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训练范文

2024-06-24

构成训练范文(精选6篇)

构成训练 第1篇

一、必须要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积极面对一个问题, 即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不够的问题。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历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以前, 笔者曾在课前准备很多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中元素排列组合的奥妙和技巧, 意在引出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图形和文字在学生眼里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结果是, 大部分学生欣赏完图片后的确很兴奋, 但却没能和平面构成产生多少联系。虽然我一再提示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中元素的点、线、面排列构思如何精妙, 但构成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一阵唏嘘和惊叹声中被搁浅了。所以, 单单靠学生自己结合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的应用, 去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性作用, 其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原因之一, 一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设计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备综合把握的能力, 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误解, 增加其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负担和学习难度;原因之二, 在于平面构成是一种纯粹性构成, 其特点是运用纯理性和抽象思维较多, 这种思维方式与注重感性思维方式的专业设计相距甚远。现在市面上一再出现的所谓新编平面构成教材, 其内容与传统平面构成内容相比有的删减幅度太大, 有的甚至与图形设计, 招贴设计随意混淆, 为了避开冷抽象的思维方法而痛失平面构成体系的精华部分, 显然是不可取的。基于以上情况, 本文所提及的逆向思维方法是根据学生对后续的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所设计, 通过这种训练能使大多数学生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平面构成中一种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练习

首先, 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适度要求学生。因为初年纪学生入学之前的美术学习一般以素描和简单的图案为主, 他们的素描和色彩的写实训练比较多, 利用具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比较多, 不习惯点、线、面的抽象和理性思维。所以, 理解起来比较晦涩和模糊。再就是我以上提到的, 这些学生之前对于标志、招贴和广告等专业设计课程缺乏充分的接触。如果给学生灌输很多, 就如之前所述的给学生提供很多专业设计的图片, 如果告诉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作品都可以是图形和文字等多种巧妙组合, 学生还能理解。但如果进一步谈及这种组合既可以是多种具象元素的组合, 又可以概括理解为点、线、面的纯粹抽象排列等等知识, 可能学生就感觉一头雾水了。比如, 关于点、线、面这个问题, 我认为学生只要能理解它们各自相对性的概念就可以了, 没必要刚开始就让学生一定理解到任何平面设计作品都包含点线面的造型要素。

其次, 巧妙运用二维平面内点、线、面的共性来探讨问题。在学生适度掌握了点线面的概念和其相对性问题之后, 再要求他们只须探讨二维平面内各个元素的多种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的探讨是指导学生必须完全忽略平面内图形和文字的形式, 把他们看做是一样的设计符号。进一步说, 就是在任何平面设计作品中, 只注重这些设计元素的形状、大小和面积, 以此来确定它在这个平面范围内是点、是线还是面的概念。比如在设计作品中是一行小字, 那就忽略字的内容, 看做是长条状的线;再比如出现一个地球的图形, 那就忽略掉地球的概念和内容, 根据固定篇幅中地球面积的大小视之为点或者是面。从这个意义上讲, 任何平面设计作品都可以被还原为多个点、线、面的各种组合关系, 即还原为平面构成作品。运用这种先解析设计后理解基础的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 那么我们身边的任何一幅平面设计作品都可以拿来作为分析对象了, 让学生觉得设计与平面构成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再次, 就是要求学生们运用这种逆向思维进行转换练习。在进行转换练习实践之前, 提示学生必须要综合概括分析平面设计中的各符号或元素, 必须要尽量忽略平面设计作品中图形和文字意义的干扰。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是一幅好的招贴作品, 图2是这幅招贴被转换后的平面构成作品。虽然招贴中图形的具体形态和经营位置都是很考究的事情, 画面中人物形象还选择了符合招贴主题含义的人物, 但在转换中, 人物的表情和身体姿态都可以忽略掉, 只考虑人物形象所占画面的面积和形状, 人物图形在招贴的位置摆布是整个画面的最显眼和面积最大的部分, 则被概括为图2中平面构成中面的概念。另外, 在招贴画面中除了能看到人物的醒目位置外, 棍子的位置也是视觉中的主要部分, 从形态上来区分, 可以说棍子相当于平面构成中线的形状。所以, 招贴中人物和棍子的招贴的主体, 转换成平面构成中主要面和主要线, 并组成平面构成中画面的中心和主要部分。依次类推, 让学生在转换出各行字在画面中有的是点的概念, 有的是线的概念, 有的略宽则构成图2所示的粗线条, 有的略细则可看成细线。这样转换的结果就如图2所示为一幅纯粹的平面构成作品了。这种训练是以平面内点、线、面的共性因素为基石展开的,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达到了从对点、线、面概念的朦胧认识到一步步清晰运用二维平面内点、线、面共性的自然过渡。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认识了专业设计, 也深入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础性意义, 同时还对点、线、面等抽象概念及应用加深了理解。

三、强调以对比为主线的转换训练

很多人都认为平面构成课程中重复、近似, 特异等规律是内容的核心, 很多教材在编写上也是突出了这些构成形式以及它们各自的定义和区别。给学生在认识上制造了一个误区, 即只要学习了这些规律就等于学会了平面构成。其实, 平面构成的意义和精华远不在这些生搬硬套的构成模式上, 其核心应在于点、线、面构成的综合运用和把握, 对画面的总体掌控能力。具体说, 包括平面设计中经常遇到的画面的主次、虚实、轻重、比例、节奏、韵律等的总体安排。鉴于此, 我们通过以上所提到的逆向思维的转换练习, 尝试应用以对比为主线的辐射式教学模式。

