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教学论文

2024-09-13

俱乐部教学论文(精选12篇)

俱乐部教学论文 第1篇

1俱乐部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的过程。体育课程改革要以《纲要》精神为指导, 以培养新世纪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出发点,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新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把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为目的, 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落实到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

2俱乐部教学的课程结构

根据《纲要》精神, 要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 打破原有的年级、系别、班级重新组合上课, 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扩大体育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倡导开放式与探究式教学, 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实行“三自”教学, 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首先在部分项目中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 形成课内外一体化, 教师不仅在课内教, 还要辅导学生在课外练, 提高运动技能, 培养锻炼意识, 为学生终身体育铺平道路。

俱乐部教学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课内教学;二是课外活动;三是群体竞赛;四是运动训练。四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学校体育工作围绕培养目标全面有序地开展。

(1) 课内教学

由教研室组织的, 以传授专项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为主, 实施分层次教学, 师生共同制订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

(2) 课外活动

由俱乐部组织实施, 以进行身体活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为主, 主要内容有远足、登山、观摩比赛等, 配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进行。

(3) 群体竞赛

由俱乐部委员会组织实施, 开展分级别的竞赛并负责培养和任用本项目的裁判员。

(4) 运动训练

由俱乐部的竞赛委员组织实施, 将部分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组建成该项目的校代表队, 进行代表队的训练与比赛。

3俱乐部教学的课程设置

3.1必修课

必修课为108学时 (每学期18周, 每周二学时, 共开设三个学期) , 课外各单项俱乐部教学时数为153学时 (每周三学时, 每学期按17周计算, 共进行三个学期) 。根据《纲要》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 (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等) , 共开设10个项目 (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拳击、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 , 在教学条件和场地设施比较好的项目中首先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 实施俱乐部教学的项目有篮球、足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拳击、游泳。在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教学指导, 起到画龙点睛与指点迷津的作用。

3.2训练课

对具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学生开设训练课, 针对竞赛任务, 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训练。

3.3保健康复课

对于身体病、残的学生开设保健康复课, 使病、残学生能够制订自己的体育活动计划, 有效地增强身体素质。

3.4竞赛组织管理课

竞赛组织管理课主要介绍裁判法、秩序册编排、竞赛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俱乐部教学的选项办法

俱乐部教学要实行网上选课的方法, 各单项俱乐部每学期选项一次, 根据该学期网上提示进行选课。每个俱乐部教学班级人数均控制在30~40人左右。

5俱乐部教学的管理模式

俱乐部教学活动是体育的第二课堂, 是课内教学的基础与延伸。通过课外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 为学生提供更开放的多元化体育活动, 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尝试、多协作,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 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 为学生提供具有较高自主权和较大自由度的学习和锻炼环境, 使课外教学活动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效途径。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组织能力特点, 俱乐部课外教学活动的管理应采取大学生自治的方法进行,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管理的基本形式应以各单项俱乐部为基本管理单位, 成立宣传、技术、竞赛等部门, 并充分发挥学生各单项协会的作用, 进行体育竞赛和余暇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如图所示) 。

5.1课外教学管理模式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关键还得靠课外练习。成立各单项俱乐部, 教师应有计划地进行指导。俱乐部课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管理的基本形式以各俱乐部为管理单位, 各教学俱乐部成立委员会, 设置指导教师、主席、技术部长、宣传部长、竞赛部长、委员, 除指导教师外, 其他职务均由学生担任。每个单项俱乐部负责组织本俱乐部的教学、训练比赛、裁判员培养与任用等相关活动。除充分发挥单项俱乐部作用外, 还要充分发挥院系学生会、学生单项协会的作用。

5.2课外锻炼管理模式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应是独立的、自治形式的,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各单项俱乐部的活动时间均安排在每天的7~8节或周六、周日, 具体活动时间按照各俱乐部活动计划安排。

5.3课外竞赛管理模式

竞赛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 以组织好各单项俱乐部竞赛为龙头和杠杆, 制订竞赛计划, 以赛促练,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不能只满足教学活动, 还要通过指导学生课余锻炼,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培养学生骨干, 使有特长的学生大有用武之地, 开展互教互学活动,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6俱乐部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

6.1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责 (见下列表格)

6.2教学活动内容

(1) 观摩比赛、表演录像等。

(2)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介绍基本知识, 学习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3) 体育知识讲座。

(4) 组织各项体育比赛。

6.3运动队训练

体育教研室负责运动队训练工作, 各单项俱乐部都要有运动队, 代表学校参加社会性的各项比赛,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精神, 展示学校风采,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6.4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1) 参加课外教学活动的学生必须穿着运动服、运动鞋。

(2) 课外教学活动中必须听从教师指导, 不迟到、不早退、不扰乱活动纪律。

7体育成绩评价

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淡化成绩, 强化健身。根据学生出勤、课内教学、课外俱乐部教学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的方式进行, 每学期考试结束后, 由任课教师汇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成绩, 具体评价体系见下表。

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了体育教学体系、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群体竞赛体系和运动队训练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个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体育工作围绕培养目标全面有序地开展, 俱乐部教学模式将给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过程。体育课程改革要以《全国普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为指导, 更新教育观念, 把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体育俱乐部就是为大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为目的, 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落实到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 构建可操作的课程目标,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个体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2) .

[2]韩勇.我国体育俱乐部研究状况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

俱乐部模式对篮球教学的应用论文 第2篇

摘要:俱乐部模式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出篮球运动的实践性。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对俱乐部模式进行应用,主要是因为俱乐部模式更加适应篮球运动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篮球运动当中。就现阶段篮球运动发展情况来看,俱乐部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该文主要从这一角度分析了俱乐部模式如何进行应用。

关键词:俱乐部模式;高校篮球教学;运用;途径

篮球教学对俱乐部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对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将篮球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更好地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篮球教学的俱乐部模式在国外高校得到了较好的实践应用,通过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利用相应的篮球比赛,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篮球和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篮球运动在各个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1、篮球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重要作用及其教学价值分析

俱乐部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注重突出“全员参与”这一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指派专业化的教师对篮球俱乐部成员进行教学辅导,使之能够对篮球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进行学习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打篮球的技术和水平。篮球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点。

1.1教学组织层次更加清晰

通过利用俱乐部模式,能够保证组织结构更加清晰、明确,并能够对相关教学工作进行有效协调,从而保证篮球教学运动能够顺利开展。俱乐部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下设篮球教学、篮球活动等相关部门,这些部门能够更好地对篮球教学进行协调,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要。通过俱乐部的组织模式,可以对篮球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有针对性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能够更好地促进篮球运动的专业化发展。

1.2运作模式灵活

俱乐部模式在篮球教学应用中,能够以学生自由选课、自由参与教学的模式进行,并且配合俱乐部的相应活动,可以使篮球教学变得更加连贯和严谨。同时,学生在参与篮球俱乐部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一般来说,选择篮球俱乐部的学生会对篮球有着一定的兴趣,这种灵活自主的运作模式,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篮球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1.3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估

