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

2024-07-27

小脑性共济失调(精选5篇)

小脑性共济失调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入选病例均来自于我院2009-03~2010-03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其中男22例, 女8例;平均年龄56.28岁;平均病程 (24±11.3) 天。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平均年龄57.18岁;平均病程 (25±8.5) 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0.05) 。均经CT或MRI确诊为小脑梗塞或出血, 以共济失凋为主要临床表现。

1.2 排除标准

有意识障碍者;肢体瘫痪, 肌力在Ⅳ级以下者;有严重并发症者;合并其他疾病引起共济失调者。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风池、供血、脑空、曲差、玉枕、五处、百会穴, 除百会外均取双侧。头针取平衡区、运动区、晕听区、舞蹈震颤控制区。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 用0.38×40mm的毫针, 风池穴针尖微向下刺向鼻尖方向, 刺入25~30mm;供血穴刺向对侧口唇处, 直刺约25~30mm;其余穴位均沿经络走行从前向后平刺, 进针约20~30mm。针刺得气后, 采用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 双侧风池、供血穴连接电极, 正极接风池穴, 负极接供血穴;选用疏波, 电量以头部轻度前后抖动为准。头针治疗时患者仍取坐位, 用0.38×50mm的毫针, 将针与头皮呈15°~30°夹角进针。针体在帽状腱膜下走行, 进针约30~40mm, 捻转2~3分钟, 每分钟捻转200次左右。对照组:取百会、风池 (双) 穴。上肢取: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髀关、风市、梁丘、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足临泣。上下肢均取患侧。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 局部常规消毒, 针刺得气后每隔10分钟行针1次。两组患者均留针30分钟, 每日治疗1次, 6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天, 共治疗4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及测定

根据Berg Balance Scale评分:评分共分14项, 每项积分分别为0~4分, 最大积分为56分, 最小积分为0分。采用TCD于治疗前后进行VA、VB测定。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积分≥41分或积分提高30分以上;显效:积分提高20分以上;有效:积分提高10分以上;无效:积分提高小于10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3.3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情况比较

见表2。

t检验;与本组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下同)

3.4 两组治疗前后VA、VB

TCD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3。

4讨论

共济失调属祖国医学“骨摇”范畴。多由先天肾阳不足, 后天气血失养, 髓海空虚, 外邪入里, 耗伤阳气, 瘀血阻滞, 损及神明, 伤及筋脉而致。电项针疗法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高维滨教授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风池和供血穴为主穴, 其深层有椎动脉通过, 电针这两个穴位, 通过项部肌肉的节律性跳动, 推动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加快, 可以有效地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 从而有效的改善小脑的血液供应。TCD客观的反映了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良性变化, 其中治疗组VA和VB的平均流速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脑空穴和玉枕穴可以改善小脑功能。曲差穴和五处穴可以改善额桥小脑束的功能, 从而改善共济运动[1]。百会为督脉穴, 位居巅顶, 醒脑调神。头针疗法主要通过刺激大脑皮质各功能区在头部体表的相应投影区域, 反射性地增加相应部位大脑皮质的血流量, 有利于侧枝循环的广泛建立, 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回复[2]。与电项针结合应用, 相得益彰, 可以有效地改善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高维滨.针灸六绝.神经病针灸现代疗法.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235.

小脑性共济失调 第2篇

1.1 病例选择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出血, 意识清楚, 年龄在35~75岁, 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不低于10分。第一次发病或既往有中风病史但无后遗症, Berg平衡测定<40分者纳入本观察。其他脑血管病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脑外伤) 及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 未按照规定接受治疗, 或无法判断疗效, 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均不纳入本观察。

1.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本院2009-01~2010-08门诊及住院患者, 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40~73岁, 平均63.9岁;病程 (43.2±6.21) 天;小脑梗死18例, 小脑出血12例。对照组30例, 男22例, 女性8例;年龄35~70岁, 平均58.7岁;病程 (38.6±6.11) 天;小脑梗死21例, 小脑出血9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2治疗方法

