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心脏起搏器

2024-07-18

永久心脏起搏器(精选9篇)

永久心脏起搏器 第1篇

关键词: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护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城乡居民的工作压力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转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是临床上治疗比较困难的一种疾病。其中,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有效地方法, 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 术后的并发症较多。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需要进行有效护理, 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进行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的患者, 术后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进行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的患者60例, 其中,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23~67岁, 平均年龄43.2岁。其中,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24例,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22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2例,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2例。其中, 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有5例, 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有55例。植入起搏器的时间具体为:植入不到1年的患者有32例, 1~3年的患者有23例, 3年以上的患者有5例。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护理

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往往会容易担心心起搏器电池耗竭、功能异常及日常生活不便, 有些患者会由于病情控制不佳会出现心慌、头晕、胸痛等症状, 焦虑、抑郁、恐怖等不良心理反应明显加重, 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主要根据患者性别、文化水平、性格等不同,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倾听患者主诉, 解答患者的疑问, 使患者对护理工作者能够产生信任和安全感[2]。

1.2.2 教育及培训

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同时根据起搏器植入时间制定复诊计划, 每月进行1次起搏器知识专题讲座, 指导患者及家属合理应用起搏器, 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教育和培训患者能够通过自测脉搏, 当脉率低于起搏器程控的低限频率时可及时到医院就诊。指导患者随身携带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品, 作为起搏器发生故障时的急救药物。

1.2.3 肢体锻炼与随访

术后加强护理指导, 可进行早期的肢体功能训练, 但术侧肢体应避免剧烈的甩手动作及肩部负重等。定期开展随访, 出院后每个月复查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前, 干预半年和干预1年后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况, 并记录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统计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前、干预半年及1年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实施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的状态,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表1) 。

3 讨论

随着我国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3,4], 它可以发放一定的电脉冲以刺激心脏, 使之激动和收缩, 即达到模拟正常心脏冲动的形成和传导, 因此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性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别是对于各种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伴有临床症状不能恢复或有继续严重发展趋势的患者[5]。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作为一种有创伤性治疗手段, 手术并发症在所难免, 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严重可危及生命。因此, 起搏器安置术的成功, 不仅需要高超精湛的手术技术, 精心的护理也必不可少。本文观察也表明, 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给予有效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可早期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尽量使患者能够以最佳的状态重新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蒙凯凤, 黄睿, 黎健梅, 等.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观察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2B (4) :107~108.

[2]郭春英.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的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5 (8) :1161~1162.

[3]方宗丽.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临床护理, 2011, 3 (3) :209~210.

[4]孙长喜, 杜新平.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J].山东医药, 2011, 51 (7) :95~96.

永久心脏起搏器 第2篇

随着人工心脏起搏器技术的日益成熟,安全性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来治疗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等疾病。现将2008-2010年我科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86例患者的护理与健康指导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0例,女36例,年龄28~81岁。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3例,二度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28例,窦性停搏1例,窦缓12例,迷走晕厥2例,86例患者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症状均立即改善,生活质量接近同龄正常人。

1.2 方法:患者经左/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起搏电极,心室起搏电极头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利用起搏器分析仪测试好各种参数,固定起搏电极,于胸大肌前制作囊袋,将起搏电极与起搏器连接好埋于皮下囊袋内,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其病情、起搏器安置的必要性、手术的安全性、基本过程及术中配合等,以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给镇静药物应用。

2.1.2 皮肤准备:一般永久性起搏器的备皮范围是左右两侧前胸和腋下,备皮时动作宜轻柔,不要损伤皮肤,备皮完毕协助病人清洗干净。

2.1.3 禁食:择期手术者术前6h禁食,紧急情况下随时可以手术。

2.1.4 术前描记12导联心电图。

2.1.5 术前停止所有抗凝剂。

2.2 术后护理[1]

2.2.1 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术后24-72h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监护显示有三种情况:一种全是起搏心律,一种是起搏心律与自身心律交替出现,另一种全是自身心律(快慢综和征病人),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况均不应该出现脱落现象,如果出现脱落现象,说明起搏器工作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2.2 预防术后感染及切口渗血: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强切口护理、预防囊袋内积血也非常重要,用2袋食盐压迫囊袋局部6h,无出血后去除,拆线以前禁止洗澡。手术切口每日换药一次,直至愈合,每班注意观察切口部位有无渗血渗液,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囊袋有无波动感、血肿等。一般伤口7天拆线。