篮球俱乐部的发展模式,具有较好的教学评估模式,与传统教学评估相比,篮球俱乐部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进行教学评估过程中,能够动态、全面地对学生的篮球技术进行评价,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篮球运动的积极性。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俱乐部的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俱乐部的篮球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篮球训练当中。“课堂+课外”的篮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沉浸到篮球运动当中,从而促进学生在篮球学习领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高校篮球教学运动对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的对策分析

高校篮球运动应用俱乐部教学方法,要注重对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把握,能够从俱乐部教学方法的原则入手,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而使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1把握俱乐部教学的原则

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成为当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利用该教学方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俱乐部教学的原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俱乐部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从高校学生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目标,能够保证俱乐部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实际需要。俱乐部模式应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较好的把握,从而保证学生在俱乐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提升篮球学习能力和水平[1]。

2.1.2坚持终身发展的原则终身发展的原则注重将篮球运动伴随学生的终身,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篮球知识进行掌握,并能够在课外更好地进行锻炼,从而提升篮球技巧和水平。终身发展的原则,对于提升学生篮球能力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终身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强化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意识,使之能够坚持锻炼。

2.1.3把握兴趣爱好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篮球运动的发展,采取俱乐部模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具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积极、自主地进行篮球学习。把握兴趣爱好的原则,充分地把握了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坚持兴趣为前提,更好地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俱乐部模式在篮球运动教学中的应用,要注重对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兴趣爱好的原则进行较好把握,从这三个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篮球和参与篮球活动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2.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俱乐部模式在高校篮球运动中的有效应用,也要注重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能够使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相关知识进行较好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打篮球的技巧。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篮球教师,使之能够以专业化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篮球技巧。同时,注重把握篮球教学规律,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篮球技巧更好地进行掌握。最后,篮球技术提升,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篮球水平[2]。

2.3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

高校内采取俱乐部的模式进行篮球教学,要注重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注重对学分进行有效制定,使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学分,提升学生参与篮球俱乐部的兴趣;其次,俱乐部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要拥有一定的场地,能够为俱乐部发展创造空间;再次,注重将俱乐部发展与校园的文体活动进行结合,更好地推进这一运动的发展;最后,注重吸引发展资金,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争取企业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支持,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促进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地应用,使之能够真正应用于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发展。

3、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俱乐部模式在当下高校篮球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俱乐部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要注重推进俱乐部模式的应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为俱乐部模式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更好地促进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逄湛江.浅谈俱乐部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10):161—162。

俱乐部模式篮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 篮球 俱乐部 教学改革 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原有体育课程和教学模式由于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校根据全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思想和新观念,结合西安文理学院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2007年起逐步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俱乐部教学模式已日臻完善、规范、形成了有特色的体系,为篮球项目在我校开展以及和其他院校的体育交流提供了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一、俱乐部模式篮球教学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高校俱乐部模式篮球教学的理论依据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

2.俱乐部模式篮球教学的特征和优越性

(1)尊重个体,发展个性

俱乐部模式篮球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育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传统教育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兴趣、情感、爱好、才能,而人的个性要求又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俱乐部模式为有兴趣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通过俱乐部自身营造的刻苦训练、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的塑造学员的个性和品德,也便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选择

俱乐部模式的篮球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多样性需求,为学员的水平提高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机会。由于是根据学员水平分组,便于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这种尊重学生为主体性选择的组织形式也避免了师资力量和学生有限学习时间的浪费。

(3)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

按俱乐部模式进行篮球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项自由,择师自主,有利于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相结合,这就使学校体育教学延伸到了课外,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篮球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形成了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的篮球教学模式,充分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二、我校俱乐部模式篮球教学的实践探索

1.宗旨和目的

俱乐部模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篮球项目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自觉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对该项目技能的掌握和精神的深刻领会,促进其运动行为能力的提高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对优秀学员进一步挖掘其运动潜力、提高竞技水平,成立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篮球比赛及表演等校内及校际体育文化交流,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开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主要组织形式和教学重点:

(1)教学俱乐部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周2学时,按照学生的技能、素质基础分班,教学内容主要是篮球基本技术和战术,着重培养学生对项目的兴趣,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基本技战术。俱乐部对学员在课时结束后进行考评,考评的基本内容及所占权重为:篮球基本知识(20%);专项身体素质(10%);基本技术(40%);平时表现(20%)。

(2)课外俱乐部面向校内各年级学生,同时也招收社会学员,每周4学时,教学中学生自由选班、自主择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尤其注重学员对篮球战术、竞赛规则的学习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对有天赋的学员进行专门辅导,发展特长、提高实战能力,培养俱乐部自己的高水平运动员。

俱乐部运行现状

(1)参加俱乐部学习之后有93%的学员对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比较满意。有41%的学员在参加教学俱乐部的学习之后自愿参加了课外俱乐部的学习,77%的课外俱乐部学员认为自己在培训结束后将继续进行该项目练习。(2)78%的学员对俱乐部模式的授课方式感到满意,68%的学员认为俱乐部的学习环境令人感到愉快,但同时也存在对教师的满意度偏低(55%)的问题。(3)78%的学员认为该项目能够提高其自身的篮球运动水平和社会交际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俱乐部模式篮球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篮球项目兴趣的培养、个性和品德塑造、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的融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授课方式出现的场地、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发挥出更高的整体效能,有其他教学组织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2.篮球项目在高校的开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俱乐部模式篮球教学与我国高校教学体制改革趋势相适应,是篮球项目在高校开展的有效途径。广大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秀娟.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6).

[2]傅小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俱乐部教学论文 第4篇

1 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目标要求

高校健美操课是根据所要解决的具体任务,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给学生建立起健美操的基本概念,了解健美操的特点、锻炼价值、基本技术和基本练习方法,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健美操教学目标为: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本专项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科学规律的认知水平;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和能力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和逐步深入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作为指导教学的基础。

1.1 高校健美操教学方式

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目的:发展学生健美操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加强和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培养学生参加健美操活动的运动能力,掌握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方法、教学方法和身体素质练习方法。了解健美操与健身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使学生具有参与指导健身运动的意识。

教学内容:要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基础开始逐渐深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一般采用成套健美操教学,从了解健美操的基本概念、术语到基本掌握并能运用。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采用有步骤的分阶段教学,对所新授的内容多采用分解示范讲解、完整练习的常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一学期内掌握2-3套健美操。

由于高校健美操教学主要以学习与掌握为重点,而且教授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高水平健美操指导教师所必备的重要素质。

1.2 学生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对象大都是一、二年级学生,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猎奇心重,往往只想学习新的东西又不太愿意多做练习。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分析动作、讲解动作的能力。教学步骤严谨,层次清晰,动作示范到位,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由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一堂健美操课中(80min)往往只安排一个组合的教学,把教与学紧密结合,从分解练习到完整练习,并采用学生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练习和掌握动作,也给教师充足的讲解空间。

