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夜间护理论文

2024-09-02

老年病人夜间护理论文(精选8篇)

老年病人夜间护理论文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584例老年病人, 其中男534例, 女50例;年龄76岁~99岁, 平均81岁;大多数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肺源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多脏器疾病。

2 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病情观察要有重点且全面

夜班护士接班后首先要了解科室所有病人的病情, 分辨轻重缓急, 做到心中有数, 从中找出观察的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主要着重观察新入院、病危、病重、病情反复变化、一级护理、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等。病情观察应根据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重点。如体温变化是各种急性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重点观察内容。

2.2 认真巡视病房,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按等级护理要求按时巡视病房。加强一般状态的观察, 包括意识、表情、面色、姿势、体位、饮食、睡眠及各种反射等[1]。在巡视病房过程中要启动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 获得病人的主要信息。

2.2.1 看

接班后巡视病房时应先浏览整个病区病人情况。对卧床病人一定要看卧床病人的皮肤, 观察骨隆突处及骶尾部、脚踝等易受压处皮肤情况, 每隔2 h为病人翻身1次, 以免发生压疮。对留置引流管病人要看引流管是否固定、畅通, 严防脱出或滑入, 并随时挤压引流管,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做好记录。对输液病人应仔细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气泡, 输液穿刺针是否固定妥善, 输液穿刺处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 预计瓶内剩余液体输完时间, 及时更换液体, 防止液体走空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对有心电监测病人要经常查看监护仪及病人皮肤, 因老年人感觉迟钝, 皮肤过敏后不易察觉, 就需要当班护士仔细观察, 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更换电极, 防止皮肤过敏。老年病人病症不明显或者不善陈述, 夜班护士就要通过心电监测等仪器设备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对及时救治起到关键作用。

2.2.2 听

夜间巡视病房及病情观察中听声音是了解老年病人病情的重要依据。夜间病人发生的声音大致分为3类:自然声音、异常声音、病态声音。夜间病区相对安静, 值班护士无论在护士站, 还是在巡视病房过程中对听到的呻吟声、咳嗽声、喘憋声、痰鸣音及异常鼾声等不同声音要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并引起高度重视。夜间查房时经常发现病人被子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床上, 值班护士要轻轻地帮病人盖好被子, 尿壶有尿者则要将尿倒掉。如许多长期住院老年病人在听到护士夜间查房到来时就会故意翻过身或清咳一声, 以示自己病情稳定。但对一些新入院老年病人或自尊心强不愿麻烦别人的病人, 自己虽有不适或入睡困难也不好意思叫护士, 就会表现为辗转反侧、唉声叹气或低声呻吟, 这时值班护士就要主动上前询问有何需要, 并给予及时帮助解决。

2.2.3 闻

夜班护士不仅要有好听力, 还要有敏锐的嗅觉器官。气味的改变也有助于护士观察病情变化, 所以在巡视病房中不要忽视气味的变化。如对糖尿病病人夜查房过程中如闻到呼吸有烂苹果气味, 则提示此病人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应立即通知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

2.2.4 查

夜间病人入睡后呼吸、心跳是唯一能反映病人生存的标志。夜间查房时为了不打扰病人休息, 护士不可能把每个病人的脉搏都摸1遍, 只有到每例病人床前仔细查看呼吸频率是否正常及呼吸的节律、深浅度有无变化来判断。安静入睡时正常呼吸是自然均匀的, 约16/min, 当病人病情出现变化时呼吸也会随之改变。检查各种仪器的功能状态也是查房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如对于气管切开上呼吸机的病人不仅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还要按时清洗气管内套管, 开放气囊, 定时更换气管垫, 及时吸痰等。查房过程中还要及时检查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及功能, 保证机器运转正常。

2.3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我科均为高龄老年病人, 身体抵抗力差、身体弱、各重要器官功能低下、感觉和运动反应迟缓、听力和视力不同程度下降;血管硬化、骨质疏松、消化吸收和修复能力差;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 病人的恢复和治愈较慢。夜间查房时应注意有无心脑血管的意外发生, 防止发生猝死。老年病人病情变化快且较为复杂, 所以护士发现病情变化时要及时报告医生,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2.4 为病人创造适宜的休养环境

