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2024-07-25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精选10篇)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第1篇

从生态的大学英语教学观来看, 文化是英语课堂中众多生态因子之一, 与其他生态因子相辅相成, 相互制约, 共同构建了一个均衡发展的生态系统。我国的大学外语课堂长期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忽视中国文化元素, 构成外语教学中的限制因子, 导致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学生国际交流中, 由于中国文化基础薄弱, 很难用英语准确生动地表述中国文化, 致使交流低效或不深入, 造成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面对这一难题, 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

二、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

基于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 笔者设计出调查问卷, 将编制的调查问卷, 依托河北师范大学网络教学平台, 以电子问卷的方式向该校312名大一新生发放, 问卷调查了学生在非母语文化环境下, 对于中国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及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等若干维度的问题。通过后期的数据统计,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85.7%学生对非母语环境下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浓厚。70.5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 83.3%的学生承认其文化能力远落后于语言能力,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低下, 文化失语现象的确存在。对于每个学生而言, 文化失语所表现出来的程度具有差异性。

第三, 89.9%的学生支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授中国文化。

三、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

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复杂, 除了历史原因、理念原因、政策原因、教材原因、师资原因等主要原因之外, 也与教学观念、文化意识、教学行为、教学评估、甚至人才选拔制度有关。因此解决大学英语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转变观念。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不少人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具有片面性。片面的认为, 有能力理解并吸收目的语文化就算是跨文化交际了。殊不知, 跨文化交际应该是母语和目标语环境中双方交互的行为, 因为交流本身就是双向的, 不是单向的, 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 两者不可或缺。这里, 我们要正确理解“吸纳”和“传播”。“吸纳”主要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兼容并收;“传播”则应是向目的语国家输出本族语的文化。因此, 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绝非以一方对另外一方的理解为交际目的, 同时应包含相互之间文化的共享和向目标语国家输出母语文化。

第二, 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大纲修订、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上等方面进行文化导入。首先, 从大纲修订上, 2004 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试行) 》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 下一步在大纲的修订中, 中国文化教学应被视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的条件。并且, 在修订的大纲中, 应例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词组和表达法。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应该渗透在方方面面, 如教材编写, 课程设置, 评估测试, 老师自身文化修养等。其次, 在课程设计上,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 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仅大学英语一二三四是其必修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英语能力。但英语文化教育的课程, 尤其是外语环境下中国文化教育的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忽视的。因此, 与中西文化相关的大学英语课程亟需引入到课程建设中来。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 如《中国文化概况》可以作为高校英语的拓展课程, 以选修课的形式, 介绍中国文化, 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交流传播能力。再次, 从教材上来看, 中国文化元素文章的零比例现象, 并非罕见。以河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主流教材之一——《新视野英语》为例, 所有80篇文章, 均未涉及中国文化。因此编写涵盖中国文化元素文章的教材, 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这样, 才可以在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向全世界展现中国5000年璀璨的文明历史。第四, 从评估测试环节来看, 应把中国文化知识的测试, 融入到英语测试内容中来, 因为教学评估测试体系除了能够衡量学生英语使用能力, 更在一定程度上, 是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改革后的CET-4和CET-6考试中的翻译题, 考查范围也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 相信新题型的日趋成熟, 势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反拨作用。第五, 从具体的教学环节来看,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 笔者曾以河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非英语专业英语高起点班级和低起点班级中各选出2个教师授课水平基本相当、学生成绩呈方差齐性的平行班级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承载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被试班级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均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为“4+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 即每学期每周有4个课时,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的课堂讲授与辅导中, 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教学;另外2个学时由学校统一安排, 为教师指导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 任课教师针对被试班级的特征, 设计了丰富的富含民俗文化的授课内容和学习活动 (如学生各种主题英语演示、情景对话、主题辩论、小组讨论总结、微课等) , 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向学生展示了很多延展阅读资料, 如中国文化背景文章、中国文化相关词汇忆、中国文化视频 (如“美丽中国”) , 布置学习任务, 交流学习心得, 激发了学习兴趣。对照实验组前后的数据表明, 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授课方式和策略, 对于学生在非母语的语境下成功、有效地传播母语文化,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 师资培训。目前, 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中国文化积累不够, 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日趋明显的全球化趋势, 要求高校英语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目标语的语言功底、谙习目标语的文化之外, 更重要的是, 能够利用目标语来表达母语文化。高校英语教师母语文化是否深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 作为英语教师, 应增强自身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加强对双语文化的理解。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和手段, 积累文化底蕴词汇。同时, 所在高校应定期组织中国文化讲座, 鼓励广大英语教师积极参加。此外,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国内外学习交流的机会, 通过实践锻炼, 快速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当高校英语教师自身学贯中西, 才可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phasia Association.2005.National Aphasia Association Fact Sheet.

