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杉木范文

2024-07-21

人工杉木范文(精选8篇)

人工杉木 第1篇

一、碳汇、碳源的一般性概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CO2作为最重要的一种温室气体,其源和汇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进行的大尺度的碳平衡研究已被广泛用来分析国家和地区、生物群落和经济区的碳状况,但由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导致这种计算结果很不一致。森林作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生物量和NPP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86%和70%,土壤碳素贮量约占世界陆地土壤总碳库的73%。国外对森林物质生产和CO2同化量的测定起步较早,特别是在温带及暖温带的针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中作了较多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温带森林和北方森林起着CO2“汇”的作用。对一个系统来说,其源、汇功能决定于源的功能强还是汇的功能强,汇或源的过程则是一段时间内的变化。IPCC.(1996)将汇定义为任何能够把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期物从大气中清除的过程、活动、机制等。一个源,如果满足在一个给定时间段流出比流入的碳多而且相关系统是净为大气增加碳。近几年来,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逐渐开展,也取得了一些研究结果。本文结合碳汇、源概念,对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海拔高度、不同产区杉木人工林地碳平衡进行分析。

二、不同季节的杉木林土壤碳平衡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包括输入与输出两个过程,输入与输出的差值即为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NEp),若NEp为正,表明生态系统是C02的汇,若砚P为正为负,则是CO2的源。碳的输入主要是植被对C02的固定,输出包括群落呼吸、凋落物和士壤有机碳分解释放CO2。随着季节的变化,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土壤CO2释放量是不同的,春季到夏季,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土壤CO2释放量在逐渐增加,说明春季到夏季阶段,杉木林土壤生态系统主要是向大气释放CO2,土壤是碳源。夏季到秋季,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CO2,释放量逐渐减少,说明夏季到秋季阶段,杉木林土壤生态系统CO2输入大于输出,土壤主要是碳汇。从秋季到冬季,杉木林土壤生态系统CO2输入仍然大于输出,土壤依然是碳汇。从冬季到春季,杉木林土壤生态系统CO2输入小于输出,土壤变为碳源。在季节变化的某个时间段,有机碳的固定和释放可能相等,源和汇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三、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碳平衡分析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杉木林分年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CO2释放量逐渐减少,杉木林土壤生态系统形成较为稳定的碳汇。一般来说,在现行的经营水平下,5年生的杉木林基本郁闭,林分内光照逐渐减少,林下枯落物也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碳逐渐增加,CO2释放量逐渐减少,土壤微生物分解腐殖质固定为有机碳,固定的有机碳有可能大于呼吸释放的有机碳,这个阶段土壤是碳汇。

四、不同产区杉木林碳平衡分析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中心产区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大于一般产区和边缘产区,而土壤C02释放量则小于一般产区和边缘产区,表明就杉木林分土壤生态系统来看,作为固定大气C02的碳汇,杉木中心产区的功能大于一般产区,一般产区大于边缘产区。

五、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分析

杉木人工林栽培的整个过程包括了采伐迹地的清理、整地、造林、幼林抚育、间伐、主伐等阶段,在其一系列经营措施过程中,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经历了由源变为汇、又由汇变为源,或者由汇变为源、由源变为汇的交叉过程。

从采伐迹地的清理至造林,杉木林地裸露,加之传统的炼山,整个生态系统只有土壤的呼吸作用而向大气输出C02,系统基本上不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向系统内输入C02,在该阶段,杉木生态系统作为碳源而存在。因此,在该阶段,尽可能降低土壤碳的损失,如在清理采伐迹地过程中不进行炼山等,是减少杉木生态系统向大气输出C02的重要措施。在幼林阶段,由于林分尚未郁闭,加之幼林抚育产生的水土流失等因素,杉木林土壤生态系统碳含量不断下降,并由于林地裸露,土壤呼吸作用较为强烈,此时的杉木林土壤碳输出大于输入,土壤为碳源。但由于此时地面上的幼林不断生长而固定C02,整个杉木林分生态系统碳的输入和输出由地面的杉木固定大气中的C02和土壤向大气输出C02之间的平衡而定,如杉木幼林固定大气中的C02大于土壤向大气输出的C02量,此时整个杉木生态系统就为碳汇,反之就为碳源。因此,在杉木幼林阶段,尽可能降低杉木幼林抚育的破土面积,提高杉木林地的植被覆盖,是早日促使杉木生态系统形成碳汇的重要途径。林分郁闭后,林地土壤有机碳不断增加,土壤呼吸强度逐渐下降,加上林地植被固定C02的能力不断增强,杉木生态系统逐渐形成稳定的碳汇。

总之,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各国森林的覆盖率来维系人类生存发展之必须,同时要重视人工林地碳平衡对整个森林系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玉梓,樊后保,李燕燕,刘文飞,高春芬.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02).