在夜间巡视病房过程中对值班护士来讲, 既要保证病人的休息, 又不能放过病情变化的任何疑点。这就需要护士了解每例病人的病情,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保持冷静的头脑, 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护士不仅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窗轻、各种动作轻, 还要尽量减少噪声、光线对病人的刺激, 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条件及适宜休养的环境。

3 小结

夜间病情观察是一项十分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同时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护士应通过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护理实践经验的总结,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实施各种临床观察措施,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不失时机地救治每例病人[2]。

参考文献

[1]张镇静.探索实施整体护理的质量评价[J].上海护理, 2003, 3 (2) :57-58.

老年病人夜间护理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夜间低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117-01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系统功能衰退,神经敏感性差,自觉症状不明显,夜间低血糖反应不易早期发现,如果不及时发现,持久严重的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1]。本科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有15例夜间并发低血糖。现将其预防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15例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62~86岁,其中慢性胃炎4例,消化性溃疡3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下消化道出血2例,胃癌1例。15例住院患者糖尿病8例,有消化道手术史2例,合并有心、肝、肺、肾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5例。入院首次血糖4.3~8.6mmol/L。

1.2临床表现15例患者夜间出现低血糖,其中8例患者有症状,症见不同程度的大汗、头晕、心悸、眼花,四肢厥冷,有明显饥饿感,随机血糖监测结果2.2~3.7 mmol/L,7例无低血糖症状,测得随机血糖结果3.0~3.7 mmol/L。

1.3治疗方法12例患者给予50%葡萄糖60ml静脉推注,3例给予10%葡萄糖250ml+50%葡萄糖40ml静脉滴注。15例患者低血糖得到明显改善。复测血糖5.0~18.6mmol/L。

2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活动情况和意识情况,随时注意有无嗜睡、饥饿、发抖出汗、脸色苍白、浑身无力等症状,老年患者反应不够灵敏,出现低血糖时往往没有较为明显的体征和症状,尤其是在夜间经常发生无警觉性低血糖,进而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所以夜班护理人员应当警惕,积极主动巡视病房,准确掌握病人病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以及合并有心、肝、肺、肾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年龄大、近期食欲不振或者有腹泻症状的病人应当实施严密观察。对于老年患者,应加测睡前血糖,如果发现血糖指标在6mmol/L以下时,要即时处理,如口服高糖、含化水果糖或静脉推注、输注高糖等。

2.2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最可靠也是最常用的病情监测手段。应当告知病人夜间血糖监测对于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治疗和护理预防的重要性,夜间血糖监测主要在0点、3点、5点时分。定时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防止发生低血糖昏迷。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且伴有肝、肾、心、脑等关键脏器病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能对血糖指标进行过分严格的控制,应采取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给出的相关控制指标标准进行控制:餐后2h的血糖指标低于11.1mmol/L,空腹血糖指标低于7.8mmol/L。

2.3心理护理低血糖症状发生起病急,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在治疗期间,不但要重视对病人的躯体治疗,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实施充分的心理调节,主动体贴、关心病人,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和病人的交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病人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引导病人正确看待疾病、积极预防、保持乐观、配合治疗,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病的机率。

2.4药物指导应警惕一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导致血糖降低,发生低血糖反应,如降压药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降低;复方降压片﹑心得安,可乐定可增强磺胺类降糖作用,导致低血糖。这也是诱发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2.5饮食指导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由禁饮禁食刚开始能进食流质饮食时,患者由于害怕进食后再次引起出血、腹痛等症状,所以进食量减少,同时医嘱又停了部分输液,尤其是高糖组液等,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应积极鼓励老年患者饮食流质食物,避免低血糖的发生[2]。

2.6重点交接班针对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夜间护理,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重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收集病人的最新病情和治疗资料,对病人病情保持动态观察,要了解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运动情况、饮食情况、心理状况等,患者有急性胃肠炎、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热量摄入不足、食欲不佳的,都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对这些病例应当实施重点观察,严格做好睡前血糖监测,以预防夜间出现低血糖。