[2]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1) :29-32.

[3]刘正光, 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6) :61-64.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 第2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近三十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与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还要提升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甚至很多学校还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关于西方文化的课程,例如欧洲文化入门,英美文化等。而中国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却被大大忽视。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西方文化,但是无法很好的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这种现象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是2000年时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提出,他指出我国外语界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的另一方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应当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中,成为我国各层次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都将其定位官方语言,这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输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宗教观以及风俗习惯,对其他非西方国家,例如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我们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人甚至觉得西方的都是好的,都是先进的。很多学生对西方的传统节日了如指掌,对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等侃侃而谈。而对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诗词歌赋、传统民俗等都知之甚少,更别提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味强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了解、理解、尊重西方的文化才能达到更好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西方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的介绍,忽视了自身的文化,也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

二.中国文化失语原因

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中国,英语学习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门科目,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英语的学习都是必须的,学习英语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母语汉语;各种名目的英语考试也是中国最多的专业考试,如大学英语三、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公共英语,商务英语,口译,笔译,雅思,托福等。这一方面是西方文化输出,人们对西方文化大力推崇。另一方面,不重视中国文化,甚至很多人认为本土文化落后、过时,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选择了否定中国文化。因此,本土文化缺失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

其次,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却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输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应当建立在交际平等的基础上。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只注重吸收和理解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却置之不理。由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科技先进,我们很多时候是在学习他们的文化。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文化冲突,我们更多时候是要学生去理解并尊重外国人,以促进友好交流。而西方大多数国家,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几乎一无所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强势文化,他们注重自己文化对中国的渗透,而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人在很长时间里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弱者的位置,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交际过程中平等地位,以及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再次,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太少,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参差不齐。近30年来,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教材和教辅很多,例如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概况、英美报刊选读、欧洲文化入门等。现在网络资源丰富,很多学生还可以通过英剧美剧以及好莱坞大片等来学习英美文化。但是关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选读或者是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却非常之少,开设相关英文课程的学校就更少了。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有很多学校注重对英语教师的各种培训,甚至大量送出国,让他们到国外去学习,却很少有对英语教师的汉语培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匮乏或不甚了解,导致的就是学生的中国文化基础薄弱。

三.中国文化失语对策

1.考试改革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对策,自上而下进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已经注意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尝试努力改革,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直是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风向标,2013年12月的这次改革后,中国文化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重大提升。这次改革将翻译由原来的5个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其中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翻译的比重由5%调整为15%,考试时长也由5分钟调整为30分钟。这是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统一考试中首次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立且重要的部分,来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信息。除了四六级改革,教育部也应当在其他的各项英语考试中加大中国文化的比重,这样才能引起更多学生的重视。

2.课程开设

我们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文化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各高校可以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选修课程,例如外研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况》,让学生对于中国的概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风俗、节日、建筑、服饰等多一些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并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让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承人。当然,教材的改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三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中,在课后练习翻译部分中,已经加入了部分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内容。例如第一单元课后翻译,英译汉选择的是苏格拉底,汉译英选择的是孔子。

3.教师培养

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在熟知英美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中西方文化价值意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的同时,还应当对自己国家文化产生骄傲和自豪感,自觉而有效地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

4.民族自信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们也应当增强民族自信心。以前,我们通过英语,来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和知识。现在,我们应当用英语,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要注重交流的平等和双向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双赢。因此,这对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平等意识,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学习到西方文化,还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至世界!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 外语教学,198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廖华英.中国文化概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增1):34-40

“中国文化失语症”之浅析 第3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外语教学,母语文化,文化教学

失语症 (Aphasia) , 最初是医学术语, 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1]。他发现有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 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 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 表现不出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特的文化风范, 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儒/道的真谛时, 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能顾左右而言他。这一现象提示英语教育者应当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育, 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1 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的必要性

1.1 全球化的要求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各国文化之间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我们不但要学会“拿来”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也要懂得“送去”我们的灿烂文化。因此, 使用英语来传播祖国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英语教学的要求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或素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都是发生在双方 (尤其在心理) 平等的基础上。跨文化交际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交际, 互通信息, 交流情感。如果一方完全放弃了他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 势必影响到交际的必要性和过程的互动性。毫无疑问, 仅依靠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是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的。

2“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根源

2.1 长期忽视正迁移

任何事物总存在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就迁移作用而言, 在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如果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就是正迁移, 反之就是负迁移。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只重视了语际之间负迁移的影响, 而对正迁移关注较少。外语学习是建立在掌握一定母语的基础之上的, 刘润清认为:学习外语时, 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 不参考母语, 不与母语对比, 会造成莫大损失[2]。因此, 我们应该有效地排除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 充分发挥其正迁移作用。只有在深刻理解并掌握了母语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比较出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异同, 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只有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 明确感知二者的差异, 才能在实际交际中积极、有效地去适应目的语文化。

