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

2024-06-04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精选12篇)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 第1篇

问题一: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 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 收获尽在过程中, 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 但现在的科学教材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还是需要老师结合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再处理, 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错失了这一些课堂生成的隐性的资源火花, 甚至在很多时候害怕它们的产生, 因为它们往往会让我们措手不及。

策略一:擦亮慧眼, 把握课堂生成。

我们老师平时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应该是课件和实验器材来辅助课堂教学, 这些器材的辅助作用贯穿于整堂课, 无形中就生成了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即时生成的, 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 即表现在学生的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 往往稍纵即逝。面对这些隐形资源, 我们老师往往会把它忽略掉, 殊不知这一资源其实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难得的地方, 关乎到整个课堂的时效性。有效合理地把握住课堂上的这一生成资源, 将会为你的课锦上添花, 涌现出更多精彩、鲜活的画面, 更会大大提升你这一堂课的效率, 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问题二:实验教学资源只追求“高大上”。

小学科学研究毕竟不是一两节课的事情, 也不仅是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 它源于生活, 也应回归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有时会特意准备一些“高大上”的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 但这其实不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需求。因为这些实验教学资源未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 材料的典型性、功能的全面性不强。事实上往往一件普通的东西就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

策略二:积极动手, 提高学习兴趣。

1.教师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些教具为教学服务。首先, 自制的教具、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 其特点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充分接触,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次, 自制教具的过程是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 转化为实物、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自制教具的这种功能, 是任何现成仪器所不具备和不能代替的。

2.“打铁还需自身硬”,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些教具为教学服务以外, 还可以尝试制作一些课堂教学的“小道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三:忽视家庭教学资源。

如果说课内教育资源是个湖泊, 那么家庭教学资源就是大海。面对资源如此丰富的大海, 我们很多老师却视而不见。我们的学生来自于家庭, 并将回归于家庭。如果我们能将家庭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三:架设桥梁, 培养探究习惯。

如有一次, 同事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好奇地问他妈妈:“妈妈, 您猜生鸡蛋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只听同事不假思索地说:“鸡蛋肯定是沉到水底啊!”只见孩子不解地说:“妈妈, 我和您想的是一样的, 可是今天我看到老师把鸡蛋放在水里, 却浮起来了, 我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的?老师要让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原因。”同事一听, 知道自己回答的鲁莽了, 于是为了帮助孩子弄清其中的缘由, 她回家和孩子一起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个宽口的杯子里倒满水, 然后把鸡蛋放进水里, 让孩子知道此时的鸡蛋是沉入水底的。随后她就一勺一勺地往水里放盐, 只见随着盐比重的逐渐增加, 鸡蛋慢慢地从水里浮了起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 让孩子知道鸡蛋浮起来是因为水中有盐的作用。当然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 你要跟他讲清其中浮力之类的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 倒不如让他们亲历实验, 明白其中一些浅显的道理, 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问题四:部分教学资源配置落后。

随着科学实验教学的深入展开, 我们发现很多落后的实验仪器严重制约并影响着实验结论的得出, 也正是由于学校里部分教学资源配置落后, 造成了我们有的老师仍旧被束缚着, 面对很多实验束手无策。

策略四:关注前沿, 科技改变课堂。

随着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先进的实验器材也引入到了我们的科学课堂。有时候科技并不是什么高端的遥不可及的实验设备, 我们来看这几种比较常见和实用的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它在淘宝上的价格从21元~228元不等, 它有如下优点:

1.电子天平示值的不变性。这是指天平在相同条件下, 多次测定同一物体, 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2.电子天平的正确性。这就是指天平示值的正确性, 它表示天平示值接近真值的能力;从误差角度来看, 天平的正确性就是反映天平示值的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

3.电子天平的灵敏性:电子天平的灵敏性, 就是天平能觉察出放在天平衡量盘上的物体质量改变量的能力。

———电子温度计:淘宝价格从16.5元起。它和我们传统的温度计相比较有如下优点: (1) 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读数方便, 测量时间短, 测量精度高; (2) 测量范围广, 它的取值范围从 -50℃到 +300℃; (3) 摄氏华氏功能切换便捷; (4) 测量温度保持功能。

———迷你搅拌器:淘宝价格从8.8元起, 它和我们传统的玻璃搅拌棒相比有如下优点: (1) 搅拌速度快, 转速相对比较均匀, 可用于溶解的对比实验; (2) 不易损坏。

教学资源包罗万象, 如何巧妙挖掘、正确运用是很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选择、处理、再加工这些资源, 使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但是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地理解“教学资源”这一概念。文章科学阐述了何为“教学资源”, 并就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应用中常见的四个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 第2篇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拜读了由余炜炜和何伟民主编的《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一书。此书主要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联系实际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教学策略与方法、资源开发与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着重针对教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出设计的优缺点,并且提出解决的思路和策略。所以它有丰富的实践案例余基础,也有扎实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支撑,更有专家的分析与评价,对于一线教师经验尚浅的我来说,真是受益非浅。