[2]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杉木纯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比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05).

[3]汪思龙,黄志群,王清奎,于小军.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05,(03).

[4]张文祥.洋口林场杉木人工林材种出材率表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02).

[5]张文祥.杉木人工林数量化优势高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03).

人工杉木 第2篇

关键词:杉木;修枝;间伐;林木生长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121-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具有生长迅速、产量高等特点,能适应干旱贫瘠的生境,在中国南方林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福建省是中国杉木主产区,杉木人工林面积大,但总体林分质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程朝阳、陈孝丑等曾对杉木幼林不同修枝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2-3],认为高强度的修枝不利于杉木的生长,但能提高木材质量。郑婴[4]对20年生的杉木研究表明,间伐能提高杉木的生长。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通过对中龄林修枝和间伐试验,研究二者作用下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为科学培育杉木速生优质材提供参考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安溪县白濑乡上格村7-3小班,东经118°2′44″,北纬25°17′11″,海拔310~425m,坡度24°,Ⅲ类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年均温19.5℃,年均降水量1 800mm,无霜期330d。山地红壤为主,少有黄红壤,土层较厚。前作为马尾松纯林。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林分营造于1995年2月,初植密度2 505株·hm-2,杉木用苗为省洋口国有林场第一代种子园良种。造林后第1、2年各抚育锄草2次、追肥1次,第3、4年各进行抚育劈草2次,2009年进行一次修枝和间伐。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间伐(保留密度为1 305株·hm-2)、修枝(强度为树干高度的40%)、间伐+修枝(保留密度为1 305株·hm-2、修枝强度为树干高度的40%),并且以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间伐对象为被压木、生长不良、弯曲、结巴多的个体。2016年2月进行样地调查,在林分中部,在同一等高线上,每个处理各设置3个样地。样地规格为20m×20m,样地内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树高、胸径。杉木单株立木材积估算[5]:V=0.00005877042D1.9699831H0.89646157。

3 结果与分析

3.1 修枝和间伐对杉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杉木的树高以间伐+修枝处理的最高,为14.5m,比对照高出9.8%,其次是间伐处理为14.3m。通过方差分析可知,间伐+修枝、间伐与修枝、对照的差异极显著,修枝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只进行修枝对杉木树高生长不明显,间伐能明显促进高生长,但如果修枝与间伐相结合,一样能促进杉木的高生长。

3.2 修枝和间伐对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杉木的胸径同样是以间伐+修枝的处理为最大,达到17.7cm,比对照高出13.5%;间伐处理的效应是对照的111.5%,达到17.4cm;单单进行修枝处理,平均胸径为对照的99.4%,说明修枝可能引起抑制杉木径生长。通过方差分析可知,修枝与对照胸径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修枝与对杉木的生长影响不大;修枝+间伐处理、间伐处理与对照处理胸径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间伐+修枝处理与间伐处理胸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间伐对杉木的径生长影响明显,修枝可能对杉木的径生长影响产生抑制作用,但修枝与间伐相结合,可以促进杉木的径生长。

3.3 修枝和间伐对杉木材积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杉木单株材积最好的为间伐+修枝,达到0.185 7m3,比对照的高出39.5%,其次是间伐、修枝,对照最小。方差分析可知,修枝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修枝+间伐与间伐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可见,修枝对杉木中龄林的影响还未得到体现,间伐能有效促进杉木高径生长,提高单株材积;修枝与间伐相结合,能明显地提高林木蓄积,可作为培育杉木优质大径材的措施之一。

