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论文

2024-07-24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论文(精选11篇)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论文 第1篇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在2002年和2007年两次作出了修订。这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提出我国文物事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确立了“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和工程管理规定,这也是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基本准则。2003年国务院依据该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2003年文化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了文物保护工程的类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的资质要求,规定了项目立项和申报审批的程序,并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文物保护工程与一般建设工程的差别很大,其档案管理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且档案管理工作的量越来越大。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1万余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万多个,而且数量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国家和地方对文物工程的保护资金投入也逐年成倍增长,文物保护工程的数量、类型和规模随之迅速扩大,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目前从事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未受过档案管理的专业培训,其培养具有较大的特殊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培养。

1 学习文物保护工程的政策法规

文物保护工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文物行政部门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等,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以及各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制定的法规。此外,还应了解与文物保护工程相关的国际性文件,如:《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196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4)、《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1976)、《保护历史城镇与地区的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1987)、《巴拉宪章》(1999)、《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2007)等。

在正确解读和理解上述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相关国际性文件的基础上,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法定程序、内容和要求,包括熟悉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施工招投标、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尤其是文物保护工程全过程中,法定档案材料的组成和具体内容、搜集和整理的程序和要求等。

2 学习文物保护工程的专业技术知识

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工程的目的是修复和预防文物因自然力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破坏。文物保护工程的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文理知识兼备、技术工种多、使用材料种类繁多、施工过程较长、工程质量要求高。因此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文物保护工程的重点领域是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施工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

由此可见,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建筑、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一般知识,又要知晓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材料制备、工艺技术、施工过程等。需要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中外建筑史、建筑学、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工程力学、生物学等。

3 学习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档案及其管理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一门科学,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要求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档案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档案的定义和种类、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档案的构成等;熟悉档案工作的性质、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和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

(2)档案收集。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收集的意义;明确档案收集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取得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接收和征集的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3)档案整理。掌握如何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进行分类、立卷和编制目录。

(4)档案保管。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保管工作的意义、明确档案管理的任务、要求和必备的存放和保存条件;掌握控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实体、安全保管的制度和方法。

4 结语

建筑专业大中专院校教育是培养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相关课程教学中适当加入档案学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中应既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又注意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了解,为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1).

建筑施工文物保护措施 第2篇

对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要求建设施工单位配合有关部门提前安排考古工作,为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留出充分时间。在建设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种文物保护法令、法规,并加大执行的力度,确保地下文物不因时、因地、因人而废。

各施工处的第一负责人为文物保护的责任人。文物保护的责任人对辖区内施工人员进行文物保护条例的教育和学习。

工程开工前,主动与当地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施工区 文物分布情况,积极的采取文物保护措施。认真执行国家、地方和建设单位对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文件。进场后,由施工技术部门主动与肩负起文物保护的责任,施工时注意,全过程监控,使施工过程的文物保护处于受控状态。对已落实为文物保护区的工地,施工时严禁大型机械施工,均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施工的方法,以防文物受到破坏。

文物古建筑群整体保护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古建筑群;保护;措施

随着时代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人们对文化历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生活中,新城建设在快速发展,在对旧城的更新中,很多的古建筑都会遭受破坏,甚至有很多上百年的建筑遭受无情拆除。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古建筑群保护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面对古建筑群大型保护事业,人们也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一、古建筑群简介

古建筑群是古代文物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文物建筑是指随着时代发展,历史遗留下来具有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古建筑对人们研究历史和文化都有极大的帮助,古建筑群包含了考古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在艺术方面,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集体体现,它包含的艺术种类十分复杂,是艺术的综合体。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在古建筑群中,不同时代的建筑其风格和建筑技术水平都是不同的,古建筑群真实的记录了传统的生产工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二、破坏古建筑群的主要因素

现今古建筑保护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这里的对古建筑群的保护是建筑本身,现今我国对每一处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科学的认知。

(一)自然因素

古建筑群时间久远,自然力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对古建筑群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因素有太阳辐射、地质构造、风、雨、雪等,很多自然力都会对古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雨雪和植物破坏是比较常见的破坏方式,近几年风化的破坏性在逐渐增加,相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还没有具体有效的方法。其次就是雷击,雷击对古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大,很对古建筑现今都已设立了避雷针,但个别地区的防雷意识不强,如芮城永乐宫。最后就是地震会对古建筑造成一些破坏,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生较大的地震破坏。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古建筑群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多古建筑群的认知是不同的,也许当初认为是一种维护现今来看就是破坏行为。其次是人们对古建筑不重视,不了解它的价值,随意损坏。

1.现代建筑建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破坏类型,城市规划没有对古建筑群进行合理安排和及时的保护。使得周边环境和建筑应用格格不入,这样不仅破坏了城市格局,还损坏了历史环境。

2.拆除传统建筑。拆掉传统建筑修建广场和现代建筑也是破坏建筑群常见的一种方式,改造的广场大都很现代化,与传统建筑比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不和谐。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的是内在美,是要通过空间的收放和对比才能展现出艺术效果,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这种效果,西方建筑改造环境的方法不适宜中国。

3.大量修建仿古商业街。现今修建了大量仿古建筑的商业街,在比较出名的古建筑旁边,都有大量仿古街道,这些街道主要是商业和服务用途,其出现的原因也是受当地经济影响。仿古建筑的随意修建也会破坏古建筑完整性,降低艺术价值。

三、古建筑群保护原则和措施

在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要准守几大原则,保证安全性、保证真实性、保证完整性、保证延续性。这四大原则不是随意建立,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它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尽量还原古建筑群真实性,尊重历史事实。最后才是保证它的完整,让古建筑群可以延续下去,使后人可以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瑰宝。

(一)引用先进科技,进行综合管理

文物保护不能依靠单一的保护技术,针对现有问题,加强技术创新,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来避免破坏的发生。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研究,寻找到建筑群破坏机理,为后期工作打下基础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和保养,引入高新技术,完善安防预警系统,提高古建筑的安全性。制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二)进行价值评估,施行分级保护

中国古建筑群数量庞大,不是所以古建筑都要投资大量物力财力来进行保护,根据价值评估确定重点保护对象,集中资源实施特别保护。

(三)提高修缮人员的素质培养

古建筑破坏很大部分是修缮不到位造成的,在修缮时要坚持保护原则,因此在对文物修缮时要有十分严谨的态度。严格把控修缮规模,要努力体高修缮设计和质量。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建筑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尽量保证文物修缮的完整性,不要破坏它原有结构和形状,后期对文物的加固和修补部分都要有明显标记,不可以和原迹混淆。

(四)环境的整治和维护

建筑群和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仅仅注重对文物的保护而忽视环境建设,古建筑群就降低了历史、地理、空间价值,历史上对古建筑环境的保护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必须要清除破坏建筑群的环境因素。

四、总结

保护古建筑群是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古建筑群价值体现的更加明显,它对艺术、建筑、园艺等多个领域都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提升,国家也加大了对遗产保护的重视度,文物保护相关部门开始尝试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对现今不科学不合理的保护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同时要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意识到文物建筑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对文物进行爱护和珍惜。

参考文献:

[1]秦浩.双桂堂古建筑群保护修复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陈林.梁平双桂堂破山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李立.山东济南华阳宫古建筑壁画病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3.

