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全身麻醉范文

2024-05-22

吸入全身麻醉范文(精选9篇)

吸入全身麻醉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小儿外科在2012年6月~2015年4月应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42例患儿, 根据麻醉用药情况分为观察组 (72例) 和对照组 (70例) 。观察组患儿年龄2.5~8.0岁, 平均年龄 (4.91±1.23) 岁;对照组患儿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 (4.83±1.19) 岁;入选标准: (1) 确诊为腹股沟斜疝; (2) 符合腹腔镜手术指征; (3) 美国麻醉协会 (ASA) 评分Ⅰ级, 无麻醉禁忌证; (4) 心、肝、肾功能正常; (5) 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程度、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两组均采取苯巴比妥钠、阿托品、心电监护、检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路等常规准备。观察组: (1)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剂量2μg/kg) 1 min后, 吸入6%七氟醚; (2) 术中麻醉维持:持续吸入1.5%~3.0%七氟醚, 面罩吸氧, 氧流量维持在4 L/min左右。对照组: (1)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氯胺酮 (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 剂量1.0 mg/kg) , 丙泊酚 (fresenius kabi AB, 剂量2.0 mg/kg) , 维库溴铵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剂量0.1 mg/kg) : (2) 术中麻醉维持:持续给予丙泊酚4.0~6.0 mg/ (kg·h) , 其余同观察组。

1.3 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麻醉的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 (2.66±0.75) min, 对照组为 (2.71±0.73) min,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 (8.16±3.82) 、 (10.59±4.57) 、 (13.41±6.71) 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 (15.35±5.47) 、 (17.96±7.59) 、 (25.28±8.68) min,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先天性鞘状突闭合不全导致的一类发育异常疾病,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腹腔镜手术[2,3]。虽然手术的损伤较小, 但是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 麻醉的安全性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传统麻醉中多采用氯胺酮进行, 其虽然能够具有较高的体表镇痛效果, 但是术后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 寻求一种安全、平稳、舒适的手术麻醉方案迫在眉睫。七氟醚作为一项新型麻醉麻醉药品, 吸入到体内后能够迅速产生高效麻醉效果, 而且其具有麻醉诱导时间短, 呼吸、循环功能波动小、麻醉深度可调节、无创伤等诸多优点, 在发挥镇静、肌松作用的同时, 对机体刺激小, 临床最新研究证实[4,5]应用七氟醚麻醉不仅能够保障麻醉效果、缩短术后麻醉消退时间, 而且能够减少麻醉不良反应, 有利于提高患儿和家属的接受度。

本实验中, 通过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患儿应用两种麻醉方案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证实与传统应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相比, 静脉复合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更短, 提示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 静脉复合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具有麻醉效果佳、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点, 可以将其作为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案。

参考文献

[1]任海雪, 曾旭.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12, 13 (9) :43-44.

[2]阮开容, 林兰.静脉复合七氟醚吸入全麻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0, 10 (5) :378-379.

[3]郑晔.静脉复合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在7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工企医刊, 2014, 27 (6) :1113-1114.

[4]陈翔.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4) :119-120.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护理体会 第2篇

【摘要】 目的:总结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行行动脉导管结扎术行插管全身麻醉,做好术前麻醉准备,术中配合及密切病情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正确的护理配合下,麻醉效果确切,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结论:规范的护理措施,提高麻醉的成功率,保健麻醉安全,使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关键词】 动脉导管结扎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护理配合

动脉导管结扎术是心血管外科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复杂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全麻时应用经口或经鼻进行气管插管,可以免除因喉咽部肌肉松弛及舌后坠造成的气道梗阻,免除喉痉挛引起的窒息,防止口鼻腔内手术时脓血误吸及呕吐或反流误吸的危险,是进行气道呼吸管理和进行控制呼吸或扶助呼吸的最好方法,也有利于心肺复苏,不仅广泛应用于麻醉实施[1]。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全身麻醉下实施40例动脉导管结扎术,同时加强了护理配合,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护理配合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29岁,平均16岁。

1.2 方法 常规开胸,试阻断导管,处理导管,结扎法把动脉压降至60~80mmHg(1mmHg=133.322Pa)后用双10号线分别结扎PDA主动脉、肺动脉端,或把双10号线平行穿在涤纶片上制成四头线带垫片结扎,先结扎导管主动脉端,再结扎肺动脉端,中间可贯穿缝合。提升血压,检查足背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常规关胸。

2 护理

2.1 气管插管前的准备

2.1.1 物品准备 选择适合病人的气管导管、牙垫、管芯、口咽通气道;选择合适的镜片,检查喉镜光亮是否充分;连接麻醉机管道,检查麻醉机运转是否正常;必要时准备特殊方法气管插管的相关设备,如纤支镜、插管喉罩、插管钳、喷雾器等。估计病人气管插管难度;通过心理安慰、术前用药,使病人镇静、镇痛,消除其紧张情绪。

2.1.2 麻醉准备 经全麻诱导或局部麻醉后消除病人气管插管的不良反应,以利气管插管的顺利进行。全麻诱导:麻醉前诱导是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方法。插管前面罩给氧去氮,静脉注射麻醉镇静镇痛及肌松药物,待病人意识消失,肌肉松弛后完成气管内插管。估计气管插管困难或有明显气道梗阻的病人,使用肌肉松弛药的全麻诱导插管应视为慎用或禁用。

