前教学中教师给定分数、详细批阅、指导思路等老方法,善用多元化的评价功能,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随之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一.自主性写作的评价

自主性写作指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我的要求下,不限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内容,不限立意的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小作文,我要求每周要交一篇。对于这些小作文,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评价方式,给分数,给评语,而是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在评语中,尽量挖掘学生性格中的闪光点,而不对作文的形式和内容给予任何形式的评语。例如,收第一次日记,有的学生认为是日记,就敷衍了事,只写了百八十字。有一个孩子就记了这样几个字:“爸爸妈妈把我的课余时间都侵占了,我为什么非得什么事都听家长的?难道就因为我不是大人?”就这样的几个字,我给她写了以下评语:“老师喜欢你张扬的个性,喜欢你不同于别人的头脑,只要你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评语,别的同学也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评语,他们在看到自己短短的文章后面那陌生而又亲切的话语时,都惊呆了。然后,再一次交日记时,他们写的内容丰富了,篇幅也长了,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再下一次,没到收日记的时间,就有同学主动把自己写作的内容拿给我看,甚至有的同学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把我布置的周记变成了日记,很多同学都展露了自己的写作天赋,我也每周都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他们当中涌现出来的优美文章在班上朗诵。可以说,这种新形式的评价方式,增进了师生间的交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课堂作文的评价

课堂作文指的是课本上每单元要求完成的习作。以往,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每次作文结束,意味着学生任务完成。至于作文的优劣,全凭老师手下的一个分数而定。在学生心里,高分便是好作文,至于优劣的内容一无所知,因此,这种评价的收效极微。有关评价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通过自我评价使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作用的。他人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最终还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再评价而实现。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探索了一条自我评价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的评价思路。

1.引导学生参与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对自身活动作出自我调节,在自我感悟、自我认识中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可见,自我评价是学生参与评价全过程的有效评价。形成自我评价的氛围,首先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先让学生按一定的作文要求评价老师的下水文。为了降低难度,开始时,只是根据要求在老师的诱导下逐条评价,以后逐渐增加难度。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给予奖励(奖小花瓣),有独特见解的更是给予重奖(奖多片小花瓣)。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接着,每次作文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对照要求对自己作文作出评价,谈收获说不足;评价形式为打分、写上几条评语、或者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或个体操作或小组交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基本上采取肯定语气给予评价,有不同看法的,也在征得本人同意后稍作改动。一段时间后,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2. 自评+互评+师评

在作文评价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自评、互评、师评结合一体。首先,由教师定出评价的基本标准,并以范文作示范。然后,全班或小组或同桌或自我开展评价活动。最后进行大组交流,由小组代表或个人自由发言,对他人的或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允许相互争论,也允许为自己辩解。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诱发、调拨、参与评价。这样的作

文评价活动,学生喜欢,经过一学期的锻炼,他们从不愿讲到争着讲,从不会讲到能说会道;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得到了锻炼,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时,我们定期召开作文评论会、举行“作品”诵读比赛等。活动一般由学生主持,由学自己主动参与,他们表情朗读自己的作品,畅谈自己的写作思路。为了鼓励全体参与,教师一方面设置众多奖项:发言奖、作品奖、评论奖等;一方面规定了分期分批必须参加的人员,每一次成绩、奖项都记录在案,作为总评依据。

三、发挥评语的激励功能

评语,从字面上看,就是评定作文的语言,如果只是这样理解,那就太简单了。评价作文,其实是师生交流沟通的一个良好时机。学生的作文就像学生的一颗心,捧着这颗心,我们教师也应该用心去阅读、去欣赏、发现、点拨,而评语正是连接师生间情感的纽带。因此教师的评语要体现激励功能和指导性,更应该融入自己的感情。

学生作文内容离不开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也必然反映出他们的学习生活,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在学生的习作面前,我们是读者,学生才是作者,他们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那么,我们写批语时,对文章所表现的这些内容与了解到学生本人的真实表现进行联系,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不仅评价了文章,也评价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让学生在阅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即使是提出不足,语言也应该委婉,引导学生乐于修改自己的文章。因为激励是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作文中的每一进步、每一优点都应得到鼓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作文也应该不以“完文”为要求。同时在评语中点拨出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及澄清模糊性认识,让学生懂得哪些是好的,哪些地方该改正,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教师的评语也应让学生听到教师心声,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潜移默化。

有些学生的作文字迹端正,语句通顺,而且卷面干净整齐,可以看出,这些孩子的写作态度非常认真,但写的内容非常一般,一点也没有特色。对这样的作文,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评语中可传授一些写作技巧,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有时,我会这样写评语:你的书写很漂亮,语句也很通顺,如果选材再新颖些,立意再新谢,你的作文会更优秀!同学互评时,我也让他们以鼓励为主,说出优点和不足。

如今,在我班学生的作文本中,每篇文章之后都可见到这样的写作评价表。(优点:----不足:----建议:----)习作之后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评价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看到自己的不足,学到别人的长处,因此他们明白改进不足,赶超先进的道理。而且,每次作文后都会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帮他们写评语,有的家长评语写得非常好,起到了激励孩子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第3篇