心得之一:科学课≠劳技课

《小学科学新课标》的提出和实施,把科学探究写进了小学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也使学生自主探究成为主要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很迷惘,学生在课堂上探究,而我就在讲台上担心,怕他们学不到什么知识,而事实上,的确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效果很差,他们往往把科学课上的探究看成是劳技课上的技能训练,只顾操作,不去观察和记录现象,更谈不上思考。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发现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首先,教师不能片面地把“科学探究”理解为“动手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但要真正使小学科学课成为自主探究的课堂,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去

研究和实践,而我个人感觉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十分盲目。正好,这本书上在“教学目标”一节中理论结合实际地进行分析,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学到了书里的好方法,也让我对教学的三维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使我有了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心得之二:科学探究≠科学实验

新课标把科学探究作为三维目标之一,不少教师认为,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的基本形式,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学生自主地做实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想想,以前自己的确把两者混淆了。不管上课的内容中有没有实验,科学探究始终是科学课的基本形式。书上的一则实例——《生物的基本特征》,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回想自己的课堂,感觉没有实验,学生虽然也思考,但总觉得自主探究得比较少,教师讲授的太多,在领着学生走,离真正的科学探究很远。而本书所讲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所要加强的三个方面,我认为太空洞。要真正使小学科学课堂成为探究的课堂,只能靠自己去学习、探索和思考。

心得之三:材料缺乏≠无法探究

新课改影响下的教材改革,使教学内容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但学校的实验材料往往不多,原来的普教仪器已经不能适就现在的小学科学实验的发展趋势。材料缺乏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它直接引响到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但也不是说,材料缺乏就不能进行科学探究。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三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 第3篇

一、合理、充分利用好旧材料

仪器室中过去留下的一些常识实验材料虽然不能满足科学教学中的实验需要,但是有一部分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充分利用起来,对这一部分材料我进行了一番大的调整,哪些可以用于科学科的哪一个实验,都心中有数,有效地为科学实验教学服务。

二、发动家长和师生共同准备材料

首先,每学期开学前制定好相关的学期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并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要做的观察、实验、制作,需要准备的材料,列出详细的清单,哪些必须由学校统一购买或找专人制作,哪些可以从仪器室直接找到或由其它仪器代替,哪些材料需要教师自己制作,哪些材料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一一罗列清楚。需要学生准备的材料用开学第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分单元记录清楚,并通知家长。

其次,将一学期每一课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张贴在教室里,便于大家提前准备。让家长知道孩子在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我们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尝试这种做法以来,调查反馈显示90%的家长支持学校的这一做法,80%的家长能协助孩子做好相应准备,约1/3的家长甚至能和孩子一块去“搞研究”,对科学课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科学课在家长心目中再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最后,发挥学生家庭优势,个别准备材料。一个年级有两百多名学生,就来自于近两百多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有的家庭父母是开小杂货店的,有的家庭父母是做房地产的,也有的家庭开厂的等等,使每个家庭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我在让学生准备某些材料时,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特色,发挥家庭优势,个别准备材料。如:玻璃仪器店家长提供的玻璃片(比较流动的快慢);房地产家长提供的瓷砖(光滑面和粗糙面比较摩擦力的大小)等等。

三、结合本地实际合理替换、改进;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注意调查发现。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把教材中本地能替代的材料合理更换。例如:《种凤仙花》一课,很少人种植,种子比较难找,我就让孩子们种辣椒、西红柿。《油菜花开了》一课,经过考察我让孩子们在菜市场购买有花朵的白菜苔。《花、果实和种子》一课,观察雄蕊、雌蕊构造油菜花的雄蕊、雌蕊较小不够清楚,我就让孩子们观察百合花;《电磁铁》一课,经过考察实践我给孩子们收集旧网线中的线芯来制作铁钉电磁铁,线圈既好缠绕又不易松脱。

替换实验材料、优化结构。例如:利用大可乐瓶替换测量肺活量的装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所用的橡皮泥用油泥代替效果非常好;《造一艘小船》测试小船的承载重量和抵抗弯曲、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拱形的力量用的金属垫片用乌龙币替换;《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实验装置用一升牛奶盒替换,材料易找且效果好。《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用大中小石头实验学生很难将石头捆牢,我就让用钩码和油泥替代,一个钩码代表小石头,钩码上粘上一块油泥代表中石头,粘上两块油泥代表大石头。

这样,上课时由于准备充分因此圆满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

四、平时注重积累,自制实验材料、填补空白

我们还应该做个有心人,平时注重积累,善于收集,自制实验材料,让科学课堂的实验材料生动起来。如:收集输液瓶和吸管自制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收集棉线和螺丝帽自制摆的研究实验装置;积累学生用过的改正带齿轮,提供给学生做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的齿轮;收集学校装修剩余的铝合金片自制杠杆尺;收集学校装修剩余的塑料管自制检验光的传播路线实验装置。

还有像那些包装箱子,是研究抗弯曲能力的好材料;还有像一些石头,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岩石的各种特性,而且岩石这种材料不易消耗,是可以长期保存的材料,教师只有平时注重积累,就能积少成多,不断充实科学实验材料的队伍。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略 第4篇

