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品质范文

2024-06-16

产业品质范文(精选8篇)

产业品质 第1篇

自2000年中国皮革协会发布《关于授予中国皮革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行业规范(试行)》以来,已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特色区域”或正在创造条件力争这一“荣誉称号”的产业基地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应该说,“特色区域”的蓬勃兴起,对我国皮革行业的宏观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各产业基地依据区域优势,弘扬区域品牌,以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这对实施中国皮革行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我国皮革大省,四川省近年来在创建皮革行业“特色区域”产业集群中,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强化产业集群效应,先后创建了“中国女鞋之都”和 “中国皮化基地”,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不断提升产业基地品质, 以其示范作用、龙头效应和辐射功能,在国内外市场树立了“四川女鞋”和“德阳皮化”产品的优良形象。

在“中国女鞋之都发展论坛”举办之后,近期召开的“四川皮革行业协会皮化分会2015年工作会议”对“中国皮化基地”的平台建设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在基地发展、营销策略、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以此形成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在行业结构调整中,“中国皮化基地”将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生产经营优势,以皮化产品为龙头,以清洁化产品为特色,落实小园区大联盟,实施强强联合,提高“中国皮化基地”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产业品质 第2篇

特殊钢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钢铁企业网 2012-11-06 复制网址〖宽屏查看〗

大力开发电渣冶金技术,促进我国高品质特殊钢产业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建常

大家好!今天能够参加由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举办的2012年全国电渣冶金学术年会,我非常高兴。特别是在钢铁工业需要调整结构、国家提出了促进高品质特殊钢发展之机,召开这次会议有很重要的意义。

电渣冶金作为特种冶金学科的主要分支,是生产高品质特殊钢的重要手段。由于电渣产品洁净度高、成分均匀、组织致密,性能优异,长期以来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尤其为国家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国防国防和航天航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前苏联乌克兰巴顿电焊研究所米多瓦尔院士在实验室试制第一个电渣重熔不锈钢钢锭,意味着电渣冶金技术的诞生,距今正好是60周年。1962年5月,朱觉、屠宝洪、傅杰、印祥麟等指导北京带钢厂及北京钢丝厂分别建成了300kg单相双自耗电极串联有衬电渣炉和120kg三相有衬电渣炉,实现了液态金属电渣冶金技术工业化,今年又是液态金属电渣冶金技术工业化50周年。

今天,本次学术会议特别邀请了乌克兰巴顿电焊研究所电渣研究中心主任,列夫·米多瓦尔教授,也就是发明电渣重熔技术的鲍里斯·米多瓦尔院士的儿子。另外,作为液态金属电渣冶金技术的发明者之一的傅杰教授以及参与第一台200吨世界最大电渣炉技术开发的刘海洪教授也出席了本次学术年会。这些学者的参会使得本次会议具有特别的意义。还有我们全国特殊钢企业、重型机械企业以及从事电渣冶金研发的科研单位和大学等几十个单位的代表参加本次会议,我们共同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电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史,共同研讨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意义非同寻常。

在这里,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1、电渣冶金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1958年12月9日冶金部建筑研究院电渣组将铁合金粉末涂在碳钢棒上作自耗电极,用高炉风管(铜制)作水冷结晶器,冶炼出合金工具钢,这是我国电渣冶金的首个试验研究。1959年11月北京钢铁学院朱觉教授率电冶金师生与冶金建筑研究院电渣实验室合作,采用电渣重熔法,研制成功航空轴承钢。1960年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与北京钢厂合作,在学院内冶金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容量为150kg工业性电渣重熔炉,生产了航空滚珠钢、无钒高速钢等。1960年5月,当时的冶金部在北京钢铁学院召开了全国现场会,推广电渣重熔工艺。会后,冶金部建筑研究院电渣冶金研究组曾乐、李正邦等赴重庆二钢,北京钢铁学院朱觉、傅杰、刘海洪等赴大冶钢厂等单位,推广电渣重熔技术,分别帮助重庆二钢、大冶钢厂、大连钢厂、抚顺钢厂、上钢五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建立电渣重熔车间,使我国在电渣重熔技术方面于1960年实现了工业化。2010年是我国电渣重熔技术工业化50周年。

1960年底,北京钢铁学院朱觉、傅杰在北京量具刃具厂发明了单相双自耗电极串联有衬电渣炉;1961年初发明了三相有衬电渣炉,4月由北京市委冶金组

下设的电渣组组长屠宝洪主持,在北京量具刃具厂一召开了有衬电渣炉北京市现场会议,予以推广;1961年2、3季度到1962年5月,朱觉、屠宝洪、傅杰、印祥麟等指导北京带钢厂及北京钢丝厂分别建成了300kg单相双自耗电极串联有衬电渣炉和120kg三相有衬电渣炉,实现了液态金属电渣冶金技术工业化,2012年是液态金属电渣冶金技术工业化50周年。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大多数特殊钢厂基本均建有电渣车间。生产的品种涵盖合金结构钢、工具钢、模具钢、耐热钢、不锈钢、轴承钢、超高强度钢、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电热合金、精密合金等大部分钢种和合金。生产的钢锭重量从几十公斤到目前最大的几百吨。电渣冶金工艺从电渣重熔发展到电渣熔铸、电渣液态浇注和电渣热封顶等多种形式。电渣产品应用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包括铁路、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火电、水电、核电、石油、化工、机械等,小到仪器仪表的精密零件、大到上百吨的汽轮机转子均有电渣的产品。我国电渣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我国的铁路轴承全部要求采用电渣重熔工艺生产,高品质的模具钢和高速工具钢也基本采用电渣工艺生产,冷轧辊用钢、汽轮机叶片、高压锅炉管和镍基合金等产品采用电渣工艺生产也逐渐成为冶金工作者的共识。电渣熔铸水轮机导叶和叶片也成为我国的特色产品,应用到三峡工程等许多国内外水电机组中。

电渣生产不仅仅局限于特殊钢企业,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也广泛采用电渣技术生产大型锻件用钢锭。据估计,我国目前有电渣炉上千台,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东北特钢集团、宝钢特材公司、攀长钢、西宁特钢、新冶钢、太钢和中原特钢等是我国特钢企业中电渣钢生产的骨干企业。上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装备了最大的200吨大型电渣炉。中钢邢机已成为我国最大冷轧辊电渣钢的生产基地,通裕重工己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大型电渣产品的代表。在高速钢生产中,在河冶科技率先采用电渣技术之后,以天工集团为代表的我国一大批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小型电渣炉生产,重量以几十公斤到几百公斤为主,电渣车间炉子数量从十几台到几十台不等。在模具钢领域,除了上述骨干特钢企业外,由多达上百家的民营企业采用电渣重熔工艺生产各类模具钢。