各入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对症治疗。

2.1 对照组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行头穴透刺法。 (1) 取穴:脑空透风池、玉枕透天柱、脑户透风府、风池透风池。 (2)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 分别由脑空、玉枕、脑户穴呈30°角刺向风池、天柱、风府穴.进针l.5~2寸, 快速小幅度捻转, 每分钟200转, 行针3分钟, 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行针1次。风池穴对透刺法, 由一侧风池穴向对侧风池穴对透, 快速小幅度捻转, 每分钟200转, 行针3分钟, 不留针。每日1次, 15次为1疗程, 疗程间休息3天, 共治疗2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康复平衡训练法。 (1) 静态平衡训练:如坐位静态平衡训练、站位静态平衡训练、单腿站立静态平衡训练。 (2) 自动态平衡训练:如自动转体平衡、伸手触物平衡、坐-站和站-坐转移平衡、躯干重心转移平衡、保护性伸展反应训练等。 (3) 其他动态平衡训练:如施予外力患者平衡的保持训练等, 在动态平衡训练中, 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功能性平衡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受试对象训练量和训练难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适时调整, 以患者得到最有效的训练为原则。平衡训练每天30分钟, 每周训练6天, 持续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同一位医师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其平衡功能。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标准评定疗效。

3.2 治疗结果

见表1~2。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疗后比较△P<0.05

4讨论

小脑性共济失调属祖国医学之“骨摇”范畴。多由先天肾阳不足, 后天气血失养, 髓海空虚, 复感风寒, 耗伤阳气, 瘀滞阴血, 损及神明, 伤及筋脉, 而致运动功能失调, 平衡功能障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小脑对维持身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凋动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小脑病变时必然导致共济失凋。

透穴刺法又称透针疗法, 是以一针作用于两穴或多穴, 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进行治疗的一种刺法。可加强表里经及邻近经脉的沟通, 促进经络气血运行,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改善中风后肢体平衡协调功能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

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体位及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 (尤其是步行功能) 的基本保证。完整对称的人体结构组成、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功能、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肢体肌力、肌张力平衡等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当各种原因导致上述因素被破坏时, 患者就会出现平衡功能障碍。相关研究表明, 共济失调患者均可以通过给予静态及动态平衡功能训练强调其重心转移、循序渐进及针对性地使其平衡功能显著提高, 尤其是那些可增强患者动态平衡功能的各种垫上训练 (如平衡板、复杂的多功能组合箱训练等) , 对提高患者重心稳定能力及步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总疗效和改善运动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头穴透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 可以成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平衡功能障碍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5) :379.

[2]孙传兴.脑血栓形成、脑出血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及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203.

[3]郑华, 陈立典.浅淡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针灸临床杂志, 200, 22 (10) :24.

[4]Umphred DA.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Louis:Mosby-year Book Inc, 1995:803.

小脑性共济失调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7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急性小脑共济失调患儿25例, 男13例, 女12例。年龄:2岁~, 3例 (12.0%) ;3岁~, 14例 (56.0%) ;7~14岁8例 (32.0%) 。起病时间2小时至3个月。发病诱因:急性小脑炎8例 (32.0%) , 其中发病前一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史3例, 水痘病史2例, 腮腺炎病史1例, 无明显诱因2例;病毒性脑膜炎、小脑炎7例 (28.0%) ;小脑肿瘤3例 (12.0%) ;误服氯硝基安定中毒、苯妥英钠抗癫痫治疗中毒、酒精中毒引起各2例 (各8.0%) ;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加量过快引起1例 (4.0%) 。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步态蹒跚及不能直线行走, 伴有意向性震颤14例 (56.0%) , 口齿不清9例 (36.0%) 。昂伯征20例 (80.0%) , 指鼻试验阳性15例 (60.0%) , 跟膝胫试验阳性、眼球水平位震颤各11例 (44.0%) 。脑脊液常规异常7例 (28.0%) , 血生化异常3例 (12.0%) 。脑电图基本电活动变慢10例 (40.0%) 。头颅磁共振显像 (M R I) 示小脑异常信号灶8例 (3 2.0%) , 其中提示炎症5例, 提示肿瘤3例。