2.1.3 气管插管法 经口或经鼻明视插管术利用麻醉喉镜显露声门,在明视下把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病人头下垫一薄枕,并使头稍后仰,置入喉镜,将下颌向上提起,暴露声门后,将气管导管经口或经鼻送人气管内,妥善固定。插管中防止喉镜置入时将下唇卷入损伤[2]。喉镜片采用上提方法,切忌以上颌中切牙(俗称上门牙)为支撑点利用“撬”的力量暴露声门而损伤上颌中切牙。特殊方法气管插管术除经口或经鼻明视插管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插管方法,如经鼻或经口盲探插管、经喉罩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管、灯杖、硬质支气管镜明视引导插管、气管切开插管及逆行气管插管等等,主要适用于插管困难的气道。显露声门时动作轻柔,根据解剖标志循序推进喉镜片,防止过深或过浅。正确使用喉镜,应将喉镜的着力点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使用向上提的手法,严禁将上门齿作为支点,防止门牙脱落。准确鉴定导管是否在气管中及导管的深度,防止滑入食管,或导管插入过深,致单肺通气而引起缺氧。

2.2 麻醉维持护理配合 麻醉师在手术期间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保证充分的氧合,做到无意识、无痛、无记忆、肌肉松弛及控制自主神经反射,保障病人安全,通常复合使用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全身麻醉维持期间,主要由麻醉师负责管理患者[3]。麻醉巡回护士应配合麻醉师完成麻醉患者生命体征、麻醉深度等的监控。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及病情的改变,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保持静脉输液途径通畅,及时计算出血量、尿量、冲洗量,以便麻醉师调控输入液量。洗手护士需关注手术进展,及时发现术中意外情况,如出血、脏器损伤、神经牵拉等,给麻醉医师提供信息。准确执行医嘱。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协助麻醉师抽吸呼吸道内分泌物,做好呼吸管理工作。全麻过程中,注意保障患者权益和舒适,避免难堪或受伤。

2.3 全麻苏醒期护理配合 关闭手术室门,停止不必要的交谈,保持室内安静。守护在患者旁边,对尚未清醒的患者做好固定保护工作,以防止患者躁动坠床,准备好吸引器。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出现并发症时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若患者出现呕吐先兆(频繁吞咽),应立即将其头偏向一侧,降低床头,使呕吐物容易排出,并用干纱布或吸引器清除口鼻腔內食物残渣,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反复吸引清除吸入气管内的异物,直至呼吸音恢复正常。当出现鼾声时,用手托起下颌,使下颌切牙收合于上颌切牙之前,鼾音即消失,呼吸道梗阻。必要时置鼻咽通气管[4]。对患者采取制动,防止躁动患者坠落、撕抓引流管、输液管道、伤口敷料等。检查各类导管的情况,包括胃管、引流管、尿管,检查引流瓶的引流情况。多数全麻大手术后患者体温过低,应注意保暖,宜给予50℃以下的热水袋,热水袋外用布套套好,以防止烫伤。少数患者,尤其是小儿,全麻后可有高热甚至惊厥,应给予吸氧、物理降温。协助麻醉师将患者移至推床或病床,与麻醉师一起护送患者至麻醉恢复室,并与麻醉恢复室护理人员交接。

3 讨论

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均有一定时间的诱导期。由于诱导期用药剂量大、机体状态的变化及麻醉药对心血管的作用影响剧烈,易出现躁动、喉痉挛等并发症。因此,做好全麻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37.

[2] 陈芳娟.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9):1755.

[3] 徐巧君,詹海哨.全身麻醉病人呼吸道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2,8(4):278.

吸入全身麻醉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 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例, ASAⅠ~Ⅱ级, 其中男35例, 女45例。年龄28~75岁, 体质量48~75 kg, 随机分成全麻组 (A组) 和连续硬膜外+全麻组 (B组) , 每组40例。

1.2 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安定10 mg和阿托品0.5 mg, 入手术室开放上肢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 联合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经T8~9间隙穿刺向头置管3.5~4.5 cm。平卧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0.447%罗哌卡因3 m L, 无全脊麻征象后, 开始全麻诱导。两组全麻诱导药物相同, 咪唑安定0.04~0.05 mg/kg, 维库溴胺0.08~0.1 mg/kg, 丙泊酚2 mg/kg, 舒芬太尼20µg, 地塞米松10 mg, 后行气管插管接, 麻醉机机械通气, 潮气量8~10 m L/kg, 呼吸频率10~12次/分, 呼吸比1∶2术中泵注1%丙泊酚+2%瑞芬太尼。A组30~35 m L/h, B组25~30 m L/h, B组常规追加硬膜外给药。A组术毕停药, 视情况给予新斯的明1 mg和阿托品0.5 mg拮抗残留肌松药。B组准备停气腹时停全麻药, 两组均待患者的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意识清醒后拔出气管插管。