2.2.3 体位:为避免出现关节僵硬,尿储留等并发症,我们采取24 h内保持卧位,限制活动,经观察起搏器工作正常,可于48 h后床头抬高15°~45°,72 h后允许患者下床活动,行走活动可促进术后康复,早期可床边行走,其后在病室行走5~10 min,以后逐渐延长时间,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前后适当运动,动作不宜过大。临床应用86例,无一例发生以上并发症。

2.2.4 生活护理: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感冒,防止剧烈咳嗽使电极移位。洗澡时勿用力揉搓埋藏起搏器处的皮肤。

3 健康指导

3.1 出院时为患者制定封塑防水的保健卡 标明起搏器型号、品牌、安装时间、起搏频率、使用年限、主治医生通讯号码、复查时间、嘱病人妥善保管,外出时随身携带,以防出现意外及时提供诊治信息,并教会病人自测脉率[2]。早晚各一次(安静时),若发现脉率少于起搏频率5次以上或有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及时就医。

3.2 随访:随访时间最初半年每月1次,半年后3~6个月1次[3]。主要检查起搏器反应,以及有无新的并发症、有无早期电极移位,保证最大的安全性。估计8~9年电池快耗竭时(患者有头昏、胸闷、心悸等症状),要增加随访次数,每月随访1次。

3.3 防止社会环境对起搏器的影响

3.3.1 医院环境的干扰: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精细的电子设备,它的工作性能不可受强磁场、电流的干扰。因此,病人不能进行核磁共振、电热疗、磁疗等影响起搏器功能的检查治疗。手术电刀、心脏除颤器、冲击碎石仪、经皮电刺激议等可能会影响起搏器工作,治疗前应向医师讲明安装起搏器的情况。必需者,要在严密的心电监护下进行,并与起搏器保持一定距离。

3.3.2 家庭及工作环境的干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绝大部分电子设备都不会干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如微波炉、电视、电热毯等,均不会对起搏器造成影响。大部分的办公和商业设备,例如电脑、打印机等,同样也不会影响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不过,如果需要接触高电压工业设备,如发电设备、电弧焊接设备和强磁性设备,则可能会影响起搏器的工作,因此安装起搏器者应避免接近此类设备。

参考文献

[1] 姜丽梅、张秀英.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23 (4):88-89

[2] 刘凡.心脏病介入治疗[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83

[3] 施秀荚,赵娟,林明仙.安置心脏起搏器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5,11(8):598

永久心脏起搏器 第3篇

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2011年4月, 我科共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42例, 37例第1次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5例更换起搏器, 男24例, 女18例;年龄46岁~90岁;其中3例伤口出现血肿, 给予及时有效地处理, 最后伤口均痊愈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因病人对安置起搏器缺乏了解, 常伴有紧张、恐惧心理, 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向病人介绍其病情、安置起搏器的意义、手术的安全性、手术的基本过程, 说明病人的配合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性。安排手术成功的病人与之交流, 谈感受, 减轻病人的焦虑情绪。告诉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 以取得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对于过度紧张的病人, 手术前夜给予帮助睡眠的药物, 保证充足的睡眠。

2.2 做好术前指导

告诉病人术中配合的注意事项, 术前如有咳嗽症状, 应通知医生, 给予止咳药, 术中如果要咳嗽, 告诉病人做深呼吸或及时告诉手术医生。术前应训练病人在床上排便, 告知其术后24 h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意义是防止电极脱位,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3 做好术前备皮、药敏试验等准备工作

术前3 d禁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以防术中、术后出血。

2.4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床旁备除颤器、各类急救药品, 建立静脉通道, 以便急救用药。

2.5 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4 h~6 h, 临手术时排空大小便 (必要时导尿) 。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及活动

术后绝对卧床24 h, 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 避免右侧卧位, 这样有利于电极与右心室壁的紧密附着, 植入起搏器的同侧肢体要求绝对制动, 防止电极脱位。24 h~48 h后嘱病人可取半卧位, 72 h后可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 同时指导病人做术侧上肢肘部和前臂的轻微活动, 但切忌做上举和过度外展的运动, 鼓励并指导病人做下肢活动,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告诉病人勿用力咳嗽, 必要时用手按压伤口 。

3.2 伤口的护理

术后沙袋压迫6 h, 并严格交班, 每班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 周围皮肤有无发红, 局部有无血肿, 如发现问题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术后预防伤口感染, 常规应用抗生素3 d~5 d, 1周内按无菌原则更换伤口敷料, 3 d内观测体温变化, 同时预防呼吸道感染, 一般术后7 d拆线。

