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建议

2024-05-31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建议(精选11篇)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建议 第1篇

马铃薯俗称“土豆”, 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 仅次小麦、水稻、玉米, 成为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马铃薯不仅可做蔬菜食用, 同样可加工成副产品,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深受广大户主喜爱。正因为此, 马铃薯目前种植范围广, 同样受病虫害的影响更大, 严重影响种植产量。由此, 现阶段做好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刻不容缓。

2 马铃薯常见病害

种植马铃薯期间, 常见的病害种类, 有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疮痂病、病毒病等。

2.1 早疫病

2.1.1 基本情况。侵害叶片最重, 有圆形或近圆形褐斑。在潮湿环境下, 病斑有黑色霉层形成。严重时, 病斑连接成片, 导致叶片枯死。除叶片外, 叶柄、块茎同样受影响。叶柄发病集中分枝处, 有轮状的黑褐色病班。块茎受染后, 感染部位有暗褐色病斑。

2.1.2 防治。农业防治:合理施肥, 增加磷钾比例, 增强抗病能力。合理轮作, 倒茬非茄科作物。药物防治:可杀得溶液, 800倍灌根, 预控理想;波尔多液, 500倍液;代森锌, 700倍液;百菌清, 700倍液, 根据发病情况, 喷施3~4次, 每周喷施1次, 治愈效果理想。

2.2 晚疫病

2.2.1 发病情况。晚疫病可侵染叶片、块茎、茎蔓等多个部位, 叶片受染, 叶尖、叶缘等处出现暗绿色水渍斑点, 空气湿润水渍斑点扩大至褐色大斑。同时, 病斑边缘有白色霉轮。空气干燥, 病斑干枯成褐色, 没有霉轮。块茎受染, 早期褐色病斑, 后期紫褐色, 处于病斑下的薯肉, 最终腐烂。

2.2.2 防治。农业防治:精选无病种薯, 地块排水良好, 雨水及时排灌, 合理用复合肥, 清除中心病株。

药物防治:可供选择药品繁多, 发现患病株体, 甲霜灵锰锌可湿粉剂, 浓度58%, 剂量600倍液;品润干悬浮剂, 浓度70%, 剂量800倍液;凯润乳油, 浓度25%, 剂量3000倍液, 经喷洒后治愈效果较好。

2.3 环腐病

2.3.1 发病情况。此病可侵染全株, 地下部分症状不明显, 地上部分症状明显, 可导致全株枯死。此病为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由维管束开始发病, 随维管束组织蔓延侵入茎、叶柄和叶片, 使叶片斑驳或地上部萎蔫。病菌在种薯或病残体中越冬, 可随曾消毒的切刀传播。在田间病菌通过伤口侵入, 借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

2.3.2 防治。农业防治:遴选抗病品种;播种前, 浸种消毒杀菌。切块后, 新植霉素, 5 000倍液, 浸泡30min;出现感染病株, 及时拔除, 集中销毁。

药物防治:发现感染病例, 洛氨铜水剂, 浓度25%, 剂量300倍液;天T可湿粉剂, 浓度50%, 剂量500倍液, 喷洒用药。

2.4 疮痂病

2.4.1发病情况。仅对薯块有害。病初薯块表面产生不规则褐色小点, 表面粗燥并扩大;发病后期因凹陷或凸起形成疮痂状硬斑块。

疮痂病菌是一种线菌, 只侵害薯块。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 从皮孔或伤口侵入薯块。在25~30℃、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下易发重病。

2.4.2 防治。农业防治:遴选抗病品种, 做好防病准备;微酸土壤播种, 有效预控此病;增施硫酸钾型肥料, 增强株体抗病能力。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浓度655, 剂量1 000倍液;农用链霉素, 浓度72%, 剂量2 000倍液, 喷施2~3次, 每次间隔1周, 防病效果理想。

2.5 病毒病

2.5.1 发病情况。马铃薯病毒病常见的有花叶型、坏死型、卷叶型3种类型。花叶型:因叶绿素分布不均出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 严重时叶片向上皱缩, 植株矮化, 叶脉透明;坏死型: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 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卷叶型:病株下部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 病叶变硬、变脆, 变黄, 植株矮化, 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

病毒主要在薯块内越冬, 通过蚜虫和汁液擦伤传播, 在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 病害发生严重。

2.5.2 防治。农业防治:效果不明显, 无特效药。遴选无毒种薯, 加强田间管理, 多施有机肥;播种前避免汁液摩擦;及时灭杀蚜虫, 传毒媒介;发病初期用天达2116“l 000倍液+天达裕丰1 0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喷洒, 每隔7~10 天喷药1次, 连续喷洒2~3次。

3 马铃薯常见虫害

种植马铃薯期间, 常见的虫害种类, 有早蚜虫、线虫、地老虎、茶黄螨、蛴螬、蝼蛄等。

3.1 蚜虫

农业防治:利用天敌;物理防治:用黄油板诱杀;药物防治:叶面喷施农药, 抗蚜威可湿粉, 浓度50%, 剂量1 000~2 000倍液;乐果乳油, 浓度40%, 剂量1 000倍液, 防病效果均较理想。

3.2 线虫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化学防治:发现病株, 药物灌根。天达阿维菌素, 1 000~1 500倍液, 每株用90ml, 防病效果理想。

3.3 地老虎

农业防治:用毒饵于基部进行诱杀。

3.4 茶黄螨

农业防治:注意排灌, 排出积水, 降低茶黄螨发病率。

药物防治:哒螨酮, 浓度15%, 剂量2 500倍液;克螨特乳油, 浓度73%, 剂量1 500倍液;尼索朗乳油, 浓度5%, 剂量1 500倍液等, 喷施杀虫效果理想。

3.5 蛴螬

农业防治:采用深耕, 可冻死部分成虫或幼虫。利用鸟类捕食消灭蛴螬。

化学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 或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每株灌药水150~250g。

3.6 蝼蛄

农业防治: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 增强植株抗病性。田间挂黑光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 48%地蛆灵乳油2 000倍液或5%劲特胶悬剂灌根防治。

参考文献

[1]彭学文, 朱杰华.河北省马铃薯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J].中国马铃薯, 2008, (1) :31-33.