关键词:兴趣;多媒体;数学教学

一、再现生活场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教科书的素材基本上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只是学生没有留心,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出示多媒体课件——购物场景,超市的物品琳琅满目,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有水果类、饮料类、文具类等。学生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在课堂上也能再现,而且是我们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很惊奇,原来数学就在身边,并不枯燥、难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卡通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以使学生对于阅读数学教科书没有枯燥感、恐惧感,而产生一种愿望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在第一学段的教科书主要是以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伴适当的文字表现形式。特别是卡通人物,一年级小学生非常喜爱。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把卡通人物搬进课堂,采用卡通对话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运用童话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天真、爱幻想是一年级小学生的个性,因此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及小谜语也就成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创设童话故事,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前、后”时,教师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森林运动会”这一童话故事:运动会开始了,参加100米赛跑的有小鹿、小松鼠、乌龟、小兔、蜗牛,教师当裁判,学生当拉拉队。“加油!加油!”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叫停后提问:“你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出了它们的名次,有的说出了谁在谁的前面或谁在谁的后面。接着继续进行比赛,又经过激烈竞争后名次发生了变化,前后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比赛结束后,让学生再仔细观察比赛成绩,说说看到了什么,使学生建立起扎扎实实的“前、后”位置观念。这时学生明白了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谁在谁的前面或谁在谁的后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实践证明,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到一年级数学课堂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更加轻松、愉悦。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第4篇

一、利用多媒体, 激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独特的开头导入, 能在课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很好的铺垫。例如在教学“Unit 4 Buying fruit”一课时, 课的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水果歌“I love apple…”开头, 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提示自动跟着音乐拍着节奏唱起水果歌来, “I love apple.I love apple.I love…”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去。这一环节的作用不仅仅活跃了气氛, 而且也利用歌曲这一形式复习了在3A学过的水果类单词, 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运用多媒体, 直观形象地教学单词

由于多媒体的运用具有直观性的优点,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带来了单词教学上的方便, 它通过声、形、图的结合, 使单词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为动, 使学生都能掌握单词, 起到了易学的作用。在“Unit 7 At Christmas”的词汇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的声形合一, 出示图片和单词, 声音缓一步读出两遍。这样学生既可以知道单词的意思, 又可以自己模仿发音, 不用像以前一样机械地跟着老师拼读。然后教师再请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起来带读, 做一次小老师,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为人师的欲望。因此, 在下面单词的教学中, 对比前面的单词学习, 学生会学得更用心,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争着想做老师。

教学动物类单词时, 我设计了猫、狗、老虎等画面。教时, 我让猫上前, 猫会做一些蹦跳或者捉老鼠的跳跃动作来使猫的形象更具体, 这时我再配上一些猫的叫声“喵喵喵”, 让学生试着用英语说“cat”, 然后再通过音响来出示猫的介绍:“I’m a cat, cat, 喵喵”学生就这样跟读。教其它动物时, 我切换画面, 通过图声的配合来教这些单词, 学生通过真实清晰的图画, 配上可爱的动物声, 立刻被吸引进去了, 从而完成了单词的学习与背诵, 既简单又生动。

三、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景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直观教学多优于一般的讲解。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听、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而且生动、形象的电化教育又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新授hill、river、horse等词时, 我就把单词所表达的事物设计出一个课件。当屏幕上出现了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画面时,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屏幕上。这时, 我就趁机教学:“what's___?It's__.There is a…”反复几次, 学生不仅掌握了单词拼读, 理解了词义, 还练会了what's___?It's.同时操练there be的句型。

四、设置悬念, 探奇寻胜

众所周知, 电教媒体可创设出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新颖多样、情节动人, 幽默搞笑的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Unit 7 At Christmas”时, 我设计Guessing game巩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教师示范提问“What’s this?Guess.”并试着猜“watch?hairdryer?”猜对了就出示, 然后接着问“Whose watch is this?Guess.”“It’s his/hers…”对了就说“Right”并出示单词, 错了就说“Sorry, you are wrong.”再让学生接着猜, 猜对为止, 接下去的游戏中的提问, 学生不用提示会集体大声提问“What’s this?Guess.”不仅气氛特别活跃而且秩序井然, 因为在提问结束后, 每个孩子还是都希望自己能站起来猜一猜, 猜对了会有小小的奖励。

例如教学behind、in、on、under、near等表示方位的介词时, 可充分运用课件, 让一只卡通小老鼠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小老鼠蹦来蹦去, 学生边看边仔细听。一会儿小老鼠跳着出现在床上面, 并且不时闪动, 一会儿蹦到床底下, 此时图片停止闪动, 然后设置闪动时间长一些, 继续让学生猜“Where is…?It’s…”。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活跃学生思维, 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悬念设计富有启发性, 使学生产生探奇取胜的求知欲望, 主动展开思维, 调动知识储备, 为获取新的知识而创造性地去听讲、质疑和答问。