3.3 心电监测

术后持续心电血压监测3 d, 密切观察心电示波的变化, 每天做常规心电图1次。正常起搏心电图可见一尖端向下、垂直形占时短的脉冲信号波, 紧随其后的是心房或心室激动波。异常起搏心电图可以提供判断各种故障的信息, 所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立即处理, 对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有起搏信号但其后无心电信号, 提示起搏器起搏功能不良或起搏电极脱位;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 提示电极固定不良、移位;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 而未按所需设定, 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若出现起搏频率奔放, 是由于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 线路不稳, 使脉冲频率突然增速而引起加速型心动过速, 如引发心室颤动可致病人死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早发现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征:血压下降、脉搏减低、心悸、头晕、头胀痛、血管搏动, 一旦发生上述问题, 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进行调整或重新安置起搏器[2,3]。

3.4 应急处理起搏失灵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 监测心电、血压、脉搏, 同时做好心电除颤和心脏复苏的准备。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在临时起搏的条件下, 处理起搏失灵的原因。

3.5 饮食及排便的护理

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质、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营养丰富的饮食可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促进伤口愈合。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可预防术后便秘, 防止因用力大便而致起搏电极脱位。如果病人术后便秘, 可用开塞露或缓泻剂。大部分病人术后出现便秘大多因为排便方式改变引起, 因此, 术前应重视病人床上排便的训练。

4 健康指导

4.1 活动指导

体力活动适量,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可操之过急, 术后1个月~3个月要避免剧烈活动, 适当从事日常工作和家务活动, 也可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散步、慢跑等低强度活动, 嘱病人术侧肢体避免大幅度活动, 避免起搏器和电极移位。3个月~6个月后, 体质好的中青年可恢复工作, 如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病人, 活动量以不出现气促、胸闷、胸痛和下肢水肿为度。

4.2 日常生活指导

外出活动应随身携带起搏器卡和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以备起搏器发生故障时急用。不可靠近高压强磁设备, 部分家用电器 (微波炉、电磁炉、遥控器等) 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使用移动电话时用健侧耳朵接听, 以免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起搏。衣服应宽松为宜, 不可过紧, 避免压迫伤口或心脏起搏器。告诉病人坚持按时服药, 合理安排生活, 调整心态, 保持乐观、开朗、情绪稳定, 戒烟酒, 进食不宜过饱, 睡眠规律、充足。

4.3 教会病人自测脉搏

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后, 自测脉搏简单易行, 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间接地检查起搏器的功能。每天在静息状态下计数脉搏1次或2次, 尤其是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 初期计数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 末期计数脉搏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告诉病人及家属每日定时计数脉搏并做记录, 如与医生告知的脉搏比较, 出现明显过快、过慢或有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应及时就医[4,5]。

4.4 随访

定期随访, 测试起搏器功能。告知病人出院后3个月内每月门诊随访1次, 情况稳定后半年随访1次。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时, 缩短随访间隔时间, 如果病人自觉胸闷、心悸、头晕、自测脉搏缓慢或出现呼吸困难、打嗝、双下肢水肿, 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5 体会

通过对42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护理, 体会到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指导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证, 可以预防并发症,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尽早排除危及病人生命的各种故障, 减轻病人的痛苦, 促进康复, 改善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总结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护理。[方法]将病人情况进行统计, 护理前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起搏心电图、起搏阈值的变化和应急处理起搏失灵、预防切口感染以及体位、饮食、排便的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通过围术期的护理, 病人的情况得到了改善。[结论]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指导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证, 可以预防并发症,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尽早排除危及病人生命的各种故障, 减轻病人的痛苦, 促进康复, 改善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宋业年, 宋长顺, 陈慧漪, 等.国产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九例报告[J].蚌埠医学院学报, 1980 (2) :69-74.

[2]张筱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在神经外科手术前后的应用价值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04.

[3]和旭梅.先心病病人介入治疗后心肌钙蛋白Ⅰ和炎症反应的变化及地塞米松对室缺的干预研究[D].重庆:第四军医大学, 2006.

[4]肖烨, 何小春, 娄邦秀.分段式健康教育在心脏起搏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4 (8A) :2031-2032.