[2]魏周全, 宗世忠, 张廷义.定西市马铃薯病害调查[J].中国马铃薯, 2005, (2) :124-126.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第2篇

1.1 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毒病、疮痂病、癌肿病、黑胫病、线虫、黑痣病

1.2 虫害: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甲虫、小地老虎、蚜虫、蛴螬、蝼蛄、块茎蛾

2 病害主要症状及发生条件、防治技术

2.1 马铃薯晚疫病

2.1.1 症状 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

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稀疏白霉,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

空气干燥,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

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致叶片萎焉卷曲,终致全株黑腐。

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

2.1.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多雨,多雾,平均气温10—22℃,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播种带菌薯块,发芽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

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产生病薯,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2.1.3 防治技术

2.1.3.1 选用脱毒抗病种薯 品种主要有合作88,威芋3号,滇薯6号。

2.1.3.2 种薯处理 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采用25%甲霜灵锰锌2克兑水1千克将200-2500千克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2.1.3.3 栽培管理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2.1.3.4 药剂防治 采用25%甲霜灵锰锌2克兑水1千克将200-2500千克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2.2 早疫病

2.2.1 症状 叶片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茎上很少有病斑或无病斑;块茎上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绵状干腐。

2.2.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为害叶、块茎。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6-28℃,瘠薄地块和肥力不足道田块发病较严重。

2.2.3 防治技术 早疫病于发病初期用 1:l:200 波尔多液或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 500 倍液进行茎叶喷雾,7~10 天1 次,连喷 2~3 次。

2.3 青枯病

2.3.1 症状 青枯病是由一种细菌性病菌引起的病害,植株稍矮缩,叶片浅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早晚恢复正常,4-5天后全株萎蔫死亡。

2.3.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发病重,最适宜温度30℃-37℃,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2.3.3 防治技术 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

可用可杀得8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链霉素灌根。

2.4 马铃薯环腐病

2.4.1 症状 此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侵染。

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重时变色部分可达1圈,可破坏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组织,使皮层与髓部部分或全部分离,形成离核。

生长期地上部常表现枯斑或萎蔫二型。

随病情发展,病株根、茎、蔓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液。

2.4.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生长温度2—36℃,适宜温度为20—23℃,地温19—28℃有利于病害发展。

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

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

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

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薯调运。

2.4.3 防治技术

2.4.3.1 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

2.4.3.2 严格选种 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和削层检查、彻底淘汰病薯。

切块种植,切刀可用53.7%可杀得干悬浮剂400倍液浸洗灭菌。

切后的薯块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47%加瑞农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

2.4.3.3 生长期管理 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使用过磷酸钙每亩25公斤,穴施或按重量的5%播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 马铃薯病毒病

2.5.1 症状 此病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卷叶3种症状类型。

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

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

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

2.5.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

25℃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病,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

病毒主要在带毒薯块内越冬,为播种后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间病毒通过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播。

2.5.3 防治技术

2.5.3.1 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 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种薯,确保无毒种薯种植。

2.5.3.2 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2.5.3.3 栽培防病 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实施高垄或高埂栽培。

2.5.3.4 出苗后施药 早期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茎叶喷雾防治蚜虫。

2.5.3.5 药剂防治 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500倍液。

2.6 疮痂病

2.6.1 症状 疮痂病菌是一种线菌,只侵害薯块。

发病初期在薯块上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小点,表面粗糙,呈疮痂状硬斑,一般只在薯块皮部发病。

2.6.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2.6.3 防治技术同环腐病

2.7 线虫病

2.7.1 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植株矮小、黄化,薯块表面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储藏中病斑扩展腐烂。

2.7.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种薯伤口传播病菌,引起枯萎病、黄萎病等土壤传播病害。

2.7.3 防治技术 用55%茎线灵颗粒剂1-15kg/亩,撒在苗茎基部,然后覆土灌水。

3 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3.1 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小地老虎、蛴螬和蝼蛄。

防治技术可用毒土防治,对小地老虎用敌敌畏0.5kg兑水2.5kg喷在100kg干砂土上,边喷边拌,制成毒砂,于傍晚撒在苗眼附近;蛴螬和蝼蛄可用75%辛硫磷0.5g加少量水,喷拌细土125kg,放在苗眼附近,每亩撒毒土20kg。

3.2 瓢虫、甲虫的防治技术 用90%敌百虫颗粒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喷雾。

4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4.1 切断病源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从无病虫地区引种,选无病留种田留种,因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晚疫病、青枯病等可通过薯块传播,在选种时要选用抗病虫害种薯,选择的薯种要经过脱毒处理。

2)购种及种薯切块、催芽、播种过程中要捡出畸形、病、烂及萌芽过早或不萌芽的种薯,捡出后集中处理,切勿乱扔。

3)将种薯于切块前在阳光下晒两天,防病效果较好。

4)消毒处理,切块时严格刀具消毒,切块后药剂浸种处理。

切块时,发现病薯要用40%甲醛120倍液或0.1% ~0.2%升汞消毒刀具后再进行。

切块后,进行药剂浸种处理,可针对病害选取药剂,如:甲醛防治晚疫病、青枯病、疮痂病等;由于马铃薯环腐病存在于微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的病菌,可用浓度为50mg/L的硫酸铜或农用链霉素浸泡种薯块10分钟;用多菌灵防治立枯丝核菌等半知菌类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4.2 农业防治措施

1)及早耕翻田块,在冬、春季节检查成虫越冬场所,及时清理田间病虫残株,消灭病虫源,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早翻耕,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及收获后要认真清理病虫株残体。

如生长期内出现的黑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株应尽早拔除,清理干净,避免病害随水传播蔓延,减少病菌在田间残存、积累。

2)合理轮作换茬,马铃薯不宜连作,发病较重的地块实行3 年以上轮作换茬。

如发生青枯病则与禾本科作物进行 3 ~5 年轮作,发生疮痂病则与豆科、葫芦科、百合科蔬菜实行 5 年以上轮作,通过合理轮作能减少病菌、线虫及有害昆虫的数量,减轻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3)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补施微肥,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抑制有害菌在田间的活动,增强植株杭性。

如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增施一层塘泥,能有效减轻疮痂的病危害。

要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肥,多施钾肥,补施微肥,以减轻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增强植株抗性,减少发病。

4)适期早播,合理排灌,及时治虫。

适期早播能减轻晚疫病等病害的危害,干旱时要顺垄沟浇水,使水浸人垄内,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害随水传播。

遇涝要及时排水,农事活动要减少对植株的损伤。

苗期有效防治蚜虫,避免传播病毒。

5)预防晚疫病流行,如有晚疫病开始流行,种植品种又不抗病,种植密度大,田间植株繁茂的薯田,应在植株还没有严重发病前把地上1/3~1/2的植株枝叶割走,运出薯田,以增加薯田光照,降低湿度,能有效防治病菌对薯田的危害。

6)严禁牲畜和闲人进入薯田践踏,减少对块茎的人为伤害,成熟后及早收获,留种田更应早收,以减少块茎在田间受侵害的机会,预防田间腐烂。

7)种薯储藏前要严格挑选,储藏后加强管理,防止储藏温度过高,造成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

8)在田间地头查找蛴螬的成虫金龟子、小地老虎、块茎蛾幼虫或成虫人工捕杀,夏季如瓢虫开始危害,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拍打植株,利用其“假死性”捕杀。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3篇

摘 要 马铃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食材,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大面积种植。但在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的同时,产量却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究其原因,这与马铃薯受到病虫害侵袭有很大关系。结合笔者相关实践工作经验,主要对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2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马铃薯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因为无论马铃薯在哪个生长阶段出现病虫害都会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且治理病虫害还会花费生产户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笔者认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预防,而预防的核心应该围绕综合防治来开展,毕竟影响马铃薯病虫害的因素众多,单纯采取药剂或其他方法并不能有效控制住病虫害,且过度使用药剂还会给马铃薯造成药害[1]。