2 健身俱乐都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健身俱乐部教学的目的是以锻炼身体、改善体型、休闲娱乐为宗旨。俱乐部的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他们对健身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分辨健身方法的正确与错误。他们把自己的健康和期望全部托付给了健美操指导员,希望通过专业指导使自己变得健康、美丽、时尚。因此,俱乐部教学目标为:带领社会大众进行科学、安全、有效的健身运动,并传播科学的健身理念,使之了解健身的基本常识和正确方法,提高大众的健身意识及健身水平(包括运动能力、理论常识和鉴赏力等)。

2.1 健身俱乐部教学方式

由于健身俱乐部教学主要以健身锻炼、改善体型为目的,因此,教学多采用教练员领操集体练习的方法进行锻炼。

教学内容:俱乐部课程是多样性的,它把传统、古典、时尚的练习内容引入课堂,便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身体状况的学员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和喜好,自由选择课程进行锻炼。因此,要求教练员掌握多种不同的练习形式,教练员安排整堂课动作,这些动作必须适合学员的基本水平。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训练内容,并且难易兼顾。

教学方法:俱乐部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线行渐进法、金字塔法、逐加法、前后段连接法、叠加法,加减并用法、层层变化法等7种方法。而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逐加法,这种方法也叫记忆法,以循环练习的形式出现,比较适合普通练习者。因此,对俱乐部教练员来说,要了解、掌握健美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状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创新进取,才不会被淘汰。

2.2 学员的练习方式

俱乐部的学员对健美操的认知水平的高低不一,取决于教练员自身素质的水准。由于俱乐部教学多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一堂健身课程(60或80min)要持续性地安排几个组合的有氧练习和局部的强化练习,教练员用简练的语言、口令把教学贯穿在练习之中。学员最初会把教练员当作模仿的对象,他们对动作的概念来自直观的教学示范动作。但是,此时他们的练习是盲目模仿,只有随练习时间的增长和健身知识的提高,去逐步领悟动作要领、体会肌肉感觉、增强自控能力,最终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

3 两种教学的比较

3.1 授课的重点不同

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和教学手段也不尽相同。所以,授课教师的侧重点应不同。高校教学更注重教与学的关系,俱乐部教学则以教与练为重点。从这一点看,高校健美操课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相对较后者要小,对教师的体能要求以及快速讲解技巧也相对宽松。但是高校教学的严谨、规范和专业理论水平,是做好俱乐部教学的先决条件。

3.2 教材和教法不同

高校有些教师不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一套教材可教上好几年不变,内容陈旧,方法落后,课程缺乏新意,甚至造成误导现象。而俱乐部教学则是强者生存,要求教练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跟上发展潮流,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它对高校教学起到良好的互补作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3 师生关系不一样

俱乐部教学的动感、激情与良好的沟通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双方平等地进行交流,体会健美操运动带来的快乐,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高校教师应走出学校

目前我国健身市场处在发展阶段,健美操教练员鱼龙混杂,有些根本不具备健美操教练员的素质。他们不了解健美操的内含,只凭自身的爱好以及会做几个动作就进入教学课堂,往往误导大众健身,其结果是严重的。因此,高校教师应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情况下,走入健身俱乐部把规范的教学和科学的理念带到俱乐部,使俱乐部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

4 结论

高校健美操教学与健身俱乐部教学虽然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各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但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高校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教学方法,是进入俱乐部教学必备的基础条件。俱乐部的多样化课程教学,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持续性练习的教学技巧,是完善高校健美操课程的重要补充。双方的互补和渗透能有效地提高双边教学质量,使教学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群玲.全民健身与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93-94.

[2]李俊怡.我国健美操教学科研现状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4-106.

[3]贺改芹.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构建策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3-124.

俱乐部教学论文 第5篇

一普通高校开设排舞课程的意义

“排舞(Line dance),从字面上理解可知,这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排舞是一项通过丰富的舞步变化和段落循环将舞蹈、音乐、体育、艺术有机结合,用以诠释风格各异的舞蹈形式和音乐元素,从而娱乐身心的健身运动。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部乡村舞曲牛仔舞,早期的排舞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后来融入了欧洲宫廷和拉丁式的舞步。排舞特点是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不需要舞伴,是一种既可个人独享,又可与团体共舞的新型舞蹈。”[1]排舞最初源于国标舞。但是,在排舞的发展过程中,它又融入很多创新性元素,排舞既保留了传统民族舞的继承成分,又包含了时尚现代舞的借鉴因素;既融入了快节奏健身舞蹈的内容,也涵盖了健康性体育舞蹈的思考。总之,排舞是集众多舞蹈风格和舞蹈特性于一身,兼容并包的新生事物。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排舞的舞蹈元素呈现出多样性风格,进而从整体上体现出艺术的多样性色彩。排舞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它持续的吸收先进事物,使舞者永远感受到艺术的进步性。全世界优美的音乐形式不胜枚举,而这些歌曲几乎都被排舞吸收成舞蹈曲目,并形成对应的排舞形式。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种风格迥异的音乐,就有多少种风格不同的排舞。排舞的舞蹈难度要求较低,这更促进其迅速推广。排舞对舞蹈场地的要求几乎为零―――无论是正规的舞蹈场地,还是公园广场的开阔区域,甚至是临时性的空旷之地,这些皆可成为排舞的舞蹈场地。此外,排舞无需舞伴,其参与者的参与形式可以不受限制。无论是独舞,还是众人翩翩起舞,排舞均可将其包容和涵盖。另外,排舞对伴奏音乐的要求也很低。如果没有正规音响设备,吉他、手风琴等简单乐器也可以为排舞伴奏。“会走路就会跳排舞”,这是很多排舞爱好者对这种舞蹈形式的心得体会。排舞旨在保障舞者获得身体机能的开发和锻炼。因此,排舞的动作一般都比较简单易学,易于掌握。

排舞课程作为融肢体语言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精华于一身的舞蹈教育类型,对提升大学生身心综合素质具有长足而深远的意义。排舞课程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当前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单一性问题,而且由于其具有更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易于塑造学生优雅的型体和高贵的气质等优势,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排舞在高校的适用前景乐观,但究竟采取何种方式使排舞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合理推广仍是困扰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首要问题。

二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了大学生自教自学,考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体育舞蹈教学中竞技技能教育的局限性,将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提升到一定高度,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一种教育形式的普及和推广首先需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正是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现状出发,充分顾及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从排舞的舞蹈内涵和舞蹈形式本身诠释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体育教育过分关注受教育者的体育课程成绩。因此,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程度往往会因体育达标的存在而大打折扣,甚至是被全然扼杀。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从实质上改变以往机械单调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更加人性化。

(二)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促使课堂内外的同步性和一体化,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实现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多样化和健康化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每周一歌”形式―――高校的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采取每周一次“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形式”的体育教学。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否则很难达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的体育教学内容自然延伸到课外,促进大学生自觉的将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内容延伸至课外业余时间的练习,久而久之形成大学生课堂内外的同步性和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总之,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达成,而且也能促进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多样化和健康化。

