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人际关系范文

2024-05-22

不良人际关系范文(精选12篇)

不良人际关系 第1篇

当事人信息的身份背景:王某, 女, 19 岁, 大一新生, 独生女。

主诉问题情况:入学后, 情绪一直压抑和低落, 最近十多天晚间持续出现睡眠困难, 不愿回宿舍, 自己感觉世界是多么不可琢磨, 人与人的关系怎么这么复杂, 甚至产生了要退学的想法。

来访者称自己从未有过集体住宿经历, 很难适应, 既要保持自己的生活空间, 又要关心他人, 加上自己又是独生子, 自我个性取向较强, 以至于在宿舍中, 同寝室的同学都曾与之发生冲突, 她觉得无法忍受下去, 因此, 回家告知家长, 提出退学要求。

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2 简要分析

2.1 评估和诊断

状况评估:根据咨询获得的所有信息, 可以得出来访者精神状态不佳、神情焦虑;根据医院的诊断报告其身体无明显躯体异常情况, 缺乏器质性病变依据;社会交往方面出现问题, 宿舍人际关系紧张。诊断鉴别:来访者思维正常, 没有幻觉、妄想, 行为没有异常并能主动咨询求助, 故能排除精神疾病;来访者入睡困难时间较短, 除了宿舍人际关系紧张, 学习和生活比较照常, 故能排除神经症。诊断结论为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2.2 问题成因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在独立生活上,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属90后, 来自城市里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 由于平时父母照顾过多, 独立生活的能力比较差, 本案例来访者就属于这种情况, 而同宿舍的其他同学, 生活自立能力比较强, 因此, 对她的不爱干净、不整洁十分反感。

存在认知错误:认知缺乏科学依据, 在友人关系上, 盲目地将人划分类型。目前, 许多在校大学生是星座崇拜者, 有的学生在与同学是否交往上, 轻易地根据血型、星座、性格等依据将同学进行分类, 因而形成对同学不正确的看法, 从而导致影响正确人际关系的建立, 甚至由此伤害同学之间的友谊。 本案来访者就是运用星座是否相的方法, 决定是否与哪一位室友交往, 结果导致其中两位同学对她不满, 并且她们对这位来访者的评价也是全盘否定的, 咨询师问这两位同学, 这位同学的优点是什么?她们一起回答说没有。可见, 来访者同两个室友的矛盾, 已经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了。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指导:来访者第一次参加集体生活, 学校和父母方面未能进行及时和必要的引导、帮助新生适应新的环境, 必然造成新生无法适应的结果。在公共生活空间中, 必须遵循社会公德的要求, 来访者没有做到, 虽然, 我曾含蓄地询问来访者是否用过别人的东西, 当然, 她只是承认经过别人允许, 才使用过别人的东西, 坚决不承认私自用过别人的东西。

2.3 咨询方案

咨询的目标设置:近期目标:一是, 与来访者一起探讨目前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二是, 分析不正确认知方式的危害;三是, 来访者共同总结出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和行为方式。

最终目标:与来访者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建立一种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

主要的咨询方法:主要采用艾利斯合理情绪认知疗法 ( 可简称为ABC理论) 。

咨询过程:初期, 咨询师首先要和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期:双方共同讨论如何设定最低目标。后期:让她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咨询结果:现在来访者已经放弃退学打算, 并表示一定要好好思考一下, 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 并且班主任已为她换了一个新的宿舍, 她现在已投入到紧张的考试复习之中去了。

3 咨询过程记录

3.1 来访者室友提供信息

从来访者同宿舍同学对她的评价来看, 宿舍总共四人, 有两位同学同来访者的矛盾很复杂, 其中一位同学讲, 来访者平时喜欢根据星座将别人进行简单归类, 因而对别的同学产生偏见, 这必然会影响与同学的关系。 来访者父母给她的生活费不是很多。 该同学又有网恋朋友, 为了给网恋朋友买礼物等额外支出, 不能再向父母要, 只能靠节省。 由此, 对同学要求也十分苛刻。 另外一位同学讲, 来访者的品行不好, 有一次, 她们一起坐车时, 由于车上乘客比较多, 虽然售票员不断强调上车主动买票, 但是, 来访者始终没有买票。 这位同学还反映说, 来访者总是喜欢使用别人的东西, 如化妆品、洗衣粉等, 别人不给, 她就偷偷使用, 另一同学也证明来访者的确有这种坏习惯。 两位同学还一致讲, 来访者很懒惰, 从不打扫宿舍卫生, 即使是她值日, 也不干, 并且, 不爱整洁, 自己的东西乱放。 这两位同学强烈要求换宿舍, 不愿意同她生活在一起。宿舍的另一位同学与来访者关系还不错, 但是, 最近因为这位同学晚上熄灯后, 仍违规用电, 被来访者告诉了老师, 这位同学知道来访者告密之后, 便不再同其来往。

3.2 来访者母亲提供信息

从来访者母亲对她的评价来看, 咨询师通过电话采访来访者的母亲, 母亲说孩子回到家里, 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一直哭泣, 问她发生什么事情, 她也不肯解释, 只是说不上学了, 要求退学。 咨询师问来访者母亲关于女儿在家里的表现, 她母亲说, 女儿特别听话董事、乖巧。她母亲讲家里生活条件不好, 她父亲是某公司的管理职员, 月收入3000 多元;自己下岗多年, 一直在打零工, 收入每月1500 多元, 因为身体不好, 经常在家休息, 不能坚持经常工作。女儿知道父母能供养她上大学, 非常不容易, 所以, 女儿从不多要钱, 并且生活费是每周回家取一次, 每次返校时都从家里带一些咸菜, 这样可以节省一点儿;在交友方面, 她母亲说, 其女儿放学回到家里, 就不出门了, 写完作业之后, 就上网, 从来没有发现女儿同品行不端的人来往;在生活能力方面, 母亲承认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

3.3 来访者班主任和班级其他同学提供信息

从班主任和班级其他同学的评价来看, 班主任是一位男老师, 平时跟这位同学直接交往很少, 班主任感觉她比较内向, 其他同学也说, 平时同她交往不多, 对她不太了解。

4 个案心得

4.1 注重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也是咨询的第一步。目前, 在校大学生都是90 后, 作为独生子一代, 她们也是伴随互联网出生的一代, 比较面对面的交流, 她们更喜欢使用鼠标。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帮助时, 能够主动到咨询中心来求助, 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4.2 咨询技术使用既要善用一种技术为主、又要融合其他技术

