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的效率

2024-09-14

性别歧视的效率(精选9篇)

性别歧视的效率 第1篇

1 性别语言研究的理论支持

语言和性别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感兴趣的话题。针对这一理论的研究, 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 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性别 (gender) 和生理性别 (sex) 的联系及区别。然而, 性别语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而产生了几种性别语言理论:生物决定论、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等。

1.1 社会性别 (gender) 和生理性别 (sex)

社会性别 (gender) 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别即男性、女性指的是自然性别, 与基因、生殖腺以及荷尔蒙有关。性别语言 (gen⁃der language) 是指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以及某一语言中用来区分男性与女性的语言现象 (Coates J, 1995, 5) 。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把人类语言的性别差异当作语言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来对待。

1.2关于性别差异的相关理论研究

对于语言性别研究, 国内外语言学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 提出了不同的语言性别理论。

缺陷论认为语言反映社会规约, 同时起到强化社会规约的作用。男女在语言使用上反映出的性别差异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其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在男权社会里, 男人的讲话方式被视为标准和规范, 而女人使用的语言被认为劣于男人使用的语言。这就意味着女人本身就是一种缺陷, 男人被置为优势的地位, 而女性被置为卑贱、他者的地位 (Lakoff, 1973, 45) 。

支配论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侧重于语言交际中的动态使用现象, 研究成果建立在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因此这种学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该理论虽然对语境十分敏感, 并很注重话语的社会权利结构, 但仍然建立在性别语言研究二元对立论的统一模式之上, 这一理论暗含着一个男性统治的“笼统概念”, 即所有男人统治所有女人。

此外, 对于语言性别理论的研究还有以马尔茨、博克为代表的差异论, 指出由于成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风格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1.3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层面以及话语策略运用层面存在差异。2) 会话中在句式的选择上以及语气上的差异。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男女会话产生语言差异的原因, 提出了人们可以从性别差异中获得的启示, 以实现两性的和谐交流。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网络以及实例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具体分析。笔者从英语和汉语两方面研究, 分别从语音与文字使用两方面着手。首先观看中国国内脱口秀节目《快乐大本营》5期;从自2000年以来出版的中国杂志《读者》中抽取12 篇文章, 并抽取自2000 年以来出版的美国Reader’s Digest文章5 篇, 通过对比研究来看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并讨论影响差异的原因。笔者选择《快乐大本营》、《读者》以及Reader’s Digest作为数据库, 是因为《快乐大本营》在国内发展历史长, 观看人群多, 语言使用典型丰富;选择《读者》因为其在中国阅读人群广泛, 发行量大, 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而Reader’s Digest则是因为在全球发行, 文章题材多样, 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 笔者认为这些语料能够充分体现当今全球化社会语言的使用趋势。

3.1 语料来源

“飘峰山上的红霞” 《读者》2010年第24期

“扶与不扶, 这是个问题” 《读者》2011年第24期

“他懂什么是美国梦”——米歇尔奥巴马 《读者》2012 年第24期

“沦陷前, 我曾挣扎过” 《读者》2013年第24期

“我是马拉拉” 《读者》2014年第24期

“A Hard Lesson” Reader’s Digest

“Three-year glitch” Reader’s Digest

“Fast Fixes for Winter Woes” Reader’s Digest

“How to Feel Rich” Reader’s Digest

“Three Spices Your Body Wants Now” Reader’s Digest2010

“劳动最光荣” 《快乐大本营》2010年

“微笑在我心” 《快乐大本营》2007年2011

“大牌驾到” 《快乐大本营》2011年

“姐姐立正向前走” 《快乐大本营》2014年

“那些年” 《快乐大本营》2014年

2.2 语料收集及分析

本文笔者对语料进行了数据收集及分析。主要研究性别差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着重研究语言层面上及话语策略运用层面的性别差异。具体步骤为:

1) 记录男、女发音方式及其语音语调的体现。

2) 记录男、女在词汇选择方面的差异 (名词, 形容词, 语气词等) 。

3) 记录在《快乐大本营》句式选择上男女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比女性群体与男性群体在文章中出现的差异研究性别语言差异体现的性别歧视。具体步骤为:

1) 统计用来指示男、女性的名词和代词。

2) 记录男女职业名词的差异。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笔者得出在语言中体现的性别差异及存在的性别歧视。

3.1 语言层面的性别差异

在语音层面, 女性发音部位较男性靠前, 习惯于强调, 甚至过分夸大重读元音, 而且女性发音较男性标准。女性语调较男性标准, 高低音起伏明显。在人际交往中女性多使用疑问语调, 多表现为温顺, 而男性一般使用降调。

下列表格是记录在《快乐大本营》谈话中男性、女性使用语气词“呀”“啊”“呢”“吗”“嘛”等词语的次数。

由表格可以看出, 在词汇层面, 男性在交谈过程中很少使用语气词, 对于说话有很大的把握, 不喜欢模棱两可, 而女性则多用感叹词, 用在句子末尾, 表达惊讶、喜悦、抱歉等感情, 对于形容词, 女性讲话时多使用起强调作用的形容词, 而且更多使用把握不大的词语如well/ maybe/ sort of/ I think/ it seems, 表明其说话做事多留有余地, 带有商量口气, 而男性多用肯定句。而且笔者研究发现, 对于颜色词的选择, 女性对于颜色区分很准确, 能够正确区分紫红色、淡紫色、米色、灰褐色等颜色, 而男性则对于颜色没有过多的把握, 对于颜色, 只是表达对比强烈的颜色系, 如“红色、黑色、蓝色”。

下列图形是记录《读者》以及Reader’s Digest文章中, 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写作句式上的对比, 以及访谈类文章中男女主人公句式的选择。

由上述饼状图可以看出, 在句法层面, 对于句式的选择, 男性多选用陈述句、祈使句, 使用更多的命令、要求等口吻, 表达事情问题的看法简介、直接, 同时男性较多使用祈使句, 简单、直接命令, 而女性则使用疑问句、祈使句, 带有商量口吻来间接表达看法。对于同样一句话的说法, 男性会说Close the door而女性则会表达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在感情上, 女性比男性更喜欢抒情、赞美、感叹以表达多愁善感的情绪。

3.2话语策略运用层面的性别差异

下列表格主要是对《快乐大本营》谈话节目男女双方在交谈中打断以及跳跃话题的记录。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在记录6个《快乐大本营》的场景对话的过程中, 男性打断他人说话24次, 同样的场合下, 女性则为9次, 而且男性在谈话过程中, 跳跃转换话题12 次, 女性为5 次。通过打断、转换话题, 男性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并控制的谈话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 女性在交流的时候一般采用一种合作的态度, 通过赞同别人之前提过的话题或者应答对方的话题给予自己认同式的回答, 以此来表达自己很关注这一话题并想要使这个话题进行下去。而男性在说话时则一般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在男性的交往过程中, 他们更倾向于在公众场合控制话轮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一些非正式场合, 男性则少言寡语, 他们交流的话题大部分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及非人际的生意、工作、金钱和体育。在话题量大小方面, 女性比较男性爱说话多表现为啰嗦、多话。

对于话语策略的运用, 男性习惯通过重叠、打断、沉默控制绘画轮换, 通常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而女性则处于被动境地。

3.3 性别语言歧视

各类型的社会中都有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 主要体现在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 笔者得出在众多方面男女存在着性别语言歧视。在性别语言中, 男性具有“主导”“主动”等特征, 而女性语言具有“从属”“否定”“被动”的语义特征。

在日常用语中有许多不带形态标记的词都是男性专用词。例如英语中的“waiter, hero, pilot”, 在汉语中则有“总统, 主席, 企业家, 厂长”。很多词语都是直指男性, 如果要表示女性是, 则要加上形态标记避免误解, 所以才有英语中的heroine, waitress, female pilot, 以及汉语中“女老板, 女主席, 女校长, 女司机”。

语言中常使用的代词大都具有男性倾向, 在英语中, he指代性别不明的人或泛指任何人, 在汉语中“他们”指男女共有的集体。.

阴性名词是作为阳性名词的派生词而存在的, 处于从属、次要地位。女性从属性体现于当一个句子内部出现两个处于并列关系不同性别词时例如英语中boys and girls, Mr. and Mrs.