(三)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优势,从整体上提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自教自学和教师课堂辅导合二为一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优势,从而提高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在高校,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需内容的体育课。如果将当前单一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改变为“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双方面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紧张,从物质方面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

(一)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时代性

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接触社会上的一切新生事物,其兴趣爱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当下,很多大学生早已不满足于昔日扣人心弦的篮球、排球、篮球等传统项目的吸引,其兴趣爱好已经悄无声息的转向于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可见,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时代性会对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推广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我们必须兴利除弊的利用好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时代性特征,促进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盲从性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其看待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具有盲从性特征。在高校大学生当中,如果一个班级几个学生对同一运动项目发生兴趣,那么很可能会影响班内其他学生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排除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的影响。

(三)高校选课系统和场地设施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高校课程的开设都是通过选课系统进行的。在选课系统中,每门功课的选修人数是系统预设的,不允许超额选课。这导致一些学生会因选课系统的人数限制无法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此外,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扩招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有公共体育教学场地和设施的匮乏。这些物质因素也是影响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推广的桎梏所在。

四对排舞课程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激发高校师生主观能动性,从主体方面推进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

高校应当完善相关机制措施,激发师生对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观认同和兴趣倾向,从主体上保障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推广进程。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先一步认识到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益处,增强自身对此种教学模式的主观认同和兴趣倾向。此外,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体育知识和竞技技能的传授以及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的宣讲,强化大学生对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观认同和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通过高校内部宣传,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避免学生选择的盲从

高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内部宣传手段,引导学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更加理性化,避免盲目跟风。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慎重选择,才能确保学生在自身选择的运动项目方面保持长久的兴奋度和热爱程度。这样,在避免学生盲目性选择的基础上,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推进才能扫除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的短期性所带来的干扰和阻滞。

(三)通过高校人事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和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高校应该通过适当措施的人事改革,确保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和教师日常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专业结构应当突破传统的专业局限,合理化配给多方面稀缺专业和边缘新兴专业。只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才能使学生开展各种各类的俱乐部都能得到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专业指点。此外,高校还应当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促使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教学手段不断进步,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基本素质得到提升,才能保证学生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顺利推广。

(四)通过丰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增加舞蹈俱乐部的多样化形式

高校应当丰富体育教学,特别是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因为排舞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也属于体育舞蹈教学的一种。只有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才能为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顺利推广提供肥沃的教育土壤,为排舞课程教学模式的普及不断输送营养成分,促进其发展过程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协同努力,提高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物质保障

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场地设施等物质方面的匮乏。只有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协同努力,从经费和政策等方面保障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才能真正打破过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俱乐部教学论文 第6篇

摘要随着诸多关于体育教学改革文件的颁布,“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才能让这种思想更好地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怎样才能使师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这也是当今传统教育寻求突破的着力点。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也是针对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进行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传统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教师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18世纪末,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以他在心理学中的统觉论为基础,提出著名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教学模式,其后经赖因的努力,发展为一个系统、注重实际、能为教师普遍接受的“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五段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师把人类文化遗产通过各门类学科传授给学生。教学——分科形式进行多学科学习,教材应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按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内容,体现严密的体系性和逻辑性。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人类教育发展中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与优势

传统体育教学与俱乐部教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1)教学目标单一、狭窄。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发展。(2)教材体系和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体育课所学的毕业以后用不上,生活中需要的在课堂上却学不到,造成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3)教学方法实行训练法和公式化,教学形式单调枯燥。现行理论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4)评估模式单一陈旧。体质和运动能力与其他文化知识掌握的根本差别之一就是,高度个性化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传统体育教学采用竞技运动的标准化评价模式,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

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

俱乐部教学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它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体育教学形式,而是一种综合的以育人为目的的体育教养行为。力求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从独立进行体育锻炼逐步向独立自主锻炼转化,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差异性对比

俱乐部教学对具体任务、目的设置方面同传统体育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文在整理、归纳先前调研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可行性实践模式的实施分析下,对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的目的范围、横向关系、内容、时间以及评价方面进行了比较(见表1)。

表1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差异性对比

俱乐部教学传统体育课

目的范围生物、社会、心理全面发展传授三基,融入思想道德培养

横向关系学校教育内容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是学科和课程内容一部分

内容从大课程观出发,融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为一体,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以大纲内容为要求,对热衷某一专项运动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

时间专修、选修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运动训练课;群体竞赛;早、间操每周5-7学时专项课每周2学时

评价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内容相对稳定,技评、达标、体质测试、出勤统计、竞赛成绩、裁判能力等综合考核定期而有明确的固定内容,技术评定及达标

(二)俱乐部教学的优缺点

通过对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教学的比较来看,以体育俱乐部形式重视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终身体育技能,对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做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教师与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但也有不能很好贯彻的影响因素,体育场馆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直是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共同面对的问题。

三、结论

(一)传统体育教学并非一无可取,俱乐部教学并非已完善,二者都有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传统体育教学要加以批判地继承,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二)体育教师多已具备现代体育教学观,采用先进的体育理论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目标上,从以增强体质为主,转向强调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也从传统的“以大纲为主”的教条教学转向“从大课程观出发,融多种教学途径为一体”的俱乐部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现代教育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2] 王永红.传统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教学的对比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俱乐部教学论文 第7篇

1俱乐部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俱乐部教学模式, 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结合、合作学习的方式,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器材与体育场馆, 并以俱乐部的形式实现体育课堂理论内容、课外实践锻炼、学生群体竞赛、专项体育训练等完美融合的一种现代、科学、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 促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的理念, 并形成健康、积极、向上、文明的生活态度等。俱乐部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教学, 这是前所未有的。该教学模式能给予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度, 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与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创作学习的优势, 能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俱乐部模式应用于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的优势

2.1更关注学生选择, 教学时间与空间更自由

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它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强调给予学生酣畅淋漓的认知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从活动内容, 亦或是活动形式上, 俱乐部都能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性与自主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另外, 高职院校在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时极大改善了学校场馆与师资缺乏的问题, 这极大拓展了体育学习的空间。

2.2激发学生兴趣, 全面提高其实践能力

传统“教师强硬传授, 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模式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其学习自觉性, 但俱乐部教学模式却能轻松做到。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学生能基于自身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期待等选择项目, 投入学习, 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再者, 俱乐部教学所组织的各项体育实践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很自然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2.3教师主导性更强, 课内课外得以巧妙融合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性作用, 让教师通过展示扎实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构建一个师生互助学习“共同体”, 这不仅有效提升调动了学生兴趣与激情, 也使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再者, 高职公共体育教学运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能轻松实现体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 更能凸显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的职业性特点, 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巩固知识, 提升能力, 一举多得。

3俱乐部在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强化高职院校对俱乐部教学的重视

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离不开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因此, 要强化高职院校对俱乐部教学的重视。首先, 学校领导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在资金、政策、设备上进行倾斜。毋庸置疑,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教学设备等作支撑, 故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其次,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学校要结合体育项目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等建立完善活动管理计划与管理制度, 以此来规范俱乐部教学发展, 帮助教师实现高质量的俱乐部教学。最后, 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推动俱乐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应只集中于财力方面的倾斜, 更应强化管理, 制定具体、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例如, 俱乐部活动多长时间举行一次, 会员出勤率为多少等要有一定的活动目标。