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5篇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要讲出新意,讲出字里行间学生看不出来的“奇珍异宝”。因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开场白”。实践证明“开场白”常常关系整个教学的成败优劣。

一、利用“开场白”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学生说明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在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大基础学科中,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天、地、生、化都可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现代工程技术也要靠物理作为支柱。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经常地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步入物理学这座精美的科学殿堂,以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去吸取其中的营养。

二、利用“开场白”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克服畏难情绪。教师通过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场白”如结论或前言等及时给学生讲解。作为科学的物理尽管有宏观上的连续性,但物理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按力、热、声、光、电、原子物理学的体系讲述各部分内容,并不依赖前面讲述的全部内容。因此,过去没学好(当然不是一无所知),只要努力,现在照样能学好。再讲一些“半路出家”的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童趣轶事,帮助那些过去没学好而灰心丧气的同学医治心理创伤,同时鞭策了基础好的同学克服自满情绪,继续勤奋学习。

三、“开场白”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都是“开场白”无声的语言,不可忽视的素材。通过直观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这样,“以疑导读”“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尽快地理解其真谛。

四、利用“开场白”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创设积极、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的冷暖亲疏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课堂上要注意利用“开场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教导,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当众给以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著的同学也不要忽视,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欢乐和愉快的心境。

五、“开场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常见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开场白”与教学内容不能油水分离,而应水乳交融,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紧紧围绕“开场白”这个特点来设计。恰到好处的“开场白”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启迪思维,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催化剂。

利用多媒体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 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初中生学习;物理教学;抽象;逻辑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初中物理教学有很大帮助,可以使抽象化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而这个变化都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进而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文字、声音、影视等课件,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与思考问题,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上的应用进行分析,了解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物理的作用。

一、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

1.选取物理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学包括对电学、力学、运动学等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都是很抽象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摸不着、看不到的理论知识。而在这些课题中当属《电学》最为抽象,电学中电流的概念是正负电子在导体中的运动,是一种微观的不被肉眼所看到的物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对这些知识的讲解,只通过教师讲学也不能完全把事物的微观性变成宏观性,不被学生容易接受。假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可以轻易地使微观粒子变成宏观物质,让学生清晰明白地去观察体会。

2.在多媒体中编制课本

由于物理电学本质现象很难用话语表达清楚,只有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图片的调整,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宏观教学。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运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比如说在图片中采用一个纤细的长方体,代表导线,在长方体中用小圆圈代表正负电子,运用多媒体的制作效果,使正负电子移动,可以让学生清晰明白正负电子在导线中是如何运动产生电流,并且在其中加入相应的文字说明,从而灵活教学学生这一物理现象:电流的方向与正电子运动方向一致,与负电子运动方向相反。教师在制作课件的图片特效方面需要花费一番功夫,需要把书本中呆板的知识变得灵活起来,这也是需要教师的精心编制。

3.用多媒体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有了精彩绝伦的教学词汇和鲜艳夺目的图片效果来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是长期地处在一种无声的境界,很容易造成催眠效果。若是在制作课件时,在上述粒子在导体中运动的课件中播放一段粒子在运动时的声音,当然这种声音是幻想出来一种特殊且现实不存在的声音,或者是在播放下一段话语或下一章的时候,加入声音,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到多媒体课件上,同时还具有提醒与舒心的作用。

二、在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1.运用多媒体解答疑问

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也是初中生在平时学习知识解答疑问的好帮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用再麻烦教师去亲自给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学生自己也不要苦心的去课后寻找答案,只需要在多媒体的学习软件上,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立马得到清晰的解析答案。例如像《光学》中,入射光与折射光的偏角关系,在多媒体中可以找到文字加图片的解释,有图片在其中进行解释对学生看懂解题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2.课后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许有时听不懂教师讲学,也许不善于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疑问,那么,在课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就起到很大的帮助。只要学生下载学习物理讲师教学软件,可以在其中极具目标性的找寻不懂的知识点,不会盲目重复学习一个知识点,课后自主学习还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多媒体操作。因此,采用多媒体课后教学,既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其他知识点的涉及

多媒体教学较于老师在上课教学时学习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可以触及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一直不明白学习物理对以后生活的作用,而通过在多媒体上其他知识的普及,就可以了解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在许多多媒体杂志期刊上,都有明确表示学好物理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帮助学生在做人处事有条有理进行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为以后涉及物理方面的工作早早打下基础,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对于多媒体上关于物理性质的文章,应鼓励学生多去阅读,来开阔学生自己的知识面,这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注意多媒体使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多媒体是历史不断进步的产物,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确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初中生一般自制力较弱,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许是巧熟如心,如果不会科学合理的运用在物理教学中,反而是沉迷在多媒体虚拟的网络世界,反而是一种伤害。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时,学生使用多媒体应该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之下,严格限制学生运用多媒体的时间,并且要求规范性使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在学生课后也能起到帮助作用,同时也能够在各个方面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因此,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江秀峰.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5).

