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开放性教学设计

2024-05-12

作文开放性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文开放性教学设计 第1篇

一、丰富生活, 扩大阅读, 引导积累

作文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以开放的视角, 从开放的领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语言, 积累写作方法, 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一) 丰富生活求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学。”

要丰富学生生活, 就一定要丰富校园生活。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如拔河比赛、参观展览、军训、环保活动等, 孩子们在活动时饶有兴趣, 或深有感触。因此, 当他们下笔成文时, 那种情感的倾泻, 开放的思维, 大胆的创新, 使文章妙笔生花。如一男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生活实践活动, 写自己在做手工编织时手的笨拙和自己着急的心情, 写得细微入至, 情真意切。这些习作成功的原因, 无不是植根于生活之故。

丰富学生生活, 还需丰富课堂生活,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利用早读时间开设“三分钟讲坛”, 天南地北任其发挥;举办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讨论会;《将相和》人物辩论会;《童年趣事》发布会等等, 使多彩的课堂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二) 广泛阅读得积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写作就像蚕吃桑叶,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吐出精美的丝来。多读书, 读好书, 不仅可以开阔视野, 博采众长, 观察世界, 还可学习方法。天长日久, 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结合语文课的教学, 教师可适当介绍并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章。如教学《少年闰土》, 我介绍了鲁迅的《故乡》;教学《老师领进门》, 结合主题丛书要求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黄蓓佳的《作文上的红双圈》、余秋雨的《三十年的重量》……扩大课外阅读量, 除了鼓励学生多订阅报刊, 多购买有益书籍, 设立图书角, 开辟阅读园地等方法外, 还可以开设阅读欣赏课, 举行“好文推荐”活动等, 让学生时时都有书读。同时, 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设《采蜜积累集》之类的摘记本, 每次阅读或摘录要点, 或摘录名言警句、精彩片段, 还可进行圈点勾画、作批注等。2.以读促写, 随机模仿。例如, 在读了《老师领进门》之后写自己的好老师……

教师经常性地组织一些跟阅读相关的活动, 不但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引导,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上文提到的“好文推荐”活动外, 还可以进行知识竞赛, 优秀摘录册交流等。

二、开放思维, 讲求多样, 激发欲望

(一) 讲究命题的开放性

改变单一的命题作文模式, 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

有的作文命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如《启示》《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等, 学生有话写, 也有兴趣写。我们应看到不少的作文命题已令学生生厌, 这是因为:1.题目本身已在某方面设定了限制, 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2.学生往往产生“奉命而作”的心理。所以, 在写作指导时, 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 通过适当点拨,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触动学生的内在感受, 尽可能避免死板的命题。如参加野餐活动后, 如果以《一次野餐活动》命题, 学生定然兴趣索然, 结果千篇一律。但如果能在上课时先让学生选择野餐中印象最深或深有感触的事畅谈, 然后自由命题作文, 学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选不同的内容写作, 作文才会百花齐放。

(二) 讲究作文形式的多样性

如续写、编写、改写、想象作文、童话作文等。采取观察训练法、想象训练法、探索训练法等, 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展开想象, 在积极状态下创作。

如一次写作课, 我采用电教媒体, 先播放一段轻松的音乐, 接着是车铃声、喇叭声、嘈杂声;突然音乐陡转, 似有什么倾斜, 又似一场争斗……听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发挥, 下笔成文。这种听音响作文的形式既轻松灵活,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同时又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呵护”亮点, 选取典型, 引导迁移

教师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评价体系和批改模式, 而应以一双编辑的眼睛和一颗慈母的爱心, 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批注出“好”在哪里, “新”在何处。如某个词的准确, 某句话的得体, 某种形式的巧妙, 某种感情的体现……

找“亮点”, 可用开放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自由组合, 互评, 找出“亮点”共同欣赏, 写下表扬辞, 并画上一颗金星作鼓励。这可能比教师的“一家之言”更能使写作者感受到成就感、认同感,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

当然, 呵护“亮点”并不等于迁就缺点。但如果教师试图在一次作文评讲中让学生把缺点改正过来, 反而会导致学生心灰意懒。所以, 教师在谈缺点时, 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而应循序渐进, 同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在评议时, 还应选用典型的、较优秀的习作作为“实例”进行剖析, 引导学生领悟其中优点, 借鉴其中写法, 从而大幅度提高写作水平。

另外写作还可以与“小记者活动”“红领巾广播”“读书活动”等联系起来, 逐步把学生写作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文开放性教学设计 第2篇

黄州西湖中学王爱国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时代呼唤作文教学改革;作文教学的开放性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体现作文教学的开放意识,构建作文教学的开放模式,是笔者写作此文所探讨的中心论题。为此,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开放性作文教学模式”:(一)教学理念的开放。体现为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向情感开放,向表达开放,向阅读开放;(二)教学过程的开放。围绕“师生对话”和“课堂讨论”两个专题论述其开放性特点。(三)教学领域的开放。谈及三个话题:一是信息技术与网络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二是源于西方的创造性作文训练法--“头脑风暴”和“自由写作”;三是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提出评价方式的多元;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着力点为“创造性写作的评价”。

关键词:作文教学开放性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领域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头脑风暴自由写作社区资源评价多元过程和结果

“素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这样一条解释: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或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从词条信息分析得知: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的素质定位为“与生俱来”;指的是人的素质的初始状态;既是先天性,就带有人的自然本性,这里面势必蕴含着需要褒扬的善点和需要抑制的劣根性。《三字经》里所言“人之初,性本善”谈的就是发掘人性好的一面,但也有人反言之“人之初,性本恶”。“善”“恶”是人性的两个极面:一个极面呈显性;另一个层面必呈阴性。这就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舞台。教育学角度给“素质教育”定位是后天性的,是通过教育手段将人的先天素质中潜在的优势能量激发出来,使其具有全面性、多极性。笔者认为,现代人的素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可以围绕这三个要素来培养人、塑造人;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说话、办事、独立创意诸方面为出发点,学会做人、知人、容人、待人;培养其对美的事物的亲近感和创造欲,使其具备表达美、鉴赏美的能力。而这一切指数的培植,语文学科以其特有的性质占居重要地位,而作文教学的开放性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头戏。

笔者结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新课标背景下开放性作文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的开放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基本理念: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里把“开放”作为首席关键词语提出,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开放性的重视。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放性有三个特点:

1、写作教学向生活开放。学习写作,关键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模式已为时代所弃。

作文是什么?就是写你的激情与痛苦、梦想与迷惘、苦闷与放弃,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生命追问,你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真实的作文。