此次咨询中, 我根据自己的特色重点实施合理情绪认知疗法。 通过各种心理咨询方法的学习, 我觉得在掌握一种咨询方法之后, 还要吸取百家之长。 这是我在今后咨询实践中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4.3 人际关系学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独生子一代, 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确需要辅导, 其实, 在咨询中, 学生在咨询中学生常常这样讲:对大学生活不习惯, 缺乏充实感:与周围的人很难作内心的交流;周围的人和自己接近不起来。 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依赖与自立、亲密与回避的矛盾, 既希望与他人密切交往, 也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是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4.4 要正确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七种不良心理阻碍女性正常人际交往 第2篇

人际交往中女性的不良心理有哪些?七种心理阻碍女性正常人际交往

七种心理阻碍女性正常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每个人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无法拥有和谐、友好和可信赖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既无法得到快乐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有益的帮助。为了拥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请女性朋友在与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

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3、多疑心理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5、游戏心理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诚,把别人的友情当儿戏,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不管与谁来往都没有心理的深层次交流,喜欢做表面文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往往闻风而逃,这样的人无法结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

孤芳自赏,以为自己是人中凤、天上仙,是人世间最棒的,把与人交往看成是对别人的施舍或恩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是高高在上,端着个架子,一副骄傲冷漠的样子,让别人不敢也不愿意接近,自然不会拥有朋友的。

7、成见心理

不良人际关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新生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1.1 个人基本资料:来访者,张某,男,12岁,初一学生,身高一米六,体态正常,衣着整齐。四岁前因父母工作关系随爷爷奶奶住,后被父母接回家一起生活。父母过分溺爱保护,经历挫折较少。从小形成内向、被动、依赖的性格特征。来访者不善与人沟通,除了家人外很少主动与他人接触。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史。

1.2来访者主诉:入学后情绪低落,焦虑,内心烦恼,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主动要求母亲带其来咨询。开学至今,内心感到孤独,感觉没有交到朋友。现在班里只有一两个好朋友,但是他认为班里的同学都应该跟他玩得好。上课经常会走神,想家,想妈妈。心里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1.3 咨询观察和他人反应:来访者第一次是由母亲带来的,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希望妈妈离开身边,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刚进来一直都没说话,只是不停打量四周环境。交谈后开始放松,说话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且有条理。根据来访者妈妈的反映,来访者的依赖心很重,上了初中还是父母接送上学。家人都很宠他,不让他干活。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来访者跟其班主任走的比较近,班里的同学都认为他是班主任的孩子,所以对他都很友善。进入初中后,同学的爱搭不理使他备受挫折。经常说郁闷,情绪不高。

1.4 评估与诊断

1.4.1 来访者的主要症状:(1)精神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内心烦恼、焦虑,情绪低落;(2)身体状态:根据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显示无身体异常情况,无器质性病变;(3)社会功能状态:社会交往出现问题,人际关系紧张。

1.4.2 诊断及诊断依据

1.4.2.1 对该来访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1.4.2.2 诊断依据如下:(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由于不知道怎么跟新同学相处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焦虑,苦恼,情绪低落。心理冲突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3)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不满两个月。(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没有泛化。来访者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但效率有所下降。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1.4.3 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无身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无明显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①家人在生活上的过度溺爱和保护使来访者从小就没有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②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指导:来访者遇到问题后,父母没有很好的与其进行沟通,且学校也未能对新生如何主动适应新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③由于入初中后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来访者的过往经验和人格特质所能承受和应对的范围,从而导致来访者产生了一系列痛苦和不良行为。

(3)心理原因分析:①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认为大家都应该跟他玩得好。这是不合理信念中“绝对化的要求”;②情绪方面的原因:对焦虑、烦恼、孤独等负性情绪带来的困扰不能自救解决;③个性方面的原因:从小形成了内向、被动、依赖和自我中心的个性特征。

2 咨询方案

2.1 咨询目标

2.1.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来访者协商,首先确定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①与来访者探询问题发生的原因,让来访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②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学会应对生活,人际交往中的技巧,重建自信;③减少在学习、生活中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

2.1.2 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在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认知模式来逐步改变来访者过去被动、依赖的生活方式,帮助来访者建立主动、开放、分享、理解、相容的人际交往模式,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最终促进来访者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2.2 咨询方案的制定

2.2.1 方法及原理:合理情绪疗法(RET)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又称ABC理论,在该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C。RET的ABC理论指出,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2.2.2 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咨询师双方均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具体条款略)

2.2.3 时间和费用:经分析协商,对该来访者每周进行一次咨询辅导,每次一小时。预计咨询一个半月,共6次。

3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评估和诊断、咨询阶段、巩固和结束阶段。

3.1 第一阶段: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任务: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目标。

过程:(1)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来访者,用开放性问题了解来访者想解决的问题;了解其详细的资料;(2)征得来访者同意后,与其母亲交谈,收集资料;(3)解释什么是心理咨询。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介绍双方的责权义;(4)在咨询过程中,运用倾听技术、鼓励、情感反应、共情对来访者的现状表示理解,让来访者感到温暖,使其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运用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收集相关资料,运用具体化技术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最后与来访者商定咨询目标。

3.2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任务: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学习放松技术。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分析来访者的ABC;寻找和明确来访者引发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驳;引导来访者建立积极的情绪反应,帮助来访者建立合理信念。

过程:(1)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其经历,了解其感受,探索来访者的性格特点;(2)教给来访者放松技术,并练习;(3)帮助来访者正确理解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确认来访者的不良情绪是由于对新生活与同学关系未能得到合理信念的指导而形成了心理冲突;(4)探讨来访者遇到不良情绪时自己内心的想法。针对来访者的一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并重新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3.3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任务:进一步改变来访者不合理信念,强化新的、合理的观念。教给来访者人际关系相处的一些技巧,使其适应初中生活;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过程:(1)进一步纠正了来访者一些“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同时树立信心,善于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优点,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2)巩固效果,改变不合理信念,消除和减轻不良行为,维持合理正确的信念,并将这种合理信念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3)与来访者一起总结成功的人际交往与生活经验,把这种经验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4)引导来访者对咨询过程进行回顾总结与评估,使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布置作业:对咨询过程做一个总结,把来访者自己学习到的新的积极思维方式迁移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不断的强化。

4 咨询效果评估

4.1 来访者自我评价:开始逐渐适应初中的新生活。与同学关系有所改善,并主动学习与同学更好的交往,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相比起以前没有那么依赖父母和老师了。

4.2 父母评价:比起以前开朗很多,不再说自己心理有问题了。在家开始学习做一些家务,也没有原来那么依赖父母了。回家能与父母分享学校发生的各种事情。

4.3 咨询员的评定: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来访者的情绪平静,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来访者能够开始自我认识和探索,增强了自信心且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张慧勇.一例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咨询案例报告.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07):106-115.