文物保护与城市建筑风格的思考 第4篇

另一方面, 在我们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 我们在整体上竟然找不到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并且又是新的建筑风格, 即使在上海这座中国目前最先进、最发达和最海派的城市里也是如此。在城市化进程中, 如何创造符合城市性质的建筑风格, 使城市的建筑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 又能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形象, 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才能够延续历史文脉,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显得至关重要。

1. 文物古迹在城市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1.1 文物古迹在城市发展的地位

文物是一种反映某一地域、某一时期、某一人类共同体或民族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文化遗存, 同时文物也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兴衰。一点一滴的文物古迹, 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砖石, 是延续一座城市发展的文脉。在我国从横跨数省的万里长城, 到沙漠中的敦煌壁画;从湖南的马王堆汉墓, 到西安的秦兵马俑, 无一不是惊世之作, 无价之宝。

例如, 银川市兴庆区是一个拥有复杂地层关系的“大遗址”, 其地层如史书一般记载着银川历史的发展历程。其中西夏地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但埋藏着珍贵的西夏文物, 而且还埋藏着西夏都城的城市形制、布局及许多建筑遗址, 它们是认识西夏文化、了解西夏都城形制的珍贵资料。在银川市及其周边, 西夏文物星罗棋布, 承天寺塔、宏佛塔、拜寺口双塔等依然矗立在市区或郊外, 这些始建于西夏的佛塔, 不但反映出西夏崇信佛教、佛寺遍野、佛塔林立的佛教盛况, 而且反映出西夏建筑艺术的精湛和风格的独特, 尤其在维修佛塔时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物, 堪称民族文物的瑰宝。其中, 已被毁坏的宁夏拜寺沟方塔 (见图1) 出土的木活字印刷的佛经可以证明:活字印刷术始于西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国家, 用文物再次证实了国外一些学者对活字印刷术始于我国的质疑。又如, 十朝古都西安市是我国文物精华的荟萃之地, 它保存有我国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全国规模最大的碑林;拥有世界最大的古建筑群的北京市, 故宫、祭天祀祖的坛庙、万里长城八达岭段、明十三陵等, 是海内外旅游者梦寐以求的游览对象, 每年都使数百文物古迹是社会历史遗产, 是其所处时代的人类活动的客观记载和长期从事物质和精神活动的遗留物。同时, 文物古迹不仅记述的是一个国家悠久和灿烂的文化历史, 而且更表述了一个民族的身份和个性, 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划定了该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位置。

1.2 文物古迹在促进城市发展中作用

文物古迹是文化的物质遗存, 具有独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是文化、旅游产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做好城市的文物保护工作, 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增强竞争软实力, 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物古迹在促进城市的发展中主要有三大作用, 即:史料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

(1) 史料作用:可以证实文献的记载, 修正其谬谈, 补充其缺失, 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 则是研究、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

(2) 借鉴作用:文物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 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需从中不断吸取营养, 割断历史, 不在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 是空谈发展;

(3) 教育作用: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的、生动的教材, 文物作为教材, 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它的教育手段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2. 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

中国现代建筑泛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建筑,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建筑呈现出中西交汇、风格多样的特点。

现代主义建筑是这一新风格建筑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时代先进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筑族类, 尽管在数量上寥寥无几, 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现代建筑价值观念的取向更加明确。上海雷米小学 (1 9 3 3年) 、上海虹桥疗养院 (1934年) 、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 (1935年)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 (1935年) , 是比较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 这四例作品规模虽小, 但在设计思想上表现出“体量组合及立面造型追随内部功能”的基本特点, 之后建成的南京首都饭店, 青岛汇泉角东海饭店 (1936年) 大连火车站 (1937年) 等作品则是较大规模的公共建筑, 南京首都饭店的平面布局是顺随地形、最大程度满足内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结果, 说明建筑师已确立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

传统建筑风格, 主要是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历史上儒家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道家的贵虚贵无、虚实相生, 以及阴阳 (代表事物的主次关系) 、五行 (金木水火土代表事物的性质) 、八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事物的象征关系) 说都对中国的建筑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反映在建筑上强调建筑与社会、与自然的认同关系, 把人格神的“天”改造为具有自然规律 (天道) 、社会秩序 (天理) 和个人性格 (天性) 的性质, 总的倾向是把自然、社会和个人视为一个有机的、对应的整体构架。

在单体建筑上, 主要体现在屋顶,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屋顶。屋顶的变化形式也最多, 主要有四个落水坡面的庑殿顶;上部两坡面落水、下部四坡面落水、山墙在中间的歇山顶;以及两坡面落水、山墙处屋顶不做出檐和出檐的硬山顶和悬山顶。并且规定庑殿顶只能用在皇家建筑之中, 平民百姓只能用硬山顶和悬山顶。也可能屋顶直接对应着天, 大屋顶也成了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风格特点。当然还有梁架、斗拱、实板和漏光门窗也有其独有的特征。

在群体建筑上, 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 讲究“十字对称、井字分割、方圆相间”等特点。尤其是“井”字分割, 它既是“天道”的抽象图式, 又是建筑平面布局的常用格式。“井”字分割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的“九宫图”, 即正方形“井”字分割。一个“井”字博大精深, 包含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现象和一些科学规律。如“井”字为九个空间, 中间即为八卦, 间隔即为五行, 四边为四向, 变成立体即为六合。因此, 自古以来, 无论是各级城镇的建设, 还是北方民间的四合院、南方石墙门的建造都体现出中国特有的“井”字建筑平面布局的原则。

3. 文物保护与城市建筑风格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1 维护历史风貌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 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建筑所反映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 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历史文化保护的目标是保持或恢复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增加城市街区的多样化, 保持城市肌理的延续性和文脉特征中, 就会与城市建筑风格之间产生矛盾, 主要体现为:同一性的历史风貌保护要求与多样性现状建筑的矛盾、建筑保护与整治的矛盾、建筑保护与交通的矛盾。

同时, 文物保护过程中, 还要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年代、不同风貌和完好度不同的建筑, 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措施以维护历史风貌;要让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加强现存文物的保护, 使古城的格局得到延续, 使历史风貌在保存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重塑进一步优化。

3.2 文物保护与建设现代生活

和谐的环境是当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议题, 也是实现地域性创作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社会整体的和谐、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城市与建筑的和谐是我国新时期建设发展的目标, 也是地域建筑创作所应当秉持的基本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在城市尺度、肌理等方面与传统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与矛盾, 消费时代背景下建筑创作与城市历史文物保护的矛盾将是日后建筑发展的议题。

在建筑理论与创作学上, 将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城市建筑创作的进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以及传统宗教建筑和传统人居聚落在文化传承、地方材料应用、地方气候中的适应性以及节能、环保、生态等方面所积淀的智慧用于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中去。地域建筑仍然是当代建筑创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地域建筑创作在新时代的繁荣仍然需要广泛、多样、全方位的探讨, 我国不同地域之间仍然需要更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以求共同促进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3.3 促进文物保护与城市建筑和谐发展

面对城市化的快速进程, 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 文化遗产资源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资产, 城市的魅力和发展动力来自于文化的积淀。在城市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日益加强的今天, 文化遗产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 而应融入社会生活, 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排斥对其合理利用, 而且合理利用恰恰是最好的保护。图2是新建的位于洛阳城市广场改扩建工程中的东周王城“天子驾六”大型车马坑, 当地政府在对已发掘的“天子驾六”大型车马坑进行“原址原地保护、地下封闭建馆展示”的同时, 开始对其他车马坑实施回填保护, 体现了古都洛阳对文物的尊重与宽容。

怎么样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促进文物保护与城市建筑的和谐发展, 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一是要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和管理机构, 维护城市原有的建筑特色;二是要加快城市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 体现其原有的风格特点;三是要加大古城区用地性质的调整力度,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统筹规划做到合理化;四是加快新城区的建设, 并形成使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城市扩建和改建上, 在维护原有建筑的风格上再添以新时代的建筑笔墨, 保护城市建筑协调发展。

4. 结语

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 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积累, 并在城市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发扬光大的, 只有以发展的观念来做好城市的保护规划,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才能够延续历史文脉,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 面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 从全局的、宏观的、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 并应用于实践。

摘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及文物保护的现状, 探讨了我国文物古迹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城市的发展应与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地段、城镇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形态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统筹起来, 实现城市建筑风格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文物古迹,文物保护,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晏晓冰.论古建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J].建筑与预算, 2007, (03) .

[2]李跃宏.文物古迹民族之魂的象征[J].陇右文博, 2002, (02) .

