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2024-07-1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精选12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第1篇

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持续30年的经济改革,企业性质多样化,企业在利用技术、雇佣员工、组织管理等方面趋于更加自主自由,由它构成了在市场上呈现的关于技术等级、人员素质、管理方式等一系列采购清单,并由此产生了对教育的诉求。教育适应这种诉求的前提是改良教育自身。另一方面是20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而对知识的不同看法成为隐藏在教学理念后面的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和课程理论。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使认知心理学得到新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知识习得的智慧过程,知识的习得是通过识别、编码等加工活动完成的,然后将知识作为命题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因而,兴起了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这种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启发学生发现知识、训练心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否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是判断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效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们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全面创新,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而非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知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知识也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而是有价值的、社会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的独特性、过程性、体验性和情感性。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针对现行教育的许多弊端对传统知识观提出了质疑后,人们的课程视野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学科转向学生、由知识转向文化,不再以科学理性统率、衡量一切,使课程回归了文化和人类活动的真实本质。

在这种广泛的背景下,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标志着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始。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在大学英语界乃至全国范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误区:究竟是强调英语阅读能力还是强调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次是对英语学习过程产生的误区:语言的产出,即说与写究竟是语言学习的必然结果还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对教学环境认识上的误区:多种媒体的语言环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第四,教材使用的误区:不应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学习的全部目的,教材不能穷尽我们要学生学习的东西,而只能提供语言的样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是手段。第五,评价方面的误区:四、六级考试所带来的应试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是否造成负面影响,四、六级考试能否反映学生真实语言能力。针对上述实行中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吸收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许多优秀成果,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合理部分,使课程具有了发展性的显著特征。

《课程要求》强调发展性课程观。就内涵而言,《课程要求》的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性发展。从发展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包括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主要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在发展则是指学生思考力和批判力的提升。从发展的时间来看,有学生当下的发展和终身的发展,而发展性课程观和教学观更关注在学生当下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潜力,所以,大学英语要致力于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一生管用的能力。从发展的主体来看,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发展性课程观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与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相比较,不仅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实际,尤为重要的是突出了“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课程要求》的具体内容中,强调了“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活动方面的要求。下面主要是从“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要求》的理念进行分析。

(一)《课程要求》过程和方法维度的变革

《课程要求》首先提倡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虽然过去的大学英语大纲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已有所认识,提倡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培养自学能力,主动探究知识。而在新颁布的《课程要求》中,不仅继续倡导这些思想,而且有了更加详尽、完善分析和操作层面的要求,真正着力建构一个学生感兴趣、愿意探索、愿意相互合作学习的英语学习氛围。特别是《课程要求》提出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而《课程要求》提出的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软件,则具有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机会。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语言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进程等,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得到解答,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自我评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2这既符合时代精神,也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程要求》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时代性、整体性、实践性特点。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社会,也处于一个空前开放、多样文化空前融合的社会,大学英语课程当然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课程要求》提出,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而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整体性是英语学习本身的必然要求,要想真正发挥英语学习的意义,必须注意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整合,并在各种领域学习和运用语言。过去的英语大纲对整体性特点也有关注,但仅限于对教师的期望,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且在以成绩为重的评价制度下,也鲜有实施。《课程要求》则力图切实把整体性的理念明确贯穿在各阶段教学目标中。《课程要求》认为,“课程设置要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课程要求》更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的整体联系,体现学以致用。此外,《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这些观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要求》知识和能力维度的变革

传统大学英语大纲非常重视英语知识的内在逻辑、知识体系和学科结构,把构建起来的这种结构体系,分解成听、说、读、写,译,并按照“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分别做了的描述,然后把这些知识目标分配到四个学期,每学期达一级,使语言学习失去了原有的人文内涵,了无生趣,学生也未必能真正学好语言。《课程要求》反对把英语学科孤立起来,反对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做法,提倡还大学英语本来面貌。《课程要求》认为,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译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课程要求》强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将大学英语划分成所需的教学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英语学科,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就是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课程要求》从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更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首先,从广度上,《课程要求》总词量增加了1002个单词,新增加的词汇多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词汇、阅读新闻报刊材料和收听广播中常见的词汇。对三个层次的要求特别是“一般要求”的难度有所增加。从深度上讲,也即学生内化知识的程度上,传统大纲仅仅注重知识讲授,注重阅读写作,轻视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课程要求》中,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形象、情感和语言都有更高的要求。《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各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之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从语言、跨文化交际以及英语国家国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种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做法,无疑将更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课程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变革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中看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着重强调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首先,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不在于文化的学习,而是要通过这一途径,达到学习者内在的修养素质的提高,带给他们思想的解放,更好地理解和合作能力,并能够欣赏别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3其次,外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三,文化意识培养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外族文化、语言的使用者、外语教师和教学方法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学习的阻力就相对较大,学习的效果就会受影响。接触、学习和消化另一种文化都可能给学习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励学生领悟文化的内涵并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

三、发展性课程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以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把握《课程要求》的发展性精神对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开放性的课堂

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非教师的完美授课,所以按照《课程要求》的精神,教师授课不必严格按照教参的标准答案,应该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允许有不同意见和不同答案的存在,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获得鼓励。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本来就是见仁见智,不同思维习惯、生活背景、年龄特点、价值观念的学生必然有不同的理解,课文的价值就在于给阅读的人以思想的启迪,何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所以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文本,而非神圣真理的化身。当然,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是必须的,而且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有统一答案的,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是和他人交流的工具,是他们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课程要求》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具体教学策略如下:做长远的计划来安排大学英语教学,根据目标的不同,每学期有的放矢地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寓时事于教学中;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策略教学,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创造出“多言堂”的互动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单元的主旨或热门话题不断进行听说训练;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插播网上下载的中央台《动感英语》,大学生口语竞赛等有趣的英语口语教育节目,让学生接触最地道的俚语表达,最时尚的中西文化冲击;教师可安排各班学生分组进行以各单元内容为主题的英语手抄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尽量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

(二)多元的评估标准

受科技理性的影响,传统人文学科教学采用所谓“科学标准”,要求“统一内容”、“统一进度”和“统一测验”,届时公布“统一答案”。学生的学习这些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这样被抹杀,独立思维和想象能力也被一个个机械统一的模式所替代。《课程要求》注意到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征,除了对学生的进行四、六级考试这样的终结性评估外,还增加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估以及对教师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后两个评估多使用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更加接近人文学科的本质。评估主体也由单纯的教师发展为教师和学生,课程与教学的评估也由教师评估,转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以及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学生参与评估活动,使评估更为客观、真实。形成性评估既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足够重视。为了更合理更科学地对学生的阶段性英语学习做出评价,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占50%,期中、期末占50%的模式,这样平时偷懒不看书,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学生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提高了一些原本基础很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原来单一的笔试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灵活的口语考试,不断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靠拢。

