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2024-09-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精选10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1篇

1临床资料

病例130例, 男76例, 女54例;年龄20~65岁, 平均39岁;病程5d~2年, 平均17个月。治疗前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腰椎CT、腰椎MRI检查确诊腰椎间盘轻度或中度膨出或突出。均依据胡有谷提出的诊断标准: (1) 腿痛重于腰痛, 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 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 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 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 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胫神经引起肢体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 出现4种神经体征中的2种征象 (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 (5) 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 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等。

2治疗方法:基础治疗+牵引+中药内服+大推拿手法

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 可行牵引、按摩、理疗、药物等多种非手术方法综合治疗。

2.1基础治疗

卧硬板床休息直到症状明显缓解;采用脱水疗法, 予以20%甘露醇250mL静滴, bid, 3d为1个疗程, 疼痛剧烈者可使用镇静镇痛药物。

2.2牵引疗法

采用腰椎自动牵引床, 患者排便后仰卧于牵引床上, 做好固定。牵引力由患者体重的1/2开始, 逐渐加重, 至能忍受为宜。牵引时间为20~30min/次, qd, 2周为1个疗程。

2.3中药内服

口服活血祛痛汤, 方药组成及剂量:丹参2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肉桂9g、元胡9g、地龙12g、川断12g、狗脊12g、桑寄生12g、香附9g、黄芪12g、茯苓9g、甘草6g。浸泡1~2h, 水煎2遍取汁400mL, 每早晚各服1次, 2周为1个疗程。

2.4推拿手法治疗

牵引后给予推拿手法治疗。揉按法:用揉法、拿法按摩患侧腰部肌肉, 再点揉环跳、殷门、昆仑等穴, 最后重点揉按突出间隙椎旁压痛点部位;侧扳法:侧卧位用一手扶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扶住臀部, 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 使腰部旋转。此时常可听到“喀喀”响声。手法宜轻柔, 忌暴力。手法治疗每周一、三、五各1次, 每次治疗时间20~30min。

2.5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卧位直腿抬高、抱膝滚床、交叉蹬腿及燕飞、站立两手叉腰后仰挺腰锻炼等。

3结果

中西医综合治疗患者未发生疼痛加重, 肌瘫痪加重, 神经或肌肉损伤症状。治疗后4个月后CT复查。疗效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 能恢复原来工作;有效:腰腿痛减轻, 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治疗2周后及4个月后复查可见优良率, 见表1。

4讨论

(1) 平卧硬板床休息。平卧硬板床休息及正确卧床体位可使腰椎间盘失去重力的影响, 改善局部的微循环, 加速炎症的消退, 并使紧张的肌肉、韧带、关节囊松弛, 有利于突出椎间盘的还纳, 使损伤的纤维环得以修复, 阻止椎间盘的突出。 (2) 牵引。牵引治疗是非手术治疗LDH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使椎间间隙增宽, 绷紧前、后纵韧带, 使腰椎间盘内形成负压, 有利于髓核还纳。再结合手法按压可促使脱出的椎间盘部分回纳, 或通过牵引调整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 减轻和缓解了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改变了腰椎的失稳状态。 (3) 中药内服。活血祛痛汤中丹参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为君药, 配赤芍“除血痹止痛”, 活血化瘀并且养营血。川芎、当归增强活血化瘀功效为臣, 地龙、元胡祛风通络止痛, 肉桂温经通络, 川断、狗脊补益肝肾, 强筋壮骨, 桑寄生通经络、祛风湿、止痛。黄芪甘温益气, 与桑寄生相伍, 既通经络而止疼痛, 又能活血祛风。茯苓健脾化湿, 香附疏肝理气。活血祛痛汤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痹的作用。 (4) 推拿。推拿可以有效地促进突出物的回纳或移位, 减缓对神经根的压迫, 解除腰背肌肉的紧张痉挛, 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挤压, 具有良好镇痛作用。在临床实际操作中, 手法必须规范并掌握力度, 以免运用不当引起截瘫。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使用卧床休息、牵引、中西药、推拿、功能锻炼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 综合治疗优良率83.9%。结论 中西药综合治疗疗效确切。