3.2注重俱乐部教学的组织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俱乐部教学以其新颖独特、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常规模式, 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来说, 在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时应加倍关注俱乐部教学组织工作的开展。首先, 从大一开始实施俱乐部教学。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可以通过大班授课的方式开展俱乐部教学, 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与健康常识, 在一年级第二学期, 直至二、三年级, 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兴趣爱好进行选课, 开展俱乐部教学。其次,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参与俱乐部活动。学生网上自主报名有利于俱乐部根据学生报名情况以及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再次, 俱乐部可设置不同的班级。一般可以设立基础班、提高班、高级班等几个类型,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资匹配, 便于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以及教师。最后, 教师要发挥指导与点拨的作用。

3.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俱乐部教学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全面提升俱乐部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一般来说,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群体讨论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几种。在俱乐部教学中, 学生自主性作用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 学生一般能自主掌控学习步骤, 对自身学习进行日常管理。俱乐部教学中, 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自主的参与俱乐部活动实践、例如, 关于日常工作管理, 教师可以实施“轮流管理制”, 让学生轮流自觉进行日常管理 (如课前的准备工作与课后的总结工作等) , 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再如, 在田径、篮球、羽毛球等比赛中, 俱乐部要求学生能自主、自由地去组织课堂教学中的比赛, 并做好比赛人员调控以及裁判人员的安排, 这样将极大提升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推动学生创新发展。当然, 在具体的活动中, 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3.4不断建立健全俱乐部教学的评价体系

健全完善的俱乐部教学评价体系都提升俱乐部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健全评价体系,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教师应强化指导与评判。俱乐部教学模式虽然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空间, 但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放手, 适当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与评价很有必要。例如, 可以在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自我修订计划等之时给予其恰到好处的指导, 促进学生质疑、探疑、析疑、解疑等能力的提升。其次, 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式要灵活、多变, 评价主体应多样, 除此之外, 要特别注重激励性评价。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在不伤害其自尊的情况下鼓励其改进、推动其进步。对于那些成就斐然的学生, 要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全面提升其自信。

综上所述, 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开放型、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 它以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体育教学理念, 是目前十分有效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当然, 对于俱乐部教学模式, 高职体育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陶晓斌.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宋建德.俱乐部教学在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探究[J].知识经济, 2014 (12) :152.

普通高校自由搏击俱乐部教学 第8篇

高校自由搏击的形式主要是将空手道、拳击、跆拳道以及相关的一些舞蹈动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较为激烈的音乐中练习拳击与和腿法,在出拳踢腿的同时还要跟随音乐的节奏,其搏击动作刚劲富有韵律,能够让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得到发泄,且有一定的健身作用以及观赏性。

一般来说,高校自由搏击教学重点在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形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全面掌握搏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等。教师细致地讲解动作技术的相应规范,同时予以示范,且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力量与柔韧性。形式上还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强调实战训练。组织教学实战与比赛,定期播放一些国内外正式比赛影像,让学生全面掌握搏击比赛的特点。按照自由搏击运动的特性,深化学生速度、力量以及柔韧性训练,通过多元化与趣味性的训练,深化学生的兴趣及爱好,从而推动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高校搏击教学的优势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搏击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抗压能力,同时可以强化学生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组织,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有所收获,在长时间的训练之后,要辅助学生让其树立自信心。当然,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也是高校自由搏击俱乐部教学的一项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搏击教学,可以让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搏击运动,同时还可以了解此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从而逐渐提升学生对搏击运动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这项运动,长此以往就会提高学生对搏击运动的鉴赏能力,这样,高校自由搏击运动才能得到全面普及与发展。而且在进行自由搏击课程时还要深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的能力,进而达到壮内强外的作用。且自由搏击在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从根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课程中要为学生构建自觉锻炼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一定的基础。

2 高校自由搏击俱乐部教学的指导思想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主要依附于,以人为本,构建健康第一的原则。所以,按照课程的性质与课改的新理念,结合教师与学生自身的特点,以现有的水平及现有基础为主,将搏击课程整合为学练与友情分组探究的学习模式,利用自由搏击课程的学习,从根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愉悦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体会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真正的达到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这一学习目标,从而确保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强调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3 高校自由搏击俱乐部教学的目标

3 . 1认知目标

经对自由搏击的学习,要让学生对自由搏击运动有一些基础的了解,同时要让学生在激烈的音乐中挥动手臂,施展拳脚,深化学生的认知及兴趣。

3 . 2技能目标

学生在自由搏击的学习阶段,要引导其熟练的掌握一些基本动作与控制身体协调性的方法,同时要让其可以伴随音乐节奏实施一系列的组合动作练习。加强学生的柔韧、协调以及快速反应能力,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3 . 3情感目标

要让学生感受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乐趣,深化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加强其对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深化学生的个性与身心素质,激发学生合作及互助精神,在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4 高校自由搏击俱乐部教学的方法及特色

自由搏击教学,主要用讲解启发、评价、示范以及激励等手段。基本技巧主要包括站位、手法、步法、腿法、肘法、摔法以及膝法等。攻防动作组合主要包括:拳脚的组合、肘腿的组合、拳膝的组合以及肘膝的组合等,同时要讲解与一些摔法的搭配。在实施对抗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受伤。同时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电化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学生则要通过模仿、观察以及小组创编练习评价等学习手段进行学习。在所有教学环节里,教练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体化差异,有规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式教学,再让学生自己创编一些合理的组合动作,全面彰显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高校自由搏击俱乐部的教学特色如下所述:(1)教学过程音乐贯穿始终,课堂气氛活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在小组学习过程里,为学生提供相互协作,相互沟通的空间,且利用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创编一些活动,为学生构建自我展示的舞台。(3)将时尚带进课堂,从根本上深化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摘要: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自由搏击选修课程,因为自由搏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深化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所以也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文章将以高校自由搏击教学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研究 第9篇

1 俱乐部教学的依据

1.1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高校的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教育人才, 增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具体反映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 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掌握运动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体育意识。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 比较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有其优越性的俱乐部教学, 俱乐部在参与形式、文化氛围、学习方式、都最与大众体育接近, 贴近社会与家庭生活, 这就无形的给大学生灌入轻松的教育的氛围、终身体育思想, 同样对体育兴趣、生活方式、行为养成、生活气息等, 对学生体育行为、意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敦促作用。