(三)行动和参与的教学过程

英语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但传统大学英语大纲只强调它工具性的一面,而远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审美情趣、交际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对英语的学科发展来讲,也是一种偏离和曲解。《课程要求》倡导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

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中,一切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如何学而展开,教师则要做好课程的设计者、任务的设计者、任务实施的组织者、评估者等。4学生可以根据网络课件和教学参考片等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无限制的训练,提高听说能力;可根据教材的某一主题,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做陈述和讨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结合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把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课后登录课程讨论区、QQ群或E-mail进行小组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在网上进行讨论或互评作业;教师网上讲评部分作业。从而切实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吸收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批判和反思的成果,具有发展性特点,不仅有利于英语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课程要求》在过程和方法维度上的变革提倡通过基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现自主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的变革强调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的变革进而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开放性的课堂,多元的评估标准以及行动和参与的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发展性课程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维度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6.

[2].贾国栋.新模式,新要求,新发展—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教学模式部分[J].外语界,2004,(5):19.

[3].郭小雯.论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摄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6.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第2篇

国际语言学院

王妍

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都需要把英语这门必修课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这方面。而从教学目标与要求上来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需求。一.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一般围绕着三T教学原则展开的,这三T分别是Text-based(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Teacher-based(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主体)、Test-based(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四、六级考试作为参考的主要依据)。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为应试而教”倾向的影响。长期以来, 传统的应试教育, 一直困扰着教育的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是以考试考级为最终“指挥棒”, 教学的过程仍然是———上课老师讲, 下课学生背,平时做习题, 目的是考级。这样, 表面上看, 老师们的任务完成了, 学生们短期愿望也达成了, 但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忽视了学生需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在职业范围内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 难以满足时代对既有技术又有能力的复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 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束缚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学效果都受到了影响,最终将会被淘汰。

根据该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结论,再结合实践教学研究总结,关于今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设性优改革方案: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那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活动的保证。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并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播者、知识权威、课堂主宰者向协调者(coordinator)、组织者(organizer)、资讯者(counselor)、评判员(judge)、参与者(participant)过渡。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查找出自身存在的不适应角色转换要求的因素, 加强自身学习, 拾遗补阙,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勇往直前地迎接新的挑战。教师不仅仅要在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在知识结构上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现在属于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和知识已是日新月异, 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以适应信息时代地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逐步缩短, 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教学目标, 公共英语教师还需要拓宽知识结构, 努力了解并具备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积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2.构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等,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a.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个目标

以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对听说读写采用分别授课的形式,为了适应当前高校扩招的形势,更要实现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可将课程分别设置为读写和视听说两种课型,授课班级按照课型特征编成大班和小班。

b.教学内容应把职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区别开来

所谓“职业英语”, 即一种与日常英语相对的概念, 在英语中也叫“workplace English”,其是适用于正式工作场合使用的英语, 与GRE、托福、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传统英语考试是不同的, 职业英语考试专为那些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人士设计, 它更注重语言的应用性, 注重听、说、读、写、译的均衡发展, 更加强调一个人在现代工作环境的综合语言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能力, 是综合素质和兴趣的长期积累过程。大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后, 再进行职业英语培训, 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 学生在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后,要切实加强职业英语培训, 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拥有职业英语证书的应聘者, 将会受到优先考虑。企业和应聘者个人将会为此节省很多成本”。这样, 不仅能够有利于达到高职英语学习的目标, 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就业并适应社会的需求。但他同时也提到, 如果单纯追求职业英语, 而不去关注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那么则会造成“空中楼阁”。因而, 职业英语理应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一部分。

c.采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教材

应采用经国内外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与特点,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符合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发展趋势的教材。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高职英语》等。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选用不能以《大学英语》、《核心英语》或其他向普通本科或专科教学内容靠拢的一般英语教材。其缺少了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与岗位响联系的实用性, 不能体现高职英语的特色, 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其教材的选择要贯彻针对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思路,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首要目标, 所选用的教材要突出交际性、实用性和知识性。d.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打破了英语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呈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带人了绚丽的彩色世界, 而且图文声像并茂, 直观动态, 富有表现力,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 学习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活动中, 学生全部感官参加学习, 而不是单用听、视、触、动中的一种或几种感官, 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 课件中形象的动画、适当的交互,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活动也事半功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每一节课板书和讲解占去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授课信息量受到限制,且只能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和学生的凭空想象去理解。如今教师可利用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实现非线性教学,共享优秀的教学成果,这大大扩展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量,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互联网能搞提供真实交流的情境,为教师个别辅导,实施因材施教拓宽了途径。例如, 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和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提出问题, 针对问题自己去收集、分析和选择信息资料, 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从而进一步地获得新的知识。这一过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老师还可以设立自己的email或创建自己的博客, 来与学生进行即时的交流, 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包括进行心理咨询。3.实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读写课程 教学设计

前言

教学设计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大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因素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通过适宜教学方法、策略的应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读写水平。

一、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角度来讲,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目的方面。在以往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目的定为提升学生的四六级过级率、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教學目的会对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产生主导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受到相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媒介方面。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变得更加快捷高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黑板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这两种教学媒介的应用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媒介的单一性会对最终的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大学英语教师的不合理教学观念引发的,这些教师认为,读写课程完全可以使用较少的教学媒介进行,多媒体等媒介的应用作用不明显。

3.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方法方面。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特点较为明显。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此,教师需要通过探究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升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

1.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设计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种要求的,满足:

(1)应用互动模式。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将教学模式设计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将互动模式应用在教学设计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读写、体验英语语境的机会发生显著增加,因此,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会得到良好的培养。

(2)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的地位同样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相应的影响。对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中心地位的突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容易得到发挥。除此之外,由于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主动地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3)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的应用。为了满足学生对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多样化需求,教师需要注重相关信息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英文电影等资源。与原本的教学设计相比,学生对这种教学设计更加感兴趣。

2.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预计学习效果作为参考依据。合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助于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导入环节设计。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合理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后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作用。教师可以选择小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导入目的。这里以小视频为例进行分析:生动有趣的文化比较视频能够将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小视频观看过程结束后,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师需要将探究式学习应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导入环节中的内容,要求学生分组对视频中提到的与课程有关的内容以及教师事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化差异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学习模式设计。在该环节中,设计目的是对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技巧等进行有效培养。为了保证上述目的的有效实现,这里将学习模式设计为学生探讨问题、情境模拟、教师点评三个部分。学生在按照小组形式讨论教师所给出题目及解决办法的过程中,由于所有内容都是用英语进行的,因此,学生与该部分知识有关的英语读写能力得到了良好地锻炼。该部分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对英语技能的外化。除此之外,教师点评环节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点评态度上。教师的点评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产生影响,对此,教师应该尽量运用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模拟进行评价。其评价应该应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得学生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改正。

结论:教学设计是影响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设计质量,教师应该注重互动模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学生中心地位的突出以及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司显柱,赵海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阈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13,03:70-74.