不良人际关系 第4篇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一般以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相应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保障;亚文化则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内容。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越高, 亚文化就越丰富, 对主文化的影响力也越大。一般而言, 主文化影响和制约亚文化, 亚文化一方面与主文化有一定背离, 另一方面又丰富和补充着主文化。

就亚文化类型看, 一般包括三种:一是健康亚文化, 二是不良亚文化, 三是中性亚文化。健康亚文化, 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促进作用的亚文化;不良亚文化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阻碍作用的亚文化;中性亚文化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无明显作用, 只是随时代而变迁的亚文化。应该指出的是, 与主文化不一致甚至发生矛盾冲突的亚文化不一定是不良亚文化, 因为主文化中也可能存在某些与社会发展和进步不相一致的因素。

校园不良亚文化可定义为: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不利于自身成长、有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如逃课考试作弊现象、赌博酗酒殴斗甚至群殴现象、悲观厌世现象等。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体性。孤立的个体越轨行为的堆积并不具备亚文化特性, 校园不良亚文化现象存在于学生群体中, 并形成一定的共性。二是整合性。校园不良亚文化, 是同校园主流文化共生的。三是迁延性。不良亚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它也处在积累和演化过程中, 具有可塑性, 一方面, 它可以由一种不良亚文化转向另一种不良亚文化;另一方面, 它也可以转化为中性亚文化或健康亚文化。四是习得性。不良亚文化不是人们天生就有的, 而是后天效仿、接受过来的。

二、学生不良生活行为滋养了校园不良亚文化

校园不良亚文化的表现主要分三种。一是违反校纪校规类。这是学生不良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不叠被子, 不收拾屋子,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乱扔废弃物;不分时间带吃的进教室, 特别是上午课前和课间带早饭;上课经常迟到或早退, 无故旷课, 考试作弊;在图书馆或自习室, 甚至上课时, 不关闭手机;语言不文明, 举止不雅, 动作粗野, 打架斗殴甚至群殴;尤其不礼貌的行为较为普遍, 相当一部分学生, 遇见老师没有一句问候的话语, 更不用说问候同学了;学生的衣着、装饰不符合学生要求等等。二是心理疾患类。近年来学生由于心理疾患所致的不良亚文化现象明显上升。据统计, 目前全国各种精神病人约1600多万人, 而青少年是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心理疾患带来了“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目的渺茫、学习态度消极、追求从道德自我完善转型为商业成功;恋爱观不正当;甚至有部分学生思想颓废、消极厌世直至自杀等等。三是暴力犯罪类。暴力犯罪的逐年增加是学生不良亚文化现象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据报道, 学生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的案件呈上升态势, 主要表现为破坏、抢劫甚至杀人等。

三类不良亚文化现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逐步腐蚀学生的心灵, 如果不加以引导、管理, 将影响学生的素质, 乃至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校园不良亚文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违反校纪校规类, 恰恰就是学生不良生活行为的表现。因此, 所谓学生年龄小, 其生活小节无关紧要, 也无须注意, 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其实“小节”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并影响其学习、生活。学生生活的群体性导致了这些不良行为的蔓延, 并形成一定的不良群体文化, 即校园不良亚文化。

三、不良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

学生在校的不良行为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有的同学对这些“小节”不关心, 从未意识到有什么问题, 认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 如同吃饭、睡觉一样, “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第二类:隐约知道这样做不对, 但为了自己方便也就做了。对于第一类原因, 不少同学稍加提醒, 或认识到其重要性时, 就能主动改正。对于第二类的同学来说, 他们思想上就有点“小问题”了, 至少是自私自利的。因此, 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产生学生不良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如一些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以及互联网上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内容等, 像酵母一样日益膨胀乃至一度泛滥成灾, 尤其是互联网负面的影响已成为“吞噬”部分青少年身心的“电子海洛因”。

2. 受家庭文化氛围或传统文化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如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地位、父母的养育方式等, 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 他们离开家庭步入社会, 一旦发现生活与自己的愿望相背时, 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而采取不同方式宣泄。

3.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漏洞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教育处于转型时期, 部分学校重学轻德, 致使个别学生沉溺于浅层次的世俗生活;或者满足于感观刺激, 得过且过;或者毫无追求, 甚至轻生, 伤害他人。这些现象的背后, 实际折射出我们的教育中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僵化, 缺乏生命力, 成了一种空洞的说辞, 也就成为学生不良行为萌生的漏洞。

4. 中学时期是形成不良行为的关键期。虽然当代学生的很多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形成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原因, 但形成时间都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其中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在这里又起着主导作用。

目前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师范类大专生, 属于高考浪潮中的中下层, 接受的高等教育时间短, 层次浅。初高中教师主要来源于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本科生。目前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素质的培养主要立足于教学技能的加强, 因其提升速度快, 效果显著。教师通过进修或交流学习, 弥补不足, 改进教学方法, 然后进行实践, 以班级考试成绩的高低划分自身能力的水平。时间长则一年, 短则几个月。而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过程流于形式化, 且水平测试困难。

四、怎样引导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1. 学生方面。

当自己清楚地认识到“小节”问题的不利影响后, 应该在平时注意自己的“小节”。偶尔无意中做错了, 应尽力去消除其不利影响, 不能“不好意思”。在看到别人做得不对时, 可以恰当地提醒他一下, 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2. 教师方面。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在某种意义上说, “身教”的意义和效果大于“言传”, 而“身教”的内涵就是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中就包含着许多“小节”。或者说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教师“这个人”, 才能接受其的观点, 才能真正使学生消除心理戒备, 坦诚相告, 推心置腹, 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因此,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 自律自己的行为, 注意自己的“小节”问题, 正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师应努力寻找并且主动创造条件, 使双方处于“相容”的情境中, 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 教育管理方面。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较规范的规章制度和处理问题的程序, 并使学生明确规章制度的内涵, 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意义。规章制度要尽量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如生活委员对班费的收缴、使用程序要尽量和财务制度靠拢, 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常识。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校园活动文化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目的, 融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 从而以高雅的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 同时也要抵制庸俗、低下、粗俗以致颓废的文化占据校园文化阵地。

4. 社会方面。

应加强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对师范类学校在校学生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师技能等专业素质的训练。其理论学习内容要丰富, 形式要多样;教育实践的考核要量化。教师资格证是学生走上教育岗位的资质证明, 认证必须严格。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 尤其是思想素质方面, 违纪学生和表现不良的学生不应申请教师资格证。已获取资格的教师应定期进行再培训和相应考核。同时对在职教师的管理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和约束。

五、结语

一个人要有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不仅要求他能爱祖国, 爱人民, 爱社会主义, 尊老爱幼, 关心集体, 团结同学, 同时也要求他对一些“小节”问题处理得好。不少人对“小节”问题不屑一顾, 其实不然。“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都表现不好, 还能谈什么高素质, 好修养呢?当一些同学在自习室打手机时, 不知他们有没有想到比我们手机拥有率高得很多的美国人的安静的课堂、会场;当一些同学随意扔纸团时, 不知他们有没有想到日本一场足球赛后, 体育场里烟头都无一个, 这些问题与美国、日本的文明程度有关, 就如“公共厕所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发达程度”一样, 一个的人日常生活行为能从侧面反映他的整体素质, 而国民的整体素质则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发达水平及发展的潜力。因此, 努力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福轩, 马超山.大学生的“亚文化”活动及其指导.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5 (6) .