1.3 观察项目

术中用监护仪持续监测ECG、HR、Sp O2、BP, 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 (T1) 、气管插管即刻 (T2) 、手术开始即刻 (T3) 、气腹后5 min (T4) 、手术结束即刻 (T5) 、拔管即刻 (T6) 的心率、血压。另统计患者术毕至清醒拔管的时间, 术毕使用催醒剂 (拮抗) 的例数, 丙泊酚及芬太尼的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s) 表示计数,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和手术期间各时点的心率 (HR) 、血压 (BP) , 麻醉前 (T1) , 气管插管即刻 (T2) , 手术开始即刻 (T3) , 气腹后5 min即刻 (T4) , 手术结束即刻 (T5) , 差异无显著性。但拔管即刻 (T6) , 拔管时间、拮抗例数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联合组明显优于全麻组 (P<0.05) 。上述具体数据见表1~3。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疼痛刺激轻, 但由于气腹时腹膜及腹腔肌肉持续受牵张刺激及高碳酸血症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荼酚胺。同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促进血糖相应上升[1,2], 因而LC的临床麻醉除了达到满意的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外控制应急反应是达到理想麻醉状态的基本条件[3], 所以LC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全麻更利于气道管理, 肌松更易, 满足手术需要, 气腹时多无疼痛和不适[4], 全麻麻醉诱导和维持、术毕苏醒时间也较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便有了连续硬膜外+全身麻醉的方法。可提前停用全身麻醉药, 缝切口时只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就可满足。而现今短效镇静药丙泊酚及短效镇痛药瑞芬太尼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全身麻醉的苏醒时间。使两种方法都可随患者的要求而应用。本文就两种方法的比较可看出它们都能满足手术的需要。但连续硬膜外+全身麻醉仍有一定的好处, 可缩短连台手术的时间, 提前拔管, 且术后镇痛也有一定的优势。局限性是穿刺时较痛苦, 给患者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体验。总之两组麻醉均能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但B组患者拔管时间短, 术后恢复更好。

摘要:目的 比较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全麻两种方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ASA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 (A组) 和连续硬膜外+全麻组 (B组) , 每组40例, 分别观察麻醉前、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开始即刻、气腹后5 min、手术结束即刻、拔管即刻的心率、血压及拔管时间两组间的比较。结果 两组血压心率变化无异常, 但B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 (P<0.05) 。结论 两组麻醉均能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但B组患者拔管时间短, 术后恢复更好。

关键词:全麻,连续硬膜外,腹腔镜,胆囊

参考文献

[1]朱喜春, 霍树平, 刘晶晶, 等.异丙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氧化应激和心肌损伤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08, 30 (7) :937-939.

[2]周文涛, 张震波, 张尚民, 等.喉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13 (1) :59-61.

[3]徐国亭.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报, 2006, 27 (19) :1819-1820.

SLIPA喉罩全身麻醉中护理体会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择期手术病人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6~63岁,体重42~67kg,手术体位均为平卧位。术前查体无颈部活动受限,无张口困难,张口度大于自身2横指(约4cm),无心脏病、糖尿病、无咽喉部疾病、无通气障碍或呼吸功能障碍。ASAⅠ~Ⅱ级。

1.2术前常规禁食禁饮,麻醉开始前用药均为咪达唑仑2mg,阿托品0.5mg。一般术前半小时静脉给药。

1.3手术部位: 剖腹探查12例,开腹胆囊摘除23例,子宫切除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4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3例。

1.4所有患者入室前均无术前用药,入室后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麻醉前给与自主面罩吸氧,提高氧储备,同时静脉滴注:盐酸戊已奎醚1mg,昂丹司琼8mg。开始全身麻醉诱导:依次静脈注射丙泊酚1-2mg/kg,舒芬太尼0.3μg/kg,罗库溴铵0.6mg/kg。5min后待手术患者肌肉松弛时置入喉罩,检查无漏气给予固定。

1.5并发症: 2例术后胃胀气,经置入胃管缓解,6例术自诉咽部轻微疼痛,3天后缓解。

2术中护理

2.1了解喉罩(SLIPA): 喉罩(SLIPA)主要由通气管,通气罩联接组成,使用无需进行充气和放气检查有无漏气现像。本组病例我们均准备47、49、51和53型号备用。

2.2护士术前访视详细了解病史,了解有无喉罩(SLIPA)全麻的相关禁忌症,如心脏病心功能障碍、糖尿病、咽喉部疾病、颈部活动受限、张口困难、通气障碍或呼吸功能障碍、急诊饱食、牙齿松动等,有活动假牙应取下。术前了解拟行手术,体型体重,手术部位是否作好标记等相关信息。

2.3术前访视同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让患者了解手术,了解麻醉,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进行必须的告知义务,进行心理护理,减少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恐惧,使其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能较好地配合手术治疗。特别告知患者喉罩通气的特点:麻醉苏醒时比较舒适,只要如正常的深呼吸即可。

2.4患者入手术室前准备好喉罩,麻醉机,喉镜,气管导管(备用),吸引器及吸引管、吸痰管,多参数监护仪,检查氧气是否充足等。

2.5患者入手术室后采取平卧位,肩下可用布类或软垫适当垫高,以便于使头后仰伸,静脉通道应尽量建立在上肢,应尽量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一个通道静脉输液,一个通道便于注药。静脉留置针可确保术中输液畅通。