利用多媒体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生学习,物理教学,抽象,逻辑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初中物理教学有很大帮助, 可以使抽象化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 而这个变化都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 进而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文字、声音、影视等课件, 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与思考问题, 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了解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物理的作用。

一、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

1.选取物理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学包括对电学、力学、运动学等知识的学习, 这些知识都是很抽象的, 是在现实生活中摸不着、看不到的理论知识。而在这些课题中当属《电学》最为抽象, 电学中电流的概念是正负电子在导体中的运动, 是一种微观的不被肉眼所看到的物质 (自由电荷) 定向移动形成的, 对这些知识的讲解, 只通过教师讲学也不能完全把事物的微观性变成宏观性, 不被学生容易接受。假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操作, 可以轻易地使微观粒子变成宏观物质, 让学生清晰明白地去观察体会。

2.在多媒体中编制课本

由于物理电学本质现象很难用话语表达清楚, 只有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图片的调整,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宏观教学。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 运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 比如说在图片中采用一个纤细的长方体, 代表导线, 在长方体中用小圆圈代表正负电子, 运用多媒体的制作效果, 使正负电子移动, 可以让学生清晰明白正负电子在导线中是如何运动产生电流, 并且在其中加入相应的文字说明, 从而灵活教学学生这一物理现象:电流的方向与正电子运动方向一致, 与负电子运动方向相反。教师在制作课件的图片特效方面需要花费一番功夫, 需要把书本中呆板的知识变得灵活起来, 这也是需要教师的精心编制。

3.用多媒体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 即使有了精彩绝伦的教学词汇和鲜艳夺目的图片效果来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但是长期地处在一种无声的境界, 很容易造成催眠效果。若是在制作课件时, 在上述粒子在导体中运动的课件中播放一段粒子在运动时的声音, 当然这种声音是幻想出来一种特殊且现实不存在的声音, 或者是在播放下一段话语或下一章的时候, 加入声音, 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到多媒体课件上, 同时还具有提醒与舒心的作用。

二、在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1.运用多媒体解答疑问

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 也是初中生在平时学习知识解答疑问的好帮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不用再麻烦教师去亲自给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学生自己也不要苦心的去课后寻找答案, 只需要在多媒体的学习软件上, 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立马得到清晰的解析答案。例如像《光学》中, 入射光与折射光的偏角关系, 在多媒体中可以找到文字加图片的解释, 有图片在其中进行解释对学生看懂解题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2.课后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许有时听不懂教师讲学, 也许不善于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疑问, 那么, 在课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就起到很大的帮助。只要学生下载学习物理讲师教学软件, 可以在其中极具目标性的找寻不懂的知识点, 不会盲目重复学习一个知识点, 课后自主学习还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多媒体操作。因此, 采用多媒体课后教学, 既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其他知识点的涉及

多媒体教学较于老师在上课教学时学习的知识面更加广泛, 可以触及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物理时, 一直不明白学习物理对以后生活的作用, 而通过在多媒体上其他知识的普及, 就可以了解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在许多多媒体杂志期刊上, 都有明确表示学好物理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 帮助学生在做人处事有条有理进行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为以后涉及物理方面的工作早早打下基础, 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因此, 对于多媒体上关于物理性质的文章, 应鼓励学生多去阅读, 来开阔学生自己的知识面, 这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注意多媒体使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多媒体是历史不断进步的产物, 它是一把双刃剑, 它确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很大的帮助, 但是初中生一般自制力较弱, 对于多媒体的运用, 也许是巧熟如心, 如果不会科学合理的运用在物理教学中, 反而是沉迷在多媒体虚拟的网络世界, 反而是一种伤害。因此, 在运用多媒体时, 学生使用多媒体应该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之下, 严格限制学生运用多媒体的时间, 并且要求规范性使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 在学生课后也能起到帮助作用, 同时也能够在各个方面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因此,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江秀峰.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 (35) .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第8篇

1 多媒体对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1 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虽然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 但是初中生往往对于一些感性的事物保持足够的兴趣。对于初中历史而言, 其抽象的历史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都是陌生的, 所以初中历史教学急需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 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历史知识以图片、文字甚至以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在学生思维水平能够接受的条件下吸收、消化历史知识,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1.2 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今世界, 各国竞争的实质其实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则成了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因此初中生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 补充自身的知识,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 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往往朝气蓬勃, 有远大的理想, 在学习上往往也充满了求知欲。而多媒体技术蕴含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 从而帮助他们成长为综合型的人才。

1.3 解决历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对待历史, 用历史发展观的态度看待问题, 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 实际情况中, 虽然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都认同这一教学目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在讲课时还是一股脑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造成整个课堂环境枯燥无趣, 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多媒体引进历史教学课堂中, 他们认为传统的读、记、背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因此, 大部分学生对此死板的教学模式感到反感, 学生对于课堂不感兴趣, 更不用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了。