1.2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选择项目的动机

传统的体育教学, 无论是从增强学生的体质, 还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效果上都不是很显著, 因为每周一次的体育课, 无法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要求, 以及学习运动技术和相关体育知识的需要。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学生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不易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培养。教师如果尽量照顾基础差的学生, 会造成练习时间过长, 教学结构不够合理, 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积极性降低;反之, 另一部分学生则会出现学习比较吃力, 难以应付, 打退堂鼓。会做的学生感觉容易, 不想练;基础差的学生感觉难, 跟不上, 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 不仅仅停留在一般地掌握教学内容上, 而更多地将体育课看成是心理调整、发展个性、提高运动专长和身体活动能力的极好机会, 对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 不论基础好坏都千篇一律的教学组织方式感到不满意, 对发展自己有着更加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反观俱乐部教学, 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潜力、个性、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3 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

实践证明:专项能力越强的体育教师, 就有吸越大引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能得到调动, 学生学习的兴趣越能激发。现在的教学方式使老师没有工作压力, 工作量也是固定分配给教师, 不论教课水平高低, 都可以授课, 这直接关系到教师自我提升的空间, 教学质量也不能很好地保证, 教师专项才能也得不到发挥。

俱乐部式教学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 实行教师明示制度, 把教师的个人信息及专长公布在选课系统, 让学生去选择授课教师。学生选项、择师完全是一种动态的, 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也是随机的, 学生评满意率作为教师考核重要的依据。随着这种评教机制的建立, 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 给体育教师带来职业危机感, 可以大大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样每位教师都会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大增强教师提高自我能力和知识结构创新的积极性, 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类型

2.1 群众体育健身模式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班型较大, 没有安排固定的专项教师和场地, 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疑问解答、个别指导, 学生之间进行自由交流、评价。

群众体育健身模式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状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课堂气氛活跃, 比较自由、随意。

2.2 流动式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项目, 在一周内任意时间选择同一类型, 不同教师上课, 只要修满规定的学时, 就可以参加考试, 考试合格获得学分。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对上课时间和教师的选择自由。

2.3 自由选项教学模式

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 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 每周可以更换所选项目。

自由选项教学模式的特点:学生选项选择的空间大、弹性强, 流动性大, 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 教师面临竞争和压力。

3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主要问题

3.1 教学管理及评价

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必然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多难度, 学生既然可以任意选择项目或者更换教师, 在流动性上肯定会比较大。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 高校俱乐部教学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 理论上可以较为客观地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定, 但由于俱乐部教学学生的流动性较大, 这样也很难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过程评价。

3.2 组织方式及教法

俱乐部教学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最主要的就是在内容传授方式上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倾向于教师为主导, 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师会进行动作示范、讲解, 学生练习, 再到纠错这样一个过程, 强调的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学生所需而进行教学内容安排, 只保留基本的课堂常规, 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但是,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体育学习基础、身体素质不尽相同, 如果单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员的作用, 势必造成体育课变成活动课, 教师很容易成为摆设, 很难发挥辅助、指导的作用。

3.3 项目设置

目前高校教学俱乐部多是根据不同项目、项群进行俱乐部的划分, 这样的设置, 给大学生提供了按兴趣选项的条件, 但是目前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条件, 还无法很好的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衔接, 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又无法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一些体育项目无法完全按照俱乐部模式教学, 比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社会上新近流行的运动项目, 这些项目的共性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方向, 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自己练自己的。

4 建议

4.1 俱乐部教学的设置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安排, 全天候开放俱乐部教学时间不现实, 结合人体最佳运动时间段。建议下午2~5点, 或者晚上是俱乐部教学时间, 每个系、专业每周安排2~3次的体育锻炼时间,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至少一项运动项目, 持续地每周2~3次的锻炼时间, 基本满足我们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4.2 分层次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但目前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流动性比较大, 单纯的按照项目本身进行分类, 势必造成学生分配不均, 而现有的场馆、设施条件, 很容易出现传统教学的“吃不饱”和“吃不消”的效果。建议采用分层次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可以把俱乐部分成基础和提高型, 这样学生根据本身的运动技术水平, 身体素质的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 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 选课系统公布每个教师的资料及每个俱乐部的课程教学大纲, 详细地介绍俱乐部教学所要达到的层次和目标, 真正达到按需选择。

4.3 分级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是一种用身体活动来进行的教育行为, 应该弱化分数对学生的影响, 逐步取消体育课的学分制, 应该让学生在快乐、自主的过程中, 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这样才能使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才能真正的培养他们的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与大众体育接轨。建议在俱乐部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学生水平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 这样使评价是一种动态的、整体的评价, 起到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较好的分数, 只考虑到如何更容易的拿到学分。可以根据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优秀、良好、合格这样的评价体系, 更注重运用进步度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何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之管见[J].体育科技, 1999 (2) .

[2]梁建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探索——以独立学院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

[3]闻兰.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10) .

[4]汪英.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8 (2) .

[5]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2) .

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化现状调查 第10篇

1、确定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将某一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模式设置为研究的对象,把在校大学生、篮球任职教师以及公共体育部门的负责人员设置为本次研究工作的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一是访谈法;二是调查问卷法;三是查阅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访谈法的应用面对的对象可以是从事高校篮球教育工作的教职工以及公共体育部门的主管,这样调查人员就会对该高校篮球教学与大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对大学生开展访谈工作掌握他们的出勤情况以及对篮球俱乐部赋予的期望有哪些;而问卷调查法的应用,使研究人员通过问卷回收的效率可以直观的判断该高校学生、教师对篮球俱乐部秉持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有效回收率的百分比是极高的,就说明该高校的师生对俱乐部持有极高的热情;文献资料法的应用主要是采集国内外高校篮球教学的资料以及整理与俱乐部相关的研究文献,借此去完成对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概念的界定任务,总结俱乐部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为高校篮球教师解决俱乐部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

2、探讨目前高校篮球俱乐部的现实状况

2.1、高校篮球俱乐部开展的规模

首先在调查进程中,调查人员对该高校篮球俱乐部进行分门别类,大体上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课外篮球俱乐部,二是课内篮球俱乐部,在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的篮球俱乐部类型有六成以上的均是课外的,只有个别的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采取的是课内、课外双型的教学模式。从现阶段高校篮球俱乐部开的规模进行调查,其一般是小型的,但是俱乐部拥有明确的核心思想、组织结构日趋完善化,也就是说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正处于良性发展的改革时期,其规模不断壮大发展。

2.2、篮球教师对高校篮球俱乐部开设秉持的态度

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体育教师中,有65.5%的教师认为课外篮球俱乐部开展对篮球体育教学事业到这极大的辅助效应,也就是说这部分教师对开展课外篮球俱乐部呈现支持的态度,34.5%的体育教师中部分秉持中立的态度,剩余的教师不赞成,他们认为参加了课外篮球俱乐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行为自由、不利管理。调查人员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篮球俱乐部的开设没有呈现出赞许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对俱乐部性质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其仅仅是玩闹的场所。此外通过走访,调查人员切实的了解到高校资金的相对短缺,俱乐部管理体制以及教练的聘任机制上的缺陷都对篮球俱乐部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或者是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一致性的渴望篮球俱乐部的建立,他们认为其有助于自身篮球技能的完善与强化,并满足了他们课余时间随时参与篮球训练活动的内心诉求,当然在俱乐部中每一位成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大学生借此环境找寻归属感、集体荣誉感。

