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平原范文

2024-05-29

豫东平原范文(精选11篇)

豫东平原 第1篇

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

从气象学角度看, 豫东平原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 气候条件复杂。通常, 在每年6-8月份时, 受大气环流西北冷空气与东南、西南暖湿空气影响, 会形成低空急流、切变线和低涡, 从而造成暴雨;黄淮流域南部降雨可持续两个月左右, 北部降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每年8月份左右由于受台风影响, 大量的暖湿空气北上与北方的冷空气回合, 会形成小范围、大强度的台风暴雨。

2. 平原面积广, 易涝范围大。

豫东平原地形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面相对平缓, 坡降一般为1/5 000~1/10 000。遇到暴雨时, 河流上游山丘地带的洪水会很快汇入河流, 进人中下游平原河道。由于平原地区河道平缓, 坡降较小, 排水不畅, 水位容易被抬升, 并且高水位维持时间比较长, 从而导致平原地区支流和排涝干沟排水特别困难, 发生洪涝灾害, 大量涝水积于农田, 农作物长时间受淹, 不利于农业生产。

3. 除涝工程不完善, 标准较低。

豫东平原洼地河道排涝泄洪能力低。大多数降涝工程建于20世纪70年代, 河道淤积严重, 排水能力不足。由于缺乏资金, 有些河道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河道内杂草丛生、淤积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侵占河堤河道盖房植树现象, 严重影响了河道泄洪能力。

4. 必要的骨干排水工程建设不足, 加剧涝灾发生。

有些低洼地区, 汛期由于受到外河高水位的顶托, 不得不关闭水闸, 使涝水不能自流排出。有些地势较高的地区, 本来具有较好的排水条件, 但由于骨干排水工程建设不足, 涝水没有办法排出, 只能汇入地势较低的洼地, 进一步加重了洪涝灾害。

5. 排涝配套工程不完善, 骨干工程的作用难以发挥。

长期以来,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一些易涝地带的配套工程不够完善, 排水系统不够畅通。虽然也有一些洼地修建了部分沟渠, 但由于工程不配套, 导致小沟与中沟、中沟与大沟、大沟与河道之间不能贯通, 沟渠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6. 排涝工程管理手段和设施落后。

洪涝灾情统计手段落后, 造成洪涝灾情信息传递不及时、准确性不高;洪涝灾害评估机制不健全, 评估工作滞后, 评估结果精度低、科学性差;除涝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机制不活、经费不足、设施落后、管理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除涝工程效益的发挥。

二、豫东平原洼地除涝措施

有关部门应根据考虑豫东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 制订科学合理的除涝规划, 采取有力的治涝措施, 解决豫东平原洼地的洪涝灾害。

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1) 先由乡 (镇) 一级政府把现有的除涝规划以及未来的除涝规划上交县一级水利部门, 再由县级水利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总体规划, 形成除涝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制定的除涝规划除了要认真、全面以外, 还要对全县抗洪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既要找出问题的原因, 又要提出全县抗洪救灾工程建设总体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等, 实现抗洪救灾工程的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

(2) 要在县一级除涝工程综合规划建设的基础上, 由乡 (镇) 一级政府依据县级综合规划, 认真组织制订小型除涝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规划。乡 (镇) 一级的实施规划, 一定要实施到村、组, 具体实施到小沟、中沟、大沟以及河坝, 保证各村、组都能明确本村承担多少小型除涝工程建设项目, 需要维修和改建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这些工程的投资成本;要做好工程量和工程资金的管理工作, 保证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

(3) 除涝规划应由乡 (镇) 一级政府组织实施, 乡 (镇) 一级的水管站具体组织人员编制。在编制过程中要让村 (组) 农民代表参加规划内容的论证、资金和工时的预算以及除涝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规划要能引导农民参与除涝工程建设, 要让农民明白“水利工程是为自己谋福利”的道理, 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小型抗洪救灾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2. 各级政府要从资金上给予支持。

(1) 政府部门可以针对小型除涝工程建设项目, 制定相应的扶持、补助、奖励政策, 鼓励农民修塘、修堤、挖沟、筑渠, 让农民在工程实施中尽量多出力、少出钱, 让农民能承担得起项目建设资金。

(2) 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农民改变落后的农村水利面貌。从而引导农民自觉地开展小型除涝工程建设。

(3) 政府要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 调动农民兴建除涝工程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把抗洪救灾工程纳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工程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以弥补政府投入资金的不足。

3. 确定治理标准, 采取得力治理措施。

根据易受洪涝灾害洼地的地理位置和水系进行划片;针对洼地特点、涝灾成因、现有水利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 制定合理的治理标准和措施;按照高处积水高排、低处积水低排、各自分片排水、相继自排等原则合理安排。具体措施主要有:

(1) 将某一区域内上游地势较高的积水, 通过开挖引渠的方式引入骨干河道, 可以避免区域内全部降雨形成的积水汇入下游较低洼地区, 减轻低洼地区的除涝压力。

(2) 对排水不畅、排水能力不足的排涝干沟及河道, 进行疏畅拓挖, 使其排水更通畅, 保证其过水能力。

(3) 对于比较低洼的圩区内地势, 在汛期大量积水自排比较困难, 可以建设排涝泵站进行抽排, 以提高圩内除涝的标准和排涝能力。

(4) 在低洼地区, 汛期外河水位一般高于本区地面, 容易形成外河洪水顺排涝干沟倒灌现象, 从而加重区内涝灾。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排涝干沟入河口处建设涵闸进行控制。

(5) 对于河堤单薄不连续、堤顶高程不足、其防洪能力未达到相应标准的河段, 汛期洪水容易漫过河堤溢入低洼地区。应及时加固堤防, 避免因洪致涝。

(6) 既要重视防洪除涝, 又要考虑利用现有的坑、塘、湖泊适当蓄水, 变洪涝水为水利资源。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实施退耕还湖, 既可以解决涝水出路的问题, 又解决了人水争地的矛盾, 也为本区域蓄存了大量水资源, 有利于抗旱养殖工作的开展。因此, 为使农村坑、塘、沟河蓄水工程顺利实施, 要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反复论证、精心设计、规范建设、有效管理;避免盲目发展, 片面强调蓄水, 而忽视环境污染走上另一个极端。湖泊蓄水使当地湿地面积增大, 也为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创造良好条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把旱田改为水田种稻, 不耐淹的品种改为耐淹的品种, 对不适合种植地域, 可进行水产养殖。

(7) 地表雨水径流被拦蓄, 就会相应增加豫东平原区域的储水水面率。这样一来既有利又有弊, 有利的是:既能调节地域农田小气候, 又能改善环境空气干燥度;有弊的是:由于沟、渠及河流水位流动速度相对减慢,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就会相应变差。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加以控制, 严禁乡 (镇) 企业将污水排入沟河, 避免将“蓄水沟河”变成“污水沟河”, 甚至对人、畜饮用的地下水造成污染。

(8) 为了进一步提高除涝标准, 尽量减少投资, 节省抗洪救灾资金, 还可以增设一些流动抽排泵站, 实现设备效益最大化。对于骨干排涝工程的抗洪除涝效益, 需根据实际情况配套相应的除涝措施。

三、结论

豫东平原 第2篇

在新旧河分手的地方观望,一面是头也不回的滚滚河水,一面是蔓延着青绿野草的废弃河道。

大自然赐予的一个美丽巧合:山东菏泽段是满城牡丹,而安徽砀山段是万树梨花开……

废黄河的上段,目前的状况是半旱半水。

时而是润泽的沼泽洼地,时而是旱着的荒地,时而出现湖泊……失魂落魄的废黄河沿着逐渐模糊的废黄河大堤蹒跚着往东去,出河南,掠过山东和安徽,到达江苏北部的丰县,是为废黄河上段。

在地图上,这一段是用虚线来表示的,或许因为刚刚和黄河分手,所以显得最为不知所措。在没有河水流过的上百年里,无水的废黄河上段是一片荒漠。高于地面的堤坝空空荡荡,让人心怀苍凉。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黄河逐步得到完善的生态治理,无论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段,还是鲁西南平原的南沿,或者安徽北部的宿州地区,都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生态美景。