2.2 对文化教学中“文化”概念的误解

伴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外语教育界一直认为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也应包括文化教学。然而, 这些研究者几乎都把目光聚焦在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上, 对母语文化鲜有关注。以至于学生谈到西方节日时滔滔不绝, 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应该指出, 对目的语文化的侧重有其道理, 然而, 对母语文化避而不谈很容易将我们引向一个误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当前文化教学的方法和实效。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避免文化冲突, 帮助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对母语文化的忽视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2.3 长期忽视中国文化教学

我国大学课程设置很少涉及中国文化, 即使一些名牌大学中国文化课程也少得可怜。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空洞, 认同减弱。同时, 各层次英语教材也只重视反映英语国家文化, 学生看不到、听不见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以致在口语和写作中失语。

3 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建议

3.1 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 我们要认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存在是英语教学的缺陷, 这一缺陷包括教学内容的不充分和教学手段的不完善。其次, 要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解决过程中防止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中国特有的自然、社会、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达都必须符合英语规范[3]。这就要求作为英语知识直接传播者的外语教师拥有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 并有意识地去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再次, 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两种文化相遇, 只有区别, 没有优劣。容忍另一种文化不是低三下四, 弘扬母语文化更不是自以为是。积极适应目的语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 少犯用语错误;客观展示中国文化, 更能赢得对方的尊敬, 使交际富有新意和朝气。学生有了这种价值观后, 才会具有母语文化学习的正确态度,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充实母语文化知识和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因此, 外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 充分意识到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 增加对母语文化的输入

大学应积极设置中国文化课程, 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这样, 学生才不会在汉译英时因为对母语文化的把握不够而发生错误。了解中国文化只是起点, 我们还须加强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输入训练, 包括听和读。在听的方面, 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是不错的选择。在读的方面, 中国文化的英文读物不多, 可从两方面解决:一是搜集国外现有的中国古典著作, 二是编写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同时, 教学素材应针对各层次英语教学编写, 以便使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达到同步[3]。此外, 还应在教学中采取中西文化差异比较的方式, 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3.3 增加对母语文化的输出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补充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或描述。在课堂上设计虚拟文化交际活动,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深入体会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其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知识的能力。开展中西文化兼顾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例如举办使用英文演绎中国剧目或是使用中文演绎英文剧目的戏剧比赛。

综上所述, “中国文化失语症”已成为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教学是外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应积极解决母语文化失语问题, 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 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 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09 (10) .

[2]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师大出版社, 1999.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27-01

高校英语教育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法,也要将英文文化、英语的语言背景等一并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并未重视中国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价值,加之高校其他课程对我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被动接受信息和文化的一方,而无法成为主动输出文化和信息的一方,最终造成“中国文化失语”想象。

1.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认同中国文化,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平等互动。但目前,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扎实的掌握了英语词汇、语法,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却不能平等、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去,更无从谈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国文化失语,就意味着中国语言影响力的降低,长此以往将威胁中国文化的地位。因此,积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2.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对策

2.1树立端正的语言文化观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文化并不应影响中国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树立了端正的语言文化观,才能真正学会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语文化、中国文化。为了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高校英语教育中应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将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以英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态,并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精髓。

2.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历史内的人,对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能够使他们在学习英语、接纳英语文化的同时不断联想、了解、反思本民族文化,进而减少“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对此,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特殊性,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势,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将中英文化结合在一起。

2.3优化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在英语教育中积极渗透本土文化,应将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纳入高校英语教育大纲,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应一味选择全英美文化的教材,而是应增加、补充包含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对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或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应继续将英美文化类的课文或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搜集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等相关的英语文章,并将其作为课文或阅读材料。若现有材料不足,则可组织专家、教师通过编写、翻译等方式丰富中国文化教学素材,进而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增加其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

3.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跨文化交流和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均十分不利,积极剖析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于提升高校英语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可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文化自觉、优化教学内容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进而减少和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使学生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具备局良好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陶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216-217.

[2]王德易.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3):16-17.