1.3 治疗及转归

对氯硝基安定、苯妥英钠及酒精中毒者给予对症治疗, 卡马西平加量过快者减小剂量, 其临床症状在治疗后2~7天消失。小脑肿瘤3例经外科手术后症状有所改善。急性小脑炎及病毒性脑膜脑炎、小脑炎患儿给予对症及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均消失。

2 讨论

急性小脑共济失调临床上多指由感染性原因所致, 是由Batten于1907年首先报道的。如急性小脑炎, 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水痘、腮腺炎或风疹等病毒感染史, 以突然出现站立不稳、步态蹒跚,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和口齿不清为特征改变, 若合并脑膜脑炎时则可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及颅神经损害。其发病机制既可以是感染因子直接侵犯, 也可以是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炎症而波及小脑[1]。

本文中急性小脑炎15例, 即感染原因占60.0%, 与国外文献报道的67%[2]一致。本组资料在非感染性原因中小脑肿瘤与中毒占多数, 具体原因有待以后进一步分析。酒精中毒的2例, 分别为13、14岁的男性患儿, 年龄相对较大。

笔者体会, 在病因诊断中, 病史询问非常重要, 包括有无前驱感染史、癫痫病史及服药情况, 有无毒物中毒等。

参考文献

[1]吴希如, 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06.

小脑性共济失调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至2011年间收治的74例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 其中, 男性40例, 年龄在9个月~3岁之间, 女性34例, 年龄在12个月~4岁之间,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行走不稳、言语障碍、智力衰退等, 需要进行及时的护理。将7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9例, 对照组35例, 观察组患儿采用舒适型护理,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取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

1.2.1 心理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2]。患儿由于疾病的困扰, 产生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严重影响到了其正常的生活, 这就会导致年龄较大的患儿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表现出恐惧、紧张的心理情绪, 不利于治疗。针对此种情况, 临床医师及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儿进行鼓舞, 如夸奖患儿、对积极配合治疗的患儿进行奖励、言语激励患儿等, 以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此外, 医护人员还要耐心倾听患儿的诉说, 了解患儿的内心感受, 以更好的对患儿进行鼓励, 从而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 以改善自身的病情, 并提高生活质量。

1.2.2 用药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的日常用药进行有效的护理。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嘱对患儿进行用药治疗, 并定期的记录患儿各项身体指标及症状的改善情况, 如果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医师要及时对患儿进行准确诊断并给予其对症治疗, 以有效维持患儿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3]。如果患儿的体质较差, 难以抵抗疾病, 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营养肌注治疗, 以有效增强患儿的体质, 提高其机体的免疫力, 促进其病情的快速改善。

1.2.3 饮食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注意对患儿的饮食护理, 以使患儿补充充足的营养, 从而更好的抵抗疾病的入侵。患儿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 可能会出现厌食现象, 此时, 医护人员及患儿家属要为患儿合理搭配饮食, 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 使患儿可以按时补充营养, 增强抵抗力。此外, 医护人员及患儿家属要鼓励患儿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从而更好的进行疾病的治疗。

1.2.4 康复训练

在对患儿治疗的后期, 医护人员要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以促进患儿各项机体功能的恢复, 使其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发育。医护人员要训练患儿进行正常的行走, 以使其可以维持平衡, 同时要帮助患儿进行言语训练, 以使患儿逐步的恢复正常。此外, 医护人员还要指导患儿加强日常的体育锻炼, 以使患儿可以不断的增强机体免疫力, 同时也促进其肢体的协调, 以降低其出现残疾机率, 最大限度的改善患儿的病情,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1.3 疗效标准