1 马铃薯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

1.1 病毒病

病毒病是对危害马铃薯生长的多种病毒的统称,其中主要包括纤块茎病、卷叶病以及普通、条斑两种花叶病等。病毒病的主要症状是马铃薯叶片上出现斑点,且会出现花叶、叶片卷曲或缩小等现象。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可以细分为接触传染和昆虫感染两大类。

1.2 青枯病

这一病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病菌侵入了马铃薯的维管束,且病菌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并迅速蔓延,从而堵塞住了维管束,导致马铃薯植株内的水分无法有效运输。这种病症多发于梅雨季节,发病时马铃薯植株或分支、叶片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枯萎,且枯萎时马铃薯的叶片仍然是绿色的。

1.3 疮痂病

疮痂病的病菌又被称为链霉菌,其能够在一定的土壤环境中长期生存。如果马铃薯等块茎类植物感染疮痂病之后,位于地表的植株表现一切正常,但位于地下的块茎则会出现疮痂症状。

1.4 环腐病

这一病症通常发生在马铃薯基部复叶上面,发病时叶片的边缘和尖部仍然是正常的绿色,但叶肉部分却会呈现出黄绿色或灰绿色,用肉眼观看会有明显的斑驳状,严重时叶片尖端会出现干枯、向内卷曲等症状,甚至还会导致马铃薯整株死亡,从而给马铃薯生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1.5 蚜虫

蚜虫对马铃薯生产的危害性比较大,且是一种较为多发、常见的虫害。马铃薯一旦发生蚜虫害,整个植株的养分都会被吸食,从而使整个叶片出现卷曲、发黄等症状,最终导致马铃薯大幅度减产[2]。蚜虫的繁殖能力极强,23 ℃是它们生殖、取食的最佳温度,随着温度逐渐增高或逐渐降低,其繁殖能力都会逐渐降低,因此蚜虫病多发于晚春到初夏这段时间。蚜虫的食物比较杂,因此寄主也比较多,杂草、小麦、玉米及部分树木等都可能成为它们的寄主,所以在蚜虫害防治过程中,清除田边杂草或防治周边植物的蚜虫害同样关键。

1.6 蛴螬

蛴螬成虫之后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龟子,其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能够危害到马铃薯、红薯等多种农作物的生产种植。蛴螬幼虫生长期可以啃食马铃薯幼苗的根茎,导致幼苗枯死,且蛴螬生长、成熟期还会啃食马铃薯块茎,导致其生长衰退。

2 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1 种子防治技术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为有效防治病虫害给种植生产造成的质量、产量下降等问题,采取科学的种子防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首先,种植前对马铃薯进行严格选种,尽量选择在当地已经有多年种植历史的品种,或者选择经过农技科研部门研究表明适宜当地栽种的品种。其次,在马铃薯种子选择时,应当科学筛选抗病品种内健康、无病害的种子,以有效防止带有病虫害的种子感染其他健康的良种。最后,加强切籽环节的防治管理工作,马铃薯块茎经过冬季的储藏,就不再需要催芽了,但在切籽环节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纵切、横切或斜切等切割方式,一旦发现颜色不正常或块茎感染腐烂、病变的块茎,应当及时将其挑拣出来[3]。此外,马铃薯种植时应尽量采用小整薯播种的方法,并且播种后要定期检查,加强育苗管理。

2.2 整地防治技术

通常情况下,马铃薯种植前的整地包括施基肥和深耕两大方面,基肥尽量选择经过长时间发酵的农家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以确保土地肥力能够满足马铃薯幼苗的生长需求。而在深耕方面,应当选择上年农作物收获后和当年马铃薯春播前进行,深耕的目的在于蓄水保墒,而通过机器深翻,能有效消灭部分害虫的幼虫。

2.3 合理轮作防治技术

在最合适的季节进行播种,并选取合理的轮作模式,也能有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首先,选择最为合适的播种日期,能够有效防止种薯腐烂,从而保证出苗齐全;同时,能有效增加幼苗的抗病能力,通常平原地区应尽量选择在2月中下旬进行播种,而高寒山区的种植时节较晚,应尽量选择在3月上中旬进行播种。其次,马铃薯连坐容易引发严重的病虫害,因此有条件的地区都应当选择轮作的模式,由于马铃薯属于茄科植物,因此不能与番茄、茄子、烟草以及辣椒等同一科属的植物进行轮作,否则极易引发病毒病、晚疫病等病害;也不能与甘薯、芋头等块茎类等农作物轮作,而应当与豆类作物、禾谷类以及纤维作物进行轮作。

2.4 化学防治技术

病毒病是造成马铃薯退化减产的重要原因,通常会减产10%~20%,严重时可能减产50%以上。由于病毒病主要由蚜虫传毒或者是接触传毒所引起,因此,防治时可采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配水1 500~2 000倍的溶液,或者采用20%氯氰菊酯乳油配水2 500~4 000倍的溶液等进行交替喷雾,以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而环腐病的防治则可以采用72%农用链霉素配水4 000倍溶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配水900~1 000倍进行喷雾防治[4]。在地下害虫防治中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配水900~1 000倍按照50 mL/667 m2的比例进行喷洒,喷洒后翻耕入土。

3 结语

目前,国内的农业种植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也越来越倾向于预防和综合防治。因此,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应当根据马铃薯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病特征、危害等,从科学选种、合理整地及加强田间管理并结合化学、生物等防治技术进行综合性防治,以保障马铃薯种植实现高产、优质,为种植户带来最大化的收益,并争取为广大居民提供绿色、性价比更高的马铃薯及相关产品。

参考文献

[1]钱晓梅.浅析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4(8):30-31.

[2]刘钧,刘洋,张琼.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14(8):22-23.

[3]郑晓慧,肖连康,王小琴,等.8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6-49.

[4]穆艳娥,王拴福,姬青云,等.马铃薯脱毒快繁与微型种薯生产技术[J].种子科技,2012(4):35-36.

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 第4篇

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上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 配合科学的化学防治, 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马铃薯的目的。

一、大力推广脱毒种薯

这是预防马铃薯早晚疫病和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从无检疫性病虫害的地区引种。

二、种植技术

要选则疏松﹑透气﹑保肥的微酸性沙壤土, 及早耕翻田地, 及时清理田间病虫残株, 消灭病虫源, 清理干净, 避免病虫害随水传播蔓延, 减少病菌在田间残存﹑积累, 另外要合理轮作, 换茬, 马铃薯不易连作, 适合与玉米大豆等轮作, 不宜与茄果类疏菜轮作, 通过3~5年的轮作, 能减少病菌及有害昆虫的数量, 减轻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1. 早疫病的防治

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病斑近圆形, 周围打很窄的黄圈, 防治措施: (1) 选用早熟耐病品种; (2) 加强栽培防治, 增施有机肥, 提倡配方施肥, 提高作物抗病力,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粉剂600倍液, 隔7~10天喷一次, 连续防治2~3次, 或用科能600~800倍液喷洒。

2. 晚疫病的防治

晚疫病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 此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 主要在夏秋两季雨水多、湿度大时发生, 气温适宜条件下病害在十天内可传遍全田, 损失严重, 发现病株应该立即拔除, 地面撒生石灰, 发病初期选用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 64%杀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3%的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3. 黑胫病的防治