3.4语言的性别差异及性别歧视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女性大脑发育比较早, 有利于言语机能的发展。在语言能力上有一定优势。

社会因素:由于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于性别的差异, 男女两性在社会实践中履行着不同的职责, 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 对于事物的看法、见解不同, 兴趣爱好也不同。这种差异导致性别语言歧视现象。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根源于女性在社会中长期处于地下的社会地位。

社会心理因素:专家调查数据显示男性的性格往往喜欢铤而走险、争强好胜、粗心、不拘细节, 与此相反女性则是善解人意、温柔顺从、感情丰富细腻、文静怯弱, 而又缺乏独立自主精神, 这钟性格上的差异往往能够导致他们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社会文化因素:在各个社会形态中, 女性的传统角色为贤妻良母, 与她们有关的职业一般和这种角色相关, 例如护士, 服务员、秘书, 保姆等社会角色。

4 结束语

4.1 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思想的解放, 特别是女性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语言学家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已也不断深入, 研究理论也已经有了丰富的发展, 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研究思路。然而, 当前有关性别语言的研究语料大多为英语, 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为研究背景。为此, 本文笔者从两个方面实例分析, 加入中文背景下的语料从而对比分析中、英文中存在的性别语言差异, 并由此语料分析产生差异及歧视的原因。所以, 要构建良好完善的性别语言研究体系, 我们需要把握好国际性别语言研究的走向, 重要的是要基于自己本国的土壤, 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4.2研究的限制性

由于时间非常有限, 本文只是利用了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做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 结果可能是主观的, 而本文并没有分析所选语料的全部内容, 只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 这一结论可能不能解释语言使用中的所有性别差异。对于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如果使用有更多的例子, 结论可能会更可靠的。尽管本文指出了一些例外情况, 但是对于分析还不够系统, 更重要的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变, 性别角色也将会随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性别语言差异也会发生改变。所以,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权运动的发展, 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语言态度应该是灵活的和不断更新的。

4.3 可持续研究的问题

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性格, 年龄, 受教育程度等。因此, 性别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所以, 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话, 认识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研究者应该全面思考。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上述所有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在研究中也可以将社会语言学与实用语言学结合起来分析, 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分析其他文学形式。

参考文献

[1]Coates J.Women Men and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 1993:5-7.

[2]Fishman P.Interaction:The Work Women Do[C]//Thome, Kranarae.MA:Mewbury House, 1983:89-101.

[3]Homels J.Women’s Language:A Functional approach[J].Gen-eral Linguistics, 1984, 24 (3) :149-178.

[5]Spender D.Man Made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 1980.

[6]Talbot M M.Language and Gender.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Polity, 1998.

[7]贾永芳.英语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 .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 第2篇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一) 男女性语音语调的差异

除了生理的差异使男女性语调不同。女性语言有一特征:逆序重音。男性说“I wish∧you’d better try∧it.”, 句子常以高降音结束, 显示了说话者的坚定。而女性却是“I wish∧you’d better try∨it.”, 低音在“try”上, “wish”反升成高音调。这展示了女性声调的柔和, 同时表明女性只是提出她们的希望, 不敢叫别人真正地“try”。对问题“May I come in?”, 女性回答“Yes, please.↗”或“Just a moment, please.↗”也常用升调。

(二) 选词和词的使用频率的差异

女性常使用vastly, horridly, amazingly, so等强化语, 如“I was so interesting;I had such fun.”男性则用very, utterly, really等。女性还常用such as, gorgeous, adorable, cute等带夸张之意的形容词。如餐后, 我们常会听到女客人对主人说:“It’s a gorgeous meal.Thank you.”

对cool, great, lovely, terrific, wonderful等男女泛用的形容词, 男女使用的意义不同。lovely在男性眼里意味着某事物fine, good。而对女性, lovely还有pleasing, attractive的意思。

由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对女性语言的限制, 女性多注重言谈的文雅和语言的含蓄。用”Oh, dear!”“My goodness!”“God Heavens!”来发表感叹, 较少用shit, damn, hell等粗俗词。另外, 变更话题时男性多用感叹词“Hey!”“Oh!”“Listen!”, 而女性用and, but, however等连词。

(三) 男女性语言中句子结构的差异

反意疑问句有委婉和礼貌两大社会功能。女性常说“He can’t do that, can he?”而非“He can’t do that.”, 在“That law was poorly drafted, don’t you think?”里也添加了结束语“don’t you think?”, 表达个人观点时, 女性还爱用一些带模糊语调和不确定意义的语句。如“I’m no expert but...”“I may be wrong, but...”“...don’t you think so?”等。

总之,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及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同时, 夸张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也显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这些特点与性别生理和心理有关, 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二、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什么是性别歧视?在语言习惯上, 性别歧视通常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一) 词汇构成

英语中, 女性词汇通过添加粘合词素或合成的方法构成, 而男性词汇则不。这种现象叫做语言的不对称。如male—female, actor—actress, hero—heroine, usher—usherette等。词汇上以男性为规范还体现在表面上看只具有男性特征的词可用来指男女两性。英语中有很多后缀为-man用以表示职业的名词, 如chairman, fireman, policeman等。这些词似乎表明这些工作是由男性主导, 事实上, 男性和女性都有从事。而一些表明女性职业的名词则要通过添加女性词合成。如doctor—woman doctor, reporter—girl reporter, lawyer—lady lawyer, attendant—female attendant等。这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个普遍观念:男性是“万物的标准”, 语言中女性也要以男性为标准。

(二) 词的使用和排序

he, his和him指男性, 但在不知所指之人的具体性别时, 经常用来泛指全人类 (这是英语中的一条规则) , 如:Every student has to make up his own mind.虽然世界上女性所占比例超过了50%, 可据统计, 文献中出现he和she的比例仅是4∶1。

由于长期的语言习惯, 男女两性的语序大都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如king and queen, boys and girls, husband and wife, men and women等。另外人们称男士Mr.××时, 其婚姻状况人们无从知晓。可称呼女性时, 若未婚, 称其Miss××, 反之, 称Mrs.×× (丈夫之名) 。语言中女性的“从属性”和“被动性”不言而喻。

(三) 语义变化

从语言的发展趋势来看, 男性名词多向褒义方向发展;女性名词多向贬义发展。如queen, lady, mistress, madam等, 其贬义为“雌猫”、“情妇”、“鸨母”等, 而与之对应的king, lord, master, father等词的首字母大写则意为“上帝”、“基督”、“主”、“神”。

随着语义的演变, 一些最初没有偏见的词逐渐带了贬义, 而其所对应的男性词却没有变化。如governor (州长) 过去指殖民地的总督, 是一位拥有很大权力的男性领导。governess却又指地位卑微, 给富家子女当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的女性。另外, 某些词与男性搭配在一起时具有积极涵义;而与女性搭配时却含贬义。如callboy指旅馆男服务员或戏院中招呼演员准备上台的人;call girl则指电话召唤的妓女。此类搭配也揭示了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四) 隐喻

隐喻也会带有强烈的性别歧视。形容男性常用tiger, bear, lion等强类动物隐喻, 而用chick, bird, kitten显示女性年轻、漂亮、可爱, 用cow, pig, dog说明老了、丑了、不性感了。

三、语言性别歧视的原因

语言性别歧视的存在除了性别因素, 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也起了主要作用。

(一) 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社会、经济地位上, 妇女被认为是从属于丈夫的。美国社会学家Francois Rabelais曾写道:“女人一定要服从丈夫, 男人绝不可溺爱妻子……不能让你的妻子认为她和你处在平等地位……”妇女的社会地位如此低下, 以致于她们被视为“商品”和“财产”。

(二) 精神分析家的解释

根据弗洛伊德“恋母情结 (Oedipus Complex) ”和“阉割情结 (Castration Complex) ”两阶段的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Jacques Lacan提出, 男性生殖器是拥有语言发言权的标志。那些没有男性生殖器形象的人在语言上只能处于次要的、受歧视的地位。

(三) 文化意识影响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影响着语言, 文化中的男女不平等致使了语言性别歧视的出现。在世界各国的许多神话中, 男性往往被当作“物种之范”, 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变体。《圣经》中, 亚当与夏娃是男人和女人的祖先, 夏娃原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这意味着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

(四) 社会心理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女性的语言歧视已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比如人们对virgin和prostitute首先想到的就是“处女”和“妓女”的意思, 而很少想到它们还可指“处男”和“男娼”。女性是男性的附属这种观念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心理, 甚至一种民族心理。

四、结语

语言不仅受性别因素的影响, 还受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制约。说到底,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人们歧视女性的思想在语言中的反映, 属于社会问题。而语言相对来说是稳定的, 要想根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就必须首先根除社会上的性别歧视观念。只有人们在思想上真正做到男女的平等, 才能从语言上予以女性平等的重视与尊重。

摘要:语言的性别歧视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们极为关注的课题。它不仅是语言与性别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有助于对两性语言和社会文化的研究。本文通过大量事例分析了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 并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结论是:语言总是反映社会, 只有分清语言跟社会的关系, 并先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 才能彻底消除语言中的歧视现象。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差异,性别歧视,原因

参考文献

[1]赵晖蓉.语言与性别——口语中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钟维尧.英语中的性别主义[J].九江师专学报, 1991.