[2]陆士桢.从青少年亚文化看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5 (6) .

[3]周桂芹.对亚文化传播的哲学审视.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0 (9) .

不良人际关系 第5篇

探讨了英语学习不良儿童语音能力的.发展状况,分析了这些儿童在英语学习中语音能力、句法意识及阅读理解能力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除了在假词拼读能力上存在缺陷外,英语学习不良儿童在其他语音能力--英语语音意识、听觉言语工作记忆及视觉言语工作记忆上均不存在发展滞后现象;在对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预测时,假词拼读、语音意识、句法意识和听觉工作记忆是较好的预测效标.

作 者:王燕 林崇德 俞国良 作者单位:王燕,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俞国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8)

不良师生关系的成因及改善对策 第6篇

一、师生关系问题的具体表现

1.师生关系的疏离与冷漠

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一些诸如师生关系疏离与冷漠的现象,主要表象为师生之间实际交流时间较少,思想活动和感情沟通通路不畅,师生相互之间缺少认识和了解,彼此漠不关心。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显示,这一问题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且较为普遍部分案例甚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教学问题。

2.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和商业化

现如今,随着社会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学校内师生关系的商业化和功利化也显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使原本应保持单纯的师生关系受到威胁。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和班级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向教师送礼或请客。另外,还有些教师为了个人的私事,寻求家长无偿帮助。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发生如此复杂、微妙的利益关系和金钱关系是前所未有的。

3.师生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师生关系的矛盾与冲突表现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师生间隐性的矛盾与冲突往往是显性矛盾与冲突的根源和前兆,而显性矛盾与冲突也可能是隐性矛盾与冲突的最后表现或不断加剧的结果。

二、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国家政策对教育的关注不够

我国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在当今收入水平决定社会地位的时代,只是一味的强调要尊重教师的地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保障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

2.我国教师的评估方法不完善

在教学质量和职称的审核中,审核标准过多的注重以科研成果以及论文发布的数量,却极少看重教学效果。这样就会使教师降低教学积极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减少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注,无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商业化和社会功利化的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甚至出现受贿、行贿等在社会中的堕落现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即淡化了角色意识,忽略了自己的职责。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教师表现出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认识不足对现代教师职责的改变熟视无睹。这些老师仍然怀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权威的理念进行教学。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导致学生主体性被抹杀,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导致无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的情绪情感枯竭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工作热情会降低,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麻木,无法关注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情感枯竭会使其丧失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他们的这种消极情绪往往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通过一定的言语、表情、动作表现出来,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此恶性循环,势必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3.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低下

在维持课堂秩序方面,有的教师要么语言行为简单粗暴,要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在监控活动中,不能对课堂中的情况做到明察秋毫,一部分学生便会分心。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青春期阶段会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不正确疏导,很容易让师生关系僵化畸形。

三、改善对策

(一)社会方面

尽可能地把资金用在教学上,用在满足一线教师工作及生活需求上,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给教师留出一片自由的空间,允许其参与监督、管理,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热情,激发其潜能。进一步完善对教师的方法。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師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树立威信,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着相对主导的位置,不良的师生关系很大一本分成因在于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上,而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能力的重要因素,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建立健康积极的师生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依法从教

随着社会的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教师群体要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从事教学方面的工作,任何人和组织都不能剥夺学生和教师群里享受的义务,而教师和学生也应尽其法律义务。改善师生关系也要在法律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如果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事件,教师和学生要及时予以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不良人际关系 第7篇

一、个体差异是引发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在成长环境、生活习惯、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1. 成长环境的差异

成长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差异。在我国, 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高度体现, 城市学生总认为她们各方面素质优于农村学生, 这种刻板印象使他们在和农村学生交往时总带有显性或隐性的优越感, 而农村学生则认为城市学生比较娇情、软弱、懒惰。如此, 使得城乡学生的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二是贫富差异。宿舍集体活动时,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花钱可以不受拘束, 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要精打细算, 即便碍于情面服从心里也会有所不快。相对而言, 贫困大学生多数比较自卑, 人际交往比较被动[1]。三是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放纵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易使个体形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 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孤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易使个体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 在人际交往中解决问题的手段比较粗暴, 不能很好的与他人沟通。放纵型教养方式易使个体形成冷酷、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 在与人相处时, 不能与他人达到共情, 换位思考的能力比较欠缺。而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个体, 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2. 生活习惯的差异

生活起居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 有的学生爱讲卫生, 而有的学生总是脏衣服、脏袜子堆在一起;有的学生喜欢在宿舍里安安静静地读书, 而有的则喜欢在宿舍聊天、听音乐。同一宿舍的人共同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 朝夕相处, 一旦习惯或观念产生冲突, 矛盾也就必不可免[2]。

3. 个性的差异。

气质方面, 多血质的学生活泼好动, 粘液质的学生的沉着稳重, 使他们往往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而抑郁质的学生比较敏感, 自卑、多疑, 胆汗质的学生脾气暴躁, 容易冲动, 使他们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较被动。

二、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自我调适策略

1. 合理利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一是首因效应, 与人交往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展现自己最吸引人的品质, 同时懂得通过现象看本质, 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二是近因效应。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 要有好的开始, 也要重视好的结尾, 发生冲突要开诚布公, 积极沟通。三是晕轮效应。与人交往要理性, 尽量消除“偏见”。四是刻板印象。不要带着“有色眼镜”, 穿着“印象外套”与人交往。五是仰巴脚效应。人们最喜欢的人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小的过错会使才能出众的人吸引力更增一层。六是投射效应。在交往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遇到问题要理性分析, 一分为二的对待别人和自己, “已所不欲”时“勿施于人”, “己所欲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

2. 平等真诚待人, 学会尊重和宽容

同一宿舍的同学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 要懂得珍惜, 尊重他人, 将心比心。相处过程中的摩擦是很正常的, 每个人的生活模式都不一样, 宿舍之间要和睦相处, 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 既不霸道地要求别人都顺从自己, 也不应一味地迁就别人压抑自己。出现矛盾, 积极沟通, 逃避只能使矛盾激化。有话就说出来, 大家共同想办法是解决舍友间小矛盾的最好方式。