高中生作为生命成长激烈的群体,他们开始思考本我生命的意义,个体价值如何体现,享受快乐也捕捉感动;开始了设计如何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这种设计正出于对生命美好的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用以“怀念”为主题的习作《流泪的眼睛》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段:梅是个很温柔的女生。上课间操时总是拉着我的手,奔跑在风里。曾有个女同学笑着说“我要把你们分开”,梅与我相视,仍旧笑着,跳着,说:“谁都不能把我们分开!”握着我的手更紧了。我真的好感动。那时的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影不离。

作文的细节描写很生活化,例如“梅是个很温柔的女生。上课间操时总是拉着我的手,奔跑在风里”,这样的动作只有女生间才有,作者正是一个女生。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缺少语言,而是缺乏对生活经历的挖掘,真实的生活感受。重要的是沉淀生活,积累情感。“触动心灵”靠的不是一种语言技术,而是一种适应与内化,更加自我、更有韵味的展示。有了对生活细腻的感受,语言也就渐渐丰富起来了。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是细腻柔婉、低吟浅唱,或是横刀立马、横槊赋诗,抑或是清新纯朴、妙手成文。

还是以《流泪的眼睛》这一习作为例,有两段文字语言表达很细腻:“在我心里,友谊不再坚如磐石,而是如同透明的玻璃,易碎。需要我好好保护,需要我轻轻地拂去它上面的尘土。心中的友谊依然神圣,但是也要藏在心灵深处。”“害怕忘记,害怕忘记生命中曾经闪烁的人,不断的回忆,仍旧无法完全留住。有时候真的需要停下来,说‘该忘记的就让它忘记吧’。”

2、写作教学向情感开放。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写作呼唤创新思维,呼唤以自己的思维对生活予以深度介入。近年来,语文教学界不断发出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的呼声,出现了以真实生活为起点的崭新的写作尝试,这种回归生活的趋势,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两大转折:一是引导写作题材的真实化,二是引导作文情感的真诚化。这种形式对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作文或随笔中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不光感受到生活的阳光面,也注意到生活的阴暗面,但只要是写出了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就应该受到我们的肯定和支持。

在教学中笔者比较注意这一点。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早自习上,一个学生在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才来,我按例询问他原因,他说自己是体育生,训练才回来。我又问他们的训练应该是什么时候结束,最后我说,我还会去问问他的教练。时隔不久,在一次作文课上,这个学生在写以“窗口”为话题的作文时,把他当时的感受写了出来,他说他感到了不信任。在文章最后,他说,“大约我和老师之间的窗口还没打开。”看了他的`作文,我深受触动,没想到自己简单的几句询问竟使他心灵受伤,抱歉之余,我在班上表扬了他能从生活中选材,表达真情实感。由于当时大家都身临其境,这次表扬起到的效果当然与平日的说教不可同日而语。

3、写作教学向表达开放。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

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我曾经让学生改编《荆轲刺秦》,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很容易把人物脸谱化。有一篇习作这样写:

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这篇文章有新意。荆柯刺秦王,在刺杀之前竟有犹豫。他看到了秦王新写的文书,想到了天下苍生,他动摇了,不愿意再只考虑太子一个人的恩怨,也就是说他要突破“士为知己者死”的局限。这还不够新吗?这是一个有别于历史上的荆轲的崭新形象。

4、写作教学向阅读开放。《新课标》提出,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中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学生是喜欢读书的,也喜欢看电影、看电视。每次学校放假回家,谈论最多的就是所看的小说和电影、电视。例如2009年新年假期播出的电影《集结号》,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评论其中的人物。

二、教学过程的开放

《新课标》在作文教学建议中指出: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这段文字体现了写作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在实现作文教学过程的开放,有两种形式要占主流地位,这就是“对话”和“讨论”。

作文教学中的对话,是指生活、学生、文题、老师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四者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在“对话”中,生活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题之间是一种充满思辨的多向交流关系。这正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向对话过程:教师与作家、作品“对话”,学生与作家、作品“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作家、作品“对话”;教师、学生、作家作品三方“对话”。

如何实施好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对话”环节,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营造“对话”氛围。教师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中,始终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讨、辩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用商量、研讨的口气与学生对话。例如,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暑期生活碎片》一文为例,在分析命题方向和写作思路时,就用了“我是这样理解的,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这样,在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对话不仅顺利展开,而且学生多向思维达到极至,竟从不同角度归纳出五、六种主题,完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真对话。

第二,注重“对话”实效。与作文题目对话时,要求学生记下读文题时自己获取了什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生活相联系,加以体验;有什么疑问,请做上记号。然后课堂组织生生对话,相互启发--在生生对话中,组织学生质疑、解疑、争论,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自身的价值;让学生在获得平等交流机会的同时,合作精神、交际能力得到更好培养和提高;师生对话,触发感悟--师生互动不是教师问,学生答,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不仅要激发学生热爱作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吸收、同化信息,生成新知,还要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的输出、传递活动中。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写作和创造性写作的角色。教师还应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发现、探索、求得共识。同时,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观察生活,启发学生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表象中发掘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深入理解素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作文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课堂讨论是建立在教学对话基础上并扩大了教学对话范围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为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和历次教学大纲一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历次教学大纲不一样,把“讨论式教学”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教学领域的开放

以信息技术为“课堂”,拓展作文教学领域。一方面表现为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作文教学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只有每周二节。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作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言去交流与沟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作文课堂。另一方面表现为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作文课堂教学,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一体化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快捷地进入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作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教师甚至非语文教师的远程作文教育。在这样的作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所获得的作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与教师在一起,利用聊天室平等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在网络共建的学习群体中,每个人都成为其中平等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评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设。这里,教师可能经常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导讨论。这里最大的忌讳,莫过于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在这部分论述中,笔者特别提及“头脑风暴”与“自由写作”两个词条。在英、美等国体现创造性写作训练这一训练特色的最普通而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是“头脑风暴”与“自由写作”。在学生看来,创造性写作训练,还给他们一片本该拥有的自由活动的天空,可以激发他们围绕文题展开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训练不仅不会妨碍他们对作文知识与写作技能的掌握,还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产生强烈兴趣,以及由此产生的基本技能将会更加全面,更加稳固,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

同传统的课堂写作训练不同,自由写作训练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式教学结构。在这里,写作看似茫然无序,实际上,学生是真正的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不是重复前人的故事和任何虚伪浮华的东西,而是自己心灵和感情的一次倾诉和释放。可见,“头脑风暴”和“自由写作”均可在一定的天地里试行。

作文教学领域的开放性还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社区资源的利用。社会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大中小幼教师,离退休教师,文化艺术和新闻传媒人士),社区文化艺术场馆(图书馆、展览馆、风景名胜),社区文化艺术设施(黑板报、布告栏、宣传橱窗)及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社区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比如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当读报员为小朋友或老人读报,当文字医生上街纠正错别字,当业余记者报道新人、新事、新气象,让他们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逐步形成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健全人格。