[3]赵葵.探析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应对措施[J].教学实践.2016(81):53-56.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一、引言

失语症(aphasia)原为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

曹顺庆先生在1995年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的状况时提出了中国文论“失语症”。他认为,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这一术语的提出,引起了中国文化界的震动,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 学术界关于“失语症”的研究层出不穷。

2000年 ,从丛教授针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情况 ,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英语学习者“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清空母语文化积淀”,“对英语国 家文化的 认同超过 对自己国 家文化的 认同”,丧失了文化对话的能力。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度关注。其后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和刘世文两位学者在该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做了类似的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中国外语学习中,这种令人担忧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广泛存在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探讨

1.外语课程设置失衡。一方面 ,学习者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有限,在对外交流中,由于知识的匮乏,导致交际的不顺畅,造成“文化失语”现象。另一方面,学习者语言技能水平低下,在交际过程中无法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本身已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导致文化输出水平低下,大大削弱了交际效果,造成了“文化失语”现象。

2.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西方文化通过有形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像制品、书籍、艺术品等,以及无形的文化产品,如演出、旅游等,对中国实行渗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民族文化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精髓知之甚少,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出现中国文化“失语”。

3.系统合理教材的匮乏。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在课文、词汇、语法等方面内容丰富,但文化教学输入失衡,过分强调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有限,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产生文化“失语”。

4.考试“指挥棒”的错误导向 。学生的学习目的大都为通过英语考试,获取相关等级证书,致使学习者仅仅围绕目的语展开学习,对自身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

三、对策分析

1.适当调整外语课程设置 , 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开设较为普遍,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但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开设较少,即便开设了个别课程,大多也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课时数少之又少,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就更少了,有些院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英语学习中 ,学习者沉浸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日益忽视。另外,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学生对外国著作的阅读兴 趣远远超 过对中国 著作的阅读 兴趣 ,西方音乐 、电影、电视 节目也成 为学习英 语的有效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了中 国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意识。

3.开发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部分的外语文化教学研究都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主, 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已得到充分重视, 但母语文化的输入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少,难以形成体系,因此,学生很少能见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自然也就无法用英文表达本国文化。教材开发者应适当增加一些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材料, 让学生多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在测试中的比例。目前的大学英语测试,存在重应试、轻能力的现象,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等级考试,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并不多见。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个人的兴趣和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比重。据笔者了解,笔者所在单位的部分同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根本不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第6篇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

(一) 过分强调英语的学习, 教学方法不科学。

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 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较为笼统,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制约作用。虽然英语教学已经与学生社会能力、文化感知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 仍缺少不同文化的形象对比,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表达中有所缺失。长期以来, 英语教学侧重于对词汇量、语法、句型等方面的要求, 对于母语与英语的融合、中西文化的融合则有所忽视, 进而成为“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源。

(二) 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正、负迁移的不均衡性。

奥苏伯尔在其“认知结构理论”中提出: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学习迁移作用, 这种迁移包含了正负两种作用。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其正迁移作用体现在英汉文化的融合、利用英语对本土文化进行表达等。例如中国成语“一箭双雕”则对应“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这些寓意丰富的词汇翻译, 往往被教师忽略, 进而使负迁移作用更加明显,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后续学习造成的消极影响较多。教师过于强调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 虽然这样的强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英汉文化的更多差异性, 但是容易造成教学当中语境缺失、不连贯等问题, 难以产生融合与共鸣作用。对于英语教学正迁移作用的忽视, 使学生忽略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共通之处, 加重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三) 大学英语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客所占比例较低。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 对于本土文化的引入、介绍等资源较少, 虽然英语教材不断改革完善, 其中的内容更加丰富, 教材设计也更加新颖, 但是教材内涉及的内容多数以西方文化为主, 对其宗教、民俗、生活、文化等介绍较多, 而系统的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介绍的知识相对较少, 尤其是以中国文化为主的英语教学更是少之又少。在当前英语教学中, 仍以传播西方文化为主, 无形中造成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忽视, 形成中国文化与英语表述间的鸿沟,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应对措施

(一) 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 完善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中, 需要明确教学任务、知识范围、教学深度、课程结构、教育模式等。为了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 在教学当中需要明确中国文化教育对于促进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沟通能力, 而中国文化的表达也是跨国交流内容的一部分, 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文化元素, 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理念, 对中西文化平等、客观、理性地对待, 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 能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保持尊重。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 引导学生掌握更生动、更形象的文化表达方式, 能够在英语交流当中熟练地介绍中国文化, 以此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的困扰。

(二) 培养学生正确的中西方文化价值。

培养正确的中西方文化价值有利于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 具有独立而完善的文化人格, 认识到文化的平等性。中国文化走向国际需要英语这座语言的桥梁为基础, 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心理,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以此实现中西方语言的平等交流, 在鼓励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本土文化修养。大学生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建立必须有教师作引导, 坚持理解、平等、尊重原则, 在语言交流中需要体现出文化包容特色, 在语言沟通上要善于换位思考、客观评价。如果仅以务实为原则进行中外语言沟通, 则会造成表述生硬, 甚至产生歧义。这就需要双方能够相互理解, 深入了解语言沟通内涵, 在充分了解并尊重的基础上实现更顺利、更深入的交流, 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我们需要在教学当中突出语言的中立性, 而不是过于强调英语的优越性。