3. 注重细节, 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3]

首先, 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 学会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面对评优和奖学金等涉及利益问题时, 宿舍同学都应以平常的心态面对。其次, 做一个很好的听众, 不要当演说家。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 很明显, 就是有意要我们多听少说”。再者, 维护他人的自尊。有些事, 看穿但不一定说穿, 让别人保住面子。

人际交往应以尊重和平等为本, 在同一个屋檐下, 大学生应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承认差异、允许差异, 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进行换位思考, 多一点宽容, 多一点珍惜, 共同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

摘要: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 在成长环境、生活习惯、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 是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成因,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刘莎, 阮阳.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校园心理, 2009 (1) :39-41

[2]王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破解与和谐构建[J].四川文理学院报.2008 (6) .109-111

不良人际关系 第8篇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1.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表现。

右面的图表是宿舍不良关系的种种表现。

2.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分类。按宿舍单个同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可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四种: (1) 友好关系型, 是指宿舍同学之间关系融洽, 珍视友情, 气氛和谐, 这种宿舍类型是理想的。 (2) 思想封闭型是指宿舍同学之间的交往仅限于学习、日常生活等表面的问题, 而不去触及理想、信仰、价值观等深层次内容。 (3) 孤立与孤独型, 是指宿舍中的个别同学因为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等原因不喜欢或害怕与其他舍友交往, 表现出孤独、不合群的样子。 (4) 对立关系型是指同宿舍个别同学之间, 特别是宿舍“核心人物”之间产生对立状态。虽然对立关系型的宿舍数量并不多, 但是一旦发生摩擦, 就有可能酿成大祸, 应重点关注。

二、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形成的原因

(一) 个体因素

第一, 生活习惯。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 来自四面八方, 生活习惯可能迵然不同, 容易出现分离的“小团体”“小圈子”, 道不同, 不相为谋, 舍友之间的关系微妙而敏感, 家境富裕的学生可能会高消费, 普通家庭的学生会更朴实, 有的爱干净, 有的不爱收拾, 有的喜欢热闹, 有的喜欢安静, 有的早睡早起, 有的晚睡晚起。这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或多或少会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

第二, 青年人的一般特征。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我意识, 在心理发展上有几对矛盾:一是友情与孤独, 形成既渴求友情又甘愿孤独的矛盾心理;二是闭锁性与开放性。他们既不像小孩那样天真直率, 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深沉老练, 表现出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三是意志与行动的两极性。在整个青年期, 始终共存着, 积极性和消极性, 认真和马虎, 努力和懒惰, 严谨和散漫等矛盾的两极性。他们特有的年龄特征, 再加上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意识过强, 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 这些特点都会引发冲突。

第三, 不良性格。嫉妒、自卑、消极、炫耀, 这些负面的性格特征通常带来不良的人际关系, 这些具有性格缺陷的同学, 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其实, 学生迈入大学的那天, 生活习惯、青年人特有的特征、不良性格这些个体因素已基本形成, 它们是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塑造出来的。

(二) 综合因素

首先, 家庭环境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对其子女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心理学上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 表现得过于支配,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 做事缺乏主动性, 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让孩子随心所欲,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 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 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等。

其次, 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定向的作用, 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 学生的欺骗行为会更多;友好、民主的老师, 学生行动积极主动;教师是否公正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也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 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最后, 社会文化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形成的阶段, 他们在意他人的评价、外界的反应, 而社会文化所宣扬和渲染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校园里, 当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东西方文化继续交融与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传承与革新, 都将对校园文化带来冲击, 社会上的腐败、道德沦丧、失信、唯利是图、造假, 会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校园文化中, 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应积极构建良好宿舍关系

1.发挥专业任课教师作用, 强化专业素质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专业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格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 应以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要充分体现德育的分量, 这种分量不仅是指课时的足够, 更应在结构和有效实施上予以考虑。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启发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的人格素质, 以专业教育为依托, 强化专业素质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拓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 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园中弘扬人文精神, 比如以下途径, 一是校园文化设施, 如文化积淀深厚的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二是学生主题活动, 如主题征文比赛、公益活动、读书会、学生刊物、社会实践;三是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培训、讲座;四是增加图书量。

3.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心理辅导的开展。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大高校学生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 有针对性的选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重视心理训练, 切实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辅导以发展性辅导为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必要的社交知识, 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冲突, 解除心理困惑, 促进其心理成熟。同时, 做好人际关系的预防工作, 重视易感人群的筛查, 重点关注问题宿舍, 正确引导, 使大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

摘要:近些年来, 因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出现, 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给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亮出了“红灯”。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个人因素和综合因素,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应充分发挥专业任课教师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心理辅导的开展等。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原因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破解与和谐构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8 (6) :109-110.

[3]涂阳军.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 14 (4) :72.

[4]李铁莉, 王永强.以专业教育为依托点的大学生人格塑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66 (2) :138-140.

不良人际关系 第9篇

一、不良“同伴”关系交往障碍分析

儿童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与同龄人交往少, 父母或宠爱有加, 使其变得娇生惯养;或由于社会压力不断加大, 家长工作繁忙, 只注重子女生活方面的照顾, 缺乏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 加上来自学校或老师方面的压力, 儿童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使班集体人际关系严重失调, 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根据实践儿童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冲突性。

这种类型表现在心理上不能相容, 行为上不能合作。其表现程度有所不同, 有的可能表现为摩擦, 有的可能表现为冲突, 其极端表现就是对抗。

2、疏离型。

有的学生对别的同学在情绪上既无积极体验, 也无消极体验, 相互之间都忽视对方, 对对方比较冷淡, 这就使他们的关系与别人的关系若有若无。这种类型的孩子许多都是单亲家庭、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 他们主观的不良个性品质主要表现有:⑴对班级漠不关心, 没有责任感, 置个人与集体之外;⑵自卑、孤僻, 对同学冷漠, 不合群;⑶学习成绩好, 但不肯帮助人甚至轻视他人;⑷学习不努力, 无组织纪律性, 不求上进;⑸懒惰, 兴趣贫乏等等。

二、不良“同伴”关系交往障碍的矫正

在班级管理中理想的“同伴”关系是友好型的。友好型的“同伴”关系是一种彼此心灵相容、互相悦纳的人际关系。友好关系的程度是知心的、坦率的。班主任老师应充分认识到冲突型和疏离型关系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矫正。