关键词:中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72~95.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5月~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这150例患者的病情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我们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75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5例。他们的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65±3.34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8±0.59年。他们中有肾结石患者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8例,膀胱结石患者17例。他们结石的直径在0.4~1.2cm之间,平均直径为0.75±0.13cm。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26例。他们的年龄在24~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0±3.52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1±0.63年。他们中有肾结石患者3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9例,膀胱结石患者15例。他们结石的直径在0.4~1.3cm之间,平均直径为0.70±0.15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我院使用西医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进行西医治疗使用的药物和用法为:山莨菪碱,其用法为:取10mg山莨菪碱,将其加入到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用此药液为患者静脉滴注,每天用药1次,应连续用药7天。黄体酮,其用法为:取20mg的黄体酮,用此药为患者肌肉注射,每天用药1次,应连续用药7天。

1.2.2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患者完全相同,其进行中医治疗使用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制用法为:金钱草、海金沙各30g,石韦20g,牛膝、通草、白茅根各15g,生甘草6g。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天服1剂,分2次服下,应连续用药7天。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1.4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体内的结石完全排出或缩小70%以上。②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其体内的结石缩小30%~70%。③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在加重,其体内的结石缩小不足30%或在扩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讨论泌尿系统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3]。进行西医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使用的药物为山莨菪碱和黄体酮。其中,山莨菪碱具有解痉止痛和松弛输尿管平滑肌的作用。黄体酮具有利尿和扩张尿道的作用。不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单独使用西医疗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一般。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治疗。中医认为,泌尿系统结石是由于患者血瘀气滞、下焦湿热,使尿液运行不利引起的[4]。在本次研究使用的中药方剂中,海金沙具有疏通水道的功效。金钱草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牛膝具有消石利水的功效。通草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白茅根和石韦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生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将上述药物合用,具有消石通水、清热利尿的功效[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使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这说明,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确切。此疗法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优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杰,闫力,解东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老年泌尿系统结石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33(9):2127-2128.

[2]吴继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32(8):1736-1737.

[3]李继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17(16):154-155.

[4]许礼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350例临床体会[J].西部中医药,2012,25(7):75-76.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3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1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94-02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在纤维胃镜检查中占所有胃病的80%以上。慢性胃炎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病情严重时还有可能危及生命。目前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可采用中医或西医疗法,但单一疗法疗效并不让人满意,部分患者迁延难愈。为此,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诊断标准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草案)标准》[1]。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8~62岁,平均(47.0±6.5)岁;病程10个月~15年,平均(6.5±2.4)年;慢性浅表性胃炎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慢性糜烂性胃炎9例;Hp阳性者50例,阴性者18例。排除2周内进行过抑酸、抗生素、铋剂治疗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及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泮托拉唑(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93367)40 mg,口服1次/d,服用1个月,Hp阳性者加用克拉霉素胶囊(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94224)和阿莫西林(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H14023222)联用2周。患者在使用西药治疗的同时,服用自拟疏肝健脾养胃汤(柴胡10 g,木香15 g,香附15 g,川芎10 g,陈皮15 g,枳壳15 g,太子参15 g,白芍15 g,半夏10 g,白术15 g,茯苓15 g,砂仁10 g,甘草6 g),并随证加减。如见胃脘满闷,口臭纳呆,大便稀溏,属脾胃湿热型者,加炒苡仁30 g,藿香10 g,厚朴12 g;如见胃脘坠胀、隐痛,吐酸水,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属脾胃虚寒型者,加黄芪20 g,干姜10 g;如见胃脘痞满、隐痛,两胁胀痛,口干而苦,属肝胃郁热型者,加黄芩10 g,黄连10 g,丹皮10 g;如见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有瘀斑,属胃络瘀阻型者,加丹参20 g,三七3 g(冲服),当归15 g;如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属胃阴不足型者,加麦冬15 g,沙参15 g,玉竹15 g。