2 利用多媒体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

2.1 利用多媒体突破历史教学的重点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入手, 创新教学形式, 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 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和消化, 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很好得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历史知识以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 通过生动的图文形式来向学生直观展现历史教学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易于接受, 进而提高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例如, 初中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汉武帝一统局面形成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大汉天子》的视频, 让学生从影片中体会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繁荣发展, 促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汉武帝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

2.2 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的视野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下, 教师虽然也尽心尽力地为学生讲解知识, 但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学生面对抽象的历史知识还是不能理解, 无法将所学与己知的认知结合起来。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更易接受的图文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教学内容, 而应当适当地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 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更能够为历史教学增添趣味性,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节约课堂时间, 教师没必要像以往一样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板书上, 只需要提前将做好的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以电子化的形式进行讲课, 促使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另外, 教师在讲课时只需利用多媒体顺带地穿插一些其他的知识就能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效果, 同时还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所讲的知识点。例如,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秦国一统六国方面的知识时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战国时期的知识, 如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

2.3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 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基本上是围绕黑板, 教材进行的, 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充分顾及到学生的感受, 因此这样枯燥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无法搞清历史知识的来源, 甚至会将历史知识混淆, 长时间下去则会对历史丧失学习的兴趣。另外, 历史这门学科决定了历史教学无法进行真正的现实场景教学, 所以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只能依靠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创设情境, 再现历史场景, 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受和印象。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则为初中历史课堂创设情境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的视频文件, 让学生通过影音视频来真实的感受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 进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或者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 通过音乐的魅力感染学生, 让学生真确地认知历史、了解历史。例如, 在学习改革开放相关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这一首歌, 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的今天的美好生活。

2.4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试教育思想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学生的学习和接受反而成了次要的和被动的。这种教学模式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是否能够吸收理解, 所以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不用谈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了兴趣便能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进而能够去主动学习, 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多媒体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握适当、适度的原则, 而不应当将教学完全依赖于多媒体, 对于该思考的部分, 教师还是应当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 而不是完全利用多媒体使整个初中历史课堂机械化、信息化, 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在使用多媒体时,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多媒体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莉.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中学) , 2015 (3) :104.

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第9篇

一、培养学习兴趣

如果没有学习兴趣, 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所以要引导学生立定志向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1. 激发求知欲。

平时上物理课时, 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与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物理趣闻、小故事、小实验,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以及学生感兴趣又一时无法解释的问题, 使学生从中萌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 后听到雷声;曹冲称象的根据是什么;沸水煮鱼鱼不死的实验;《纸盒烧开水》为什么纸盒不会烧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树立榜样。

学生喜欢听故事, 教师结合教材讲物理学史和古代物理问题, 介绍我国古今物理学家的成就, 使学生感到自豪, 激起学生羡慕和仿效, 决心成为祖国有用之才。

3. 兴趣置疑, 引导探索。

初中生喜欢教师运用实验演示和实例来讲解物理知识, 正好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比较、分析、归纳, 从而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去探索问题, 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利用装满水的杯子和纸片演示大气压强存在时, 实验有时不成功, 学生会“哦喝”叫出声, 这时要迁移注意力, 问为什么?分析其原因, 如杯里有部分空气, 实验就不会成功, 因为杯内有大气压强又有水柱产生的压强, 杯里压强大于外面大气压, 所以纸片会落下来。实验失败了并不是什么坏事, 学生带着疑问, 在兴趣中学习感到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验本质。

4. 以趣诱导, 深化概念。

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 掌握规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以及对事物和现象认识不够全面的思维定势, 往往干扰或误导对物理概念的正确认识和建立, 因此有目的地运用一些趣味实验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和消除误导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 教学“浮力”后,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定律”, 熟练地运用“阿基米德定律”, 可做如下实验:

在天平两盘内各放一个同样大小盛满清水的玻璃杯, 其中一个玻璃杯水面上浮有一木块, 问学生天平的哪一端重。有的学生说放有木块的那端重, 因为杯里除了盛满水外还多出了一木块;有的学生说没放木块的那端重, 木块排除一部分水, 而水的密度比木块大。究竟谁的意见正确?这时起动天平测得两端一样重, 学生自然明白以上两种答案都错了。教师再启发学生认真领会“阿基米德定律”, 浮着的木块要排挤掉一些水, 但一切浮在水面的物体, 浸在水里的部分排出的水的重量, 正好是物体的重量, 所以天平的两端的重量应该是相等的。紧接着问:如果有一个杯底沉着一个小金属球, 天平是否平衡?不喜欢动脑筋的同学立即说出答案“平衡”, 用天平一测, 否定答案, 这时学生很愿意动脑筋, 积极发表意见, 教师只是做一简单提示 (两次实验G浮与G物的关系) , 让学生进一步深化思维。

二、改善思维品质

1. 深刻性。

初中生做物理习题, 往往凭经验作出直观的判断, 不知道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 去透过现象求本质, 这是初学物理时要注意纠正的。

2. 创造性。

初中生活跃、好胜, 如果在教学法中组织集体活动, 使学生互相激励, 有助于克服教学上的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让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由教师或通过实验演示来回答, 其效果胜过详讲。