我国是继前苏联第二个开发电渣冶金技术的国家。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国电渣冶金工作者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有许多自己独立的创造和发明,为世界电渣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傅杰和李正邦两位教授提出的电渣重熔过程夹杂物去除机理被国际电渣冶金界所普遍接受;姜兴渭教授提出的电渣重熔工艺参数优化匹配方法在国内大多数电渣钢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我国最早发明和应用了有衬电渣炉炼钢技术;李正邦等开发的电渣熔铸涡轮盘技术获国家发明奖;沈阳铸造所开发了电渣熔铸水轮机叶片和导叶技术在国内外许多水电机组中得到应用;1981年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200吨大型电渣炉,等等。

目前,我国是电渣炉数量最多、电渣钢产量最大、电渣钢应用最普及的国家。电渣冶金技术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电渣冶金技术近年来有了新的快速发展

在国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开发和应用第二代电渣冶金技术,而我国则是最近十几年开始开发和应用新一代技术。第二代电渣冶金技术的主要特征是:

(1)保护气氛电渣重熔。第一代电渣重熔是在大气下进行的,大气中的氧、氮、水汽会不同程度地对重熔钢液产生污染,降低钢的洁净度。

(2)以同轴导电设计的电渣炉短网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短网的电损耗,提高炉子的功率因素和降低电耗。

(3)以电极称重传感器为基础的电极熔化速度控制系统,可以精确控制电渣钢锭的凝固质量,显着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4)以导电结晶器和液面检测技术为基础的半连续和连续电渣重熔技术,可以实现半连续的电渣长锭生产,甚至加上切割装置后实现电渣连铸技术。另外,如果采用T型带内模的导电结晶器,可以实现电渣重熔空心锭的生产。

(5)以导电结晶器和液面控制技术为基础的电渣液态浇注技术,可以生产复合轧辊、电渣浇注实心钢锭和空心钢锭。

(6)电渣炉和电渣产品的大型化

在国际上乌克兰、德国、奥地利和美国是第二代电渣重熔技术引领者。在西方发达国家,近十年新建的电渣炉普遍采用了保护气氛、同轴导电和熔速控制等新技术。奥地利因泰克(INTECO)公司还发明了快速电渣重熔技术,可以实现连续化生产。乌克兰巴顿电焊研究所发明了基于导电结晶器的电渣液态浇注技术,实现了电渣液态浇注复合轧辊技术的工业化。

电渣炉和电渣产品的大型化是电渣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火电、核电和石化等装备的大型化和高参数化使得大型锻件的重量不断提高,而且品种呈高合金化趋势,普通的真空浇注方法无法避免合金成分的偏析和严重的铸造缺陷,锻造用大型电渣钢锭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于1980年创建的一台世界上最大的200t级电渣炉,为秦山核电站提供了一系列大锻件,为我国核电的自主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达国家也纷纷建造100吨以上的大型电渣炉,国外最大的电渣炉位于意大利,达250吨,己于201 1年投产。

我国电渣冶金技术在最近几年中也有了新的发展。国内引进同轴导电和熔速控制的电渣炉最早是北满特钢的10吨炉,1980年从德国进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钢邢机、宝钢特钢和内蒙古北方重工分别从美国康萨克公司引进了4台15-20吨的电渣炉。而将保护气氛、同轴导电和熔速控制为一体的电渣炉是从本世纪开始的。宝钢最早从德国ALD引进5吨保护气氛电渣炉用于高温合金等高端品种的生产,效果显着。后来,奥地利因泰克公司与东北大学合作为新冶钢建成了16吨保护气氛电渣炉,使得冶钢的电渣产品质量有了显着提高。最近东北特钢在大连和抚顺基地引进了5台保护气氛电渣炉,最大的电渣炉吨位是100吨,是国内引进的最大电渣炉。

在吸收国外先进电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国内东北大学、钢铁冶金总院和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与企业合作在第二代电渣冶金技术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08年宝钢与东北大学等单位合作建成了4台20吨同轴导电与熔速控制为一体的电渣炉。此后,东北大学先后为台湾中钢常州精材公司、宝钢特钢、河钢研究院等单位建成了集保护气氛、熔速控制和同轴导电为一体的4台新型电渣炉。钢铁研究总院也开发了保护气氛电渣炉技术。

2007年开始,东北大学为兴澄特钢和邢钢开发了半连续的抽锭式电渣炉,在国内首次采用T型导电结晶器技术,生产出来长6米的方坯和圆坯,最大直径达到600mm。从2006年开始,东北大学与乌克兰巴顿电焊研究所合作,为舞钢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板坯电渣炉3台,公称容量40吨,最大锭达到49吨。为武钢集团鄂钢公司建成了2台22吨的抽锭式板坯电渣炉,最大宽度为2米,最大锭高为4米。在乌克兰专家的指导下,东北大学为攀长钢设计了一台25吨的空心管坯电渣炉,最大外径达1100mm,长度可达6米。同时,可生产最大直径为

1100mm实心钢锭。该电渣炉采用了同轴导电布置、T型导电结晶器、双电源和液面控制等先进技术,目前已投入生产。

在大型电渣炉方面,我国一重建成了120吨的大型电渣炉,采用与上重相似的三个单相变压器六电极的方式,上重建成了450吨的大型电渣炉。最近,在山东玛努尔和浙江电渣核材有限公司分别建成了80吨和130吨的三相电渣炉,主要用于核电主管道的生产。

在液态电渣技术方面,傅杰教授团队进行了带导电结晶器的水平电渣液态浇注板坯的试验。东北大学进行了带导电结晶器的垂直液态电渣浇注的工业试验,最大结晶器直径为1000mm。这些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3、我国电渣冶金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钢铁工业面临很大的经济困难,但是高品质特殊钢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市场需求均是积极的,电渣钢生产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特殊钢行业的发展,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品质特殊钢列为积极发展的一类先进材料。《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高品质特殊钢列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示范重点,指出要“突破高品质特殊钢的超洁净、高均质、细晶化等关键技术,研发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重大装备用轴承钢、新一代核电用钢、超低铁损高硅电工钢、高耐磨与高速工具钢等特殊钢材料,实现特殊钢产品生产高效化、减量化和绿色化,满足高速铁路、新能源、核电等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形成若干条特色专业化生产线”。工信部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重点领域和任务条款中,突出了产品升级,明确了下游行业主要用钢材产品升级的方向,包括建筑业、机械行业、造船业、汽车业、家电业、电力业主要用钢材产品升级的方向。促进特钢品质全面升级、支持特钢企业兼并重组,增强特钢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特钢地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促进特钢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开发低碳节能环保型钢材以及重大装备制造所需的高性能特殊钢,明确了特殊钢发展重点、技术改造重点。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1年产业指导调整目录的钢铁一栏中列出了“4.先进压水堆核电管、百万千瓦火电锅炉管、耐蚀耐压耐温油井管、耐腐蚀航空管、高耐腐蚀化工管生产;5.高性能、高质量及升级换代钢材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包括600兆帕级及以上高强度汽车板、油气输送高性能管线钢、高强度船舶用宽厚板、海洋工程用钢、420兆帕级及以上建筑和桥梁等结构用中厚板、高速重载铁路用钢、低铁损高磁感硅钢、耐腐蚀耐磨损钢材、节约合金资源不锈钢(现代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含氮不锈钢)、高性能基础件(高性能齿轮、12.9级及以上螺栓、高强度弹簧、长寿命轴承等)用特殊钢棒线材、高品质特钢锻轧材(工模具钢、不锈钢、机械用钢等)等”。在工信部颁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中提出了以下发展规划:

工程目标: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品质钢800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核电、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汽车、电力等行业对高性能钢材的需要。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具有高强、耐蚀、延寿等综合性能好的高品质钢材。重点推进核电压力容器大锻件508—3系列、蒸汽发生器690传热管、AP1000整体锻造主管道316LN等关键钢种的研发生产,实现核电钢成套供应能力。提升超超临界锅炉大口径厚壁无缝管生产水平,形成年产50万吨生产能力。加快开发

船用特种耐蚀钢和耐蚀钢管,分别形成年产100万吨和10万吨生产能力。开发高速铁路车轮、车轴、轴承等关键钢材,形成年产5万套生产能力。开发长寿命齿轮钢、螺栓钢、磨具钢、弹簧钢、轴承钢和高速钢等基础零件用钢,形成年产300万吨生产能力。开展DPT、TRIP、热成形、第三代汽车钢、TWIP等高强汽车板生产和应用示范,形成年产300万吨生产能力。大力实施非晶带材、高磁感取向硅钢等应用示范。而且在附件的具体目录中多项产品明确采用电渣重熔工艺生产。

近年来,我国虽然己在特殊钢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如自主开发出高质量轴承钢、汽车用弹簧钢、不锈钢、火电用小口径高压锅炉管、叶片钢、高性能模具钢和工具钢等,从而部分改变了我国特殊钢生产的落后局面;然而,我国钢材生产的产品多以中、低端为主,大量国民经济与国防事业发展所需的关键的高档特殊钢尚十分缺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需求;高品质特殊钢的技术开发也仍以跟踪仿制国外技术为主,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而且生产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与目前国家倡地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违背;另外,冶金材料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缺乏有效融合,严重制约了后者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资源、能源、交通和海洋工程等领域部署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在军工领域同样有着宏伟的目标,这些对特殊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需求和技术挑战。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研发我国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包括国防军工所需的关键特殊钢材料已刻不容缓。

因此,电渣冶金作为高品质特殊钢的主要手段之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我国电渣冶金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国电渣冶金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发展还不平衡,尤其是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经济效益有待提高,高品质产品仍需努力。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推进电渣装备和工艺的技术改造,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第二代电渣炉装备的国产化,使电渣生产设备和工艺适应高品质特殊钢生产的要求,特别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因为我国绝大部分电渣炉设备仍然停留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技术改造刻不容缓。

(2)加强百吨级电渣炉设备和工艺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使之真正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锻造用特大型钢锭。近几年,我国不少企业对建设百吨级电渣炉热情很高,已经建成百吨级电渣炉已有5台,正在建设或即将建设的百吨级电渣炉估计有6—8台。但是,设备和产品大型化后会带来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大尺寸钢锭的凝固质量和成分控制已成为超大型电渣钢锭的技术瓶颈。另外,要加强市场调研,我国的大型电渣炉总产能将超过国外电渣炉总和,市场是否真正需求是多少,也是大家需要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3)进一步开发新的电渣工艺技术和装备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电渣重熔空心锭、电渣重熔大型板坯、电渣重熔双金属汽轮机转子、电渣连铸技术,电渣液态浇注板坯、空心锭和大型钢锭,电渣重熔有色金属,以及电渣熔铸技术等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4)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在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下,企业要主动与科研单位、院校和用户加强技术合作和协同创新,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同志们,本次大会云集了国内外许多着名学者,尤其是老一代电

渣冶金工作者以及世界电渣冶金技术的发源地一一乌克兰科学院巴顿电焊研究所的专家。大家在此共同庆祝电渣重熔技术诞辰六十周年和液态金属电渣技术工业化五十周年,回顾历史,交流最新的电渣冶金技术,展望今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相信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将促进我国电渣冶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特殊钢材料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产业链:从麦田到餐桌的品质保证 第3篇

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意图很明显:要真正掌控产品质量,就必须从源头把握。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但杨兆霖目前着手的重点却在两头:一手拉着科学家,另一只手,拉着农民。

今年 7月13日,“河套小麦品种改良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兆丰河套面业公司挂牌成立,主要研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赵振东院士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长期从事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工作站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优质专用型小麦新品种和高产高抗广适型小麦新品种选育,从源头上保障河套小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达到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的目的。

杨兆霖清晰地看到,河套小麦已成稀缺资源,有机小麦更是稀缺,但农民却因为收益较低不愿意种植。据兆丰公司调查,2014年,河套地区一亩小麦的盈利400元,而玉米是700元,番茄是800元,葵花籽是900元。经济作物收入高,农民自然种植经济作物。目前,巴彦淖尔市1000万亩耕地中,小麦的种植面积每年不足100万亩。

农民不种小麦直接导致下游面粉加工企业原料断档。为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了降低成本,大量面粉加工厂从外地收购软质小麦,打着“河套牌”面粉在市场上销售。于地区来讲,是对我们多年打造的河套面粉品牌的折损;于企业来讲,这是一种不顾质量的短视行为,于当地农民来讲,就是彻底放弃小麦种植。

问题往往就是商机。

杨兆霖认为,只有与农户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农民才有种小麦的积极性。

目前,兆丰公司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模式,建成了共计近10万亩有机小麦和绿色、富硒小麦种植基地。公司通过统一种源,统一施肥,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仓储,统一加工,实现有机小麦的全程可追溯,通过这种高投入、严管理的方式把小麦效益提升起来,分品种以质论价让农民得到比较高的收益,每公斤有机小麦收购价在8~16元之间。与农民签订订单,以每公斤4~5元的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的绿色、富硒小麦,远高于市场每公斤3元左右的收购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农民也愿意把更多小麦卖给企业,不仅企业生产原料稳定、品质有保证,而且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杨兆霖坦言:“归根结底还是价格机制和新型合作机制发挥了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与农民协作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走差异化、智能化、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新路子。”