1.3 观察指标

治疗1个月后复查胃镜及Hp检测,观察患者Hp根除效果、胃黏膜组织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显效:Hp阴转,炎症胃镜检查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Hp阳性阴转或由强至弱表现,炎症胃镜检查有所减轻,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Hp仍为阳性,胃镜检查无好转甚至加重,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68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1%。Hp根除61例,有效率为89.7%。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主要表现为上腹痛、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早饱、烧灼感等消化不良症状,临床主要通过纤维胃镜和病理活检来确诊。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可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壁细胞破坏,胃黏膜发生炎性病变[2-3]。目前,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西医尚无有效方法,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中医辨证与西药联合治疗的方法,可起到阻断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有效根除Hp及减少复发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痞”“胃脘痛”“嘈杂”“反酸”等范畴,“不通则痛”是胃脘痛的主要病机,多因寒凝、食积、气滞、血瘀、阴虚等所致疼痛[4-5]。本研究给予慢性胃炎患者服用自拟疏肝健脾养胃汤,方中以茯苓、甘草、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木香、陈皮、半夏、砂仁化湿和胃、降逆止呕,香附、柴胡、白芍、川芎、枳壳和血止痛、疏肝行气,共奏和胃健脾疏肝的功效。并随证加减,辅以清热健脾利湿,或温中散寒,或清肝泄热,或化瘀止血,或益胃养阴之品。同时采用西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其中Hp阳性者,加服二联杀菌药。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68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1%。Hp根除61例,有效率为89.7%。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胃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中医辨证与西药联合治疗的方法,可较好地根除Hp,消除胃内炎症,修复胃黏膜,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30-1050.

[3]胡品津.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进展[J].胃肠病学,2005,10(1):1-2.

[4] 张继保.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40.

[5] 李光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1):33-34.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4篇

关键词:肺心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

滕州市中医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心病12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00例均为住院者, 皆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20例, 男性63例, 女性57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30岁, 平均 (50.2±13.4) 岁;病程最长31年, 最短9年, 平均 (16.5±8.6) 年;肺肾气虚外感型49例, 心脾肾阳虚水泛型47例, 痰浊蔽窍型8例, 无阳欲绝型7例, 热郁伤络型9例。对照组80例, 男性46例, 女性34例;年龄最大71岁, 最小37岁, 平均 (50.1±13.5) 岁;病程最长27年, 最短1.5年, 平均 (13.5±4.5) 年;肺肾气虚外感32例, 心脾肾阳虚水泛型26例, 痰浊蔽窍型12例, 元阳欲绝型4例, 热郁伤络型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辩证分型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 中医治疗:肺肾气虚外感型 (多见于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者) , 治宜补肺湿肾壮阳, 以金匮肾气丸为主;心脾肾阳虚水泛型 (心功能不全为主者多见) , 治宜温肾健脾利水、益气、宁心, 佐以活血化瘀, 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痰浊蔽窍 (多见于肺性脑病者) , 治宜清热豁痰、开窍醒神, 用清营汤合涤痰汤加减;元阳欲绝型 (多见于休克期者) , 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用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减;热郁伤络型 (多见于伴有出血倾向者) , 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2) 辅助治疗:口干欲饮, 用金银花10g、甘草6g泡水漱口, 或慢嚼麦冬数粒, 以养阴生津止渴;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恶心为脾虚, 于饭前0.5h针刺足三里 (双) 、内关 (双) , 并服用山药莲子粥;失眠、头痛、烦躁出现肺性脑病前驱症状时, 应及时吸痰或体位引流排痰、吸氧, 并给以炒酸枣仁20g、远志6g研粉加白糖少许冲服, 针刺催眠穴;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为心阳虚脱, 速刺人中、合谷、涌泉, 灸百会, 服人参粉;面目及下肢浮肿者, 服用鲤鱼汤或赤小豆汤, 补虚利水消肿;痰稠难咯者, 用麻黄6g、紫菀9g、甘草6g、前胡9g煎液雾化吸入, 或上液保持50~70℃于湿化瓶中, 给以吸氧。 (3) 西医治疗:给以抗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扩张支气管等药物治疗。

2.2 对照组

均给以上述西药治疗。

以上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结束时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以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为依据。 (1) 显效:肺功能不全症状由Ⅲ级变为Ⅰ级; (2) 有效:肺功能不全症状由Ⅱ级变为Ⅰ级, 或由Ⅲ级变为Ⅱ级; (3) 无效:症状无变化; (4) 加重:原有症状加重, 肺功能不全由Ⅱ级变为Ⅲ级, 或由Ⅰ级变为Ⅱ级。