在这种对比为主线的转换练习中,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各个元素间之所以这样组合的原因。这就是应用比较的方法, 综合考虑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 让学生初步接触和理解什么是虚实、肌理、主次、轻重、节奏和韵律、黑白灰等概念以及他们在设计中的综合应用。比如, 在如图1招贴中人物和棍子的图形是清晰凝重的处理, 而背景中的城堡和一些字体的排列则是虚设的。转换到平面构成作品中则要注重画面中的总体虚实的处理。还有比如文字在如图1招贴中的问题。可以从文字的安排去考察, 版式下面的主要文字和版式右面的辅助说明文字都不是一种粗细和宽窄的, 也有虚实的变化。这些在招贴中的独具匠心都可以转换成平面构成中的不同的粗细线, 不同的虚实线。再有, 在招贴中城堡的处理特意添加了肌理效果, 使得整幅招贴的画面中心更加突出, 质感的比较更加耐人寻味。同时包括招贴中图与地的对比, 即形象和空间的大中小对比, 即主要画面和次要画面的关系。还包括画面黑白灰的对比, 节奏和韵律的总体把握, 画面各元素轻重的对比, 元素密集和疏散的对比, 位置和方向的秩序性对比等。以对比为主线的进一步转换练习, 可以使学生获得平面设计的多种方法和技巧, 并认识到这些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的综合运用。这种练习把重复、渐变、对比、密集等比较枯燥和抽象的作业形式有机联系起来, 在最短的时间内演变成学生的一种平面设计能力。当然, 这个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根据学生素质和基础的差异因人而异。

综上所述, 这种逆向思维转换训练, 可以说是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的训练。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对基础与专业课程相互衔接的认识更加清晰, 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为知道了怎么学和学什么, 学生学习起来不再盲目和迷茫, 积极性自然提高了。平面构成课程中还存在其他很多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和探讨, 但我们不赞成轻言废弃和一味沿袭老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特别是设计基础的经典课程。

参考文献

[1]伍立峰.教学设计创新与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J].装饰, 2007 (1)

[2]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6)

构成训练 第2篇

平面构成教学中视觉训练方法的创新思考 作者:王利支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5期

摘 要:在平面构成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分析、构想、表现、创造会影响到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美表现规律和一些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外,还应当有所创新,应用一些新的有效的视觉训练方法。

关键词:平面构成;训练方法;创新

平面,是针对三次元空间而言的二次元空间的概念。在二次元空间中,将各种点线面或基本形等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规则和创作意图进行编排,将会成为不同种类和样式的造型艺术设计。在平面构成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分析、构想、表现、创造会影响到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一些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简而言之,即是让学生如何初步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对于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外,还应当有所创新。本文将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之上,继续探索不同的视觉训练方法。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

平面空间中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和基本形。对点、线、面和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会产生无穷变化的图形和特殊的视觉效果。平面构成的设计训练即是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平面构成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有: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基本形的训练、重复、近似、渐变、辐射、特异、密集、矛盾空间、肌理。从现在国内的教科书来看,这些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有,而且依照这些训练方法所做的作业虽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目前国内平面构成的视觉训练方法在原来引进平面构成这一门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探索和前进,但并未形成新的系统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相当部分教材的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显得较为保守,这对学习者形象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很多学生在学习完平面构成后,又完全独立的分割的去学习另外的专业课程。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平面构成对于专业课并没有什么作用。这种隔阂和分化状态其实源于课堂训练与实际设计的脱节,源于理论知识的局限和缺乏延伸。在平面构成课程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一张张缺乏创意的做工精致的作业,这对于专业设计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平面构成课程的视觉训练方法迫切需要改善、创新。平面构成中基本元素之视觉训练方法的创新思考

如何超越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平面构成课程与专业设计的联系和实际用处,这是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首先需要一种创新教学思想的指引,才能主导接下来的每一步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而言,讲课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延伸和拓展。

2.1 主题性启发式练习

启发式练习是一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应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去思考一个主题性的问题,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思维,找到问题的多种可能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进行引导性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了解该训练主题能够训练什么,能够锻炼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也会积极而主动。

2.1.1 一个主题形象的练习训练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练习的作业基本上会有10张左右。在做这10张作业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选择一个形象,以此形象做全套构成练习。这种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形象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感性思维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形象在具备特征的条件下,可以以具象、半具象、抽象等不同的形态出现。比如说以蝴蝶为主体形象,那么在全套构成作业中,无论是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空间、密集还是肌理,主体形象都是蝴蝶,这个蝴蝶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装饰风格的,只要能够体现出训练主题就可以出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平面构成练习的过程中能够由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进行具象与抽象结合的练习,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果配以任课教师的有意引导,还能够较为具体的体会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联系。比如说用蝴蝶做近似构成的练习,如果适合到专业设计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以蝴蝶为主题的近似构成图形将会在包装设计、海报设计、标志与VI设计、书籍设计等等中怎么运用?如何运用?这都是任课教师引导的范畴。在以往的训练方法中,每一个主题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感觉就是仅对抽象形式的训练,学生对于突然的面对抽象形式的练习,自然有些手足无措,甚而理解不了就放到一边去。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门课程的实际用处,学习的时候就比较被动,产生不了好的学习效果。

