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位置范文

2024-05-14

试验位置范文(精选5篇)

试验位置 第1篇

焊工 (焊接操作者) 及定位焊的合格试验, 取决于试验者个人的能力, 即在试验中是否能按照焊接的工艺、材料、流程, 焊接出验收合格的焊缝。

图1所示是管道角焊缝不同的试验位置, 具体说明如下:

图1A是一种用于管道连接的环形角焊缝试验位置, 此时管道轴线与水平成近似45°, 管道作轴线旋转, 焊缝平焊而成;

图1B是一种用于管道连接的环形角焊缝试验位置, 此时管道轴线是近似垂直的, 焊缝横焊而成;

图1C是一种用于管道连接的环形角焊缝试验位置, 此时管道轴线是近似水平的, 管道作轴线旋转, 焊缝横焊而成;

图1D是一种用于管道连接的环形角焊缝试验位置, 此时管道轴线是垂直的, 焊缝仰焊而成;

图1E是一种用于管道连接的环形角焊缝试验位置, 此时管道轴线是近似水平的, 焊缝由水平、垂直和仰焊而成。管道保持固定, 直至焊接完毕;

试验位置 第2篇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社会上有很多职业,教师、工人、科学家、农民、泥瓦匠……上到企业董事长,下到小小泥瓦匠。不一定每种职业都适合你,但是,一定有一种职业是为你准备的。在人生这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

找准自己的位置,你才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才有可能成功,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土,附着于大地,他就是滋润万物的土壤;飘浮于空中,它就是毫无用处的尘埃。

生活中,很多人不知怎样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总是盲目追求别人认为最好的,而不在意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合适。殊不知,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优秀的。一匹千里马虽有千里之能,如果被用来拉车,还不如一匹普通的馬。但如果他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必能大放光彩,体现其生命的价值。

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就会如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也就毫无用处。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如风筝断了线,飘忽不定。

能否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关键在于是否能正视自己。认不清自己,不根据自己的长处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会铸成大错。如:一双溜冰鞋在溜冰者手中,就是获得成功的法宝;但如果放在一名登山者手里,它就毫无用处,还很有可能给他带来不小的麻烦。人就如溜冰鞋一样,能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反之,就会像无根浮萍一般随风飘荡。

物品没有优劣,人不分好坏。一个人如果出手打了一名无辜者,人们就认定他坏;但如果打的是一名劫匪的话,他就是英雄。同样,一个铁块放在宝石旁,就会毫不起眼。但如果和朽木放在一起,就会很惹眼。

试验位置 第3篇

山东省龙口市110 k V新嘉变电站新增10 kV府西线, 全程为电缆线路, 使用YJV交联聚乙烯塑料电缆, 全长2 800 m。电缆分为三段, 中间由两面环网柜连接, 为将来新增用户预留接入点, 电缆附件全部采用冷缩预制结构电缆终端、中间接头等。电缆附件安装完成后进行绝缘试验, 在电压升高到5 000 V时, L3相绝缘击穿放电。排除了电缆外部原因导致的放电后, 试图重新对电缆加压, 但除泄漏电流急剧增加外, 试验电压一直在零位左右。使用兆欧表进行绝缘检查, 发现L3相绝缘电阻已经下降为零, 确认电缆绝缘损坏。

2 电缆故障查找

2.1 分析故障类型确定查找方法

电缆在进行附件安装前做过绝缘试验, 试验结果合格, 所以排除了电缆质量及敷设过程中外力造成的电缆绝缘损坏, 该故障应为电缆制作工艺或电缆附件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电缆绝缘强度下降不能满足试验要求。全部电缆线路由两处环网柜分隔成三段电缆线路, 通过分段试验, 确定电缆故障在第一段电缆线路内。明确故障所在的电缆段后, 便开始着手针对该段电缆进行故障点的查找。