黄河废掉的一刹那

水走了,沙来了

一百多年前,黄河从今天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带着一片汪洋决然地向北流去,给老黄河下游留下的,是空空的河道。两岸数百年来已经适应了水土的家园,忽然就随着黄河的流去而人间蒸发了。此后许多年,豫东平原上屡屡传出的几乎尽是悲声噩号,十年百年的过去,让人每每提及,仍不能不倒抽着一口口冷气:同治年间,这附近大风,有城垛被刮倒,牌坊被刮倒……光绪年间,改道后的黄河在上游再次决口,整个豫东全部淹没……宣统年间,数十万豫东饥民造反……从兰考出发,经商丘,掠过山东省的南界,再掠过安徽省的西北角,到达江苏省的丰县——在废黄河上段生活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黄河调头北上,撇下了绵延数千里的废河道和数亿万吨的黄沙,风从四面八方来,将废道里无数的流沙吹散,像成千上万的孤儿四处流浪。天地历史无情,被黄河抛弃的年景,恰又是接上了清王朝的衰落,没有谁来主持大局,承担大规模持续性保养这块被黄河抛弃土地的责任。于是一口口水井被沙填了,一片片坟场被平覆了,一幢幢房屋被沙盖了,一家家人不得不出外流浪,一片一片的村庄不得不迁徙他乡……

据《商丘地方志》载:“新中国成立前,民权、宁陵、商丘县和虞城计有沙荒面积59万亩,泛风耕地区130万亩,风沙所及土地400万亩,沙带每年向南推进20~30米……解放前30多年间,民权县17个村庄被黄沙吞没,20个村庄屡次南迁,宁陵县西北大沙河沿岸17个村庄被迫迁徙,商丘县北的陈庄、后韩庄、虞城县城北的任庄、殷庄、卢新庄被沙吞没,朱老庄两次南迁……”

中国历史如此源远流长,难以找出另一方土地上的人群可以比拟他们的遭遇。被闹扰和滋润了自己家乡上百年的母亲河抛弃,特殊的地理事件和一时无法适应的生态,在废黄河流域的上段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文化:豫北的人们大多没有金钱财富的负累,不置恒产几乎成了这里的共同习俗,所谓“有钱不盖房,盖房也空忙”,一年到头的所有积蓄,总是吃光花净。说这叫“今朝有酒今朝醉”,倒也不失为一种潇洒。可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豫东人都感到很是无奈。

于是豫东的老人尤其念旧,提起那已不存在的河,只说是:“老河”。如今说老河的人也很少了,不过是爷爷的爷爷留下的称呼,恍惚中还有一两位老人,会说起老河的时候怎样怎样。可是他们说那些话的时候,不像说一条河,倒像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坏脾气的老人。说者神情里的意味,有恩有怨。

明朝的废黄河堤

河道内林茂粮丰,鸟语花香

如今再在新旧河分手的地方观望,一面是头也不回的滚滚河水,一面是蔓延着青绿野草的废弃河道。举目向河道远处望去,像来到了内蒙草原,河坡上竟然有牧羊人,羊群一片一片,散落在河坡上——废黄河在这里像是裂开了一条时光的缝隙,掉在其间的不但有羊群,还有黄牛,野鸟,甚至山水画中才有的老农夫。

沿着废黄河大堤向东前行。脚下的堤是土筑的,有一些坡度却是缓缓升高,离堤半里多路的光景,就开始一路上坡。待走到了堤上,就像站在了一道土制的宽大的“铁轨”上,壑口将大地分两边劈开,往东方无限绵延——又像一道隆起的巨大的大地疤痕。历史学家说,这旱了的堤坝,修建于明朝,正是由当年的治水能臣、工部尚书潘季驯主持,动用5万民工,历时16年所筑。

解放后,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如今的废黄河不再是黄沙漫漫的寂寞空河道。无论是河南境内的商丘段,还是山东菏泽的南沿、安徽宿州的北部,都有了各自特色的废黄河生态美景。

我们当然要从第一段——商丘废黄河讲起,它西起民权县、东至虞城县,全长134公里,两边堤高约10~13米,相当于一般人家的五层楼那么高,不过是缓慢上升,到也不算过分突兀。两边的河堤大多都像公路一样,一般可容两辆机动车同时通过。宽百米的河道内,竟然是一派林茂粮丰,鸟语花香的模样。大面积的湿地、草滩两旁,分布着带状树林。大多是种植的槐树,老树新树,墨绿浅绿,浓密地一排排,像是为大片的田地庄稼站岗似的。近年来商丘人从兰考引黄筑坝,建成了6座阶梯式的水库,库区清风涟漪,水光熠熠,鸭逐鱼跃,水鸟翻飞,更保证了这一段废黄河的湿度。

百年沧桑过后,商丘段的废黄河终于被几十年的悉心治理抚慰了心灵。花香果丰之下,这里的人们提起废道与故堤,已不似当年那样满目凄楚,心生寒凉。而外人看到这奇特悠闲的农家野趣,更赠与了商丘段“绿色长廊”、“水上长城”的美名。

美景之下,废黄河两边的明朝故堤,就像汉民族的明长城一样伫立在豫东平原,成了后世一大新景观。谁若是想來,最好是在6月,这个时节站在旱堤上望出去,一望无际的麦子熟了,一浪一浪,淡黄金黄,像秋天的草原。如若不是有一条长长的公路大桥横架在此,几乎就看不出这地方曾经是一条大河的河道。

山东菏泽:满城牡丹

安徽砀山:万树梨花

nlc202309041155

离开河南省,废黄河掠过山东西南的南沿,和黄河一起造就了中国的牡丹之城菏泽;然后又掠过安徽西北的北沿,成就了万树梨花成长的沃土。

鲁西南平原上的菏泽市因为废黄河而特殊。这个城市以及其所辖区域的大致轮廓由黄河、京杭大运河,以及废黄河勾勒而出。夹在现代黄河与废黄河之间的菏泽,或许应该算是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东边第一城,99%的平原上略高的地方,是带状的古黄河道漫滩沉积而成的地形,偶见低山残丘和积水洼。5万亩牡丹,正是绽放在这片半淤半沙的肥沃土地上。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牡丹是中国人心中的国花。而世界上最大牡丹花种植基地,正在黄河与废黄河之间的城市菏泽——这是大自然赐予的一个美丽巧合。

除了牡丹,菏泽所辖还有定陶、曹州、单县等地,也是废黄河故地。每一个都拥有上千年的文化沉积,充满了历史的韵味,足显以前大家风范的建筑信手拈来,比如因精雕了一百个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而得名的百狮坊,以及雕了一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而闻名的百寿坊。

离开山东南部往东走,废黄河延伸到安徽北部的宿州,造就了砀山和萧县的水果芬芳。先从砀山说起,这里同废黄河沿线的其他很多地方一样,也有几个村落合用着的一个小地名叫做“口门子”——这说明,这一带在历史上已不知道决口了多少次,所以砀山也是黄河上有名的决口点和受灾区之一。据说有年洪水过后,口门子留下了大面积的泥沙,植物大都被淹死,只有一棵梨树活了下来。从此,就像兰考人为拯救自己种泡桐一样,这里的人们开始栽梨树。每年的三四月,这地方一夜春风,便开了万树梨花。置身在这片如雪的花海,无论如何,你都无法将它与那一次次的水患灾难联在一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桥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所有这些诗句,都无法表达梨花开时,这一方黄河故道里的美丽风情。

在安徽北部的宿州,同砀山齐名的还有萧县,有句宿州俗语叫“萧县的葡萄砀山的梨”:废黄河的沙土造就了砀山的酥梨,也成就了邻近萧县的葡萄,更使这里一辈辈的人们在风沙满天的故道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在这片历史几经消失又复活的土地上,开出满城牡丹万树梨花。

村庄生活:废黄河沙做尿布

渐行渐远的将军信仰和铁牛崇拜

废黄河上段,地貌生态多样,行政上跨过4个省份,因此自成了奇特的一方水土和人文。

早在改道之前,老黄河也并不安分,频繁爆发水灾。历朝治理这条老黄河的官员很多,和龙王一样,官员成为了沿岸百姓的心理寄托。废黄河两岸的人,总是喜欢用一个词来指河神——将军,其原型大都是历朝历代的治河官吏,这些人生前忠于职守,死后被百姓怀念,渐渐就成了“神”。明清以来,随着改道之前的老黄河泛滥频繁,沿岸居民对将军的崇信也越来越流行,黄河两岸险要的堤防处普遍建有将军庙。

清光绪年间,黄河的河道官员手上流传着一本书,叫做《敕封大王将军纪略》,正是这本书,整理了历代河官老兵们所知道的65位“黄河将军”:“统理河道翼运通济显应昭灵普顺安流衍泽显佑赞顺护国灵应昭显普佑陈九龙将军”、“管理江河翼运平浪灵伯赞顺斩龙杨四将军”、“管理河道孚惠黎河神”、“管理河道催运保船丁将军”……有意思的是,除了将军,书上也记录了6位大王的封号,人们又称他们为“黄河大王”、“河大王”、“大王爷”。而要说其中最显赫的,应该就是封号最长的,那位封在花园口的陈九龙将军——因治河有功,被敕封为河神将军,好几位皇帝都曾加封于他。