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 第5篇

省政府令 第139号

《云南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已经2006年7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长徐荣凯

二○○六年八月十七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建设单位、考古发掘单位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是指在建设工程范围内,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以及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原址保护、迁移异地保护等活动。

第四条 省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全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

州(市)、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在省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环保、交通、铁路、民航、水利、电力等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履行审批职责的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 申报大型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将编制的项目申请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抄报省文物行政部门;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向建设单位提供该建设工程预定范围内已知的文物分布和保护情况。

第六条 申报大型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自取得项目选址意见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省文物行政部门提出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申请;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听取建设单位的意见并组织考古发掘单位对该建设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必要时进行文物考古勘探。

文物考古勘探可以同有关建设工程的前期地质勘查相结合。

建设工程范围内已进行过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的,不再重复进行。

第七条 考古发掘单位应当与建设单位签订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合同,完成合同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0个工作日。

考古发掘单位应当自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结果以及需采取的文物保护措施和所需经费预算的书面报告报省文物行政部门。

第八条 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考古发掘单位书面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论证审核,并向建设单位出具《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同时抄送履行审批职责的主管部门。

《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结果;

(二)是否需要进行考古发掘以及采取其他文物保护措施;

(三)对需要进行考古发掘以及采取其他文物保护措施的有关事项的具体要求;

(四)文物保护所需经费。

第九条 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大型建设工程立项审批(含核准)手续时,应当向履行立项审批职责的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提交《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对未取得《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的,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补办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手续。

履行审批职责的主管部门在办理大型建设工程的相关审批手续时,应当对建设单位执行《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的情况予以核实,发现未落实文物保护措施的,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按照《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的要求落实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建设单位执行《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通报履行审批职责的主管部门。

第十条 在建设工程范围内,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原址保护的,保护措施按照法定程序报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实施迁移异地保护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按照法定程序报上级行政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本规定取得《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而擅自动工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的要求动工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警告或者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导致文物灭失、损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文物行政部门不依照本规定出具《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或者履行审批职责的主管部门对未取得《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意见书》的建设工程予以办理批准手续的,以及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论文 第6篇

春秋祠坐落于四川省叙永县陕西街,是一座具有浓郁晚清宫廷风格的古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祠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称,刻工精细,形态生动 ,以“百鸟窗”和“叙永八景”木雕为最佳,被誉为“川南瑰宝木雕一绝”。

多年来,除了一些特殊节日偶尔会有相关部门领导人莅临,以及邻近学校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外,大多时间都只有本地人在此踏足。虽依靠上级文物专款,可对春秋祠进行日常保护、修缮,但并未解决春秋祠保护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前,春秋祠的保护与发展困境逐渐引起了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如在距春秋祠两公里的地方新建起了一座木雕石刻陈列馆,以更好地展现并传承古代雕刻技艺。但春秋祠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通过调研与思考,笔者认为,在妥善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文化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充分挖掘春秋祠的文化产业价值,给文物注入生机与活力,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一、文化产业链模式

文化产业链模式是以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出一系列相关度极强的文化产品,形成相互影响、彼此增益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综合影响力。

文化产业链模式的内核即文化,任何文化衍生产品、旅游线路、相关产业等都必须围绕文化做文章。费尔顿认为文物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 情感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1春秋祠与永岸盐业的关系,叙永盐帮历史应属于春秋祠的情感价值;木雕石刻技艺、古建筑的审美体验等应属于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则是由文物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共同产生的。春秋祠这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要以情感价值与文化价值为初衷,经济价值只能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之上。

在对春秋祠进行文化产业链模式的保护与开发时,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春秋祠作为国家文保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这是文博工作的核心,因此,必须保护好其原有风貌,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2. 坚持产业与环境一体

以当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该产业与城市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二、春秋祠文化产业链模式发展的条件分析

从叙永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文化产业基本处于自然的孕育、萌芽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文化产业链模式。叙永县虽然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基础,但在文化资源向产业化过度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阻碍。

(一) 困难与问题

1.内容缺乏,结构不合理

叙永县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容都不够丰富,主要集中于图书音像、电脑网吧、演艺娱乐、科教展览、餐饮旅游等,能够在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较少。

2.政策滞后,人才匮乏

目前,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停留在营业审批、收费缴税、监督管理等,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积极引导与推动。此外,文博单位人才引进与管理体制较为陈旧,而叙永县本身对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都严重制约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优势与潜力

1. 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必然向内陆扩散,四川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这对叙永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叙永县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丹山风景区、画稿溪等各具特色,且拥有林竹、红岩茶、两河桃片等地方特产,为春秋祠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为云贵川三省交界,且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交通都较为便捷,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春秋祠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业链模式

(一) 围绕核心,打造品牌

对于春秋祠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增值的最大化,首先应树立品牌意识,将春秋祠打造为一个文化品牌。这一品牌的打造需要深挖春秋祠、叙永县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要展示出春秋祠精湛的木雕、石刻,还要挖掘春秋祠与永岸盐业的关系。

(二) 整合开发,形成联动

春秋祠到访游客少,驻足时间短,主要是旅游内容单调。因此,可以春秋祠为基点,将相关地点、文物项目勾连为旅游线路,架设叙永人文旅游的经典路线。一方面是延伸、吸收同类文化项目,如将丹山风景区、画稿溪串联为叙永旅游路线; 另一方面是丰富、拓展其他种类文化项目,如加入休闲游,打造文化主题购物餐饮一条街,摒弃雷同模式,经营与叙永盐帮相关的文化产品,也可借主题酒店、饭店推出名优土特产,为游客近距离地接触、回顾历史提供各项便利。

(三)转变理念,注重体验

传统的人文景观主要采用单一的参观方式来完成文化游历过程,游览时间短,文化体验单薄,参与性、体验性不强。因此,春秋祠可大胆进行体验性文博产品的开发,如可开设春秋祠学堂,聘专人在学堂内教授木雕、石刻技艺,或举办专题讲座;还可通过虚拟再现或角色体验的方式,展现叙永盐帮、盐业会馆活动,让游客深入感受叙永盐业历史。

四、 结语

叙永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能以春秋祠为核心、以文化产业链模式为手段,通过建设主题商业街区和文化主题酒店、开发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必将会促进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进而推动四川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华,温岳中. 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82.

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的理念差异 第7篇

1. 文物建筑的定义

西方的文物建筑,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或称之为文化遗址 (cultural relic building) , 或称之为历史建筑 (historic buildings) 等, 可以将英国学者费尔顿在《历史建筑保护》一书中对文物建筑的定义作为西方定义的一个共识, 其内容为:文物建筑就是可以使我们自发或是自觉的去认识, 了解造就了它们那个时代和人民的建筑。文物建筑不可再生, 一旦遭到破坏, 就不可能再恢复, 并且依附在文物建筑本体的历史信息也随着散佚, 它便失去了作为文物建筑的价值所在。而在我国的《文物保护法》里虽然没有定义, 但其提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就可以看作是对文物建筑的概括。无论是西方的定义或者我国的概念, 虽然表述各不相同, 但都是对文物建筑本质的概括, 其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2. 文物建筑的价值

文物建筑并不能等同于普通的建筑, 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反映着其产生的时代的社会、文化、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 它是历史的见证, 是特定时代的遗存, 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的实体。文物建筑的价值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指的是这一建筑本身能反映出它当时所

烘托出具有历史感的古朴悠远的效果。整个博物馆景观融合了江南的桥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民居文化等多种文化, 充分体现出吴越文化的特有内涵, 在尊重历史珍视过去的基础上, 实现遗址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 乡土植物的配置

植物在景观中起到了重要的造景作用, 对植物不同品种的使用可使景观形成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 并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乡土植物对于当地的特殊气候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也反映了场地的历史氛围。同时, 乡土植物还具有生态功能, 可以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小气候和环境, 如增加温度、降低湿度、阻碍尘土和噪声以及某些有害气体, 从而改善场地的卫生条件。利用好植物的生态功能, 可以使绿地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 乡土植物应该作为本景观绿化配置的首选品种。鸿山遗址博物馆景观设计以维护和利用原有树木的配置为基础, 并对场地内部的植被环境, 按照功能分区进行整治和梳理, 栽植的植物多为原生乔灌木、草本花卉和水生植物, 从而营造出一个同环境相适应、能还原历史场景氛围的景观植物群落。