永久心脏起搏器 第4篇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134-01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临床治疗心脏不能自我恢复的起搏、输导等功能缺损性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科研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该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完善[1]。然而,植入术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术后难以避免各类并发症的产生,如何及时、有效的进行并发症护理,成为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笔者对我院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0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护理进行了全面总结,以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护理依据。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在我院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安置术后并发各种并发症患者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2~73岁,平均53.6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窦综合症6例;采用单腔起搏器有3例,采用双腔起搏器有7例;并发症情况: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2例,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失常1例,囊袋积血3例,起搏器综合征4例。

1. 2 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1.2.1 PMT PMT是因双腔起搏器的介入而引发及持续性心律失常,是起搏器植入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心率加快会导致患者心脏过度充盈而损伤心功能,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发现和护理是预防PMT的关键。护理措施:①人工起搏器植入术后,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主要观察有无心跳加快加强、眩晕、心脏区不适等临床症状,若发生以上症状,应立即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同时向主治医生汇报患者的异常症状、心电图及血压等情况。解决方法通常先给予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就微调患者起搏器的运行参数及运行方式。②发生PMT的患者多数为植入双腔起搏器的阵发性房颤、心房扑动、心房搏动过速,因而,对高危患者应尽可能不采用普通双腔起搏器或者采用带有自动停止PMT发生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1.2. 2 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失常 起搏器发生感知功能失常的主要是植入的位置发生移动或者是起搏器性能的局限性而引起[2]。感知功能失常分为三种:不能感知、感知错误及感知过分。护理措施:手术以后,患者的心率、脉冲信号、心电图形态等项目要进行严密的监测与观察;尽可能不做核磁共振检查,远离微波炉、手机以及放射性设备区等,以免扰乱患者植入的起搏器感知性能。如发生眩晕、胸闷、心慌等临床症状,在排除外界干扰因素后,还要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以确定症状的发生原因,及时处理。

1.2.3 囊袋积血 囊袋积血是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手术前没有按时停止抗凝血药物、手术后早期活动不当、手术结束后止血工作不到位等。护理措施:患者在手术前三天开始停止使用乙酰水杨酸等相类药物;手术结束后,嘱咐患者在手术早期不要用手术侧上肢做运动,并且加强对切口处的巡视,观察是否发生渗液、囊袋处是否发生红肿、胀痛等,若发现异常,及时通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1.2.4 起搏器综合征 起搏器综合征多发于植入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器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晕厥、胸痛、呼吸急促、低血压等,其原因主要是房室同步收缩丧失、心房压力增高等[3]。护理措施: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下,选用生理性起搏让植入的起搏器工作频率下降到患者本身的心率,同时准备复查;对起搏器综合征的高危患者,在手术以后,医生、护士要重视各项临床观察,增加护士巡视次数,以及时发现、早期处理。

2 结果

10例患者未发生术后或者康复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均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处理后10例患者起搏器均正常运行,患者健康状况均较好。

3 讨论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解决心脏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方法,患者在植入永久性人工起搏器后,起搏器的正常运行将成为患者生命的保障。然而,手术后并发症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起搏器的运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10例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了相应的护理,使术后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徐亚琼.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4,5(1):52-55.

[2] 苏小艳,张芸.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3):365-367.

[3] 杨玉文.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6-27.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心内科植入心脏起搏器病例60例, 其中男29例, 女31例;年龄最大88岁, 最小35岁, 平均73岁,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6例, 房颤1例, 均有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征, 无明显手术禁忌证。1.2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局麻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 在X线透视下, 起搏电极顶端置于右心室心尖部, 固定无移动, 测试起搏电压、阈值等相关参数在正常范围后, 将起搏器植入囊袋, 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植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有创的介入性治疗, 大多数患者对此并不了解, 难免会有一些焦虑、恐惧心理, 这种心理有时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术前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原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焦虑、紧张心理,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充分完善术前准备, 术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等检查, 术前3 d停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术前12 h禁食、4 h禁水, 监测心电图, 术前备皮, 范围包括为上胸部、双侧颈部及腋下, 完毕后将皮肤清洁消毒, 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做好过敏反应测定及普鲁卡因皮试, 术前30 min建立静脉通路, 使用镇静剂。

2.2 术中护理

备好急救药物、氧气等, 检查除颤器、心电监护仪等功能是否正常, 导管室手术协助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操作技术, 以便及时、准确地处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手术过程中心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保证各手术器械、物品保持无菌状态;室内避免人员随意走动, 防止交叉感染。患者进入导管室后, 给予心电监测、氧气吸入, 建立静脉通路。术中严密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处理措施, 并及时准确地做好手术记录。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常规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 给予心电监护36~48 h,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的变化。观察有无起搏信号及心律失常, 并定期做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注意有无电极移位、导线断裂及起搏阈值变化, 若发现异常先兆, 应及时报告医生, 查找相应原因并对症处理。术后每6 h测体温1次, 体温正常2 d后改为每12 h测1次, 术后早期可能出现低热, 属正常现象, 若体温持续不退或出现高热, 且伴有切口疼痛, 应考虑切口局部感染。