四、教学评价的开放

上文点击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领域的开放,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例,终究会昙花一现。教学评价要开放,要改传统评价中知识评价的一元化为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多元化,变过去的轻过程重结果为现在的过程与结果并重。要大力推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提倡赏识评价。构建适宜作文开放式教学的综合性学习评价模式。笔者认为,作文学习评价要着眼于培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作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又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力点主要放在:

--在合作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态度;

--能否在作文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

--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生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评价。

总而言之,我国开放性作文教学实践尚处在探索阶段,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热衷于教育科研的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是“功夫茶”,不能满足于“大碗茶”,即便是“大碗茶”也应是滋味纯正的,因为新课标下的大众教育决不是浅层知识的教育。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慎重的选择。

2012-9-20

浅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第3篇

对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观念上要树立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在操作上要实行开放式学习、培养探究精神的改革。

所谓作文的开放性学习,就是要解放学生的身心和大脑,创设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力争每堂作文课都像一扇新开启的窗户,让学生有新发现和新收获。

作文的开放性学习,应以广泛阅读为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搜集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自觉读好书的习惯。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尝试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地为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本学期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汇报”的读书交流形式。三月份结合第三组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读英雄故事,如《红岩》《小兵张嘎》等,到学习这个单元时,学生通过提前读书,已经了解了相关故事背景,这样在教学时,学生对课文了解就会更加深入了。除此之外,笔者还带领学生在月底开展读书成果汇报会,这样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作文的开放性学习,要把“内功”练好

要写出佳作必须掌握语言文字基本功,提高表达能力。因此,功夫要下在作文课外。首先,要让学生大量读背,预先储存一笔知识财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大量背诵优秀作品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启迪学生想象。余秋雨在少年时代阅读唐诗时,曾把“朝辞白帝彩云间”中的白帝想象为站在彩云间的身穿白袍的仙帝,阅读中这种误解不但不可怕,而且很重要,正因为有了这种美好的误解,读者的想象才越发丰富。二是能净化童心。学生在背诵文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其中的思想、理想、道德、情感等,这些思想上的感悟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并在学生日后人格健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虽然小学课文里有一部分要求背诵的文章,但是毕竟有限,为了给学生充电,笔者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周背一篇文章。为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每月进行一次背诵比赛,对背得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调动其积极性。只有吸收和储存了足够的语言信息,才能转化为完整的表达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定向的作品中分类摘取写作材料,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并把好词佳句运用于作文实践。

作文的开放性学习,要开放教学的内容

呵护学生独特性的创作 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的愿望,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从而动脑动笔将它表达出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激励、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原则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独立思考、独立作文。具体做法: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具有独特性的日记,日记相对比较枯燥,但倘若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有利条件,便能激起学生的习作动机,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笔者除了让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等,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了,可选的材料也就多了、真实了,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写情景作文 情景作文是把突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幕写下来。这种作文因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只要稍加启发就能轻松写出来。例如,去年的教师节那天早上,笔者刚进教室,学生们就一起起身向笔者祝贺节日快乐,还有几个学生给笔者送来鲜花,当时笔者激动不已,就是这样一个情景,马上激起了笔者教学生写作、教学生捕捉写作材料的想法。笔者问他们:为什么要送礼物给老师?送礼物时的心情怎样?教师表情怎样?同学们什么表情?学生回答完,笔者叫学生把刚才的情景说一说。为了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训练,笔者把学生的礼物逐一细看,并不时摸摸闻闻,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学生很快就说出:“老师很喜欢我们送的礼物,她左看看右摸摸。脸上露出了笑容……”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作文口述出来了,当要求他们写作文时,个个都表现出一种急于向人倾吐的欲望,而学生们的作文内容具体生动,连笔者的表情和学生的笑声也写了进去。

在阅读中找准训练点,引导抒写个人见解 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要善于挖掘教材这个有利的资源,在阅读中找到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思维,正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补白练写。课文中有许多地方作者有意留出空间,让读者去揣摩、想象。教学时,教师应从这些地方切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体验感人的话语、精彩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达出来。《丰碑》中有这么一段话:“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笔者这样引导:此时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但你们一定能从上下文的学习中,体会到将军当时复杂的内心。学生体会到其中有失去战友的悲痛,有错怪战友的内疚,有对战友的崇敬,有从战友身上汲取力量等。笔者顺势引导:假如你是这位将军,面对战友你想说些什么呢?

插图配文。课文中有许多编者精心编排的插图,大多数是文章思想感情的体现。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插图配上小诗或写上一段话。这些小诗虽然稚嫩,但却是孩子个性化感悟和真情流露。

从生活中抓契机,引导选择有特色的素材 校园是孩子们生活的舞台,这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深切地影响着孩子们。作文教学要利用这一片“沃土”,引导学生辛勤地耕耘、收获。

出墙报、做小报、小制作等,都是孩子们经常进行的动手动脑活动。引导孩子多发现、多思考、多体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个人感悟,书写自身情绪。如:新年到了,让学生制作贺卡送给自己敬爱的师长和同学或远方的朋友,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活水源头,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为学生积累了丰富而个性化的写作素材。

作文的开放性学习,要开放作文的评改形式

传统的作文评改是由教师对学生习作逐一进行细致的评改,它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消耗大量的精力,细阅精批,用红笔把学生的作文圈圈画画,修改符号贯穿全文,这样批改,快的一周完成,慢的要半个月,结果学生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能力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其二,写作文时,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对学生过分指责,教师为求速度对学生作文批阅不够全面认真,抹杀了学生的劳动成果,使学生对作文望而兴叹。因此,改革作文批改形式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互改、师生评定等方法,效果较好。

学生自评 文章是改出来的,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如何改,就不是一个语文教师一意孤行所能做好的一项教育工程,这个改,是面对着几十名程度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他们的生活实例中写出的文章,可谓千变万化,这就不能大包大揽的改,只有指导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自改,才能发挥其主动性。其做法:学生自改作文中的错字、不通顺的句子,汇报自评结果,展示自评情况,对自评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励了学生的自评自改的积极性。

互评互改 同桌或四人小组按互评要求互换评改。主要从欣赏的角度,让学生勾画好词、好句及好的表达方式,看内容是否具体等方面评改,然后汇报互评的结果、展示互评结果,并对好的习作及评改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

师生评定 其做法是:教师巡回浏览学生习作。发现作文中普遍性问题,选出几篇,在班上进行讲评,讲评时,先让学生讨论后充分发表意见,对立意、选材、构思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抓住契机,再适时讲评、点拨、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评析再自评、修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也必须树立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思想,并在作文训练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开发学生身心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对自己的职业充满危机感和使命感,在业余时间多学习和探讨,使自己具备高尚的师德、精深广博的知识,只有这样,作文教学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才是永恒的。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市第五小学)

作文教学要开放 第4篇

一、开放课堂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 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 生活方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 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 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 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 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 闭门造车。