1、激趣引导。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每个儿童都具有天赋的好奇心”、“有对事物的内在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关键在于发展儿童对游戏与学习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 并且把儿童引向对于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的。”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作为班主任要从学生兴趣出发精心指导、设计、开展“同伴”之间充分交往合作的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平等竞争, 团结互助, 逐步培养开朗的个性心理品质, 引导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接近同伴, 了解同伴, 从而与同伴建立起亲近、友好的人际关系。

2、同伴互助。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需要在班级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小组同学相互的影响, 课堂中培养学生勇敢表现, 主动积极的性格, 取消统一要求, 统一标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 都有锻炼的机会, 在优秀同学的带动下参与学习竞争, 学习上互相促进, 生活上互相帮助, 心理上互相影响, 品德上互相浸染, 从而改善“同伴”之间的紧张关系。

3、道德日记。

魏书生说过:“日记能使我们记住自己做过的事, 见过的人, 用过的物, 记住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因此每一个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分析成败的原因, 成功了我们靠的是什么, 失败了我们的问题在哪里。特别要记下谁在这次活动中最让人感动、我在活动中表现如何等。由此引导学生在“道德长跑”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同时感受“同伴”的魅力, 学会关爱和接纳, 逐步形成友好型的“同伴”关系。

4、个别心理疏导。

清华大学吴维库教授讲过:“只有自己内心充满阳光的时候, 才能给予别人更多的阳光。”充满阳光的心灵才会接纳更多的朋友。目前, 单亲家庭孩子、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不断增多, 这部分孩子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 导致他们在班集体中出现更多人际交往障碍, 老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心灵, 对班级中非常特别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有时候, 亲切的谈心和及时的疏导会让学生封闭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 给孩子暗淡的心灵注入灿烂的阳光, 使他们尽快地克服心理障碍, 融入集体, 融入活动, 学会交流, 学会合作。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 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用自己的力量使学生“同伴”之间其乐融融, 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每个学生健康快乐, 学生之间互敬互助、关系和睦了, 班集体才会健康地发展, 才会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参考文献

不良家庭关系对子女恋爱观的影响 第10篇

一、疏离冷淡型家庭关系

疏离冷淡型的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松散, 甚至夫妻分居, 夫妻双方采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彼此。这种家庭关系不仅仅指夫妻之间的关系冷漠, 同样也包括夫妻一方或双方与孩子的关系冷淡, 疏于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

这种家庭关系对子女的影响主要是使孩子性格冷漠、内心封闭、难以接近, 同时, 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 不愿意和他人交流, 变得谨小慎微。在这种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恋爱、婚姻关系中具体的表现为:在选择恋爱和婚姻对象的时候, 不敢相信对方, 不知道如何选择, 不知道怎样开始。即使双方在一起了, 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和对方相处, 了解对方, 关心彼此, 构建和谐的恋爱、婚姻关系。这类孩子在恋爱、婚姻关系中, 更加容易怀疑另一半, 希望时时刻刻知道另一半的行动, 或者与其父母一样对另一半关心较少, 双方关系冷淡。在婚姻关系中, 疏离冷淡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为父母后对待孩子同样也会有两种极端的做法, 即相当溺爱孩子, 希望把自己童年没有获得的爱转加到孩子身上, 或者与其父母一样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两种做法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 父母对孩子的说话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 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恋爱观。紧张、不良的家庭关系, 容易使孩子产生人际关系不好、轻度强迫症、暴力倾向明显等问题, 在孩子的恋爱、家庭关系中产生不良影响。

于我国本身在恋爱观的家庭教育上就有疏漏, 更使得孩子容易产生不良的恋爱观, 产生不良行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但对爱情却始终是一种避讳的心理, 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很少有正式提到人类的爱情的, 也仅有一些古诗中常有倾诉爱慕的句子:“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等等。纵观我国的传统文化, 大部分的教育都是以家国大义、人生理想为重点的, 而家庭教育更是如此, 从小父母长辈的传统训诫就是要努力学习, 发奋图强,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见,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即对于恋爱教育和性心理的启蒙则成了空白。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当代大学生远离家庭之后, 在恋爱过程中, 对恋爱这一个不可逃避的课题, 他们只能自己摸索, 根据父母的生活状态以及家庭的生活模式, 探索自己的恋爱之路, 这样一来, 很容易使得当代学生陷入误区, 导致不良的恋爱观, 产生不良行为, 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

二、暴力型家庭关系

暴力型的家庭关系, 是指父母双方经常吵架或者相互拳脚相加的家庭关系。同样, 暴力型的家庭关系也不仅仅是指父母二人之间的暴力行为, 同时还包括父母将工作、家庭中的诸多不顺加诸于子女身上, 对孩子施加的暴力行为, 甚至是将这些不顺施加于家中老年人而产生的暴力行为, 等等。这种暴力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子女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之后的家庭观念产生影响, 最终对子女的家庭关系、婚姻幸福产生极大的影响。

暴力型家庭关系易对子女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 主要是子女性格孤僻, 易恐惧、惊慌、焦虑, 脾气易暴躁, 没有安全感, 惧怕恋爱或者婚姻。在这种家庭关系中成长的孩子在后来的恋爱、婚姻关系中, 也非常容易模仿和学习家长的行为, 同样也会表现出暴力倾向或者直接对另一半、孩子甚至双方父母产生家庭暴力行为。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建立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时, 更容易发生家庭暴力, 不愿与对方或孩子沟通, 而是与其父母一样通过暴力解决问题, 通过吵架或殴打的方式来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问题或者用棍棒法教育子女, 这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关系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同时, 这样的子女在恋爱、婚姻关系中也更容易经受不住失恋的打击, 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残、自杀甚至谋害对方等相当恶劣的后果。

三、父母缺失型家庭关系

父母缺失型的家庭关系, 主要分为人缺失型和陪伴缺失型两类。人缺失型, 是指父亲或者母亲缺失型, 就是指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由于某种原因去世, 另外一方与子女单独生活或子女与老人生活的家庭关系;陪伴缺失型则是指父母健在, 但是父亲或者母亲的陪伴缺失, 也就是说父亲或母亲一方由于种种因素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过少形成的缺失。其中陪伴缺失型的家庭关系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夫妻双方离婚, 一方与子女单独生活, 另一方很少陪伴子女形成缺失的家庭关系;第二种是家庭健全, 但由于工作等原因双方或者一方长时间与子女分离, 如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或者父母工作忙, 把幼小的孩子长时间寄养在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家的这种家庭关系。

这种家庭关系对子女的影响一般有两种:

1.子女没有安全感, 不相信对方, 不相信爱情。生活在缺失型家庭中的子女不一定会成为爱情或者婚姻的不幸者, 但是很多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者都是有一定的家庭缺失经历的。以不由自主充当第三者的女性为例, 很多人会有恋父情结, 究其原因就是小时候父爱的缺失, 导致在成年后仍然对这种父爱充满向往与渴望, 希望能有父爱一般的关爱与照顾, 因而对较年长的成熟男性充满兴趣, 不自主地就充当了第三者。