2.3、高校篮球俱乐部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方式与组织形式

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调查人员明显的发现大学生参与各类型篮球俱乐部活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具体的说课外篮球俱乐部一般都是单项化的体育俱乐部,具有社团的色彩,它是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广泛的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课外篮球俱乐部中大学生自行的选择课程的种类,上课时间也不受制约;而课内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教练在参照俱乐部成员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层教学,在课内篮球俱乐部中教练重点向学生传授篮球理论知识,并强化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与课内篮球俱乐部相比较,课外篮球俱乐部组织彰显出强烈的灵活性与多元性,借助技能竞赛活动去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树立团队协助精神总之,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中,在俱乐部成员的相互配合下,参与课内、课外篮球俱乐部的大学生增强了与篮球相关的技能水平。

2.4、课外篮球俱乐部学生获得时间的安排与活动场地的设置

在走访中调查人员了解到,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因为专业课程繁多、课时紧张、以及对大学环境不适应等内外在因素,导致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少之又少,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强的环境中,忽视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此时他们体能素质得不到提高。再者,扩招制度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开展,对高校体育馆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体育馆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小,这也是影响高校篮球俱乐部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篮球体育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的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90%的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心理诉求,他们希望自己所在院校加大对校内部场馆的建设工作力度,将陈旧的篮球设施替换,总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只有将更多的资金投放于篮球运动场地的建设以及运动器材的采购方面,加大对现有设备的检查、维修以及保养的工作力度,此时高校篮球运动文化建设工作顺利的开展了,其将会带动高校课内、课外篮球俱乐部的开展。

2.5、分析高校篮球俱乐部经费来源的问题

费用问题一直被视为高校篮球俱乐部在开展以及运行进程中重大问题,各个地区高校、不同类型高校的篮球俱乐部经费来源途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高校课内篮球俱乐部的花销都是院校财务处供应的,也就是说其依赖学校拨款而生存发展,但是其也对俱乐部成员收取少量的费用,主要用于足球、球衣的购买这些小型的开销上。借助本次调查活动,我们对各个高校课外篮球俱乐部经费的来源渠道进行归纳,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经费来源于俱乐部成员缴纳的;途径二是对俱乐部成员收取的培训费用;途径三是来源于高校财务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部分课外篮球俱乐部来说,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渠道是学校的拨款以及俱乐部成员缴纳的“会费”,而课内篮球俱乐部对学校拨款存在极为强烈的依赖性,因为学校对其拨款的金额对课内篮球俱乐部的花销是绰绰有余的。总之,通过此次走访调查我们知道,不同类型的篮球俱乐部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是由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对于课外篮球篮球俱乐部来说,只有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收费,那么才会满足各项俱乐部活动的基本需求,有利于高校篮球俱乐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篮球教学中实施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对篮球俱乐部教学开展的优势进行总结:

一是篮球俱乐部的构建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这是因为俱乐部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扭转了高校“重智轻体”的现状,在俱乐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出来,任何篮球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在高校篮球俱乐部的指引下,在校大学生培养自己的体育意识以及强化了健康理念。此时我们可以断定的是在篮球俱乐部的庇护下,大学生参与篮球技能训练的意识得以构建,当然在俱乐部环境中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喜爱程度更加深化,在篮球俱乐部的辅佐下,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精神”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二是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开展可以视为体育教育工作延伸的部分,这是因为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推行的是两年制的普修体制,大一、大二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大三、大四采取的是自主学习模式,在这样的体育教学局势中,大部分学生就不会自觉的参与体育运动活动,最终导致体育教学工作“断层”现象的形成。而俱乐部的出现,吸引了那些热爱篮球运动的大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定期的为其举行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篮球体育精神追求的动力,此外在优质俱乐部环境的依托下,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效率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此时高校篮球教学事业生生不息,洋溢着无限的活力,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总目标的落实。

三是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开展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因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体制使学生实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任课教师的心理诉求,此时体育教师就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使用多样化的、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创新,在业余时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之,在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工作开展之时,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职业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4、借助调查活动探究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指导思想、目标、组织流程、方法策略等。通过走访调查工作的开展,我们认识到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纲要》的呼应,其将“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愉快体育”与“终身体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整合为一体;对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目标进行挖掘,其是使俱乐部成员扎实的理解篮球运动特色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须循渐进的掌握篮球理论知识与与运动技巧,同时利用优秀的篮球人文知识去感染大学生,使他们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高尚精神;在教学组织方面,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可以不受高校公共体育部的约束,在俱乐部管理中心的辅助与安排下自行的开展篮球基础理论教学活动、篮球技能训练活动、竞技活动或者是与篮球精神相关的宣讲活动等。总之,通过此次调查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认识到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篮球教学课程的改革与优化,其散发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合理性等多种色泽。

5、结语

综上,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开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他强化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使他们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观念,另一方面其提高了高校篮球教学质量,推动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进程。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体育教育践行改革创新路线也是必然的,篮球作为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高校大学生的欢迎,此时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的建设健全极大的激发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致。本文作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建设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体系起到了填充的作用,它的发展进程可以为高校其他体育课程教学事业的改革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宄[J].体育文化导刊,2010.

[2]陈勇.高校篮球俱乐部改革之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

[3]彭昕,权斌.篮球选项课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

俱乐部教学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体重增长幅度较大,心、肺功能显著下降,身体素质也有较大下降。目前很多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也影响到大学生体质发展,据调查研究,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和就业压力大,熬夜晚起、玩电脑上网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学体育担负着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重任,这也是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采用专家访谈等形式,尝试性地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性分析,希望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理论研究及具体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1 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的优点和不足

1.1 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的优点

1.1.1 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偏重竞技技能和技术的教育,而轻视对学生身心健康锻炼的不足[4]。如果希望使广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正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传统体育教学强调考试达标,而使学生丧失了兴趣爱好,没有了兴趣,教学质量没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深入地体现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1.1.2 有利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每周一次体育课,这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否则则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将学校体育教学延伸到了课外,形成了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形式。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按运动的项目分类,活动时间也是课内外都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1.1.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教师、教学内容和上课时间的权力。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扩招后人数增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体育教师也对不同俱乐部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1.2 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的不足

很多时候只注重兴趣深度的培养,而忽视广度的扩大,缺乏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引导,对学生体育舞蹈俱乐部的选择往往指导不够,致使很多学生扎堆选择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或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标准,集中选取篮球、乒乓球之类的运动项目。而诸如武术、五禽戏等项目则无人问津。

2 分析在推进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原因

2.1 学生兴趣的集中

社会媒体等的宣传,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于篮球、足球的兴趣浓厚,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而是开始热衷于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这就对目前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盲目的从众心理

如果一个班级几个学生对同一运动项目发生兴趣,那么很可能会影响班级内其他学生的选择。这种情况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反应。

2.3 选课条件的限制

例如选课系统的不足,有些不是真正喜欢某项运动的学生提前选定项目,占去一些选择名额,导致真正喜欢此项运动的同学只能另选其他,不能真正做到合理分配学生,使学生的兴趣不能充分发挥。