[3]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4]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厕所里的性别歧视大战 第3篇

太极成厕所标志

欧美厕所的标志是五花八门的。美国一家广告设计公司,男厕所的门上是一片枫叶,女厕所的门上是三片枫叶。要是不懂图案含义的人内急,面对这样的标识肯定气得牙痒痒。而在西班牙的一家餐厅里,一位中国旅客也正为看不懂厕所门上的标识而无所适从:两个厕所门上,一条是白鱼,一条是黑鱼,究竟该上哪个厕所呢?

无奈之下,他找来服务侍长“指点迷津”。原来这个图案是借用了中国的太极图,白鱼为阳,表示男厕;黑鱼为阴,表示女厕。为何要如此故弄玄虚呢?

服务侍长解释道:在西班牙这个国度里,男女厕所的标识图更迭频繁,难以应付。原先大多以长发和短发的人头像作为标识,但现实生活中的长发男性和短发甚至光头女性屡见不鲜。于是改为以裤子和裙子图案分辨男女厕,很快又发现穿裙子的男人粉墨登场。在发式、服式难以分辨男女的情况下,有人想到了以烟斗来代表男性,但欧洲街头又有老妇人嘴叼烟斗招摇过市。有一阵子,以一顶礼帽来表示男厕,但这一行为很快就遭到了欧洲女性的强烈抗议:既然男人能以戴礼帽展示绅士形象,女人就不能以礼帽来装点贵妇人的风采?于是,年轻妇女们纷纷戴起礼帽与男人抗衡。

在这种男女不分的境况下,这位餐馆老板突发奇想,搬来中国古文化中的阴阳学说来区分男女厕所了。

脏厕所构成性别歧视

不仅厕所标识会引发性别歧视争议,甚至连肮脏的厕所也会引发官司。

厕所如此重要,自然不会没有法律管束。所以,老板们要找工人干活,最好先把厕所,尤其是女厕所打扫干净。否则,可能会因厕所不洁而吃官司,而且罪名很可能是“性歧视”。

艾琳在田纳西州的一家家具厂做女工。艾琳对工作还算满意,只是车间的厕所令她头疼不已。里面不但设施简陋,而且地上和马桶上经常有污水和污物。厕所内不提供一次性马桶坐垫,而且墙上的手纸经常被污水浸湿。

工作一个月后,艾琳开始感觉下体不适。经检查,发现是膀胱发炎。艾琳在说明车间厕所的情况后,医生也不排除感染源来自车间厕所的可能性。第二天上班后,艾琳便找到公司主管,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艾琳见反映无效,便到办公室那边如厕,办公室的厕所很干净,但这违反了公司的纪律,艾琳被开除了。艾琳丢了工作,觉得十分不公,便开始在律师的帮助下向有关机构投诉。

艾琳控告家具公司性别歧视。她指出,家具公司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提供必要的卫生设备,致使她染病,反而把她开除;而且,女性对于卫生状况比男性更敏感,所以,家具公司的做法已经构成了性别歧视。家具公司并不否认车间的女厕所不卫生,但是,这与性别歧视无关,因为车间男厕所也不卫生,实际上可能比女厕所还脏。家具公司觉得,这有力地证明了没有歧视女性。

家具公司的这种申辩很难站得住脚。由于男女有别,所以不卫生的厕所更容易引发女性得病。这种在女性身上产生的不利影响,照样可以构成性歧视。

家具公司打输了官司,除了赔偿艾琳的损失外,赶紧改建了车间的厕所,据说还发明了立式女厕所。

浅析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第4篇

在南京某场招聘会上,向300家招聘单位发放问卷,其统计结果显示:87%的单位表示在招聘大学生时不会存在性别歧视,4%的单位明确表示只招聘男性大学生,另外9%的单位表示会适当考虑性别因素(在男性与女性求职者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会优先录取男性)。另外,笔者也选取了某高校两位有男友的大四女生进行深入访谈。当问及寻找工作时若发生冲突必须牺牲一方,或是在地域的选择上以谁为主时,两名女生都毫不犹豫地以未来家庭和男友为主要考虑因素,其中一女生甚至为男友放弃了出国、考研。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调查资料显示,女性大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因性别遭受到歧视。但说女性就业难仅仅是因为性别原因,又有失偏颇。在大力宣扬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为何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法规的影响。经济形势方面,有专家表示美国次贷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相关出口企业降低招聘需求。另外,国家从今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国家将控制国内的固定生产投资,企业在扩大规模时将更加谨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招聘需求。工作岗位的数量在缩水,而应届毕业生人数在增多,造成了就业压力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政策法规方面,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使企业用工成本增高,迫使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由原来的大量招聘、大量淘汰的策略,变成对于“可招可不招”的岗位,暂时会以内部挖潜的方式来解决,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我国的法律尚不健全,立法的内容仅停留在一般的原则性问题上,无法切实保障女性的就业平等权。[1]

2受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从理论上说, 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原则是抑制歧视, 追求公平公正, 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歧视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加。李银河、邢华等学者认为,男女两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中,对女性最为不利的就是她们一生将经历一次或多次生育。一旦女性进入生育哺乳期,企业得不到生育中的女性的全部劳动力,有的还要为此付出额外费用 (带薪产假) ,这一双重损失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必然带来各企业主体对投入产出的成本核算,核算的结果就是雇佣可能生育的女性不如雇佣男性或非生育的女性合算。因而许多企业以此为理由拒绝女性,不愿接受“性别亏损”。

3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认同,其主体意识淡薄。我国传统的两性观念是“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以及对女性的角色定位,限制了女性就业,造成了现实中的性别歧视。[2]这种社会偏见对女性施加的心理影响和期望不同于男性。人们常赋予男性进取的角色,把他们与事业及成就相连,期望他们担任工具性职业;而对于女性,则赋予保守的角色,期望她们从事通过情感来形成凝聚力的表意性职业角色。因此,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

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创业意识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调查显示,女性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对职业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大部分女性把“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有的还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有“出国”、“培训”等机会。和男生相比,女生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一些用人单位表示之所以愿意录用男生,是因为他们更加务实。相对于较高的期望值,女生的创业意识又比较低,在就业途径的调查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女生仅占20%。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

性别歧视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1对女性自身的影响。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使很多女性对自己的前途失望,甚至放弃工作的权力而退回到家庭的领地,这就意味着放弃了发展的权利,不利于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女性是首要的下岗人员和失业者,必然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经济地位低下,被迫屈服于夫权。与此同时,女性在就业中所面临的性别歧视会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已经很明确的指出,“社交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追求的较高层次需求。[3]当女性在就业过程中被剥夺了与男性平等的机会时,当女性因为性别而无法获得同男性相同的收入时,这就是她们因为其性别而无法顺利地实现其不同层次的需要。如一些单位对女性的岗位安排、评职晋级、深造学习等方面持明显的保守态度,严重压抑了女性才能的发挥。

2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只对女性产生负面影响,同样,对男性也有着束缚与制约。由于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利因素,男性不仅要扮演家庭经济需求供应者的角色,还要承担其他社会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双重甚至多重压力将令他们感到不堪重负,对家庭和男性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3就业性别歧视对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一方面,“丁克”家庭突增和女性遭遇的就业性别歧视不无关系。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知识女性不甘回归家庭,为了实现自身的职业追求,不得不被迫接受无子女的状态,这就打破整个社会既有的和谐秩序和每个家庭应有的正常状态,国家将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女性失业率高,就业率低引发的家庭不和谐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构建和谐社会己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新方向,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家庭的和谐以及两性的和谐。就业性别歧视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受到性别歧视的个体就可能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把其所受的歧视迁怒于社会,产生越轨行为。

三、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对策思考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和性别歧视问题,需要来自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女大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大社会舆论正面宣传力度,改变对性别的错误认识。要彻底实现男女平等,应加大对法律原则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

2国家制定相关法律,完善我国关于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如可在法院单独设立“妇女儿童权益庭”或在民庭中设立“妇女儿童权益合议庭”,加快建立、完善生育保障机制(如生育基金等),以便及时纠正大学生就业中遭受的性别歧视[4]。

3用人单位要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在招聘人才时不能仅考虑近期的经济利益,而应从企业文化内涵、岗位需求、人才素质、性别比例等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4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加快构建、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切实帮助女大学生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培养正确的就业心态。鼓励女大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增强主动就业意识和就业权益保护意识。

5女大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强化主体意识,要努力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着重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J].青年探索, 2004 (3) .