2.3.2 体位及活动护理

术后24 h绝对卧床休息, 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禁止右侧卧位, 采取术肢制动及限制翻身等活动, 以防止电极脱落。24~48 h可取半卧位, 72 h后可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 适当进行上肢及肩关节的前后活动, 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 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减少绝对卧床及术肢制动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嘱患者咳嗽时可用手按压切口, 切忌用力咳嗽, 必要时可应用镇咳剂。

2.3.3切口及皮肤护理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切口或皮肤感染, 可影响术后恢复、起搏器使用寿命及功能, 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预防切口感染至关重要。术后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并用1 kg的沙袋压迫切口6~8 h, 注意切口有无出血、渗血、血肿情况等, 每日换药1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敷料干燥清洁, 注意观察伤口颜色、温度等情况。如有血迹、脱落、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术后若无伤口感染, 一般7 d拆线。

2.3.4 饮食护理

因卧床时间长, 患者易出现肠蠕动缓慢, 大便排出困难, 同时由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身体机能相对较差, 所以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 饮食应以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一方面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 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的愈合, 另一方面可有助排便, 保持大便通畅, 如长期便秘或排便不畅者, 适当应用通便药物, 避免用力排便。

2.3.5 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切口疼痛、活动不便、异物感等, 因此会产生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讲述术后的正常生理反应及不适症状, 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便能更好的配合术后的护理工作, 以使患者早日康复。

2.4 出院指导

2.4.1 日常指导

告知患者防止社会环境对起搏器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嘱患者远离强磁场、高压线等场所, 一旦误入上述环境而出现不适时, 应迅速远离;避免接近高压电场等引起起搏器功能紊乱的设备和场所。

2.4.2定期随访

最初半年, 每月1次, 以后每3个月1次, 期间如有不适, 随时来医院复诊。可适当从事日常工作和家务劳动, 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愉悦的心情, 尽量避免不良的情绪波动。

3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心律失常均消失, 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6月, 起搏器各项指数均正常。

4 讨论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也越来越成熟, 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这一技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 改善其活动能力, 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60例心律失常患者, 术后心律失常症状均消失或缓解, 基本恢复正常日常生活, 通过对成功病例回顾研究, 笔者发现, 加强临床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实施及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1,2], 其手术成效及预后不仅仅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 更与其术前、术后的护理技术水平、护理质量密不可分。良好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身心愉快, 促进转归、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3];术后卧床休息及体位护理更是直接关系到术后患者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与否[4];加强切口护理可促进愈合, 有效减少术后感染概率, 降低病死率。总之, 探讨新的护理方法, 制订全面、有效、严谨的护理计划, 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是每名医护人员坚持的信念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丁研, 苏瑞英, 刘春霞,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1) :1228-1230.

[2]蒋红燕.舒适护理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1c) , 137-138.

[3]董十月, 沈贵, 林程东.护理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2, 20 (4) :75-76.

安装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护理 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安装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45例, 男33例, 女12例, 年龄43~85岁, 平均年龄58岁, 其中诊断窦性停搏5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5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 阿-斯综合征13例。根据病情, 安装ICD起搏器2例, 单腔起搏器5例, 双腔起搏器38例。

2 术前护理

2.1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稳定情绪,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降低其紧张心理。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过程及术中配合要点。

2.2 术前1周停用抗凝剂。完善各项检查:血常规、凝血三项、心脏超声、胸片等。备皮:包括腋下、颈胸部, 要注意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

2.3 术前建立静脉通路, 做全导心电图。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3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仰卧于导管床上, 连接心电监护仪, 给氧气吸入, 脱掉上衣注意保暖。手术中密切配合医生, 严格无菌操作, 严密观察病情, 特别要注意患者面色、神智、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及心电监护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做相应处理。本组术中1例患者心电监护出现房颤, 遵医嘱静脉注射胺碘酮后恢复窦性心律。术中协助术者调试起搏器的各项参数。手术结束时协助包扎切口, 局部沙袋压迫, 将患者用平车送回病房。

4 术后护理

4.1 一般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的意识、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 做全导心电图一份, 以便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及电极脱位。

4.2 切口的护理

防止切口出血, 切口处沙袋压迫6 h, 观察切口处有无渗血, 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干燥。观察起搏器囊袋有无渗血和血肿, 本组有1例患者囊袋有血肿, 经医生处理后血肿消除;有1例患者渗血, 经过延长沙袋加压时间, 及时止血后未再渗血。

4.3 体位及活动

术后绝对卧床3 d, 取平卧位或低半卧位, 禁忌右侧卧位, 告诉患者术后3~5 d内术侧上肢避免大幅度活动及外展, 术肢制动, 防止电极脱位, 但健肢、臀部可以活动等[2], 以利于术后的配合。老年人可给予气垫床, 防止卧位不适致皮肤压疮。