3.4 修枝和间伐对杉木质量的影响 中大径材在林分中的比例是林分质量的重要表现。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杉木径阶分布的影响较大。其中以间伐+修枝处理的中大径材含量最高,两者合计达57.5%;其次是间伐处理,中大径材含量占到53.6%,修枝处理的中大径材含量也有44.9%。从表2还可以得出,修枝处理能有效改善林分质量,与对照区对比,小径材减少了8.2%。这说明,间伐是提高林分质量的重要措施,间伐与修枝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大径材的比例。因此,间伐+修枝可以作为培育杉木优质材,特别是无节材的有效手段。

4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对21a生的杉木试验林调查分析表明,间伐+修枝能明显促进杉木的高径生长,树高、平均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14.5m、17.7cm和0.185 7m3,比对照的分别高出9.8%、13.5%和39.5%。因此,间伐且修枝可以作为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措施选择。

(2)仅仅对杉木进行修枝处理(强度为树干高度的40%),对杉木的高生长影响不显著,胸径反而出现负增长。说明中等强度的修枝可能抑制杉木的生长,这与陈孝丑等的研究接近。

(3)不同处理对杉木径阶分布的影响较大,其中以间伐+修枝处理的中大径材含量最高,两者合计达57.5%,因此可以作为培育杉木优质材,特别是无节材的有效手段。

(4)张钦[6]对不同修枝强度对杉木无节材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修枝4a后杉木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而下降;林长安[7]开展了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间伐促进了杉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可见,修枝、间伐措施对杉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5)本文针对间伐+修枝处理对杉木生长及出材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间伐+修枝可以有效地促进杉木的生长,提高杉木木材质量。但如何选择间伐强度、修枝强度,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最佳的培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新妥.杉木人工林地力和养分循环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12(3):264-275.

[2]程朝阳.杉木人工林无节材培育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5):530-534.

[3]陈孝丑.修枝对杉木幼林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3):46-52.

[4]郑婴.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福建林业勘察设计,2004(1):4-7.

[5]郑仁华,苏顺德,肖晖,等.杉木优树多父本杂交子代测定及母本选择[J].林业科学,2014,50(9):44-50.

[6]张钦.不同修枝强度对杉木无节材生长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3,121(10):13-16.

杉木无节材人工修枝技术初探 第3篇

目前杉木人工林的经营普遍没有采用修枝, 杉木材出现不少节子, 造成木材质量下降、影响美观等问题。人工修枝作为一项基础性营林措施, 可以有效改善林木的木材缺陷、干形和材质, 提高木材利用率。杉木自然整枝能力一般, 但具有生长速度快, 修枝切口的愈合速度较快等生物学特性, 通过人工修枝可将杉木定向培育成为大、中径级无节优质木材, 为我国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一、人工修枝的生物学原理

人工修枝就是在树木幼年期剪去树干上的枝条, 使其后生成没有节子的无节木材。枝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首先满足其自身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 之后将剩余的有机物传输给树木的其他器官 (干、根) 。如果枝条不再为树干输出有机物的话, 也就对树干的生长无任何贡献, 这种枝条一般称为“非功能枝”。

人工修枝过程中, 当枝条从树干上剪去后, 新生长的形成层将覆盖断桩, 其后将产生没有节子的木材。它的过程就是树干形成层不断向外分裂韧皮部, 向内分裂木质部, 把树皮向外推移, 当形成层位置移到和枝条切口处同一水平面上时, 树干形成层便向切口表面延伸, 逐渐把切口面封闭起来。修枝切口的可塑性物质从树干流出, 形成短的膨胀环。这种膨胀环逐渐向上生长把切口包被起来, 并形成漏斗状的凹穴, 然后由膨胀环形成层扩展, 逐渐把切口处凹穴封闭起来。一般, 可以将“非功能枝”的上限高度确定为人工修枝的下限, 它是优化木材质量和不明显影响树干总材积生产量之间的一个折中高度。除了去除树干下部的非功能枝外, 人工修枝还可以去除自然整枝后不易从树干上脱落的死枝, 而死节对木材质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活节。

二、人工修枝对培育杉木无节材的影响

(一) 人工修枝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人工修枝对杉木生长的影响因不同的林分密度和修枝强度有所差异。修枝的强度是以修枝木主干的直径为标准来确定的, 即以树干直径达到修枝强度标准的部位为修枝基准, 修除基准以下树干上着生的所有枝条。研究表明, 在较小的林分密度900株/hm2和1200株/hm2条件下, 杉木修枝木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接近或好于未修枝木。不同修枝强度, 对杉木胸径、材积生长影响显著, 对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总体上看, 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 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均呈下降趋势。在较弱的修枝强度12 cm和10 cm条件下, 修枝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均接近甚至高于未修枝。