[2].赵银侠.《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03 (11) .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浅析汉英语言的性别歧视语 第5篇

性别歧视语现象 (sexism word) 主要指轻视藐视女性的词语, 尤其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 在各国语言中表现有同有异, 透视着社会某一时期的文化指向, 蕴涵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情感倾向等, 传递着不同价值观的取向。这给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存在巨大差异的语言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尝试从词汇、词法和句法等方面对汉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进行比较研究, 以期发现其异同点。

二、性别歧视语在称谓方面的体现

汉语和英语中性别歧视在称呼上体现非常明显。以是否结婚为界, 对未婚和已婚的女子称呼有所区别, 而男子的称呼却不变。汉语中, 女子婚前从父姓, 婚后从夫姓。对未婚女子的称呼有很多种, 在父亲姓氏后面加上“姑娘、小姐”等, 如“王姑娘、李小姐”。也可以用“女儿、闺女”。婚后则有所区别。可以称其“夫人、太太”, 在前面加上丈夫的姓氏, 如“王太太、李夫人”等。但在大陆地区, 婚后的女性仍然拥有自己婚前所用的姓名, 但是在港、澳、台等地区, 不少女性其姓名前面要加上丈夫的姓, 甚至失去姓氏, 而用丈夫的姓。

英语中婚前称女子为miss, 婚后随夫姓, 改称为Mrs, 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丢掉。如叫Mary Smith的女孩嫁给一个David Green的男子后就成了Mrs David-Green。如果丈夫 (husband) 去世, 妻子 (wife) 就成了寡妇 (his widow) ;虽然失去妻子的丈夫也可以称为widower, 但不能说her widower, 只能说“He is a widower.”, 因为女人被看成是男人的附属品, 而男人不管是否结婚都具有独立性。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在语言中运用很广泛, 再如用“大”称男性, 用“小”称女性, 如“大男人, 小女子”。

三、性别歧视语在词汇方面的体现

(一) 从词汇构词法看性别歧视

1.汉语造字构词法中的性别歧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列出了将近120由“女”字旁构成的字, 其中很多带有贬义或指地位低下, 表示“坏、邪、嫉妒”等意思, 例如“耍、婢、妾、妄、奴、姘、嫖、婊、婪、奸、嫉、妒、娼、妓、孬、妖”等。“耍”字是从而从女, 上下结构, “而”是象形字, 指男人的胡须, “而”在上, “女”在下, 组合成字, 就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脸上, 本义是耍弄女性。“妾”字从立从女, 上下结构, 有学者认为“立”像一把倒悬的刀, “女”在下, 一把刀适中地悬在女人的头上, 随时都有可能落下, 足见女人悲惨的命运。

从构词方面看, 带有贬义的汉字组合成词后仍然带有贬义, 如“贱妾、奴婢、婊子、娼妓、妖精”都是指女性, 不是地位低下的就是品行不端的;“奸邪、嫉妒、贪婪”同样都是贬义词。甚至指女性的“阴”字也常构成贬义词如“阴险” (sinister, treacherous) 、“阴谋” (plot) 等。

汉语中“好男儿志在四方, 好女子志在家当”、“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女性的品质做出了规范。我们经常听到“家庭主妇、女老板、老板娘、女经理”, 却很少听到“家庭主夫、男老板、男经理”等说法。

2.英语构词法中的性别歧视

从英语单词的构成来看, 许多表示女性的单词都是由表示男性的词加上阴性派生词缀构成的, 此类前缀有fe-, wo-, 后缀有-e, -enne, -ess, -ette, -euse, -ine, -ix等, 而且这些后缀都含有卑小低微、微不足道的意思。例如:

male (男性) ———female (女性) man (男人) ———woman (女人)

prince (王子) ———princess (公主) hero (英雄) ———heroine (女英雄)

waiter (服务员) ———waitress (女服务员) poet (诗人) ———poetess (女诗人)

从表示身份、职业的英语词组来看, 表示女性的词通常以男性名词为主体复合而成。president (总统/大学校长) , professor (教授) , doctor (医生) 兼指男性和女性。指女性时得用“woman, lady, female”等修饰, 如female president, woman doctor。而且人们往往直呼其名 (first name) 。吴海蓉 (2003)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在职场上以名称呼一名女士反映了男性的高高在上和女性的不受重视。

(二) 从词义泛化看性别歧视

词义泛化指的是由于某种原因一个词不再局限于以前特指的含义而具有与此相关的更为宽泛的意义。词义泛化过程中, 一般只有表示男性的词语具有泛指性, 而与之相对应的表示女性的词语则不具有泛指性。这是汉英语共有的现象。

1.英语词语的词义泛化

英语中很多与男性相关的词语出现了词义泛化现象, 这在名词man、人称代词he等方面都有体现。以man为例, 本义是“男人”, 泛化后Man可指整个人类, 相当于human beings, 包括man和woman。在小说、新闻报道中可兼指男女, 如“Up to now, 57 men including 13 women have been killed in this earthquake.”此时, 表示女性的woman一词就隐没在原来表示男性的词man里面。再如brotherhood本来指兄弟之情, 泛化后表示手足之情、同胞情谊。

现代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复数they (them, their) 可以兼指男女, 但是没有一个兼指男女的单数代词 (epicene pronoun) 。在指向不明的情况下, 人们都用he (his, him) 来指代, 一些表示单数的不定代词如each, someone, everyone, anyone等正式场合中都用he (his, him) 来表示“第三者”。也就是说, 表示男性的第三人称单数he可以用来兼指男女, 说明其出现了泛化现象。例如:

(1) He who respects himself will be respected by others. (人先自重,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 Everyone in this classroom must try his best. (教室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

例 (1) 的he和himself已经泛化, 表示everyone和oneself, 如果改为she和herself, 不能被人们接受;例 (2) 的his是everyone’s (每个人的) , 不能替换为“her”。Spender对此类现象进行了精辟的描述:“Now she represents a woman but he is mankind.If she enters mankind she loses herself in he.”[3] (P158) 很显然, 英语中性别词存在不对称现象, 即缺少一个男女兼指的单数人称代词, 当泛指单数人称代词时, 人们习惯用阳性的人称代词he (him, his, himself) 。

2.汉语词语的词义泛化

同英语中的he, she, it, they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分别是:他, 她, 它, 他们 (她们) 。英语中与we, you相对应的“他们 (她们) ”用they, 没有明显的性别区分。但在汉语中, 当表示与“我们”、“你们”相对应的一群人时, 通常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们”, 而不是“她们”。例如:

(3) 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青少年中有男有女)

(4) 她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青少年都是女孩子)

例 (3) 的“他们” (青少年) 可能有男有女, 但汉语中却用表示男性的“他们”来泛指整个人群, 而没有用表示女性的“她们”;很明显, 例 (4) 的“她们”都是女性。

(三) 汉英词语的词义泛化引起的词义降格

由于词义的泛化, 英汉词汇中有些含有“高贵”意义的表示女性的词语的词义降格, 不再含有“高贵”的意思。古汉语的“千金”、“小姐”表示生于官宦、富贵人家的女儿, 而在现代汉语中“千金”或“千金小姐”则表示娇气十足、蛮横无理的女孩子;“小姐”的词义降格更为明显, 可以用来指称任何年轻女性, 如“姓王的女性”可称呼其“王小姐”, 女服务员也可以称其“小姐”, 有被滥用的现象。近些年来, “小姐”还被用来指从事特殊服务行业的女性, 如“三陪小姐”, 带有贬义, 许多女性也因此排斥别人称呼其“小姐”。相反, 与之相对应的“少爷”或“公子”的意义仍保持着原来的含义, 带有尊重的意味, 变化不大。例如:

(5) 我讨厌那些千金小姐!动不动就发脾气, 要全世界人都看她面色!

(6) 为了使刘彬围着他们的屁股转, 几个哥们经过一番苦心, 将本城银河夜总会新来的三陪小姐妃妃姑娘介绍给了他。

英语中的lady一词和“千金”、“小姐”有相似的遭遇, 本来指身份高贵、举止优雅、端正大方的贵族女性, 除了“First Lady” (第一夫人) 中保留原义, 词义泛化非常明显, 用法广泛: (1) 指处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 如young lady (年轻女士) , old lady (老妇人, 婆婆妈妈的人) ; (2) 修饰名词, 表示性别, 如lady aviator (女飞行员) , lady clerk (女职员) ; (3) 修饰动物名词, 如a lady dog (母狗) ; (4) 贬义的用法, 如fancy lady (情妇, 妓女) 。透过FirstLady→lady→young lady→old lady→lady clerk→lady dog→fancy lady, 可清晰地看出词义降格的历程:褒义→贬义。类似的词还有mistress (靠男人养活的女人, 情妇) , queen (雌猫) , madam (鸨母) 。

但与lady对应的lord的意义和用法却没有变化, 如the press lords (新闻界巨头) , 还有如king, master, father等。只要开头字母大写, 便可以表示“上帝”、“基督”、“主/神”。