2.1.2 一个主题词的练习训练

选择一个词做为主题,发挥联想,联想一个句子或一个场景,做点、线、面或或全套作业的练习。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的区别在于,这种方法可以联想出不同的形象,甚而整个画面,而上一个方法只是一个形象的不同形态。如:“飘”:蒲公英的飘落、雨点的飘落、断线风筝的飘落、、雪花的飘落……以此作为练习的场景。可以预见,虽然主题只有一个“飘”字,但是联想出来的每一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画面独立存在。如果说选择了其中一句如“秋风中树叶的飘落”作为主题元素,那么,在做平面构成作业时该如何去运用这些元素呢?显而易见,树叶的飘落是极易做“密集”这个主题的训练的。如果把树叶作为点线面的元素来看,那么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也是很容易就能做出来的。其他的主题性练习,依次类推,也是很容易就有创意的。有了创意就要表现,在这里,就涉及到表现形式了。如果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来做平面构成的主题训练,如蝴蝶、花、树木、叶子,等等,学生当然会极易理解,也会按照一定的美的形式去表现。以具象形式来表现就是需要学生对图有一定的取舍。如果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那么就需要对诸如蝴蝶、花、树木、叶子等等进行一系列的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最后的抽象结果将成为主题训练的主要形象。如果是以半抽象的形式出现,就需要对具象物体进行变化,适当抽象而不是完全抽象,半抽象具有一定物象的特征,但经过提炼,较为概括。在平面构成主题性的练习过程中,既可选一个主题形象,但是以不同形态来贯穿始终,也可以同一个形象在多个主题中同时呈现,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创意和对于画面的安排。

2.2 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的训练

在平面构成中,主要强调的是抽象形式构成规律的知识和方法。对于人类认识而言,抽象形态是一种认识上的高级阶段。大学生在接受平面构成课程训练之前,大部分只接受过素描、色彩、速写这类具象到具象的训练。这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接受纯粹抽象点线面的训练,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这是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等等,与其不断的回答这些问题,还不如从根本上直接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在平面构成课程练习之初,就是抽象的点线面,这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在此时就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如抽象形是一个圆点,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点或在投影仪上放映圆点,采用提问式的启发方式,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各种各样的。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举例。有了这样一个诱导,那么接下来的发散思维就比较容易了,一条直线是什么?一个方形是什么?例如:直线是地平线,直线是一排人,直线是大街……以此类推,学生就会明白具象是什么,抽象是什么,自己要做的又是什么。接下来就可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幅图片,对该图片进行点、线、面的抽象化,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明白平面构成课程是要干什么了,只是这种训练对于专业设计有什么好处他们还不甚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的找一些范例,最好是相关专业的范例,来进行抽象到具象的分析。真正的让学生明白平面构成课程是干什么的,于专业设计有何用处,有了这个认识,平面构成作业其他的项目训练就会变得目的性强而易操作了。

2.3 其他训练方式

平面构成的训练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作为一门课程,我们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应该是发挥和创造。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将会良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3.1 不限制绘图工具和材料

在做平面构成作业时,最好不要限制学生的绘图工具和材料,而应该鼓励多做尝试。因为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材料所制造的画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要针对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这样学生所做的作业才会呈现出多样性来。既可以手绘,也可以电脑绘制。电脑绘制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应用软件方面的设计能力。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材料来达到不同的效果,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工具,甚而鼓励他们创造“工具”,可以说,一种工具就代表着一种效果。工具和材料的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使作品呈现不同的效果,还可以使设计草图有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现,从不同的方面触动观者的感受。

2.3.2 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延伸、拓展

在平面构成课程之初,应对其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进行梳理和理论探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能够融会贯通,既有理论的介绍、支撑,又有实践的练习。那么理论不会显得枯燥,实践不会显得浅薄而无目的性。可以从作品分析来展开理论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理解理论、活跃构思、增强想象力、提高鉴赏力。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可以让学生明白平面构成从哪里来,是什么内容;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习近平面构成有什么作用,如何作用等等。

2.3.3 手绘和电脑配合在平面构成的作业中,主张以手绘与电脑配合作图。手绘作业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培养工整、细致、干净的良好作图习惯;电脑设计则益于创造力的发挥。因为在电脑软件中,可以迅速的更改设计方案,把时间集中在创意构思上,这样可以不用花过多时间在于作业的如何工整上面,作业速度成倍增长,质量也会有所保证。配合手绘,则可以避免电脑语言的千篇一律性。只有二者有效配合,平面构成的作业才可能在数量和质量、多样性、个性和创造性方面兼顾,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

2.3.4 与专业设计课结合机械式的点、线、面的教学训练未免显得枯燥,即使将点、线、面与一些元素替代也会如此。结合专业课来进行平面构成的教学,则可以避免训练的枯燥、画面的机械、冷酷。比如说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版式设计,从本质来看,基本都是点线面的组合。可以说,任何设计分析到最终,都是点、线、面、体。这和平面构成这门课程的训练初衷是一致的。平面构成的初衷就是探讨事物的构成本质,用纯粹的点、线、面来形成不同的美的形式,再将这些不同的美的形式根据不同情况,适用到不同的设计中去。这些设计自然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其实,它可以延伸到任何设计中去。