1.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很高, 但是实验的计划性、目的性不明确。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 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均来源于此。课前总是有很多学生会向老师询问今天做不做实验的问题, 当学生听到有实验活动, 总会发出异口同声的欢呼。每当学生走进课堂, 那怕是只看到一只烧杯、一盒普通的火柴, 也会爱不释手, 激动不已。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兴趣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 真正意义上探究时兴趣就减弱了。具体表现在开展实验时目的、计划不明确, 对为什么做、怎样做的问题不感兴趣。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 人人在动手, 但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玩得高兴但真正的收获甚少。如在研究“一百毫升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活动中, 虽然老师对研究问题和注意点进行了提醒, 但学生不感兴趣;他们迫切要做的是人人争着放盐、争着搅拌。实验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最后小组汇报时, 有很多学生还不知道研究的问题, 正确的操作步骤更是无从表达, 实验活动中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2.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与要求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存在矛盾。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 确定统一的研究课题, 进行实验方法的指导 (有些教师示范) 后再让学生开展实验。评价实验的标准是能否正确操作实验、实验是否获得成功。在这样统一的指导下, 一般学生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能得到基本的保证。

新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 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和选择实验的材料, 总的说来教和学的方式更为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会使教师在实验的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产生困难, 学生研究课题的多样性造成方法的多样化及所需材料的多样性。面对各种方法, 如果不一一指导, 学生在按照自我方法的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

3.小组合作存在形式上的倾向, 合作实效性难凸现。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所以现在就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方面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尝试。

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为频繁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 小学阶段一般提倡组成4至6人的合作小组, 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 互补长短, 互相监督, 共同发展。

通过平时的观察, 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时很难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有序操作。有的组突出的是个人中心主义, 实验由某些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包办;有的组学生都争着做, 学生把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 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 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 实际收效甚微。如在做实验“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 探究萝卜条、花生、肥肉、食用油等几种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有的学生争着将萝卜条沾上食用油在白纸上写字, 造成小组其他成员无法完成实验。

4.课外探究不主动, 延伸实验完成情况不理想。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很多科学实验活动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得以解决, 需要课外继续开展。同时, 一些和课堂实验相关的探究活动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需要在课外进行操作和实践, 可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受到“课堂是学习主阵地”的传统意识的影响, 学生总是把学习活动印刻在课堂上, 因此离开课堂主动开展实验的习惯很难养成。如在学习了“溶解”的知识后, 布置学生在课外再去做土块、石粉、面粉、酱油等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实验。虽然是人人能够开展的实验, 但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实践。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实验的项目, 难度就更加高, 如对气温的测量、观察一杯水的蒸发、探究影响面包发霉的速度、探索铁生锈的秘密等, 很多学生因缺乏耐心和毅力而完成不了。

老师提供的实验, 即使是很普通, 也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可是要他们自己去做的实验, 即使是人人能办到, 却也完成不了, 由此看出学生对实验活动存在有依赖思想。在几年的科学教学过程中,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应对实验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策略。

1.重视实验目的性教育, 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心理学研究发现, 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课堂上的实验活动, 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就难以收到成效, 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首先让学生清楚科学实验和玩的区别。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 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玩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样实验、该注意些什么等。强化了目的性教育, 学生内心对实验活动的认识也就更清晰了。同时, 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要十分明了, 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 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2.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五个环节。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 无论是操作实验, 还是观察实验, 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 其目的也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 用科学实验的方法, 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 这就是一种科学素养。科学实验课教学, 如果我们都能遵循“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

3.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科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这样才能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2) 要经常进行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科学课的老师应该时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 比如:实验中注意爱护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安全, 实验结束后把器材收拾整齐, 等等。教师也要时不时地让学生学习实验规则, 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表面上热热闹闹地讨论, 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因此, 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 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论文 第5篇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这三者普遍将小学科学当成“副科”,认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才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决定学校的升学率高低、教师能否获得职称评定、学生能否考入好中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不约而同的将科学学科忽视掉,将语文和数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

(二)小学科学授课教师素养不高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实际授课中不被重视,因此很多的小学科学教师根本都不是科班教师出身,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在自己所教的领域表现较差,因此被“发配”来教小学科学,有些教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增加很多额外的兼职工作,这就使得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小学科学授课,科班出身的教师则没有精力来认真的备课并构思上课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质量必定不好,久而久之,也就使得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设备不足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和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它需要在实验室中依据一定的设备开展授课,从而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认真观察。但是在很多的小学中,实验室的规模很小很难满足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求,更甚者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实验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就在课堂之中,教师向学生示范,学生则需要记忆下这些步骤和结果。

(四)大班教学、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选择好的教学质量的学校成为教师的关注焦点。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都来到县城或者市里上学,导致小学班级的规模不断增大。在我们县城的附小之中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在70人以上。班级学生数量众多,那么教师组织活动便愈加困难,所需要的活动材料也比较多。再加上当前学校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以教师是否讲解科学知识为判断标准,而不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故而在很多的小学教学中,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仍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多是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

二、小学科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加大对小学科学重要性的宣传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举例来说,有的家长在错误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对小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习十分重视,而小学生一旦看《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时就认为孩子是在不务正业,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小学科学不重视。对此,教育部要大力宣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将小学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之上,将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功能凸现出来,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二)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小学科学课程能否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招聘教师或者选派教师担任小学科学教师时一定要选择科班出身的教师,做到教师教学各司其职,不能将一些杂活都交给小学科学教师完成,要给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构思上课过程,要让他们充分备课,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对小学科学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一方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真对待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