2.子女的恋爱、婚姻关系难以固定, 不断更换恋爱对象, 亲密关系难以固定在一个人身上。比如说, 有一些的单亲家庭, 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了解他生活的现状而将离婚原因向孩子说明实情后, 却并没有对孩子加以引导和给予足够的关爱, 使得孩子对恋爱、婚姻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 甚至产生报复心态, 不断更换男、女朋友却不愿结婚。又或者是父母离婚后, 带着孩子的一方觉得亏欠子女而想方设法给予补偿, 或者在言传身教中忽略了对另一方关爱的传递, 又忽略了孩子的性别,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父亲或者母亲行为举止, 可能导致男孩女性化或者女孩男性化, 甚至使得孩子容易出现同性恋倾向。

四、培养正确的恋爱观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家庭关系, 都会对子女的恋爱观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关系自然会对子女产生良好的影响, 为子女的家庭幸福打下基础;不良的家庭关系不一定会对子女的恋爱观产生恶劣影响, 但子女恋爱观畸形或者恋爱、家庭生活不幸的, 多半是来自有不良关系的家庭。因此,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培养子女正确的恋爱观, 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责任。即使父母离异, 但如果父母能摒弃自己婚姻的不和谐, 对子女尽到应有的关心和教育, 全面培养子女的健康身心, 则能显著减轻对子女恋爱观的不良影响, 尽可能使得子女健康发展, 拥有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

1.要教育孩子勇于面对童年的伤痛, 鼓励孩子积极实现二次自我成长。在家庭关系中, 父母应尽可能给予孩子关心与帮助, 父母以积极的态度处理他们之间的恩怨, 不使孩子卷入到他们的矛盾中。同时, 也应该教导子女从父母自身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尽可能减少子女童年的伤痛。而在子女自身的恋爱和家庭关系中, 童年由于父母疏失造成的创痛会再次浮现, 这时候就需要伴侣间相互关心帮助, 从而重新成长、愈合伤口。只有直面人生中的困难与痛苦, 积极提升自我, 努力成长, 才能获得完整幸福的家庭。

2.言行一致, 言教与身教相统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 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父母间的不愉快, 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了解并接受,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渐说明, 注意不把孩子卷入父母的感情冲突中, 让孩子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即使父母离异, 也应该共同协商如何更好地关心呵护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双亲的存在, 健康成长。

3.减少陪伴的缺失。尽量避免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为了工作将孩子送到亲戚家寄养。保障孩子的心理发展, 要求女性为幼小的孩子辞职在家基本上是全球人类的共识。如果母亲为了事业发展把孩子交给他人抚养, 会被认为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自私的行为, 会被朋友们瞧不起。心理学认为, 3岁前的经历决定人成年以后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母婴关系, 衣食住行的基本满足, 温暖安全的社会环境是健康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今天主导社会意识的人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他们的童年大多缺乏母亲的陪伴, 物质匮乏, 社会动荡不安, 无论今天这群人变得多么富裕, 内心依然保留着冷漠、不安、物质饥渴感、缺乏信任、满足与社会责任。90%以上的心理疾病在儿童3岁前就种植了下来, 如果母亲能够全心地养育孩子到3岁, 那么孩子的人格可以拥有自尊、自信、善良、爱、共情, 自由决策、独立、责任心等美好行为。

参考文献

[1]张贵勇.家庭关系: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中国教育报·文摘版, 2012, (01) :53.

[2]王猛.浅析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培养.院校管理.

[3]彭立学.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问题分析.世纪桥, 2012, (01) :134-135.

[4]李晓东.单亲家庭与子女性教育和对恋爱观的影响.新商报.

不良人际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据徐双敏等人研究,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四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突出。在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进行心理诊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了情绪状态和认知方法,使其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一、一般资料

1. 基本情况

朱某,男,19岁,新疆人,汉族,高职院校大一新生。来访者身高175cm左右,穿着整洁,体态正常,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无心理咨询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文静、内向,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自述与母亲关系亲密,大一时几乎每天给母亲打电话,有时一天2~3次。母亲漂亮爱打扮,非常宠爱自己,小学时还是母亲给自己洗澡,初中时才没有再跟妈妈睡在一起,为分床还生父亲的气。因父亲经常出差、内向不善言辞而缺少交流,在家时与父亲说不上两句话就会有冲突。爷爷大男子主义,家里都是爷爷说了算。小学时就被认为女里女气,初中时因脸上长满痘痘,被女生嘲讽,受伤害大,为此妈妈还多次与班主任交涉。性格变得较内向、孤僻,没有要好的同学。

3.个人陈述

两天前坐公交车手机被偷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对同学谎称手机坏了。现在考上的高职院校不好,学生素质差,想要退学,羡慕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喜欢寝室同学,没有共同话题。自己喜欢打扮,想做较完美的自己。认为寝室同学脏、乱,不爱卫生,没有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适应。自己在寝室没有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告诉室友,怕被嘲笑或瞧不起。这次手机被偷后又后怕又内疚,但是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人关心。最近几天觉得特别孤单、无助、伤心和烦躁,希望通过咨询找个人倾诉,调节目前的负面情绪,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4. 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眉目清秀,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因手机被偷的负性事件主动求助,表现出希望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来访者因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和同学交流少,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因负性事件导致的剧烈情绪波动(害怕、内疚等),希望从心理咨询中获得帮助。深入交谈后发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自卑与自大并重,对外界环境与人多有负面评价。也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如在和咨询师的交谈中,常表现出急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却很少静下来倾听对方的回应,常不礼貌的打断谈话而转到其他话题。自己也提及生活中不知道该和别人讨论什么话题。在交谈过程中,表情自然、能与咨询师对视。

二、诊断

1. 诊断结果

根据该来访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2. 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3. 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无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混乱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悲伤、烦躁等负面情绪。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来访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来访者因手机被盗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而因为人际交往不良导致缺乏社会支持而出现孤单、伤心、烦躁等,时间在一周之内,病程较短。

总体来看,来访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初中时被女同学嘲笑导致在人际交往上的退缩、自闭;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闭孤傲处世,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来帮助应对。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对人对事负面评价居多。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后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1.1具体目标: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1.2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2. 理论原理和方法

根据求助者状况,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进行心理辅导。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角色扮演的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咨询中通过情景模拟,要求来访者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在本咨询中希望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情绪困扰,使用角色扮演法来学习和练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五、咨询过程

1. 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因手机被偷导致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中主要围绕手机被偷及学校学生素质等来访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会谈,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第二个方面用接纳、共情、理解和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三搜集了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和咨询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