3结语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病症时,可能引发急性心脑疾病,倘若发现得不及时,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抢救处理,存在危及生命安全等恶性的后果[1]。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各项护理预防工作,对于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的所有诱因进行全面的了解,收集整理病人的最新资料,及时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并保持对病人病情的动态观察,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等多个层面做好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以做到对夜间低血糖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通过以上干预措施,2014年2月至7月期间,我科老年患者夜间并发低血糖者仅有2例,可见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夜间并发低血糖时出现不可逆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田月华.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夜间并发低血糖的预防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63.

[2]吴国京,麦一峰,罗威,等.动态血糖监测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关系[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4):323.

老年病人夜间护理论文 第3篇

1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2008年8月我院呼吸科收治潜在睡眠呼吸障碍病人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12岁~73岁;监测时间6 h~8 h。监测结束后,先观察自动分析仪记录整个监测过程,医生根据监测的各项参数进行临床分析,做出诊断。本组监测显示:单纯打鼾6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7例,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指低通气与阻塞性)16例,2例因监测中病情变化终止监测,转送病房治疗后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监测前的护理

2.1.1 提供适宜的监测睡眠环境

监测仪器不放在病人睡眠室,以保证睡眠室的安静。医务人员进入睡眠室时动作要轻。提供舒适的床单位,室内温度18 ℃~20 ℃,湿度50%~60%为宜。若温度过高,会使病人出汗而导致电极脱落。

2.1.2 做好个人清洁卫生

头发和面部要洗干净,男性病人要刮胡子,不使用头油、摩丝、面霜和化妆品。干净的头发和皮肤可使感受器比较敏感,电极不易脱落,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1.3 保持日常生活习惯

如果病人通常在睡前喝酒、锻炼、看报,监测当晚仍应保持这些习惯,熄灯入睡时间应与平时大致相同,目的是监测病人真实的睡眠呼吸情况。

2.1.4 监测当晚请病人停服安眠药

为使病人自然进入睡眠,日常服用安眠药的病人需停服此类药。如病人因环境的改变到02:00~03:00还未能入睡,可遵医嘱用药。

2.1.5 连接好各个导联

首先使各个导联的电极定位准确,注意固定电极的牢固性。本组监测中发现有12%的病人有过度出汗的情况,对这样的病人以绷带加强固定下颌肌电电极,以防固定胶布脱落。注意胸腹带的松紧度适宜,过紧会使病人有压抑感,影响自然呼吸;过松会影响传感器的敏感性,应以调试时能显示正常图形而病人又感到不受束缚为准。固定指套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要牢固。

2.1.6 心理护理

在本组监测中发现有49%的病人因环境改变,或因对头部电极不适应,担心电极脱落而不敢翻身,以致延长了入睡时间。护理人员要耐心向病人介绍监测环境告诉病人睡眠时可采用随意体位,电极固定比较牢固,不易脱落。若有电极脱落,医务人员可通过监测及时发现。使病人了解监测的目的和方法,了解监测过程是无痛苦无风险的,完全可以与在自己家中一样睡眠,从而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使其放心、尽快地入睡。

2.1.7 协助病人卧床

因病人身上连接电极导联较多,且与监测仪相连,病人如厕不便,所以卧床前要协助病人排净大小便,床旁置便器。

2.2 监测中的护理

2.2.1 熟练操作多导睡眠仪

在开始记录前,要检查一下脑电图、下颌肌电图、眼动图等的阻抗,看是否能传导出正常图形。如阻抗太高,说明皮肤油脂清洁不够,传导不良。应重新处理后连接相关导联。口鼻气流和胸腹呼吸运动的振幅要调整适中,以利于观察清晰完整的正弦波。在病人入睡前开始记录,同时输入病人清醒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以便和睡眠时的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在监测过程中,密切注意脑电图、眼动图、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障各参数的准确记录,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分析数据。