有历史学家说,这些神大多在明清之际兴起,即废黄河还是“黄河”的年代,水患不断侵扰周围地区。于是官员化身的黄河神“将军”大量产生,足见沿河居民对治黄的需求之迫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河神将军,亦要“管理”运河——废黄河曾与京杭大运河交叉,所以这些黄河水神也常常就是运河的水神,要保证朝廷的漕运顺利。

除了将军,废黄河沿岸的人们过去的生活中还热衷于“铁牛镇河”的铸造。他们说“铁者金也,为水之母,子不敢与母斗”,所以能镇河;另一说为“犀为神牛,牛能耕田,属坤兽,坤在五行中为土,土能克水”,故也能镇河。

著名的于谦安放在这里的铁牛如今还在。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黄河在河南两次决口,之后灾害不断。危难之际,于谦受命任河南巡抚,只身到开封上任。他履任后体察民情,重视河防,在修葺黄河大堤与开封护城堤的同时,亲自撰写了《镇河铁犀铭》刻在犀背,将其安放在黄河岸边新建成的回龙庙中。安放铁牛的铁牛村后来又经历了两次洪水,庙被大水夷为平地,但铁牛始终没被冲走。上世纪侵华日军将铁牛掠至开封城,想将它熔后制造军火,铁牛村村民奋力抗争,最终设法把铁牛保护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初,河务部门为发展黄河旅游事业,拟将铁牛移往风景游览区,铁牛村村民死活不答应,说“没了铁牛,我们还叫铁牛村吗?”河务部门尊重群众意愿,把铁牛还放在铁牛村,只“克隆”了一尊铁牛放置在花园口。

这段黄河被废之后,将军成为了民俗研究对象,铁牛成了祖先传下来的纪念,而生活在继续。在一个炎热的夏季,走进废黄河畔的村庄里,常会看到妇女们用筛子过滤细细的沙土,说这些黄沙取自老河道,干净又清爽,用来给小孩做垫子当尿布,舒服又卫生,强似现今城里超市卖的尿不湿。但见她们将筛好的沙子用旧布包成一个个小沙袋,放在婴儿的小褥子上,湿了就换,取之不竭,方便而经济。于是宽慰,对他们而言,黄河变了心,生活依然需要冷静的继续,待河神将军已经成为过往,铁牛只是用来抚摸怀古,废黄河至少还有干净的河沙可供人们一用。

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矛盾又来了,有摄影师告訴笔者,他曾在商丘虞城段拍摄到大量金黄色芦苇荡的一个地方,如今为了经济开发可能将不复存在。

豫东平原 第3篇

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研究中,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是确定气象因素对该体系中水分传输与水汽扩散速率影响的指标,反映了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各部门需水量急剧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和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灌溉面积的扩大与流域生产力水平提高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1]。农业是用水大户,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量约占总水资源利用量的70%以上[2],农作物需水量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耗水分的最主要部分。农作物需水量是制定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及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农田灌排实施的基本依据,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农作物种植区划与布局,农作物生产运筹等项工作的重要根据[3]。本文研究了豫东平原参考作物腾发量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对现有水资源情况下该地区及类似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灌溉农业发展模式、农作制度制定、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的有效模式等科学和生产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 计算方法

目前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应用最多的是1998年FAO-56(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1998,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6)推荐的Penman-Monteith 公式。Allen R.G.[4,5],A .W.Abdelhadi[6],Peter Droogers[7] ,Lakshman Nandagiri[8]等通过与其他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均认为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值比较接近实际值,适用范围广。

本文根据豫东平原6地(市)(安阳、西华、信阳、许昌、郑州、驻马店)的气象站海拔高度、经纬度及1961~2000年40年的历年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平均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历年各月ET0。公式形式如下:

EΤ0=0.408Δ(Rn-G)+γ900Τ+273U2(ea-ed)Δ+γ(1+0.34U2)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腾发量,mm/d;Rn为作物表面净辐射通量,MJ/(m2·d);G为土壤热通量,MJ/(m2·d);γ为湿度计常数,kPa/℃;U2为地面以上2 m高处的风速,m/s;ea为空气饱和水汽压,kPa;ed为空气实际水汽压,kPa;T为空气平均温度,℃;Δ为饱和水汽压与温度关系曲线的斜率,kPa/℃。各变量的计算方法详见文献[9,10,11]。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ET0月际变化

由图1可知,各站ET0值的月际变化很大,且具有一致性。除信阳站最高值发生在7月,为141.6 mm外,其余最高值均发生在6月,最低值发生在1月或12月。6月ET0值由高到低分别是郑州>安阳>许昌>西华>驻马店>信阳。各月ET0值占全年的的比例见图2,5~8月的ET0值总和在全年中所占比例较大,约为55%左右。图3进一步分析了各站5~8月的ET0值总和在全年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以1980年为界限、安阳、西华、信阳、许昌、郑州,驻马店各站5~8月ET0之和占全年比例1980年以后较1980年以前均有所减少,信阳减少最显著为3.87%,往后依次是安阳1.76%,驻马店1.75%,郑州1.62%,西华1.29%,减少最不明显的许昌为1.26%。

2.2 ET0年际变化

由图4可知,各站ET0值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结合表1,发现信阳站ET0表现为逐年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安阳、西华、许昌、郑州、驻马店均表现为逐年减少趋势。其中,由相关性检验可知西华、许昌、郑州的ET0呈特显著性减少趋势,驻马店呈显著减少趋势,安阳的ET0减少趋势不明显。表1计算了各站多年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极值比、均方差σ、变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等。

各站ET0值各年代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如图5和图6所示,图中第1阶段代表1961~1970年,第2阶段代表1971~1980年,第3阶段代表1981~1990年,第4阶段代表1991~2000年。结合表1可以得出结论如下:各站ET0值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均有所下降,至80年代各站ET0值均步入最低谷,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各站ET0值均明显增加。

注: x代表年份;y代表年ET0值。

2.3 各要素对ET0的影响

(1)平均大气压PET0的影响。

由图7~12可知,安阳、许昌、郑州ET0与平均大气压相关性特别显著,西华ET0与平均大气压相关性显著,驻马店、信阳平均大气压对ET0的影响很小。

(2)平均最高气温Tmax对ET0的影响。

各气象站多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别是安阳19.8 ℃,西华20.3 ℃,信阳20.3 ℃,许昌20.4 ℃,郑州20.2 ℃,驻马店20.3 ℃。由图7~12可知,各站ET0与平均最高气温相关性都特别显著,相关系数介于郑州的0.506 8和驻马店的0.763 9之间。可见平均最高气温对ET0的影响挺大。

(3)平均最低气温Tmin对ET0的影响。

各气象站多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别是安阳9.05 ℃,西华9.60 ℃,信阳11.36 ℃,许昌9.81 ℃,郑州9.33 ℃,驻马店10.32 ℃。由图7~12可知,西华、许昌ET0与平均最低气温的相关性显著,安阳、信阳、郑州、驻马店4站的ET0受平均最低气温影响不大。

(4)平均气温Tmean对ET0的影响。

各气象站多年平均气温分别是安阳14.02 ℃,西华14.41 ℃,信阳15.30 ℃许昌14.62 ℃,郑州14.36 ℃,驻马店14.89 ℃。由图7~12可知,信阳、许昌、驻马店ET0与平均气温相关性特别显著,安阳ET0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显著,西华、郑州ET0受平均气温影响不大。

(5)降水量H对ET0的影响。

各气象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是安阳568.8 mm,西华760.7 mm,信阳1 113.2 mm,许昌711.7 mm,郑州634.5 mm,驻马店965.6 mm。由图7~12可知,除许昌ET0与年降水量相关性显著外,其余各站ET0均与年降水量相关性特别显著,相关系数为0.414 1~0.533 5之间。可见各站ET0值受降水量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6)平均相对湿度RH对ET0的影响。

各气象站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是安阳65.08%,西华72.66%,信阳75.07%,许昌69.82%,郑州66.05%,驻马店72.36%。由图7~12可知,各站ET0均与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特别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安阳-0.622 4,西华-0.791 3,信阳-0.774 1,许昌-0.786 9,郑州-0.822 2,驻马店-0.834 0。可见平均湿度对ET0的影响是很大的。

(7)风速V对ET0的影响。

各气象站多年平均风速分别是安阳2.20 m/s,西华2.37 m/s,信阳2.31 m/s,许昌2.39 m/s,郑州2.62 m/s,驻马店2.43 m/s。由图7~12可知,安阳、西华、郑州ET0与平均风速的相关性特别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 3,0.643 0,0.699 8。许昌、驻马店ET0与平均风速相关性显著,信阳ET0受平均风速影响不大。