(三)加大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出现教学设备不足、学生科学实验实践机会少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教育经费的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很多小学的实验室都是有名无实、教学实验所用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电脑和网络资源也不足,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配置,但是无人管理也使得设备老化。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的教育经费应当相应的扩大,增加实验室、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并对这些设备配备上专门的教师负责,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高适当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年20期

[2]李君.精心策划,促进有效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交流有效性模式构建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5期

[3]卢国浩.科学引导设计探究计划,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效率[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15期

[4]金叶.加强学习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4年07期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 第6篇

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力千钧任翕张——课程意识要强

【现状描述】

笔者平时观察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对科学课抱着随随便便的态度,很多教师认为,科学课是副课,不是作为考试科目就无所谓。现在的情况是:城区、乡镇小学基本上都能按照《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去做,但到了农村完小、村小,很多的教师都是兼课的,而且年龄也都比较大,对平时的科学课也不够重视,有时间就上,没时间就不上,有些教师甚至是想上什么就上什么,随意性很大。

【解决策略】

策略一:面对科学课被其他学科挪用或占用的现象,学校要加大检查力度,在开学初排课时就应该考虑“错位兼课”的方法即本班的语、数教师兼任其他班级的科学课,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科学课被挪用或占用的现象发生。

策略二:建议教学主管部门对科学课加大考查、考核力度,学校领导首先重视,从而让学科教师也对科学课有足够的重视。

策略三:针对教师上课内容随意性大的现象,首先要求教师尊重教材,维护教材的严肃性。其次要求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层价值。对于科学教材中的每一篇内容,教师都要用孩子的眼光、编者的眼光和教者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把教材的本意挖深。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一单元,我们用孩子的眼光看这单元时,要通过观察记录蚕的生长经历并形成一份观察记录,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以便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方案;如果我们用编者的眼光看这单元,是想通过养蚕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经历养育的过程,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同时让孩子感受生命存在的奥秘;如果我们用教者的眼光看这一单元,要充分考虑到前面两者的关系,要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设计问题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取舍。在常态课的教学中,更要加强课程意识,达到“公开课”的标准。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目标定位要准

【现状描述】

现在很多教师备课只是浮在表面上,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只要从教参中抄写一下就可以了。当然,有些目标确实只要教参中抄一下就可以,但对于大多数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要根据自己上课班级的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情况来综合考虑制定教学目标。但现在很多教师并不对教学目标进行研究,一抄了事,使得教师一节课下来不知道自己完成了目标没有。

【解决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之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伊始,教师必须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否则往往会使教学活动的方向不明,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在进行《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的教学时,一位教师抄教参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摄氏温度的认读方法;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认识温度计的过程。”而这一课的教学中,除了要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的过程比我们纯粹的认识要重要很多。因此,在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将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放在首位,通过一个个小的教学目标来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而另一位教师的目标制定是:“技能目标:①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掌握温度计的认读方法。②掌握温度的记录方法。③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演示,掌握温度计的操作方法。”这样,将一个综合的技能目标进行分解,使教师在课堂中更明确自己的教学重点,也利于对学生的即时评价。特别是在平时常态课的教学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必须将教学目标制定准确。

三、鸳鸯绣了教人看,巧把金针度与人——课堂教学要活

【现状描述】

在一次随堂听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在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在课堂教学到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在火中烧有白色的粉末时,有学生认为这是盐,也有学生认为这是面粉、小苏打等。这时教师没有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而是简单的一句:这其实是老师在课前已经放好的盐。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另一部分学生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以然,最后,课堂也是草草收场。像这样的课在农村小学,特别是在完小、村小中不算少数。

【解决策略】

现在我们的教学存在一种现象:很多教师都是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实施,教学设计演绎完了,课也就结束了。有些时候确实可以这样,但很多时候,这种方法未必有用。我们的上课对象是学生,听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奇思妙想的人,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你只有一套应对策略,那是不够的,何况那也是我们成人的想法,学生怎么想老师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制定多套教学思路是应对这种尴尬的好方法。当然,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意识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前提。像上面一位教师有几套方案,或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一个个排除面粉、小苏打等结果,实验也很简单,学生既能保持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也能最终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只是因为教师没有准备,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建议:像科学课应该有不同于语文、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有其自己专门的样式,如下面的表格:

以上的“可能情况”预测只是教师在环节教学中的预测,“应对策略”是教师对可能情况预测后的解决方法。只有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师指导每一个实验时才会理直气壮,不然,在我们心里总有一些忐忑不安。只有通过教师充分准备,才能解决我们教师心里的那份不安,使我们的常态化科学课堂“活”起来。

四、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教学评价要实

【现状描述】

在农村完小、村小的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根本不怎么听,更不用说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只要学生在课堂不吵闹,不管他们参不参与。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也有出现,学生不喜欢科学,不喜欢科学实验,教师也放任他们,任由其发展。

【解决策略】

以上这种情况,主要是教学主管部门对科学课的评价不实,导致教师只要学生不出现大问题就行,其他就不管了;其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适时评价,致使学生丧失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对此,笔者认为解决策略有二。