“金鸡工程”提升蛋鸡产业服务品质 第4篇

1. 何为金鸡工程

对传统蛋鸡饲养技术升级改造, 从而使蛋鸡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提高鸡蛋品质, 提高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主要做四件事:第一, 安全鸡蛋配套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第二, 研发安全型、保健型蛋鸡饲料;第三, 高效、低残留兽药的开发与推广;第四, 优质、安全鸡蛋的品牌化运作。其目的是将“营养保健, 健康养殖”的“1+1保健养鸡模式”传递给养殖户, 升级传统蛋鸡养殖业, 使每只商品蛋鸡多赚3元钱以上。

2. 金鸡工程的足迹

2007年10月成立金鸡工程项目组, 11月走访河北和湖北市场调研;2008年1月在北京召开金鸡工程启动会议, 3月金鸡工程宣传页、黑金刚产品手册、科技信息篇等面世, 9~11月参加北京、河南和山东等地的畜牧行业展会;2009年3月第一家金鸡工程店落户河南省, 5月在郑州召开全国金鸡工程交流大会;2010年5月蛋鸡料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7月蛋鸡养殖宝典三本手册横空出世, 9月举办首届黑金刚杯征文活动;2011年1月黑金刚和金鸡工程系列资料改版升级, 5月推出《黑金刚特刊》, 5月在武汉召开金鸡工程蛋鸡预混料交流会;2012年6月黑金刚视频资料面世, 8月在郑州召开金鸡工程誓师大会, 9月行业首创的《蛋鸡手机报》上线, 未来计划有更多的配套项目。

3. 如何打造冠军品牌

为帮养殖户实现价

值最大化, 金鸡工程坚持“两清两高”疫病防控策略、“营养保健, 三位一体”健康养殖理念, 以“金刚料+金刚药”的“1+1大保健模式”向广大养殖户推广, 力争成为畜牧业的“劳力士”“麦当劳”。

北京伟嘉集团坚持以价值营销为导向, 经过3年实践“1+1营销模式”, 采用“六个一”的营销策略打开市场, 成果显著。“六个一”是一个村屯 (重点开发养殖量较大、有优势的村屯) ;一个客户 (选定一个有意向、有潜力的客户) ;一包饲料 (锁定适合客户的产品) ;一个实证 (用事实说话, 用效果留住客户) ;一场会议 (召开推广会, 扩大影响力、树立好的口碑) ;一个系统 (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 建立营销系统的配套支持体系) 。金鸡工程的营销配套支持体系的专家队伍有郝民忠教授、潘兴军、谢丽静、王志荣、高劳动、池连武、李伟伟、张锦屏、郭卫北等专家;核心人员30多人, 及销售人员300多人和服务商5000多户;信息平台包括《蛋鸡手机报》、科技信息篇蛋鸡专刊、金鸡工程特刊等;配套资料包括黑金刚产品手册、金鸡工程产品手册、蛋鸡疫病防治手册、蛋鸡养殖宝典等。

4. 金鸡工程的未来

产业品质 第5篇

中材装备集团是中国中材集团旗下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按专业化分工原则、集旗下全部装备资源组建的从事装备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优化组织结构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 通过整合中材国际装备业务范围内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产品制造、售后服务及其相关机构、人员、财务、资产等, 全力打造的集基础理论研究、装备开发设计、机电设备加工制造、设备成套、技术咨询服务、备品备件供应、国际贸易和物流于一体的专业重型装备产业集团。该集团将致力于构建完整产业链条, 掌握关键资源, 健全服务体系, 提供增值服务, 加快业务转型, 发挥人才、技术、品牌、信誉和资产等综合优势, 为顾客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 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超值服务。

中材装备集团所属企业及机构共有20家, 其中含3家机械设计研究所、9个制造基地、8个业务单元, 包括原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中天仕名科技公司、徐州仕名公司、淄博仕名公司、常熟仕名重机公司、常熟仕名环保公司、热工分公司、科力分公司、环保分公司、仕名粉体公司、天津椿本公司、仕名计量公司、仕名备件公司;原中材建设有限公司的唐山中材重机公司、海港分公司;中材国际南京公司的南京院机械所、江苏中材公司、溧阳中材重机公司、扬州中材重机公司;中材国际成都院有限公司的成都院机械所、成都院技术装备分公司。2010年累计生产各类主、辅机设备6850台 (套) , 共计出厂设备重量达2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约占中材国际的1/3, 装备制造业的总资产达到73亿元, 净资产约17亿元, 从业人员约为4500人, 占地面积2200亩, 拥有5个具有成套实验设备的实验室和试验场地。

中材装备集团拥有国家级水泥节能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具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与实验基地及先进完备的研究手段与仪器设备, 拥有高水平、高层次合作研究队伍和研究条件。多年来, 公司大力推进水泥技术装备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 开展了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公司拥有专利1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特别是近几年来, 在推进水泥技术装备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填补了我国大型水泥技术装备的多项空白, 推动了行业的持续创新和技术进步, 促进了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

中材装备集团拥有破碎设备、粉磨设备、水泥烧成设备、环保设备、输送与计量设备、电气设备等关键装备、新型装备、节能装备和大型钢结构、非标设备, 拥有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12000t/d系列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 实现了大量实用性成果和配套装备的广泛成功应用。产品在保持全球水泥工程技术装备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市场份额基础上, 已成功进入钢铁、冶金、矿山、电力、煤炭、化工、环保等行业。特别是伴随着经营业务的拓展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技术装备系统优化能力和集成能力在国内外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实践, 装备供货遍及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的50多个国家。

中材装备集团积极坚持技术成果产业化, 形成了专业化的大型技术装备产业化平台, 年供货量超过30万吨, 拥有6.3m以上立车7台、8m以上滚齿机2台、筒体车床4台、大型镗铣车床14台、80mm以上卷板机4台、大型热处理炉3台、高精度激光切割机等各类重型机加工装备, 可满足不同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专业设备加工的装备能力, 涵盖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全部专业设备。同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DIN、IEC和ISO等国际标准, 建立了适应国际市场的质量技术控制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运行体系, 产品质量得到了国际知名跨国集团高端客户的认可和好评。

中材装备集团拥有完整、优质、系统的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 能够以服务的完整性、管理的有效性实现对顾客的整体服务功能, 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和最好的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和有效处理顾客的需求。同时, 公司以向业主提供超市化备件供应、专业化解决方案为核心, 不断推进装备备件服务实现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运作, 目前已建有6个国内备件配送仓储中心和5个国外办事机构, 为顾客提供安全、信赖、可靠、及时的增值服务, 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专业化备件供应与服务中心。