(8)日照时数h对ET0的影响。

各气象站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分别是安阳2 343.0 h,西华2 188.3 h,信阳2 031.9 h,许昌2 102.0 h,郑州2 244.4 h,驻马店2 004.8 h。由图7~12可知,各站ET0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都特别显著,相关系数为0.538 9~0.835 0,表明各站ET0受日照时数的影响很大。

(9)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对ET0的影响。

安阳多年平均ET0为1 036.882 mm/a,西华为952.21 mm/a,信阳为948.52 mm/a,许昌为978.02 mm/a,郑州为1 070.76 mm/a,驻马店为964.64 mm/a。用各个气象站所处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多年平均ET0值绘制曲线如图13、图14所示。线性趋势线方程分别为y=1 938.64 x-138.424,y=-4.013 9 x+1 844.126。相关系数分别是r=0.792 5,r= -0.722 2,相关性均不显著。表明ET0值在空间上随地理纬度的增大呈递增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

3 结果与讨论

豫东平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月际变化比较大,最大值一般发生在6月,最小值一般发生在1月或12月,5~8月的ET0值总和在全年中占的比例较大,约为55%左右。各站5~8月ET0之和占全年比例1980年以后较1980年以前均有所减少,信阳减少最显著为3.87%,往后依次是安阳1.76%,驻马店1.75%,郑州1.62%,西华1.29%,减少最不明显的许昌为1.26%。

ET0值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各站ET0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极值比为1.29~1.47。豫东平原年ET0最大值为郑州1 277.4 mm(1966年),最小值为驻马店812.7 mm(1989年),多年平均值最大的是郑州1 070.8 mm/a,最小的是驻马店964.6 mm/a。安阳、西华、许昌、郑州、驻马店ET0均表现为逐年减少趋势,信阳ET0表现为逐年增加趋势。由相关性检验知西华、许昌、郑州ET0呈显著性减少趋势,驻马店ET0呈显著减少趋势,安阳ET0减少趋势不明显,信阳ET0增加趋势也不明显。

各站ET0值与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相关性较好。安阳、西华、许昌ET0值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好;信阳、郑州、驻马店ET0值与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最好。平均最低气温对各站ET0的影响并不显著。总之,气候变化对ET0的影响较大。豫东平原ET0在空间上的变化也较大,随地理纬度的增大呈递增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

如何将一定年份、一定站点及特定条件下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扩展到较长年份、较大范围地区及实际条件下,是应用ET0最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计算了豫东平原40年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并分析了ET0月际变化、年际变化以及与各影响要素(气象要素,地理要素)的相关关系,拓宽了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对豫东平原及类似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灌溉农业发展模式、农作灌溉制度的制定等科学和生产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作用。

摘要:根据豫东平原6地(市)(安阳、西华、信阳、许昌、郑州、驻马店)气象站19612000年40年的观测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40年各月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分析了ET0的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T0值除信阳有所增加外,其余各站呈现为逐年减少趋势,说明气候变化对ET0的影响较大。对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ET0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得出安阳、西华、许昌ET0值与年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好;信阳、郑州、驻马店ET0值与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最好。空间上ET0随地理纬度的增大呈递增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

豫东平原 第4篇

杂体诗 陆平原机a宦

作者:江淹朝代:南北 储后降嘉命。

恩纪被微身。

明发眷桑梓。

永叹怀密亲。

流念辞南獭

衔怨别西津。

驱马遵淮泗。

旦夕见梁陈。

服义追上列。

矫迹厕宫臣。

朱黻咸髦士。

长缨皆俊民。

契阔承华内。

绸缪u岁年。

日暮聊总驾。

逍遥观洛川。

殂殁多拱木。

宿草凌寒烟。

游子易感慨。

踯躅还自怜。

愿言寄三鸟。

塞伦盖蒂平原 第5篇

这一次,大游和奇灵去的是坦桑尼亚,他们最精彩的照片来自塞伦盖蒂平原。

塞伦盖蒂平原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1929年,塞伦盖蒂中部228,600公顷地区被定为狩猎保护区,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整个生态保护区的一部分,公园以拥有现今极大规模的动物群落而闻名遐迩。

赛伦盖蒂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但在严重干旱时几乎全部变为沙漠。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粟(盐碱土壤的代表植物)等茅草。在较湿润地区,水蜈蚣属植物生长占优。公园中部为大片金合欢林地草原、丘陵植物和茂密的林地,以及一些长廊林覆盖了公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欢。

塞伦盖蒂是野生动物的王国,这些动物群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有人说,野生动物与非洲大陆这片神秘的土地之间有种人类永远无法介入的纽带,赛伦盖蒂大草原验证了这种说法。赛伦盖蒂在马萨伊语里意思是“永远流动的土地”,这个名称也许来源于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动物每年大规模迁徙的习性。每到七八月份,草原上成千上万的动物居民便由赛伦盖蒂草原西部迁移到北部水草丰美的地方,十月则南下准备产仔,然后再折回到草原西部。年年如此,不论路上会遇到什么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不论路上有多少天敌在伺机吞噬它们的幼仔,它们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像时钟般准确,如地球自转般无法变更。这片草原上的动物已经将每年的千里迁徙化入了本能之中。它们为什么迁徙?为什么总是走同样的路线,他们怎么把这些迁徙的知识传给族群中的幼仔?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其中的奥秘,但你若不是一匹角马,又怎能知道迁徙对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赛伦盖蒂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角马一年一度的大迁徙。角马,即牛羚,这些角马过着群居的生活,常常集成大群,在开阔的草原上觅食野草和灌木。它们几乎总在迁移,寻找雨后更新的草地。每年6月,当赛伦盖蒂平原牧草稀疏、河流干涸时,角马便聚集在一起,汇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向草原北部和西北部的湿润草原进发。这段行程大约有160千米,历时4天左右,直到11月雨季来临,千千万万的角马才会重新返回故乡。

每年,同角马一起迁徙的还有斑马,它们排成数十个方阵,速度由慢到快,然后飞奔前进,所到之处,黄尘滚滚,吼声隆隆,场面蔚为壮观。那些队伍中的老、弱、病、残者,通常就成为狮子、豺狼和鬣狗的美食。

赛伦盖蒂草原的流动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止。这就是生命的本质。一匹马最美的时刻是没有任何骑手驾驭,没有任何笼头束缚,是在自由奔驰的那一瞬间。生命的魅力在这些不断前进的动物身上展露无疑。

也许惟一能够多少介入赛伦盖蒂这片神奇的自然世界的人类就是当地土著居民马萨伊人。不过,他们在外人眼里看来是那么奇异的一族,他们居住在用牛粪建成的房子里,穿着特色的马萨伊民族服装,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耳廓上穿满了各种饰物,甚至连鼻子上也都挂满了饰品。他们同样是我们无法了解的一群人。

19世纪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的开阔草原一直没有遭受舌蝇的侵害,畜牧业主在这里大量放牧。19世纪80年代一场牛瘟造成野生动物和家畜的大量死亡,导致许多人放弃该地远走他乡。公园的东部原先都是马赛牧区的一部分。野生动物和家畜共同分享这里的自然资源。马赛人是东非最大的游牧部族,他们的文化习俗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相关链接:

坦桑尼亚是非洲的旅游王国,全国有11个国家公园、10个野生动物保护区、50个野生动物控制区,总面积占国土的1/4。其自然景观壮丽多姿,风土民情奇异古朴。尽管旅游设施尚不完善,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仍然吸引着各国游客。

语言: 斯瓦希里语,英语,马萨伊语

气候: 坦桑尼亚位于接近赤道的南半球,气候温暖舒适。除3-6月的雨季,游人可选择6-9月的凉季或10-2月的热季到那去旅游。

豫东平原 第6篇

一、由微小至渐大的开阔视野

毕飞宇向来擅长写“小”——人心之小, 以探索人性幽微扩展“小”之境界, 写透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玉米》系列中体现的怨毒, 是蜗角之争, 是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暗战”, 有血缘的, 没有血缘的, 悄无声息的在微观中有惨烈, 平凡中有奇峰, 作者在小处着眼, 步步为营, 构思之缜密, 不容小视。筱燕秋的执拗, 玉秧的平庸, 我们均可以看到作者功力的体现, 自然流露, 不着痕迹。但是到了《平原》则不同了。如标题一样开阔, 有气魄的行文仿佛要颠覆从前的毕飞宇。苏北的平原虽不及东北的广袤, 但是走惯了作者营造的港巷, 突然来到了长江口, 扑面而来的是宽敞爽利的气息。写平原里的庄稼, 写忙碌的庄稼人, 之后才引出故事的主人公——端方。这种类似于空中全景拍摄继而拉近镜头找准目标锁定焦点的手法, 与此前的毕飞宇写作视野完全不同了。