策略一:教学主管部门要对科学课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评价的面要广,最好每个学生都要评价,包括完小、村小。这样,学校的领导会重视,科学课的教师也会有足够的重视,不会像上面描述的那样不管不问,这样,教师才会去钻研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科学课,以此达到目的。

策略二:教师的意识改变后,就会注重课堂评价。通过教师课堂的即时评价和课后终结性评价,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的甜头,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才会逐渐改变农村完小、村小的现状。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公开课要“常态化”,常态课要“公开化”,才能推开常态课堂那扇沉重的门。当课堂的门被推开后,我们呼吸到的不仅是新鲜空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行走方式,那样,“清澈之水”才会涓涓长流,源源不断。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 第7篇

一、当前初中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科学这门课程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三观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的。同时, 科学这门课程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很多的实验和探究性的学习, 而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之中, 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了。

1. 初中科学实验不完备

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凭空说出来的, 而是借助有关的实验进行论证加以说明进而得出结论。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之中也涉及到很多的实验教学, 但是如何将这些实验教学开展好, 做好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在当前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 笔者就发现, 很多时候要么教师不开展实验, 完全是讲实验, 有的时候就是开展实验也并没有很好地达到实验的目的。下面笔者就来具体论述一下在实验教学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A.缺乏实验意识;所谓缺乏实验意识不仅仅是教师经常以讲代做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 更多的时候是在一些不容易开展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并不知道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立体化的展示实验录像;再一个就是即使有实验的开展, 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忽视掉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很多教师在实验开展中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教学目标而开展实验。

B.实验开展程序化;实验的目的是协助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但是初中阶段很多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教学的“顺利”和“安全”开展, 几乎是教师说一个步骤学生完成一个步骤。在这样的过程中, 所有的实验过程都变得程序化, 完全是按部就班的将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演练, 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 甚至还让学生对初中科学的实验学习失去了兴趣。

2. 探究教学非“探究”

初中科学是要帮助学生对科学的本质有所认识, 并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将很多的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结合起来进而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探究, 如何将用科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之中, 很多的科学性的探究学习却是非“探究”。笔者发现, 虽然在教学环节中有“科学探究”这样一个教学步骤, 不过很多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而仅仅是严格地依照所谓的“科学探究七步走”策略进行教学, 导致现在的初中科学探究课堂千遍一律是: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猜想和假设

C.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D.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E.分析与论证

F.评估

G.交流与合作

这样的一个探究7环节是很权威, 但是权威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地方, 有些开展探究活动并不都需要7个环节。正是因为教师太过于重视7个环节这样的外表以至于忽视了探究7环节每个环节期望达到的效果。因此, 探究教学非“探究”需要我们重视并且切实找到良好的方法并加以解决这一问题。

3. 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

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 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总是会按照传统的观念将自身至于课堂的主体这一位置之上。这也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这一问题的出现。

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学的开展不是以为学生服务为目标, 也无法做到以学定教, 更无法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等。对学生关注度不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应当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初中科学教学

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找到解决的策略从而来实施有效性的初中科学教学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进行简述。

1. 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新课改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进行了强调。而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被重视从而愿意投入到初中科学的学习和课堂活动之中, 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勇敢地承担起学习主人翁的角色, 从而催促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学习, 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所以, 笔者认为要想获得初中科学的有效教学就一定要注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意味着在教学的开展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这样做:

A.以学定教;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 进而才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做好课堂准备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有效地实施教学的同时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从而实现“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目标, 最终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B.和谐师生关系;很多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不重视进而会在心理上和教师疏远, 最终在行为上出现背离。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加留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人生观。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走进学生, 缩短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行动来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来带动学生, 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 合理开展实验

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教学手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实施实验教学, 另一方面要在实验的开展中注意合理地开展教学, 从而实现“以实验促进教学, 以教学提升实验”的目标, 最终都为有效教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实验, 笔者认为主要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A.讲解实验用多媒体;多媒体是每个教师的好帮手, 也是每次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好助手。教师在进行实验讲解时, 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立体化的展示实验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生动而形象的印象。

B.实验开始前细致准备;任何实验的开展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完成几个步骤教了事了。每一个小的细节都直接影响到了实验开展的顺利与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所以, 在实验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是丝毫马虎不得的, 一定要做到细致周到而完备。例如:在实验前一定要注意检查天平的两段是否平衡, 天平的托盘是否干净, 砝码有没有生锈;还有在实验前要检查清楚各种器材和药品是否准备齐全了以利于实验的顺利实施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验开始前做好, 这样才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C.开展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实验是死的, 但是开展实验的学生却是充满活力的。所以, 教师在实验开展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开展, 甚至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找出问题的漏洞在哪里, 以后如何避免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 也是促进学生发展, 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

3. 灵活实施探究教学

探究性的教学在初中科学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 但是如何让探究真正地实现其目的, 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则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探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们应该积极地在教学中灵活地开展探究性教学。

所谓灵活开展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可以适当的根据教学的内容削减探究性的教学环节, 也可以着重在某一个或者是两个环节进行深入性的探索和探究, 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夏天去自行车摊的时候, 老板总是叮嘱我们不要把气打得太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再通过相关的分析得出结论。

所以灵活地开展探究性的活动, 最重要的是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内容来设定。

三、小结

初中科学的有效性教学历为教师们所关注, 上文也是对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进行了方法策略的探究。但是笔者相信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 只要这门课程的教师愿意沉下心来加以探究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丽燕, 新课改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科教文汇·下旬刊[J], 2013年1月;