以上所有介绍的平面构成训练的方式方法,都是在传统训练方式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一些方式方法之外,还可以加强传统图形、地域图形与平面构成的联系,可以在教学中有意的去引导。在传统训练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创新思维。在学生作业完

成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吸收和表达。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善,可以使平面构成的教学更易为学生接受,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易和专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这种思维训练活动能更有效的服务于专业设计,使学生领悟到构成的本质和重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专业设计的能力与品位。

参考文献:

构成训练 第3篇

关键词:平面构成训练;创造性思维方式;促进作用

创造性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新颖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探索规律,从而得到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在实践中,平面构成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一、在开放的审美创作中开拓新思维

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构成和近似构成是在重复的骨骼中进行设计的。它的具体做法是对正方形进行分解,在规定数量、规定大小的一张白卡纸或白板纸上,用线分割,然后粘贴组合,创造出不同个性的新形态。设计中的开放不是没有要求,而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比如,在点线面综合构成中有一组命题作业“春夏秋冬”,以往这类作业中总会有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元素让人_看就知道哪幅是春,哪幅是夏,特征是鲜明了,但美的元素失去了。学生的思维还是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禁锢着,后来加上一条要求:越抽象越好,越不像越好,一直抽象到自己也看不出是什么为止这样以来,学生的思维便从那个有型的春夏秋冬中解放了出来,找到了新的元素,构图的美感和作品的层次—下提升了很多。

这种训练方式打破了在设计中再现自然的惯性思考方式。正方形是抽象的形状,它脱离了自然形的象形性,想象、构思的过程不受具象的限制和束缚,更多的是自由和开放。一线分割平面,很容易由公用边界线产生公共空间关系。分割构思设计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而且必须具有严谨性,这正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本质元素。分割后产生的抽象形是具有一定形式感的基本形,这是最原始、最基本、最纯粹的形,是创造性思维的初始战果,是寻找造形因素的起点。

有了基本形,设计便可以进入创造性组合阶段,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进行基本形的重复或近似构成设计。设计时,先把分割好的单形在框架中试摆,进行基本形的组合,经过反复的推敲调整后再进行粘贴固定。在创造性组合阶段,从拓展第一图形以产生第二图形,再通过与第二图形相关联元素产生第三图形、第四图形等。这种联想体现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受,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发的本能,是创造性的,是无限的。

二、在标题的确立中提升创造思维

创造性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美与不美的复杂呈现,必然要选择和调整。当一种设计方案确定后,如果调整仍达不到审美的范畴,就要考虑是否推翻这种方案,再次确立设计目标,直至作品产生理想的审美感受。在重新构思与立意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作品确立标题。因为设计是抽象的,它产生的图形和情感诉求是不确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作品的标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更大范围地释放作品所产生的美,通过标题与观众产生共鸣,进而深化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鉴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人格素养、获得的经验和个性的区别,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怀着谨慎和开放的态度来支持他们的创作,教师认为不具备美感的作品不能简单地否定,而应提供一个参考意见。针对那些独具匠心的构思,教师要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达到鼓励学生的丰富性、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有充满鲜明个性的作品,学生也才有兴趣徜徉在这样的审美创造活动中。

三、在自由的实训中磨炼直觉思维

人的想象力除了创造性思维,还包括直觉思维,即顿悟、灵感。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它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具有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等特点。很多高端的艺术品往往不仅产生于尝试,还可以产生在尝试失败之后的灵光一闪,即顿悟的灵感。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是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进发,虽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但是它清晰地触及了事物的“本质”。

平面构成实训中所涉及的基本形的分解与重组,组合形的选择与调整,对形成和掌握意象的审美理解,情感诉求和标题的确定等,均离不开灵感和洞察力的作用。在多次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开始一次又一次地飞转,思维一次又一次地被放飞,最终所设计的作品效果一次比一次好,标题也越来越与作品的寓意相吻合,也更能展示作品的深意。学生在创作中的思维被完全释放,全然不受逻辑思维的束缚与限制,积极的情绪和表现让精神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很多优秀的作品,不单是他们想象力的产物,同时伴随着灵感的火花。平面构成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灵感的敏感性,纵向开发了学生的洞察力,而且更好地开拓了学生训练的场地。

四、在多变的视觉形象中追求创造性思维的永恒

多变的视觉形象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视觉能力,启迪设计灵魂,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奠基作用。永恒的形式追求离不开多样的视觉形象,平面构成中的形是多变的,是丰富的。比如,点的形态就有无数种,规则的点、不规则的点,圆形的点、方形的点、星形的点、菱形的点,只要在画面中足够小就有点的视觉形象。而线的多样性并不逊色于点,简单来说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正是这两种看似平常的线却能够衍生出无数种形状的线,只要是宽度狭窄、长度明显,在平面构成中就是线的视觉形象。面更是如此,在平面构成中的视觉形象不仅是点的密集、线的移动轨迹,面还有与背景的密切关系,图形是面,背景或环境同样也是面。多样的视觉形象在美的形式规律中有意或无意地组合,都能够产生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比如,能给人强烈力量的重复构成和能带人动起来的渐变构成就是有意的产生,而肌理构成可能就是无心之作了,也许是无意间打翻了一瓶墨,也许是你疲惫时的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带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规律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完美的形式。