2.6麻醉诱导: 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诱导。给氧去氮后,遵医嘱依次静注全麻药物,待患者意识消失,麻醉深度适宜后,协助麻醉医师使患者头后仰,枕下稍垫起,将喉罩递给麻醉医师置入,接麻醉机后人工通气,观察胸郭起伏情况,通气管有无气雾,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通气通畅,喉罩是否漏气,必要时予以调节,生命指征变化尤其是SpO2的变化是否正常。

2.7手术结束后,要待其苏醒,有认知,能配合才能拔除喉罩。拔除喉罩后给予吸痰,给氧。患者能配合,能回答问题后才能解除约束带,要防止病人苏醒期燥动坠台摔伤。生命指佂在正常范围才能送回病房。巡回护士送手术患者回病房常规向病房护士交班。

2.8术后24小时随访,了解病人术后有无声嘶咽痛和胃胀气等并发症情况,并报告医师随访结果。

3讨论

传统的充气式喉罩在置入时需要一定的技巧,置入后需要注入一定量的气体使套囊充盈,达到密封喉罩与组织之间的空隙。SLIPA喉罩由软塑料吹制塑型而成,结构简单,形状就像由咽部结构压制而成。其外形象靴状,有尖部和靴跟部。当SLIPA喉罩位于正确位置时其前端突起即靴尖部正好位于食道开口内。连接SLIPA喉罩前部和后面导管的桥接部分的突起可密封舌根组织。在SLIPA喉罩的后端有另一突起,使SLIPA喉罩稳定在鼻咽和食管之间。正是这种独特的表面结构使其无需充气也能获得足够的呼吸道密封性[5]。与传统的喉罩比较,SLIPA喉罩的置入更简单,只要通过喉罩即可,所以在充分的麻醉下可以置入,固定也较牢固,不易移位。喉罩虽有其优点,但尚不能完全替代气管导管,临床应用要充分考虑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具备指征合理使用。在喉罩(LMA)全麻期间,护士要作好各项工作,积极配合麻醉医师施行麻醉和监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处理,为保证安全,顺利完成手术提供优良的服务。由于喉罩是一种新型的通气工具,使用也是一种新的技术,因此护士应多与麻醉医师交流,努力学习和掌握,増加其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志添,黄河山,许学兵.喉罩在麻醉和气道管理中的地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508-512.

[2] Hooshangi H,Wong DT.Brief review:The cobra perilaryngeal airway (CobraPLA)and the steamlined liner of pharyngeal airway(SLIPATM).Can J Anaesth,2008,55(55):177-185.

[3] Miller DM. 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nd scoring system for supraglottic sealing airways;A Brief Review. Anesth Analg,2007,99(50):1553-1559.

[4] 胡小雪,李建松.SLIPA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学,2010,17(1)121-122.

吸入全身麻醉 第5篇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医院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40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施行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组 (联合麻醉组) 和全身麻醉组 (全麻组) , 每组20例。术前无系统性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 未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及镇静药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麻醉及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头颅CT或MRI等, 术前常规禁食8 h, 禁水2 h, 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路, 输注平衡液, 连接心电监护仪,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脉搏氧饱和度等。术前常规检查麻醉机及呼吸管路, 准备口咽通气道、吸引器、气管插管用品及急救药品。两组术前15 min小壶静脉均给予阿托品0.005 mg/kg, 氟哌利多0.05 mg/kg, 丁丙诺啡0.002 mg/kg。术中两组均使用丙泊酚全身麻醉, 联合麻醉组半月节局部加用局部麻醉药物利多卡因。

1.2.2操作步骤

(1) 采用半月神经节前入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置正中过仰位, 行常规消毒, 在C臂或CT影像学引导下, 在局部麻醉下向同侧卵圆孔进针, 进针约7~8 cm时进入卵圆孔, 到达半月神经节时患者可感觉到明显的三叉神经控制区放散痛。穿刺完毕后拔出针芯, 连接射频针接头, 根据电刺激诱发的感觉和运动反应调整射频电极尖端在半月神经节中的位置, 使反应部位与原疼痛发作部位相一致。 (2) 射频热凝前5 min, 面罩给氧5 L/min;热凝前3 min, 联合麻醉组给予穿刺针内0.5%利多卡因0.2 ml注射, 全麻组穿刺针内不给局部麻醉药;热凝前2 min, 联合麻醉组静脉注射丙泊酚0.6 mg/kg, 全麻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

射频热凝术:给予丙泊酚2 min后启动射频电流, 将治疗温度预置在60~75℃, 定时60 s, 行2~3次射频热凝术;如涉及两支, 术中则通过电刺激运动反应调整射频电极尖端在半月神经节中的位置。如对应区域准确, 则设定治疗温度为60~75℃, 定时60 s, 2~3次热凝术治疗。射频热凝中, 视患者反应, 酌情追加丙泊酚, 心率低于50次/min时, 静脉注射阿托品0.2 mg, 收缩压高于17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静脉注射亚宁定 (乌拉地尔) 12.5 mg, 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20%时, 静脉注射麻黄碱10~20 mg, 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0%或呼吸次数<8次/min, 行辅助呼吸。