3.2 治疗结果 (表1)

以上结果经Ridit分析, P<0.0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3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治疗组1个疗程有效72例, 2个疗程有效41例, 对照组分别为16例和49例。经统计学处理, 第1个疗程的疗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

4 讨论

肺心病属于中医痰饮、咳喘、水肿范畴。初病在肺, 久病则累及心、脾、肾, 为本虚标实证。《金匮要略》云:“膈间支饮, 其人喘满, 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 其脉深紧。”形象地描述了肺心病右心衰竭的表现。其病机主要是脏腑虚损, 外邪乘虚侵入, 与水湿相搏, 痰饮上逆, 凌心射肺, 泛溢四肢, 壅塞气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均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予以确诊, 其中男87例, 女93例, 年龄18~75岁, 病程3个月~10年以上。1.2分组情况。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对照组88例, 男42例, 女46例;治疗组92例, 男45例, 女47例。1.3症状与体征。临床症状:胃痛、胃胀、烧心、嗳气、恶心、口苦、呕吐。1.4胃镜及病理情况。证实为胆汁反流, 并有胃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出血。1.5治疗方法。1.5.1对照组。西沙比利片 (每日3次, 每次5mg) , 维生素B6 (每日3次, 每次20mg) , 奥美拉唑胶囊 (每日1次, 每次20mg) 。1.5.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基本方组成:柴胡、枳实、白芍、香附、黄连、石菖蒲。随证加减:口苦较甚者加金钱草纳呆加神曲、山楂, 口干加沙参、麦冬。以上药物加水煎煮, 取汁200ml温服, 每日2次。1.5.3治疗时间。两组药物四周为一个疗程, 连用两个疗程。1.6疗效观察。1.6.1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未见胆汁反流, 粘液糊清, 胃粘膜炎症消失;有效:症状减轻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明显减少, 粘膜糊稍混, 胃粘膜炎症减轻;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胃镜复查仍有胆汁反流或加重。1.6.2疗效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治疗组显效72例, 占81.8%, 有效10例, 占11.3%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显效60例, 占65.2%, 有效12例, 占13.0%, 总有效率78.3%。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较为复杂, 多是由于神经功能紊乱或幽门括约肌收缩功能障碍而引起, 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即非手术原因引起继发性则是由于手术 (如胃大部分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 幽门成形术等) 原因引起。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机制为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导致幽门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 或术后幽门丧失, 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 对胃粘膜产生损害。在祖国医学中,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胃痛”、“嘈杂”、“呕吐”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本病病机在脾胃, 又与肝胆密切相关。由于肝胆失于疏泄而致脾胃升降失司, 胃气上逆, 即出现胃痛呕恶, 口苦等症。故治则应以疏肝和胃为本, 并清热利胆,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 枳实行气, 两药合用升清降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枳实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起促进作用, 白芍柔肝理脾, 缓急止痛, 香附行气解郁, 黄连为清中焦之主药, 石菖蒲化湿理气解郁, 并能有效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西药西沙比利和维生素B6可增强平滑肌收缩, 促进胃肠排空, 使胆汁向下排泄, 同时维生素B6亦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奥美拉唑保护胃粘膜, 抑制胃酸分泌, 减少反流。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较纯西药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结合实践, 针对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

参考文献

[1]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226.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70例盆腔炎患者, 均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国妇产科学》中的盆腔炎相关诊断标准[2]进行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32例) 和对照组 (38例) 。研究组年龄30~49岁, 平均 (38.3±2.2) 岁;14例重度盆腔炎, 12例轻度盆腔炎, 6例中度盆腔炎;1例伴心脏病, 2例伴高血压。对照组年龄31~48岁, 平均 (37.5±2.8) 岁;17例重度盆腔炎, 12例轻度盆腔炎, 9例中度盆腔炎;2例伴心脏病, 2例伴高血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西药治疗, 环丙沙星

(山西津华晖星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3506) , 口服1.0g/次, 2次/d;静脉滴注头孢他啶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3075) , 4~6g/d, 连续治疗4个疗程, 每个疗程7d。