(二) 人工修枝对杉木材质的影响

1. 人工修枝对杉木干形的影响

对杉木干形的影响主要包括:尖削度、圆满度和枝下高和形率。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和修枝强度的增大, 有利于降低杉木树干的尖削度, 改良杉木的干形;采用中、弱度修枝和较大的林分密度有利于提高杉木树干的圆满度;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 枝下高呈上升趋势;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和林分密度的减小, 杉木的形率呈增大趋势, 说明较大修枝强度和较小的林分密度有利于改良杉木干形的通直程度。

2. 人工修枝对杉木节子的影响

节子 (死节和活节) 是影响木材外观等级的主要因素。人工修枝对杉木无节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未修枝木的无节材比例明显低于修枝木。研究表明, 随着林分密度减小和修枝强度的增大, 无节材呈上升趋势。杉木人工修枝10年后, 采用较小林分密度 (900株/hm2和1200株/hm2) 和强度修枝强度 (10 cm、8 cm和6 cm) 的无节材比例可达20%-25%。

(三) 人工修枝对杉木林下植被的影响

人工修枝可以显著提高杉木林下植被的盖度, 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 杉木林下植被的盖度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 人工修枝后可增加杉木林下草本和灌木植物的数量, 减少藤本植物的数量。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 林下草本植物种类呈增多趋势, 而灌木和藤本植物的种类则呈减少趋势。另外, 杉木修枝后林下植被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同时不同的修枝强度还可以改变林下植被群落各物种的重要度, 对物种优势种的更迭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人工修枝关键技术

(一) 杉木林分的选择

进行杉木无节材培育的林分, 其林地的立地条件应尽量选择地位指数高的林分, 若林地的立地质量不高, 可以通过前期施肥来弥补。选择杉木的林龄一般为5~10 a的中幼龄林, 这样杉木进入速生期后, 林木的主干部分能够形成较多的无节用材。林分的密度控制在1200株/hm2左右为宜。

(二) 修枝强度

不同的修枝强度对杉木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 杉木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均呈下降趋势都显著下降。从修枝效果和杉木生长两方面考虑, 一般以10 cm修枝强度为最好, 杉木修枝的次数和时间间隔至少保证每年进行一次修枝。修枝截止至杉木枝下高7m处停止, 即可达到制材要求。

(三) 修枝方法

正确的修枝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杉木人工修枝一般采用齐树干截枝法, 这种方法切口愈合较快, 形成木材节疤少。修枝工具必须锋利, 以免修枝时带皮, 损伤杉木皮层, 影响生长。修枝时, 要先从枝条下方向上砍、锯, 再从上方砍、锯断。修枝切口应尽量保持平整, 与树皮平齐, 切勿形成“凹”形或“凸”形切口。

(四) 修枝时间

修枝时间应在晚秋或早春为宜, 此时树液停止流动或尚未流动, 不影响修枝林木的生长, 同时能够减少木材变色现象。

四、讨论

对杉木进行人工修枝处理是一项有着广泛增值空间的有力措施, 它能够有效的提高杉木的木材质量和加工利用率, 使杉木人工林的栽培达到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效益。

各地地理环境不同, 人工修枝技术的实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 是否进行修枝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如经济和社会因素。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杉木无节材人工修枝技术, 这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程朝阳.杉木人工林无节材培育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 (5) :530-534.

[2]史振华.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6.

[3]张群.人工修枝对提高杉木木材质量影响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4]邹绍荣.杉木无节材人工修枝培育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05 (3) :19.