此外, 在英语教学当中, 教师还需要将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只有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 才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语言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更利于实现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融合, 学生在日常英语表达中才能主动探究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途径, 从而主动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

(三) 优化教材, 提升教师英语教学水平。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 其中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教材的优化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最为有效的切入点,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有中国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例如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听力素材, 在英语阅读教材中可以选择一些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文或者译文。英语教材的优化不仅仅是英语教师的责任, 更是英语教育领域共同的职责所在。英语教材的优化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同时需要在学生的复习预习当中起到应用作用。例如在学生预习任务的布置中, 可以重点安排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做一些文化分享、调查报告等活动, 从而建立起本土文化融合与英语沟通的桥梁。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其首先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文化立场, 在英语教学当中尽可能多地模拟中西方文化冲突场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能力和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 能够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进行解释, 以文化立场的不同解释冲突现象,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协调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强化自身跨文化语言表达能力, 主动参与学术研讨, 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侧重于案例分析, 并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自我评估, 从而实现从教材到教学能力的协调优化, 为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不断探索实践。

三、结语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促使国际文化活动更加频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以英语进行表达, 从而实现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面对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英语教师需要积极应对, 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 在教学当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元素,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文化价值观, 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语言沟通能力的英语人才, 以此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参考文献

[1]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3) .

[2]朱丽华.应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S1) .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第7篇

1“中国文化失语症”理论基础

南京大学从丛(2000)首先关注到了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他认为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这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加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之教学,无疑应成为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随后几年,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实证研究方面,张为民(2002)、刘世文(2003)、邓文英(2005)、肖龙福(2010)、宋伊雯(2012)等对学生和教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及对教学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与建议。在国外,相关研究证实了外语教学中母语和母语文化的重要性。Kramsch认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Samovar也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从以上学者的理论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对本国优秀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修养,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国文化,并逐步拓展自己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对文化的多元性展现出一种恢弘大度和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

2 高职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即必须持续改革那些窒息文化内在活力的陈旧体制机制,以引领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文化走向。在语言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确立为英语教学的目标,而学生母语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本土文化意识与素养,提高大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

3 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的途径

目前,大部分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研究都集中在对母语文化缺失现状的成因分析上,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还鲜有学者对提出的对策进行实验研究,笔者从教材编写、教师素养、测试内容及课外活动四方面进行了探讨。

(1)教材编写

教材和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高职类英语教材涉及到的文化篇幅不多,都是以英美文化为主,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文章。教师在教材编写中应调整英语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给出有关词汇和文化知识的备注;在设计课后练习题方面,应将和课文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融入练习题中;教师也可以配备与教材相应的有声电子读物、动画等以增加教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教师素养

英语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何其莘提出:“21世纪,外语教育应该肩负起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重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知识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欠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培训及自学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多元文化知识与素养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应加大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传授,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

(3)测试内容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测试可以作为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的手段。高职院英语测试极少涉及中国文化,更没有对中国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考查。而各种过级考试,如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ETS、CET等,几乎不涉及中国文化题材。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测试形式及内容,在测试中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考查。如果有口语测试,应在口语测试中加大对中国文化的提问和考查。

(4)课外活动

学生应在课外浏览国内外关于文化的期刊和书籍,收看文化的节目。同时英语教师可以和中文教师联手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文化活动,如演讲、竞赛等;聘请专家、学者开设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讲座,有条件还可以邀请其在校开设相关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课程;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较好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和电影,扩大学生的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

中国文化教学是英语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际和教师及学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为此,英语教师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中西文化综合素质,同时肩负起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重任,培养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需的人才,并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和巩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语言。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在高职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高职大学英语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0.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58-61.

[4]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极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29-32.

[5]肖龙福,宋伊雯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6.

[6]宋伊雯,魏晓旭.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5-51.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第8篇

1 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分析

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尤其是在跨文化教学上, 然而, 对于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对于中华文化知识仍旧不能用英语完整的表述出来, 反而是在谈论西方文化时却言语流利, 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中国许多青年, 在英语方面具有较高水准, 然而在与外国人的交集当中, 却无法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传播给西方人认知, 比如硕士博士级别的学士, 皆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和英语交流能力, 但是处于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中, 仍会显露出窘态, 瞬间引发中国文化失语症。所谓的跨文化交流就只单纯的重视对英语文化的输入, 却忽视了将母语文化也带入到教学当中, 这就造成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 学生对于西方文化了解甚多, 却逐渐忘却了母语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 在众多高校教育中也普遍存在着这么一个现象, 英语课本主要内容是以西方文化为主, 而教师也大都是根据课本知识来进行教学, 对于教导学生使用英语学习中华文化的例子少之又少, 导致了母语文化渐渐落寞而英语文化逐步上位的现象, 使得“中国文化失语症”成为高校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2 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2.1 中国文化教学长期被忽视。