黑胫病使种薯腐烂成粘团状, 不发芽, 幼苗染病植株矮小, 节间缩短, 或叶片上卷, 褪绿黄化, 委蔫而死, 防治方法: (1) 催芽晒种, 淘汰病薯, 在播前25天左右挖沟催芽, 可切脐部检查, 将病种彻底淘汰; (2) 用草木灰拌种后再播种; (3) 适时早播, 注意排水, 促进早发芽, 出状苗; (4)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 并把田间病株清理干净。

4. 马铃薯的环腐病、青枯病、软腐病和黑胫病一样, 都属于细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主要是带病种薯、切刀、中耕机具、运输工具或贮藏场所等引发的传染, 甚至浸种催芽也能扩大传染, 因此必须采用防治结合的方法。 (1) 用酒精浸泡切刀消毒; (2) 用农用抗生素浸渍种薯消; (3) 清除农作损伤和病残体; (4) 早期、风雨前后施药防治, 用细星500~800倍液、20%乙酸铜500~800倍喷雾。

5.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

此病在田间靠昆虫 (主要是蚜虫) 或叶片接触而传播, 表现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 并造成巨大损失, 防治方法: (1) 防治蚜虫:马铃薯出苗后, 立即喷药防治蚜虫; (2) 药剂防治:用1.5%的植病灵1000倍液加20%的病毒A600倍液喷雾, 或5%菌素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隔七天喷一次, 连喷3~4次, 防治效果比较好。

6. 马铃薯的虫害

马铃薯的虫害主要有蚜虫、潜叶蝇、瓢虫等, 这几种虫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 防治: (1) 马铃薯蚜虫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50~100毫升每亩,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克每亩, 对水60千克喷雾; (2) 马铃薯潜叶蝇可用90%杀虫单原粉75~100克每亩, 20%灭蝇腌可湿性粉剂10克每亩对水60公升喷雾, 7~10天喷一次, 连续防治2~3次, 另外, 在虫害发生初期, 可用黄板诱杀蚜虫和潜叶蝇成虫, 降低田间基数, 减少打药次数, 每亩用25片的黄板, 黄板用木杆固定均匀的插在田间, 黄板高于马铃薯20厘米左右; (3) 瓢虫的危害及防治:及时清除田园杂草和残株, 降低越冬虫源的基数, 根据成虫的假死性, 可以折打植株, 捕捉成虫, 还可以人工摘除植株上的蛹, 并集中杀灭。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论文 第5篇

1前言

随绿色造林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推广,江苏省人工林的面积大幅增加。在此,林业发展进入了防治病虫害侵蚀的关键时期。今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仍重而道远,难度是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认清病虫害发生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确保本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

造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呈复杂化,分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着重自人工造林的角度和内检工作的角度两方面考虑分析。

2.1人工造林的角

度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几年间国内人工造林的水准得到提升。但是,在树种结构和配置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人工造林实践中,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容易出现纯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群落较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林业抗病虫害水平降低,大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森林防治与林业政策间的冲突,从我国制定保护野生动物法规来看,沙鼠、野兔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禁猎措施严格。但是因为保护力度的严格使得这些动物的数量发展速度也增加,对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构成了危害。这样两种保护措施的冲突给病虫害的防治加大了难度。树种引进时,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很容易忽视适宜性生存的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出现。比如:某省为固沙造林,外引内蒙樟子松,起到不错的固沙效果。但是,因本省份气温较高,土壤中水分散失快,加重病虫害的蔓延,导致樟子松开始减产。森林保护管理不到位,随时代的发展,对森林的保护渐受到重视。对于天然林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但是,与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比如:相关天然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很多地方都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和误解。受此影响,不少地区抛弃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

2.2内检工作的角度

具体体现在:第一,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林业检疫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导致林业检疫问题频出,甚至很多森林植被都没有接受应有的检疫,诱发病虫害的肆虐。据资料证实: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造林中选择新疆本地的数百万株树种,很多没有例行检疫措施,导致后期新疆病虫害居多的局面。第二,检疫站数量不多。最近几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着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等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量的人工造林。同样,对造林的树种、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为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几率提升了更高的几率。如此,想要很好的防疫此病病害的发生,配置足够数量的检疫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已经建成的检疫站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上又不够合理,很难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3.1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

加强林业检查,应重视产地检验,详细统计本地存在的苗圃、木材加工厂,完善健全产地检验台账。加强检疫、报检、证书签发等程序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产地检验,切断病虫害内部扩散的可能。对新建的林地,组织跟踪检查,建设部门中使用的木材,都要跟踪监管。发现有可疑疫情,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堵塞病虫害侵入的可能。就目前木材流通情况,不同省份树种交流、国外树种引进等频繁进行,为大型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同样对林业部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应注意提升树种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尤其集中造林地、重点保护地应常年监测,有效提升重点区域林业发展状况的测报水平,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同时,针对突发情况,预备早期的应急预案,以便特殊情况发生能从容不迫。

3.2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

培养无检疫疫苗,在抵抗病虫害方面,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由此,培养专属疫苗,最好在专用基地培养,值得今后推广和使用。规划涉及林业规模时,务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乡土品种。同时,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总之,造林工作的开展,务必科学化、合理化,确保森林的健康。

3.3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

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多树种栽培,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在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拥有不低于三成的混交林比例。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3.4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

对于改革后的林业的生产生活需要积极适应,成立专门的队伍建立防止工作,目标是创建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防治有害生物。对配套的、先进的、实用的科研成果采纳使用,尤其是技术方面实用性高的防治手段,尤其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技术手段。在生物防治的时候提倡使用植物性、仿生、微生物农药,推广无公害技术。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就目前而言,较为成熟的就是基于GPS及GIS的有害生物记录系统。嵌入式的GIS系统基于GPS移动设备可以在数字地图以及GPS设备的导航之下对于林业中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等进行快速的记录信息和反馈。

4结论

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而在人工造林工程中,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树种引进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相关林业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等等,都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此外,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等导致的林业检疫问题频出,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病虫害肆虐的程度。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培养无检疫疫苗,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后我们的工作无论多么努力,本着科学造林,健康造林的原则,想必将确保林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和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建议 第6篇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虫害;发生;防治

马铃薯,又名土豆,是典型的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北方冷凉地区有着广泛的种植。马铃薯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营养丰富、粮菜兼用、综合加工用途广泛等特点,是产业链条最长的大宗农作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东北地区以期独特的冷凉气候条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之一。为发挥我省马铃薯资源优势,提升马铃薯产业化水平,对马铃薯在主要生长过程的一些病虫害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1 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和防治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俗称疫病,大流行年份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极大,感晚疫病的地块,可减产40%以上。晚疫病的致病菌为致病疫霉,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第二年带菌种薯发芽后即成为发病中心,并很快使新的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除了氣流传播的方式,致病疫霉的孢子也可以通过水传、土传的方式形成再侵染。空气潮湿时,晚疫病发生更为严重。晚疫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创建绿色植保”的防治理念。首先要应用农业防治的措施,减少重茬连作概率;培育无病壮苗减少初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1]。另外,还需要结合抗病育种,抗病品种虽然是最完美的方式,但是选育品种的时间比较长,难度也比较大。目前晚疫病的防治,化学措施仍然是主要的方式,防治晚疫病药剂有 25%的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8%瑞毒霉锰锌,80%大生可湿性粉剂,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如果发病较重的话,采用霜贝尔50ml+氰·霜唑25g或霜霉威.盐酸盐20g,3天用药1次,连用2-3次,即可有效治疗[2]。