由此可见, 汉语和英语中有关女性的词语都有由于词义泛化引起的词义降格现象, 这说明人们的思维观念中对女性存在着性别歧视, 并在语言中得到体现。

三、性别歧视语在词义色彩方面的体现

性别歧视在词义色彩方面表现非常明显。以“小姐”为例, 由最初的“出生名门、高贵之家的女子”泛化为年轻女性, 到后来, 人们又给“小姐”一词增加了新的含义, 特指从事肉体交易的女性, 如“三陪小姐”。很明显, “小姐”已经是贬义词;而与之相对的“少爷”、“公子”仍保持原义。另外, 汉语中常见的辱骂人的话经常用女性的词语, 如“他奶奶的”, 甚至把它们与“妈妈”这一伟大、神圣的称呼连在一起, 如“狗娘养的”、“去他妈的”等, 这极尽了对伟大“母亲”的污蔑, 但是“爸爸”却没有类似的用法。

同样, 英语中的“lady”的词义降格历程窥见一斑。lady由起初指的“高贵优雅的年轻女子”到衍生出的“妓女”义, 已经成贬义词了, 而gentleman却保持着“绅士”的含义。英语中成对的表示男女的词语如queen (男同性恋者) ———king (国王) , madam (老鸨) ———sir (先生) , call girl (应招女郎) ———call boy (戏院里招呼演员上台的人) 。

英语中还有成对的词语因性别不同带上明显的褒贬色彩, 在词义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例如:

governor (总督) ———governess (女家教, 保姆)

master (大师, 硕士) ———mistress (女主人, 情妇)

bachelor (未婚男子, 学士) ———spinster (老处女)

左列表示男性, 词义都带有褒义, 而右列的女性词语却含有贬义。这种男褒女贬的语言现象在英语中非常明显。

四、结语

可见, 汉英语言中的性别词语无论是在称谓、词汇还是词义色彩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 表示男性的词是无标记 (unmarked) , 带有褒义;而指称女性的词是有标记的 (marked) , 带有贬义。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对这方面的教学存在诸多困难, 给学习者也造成一定的困难。这一语言现象也引起了女权主义者们的强烈抗议, 她们迫切要求改变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首先体现在词汇方面。在多方的努力下, 英语中带有性别歧视义的词语被中性词所取代, 例如用humanity代替Man (mankind) , salesperson代替salesman, his or her代替his。但是, 汉语方面却没有多少改善, 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摘要:性别歧视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体现, 并对英语和对外汉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将从称谓、词汇、词义色彩等方面对汉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其异同点, 以期对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英语言,性别歧视语,词义泛化,词义降格

参考文献

[1]贺显斌.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问题浅探[M].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2]潘东梅.浅论英语性别词的不对称现象.[M]山东:科技信息, 2008.

[3]王润生.我们性格中的悲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认知分析 第6篇

语言性别歧视广义是指社会上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偏见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狭义则指语言使用中表现的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歧视[1]。语言本身并无性别歧视色彩, 只是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因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具有性别歧视的社会和文化赋予的, 是人们头脑中歧视女性的观念在语言中的体现。除社会, 文化因素外, 人的感知, 心理及认知也导致了语言性别歧视。汉语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 其中的性别歧视具有深刻的认知根源。本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典型理论和隐喻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觉分析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

2 性别歧视与典型理论

2.1 典型理论

“典型理论”是关于范畴的理论, “范畴”可看做事物类别的总称, 在认知语言学中, 客观事物固有的类别特征经过认知中介在思维和语言中固定下来即为“范畴化”。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维特根斯坦时期, 范畴的“经典理论”即“亚里士多德理论”占统治地位。70年代中期, 美国心理学家ROSH在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典型理论”。根据“典型理论”, 在同一范畴中, 成员之间地位并不相同, 具有“核心”和“边缘”之分, 核心成员具有特殊地位, 为范畴的典型成员, 边缘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员地位。范畴的典型性有其认知实际, 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通常是人们最熟悉的事物, 在认知上有其显著性, 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 在形成概念时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或预料, 显著度随着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依次递减[2]。

2.2 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及女性的非典型成员地位在汉语中的表现

2.2.1 造字语义

汉字为象形表意文字, 性别歧视则主要以文字的形状和结构表现, 彰显着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这种认知定势。“女”字在造字之初就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古文字“女”像女子交臂于前屈膝跪地。甲骨文中, 凡“女”“母”“妻”等表女性的字, 下部都是屈曲型, 而“夫”“大”等却为直书。尊上卑下的认知定势在汉字结构中亦有体现。《新编汉语词典》中上下结构字:其中31个含“女”部, 却有30个“女”部在下, 而“父”部字中, “父”部全部在上。语义方面, 大凡带“女”部汉字, 有贬斥之意。“妥”指男人以手, 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娶”指男人取得女人, 明确指出了婚姻的不平等, “婊”“娼”等表卑劣行径。男性的社会主导地位与女性之卑贱显而易见。这正体现了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与女性的非典型成员地位。

2.2.2 词汇组合

男女性别的主次地位在词汇方面表现在: (1) 男前女后的词汇顺序, 如“公婆, 夫唱妇随”;贬义词如“男盗女娼”;动物两性词如“龙凤呈祥”等。若倒过来说则不为社会和语言文化所接受。从认知角度来看, 重要的信息往往趋于放在首位。在男性为主流的社会里, 社会结构概念和人们的认知角度都倾向于男权化, 人们的经验结构使之产生了一种心理定势。因此“男先女后”顺序实际上是人们认知定势在语言中的表现; (2) 褒男贬女的词汇意义。在认知过程中, 人们把“男性”作为“人类”范畴的典型成员, “独立勇敢高尚”而女性“脆弱附属轻佻”。“爷们儿”“男子气”是褒扬, “妇人之见”“女流之辈”是轻蔑, “雄飞雌伏”中“雄飞”表昂扬振奋, 而“雌伏”却是“退让”。“雄”“雌”“阴”“阳”早已明显带有褒贬意义。在饶平客家话中, “公”用在长辈或神灵前表敬畏:阿公, 天公;而“婆”却令人讨厌:是非婆。有些中性词, 加上意指女性的字后, 则有贬斥之意:墙——女墙 (矮墙) , 风——雌风 (卑劣之风) 。这些都表现了对女性的轻蔑, 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成员地位表现透彻; (3) 仅具有男性特征的词兼指男女两性。汉语中“以男人为主体, 以女性为变体”, 即一切以男性为标准规范, 女性是附属或例外。一个从表面上看仅具有男性特征的词用来兼指男女两性表明:男性成员的典型地位致使男性语言主体化, 即以男性语言为规范。如“他”“她”:她”只指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 “他”则指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用“子”称人表尊重, 如孔子, 而这种男性专用尊称却可用来指男女:《礼仪.丧服.传》中“母为长子”。另有“昆弟”指男性兄弟及未嫁姊妹。

2.2.3 称谓

(1) 称谓的不对称性, 如:缺位现象, 称谓范围不对等和标记现象。如, 汉语中有“遗孀”, 指死了丈夫的妻子, 说明妻子无独立性, 但却无“遗鳏”。妻子死后, 丈夫再娶叫“续弦”, 新妻为“填房”, 却无词与“续弦”相对, 亦无词形容再婚的丈夫。称谓范围不对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没有与男性大社会称谓“先生”相对等的女性大社会称谓。“先生”可在任何场合指任何男性, 而“小姐”“女士”都是小社会称谓, 无普遍意义。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致使男性语言为规范, 是标准和主体, 女性语言依赖于男性语言, “标记性”便是其体现。男性名词一般独立性较强无标记, 而女性名词却严格的用有标记词。如“女市长, 女强人”。“官”并非男性称谓, 可古代“官”一般皆为男性, 因此指宫中女官时要用“妇官”。甚至有些表示地位低下的词, 在特指女性时要进行标记。如古汉语中“生口”兼指男女奴隶, 也专指男奴, 后特指女奴时, 则用“女口”。如《宋史.太宗纪一》:“禁内属部私市女口。”[3]汉语言中的称谓不对等性充分说明男性的语言是规范形式, 女性是例外;男性是本体, 女性是变体。

(2) 称谓中的贬女现象:夫妻称谓, 亲属称谓, 女性称谓的降贬。夫妻称谓:从古至今推崇男性, 歧视女性的夫妻称谓都显示出女性之低下。夫为妻之纲, 其称谓尊贵威严, 如“夫主, 所天”等, 而妻之称谓则繁多意贬。如以职能称谓的“中馈, 内助”等;以居住和活动范围称谓的“宫室, 内舍, 屋里人”等;以特征称谓的“荆布, 糟糠”等;以先后称谓的“发妻, 晚孺人”等。宋元以后俗称妻子为“浑家” (糊涂人) , 明朝称为“床头人” (明显的性工具暗示) 。此外还有“贱内, 敝房”等。当今社会, 丈夫常被称为:“当家的, 我家老板”而妻子大多是谦卑称呼, 如“屋里的, 烧火的”。这些表现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女性的从属附庸地位。