(4) 地域景观材料的运用

江南民居以青砖和荒石为主要砌筑材料。鸿山遗址博物馆景观区域中所有的铺地以荒石碎铺为主, 局部采用青砖铺设。在荒石之间留有一定缝隙, 野草从缝隙中生长地面, 形成粗狂古朴的氛围, 同时缝隙又有利出排泄雨水, 生态又自然。区域内的绿化也多沿用周边农田中的农作物, 根据时令和季相种植, 呈现出浓处时代的社会情况, 也包括其在历史进程中所充当的某一事件的现场或名人的居所。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物建筑外观造型的风格、工艺等主观的美的感受。这种感受反映了建筑所产生时代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审美取向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情况。文物建筑的科学价值指的是文物建筑所反映的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二、中西方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观念差异

1. 民众意识的差异

当前欧洲文物建筑的保护有自《威尼斯宪章》以来形成的全民性保护意识的支持, 并在民众中已然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应该把文物建筑视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产。这种理念根植于民众意识之中, 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支持与广泛的应用。由此而产生的一个成果就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设立, 从而对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合作和合理保护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的文物保护意识离西方有很大的落差, 远未成为民众的普遍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地被忽视。这种意识层面上的差异, 使中国在文化保护上的观念便更多的依赖于行政命令的贯彻与执行。更具体地说, 在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 必须先有一个官方的保护机构存在, 然后再由这个保护机构来开展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 其保护资金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家的支持。而西方全民保护意识的存在, 使他们可以在国家层面得到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外, 也得到广泛了社会支持, 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钻石展”、伦敦科学博物馆的“游戏进行时”展、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接受私人资金赞助等数不胜数。

2. 内在价值的差异

过去的观念注重的是对文物建筑的实体的保护, 而新在观念则认为建筑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实体

郁的乡土气息。

四、结语

在博物馆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概念, 并非一味的将历史文化填充进去, 地域文化有别于历史文明, 它是以人类行为为主导, 自然环境为依托, 强调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各异属性间的交互性、共融性的协调统一。博物馆景观设计应该在“守特色”的标准上寻求发展。而对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的景观设计的了解正是对以后在博物馆景观中融入地域性概念的起点和动力。地域性景观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它吸取当地传统优秀文化与民间工艺技术, 与当今社会发展形态相结合, 从而呈现出多层文化重叠的良性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钢.地域性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6) .

[2]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著.朱强、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05

[3]李存东赵文斌刘环.遗址景观环境设计的生态策略——无锡鸿山遗址公园博物馆景区景观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 2012 (9) .

[4]谢敬颖王葆华.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 2010 (17) :174.

[5]李丽娟.融入人文历史的地域性生态景观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

只是这两种价值的载体。西方因为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 开始关注被忽略的一种价值——情感。这是独立于文物建筑原有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之外的一种价值, 也不仅仅只是存在于文物建筑之内。这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 而中国则在很多时候把之称为爱国主义并且将之放诸于文物建筑本身的价值体系之外。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把很多文化遗址纳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来, 并以之为依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实, 近年来关于圆明园重建与否的争议等情况, 就是这一情感因素的具体体现。这里, 我们与西方的区别在于, 是将这种价值放在文物建筑本身, 还是认为这是一种外在的感情。

3. 保护原则的差异

西方在保护的原则方面强调文物建筑的真实性。最初, 西方也是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的, 但这种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会引发几个问题:什么才算“旧”?旧到什么程度?第一个问题可以涉及到建筑的修复材料、工艺等。第二个问题则直指时间的变迁, 如果文物建筑在几百年内经历了多次完全不同的改变, 那么我们要修复到那一次?我们这一次的修复, 对于几百年后的人们来说, 是否也算作改变?如果说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 那么任何对这个载体的改变都是不可取的, 甚至于对它的修复也是属于改变的范畴。这就导致了对传统的修复与恢复文物建筑做法的争议, 并产生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一种新的观念:通过新技术来延长文物建筑现状的存在, 而不是对其修复以求还原到其历史的状态。

可以说, 我国自从开设相关的学科和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以来, 就在“修旧如旧”的原则指导下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甚至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也是如此要求的, 这点与西方传统的观念并无差异。但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却是以改建、恢复为多。可以注意到的是, 在中国, 文物建筑的实体在极端条件下进行保护, 是可以通过新技术与新材料来进行替换的, 而这显然与西方的新观念所去甚远。事实上维持文物建筑的真实性是很困难而要求很高的, 而所谓的“修旧如旧”在真实性的层面上来看则更像是“保护性破坏”。但我们也应清楚, 对“旧”的外形的保持本身就隐含了对其中艺术、历史价值的保护。这了是对历史与现状的尊重, 是在保护文物建筑的核心价值。

三、中西方文物保护观念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分析

中国与西方由于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 对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表现。这种表现在文物建筑保护上的影响就是形成了对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作用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保护观念和原则。首先, 是从定义的角度看。根据《威尼斯宪章》和《华盛顿宪章》, 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仅包括其有形的实体, 也包括无形的思想和文化遗产。所以, 文物建筑所产生时的思想、艺术, 以及与它共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应纳入保护的范围之内, “破旧立新”是不充许的, 甚至于影响这种“无形的思想和文化遗产”的做法也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有西方社会与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在内, 而中国则囿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只能简化这一保护理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以短短30多年的时间迅速走完西方社会长达百年的城市化进程, 又因为原来人口基数的庞大与分布不均, 使城市规模呈现一种过饱和的现象。历史的悠久, 又使中国具有数量众多的文物建筑, 要完成西方式的文物建筑保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中国的文物建筑, 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有形实体的保护上。我国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很多的矛盾都被集中在一起于短时间内曝发, 社会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文物建筑来不及保护就被破坏了, 有些跟文物建筑相关的文化因素又很快地发生改变或消失了, 这样就无法体现西方观念中的整体性原则。因而, 中国的文物保护研究, 尚处于有形的实体保护阶段, 尽管有些地方可以开始步入对无形价值保护研究, 但离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的关注点

在城市化进程中,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功能建筑的要求, 全面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 文物建筑所产生的时代却已荡然无存, “经济发展必将对文物建筑造成冲击, 影响文物建筑的存在”。同时, 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外来人口导致的城市规模膨胀、居民基础设施的不足、服务设施的滞后等诸多问题都要求对城市的用地方式进行重新分配, 而占据地利的文物建筑却挤占着他们对空间的需求。是否原地保护便牵涉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内, 如何取舍也便成了当前城市文物建筑保护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 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文化特色, 既反映在其内的文物建筑身上, 也要求有足够的文化建筑来支撑。建设一个城市的文化, 就不能割断城市的传统历史和文化, 因而作为传统历史和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文物建筑, 就必须得到保留。这对于在文物建筑的保护中选择哪种保护观念和原则, 显得非常重要。

有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现象是, 国内一些地方的文物建筑承担起了城市广场的职能, 变成了周边居民进行娱乐休憩甚至是社交的场所。这种转变不一定跟原有的文物建筑的功能相关, 而只是因为在中国的城市中, 因人口膨胀与用地不足而导致的变异。这是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中对过去的文物建筑定位的自发认定, 也是对文物建筑存在的认可。这种认定与认可一经出现, 就会表现出排它性的特点来, 任何挑战这种认定与认可的做法都会引发涉及者反对。这种反对并不是文物保护的意识, 只是自身利益的诉求, 而且相关团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反而可能会不自觉地损坏文物建筑, 这就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既要保护好文物建筑, 又要处理好周边居民对文物筑的这种新定位。

从经济上来看, 则是国家财政难以同时支持所有文物建筑的保护资金。因此, 即使是有形的实体保护, 在中国也不得不进行一定的变通。保护, 并不是“看护”, 文物建筑是城市文化特征的展现, 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记忆, 文物建筑存在的意义, 不是为了深藏于高墙之内, 而是展现在大众的面前。因此, 文物建筑必须开放来满足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许这种开放并不一定是以保护为目的的, 甚至可能有经济上的考量, 但这种考量却可以为城市的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带来缓冲。

由于历史原因, 文物建筑不仅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散, 其所有权也是分散的。很多的文物建筑为普通民众的拥有, 在这种情况下, 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就意味着对他们利益的损害。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工作中进行全面的考虑, 在城市规划发展上要有长远的眼光来开展保护工作, 更要求把尽可能多的民众纳入进行, 使他们主动参与保护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解决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近些年来, 这种冲突在城市的发展中日益引发民众的关注, 如西安兴教寺的拆迁, 就反映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这种矛盾纠葛。如果城市的居民能从这种开放中获取物质或精神上的利益, 他们也将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沈敏.城市发展过程中文物建筑的保护[J].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2]李章.浅议文物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和利用的关系[J].山西建筑, 2009 (32) .