4.4 皮肤护理

术后切口换药, 换药前病房紫外线消毒半小时, 严格无菌要求。观察皮肤色泽, 经常观察或指导患者自我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或积血, 红肿, 出现积血积液时应切开引流、冲洗。

4.5 预防感染

术后第2 d换药, 注意观察伤口颜色、温度, 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3 d, 防切口感染及全身感染, 每4 h测量体温1次, 必要时随时测量。

4.6 疼痛的护理

术后患者切口处疼痛, 护士应给予心理疏导, 分散注意力, 讲解手术成功的例子, 以减轻疼痛, 必要时给予止痛药。并指导患者及时报告疼痛的程度及治疗效果。

5 出院指导

5.1 出院时, 嘱患者携带好起搏器随访卡。一般术后1个月内应每周复查心电图2次, 3个月可每月复查心电图1次, 如果患者情况稳定, 可每6个月进行1次随访。并要注意电池的使用情况, 如无电应进行更换。

5.2 教会患者自测脉搏, 每天早、中、晚自测脉搏1次, 1 min/次。当发现脉搏低于起搏频率6次以上, 或节律改变, 感到胸闷心悸、头晕黑朦及其它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3 告知病人及家属, 尽量避开磁场, 如核磁共振、短波电疗、碎石震波、电灼等均会对起搏器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如因病到医院就诊时, 应事先告诉医务人员。

5.4 进行生活指导: (1) 进食不易造成便秘的食物, 如水果、蔬菜、蜂蜜等; (2) 忌烟、酒、辛辣食物; (3) 洗澡时勿用力揉搓起搏器及导管埋藏处; (4) 依据个人活动耐力及爱好进行适当活动。

5.5 出院时为患者制定封塑防水的保健卡, 标明起搏器型号、安装时间、起搏频率、主治医生通讯号码等, 并告知患者任何时候都必须携带身份证, 以防不测时及时得到救治。

近年来起搏治疗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已达到相当先进、成熟的水平, 救治了众多的心脏病患者[3]。我们体会到手术成功与有效护理、特别是术后健康指导密切相关, 因为安装起搏器的患者终生携带, 终生的自我维护与相关知识的掌握, 可以保持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使病人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姜丽梅, 张秀英.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23 (4) :88-89.

[2]李中清.安装起搏器术后不适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J].现代护理, 2004, 10 (8) :717.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 第7篇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在安置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起搏故障。这是患者最担心又最缺乏知识的一部分, 如何让患者在家庭中能了解并防护这些并发症, 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 同时, 正确地认识起搏器, 减少不必要的顾虑, 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并向患者宣教的保健知识。

1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

1.1 心律失常

可发生于安置起搏器的任何时期, 特别在早期。由于电极移位、心内膜感染、起搏器故障及性能不同等原因。其中, 日常生活中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时也会引起心房或心室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

1.2 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

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 24h内尤易发生。可由于右心室过大、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或突然活动牵拉及体位改变。移位后可表现为起搏失效。此外, 由于上肢经常做规则摆动 (如锻炼) , 在锁骨下及第一肋处常引起导线断裂及绝缘层破损, 以至产生局部肌肉因漏电而抽动, 甚至完全起搏失效。如果导管电极张力扩大, 电极靠近膈面室壁, 可刺激膈肌与心脏同步收缩, 出现与起搏脉冲频率一致的呃逆和胸腹局部抽动, 使患者肌肉跳动, 无法安宁。

1.3 起搏阈值增高

安置起搏器术后1~2周阈值可增高2~3倍, 1个月后可稳定在初始阈值的2倍, 称生理性阈值升高。这是由于电极心内膜接触点炎症水肿所致。若在此期后阈值仍很高, 则属不正常阈值升高, 多是电极位置不佳与心内膜接触不良的结果。

1.4 感染及皮肤坏死

局部感染可因埋藏囊腔积血、炎症感染或脓肿形成, 高龄及瘦弱患者因皮下组织菲薄, 可导致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全身感染较少见, 但由于心腔内电极易损伤心内膜, 故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而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术后早期, 消瘦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如起搏器系统埋藏过浅, 皮囊张力扩大, 引起局部皮肤缺血坏死, 或由于外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侵犯, 均可导致皮肤坏死破溃或感染。