多变的视觉形象为形式美的追求奠定了基础,形式的追求提炼升华了多变的视觉形象。平面构成中不管是单形还是组形都有其独特的美的形式,单形的美具体,组形的美意象。或许正是这无数个具体美才造就了意象美,也正是在美的质的飞跃过程中塑造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惯性,这种惯性将对学生的其他设计影响深远。

五、结语

教师在平面构成训练中可用开放的审美创作开拓学生的新思维,在标题的确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自由的实训中磨炼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多变的视觉形象中促进学生追求创造性思维的永恒。平面构成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最佳手段,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追求形式美,展现形式的情感表现,逐步准确地表达设计意象。

构成训练 第4篇

一、在开放的审美创作中开拓新思维

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构成和近似构成是在重复的骨骼中进行设计的。它的具体做法是对正方形进行分解, 在规定数量、规定大小的一张白卡纸或白板纸上, 用线分割, 然后粘贴组合, 创造出不同个性的新形态。设计中的开放不是没有要求, 而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比如, 在点线面综合构成中有一组命题作业“春夏秋冬”, 以往这类作业中总会有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元素让人一看就知道哪幅是春, 哪幅是夏, 特征是鲜明了, 但美的元素失去了。学生的思维还是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禁锢着, 后来加上一条要求:越抽象越好, 越不像越好, 一直抽象到自己也看不出是什么为止。这样以来, 学生的思维便从那个有型的春夏秋冬中解放了出来, 找到了新的元素, 构图的美感和作品的层次一下提升了很多。

这种训练方式打破了在设计中再现自然的惯性思考方式。正方形是抽象的形状, 它脱离了自然形的象形性, 想象、构思的过程不受具象的限制和束缚, 更多的是自由和开放。一线分割平面, 很容易由公用边界线产生公共空间关系。分割构思设计不仅要具有艺术性, 而且必须具有严谨性, 这正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本质元素。分割后产生的抽象形是具有一定形式感的基本形, 这是最原始、最基本、最纯粹的形, 是创造性思维的初始战果, 是寻找造形因素的起点。

有了基本形, 设计便可以进入创造性组合阶段, 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进行基本形的重复或近似构成设计。设计时, 先把分割好的单形在框架中试摆, 进行基本形的组合, 经过反复的推敲调整后再进行粘贴固定。在创造性组合阶段, 从拓展第一图形以产生第二图形, 再通过与第二图形相关联元素产生第三图形、第四图形等。这种联想体现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受, 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发的本能, 是创造性的, 是无限的。

二、在标题的确立中提升创造思维

创造性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美与不美的复杂呈现, 必然要选择和调整。当一种设计方案确定后, 如果调整仍达不到审美的范畴, 就要考虑是否推翻这种方案, 再次确立设计目标, 直至作品产生理想的审美感受。在重新构思与立意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作品确立标题。因为设计是抽象的, 它产生的图形和情感诉求是不确定的, 这种特性决定了作品的标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更大范围地释放作品所产生的美, 通过标题与观众产生共鸣, 进而深化作品的意境,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鉴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人格素养、获得的经验和个性的区别,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 怀着谨慎和开放的态度来支持他们的创作, 教师认为不具备美感的作品不能简单地否定, 而应提供一个参考意见。针对那些独具匠心的构思, 教师要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达到鼓励学生的丰富性、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只有如此, 才会有充满鲜明个性的作品, 学生也才有兴趣徜徉在这样的审美创造活动中。

三、在自由的实训中磨炼直觉思维

人的想象力除了创造性思维, 还包括直觉思维, 即顿悟、灵感。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 它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 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 具有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等特点。很多高端的艺术品往往不仅产生于尝试, 还可以产生在尝试失败之后的灵光一闪, 即顿悟的灵感。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 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 而是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 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 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迸发, 虽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 但是它清晰地触及了事物的“本质”。

平面构成实训中所涉及的基本形的分解与重组, 组合形的选择与调整, 对形成和掌握意象的审美理解, 情感诉求和标题的确定等, 均离不开灵感和洞察力的作用。在多次实训过程中, 学生的大脑开始一次又一次地飞转, 思维一次又一次地被放飞, 最终所设计的作品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标题也越来越与作品的寓意相吻合, 也更能展示作品的深意。学生在创作中的思维被完全释放, 全然不受逻辑思维的束缚与限制, 积极的情绪和表现让精神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很多优秀的作品, 不单是他们想象力的产物, 同时伴随着灵感的火花。平面构成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灵感的敏感性, 纵向开发了学生的洞察力, 而且更好地开拓了学生训练的场地。

四、在多变的视觉形象中追求创造性思维的永恒

多变的视觉形象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视觉能力, 启迪设计灵魂, 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奠基作用。永恒的形式追求离不开多样的视觉形象, 平面构成中的形是多变的, 是丰富的。比如, 点的形态就有无数种, 规则的点、不规则的点, 圆形的点、方形的点、星形的点、菱形的点, 只要在画面中足够小就有点的视觉形象。而线的多样性并不逊色于点, 简单来说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 正是这两种看似平常的线却能够衍生出无数种形状的线, 只要是宽度狭窄、长度明显, 在平面构成中就是线的视觉形象。面更是如此, 在平面构成中的视觉形象不仅是点的密集、线的移动轨迹, 面还有与背景的密切关系, 图形是面, 背景或环境同样也是面。多样的视觉形象在美的形式规律中有意或无意地组合, 都能够产生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比如, 能给人强烈力量的重复构成和能带人动起来的渐变构成就是有意的产生, 而肌理构成可能就是无心之作了, 也许是无意间打翻了一瓶墨, 也许是你疲惫时的一个失误, 都有可能带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规律与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个完美的形式。