[2]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大学英语课程的完整性教学 第4篇

一.符号表征

任何知识反映的都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是以理论化的特定符号作为表征的。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符号知识, 即语音、词汇、语法、遣词造句篇章等, 这些符号表征是需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的。因为这些语言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不管是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还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知识的支撑。若缺失这些语言符号知识, 学习者在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中将寸步难行, 更谈不上发展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但如果我们把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看作是英语教学的全部, 把大学英语课程简单的抽象为这些“符号表征”的传递, 就会陷入狭隘的静态课程观的误区。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符号教学背后隐含的是什么?学习英语知识不应该是为了知识而知识, 而是以语用为目的的, 使他们将来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利用英语获取信息、进行交流、陶冶性情, 一旦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学生们就打开了一个通往外界的窗口, 架起了一座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二.逻辑形式

知识的逻辑形式是指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是人的认识成果系统化、结构化的纽带和桥梁。人们获取知识, 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它“是什么”, 而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大学英语的逻辑形式的教学, 其中包括语言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 就在于我们过于强调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而没有认真开展程序性知识教学, 从而造成了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培养的欠缺。语言运用能力 (也称为交际能力) , 是包含知识 (knowledge) 、技能 (skills) 和能力 (ability&capacity) 等多种不同性质的成分的能力 (competence) 。真正的语言运用, 在语法、语篇和情景这三个层次上同时体现。语言运用能力是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运作的能力。

大学英语的逻辑形式的教学, 还应包括学习策略的培养。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帮助学生学会制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 不但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从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在制订、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规划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与人生。

三.意义

意义是知识的内核, 是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在作为外语的英语语言教学中, 语言不仅是语言知识、技能和运用, 更主要的, 它是一种文化, 一种意识, 一种感悟, 一种体验, , 一种价值的选择, 一种精神的塑造与构建 (2) 。学习和教学语言不是追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甚至纯粹语言能力的获得, 而是通过语言, 认识和探索自然、关注社会与人、体验和吸收他种文化, 获取包括语言知识等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态度与方法, 判断与选择, 批判与超越, 是“化识为智”。

大学英语的教学除了普适性的意义外, 还有对学生的现实个人化意义。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英语除了达到学科所要求的“智识”外, 还可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文化教学, 在英语文化精神世界中, 通过观念内化, 重组和建立另一个“我”, 达到与母语文化之“我”的两“我”合一, 在两个世界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平衡并重、交流融合 (3)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 着眼于完整独立的人格健全和价值观的建立, 着眼于特定文化精神下的独特思维的提升, 这才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所应具备的教学观。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完整性诉求

从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在构成来看, 符号表征的传递、逻辑形式的教学、意义的达成, 是其教学价值的三个重要纬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在结构及其对教学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在结构决定其有效教学必须是完整的教学, 即必须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 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语言表层深入到语言内在本质的过程, 是对于这门语言概念系统和相应的思维方式的真正建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语言知识技能与应用能力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没有语言基本功, 语言内在的一切是无法领会与掌握的, 但如果将教学目标仅仅锁定在符号知识或逻辑形式的层面, 那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都只能是单一性的教学, 是表层的教学。完整性教学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多层次来预设和实现教学目标, 把握住符号教学、逻辑形式教学和意义教学的内在关联, 将三者真切地融为一体。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更是一门人文知识。人文知识的对象不是事物和世界, 而是事物的价值或意义。因此, 人文知识的基本问题不是真理问题, 而是幸福问题 (4)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 不仅在于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 获得英语语言知识, 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要使他们获得个性的发展, 以此不断建构充分完备的自我。由此, 我们认为, 只有真正做好大学英语课程的完整性教学, 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由工具性价值走向发展性价值。

摘要:本文从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与意义这三个构成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在要素入手, 着力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完整性诉求。只有真正实施大学英语课程的完整性教学, 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由工具性价值走向发展性价值。

关键词:大学英语,内在结构,完整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1) .

[2]贺学勤.高校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初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3]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10 (3) .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评析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学教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是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怀和重视。《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生师比合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们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现状有望得到改善。

论文百事通

还提出:“除课堂教学外, 对面授指导、网络指导和第二课堂指导的课时等应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关心及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视。《课程要求》还提出:“健全教师培训体制。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建设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 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程要求》将教师的培养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同时也向高校和教师提出了挑战。

一、向各高校提出了挑战

(一)各校需制定自己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课程要求》明确提出:“鉴于全国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都不尽相同,各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从原来的名为“大纲”到现在的名为“要求”,从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制定教学大纲到要求各高校自主设计大纲,从具体到泛化,其中的变化意义重大。要求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描述了“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这三个级别所应达到的听、说、读、写、译、词的水平, 由各高校视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各校在制定本校教学大纲时,要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前瞻性。各高校应根据本校不同时期、不同生源对已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调整。应制定不同的目标,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习者。

(二)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出了基于计算机的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指出:“建议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在大学英语学习总分中不低于30%。”大量设备的投入、更新、维护,多媒体课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支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各高校应给予支持。

(三)、为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特别是如何管理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学生上机与教师上课的比重多少为适合。对于学生上机自学如何检查、辅导、规范、监控等。

(四)考试问题

考试是教与学过程的对立与统一,是对教与学双方面最直接的评价,考试既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和质量反馈,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考什么,怎么考,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与教什么,怎样教,学什么,怎么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乃至综合素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课程要求》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听说能力。在考试中是否要增加口语考试,如要考,应该怎么考。如何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的关系,也是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

(五)师资的培训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人员不足,都是超负荷工作。地方院校的师资中相当的教师只有大学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要适应改革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需掌握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而他们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而无法顾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安排他们培训、进修,提高专业水平、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是当前许多高校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