1.3 观察指标

入室至麻醉期间观察并记录T1 (术前10 min) 、T2 (丙泊酚麻醉诱导后60 s) 、T3 (射频开始后30 s) 、T4 (射频开始后120 s) 及T5 (患者术后清醒时) 各时间点的MAP、HR及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泊酚的使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射频治疗中MAP、HR均有明显升高 (P<0.05) , 联合麻醉组射频治疗中, MAP、HR与全麻组比较, 升幅较小 (P<0.05) , 术后两组均恢复至接近麻醉前水平。见表2。

注:与T1比较, aP<0.05;与全麻组比较, bP<0.05

2.2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10.87±3.59) min VS (11.60±4.84)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全麻组术后恢复时间[ (6.87±2.59) min]延长、丙泊酚用量[ (162±17.43) mg]较大, 与联合麻醉组[ (2.12±0.65) min、 (63±22.64) m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微创外科手术, 其发展与麻醉方法紧密相关。初始在局部麻醉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因其剧烈疼痛让患者常无法坚持完成手术而影响治疗效果[1,2]。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因无法对患者进行感觉定位而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疗效。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 用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镇静、镇痛完全, 可有效减轻患者术中应激, 减少丙泊酚用量, 降低丙泊酚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术后麻醉恢复迅速。但在本研究中, 联合麻醉组仍有1例患者发生舌后坠, 局部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的最佳剂量及给药时机, 尚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用于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施行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组 (联合麻醉组) 和全身麻醉组 (全麻组) , 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的变化, 丙泊酚总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射频治疗中MAP、HR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 (P<0.05) , 联合麻醉组射频治疗中, MAP、HR与全麻组比较, 升幅较小 (P<0.05) , 术后两组均恢复至接近麻醉前水平。丙泊酚总用量、术后恢复时间联合麻醉组低于全麻组 (P<0.05) 。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用于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均安全有效, 联合麻醉组术后苏醒快, 术中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参考文献

[1]卢振和, 高崇荣, 宋文阁.射频镇痛治疗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8.

吸入全身麻醉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100例, 均无硬膜外阻滞全麻禁忌证。随机均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试验组年龄22~68岁, 体重46~73kg;对照组年龄23~67岁, 体重45~74kg。两组体重、年龄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禁食, 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3mg、地西泮10mg。试验组在3、4胸椎间穿刺麻醉, 置管头端3cm, 利多卡因5ml, 5min检验麻醉平面, 静脉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3μg/kg、咪达唑仑0.08mg/kg麻醉性诱导, 给药3min气管插管, 连接呼吸机, 间歇正压给气。呼吸机:潮气量10ml/kg, 呼吸频率14次/min, 氧气浓度100%。术中稳定给予0.25%的罗哌卡因6~8ml, 45min后再给予6~8ml, 吸入异氟烷1.0%, 静脉连续每小时丙泊酚3mg/kg, 必要时给予芬太尼、维库溴铵。对照组单纯全麻。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过程中的时间点:进入手术室 (T0) 、麻醉诱导前 (T1) 、插管之前 (T2) 、插管之时 (T3) 、切皮之时 (T4) 、拔管之时 (T5) 舒张压与收缩压和心率改变状况;术后麻醉恢复状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4.0统计学相关软件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χ2检验, 整个术中麻醉运用重复方差测量法进行分析, 两组术后恢复状况运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生理指标

试验组进入手术室前血压、心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试验组麻醉诱导前、插管之时、切皮之时、拔管后的舒张压、收缩压与对照组分别对比, 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2 两组术后麻醉体征恢复状况对比

试验组苏醒时长、拔管时刻、呼吸恢复时刻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本试验所运用的硬膜外阻滞全麻能有效达到肌肉完全松弛、镇静、镇痛的效果, 并且能阻断各器官间的牵拉反应[1,2]。

乳腺癌手术创伤大, 有强烈应激反应, 尤其是全麻苏醒时。而单纯全麻只是抑制大脑皮质的边缘系统或下丘脑针对大脑皮质投射系统的抑制作用, 没有达到完全抑制刺激性传导, 因此不能切实有效地抑制手术中的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全麻可较大限度地对机体应激反应产生抑制, 尤其对伤害性传导有明显的抑制, 浅麻便可顺利完成手术,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并有苏醒快、应激反应少等优点[3,4]。

本研究试验组的硬膜外阻滞全麻过程中舒张压、收缩压、心率都比对照组稳定且低于对照组, 说明硬膜外全麻能明显改善术中带来的应激反应——降低血压波动、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试验组患者术中疼痛感轻微, 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胸段进行硬膜外阻滞全麻, 因交感神经传导已经被药物阻断, 血流动力学受到的影响较为显著, 复合全麻时为了降低对血压、心率、诸多方面的影响, 宜采用低浓度的局麻药。盐酸罗哌卡因是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毒性较低, 并且具有多动感神经阻断弱的优点, 低浓度用于胸段即可达到阻断要求, 而且安全性较好[5]。

总之, 硬膜外阻滞全麻在乳腺癌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术中产生的应激性反应也能得到合理的抑制, 麻醉效果明显, 患者术后恢复快, 临床上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全麻与复合全麻在乳腺癌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全麻, 试验组予以硬膜外复合全麻。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 (心率和血压等) 。结果 手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比对,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经诱导试验组, 插管、切皮、拔管收缩压、拔管舒张压分别与对照组比对, 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硬膜外阻滞全麻在乳腺癌手术治疗期间安全有效, 麻醉术后恢复快, 效果恰到好处。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乳腺癌

参考文献

[1]杨文华.不同麻醉方式用于乳癌根治术的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 2010, 30 (10) :75-76.