3. 模拟性。

用电教媒体模拟实验课, 把本来受时空限制, 摸不着, 抓不住的抽象道理, 寓于生动、形象、具体的画面之中。

如讲授“并联电路和电流关系”难度较大, 为形象地说明干路和支路的电流关系, 设计投影制作, 取透明的医用注射吊针管 (三通) 做成如图形式, 放在已画好的灯泡电路的胶片上, 表示并联电路, 用吹气球盛着红色墨水压入管内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三、注重并设计大量实验

1. 实验能使物理概念、规律变得通俗易懂, 它又能对概念、规律的推出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物理教材的编写中就注重并设计了大量的实验, 为物理课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有些实验效果并不明显, 经过改进后, 可达到课堂要求的效果。

如《怎样认识力》中, 为了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性质, 举了“网球拍与网球之间作用”的一例, 但网球拍与网球的形变都比较小, 不易观察, 这里我们如改用一个气球和一个旧的羽毛球拍之间相互挤压, 则形变非常明显。

2. 实验效果是否明显, 在物理教学中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的好与差,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也要穿插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简易且效果明显的实验以增强效果。

如推导并演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知识点中, 可补充塑料绳的实验:取一段捆商品用的聚丙烯塑料绳, 从它的一端将它撕成碎长条, 用手提着上端, 另一手用丝绸由上到下迅速擦几下, 于是, 碎条就带上同种电荷彼此排斥而膨松散开, 当人靠近它时就向人追来, 把它靠近墙壁, 就吸贴在墙上, 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再来讲解知识点就水到渠成了。

3. 由于物理仪器的经常性使用, 仪器老化、破损或部件的短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实验室工作中的重点就是仪器的整理、维修与补充, 甚至紧缺的还要动手制作。

如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损耗量非常大, 经常发生短缺, 而单独买纸带又不易, 我们就想到用其他纸来代替, 并要求纸带要硬, 符合实验要求。几经实验, 发现工程用绘图纸比较好, 将已作废了的工程图纸用刀铡成合适的宽度, 当做纸带用, 效果丝毫也不逊色。

又如易拉罐到处可见, 同样在物理教学中也是屡屡见到。它可做小孔成像、土电话、磁屏蔽、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滚动摩擦实验等等, 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坛坛罐罐, 拼拼凑凑, 就融入了新的知识, 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证明,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 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 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教师要善于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 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第10篇

一、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由生活需求激发兴趣

化学学科新教材的最大亮点, 我个人认为就是更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社会, 充分展示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亚硝酸钠 (工业用盐) 和食盐的鉴别”“阿司匹林 (注:常用的一种解热镇痛药) 的合成”看到这些来自化学课本的专题和课题名称, 你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呢?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处处离不开化学!

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就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利用这一特点, 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学有所得, 从而引导学生学好化学, 用好化学。尝试着罗列一下吧:从我们的衣、食走进“纤维素”“淀粉”所在的多糖世界;从我们的住、行一起认识钢铁混凝土、橡胶等复合材料;从节日五光十色的焰火走进焰色反应;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认识认识氯气;从火灾现场的灭火器、防毒面具讲讲灭火原理、供氧剂;从照相底片的感光一起去了解非常陌生的溴化银……他们会突然发现, 眼睛所及之处无一不是化学啊!这些内容在课堂中的适当介绍, 必将会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让他们充分感受化学的魅力, 体验化学的神奇, 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化学教学与社会热点相联系——从社会责任感激发兴趣

自2008年9月“三鹿奶粉致婴儿患肾结石”事件曝光以来, “三聚氰胺”事件至今风波不断。

自2005年3月, 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发现了“苏丹红一号”成份, 随后, 全国11个省市30家企业的88个样品被检出含有苏丹红, 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

误将工业用盐当做食盐食用而致人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苏丹红” “三聚氰胺”“工业盐”这些名词, 不要说对普通百姓, 对于绝大多数所谓的有知识的人来说, 它们也就是一种特定意义的符号。指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进入食品领域的?对我们人体到底有什么危害?“苏丹红”走了 , 还会不会有“苏丹黄”出现?“三聚氰胺”从奶粉中消失了 , 还会不会有别的物质混进奶粉充当蛋白质?

借这些公共事件产生的民愤效应, 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为自身健康, 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 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化学, 没有理由不好好学化学!