[3]黄跃昊.浅析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策略之异同[J].甘肃科技, 2009, (14) .

[4]刘会丽;朱新雨.中国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历程概要[J].民营科技, 2010, (08) .

[5]王永维;罗苓隆;吴体;肖承波;凌程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 (03) .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论文 第8篇

上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驻马店市东北偏东部, 总面积1 529 km2, 耕地面积156.8万亩, 总人口138万, 是一个平原农业大县。上蔡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现存有“芦岗拥翠”“云护蓍台”“蔡河沉月”“鸿隙现莲”“斯井鸡鸣”“景贤书声”“洪河夜雨”“白云深处”八大古景, 重点古迹有蔡国故城、白圭庙、蔡侯玩河楼、孔子问津处、蔡侯墓。1993年, 经国务院批准, 上蔡县被列为全国对外开放县市之一;1995年, 被驻马店地区定为历史人文景观旅游开发区。

上蔡历史文物繁多, 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蔡国故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南省上蔡县。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 东西略短, 南北稍长。现存城墙高4~10 m, 宽15~25m, 总长约10 490 m。城墙为夯土筑成, 每层厚8~14 cm, 小夯窝圜底。城墙缺口较多, 疑是城门遗址。南城墙三处, 西城墙一处, 保存较好。城内中部有一土台, 称二郎台, 面积120万m2, 可能是蔡侯的宫殿区。台上曾发现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 台上台下还有许多春秋陶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说明当时这里有庞大的建筑。

蔡国故城属于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修剪的都城, 其作为蔡国都城长达500年。如今现存的蔡国故城遗址, 是当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西周古城,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蔡县悠久的文化以及繁多的古迹促使很多海内外学子和友人慕名前来, 他们有的想凭今吊古, 有的则是寻根问祖。最近几年台湾的蔡万霖先生还派人到上蔡拜遏祖先, 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新加坡等国的蔡氏同胞也不断的回乡探访, 一睹文化古城的风采。文物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 不管城市怎样发展, 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容小觑。由此可见, 文物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要, 而且与上蔡县现在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上蔡县发展过程中保护文物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新时期信息化的浪潮早已席卷整个世界, 以电子信息为基础的网络化也在逐步变成现实, 并且还会促使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全球化。所以在全球城市竞争过程中, 上蔡县若想占有优势, 就需结合自身的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从上蔡县文物建筑众多的特点来看, 其城市的发展需以古文物建筑为基础, 大力发展旅游业, 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众多需求, 上蔡县保护文物建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经济的角度来看待文物建筑

从上蔡县城市的全面发展来看, 只有不断的对破旧及衰败地区更新才能确保城市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保护文物建筑的核心更加看重其真实性的保护, 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对城市进行更新改造以期保护其文物价值的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保护和改造文物建筑从表面上看是没有利益可言的, 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它还会成为政府的负担,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保护文物建筑所具有的外在经济性价值。人们在保护和改造文物建筑时可以转换历史价值不高的文物建筑的功能, 另外人们在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改造时, 也可在其周边街区开展适量的商业开发。

2.2 在实际改建、保护文物建筑时, 可对其再利用

从经济角度来看, 再利用旧建筑具有以下三点好处: (1) 节约了资源, 降低了新能源的损耗; (2) 减少了新建筑材料和设备上所需的交通费用以及施工成本; (3) 充分的利用了文物建筑, 以免其变成废弃物。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和改建文物建筑时需要因地制宜, 也就是将地方材料和地方传统充分结合在一起, 这样做既经济又实用, 而且更能彰显当地的自然及文化传统特色。

据文献记载可知:上蔡县上蔡西连东不羹城和西不羹城, 东接陈城, 北衔召陵 (河南郾城东) , 南屏淮水, 可以控制各方, 位置极适。同时上蔡城周围汝水迂回, 岗岭起伏, 地势也是比较险要。当时的上蔡城为淮河上游的交通枢纽, 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会盟等所经的途径, 可以判断当时经过上蔡的交通要道有五条:西通方城, 东通沈、项, 南通息, 东北通陈, 北通郑。于是春秋晚战国初, 上蔡城成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军事重镇。

元代前上蔡就有驿站出现, 以利交通, 便达天下。古代蔡国故城南城门在今天依然是链接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现在上蔡县政府部门拓宽了公路路面, 而公路两边往东西方向延伸的两道土垣便是古城墙。

从这可以看出上蔡县曾经是重要的交通要塞, 所以今后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可以突出其优势, 通过对其古代交通枢纽、驿站的重新修建, 将其打造成该县城的一特色文化景观, 既便于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又能将其历史文化继承发扬光大。

3 结语

上蔡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需从该县文物建筑的真实价值来制定保护和改造方案, 不同价值和特点的文物建筑其采用的保护方法也不一样。通常有三种保护方法第一种是借助西方注重文物建筑真实性和整体性的物质形态保护方法;第二种是采用我国传统注重场所本身连续性的文物保护方法;第三种则会采用两种方法结合的保护方式。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来保护文物建筑, 都要以上蔡县的协调发展为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物建筑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参考文献

[1]郑静.广州骑楼街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措施[J].城市规划, 2012 (11) .

[2]张德魁.历史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以荆州、日内瓦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之比较为例[J].华中建, 2013 (3) .

[3]张伟强, 陈玲, 刘少和.文物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及其对策[J].热带地理, 2012 (2) .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论文 第9篇

1 建筑形制

234号文物建筑平面呈狭长的长方形,由四进院落组成。前厅、厢房和正厅共同围合出天井院落。面阔三间,两层高。屋架由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组成,天井墁铺条石。室内分别为穿斗式九架梁、五架梁、抬梁式七架梁,前后檐饰单步梁,门楼、厢房为双步梁,而且用材较大,很有特色。每座院落柱间装修木板壁,檐下装修隔扇门,上装修横坡,厢房装修槛窗,均饰菱形、书条、灯景式棂条,挑梁下安装透雕雀替。

2 价值评估

2.1 历史、艺术价值

234号文物建筑是沙市商埠文化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之一,记录了沙市胜利街的繁荣兴衰的历史,见证了沙市城市发展的进程,是研究沙市传统民居及当地历史的标本。也是沙市传统木构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为清末民初建筑文化发展和文化审美提供了实物依据。多进院落式狭长平面、各种菱形、书条、灯景式棂条槛窗、还有西洋和中国传统壁画等,很有艺术价值。

2.2 科学、社会价值

234号文物建筑作为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高的民居,它的建造工艺、构造格局都反映了当时沙市当地的建造工程技术的水平,具有建筑营造研究的价值。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的科学保护和合理使用能对当地的经济和旅游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增强青年学生等的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

3 现状主要问题及残损情况

234号文物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长年受气候影响,再加上后期使用者室内改造和室外加建情况较严重,建筑原有面貌改变大。经调研,主要有以下问题。

3.1 屋面

屋面瓦片已不是以前的小青瓦,而是换成了红瓦,只留下少数的青瓦;第一进院落加建了彩钢板双坡顶,破坏了原有空间格局;第二进院落正厅屋顶加建了两个老虎窗,破坏了原有屋面;现有瓦片也有很多已破、缺失,导致雨水渗漏,屋面椽子有些已霉烂。