中材装备集团以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为目标,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集团的管控体系;统一装备业务的投资体系、技术研发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制造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资产财务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统一产品品牌、技术标准、产品系列、备品备件和售后服务;以产品和零部件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原则创新业务模式, 完善业务流程, 加强研发投入, 成立专业的粉体、热工、新技术研究所, 成立焊接、热处理、机加工研究中心, 突出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效率和水平, 实现各制造基地专业化、品质化、一体化生产格局。同时拟以多种投融资方式安排资金, 通过直接投入或横向并购, 增强公司的核心制造能力, 向其他领域拓展装备制造业务, 由传统的水泥装备业务向高端、重型机械制造行业发展, 为国内外新老客户提供大型化、成套化、系列化技术装备, 为各工程平台提供技术、装备及服务支撑。

产业品质 第6篇

企业的责任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商品和良好服务。长期坚持并得到市场认可形成了产品和服务的品牌, 企业多个优质产品、多项优质服务汇集上升为企业的品牌, 品牌是技术和管理的结晶, 是企业优良素质的标识。商品和服务消费是民众的生活保障, 关注民生是政府执政行政的理念。质量和品牌是物质和文化的交汇, 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力强盛、民生改善的标志。一个先进国家必定有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和企业。先行国家在“工业2.0”阶段已基本解决了“质量”问题, 如德国、日本、韩国等先后提出“质量兴国”战略都有艰辛的历程和成功的范例。

提高质量、改善品种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素。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 我国质量品种进步快、成效大, 总体上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 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如今我国已经有一些领先的行业, 有一批如海尔、华为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越过了现代技术门槛和市场壁垒, 保持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中国制造”物美价廉遍及全球,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如一些产品标准规范水平不高、执行不力, 售后服务缺失, 市场秩序混乱, 甚至出现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假冒伪劣等现象。究其原因, 缺乏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不高;部分企业缺乏市场理念和诚信意识;从根本上讲, 还没有把“质量兴国”放在基本国策的战略位置, 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多年来虽然不断加强了质量监管, 但多是就事论事、专项整治, 质量问题屡屡曝光, 处于被动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讲, 我们在全力打造工业3.0, 谋划工业4.0的当今, 还不得不补工业2.0的欠账。应当正视国情,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中国制造”要成为高品质、名品牌的代名词, 要创建一大批优秀的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和优秀的品牌企业, 培育中国特色的先进质量文化、制造文化。一个优秀的品牌应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质量上乘、品质卓越, 要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和服务信誉, 较高的性价比。西门子的产品大到上万千瓦的压缩机, 小到一两千瓦的热水器以其优等质量誉满全球。二是产品不仅在使用中, 而且在制造过程中都应是低碳、绿色的, 反之亦然。如光伏电池在使用中绿色环保, 但制造过程中曾经是耗能高、污染重;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 把制造每千克多晶硅的电耗降到140度之下, 消除了四氯化硅等污染, 每度电的成本降到市场认可, 才具有市场价值。三是以完善周到的服务赢得稳定的市场占有。如近几年来家电行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汽车行业的4S店维修服务成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四是不断改进、完善、创新, 提升品牌价值, 丰富质量文化, 保持经久不衰。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不断推陈出新, 始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提高质量、开发品种、改善服务、创建品牌应是中国制造业的宗旨。长期以来业内艰辛努力, 深化了认识, 积累了经验。从“严把质量检验关”, 提升到重视“全国、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质量管理;当今我们以创新为动力, 从源头抓开发、抓设计、抓创意、抓服务, 探索网络管理模式。这些宝贵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并上升为法规、标准, 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25》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列为九大战略任务之一, 其关键措施是通过智能制造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水准, 实现精确制造、极致制造、敏捷制造, “以质取胜”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质量和品牌要靠市场评价、用户体验, 要有科学严谨的评价方法

什么是市场?谁是市场?市场首先是指供需关系, 要掌握经济社会民生需求, 供需矛盾所在, 以及由此引起的价格这个最敏感信号的变化;其次是生产力要素如资源、土地、生态环境、劳动力、工具、资本、技术以及交通、物流、经营环境等外部条件的支撑或制约;再是用户、顾客、消费者等服务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市场更重要的元素。因此,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销对路, 更要通过大数据细分市场, 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情况下的需求。要根据生产要素和外部条件的利弊, 扬长避短、优化选择、不断研制新产品, 提升使用价值、改善服务、创造消费、引导消费, 进而拉动需求、发展经济、同时在巩固扩大市场中, 使产品、服务和企业的品牌增光添彩,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市场经济下, 质量的优劣、品牌的良莠要市场评价, 消费者认可。过去我们也进行过国家金奖、银奖等质量评比, 虽然有严格的标准, 有清正的风气, 但主要是由政府说了算, 企业纷纷“跑部前进”。建立市场评价的机制做了不少探索, 近几年还引入了“用户体验”的理念。什么是“用户体验”?以电子产品为例, 一般地讲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用户的使用感受, 即产品的实用功能, 如声、光、色、清晰度、视觉感官舒适, 功能多项还要操作方便、可靠耐用、节能环保。二是产品的外观感觉, 即产品的观赏保存时间价值。如形态领先时尚, 依赖工业设计融入文化艺术, 具有民族感或时代感, 视觉赏心悦目。三是有周到温馨的服务, 即产品的使用条件。包括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业务咨询, 提供个性化上门服务等。四是有较高的市场美誉, 满足消费者的从众心态。有机构研究, 70%的中国消费者会因品牌美誉而从众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是内在质量、外部形态以及人工服务的综合, 从而能够提升用户使用商品、分享服务的心里愉悦满足程度。

市场的评价不能停留在用户的体验上, 还要上升为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是否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先进的质量指标。不同类型的产品, 质量标准不同, 一般应包括理化指标、使用性能指标、安全指标以及服务保证指标等, 要检验和评价该产品或服务达到或符合哪类标准, 是否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避免和杜绝无标产品、无标服务。第二类指标是评价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表现, 包括性价比、运营表现、市场占有率、社会美誉度、企业忠诚度等。美誉、忠诚不是说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是有了问题能承认、能追溯, 能召回赔偿, 能纠正改进。第三类指标是评价企业创造品牌的素质和能力, 包括资产状况、装备水平、技术水准、管理效能等。更深层次的指标如研发投入强度, 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9%, 国际水平在2%—3%。当然不同行业情况各异, 如电子制造业、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如果没有7%~8%, 则可能不久就被日新月异异的科技进步所淘汰。再如资产负债率, 高负债经营潜伏着风险和危机, 遇到金融危机就可能因债台高筑而濒于破产, 从某种意义上讲, 第三类指标是更本质、更内在的指标, 尤其在创建、评价品牌企业时不能疏忽。