本单位使用的电缆故障测距仪, 有两种测量电缆故障的方式:低压脉冲测量方式和脉冲电流测量方式。低压脉冲测量适合于电缆故障点阻值为200Ω以下使用。用万用表测量电缆故障相线芯与地之间电阻值, 以确认故障性质。测得电阻值为11.9 kΩ, 属高阻性故障。此电阻值远大于低压脉冲法200Ω以下的要求, 显然低压脉冲测量不能满足测量要求, 遂选用脉冲电流法进行故障点测量。

2.2 电缆故障测距仪各参数设置

首先确定适合被测电缆波速度。电缆中行波的波速度可表示为

式中S——光的传播速度, 300 000 km/s;

μ——电缆芯线周围介质的相对导磁系数;

ε——电缆芯线周围介质的相对介电系数。

电缆中波速度只与电缆的绝缘介质性质有关, 而与导体芯线的材料及截面无关。对于油浸纸绝缘电缆, V值为160 m/s;对于塑料电缆, V值为170~200 m/s;对于橡胶电缆, V值为220 m/s。

不同绝缘材料的电缆, 有着不同的波速度, 此电缆是交联聚乙烯塑料绝缘材料, 在无电缆长度数据确认波速度的情况下, 根据以往经验, 该种材料电缆的波速度参数设置为175。

测量前设定电缆故障测距仪的测量参数为:波速度175, 范围2 800 m, 比例2∶1。

2.3 实际测量

故障点阻值只有11.9 kΩ, 使用脉冲电流法对该故障点进行测量时, 调整电缆测试高压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为5 000 V, 对电缆进行几次脉冲放电后, 观察测距仪输出的波形, 该波形只是显示电缆全长为1 195m (电缆长度也可在进行脉冲电流法测量前, 用低压脉冲法测量) , 未出现放电波形。

考虑到可能是脉冲电压较低, 逐步提高高压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至10 000 V, 均未出现故障波形, 从高压信号发生器电压表指针的摆动情况和电缆现有的绝缘状况来看, 电缆的故障点确已放电。考虑到故障点可能有放电延迟现象, 因此, 通过增加观察范围做进一步的观察, 可是, 增加到设备的最大值也无法看到故障波形 (本设备可测量最大距离为10 km) 。对电缆的残存电荷进行释放后, 用万用表对电缆故障点的电阻值进行测量发现, 通过几次单次放电后, 电缆故障点的电阻值明显下降, 测得电阻为7.8 kΩ。所以想通过长时间脉冲电流的放电对故障点烧蚀, 以达到使故障点电阻值下降的目的。通过一段时间放电烧蚀后发现, 故障点的电阻值在放电初期下降明显,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电后, 电阻值的下降不再明显, 一直持续在2 kΩ之上, 此电阻值也无法满足低压脉冲法的测量要求。因此, 想通过降低故障点阻值达到测量目的的想法难以实现。

综合已经使用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过程中的现象与波形分析:高压信号发生器电压表指针在放电后返回幅度较大, 输出的脉冲电流在电缆故障点明显得到释放, 而测距仪却不显示故障波形的主要原因有可能是故障点放电延迟现象导致的, 即加在故障点的电压及叠加电压, 击穿放电需要的时间, 大于行波穿过电缆故障测距仪最大测量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因此, 前面增加电缆故障测距仪测量距离的办法未能显示故障波形。

减少故障点延迟时间, 加快故障点的击穿速度最有效的办法, 可以通过提高故障点电压实现。逐步提高脉冲电压至30 000 V, 电缆故障测距仪出现故障波形, 测量故障点距离为1 306 m。这时在电缆远端看守人员通知, 远端T形头放电。经检查, 由于穿过T形头内部的导电杆未拆除, 导电杆与T形头外沿的半导材料间隙较小, 再者30 000 V脉冲电压当到达电缆终端折返, 由于叠加效应, 使T形头位置的电压可达到60 000V, 导致导电杆与T形头外沿之间击穿放电, 而此次显示的1 306 m位置与开始测量的1 195 m电缆全长有111 m的差别, 产生的原因应为电压击穿T形头位置导电杆与T形头外沿之间间隙放电的放电延迟。放电后将T形头内导电杆拆除, 重新施加30 000 V脉冲电压, 经过几次放电后, 电缆故障测距仪终于显示较标准的故障波形, 显示测量位置与故障点位置相距405 m。该位置为一电缆井, 并且有一个中间接头。打开井盖后, 在电缆井口可清晰听到“啪啪”的放电声, 对电缆接头进行检查时发现, 该处接头护套位置表面有直径2cm大小的变色现象, 该位置便是故障点。