1.2 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环腐棒杆菌侵染形成的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该病初期是由维管束开始发病,此时外部看起来,植株并未出现明显症状,但维管束内部却已经开始出现病变坏死。随着发病日趋严重,从茎基部开始变白,随着维管束由下至上,由茎及叶,最终地上部萎蔫。该病菌可以在种薯以及田间病残体重越冬,也可以随工具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切刀在切种薯薯块时传播,这种方式最快。一旦带有该病菌后,次年种薯生长后,该病菌便会借雨水开始传播[3]。:对该病的防治也要结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农业防治要选择抗病品种。播种前需要对接触种薯的切刀消毒、灭菌,可以采用高温消毒。数据显示,环腐棒杆菌的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切块用新植霉素 5000倍液或47%加瑞农粉剂500倍液浸泡 30分钟;发现病株要及时集中处理。对于发病严重的要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发病时用25写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洒。

2 马铃薯主要虫害的发生和防治

2.1 马铃薯蚜虫的发生和防治 马铃薯上发生的蚜虫最主要的是桃蚜,是危害马铃薯的最重要的虫害之一。该害虫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旦发生,很快就可以不慢整个叶片,并以刺吸式口器在植株叶背或幼嫩部位为害。其结果就是严重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影响了养分的积累,阻碍植株正常生长。并且由于叶片萎蔫严重,蒸腾能力下降,会出现严重的失水,直至脱落。蚜虫的危害既造成田间的直接损失,又传播病毒,造成更大的间接损失[4]。对蚜虫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首先从种薯繁育环节来说,要选择冷凉的地区生产种;其次,要利用栽培方法避蚜,可以采取早春播(早春利用阳畦或塑料大棚)、在蚜虫发生高峰即将到来时提前灭秧、秋播等方式避开蚜虫为害。特别是繁殖种薯。此外,可采取避蚜作物与马铃薯间作或套作;最后结合化学防治的方法。

2.2 马铃薯地下害虫的发生和防治 马铃薯常见的地下害虫有根结线虫、地老虎、缕姑、金针虫等。由于马铃薯属于块根块茎植物,因此地下害虫对于地下部分生长影响很大。其中地老虎对于马铃薯的影响比较严重。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苗,它可以咬断马铃薯近地面的茎基部,使地下部的养分无法输送到地上部,最终导致植株死亡。主要的防治措施有:加强秋天的翻地和整地,尽量不给地老虎创造合适的越冬场所,而且经过翻动土壤,可以使很多的卵和幼虫冻死;注意整理田块周围的杂草,清除害虫卵存活的场所[5]。也可以用毒饵诱杀。以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g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籽饼或菜籽饼20kg拌匀,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诱杀。

参考文献

[1] 王险峰,辛明远,张忠敏.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新进展[J] 现代化农业,2011(1).

[2] 王庆云.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0,30(5).

[3] 董永辉,周墨,李拔颖.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

[4] 张家根. 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 农技服务,2009,26(12).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研究 第7篇

马铃薯病害分为细菌病害, 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 马铃薯虫害分为地上虫害和地下虫害, 本文列举了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并提出杀灭马铃薯病虫害的措施, 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借鉴。

2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防治研究

常见的马铃薯细菌性病害主要有4种, 分别为疮痂病、黑胫病、软腐病、青枯病。要预防疮痂病, 首先要对土质有所选择。要选择土质蓬松, 持水量高的酸性土壤来种植马铃薯, 同时在马铃薯种薯选择时就要注意不要选上有疮痂的种薯。最好是选择抗疮痂品种。若马铃薯已经感染疮痂病, 就要使用相对应的药剂来进行治疗, 在马铃薯疮痂病症状有所显现的时候就要采用链霉素对染病马铃薯进行喷洒, 若有条件则对种植马铃薯的土壤进行熏蒸。而要预防黑胫病, 就不能将马铃薯种植在潮湿的环境中, 灌溉过程中注意水量, 收获马铃薯之后不要对马铃薯暴晒, 尽量在贮存马铃薯前对其进行风干处理。而对于已经感染黑胫病和软腐病的马铃薯, 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剂。青枯病和黑胫病软腐病的情况类似, 没有有效的治疗药剂, 但是可以采用轮作的方式来预防。

3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防治研究

常见的马铃薯真菌性病害主要有5类, 分别是干腐病和萎蔫病、早疫病、粉痂病、癌肿病、晚疫病。要预防治疗干腐病和萎蔫病, 首先要选择没有感染病害的种薯, 若不放心可以将选择的种薯放置于杀菌剂中处理。在马铃薯的生长期间, 要合理的灌溉, 同时注意萎蔫性镰刀菌的感染。而对于早疫病来说, 同样在种薯选择时避免选择易感染的种薯, 若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不慎感染早疫病, 就要及时对马铃薯植株的叶子喷洒药剂, 防止早疫病蔓延至其他未感染植株。若早疫病严重, 就要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进行处理, 用量大概为200g/667m2, 根据马铃薯染病情况选择合适的喷洒次数。要预防粉痂病, 可以采用的措施是对土壤进行熏蒸, 药品为甲烷钠, 同时避免在积水环境中种植, 经实践证实, 牧草和马铃薯轮种也可以对粉痂病起到比较好的预防效果。而对于癌肿病来说, 由于目前没有针对癌肿病的治疗药剂, 因此要特别注意癌肿病的传播, 可采取的措施为不要使用癌肿病病区的种薯, 实践中发现若普通马铃薯和抗癌肿病马铃薯轮作, 也能起到比较好的预防癌肿病效果。晚疫病是对马铃薯危害最大的真菌性疾病, 经过研究发现, 晚疫病病原来自于与马铃薯相近的杂草, 肥堆等, 防治晚疫病和其他病种类似, 首先要选择未感染晚疫病的种薯, 最好能重视抗晚疫病品种。若马铃薯感染晚疫病, 就要对其进行喷洒农药处理, 在药剂的选择方面依然是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与对早疫病的处理用量类似, 大概用200g/667m2, 若晚疫病情况较严重, 则就需要采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植株进行药剂处理, 根据早疫病病情选择喷洒间隔, 一般情况下8~9d就要喷洒1次, 同时对已经染病的植株进行隔离处理, 防止染病植株对健康植株的感染。