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中更重视男 (父) 系亲属再次反映了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及对女性的歧视。男系亲属是内, 女 (母) 系亲属是外, 必须加上“外”和“表”, 以示内外有别。父辈中男性称“伯”“叔”, 而母系亲属中男性统称为“舅”。父亲的父母称“祖父母”, 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母”。女儿的儿女称“外孙”“外孙女”等。这些都是外亲, 与“宗亲”不能相混。这都是男权社会的反映, 以男性为本位的中国亲属体系将女性排除在外了。

女性称谓的降贬:据林杏光, 白菲《简明汉语义类词典》统计, “女人”词条有词52个, 至少27个含贬义而男人词条下仅有“仆”带有自谦, 皆无贬义;对于“淫者”, 人们首先想到妓女却非“男娼”;“妒者”, 有“妒妇, 忌妻, 搅家精”等罪名;“悍者”有“母夜叉, 刁妇”等称呼;再嫁女人被称为“二手货, 二河水”等。鄙视和嫌弃之意显现无遗;现代汉语中, 一些职业称谓也发生了语义降贬, 如女秘书, 公关小姐, 甚至女博士, 都指嫁不出去, 刻板的老女人;还有些与男性形式相对应的称谓, 指代女性时却语义降贬。如“贱士”只指地位卑下的男人, 而“贱女”指轻佻放荡, 品行下贱的女人。

3、性别歧视与隐喻

3.1 隐喻的认知观

现代隐喻研究者已达成共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 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隐喻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人们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 在这个认知过程中, 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探索认知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4]。20世纪80年代, Lakoff&Johnson引入了认知域和映射概念, 提出了新的隐喻认知机制, 认为隐喻即为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它的认知基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5]。人们利用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 评价, 表达他们对于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6]。在汉语中有大量带有性别歧视印迹的隐喻语, 这正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模式中带有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观念。

3.2 隐喻中的歧视

动物隐喻:汉语中常以动物名称隐喻贬低女性:娄猪 (淫乱的妇女) , 瘦马 (买进家中教养再高价卖出做妾的女孩) , 野雉 (妓, 妾) , 撑目兔 (喻指未婚而孕的女人) 。这类隐喻命名基于男性社会对女性及所比动物的相关性认识, 深刻的反映了性别歧视背景;货物隐喻:男权社会把女性当做私有财产, 故女性被比拟成无生命的货物:原生货 (处女) , 二手货 (再嫁的女人) , 歪刺货 (卑劣下贱的女人) , 赔钱货 (女儿) 。俗语中亦有:女子脆复弱, 像是玻璃货;食物隐喻:女子也常被喻为“盘中餐, 杯中酒”唐王翰《凉州曲》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明高濂《玉簪记》中:“王安, 这观主半老佳人, 琼姿玉立, 好一似雨过樱桃, 隔年老酒, 意味自佳”。不论褒贬, 都表现了男对女之轻视, 试问还有什么比盘中餐更卑微低下呢?其他隐喻:女人被喻为“花”, 暗含“花自凋零人自衰”, 凋零时便一文不值。《红楼梦》中宝钗:牡丹花, 黛玉:芙蓉花, 探春:杏花。被喻为“水”取其变化无常, 灾难之意。妲己, 杨贵妃都为“红颜祸水”。“水性杨花”又喻指轻浮不专一, 朝三暮四的女人。另如“书”“车”“计算机语言”“国家”来喻女人, 甚至国际气象机构把大自然的飓风台风等都以女性命名, 指女人天生不可捉摸, 难以预测。

4、性别歧视成因分析

人类曾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在此发展过程中, 男性在社会经济中获得了支配权, 人们在观念上对妇女形成了偏见, 并通过各种形式持久的传递, 性别歧视根植于人们心中并反映到语言中来;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学说, 明确指出“男阳女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 故女性代表负面, 象征从属低贱。同时, 儒家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将女性完全禁锢起来, 强化了人们对女性的歧视;几千年来男性的核心地位, 女性的附属地位已根深蒂固。男女都习惯性认为男优于女的思维定势, 使女性的自卑心理, 附属心理已经社会化

5、结语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运用典型理论和隐喻, 从新的角度对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阐述。社会, 历史, 文化等因素只是外在推动力, 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才是内在机制。典型理论这个认知理据使人们产生了固定的认知模式: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决定了其中心地位, 而女性的非典型成员地位导致了其边缘地位。隐喻的认知观说明人们头脑中固定的认知模式是导致这些性别歧视隐喻语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只有努力改变认知定势, 增强两性平等的意识, 语言性别歧视才会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徐佳.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认知解读[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09-114.

[2]邹志勇.典型理论及其语言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6) :12-14.

[3]张博.中国古代女性侮称与性别歧视[J].妇女研究丛论, 1998, (1)

[4]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 2001, (2) :28-31.

[5]Richards,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40-86.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根源 第7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交际工具, 它的使用必然反映社会风俗和社会观念。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基于性别的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妇女的歧视。《美国传统字典》就“性别歧视”给出的释义为“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它包括两层含义:在社会中男性比女性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更受人尊敬,而女性则天生供人享乐和为男性提供服务。在西方国家有这样的说法:女性的作用是满足男性的不足,作为女性, 她们应该承担与生具有的义务,她们和男性不同也不应该和他们竞争。语言是一面思想镜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对女性价值观的偏见和态度的反映,因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随处可见。一个英语初学者会遇到这样一道题:Everyone is here,Isn’t_____? A.he B.her C.it第一次他可能有点迷惑不解,但如果被告之答案他会永远记住。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人们都自然而然的接受并且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可能人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性别歧视。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社会中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曾有语言学家说英语是男性的语言,因为我们在这语言里看见很多具有性别歧视的痕迹。从广泛意义来讲,语言是一个人标志性的象征,它包含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对生活的追求,生活和思考的方式。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的责任就是表达思想和交换意见,但最严重的误解是大家都普遍认为每一种语言或多或少控制着人们思考的方式,虽然语言的特殊结构可能反映人们思考的某一程度,并构成思维的常规或方式,但并不能决定人们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语言最初的人际功能是人们协调或保持社会地位的手段,也就是说,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帮助他们建立在社会中的强弱地位以及他们怎样保持和其他人的关系。

语言决定思想的表达方式但它不能决定人们思考的内容。在历史的河流中,女性一直被认为是弱性或第二性别, 是男性的财产或附属品。世俗偏见的根深蒂固引起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它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二、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和家庭是女性一生中的两个主要目标。判断一个女性一身是否快乐,对人生的贡献大小的尺度取决于她是否嫁个好丈夫并善于持家。因而,一个女性的一生似乎是属于男性的,例如女性的名字比男性的长而且男性的名字贯穿她的一生:女孩出生后,她的名字中必须有她父亲的姓;当她结婚,她必须冠于丈夫的姓;如果丈夫死了, 她还要保持丈夫的姓直到她们再婚,女性的名字存在的时间很短。在1960’s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妇女们意识到名字是她们社会地位的一个主要标志,她们提议妇女应该有权利选择名字,她们提议的一些名字被官方承认。很不幸,当她们使用这些没有父姓或夫姓的名字时,面临很多麻烦和遭遇不平等的待遇:被拒绝签发驾驶证;没有选举权;银行不贷款买房等等。父姓和夫姓已被当作身份证明的标志,社会试图阻止女性使用她们的名字。另一方面,在名字的构成上很明显地体现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很多女性的名字来自于男性的名字,以下面两组名字为例:

另外,社会普遍使用“Miss”和“Mrs.”来称呼未婚和已婚女性。但对于男性,无论已婚或未婚我们都称呼他们为 “Mr.”。既然婚姻与双方有关,为什么要在两性间划清界限 ?这样称呼女性是暗示婚姻是女性的“重要事业”,婚后的称呼“Mrs.”则明显是“Mr.”的附属。

三、女性在事业中不同的作用和地位

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女性在体力和能力上都被认为比男性弱。她们只是在以家畜饲养为生活稳定来源的原始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谋生手段的重点转移到户外劳力,例如:狩猎、捕鱼和耕种,这些都需要强壮的体力, 两性的位置开始交换,从那时起,女性体力弱成了社会拒绝的一个原因。在1960’s,妇女解放运动唤醒了妇女的意识, 她们不满于现状要求参与社会。当她们和男性从事相同的工作时,她们要求语言创造相等的词来体现他们的工作。因此就出现了以后缀“ess”表示女性从事的行业词汇,例如:

以er和or结尾的词是中性词,但受到偏见的影响,构词法还是体现了女性是男性一部分。不但词的结构,而且词意也体现了性别歧视。例如“waiter”和“waitress”,两词都表示 “侍者”,但后者是在小而廉价的饭店工作,而前者是在正式的幽雅的饭店工作; governor一词表示职位总督、州长、理事、主管人员,而governess-只是指家庭女教师。虽然女性开始从传统习俗的束缚中解脱,但她们仍是男性的附属品;虽然女性有工作的机会,但社会只向她们提供低微和廉价的工作。

传统的分工在家庭和事业中划了明显的界限,家庭是女性理想的位置,照顾孩子,做家务,满足丈夫的需要是她们的“事业”。单位丈夫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荣誉、权力、 财富和成功的事业是男性一生奋斗目标。对于“family man”“career woman”前者是指将精力放在家庭的男性而后者是指参与社会工作的妇女。“woman”这个单独使用,无疑是指家庭妇女,相反“man”单独使用是指事业男士。

从阶级社会开始,大多数工作是男性垄断,女性很少参与。英语语言里,很多表示职业的词是以“man”结尾的。 例如:fisherman,postman,chairman,mailman,milkman, policeman,fireman,weatherman,等等。当词的意思与婚姻或者一些需要女性温柔、耐心、容忍的性格的传统工作有关时,女性的词就占主导地位并成为基础的构造,例如: bride—bridegroom,widow—widower,nurse—male nurse, prostitute—male prostitute。从以上来看,语言的性别歧视部分是由历史原因和社会劳动力分配引起的偏见现象。

四、女性所属的社会地位

当谋生的手段重点落在户外劳力,男性肩负起主要的责任,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权利、财富和成功的事业成为男性的象征。为了跟上社会的发展,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根据社会的意识、语意学去扩展或缩小词的意思,不断创造新词。由于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女性的词常常在发展之后退化而男性的词却保持原意。Lord和lady这两个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这两个词的原意都表示势力、权力、优雅、高贵,但在现代英语里,lady这词失去了高贵和尊贵的色彩变成一个普通的词。 在公共场合,不同的称呼也体现性别歧视。谈话时,互相之间的称呼是头衔加上姓,但这只是对男性。对于女性则称之为 “Mrs.”“Miss”,一个划清界限的永恒的标志。

就如文章开始所提,女性天生是供人享乐的,描写女性的词染上色情色彩。辱骂女性的词就比较多,例如: “fallen”,“wanton”,“whorish”,“unchaste”, “choose woman”“on the street”,“hussy”, “bimbo”,“broad”,这些词的意思都表示“妓女”,而表示同样意思的词约500个。而表示男性相应的词却屈指可数。两个相应的词却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

A栏的词意比B栏的更低微。社会习俗牢牢地束缚着妇女。

另一方面,很奇怪的大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懒惰、愚蠢、邪恶、心存不良、严厉和固执,所以一些动物和食物的词就被用来描述女性。例如“vixen”,“shrew“,“bitch”,“cow ”,“cat”,和 “dragon”。“tomato”, “cookie”,“peach”指漂亮性感的女人,“tart”指妓女“sweet pie”指情人或情妇。和女性的词相比,描述男性的词dog,fox,stag,buck,wolf都与聪明、勇敢、迷人和精力充沛有关。我们可看出女性的词都体现女性要满足男性生理需要的意思。当人们使用食物的词来描述女性时,女性和玩偶有什么区别?很多词最初没有色情色彩,而是后来才产生新的意思。例如:housewife原指家里的年长妇女,后指家庭妇女; spinster原指纺纱女工,后指未婚女人、老处女; tart原指有亲密关系的密友,后指妓女。

五、社会意识和习俗

偏见牢牢占据人们的思想接着就产生了歧视。在美国西部运动的历史上,有一句著名的话“我们为权力、荣誉和女人竞争”,这句话彻底的暴露了男性把妇女作为财产的愿望。大多数男权主义者认为女人是男人不可转让的部分但不是一个独立体,为了向妇女灌输这种思想,很多词和说法应运而生。在著名的《人权宣言里》有两个句子:“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One man one vote”美国是炫耀和标榜自由和平等的国家,但在这两个句子里,他们使用men而不是human being,他们潜意识里忽略了女性的存在。也许,这是无意识的。既然男性在社会中起着主导地位,他们比女性更有权威,男性的词也更正式。Histor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历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也许男性比女性贡献多,his也就优先于her。或使用he(his) 表示两性的现象很普遍,以下的谚语正好反映了语言的这一特征: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Everybody should do his duty。

The child is influenced by his peer。

由于固定的社会习俗,女孩一出生,家人就会教她传统美德,并告知要遵循父亲或丈夫的命令,不能随心所欲。 无论在什么环境,男性总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当男女同时提及,男性的词总在女性的词之前。日常生活中我们可看待这些称呼:Aden and Even,father and mother,brother and sister,boys and girls,husband and wife,son and daughter等等,举不胜举。有幸是,还有一个称呼是女士在先:ladies and gentlemen,这是罩在许多事实上的假面具。

六、结论

语言的性别歧视是由人们对女性在婚姻、家庭、事业、 社会地位的态度和偏见以及自我意识引起的。为了铲除解放道路上的障碍,女权主义者提出用中性词取代带有严重性别歧视色彩的传统词汇,如用Ms取代和Miss.,用chairperson取代chairman,用police official取代policeman,用flight attendant取代stewardess,并逐渐被大众接受。事实上,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并不产生于语言本身,而产生于语言的使用者。在1960’s的女权运动后,女性的平等意识苏醒并要求平等权利,当某妇女获得了工作的平等权利,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点并在事业上取得比男性更大的成功,有些甚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当上了经理、甚至主席和总统, 她们不愿使用象征女性的词而广泛的使用中性词person。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可称为语言现象,也可称为偏见的反映。如果我们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必须先清除人们脑海中对女性的偏见并给予她们平等权利和承认她们的能力和优点。只用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逐步消除性别歧视。当两性平等,不存在偏见,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将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

摘要: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女性的价值观的偏见和态度的真实反映,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事业地位、社会地位以及社会意识和习俗等四个方面。

语言的性别歧视与政治正确 第8篇

此言论一出来,立即在网上和媒体引发热议。这个建议看起来新鲜,甚至有点荒唐,其实在语言学中属于一个老问题。叶满天的这个建议,也是来自别人的现成观点,早有学者写文章说过这个事,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有人写信给当时的中华妇女联合会,指出有些汉字是“含有侮辱妇女意义的遗物”,主张“彻底消灭今后文字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那位写信人也提出改造16个字,与叶满江只有几字不同。一时无法查到图书馆资料,网上检索了一下,这封信发表在《中国语文》1952年第七期上。

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并非汉语中才有,在其他语种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决定的,英语中这种现象也非常严重。语言文字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历史记忆,一代一代的社会思想、文化记忆,要仔细搜寻的话,在语言文字中多能找到痕迹。所以语言文字中储存的历史与社会信息非常丰富,即有信仰和文明的部分,也有偏见和愚昧的成分,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约定俗成。荀子早在《正名》就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说的“名无固宜”、“名无固实”,就是指语言文字并不存在什么适宜不适宜,也不一定非得与某一事物名实相当,说到底,语言文字的形成有一定的随意性,一旦约定俗成了,并不需要什么充分的理由。我们从近年诞生的网络新词“囧”、“雷”等,也能发现这个现象。用任何貌似正确的观念来改变这种约定俗成,最终影响的是人们之间顺畅的交流。

汉语中体现的性别歧视,远非16个字那么简单,它有多种表现,这在语言学中也属常识。首先“女”字的形象就暗含了性别歧视,它下半部是双腿跪下状,上半部则像“掩敛自守”或“有所操作”的样子,这在甲骨文中看得尤其明显。再比如指代男性和女性的用词,有贬义的女性用词远远多过男性。有学者做过统计,指代女性的词语中,有一半以上都含有贬义:像妖精、狐狸精、破鞋、贱货、荡妇、淫妇、骚货、女流、祸水、泼妇、悍妇、妇道、娘儿、娘们儿、贱人、雌老虎等等。相比较而言,指代男性的词语中含有贬义的比例就要小得多。当然很多带褒扬的字也是“女”旁,比如好、婷、娴、嫩、妙、娆、妩、婉等,这恰恰体现的也是一种性别歧视,表明女性总是处在被玩赏、被观赏的位置上,一切褒贬与判断皆以男性的标准和视角为中心。这也是那些贬义字诞生的原因,表明这些字在出现时,社会规范是以男性为主体的,自然,男性的语言与视角也就成了一种通行标准。

其他表现性别歧视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只要男女两性一同出现时,语序多是男先女后,像夫妻、夫妇、子女、父母、男婚女嫁,生儿育女等等,也暗含性别歧视意味;比如指称有男有女的一群人,哪怕群女人中只有一个男人,就必须用“他们”,而只有全是女性时,才能用“她们”;再比如很多有力量感的词多用来称呼男性,像“师父”、“英雄”等,在女性中并無对应的词,一旦女性成了师父或英雄时,我们只能称为女师父、女英雄。