3.2 柱、梁、楼板承重结构

大部分柱、梁、楼板都还保存较好,只是由于长年气候的影响还有白蚁等,都有些“容颜失色”像大量灰尘的污垢和少许的破损。

3.3 门窗等附属构件

门和窗大多保存不好,只有少数可以称为“精品”。它们由于各种原因被换颜、被拆掉。像正厅的门窗都只剩骨架,二层的由于没人住,门窗、栏杆全都不堪入目。

3.4 加建、室内改造较严重

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使用人群不断更换,加上建筑功能不适应现今的生活方式,故加建较多,如在院子里用红砖加上厨卫或在正厅增加卧室;室内改造则是对房间进行装修,对室内的木构进行随意的更换,窗户有些都变成了防盗铝合金窗,电线乱搭接等等。

3.5 严重的消防隐患

由于胜利街历史街区房屋密集,每幢房屋只通过屏风墙分隔,并且都是木构建筑,只要有一处失火,整个街区都不能幸免。很可怕的是,234号文物建筑并没有什么防火设施,如果失火只能通过人力洒水救火,消防车都不能用,因此具有严重的消防隐患。

4 修缮指导思想与原则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遵守最大程度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最低限度干预的原则,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2)充分研究234号民居的历史,深入分析其建筑特色,进行全面的现场勘察和调研,充分体现原古建筑的建筑特色和风貌特征,更好地反映其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消除各种隐患,对后期改动构件的修复等必须是在对现场留存痕迹进行考证、对比,并加以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实施。维修时尽量使用原构件,以延续真实的历史信息。新加材质应采用原材质,同规格,同尺寸。

5 修缮主要内容和方案

5.1 整治环境、拆掉后加之物

对于那些不属于原建筑的东西都给予拆掉,像天井上空的彩钢板屋顶、砖墙砌筑的厨卫、自行添加的木构围合、室内的装潢、乱拉接的电线绳子之类的东西。

5.2 屋面工程

对于中国古建筑中的“第五立面”,当然是要恢复以往的“黛瓦”。要将现有的红瓦换成以前的小青瓦,瓦片下的椽子也要进行更换。对于已经霉烂的和不能承受瓦片重量的用同木料同大小的进行替换。在换瓦时要密切注意底瓦和盖瓦的交接,保证不渗水。

5.3 柱、梁、楼板结构工程

建筑内的柱、梁等承重结构大都保存较好,但我们是要对它进行一次“年轻化”,让它获得新生。因此我们要对对柱梁进行结构检测,确保它们能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能够不倒、不偏移。第一:对柱、梁、楼板进行清理如长年积累的污垢、白蚁虫子之类;第二: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对策。对于已不能承重的用同木料同尺寸的更换,而有轻微的损害的,在结构允许范围内可以通过加固来继续使用。

5.4 门、窗等附属构件工程

门窗等附属构件由于保存的并不是很好,故在修缮前应花大量时间精力做研究,譬如门窗的样式、怎样制作,特别是怎样找到资料确定真正一样的样式,还有怎样让它们修旧如旧等。还有像木板壁和楼梯的构造,这些都要摸透后再动手。

5.5 消防工程

对于木构建筑,消防一直是个难题。对于234号文物建筑,消防更是重中之重。除了在建筑里布置一定的现代消防器材之外,还可以通过安排特定的负责管理员来巡查管理建筑和增加宣传力度,让居民都参与进来,共同保护这些文物建筑。

6 结语

毫无疑问,沙市胜利街历史街区文物建筑是街区历史的见证,对胜利街234号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更是势在必行。它已不能够复制,现已经伤痕累累,急需一起对其保护,群策群力,共同守护这历史遗迹,才能够使它长久不息,发挥出它原有的各种价值。希望笔者的一些调研能对之后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有所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艳.沙市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规划探讨[J].规划师,2012.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论文 第10篇

一、呈坎村古建筑群

1、文物概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村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呈坎村目前有两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罗东舒祠”,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96年11月20日公布;另一处是是“呈坎村古建筑群”,共包含古建筑48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由20处古建筑组成的“呈坎村古建筑群”,二是国务院2013年5月3日公布的由28处古建筑组成的“呈坎村古建筑群(扩展项目)”。

2 村落历史沿革

呈坎村始于东汉三国时期 , 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真正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始于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唐末,江西南昌府人氏罗秋隐(后罗始祖)和堂弟罗文昌(前罗始祖)为避战乱,辗转来到当时称作“龙溪”的这块地方,罗氏定居后改“龙溪”为“呈坎”。

明朝是呈坎村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据罗氏家族族谱记载在朝为官者就达一百一十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人物有宋代吏部尚书罗汝辑、《新安志》作者罗愿、明代制墨大师罗小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后成了孙中山秘书的罗会坦、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等。

随着徽商的兴起,罗氏商贾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官吏、商贾荣归故里,起屋盖楼,建祠造社,呈坎村因此鼎盛一时。从清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呈坎村亦改变了其经济模式,渐渐走向衰落,但其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仍较完整地保存至今。

二、呈坎村古建筑群保护对象构成

根据呈坎村古建筑群的聚落牲,确定的保护对象包括:文物本体(包括文物建筑与遗址)、文物环境(包括文物周边历史建筑、村落街巷空间肌理、古代水系、古代水口景观、村落选址环境、相关设施)。

1 文物本体—文物建筑与遗址

“呈坎村古建筑群”包括祠堂二处、社屋一处、学堂一处、店铺二处、更楼三处、古桥二座、古井二口及民宅三十四幢,共计四十八处。其建造年代从明早期、中期、明末清初延至清末、民国,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宋(长春社)、元(罗进木宅)。它们是构成呈坎古村落独特整体布局的街巷水系的140处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皖南古民居建筑(尤其是明代古民居建筑)精品。

呈坎村古建筑形制丰富,有三开间的,有五开间的,还有七开间的;有一进的,还有二进、三进的;有一层、两层的,还有4处三层民居;平面布局有“凹”字形三合院落,有“回”字形四合院落,也有“H”形前后两天井院落,更多的是三合院落与四合院落不拘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多样,一些民居保持了不少宋、元旧制和建筑工艺。

其代表性文物建筑(构筑物)有:

(1)钟英楼

钟英楼位于钟英街北头,建于明代,建筑面积23.85平方米,其平面呈方形,底层四面开门洞,墙脚紧靠街沿,可架梯上楼。楼层槅栅上铺板,中空,四面封墙,朝街面开窗有利于瞭望四周,成为钟英街与前、后街巷十字交叉的重要节点,东、西门额上原有“钟英”二字。该楼原为打更报时所用,民间称为“更楼”,又称“过街楼”。

(2)燕翼堂

燕翼堂建于明代,建筑面积455.35平方米,两进三开间三层楼房。其大门居中,上有垂花门式烧雕门罩,门墙有单披屋面,靠异形丁头栱承托平盘枋,枋上置圆形雕花栌斗,斗上又出斜华拱,斜华拱承托屋面,异形丁头栱和圆形栌斗拱延续了宋代、元代的建筑风格,在徽州现存古建筑中已极少见到。

(3)罗会铮宅

据考证,该宅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五开间两厢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360.73平方米,其楼层用减柱造,厅当中两前金柱被挑空,悬空的柱头琢以莲花一朵,明艳的红黄色髹饰,双步梁承单步梁,梁头镂空卷云,楼枋上也有彩画,为连续的折枝花卉,细细描绘在漆黑的板枋上,十分古雅,彩绘是该宅价值的重要体现。

(4)文献祠

文献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进深达150余米,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现仅存门屋及寝殿,寝殿七开间,面阔29米,中间四列柱架为抬梁式,两边间梁架为穿斗式,五架梁上置平盘斗,上承一五架枋,枋上二童柱支三架梁,前弧形拱轩,博风墙,硬山顶,上有脊饰。“文”、“献”分别系宋代呈坎罗愿、罗颂兄弟二人的谥号,二人以史学、理学上的成就名垂青史,因此后人建祠纪念,现仅存后进寝殿。

(5)环秀桥

环秀桥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原为五孔石桥,跨潨川河,为呈坎村溪东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现桥长26.65米,宽3.85米,花岗岩构筑,梁式桥身,两筏型桥墩,桥上建有桥屋,因明朝弘治年间潨川河治理改造,西侧两个桥孔封闭,故桥屋由中部变为西头,桥屋为亭式木结构,屋顶盖瓦,四面无墙,下设条座,木柱漆红色。2013年6月,洪水再次冲毁桥面,现已恢复。