杉木人工林林下更新试验研究初报 第4篇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目前,随着杉木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阔叶林面积锐减,杉木同龄单层林带来的生长量下降、病虫害加剧等生态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2]。因此寻求维持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以保证杉木人工林的持续速生丰产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成为当前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大面积人工纯林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为了扭转人工纯林单一造林的经营模式,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克服人工纯林弊端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当今林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工复层林结构较复杂,稳定性较强,能持续发挥森林效益,充分利用空间,培育市场需要的优质木材(年轮窄、致密均匀),交替生长收获可增加收益,还具有维持地力、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多种优点和公益机能等,是克服人工纯林弊端的有效途径。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以柳杉、扁柏和落叶松等为代表树种,开展复层林培育和经营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该研究领域中已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我国在人工复层林培育与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存在着许多空白[3,4,5,6]。因此,人工复层林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设置试验地,研究了4种不同保留密度下杉木人工林林下更新形成复层林的生长状况,探索营造杉木人工复层林技术的可行性,为改变杉木传统的单一栽培模式,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河墩工区34大班3小班的一片32年生杉木林中。试验林分于2009年下半年按照试验设计进行疏伐或皆伐,2010年2月在林冠下用1年生杉木苗营造杉木林。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布置固定标准地。设置4个区组,每个区组5个小区(疏伐后将分别安排5个处理:疏伐保留密度75株/hm2、150株/hm2、225株/hm2和300株/hm2及皆伐对照),共设20个小区,小区形状为正方形,面积666.67m2,标准地的4个角均打下水泥桩并作标记。于2009年下半年按照试验设计进行疏伐或皆伐,2010年2月在林冠下用1年生杉木苗营造杉木林。

3.2 调查方法

造林后当年的年底(2010年底),使用罗盘仪、皮尺等工具对试验地的每株杉木(老树和幼树)进行生长量调查和位置的测定,并将每株树的位置坐标输入计算机中,作为计算任意两株树距离的依据。

造林后2年(2011年底)进行杉木试验林分生长调查,包括老树和更新的幼树的树高、胸径(幼树为地径)、冠幅,造林后第1年的成活率。调查时杉木幼树为2年生。

3.3 数据处理方法

试验后1年,由于遇到风灾,一些保留的大树被刮倒,因此试验地实际保留的大树密度与设计相比偏低,这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

将20个试验小区的杉木生长数据进行汇总整理,老树和幼树分别计算平均胸径或地径(几何平均数:即每株树胸径的平方和除以总株数,再开二次方)、平均树高(算术平均数)和密度。

以试验小区为单位,将汇总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的数据表中,每行存放1个小区(共20个小区),每列存放1个变量(处理号、地径、树高等),依次执行菜单Analyze、General Linear Model、Multivariate,将“幼树地径”、“幼树树高”选入Dependent variable框中,“处理”选入Fixed factor(s)框中;点击Model子对话框,在Specify Model选项中选Custom,在Build term(s)下拉列表框中选Main effects,再用黑色箭头将“处理(F)”选入右侧的model框中,点击Continue;点击Post Hoe子对话框,用黑色箭头将“处理”选入右侧的Post Hoe tests for框中,在Equal Variances Assumed复选框中,勾选S.N.K,点击Continue;最后点OK,则程序给出方差分析和S.N.K多重比较结果。

4 结果与分析

20个试验小区的杉木生长数据整理结果见表1。

表1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计算结果列于表2、表3。

注:处理1、2、3、4和5分别表示杉木疏伐后保留75株/hm2、150株/hm2、225株/hm2、300株/hm2和皆伐后更新,下同。试验后1年,由于风灾,一些保留的大树被刮,导致实际保留密度与设计相比偏低。

从各处理生长量平均值上看,除了第2处理(老树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05~135株)的幼树地径最大外,幼树生长量有随着老树保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表3、图1)。

注:以上不同处理幼树地径数据两两间未出现相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

老杉木每公顷保留密度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的林下杉木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97.19%、94.94%、90.45%和84.83%,平均地径分别为对照的96.23%、109.12%、96.23%和80.8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P=0.006<0.05),在复层林中以杉木老树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05~135株处理的林下更新杉木生长为最好;但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P=0.199>0.05)。

S-N-K(Student-Newman-Keuls)法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处理4(老树保留密度为300株/hm2)的林下更新杉木幼树的地径显著小于处理2(老树保留密度为135株/hm2)和处理5(对照),而不同处理其余的地径值和所有的树高值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3)。

5 结语

不同的老树保留密度(75~300株/hm2)对林下人工更新的2年生杉木幼树生长有一定影响。除了第2处理(老树保留株数为135株/hm2)的幼树地径最大外,幼树生长量有随着老树保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老杉木每公顷保留密度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的林下杉木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97.19%、94.94%、90.45%和84.83%,平均地径分别为对照的96.23%、109.12%、96.23%和80.82%。