细究起来,汉语中这种性别歧视举不胜举,是不是一并都要重新规范呢?肯定毫无必要。在这方面是有前车之鉴的。西方社会自1950年代诞生社会语言学之后,人们便开始关注到英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1960年代女权主义兴起,使这一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1975年,美国上一个全国妇女组织的主席曾公开就英语中歧视女性的语言现象发表讲话,首次提出了语言要追求“政治正确”的观点。自此,一场“政治正确”的运动在美国变得很活跃。这场运动简称PC运动,也就是倡议公众语言更多地使用那些更为中性的词语,比如用“原住民”代替“土著人”等、“物质依赖”代替“药瘾”、“视障”代替“瞎”、“性工作者”代替“妓女”等等。PC运动虽然在民众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最终还是变成一场被很多人嘲弄的可笑标靶。美国学者杜林说过:“政治正确的中心吊诡在于,它要求所有事物多元化,但就是不包括思想多元”,他还说,人们自以为可以“用小小的字词手术就能治愈古老的仇恨、切除冒犯字词和潜伏其后的仇恨思想”,但其实是不可能的。PC运动的结果是让很多人在鸡毛蒜皮的语言议题上浪费了大量时间与媒体资源,却让社会忽略了很多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这场PC运动是以公民社会的共识为基础的,其中并没有任何国家权力的强制意志。

语言不过是文化的载体,说到底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当一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任何对语言文字的硬性规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只会带来思想的钳制。当社会进步到能够自动暴露语言中的愚昧或歧视成分时,社会与民众自然会做出修正,达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它依靠的是道德与语言的自律,而绝非强制,更不是改改文字那么简单。这和手机流行黄段子是一个道理,如果依赖强制和惩罚,只会让一切成为笑柄。当社会还存在着大量性别歧视现象与意识时,靠改变一两个字的写法,毫无意义。有那么多重要的社会议题需要媒体去关注和讨论,希望社会不要因此而浪费太多的媒体资源。

对于当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解读 第9篇

外语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并非新兴形式, 而是长期的历史沉淀遗留下来的。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阅读以及各方面流传的很多外语语言的观察发现, 有大量的事例证明了外语语言有如下现象:诬蔑女性言语现象、容貌行为、心理性情等各方面情况。言语中出现性别歧视这个问题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是社会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篇通过剖析语言歧视产生的原因, 总结其表现方式,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出现性别歧视的原因

语言性别歧视与性别歧视现象的产生非常相识, 都是一个社会长久沉淀的现象。出现了性别歧视的原因比较复杂, 有生理方面原因, 有权势方面的原因, 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还有人类心理方面的原因, 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

1.1 心理要素

受到生理要素、社会文化要素等长久的影响, 女性被社会歧视的现象已经在大部分人心里根深蒂固, 这种现象被很多人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不仅仅是男性存在着这种心理, 很多女性也彻彻底底地在心理上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 当表男性和表女性的词语同时使用时, 语法规定, 表男性的词语用在前面, 表女性的词语用在后面, 这一规则被大家所接受, 性别歧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知心理要素是诱发性别歧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1.2 文化要素

实际上, 圣经里有句话这样写的:“男人创造世界, 而女人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 在古代外语中, 由wife和man两个词演变成为woman一词, 其意思就是the wife of man。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它特有的风格及内涵, 每种文化在其标准、规范、行为模式的内在中都有着一个全套的价值体系、民族习俗、道德理念、对错标准、心理走向、思维特点等内容, 语言的使用是通过这些要素来体现的。

1.3 社会要素

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女性不管是在政治活动范围还是经济活动范围始终处于社会弱势群体行列, 女性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法与以男性为主的权势相对抗。致使女性长期处在从属地位, 受男性群体的分配。在外语中, bread-winner (意为:养家糊口的人) 泛指男性, 因此确定了男性群体的领导性地位。因为女性经济地位属于从属关系, 所以社会地位也因此而降低。

1.4 生理要素

男人和女人生来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具体表现在生殖系统、身体构造、荷尔蒙的分泌, 以及大脑结构和效用方面。由此, 因为生理方面的各种差别, 女性天生就需要得到男性的保护, 女性的从属地位也因此而开始, 进而出现并长久发展成为了性别歧视现象。但是, 生理要素对于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仅仅只能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

2 外语语言性别歧视的展现形式

2.1 称呼表现出的歧视

在各国的语言中, 几乎都存在着姓氏称呼方面的性别歧视现象, 外语也同样如此。英美文化中的姓氏称呼歧视现象, 通常体现在女性称呼形式过多的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等情况。比如说:Mrs和Miss两个词是在女性的姓氏前使用的, Mr是在男性的姓氏前使用的, 男性词不会体现出该男子的婚姻状况及年龄状况, 但是女性词的区分利用就充分地体现出了女性的婚姻状况以及年龄状况。这两方面的内容在当今社会并不属于公众信息范围, 除非做了特别规定, 不然是要按照个人隐私内容界定的, 需要得到相应的尊重。同时, Mr一词所指的男性的婚姻状态没有得到显示, 对其隐私做到了充分的保护, 而女性用词Miss和Mrs, 前面单词可以看出女性的年龄情况及婚姻状态, 后面单词体现出女性的婚姻状态。在使用Mrs时, 代表女性已经嫁为人妇, 就要使用丈夫的姓氏, 比如说Mrs Brown、Mrs King等等, 这就是对语言不平等情况的体现。

在外语中, king和queen作为一对相对称的单词, king在外语文化中代表着贵族权力, 而queen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有着两种不同的引申意思解释:穿着女性服饰的男同性恋还表示情妇。sir/lady作为一组对称的称谓语, 其使用及含义也大不相同。比如, Look, sir是一种非常客气的表达方式, 而lady一词独自使用的时候通常表示粗俗无礼貌, Look, lady就有此意。总而言之, 但凡是与男性有关的称谓方式, 都被裹上了一层褒义色彩, 而与女性有关的称谓方式往往体现出消极的社会语义, 无数个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外语中的性别歧视的严重性。

2.2 语义所指方隐藏着贬义色彩

依据历史语言学的视角看, 词语的语义变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创立时带有褒义色彩的词, 如果将其用于指代弱势文化群体的时候, 它的语义就会发生改变, 从最初的褒义色彩渐变成一个中性色彩词, 甚至最终变成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外语中, 此类词语如果体现在男性词上, 往往语义变更的过程比较缓慢平稳, 但如果是体现在女性词上, 其语义的变更过程呈现连续多变情况, 歧视情况日见增多。

还有一个普通现象是外语中很多体现女性的词语都与食物或是动物有关联, 比如说grimmer (小母羊、女人) 、chick (小鸡、小女孩) 等等。据此不难得出女性地位的低微, 很多人, 尤其以男性居多, 大多把女性视为玩物或是附属品。语义所指方的性别歧视在对女性声音的负面评价上也有相应的体现。比如, 很多人形容女性的声音为尖声、刺耳声等等;形容女性的言谈为闲言碎语、瞎扯闲聊。

2.3 谚语中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在外语谚语的研究方面分为两个派别, 即形式构架分析及社会功能分析, 如今又出现了跨文化对比学派, 这个学派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谚语形式和内涵进行探究, 发现其语言表达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谚语是经过古人总结留下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剪短话语。谚语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修辞体现, 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的情况。谚语中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了女性在社会群体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将男性角色往往形容得高大威猛、充满智慧。

3 防止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方法

语言性别歧视是一种语言恶习, 是长期的不良思想和生活陋习沉淀所产生的结果, 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以重视, 长此以往, 将会带来更多的偏见和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具有性别歧视的词语, 可以多使用一些中性词语。

对表述对象的性别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man and woman或he or she, 来取代以往通用的代词he;对含有性别歧视的词语后缀-man可以用-person代替, 与此同时也尽量避免-woman的使用, 这种转换歧视方向的歧视行为。对不合理的词语进行改进, 男性使用Mr.的同时, 将与之相对应的词定为Ms.对女性的隐私加以保护。谚语方面, 有歧视性的谚语尽量不使用, 或是加以改正, 更正成为不具有歧视性别的谚语。在词语的应用方面尽量使用没有引申含义的词语, 防治歧视现象的发生。

总之,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 不应出现性别歧视情况的发生。外语中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当代人提倡男女平等, 正在努力地消除这种歧视状况的发生, 但这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笔者坚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 语言性别歧视情况终究会得到更正。

参考文献

[1]刘艳芳.英语隐喻中的性别歧视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18-19.

[2]杨金花, 赵芬.语言性别歧视的认知视角[J].考试周刊, 2011 (2) :165-166.

上一篇: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下一篇:观看英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