剥离电缆护套层进行确认, 电缆内部已严重炭化并伴有刺鼻的气味, 电缆故障位置寻找成功。

3 总结

最初在电缆故障查找时, 对电缆的放电延迟时间估计不足, 一度使查找故障点的思路有所偏差, 走了弯路。另外, 对电缆施加脉冲电压前, 没有把电缆T形头内导电杆拆除, 放电距离小, 而导致T形头处发生击穿放电。这其实也是对放电延迟估计不足导致的, 虽然故障点电阻只有几千欧姆, 由于该位置放电延迟的存在, 以及脉冲电压的叠加效应, 导致了T形头处先于故障点产生击穿放电现象, 以致反射波未到达故障点前电压已经下降。

综上所述, 在进行电缆故障查找的时候, 除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障安全外, 还应考虑以下两点因素。

(1) 故障点放电延迟现象对测量的影响。特别是像本次测量, 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特殊性在于其为新敷设电缆, 此类故障点由于没有经过大的系统电流放电的烧蚀, 绝缘破坏不彻底, 会大大增加放电延迟的时间, 给电缆故障点测量带来困难。

试验位置 第4篇

船舶操纵性能包含航向稳定性和机动性两个方面的重要能力.一般航向稳定性用航向稳定性衡准数或稳定性指数评估,机动性则用定常回转性、转首性等技术参数衡量.船舶操纵性基本上由船体主要尺度和线型,特别是尾部线型[7],以及舵的尺寸大小和布置位置决定[8].螺旋桨尾流对舵有较大的影响,在舵大小和形状确定情况下,合理布置舵位置使其充分吸收螺旋桨尾流的速度也是改善船舶操纵性的有效措施.驱逐舰、护卫舰设计经验表明[9,10,11,12],舵合理外偏能减少约0.5倍定常回转直径,但是很少有研究阐述在改进回转性的同时对航向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全面考察舵布置位置对船舶操纵性的影响.

文章为了探究舵布置位置对船舶操纵性的影响,根据横向和纵向位置的变化,设计得到6个不同的舵位置情形,通过操纵性自由自航模型试验,分别对每种情形进行了回转试验、Z形操纵试验和回舵试验,以确定舵布置位置的最佳方案,为总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 舵布置位置设计方案

本试验共设计了6个舵布置方案,各方案相对螺旋桨布置位置见图1.方案1∼方案6相对螺旋桨中心线布置位置尺寸见表1,其中D为螺旋桨直径.

2 自航模型试验概况

模型试验在天然湖泊中进行,水域开阔,水面平整,水深满足试验条件(图2).

试验模型船长约6 m,船体和附体材质为木质,附体有舭龙骨、呆木和螺旋桨支架、包套等.螺旋桨模型材质为铅锡合金.

轨迹记录采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定位系统,标称平面椭圆误差2 cm;运动与航行姿态测量采用组合导航系统,方位角测量误差0.1◦;舵机为数字式位置控制,精度为0.04◦.

3 舵布置位置对操纵性影响分析

3.1 试验内容

本试验开展操纵性的3项实验:回转试验、Z形操纵试验和回舵试验.每种情形分别在高速(F r=0.289)和低速(F r=0.174)两种速度下进行,测量记录的船舶运动量有:回转轨迹、航向角、回转角速度、横倾角、航速、舵角和螺旋桨转速等.