(一)大学有英语教师要实行观念的.转变

《课程要求》除继续坚持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继续强调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外,特别增加了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同时,《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这就对我们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应不断向学生灌输人文知识、提高其综合语言修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才能最后取得成功。《课程要求》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重新定位,要求各英语教学单位和教师树立“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目的”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知识的培养转变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来。它的成功实施与推行需要师生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认真领会《课程要求》,调整对新的教学形式中的“教”与“学”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论文百事通 (二)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文化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教师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课程要求》中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需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和渊博的知识。需要了解并熟练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运用技能。了解跨文化交际及学习策略。向学生灌输人文知识,培养其综合语言修养。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如文学、历史、政治、地理、风俗、文化等。同时,教师要有出色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克服害羞、害怕困难等心理,不断进步。

(三)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目标提出了挑战

要求教师要“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大学英语的改革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懂得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同时,激励和帮助学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英语。

三、两大重点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课程要求》建议各高校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读写课程既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规模受到很大限制,需要的师资较多。据统计,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已超过1:130,并且高等教育还在按每年8%的速度增长。在未来几年,需要的英语教师要在原来基础上增加数倍。而在短期内,这样的缺口是很难得到解决的。而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将会有效缓解未来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这一教学模式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师要深刻理解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内涵,包括: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作用、特点、原则、教学观念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教师在实行新的教学模式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要改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运用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

(二)突出听说能力培养

《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听说能力分为三个层次。仅在“一般要求”中,就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授课和一般题材的讲座,听懂较慢速度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学习时能用英语交流,能就某一主题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交谈。以上要求具体、实用,充分体现了英语的交际性,同时,也展示了任务的艰巨性。要达到《课程要求》的标准,英语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听说功底。同时,还需想方设法,设计多种场景,创造多种机会,使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可以相信,在《课程要求》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将会培养出一批能用英语进行交际,有着自主学习能力和较高综合文化素养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情境教学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从教学细节入手有效实施情境教学。受到部分教学案例的启发,我尝试了“导入-学习-突破-任务”环环相扣的情境教学模式。

一、带入情境的导入——激趣激思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悬念”的追求,活跃他们的思维。

记得我在上四年级第一堂英语课时,我微笑走进教室,没有马上开始上新课,而是做了一下自我介绍:“My name is Sandy. I want to be your good friend. But can you guess how old I am?”请他们猜一下我的年龄,学生很感兴趣。一位学生猜到:“You`re ninety.”实际上他是想说我nineteen,我没有因此纠正他,而是马上咳嗽两声,弯了一下腰,摸了一下下巴,问到“Am I so old?”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简单的几句话引起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初就能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巧设悬念,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需要与愿望,以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学习。

二、融入情境的学习——深刻理解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语言是在情境中表达意义的。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借助图片、玩具、幻灯、录像等展示教学内容,可大大降低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难度,学生可根据他们的生活体验、已有语言知识来摸索、领悟语言材料的发音、意义及其使用场合。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理解语言,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在情境中学习语言材料,省却了教师用中文进行解释的时间,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述对象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三、依靠情境的突破——参与体验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取灵活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实验证明,运用全身反应法(TPR)创设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情境教学特别注重音乐的熏陶,欢快的节奏给学生无比愉悦的美的享受,带给他们轻松的感悟。因此将英语生词填入学生熟悉的曲子中,生词也就在学生欢愉的唱歌中被初步感知,并得以很好的运用。例如,我在教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歌曲Do You Like…?时,我把原歌词:Do you like grapes? Yes,I like grapes. Do you like pears? Yes,I like pears…You can have them to eat today.(边出示图片边唱)改编成:Do you like swimming? Yes,I like swimming . Do you like running? Yes,I like running…You can have them to do today(邊做动作边唱)。 在欢快的歌声中,学生不仅加强了对like后面接名词复数形式的认识,又加强了对like后面跟动名词形式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学生对老师在歌词和动作方面的迅速改变抱以会心的微笑并随即投入其中,在唱完一段以后,他们中很多人又把swimming和running等等改成了其它的他们学过的动词并加以滑稽可笑的动作。随着教师带领的节奏加快,反应也越来越迅速,在动脑、动手和动口的协调活动中,他们慢慢熟悉并握了这一知识点。

课堂教学中说唱玩演、绘画、游戏、讲故事、访谈等活动情境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综合了学生多种智能,使他们在不同角色活动中学习语言,突破难点。

四、设置生活化情境的任务——实践语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只有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才能让他们掌握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真实的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体会语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第7篇

一、《课程要求》评析综述

《课程要求》颁发以后, 不少专家教授相继撰文进行评析,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现将主要观点和异议综述如下。

(一) 主要观点

1.《课程要求》的基本理念是个性化、协作化、模块

化和超文本化, 体现了当代来自哲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先进理念。它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改革[1]。

2.《课程要求》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新的突破, 即从培

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这对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

3.《课程要求》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基本原则

和精神, 是从指令性走向指导性, 是从统一性、规范性教学走向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将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代[3]。

4.《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的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精髓[4]。

5. 要贯彻实施《课程要求》, 必须处理好语言基础与

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增强听说能力、人机教学和人际教学三种关系。实行教学观念、教师教色、学习方法、管理体制的四种转变, 充分发挥反馈信息、管理依据、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五种评估功能[5]。

6.《课程要求》蕴涵了教育生态学的适应性、主体性、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理念[6]。

(二) 几点异议

专家学者通过对《课程要求》的精辟剖析, 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1.《课程要求》在听说能力培养目标、学分数、专业

英语课程设置、词汇量要求, 以及多媒体教学模式等方面似乎缺少衔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7]。

2.“基于计算机教学”难以普遍实现。

由于东西部之间的差异, “基于计算机教学”的倡导会使东西部学生英语水平的距离拉得更大, 最后可能会伤害《课程要求》所倡导的人文精神[8]。笔者认为, 即使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至今也未普遍实现。如广东有些高校只有部分班级能有条件上机学习, 部分学校向学生收取上机费, 或有的学生认为上机学习费时等问题, 应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否则会影响“基于计算机教学”的实施。

3.《课程要求》中提出的一般、较高、更高三个要求, 应该用能力等级量表来取代。

因为等级量表中只提供听、说、读、写若干个级别要求, 而不作统一硬性规定。各学校各专业可参照量表, 根据各自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9]。

以上对《课程要求》的评析很有价值, 可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其精神实质,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

二、实施教师学术休假与进修的必要性

《课程要求》提出:“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 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