2.2.3 密切监测、观察病情变化

在整夜应用多导睡眠仪进行睡眠呼吸监测中,发现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整夜呼吸紊乱的病人中,00:00以后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病人呼吸暂停时间延长、次数增加,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心律失常。提示护理上要密切观察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特别是00:00以后应注意呼吸节律和深浅度、打鼾情况,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和心律的变化,发现问题要到床旁观察,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抽搐、严重心律失常、心前区疼痛等异常情况,立刻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2.4 保障病人夜间睡眠安全及质量

良好的睡眠是监测成功的关键。为此可让病人带上自己的睡衣、枕头、书籍或杂志,以及任何其他能够带动入睡的物品。白天尽量少睡。睡前少进流食和水,以减少和避免夜间起床。对夜尿多、间断睡眠症状较重的病人,要协助其小便。

2.3 监测后护理

监测结束后,取下电极之前,护士应轻轻唤醒病人,并准备好纸巾或热毛巾以帮助病人擦去导电膏和取下胶布,整理仪器、用物。

参考文献

[1]黄席珍,丁东杰.应重视对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8):451.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护理 第4篇

1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概念及原因

1.1 夜间低血糖概念

所谓的低血糖就是老年患者治疗过程中,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而在夜间发生的急性并发症[1]。

1.2 夜间低血糖症状原因

1.2.1 药物因素

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和胰岛素过程中,因使用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药物反应,这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2]。其中食用磺脲引发的低血糖症状反应相对较慢、症状不明显,长期潜伏易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患者生命健康;胰岛素引发的低血糖反应相对较快,症状明显,易于发现控制。

1.2.2 运动因素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需要做适当的运动,而在实际锻炼中,老年患者因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不合理,引发较为严重的低血糖和发热症状,尤其是在夜间易出现低血糖现象。

1.2.3 并发症、合并症因素

老年糖尿病患者除患有该病症外,还可能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中的一些症状可能会掩盖老年患者低血糖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发现;老年患者病症可能会加重,甚至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安全。

1.2.4 饮食因素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是治疗糖尿病较为有效的方式。一些患者也知道控制饮食对自身糖尿病的控制有好处,但是并不知道怎样的饮食是合理且有益的;一些患者知道饮食上的控制对自己有好处,但是自制能力相对较差,血糖恢复正常值后就放松警惕,食用一些不利于缓解自身病情的食物;一些患者为控制自己的病情,会对食量进行控制,但却不对药量进行控制,致使低血糖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夜间易出现低血糖现象[3]。

2 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护理措施

2.1 实时关注患者症状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易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和体质相对较差等原因,易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症状。护理人员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1)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现相应症状后能及时进行处理,或通知值班医生。(2)护理人员也要注重患者主诉,尤其是在护理年龄相对较大、病史较长、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和诊断出糖尿病短时间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要密切观察,以便能及时发现潜在的低血糖症状,一旦发现昏迷症状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3)要特别注重夜间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变化,护理人员交接班过程中,必须将患者的运动、饮食、降糖药物使用及患者心理等详细情况交代给接班护理人员。(4)护理人员要主动、及时的巡查病房,随时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发现后根据患者情况让其进食果汁糖和含糖汽水,症状缓解后,让其食用饼干或面包片。

2.2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和胰岛素治疗

护理人员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时,还要正确的指导其用药,并及时与患者沟通,患者主诉有食欲不振或腹泻等状况后,要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及时对药物进行调整。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胰岛素注射必须在饭前,以免饭菜迟送或外出买饭而导致低血糖。注射完胰岛素后,严格要求患者用餐,以免注射部位发生变化而使肌肉萎缩和增生,致使胰岛素难以发挥作用。

2.3 适当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适当的运动,能降低血糖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也能使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选择快步行走、慢跑、拖地等中、轻度运动,最好25次/min。活动时间宜在饭后1 h左右开始,并随身带面包和糖果等补充糖量的食物,以便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现象可以及时降低血糖。