图3为定常回转试验中速降与定常回转直径的关系,初始航速为高速.图中圆点为方案1∼方案6试验测量结果,曲线为拟合结果.图3表明试验结果符合一般速降与定常回转直径的关系.

图4是方案4的操舵角δ=±10◦∼±35◦、初始航速为高速时,定常回转稳定横倾角和无量纲定常回转直径乘积(φ×Ds)与稳定航速Vs的关系图线,其他方案结果与此一致.曲线表明各个方案的稳定回转横倾角测量结果符合指数变化(图中回归曲线)规律,试验结果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图3和图4的结果表明,试验测量结果符合一般操纵性规律,离散度满足工程测量结果要求.

3.2 试验测量结果分析

图5和图6分别为各个方案高速、低速满舵定常回转直径试验测量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各个舵布置方案满舵无量纲定常回转直径在2.4左右;高速情况下方案1,2,5定常回转直径较小,低速情况方案2最小,低速方案1,3,5相当.除方案1,2略有不同外,高低速度各方案的满舵定常回转直径规律相似.

图7为Z形试验的无量纲初转期ta各方案对比.高速情况下各方案无量纲初转期约有15%的变化范围,方案2,5,6相对较小,方案1,3偏大.低速情况下方案1,4,6无量纲初转期较其他方案小,约为1.25 s.

1957年野本[13]提出,对于航向稳定性的船,在操舵不是很频繁的情况下,可用一阶K和T方程式来描述船的转首响应

并说明了K和T指数的意义和用Z形试验来确定K和T的方法.

图8为Z形试验的无量纲K指数.低速和高速情况除方案1外有着基本相同的规律,方案4的K指数最大.图9的无量纲T指数与无量纲K指数变化规律相同,符合K大T也大,K小T也小的一般规律.

图10为回舵试验中各方案高速和低速的剩余角速度对比曲线.曲线表明低速情况下除方案1为航向稳定外,其余各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剩余角速度.高速情况下方案4,5有明显的剩余角速度存在,这一点与图9中稳定性指数T偏大具有一致性.

低速情形较高速情形航向稳定性普遍较差,除了船体本身的动力学特性差异外,还由于低速情形对风作用的敏感性,也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得试验更困难.高速情形下方案5不具有航向稳定性的原因,可能与舵过于靠近螺旋桨有关,舵过于靠近螺旋桨将导致流动的不稳定性,增强了舵处涡的分离和外泄.

4 结论

本文设计了6个舵布置方案,通过自由自航模型试验开展了回转试验、Z形操纵和回舵试验,测量了回转性和航向稳定性.通过对试验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了舵布置位置与操纵性的关系,并得到如下结论:

(1)高速情况下总体上具有航向稳定性,低速时不具有航向稳定性;

(2)舵布置于螺旋桨正后方(方案1)和外偏0.30D且近螺旋桨布置(方案5)的高速回转效果较好,高速满舵回转直径改善程度约20%;

(3)靠近螺旋桨的舵纵向布置位置方案,其高速回转效果最好,但是航向稳定性相对较差;

试验位置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例, 男1例, 女3例;年龄30~75岁。均为初次发病。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多在低头仰头等头位改变或起床、躺下、翻身等体位改变时出现眩晕, 持续时间短, 眩晕感为闭眼自感旋转或视物旋转, 症状多数秒后缓解。

诊断标准: (1) 头位或体位改变时诱发短暂眩晕发作; (2) Dix-Hallpike诱发试验或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的眼震; (3) 头颅CT或MRI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发作。