(一) 大学英语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课程要求》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新的教学目标, 呈现了“以基础英语”转型为“应用英语”的趋势。这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质是将基础英语的教学改革为应用英语的教学。在这重要转型时期,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实现一系列的转变。诸如,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心;由重语言结构、功能转变为重语言习得与综合运用;由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过程转变为自主学习、意义建构与生成过程;由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转变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手段;由重如何教转变为重如何学;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等。要实现这些转变, 首先必须使大学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策略、现代信息素养等方面获得提高。因为教师是改革的重要媒介, 从某个维度来说, 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所以说, 实施教师学术休假和进修, 是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二)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

近年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连续不断地填充到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使其面貌大大地改观。但是由于历史的、客观的、主观的诸方面原因所致, 其现状还存在许多不足。

1. 缺乏完整的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结构。

Shulman (1987) 经过考察提出教师的“知识基础涵盖七类知识:学科知识;普通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和学生特点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知识和历史背景知识”[10]。当今, 对大学英语教学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结构要求就更加宽泛了, 诸如, 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能力、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等等。

部分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英语教师在学科和跨学科知识方面先天不足, 因长期工作量繁重, 没有多少进修机会, 导致后天素质不足。对这部分教师, 必须为其创造进修机会, 以提高其素质。

2000年之后毕业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方面有所改善。但大多数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多种学科和专业知识了解甚微, 尽管不能这样苛求, 但为不断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 拓宽跨学科知识还是很有必要, 其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进修与培训。

2. 缺乏语言理论和学科教学知识。

《课程要求》认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而现在大学英语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系统学习外语教育理论, 如外语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心理语言学、语言测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课程。根据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48所院校900多位教师的问卷调查表明, 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及教学法等缺乏基

3. 缺乏明确而长远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条件。

部分教师在专业学习期间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 导致其科研能力薄弱, 从事教学工作后, 缺乏明确而长远的研究方向, 未能日积月累地进行科研。

从客观原因来说,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没有明确的、富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 带领和指导教师有计划、有方向地从事科研活动, 加之没有足够的科研时间和空间, 致使科研成果不够理想。

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统计, 每过10年, 其知识量有50%左右会过时。笔者认为, 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科研, 就不可能有教师知识的更新, 更不可能提高教师学术与教学水平, 也就根本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要真正在教学中升华、求新, 就要得益于科研。

鉴于以上大学英语教师的实际状况, 更凸显出《课程要求》实施大学英语教师修学术假和进修决策的重要性。近几年来, 不少高等院校已在实施这一举措。2010年暑期华南师范大学派出一批教师赴美国参加培训。通过培训, 拓宽了教师文化视野, 丰富了其教育教学知识, 使其了解到新的教学策略, 因而在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方面均获得了启迪, 尤其是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同时, 教师亲身体验到美国的文化这对于英语教师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极其珍贵的。所以, 大学英语教师都期望着今后连续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对口安排学术休假与进修, 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课程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5) .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突破[J].中国外语, 2004, (1) .

[3]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 .

[4][8]陆建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人文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0) .

[5]夏纪梅.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J].外语界, 2005, (2) .

[6]谭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育生态学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0) .

[7]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国语, 2004, (5) .

[9][1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英语学习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英语学习,外语习得,母语环境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熊德輗教授曾经说过:“我总喜欢把英语学习比作一场围攻战。被围攻的是你脑子里的母语, 攻打这个堡垒的是英语大军。你指挥军队攻破一道一道防线, 直至拿下你头脑中的这个顽强堡垒———母语。”[4]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们所要思考的, 就是如何在母语环境包围下, 帮助大学生成功攻克下母语这个坚强的堡垒, 而让英语这门外语打赢学生脑中这场攻坚战。

在国内外, 外语界关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专著非常多, 许多专家学者都对于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差别进行了分析考察, 他们的研究有针对语法对比的, 有专注于翻译实践的, 也有聚焦于理论说明的。这些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学习者自身语言差异结合的动态研究工作, 还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今天先从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突破口, 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关于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表明,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是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

《课程要求》 (代指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简称) 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 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全面综合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全国高校各自进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时, 它是被作为主要依据去进行参考的。甚至全国不同水平的高校在其拟定教学大纲时, 它也在指导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要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高校英语教师中却鲜少有人对其进行仔细理解及深入研究。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教师在钻研理论的时候若不清楚应该以什么作为教学目标, 又怎能找准方向, 有的放矢, 选取最贴合教学目标, 最符合教学性质的理论, 去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进行学习实践指导呢?理论是实践行动的指导, 而高等学校外教学理论当中, 《课程要求》就应该是所有高校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石。

就口语表达能力来说, 大学的英语教学要求就分为三个阶段: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以及更高要求。他们分别就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和实践应当选择的标准进行了具体说明。而且, 要求中还明确指出, 要特别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就应该充分考虑对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 予以足够的重视, 如学分和学时的增加,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大家知道外语学习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速度之惊人有目共睹, 那么我们怎样在这飞速发展的外语学习环境中, 按照《课程要求》, 达到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从母语习得的障碍中剥离出来呢?

2 外语习得与母语环境

人们现在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自然原则, 语言学家们提出了“自然习得”这一学说, 而且颇得接受和赞同。其实母语习得也有学习成分, 外语学习中也有“自然习得”。[2]母语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 “有意识”及“无意识”都发挥着作用, 而且还是互动作用, 只是在表现方式和程度上各有不同。

语言学习有正规与非正规学习的区别。在正规场合里, 语言规则是按照一定顺序教给学生的,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操练语言, 将反馈明显提供给学生;在非正规场合里, 学习者是杂乱无序的去学习语言规则地, 他们得到的反馈并不明显, 有时甚至没有反馈。克拉申把这种无意识的、非正规的语言学习称之为“习得”, 而把有意识的正规学习称之为“学习”。

在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上, 这个区别有着明显的体现。母语习得注意的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意义, 就是用已掌握的语言手段去有效地表达思想, 儿童语言是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发展, 成年人学习外语往往遵循语言学习的系统性, 强烈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尽管外语教学交际法已经诞生了近三十年, 语言交际活动也被有意识地引进了课堂, 但儿童所经历的使用语言交际动力课堂上是很难能够创造出来的。

但是, 正规与非正规学习的差异也不能截然划分, 儿童习得母语也有操练语言的时候, 成人学习外语也有些自发性和无意识学习的时候。在研究外语学习实验结果时, 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通性和区别。母语习得也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愉快、容易, 有时也受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而学生在正规课堂上的学习也不只是机械接受。随着英语学习的进步, 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所增加, 习得机制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开始发挥作用。学生不知不觉当中, 就开始对老师的课堂用语进行反应, 还有时会对其进行吸收。学生们在用自己的智力对书面语言材料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领悟。