4 马铃薯病毒性病害防治研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性病害主要有4种, 分别是印花和奥古巴病、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和A病毒、马铃薯卷叶病。对于印花和奥古巴病来说, 种植之前依然要舍弃已经染病的种薯, 由于是病毒性病害, 还可以采用使用药剂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而对于花叶病来说, 淘汰病株也是首要任务, 可以采用无性筛选的方式筛选出脱毒种薯, 实践证实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小X病毒, M病毒, S病毒对马铃薯的危害, 而对于Y病毒和A病毒来说, 在培育种薯的过程中就要对染病的植株进行淘汰, 同样也可以使用无性繁殖的方式来对脱毒种薯进行筛选, 经过试验证实此方案能够有效的对Y病毒和A病毒进行防治。马铃薯的卷叶病是对马铃薯危害最大的病毒性病害, 不仅在中国, 卷叶病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 具有普遍性,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产生80%的损失。同样的, 要对马铃薯卷叶病进行防治, 也要淘汰掉染病种薯, 可以采用紫外线灯等措施来杀灭马铃薯卷叶病致病病毒, 当然, 种植抗卷叶病品种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5 马铃薯害虫防治研究

常见的马铃薯害虫主要有白粉虱及其他粉虱、潜叶蝇、螨虫和白色蛴螬、金针虫、地老虎、马铃薯块茎蛾、叶蝉、蓟马、蚜虫等。对于粉虱类来说, 培育粉虱的天敌不失为1一种良好的措施, 若粉虱危害较严重, 可喷洒10%扑虱灵乳油, 灭扫利乳油等药剂, 时间证明此类药剂对粉虱有很好的杀灭效果。要治理潜叶蝇的危害, 也可以培育潜叶蝇天敌, 若效果不理想, 可以采用诱捕等物理方式对其进行杀灭, 对于受潜叶蝇危害较大的地区, 就需要使用药剂进行杀灭, 经实践证实斑潜净是1种效果优秀的药剂, 使用时将原液稀释1000~2000倍, 用量大概40g/667m2, 同时, 尽量不要在晴朗的白天使用药剂, 根据受害情况, 选择重复喷洒次数, 大概5~7d就需用药1次。对螨虫和白色蛴螬、金针虫、蓟马来说, 可以采用除螨剂和辛硫磷乳油的混合药剂来治理其危害。要治理地老虎虫害, 可采用90%晶体敌百虫, 实践证实此药剂对地老虎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还可以采用毒饵对成虫进行灭杀, 毒饵要投放至植物根基部位。要防止马铃薯块茎蛾虫害, 可以使用80%的敌敌畏乳油对马铃薯种薯进行熏蒸, 也可以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处理。对于蚜虫类虫害的治理措施一般是采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在施放药剂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蚜虫天敌的保护, 避免杀伤蚜虫天敌。

本文对导致马铃薯减产的常见病虫害进行了分类总结, 并提出了预防治理病虫害的措施, 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摘要:本文对导致马铃薯减产的常见病虫害进行了分类总结, 并提出了预防治理病虫害的措施, 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第8篇

1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1.1早疫病

马铃薯的早疫病主要是真菌感染, 感染形式是真菌寄生在植株上生存并繁衍, 在降水量大或长期浇灌的地方, 这种病菌会快速繁殖, 繁殖后在马铃薯植株的表面以适应力强的孢子的形式通过风力传播。早疫病发生时间相对较早, 但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主要侵蚀的是较老的叶片。如果湿度相对较高, 则会发生流行的早疫病, 严重时会影响马铃薯的根茎。被早疫病感染的马铃薯基本是叶片呈现黑褐色的斑点, 斑点形状为圆形, 纹路为心轮纹路, 湿度过大时叶片上会产生黑色的霉变, 再严重就是叶片直接掉落。

1.2 黑茎病

黑茎病先传染的是马铃薯的种子, 比较容易发生在土壤潮湿和温度较低的环境中。黑茎病适应能力强, 可以附着在种子上过冬, 所以黑疫病发生的时间段较长, 从苗期到马铃薯的后期生长都可能发病, 但是幼苗期发病较多, 高温情况下传播速度加快。对于黑茎病, 如果是轻度感染, 则会使马铃薯植株矮小, 叶片变黄且成卷状, 严重时则植株出现枯萎。

1.3 蚜虫

蚜虫主要是吸食马铃薯叶片的叶汁来侵害马铃薯的成长, 也是马铃薯病虫害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吸食马铃薯叶片上的叶汁使得叶片萎缩。蚜虫的生长速度快, 繁殖能力强, 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最大的天敌。

1.4 地老虎

地老虎为夜盗蛾, 以幼虫为害作物, 又称切根虫。地老虎有许多种, 为害马铃薯的主要是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地老虎是杂食性害虫, 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抪作物的幼苗, 严重造成缺苗断垄, 甚至毁种重播, 1~2龄幼虫为害幼苗嫩叶, 3龄后转入地下为害根、茎, 5~6龄为害最重, 可将幼苗茎从地面咬断, 造成缺苗断垄, 影响产量。

地老虎1a可繁殖数代。每头雌蛾可产卵400~1000粒, 土壤肥沃而湿润的田里产卵多, 产卵后7~13d孵化成幼虫, 幼虫6个龄期平均40d。成虫除大地老虎外均有强烈的趋化性, 昼伏夜出, 对黑光灯趋性强。地老虎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 受多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 适宜的温度、土壤含水量在15%~20%的地区, 旱作地区植被较多的地块发生较重。

2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早疫病主要防治技术

对于早疫病来说应该尽早发现、尽快处理, 把肥和水处理好, 以增加植株的营养和抵抗力。在马铃薯植株长成稳定后, 就可以15d左右进行一次保护性杀菌的喷洒, 喷洒时发现病症, 则加大喷洒的量。

2.2 黑茎病主要防治技术

对于黑茎病主要是在选择种子时就要做好预防, 选择抵抗能力强的品种;是对种子进行晒种以淘汰感染病菌的种子。在马铃薯进行播种时可混入少量的草木灰以达到提前杀菌作用, 在马铃薯幼苗长成后, 在发现生病植株时一定要及时将生病植株处理掉。

2.3 蚜虫防治

防治方法主要是铲除田间、地边杂草, 有助于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 消灭部分蚜虫。

2.4 地老虎防治

清除田间、地边杂草, 使成虫产卵远离本田, 减少幼虫为害, 并在作物幼苗期结合松土清除出内外杂草。沤肥或烧毁, 可消灭大量卵和幼虫。诱杀成虫。用黑光灯、糖、醋、酒、诱蛾液诱杀成虫。用毒饵诱杀。以8%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g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菜籽饼或秕谷20kg拌匀, 或用灰灰菜等鲜草约80kg, 切碎和药拌匀作毒饵, 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诱杀。用毒土防治。

3 结束语

马铃薯的整个生长过程, 一直到收获都需要执行严格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为辅。要结合种植地区的实际环境、气候因素, 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种植。选择品种时要选择抵抗能力强并适合地区特点的品种, 在种植时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总结方法经验, 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培训, 使他们了解一些病虫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防护措施。在农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下, 农民配合下做好病虫害防治, 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摘要:马铃薯是两用农作物, 主要是蔬菜用途, 是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马铃薯的病虫害有300余种, 但不是所有病虫害都导致马铃薯严重减产。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大, 病虫害范围加大, 要对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深度研究, 以达到降低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机率, 同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第9篇