[2]周光婉, 愉快设问高效课堂——初中科学“课堂提问”低效现象透析, 丽水学院学报[J], 2009年5月;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 第8篇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思维方法,问题解决

每个人都有思维, 但是正因为思维质量的差别, 就直接决定了成功与否。在解答政治课堂问题或政治主观题时, 如果能不断总结思维的规律, 把那些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起来, 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够快速找到解决办法。

1. 发散思维——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

发散思维要求我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 无拘无束, 海阔天空;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 提供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

比如:学习高中必修四《哲学生活》中“创新”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我开展了课堂“头脑风暴”活动:请同学们动动脑筋, 打破框框, 看谁能说出曲别针的更多用途?由于活动贴近生活, 学生踊跃参与讨论, 积极调动大脑功能: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夹稿件、挠痒痒……他们说了很多, 但每个小组说出的用途基本不会超过30种。最后我总结:如果我们能掌握运用发散思维方法, 通过联想与想象, 将思路扩展开来, 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 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与规律。当我们把曲别针的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后, 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那它的用途几乎近于无穷……班里一片寂静, 同学们被“思维魔王”深深地吸引着, 明白了原来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打开自己的思路, 运用好自己的思维, 就能够不断创新, 最终收获累累硕果。

2. 收敛思维——从核心解开问题的症结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特点正好相反, 它的特点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 尽可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将各种信息重新进行组织, 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 将思维集中指向这个中心点,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收敛思维体现在政治主观题的审题和答题中, 当问题或给出的材料信息关键词语比较多时, 要能将自己的思维之网收敛起来, 要善于找出这些关键词语之间的共同指向。例如, 有这样一道材料题:根据中共山东省九届九次会议精神, 山东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省政府多次向省委汇报工作, 采纳省政协的有关提案, 听取有关专家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上述材料, 说明山东省政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是如何做到科学民主决策的?解答这类试题, 我们必须对设问的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解题时才能“按图索骥”, 即用知识对材料中信息进行整理、解读。此类设问对考生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 (理论) 到具体 (材料) 的演绎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解答本题时应抓住“政府”这一聚焦点, 答案的组织就一定要围绕“政府是怎么做”的角度展开, 否则容易偏离题意。

3. 逆向思维——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改变问题

逆向思维法又称反向思维法, 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用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用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我们在解一道政治主观题难题, 沿着某一固定方向思考而不得其解时, 灵活地调整一下思维方向,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问题改变, 改变成我们能够驾驭的、善于解决的问题。

例如, 有这样一道“文化生活”主观题: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果此题把你难住了, 那我们不妨把设问进行转换, 做一条反向游泳的“鱼”。我们可以把设问换成:如何更好地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交流?我们再把这个大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 (1) 我们要传播什么? (答: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涉及文化创新内容) (2) 如何传播? (答:涉及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 (3) 谁来传播? (答:涉及文化传播主体) 最后, 把以上三个小问题的答案重新组织就是原题的答案了。

总之, 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通过教学实践, 本人体会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应当贯穿于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还可以在教学进程中, 教会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让思维律动起来, 必定会见效于学生未来的创造性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吴松年 . 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 [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 第9篇

1 可靠的师资保证

可靠的师资保证是开展高质量全英语教学的关键[3]。教师是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 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经验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多次组织全英语教学的资质考核, 重在挑选具有一年以上的国外留学经历, 在专业知识及口语表达上均优秀的教师。同时, 学院也非常重视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常年邀请具有全英语教学丰富经验的教授举办教学经验交流, 该办法有效地提高了任课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除此之外, 学院还可以在全英语授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做得更细致。在教师的成长上, 不能要求目前所选拔的年轻的全英语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一蹴而就, 更不能要求他们像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一样独当一面。另一方面, 心血管专科多属危重疾病, 涉及领域繁杂多样, 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的培养周期较其他某些专业的医师要更长, 而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讲, 在专业知识上所需要积累的时间就更多, 所以, 应该要求每一位入选或准备入选的年轻教师首先应具备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水平, 可以先参与随堂听课, 然后参加部分见习带教, 最后才承担理论课全英授课, 有计划、有准备的逐步成为一个全面的全英语教学教师。

2 合适的教材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

早年我国相当部分开展全英语教学的院校没有相应的英文教材, 教师所用讲稿一般是参照中文教科书翻译得来, 这种知识来源的方式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会产生较大障碍。使用原版英文教材, 是实践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暨南大学国际学院推荐的学习教材是《Kumar & Clark Clinical MEDICINE 》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Text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但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发现国外留学生和国内普通班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 留学生在课后会主动的拷贝教师的多媒体课件, 他们课后的自学方式主要依靠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全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学习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同时, 这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件制作的规范化和形象化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课件中不仅应该体现所有的教学要点, 同时还应该增加生动性、趣味性。如在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的教学中, 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一直是心血管病的教学难点, 无论是中文授课还是英文授课, 教师不易讲解, 学生也不易理解掌握。而通过制作象征性的动态改变的示意图, 演播动画文件, 将心脏形态、结构、电活动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杂音的形成机制等抽象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 使学生对相关疾病产生感性认识, 然后教师再把问题提高到理论层面, 这样就轻易的解决了心血管病医学全英语教学中的难题,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4]。