多变的视觉形象为形式美的追求奠定了基础, 形式的追求提炼升华了多变的视觉形象。平面构成中不管是单形还是组形都有其独特的美的形式, 单形的美具体, 组形的美意象。或许正是这无数个具体美才造就了意象美, 也正是在美的质的飞跃过程中塑造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惯性, 这种惯性将对学生的其他设计影响深远。

五、结语

教师在平面构成训练中可用开放的审美创作开拓学生的新思维, 在标题的确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自由的实训中磨炼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多变的视觉形象中促进学生追求创造性思维的永恒。平面构成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最佳手段, 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追求形式美, 展现形式的情感表现, 逐步准确地表达设计意象。

摘要:平面构成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开放的审美创作可以开拓新思维, 确立标题可以提升创造思维, 自由实训可以磨炼直觉思维, 多变的视觉形象可以加强对形式美的追求提炼。可以说, 平面构成训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最佳手段, 它以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审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激发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动力, 锻炼及提高学生的顿悟能力。

关键词:平面构成训练,创造性思维方式,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构成训练 第5篇

舞蹈“即兴”的广义概念是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仅就当时的感受创作、表演舞蹈的过程。那么舞蹈编导课程中的即兴训练的概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由于教学训练目的需要,舞蹈即兴在编导课程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即兴”,“即兴”的后面是有条件性、层次性、结构性的即兴。

一、条件性即兴的训练价值

条件性即兴是舞蹈编导课程训练中最常见的类型,它是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相关条件指令进行舞蹈即兴的过程。主要包括主题(命题)即兴、音乐即兴、运动限制即兴、空间限制、特定场景、特定情绪等条件即兴,这类型的即兴一般具有一定条件指向的束缚性和训练目的明显特定性的特点。训练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丰富学生身体语言,防止习惯性的“陈式化”语言

舞蹈身体语言的开发与丰富,是学生舞蹈编创的基础,即兴是激发学生身体语言的重要方式,广义的开放性即兴容易让学生进入自我习惯性的“陈式化”,不利于学生身体语言潜能开发。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出现?根据学生情况设定一定限制性条件的即兴是防止学生习惯性动作的出现将是有利的措施。例如从学生人体运动规律上看,人体运动受到大脑潜意识的驱使导致运动规律有一定习惯性。在习惯性的潜意识推动下,学生都喜欢用常规的身体部位、关节运动,如手臂、腿部等。如果我们能限制学生习惯性的身体运动部位及关节的话,那么学生在即兴过程中将改变以往的即兴惯性,自主意识的寻找身体其他部位、关节运动,例如头部、脊柱、肩等,舞蹈即兴就成为了动作的开发探索过程。这样一来全新的部位、关节运动带来了学生身体语言的一次发展与革新。

(二)针对性的训练,目标清晰、效果显著

条件性即兴在编导课程教学训练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即兴训练。对于音乐素养不高的学生多以音乐即兴为主,让学生多听多理解,培养学生乐感、形成理解音乐主题情绪及把控音乐的能力。对于主题把握不透彻的学生以命题为主。同理其它空间、调度流动等意识不强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针对性的条件即兴训练,针对性的训练,目标清晰,直接因材施教。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教学,将会有力解决学生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明显效果。

二、层次性即兴

层次性即兴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递增或递减具有明显层次性的即兴过程,主要包括情绪层次即兴、主题层次即兴、空间层次即兴、节奏层次即兴等,这类型的即兴具有明显的层次递增或递减性特点。训练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深化学生层次认知

在常见的即兴训练中,学生对即兴的认知一般主要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达到舞蹈编创的深层次要求。以情绪命题即兴“喜”为例,学生一般只是单纯的表现喜悦的情绪,不会做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喜?怎样喜?学生没有思考。若让学生层次渐进的即兴,效果将不一样。学生会思考喜悦的原因与程度,根据即兴要求控制情绪的表达,也许就出现了暗喜—喜—狂喜等递增或递减的情绪变化。

(二)强化层次拓展

我们还以情绪命题即兴“喜”为例再次进行说明。当学生认知到即兴中的“喜”从何来?就出现了即兴的动机。在舞蹈即兴的“喜”动机下怎么表达喜这一情绪就会有很多形式可以选择,这样学生就会考虑用怎样的递增、递减或参杂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主题,进而根据具体即兴的需要进行了层次性拓展。

三、结构性即兴

结构性即兴是舞蹈即兴教学中比较难把握控制的一种类型,它是学生在教师给定一定戏剧结构、主题情感结构、矛盾冲突的情况下进行舞蹈即兴的过程。主要包括:戏剧结构即兴、情感结构即兴、矛盾冲突结构即兴等。这一类即兴有明显的结构框架性的特点。训练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奠定学生舞蹈结构框架概念意识