1)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从无病虫地区引种, 选无病留种田留种。在选种时要选用抗病虫害种薯, 选择的薯种要经过脱毒处理。

2) 购种及种薯切块、催芽、播种过程中要捡出畸形、病、烂及萌芽过早或不萌芽的种薯, 捡出后集中处理, 切勿乱扔。

3) 将种薯于切块前在阳光下晒两天, 防病效果较好。

4) 消毒处理, 切块时严格刀具消毒, 切块后药剂浸种处理。切块时, 发现病薯要用40%甲醛120倍液消毒刀具后再进行。切块后, 进行药剂浸种处理, 可针对病害选取药剂, 如:甲醛防治晚疫病、青枯病、疮痂病等;由于马铃薯环腐病存在于微管束中, 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的病菌, 可用浓度为50mg/L的硫酸铜或农用链霉素浸泡种薯块10min。

2、农业防治措施

1) 及早耕翻田块, 及时清理田间病虫残株, 消灭病虫源, 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早翻耕, 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及收获后要认真清理病虫株残体。如生长期内出现的黑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株应尽早拔除, 清理干净, 避免病害随水传播蔓延, 减少病菌在田间残存、积累。

2) 合理轮作换茬, 马铃薯不宜连作, 发病较重的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换茬。如发生青枯病则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 发生疮痂病则与豆科、葫芦科、百合科蔬菜实行5年以上轮作, 通过合理轮作能减少病菌、线虫及有害昆虫的数量, 减轻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3) 增施有机肥, 合理施用化肥, 补施微肥, 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改良土壤, 抑制有害菌在田间的活动, 增强植株杭性。如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增施一层塘泥, 能有效减轻疮痂的病危害。要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适量施用氮肥, 增施磷肥, 多施钾肥, 补施微肥, 以减轻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增强植株抗性, 减少发病。

4) 适期早播, 合理排灌, 及时治虫。适期早播能减轻晚疫病等病害的危害, 干旱时要顺垄沟浇水, 使水浸人垄内, 避免大水漫灌, 防止病害随水传播。遇涝要及时排水, 农事活动要减少对植株的损伤。苗期有效防治蚜虫, 避免传播病毒。

5) 预防晚疫病流行, 如有晚疫病开始流行, 种植品种又不抗病, 种植密度大, 田间植株繁茂的薯田, 应在植株还没有严重发病前把地上1/3~1/2的植株枝叶割走, 运出薯田, 以增加薯田光照, 降低湿度, 能有效防治病菌对薯田的危害。

6) 严禁牲畜和闲人进入薯田践踏, 减少对块茎的人为伤害, 成熟后及早收获, 留种田更应早收, 以减少块茎在田间受侵害的机会, 预防田间腐烂。

7) 种薯储藏前要严格挑选, 储藏后加强管理, 防止储藏温度过高, 造成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

8) 在田间地头查找蛴螬的成虫金龟子、小地老虎、块茎蛾幼虫或成虫人工捕杀, 夏季如瓢虫开始危害, 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拍打植株, 利用其“假死性”捕杀。

3、化学防治措施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黄蚂蚁、金龟子、蚜虫、用地虫灵、辛硫磷颗粒剂亩以2~3kg毒土撒施或马铃薯结薯期辛硫磷乳油兑水300~500倍液浇施, 蚜虫用蚍虫啉1:500倍液喷雾;病害:青枯病用农用硫酸链霉素1:4 000倍或根腐灵、敌克松等灌根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早晚疫病用58%甲霜灵猛锌1:500倍液, 70%丙森锌或50%安克粉剂1:500倍液喷雾, 连喷2~3次, 隔7~10d喷一次。

浅析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马铃薯,防治,经济

1 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和虫害

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易感染的病害主要有, 真菌病类:早疫病, 晚疫病、疮痂病;细菌病:环腐病、青枯病。病毒病:花叶病、卷叶病、类病毒病以及支原体病害等。

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易产生的虫害主要有:块茎蛾、线虫、地老虎、蛴螬、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甲虫、蚜虫。而其中的蚜虫, 因其繁殖力强, 主要为害叶片及嫩芽, 成为东北最主要危害马铃薯生长的害虫之一。

2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综合防治

2.1 在种薯的选择过程中尽量选择脱毒种薯

脱毒种薯是降低马铃薯病害的重要措施, 尤其是预防晚疫病和病毒病能起到显著效果, 并且在种植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脱毒种薯的检疫制度, 做到优质优等育种

2.2 合理选地

马铃薯的生长适合偏酸性土壤, 所以在土地选择上尤为重要, 尤其是以地质疏松、透气性好、育肥、保肥的沙土地种植最为合适, 若选择偏碱性土壤, 则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极易产生疮痂病,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 在种植过程中

春耕前土地是虫源的越冬场所, 要做到技术清理田间虫源和遗留的植物残株, 这就要做到尽早耕翻土地, 有上茬作物收货后就应尽早翻耕, 并做到认真仔细清理残株, 为下一年种植做准备, 如生长期内发生环腐病、青枯病等病变, 应及早清除病株, 认真清理, 以防病害传播, 减少病菌在土地中残留、积累, 影响下拨种植。

2.4 合理轮作换茬

马铃薯不宜连作, 适合与玉米、麦类等禾谷类及大豆等轮作, 不宜与茄果类蔬菜轮作。如发生青枯病则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a轮作, 发生疮痂病则与豆科、葫芦科、百合科蔬菜实行5a以上轮作, 通过合理轮作能减少病菌、线虫及有害昆虫的数量, 减轻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2.5 田间管理

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施肥是决定秋后高产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在有机肥的增施。在施肥过程中, 需要合理施用化肥, 以增加肥力;需要补施微肥和增施有机肥, 这样土壤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良, 土壤病菌生长速度减慢, 虫害在田间的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 更加增强了植株的抗病性, 以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注意田间灌溉, 在生长过程中如遇到干旱时期, 应注意即时灌溉, 增加植株的活力, 已达到抗病抗虫效果。

3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3.1 早疫病

马铃薯病态最先表现在叶片, 然后情况严重延伸至块茎, 早疫病发生初期是叶片产生病斑, 病斑黑褐色, 具同心轮纹, 近圆形, 病斑传染性极强, 极易互相连成大片, 造成严重病害, 严重者达到减产。该病主要发生在雨水充沛时期, 如遇到连日阴雨天气, 容易产生病菌。

防治方法: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加强栽培过程中的病害防治, 在施肥过程中加入部分有机肥, 做到合理配方施肥, 其中预防为主很关键。发病初期用灭菌宝500~800倍、科能600~800倍、锌而浦500~800倍、施疫安600~800倍喷雾, 每次施药间隔5~7d, 连续喷施药2~3次, 即可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3.2 晚疫病

该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主要在夏秋季雨水多、湿度大时发生比较重, 叶片、茎、薯块均可受害, 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 气温适宜的条件下, 病害在10d内可传遍全田, 损失严重。

防治方法: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拨除, 地面撒施石灰, 发病初期选用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

3.3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主要为4种, 其中包括软腐病、环腐病、黑胫病、青枯病。因此, 采用防治结合就非常必要。

用酒精或来苏儿浸泡切刀消毒;农作损伤、清除病残体;农用抗生素浸制种薯消毒。

4 马铃薯蚜虫防治

马铃薯蚜虫发生极为普遍, 在生长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 所以预防就尤为重要, 主要预防药物可选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g/667m2兑水60kg喷雾或40%乐果乳油50~100m L/667m2, 以期达到预防蚜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向宁.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 2015 (09) .