为克服这种弊端, 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 控制作业量, 给学生松绑。在假期, 教师应布置学生看名著, 写读后感, 这样, 才能使学生既开拓了阅读领域, 又提高了文学素养。当然, 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结合学校的“社会服务课”, 我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使学生既拓展了生活视野, 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 省去捉襟见肘之窘, 又净化了心灵, 陶冶了情操。

二、开放过程

开放过程就是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其获得无拘无束的自主体验, 放飞写作灵感, 解放个性, 做写作的自由人。在过程的开放中, 我主要抓住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 用周记训练快速提炼生活, 指导学生写好友情、同学情、师生情、亲情以及对某事物的一点小看法等。批阅时, 教师宜重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是师长, 似朋友。周记, 使学生抛弃条条框框, 写己所想, 乐在其中。

其二, 通过作文培养反复推敲的习惯。作文, 一般要和单元要求相一致, 故重在培养审题、立意及修改的习惯。可以用“冷却法”修改作文, 要求一鼓作气写好初稿, 再留较长时间进行回顾修改。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有参考题目, 应鼓励学生另取题目, 鼓励他们将一般记叙文写成小小说、散文。这样, 能让学生稳中求活, 并在自我修改中不断提高。

三、开放评议

开放式作文教学刍议 第5篇

开放式作文教学刍议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论述了高中作文教学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并从作文命题、写作过程、作文评改、习作课堂、生活圈子五个方面论述了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作 者:常峰 作者单位:新疆额敏县农九师高级中学,新疆额敏,83460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关键词:开放式 作文教学

实施开放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第6篇

一、开放作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放飞自然,感知这天然生物园的丰富多彩

陶行知说过:“必须以大自然为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因此,笔者常常带学生走进自然这个大课堂。春天,欣赏草地、小鸟、鲜花,让学生在“春色满园”中习作;夏天,观察飞禅、骄阳,在多姿多彩中作文;秋天,在喜人的丰收园中作文;冬天,在银装素裹中作文。平时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葱郁的吊兰、葱、蒜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这样何愁没有鲜活的个性化作文?

2.投身社会,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

江苏盱眙山清水秀,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让学生感受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愿望。组织学生到田间、工厂去调查访问,了解科技在工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或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活动后学生的调查报告也各有特色:有进一步办好盱眙龙虾节的构想,有编拟建设美好山城方案的,有为盱眙旅游经济开发提出可行性建议的……在活动中积累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3.融入家庭,感悟亲情冷暖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感乎人者,莫过于情”家庭成员之情至真至纯,语文课本中有关的文章很多。如:《悲壮的一幕》,写爸爸与女儿告别的场景如泣如诉;《一把油布伞》,作者从淋雨、得病、盼有伞、织布买伞等几个方描述了母亲为“我”而付出的辛酸;《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简洁,语言明快,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了这些文章,置身亲人之间,于是情感思维的火花就会引起学生想起平时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那感人的一幕幕就会犹如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出现,一篇篇佳作也就有感而生了。

二、开放表达方式

文章是极具个性的产物,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课标明确指出,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只有自由,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

1.鼓励学生自主拟题,尽兴表达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不要给学生设置框框,让他们自由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使出现词不达意,杂乱无章,也应鼓励学生大胆写作,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如:我在教学生如何写日记时,一些学生从早写到晚,像记流水账似的,另一些学生则相反,写三言两语就没话可说,于是我就开展每周一讲活动,讲话内容要求是本周自己最想说的话,题目自拟,先在小组内说,再推荐到班上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一个月后,说的同学多了,会写的同学也多了。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了日记怎样写,写什么。从训练学生有感而写的日记逐步过渡到有感而写的自主作文,使学生体验到写作成功的乐趣。

2.倡导学生即时练笔,即兴表达

老师应该通过平时练笔的引导和渗透,给学生这样一种心理暗示:同学们写作文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把对生活的感受——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来。

即时练笔就是学生自己在认识、思想、情感等方面有了新发现、新体验、新感悟时,立即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记录下来。如:有个学生被蚊子叮了起了个小包,不明原因,查阅资料后,写了《被蚊子咬了,为什么起小包》一文,并被发表。在观察秋天的校园后,学生深有感触,《秋天的树叶》《为什么有的树落叶,有的不落叶》等习作应运而生。

三、开放习作评价

教育家西蒙兹指出:“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他做这件事的方法的认可。”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要适当地给以鼓励和帮助,才能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增强写作的兴趣,诱发写作的动力。

1.人人作文都有得“优”的可能

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优”不仅仅是一种鼓励性综合评价,而更多的应是对学生作文的选材、表达、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书写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要善于抓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舍得给“优”。习作评语中,教师可多用“有进步!”“你真棒!”等语句,那充满温馨与热情的评语,会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轻松快乐地作文。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

(1)自评自赏。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划出最好的语句读读,品品;(2)交流评赏。请小作者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让学生自由评价;(3)师批生改。教师批阅学生作文时,对其需要修改的地方作简批、眉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作具体修改;(4)网上评改。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在网上表达和交流,相互评改。

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 第7篇

一、开放内容, 快乐参与

开放式作文教学正是让学生自己去定内容, 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内容的制定中去。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有一个习作训练——写探险故事。按照原来的作文流程:审题———明确要求———列提纲——写作文, 孩子们恐怕又要抓耳挠腮了。因为我所教的是农村学生, 且学校周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于是, 我略作改变, 告诉孩子们:“唐僧经过数年休息后, 决定今年再次去西天取经, 需要途经万福村, 谁是悟空?”“悟空”们纷纷举手。我请各位“徒儿”前去打探, 找出“妖魔鬼怪”的藏身之处, 看一看, 访一访, 可以拍照、搜集图片、了解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兴致盎然, 迫不及待要去探险了。我想,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 也是一次品味家乡美的心灵历程吧!