显效:经过护理, 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可以进行正常的行走和讲话, 患儿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效:经过护理, 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程度的消失, 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对正常的行走和讲话有一定的影响, 患儿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无效:经过护理, 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各项身体指标没有恢复, 对正常的行走和讲话有较大的影响, 患儿的生活质量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 差异较小, 无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并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差异显著, 有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护理, 两组患儿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观察组39例患儿中, 显效21例, 有效15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2.3%, 对照组35例患儿中, 显效15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 有效率为77.1%。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可知,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对于患儿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会导致患儿出现行走障碍、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各种症状[1,4], 从而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 针对此种疾病, 临床医师要及时对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改善患儿的病情, 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给予其有效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巩固患儿的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降低患儿出现病残的机率,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患儿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其中, 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效果最为显著, 对于促进患儿的病情改善帮助最大, 常规的护理仅是针对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护理, 较为被动, 也难以实现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 而舒适型护理则是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护理, 从而实现了对患儿病情的良好控制, 加速了患儿的康复。由此可见, 舒适型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神经内科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8至2011年间收治的74例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 其中, 男性40例, 年龄在9个月3岁之间, 女性34例, 年龄在12个月4岁之间,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需要进行及时的护理。将7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9例, 对照组35例, 观察组患儿采用舒适型护理,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 经过护理, 两组患儿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观察组39例患儿中, 显效21例, 有效15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2.3%, 对照组35例患儿中, 显效15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 有效率为77.1%,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对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结论 在对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进行神经内科的护理过程中, 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 对于患儿的病情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因此,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神经内科护理

参考文献

[1]徐文娟.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1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 (7) :1089.

[2]林焕阁, 郭彩玲.儿科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与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2) :

[3]耿桂灵, 袁义厘, 孙伟辉.有机磷中毒致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9) :1819-1820.

小脑性共济失调 第5篇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46岁, 因“呕吐19d, 头晕伴全身不自主抖动16d”于2013年12月入院。病人入院时眼球呈多向、无序、无节律地快速运动,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 每天呕吐3次或4次,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随后出现阵发性头晕, 与体位改变无明显关系, 伴视物成双、头顶部疼痛, 给予调整血压、血糖后仍有头晕、恶心、呕吐, 并出现全身不自主抖动, 平躺时减轻, 坐起时加重, 走路不稳需协助。头颅核磁共振成像 (MRI) 提示:左侧上颌窦少许炎症;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提示:轻度脑动脉硬化。脑脊液生化:白细胞28/U, 细胞总数30/nL, 葡萄糖 (GLU) 4.2mmol/L, 氯离子117.2 mmol/L, 脑脊液总蛋白50mg/dL, 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注射用奥美拉唑钠 (洛赛克) 保护胃黏膜、补液支持对症治疗, 症状有所缓解。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寡克隆带阳性, Ig指数、免疫球蛋白G、鞘内24hIgG合成率升高。脑电图:排除癫痫所致肌痉挛。给予氯硝西泮对症抗痉挛治疗, 肌阵挛症状有好转;查癌胚抗原、血甲胎蛋白 (AFP)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 等排除肿瘤后, 加用人免疫球蛋白每天20g, 5d为1个疗程, 病人诉“输完第1天后感觉眼抖动及身体抖动明显减弱, 恶心、呕吐症状也有所减轻”, 1个疗程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调整好血压、血糖后于2014年2月出院。

2 护理

2.1 斜视性眼阵挛的护理

斜视性眼阵挛又称跳舞的眼睛、急性视振动、眼睛运动共济失调, 主要临床表现为与注视方向无关的眼球各自杂乱无章的、无节律的、快速的、重复的、变化无端的眼球持续运动, 并伴有眨眼动作, 睡眠时不终止[1]。该病人是频繁间断发作的眼阵挛, 且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现象,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及眼征的变化。眼阵挛发作时嘱病人卧床休息, 闭目, 尽量保持身体放松, 避免摔倒、坠床、碰伤等, 并可以减轻病人的眩晕感。病人恶心、呕吐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剧烈咳嗽、颜面潮红、憋气都误吸的表现, 并在病人床旁备吸痰器, 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由于病人常恶心、呕吐, 进食量减少, 为防止病人出现营养不良, 要鼓励其多饮食, 合理搭配食物的营养、颜色等, 并经常转换口味, 以增加病人的食欲。病人入院时生活自理能力 (ADL) [2]评分为30分, 在病人发作间歇期及症状缓解期, 为病人做好日常生活的护理, 如帮助病人在床上大小便或搀扶病人下地行走、如厕, 协助病人进食进水,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净、病室安静, 避免强烈的声光刺激等。