[2]钱晓梅.浅析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农家参谋 (种业大观) , 2014 (08) .

[3]卢弘斌.马铃薯为什么会退化[J].农业科学实验, 1978 (07) .

有效控制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策略探究 第11篇

1.1 马铃薯病害

晚疫病。晚疫病是为害最大的一种暴发性真菌病害, 一旦发生和蔓延, 速度非常快, 很难控制, 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及失收。发病症状:主要为害块根、块茎及叶片, 首先在叶片的顶端或叶缘出现水浸状斑点, 斑点先是淡绿色, 以后变为褐色、病斑有黄绿色边缘, 潮湿条件下, 病斑迅速扩大, 并出现白霉, 气候适宜条件下, 病斑扩展整个植株, 7-10天出现茎叶萎蔫枯死。

病毒病。症状:马铃薯病毒病主要是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 发病时叶片皱缩、变小、叶尖向下卷曲, 全株矮化, 严重时植株枯死。

1.2 马铃薯虫害。

地老虎 (夜蛾) 。马铃薯生长至10公分左右, 夜蛾以幼虫形式于近地面处将幼茎咬断, 造成缺苗。蚜虫。该虫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虫害之一繁殖力强, 主要危害叶片及嫩芽, 同时又是传播病毒病主要媒体。

2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病害防治策略。

首先, 晚疫病又称疫病, 主要是种薯带菌, 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后期气温升高、多雨天气适于疫病发生和流行, 受害马铃薯提前枯死, 减产可达20~50%。对晚疫病, 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即连根拔除, 带出田外深埋, 并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药剂, 封锁中心传染源。发病初期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间隔7~10天, 交替用药, 连喷2~3次。若喷药后8小时内遇雨应重喷。其次, 病毒病。病毒病主要由蚜虫和接触传毒引起, 是造成马铃薯退化减产的根本原因, 一般减产10~20%, 严重时减产50%以上。可及时采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 或20%的氰戊菊酯乳油3300~5000倍液, 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发病初期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和1.5%植病灵500~600倍液, 也可选择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喷雾防治。

2.2 虫害防治策略。

首先, 出现蚜虫为害时, 可用10%吡虫啉或10%大功臣或10%麦雨道进行防治。其次, 清除地老虎可清除田间杂草, 以消灭杂草上的虫卵, 并用诱虫灯诱杀成虫。在发生为害时于傍晚施药, 可用10%氯氰菊酯1500倍加50%辛硫磷1000倍液重点喷幼菌根部。

2.3 播种期防控技术。

首先, 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目前抗马铃薯晚疫病的品种较少, 推广脱毒种薯是防治晚疫病和病毒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各地要因地制宜, 结合生产实际, 大面积引进和推广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的脱毒良种。重点推广种植的品种有庄薯3号、新大坪、陇薯6号、陇薯7号、LK99、K299、青薯168等品种原种和一级脱毒种薯。其次, 整薯坑种。选择薯皮光滑细嫩、芽眼深浅一致、无病斑、无龟裂、重100~150g左右的健康薯种, 采用标准横竖等行距划线法, 确定播种点和密度, 按照已定位的播种点挖窝、施肥、下种, 薯种顶端距地面10cm, 覆土16.70cm左右, 做成“馒头状”小土堆即可。第三, 种薯处理。播种时, 用58%甲霜灵·锰锌或72%霜脲·锰锌75~100g, 加水2~3kg, 均匀喷洒在125~150kg (为667m2用种) 种薯块上, 避光晾2h以上, 待药液吸收后播种, 或相同剂量药剂, 加细土或细灰2~3kg混合均匀后拌在种块上, 用麻袋或塑料布覆盖闷12~24h后播种。第四, 切刀消毒。准备切刀2把以上, 浸放在盛有0.10%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等消毒液的器皿中, 用其中1把刀切块, 当切到病薯 (或可疑病薯) 、烂薯后, 立即换另1把切刀。另外, 还可用经济、简便的沸水消毒, 具体做法是:准备2把切刀, 在炉火上烧1锅沸水, 1把放入沸水中, 另1把切块, 切到病、烂薯时, 即换另1把切刀。

2.4 生长期防控技术。首先, 中心病株处理。加强调查, 当发现中

心病株时, 要连根及薯块全部挖出, 带出田外深埋 (深度1m以上) , 病穴撒石灰消毒, 对病株周围50m范围内喷施58%甲霜灵·锰锌或72%霜脲·锰锌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 隔10d再喷1次, 连喷3次, 阻止病害扩散传播。其次, 现蕾期控制徒长。徒长也是造成晚疫病发生加重的因素之一。为防止马铃薯徒长, 在现蕾期当株高30~40cm, 表现有徒长情况时, 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g/667m2兑水50kg均匀喷雾。或用“土豆王膨大素”, 幼苗期800倍液喷施1次, 生长期800倍液喷施2~3次, 间隔时间15~20d, 以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 促进块茎快速生长,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增加产量。第三, 大田统防统治。当田间发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时, 应在3d内组织机防队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每667m2每次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20g、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80%必得利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100g, 兑水50~60kg均匀喷雾。应根据当地实际发病情况, 每隔7~10d喷药1次, 连续喷3~5次, 要求对叶面叶背同时均匀喷雾, 若喷药后8h内遇雨, 应及时进行补喷。为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应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2.5 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要分级建立区、镇、村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示范区, 加强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研究, 扩大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宣传的覆盖面。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各级应急防治专业队, 提早检修防治器械, 购置应急防治药剂、燃油等, 加强应急防治专业队员的组织和技术培训, 做好防治前各项准备工作, 以保证防治适期能迅速出动, 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 从早从快控制病虫为害。

2.6 选用优质抗性品种, 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根据当地种植中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尽可能选用相对应的抗性品种, 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我区应以紫花白为主栽品种, 搭配早大白、克新1号、克新三号, 示范推广夏波蒂、费乌瑞它等高淀粉加工型品种。要健全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 建立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基地, 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的脱毒种薯, 不断扩大脱毒种薯的覆盖范围。留种时应选取具有本品种特性, 表面光滑, 色泽光鲜, 无病斑, 无损伤的薯块单独储藏, 以备下年留作种用。

3 结束语

总之, 马铃薯是我区仅次于玉米、小麦的第三大种植作物, 具生产周期短、增产潜力大、市场需求广、经济效益好等特点。近年来, 由于规模化种植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以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为主的病虫害在我区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因此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是实现“压麦扩薯”战略、推动产业发展、保证种植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之一。

摘要:马铃薯俗称土豆, 是一种分布广泛, 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多用途作物, 它既是粮食又是菜, 也是畜牧业的良好饲料, 还是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原料之一,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本文就对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为确保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依据。

上一篇:电力系统不对称运行下一篇:女性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