二、课堂开放, 随时可写

写作不单是一种技能, 它要融入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 一句话, 写作离不开生活。那么, 作文教学必然要开辟课堂以外的战场, 让写作生活化, 常态化。在此, 我做了两个方面的尝试。

1.与其他课程相结合。音乐课上, 听了一首激昂的《十面埋伏》, 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课后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写下来。

2.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春天, 带孩子们出去走一走, 路上, “出笼的小鸟们”边看边说边比划, 不时有孩子们尖叫着自己的新发现, 一篇篇作文应运而生。

三、训练方式开放

写作不是相声的“抖包袱”, 可一放了之。作文技能来自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来自于日复一日的训练。可怎样训练才能行之有效, 才能让学生喜爱写作文呢?我在训练的时候就方式多变, 不拘一格。在指导学生进行环境描写时, 我让学生听我精心挑选的一些音乐:舒缓的、低沉的、柔和的、兴奋的……各种各样的音乐很容易就将孩子们带入情境之中, 引起他们的回忆, 而且他们脑海中的环境会更加立体, 描写也就在笔下喷薄而出了。

中职开放式作文教学实践探究 第8篇

1.中职开放式作文教学目标

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的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认为, “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在《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事业技能。”想要培养出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就需要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而作为中职各类学科基础的语文教学就首当其中。

中职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 中职的语文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整体目标,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在中职开放式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全新思维的培养, 突出作文的实效性和应用性。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职教理念, 使作文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进步中有明显的提高。

2.中职开放式作文教学现状

随着近些年高考招生人数的增加, 进入高校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加上中考招生制度的改革, 中职已经由最初的提前批次录取变成了第三批次录取, 相应的从最初的优等生变成了学困生, 使得中职生整体素质不高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 中职为了自身的生存, 对学生的入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通过长时间的调查, 每年的6月份对中职而言, 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有的学校对分数要求是一降再降, 少数的中职已经达到了只要人不要分的地步。如此看来, 这些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功底就可想而知了。

二、中职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1.注重积累, 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材料陈旧、逻辑混乱、吹毛求疵是中职作文的通病, 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知识的积累, 缺乏素材的收集意识。在中职作文学习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 进而建立一个体系完备、材料充实的开放式的作文素材库。

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语言素材进行积累, 还要对生活素材不断的积累。语言素材的积累应该渗透在平时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对教科书中的名人名言、名篇名句, 鼓励学生进行抄写、背诵, 并准备素材积累本, 有效地进行整理;生活素材的积累源于生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让学生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任何事物, 从而丰富感性知识, 进而丰富语言, 并且在平时要多接触社会, 把语文学习运用到社会中去, 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无论是积累语言素材, 还是积累生活素材, 都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才能使积累这座“金字塔”越筑越高。

2.不拘一格, 开放式作文命题

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般都是命题作文, 这种方法直接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 作文写作不是主动接纳, 而是被动地灌输, 会造成学生对作文学习产生厌烦。“兴趣是作文教学中最为直接、最活跃的一项心理因素”, 从中可以看出, 成功的作文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入手, 从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采用开放式作文命题, 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通过开放式命题, 能够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这样的命题设计有以下几种形式:多样化设计, 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创作的灵感, 可以使学生在动笔的时候写出自己最想写的东西, 表达出他最想表达的思想, 为学生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用化设计, 中职作文教学跟随着发展的潮流, 从中职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以培养实际写作能力为目标, 使传统的应试作文转变成所需作文, 加大了实用性写作的力度;个性化设计,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使其能够展开充分的想象, 运用发散和独特的思维, 创作出独立新颖、境界开阔的文章。

3.丰富作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导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不能被教材的内容和条框所束缚, 而是应该不断的收集新的知识, 去消化新知识, 从而补充和更替教材内容, 使作文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总结

总之,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的作文水平, 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中职作文教学中还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在广大中职教师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 中职开放式作文教学一定会走向更高的台阶。

摘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 中职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 学生难写”的现象, 如何能够把这种难题有效地解决, 通过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究, 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作文教学,开放式作文

参考文献

[1]朱怀忠.试论作文教学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1) .

[2]钱盈.开放式作文教学, 让学生爱上作文[J].小学时代 (教师) , 2011, (08) .

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第9篇

一、优化师生关系, 营 造轻松作文环境

有道是, 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而浑身香透。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 古时孟母三迁其家也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开放式作文教学来说, 开放的不仅仅是写法与内容, 更重要的是心灵。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 学生才可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放飞想象的翅膀, 用真实的生命与心灵拥抱生活, 书写性灵。故而, 教师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为营造轻松自然的作文环境奠定基础。

1. 教师要有效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课堂上, 教师欣赏的目光, 期待的眼神, 微笑的表情, 亲切的语气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 搭建一座相互信任, 相互理解的心灵之桥。在这种充满温馨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思绪会任意纷飞, 其写作灵感与想象力会如汩汩清泉不断涌出。有一名学生在描写老师的习作练习中写道 :“老师的眼睛就像冬天的太阳, 他每次温柔地看我, 我都能感到春天的温暖, 巨大的力量……”由此可见, 一些平时我们不太注意的体态细节, 甚至可以带给学生如此积极的影响。

2. 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的时候, 一定要以激励性语言为主。我们知道, 小学生在写作之初, 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毕竟天底下没有无师自通的天才。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与习作水平现状, 尽力搜寻孩子们在写作中的闪光点, 以成功式的积极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信心。每周的习作讲评中, 笔者建议从每名学生的习作中提炼出一到两条优点来进行褒扬。这样, 学生不但会因为自己的出色表现感到快乐, 更会悄然汲取其他同学的优点, 达到一个相互影响、积极促进的良性循环。

3. 营造浓郁的习作环境。对于部分优秀习作,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活动, 抑或向诸如《快乐作文》、《作文成功之路》、《作文周刊》等各级报刊投稿, 无论能否获奖或刊载, 对于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况且, 只要我们认真对待, 精心辅导, 相信一定会有佳作诞生, 变成铅字。要知道, 如果形成这样浓郁的习作氛围, 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班级校园中习作环境的营造, 如校园宣传栏要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 教室文化阵地要开辟“优秀作文展览”版块等, 只要我们倾情投入、潜心挖掘, 就一定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习作环境。

二、联系生活实际, 引 导学生以手写心

开放性作文教学, 首先需要解决向什么方向开放的问题。鉴于当前学生作文假大空泛滥, 抄袭严重, 情感淡漠, 价值观有所扭曲的现状, 我们应当和学生一起在生活的长河里进行作文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 在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过程中, 赋予作文生活的气息, 生命的灵性, 以手写心, 提升学生对于生活实践的认知能力, 提升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1. 善于发现, 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堂上, 很多学生望着空白的作文纸, 叼着笔杆发愣, 不知从何下笔。在他们看来, 每天就是睡觉、上课、吃饭, 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 作文时无话可写也便见怪不怪了。在这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 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不是作文都得经历什么惊天动地、撼人心魄的大事不可, 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体验, 你会发现餐桌上妈妈的唠叨, 爸爸的训斥, 都荡漾着对于自己浓浓的爱 ;上学的路上, 春夏秋冬的自然景物迥然不同, 但均散发着生命的魔力, 迷人的气息 ;睡觉的时候, 看看卧室的植株是否更绿了, 长高了, 鱼缸里的世界竟然也是以大欺小、弱肉强食啊! 从细节入手, 赋予生活缤纷的色彩, 深邃的哲理, 学生下笔自然汩汩不绝, 言之有物。