1.2.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 口服桂枝茯苓胶囊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10950005) , 3次/d, 3粒/次。中药制剂的主要成分为:丹参20g、红藤30g、虎杖30g、莪术20g、茯苓30g、蒲公英20g、没药15g、延胡索15g、败酱草30g、乳香15g, 250ml水浸泡, 大火煮开, 1次/d, 连续使用3个疗程, 每个疗程10d。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随访后的复发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且B超检查的结果均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减少, 经妇科检查, 附件及子宫压痛情况显著减轻, 且B超检查显示出的盆腔包块及盆腔积液明显减少1/3以上。无效: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无变化, 且盆腔包块与盆腔积液减少程度不到1/3[3]。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随访3~6个月后, 研究组有1例复发, 复发率为3.1%, 对照组有8例复发, 复发率为2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统计, 40%~50%的异位妊娠与35%~40%的不孕不育患者均是因输卵管受损而致[4]。盆腔疾病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 同时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

盆腔炎与其他炎症的不同之处在于盆腔炎多为逆行感染, 病原菌由患者子宫内膜进入子宫肌层、浆膜层甚至会影响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患者长期受到炎症刺激, 盆腔器官会出现粘连、瘀血等情况, 导致患者腹部肿胀, 同时白带增多, 如不及时治疗会直接引发盆腔炎后遗症。盆腔炎分内源性病原体与外源性病原体两种, 患者若长期使用抗生素会致使体内菌群失调, 出现耐药情况, 因此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不是很显著[5]。

在中医治疗上, 盆腔炎属于正气受损导致邪气入侵而造成的气血凝滞, 在辨证分型中属于气虚血瘀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综等, 临床上需要进行辨证治疗。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消肿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效, 结合西药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大大降低了患者日后的复发情况。在临床上采用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不显著, 且不能长时间使用, 否则不仅不能起到治疗效果, 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抗生素直接进入患者盆腔中的剂量很小, 不能大量接触盆腔中的炎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比较持久, 尤其对反复性发作或是久治不愈的患者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且复发率低。由此可见, 针对妇科盆腔炎患者使用抗生素联合中药治疗的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芹, 张帆.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214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3 (9) :117-118.

[2] 邢顺, 鄂淑云, 梁振亚, 等.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3) :236-237.

[3] 冯淑艳.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8 (12) :171-173.

[4] 裴艳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0, 31 (11) :1672.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7篇

1 患者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活动调查对象的纳入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共选择患者62例,且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经临床证实。其后依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31)和实验组(n=31)。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6,年龄范围分布在42—78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6.7±6.4)岁,病程均在3天至15天之间不等。参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1,年龄范围分布在40—8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8.2±6.6)岁,病程均在5天至10天之间不等。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脑血栓患者的基本资料,检验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西医治疗,主要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患者血栓通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实验组患者入院后在参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该药物的主要组成为:黄芪35g、归尾30g、桃仁和红花各15g、川芎30g、地龙和丹参各30g,将上述药物用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用一次,而后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药物剂量进行酌减。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3周。

1.3 效果评价依据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2,3],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活可以自理,评价治疗效果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好,评价治疗效果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变,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评价治疗效果无效。

1.4 指标观察

对两组脑血栓患者的Fugl—meyer评分进行比对[4],最后将所得结果予以详细记录。

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参照组和实验组数据结果选择软件包(SPSS17.0)进行整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Fugl—meyer评分以均数±表示,组间比较后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实验组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3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8%;参照组患者予以西医治疗后,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2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4.1%;组间比较后差异显著,数据结果详情见表1。

2.2 两组脑血栓患者的Fugl—meyer评分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为(16.9±14.9)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20.9±14.9)分;参照组患者治疗前,Fug]—meyer评分为(16.8±14.6)分,采用西医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62.3±15.9)分;组间数据同软件进行计算可知,实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的改善程度好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

3 讨论

脑血栓在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且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同时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预后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因此,临床需对该疾病加以重视,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以往治疗中,临床中常采用西医治疗,但是难于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临床逐渐引入中医治疗,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脑血栓所属“中风”和“卒中”的范畴,其主要诱发因素与气血虚亏和饮食不节存在相关性[5]。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以疏通经络和活血化瘀为主。本次中医药物的处方中,丹参、桃仁和红花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促进血肿的吸收,从而使患者的甘油三酯得以降低,并使血压得以控制。川芎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抑制作用,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抑制患者的脑血栓形成,并使其药效得到充分发挥。结合本次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参照组患者予以西医治疗,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Fugl—meyer评分的改善程度较比参照组也明显较好,组间比较后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一数据结果足以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