2.4 合理饮食

合理制定饮食方案,针对不同患者,护理人员需根据其身高、体重、性别、生活习惯和运动量等为其制定最佳方案,并详细向患者讲解食物治疗的重要性,在保证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避免营养不良而致使低血糖现象出现。对于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建议其在三次正餐同时增加两餐,睡前适当的加餐,减少夜间低血糖现象。对患者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少吃多餐,多摄入一些高纤维食物、碳水化合物均衡血糖浓度。

3 小结

夜间低血糖症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病症,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易被控制。需要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际制定预防方案,随时关注患者病情、科学指导患者用药、让患者适当的运动和进行合理的饮食等,以减少夜间低血糖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摘要:夜间低血糖一般发生于睡梦中,患者较难被察觉和控制,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护理经验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对老年患者低血糖症状进行预防控制。为此,本文从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可行性预防护理措施,旨在为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沙海兰.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与临床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13(06):91-92.

[2]李慧芹,康小可.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0(07):80-81.

老年病人夜间护理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一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伴糖尿病60例,均符合1998年WHO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各30例。年龄62~95岁,病程1~22年,其中高血压36例,伴肾损害2例,糖尿病坏疽1例,视网膜病变2例。所有患者均有降糖药或胰岛素的使用病史。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对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

1.2.1夜间低血糖的原因

①机体自身原因,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减退,器官功能退化,机体对低血糖症状的知觉减少,在夜间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分泌水平降低,机体在夜间对胰岛素需求量减少,夜间胰岛素对肝葡萄糖输出的抑制作用增强,由于夜间患者处于熟睡的状态,不易察觉低血糖的症状,极易导致神志直接进入昏迷状态。若血糖在睡前测量低于6 mmol/L,将有高达80%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全多数患者无低血糖症状。

②药物原因,患者在晚餐前使用胰岛素的量过大,造成夜间低血糖的反应。③饮食原因,患者在晚餐时未按时按量用餐。④运动原因,患者在睡前的活动量增加.,消耗了大量的热量,且未及时加餐。⑤胰岛素的使用原因,临床医务人员对胰岛素的使用不当,或者对胰岛素的使用指导不到位,导致预混胰岛素在注射前未进行充分混匀[3]。⑥2型糖尿病控制不良的患者中,更易发生夜间低血糖[4]。⑦护理人员原因,夜间护理人员容易困倦,排班安排人员数减少,不易发现夜间低血糖。

1.2.2护理干预措施

①临床监测观察护理人员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活动情况以及意识情况,主要包括嗜睡、饥饿、发抖、出汗、脸色苍白、浑身无力等。老年患者由于器官组织功能严重退化,反应不灵敏,因而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老年痴呆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嗜睡症状,在无警觉的状态下出现昏迷。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夜间巡视力度,对年龄较大且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进行重点关注,每日凌晨3点定时进行血糖监测,以对无症状低血糖及时发现,降低昏迷的发生率,为抢救患者创造条件[5]。尤其是血糖不易控制的患者,必要时增加夜间血糖测量次数[6]。②做好用药护理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护理员正确遵医嘱用药,掌握用药剂量、用药途径、注意事项等,保证药物正常发挥疗效。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呼叫医务人员。另外,告知家属准备一些甜食,以备不时之需。使用降糖药物时不宜将血糖将至正常低值,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不易调节[7]。③加强交接班的管理护理人员需在交接班时,对患者的运动、饮食、降糖药物应用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了解,交待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急性胃肠炎、热量摄入不足、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食欲不佳,低血糖均有较高发生率。

1.3 疗效判定

轻度低血糖:2.9~3.9 mmol/L,重度低血糖:小于2.9 mmol/L。低血糖的发生率为轻度低血糖加重度低血糖占该组总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0例中,夜间低血糖发生率6.6%;对照组30例中,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3.3%。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老年痴呆患者伴糖尿病因病程长,无法正确描述自我感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且并发多种疾病,极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如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病情,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交接班的管理力度,对可能诱发低血糖的因素进行干预,对病情行动态观察,了解患者运动情况和饮食情况变化,及其它药物和疾病对血糖控制的作用和影响,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8]。同时加强巡视,重视护理员的健康教育,重视血糖的监测。该研究结果显示,科学的预防干预措施可大大降低老年痴呆患者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避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针对老年痴呆患者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症状,提出预防治疗措施,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危及生命。方法 将本科入住的60例夜间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痴呆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特殊的护理干预,如加强巡视,监测血糖,规范操作等,比较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为6.6%,对照组为23.3%,两组结果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伴糖尿病极易夜间发生低血糖,应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危急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痴呆患者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Herman WH,Hap LLJohnson SL,et al.A clinical trial of continvnous Subcut aneous insulin infusion versus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 in older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are[Z].2005,28(7):1568-1573.