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杉木老树保留株数为105~135株/hm2处理的林下更新杉木生长为最好;但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处理4(老树保留密度为300株/hm2)的林下更新杉木幼树的地径显著小于处理2(老树保留密度为150株/hm2)和处理5(对照),而不同处理其余的地径值和所有的树高值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3)。

试验后1年,由于遇到风灾,一些保留的大树被刮倒,因此试验地实际保留的大树密度与设计相比偏低,这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不同的老树保留密度(75~300株/hm2)对林下人工更新的杉木幼树生长的长期影响以及老树本身生长趋势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测。

摘要:为研究杉木人工林林下更新技术,选择了一片32年生杉木林设置固定观测试验地,对其采用4种不同疏伐强度(每公顷保留株数分别为75株、l50株、225株和300株)处理,随后采用1年生杉木实生苗在林冠下进行造林更新,形成复层林,同时设置对照(皆伐后造林更新形成单层林)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老杉木每公顷保留密度为75株、l50株、225株和300株的林下杉木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97.19%、94.94%、90.45%和84.83%,平均地径分别为对照的96.23%、109.12%、96.23%和80.82%。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杉木老树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05~135株处理的林下更新杉木生长为最好;但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杉木,林下更新,复层林,生长

参考文献

[1]俞新妥.中国杉木90年代的研究进展I.杉木研究的特点及有关基础研究的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1):86~95.

[2]俞新妥.杉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杨惠强,朱炜,李宝福,等.杉木人工复层林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1999,26(2):11~14.

[4]刘东兰,郑小贤.人工复层林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1999,12(2):24~27.

[5]潘国兴,贺明.皖东松树纯林与复层混交林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4,5(4):342~348.

富宁县人工杉木抚育技术及措施探讨 第5篇

富宁县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较大, 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充足, 且土壤肥沃, 适宜林业发展, 具有丰富的树种资源。近年来, 富宁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认真组织实施了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 就林业产业发展而言, 尤其在森林抚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同时, 对人工杉木抚育技术进行了创新, 推动了人工杉木培育工作的有序发展。富宁县在林业发展中, 在林业管理水平、林业用地和经营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突破性成效, 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的森林抚育措施, 通过透光伐、生长伐、割灌除草、综合抚育等抚育方式对人工杉木进行抚育, 以此推进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有效开展, 从而更好地推进富宁县林业产业的发展。

2 富宁县杉木的经营基本情况

富宁县隶属于云南省文山州, 下辖13个乡镇。富宁县地形复杂, 主要以山区为主, 山区占到了总面积的96%, 其森林资源丰富, 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左右, 全县林业发展迅速, 森林覆盖率可达40%以上。富宁县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降雨充足, 基于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 富宁县成为云南省人工杉木培植的重要基地之一, 据上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统计, 富宁县人工杉木面积达15万hm2。因而, 人工杉木的培育成为富宁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 对人工中、幼龄林的抚育成为杉木培育的重要措施。以2015年度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为例, 全县实施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面积达2000hm2, 抚育对象均为人工杉木林, 采伐量多达3万株。通过实施森林抚育后, 杉木的生长成效比较明显, 杉木长势较好。

富宁县的杉木经营主要是杉木的培育, 其在富宁县林业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对人工中、幼龄林的抚育是杉木培育的主要保障, 为杉木经营提供有效的发展途径。但是在抚育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的缺失, 导致杉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增多, 杉木质量较差, 最终影响杉木的经济价值。面对这样的现状, 提升杉木抚育的整体水平, 加强对人工杉木抚育的技术指导, 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人工杉木抚育技术, 对富宁县杉木的种植发展具有意义重大。