在课后复习和专业提高方面, 应该鼓励有兴趣的留学生在更高平台上接触心血管病的前沿知识, 可以登录国际著名的心血管病教学网站或著名心血管病专科的网站, 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的网站:http://www.nhlbi.nih.gov/health/dci/index.html, 以及麻省总医院心脏中心设立的网站: http://www.mgh.harvard.edu/heartcenter。

3 重视专业名词的发音和解释

专业词汇是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是相当部分的医学专业词汇因其来源于拉丁语, 发音复杂。在心血管病教学实习中, 常常可以听到留学生误读专业词汇, 其错误根源是教师教学时的发音错误而误导了学生。如Digoxin (地高辛, 一种强心剂) 的发音, 有教师根据地高辛的中文发音误读为[di'gɔsin], 而准确的发音却为[dai'gɔksin]或[dai'gaksin], 其发音相距甚远。

在教学中, 教师采用全英文进行课堂授课, 首先对重要名词和术语均给出英文原文, 重视词汇的发音, 并强化词汇的解释, 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深化, 逐步加大学生对专业词汇的理解。

4 提高见习带教质量, 理论紧密联系实践

教学查房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心血管病的见习带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更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目前医患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高涨, 见习医生及实习医生所能行使的医疗行为越来越少。我们时常在其他教师的见习带教过程中见到患者的抵触、漫骂、甚至是向院级相关部门投诉。我国学生带教如此, 对于具有不同肤色的留学生的见习带教更是挑战重重。更何况, 相当部分心血管病患者是危重病人或者长久患病, 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 因此, 心血管病人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所以能否顺利的开展留学生的心血管病的见习带教, 在有限的见习教学中教授给留学生更多的知识, 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此, 根据自身带教体会提出如下解决方案:首先, 带教教师最好是所查房患者的主管医师, 平时在医疗行为中已经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开展见习带教前, 在患者病情较为稳定的状态下提出学生见习的要求。一般来讲, 这种情况下的患者是乐意接受学生见习的。我们在征得患者意见后开始查房, 并向留学生讲明注意事项及查房重点。其次, 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语言交流存在障碍, 带教教师可以现场翻译, 并指导留学生问诊的条理性和重点性。并且带教教师应该现场示范体格检查的手法, 帮助留学生发现阳性体征[2]。再次, 鉴于留学生和患者之间的语言障碍等问题, 留学生的见习教学应稍有别于我国学生。留学生与我国学生相比, 相对较活跃并且会很直接表达, 带教教师可以将见习教学的重点放在病案的分析上, 要将中文的病例通过英文讲解再现在留学生面前, 如在诊断、治疗的细节过程方面鼓励留学生提出问题[5]。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例的分析, 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 在心血管病的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既要注重对留学生的培养, 也要注重对全英语教师的后续培养;既要兼顾教学内容, 也要兼顾留学生的不同特点。我国医学教育正在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留学生进入我国的医学院校学习, 我们应在挑战中不断摸索,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 以形成我国高校行之有效的包括心血管病在内的留学生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摘要: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的医学院校学习, 心血管病的全英语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心血管病教学中发现, 教材及课件的有机结合、以及见习带教的质量等方面均有待提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为今后的心血管病的全英语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学,留学生,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志忠, 胡继红, 郭忠琴.印度籍医学留学生全英文教学实践与体会[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 :555-556.

[2]莫显刚, 江凤, 李丽, 等.留学生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的初步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9) :989-990.

[3]傅强, 付晓华, 李志梁.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PBL模式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8) :94-95, 114.

[4]谭雪锋, 金国华, 吕广明, 等.F lash课件在心血管系统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交通医学, 2010 (3) :317, 321.

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第10篇

一、计算教学是“点”

新课标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强调小学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整合, 使得计算教学能依托“解决问题”, 凸显计算的意义, 而且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 如“有两个数, 要求它们一共是多少或者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都用加法算.后者也可以理解为两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加上一个比另一个多的部分.也就是说加法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的运算.减法有: (1) 已知总数与其中的一个部分, 求另一个部分. (2) 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3) 比较两个数, 求它们相差多少.实际上都是已知总数与其中的一个部分, 求另一个部分的运算.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这些运算定义和表现形式虽然在表述上已经十分直观, 但对于理解力尚浅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 仍是十分抽象的.因此, 在教学加、减、乘、除运用的意义时, 要结合具体情境, 逐步抽象出运算意义.

二、解决问题步骤是“线”

实践证明, 正确的方法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阶梯.解决问题应当有三个步骤:一是收集信息, 二是明确问题, 三是分析解决问题.