二、从阴柔到阳刚的性别转换

回看毕飞宇之前的作品, 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到《玉米》系列, 都是以女性的视角来表达和传递作者对人性、欲望与权力的看法和思考。而到了《平原》中的男人 (端方) 则不同, 一改《玉米》中男人平庸、委琐的形象。《平原》转变了毕飞宇女性话语权的角色, 一如他开阔的视角一样, 男性的角色充满在了这个广阔的大平原上。一个叫端方的男子成长的经历, 人生的蜕变, 有股虎虎的阳刚之气, 充满了力量。毕飞宇为塑造端方这个人物, 在小说中安排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使他在庄上树立起威信。这是一个男人征服“世界”的故事, 虽然这个“世界”大不过一个王家庄, 对于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来说, 不亚于开天辟地。

三、从狠意到爱恨交加的情感丰盈

毕飞宇曾说:“我对我们的基础心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那就是:恨大于爱, 冷漠大于关注, 诅咒大于智慧, 在恨面前, 我们都是天才, 而到了爱的跟前, 我们是如此平庸。” (1) 在《玉米》系列里, 玉米恨王连方, 恨整个王家庄的人。直到彭国梁的出现, 她的生命里才出现了另一种感情色彩, 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爱, 而是一个封闭冷漠的女子试探地开了一个缝隙而已。

比起《玉米》系列, 《平原》更进一步了, 不仅关注“恨”, 也将目光投注于爱。但是《平原》里的爱是变态的, 是压抑的, 是绝望的。三丫对端方的爱, 吴蔓玲对端方的爱, 俱是刻骨的惨烈, 辗转而沉痛。与这两位女性的坚定和纯粹比起来, 端方对爱情的态度和认识始终是懵懂的, 带着些许的被动和迷茫。端方在与王家庄人的斗争中成长, 却没有在爱情中获得多少成长经验。这应该是个遗憾。

四、由紧凑到舒缓的叙事节奏

《玉米》以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构筑了一个转变模型, 打破了文学常规叙事的恒定和封闭。毕飞宇在讲《玉米》系列的时候, 突出表现了在重压下人的挣扎与毁灭, 由于这种非个人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是属于无形无体, 并不确定, 所以“他”可以借用任何形体, 租用任何意识, 用任何异样的声音说话而不打破任何规则。而这种巧妙的叙事方式又让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无形中左右读者的思路, 进而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 深深入戏。

在《平原》中, 作者仍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 但变化的是语言, 与其中短篇小说的风格不同, 从婉约韵致转向了豪放恣肆, 更加膨胀肆意, 流淌出作者止不住的快感。《平原》中的语言密度增加了许多, 阻力明显加强, 叙事速度因而缓慢了下来。

五、人性的深入发掘和拓展

《玉米》与《平原》都是在写上世纪70年代的历史, 并且都将那段历史作了日常化的处理, 淡化了“政治”背景, 更突显人物性情。《玉米》主要探讨的是“人在人上的权力追逐意识” (1) 。玉米三姐妹的悲剧性命运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缩影。

而《平原》较之《玉米》更加有厚重感, 不仅仅局限在权力的追逐上, 更是将关注的角度扩展到了权利意识, 政治日常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和精神创伤的层面上。吴蔓玲一直承受政治伦理和生活伦理的折磨。端方则生活在现实与理想产生的差距中。作者运用隐晦的手法表现了人性被政治扭曲这一主题, 深刻思考了人性的悲剧的产生与社会的关系, 使文章在种种不可思议中又处处合情合理。

从一个人到三个人, 从三个人到一群人, 历史的长河中, 铭刻住那些与命运斗争人们的足迹。《玉米》和《平原》是有连贯性的。毕飞宇说他在写《玉米》的时候就构思了《平原》, 所以这两部作品的连续性是无法割断的。

参考文献

[1]罗宽海.《平原》欲望书写与人性探索[J].理论与创作.2006 (1)

[2]王春林.盛宴时代的来临――2005年长篇小说印象[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6 (3)

平原林业发展探讨 第7篇

平原林业发展以县乡道路为主体, 以公路河流堤滩地绿化为主带, 以大中小沟堤坝及乡村生产道路绿化为补充, 林地主要分布于道路、河道及村庄周围。从2013年5月阜阳市开展的森林资源二类规划调查的结果看, 以界首市调查结果为例: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2 140.9 hm2, 其中有林地面积11 863.8 hm2。杨树用材林面积11 049.9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93.1%, 明显呈现树种单一的趋势。

2 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单一

一是树种比例不当 (以界首市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例) 。杨树树种面积较多, 泡桐、软阔、硬阔等其他树种所占份额少;用材林比例较大, 商品林经营集约化程度较低;防护林、经济林面积比例较小。杨树面积占93.2%, 其他面积占6.8%。二是近熟林、成熟林、中熟林面积多, 幼龄林、过熟林面积少 (以界首市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例) 。全市乔木林面积11 747.5 hm2, 幼龄林占4.96%, 中龄林占28.79%, 近熟林占27.6%, 成熟林占37.54%, 过熟林占1.11%。

2.2 结构不合理

部分县、市、区乡镇街道在进行“三线三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提升过程中, 没有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没有考虑到综合生态平衡。不论是农村生活区或农业生产区, 在造林绿化时, 所选树种大多以栽植低矮乔木或花灌木风景林为主, 忽略了乡土树种的栽植, 大大降低了农田林网防护效能和综合生态平衡[1,2]。

2.3 造林空间小

平原地区人多地少, 大多以“四旁” (沟旁、路旁、村旁、宅旁) 绿化为主,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林业生产的相对较少[3]。

2.4 造林管护难

由于农民“惜地”现象比较严重, 认为把树栽在田头路边会影响农作物生长, 就会偷偷把每年由政府投资栽植的树木毁掉, 或故意不让新栽幼树成活, 导致年年栽树不见树, 严重破坏林业发展。

2.5 病虫害发生严重

由于树种单一, 多以杨树为主, 近年来杨树各类食业害虫都会大面积发生, 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

2.6 高新科技在林业上的应用较少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 林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 推广渠道不畅, 推广速度不快, 经济效益不高。

2.7 生态体系不完善, 发展不平衡

农田林网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存在缺株断带现象, 大中沟两岸防护林建设水平低, 整体防护林能效差, 偏僻地区因财力差、投入少, 存在死角、死面[4]。

3 林业发展新思路

3.1 土地流转调结构

近2年, 阜阳市各县市区涌现一批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绿化公司等造林主体。这种形式的造林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 发展林业生产, 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总趋势。如:界首市大黄镇冠林园林绿化公司在万福沟两岸承包土地近66.67 hm2, 发展林苗两用林;界首市绿博公司在田营园区和东城园区承包土地近133.33hm2, 发展园区生态防护林网建设;界首市“先天下”家庭农场在砖集镇流转土地逾36.67 hm2, 发展经济果木林;界首市界霖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流转土地逾20.00 hm2, 发展各类风景林;界首市顾集镇家睿苗木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5.00 hm2, 发展国槐、法梧等各类乡土树种等。通过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 已成为阜阳市各县市区发展林业生产的主力军。据统计, 界首市2013年全市造林651.33 hm2, 其中通过土地流转造林433.33 hm2, 占总造林任务的66.5%;2014年全市造林843.27 hm2, 其中通过土地流转造林643.60 hm2, 占总造林任务的76.3%。

3.2 大户承包保质量

以前只造不管或重栽轻管的现象非常严重, 现在推行大户承包造林, 不仅提高了造林质量, 增加了林农收益, 还极大改善了本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如:界首市王集镇政府为加快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提升步伐, 认真落实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任务, 结合森林村庄创建, 本着提升绿化环境的目的, 创新林业发展思路, 利用社会力量 (与界首市桃源家庭农场达到合作协议) , 在冉王路两侧和淇子沟沿线共6 km种植风景树。镇政府无偿提供造林用地和苗木的管护, 绿化苗木由界首市桃源家庭农场投资购买和栽种植, 并提供技术管理。为确保造林绿化提升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达到预期绿化、美化效果, 王集镇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一是投入10万元安装王集至任寨交界处共6 km的监控探头, 监控与镇政府、镇辖区派出所的监控联网。二是制定了“四位一体”的管护制度:管护路段所涉及的4个村每村固定1名管护人员, 并交押金1 000元, 如管护1年后, 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 且保存比较好, 没有被偷盗或人为损坏, 返还押金并奖励管护人员3 600元;每村镇包点干部交500元保证金, 返还保证金并奖励包点干部1 000元;所涉及每个行政村交保证金1 000元, 返还保证金并奖励村级2 000元;辖区派出所交保证金1 000元, 返还保证金并奖励派出所3 000元, 确保管护到位。三是成立督查小组:镇政府成立以分管农业副镇长为组长、林业站站长及村两委班子为成员的监督小组, 监督栽植全过程, 确保栽植效果。四是任何时候都不得损坏群众利益, 确保提高绿化率。