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从这样的社会热点入手, 聊聊食品添加剂, 逐一再认识抗氧化剂、防腐剂、增味剂、漂白剂、食用色素等一系列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 然后明白“苏丹红”是不可以食用的, “三聚氰胺”更是不可以混进奶粉充当蛋白质的;我们还可以从人人关注的环保问题入手, 从酸雨引入硫及硫的化合物等知识的学习;从臭氧空洞讲到卤代烃等等。结果证明,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陡然大增。因为我们的化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通过知识培养的是学生辨别是非的自我保护意识, 是愿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三、化学教学与工农业生产相联系——由技术创新激发兴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万物土中生”。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本。但是近些年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人类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低效和无效管理, 造成当今世界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土地资源更是短缺。怎样解决人口剧增与土地锐减之间的矛盾, “无土栽培技术”无疑让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了希望。化学知识指导现代农业, 依据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 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让植物在没有土壤的溶液中生长, 这就是“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尽管现在还不能完全替代土壤栽培, 但它至少给我们未来农业的发展指了些方向。

宁波化工区曾是我市“摒弃”企业的集合地, 落户过一批污染较重的化工企业。但这种格局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优化意识的提高,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被“摒弃”了。于是采用技术创新, 走循环经济和废物再利用成了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镇海炼化利用其强大的技术优势, 给我们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化学知识与化工技术间的关系。目前, 镇海炼化的“废品”主要有硫磺、焦油、二氧化碳等。围绕这些“废品”, 镇海炼化开始了与周边兄弟厂家的联姻。镇海炼化的液体硫磺可直接输送到“巍华化工”等企业, 用来生产工业硫酸, 其中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工业硫酸通过管道输送给近在咫尺的“新福钛白粉”等企业;这些企业产生的废硫酸再输送到旁边的镇海磷肥厂, 用来生产磷肥。在这样“吞污吃废”的过程中, 循环链上的企业开始产生令人惊喜的效益。“德泰化学”是一家利用镇海炼化的焦油生产碳黑的企业, 其产品提供给同在化工区的宁波橡胶厂作为原料。在生产过程中, 企业要产生大量的废气, 过去一般空烧掉。如今, 企业利用废气进行脱硫除尘处理, 回收的余热进入管道, 提供给区内企业, 光这一项就为企业产生1000多万元的利润。在金融危机期间, 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企业的主业利润。

技术创新与化学科学紧密的紧密结合, 在普通高中化学教育中, 架起了沟通科学与技术的桥梁, 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化学科学知识、化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的操作技术、化学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三部分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较为宽阔的生产技术背景下选择化学和技术的若干具体问题, 引发学生讨论、实验、探究, 认识与化学原理相关的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和重要作用, 认识化学技术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 了解生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第11篇

一、创设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冀教版小学英语第八册Lesson18 China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了网络等多种资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我们的祖国和几个说英语的国家,是下一个单元北京之旅的铺垫。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日常用语,了解了一些国家知识的基础上,以中国的相关知识为背景,学习描述我们美丽的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有着许多优良文化传统的国家。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电脑、图书等途径搜集有关中国的知识。用一首与本课相关的歌曲“North South East West”将学生带入英语的殿堂,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对世界地图进行提问,如:“What country is this?What colonr is this country?Is this Canada?”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尽量多说,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到英语学习的乐园。

向学生展示一些零碎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它们组合起来。让学生用英语说出:“This is amao of China”引导学生进行复述。此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完成拼图,去发现拼图的秘密。之后告诉学生在很久以前我去过一个国家,它在中国的东部,据此对学生进行提问:“Do you know what country is east of China?”等学生回答出“The U.S.”向学生询问:“What do they speak in the U.S.?”从而引出“What do we speak?”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由一张红色的长方形卡片和五个黄色五角星组合成中国国旗。让学生说出“This is Chinas flag”新知传授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图片加深学生对单词及句型的理解与记忆,通过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便于以后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后我又为学生安排了实践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到的材料与大家进行交流,更多地了解中国,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说天安门广场和故宫,二是通过熟读课文,填写表格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三是让学生根据填写的表格进行组内对话,几个小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练习口语。

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分组表演,进行对话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交流的能力。例设情境。自主编排对话内容,这项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为每个学生创设了开口讲英语的机会。促进了英语的应用。

二、加大课容量挖掘学生潜能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用flash进行人机对话,增加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信息量。学生也可以直接操作电脑进行答题,从而得到反馈和评价,不再感觉到枯燥和无味,

在教学二年级的课文时,新句型是“We play badminton in the gym,We play pingpong in the gym。”在开课的时候我与同学们共同复习了前几课有关地点的单词,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加深记忆。有“school、classroom、office,washroom,hall、playground、gym”当我出示这些图像时。孩子们很快就说出了“in the school in the classmom,in the office”等句型,打乱顺序时孩子还是能够准确快速地说出这些单词。

教授“play badminton”和“play pingpong”时,我把这两幅图放到了地点的场景当中去。当说到“We play badminton in the washroom,”时。所有的孩子都笑了,并摆着小手连连说:“NO.1”并大声地改正说:“We play badminton in the gym,”这时有个小男孩举起手说:“老师,We play badminton in the playground,也是对的。”我很高兴孩子能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