[2]冯志顺, 罗福荣, 张立贤.高位硬膜外麻醉在乳癌根治术的麻醉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0) :2326-2327.

[3]陈受业, 梁肇明, 石显江.丙泊酚加芬太尼辅助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10, 32 (6) :696-697.

[4]黄红梅, 许威华, 周民伟.静脉麻醉与高位硬膜外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应用的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 2009, 37 (6) :1126-1127.

吸入全身麻醉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6例直肠癌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 每组23例。试验组中男13例, 女10例, 年龄25~69岁, 平均 (60.12±5.45) 岁, 平均病程 (0.35±0.98) 年;常规组中男12例, 女11例, 年龄23~70岁, 平均 (61.58±5.29) 岁, 平均病程 (0.41±0.89) 年。纳入标准: (1) 符合直肠癌的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 (2) 年龄20~70岁; (3) 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合并症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静脉全身麻醉的方法。麻醉药物:手术开始为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 (3 ug/kg) , 丙泊酚 (1.3 mg/kg) , 维库溴铵 (0.5 mg/kg) , 在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4 mg/ (kg·h) ]、芬太尼[0.8μg/ (kg·min) ]、维库溴铵[0.7 mg/ (kg·h) ][3]。

试验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麻醉药物:于患者的L2~3腰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 在其硬模外腔内注入5 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5 min内测试麻醉平面, 确保硬膜外麻醉有效。之后进行全麻诱导, 药物同常规组, 但用量如下:术中麻醉维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输注泵持续泵入丙泊酚[2 mg/ (kg·h) ]、芬太尼[0.2μg/ (kg·min) ]、维库溴铵[0.3 mg/ (kg·h) ], 术中视情况分次追加适量利多卡因[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所需时间及拔管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AP及HR比较

常规组手术后各个时间点的HR均比手术前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手术后各个时间点的HR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常规组手术后各个时间点的MAP均比手术前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手术后各个时间点的MAP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术中1 h、术中2 h、术后3 h、手术结束时HR、MAP均优于常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全麻药用量比较

试验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

与常规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直肠癌手术大多都在腹腔镜下进行操作, 实践证明腔镜下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由于其恢复快、创伤小, 所以迅速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是腔镜手术需要用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循环呼吸系统, 尤其在变化体位时对呼吸的影响更大, 而麻醉药物对呼吸循环及神经内分泌亦有一定影响, 所以麻醉方式的选择在腔镜手术中尤为重要[5]。

*与试验组对比, P<0.05

*与试验组对比, P<0.05

本试验中所有患者在两种麻醉方法下的麻醉效果均比较满意, 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在术中都比较平稳。但是与常规组相比, 试验组的循环波动比较小, 其原因在于全身麻醉虽然可以对下丘脑在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边缘系统进行抑制, 但是却不能对手术区域刺激所导致的肾上腺髓质及脑垂体所分泌激素的增加进行阻断, 所以出现比较明显的应激反应。硬膜外麻醉可以切断疼痛的主要传入途径, 从而使传入的疼痛刺激有所减弱, 全身麻醉可以阻断由次要途径传入的有害刺激, 所以应激所产生的刺激被较好地阻断了[6]。有研究亦表明了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可对术中醛固酮及皮质醇的升高进行有效的抑制, 其研究亦证明腹腔镜下进行的直肠癌手术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施行气腹时MAP、HR的波动与单纯全身麻醉下的MAP、HR的波动相比有明显减小, 与本试验的结果较为一致[7]。但是硬膜外麻醉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与不足:其易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及血小板降低, 脊柱畸形或者凝血功能不好的患者不能施行硬膜外麻醉;除此之外, 二氧化碳建立的人工气腹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胸内压以及腹内压增高, 使静脉回心血流量减少, 进而导致心输出量的降低[8,9,10,11,12]。人工气腹还可导致高碳酸血症以及腹内压的升高, 使应激反应更加强烈, 所以术中应加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检测。

根据本试验结果数据得出,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比较满意, 两组患者的呼气末CO2分压及气道压均有升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常规组相比, 试验组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平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全麻药用量明显少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常规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手术应用中的临床效果较好, 麻药量较少, 苏醒较快,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对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选择从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6例直肠癌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 每组23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 试验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比较满意, 两组患者的呼气末CO2分压及气道压均有升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常规组相比, 试验组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平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全麻药用量明显少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常规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手术应用中的临床效果较好, 全麻用药量较少, 苏醒较快,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吸入全身麻醉 第8篇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镇静