依靠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培育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一是自主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专有技术, 从模仿跟踪走向创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研制是“中国制造”的短板。我们企业的仿制、复制能力很强, 一些时尚的产品很快就能充斥市场, 这在发展初期是必要的、常见的。但不能停留在低水平的跟踪模仿上, 更不能侵犯知识产权, 引领市场潮流, 要靠自主创新。也不能停留在“贴牌生产”“代工组装”上, 要发展技术含量更高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新材料制造, 创造自己的品牌。长期以来, 我们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国产化”取得长足进步, 应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问题之一就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据统计, 对外依存度达50%, 开发新产品的外源性技术高达70%。希望大型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要构建企业技术中心, 集聚人才, 加大投入, 积极组织和参与行业科技攻关;中小微企业要发挥“专精特新”优势或依靠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技术经济水平。构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企业要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院校尤其是与用户的合作, 积极采用研发成果, 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如沈阳鼓风机集团与石化行业密切结合, 首先在乙烯“三机”上取得突破, 继而在天然气输送、核电机泵、航空动力、空气分离等方面取得创新, 主导产品的质量、信誉达到了“西门子”“GE”的水平。

二是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 “互联网+制造业”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提升产品质量。数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是精益加工、精准制造的保障。研发设计普遍采用仿真模拟、三维描述、高速运算、大数据库等信息工具, 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嵌入或集成使用在产品或设备上, 提升了产品功能和附加值, 提升了加工精度、制造工效。信息技术应用在制造流程和工艺流程上, 使制造线由机械化提升为自动化, 进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 大大提高了流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从而提升了产品合格率和优质品率。“机器换人”“人控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提升了员工的技术素质, 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三是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企业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实践, 需进一步总结、提高。企业要诚信为本, 向用户负责、向消费者负责、向社会负责, 这既是市场法则, 也是道德底线。企业要投入改造更新, 具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 这是质量、品牌的物质基础。要有精细管理,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全流程的在线监测、质量监控。要从源头抓起, 保障稳定的原材料优质优选供应链, 重视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要重视优良的售前售后服务, 建立产品跟踪、召回、整改制度。“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非常沉痛, 至今仍挥之不去, 应当深刻汲取、痛加改进。

产业品质 第7篇

2007年12月, 经教育部批准, 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资的国有独资一人有限公司, 公司以学校投入的全部国有经营性资产作为法人资产, 代表学校对外投资, 并对学校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资产进行统一的经营和管理, 维护学校权益, 承担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责任。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独立承担经济和民事责任, 以其投入的资产控股、参股下属企业, 并对企业行使投资股东的权利。公司同时承担着调整、整合学校产业资源的责任。按照教育部“非改即撤”的原则, 公司对于长期经营不善的企业坚决给予关闭, 对同类企业进行重组。经过清产核资, 调查摸底, 共对15家企业进行了清算, 8家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 2家企业的股权进行了挂牌转让, 2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并对1家对外投资层次多、产权关系复杂、涉及资金量大的企业停止了经营活动。通过“关、停、并、转”, 北京师范大学产业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

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及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产业从起步就处于先天不足的状态, 基础薄弱, 经营分散, 规模不大, 效益低下, 难以形成整体的强势和竞争力。如何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 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之路, 是摆在北京师范大学产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育部及学校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推动产业规范化建设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通过调整、整顿、改制、划转等工作, 逐步形成文化出版产业、教育服务产业、科技产业、资源服务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几大相对稳定的业务模块, 并结合学校产业的实际情况, 明确了做“强”文化出版产业、做“大”教育服务产业、做“精”科技产业、做“实”资源服务产业、做“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年上缴学校利润每年都达到1亿元以上, 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做“强”文化出版产业

在北京师范大学产业系统中, 出版集团无疑是潜力巨大、发展迅猛, 在业内最具强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立于2007年, 是国内高校第一家以教育出版为核心业务, 集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印刷、合作办学、教育培训等多介质产品于一体的现代出版集团, 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安徽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师范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京师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五年来, 北师大出版集团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抓住机遇, 解放思想, 勇于实践, 开拓创新, 深化改革,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2年, 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 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型国有企业, 利润总额继续扩大, 资产规模继续扩大, 呈现出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其核心企业北师大出版社2012年销售码洋达15.1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率等指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均名列前茅, 尤其是人均利润远远高于同行业水平。在销售业务总量激增的情况下, 退书率、库存数、管理费用均保持低位, 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销售码洋达1.69亿元, 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3.07%, 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 合资重组后的优势初步显现。北京京师普教公司2012年销售码洋达3.14亿元, 比2010年公司成立时的销售码洋实现翻番;利润同比增长30.89%, 不仅成功遏制住了出版社助学读物图书下滑的趋势, 而且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2007年, 完成北师大音像社人员重组和技术性改造, 2008年成功扭亏为盈, 2012年生产产值破亿元大关。2007年, 完成京师印务公司技术性改造和股份化改造, 2008年成功扭亏为盈, 2012年工业生产总值破亿元大关;同时, 富有前瞻性地开创绿色印刷、数字印刷, 目前, 京师印务公司已经获得了北京地区第一批10家绿色环保印刷资质, 并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喷墨数字印刷示范基地。

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 北师大出版集团成立时设立的改革目标已经全部实现:图书结构转型已经完成, 经济结构转型初见成效;营销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营销体系重建正式启动;分配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单品种图书成本核算已经实现;人员结构转型已经完成, 人才队伍建设正在推进;顺利完成安徽大学出版社的合资重组, 适时、适度跨地区经营已经实现;顺利完成北师大音像社的人员重组和技术性改造, 适时、适度跨媒体经营已经实现;顺利完成京师印务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和技术性改造, 控股成立京师普教公司, 适时、适度跨所有制经营已经实现。同时, 北师大出版集团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囊括“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双项大奖, 囊括“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三项大奖, 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 成为国家一级出版单位。

未来五年, 北师大出版集团将继续坚持以图书出版为主体, 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和印刷产业为两翼, 以教育出版为主体, 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发展思路;继续坚持适时、适度进行跨地区经营, 适时、适度进行跨所有制经营, 适时、适度进行跨媒体经营, 适时、适度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定位;继续坚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员工生活相结合, 面向市场和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开发、提供和服务为宗旨, 以数字出版为先导, 以内涵发展为主、外延扩张为辅, 出效益、出精品、出人才, 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为特色鲜明、规模适度, 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现代文化企业。