(6)长春社

长春社是呈坎村仅存的一座社屋,坐落在呈坎村南,坐西朝东,建筑面积991.43平方米,其始建于宋朝,明嘉靖年间重修,后寝为清乾隆年间改建。建筑布局包括社屋坦、门厅、两庑廊、正堂、后寝及前后两天井,其门屋、正堂及寝殿为五开间。长春社作为呈坎村前罗族人祭祀神灵的特殊公共建筑,其建设位置完全符合“左祖右社”的传统,与东舒祠遥相呼应。

2、文物环境—文物周边历史建筑

呈坎村现存有元、明、清各个不同时期的祠堂、古社屋、古民居、亭、桥、更楼等古建筑130余处,围绕着49处国保文物建筑,呈坎村内还分布有大量的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风格多样,极具徽派民居的典型风格,早期的部分沿袭宋元旧制和工艺传统,到中期实用大方的朴素构造,及至明末清初更多追求变化和美观的风格转变。因此,文物建筑周边的历史建筑是文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对象。

3、文物环境—村落街巷空间肌理

呈坎村村庄建设的主要脉络是顺着潨川河延伸的,潨川河把村子界分成东、西两部分,二条分别称作大、小坝的大道沿河进村,大、小二坝在隆兴桥头汇合又离分为前街和后街进村,这二街与村内的钟英街、钟二街以及河东的溪东街并称“五街”,它们大体都与潨川河平行,而垂直于潨川河的,则多为小巷,号称九十九巷,村内的街巷大多十分曲折多变,宽窄不一,窄的不到1米,最宽的也只有3米左右。

如钟英街北起东舒祠,南至西通巷,全长约191米,路面均铺规整的花岗岩石板,最宽处仅2.5米,窄的只有1.5米;钟二街自燕翼堂开始至西通巷,全长约127米,全部石板铺地,宽窄变化较大,配合几个建筑围合成的小广场空间和曲折的线型,使得空间变化十分丰富。两侧集中连片的明代建筑、庭院围墙和翠竹绿树隐映,形成呈坎村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地段;前街自东舒祠至隆兴桥,全长600多米,宽自1.5-3米不等,是一条传统商业街;后街自进村公路至罗贤能宅南侧,全长294米,宽3米,两端有更楼;溪东街自环秀桥至罗嗣海宅北,全长231米,宽2米。

这些街巷是呈坎村村庄空间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文物保护规划中的重要保护对象。

4、文物环境—古代水系

呈坎古村落有完备的“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的水利水系系统。“前面河”是指潨川河,潨川河自村北向东南又折向南直冲位于离位的下结山;在水流出外的村南,筑起大、小坝,使河水在下结山嘴折向西流向龙盘山嘴,再复向南经杨干汇入丰乐河。为了解决村民生活、消防、灌溉用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人工开挖了二条水圳:东边的“中间圳”和后街的“后面沟”。“中间圳”指在环秀桥北侧引潨川河水经永顺号、后罗总祠、支祠、罗会铮、罗会泰宅走街穿户途经水圳巷到村南注入潨川河的水渠。“后面沟”指在村北引西边坑水沿后街上更楼、下更楼而流最后注入中间圳的小水渠。二圳在村南会聚为一流,又被利用作加工粮食的水碓的动力。此外还有许多长方形、方形、圆形的古井,其中有记录呈坎村发展起源的汉代“吕家井”,此外还有永兴井、金家井、井上井、溪东井等等。呈坎村五街九十九巷,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有水的流动,说明这种引水、排水设施不仅合理,而且融空间形态美和环境美为一体。同时这种设施的构建还不是单一的功能的考虑,而且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观念体现。“聚水如聚财,纳四水于村中”,水的川流不息,表达的是源远流长,财源茂盛。呈坎村的这种独特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水利设施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生活饮用水之便,水井和穿街走户的水圳还有消防、排水、泄洪、灌溉、养鱼、观鱼、为水碓提供动力以及美化环境和改善住宅和村庄小气候等多种功能,一举数得。是古代中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典型代表。

完备的水系系统,是呈坎村文物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文物保护规划中的重要保护对象。

5、文物环境—古代水口景观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特别的组成部分,在徽州古村落中,水口经过人工的补充,往往成为该村落的形胜之地。呈坎村的水口营造,无论是上水口,还是下水口,都非常注重。历史上村北的上水口,也称为“天门”,山林笼密,并建有龙山庙,现已无踪迹可寻。村南的下水口,也称为“地户”,是藏风聚气的关键部位,所以历史上曾建有上花园、下花园、上观、下观。上观有都天庙、隆兴桥、钓鱼台、观音庙、百步云梯和隆兴观等建筑;下观则有廊桥、乐济桥、女贞观、关帝庙、文会馆、文昌阁、藏经楼、大圣堂、旷如亭、石牌坊等建筑。上、下观之间是大坝(南河堤)和小坝(北河堤),这两道大坝、小坝使潨川河在下结山自北向南转而西行,至龙盘山后又复往南,使水口处水流弯曲,更符合“藏风聚气”的要求。

而今天的呈坎古村落水口大部分的园林建筑已无踪迹,仅存隆兴桥,大坝、小坝也已被新修公路替代,但潨川河还在,也还存在一定的历史痕迹,因此呈坎村南水口景观也是文物环境的重要组成单元,应该划入保护对象之中。

6、文物环境—村落选址环境

呈坎四面皆山,山气茂盛。东面灵金山,东南列下结山、丰山,西南倚龙盘山、马鞍山,西靠鲤王山、葛山,北有长春山。龙山自西北向南延伸,山势尤如万马奔腾,涌至龙盘,则一马平川,使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态势。山多则水多。潨川河是呈坎的主要河流,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45.58平方公里,属新安江三级支流。它从龙山与长春山之间进入呈坎盆地,向南汇入丰乐河而后东注新安江支流练江。除潨川河外,呈坎一带溪涧纵横:村北有西边坑(又名柿坑)、环里坑;东面有东边坑;东南有东山坑、石步坑;西边有窑坑、棚坑,还有一些无名小溪。俯瞰呈坎,潨川河与众多溪涧如群龙汇聚,呈坎古村落的选址环境也是文物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

7、文物环境—相关设施

潨川河上原建有环秀桥、獬豸桥、长春桥、社屋桥、下结桥、隆兴桥六座桥梁,潨川堨、隆兴堨两座古代石砌滚水坝,现仅存环秀桥和隆兴桥,其它己毁或被水泥材料所取代,史上沿潨川河两岸堤坝,如桃花坝、大坝、小坝亦属保护对象,应及时予以修复保护。

三、呈坎村古建筑群总体保护策略

1、文物建筑保护策略

对于呈坎村文物建筑的保护,首先要进行分类,根据文物建筑的不同现状在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

对于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采取维护保养的保护策略;对于局部存在病害的文物建筑采取现状修整的保护策略,即在保存现状的原则下进行维修;对于经过历史上多次修理,原来的面貌被部分改动以致整体看来和它原建时的风格面貌不够协调的文物建筑或损毁严重的文物建筑采取重点修复的保护策略,即在有充分科学依据前提下于维修工程中将后来改动部分取消恢复它的原貌;对于现存部分建筑已坍塌,仅存遗址的文物建筑则采取遗址保护的保护策略,即对建筑遗址进行现状整理保护,树立解说牌,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遗址展示。

2、文物环境保护策略

对文物本体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同样是呈坎村古建筑群文物本体保护的重要内容,首先依据文物周边环境状态进行风貌区类型的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

对于与文物建筑环境相协调,不影响文物安全的文物环境风貌区,采取现状保护的保护策略,不允许拆、改建;对于与文物建筑风貌不太协调,但不影响文物安全的风貌区,采取建筑风貌整治的保护策略,即此类建筑的建筑风貌,高度、色彩进行分析,外立面应改造成传统建筑形式,若高度超过三层则应降层处理,且屋脊高度不超过9米;对于己侵占文物本体及其附属设施或严重影响文物安全的风貌区,采取拆除建筑的保护策略,即拆除文物建筑周边影响文物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消除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