[2]陆群,盖纳,孙海峰,等.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2(3):6.

[3]白明凡.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36例病因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3):265-266.

[4]赖英,李华,胡一勤.健康护理教育在高龄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6):88.

[5]Gregory A Maynard,Maggie Patricia Huynh.Marian Renvall latrogenic Inpatient Hypoglyc.emia:Risk Factois,Trearment,and Prevention:Analysis of Current Practice at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With Implications for Improvement Efforts[J].Diabetes Spectr,2008(21):241-247.

[6]王慧芹,康小可.老年糖尿痛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80-81.

[7]赵庆枝.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3,26(10):297-298.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6篇

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 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 严重程度, 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 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燥, 食欲下降, 睡眠不佳等。

这时护士就应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 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当然特殊情况例外 (如癌症) 。对其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不利影响, 并指导其进行自我放松训练。一般患者都能接纳护士的意见, 能在较短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 睡眠及饮食状况均会有明显改善。

2 孤独寂寞

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且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种病人一般多性格内向, 不善交流, 很少说话。而且其他病人也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望, 病人常感到非常孤独, 十分寂寞。常表现为无所事事, 情绪低落, 常常卧床等。

这类病人虽然表面沉寂, 沉默寡言, 但内心情感丰富。我们在平时要主动与病人多接触, 拉家常, 交流思想, 首先成为病人愿意交往的对象, 然后可以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 向其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 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 如散步, 读书, 下棋等, 使其不再感到孤独寂寞。

3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 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的增强, 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没用了, 还要给子女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 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时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病人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 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 主动关心病人, 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 (她) , 盼望他 (她) 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 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 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与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 家属的关心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 认为病入膏肓, 正向死亡靠进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 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这类病人我们要给以更多的同情, 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 护理要更加细心, 服务周到, 言行要谨慎, 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 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 这样可以减轻其恐惧心理。

5 疑病

这类病人多具有固执, 吝啬, 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 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 如有一点不适, 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对此我们应该采用疏导的方法, 耐心向病人解释原因, 放松心情, 不要一味想着自己的病情。

6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激惹, 性格急燥, 爱挑剔别人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往往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这类病人我们要理解, 宽容, 忍让, 同时进行开导, 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 使其改变态度。

7 过分依赖

老年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 但以依赖性教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 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 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 形成了依赖性, 对康复十分有害。

对这类病人我们首先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 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让病人下床适度的活动, 并制定每日活动计划。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 减少不必要的帮助, 慢慢让病人独立自理。

总之, 在现有的护理模式中, 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 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 有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视人犹己", 用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谈心, 闲聊, 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 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 我们应该主动热情的鼓励病人, 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一句六月寒", 故我们与患者应"两神相照, 两心相注", 耐心说理开导, 达到有效沟通, 通过语言威力, 诱导鼓励患者, 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

老年病人的临终护理 第7篇

1 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临终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 也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现实。临终护理学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相关的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 将医护的专业化及科学化知识互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同样, 对老年人临终护理, 不仅停留在医学层面上, 而应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学科, 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护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护理模式上由过去的生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由过去单纯的诊断、治疗、护理观点转向从生理学角度去关心人, 减轻病人精神和肌体上的痛苦, 使其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舒适和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缓和或解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及不安, 使其从容地死去;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体会到在濒死之际受到了社会和亲人的关注。

2 老年病人临终护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应提供舒适环境

临终老年人应安排单人房间, 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音。房间的布置应该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需要, 同时, 对老年人室内东西不要作过多的限制, 其目的是让老年人安静舒适的休息, 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 让其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2.2 做好基础护理