二、做“大”教育服务产业

依托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教育学科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咨询、教育学术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等诸方面都具有权威性和引领作用, 其中教育培训服务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产业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影响力。鉴于学校培训机构众多, 隶属关系复杂, 管理不够规范, 加之社会上各类培训力量鱼目混珠、竞争激烈, 北京师范大学决定以资产公司直接管理的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 进一步整合校内教育培训资源, 形成合力, 打造品牌, 将教育培训中心构筑成具有专业品质和权威性的公共服务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的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学校唯一授权和认可的从事各类教育培训、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合作办学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中心”采取事业部制的治理结构, 在业务上, 按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划分三个模块并分别设立相对应的事业部, “中心”以合同契约授权委托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北京师大励耘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心”的业务合作单位, 主要开展区域教育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仍归属资产公司直接管理, “中心”与之形成业务指导关系。在地域上, 以设立“分中心”的形式扩大规模, 占据市场份额, 寻找差异化服务, 提供满足当地发展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中心”力图从提供单一的教育培训服务, 发展到集办学、教育培训、教育咨询、教育软件开发等为一体的系统化服务, 着力打造核心品牌和整体竞争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中心”适时推出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服务模式, 其基本内涵是:以“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为基本原则, 以专家入校指导 (陪伴研修) 为主要方式, 辅之以督导、评估、规划、管理制度创新、经验与信息交流、科研课题研究等手段, 有针对性地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课堂教学管理给予全面的支持与指导。据统计, 先后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阵营的有全国各地的近百所中小学校。此外, “中心”还与各地合作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合作校近200所, 中国基础教育网网络实验学校850所、教改实验学校120所。

“中心”整合以后, 相继推出了“北京师范大学名师名校长 (园长) 培养工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励耘教育援助计划”、“百名中小学卓越校长培养工程”等项目, 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实施范围遍及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中心”定期举办的“京师教育论坛”和“中国基础教育高峰对话”, 是目前国内较为著名的教育论坛, 为教育行政官员、教育理论工作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理想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项目是基于“2011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为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独立设计并实施的。该项目的核心内涵在于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区域教育整体发展以及区域内特色学校 (幼儿园) 的打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使彼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以期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并且以集团化、系列化的支持与服务, 推进区域内学校 (幼儿园) 的整体发展。从2010年开始,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项目在海南、甘肃、江苏、新疆以及浙江等地全面推广, 并在河北、安徽、甘肃、四川等地逐步开展全面区域教育战略合作。

针对幼儿园的培训和服务需求, “中心”学前教育事业部自主研发了新标准体系幼儿园合作模式, 并建立起集品牌推广、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培训体系为一体的服务模式, 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和地区。

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对过去十几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反思,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培训方法和手段, 丰富培训内涵, 使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多年来为全国各地培训校长、教师、教研员以及教育行政干部累计达15万人次。教育培训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做“精”科技产业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产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产业同许多兄弟院校相比, 同样存在着基础弱、规模小、效益低、整体竞争力较差的问题。学校审时度势, 指出科技产业要坚持走“小而特”的发展道路,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依托大学科技园及有关科技平台, 确定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 突出特色, 打造精品, 用“拳头”产品来占领市场, 并引领科技产业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海淀区学院南路北师大南校区, 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优越, 周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 人才技术优势十分明显, 有着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园区占地面积6公顷, 已有孵化面积4万平方米, 园区规划一期6万平方米的孵化大厦已经落成, 新的园区规划正在逐步实施之中, 规划建筑面积将达到20万平方米。2001年成立的北京师大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对外合作平台, 促进了园区多方位持续的发展, 目前已有20多家高新企业及留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园区。2011年, 北师大科技园正式进入中关村科学城项目。北师大科技园以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为平台, 形成了五个特色孵化器:现代放射性化学药物技术孵化器、新材料技术孵化器、城市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技术孵化器、教育信息与远程教育技术孵化器和文化科技产业孵化器。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由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基地整合校内多学科的特色设备和资源优势, 集创新研发、技术咨询、人才培训、检测分析、交流合作为一体, 主要服务于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和电子信息领域。基地开放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共计28个, 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9个, 教育部工程中心5个、北京市工程中心2个。2009年至2012年, 基地四年共完成服务合同2174项, 服务金额9152.63万元;其中服务企业共计1189项, 服务金额4478.47万元。基地的科研成果《叶面积指数自动观测系统及其方法》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暨国际教学新仪器和新设备展览会上荣获银奖。基地目前已与北京牡丹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化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进行了初步对接, 并与国防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属的北京师大合创科技平台运营有限公司负责基地的宣传推广和联系对接工作, 同时与国家相关部委强力联合, 立足校园, 面向市场, 创建北京师大科技孵化器, 为社会创新型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产品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文化、科技服务提供高水准的运营平台。

北京师宏药物研制中心是我国高校唯一一所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研制与生产放射性药物的校办企业, 是北京师范大学放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平台, 是国内核药物的重要供应厂家之一。放射性药物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产业, 北京师宏药物研制中心的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供应国内近200家三甲医院, 年销售以15%的速度增长, 为国家节省进口药费数亿元。由该中心研制的用于诊断冠心病的“甲氧异腈”药物, 被认为是国际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国家能生产的高水平药物;2012年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放射性肝受体药物GSA冻干品药盒属于在国际上首次推出, 同年研制成功的新型抗癫痫药物的原料药与制剂 (国内市场每年约6亿元产值) 是目前有报道的唯一具有预防作用的广谱抗癫痫药物;国内市场规模为每年30亿元产值、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高血压药的研发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几年来, 以该中心为平台先后申报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课题9项, 累计经费241万元;申报发明专利49项, 已授权41项;在新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始建于1976年, 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室为技术依托, 在我国最早建立的系列测光仪器的专业厂家。尽管工厂的规模很小, 但许多产品都是国内首创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业内享有很高声誉。主要产品包括光照度计、光亮度计、辐照计、紫外辐照计、光谱光度计、LED光强计等光辐射和颜色测量仪器。20多年来已生产销售各类光辐射测量仪器近4万台 (件) , 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环保、医疗、科研、教育等领域。作为光电仪器厂的技术依托, 光电探测研究室致力于光辐射测量仪器的研发, 已成为国内在该方向最有影响的单位之一。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及开发的相关仪器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国防科工委、中科院和北京市的科技成果奖项十余项, 许多产品获得国家专利。作为北京市应用光学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 光电探测研究室近年来还与光电仪器厂一道开展了光污染、天空紫外监测等对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研究。