3、古街巷、古水系、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呈坎古村落内的古街巷、古水系、古河道、驳岸及历史建筑是呈坎古建筑群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物建筑本体紧密相联,互为依存,依法保护好至关重要。

一是古街巷的保护,对于保存完好的古街巷,采取现状保护的保护策略,不允许进行拆除、更换材质以及盗卖;对于保存一般的古街巷,采取现状修整的保护策略,即按原有道路铺装形式、材质及传统工艺进行现状整修;对于完全损毁或改变路面材质的古街巷,采取复原的保护措施,即参照保存完好的街巷路面做法按原标高、相应材质及传统工艺进行制作古街巷复原。

二是古水系的保护,将呈坎村落内古圳的保护纳入日常巡查范畴,禁止私自对水圳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造、破坏,对所有的明渠、暗渠进行彻底清淤,将部分缺失的水渠边缘石按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复,修复文物本体的排水暗沟,恢复水系原有的功能。

三是文物建筑周边历史建筑的保护,主要保护策略是对历史建筑建档并挂牌保护,严禁一切形式私自拆除活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指导村民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对室内进行合理改造,但不允许破坏原有形制和结构形式。

4、附属文物的保护策略

呈坎古建筑群中尚保存若干明清时期的扁额、楹联至今保存完好,它亦是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有效保护。其保护策略是将所有尚存扁额、碑刻进行登记,建立档案资料,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人为损坏,同时做好防盗、防火工作。

5、彩绘工艺的研究与保护策略

在呈坎古建筑建筑群中长春大社和罗会铮宅内,梁架上绘有大量精美的明代彩绘,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的侵蚀,彩绘己有不同程度的腿色、消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其保护策略是在建筑外檐下增设遮阴网,减缓因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腿色速度,同时应积极组织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专项研究,制定科技保护方法。

四、结语

古村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作为古村落建筑群的文物建筑,是古村落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价值并不能构成古村落价值体现的全部,失去了古村落的整体历史环境,其价值仅仅体现在其文物本体上。

因此,在“古村落建筑群”类的文物保护规划中,其保护对象的构成除了文物本体外,其古村落整体历史环境则显得尤其重要,这其中就包括文物建筑周边的历史建筑环境、古村落历史街巷空间环境、古村落历史水系环境、古村落传统景观环境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仅是在做文物的保护规划,而是在做整个古村落的保护规划。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论文 第11篇

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类型。

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物所进行的保护工程,采用的工种、操作工艺和操作程序各不相同的,使用的保护材料也有很大的区别。与其它建设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一般可以补救措施不同,文物保护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可能破坏了文物本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文物保护工程必须严把材料质量关、技术关,严格执行文物保护工程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操作规程和降低工程质量标准。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加强文物保护工程规范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促进质量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保证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物保护工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工种,需要在传统的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管理基础上吸收现代工程质量管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化和科学化,为此文物保护工程参与部门和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包括质量教育、标准化与计量工作、信息管理与质量情报工作,以及质量责任制等。

1 质量教育工作

在各种影响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中,文物保护工程各参与者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提高各参与者的素质,必须对其进行质量教育。因此开展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进行质量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体人员参加,强调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质量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质量意识的教育

对职工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充分认识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必要和有效的办法,使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企业和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的影响,使其将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工程质量联系起来,将文物保护工程工作标准和技术规程的执行变为自觉行动,树立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

1.2 质量管理知识教育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除了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外,还必须了解其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由于文物保护工程属于传统管理方法下的手工操作行业,更有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育,使全体员工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操作方法和程序,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搞好文物保护工程质量。

1.3 专业技术教育

文物保护工程各参与者的技术业务水平的高低,对文物保护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影响很大。因此,文物保护工程各参与者不仅要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知识,还要进行文物保护工程相关技术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项培训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应针对文物保护工程的特点,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保护工程的操作工艺、操作程序、材料使用等技术传授给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让他们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保护技术水平,掌握所在岗位的技术、业务技能及发展方向,并不断学习先进技能。

2 标准化与计量工作

2.1 标准化工作的内容

标准化的主要工作是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标准化工作是文物保护工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文物保护工程的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类。文物保护工程标准化工作的内容,就是以保证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为目标,建立健全并组织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使文物保护工程各参部门和全体成员,在涉及文物保护工程的技术、质量、材料、管理等方面的活动,都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标准是对文物保护工程工程质量、工艺及检查验收方法等方面所作的相关技术规定。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标准是文物保护工程各参与部门和单位在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实现其各自管理职能,对有关的重复性事项和工作所做的规定。具体就是把文物保护工程各项管理活动的程序、守则、规范、条款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部门和单位的准则。由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经常会发生变化,因此,管理工作标准化十分重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标准包括:技术管理标准、组织标准、项目管理标准等。文物保护工程工作标准是企业为了实现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目标,按岗位制订的有关工作质量的标准。

2.2 计量工作的内容

计量工作也是文物保护工程实行全面质虽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文物保护工程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过渡,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质量技术管理工作由过去定性的评估转变为定量的评判,用标准的数字形式和量纲单位,准确反映某一工程实体的形态,或某个工序的特点。文物保护工程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定量的数据作为质量管理工作决策的依据,文物保护工程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也需要必要的量值进行表示。文物保护工程计量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物本体的结构检测、文物组成材料的化验分析、文物修复材料的试验、检验等。文物保护工程的计量工作,要求努力改进和完善落后的传统计量方法,提高文物本体测试手段的科学性、提高计量器具的准确性、保证量具稳定和示值准确,同时做好各种测量和检测工具的验收、储存、保管和发放等工作。

3 信息管理与质量情报工作

影响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且错综复杂,要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正确地认识和掌握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客观规律,必须深入文物保护工程实地调查研究,掌握齐全、准确的工程质量信息资料,以便对各种工程质量影响因素有清晰的认识,为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工程质量情报包括文物保护工程整个过程中,各环节工作质量的原始记录、基本数据、问题处理的方法和结果,以及国内外同类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和发展方向等信息。质量情报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也是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其作用在于及时反映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的情况,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制订改善的方向和措施。

文物保护工程信息管理和质量情报工作,要做到准确、完整、全面、系统,才能真正反映工程质量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使之成为质量管理的可靠依据。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指定专人负责文物保护工程情报信息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分析、归纳和存档等工作。

4 质量责任制

文物保护工程质量责任制是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制度之一。由于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工作涉及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参与者,所以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责任,每个工种、每个工序、每个参与者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质量标准,在文物保护工程的全部过程中,形成一套严密的、贯穿始终的质量管理责任系统。

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除了工程施工之外,还包括项目立项、勘察设计和工程验收等。因此,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部门、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及检测等单位,都要建立完善的相应的质量责任制,包括全面质量管理责任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全面质量管理责任制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全面质量管理责任制、职能部门质量责任制、工程项目部和班组的质量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质量指标考核制度、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制度、质量信息管理制度、质量奖惩制度和质量管理小组管理制度。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事业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和地方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投入逐年成倍增长。此外,文物的数量也成倍增加。在全国登记保护的80余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60余万处是近几年新增加的。因此,文物保护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将大幅增加。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质量低劣的“文物保护工程”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将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必须坚持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工程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形成一整套严密的、科学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摘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文物保护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做好质量教育、标准化与计量工作、信息管理与质量情报、质量责任制等几个方面的基础技术工作。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基础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协会编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Karoru Ishikawa.What is Total Quality Control?The Japanese Way.Englewood,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85.

[3]蒲伦昌主编.全面质量管理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邱国栋等编著.煤炭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与案例[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03.

[5]Joseph Juran.Managerial breakthrough:A new concept of the manager’s job.New York:McGraw-Hill,1964.

[7]Thomas Pyzdek.Excerpted from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CQE.Quality Publishing Inc,1996.

[8]贾立武主编.电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及案例[M].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8.

[9]孙荣兴等编.船舶运输的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10]孙本淳等编.港口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上一篇:面向技术下一篇:脉象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