由本次实验数据可知,在脑血栓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进一步实践。

摘要:目的:本文就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2例,依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平均分为参照组(n=31)和实验组(n=31)。参照组患者予以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最后比对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FuGL-meyer评分较比参照组也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后差异显著。结论:在脑血栓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同时可以使其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血栓,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段毅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4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0):128-129.

[2]毕庆思.急性脑血栓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及预防其并发症的分析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4):18.

[3]蒋荣峰,李丽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40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2,24(6):1095-1096,1099.

[4]许昱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6):154-155.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8篇

关键词:中草药,中西医结合疗法,手外伤,关节僵硬,治疗结果

在日常的生活中, 对于手部的创伤一般较为常见。一般手外伤之后出现功能障碍, 直接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与再就业等问题[1]。本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门诊所诊治的114例 (152指) 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患者, 进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4例 (152指) 患者中, 男98例 (121 指) , 女16例 (31指) ;年龄14~56岁, 平均27岁。治疗前, 患者的关节伸屈幅度<30°有104指, 而关节伸屈幅度<45°有48指。

1.2 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中药熏洗和蜡疗以及功能锻炼的综合疗法, 具体的操作如下。

1.2.1 中药熏洗

先取荆芥、没药均10g, 然后取桂枝、威灵仙、防风、五加皮、细辛、羌活、桑枝、伸筋草、骨碎补、生半夏均15g。并将一起研细末, 并用塑料袋进行密封包装。然后取上药物1包, 并倒于圆盒内进行加入沸水, 然后将患者的手放在盆口上, 并盖一浴巾进行熏蒸。等待药液的温度降到70℃左右时候, 用毛巾蘸药液对患者进行浴洗手指。再等药液的温度降到50℃左右时候, 将患者的手指放入药液中进行浸泡5min, 一般15~20min/次。

1.2.2 蜡疗

主要采用电热式的蜡包进行治疗, 在冲电加热40min左右, 待蜡袋内的蜡由固态完全变为液态时, 将包敷在患者的手指上, 一般30min/次, 3次/d。

1.2.3 功能锻炼

这种方法主要做法是一手捏住健康的指骨, 另一只手进行捏住骨折指骨的近关节处, 然后进行对抗进行关节被动的活动。活动的角度需要逐渐的加大, 并注意保护好骨折内的固定稳定性。根据功能受限的情况进行活动治疗, 一般每个动作进行30~60次, 并反复2~3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关节僵硬改善程度和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判定:痊愈:关节的僵硬明显改善且活动度同健指一样;显效:关节的僵硬改善, 其活动的程度比健指侧差有10°~20°;有效:关节的僵硬只有部分改善, 其活动程度比健指侧差20°~30°;无效:关节的僵硬无改善, 并伴有严重的功能障碍。

2 结果

痊愈98指 (64.5%) , 显效22指 (14.5%) , 有效18指 (11.8%) , 无效14指 (9.2%) 。

3 讨论

引起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为关节的周围软组织挫伤以及手术损伤。在中医看来, 骨和关节损伤的后期, 由于局部的经络不通以及肢体不温和气血凝滞, 导致关节僵硬和肿胀以及作痛, 并且活动不利。因此, 在关节内外的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者粘连尚未出现机化时, 对于早期采取活动锻炼关节, 可以较快的进行恢复关节的功能。对于中药的熏洗一般具有温通经脉和通利关节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运用中药治疗, 其目的是使患者的经络通畅和消肿止痛以及舒筋活。并且改善局部的微循环, 从而加速局部的新陈代谢, 并松解粘连, 以达到于关节的功能锻炼与恢复[2]。

因此, 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有着极大的帮助, 并且可以迅速的治疗和缓解患者的情况,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综合疗法治疗外伤术后关节僵硬, 通过临床的实验, 总结出这种综合法对临床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综合疗法主要包括中药熏洗、蜡疗以及功能锻炼, 下面对这几种的治疗原理进行简单的阐述。