2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对策

术后24h内绝对卧床, 禁止翻身。术后1周内患侧肢体制动, 并要加强观察, 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的心律变化, 在术后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避免患侧肢体做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 如果出现肩部肌肉抽动, 应引起重视, 疑为导线脱离, 此时应立即来院就诊, 不应延误时机。术后早期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 如有敷料碰湿或脱落要及时更换。同时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在拆线后仍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不穿过紧的内衣, 若术后出现局部红肿痛, 甚至皮肤溃破, 此时不宜让患者在家中自行处理, 应去医院就诊。若同时还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则更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须及时处理, 以免引起更严重的感染。术后教会患者自探脉搏, 它是自我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既简便又有效的方法。术后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如每天清晨醒来或静坐15min后, 监测脉搏应该坚持, 尤其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 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 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一般来说, 每天正确探测脉搏, 连续1周以上, 每天脉搏比以前慢了7次或以上,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到医院检查的时间, 一般1个月内每2周1次, 3个月内每月1次, 这是因为, 早期起搏器阈值不稳定, 需要及时调整。引起起搏阈值升高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电极位置的关系, 睡眠不足、饱餐、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血压等因素均可引起。因此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情绪, 保证有规律的生活及作息制度, 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

3小结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有一些并发症是可以通过加强自我防护来避免的, 患者在这一方面有很强的知识需求。因此护理人员有责任将这些知识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患者掌握了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顾虑, 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 另一方面让患者了解一些防范措施, 可主动地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即便发生异常情况, 患者也可以基本辨识, 从而争取治疗时间,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宣教时需因人而异, 对于起搏器并发症的专业知识不应过多宣传, 应将重点改在预防保健措施方面, 语言措辞应有鼓励性及安慰性, 以免造成患者过度紧张, 反而影响其情绪。

总之, 普及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措施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人员把握分寸, 适时宣教, 满足患者在这方面的需求, 既让患者获得了知识, 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永久心脏起搏器 第8篇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及宣教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讲解房颤及起搏器的基本知识、安装起搏器的必要性 (如安装起搏器后可消除头晕、黑蒙、晕厥现象, 可防止猝死等) 、安装的基本过程、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等, 同时也应说明安装起搏器并不能消除房颤, 不能减少术前使用的药物。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病人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 防止房颤心率加快, 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 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指导病人术中配合技巧和术后注意事项, 如干咳, 可做深呼吸或及时告诉手术人员等。

1.2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如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动态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等;术前5d停用抗栓药物, 如肝素、阿司匹林、华法林等, 以防术中出血及术后皮下囊袋内形成血肿, 询问药物过敏史, 建立静脉通路, 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一般使用青霉素) , 必要时使用药物控制快速性房颤的心室率;术前备皮, 备皮范围应大一些, 范围包括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双侧腹股沟、会阴部的皮肤, 有助于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 如预定静脉插管失败, 也可在其他部位穿刺。手术部位清洁应彻底, 备皮时动作要轻柔, 勿损伤皮肤;术前一餐应少食, 但不禁饮食, 以防病人虚脱、低血糖或静脉充盈不良。因术后病人需卧床24h, 所以指导病人床上使用便器, 最好在术前1d或2d练习床上大小便, 进导管室前应排空大小便, 以免在手术过程中需解大小便而影响手术;备齐术中可能需要的药品及设备, 如络合碘、生理盐水、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胺碘酮、纱布、氧气、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痰器、简易呼吸气囊、手术器械包、巾包等,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及时抢救。

2 术后护理

2.1 体位及活动

病人回病房后将病人平移至床上, 卧床24h, 并限于平卧位或略向起搏器植入的对侧卧位, 植入起搏器的同侧肢体要求制动, 嘱病人勿用力咳嗽, 必要时用手按压伤口, 防止电极移位。为减轻病人长时间卧床造成肢体疼痛, 可让病人睡气垫床, 并可给予肢体按摩。24h~48h后嘱病人取半卧位, 72h后允许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 同时指导病人做起搏器植入侧上肢及肩关节的运动, 可从肢体远端关节开始活动, 避免突然弯腰、甩手、振臂、上举等动作, 以防电极移位。

2.2 伤口护理

起搏器植入处用0.5kg沙袋或盐袋压迫4h~6h。穿柔软内衣, 女性病人要注意防止胸罩带摩擦皮肤, 禁止搔抓皮肤或捏起、推移起搏器。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防止感染 (一般使用青霉素) , 抗生素使用一般不超过24h。一般1d或2d伤口换药1次, 换药时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现象, 皮肤有无红肿等感染症状, 囊袋内有无积血、积液情况等,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一般术后7d拆线。

2.3 心电监护

对术后病人常规进行术后3d以上的心电监护, 每日描绘多导联心电图1次, 注意观察起搏器的起搏情况是否正常及心律、心率变化情况, 是否有起搏器介导的心律失常[1]。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要密切注意,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2]。