右美托咪定属于咪唑类衍生物的一种,不但有较高治疗性能,还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和针对性[1]。有报道显示,右美托咪定的α2肾上腺素受体的选择性(α2︰α1为1 620︰1)高于同类型药物可乐定α2肾上腺素受体的选择性(α2︰α1为220︰1)[2]。由此可见,美托咪定是医师在临床镇静治疗中使用的首选药物,同时在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本研究选取100例全身麻醉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全身麻醉患者,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30~55岁,年龄中位数39岁。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30~55岁,年龄中位数40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2 h。排除两组患者中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镇静药物及麻醉药物过敏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和精神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注射完毕后,给予患者丙泊酚诱导其全身麻醉,第一次注射剂量为20 mg,后以20 mg/min的速度采用静脉泵持续注射,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停止丙泊酚给药,记录丙泊酚总计使用剂量;然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及芬太尼,维库溴铵剂量为0.1 mg/kg,芬太尼剂量为2μg/kg,维库溴铵的注射剂量为0.1 mg/kg,注射时间为2 min,注射完毕后,为患者安置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同时注意患者氧气量和潮气量,应其分别控制在2.0 L/min、8~10 ml/kg;通气频率应维持在8~10次/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应维持在35~4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最后给予患者七氟烷镇静药物,以维持其全身麻醉,并监测患者使用七氟烷后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注意切皮前5 min患者的麻醉深度应达到1.3 MAC;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MAC深度应小于0.6 MAC。如果手术中吸入麻醉深度达到1.3 MAC 5 min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仍然高于麻醉诱导开始前水平的20%,则给予芬太尼1μg/kg静注,直至平均动脉压降低至诱导前水平的20%以内,停止给药,记录芬太尼用量。

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治疗,其中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μg/kg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采用静脉泵进行输液治疗,输液持续时间为10 min,注射完毕后,给予患者丙泊酚诱导其全身麻醉,第一次注射剂量为20 mg,后以20 mg/min的速度采用静脉泵持续注射,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停止丙泊酚给药,记录丙泊酚总计使用剂量;然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及芬太尼,维库溴铵剂量为0.1 mg/kg,芬太尼剂量为1μg/kg。如果手术中吸入麻醉深度达到1.3 MAC5 min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仍然高于麻醉诱导开始前水平的20%,则给予芬太尼1μg/kg静注,直至平均动脉压降低至诱导前水平的20%以内,停止给药,记录芬太尼用量。

治疗结束后,观察和计量两组患者切皮后2 h的用药量、心率、血压、脉搏及应激反应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采用Ramsay镇静评分对患者的镇静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和麻醉诱导剂的用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静效果和麻醉诱导剂用量比较

经镇静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用药10 min后Ramsay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丙泊酚、芬太尼用量均小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丙泊酚、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情况比较

全身麻醉前,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中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采用传统镇静药物,虽能有效缓解由患者焦虑、紧张所诱发的麻醉前高血压,同时镇静效果良好,但患者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过性呼吸抑制[3]。与之相比,右美托咪定在辅助患者全身麻醉过程中,有减退患者记忆力的功能,具有一定的顺行性遗忘作用[4]。即是患者处于较深的镇静状态中也能被唤醒,以便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合作,使得手术能够顺利的进行[5]。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效果良好,可起到抗焦虑、镇定作用[6]。

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机制为,通过抑制患者体内钙流至其神经末梢来减少递质释放,使得患者的突触前发生抑制,以激活患者体内细胞钾通道,致使患者体内细胞发生超极化。同时突触后也随之发生抑制,致使患者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患者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从而达到降压、镇静的作用[7]。

有研究表明,使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可有效的降低全身麻醉诱导药物丙泊酚的用量[8]。经镇静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用药10 min后Ramsay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丙泊酚、芬太尼用量均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中观察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由此可见,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效果良好,不但可有效改善患者在手术中心率和血压情况,还具有显著的节俭作用,可有效的缓解全身麻醉患者的疼痛感。

参考文献

[1]赵景伟.右美托咪啶在胃癌根治术全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9):152-153.

[2]王宏志,韩冲芳.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老年患者肺癌根治术围术期中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9):1274-1275.

[3]黄贵林,赵玉阳,勾宝晶,等.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3):352-354.

[4]卢彬,余璇,周易,等.盐酸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咪唑安定以及杜氟合剂镇静效果的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6):55-57.

[5]李先慧,刘德责,杨勇,等.盐酸右美托咪定在严重烧伤患者镇静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1,32(10):1624-1625

[6]贾淑芬,于司源,孙旭颖,等.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1010-1011.

[7]于国军,姬永琴.右美托咪定对清醒气管插管患者插管反应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16-17.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第9篇

1 临床资料

2013年我院共进行各类外科手术4210例, 全身麻醉手术占1056例 (25.08%) , 较2011年与2012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11-2013年度我院全身麻醉手术所占比例见表1。

2 护理配合

2.1 麻醉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手术开始前24h内对患者进行访视工作,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与干预, 做好对手术操作与麻醉操作的解释工作, 辅助患者情绪稳定, 提高患者对手术与麻醉的依从性。术前通过心理护理的方式, 能够使患者接受麻醉, 乃至整个手术治疗期间的心率等关键生命体征维持在平稳状态下, 对于缓解术后疼痛也有重要的价值[2]。告知患者麻醉前需禁食12h, 禁饮4h[3]。要求患者在术前去除义齿以及其他装饰物, 帮助患者更换无菌衣物, 男性患者还需要清洁面部。吸烟患者要求在整个围手术期乃至恢复期间内戒烟, 避免因患者自身不良生活习惯而造成麻醉并发症方面的问题[4]。