2. 积极实践,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现在的学生, 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物质环境中,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除了学习以外,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长期将学生捧在手上, 含在嘴里, 其实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积极实践, 走进生活内核, 触摸生命的脉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作文内涵。课堂上,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举行朗诵会, 排演课本剧……课下, 我们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次饭, 拖一次地, 体会妈妈做家务的辛苦 ; 陪爸爸去银行排一次队, 到爸爸的工地上参观一次,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理解爸爸工作的不易 ;还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乡下奶奶家里干干农活, 让学生切身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苦, 在了解春种秋实的过程中感悟自然的伟大与生活的奇妙。有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学生对于生活才有话可说, 写作自然也会以手写心, 溢满一片真情。

联系生活实际, 在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过程中, 赋以作文生活的气息, 生命的灵性, 以手写心, 提升学生对于生活实践的认知能力, 提升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3. 捕捉时机, 引导学生尝试激情写作。生活中永不缺乏激情闪现的瞬间, 这些瞬间正是学生积淀情感、有效写作的最佳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随身携带纸笔, 当灵感袭来的那一刻, 要及时捕捉, 有效生成, 把精彩的生活片段转换成新颖深刻的作文素材。有一名学生在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中写到 : “‘妈妈’的‘妈’字为什么是女字旁带一个‘马’呢?看着妈妈每天忙碌的身影, 我觉得应该是妈妈比马还要累吧……”这句充满个性见解与独特体验的语言感动了老师, 也感动了全班同学。这名学生介绍说, 一天夜里, 他在屋里写作业, 看到母亲做饭吃饭, 收拾碗筷, 擦抹拖地之后, 又给自己端来一杯牛奶, 心里一阵悸动, 便妙手偶得之。由此可见, 生活化取材, 个性化语言都不会凭空而来, 需要我们回归真实, 及时捕捉, 激情写作。

三、妙用网络技术, 弥 补传统课堂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技术已然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悄然影响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合理妙用网络技术, 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赋予小学作文更多的时尚感与便捷性。

1. 借助网络, 培养观察能力。小学生以感性思维见长,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提升作文水平有着很大的意义。传统的作文观察活动, 只限于师生的一双肉眼与教师的口语表达, 在观察活动中给予学生的震撼和启迪非常有限。借助于网络技术, 我们可以将自然质朴的身边景物艺术性地再现于课堂, 通过动听的音乐渲染, 绚丽的色彩刺激, 还有迷人的动画铺垫,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神奇瑰丽的想象, 对于写作、生活的无比热爱。甚至通过视频画面的有效剪辑, 还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写作指导。如描写《秋天的树叶》, 学生在实地观察之后还没有形成写作思路, 教师便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 从观察顺序, 色泽数量, 周边氛围等几个角度给学生以指导,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此为例, 学生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便有了既定的角度与思路, 提升了自己的观察能力, 为作文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借助网络, 激发写作兴趣。当今社会, 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给学生打开一扇瞭望世界的窗户, 引导孩子们通过网络接触真善美, 拒绝假恶丑。在这个虽然虚拟, 却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世界里, 学生不断地观看、阅读、发帖回帖, 对于提升他们的写作兴趣都有着很大的好处。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投向各大报刊, 并与相关编辑取得联系, 根据报刊定位、编辑意见来进行修改,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即使是没有被编辑部选中的文章, 教师也可以开辟专门的空间, 或QQ群, 或者博客、论坛、班级主页等, 给学生以不断的激励, 让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升华自己的写作情感。

借助网络进行作文评价, 不但是构建开放式教学策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能够契合时代主题, 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评价效率。

3. 借助网络, 优化评价方式。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 极大地浪费了语文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却收效甚微, 成为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一道硬伤。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改进作文评价方式, 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亟待改善的话题。借助网络进行作文评价, 不但是构建开放式教学策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能够契合时代主题, 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评价效率。首先是利用网络的开放性, 将学生习作发布在博客上, 自然会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网友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评价, 或赞美, 或批评, 视角更加多元化, 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 在接受着不同声音的同时, 学生的作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其次是借助网络的方便与快捷, 师生可以针对具体的习作话题进行交流。我们可以选择视频聊天室, 在网络中面对面地交流, 有效延伸了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对方不在线, 我们还可以将习作, 或者评价意见上传至离线或者邮箱, 等对方上线后第一时间翻阅。

作文开放性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 让写作成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我曾经读过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明老师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从“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说起》, 感受颇深。现摘录部分:

“原来, 叶圣陶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 自己决定。但是读了什么书, 读懂点什么, 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 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 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 路径山峦, 放风筝, 斗蟋蟀, 天上飞的, 地上爬的, 水里游的, 听人唱戏, 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读这段话时我不禁想到孩子需要教育,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其实, 作文教学也需要这样。我们不要“硬逼”学生作文。那么如何在教师作文课的看似“无心”中, 收获“大为”呢?那就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我在日常教学中, 努力做到让学生为生活而写, 为真情而写, 为兴趣而写, 为需要而写, 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孩子升入三年级了, 我在班里创设了一个“轻松聊天吧, 与你相约”栏目, 每个星期四上午第一堂课学生进入聊天吧活动。我从没有告诉学生星期四上午1、2二堂是作文课, 但我很快发现这一天、这两堂课成了孩子最期待的时刻。下面我摘取一个镜头:

1、无痕导入:轻松聊聊。

同学们, 我们都有一双聪敏的耳朵。靠耳朵, 我们聆听到了这世间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靠耳朵, 我们领略到了尘世生活的缤纷与奇妙。在日常生活中, 你们的耳朵经常听到哪些有趣的声音?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里,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有多少熟悉的声音, 就有多少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 来仔细聆听各种声音并好好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的美妙情趣吧!

老师播放课件滴答滴答的的水声, 同学们闭上眼睛, 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老师用课件播放电铃声、哄笑声、跑步声, 同学们闭上眼睛, 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联想到了什么情景?

2、让学生想象, 闭着眼睛自由叙述。

这时孩子们高举着小手, 小脸通红, 眼神发亮, 我觉得孩子们已拥有了写作的翅膀。于是我们继续探究:

3、充分交流互动:学生交流。

4、教师相机对几个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指导。

5、即兴创作:我手写我心

(教师适时提供一些妙词佳句) 。

这堂作文课教师没有教作文的痕迹, 只是简单引导, 而学生却在充分的交互活动, 及教师的随机点评中实现了知识建构, 一篇篇《动听的音响, 动人的故事》作文诞生了。这样长期不懈的坚持, 学生不但丰富了生活积累, 感受了生活, 而且发展了习作兴趣, 造就了思维。为此我深刻地认识到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作文教学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作文, 这些限制少的自由写作, 看似无规范, 随心所欲, 行文却极其自然往往能发现生活, 抒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反映儿童“本真”的生活。

二、变书面教材为实际生活体验, 灵动地感受写作乐趣

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生的大量生活空间里都蕴藏着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因此, 我们要合理地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使学习活动自由地、情趣性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空间里, 使之发挥极大的效益。