教材对问题的呈现采取了多样的方式, 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问题.信息数量多、相对分散, 有的信息比较隐蔽, 容易忽略, 但这样的安排, 既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 又使问题的呈现更接近实际生活的本原状态.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在有干扰的解题中培养学生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 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法, 找准切入口, 理清数量关系, 并进行列式计算, 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基本款是“面”

数学“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以退为进.小学数学中再复杂的问题也必定是简单问题的组合, 所以还原“解决问题”的基本款是解题的关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以下几种基本款:

1. 加减法问题

加减法问题的呈现经历了从纯图画到包含大括号和问号的图形, 慢慢再到图文结合、表格等方式呈现, 随着年级的升高, 纯文字问题的量逐渐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 加减法的图形题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可采取分步引导的方式, “扶”着学生看明白画面所表现的故事情节, 再让学生边观察边独立思考:从这个情境图中, 你能找到哪两个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给大家听、同桌互说, 同时引导学生加入一些“总共、原来、跑来、剩下”等生活化的词.用数学语言说图形的题意,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由图形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加减法解决问题.

2. 比较类问题

比较类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这类“解决问题”教学的突破口是首先必须弄清谁与谁进行比较;其次, 弄清在比较过程中谁充当的是标准量第三, 弄清标准量和另一个量谁大谁小.

人教版对比较类问题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用小猪扛木头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三只小猪一人扛一根, 有一根木头放在一边, 从而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小猪少, 木头多”的结论.虽是比较, 但只以一个量的形式出现, 省略了标准量, 便于学生接受和表述.接着是猴子吃水果, 一一对应, 由图抽象出数的比较3大于2, 3小于4.再是数形结合,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

因此, 在解决比较类问题中必须反复根据谁和谁比较、谁是标准量、标准量与另一个量谁大谁小这三点进行思考, 不要盲目地见多就加, 见少就减.也可以让学生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 突破这一难点, 从而掌握好比较类问题.

3. 倍数关系问题

倍数关系的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解答倍数问题的关键, 是弄清一倍数和几倍数两者谁是未知量, 可让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解决倍数关系问题时, 求一倍数用除法, 求几倍数用乘法.因此, 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一倍数和几倍数, 画出线段图, 从线段图中容易得出解题方法.分数问题也是如同倍数应用题.

四、“解决问题”训练是“体”

“解决问题”的教学不能一例一教、一题一练, 教学时要适当进行扩题、缩题、一题多变的练习, 培养学生顺应、逆向、集中、发散等思维能力, 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结构和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把习题用足、练透,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基本款, 牢固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综上所述, “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完整的视角, 既要关注问题的解决, 也要关注问题的理解和反思, 既要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的巩固与强化, 更要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的提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谈 第11篇

一、“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心理表现

在新课程教材中,“解决问题”内容分散在各领域知识体系中,仅有几处集中在“解决问题”单元中编排,更多的是结合计算教学和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展开教学的,不但编排分散,有的还会出现在习题之中,并且类型不明显。新教材淡化了应用题题型,甚至没有题型的痕迹,更多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心理表现对新问题充满了好奇心,能认真审视、独立思考、思维发散、联想广泛、猜想大胆,常常发生“奇想”: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力求更好:善于与同学合作,关注他人意见,并能做出正确评价,对结论能认真检验,并使之不断完善,善于推广研究成果。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基本步骤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以生活化为线索,以数学化为实质,缩短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数学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力求使学生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体现“问题情境一建立数学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同时还要做到: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根据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或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借助“解决问题”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所提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和实践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如教学“分类”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市场和超市去参观,看看购物场所中分类陈设的物品,认识和体会“分类”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创设“百货小商店”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对用品进行分类的模拟活动,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用处。学生能够自主、能动进行探索,为他们在情境发生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在用数学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要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如教学“找规律”时,一位教师把这节课设计为“节日教室我布置”。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欣赏了一个节日教室里的一些彩旗、拉花等,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规律,并认识这种规律的美。在掌握了这些规律后,这位教师又设计了一个“发现新规律”的活动,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然后是个“创造新规律”活动,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两种或三种自己喜欢的图形摆一摆。几十位学生竟然摆出了各式各样的有规律的图形1最后又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布置自己的教室。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体验,从而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 第12篇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 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 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选材范围扩大了, 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 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可行性原则

在设计数学问题时, 教师首先要细致地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 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 也就是说, 要选择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

2. 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要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 是一个渐进过程, 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 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

3. 应用性原则

随着数学的发展, 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数学的应用, 这是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重要动向.

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促进全面参与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具创新成分.它不但包含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也包含在问题解决后.因此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也是我们首先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教师应加强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一个好的问题应有如下某些特点: (1) 有意义或实际意义; (2) 具有探究性; (3) 问题不一定有解或答案不一定唯一; (4) 有趣味, 有挑战性, 能激发学生兴趣; (5) 简明易理解; (6) 难度适中.

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 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根据知识的来龙去脉, 学生就可以提出它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关系、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等问题. (2) 在知识“怎么样”上找.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在师生猜数游戏后, 学生就可以提出老师猜得这样快有什么秘诀、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 (3) 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学习商不变性质时, 在观察一组算式的商的特点后, 学生就可以提出商为什么会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等问题.

三、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学生所采用的策略, 在老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 但在孩子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 都是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

例如, 在学习“尝试与猜测”中鸡兔同笼问题时, 不是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解上, 而是放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上.运用列表、画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通过逐一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 并对这些情况进行检验, 最终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还培养了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计能力, 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 发展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

四、对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 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 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允许他们发表意见,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 (1) 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 (2) 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 (3) 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 (4) 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 (5) 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上一篇:雨水系统下一篇:继续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