界首市王集镇通过大户承包方式, 把一些大中沟两岸、主干道路两侧、农田林网等村集体宜林地, 承包给造林大户进行经营管理, 造林承包大户每年拿出管护费交给村两委, 村两委参与, 安排专人进行管护, 这样既做到了树有人栽、有钱栽、有地方栽, 又做到了树栽后有人管、能管好、能栽活, 确保了造林质量。村两委肩上既承担了责任, 也有了收益, 大户承包是一条很好的林业发展思路。

3.3 优化环境促发展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生态林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生活, 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很重要。一是创造发展环境, 解决造林绿化空间。二是创造发展环境, 解决造林绿化投资。依托林业项目资金扶持、林业贴息贷款、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 解决造林资金不足。如:界首市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 实现市委、市政府“皖北居先进、全省进一流”的战略目标, 加快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治理, 鼓励发展规模林业和现代林业, 实现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打造宜居宜业美丽界首, 制定了《关于森林城市创建的扶持意见》 (界政秘[2015]4号) 。在重点区域实施“34561”森林提升工程:“3”即三边, 指颍南、西城、东城街道周边;“4”即四线, 指南洛高速界首段沿线、S204沿线、S308沿线、X017和X030沿线;“5”即五区, 指邴集乡万亩连片森林区、代桥镇“两湾”湿地区、田营镇生态防护林区、陶庙镇生态农田林网区及大黄镇莲蒲湖生态观光区;“6”即六园, 指颍南植物园、沙颍河景观带公园、南湖公园、界洪河街边公园、陶艺公园、街头游园;“1”即建设农村林业亮点100个。造林绿化集中连片13.33hm2以上, 且投资不低于30万元/hm2, 流转合同约定经营期限10年, 从造林当年起, 第1~4年每年补助1.2万元/hm2, 第5~7年每年补助7 500元/hm2, 第8~10年每年补助4 500元/hm2, 共补10年。实行贷款贴息补助, 对于贷款用于造林绿化, 贷款100万元以下, 给予全贴;100万~500万元贴息80%;500万元以上给予60%;超过1 000万元, 贴息50%。

3.4 政策扶持提速度

在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过程中, 阜阳市各县市区结合本区林业, 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一是建立财政资金奖补机制, 市政府每年调拨10万元, 实行以奖代补;二是对在土地流转中种植经果林和培养城市绿化苗木、花卉的种植大户, 租期长于5年, 连片面积超过3.33 hm2, 给予4500元/hm2的一次性补贴;三是对创建森林长廊流转的土地, 政府补贴7 500元/hm2, 连补5年;四是对创建省级森林城镇的, 财政给予10万元奖励。创建省级森林村庄给予5万元奖励;颍东区出台《关于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业发展财政扶持暂行办法》, 规定凡在阜口路、阜展路、阜蚌路、济广高速两侧50~200 m范围内, 苏沟、新河两侧50~100 m内, 连片高标准种植苗木、花卉6.67 hm2以上, 经果林13.33 hm2以上, 合同约定经营期限10年以上按照前3年每年补贴15 000元/hm2, 后2年每年补贴7 500元/hm2, 最后5年每年补贴4500元/hm2的标准实施奖补。在辖区内其他地方连片种植苗木、花卉6.67 hm2以上, 经果林13.33 hm2以上, 经营期限10年以上按照每年4 500元/hm2的标准实施奖补;颍州区印发《关于颍州区发展都市农业扶持办法 (暂行) 的通知》, 规定在S102、S202两侧和高速公路沿线两侧50~100 m范围内种植高标准苗木花卉, 集中连片不低于6.67 hm2的, 从2013年连续3年每年给予15 000元/hm2的扶持, 第4~5年每年给予7 500元/hm2的扶持。辖区内其他新建经果林连片面积13.33 hm2以上、苗木花卉连片面积6.67 hm2以上, 且经营期限不低于10年的, 每年可享受4 500元/hm2的补贴;颍上县出台《关于支持特色种植业发展财政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 由县财政计划拿出8 000万元资金, 按照前4年每年补贴15 000元/hm2, 后6年每年补贴7 500元/hm2标准专项用于铁路、高速公路两侧森林长廊造林用地流转, 流转当年还一次性给予7 500元/hm2的流转补贴;阜南县印发《林业生产指导意见》, 决定从2014年起对阜新高速公路两侧发展林苗两用林和经济林给于7 500元/hm2的补贴;临泉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S102两侧200 m范围内连片造林20.00hm2以上, 合同约期10年以上的, 前3年每年补贴15 000元/hm2, 后2年每年补贴7 500元/hm2, 最后5年每年补贴4 500元/hm2的标准对造林用地流转实施奖补;对阜新高速两侧100 m范围内连片造林20.00 hm2以上, 合同约期10年以上的每年补助7 500元/hm2, 连补5年;太和县出台《关于鼓励扶持全县规模造林绿化工作的意见》, 对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经果林在6.67~20.00、20.00~33.33、33.33 hm2以上的分别按每年3 000、4 500、6 000元/hm2的标准实施奖补, 连补5年。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的单位, 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等[1], 这些优惠政策的扶持, 加快了林业发展的步伐。

3.5 调整树种保生态

近几年, “杨絮”飘飞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这是树种单一造成的不利影响。树种调整要多样性、多种生物同时并存, 共同发展。如:近2年, 界首市林业以发展乡土树种为主, 力求栽植树种多样化。如栽植楸树、槐树、白蜡、柳树、梧桐、泡桐、无絮杨树、栾树、女贞、红叶石楠等树种, 通过调整树种, 有效改善了本地区生态环境。调整树种需要周期和时间。每一个物种的变化, 都需要一个过程。要坚持依法治林, 科学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 做好有效调整与防范, 确保林业生态良性发展。

摘要:分析平原林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今后平原林业发展的新思路, 以为当地林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平原林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程心杰.杨絮的危害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6) :155-156.

[2]孔凡斌, 张万民.试论平原农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约因素[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 :9-11.

[3]李立伟.农林复合经营与河南平原林业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 2007 (4) :86-87.

豫东平原 第8篇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内陆干旱平原灌区往往分布有面积较大的盐碱地,对这些盐碱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划,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盐碱地改良利用,可以实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土壤条件、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文以新疆焉耆县平原灌区为例,在811.94 km2的研究区范围内布设调查点153个,分别调查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与水质、0~60cm土壤含盐量,选取控制盐碱地形成和改良利用难易程度的4项指标(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矿化度、0~60cm土壤含盐量),在分级赋权的基础上,对4个主导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分区模型,对盐碱地改良利用区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一个半封闭的山间盆地)的腹地,地处霍拉山沟口的开都河古冲洪积扇与开都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缓变区总面积2570.88km2,其中,平原区占47.64%。研究区为该县平原灌区,面积为811.94km2。

焉耆盆地山区最高海拔3647m,平原区海拔在1050~1300m之间,地形总趋势为北高南低,地势由北、北西向东南倾斜,博斯腾湖为盆地的最低点。

焉耆盆地及外围山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绕,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多晴天,日照时间长。

流经焉耆县境内的主要有两大水系,分别是开都河和霍拉沟。开都河是焉耆县境内较大的天然水系,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霍拉沟是一条较大的季节性洪水沟,它也对地下水构成一定的补给。

1.2 社会经济概况

焉耆县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大农业有甜菜、小麦、玉米、油料、西红柿等。

全县农田总面积达62.70万亩,形成土壤盐碱化的耕地面积为33.72万亩,占农田面积的54%。根据盐碱地改良利用经验,盐碱地经过有效治理后,轻盐碱化土转化为非盐碱土可使作物增产10%左右,中盐碱化土转化为轻盐碱土可使作物增产15%左右,重盐碱化土转化为中盐碱土可使作物增产30%左右。因此,对焉耆县耕地中的盐碱地进行改良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

1.3 盐碱地改良水文地质条件

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土、亚粘土、粘土、细粉砂、砂砾石等。地下水位埋深大于3m的地段包气带岩性以砾砂和粉土或粉细砂为主,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m的地段包气带岩性以粉土为主。

地下水埋深:小于1.0m地段仅分布于博斯腾湖沿岸,分布面积约85.16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0.49%;1.0~2.0m地段分布于焉耆县大部分灌区内部,分布面积约524.78km2,占64.63%;2.0~3.0m、3.0~5.0m和大于5.0m地段分布于七个星镇、良种场附近、开都河古冲积扇缘,分布面积分别为86.5km2、21.75km2、93.74km2,分别占10.65%,2.68%、11.55%。