2.2 肌阵挛的护理

肌阵挛可表现为静止或/及意向性、不规则、大幅度、多部位肌肉的强抽搐, 卧位减轻, 坐、立位时加重。该病人经常全身不自主抖动, 平躺时减轻, 坐起时加重, 密切观察其全身抖动时肢体肌力及张力的变化, 肢体抖动发作时嘱病人立即停止原来的动作, 保持精神放松, 及时通知医生并注意观察抖动持续时间及肌张力增强程度, 做好安全护理及生命体征的监护, 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避免全身抖动发作时精神烦躁而致坠床、摔伤、碰伤等。为控制症状遵医嘱予氯硝西泮口服, 用该药物时注意从小剂量开始, 逐步加量, 并向病人解释药物的作用、副反应, 嘱其正确服药, 不擅自减药、停药。服药后加强护理, 观察病人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及大小便、咳嗽、咳痰、日常起居等行为有无改变[3]。该病人用药后诉全身抖动症状明显改善, 活动较前灵活。

2.3 共济失调的护理

共济失调表现为躯干或/及四肢运动失调, 步态不稳, 密切观察其行为状态, 适时予以帮助, 同时保持周围环境没有障碍物, 地面要防滑。在生活上给予周密护理, 日常生活用品摆放在易于取放处, 床旁加护栏保护好病人防止其坠床摔伤, 减少外伤发生的机会。鼓励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待病人病情好转, 可协助病人进行床边活动, 行走时借助辅助性器材[4], 如拐杖、助行器等。病人治疗上应用人免疫球蛋白, 应用前注意观察是否在有效期内, 液体是否澄清, 玻瓶有无裂纹, 注射时注意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开瓶后一次性注射完毕, 且注射前后需要生理盐水冲管, 同时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是否红肿、疼痛、有无变态反应等表现。

2.4 心理护理

病人为中年男性, 生活自理能力差, 病人难以接受, 情绪波动, 病人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发作频繁期间, 曾因担心不能治愈, 而自己哭泣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 向病人讲解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 并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病人基础病多, 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 经常询问“某顿饭该吃多少, 什么东西能吃及什么不能吃, 糖尿病与阵挛有无关系”等问题。向病人讲解糖尿病的知识, 告诉病人饮食、运动、药物、自我检测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 并且可以多了解些关于糖尿病的多种形式的宣传资料;病人还担心家里经济问题, 经常询问“所用的某项药物多少钱, 某些检查可不可以不做”等, 表现出焦虑、抑郁、烦躁情绪。要和病人讲解清楚某项检查的重要性, 并告诉其医院会尽量为病人从简考虑, 说明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性影响, 鼓励病人战胜疾病,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调动家属的支持, 使病人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从而促进整体调适功能的充分发挥。

此外, 护理病人时还多与病人沟通和交流, 并注意交流时态度诚恳、语言亲切, 出现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注意集中安排护理时间, 保证病人多卧床休息, 增加睡眠时间, 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和护理。

3 小结

斜视性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少见, 本例病人临床表现发作频繁, 护理该类病人时特别注意观察病人的瞳孔、意识、眼征、肌力、肌张力及步态的变化, 确保病人的安全, 预防跌倒、坠床、创伤及抽搐致意外事情的发生, 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的需要, 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并予预防性护理措施。护理质量和效果受专科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的制约与影响, 因此护士应该掌握专业知识, 拓展知识面, 以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标准。

关键词:斜视性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护理

参考文献

[1]高娟, 苏立凯, 殷玉红, 等.斜视性眼阵挛综合征一例[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 (3) :212.

[2]王慧萍, 陆京立.提高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3) :208-210.

[3]张涛, 丰荣, 王文文.一例僵人综合征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4) :934-935.

上一篇:完善为民服务工作下一篇:物流产业需求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