大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已经是成年人了, 他们拥有发育完全的大脑及广阔的知识面, 而且理解能力比在发展母语习得的儿童要强得多。大学生的接触面比儿童们广泛, 他们能够主动在社会环境中习得一些语言, 而不仅仅是局限在课堂这个语言大环境中。对于主动且灵活的学生, 他们对运用各种外部条件来扩大学习途径。其实学生从上初中开始学习英语字母, 到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为止, 学习英语的时间加在一起, 肯定不到一年, 这样看我们实际学习外语的时间并没有多少。大家应该建立对外语学习的自信, 毛泽东语录中说:“要看到成绩, 要看到光明, 要提高我们我们的勇气。”[2]

我们只能羡慕儿童学习母语的年龄的优势和环境的优势, 但永远不能给大学生创造出这两种条件。但是大家要知道, 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都是语言的学习过程。母语习得是对人本身先天带来的一种语言学习的能力, 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退化, 但这种能力还是有可以开发的余地。外语学习的关键关键就在于, 我们是否能在有限的环境下, 最大程度地调动起身的边有利因素, 积极主动地向理想和目标前进。

3 结束语

这些年来我们能够看到, 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外部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少机遇, 但外部环境的变化, 不可能解决深层次的母语干扰带来的问题。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母语的干扰, 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 自主的学习, 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坚定不移的长远目标, 参考众多改进思维方式, 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后, 本人在此希望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研究, 带给广大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帮助他们走出母语干扰的困境, 加快外语学习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第9篇

新《教学要求》仍然考虑到全国高校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社会需求的不同, 要求各高校实事求是的制定适合本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国幅员辽阔, 东西发展不均衡, 各地区、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师资、生源和管理理念等方面差距较大。鉴于硬件条件的不同, 新《教学要求》继续要求各学校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利于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顺利开展。

新《教学要求》特别强调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中都充分考虑到了听说能力的培养, 要求保证足够的学时和学分。一般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和会话策略;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基本听懂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 能用英语进行较流利的对话;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和讲座, 能就专业性话题进行讨论和对话, 能用英语宣读专业论文。这些要求与2004年试行版《教学要求》没有明确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听说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薄弱环节, 听不懂、张不开嘴, 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加大对听说的重视, 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和交际性是2007版《教学要求》的亮点之一。

新《教学要求》更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各个层次的要求中都体现了培养专业英语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意识。在一般要求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中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 这是最低要求。根据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 一般要求中只对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在较高要求对听力理解能力的要求中要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阅读能力要求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 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 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书面表达能力要求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 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翻译能力要求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较高要求做出了对口语表达能力外其他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要求, 而更高要求则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听力要求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说要求能较为准确流利地就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 能在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读要求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写要求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报告和论文;译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从上面三个层次的要求不难看出专业英语的学习也是遵循从能看懂到能听懂再到能开口说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07版的《教学要求》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对2004年试行版中不甚重视专业英语学习的现象予以纠正, 给学生坚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指明了方向。英语学习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 才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上述对听说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学习的论述存在一个结合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类英语考试, 但语言首先是个交际工具。为了杜绝“聋哑英语”愈演愈烈, 把听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 始终要为学生的专业服务, 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 专业英语学习的提出解决了这个问题。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对英语学习能力三个层次的要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新《教学要求》着重强调了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大学英语教学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 将教师认真备课, 授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其结果是, 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 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 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而外语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需要充分的参与和训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中心议题”。中国学生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 学习活动被动。新《教学要求》在教学模式的论述中多次提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 (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渐培养并形成控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 不利于开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且自主学习涉及学习者心理、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 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合力, 来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和教师的传统角色将被颠覆, 教师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顾问和向导、协调者、知识和信息的来源”。自主学习将打破以往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学生将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新《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同时继承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秀部分, 又允许学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 能够完成传统大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听说操练, 促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其他实用能力有一个较快提高。这又与自主学习有一个结合点———网络听说自主学习。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网络的便捷优势, 打破课堂的局限, 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 提高听说能力。

新《教学要求》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有较大的突破, 更加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2004版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关心、鼓励与培养不够, 不能激发教师工作和科研的积极性。新《教学要求》鼓励教师搞科研、教研, 并且明确指出“除课堂教学之外, 对面授辅导、网络指导和第二课堂指导的课时等应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这是对教师课外工作的一种认可, 让教师劳有所获, 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让教师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有关英关注与讨论。学生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大学英语教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为使英语教学切实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重要环节, 国内多位外语教育专家强调, 大学英语不应仅仅被看做是基础语言技能培训课程, 而应被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体规划, 而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 也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 而是通过外语培育国际视野, 了解多元文化, 促进个人在专业领域和内在素质上的全面发展。有关这一点, 2007版《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 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2007版《课程要求》同时提出, 除必修的大学英语课程外, 高校在课程体系中还应设置语言文化类等选修课程, 以培养视野开阔、知识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004版《教学要求》试行三年来, 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随着改革的深化, 为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教育部结合前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颁布了修订后、更加完善的2007版《教学要求》。相信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事业在新《教学要求》的指引下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摘要: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教学要求》较之2004年试行版的《教学要求》在听说能力培养、专业英语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学管理和文化教学等方面都有突破和创新。新《教学要求》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将继续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事业指明方向。

浅谈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方法 第10篇

要上好一节英语听说课, 首先教学目的要明确, 教学目标要具体, 突出课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 既是“听说课”, 就应该体现听、说两个重要环节。不可以上成语法课或只是讲解其中知识点、做练习。教师可以按照听说教学法的模式, 主张教师应避免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避免讲解生词文法, 而应该直接用所要学的目标语言, 也就是英语来教学生。教师借由充分的操练, 使学生学会如何自动自发地使用特定的文法结构。应用在实际的语言课堂中, 一方面要求教师上课尽可能的用英语授课, 学生也避免使用母语, 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也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 当学生的理解发生问题是, 教师会以肢体动作、辅助教具或举例帮助学生了解, 或适当使用母语解释说明。另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材料, 练习, 呈现正确的范例, 让学生模仿、重说。教师接下来可能会介绍新的词汇让学生进行代换练习, 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加熟练在范例中使用的文法结构。