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0g/L地段分布于七个星镇、良种场附近、开都河古冲积扇缘,分布面积约233.75km2,占焉耆县平原灌区面积的28.79%;1.0~2.0g/L地段分布于山前平原区以及开都河沿岸地带,分布面积约120.28 km2,占14.81%;2.0~3.0g/L、3.0~10.0g/L地段广泛分布于焉耆县灌区内部,分布面积分别为172.20km2、186.17km2,分别占21.21%、22.93%;大于10g/L地段主要分布于博斯腾湖沿岸,分布面积约99.52km2,占12.26%。

0~60cm土壤含盐量:非盐渍土(<3 g/kg)面积302.52km2,占37.26%;轻度盐渍土(3~6 g/kg)面积为296.71km2,占36.54%;中度盐渍土(6~10 g/kg)面积为86.32km2,占10.63%;重度盐渍土(10~20g/kg)面积为48.90km2,占6.02%;盐土(>20 g/kg)面积为77.50km2,占9.54%。

2 盐碱地改良利用区划

2.1 土壤盐渍化改良利用区划原则

盐碱地改良利用区划的基本原则是:从自然条件出发,主导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首先根据土壤盐渍化现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特征,将焉耆县平原灌区划分为:非盐渍土分布区(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地区)、水平排水治理区和竖井灌排治理区;再根据盐碱地形成和改良利用的主导因子进一步划分为易改良亚区、较难改良亚区、难改良亚区和不宜改良亚区等。

水平排水治理区和竖井灌排治理区根据地下水富水程度(以单井出水量表征)划定,分界线为1000m3/d,即单井出水量≥1000m3/d的区域划为竖井灌排治理区,单井出水量<1000m3/d的区域划为水平排水治理区。

2.2 盐渍化土壤改良分区模型(亚区划分)

在地貌、土壤、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及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利因素等方面都基本类似的地块划分为同一个亚区。相同的亚区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治理区中,但在农业利用发展和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方面等,所采取的各种灌排水利工程和农业生物措施是大致相同的。

首先,选择土壤盐渍现状、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包气带岩性等4个主导因子,同时将每个因子进行分级,用特尔斐法给每个因子打分。每个因子按10分制给分,每个级别则按其对盐碱地改良利用难度的贡献大小赋分,最多得10分,最少得1分。特尔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委会集体评分给模型的变量赋权及其指标打分,每个委员单独打分,用所有的分值平均得到最终的权重和得分。详见表1。

在分级赋权的基础上,对4个主导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建立分区模型:

式中:p为分级指数;j为影响因子个数;Ij为第j个影响因子的分级指标得分;Wj为第j个影响因子的权重。

根据分区模型及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出每一个调查点的p值,根据p值的大小,将焉耆县平原灌区分为易改良亚区、较难改良亚区、难改良亚区和不宜改良亚区。详见表2、表3。

2.3 盐碱地改良分区特点

(1)非治理区(Ⅰ区)

为非盐渍土分布区,潜水埋深一般大于5m,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g/L,包气带岩性以砾砂、中细砂为主。

(2)竖井排水治理区(Ⅱ区)

易治理亚区(Ⅱ1亚区):一般为轻盐渍土分布区,地下水埋深一般大于2m,部分区域为1~2m,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2g/L,岩性以(粉土)、细砂、粉土或粉细砂等为主。

较难治理亚区(Ⅱ2亚区):一般为轻盐渍化,局部为中度盐渍化和重度盐渍化,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2m,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3~10g/L,局部2~3g/L、1~2g/L和大于10g/L,岩性以粉土(亚粘土)、粉土、粉土(细砂)等为主。

难治理亚区(Ⅱ3亚区):一般为中度盐渍化土和重度盐渍化土,部分为盐土,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m,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3~10g/L,岩性以粉土(亚粘土)、粉土(粉砂)等为主。

不宜治理亚区(Ⅱ4亚区):一般为盐土,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m,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大于10g/L,岩性以粉土、亚粘土(粉土)等为主。

(3)水平排水治理区(Ⅲ区)

较难治理亚区(Ⅲ1亚区):一般为轻盐渍化土,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2m,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2g/L,岩性以粉土、粉砂为主。

难治理亚区(Ⅲ2亚区):一般为轻盐渍化土和中度盐渍化土,局部为盐土,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2m,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大于1g/L,岩性以粉土、细砂夹亚粘土为主。

3结论

根据土壤盐渍化程度及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富水性)划分盐碱地改良利用区,选择控制盐碱地形成与改良利用的主导因子(土壤盐渍现状、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包气带岩性)划分亚区的盐碱地改良利用区划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内陆干旱平原灌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分区问题。当将该方法应用于其它地区时,需结合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控制性的主导因子及分级标准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嵩,冯平,李建柱.地下水生态环境控制指标问题的研究现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98~103

[2]任加国,郑西来,许模等.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J].土壤,2005,37(6):635~639

平原君的题跋 第9篇

1996年春天,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到郑州讲学,《寻根》编辑部同人邀请两位在越秀酒家聚会。虽说是初交,但也算同行,倒形同旧识,快谈古今,相聚甚欢。我带了陈先生的三本书,请他在书上写点什么,留个纪念。

平原君第二天告诉我,当晚他回到宾馆就题写了。几则题跋,短章寸句,记录了读书人的书情书谊。

《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陈平原1990年的论著。那个时期,他正从事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从小说叙事方式的转变、小说史意识与小说史体例,到小说类型的演进。《千古文人侠客梦》如书的副题所言,即是对“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平原先生在书的扉页写道:

不曾习武而喜欢论剑,不会饮酒而热衷于谈侠,都是基于对某种文化精神及人生境界的向往。如此说来,手中无酒,不妨眼中已有醉意。《寻根》宴毕,归来自嘲。平原先生是不抽烟的。酒,不像他自己所说“不会饮酒”,能喝一点,但一杯下肚就脸红。“手中无酒”“眼中已有醉意”,此言不虚。他在书的《代序》中还记下了这本书的一场不寻常的遭遇:“今年年初,在广州火车站,小偷竟毫不畏惧,当面把我的皮箱抢去。若我真有点侠气,准能把他镇住。更令人气愤的是,皮箱里恰恰装有我为撰写武侠小说论著准备的资料及部分草稿。”回到北京,友人为他拟了副对联,上联是“车站遭劫平原君恨不早养士”,下联则无论如何凑不好。平原先生感叹:“可惜此‘平原’非那‘平原’,既无财力养士,又无武功御侮,唯一的能耐是回家多读两部武侠小说。”

《大书小书》(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有关书的品评。何谓大书、小书?陈平原在《后记》中交代:“俗云:人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相形之下,书店里出售的、图书馆里收藏的、千万学子日夜捧读的,当然只是小书。”“借小书读大书(或反之),已成了千古文人读书阅世的通则。”全书分“漫说文化”“东游偶录”“人生事”“逛书摊”“读书俱乐部”“学术随感录”六辑。“逛书摊”一辑“记录当初买书归来后‘翻书’的印象,不是正式的书评。随手拈来,信口开河,不作进一步的展开与论证”。(《小引》)卸下学者的盔甲,放松了笔墨,意态更为洒脱。读这些性情文字,自有一种悠闲的意趣。全书说的都是专业范围以外的读书,更能体现书本与人生,也即小书与大书的关系。平原君为藏本的题字是:

此乃吾小书第二,文章略为整齐,印刷装帧也还不错,可惜校对不精,遗憾之至。

既是“小书第二”,自然有“小书第一”。“第一”,就是《书里书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为“学术小品丛书”十种之一。48开小本,小巧精致。文章按“买书”“读书”“品书”“评书”四类,约略分为“京华买书记”“江南读书记”“青灯梵呗话小说”“域外旧籍觅新话”四辑。这是一本书话集,集前作为代序的《杂谈书话》是一篇议论精辟的妙文。平原先生不仅考察了现代书话从题跋起家的路径由来,而且重点评述了周作人书话的独特成就。他认为,书话“之所以称为‘书话’,而不是‘书评’或‘书论’,除取其包含散文因素外,更取其写作时的潇洒闲适心境。如老友神聊,夫妇闲话,尽可无拘无束,无始无终。”“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应该是其看家本领。”这些,实在是深得书话三昧的器识和洞见。我的《书里书外》是藏书中陈平原的第一本书,平原君也有题字。但是,去宾馆取书的我的同事骑自行车到家,发觉车筐里的书少了一本,丢失的正是《书里书外》。平原先生听说之后,说北京家里还留有几册,再寄一本吧。后来,收到他惠赠的书,题字仍然写在扉页:

书有书的命运。小书既已出逃,料想早已“白日飞升”。补上一册,虽不及往昔之曾经摩挲,毕竟聊胜于无。

在平原(外四首) 第10篇

我在平原

看安详的宅院

就像你在世时的脸

蒿草一茬又一茬

长驱直入的北风在刮

二十年了我已年过半百

来此相守还会有几年的时光

为母亲在这里挡风的

是夏季的玉米

冬季是我们的心——

为我们挡一辈子风寒的

是母亲慈祥的容颜

普陀山上的香樟树

在普陀山去普济寺

我没想到会遇到那些高高大大的香樟树

三百年 七百年

她没有日月的雕琢

只有年轮的威严

枝丫触动着蓝天上的白云

在通往菩提的路上

静静地有祈求的目光 朝圣的脚步

站在她身旁

我不愿再离开半步

她无拘无束打开臂膀拥抱蓝天的样子

也打开了向她祈求庇护遮荫的那双眼睛

在崇明岛看天 看湖

和朋友看知青林

看几十米高的水杉

一片片云层

在树梢上流动徘徊

从一片树的幼年到成年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

知青林和静静的湖水

在崇明岛

我不是遇见了知青林

是我遇见了像湖水一样平静的人

面对众多的喧嚣

他们肯低下自己的头

海的印象

当我初次见到了大海

他浩瀚和苍茫的无边无际

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站在岸边大海俯伏在我的脚下

我倒在波涛起伏的海水里

真想永远都不再起来

其实 这就是大海

一直以甘居人下的姿态征服着天下

也征服着君临万物的天堂

又一片桃花开了

暖春

那一片桃林——

早已憋了红红的桃蕾

向大地敞开了胸怀

我无法拒绝阳光和桃花

那肆意铺展的姿态

让我睁开眼睛是桃花 闭上眼睛还是桃花

以及 粉红和粉红的重叠——

我知道今年的春天 来得有些晚

也知道 今年的桃花开得比去年的那片更鲜艳

桃花重叠的背景啊

平原水库筑坝技术及防渗 第11篇

平原水库一般为均质土坝, 土料选用当地黏土或粉质黏土, 但由于平原水库土坝设计断面较大, 还需用大量的外运土。往往水库库区表层黏土或粉质黏土厚度较薄, 下部为渗透系数较大的粉细砂, 厚度较厚, 因而上部的黏土不能全部取走, 否则细砂出露, 水库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渗漏问题。天然土壤是既复杂而又多种多样的材料, 在大体积筑坝中, 首先选的是分布广且价格低廉的当地土料。但是, 某些地方的土料全部或部分不符合筑坝的要求, 也是常见的。因此, 设计者的责任在于针对坝址附近所找到的土石料的性质进行合理的设计, 根据其特点可置于坝体的不同部位, 必要时, 也可采取一些工程措施, 来解决某些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变土壤的性质, 包括化学的、热的、机械的和其他的方法。但必须认识到每一种方法只能适用于某些种类的土壤。对不同土壤的改性方法如表1所示。

许多工程根据其土料的实际情况, 由过去采用纯细粒土作防渗料, 而走向以砾石土或软岩风化料作防渗料。一般来说用粉细砂石修筑均质土坝, 其渗透系数指标不能满足工程渗流稳定的要求, 但是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是可以达到设计要求的。粉细砂内摩擦角为30°左右, 高于一般的粘性土, 关键是如何提高其黏聚力。国外通过一些工程措施, 对砂土进行改性后, 甚至可以作为心墙土石坝的防渗心墙。如德国拜恩州东北部弗尔兹河上的1号心墙坝, 坝高31.6m, 因弗尔兹坝区土料缺乏, 心墙土料只能用基岩风化而成的残积粉砂。粉砂作为防渗体渗透系数就偏大, 抗冲刷能力不强, 即使心墙所承受的水力梯度不大, 心墙两侧也要设置较厚的反滤层。但因土料不足, 心墙只能采用较薄的断面, 而且坝区附近反滤料也不足。总之, 由于坝区附近的天然土石料不能满足坝体抗渗要求, 为加强心墙的防渗能力, 而采用了水泥土心墙。

针对无粘性土筑坝需要很缓的下游坝坡这一点, 国内外也有许多专家对粉细砂土进行改性研究, 上述的掺加水泥是一种方法, 其他有掺加黏土、粉煤灰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都是弥补粉细砂料中粉粒组 (0.075~0.005mm) 和易粒组 (<1.00mm) 不足的问题, 从而提高杨细砂的黏聚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土工合成材料应用领域广阔, 特别是利用水工合成材料进行土体加筋技术已在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建筑工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支挡结构、陡坡和软基加筋三个方面。因此, 可使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粉细砂技术修筑土坝, 或用土工合成材料进行软基处理。

2 平原水库的特点

平原水库是相对于山丘水库而言的, 其一般位于大江、大河下游冲击平原地区, 如我国松嫩平原。这类地区地质的普遍特点是表层为黏土或亚黏土, 下部为砂土。由于这些地区距离海岸较劲, 大部分为低洼易涝盐碱地。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区域地质等影响, 平原水库相对于山丘水库有其独特的特点。

2.1 围坝轴线较长。

平原水库多为封闭多边形, 与山区水库相比较, 其围坝轴线要长的多。

2.2 地质条件较差。

平原地区一般为冲积或洪积地层, 对平原水库的建设而言, 所处地理位置基本无选择性。

2.3 需水水头较低。

考虑水库渗透稳定、围坝坝坡稳定、抗震设防、坝后浸没及库内蒸发等多方面因素, 目前所建的平原水库蓄水深度一般在5-15m。随着设计手段, 施工技术等的发展与提高, 平原水库的蓄水深度也逐渐加深。

2.4 筑坝土料较差。

为尽量减少耕地占用, 保护国土资源, 平原水库多建在荒坡、废河道、盐碱地等处, 且筑坝土料多取自库内, 因此, 筑坝土料条件较差, 多为粉土、砂土、粉细砂、砂壤土或裂隙黏土等。

2.5 蒸发量较大。

平原水库蓄水深度较浅, 水面积大, 蒸发量较大。

3 平原水库防渗技术问题

水库渗漏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库的正常运行, 将严重的危及水库土坝的安全。由于平原水库位于江河下游冲积平原, 表层为黏土或亚黏土, 厚度较薄, 下部为粘细砂, 渗透较大, 厚度较厚。因此, 平原水库易出现渗漏问题。解决平原水库渗漏问题, 必须采取工程措施。一般来说.平原水库所处地区, 不透水地基埋深较深, 如采用封闭防渗工程措施造价高、施工难度大。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是采用增加渗径的方法, 如采用高压喷射灌浆、垂直铺塑防渗、射水法地下连续墙等技术。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地基处理技术, 它可以加固软土地基, 建造地下连续墙以达到防渗的目的。它是利用工程钻机造孔, 将高压喷射灌浆管置于预计的地基加固深度、然后使浆管按设计要求慢慢上升或边升边转。管下端的高压水细流射流, 对地下土层进行切割。与此同时, 预先配制好的浆液, 由喷浆嘴喷出, 使被扰动的浆体与浆液混合, 凝聚固结。这种凝结的混合体被称为固结体。每孔所喷射成的固结体的形状, 可以是板状或圆柱状。每个孔的固结体相交, 便形成地下连续路。固结体的强度可达l-12MPa, 是理想的承载体或防渗体。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适合在平原水库地下渗流流速较低的情况, 蓄水库蓄水后, 水库渗流流速较大, 用此方法进行防渗加固施工, 其难度较大。

垂直铺塑技术主要是采用开沟造槽设备构筑地下连续沟槽, 将防渗土工膜垂直铺入槽内形成连续或封闭的防渗结构, 用以防止地基及水工建筑物产生管涌等渗透破坏的一种施工技术。

因其具有应用前景广阔、防渗效果好、施工速度快、操作简便易行、造价低廉等优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部分省市对该技术在水利工程上的应用都先后开展了-些研究, 研制并开发出各种形式的开沟造槽设备, 如锯槽机、链条机、射水开槽机等, 其工作方式有旋转式、往复式和压力式等。国内许多平原水库进行了垂直铺塑防渗工程。射水法建造地下连续墙技术是利用密集的高速水流将土石颗粒带出地面, 并依靠一个特制的成型造孔装置将高速水射流冲击地基土壤, 将其破碎成为悬浮的土块或颗粒后, 依靠快速流动的水流将其带出地面, 同时, 一个特制的成型造孔装置将被高速水射流形成的不规则的孔洞切成所需要的形状, 在所切成的孔洞中灌入事先配制好的防渗材料, 如此一个个孔洞相互连接便成为连续地下防渗墙。

摘要:首先分析了平原水库筑坝技术问题, 详实地介绍了平原水库的特点,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防渗研究的动态及防渗处理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平原水库,筑坝技术,防渗

参考文献

[1]陈古良.双溪水库风化石碴筑坝防渗技术简介[J].四川水利, 1997 (1) .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情况下一篇:项目融资警惕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