还有在制作“How 01d are you?”的课件时,我特意地让flash中的Bob“说话”:问学生这个问题,并在句子末尾加上学生的姓名。孩子听后很兴奋。都想知道Bob接着会念出谁的名字,在他们的眼睛里透着希望被叫到的渴望。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还复习了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知识整合、灵活运用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将基于相同主题的学生现场表演与计算机虚拟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唱起来。使课堂成为真实的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场所,调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他们投入自然、自由的语言交际氛围,使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巧用交互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多媒体明显特点之一就是强交互性。通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计算机还能接受学习者的回答或询问,并及时对之做出判断、评价或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练习的过程,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不断地听、说。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不强,需要有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帮助: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同一时段的练习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希望有分层次的练习内容。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的。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个别化的交互式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在教学软件的控制之下。部分承担了教师的职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从“被灌输”状态转向“自主”状态。每个学生都能在计算机的适当引导下,自主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种交互式教学既能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例如,在教授完单词后。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听力练习题。如“找位置”:在座位前面排列着几个刚刚学过的单词,学生听到一个单词后,用鼠标点一下他认为对的答案,并将单词对号入座。当选择正确时,计算机发出一段优美的音乐给予表扬,计算机会接着出下一道题;当选择错误,会出现忧伤的音乐,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得分的机会。这时,学生可以选择下一道题或者是重新答题,也可以向计算机要求帮助显示正确答案。而且,题目的编排是分层次的,基础题后面还有挑战题。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同时,优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还可以去做难度加大了的挑战题,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校园资源,美术,兴趣,思想

当前, 一些教师遇到了在高年级不能正常开展美术教学的窘境。一些学生从小学一二年级到高年级乃至中学, 其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因所谓主科的挤占和应试学科的增加而渐趋淡薄。虽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少, 但教师利用校园资源优化美术环境、提升校园美术文化品位, 激发学生兴趣, 才是根本的途径。同时, 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近美术、喜欢美术, 乃至对美术情有独钟。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留意横向整合应用, 诱发动力

例如, 根据语文课文意象画想象画, 帮助理解;根据品社与地理, 画山川风物, 加深印象……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与应用技能的能力, 体会美术与其他学科相得益彰的特殊功用, 可以诱发学习动机。

二、打造精彩魅力课堂, 妙趣横生

通过各种课堂教学资源和手段, 打造精彩魅力课堂, 务使美术教学百态千姿、色彩纷呈、声情并茂而妙趣横生, 这是使美术富有磁力的主要渠道或手段。如灵活运用影像、范画及故事、游戏、音乐等, 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与想象力,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利用校园美术环境, 陶冶性情

环境影响人的兴趣, 校园美术环境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也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美术课程本来就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 美术学习就应凸显其视觉性。因此, 教师要引领学生欣赏校园里的板报配画、画廊、画展等, 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美术带来的视觉美。通过观摩、讨论等方式, 鉴赏感兴趣的美术作品, 感悟美术独有魅力, 可以陶冶性情, 更能在关注美术现象的同时而跃跃欲试。

四、参与优化美术环境, 自我肯定

(1) 参与优化校园外部美术环境。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因而应突出其应用性乃至审美性和趣味性。在引导学生参与优化校园外部美术环境的活动中, 无疑可以激发学习和创造的兴趣。同时, 鼓励学生为学校的板报、画廊, 为运动会、文娱活动、节日庆祝等绘画, 更能极大诱发其学习动力。如在学校园艺建设中, 教师鼓励学生出谋划策, 参与园艺设计和布置的全过程, 把任务分给各班级, 最后评出设计最好的班级。这样, 学生展现了聪明才智, 既感受到美术在现实中的应用, 又在欣赏自己作品时提高了审美能力。 (2) 参与优化走廊美术环境。为了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美术带来的愉悦, 教师利用教学楼的走廊, 在各班级门口设立知识窗, 每月定期更换, 全由学生布置, 内容自行选择, 每学期评出三个奖项, 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关注。 (3) 参与优化班级美术环境。在班级教室可定期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 出墙报、板报等, 优化教室美术环境, 使学生同样得到激励。

五、借助图书影像, 其乐融融

借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以观赏、讨论、比较等方式, 欣赏中外艺术作品, 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积极探究、交流, 鼓励发表感受与认识, 提高了审美品位、审美判断和识别能力。

六、利用信息资源, 引趣激情

合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为美术课堂服务, 了解美术文化的丰富性, 无疑也是有效的手段。美术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 可供学生欣赏、收集、查阅及自学与合作学习时使用。为了提高课堂效果,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直观演示, 充分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获得最新的美术信息, 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使美术锦上添花、异彩纷呈。

七、组织比赛, 摩拳擦掌

每学期组织美术大赛, 优胜作品再推选参加地区级、国家级的美术大赛, 既让学生证明了自己, 也能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教师为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及班级颁发奖状和奖品,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赛, 他们个个摩拳擦掌, 踊跃报名。

八、师生合作, 共同提升

师生合作绘画, 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上“画人像”一课时, 先演示人物肖像写生过程, 学生画画, 再参与评比,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学校举办画展时, 每次学生在赏析画作时都获得了艺术享受, 可以相互促进, 共同提升。

九、结束语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 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可见, 美术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创造能力, 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 丰富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形成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望与能力等, 都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因此, 美术对于实现素质教育举足轻重。总之, 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千方百计优化美术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可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数据实时性下一篇: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