2.1.2 手术室环境的准备:

应提前调节好手术间内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通常保持22℃~25℃, 相对湿度为40%~50%[5]。在麻醉状态下, 患者丧失对外界温度变化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若环境温度过高, 则将导致患者自身散热性能受到极为不良的影响, 若环境温度过低, 则散热速度加快, 都不利于麻醉效果的维持。严重时可造成患者体温不升, 甚至出现寒战、心律失常等情况。故要求护理人员做好对手术环境温度与湿度的控制工作。

2.1.3 麻醉用物的准备:

麻醉处理前需要结合麻醉操作医师的实际需求, 根据麻醉方案以及麻醉用药做好对相关器具的准备工作, 包括气管导管装置、牙垫装置、以及吸痰管装置等, 对麻醉药品以及急救药品的充足性进行检查。同时, 还需要根据患者病例资料上所记录的患者性别、年龄、BMI指数, 选取对应的导管型号。

2.1.4 建立静脉通道:

麻醉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建立静脉通路是确保患者手术过程当中, 血容量补充渠道畅通的关键, 同时也是麻醉给药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复杂手术或者是危重症患者手术而言, 术前须常规建立1~2条满意的外周静脉通路 (14G或16G留置针) , 并应置入双腔或三腔中心静脉导管。对于可能发生大出血的复杂手术或紧急大出血的病例, 应经皮深静脉置入12或14Fr导管, 建立快速输液系统 (RIS) , 其输液速度可达1000~1500ml/min。快速输液的液体需加温, 以避免术中低体温, 同时还应预防空气栓塞[6]。因此术前建立静脉通道至关重要。

2.2 麻醉中护理

2.2.1 气管插管的配合:

检查氧气输出管道与麻醉机连接是否通畅, 约束固定好患者, 全身麻醉诱导患者。体位均为仰卧位, 头部垫薄枕, 遵医嘱静脉推注全身麻醉诱导药物,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诱导完成后, 在患者头端一侧协助气管插管, 插管成功后, 拔出管芯, 递牙垫, 协助挤压呼吸囊, 调整导管深度, 协助麻醉医师给套囊打气, 妥善固定, 摆体位时注意保持气管插管通畅, 严防脱出。

2.2.2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全身麻醉患者应用肌松药后主要依靠麻醉机维持呼吸, 手术室护士应掌握麻醉机和心电监护仪上的各项参数的正常值, 发现异常及时告知麻醉医师并协助处理。

2.2.3 密切配合抢救工作:

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有影响, 手术室护士必须掌握全身麻醉的各项操作步骤、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体内代谢过程以及主要不良反应, 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抢救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抢救药品的用法等, 配合麻醉医师实施抢救工作。

2.3 麻醉后苏醒期间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 除有特殊医嘱外, 应及时停用静脉麻醉药, 安置患者于仰卧位, 在苏醒前还应注意瞳孔大小及意识状态[7~9]。为维持呼吸道通畅, 常将患者的头歪向一侧, 以利于口鼻分泌物的排出, 并及时行吸痰处理。如果患者出现眼球活动, 睫毛反射恢复, 瞳孔增大, 呼吸加快, 甚至有呻吟、身体转动的表现, 是即将苏醒的征兆, 此时最易发生躁动, 应将患者的手足约束好, 防止患者坠落或不自觉地拔除输液管和各种引流管, 造成意外。待拔除气管导管后, 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保持血氧饱和度≥95%, 呼吸平稳, 与麻醉医师一起将患者送回病房, 并和病房护士进行交接。

3 结果

385例患者通过按照以上操作实施麻醉期间的护理配合, 均达到了保障麻醉效果的目的,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麻醉成功, 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期间未发生麻醉失效方面的问题, 未见与护理相关的错漏, 所有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

4 讨论

全身麻醉患者大多自身原发性疾病危重, 或手术实施的部位比较特殊, 故而对手术前的麻醉操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手术室护理的角度上来说, 要求护理人员密切与麻醉操作医师的联系, 根据麻醉方案做好相应麻醉器具的准备工作, 麻醉期间还要求对患者的各项基本体征进行观察, 及时对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处理。提高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促进麻醉效果的积极发挥, 借助于此种方式不断提高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8.

[2] 庞晓燕, 王向.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心率变异性及疼痛耐受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9) :715-716.

[3] 代明君.手术室麻醉与护理配合[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18) :121-122.

[4] 顾沛.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83.

[5] 窦丽华, 刘秀梅.手术室整体护理的临床运作[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4) :112-113.

[6] 吴新民, 于布为, 薛张纲, 等.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007) [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 28 (6) :485-489.

[7] 陈虹, 叶风云.手术室麻醉与护理配合[J].哈尔滨医药, 2007, 27 (1) :28.

[8] 蔡宏伟, 曹娟.麻醉手术风险评估与麻醉分级[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2, 32 (5) :443-446.

上一篇:博客红人馆下一篇:规范化培训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