本次的中药熏洗疗法主要是活络经脉, 使患者的关节组织处通例, 从而使得整个后期的治疗更加有利。而蜡疗主要是温热的疗法, 其目的是使关节附近的组织处于血流比较充分或者是较为放松的一种状态, 尤其对缓解因疼痛而引起的保护性肌肉痉挛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一般医用的石蜡熔点在56℃, 并且其热容量比其他的物质的热量要大, 并且具有较强的蓄热功能, 同时也是良好的传导和热源。一般在关节功能出现障碍行进行蜡疗的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对局部的皮肤血管具有扩张作用, 可以加速血流而缓解疼痛, 另外还可以促进细胞的代谢机能, 并软化和松解瘢痕, 及解除肌腱的挛缩。另外还可以减轻了患者在行肘的关节功能障碍, 减轻康复治疗中出现的疼痛, 从而更有利于的利于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康复。对于功能锻炼主要是对患者的后期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 同时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患者也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目的在于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有效的活动, 防止长时间为运动而出现固定[3]。通过文本的临床研究, 综合治疗对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的治疗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祖恩, 黄春军, 郑智玉.创伤性关节僵硬松解治疗6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7) :345-347.

[2]张雄辉, 肖智青, 张火林, 等.中药.蒸治疗骨折后期肿胀和关节僵硬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 10 (3) :45-47.

仔猪水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9篇

一、流行特点

断奶前后的仔猪多发,生长快、体质肥胖的仔猪也较易发生。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常限于某些猪场和某窝仔猪,一般不广泛传播,以零星散发为多见。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如饲料突变、矿物质及维生素缺乏的猪场易发病。

二、臨床症状

本病暴发初期,仔猪往往无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发病较慢的,早期食欲不振、行走不稳,有时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有的两前肢跪地,后肢直立,眼睑、颈部水肿,结膜充血,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感觉过敏,触之惊叫。多数病猪体温不高,个别可达40.5~41℃;后期肌肉运动失调、步态蹒跚,可迅速发展为颤抖、痉挛跑动,麻痹和侧卧后作划水运动。出现神经症状后,一般在1~2天内衰竭死亡。

三、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是组织水肿,水肿严重的部位多见于胃大弯和贲门部的黏膜层与肌层之间。结肠肠系膜胶冻样水肿,喉和肺发生水肿。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大脑有水肿。胃底及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

四、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即可作出诊断,也可采取新鲜肝、脾、肾以及心血、水肿液、腹腔积液等病料于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

五、防治方法

1. 预防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因。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是避免仔猪水肿病发生的根本办法。仔猪要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其断奶后能较快适应独立生活。同时,在断奶后要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青绿饲料和清洁饮水,增强仔猪抵抗力。要特别注意不得突然更换饲料,提倡饲喂同一品牌的优质饲料,并采取少量多餐。②彻底消毒,尽量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都要先用水冲洗干净,再用2.5%烧碱溶液喷洒消毒。分娩舍在母猪转入前3天用0.3%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以尽可能地杀灭周围环境的病原微生物。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粪尿,保持分娩舍的干燥与清洁,每两天用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次,以防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③给母猪注射疫苗,给仔猪补铁、补硒,提高仔猪的抗病力。在母猪临产前40天和15天,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每头每次2毫升,以增加母猪血清和初乳中抗大肠杆菌的抗体。此外,应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使之均匀地分泌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以利仔猪的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仔猪在3日龄内注射牲血素1毫升、0.1%亚硒酸钠2毫升以预防铁、硒的不足,在3~5日龄时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人工盐,任其自由饮用,7日龄起开始补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饲料,以促进器官的发育。仔猪断奶1周龄内喂七八成饱即可,以后逐渐增加饲料供应,饲料蛋白含量在17%~18%为宜。