从一个优秀完整的舞蹈作品要求来看,舞蹈作品需要拥有较为明显的戏剧矛盾结构框架,清晰的情感脉络和内在融入的主题核心思想。可见有一个结构框架意识对我们舞蹈编创过程的重要性,从舞蹈编导课程中舞蹈即兴的结构性的训练价值就是要给学生灌输作品结构框架概念。我们就戏剧结构上分析,学生即兴必须经过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等过程,简单的说学生即兴过程必须清晰的表达出什么动机引发我们即兴(开端)、怎样发展动机(发展)、如何烘托主题(高潮)、再次回归强调主题动机(尾声)。结构性即兴因为内在要求就是要学生有计划结构的即兴,这为后期学生编创完整的舞蹈作品奠定了一个结构框架概念。对舞蹈作品结构的意识形成有着积极意义。

(二)提高学生编创综合能力

结构性即兴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方法,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对舞蹈本体动作的动机提取、动机发展、动机变化的结构重组能力,更加强调学生对即兴的整体布局,主题结构的全面把控,把舞蹈即兴从单纯的自由没有内涵的过程转变为有一定结构、思想、情感的结构性即兴,此时的即兴舞蹈是具有明显的戏剧结构,清晰的思路情感和丰富内涵的艺术表达。

四、舞蹈即兴在舞蹈编导课程中的训练价值构成及体现

舞蹈即兴是舞蹈编创的常规技法和课程训练主要内容,因其“即兴”、“自由”的自身属性,为舞蹈编导课程教学训练带来了很多的实践意义。作为一门要求善于启发思维,勇于创新的舞蹈创造性课程而言,舞蹈即兴在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训练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它的训价值构成与体现是如何在课程教学训练中呈现的呢?

(一)训练价值构成

舞蹈即兴在舞蹈编导课程训练的价值构成主要包括舞蹈技法训练和舞蹈编创思维两个价值构成部分。第一、从技法层面看舞蹈即兴是打开舞蹈编创的一把“钥匙”,作为编舞技法是舞蹈即兴引入教学后实现从舞蹈观念转变为科学系统的编舞技法及教学手段的结果。就价值构成而论,舞蹈即兴的价值构成是技术方法、训练手段的集合。在形式上体现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即兴训练技法。根据训练目的又可以分为单一训练及综合训练,例如单一训练包括单一局部动作即兴训练、单一情绪即兴训等,综合训练主要包括综合关节部位训练、综合空间节奏速度训练、综合调度情绪主题训练等。第二、从思维层面看舞蹈即兴是舞蹈编创的思想解放的“催化剂”,舞蹈即兴的“自由”、“即兴”的属性是一种随心而舞的过程,在舞蹈编导课程训练中往往打破了以往的固定教学思维模式,可见舞蹈即兴是促使编创思想蜕变的方式。就价值构成而论,舞蹈即兴的价值构成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维过程。具体细化而言:当我们在舞蹈编导课程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设定的限定因素就是有意识的即兴,而随性即兴,不受外在因素影响随主观而动的就是无意识的舞蹈即兴。

(二)训练价值的体现

基于上述舞蹈即兴在舞蹈编导课程训练的价值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舞蹈编创技法与舞蹈编创思维价值两个方面。从技法上看,舞蹈即兴是舞蹈编导课程中重要的一种编创手段及技法。它为舞蹈编创教学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教学技法理论和实践训练手段。从思维上看舞蹈即兴是舞蹈编导课程训练思想观念的革新因素。舞蹈即兴因其自身的随机性成分,在训练过程中易于学生随兴而舞,使得随兴而舞的意识、内涵不易受到时间、空间、主题、意义的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凸显了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强调了情感的自我人性化宣泄。摆脱了以往课程训练的刻板、僵化的思维观点,为我们的教学训练及舞蹈编创带来了寻求自由、以人为本的思维。从思维上看舞蹈即兴是舞蹈编创的基石,它打破了在课程训练中思维与想象思维的门槛,提高了课程训练实践效果。舞蹈即兴开启了舞蹈编创的思维天窗,为舞蹈编导课程教学训练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模式,解答了舞蹈编创训练课程的难题,成为了有效密码。

摘要:本文从舞蹈即兴的类型角度出发,提出即兴的条件、层次、结构性三种理论类型观点,进一步以三种即兴类型探讨舞蹈即兴在舞蹈编导课程中的训练价值构成及体现。

构成训练 第6篇

一、新课程的材料使用和构想

(一) 对新材料——线绳的思考

1.对材料的思考会引发一些新的想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探索的空间, 尝试通过材料的研究, 培养学生通过新材料的重新组合, 提高对造型的认识。而这些材料要满足的要求是:熟悉亲切,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制作难度低。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自己寻找美、发现美。如不穿了的毛衣、丢弃的各种绳子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再创造的第一手材料。材料的色泽、肌理和形状是已然存在着的, 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省却了绘画的技能操作环节的过程, 直接进入创意阶段, 生活中司空见怪的东西是我们创造的资源, 爱护环境、美化环境, 继而创造了美, 变废为宝。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会变成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抽象物等新造型。正是由于材料运用的创新, 引发了对造型再创造的认识, 强调了创意能力的培养。

2.利用材料的色泽、肌理、形状进行物体间的重组和再创造。

我们对线绳材料课程进行了分类。

(1) 从表现形态上分:

有线绳构成的平面性装饰作品;有设计制作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性作品。

(2) 从表现形式上分:

有具体的内容或形态的线绳构成具象性作品;有注重形式不考虑主题内容抽象性作品。

(二) 对拓展型课程内容的思考

拓展型课程的内容空间很大, 范围很广。之前, 我们也考虑过好多项目, 但没有特色。线绳构成这个项目比较标新立异, 是我们有选择的研发, 具有新特色的艺术课程内容。

拓展型课程内容的开展需要简便易行、容易操作。易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对课程的兴趣。纤维艺术制作形式单一, 无非是编织或刺绣, 且制作过程漫长, 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我们的方法是粘贴, 主要表现如何运用材料来凸显个人创意, 简便易行、容易操作, 容易出效果。

(三) 形式美的追求——表现方法

平纹法。平纹粘贴法的特点表现为工艺较为简单、易于掌握。画面效果变化细腻, 色彩间穿插较为生动、自然, 形体的表达可利用不同的色线进行多层次的变化, 富于动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起绒法。起绒继承了传统的挂毯工艺并加以发扬。这种技法着力于用裁剪或抽丝出的丰富的线头效果来组织出优美的画面, 剪切或抽丝出的线头长短又可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空间层次, 显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有时人们称之为挂在墙上的软浮雕。

混贴法。由于各种不同的技法有其不同的肌理欣赏效果, 富有多层次的变化, 利用此种混贴方法设计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二、新课程实施的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平面拼贴画

线绳构成课程的初步阶段是简单的平面拼贴画。知道简单的造型原理, 了解形式美的法则, 点、线、面的构成关系等;通过触摸毛绒绒的质地和充满了张力的线条, 体验朴素的材质语言所表现出的视觉美。

2.第二阶段:立体制作

让学生寻找不同形态的废弃物进行自主的探索和艺术表现。学生经历的创作过程:第一步, 观察与收集 (材质不同的线绳和形状各异的瓶子等) ;第二步, 想象与发现 (发现想象中物体的材料) ;第三步, 搭配与制作 (材料之间的组合、粘贴、成品)

3.第三阶段:服饰设计

有了一定的立体造型能力, 课程研究在形式上有个飞跃, 即以线条和环保为主题的服饰设计作品登上了课程的舞台, 掀起了又一场线绳艺术创造的运动。除以前的材料外, 可以海阔天空地采用一些新型材料, 如铁丝、电线等线形构成物质。

三、新课程的学习项目与过程

1.艺术欣赏

当我们初次进行课程活动引导时, 最常见的视觉刺激大多是图片或录像等, 除了这些以外, 还可以利用艺术品作为引导, 作为媒介。进行引导时, 可观摩美术馆、博物馆与课题相关的艺术品, 或者利用现代科技上网搜索需要资料, 由此引申出与教学相关的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其视觉美感。

2.线绳材料、综合素材的运用

线绳纤维艺术现代人称“软雕塑”。让学生不满足于平面创作, 而走向创作立体性作品。三维立体性作品的选材分两步。第一步选材:选定废旧物作内胆或支撑物, 由此发挥想象力而具体构思。之后要进行第二步选材:构思成熟再选材, 最后确定要做的小稿并设计配色。材料形式多变的艺术活动, 益于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三维空间和动手能力。

3.了解造型、构成原理

了解造型和构成原理是学与教的核心。通过了欣赏、选材, 要围绕造型原理进行想象、制定创作的框架。新课程加入了美术造型的原理原则, 可让学生重新认识事物, 有秩序地统合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具象”为“抽象”, 以构成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性和创造性, 同时体会归纳“简单”产生的美。

4.绘画创作与个人想象

学生先构思所要创作图案的小稿, 发挥想象力, 结合所要用的材料进行设计。服饰设计还要考虑材料特征和工艺手段;然后根据设计的初稿及需要去选择材质形态。可以借物体的形态进行想象。边想象边制作, 边摸索边创作, 最后完成作品。

5.集体创作与动手实践

我们可以发展以美术为引导的社会性活动——集体创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发扬每个学生个体的长处, 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 共同协作。这样, 既让学生明白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 又能学习如何彼此包容和相互尊重。

四、新课程《线绳纤维构成》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价值评价

1.知识目标达成。

通过自己动手选材制作, 学生拓宽了艺术视野, 在探索艺术表现的个性和共性知识的同时, 拓展美术学科和艺术、社会发展的知识面, 提高美术育人的成效。

2.技能目标达成。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遇到事件有自行解决的能力, 从而提高了生存能力。线绳构成强调动手, 在制作过程中, 可提高动手能力, 体现审美个性, 培养出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达成。

自信心和毅力是做任何事情成功与否的关键, 尤其在线绳构成艺术中更需要这种精神。只有坚持到底, 才能使“创新”变成现实。课程提供了发现生活美、创造生活美的一个空间, 培养了学生自觉美化生活的情感, 提高了其想象、交流、合作能力。

摘要:在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和上海二期课改精神的指引下, 笔者从使用材料入手, 引发对新材料、新工艺、新制作的思考, 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线绳纤维构成”的课程计划和阶段目标, 通过艺术欣赏、材料运用、了解构成原理等过程,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充分利用材料已有的色泽、肌理和形状的语言, 直接进入创意造型训练。新课程倡导——发掘材料、保护资源与美化环境,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又锻炼提高了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材料,创意造型训练,学生

参考文献

[1]壁饰环境艺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5, 12.

[2]吕品田.现代构形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7, 12.

[3]陆红阳, 李明伟.现代设计学校.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 6.

上一篇: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下一篇:积极人格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