3 富宁县人工杉木抚育技术及措施探讨

结合富宁县杉木生长特性和当地自然环境, 笔者将对适宜富宁县人工杉木生长的抚育措施及技术进行分析。

3.1 透光伐

富宁县土壤肥沃, 土层较深, 杉木生长状况良好, 但是公顷植株数较大, 并且杉木的正常生长受到杂草或其他树种影响, 肥力供给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采取透光伐措施对人工杉木抚育, 其主要目的是除去形成一定遮挡的杂质类树木, 并对周围杂草进行相应的处理, 以此保证杉木生长环境的优越性, 改善其生长空间, 促进其快速生长。其具体措施如下, 在透光伐抚育方式中要遵循“间隔匀称, 除劣保优”的原则, 在这个过程中去除有害或者植株过密的树木。可采用带状抚育技术, 将杉树林分为若干地带, 并在每个带状区域内进行林木抚育, 富宁县气候适宜, 土壤肥沃, 可设置南北向条带, 保证杉木幼林接受充足的光照。如果林地处于山地陡坡, 则条带设置方向与其等高线平行, 以此防止水土流失。此外, 在抚育过程中也可配合相关化学药剂的使用, 比如二路苯氧乙酸等, 采取叶面喷洒或者涂刷的方式, 去除杂草、蔓藤或者其他杂树。在此次抚育后, 每公顷植株数为2100~3500株之间, 郁闭度不低于0.70。

3.2 生长伐

生长伐对人工中龄林杉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此抚育方式后可以对林分密度给予及时调整, 以此缓解杉木与杉木之间生长的压力, 给杉木生长以充足的营养空间, 对培育大径材杉木具有重大意义。在抚育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程, 合理规划植株密度、公顷保留植株数及保留郁闭度等指标, 并在这一指标的参照下, 将杉木定位目标树, 伐除其他干扰树种, 并对杉树自身进行分类与修剪, 将过密或者生长出现问题的杉木进行砍伐, 给优质杉木留以充足的生长空间。在实施生长伐后, 每公顷植株数为1200~2500株, 郁闭度高于0.70。

3.3 割灌除草

由于富宁县雨热同期, 降雨充足的特点, 导致当地灌木及杂草的生长迅速。人工杉木在林分郁闭前, 杉木的生长速度与周围灌木及杂草形成了竞争, 当灌木及杂草的高度超过幼龄杉木时, 会对幼龄杉木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需要进行割灌除草。在进行割灌除草时, 要综合分析杉木周围的灌木及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等因素, 采取人工割除和机械割除相结合的措施, 清除阻碍杉木生长的各类灌木及杂草, 一般只需割除杉木周围1m范围的灌木及杂草, 避免全面割除造成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同时, 在割灌除草过程中, 要进行培埂、扩穴, 以促进幼树的正常生长。最后, 在进行割灌除草抚育方式时, 针对富宁县的山形、土壤及植被分布等特点, 要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 要注意保护珍稀物种, 并在夏季作业。

3.4 综合抚育

上述是针对富宁县比较典型的中、幼龄林杉木的措施, 然而针对情况复杂、林中有空带、幼树树枝茂盛、枝条妨碍周围杉木生长、单一抚育方式无法达到抚育目的的杉木林分, 可以实行森林抚育方式的配套组合, 采取综合抚育措施, 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综合抚育可以将修枝、割灌除草、补植、施肥等方式同时实施, 避免单一抚育方式无法达到培育健康稳定的杉木。综合抚育措施应当同时实施, 避免分头作业。

4 结语

富宁县人工杉木种植面积较广, 对人工杉木的培育是时势所趋, 抚育是人工杉木培育的重要环节, 因而对富宁县人工杉木抚育技术进行相应的探究, 对将来富宁杉木的培育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富宁县实际情况, 注重培育稳健的森林, 同时考虑防止水土流失, 并坚持保护护生物多样化及保护珍稀物种的原则, 通过对透光伐、生长伐、割灌除草及综合抚育等措施的分析, 旨在提高富宁县人工杉木的抚育技术。科学的森林抚育技术及措施将对富宁县杉木的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富宁县的林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指出了富宁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认真组织实施了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 特别是从人工杉木抚育工作着手, 在抚育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简要阐述了富宁县人工杉木的经营基本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对富宁县人工杉木抚育技术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富宁县人工杉木的经营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富宁县,人工杉木,抚育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贾亚运, 周丽丽, 吴鹏飞, 等.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多样性[J].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 (1) :36~41.

[2]盛玉珍, 周庆, 李诗娟, 等.不同营林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持的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 (3) :100~102.

[3]贾亚运, 何宗明, 周丽丽, 等.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生长及空间利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16, 35 (5) :1177~1181.