例如, 在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材, 每个单元都有practicing conversational skills, 这一部分 练习又包 括useful expressions, model dialogs, and situational conversations. 在练习中, 教师随时针对发音和语言结构提供正确的示范。对于学生正确的模仿, 老师应不断给予正面的肯定, 来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但在这一部分的练习中, 学生并不需要在课堂中表达太多自己真正的意见或想法, 通过反复的听说和模仿, 循序渐进的来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使用目标语的表达能力以及语感的培养。

其次, 听说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层次感, 反映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的具体构成部分最好也应该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要求教师考虑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处理好二者的比例。那此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 通过师生对话, 图片展示, 头脑风暴等调动学生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新知识。

例如, 针对我所教授的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上课之前都会给学生设计一些pre-listening questions, 通过听前问题的讨论, 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 补充相关文化和背景信息, 扫除生词, 并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和结构, 为之后的听力理解活动做好铺垫。因此听前活动设计要选择学生熟悉的, 了解的和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图片, 对话, 视频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习热情, 使学生迅速融入到目标语学习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听力活动中, 教师必须把握听力活动的内容难度, 设立阶梯递进式的听力任务师必须把握听力活动的内容难度, 设立阶梯递进式的听力任务链。首先, 让学生整体听一遍, 要求听懂并叙述主要内容。再提出细节性问题, 然后逐段听, 把握细节。最后, 再整体听一遍, 整体感知材料, 提升认识, 完成课本题目。当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应灵活调整, 以学生完成听力任务链为目标。精听, 泛听相结合, 同时应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习惯与能力, 引导学生记录时间, 地点, 人物, 关系等关键信息, 传授记录的技巧和策略, 提升听力水平。听力输入让学生感知语言, 学习语言结构。听力练习完成后听后, 设计各种活动, 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组队练习, 展开竞赛, 利用语言结构进行语言输出, 进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推动课堂实践活动地顺利完成。总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一切都是以学生的愿望和水平为出发点设计活动, 教师应耐心引导帮助学生, 实现听说课的三维目标。

再次, 就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 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 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 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 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 在“干”中学, “用”中学, 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在本模式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以交际为目的。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 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 让学生通过学习、伙伴合作、协商, 在做中学, 学中用, 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发挥成功的潜能。

例如, 在我们所使用的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的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Listening and Speaking”, 在这一部分练习中, 就要求学生先听文章, 在听的过程中学会“take notes”, 然后利用所听到的内容和记得笔记来完成后面的任务, 可以是个人完成“sample summary”, 也可以是小组完成“discuss argumentsboth for and against” , 或是讨论 完了以后 派每组的 代表做“presentation”。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是老师和学生, 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对话形式, 还可以是分小组多对多的形式。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 让课堂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 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的灵感因素, 把学生纳入语言教学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先进设备, 积极组织学生, 个人思考完成, 或是分组讨论完成, 把听和说有效的结合起来, 使语言教学材料生动化, 变静态教学内容为动态生活素材, 力求以真情实感诱发兴趣, 以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兴趣, 以愉快的教学发展兴趣。寓创造性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 加强听说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已经成为新课改后, 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 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有责任唤醒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当然, 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力, 我们不能急功近利, 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能够长期的耳濡目染, 日积月累, 力争使听说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是学生最终熟练的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际应用能力;措施

1.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英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各行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面对这样的变化与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最应担负起培养并提高学生们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任。自2004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文件后,各高校纷纷加入到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我们长期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对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反思

(1)受重视程度低

从学生角度来说,英语是所学专业之外的工具,多数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没有看到英语在未来的实际用途,认为毕业后再无需用到英语。从学校角度来说,多数非语言类学校对公共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如专业课程。据笔者了解,部分大学还在不断削减大学英语的课时。这样做有利有弊,虽减少了英语公共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无形中增大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强度。另外,从教师角度而言,部分老师对教学不认真,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敷衍的情况(余丽,2013)。如此恶性循环使大学英语教学不断地走下坡路。

(2)应试目的强

我们中小学的教育一直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要求四六级合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条件,学生大学毕业后又面临着作为入职门槛的各种职业考试,所以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仍然难以从观念上改变对大学教育本质的认识。大学公共英语的开设目的同理也被一些学生默认为是为四六级考试服务,从而使学习英语的唯一动力变成了考四六级,借此顺利毕业和靠四六级证书增加就业时的竞争力。的确,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积极效应,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有充分的学习动力和明确的目标。但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消极影响。据笔者的教学观察,如果教师提前告知下一堂课讲四六级考试技巧,必定座无虚席。反之,当课堂内容与考试内容无直接关系时,学生就对课上内容漫不经心,甚至不能保证出勤率,影响到教师正常开展锻炼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在应试目标的驱动下,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造成了当今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无法适应用人单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因此,有人幽默的调侃说很多大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可能还比不过一些知名旅游区摆摊的小贩。如果只满足于四六级考试证书的话,那么学生们的语言能力会越来越背离社会的期待及需求标准。

(3)教师能力有限

李观仪(2003)认为,“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准确流畅的语音语调,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现在很多高校担任公共英语课程的英语教师都是在国内完成学业就开始从事英语教学的,由于缺乏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锻炼,这些教师在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英美文化的认知方面是匮乏的。相比之下,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就显现出他们的优势。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们的问题之二是知识结构单一。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不只局限于教师本专业内,更多的是综合性知识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英语这门工具向学生传达跨学科的知识。显然,这对于当今多数大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比如说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册第二单元Our globe is in danger是关于环境污染,涉及到很多环境科学和化学学科的知识;又如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八单元第一篇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 of Cloning是探讨克隆问题,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要想讲得清楚,讲得生动还必须要涉猎各个领域的跨学科知识。

3.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发展趋势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深化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给出如下建议:

(1)首先,通过改革授课内容加强学校,学生及教师对公共英语课的重视

“大学英语不是一门学科,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不会因为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学科内容或教学内容的变化。”(蔡基刚,2013),因此当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与国家需求和社会就业需求紧密联系。大学英语属于通用英语,与之相对应的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改革授课内容的可行性做法是实现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结合,实现英语课程工具性,专业性及应用性的统一。在大学阶段,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又要为学生的特定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科特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安排,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受教提供充裕合理的课堂时间,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学到实用的知识。

(2)削弱四六级证书在学生毕业条件中的绝对地位,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

全国四级考试一直设有口语部分的测评,要求学生的笔试成绩达到标准即可参加,2014年又放宽了条件,规定凡笔试成绩达到及格线的学生都可参加。

笔者所在学校的四六级通过率达90%以上,但参加口语考试的学生寥寥无几。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们参加类似考试,让其切身体会到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其次,在各学校期末考试中,增加考查英语口语和写作的部分,减少客观选择题的比重;实现考试形式多样化,比如个人阐述和分组讨论相结合,设置多种语境,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进行情景对话。在英语教学中,只有给学生设立这样的考查目标,才能真正让学生锻炼语言应用能力。