2. 治疗方法。①西药疗法。治疗原则为抗菌、利尿、消肿、解毒。常用方法如下:强力水肿消注射液0.5毫升/千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2~3天;硫酸镁30克、硫胺素0.1克、双氢克尿噻0.05克,混合一次经口喂服,每日1次,连用3天;维生素B12 0.15毫克/千克、板蓝根注射液0.6毫升/千克、硫酸链毒素8万单位/千克,混合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亚硒酸钠维生素E 0.3毫升/千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2.5%恩诺沙星注射液4~6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2~3天,重症者加注50%葡萄糖100毫升+生理盐水30~50毫升;10%磺胺嘧啶钠20~40毫升肌肉注射,也可用50%葡萄糖50毫升+红霉素50万~100万单位+维生素C 300毫克,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②中药疗法。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除湿利水、健脾和胃。配方如下:川芎、大青叶、连翘、茵陈各25克,芒硝50克,栀子20克,龙胆草、茯苓、陈皮、车前子各15克,芦荟、蒂瓜各10克,甘草20克,共研为末,加5千克开水调匀,再加红糖300克搅拌均匀,一次灌服或让其自由饮用(10头仔猪用量),每日1次,连服3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对比, 所有病例均经腹部平片及临床诊断后确诊,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腹疼痛、尿痛尿频, 排除其他肝肾功能衰竭及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并于试验前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男35例, 女25例, 年龄36~72 (51.64±11.85) 岁, 结石类型为肾结石者28例, 输尿管结石者23例, 膀胱结石者9例;对照组男34例, 女24例, 年龄37~70 (52.05±10.26) 岁, 结石类型为肾结石者27例, 输尿管结石者22例, 膀胱结石者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结石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西药进行治疗, 肌注黄体酮20mg, 1次/d;口服山莨菪碱片5mg和螺内酯20mg, 3次/d;对合并感染的患者, 可选用青霉素钠320万U加入0.0%的氯化钠500ml中静脉滴注, 2次/d。观察患者则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排石汤治疗[3]。其方剂组成为:金钱草30g、车前草30g、海金沙 (包煎) 30g、滑石20g、冬葵子20g、石苇20g、川牛膝15g、车前子15g、鸡内金15g、泽泻12g、茯苓12g、生甘草10g, 水煎300ml, 分2次口服, 早晚各口服1次。两组均以两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两个疗程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结石排出时间及尿红细胞计数差异, 比较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4]。

1.2.2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5], 若患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B超检查泌尿结石阴影消失, 尿常规正常者视为治愈;若患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B超检查泌尿结石缩小者视为有效;若患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结石未见排出者视为无效。总有效=治愈率+有效率。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结石排出时间及尿红细胞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排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而尿红细胞计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另外, 观察组仅有3例出现皮肤红疹, 而对照组则有10例出现瘙痒性皮疹, 6例出现恶心、呕吐, 可见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两组间差异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有效率χ2=8.16, *:P<0.05, 不良反应率χ2=10.28, *:P<0.05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即尿石症, 是肾内产生晶体成份和有机基质组成的石状物, 大多数位于肾盂或肾盏, 随结石下移, 停留在输尿管和膀胱[6]。目前我国的泌尿系结石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多发于30~50岁, 患者普遍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泌尿系结石属中医学“石淋”、“砂淋”的范畴, 多因湿热下注蕴于膀胱, 煎熬尿液, 结为砂石。砂石经久不除, 血淤气滞, 肾阳不足, 膀胱气化不利, 尿液生成及排泄失常, 则更有利于砂石形成[7]。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多采用体外碎石方法, 但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 易造成周围组织创伤, 因而不建议采用。而基于西药单纯治疗的局限性, 本研究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探究[8], 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泌尿系结石的治疗中, 可有效促进结石的快速排出, 临床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率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国锋, 周云亮.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14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8) :868-869.

[2]董海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体会[J].当代医学, 2011, 18 (2) :153.

[3]刘彦龙.中西医综合疗法用于泌尿系结石58例[J].中国药业, 2014, 6 (9) :80-81.

[4]汤玉龙.中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258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10) :1525-1526.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012.42-43.

[6]Kielar AZ, Shabana W, Vakili M.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doppler sonography to detect the twinkling artifact versus unenhanced computed to mography for identifying urinary tract calculi[J].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2012, 31 (10) :888-889.

[7]陈海全, 任麦存.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52例[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8) :2410-2411.

上一篇:阅读方式下一篇: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