2.4 心理护理

起搏器术后会有伤口疼痛, 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关爱,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 尽可能减少局部刺激, 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2.5 饮食指导

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饮食, 营养丰富的饮食可增强病人的免疫力, 有利伤口愈合, 粗纤维饮食可预防便秘。可以用吸管吸水, 避免发生呛咳。

3 健康指导

体力活动要适量,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避免剧烈活动, 活动量以不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为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情要开朗、乐观, 保持情绪稳定, 勿生气, 戒烟酒, 进食不宜过饱, 保证充足睡眠。应认真保护植入起搏器处的皮肤, 避免外力撞击, 以免损伤起搏器。出院后要求病人在门诊定期行心电图检查, 确定起搏器工作是否正常、心率快慢、是否有房颤以外心律失常发生。要求病人及其家属保存主管医生的电话号码, 若自觉心悸、胸闷、黑蒙等不适, 应立即与主管医生联系或就近就诊。起搏器是一种精密的电子设备, 应避免外界因素对它的影响, 如避免接近高压电线、电吹风、微波炉等产生的强磁性环境。外出时应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 以备急需, 如出现晕厥等意外情况时便于急救, 外出旅游便于通过机场安检等。起搏器并不能解决心脏的所有问题, 房颤往往伴随冠心病出现, 因此术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应继续使用;尽管有时房颤伴随长R-R间期而出现心动过缓, 但有时也可出现心动过速, 因起搏器对心动过速无作用, 宜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 (安静状态下控制心室率80/min~100/min[3]) ;另外, 在植入起搏器前必须使用而因心动过缓未使用的药物, 如β受体阻滞剂等以及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 , 也应遵医嘱使用。

4 小结

现在起搏器越来越被病人所认识和接受, 使用人数越来越多, 因此, 对病人加强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显得极其重要, 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护理观念, 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适用的护理及指导方法, 使病人早日康复,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赵水平, 李江.心血管内科诊疗精要[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1:34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 12 (3) :173-177.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21例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并发症,预防

我院2000年8月—2008年6 月共为195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植入或更换心脏永久起搏器, 其中发生并发症21例 (10.77%) , 现对发生并发症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本组21例, 男13例, 女8例;年龄31岁~75岁, 平均53.56 岁。对21例安装心脏起搏器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囊袋血肿8例 (4.10%) , 电极脱位7例 (3.59%) , 切口和 (或) 囊袋感染3例 (1.54%) , 感知不良3 例 (1.54%) 。

2 讨论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相对简单, 操作技术并不难, 但术中、术后同样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我院近年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共195 例, 其中发生各种并发症21例 (10.77 %) , 与文献[1]报道相似。主要出现在术后1 周。术后1 周内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囊袋血肿8例, 电极脱位7 例, 切口和 (或) 囊袋感染3例, 感知不良3例。囊袋血肿出现的比例较大 (4.10%) 。主要表现为术后拔除切口引流条后出现囊袋肿胀, 张力高, 颜色青紫, 压之柔软。分析原因主要有术中做皮下囊袋时损伤血管、或损伤胸大肌、或术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及术后患者左上肢过度活动等。少数原因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本组有1 例患者术后反复出现血肿, 经检查为凝血因子缺乏, 引起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 经重新清创、输注新鲜血浆等治疗后好转。一般病例则可以行砂袋压迫、绷带加压包扎、紫外线照射或注射器抽吸等治疗, 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2]。

电极脱位、感知和 (或) 起搏不良主要的原因是患者心脏结构改变、术中电极张力不当、患者术后不正确的活动或体位改变等有关[3]。术中应予以电极适当的张力, 术后患者应平卧或左侧卧, 避免穿刺患侧上肢的过度活动。切口和 (或) 囊袋感染一旦发生, 则是非常棘手的一种并发症, 往往需取出起搏器消毒后再换部位重新植入, 甚至需更换新的起搏器。出院后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电极脱位, 出院后1 周至3 年出现电极脱位3 例。较为严重的是电极脱位, 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患者上肢过度活动有关, 均进行了第2 次手术治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性能日渐可靠, 功能日趋完善, 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是影响起搏器疗效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常见并发症的认识, 严格术中规范操作, 加强术后随访, 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建军, 杨新春, 胡大一, 等.462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 18 (6) :456-457.

[2]曹万才, 王可富, 周聊生, 等.老年患者起搏器囊袋血肿14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7, 6 (6) :171-172.

上一篇:茶园设计下一篇:科技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