对于高校英语教学, 我国教育部已然下发了关于重视语文化教学的文件, 而大多数的英语教学提纲中也明确的提出了对待西方文化应该持以学习和了解的态度去认知。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更多的是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 而课本也主要集中介绍了西方风俗人文, 却严重忽视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比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内容, 都是以反映英国文化为准, 这对于学习英语有其推进作用, 但是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西方文化认知当中, 却不能够运用英语来学习中华文化, 在此教学之下, 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掉对母语文化的兴趣, 对于西方文化却热情高涨。

2.2 过分注重英语教学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上, 之所以出现“中国失语症”现象, 归根究底, 我国对于英语教学的过分重视。大到学校, 小至学生家长都过分要求学生应当将英语学科作为重中之重, 比如当今的课程设置上, 英语学科是所有教育学科当中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 且不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或是在求职工作者, 很多都要求必须要有英语读写能力, 于是, 在潜移默化当中, 英语教学就逐渐成为学科当中的主宰。反观我国母语教学, 其课程设置只局限到高中, 而大学语文只针对个别专业学生开设。因此, 过分的注重英语教学只会过早的将学生扼杀在学习母语的摇篮中, 让学生愈发觉得学习母语文化并没有那么重要。

3 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策略

3.1 强化教材编制。

当前的英语教材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为主, 而中华文化内容极度缺少。因此, 为了减少“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应该对英语教程进行强化编制, 不再局限于英国文化的人文介绍, 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英语教材当中, 让学生接触到母语文化, 并学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对自如的用英语表达出中华文化元素, 同时, 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教学或是现场体验教学, 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全面的了解有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素材, 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同时, 还能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3.2 改革课程教学设置。

对于高校英语课程教学, 几乎没有开设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 由此就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性。近年来, 我国在英语四六级上有了明显的改革, 对于考试题目就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译英题目, 在高考科目中也逐渐降低英语分数比重, 反之提高语文分数的比重。因此, 随着我国对于母语文化的重视度提高, 各大高校也应该逐步开始改革英语课程教学, 比如大学英语课程中可增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知识又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述出中国文化, 增强母语认知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3.3 培养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学好英语, 是为了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的将中华文化传播世界, 因此, 不应该只将学习英语局限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高校英语教学应该明确的表明学习的主旨和学生学习的目的, 提高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 以客观的眼光去学习英语和母语, 学习者不仅要学好英语更不应该忽视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在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通过时, 增强母语文化的认同感, 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谐发展。

4 结束语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教育上的改革, 还需要学习者提高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只有让学习者学将英语与母语文化相结合, 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促进跨文化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乔锟华.搞笑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及应对策略[J].语文学刊, 2014 (04) .

[2]王德易.搞笑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黑龙江学院学报, 2015 (03) .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第9篇

关键词:文学生态学 中国文化失语原因 应对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作为承载文化的关键载体,本身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语言教学而言,文学的引入与学习必不可少。多年来我国都极为重视教育领域的英语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文化素养,但是随着重视英语学习战略的推进,在英语教学中逐渐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英语教学中忽视对母语文化的融入,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教育,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对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从文学生态视角出发,做好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极为必要。下面简要探讨下文学生态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与应对。

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文学生态学

1.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将高校英语教学中片面重视英语外来文化的融入与传播、片面追求英语语言教育、忽视本土文化的融入与传承等现象,归结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长久的英语教学中,我国本土母语文化都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在迫切需要传承、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优秀人才这一需求下,高校英语教学亟需改革。

高校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从战略全局高度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利于在文化领域占领重要阵地,实现新时期本土文化全新生命力的焕发,这也是为何必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解决好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一大关键,对于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重要价值。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制约着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的进步与创新,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会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导致学生在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后呈现出本土文化失语症,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求解决好本土文化失语问题,改变高校英语教学整体生态环境。

1.2文学生态学

所谓文学生态学是利用生态理论指导文化研究、文化发展等的新兴学科,重视利用各种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者规律来为文化研究服务,体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表现为文化生态系统多元性、内在变量动态性与平衡性。文学生态学从整体生态系统利益出发,围绕最高价值考察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探明危机根源并加以应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利用文学生态学可探明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并寻找到有效的应对举措,以改变现状提升英语教学的价值与含金量,为培养新时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服务,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的学习是一个二语习得的过程,无论是目的语还是本土母语都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二者在维持文化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何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一改从前作风,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做好本土母语文化的教学与传承。受多年来我国重视英语语言学习的教育传统与氛围影响,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融入较为强势,在我国积极尝试与世界交流的今天,这种教学趋势极大的影响了人才培养中的传承创新本土文化的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弱化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感知认同能力,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面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这一尴尬情况,利用文学生态学理论指导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实现语言教学中二语习得的文化生态平衡成为必然选择。