(1) 给学生轻松的午间。解放学生, 让学生从午间的题海文山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从语文学习的兴趣出发, 读自己喜爱的书, 做自己喜爱的事, 引导他们写写歌词, 钻研钻研广告设计、产品介绍等等。通过这些方式, 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提高作文素养。

(2) 让学生有一个情趣的晚间。要变过去重复机械的语文作业为自由化、情趣化、差异性强的习作练习, 让学生从作业负担中跳离出来。作业设计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有梯度地进行, 要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来完成语文实践活动和训练。譬如鼓励阅读、搜集、整理资料, 还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非书面家庭作业: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看看半小时的“少儿节目”, 和爸爸、妈妈进行多层次的语言交流, 为电视节目点评等。

(3) 使学生有一个多彩的星期天。星期天, 让学生融合大自然的怀抱中, 要求学生观察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学完了《北大荒的秋天》,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作业自助餐:

观察家乡的秋天是怎样的。你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来表现。

1:画画、拍下照片并在画面或照片旁做一首小诗。

2:争当小作家, 仿照课文写片段。

3:设计广告语、小报。

4:当导游, 写解说词。

5:设计一个网页¬¬¬¬¬¬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进行体验, 真正使学生灵动地感受语文知识, 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和功效。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教学, 作文教学只有从原来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 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多开几扇窗, 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丰富写作素材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创设写作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而且可以弥补小学生的认识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展现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陌生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 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衔接起来, 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 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例如指导《秋天的树叶》, 针对学生缺少观察, 文章不能写具体、生动这一现象, 我把树叶图片、文字介绍通过网络播放给学生看, 有动态的、静态的, 颜色不一, 形态各异……同学们看得眼也不眨, 不时还发出“啧啧”的赞美声。在写作时教师允许他们点按鼠标, 选定自己喜欢的树叶再认真反复地观察, 然后再写作。再如我在指导《记一次野炊活动》这一篇作文时, 课一开始, 就利用媒体逐一为学生展示了写作要求, 在讲写作要求第一点“要写清楚活动全过程时”, 就播放录像, 并在精彩之处作了定镜处理, 还作了一句情节提示, 让学生即席写小片断, 接着用实物投影把学生习作直接显示出来, 这样教师获得最真实的反馈信息, 借助这种先进的传播方式给学生进行片断讲评, 使评讲及时, 去掉了信息中的负面, 把正确信息又传递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完全成了教学的主体, 直接大面积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通过斟词酌句, 实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宗旨。

四、关注生活、读书、活动、训练间的链接, 让习作变成一种生命的孕育

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开放式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学生习作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目标,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变成“文学家”,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让学生轻松写作文,自由地看,自由地想,自由地说,愉快地写,去展示生命的原汁原味,无须任何拘束,也无须用任何书面语言去矫饰自我,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实事实写,实话实说,实情实抒。然而,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老师过于侧重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自由写作设置了诸多的障碍,由此造成学生缺乏自由的写作空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作文形式千篇一律,内容毫无新意。这样,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需要“减缚”,即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窠臼,使作文教学向着开放、自由的方向改变,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减少学生习作上的种种束缚,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的一种作文教学方式就是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1.立足生活,开放命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开放式的作文特别注意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自身的生活实际。因为生活才是素材的积累,自然才是写作的源泉。孩子们把身心融入他们喜爱的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去体会、去回味,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才会真切,才会有真性情。每一次的习作练习,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设定,而不是非得照着教材上的习作内容去做,这样让学生去写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这样他们便不怕写作,不担心没有东西可写。比如三年级下册习作3要求写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乍一看到习作要求,学生都犯了难,不知道该写什么,因为平时生活中他们很少会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很庆幸,我们是一所乡村小学,校园特别大,南边那半个校园还没有开发,里面长满了杂草,就如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似的,所以我便带领一班学生到本校的“百草园”中游玩,通过切身的观察自己去发现一些之前所没有发现的东西。在他们快乐地游玩了大半节课后,再回到课堂,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刚才的收获,我只稍加引导,让他们给自己的发现拟一个合适的题目,之后用通顺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再也看不到他们犯愁的小脸了。像他们所写的《小草中的发现》《我的发现》《有趣的发现》等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另外,要想充分地立足学生的生活,就要放开习作的命题。因为学生的生活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统一命题,难免拘于一格,形成思维定势,不得于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生活中、阅读中产生命题,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因此,每次的命题,我都要多命几道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如果我命的题学生不感兴趣,则允许学生自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己命题写。

2.随机应变,开放课堂。

我们经常说,作为一个教师要有教育机智,能随机应变,灵活地进行写作教学。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针对作文教学时更要有这方面的智慧,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隐含着很多的写作素材,如果你足够敏感,就能很好地抓住活跃在我们身边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正因为是我们身边的所以才更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再加上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就会在不经意间领悟写作的奥秘。比如那次,我正在给学生讲练习题,刚讲了两个题,突然外面狂风大作,紧接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一时间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被窗外这难得一见的景象所吸引,个个伸长了脖子望着那瓢泼大雨。我见状,情知无法再让学生静下心来听课,干脆一甩手:“现在出去观赏这场大雨,待会回来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瞬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接着大家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冲到教室门的走廊里,兴致勃勃地看起雨。待到雨渐渐变小,学生看雨的兴致降下去,我又招呼他们进教室,谈一谈自己刚才看到的这场雨,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它是滂沱大雨?……等到讨论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让他们动手去写,结果自然是学生写得出忽意料地好。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些作文教学的契机,开放语文课堂,根本就不用费尽心机地去营造种种写作情境也一样能够把作文教好。

3.读写结合,勤写多练。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學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不仅乐写、愿写,还要会写,就必须使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掌握写作的一般方法。而这些技巧、方法从哪里去学?去教材中学。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指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endprint

虽然,无论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还是开放的作文教学都很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但是开放的作文教学不像传统的作文教学那样只在作文指导课上给学生讲授写作方法,而是把写作方法渗透到平时的阅读课上。于是,每讲一篇課文,我总是要先发掘其中可以教给学生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像构段方式、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不一而足,为的就是方便在课堂上随时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这些写作方法。比如在教四年级上册《23.雾凇》一课时,我发现文中一些描写雾凇的词句非常优美,有些词句还同样可以用来写雪景,写雾景,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便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这词语来说一说或写一写雪景、雾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时,我一般都先从仿写课文入手,而且还要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强化。学习了给动物设计名片的方法后,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放飞蜻蜓》中对骆驼、水上飞机、气象卫星和蜻蜓的介绍分别给这些事物设计一张名片。这样,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对相应的写作方法掌握得就相当牢固了。

4.创设成功,提高信心。

人人都希望有成功的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创设成功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得到老师同学的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自信心。为此,我积极鼓励学生写文章去投稿,一年来,我班有多位同学的文章发表在《教育周刊》《小作家》上。每次接到稿费通知单和样书我都在班里郑重地交到学生手上,同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写下去。

当然,对于全班五十多人来说,能发表文章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为了给大多数学生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我又创编了班级刊物《蒲公英》。里面的所有文章都是来自学生平时的习作、周记甚至是考场作文。有的同学的作文虽然没有发表报纸上,但却在《蒲公英》里发表了四五篇,也有的同学虽然平时学习很差,但偶尔也能写出一篇文通字顺的好文章,刊印在《蒲公英》上,这都给了学生极大的鼓励。

总之,开放式作文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的运用,信心的提升。写作教学也不再拘泥于语文课堂,而是更多地走向了生活,也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有兴趣写作、喜欢写作进而提高写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玉伟. 开放性作文教学初探[J]. 作文教学研究, 2004, (6):73-73.