第二次咨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资料,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目前最大的困扰。在本次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评估,通过协商与来访者确定了咨询目标。随后制定了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

三个任务:一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二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三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三至六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调适。

2.1合理情绪疗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手机被偷心情不好也不愿对他们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寝室同学从来不主动招呼我,他们肯定讨厌我。2)手机被偷,很丢脸,他们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我活该。

造成的结果:不想和寝室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感到孤单、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寝室同学从不主动招呼我,一定代表他们讨厌我吗?我自己是否经常主动招呼他们?2)手机被偷我是受害者,觉得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被偷而感到丢脸。人们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现在缺乏社会经验并不意味着以后也缺乏社会经验,只要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的。我的手机被偷了,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吗?还是只是我害怕他们会嘲笑我?我希望了解别人遇到手机被偷的情况是如何应对的,但是我又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我怎么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呢?也许他们会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因为害怕被嘲笑所以错失这个机会。就算他们会嘲笑我,那又如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被别人嘲笑或讨厌,这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来访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来访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自己情绪不稳定,对一些人和事常常进行负面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敏感,但是又对他人苛责过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所以觉得别人会讨厌自己和嘲笑自己,其实是自己形成了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出来访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自卑,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咨询,来访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2.2角色扮演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咨询师先扮演来访者寝室同学,对来访者手机被偷一事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来访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帮助来访者看到不同的视角,从自己对同学态度的负面想象中跳出来,看到其他可能性。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来访者扮演寝室同学,咨询师扮演来访者,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咨询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对周围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对手机被偷的人有何看法。引导来访者从中获得支持信息,并合理看待负面评价。

2.3 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针对来访者情况,提供人际交往的相关看法以供参考。

热情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对你会开放;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在与同学交往中,如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宽容谅解:周围的同学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对许多问题也会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人际沟通中常用技巧:聆听;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技巧;学会欣赏别人等等。

3. 巩固与结束阶段

共进行两次,回顾咨询中涉及到的关于来访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对初中时导致来访者性格改变的负性事件进行简单梳理,引导来访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并帮助来访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最后建议来访者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

经过几次咨询,来访者汇报心情好多了,觉得手机被偷的事情造成的情绪波动已经平复,对人际交往悲观失望的情绪也已经得到一定调节。在生活中尝试转换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就读学校、寝室同学有更为正面的看法。也尝试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咨询师提供的人际交往技巧,虽然有时不是特别有效,但是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准备继续去图书馆借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认为这些书对自己会有帮助,将会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交往技巧。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在保密情况下联系来访者辅导员询问情况,了解到来访者近段时间参加班级活动较为活跃,班上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反映朱某更为合群,开始和同学有一定交流,情绪状态较好。

3.来访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咨询师评定

第一、对咨询师提供的信息接受度较高,认可关于不合理信念的说法。咨询后能够举一反三的使用ABCDE模型,识别并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进步一认识,开始尝试用更为正面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同学。

第二、来访者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轻松,虽然对人际交往还有一定担忧,但对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很感兴趣。

第三、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开始能够考虑到咨询师的感受,比第一二次咨询时更能耐心聆听,打断谈话时更有礼貌和节制。表示愿意尝试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总结

本例表面上看是因为应激造成的情绪问题,但其实质是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缺乏人际支持而积累的后果。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人格特点和具体的应激事件对其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处理,在咨询中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较好的处理了来访者的认知偏差,结合角色扮演、人际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并发展了人际交往技巧,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2011.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2011.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不良人际关系 第12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疾病。北京大学医学部社区2000—2005年居民生活方式疾病依次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和肿瘤。主要死因是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依次为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和心理压力太大。中关村地区死因监测(死亡率排序)显示: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位居前3位,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及平均医疗费用以恶性肿瘤、尿毒症、肾小球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居高不下[2]。2003年基线调整显示,中关村社区居民对与慢病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依次为高血压危害、肥胖危害知识、营养不良知识、生活方式与某些癌症关系知识、吃盐多与何种疾病有关、高血压相关因素、高血脂与疾病关系、酗酒危害知识、吸烟危害知识。与慢性病相关危险暴露依次为不参加体育锻炼、咸食摄入、成人肥胖、高血脂、吸烟、酗酒、体重超重、高血压、青少年肥胖、高脂摄入、冠心病、糖尿病。

此外,葛强等[3]探讨居民生活方式疾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蘅英等[4]探讨冠心中有数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侯长荣等[5]对2003—2005年湖北省830名保健干部健康检查结果和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是影响该人群体检指标的主要因素。卜秀梅等[6]调查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分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李小宁等[7]研究认为:在企业,普遍重视治理传统职业危害因素的今天,影响炼油企业职工健康的因素呈现多样化趋势,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感受及环境条件,对健康的影响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马金香等[8]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疾病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注意超重、肥胖、吸烟、职业因素的预防,应采用多因果的综合预防措施。石宏敏等[9]研究结果表明,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2.08%,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负性情绪及糖尿病是其影响因素。王德全等[10]对广州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自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其自感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年龄、能否自我照料、有无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及年医疗费支出。李菱[11]对北京市某社区4318名居民慢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中有17.81%的人吸烟;有部分居民饮白酒和啤酒,饮食习惯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嗜咸食和甜食,同时也有部分居民喜素食;有70.95%的居民不运动或运动少于3次/周; 25.71%的居民超重,7.25%的居民肥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多改变,其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国民健康造成了重要的危害,与吸烟、酗酒、缺乏活动、膳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控制了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之后,约80%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40%的肿瘤可以预防。联合国首个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1世纪的健康是人的权利与尊严,也是人的财富与文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居民健康,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

[2]韩方群,马迎华,丁素琴,等.北京大学医学部社区生活方式抽样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8:525-528.

[3]葛强,史平,梁国文.居民生科学研究方式疾病及行为及危险因素干预效果评价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7,31(6):473-475.

[4]方蘅英,张美芬,刘可.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安徽预防医学杂志[J].2007,23(5S):47-49.

[5]侯长荣,卢祖询,吕斌,等.湖北省保健干部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7,28(4A):31-33.

[6]卜秀梅,苏兰若,曹丽君.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152-154.

[7]李小宁,童身以,陈连生,等.炼油企业职工健康相关因子负性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试点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7):483-486.

[8]马金香,孙业桓,曹多志,等.马钢企业男性职工生活方式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11(1):6-8.

[9]石宏敏,郭建莉,刘静民.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3):255-256.

[10]王德全,陈少贤,李燕芬.广州市老年人行为生活方式和自感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10):38-39.

上一篇:细胞毒性试验下一篇:行政不作为之作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