治疗方法:4例患者中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患者行Epley管石复位法, 同时以行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诱发出短暂性眩晕感的一侧判断为患侧。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患者行Barbecue翻滚复位法, 行双侧平卧侧头试验时双侧均可诱发出短暂性眩晕感, 以症状明显侧判断为患侧。具体步骤:⑴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步骤: (1) 患者坐于床上, 头部向患侧转45°, 然后迅速由坐位变成平卧位, 同时头下垂30°; (2) 患者头部向健侧转90°; (3) 患者身体向健侧转90°; (4) 患者缓慢坐起, 头略前倾, 保持5~6 min。 (1) ~ (3) 步骤, 每步骤时间间隔1 min或眩晕症状缓解。⑵Barbecu翻滚复位法治疗步骤: (1) 患者平卧于床上; (2) 向健侧连续4个90°转头和翻身动作, 患者回归平卧位, 保持5~min。每个翻身动作之间时间间隔1 mi或眩晕症状缓解。每位患者每天连续做1~2个循环。

结果

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患者例, 均给予Epley管石复位法, 2例患者连续3 d给予复位治疗, 每天连续行2个循环治疗, 每个循环之间间隔5~6 min, 3 d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1例症状明显好转;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患者2例, 均给予Barbecue翻滚复位治疗, 1例1次复位后症状完全缓解, 半年随访无再发, 另1例连续3 d给予复位治疗, 每天连续行2个循环治疗, 每个循环之间间隔5~6 min, 3 d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讨论

目前BPPV发生机制主要有壶腹嵴顶结石症和半规管结石症2种学说: (1) 壶腹嵴顶结石学说认为从椭圆囊中脱离的变性耳石碎片附着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 引起壶腹嵴顶与内淋巴密度不同, 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感知异常。 (2) 半规管结石学说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变性耳石或脱落耳石集聚于半规管近壶腹处, 头位移至激发位时, 管石因重力作用远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 使嵴顶产生移位而引起眼震及眩晕。目前较多的人接受半规管结石学说, 但也有人认为尽管管结石发生的几率较大, 但两种机制都可能存在[4]。3种半规管均可发生BPPV, 临床上常见的有4种类型, 主要包括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2个半规管同时受累的混合型BPPV。临床上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 是因为脱落的耳石因重力的作用最容易掉落到位置最低的后半规管中。

本研究中患者变位眼震试验中未出现典型BPPV的特征性眼震考虑原因: (1) 患者脱落的耳石的数量较少, 体积较小, 故未引起肉眼明显可见的眼震; (2) 患者在诱发试验中有眼震发生, 但潜伏期及持续时间都极短, 加之患者因为恐惧紧张, 体位变化时习惯性瞬间闭眼, 故难以观察到有可能发生的极其短暂的眼震; (3) 我们以前在临床上曾经观察到个别患者需要进行多次诱发试验才能观察到特征性眼震, 本研究患者都经过3次变位眼震试验仍未诱发出明显眼震, 可能仍需增加诱发次数。另本研究中有二位患者经手法复位成功后仍有头晕、头重感, 这一点与刘洋等人的研究一致[5], 其认为可能的原因: (1) 手法复位并不能缓解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症状, 因为患者在治疗前可能已有脑供血不足; (2) 返回椭圆囊的脱落耳石改变了椭圆囊斑的敏感性, 使大脑重新纠正双侧前庭神经冲动信号, 因为有文献报道认为椭圆囊的复合动作电位因耳石返回椭圆囊而增高或降低[6]。

基于本次研究结果, 我们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一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于头位改变时出现短暂眩晕而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患者, 不能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可能, 仍应给予积极的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

参考文献

[1]Epley JM.Particle repositioning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1996, 29:323-331.

[2]董万利, 殷晓菁.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2007, 9 (3) :143-146.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 (2006年, 贵阳)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 :163-164.

[4]宋长明, 薛艳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4例相关发病因素及机制探讨的临床[J].临床医学, 2013, 33 (3) :51-52.

[5]刘洋, 俞琳琳, 李原, 等.18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3, 27 (2) :91-9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试验位置】相关文章:

位置函数05-05

不同位置08-04

第一位置07-07

位置反馈模块07-13

安装位置确定07-15

刀具位置补偿07-15

找准位置08-09

位置算法论文08-24

位置控制系统06-11

地理位置知识06-23

上一篇:O2O的另类玩法下一篇:涉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