2.文学生态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2.1教学理念与政策影响

我国对英语教学重视的传统由来已久,从学生们初入学校到进入大学,这期间对于英语的学习绵延多年,过于强调英语语言的学习弱化母语的地位与影响,同时由于汉语与英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母语式英语思维与表达问题,鉴于母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负迁移,我国外语教育中过于强调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导致出现了文化失语现象。学生们进入大学后,高校英语教师更为重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强调语本身作为语言工具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们多说、多想、多练,这种多年来如出一辙的学习习惯导致了高校教学中母语文化同样缺席。

英语教学中过于强调英语文化的融入与学习,忽视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最终导致了目前困扰英语教学进步与创新的本土文化失语问题,文化生态的失衡导致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极为不理想,虽然在英语语言与技能应用方面有一定成效,但是本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许多优秀人才出现了文化上的“偏科”现象。从2007年开始,我国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但是由于内容与要求宽泛,缺乏有效的指导性举措与理念,国内英语教学中也未能真正践行这一目标,因此从文化生态失衡这一角度出发,解决高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势在必行。

2.2教材与师资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应用的诸多版本教材,在融入本土文化方面做得并不好,出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与应用技能等考虑,教材上文章基本上均出自英美文化刊物,有关国内文化的介绍与融入少之又少,教材方面两种文化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语言生态环境失衡。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三门教材中国文化比重最低2%、最高仅有6%左右,这些直观的数据说明了教材上的缺失。高校英语教材过于重视介绍西方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在国内传统文化介绍与融入上少之又少,纵观国内各个学习阶段学生们的英语教材,内容设计上无一不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有关本土文化的强调与融入则极为弱势,这不符合语言生态环境中二语习得同等重要与平衡这一原则,同时也使得学生们过于关注外来文化,对母语文化持忽视与冷漠态度,引发本土文化失语现象。

师资方面,国内高校英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生的重要引导者,在文化生态意识上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就不够重视,教学中也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融入,过度批判大学英语、拒绝学习西方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等极端化情绪的存在也有一定影响。同时,高校部分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积累不足,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与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评估机制不标准不完善等,也使得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较为普遍。

3.文学生态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

3.1培养学生文化生态意识

高校英语教学中要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生态意识,加深其对于本土母语文化的认识,并在觉醒、反省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生态意识的创建,这对于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重要意义,对于英语课堂中引入母语文化也有积极作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立足当前世界多元化潮流,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在文化生态意识影响下实现二语习得的平衡,在了解欧美文化的同时完成本土文化的输出与传承。

3.2合理设计教材

要以文学生态学为指导,在大学英语教材筛选方面注重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通过合理设计教材内容提高本土文化比重,以文化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将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入课堂,真正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学生既接触到有趣的西方文化,同时了解到本土文化的魅力,避免语言教学中出现文化沙文主义,走出本土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狭隘界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支持。大学英语教材要做好创新,为学生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支持,让其在借鉴、学习目的语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能同本土母语文化之间产生碰撞的火花,实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要积极创新英语教材内容,实现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融入,积极探索二者能够融合的主题与契机,突出个性化创新,让语言教学的目的与文化内涵更为清晰,全面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人文精神,让学生思想上、人文素质上更进一步。

3.3树立教学文化生态观

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树立文化生态观指导个人教学工作,除了引导学生积极接触并了解西方文化之外,还要提升个人本土文化素养,承担起输出、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责大任。教师要顺应本土文化融入教学这一潮流,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文化生态意识,将优秀的本土文化融入一线课堂,渗透到学生的英语教学中,从而其提升其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培养优秀人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采取重视双向文化的生态教学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纠正以往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以双向文化教学为核心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改变以往本土文化单向被动的局面,通过积极创新教学内容、组织专题讨论、引入中英文化经典作品赏析等举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语习得过程中两种文化的重要性与价值,改变中国文化失语局面。

4.结束语

文化失语之大学英语 第10篇

近些年, 受到外国文化强势进入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处境艰难。然而, 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的, 任何一方处于弱势必将打破原本和谐的交流平衡。

外语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学早已是教育界的共识, 但在实践中, 多元文化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国语言文化教学, 教师不仅把外语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 同时还教授其文化内涵, 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本土文化教学则少之又少。本文以省内几所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分析日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从教学大纲, 课程设置, 教材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

中日交流的深入, 掀起了学习日语的热潮, 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学生对日本文化, 尤其是流行文化了如指掌。然而, 对本土文化及日语表达却缺乏了解, 出现了所谓的新式“哑巴日语”。本研究对省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的日文表达进行了测试, 结果如下:

从结果来看, 日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得不够理想,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不尽如人意,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但存在, 且较为明显。学生在日语学习中, 既没有通过课程系统地学习, 也缺少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完全依靠自主性学习。因此, 测试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仿佛无法避免。

三、“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1.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习得要求不够明确。2001年教育部在1990年日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后的大纲明确提出了“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 培养文化理解能力”, 将之定位为教学目的, 并在教学原则中阐述了交际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的关系。但新大纲所强调的“社会文化”仅仅涉及对象国, 并未提及本土社会文化知识。

新大纲对中国文化教学的要求较为宽泛, 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教材方面缺乏系统的描述, 导致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实施和评估缺少具体、系统的指导。因此, 各高校的日语专业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情况来安排中国文化的教学, 学生也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中国文化采取有选择的吸收, 这就导致了表1所示的分值差异问题。

2.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对中国文化的习得不够重视。中国文化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能够真实、客观地呈现高校日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 因为这是学生系统学习中国文化日语表达的重要途径。为此, 对省内高校日语专业在校生107名, 毕业生31名, 通过访谈和问卷, 调查了课堂上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教学的情况 (见表2) 。

从结果来看, 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 目前的教材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多数学生认为, 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补充中国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相关读物的获取和阅读情况,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难以找到中国文化相关的日语材料。这说明日语专业学生无论课内还是课外, 获取中国文化的日语表达机会相当少。

3.日语教材对中国文化内容涉及较少。本研究以“基础日语”的两套“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对象, 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的篇章进行了统计, 如表3所示。两套教材中, 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占整套教材篇章数的5%左右, 可以说学生通过精读课程, 获取的中国文化方面的词汇非常有限。此外, 随着学习的深入, 两套教材涉及的中国文化的篇章数呈减少趋势。这是由于随着语言水平的提升, 教材中的文章几乎都是日语原版或原版改编, 因此, 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

四、对日语专业中国文化教学的建议

1.明确中国文化教学的定位和目的。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针和导向。新大纲对如何进行中国文化教学, 进行到何种程度, 以及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目的等, 都缺乏系统、详细的描述。缺少详细的说明, 没有具体的细则指导, 教育方和管理方都会感到无所适从。纵有热心执着者, 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在随意地融入中国文化, 这样的中国文化教学全凭教师的热情和兴趣, 缺乏系统性, 也没有统一性。既然有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示担忧, 建议相关教育部门在教学大纲中最大限度地明确、细化中国文化教学的细则, 确保高校日语教育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培养出既能够用目标语言获取外国文化, 又能够用目标语言宣传中国文化的日语人才。

2.明确中国文化的教学方式。在讨论外语教育的文化教学方面, 国内外研究者做了很多实证研究, 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范例和建议。Byram (1989) 对母语文化学习和目标语文化学习进行了系统分析, 从而为文化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打破了将文化教学融入外语教学的局面, 通过教授大量的文化知识, 帮助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倡为文化教学设置独立课程。而Kramsch (1993) 在Halliday的理论基础上, 提出语言是社会实践, 并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概念。她认为,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不仅代表文化、体现文化, 而且是文化的象征。她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来证实关于如何在外语课堂上教授文化的策略, 提倡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在课内兼容, 将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日语教育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欧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在其基础上自主创新, 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否则, 日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仍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难以有效实施。

3.在日语教材中适当导入中国文化。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靠,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无法忽视的因素。因此,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后, 教材也要与时俱进。有了合适的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 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计划才能有效落实。如前章所述, 目前绝大多数的日语专业教材主要都以介绍日本社会、文化等内容为主。在编写教材时, 应该增加反映中国文化的相关词汇, 增加反映中国社会的相关内容, 使学生能够用地道的日语来表达中国元素。同时, 加入中日文化对比等内容, 将中日文化有机结合在同一教材之中, 更有利于学生对比中日文化差异,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 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工具, 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 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更快与国际接轨, 更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不仅需要大量通晓外国语言与文化的人才, 更需要熟谙母语与本土文化的人才。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能够运用日语与日本人交流, 而且能够介绍我国的方针大策、人文地理, 达到阐述自我观点的水平。成为中日交流的“双向桥”, 将日本文化介绍给国人的同时, 也应该承担将中国文化传递给日本的重要使命。

摘要:日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日语表达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语”现象, 没有达到对外宣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分析表明, 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缺乏明确的描述;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对中国文化的习得不够重视;教材几乎是日语原版或改编, 涉及中国文化内容极少。这是日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 本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失语,中国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89.

[2]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UP, 1993.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和会日语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暖通空调节能系统下一篇:机电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