[2] 张方玲. 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J]. 学苑教育, 2014, (23):75-75.

[3] 彭伟伟. “多元化开放”作文教学法初探[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 2014, (3):59-59.

作文开放性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作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了新课标下的作文具有开放的性质, 在这里我们认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也需要开放型课堂。语文课程倡导一种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程, 作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要开放并富有活力。作文教学, 不应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社会是大课堂, 生活是活的教科书,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去开源引流, 把作文教学向课堂外延伸。

一方面, 加强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也是相等的。初写作文往往遇到想写却写不出的矛盾, 原因就在于封闭性。许多学生整日在家庭、学校之间穿梭, 生活的封闭性导致思维的封闭性。作文教学应始终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开放, 向社会、学校、家庭开放, 把学生的视野引入万花筒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生活, 力求使作文练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使作文教学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保持一致, 通过开放, 搞活作文教学, 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 加强作文教学与社会综合实践的联系。作文来源于生活, 实践是作文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走进大自然, 去观察社会, 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社会生活为初中生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 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了作文。

二.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作文教学中, 教师是每次作文训练的“将军”, 站在三尺讲台上, 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发号施令”, 作文的思想内容如有“越轨”, 则“格杀勿论”。学生成了教师作文教学的奴隶, 学生的一篇篇书面文章则成了教师“口头谕旨”的一纸笔录。教师沉迷在“惟我独尊”的作文专制教学之中, 从不思辨;学生束缚在“唯命是从”的作文命令性表达之中, “唯唯诺诺”。

我们常说,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可能在一次次对学生答案的规范中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意识。因此, 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从作文教学的“专制”角色转变为学生作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作文教学的中心地位转变为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成为与学生合作的好伙伴。完全体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没有过去那种“师道尊严”。

一方面, 要把教师的作文指导渗透到整个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由于作文教学虽然重点在课内, 却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所以完全可以深入学生生活,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通过共同活动尤其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 潜移默化地分层进行指导, 其效果远远超过在课堂上的长时间集中指导。

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要发扬创新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师要树立“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这一现代教育观念, 勇于在实践中探索, 从封闭、单向、趋同的传统作文教学思维中解放出来, 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 设计出富于创意的作文教法, 点燃学生作文思维的火花。同时, 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作文创新思想的环境, 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传统的作文教育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惟我独尊”, 这严重阻碍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得学生亦步亦趋、唯唯诺诺, 缺乏作文个性。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作文的个性, 给其作文的创造力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有了宽松的作文课堂气氛, 学生的作文思维冲突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作文教学要打破学生的被动局面, 向挖掘学生作文潜能方面转化。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 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动地位, 学生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 即教师是作文的施教者, 学生是被教师施于作文教学的对象, 是为了教师作文教学的需要而配合作文的对象, 学生则完全成为了作文课堂的附庸。由教师布置完作文题目讲解一番之后, 学生或精心模写埋头苦干、或咬着笔头苦思冥想, 或拿出作文书籍准备参考“克隆”一番, 如此这般, 学生根本不是在随心所欲, 畅所欲言, 而是处于十分被动的状况下“做文章”, 学生的作文兴趣没有调动起来, 作文潜能也没有挖掘出来。这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作文训练方式, 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强调自主学习, 自主作文。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作文时间, 让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观察、实践, 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作文讨论、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从“指令性”的写作困境中挣脱出来, 从被动的作文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作文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充分挖掘学生的作文潜能。

四.作文教学要由单纯的技能训练, 向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转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作文教学中狠抓技能技巧的训练, 把综合性极强的作文分割成若干条若干块。写作的技能技巧不是不要指导不要训练, 问题是应放在怎样的位置上, 怎样指导, 怎样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作文应该是鲜活的, 有灵性的, 有真情实感的, 有青春气息的。纯技能技巧的训练, 抽掉了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搞文字上的排列组合, 像窗花、纸花一样, 感人的生命力没有了。虚话, 假话, 空话, 不是发自肺腑的, 从根本上违背了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本意。学生学写作, 是学语言, 学观察, 学思考, 是学认识生活, 学审视美丑, 学体验人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着力于学生作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作文教学要由纯粹的重视评定结果向重视作文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化。

长期以来, 我国的作文教学中, 只讲结果, 不重过程。教师往往只关注本次作文结束之后, 哪些学生的作文符合本次训练“要求”, 哪些学生的作文合符教师的作文“规范”, 哪些学生的作文写得离谱等等, 然后, 教师用红笔打个分数作出评定, 下次作文训练之前再来个“宣判”, 一次作文训练就此结束。

学生在拿到教师评定好的作文时, 往往也只是瞧一眼作文分数后就把作文本扔在了一边, 一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在不该结束之时就草草收场, 作文基础好的依然能写出令老师满意的作文而傲然对待作文训练;基础差的依然在老师和同学的鄙视中写不出好的文章来而漠然对待作文训练。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不但要关注作文训练的结果, 而且要重视学生作文的过程, 包括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 学生的写作情感, 以及在作文教学中所培养和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具有全面关注学生作文全程的教学观念。即作文前搜集、积累作文材料的态度和办法, 作文中对材料的驾驭方法和作文的真实情感、真切体验的表达, 以及作文完成后“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等保证作文质量的环节。

新课标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改革作为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思想、理念, 它将突破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的“瓶颈”, 开拓语文作文教学的视野, 展现语文作文的“人文性”。将作文教学引向课改洪流之中, 奔向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未来。在实施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我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在作文时, 不但学会了说真话、心里话, 抒写真情、表达实感, 作文时有话可写, 而且还喜欢写, 特别喜欢写日记给我看, 与我用笔交流, 不再恐惧“作文”;也喜欢相互批改, 完全改变了过去的作文状况。有些学生搜集了几本厚厚的资料, 有些学生写了几本厚厚的日记, 有些学生发表了好几篇文章, 有些学生好几次获得了作文竞赛的大奖。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分享到了无穷的乐趣。

上一篇: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管理下一篇: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