2.4 课程单一以及场地的限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处于最初的实践阶段,因此各校设置的课程也略有不同,但总体上看,课程设置较为单调。并且高校近年来的扩招造成了现有公共体育教学场地的不足。据调查显示,体育场馆、设施均达标的高校才占5%左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学生在进行选课时,多会选择球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网球等,更要求足夠的场地进行教学与练习。同时器材的不足也影响了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的效果。

2.5 体育教师专项结构不合理

由于教师专项结构的不尽合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3 对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的改革

3.1 发挥任课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广大学生兴趣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和健康知识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体育运动对每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明确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和意义,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体育学习兴趣。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师资,教师可以将有的俱乐部设两个同样内容的班,教师依靠自己的教学特色吸引学生选择自己所任课的班级。

3.2 加强校内宣传,多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

通过学生会及各种协会组织宣传各类项目,体育教师上课时也多涉及其他项目的介绍,使学生真正认识一些项目,了解项目的特色和精髓,分析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避免盲目选择,真正使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并能够坚持的运动项目。

3.3 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自身教学手段的丰富化

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必须与学生的需要同步。体育教师还应该多注意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运动实践机会。通过多样化的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应设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与比赛,为学生掌握复杂运动知识和技能提供施展舞台。

3.4 增加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种类,编写优秀的指导教材

选择有吸引力的运动项目和内容,保证体育学习内容的诱惑力。除了基本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棋类等,还应该增加项目的种类,使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俱乐部活动项目。另外,必须有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以有利于学校推进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

3.5 加强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达到大量支持才能够发展起来,对于俱乐部模式教学来说,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支持,很多专家也谈到主管部门的支持对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的推广有很大作用,好的模式还必须有坚强的推动力才能真正发展得起来,学校在推进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发展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4 结语

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的发展;而身体健康又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所以凸显出 “以人文本”理念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反思,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终真正使大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体育精神。

虽然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总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还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最终培养起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国家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145146.

[2] 由娟.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04):796797.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我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12篇

1. 我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现状

1.1 篮球师资

199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根据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结构的内涵及其内外部特性,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指标体系的完备性、独立性、关联性一级数据的可获得性等方面因素, 本文将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分解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活力指标三个一级指标, 并进一步细化为生师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11个二级指标和大师级人才比例等21个三级指标。[2]我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选修篮球课程的学生为2281名, 而篮球专任教师仅有5名, 生师比为456.2:1;所有专任篮球教师均为男性;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学历为研究生、本科分别是3名和2名;职称为讲师、助教分别是2名和3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篮球师资在生师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极不合理。2004年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开始, 《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普通综合类本科院校生师比在18:1与16:1之间。《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021.02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05.10万人, 其中专任教师123.75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为17.23∶1。我校选修篮球课程的学生与篮球教师的生师比不管是与《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还是《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生师比数据差距极大, 过大的生师比就会导致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

1.2 场地器材

篮球教学设施和器材设备是高校发展篮球教学、训练和群体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满足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前提, 其设施和设备的优劣对教师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关系。[3]我校风雨球场一个 (内有标准篮球场5片, 排球场4片, 羽毛球场3片) , 室外篮球场20片, 均为水泥硬质场地。我校篮球俱乐部的教学全部安排在风雨球场, 由于同时上课的各俱乐部 (篮球、排球、羽毛球、武术) 班级数及班级内人数众多, 相距很近, 直接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场地数量及质量、器材维护等方面不能满足篮球俱乐部教学的需求。

1.3 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

我校篮球俱乐部技术教学以篮球基本技术和基础战术配合为主;理论教学主要集中在篮球赛事的组织和裁判法等章节, 而对篮球队训练与比赛指导、篮球文化、篮球科学研究等重要内容涉及不多, 主要原因是理论课课时分配太少。我校篮球俱乐部开课两个学期, 总学时数50学时, 与内地大部分高校相比我校篮球俱乐部所开学时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第一学期教授篮球基本技术, 第二学期教授篮球基础战术配合。具体到每一学时, 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而且各内容之间缺少联系。在实际篮球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4]由于男女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一致, 课实际上女生对篮球技战术的学习和掌握能力明显低于男生。所以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篮球技战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针对男女生的差别区别对待, 结合理论知识, 系统全面地安排教学计划。

1.4 评价体系

我校篮球俱乐部在评估学生成绩时采用基本技战术和平时成绩两项来评价,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基本技战术占总成绩的70﹪进行计算。这种评价方法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考核方式, 片面性较大。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起点不同, 但却以“高度、远度、时间、命中率等”统一的尺度实施评价标准, 会使个别同学为及格而担心, 会使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学生参与篮球锻炼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课程考核与评定结果的影响。[5]因此, 专家认为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时, 要淡化竞技性, 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健身性。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时应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效的结合起来, 使得考核评价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1.5 学生参加篮球俱乐部教学动机

问卷调查发现, 我校学生参加篮球俱乐部教学的动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60.3%的学生喜爱篮球运动, 65.2%的学生是因为俱乐部教学模式自主性很高来选择;而只有8.9%的学生因为锻炼身体的原因参与篮球俱乐部的学习中。由此可见篮球俱乐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但在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理解方面还处在较低水平, 这是目前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2.1.1 我校篮球俱乐部仅有篮球专任教师5名, 生师比过大, 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及男女比例等方面极不合理。

2.1.2 我校没有专门用于篮球教学的球类馆, 多个俱乐部都集中在风雨球场同时进行教学, 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1.3 我校篮球俱乐部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没有遵循篮球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忽略了篮球技战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男女生的差异;课时总量与多数高校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每一学时教学内容过多, 理论课课时过少。

2.1.4 我校篮球俱乐部考核评价方法传统简单, 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在篮球基本技术的达标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表现、学习态度, 体、技能的进步和提高的幅度。

2.1.5 我校学生参加篮球俱乐部教学的动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理解方面还处在较低水平。

2.2 建议

2.2.1 加强篮球俱乐部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篮球人才, 增加篮球教师的数量, 适当提高女教师的比例, 使生师比趋于合理化。

2.2.2 加大对篮球场地、器材等设施的资金投入, 加快篮球场馆的建设, 根据现有场地设施情况合理安排教学, 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排除安全隐患。

2.2.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整体上考虑篮球技战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针对男女生的差别区别对待, 结合理论知识, 系统全面地安排教学计划。

2.2.4 考核评价方法应多样法, 把学生的主观表现、学习态度及体、技能进步和提高的幅度纳入评价范围, 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时应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效的结合起来, 使得考核评价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2.2.5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认知和理解方面的平。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分析我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现状,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我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篮球俱乐部,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陈晓虎.高校俱乐部制篮球公共课实行主体性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 2011.5 (76) .

[2]李平, 吴庆文.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1 (35) .

[3]张云龙.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4]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4.

上一篇:肺表面的活性物下一篇:煤炭行业证券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