(3)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我们长期在强调,要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或英美文化的兴趣,可是很少提到教师们对英语的兴趣或自身的能力。我们教师在准备好每一堂课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才能更有效地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能力和兴趣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受益。教学的语言应用能力过硬,才能更顺畅地辅导和组织学生在课上用英语交流。这一方面,与我们近邻的香港就是极好的例证。在香港高校任教的老师,都有很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学习和课堂交流中的全英文教学使得学生语言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本专业与国际接轨。再有,教师在英语课上不能单局限于讲授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对公共课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学院在资金和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多组织教师的学习和讨论活动,进行国际交流与学习。

4.总结

在今天各个领域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英语的熟练使用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所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极为重要。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在不断摸索与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出满足社会各行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余丽.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自主性研究:课程创生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李观仪.我的英语学习和教学[J].外国语,2003(1)

[3]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4]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3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现状,问题,策略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影响力的逐步提高,各种国际交往与交流开始日益频繁,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英语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就英语专业以外的大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阶段对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

口语在英语学习中起重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含着“听”和“说”两个方面,听是吸收的过程,说是思想的表达。听是说的基础,说的技能对听的技能也有帮助,二者紧密联系,不可或缺。大部分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阶段,很少进行听说方面的训练,这就造成学生普遍听力和口语能力偏低。进入大学后,有一大部分新生都无法适应大学教学的新模式,往往对老师的听说教学感到无所适从,对听力材料感觉速度过快,跟不上课堂老师的教学。有的学生因此感到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结果英语成绩每况愈下。

而且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英语发音不准,这就导致听力水平受到影响,发音造成听力的障碍。另外,学生只懂用“看”的方法背单词而不懂用“听”的方法记单词,这就造成在进行听力训练时,明明是背过的词但还是听不明白。

二、传统课堂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死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用课堂的很多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重点、难点词汇及复杂句子和语法结构,忽略口语操练。单词本来就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势必造成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从而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学效果无法保证。此外,有些教师只针对四、六级考试,在听说课上首先用录音机播放听力材料,让学生听后,完成对应的测试题,然后教师对录音材料中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加以解释,形成冷冰冰的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某些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放弃在听说方面的努力。

(二)教学手段落后。

有些高校,对英语听说课程的重视不够,因此把该课程安排到普通教室而不是语言试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这就使教师无法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选择适宜的听力材料,结合实际,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进听说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听说能力,因材施教。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对语法、习题的练习上,语言运用的机会并不多,多数人存在发音不准、辨音和读音困难等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实际的听说水平,可以在第一堂课上首先进行师生的交流,并做好记录,针对班级的整体特点和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今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并对该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尽量的形象化,使学生在有声画面及较真实的交际场景下,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场景、画面能更直观地获取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作出判断、推测,更容易与他人进行交流,进而达到开口说英语的目的。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听力水平,所选用的英文材料难度便高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或听力内容过于枯燥,远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难,失去兴趣,不愿再听下去。学生听不懂,看不明白,就会流露出厌烦情绪;而听力内容太过容易,学生就会感觉乏味,无事可做,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宜的听力材料,结合实际,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

1. 听说材料的模仿与跟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所播放的英文材料,但仅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听与说紧密相连,二者之间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缺一不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可将两者孤立起来。利用生动的声像资料,让学生跟读模仿,听说结合,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表达与英语原声进行对比,可以及时纠正发音错误,不断提高语言精确度。

最开始,可以让全班学生模仿材料中的某一个角色,轮流表演,熟练后可逐渐增加角色,让每名学生自己选定喜爱的人物进行模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惯用语和对话表达技巧,同时,学生利用听到的惯用语和技巧及时充实自身的口语表达内容与形式,在提高听力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口语表达。

2. 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在课堂中让学生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是没有字幕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水平选择电影或是截取电影中的一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观看电影,教师可以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行为,让学生进行配音练习或是针对影片进行小组讨论。

就配音练习来说,教师可以在课上截取电影中最精彩的一段,让学生模仿片中人物的语音语调来进行配音练习。可以先让学生和自己的搭档练习,再随机抽几组课上表演给大家看。这种视听说课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能摆脱母语羁绊的立体式语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听说的完美结合、实现交际的目的。

进行小组讨论的内容可以包括预测影片内容,抒发对影片中的主题曲的感受。有的活动宜在看片的过程中进行,如暂停、定格某些画面、场景,让学生描述当时的情形,并推测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片中出现的特色短语、句子用法,即兴设想情景加以运用;有的活动宜在观看影片后进行,如阐述片中反映的主题思想,对故事情节、主题音乐、人物、台词等发表看法等。

3. 加强听力技能的训练

教师应先使学生做好听前的心理准备。通过课前的热身练习,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主动参与的欲望,或者通过预先提问和让学生浏览听力材料设定的习题,启发学生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做到快速理解听力材料大意,并对其深层含义作出反应。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进行泛听,掌握文章大意,再反复仔细、逐字逐句地精听,掌握重要的细节,做到精听、泛听相结合。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英语听说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因为英语基础不同,所以同样的听力材料,每位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对于所学内容,教师要有恰当的讲解与提示,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训练并留给学生答疑时间。

班级中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即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较差,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英语对话表演或回答问题时会错误百出,教师应诚恳地帮助他们改正而决不能有轻视之意,这样他们会通过不断出现错误又不断纠正错误而重新获得正确的知识,从而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制定好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测试的结果了解学生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但测试的内容应与教材的内容、重点、形式相关或相似,测试的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

(五)构建语言实验室和英语互动学习平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英语听说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要求。传统的语言实验室,忽视了学生基础差异、个性差异,难免造成教师照顾不周。因此,有必要构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足够机会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学习材料,并能自由地选择训练时间和选择训练速度的语言实验室和学习平台,以满足个性化课堂组织和教学需求。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推动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和技术保证。

互动学习平台的建立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足够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爱好选择训练材料和训练速度,在此教学系统条件下,教师充当组织者和管理者,真正做到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英语听说能力是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作为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讲英语,使他们善于用英语表达、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淑颖.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2]贾卫国.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 2005, (2) .

[3]Jeremy Harmer.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ew Edition) [M].London:Longman, 1991.

上一篇:工业环境检测下一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