除了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内容外, 还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 帮助老年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密切配合医疗, 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 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根据病人食欲下降的特点, 护士应和家属以及营养师共同商量老年病人的饮食, 以保证病人营养的供给量, 老年病人因胃肠功能减弱, 表现有吞咽困难, 口舌干燥或口腔里有痰液蓄积无力咳出者, 应及时清除并加强口腔护理, 清醒的病人让其漱口, 有假牙的应取下假牙。对于便秘者, 可用双手在患者腹部依结肠的走向作环节按摩, 也可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 必要时应带手套挖出大便, 保持病人大便通畅。

2.3 切实做好临终老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老年人的亲人, 也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柱。家属的精神痛苦会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变化, 使老年病人症状加重, 因此要做好老年人亲属的工作, 促进亲属的心理适应。要理解老人家属的心理活动, 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使他们支持临终老人的护理工作。要动员家属与社会成员多探视老年人, 促进家属与老人之间的沟通及了解, 消除以往的积怨及减轻过分的自疚与哀伤, 使他们在这珍贵及有限的时光中, 能彼此支持, 互相谅解, 让老人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减轻老人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护理人员应站在老人的角度, 体察他们的需要, 并运用敏锐的洞察力, 适当地将病人内心的情感反映出来, 使他感受到被了解及接纳。要根据老人的需要随时给予帮助, 让老人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 从而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使其心境处于治疗的最佳的状态, 愉快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临终老年人生命结束以前仍享有与其他人的同等权利, 正因为他即将告别人生, 许多要求对他来说仅仅是最后一次。所以要尊重临终老人的权利, 使老年病人感觉到自己仍然在被人们所关注, 帮助病人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而安然离开人间。

3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是做好临终护理的关键

临终关怀护理需要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 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并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要具有解除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躯体和精神心理痛苦的能力;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坦然地讨论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临终护理的质量。

总之, 做好临终老年人的关怀护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期待医生、护士、家属和社会各方面共同配合和支持, 真正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生命的最后一站安静、舒适而又有尊严地度过, 最终实现问心无愧, 死而无憾。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8篇

一、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各脏器的功能逐渐减退, 预防功能也随之降低, 容易患各种疾病。在各种老年疾病中, 环境是侵袭机体生命和生长的全部外界条件和影响的总合, 所以为了预防疾病与伤害,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洁净的心理环境是老年人所期待的。在老年病人的护理中, 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家庭护理。

1) 自尊心强。这是老年人共同的心理, 因为他们为社会家庭劳累了几十年, 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出于对子女的爱心要求子女听自己的话 (不管对与否) , 没有违背的余地, 这时年轻人往往不易接受, 稍有定妆, 老人就会生气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孙某, 女, 70岁, 乳腺癌切除手术后, 再加上孙某早年丧偶, 性格内向, 又当爹又当娘, 里里外外全靠自己, 从不求人。此次住院后儿女们轮流在床前伺候问寒问暖, 确实辛苦, 一天孩子下夜班来到病房, 见没有啥事, 躺在病床边就睡着了, 此时孙某想起要衬衣, 让孩子回去去拿, 孩子说让我睡一会儿再拿吧, 她就生气说“从小把你们都养大了, 现在用不动了”, 一气就暗自落泪, 不吃不喝, 导致病情加重。所以我们做晚辈的要尽量与老人多谈心, 对老人的态度也要诚恳有礼貌, 尊敬爱护老人以取得她们的信任, 满足她们的需要, 多给老人身心上关心和安慰,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 自卑感。老年人生病以后多把自己当成家庭的负担, 儿女们的累赘、害怕儿女嫌弃自己, 性格孤独、忧郁、猜疑心强。例:张某, 女, 82岁, 换器官冠心病肺气肿, 一到天冷就心慌气短, 喘不过气来, 吃不下饭, 昼夜取半坐卧位, 难以忍受, 以致产生轻生念头, 常对儿女们说“人总有一死, 整天给我打针吃药又花钱又受罪, 你们也大了能照顾自己了, 可以放心让我找你爹了”。对于老人的思想变化, 儿女们要了解, 儿女们要在百忙之中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老人和他们说笑谈天, 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以此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生存的乐趣。