北京师大师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 2001年进行股份制改造, 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中关村核心区高新技术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公司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科研生产实力。曾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字幕机;设计开发的远程监控产品, 用于核电站、输油管道监控和视频通讯系统及国家电网西部风力发电系统监测;研发的电视节目自动播出系统、数字视频安全网关等十几种产品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有多项国家专利, 其中一些产品获得了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四、做“实”资源服务产业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服务产业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公寓、餐饮、物业、加油站、装饰装潢、校园礼品等。资源服务产业立足于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保障, 勤勉务实, 苦练内功, 诚信经营, 稳健发展;同时, 在自觉吸收现代服务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利用资源优势, 瞄准市场前沿, 积极开拓发展空间, 培育核心竞争力, 打造知名品牌, 为首都和社会服务。

北京京师大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北京市建委批准的具有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 北京市工商联住宅房地产业商会的常务理事单位。2007年公司重组后, 成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专业房地产开发商, 主要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物业管理服务等业务。公司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项目有:北京京师园、北京京师吉第、湖南永州、新疆库尔勒等项目, 已建成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总投资规模已达到20多亿元人民币。北京京师园项目在2004年获得了北京市优质工程评审委员会颁发的“结构长城杯”的金、银奖;北京京师吉第项目获得了同类奖项的金奖。作为对海淀区域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纳税企业, 公司获得了海淀区政府颁布的2004年“增长突出企业奖”。目前, 公司已全面介入房地产业的评估及项目策划、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工程管理、基础设施配套及服务、物业管理、教育文化等各环节, 以稳健的步伐向着一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目标迈进。

北京师大加油站成立于1993年, 是经北京市海淀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主要以经营汽油、柴油对外零售的企业。2008年完成企业改制, 成为独立的法人公司。公司以适应市场竞争为导向, 全面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很快实现了由一个年销售额为30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向年销售额为7000万元左右的中型企业的跃进。利润总额年均在300万元左右, 上缴国家各种税费年均150万元。

北京天韵京师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师大厦) 位于北京师范大学东南隅, 是一座按四星级标准兴建的集办公、会议、写字间、客房、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京师大厦庄重雄伟, 豪华典雅,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该公司通过完善制度建设, 规范各项服务, 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目前的营业收入已达到8000万元, 实现年利润3500万元。

北京豪城物业管理公司是于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物业中心基础上成立的专业从事教学办公楼、图书馆、写字楼、酒店、公寓、住宅小区、科研试验基地等项目的物业管理公司。公司目前承担着百亿元资产物业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 在管物业面积130多万平方米, 项目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师大厦、首都图书馆、北师大二附中、中关村生命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 (良乡校区)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等。公司在管的北师大项目, 先后荣获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节水先进单位、北京市供暖先进单位、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 成为全国高校物业管理的一面旗帜。

五、做“新”文化创意产业

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 作为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 要实现较大的发展和繁荣, 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创意”的核心内涵是原创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是个人或团体创造力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并通过产业化完成产品的价值实现。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社会优质资源, 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于2006年成立了文化创意中心, 专门从事文化创意项目的策划和执行。“中心”以促进文化、科技、艺术与经济深度融合为己任, 营造富有北师大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在谋求产业经济利益的同时, 通过与数百家高校联系与合作,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将教学成果市场化、产品化,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通过携手国内外文化艺术名家, 培育和振兴校园文化创意产业。

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联合, 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创意之夜”集产品品鉴、“产学研创”成果展示、文化交流、表演艺术于一体, 第一次让校园师生领略了文化创意的魅力, 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与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两届“北京市中青年优秀编剧导演培训班”,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受到各方一致好评。与影视传媒系张同道教授合作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 该中心拍摄制作的《成长的秘密》 (2009年) 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大奖、评委会奖;《我们的孩子》 (2010年) 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最佳社会纪录片奖、香港世界华语大学生电影大赛纪录片奖, 并在韩国釜山国际儿童电影节展映;《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 (2012年) 获得波士顿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奖、卡塔尔半岛国际电影节儿童与家庭单元大奖;《电影眼看中国》 (2013年) 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热播, 反响强烈。此外, “影视制作与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即影视人才培训基地暨产业孵化中心项目获得了北京市191万元、海淀区180万元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项目成果也多次获得了国内外奖项。结合影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当下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该项目还开办了影视专家和影视从业者专业讲习班、影视创作短期培训班等;依据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 为鼓励影视人才自身的发展和创作, 该项目建立了“影视人才基金”, 奖励学生拍摄的优秀的故事片、纪录片或者制作的动画短片等, 并将学生的作品市场化。

为有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正在筹备成立文化创意传媒公司, 藉此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 打造全新理念, 开拓崭新视野, 并充分利用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 在谋求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价值的同时, 建构并凸显作为其精神内核的文化价值, 使校园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成为既能够增进国富民强, 又能够增强社会整体创新能力和民族文化国际引领作用的产业。

产业品质 第8篇

杨泽世主任对老龄产业标准化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加强行业和地方互动,鼓励相关各方积极配合。 马林聪院长认为应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老龄产业标准,要鼓励更多的机构、企业、团体参与老龄产业标准的制定,同时,要以技术创新带动标准创新, 以标准创新推动老龄事业发展。高建忠秘书长从宏观上对老龄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老龄产业是 “我国经济格局的重要板块”,发展老龄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次论坛的参会企业及相关机构近200家,汇集了标准化管理机构、协会组织、社会团体、各养老组织机构、高校学者/专家、国外标准化机构、企业等各类代表。论坛共历时两天,代表嘉宾分别围绕老龄产业发展的格局、金融发展趋势、提升服务质量、“互联网+”与养老产业机构网络营销、智慧养老标准化、养老服务标准化等方面主题进行了13场精彩演讲。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琦对老龄产业的重点领域、发展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机遇进行了系统介绍。他对老龄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中国老龄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提到,2020年,老龄产业将迎来高峰,并用 “蛋糕足够大,充分竞争也够吃”总结了老龄产业的未来。同时,党俊武详细阐述了盈利模式的重要性, 表示:“成功的欧美老龄产业集团都有清晰的标准体系”,以此表明标准的重要性。对于老龄产业的 “大好前景”,也有人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杨立雄认为,老龄产业“前景好, 但道路曲折。”他称,中国的养老机构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对此,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以标准化促管理提升,二是以连锁促养老服务改革。他表示,“提升养老机构水平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标准化。”另外,来自河南爱馨养老集团、ASTM国际标准组织中国办事处、卡洛琳养老失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上海佳年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深圳泰平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智能化养老联盟,以及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北京市质监局的相关代表, 也从企业实践、地方养老服务标准化、互联网思维、 老龄产业智能化、养老建筑、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现状等方面,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业品质】相关文章:

《品质》中的品质05-13

工程品质05-05

思维品质05-11

兴趣品质05-27

品质分析06-09

专业品质06-17

品质影响07-01

创业品质07-01

民族品质07-09

培养品质07-13

上一篇:国际提案下一篇:自适应考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