二、环境优美

人们处于明亮幽雅安静的环境中能产生愉快的情感, 因此老人的室内环境要根据本人的性格特点, 放置不同种类的摆设, 洁净的房间、松软的被褥, 能使老人感到舒适愉快, 心里保持最佳状态, 这对老人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饮食护理

老年人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 苦日子过惯了, 他们生活简朴、省吃俭用, 没有过高的要求, 只要儿女孝顺, 有可口的饭菜, 他们就心满意足了。所以, 迎合老人的心里从生活护理入手, 首先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 咀嚼和消化功能, 注意色香味, 保持一定的粗纤维水分充足清淡可口, 少食多餐营养丰富就行了。

四、精神与神经的护理

老年人因神经反映迟钝, 时常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而易被人们忽视, 一般起病隐潜而耽误病情, 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例:田某, 72岁, 直肠癌, 半年前开始腹部不适, 大便次数增多, 有粘液, 本人不在意, 到小医院看医生, 以痢疾为诊断, 服药后症状缓解, 后来经常反复发作, 待确诊后, 即行剖腹探查术, 打开后已广泛转移无法切除, 患者后悔莫及, 全家更是后悔, 三个月后病故。因此, 对待老年病人要细心询问善于观察病情, 随时就诊, 并尽可能确诊, 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贻误终生。

五、休息与运动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给予充足的睡眠时间, 做到早睡早起, 协助搞好个人卫生, 如洗衣服、擦澡等。根据天气情况, 应让他们经常到户外活动晒晒太阳,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但避免感冒、受凉。需服药时, 要督促他们按时服药, 但必须谨慎, 应先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常用量,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等。

六、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关怀

老年人已接近暮年, 经常感到孤独、寂寞, 易产生悲观、失望、恐惧的心理, 老年病人感觉尤为明显。在老年病人中, 普遍存在着怕衰老, 怕疾病不治, 怕病死, 对自身和病情关注少, 护理人员应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对提高他们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排除老年病人的孤独寂寞, 重点是护理人员要与病人多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诚挚交谈是良好、有效的手段。

通过交流, 可以了解和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态度, 因人施护, 效果较为显著。护理中要注意尊重病人, 态度要和蔼耐心, 说话声音要大而慢, 在老年人叙述自己的过去时, 要认真倾听, 让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情, 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从而接受治疗和护理。鼓励家属适当陪伴也是消除老年病人寂寞的好方法。

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消除老年病人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能促进疾病康复, 阻止病情发展。在日常护理中我们也发现精心的护理, 解决病人的实际需求, 能够增进他们对护士的信任感, 使病人感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 如散步、下棋、聊天、看电视等, 调整一下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有利于老年人摆脱疾病的困扰。

在出院时,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 要根据老年病人的情况及有关注意的各项问题, 采取院内院外不间断护理。老年人多有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喜欢忙忙碌碌的工作, 由于年老不能工作, 对突然改变的生活规律不适应, 感到空虚无聊, 烦躁不安易发脾气, 这对健康极为不利。所以, 要鼓励他们与亲戚朋友和邻居进行情感交流, 尽量满足他们有兴趣的合理需求, 注意调节其情绪, 鼓励老年人的能动性, 使他们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能帮助老人延年益寿。

护理工作是整个老年病人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和前哨, 作为一个护士和病人接触的机会最多, 为了加快病情好转, 护理人员, 不但要技术熟练, 操作准确, 而且要善于掌握病人的心理状况, 引导他们, 使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向健康的方面转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年病人得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改变, 护理工作已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 护理对象从单纯的护理“病人”扩展到“健康人护理工作范围”, 也从治疗扩展到“预防”“保健”, 为病人服务将不断走向家庭和社会。在对老年人心理护理中要求做到:摸清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环境优美、饮食护理、精神与神经的护理、休息与运动。

上一篇:八卦下一篇:财务管理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