人工杉木 第6篇

1 杉木人工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1.1 杉木生长质量下降

由于杉木生长快、经济效益高, 屏边林农又具有栽植杉木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 许多林地杉木采伐后继续种植杉木, 一些土地至今已是第3代、第4代连续栽杉木。于是出现了新问题, 第1~2代杉木长势呈现蓬勃旺盛、郁郁葱葱的景象, 第3~4代杉木则生长不良、未老先衰、低矮发黄。杉木生长量一代不如一代, 地力逐渐衰退。据查阅相关文献, 杉木多代连栽地, 确实会出现造林成活率下降和幼林生长不正常的现象。

1.2 林地土壤肥力下降

杉木针叶含单宁, 不易溶解, 对土壤产生淋溶作用, 造成土壤中氮素供应不足, 引起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氮、磷转化不平衡, 土壤黏粒含量逐次降低,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土壤养分贮量减少, 林地生物活性降低, 营养物质转化变缓, 林地生态失调, 土壤肥力下降, 地力衰退。杉木连栽后土壤腐殖质含量减少, 腐殖质中富里酸含量增大, 而胡敏酸含量下降, 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差, 土壤中松结合态腐殖质所占比例及土壤腐殖质中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比值呈下降趋势, 土壤腐殖质化程度降低。杉木根际土壤微生境不断恶化, 从而直接影响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吸收, 导致林分中杉木个体生长量下降, 于是出现杉木林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

1.3 造林密度过大

2006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山”的愿望, 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土地面积较小, 部分当地农民就片面加大造林密度, 见缝插针, 导致杉木栽植出现株行距为1m×1m的现象, 密度达到600多株/667m2。其目的本来是为了提高林分蓄积量而加大密度, 但结果往往造成群落结构单一、林下植被得不到发展, 其生态功能也得不到发挥, 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速度和生长量。

2 对策

2.1 营造混交林

混交套种, 为杉木创造适生条件。在风大、旱季长和水分缺乏的地区, 通过混种伴生树种, 可以发展杉木林。桤木、秃杉、八角是较理想的伴生树种。伴生树种的混交比例, 应视气候条件而异, 一般应为20%~50%。条件较好的地块可进行带状混交, 个别地区可采用行间或株间混交。混交林提高了土壤的透水和透气性能,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均有所提高。

2.2 改良土壤, 提高肥力

对原来结构不良、肥力低的土壤, 可在全面深挖整地的基础上, 先种2~3年农作物, 借以疏松土壤, 改善其理化性能, 然后再种植杉木, 从而改良土壤结构。

2.3 科学施肥

人工施肥要着重考虑以下4点。 (1) 根据林木年龄施肥。根据屏边林农多年的造林经验, 总结出连栽杉木1代施肥3次效果最佳, 第1次在栽植后的第2年, 第2次在栽植后的第3年, 第3次在间伐后。 (2) 施肥种类。杉木施肥主要是无机肥和有机肥。 (3) 施肥时间。宜在初春, 此时土壤温度开始回升, 根系生理代谢趋于旺盛, 地上部分生长尚未开始或刚抽梢, 施肥效果最好。 (4) 施肥方法。施肥方法有穴施、沟带施、撒施或蘸根肥, 根据不同林龄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

2.4 选择优良树种

选择引进抗病能力、适应能力强的改良后的杉木种苗, 从而提高杉木种植的成活率, 有效提升杉木林地质量。遵循这样一条留优去劣的生物发展规律, 才能使优良树种保持优势, 让杉木人工林可持续发展下去。

2.5 认真实施杉木林地森林抚育

根据当地种植情况, 栽植当年要进行2次抚育, 4~6月间进行块状松土除草, 8~9月间进行全面除草松土。第2年开始每年进行1~2次抚育, 直至幼树郁闭成林。成林后要进行2次抚育间伐。栽植后8~10年间进行第1次间伐, 伐后每667m2保留170~200株;13~15年间进行第2次伐, 伐后保留120~160株。间伐时要遵循“去小留大, 去劣留优, 去密留稀”的原则。

摘要:分析了杉木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了为杉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维持合理的杉木群体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杉木林,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胡慧蓉, 郭安.林业调查规划.屏边县杉木林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2000

[2] 徐清乾, 许忠坤, 荣建平.湖北林业科技.杉桤混交效果及机理分析, 2008

人工杉木 第7篇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和用材树种之一, 而且是我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 广泛种植于我国的浙江及福建到秦岭南麓及云南东部的区域[1]。一方面, 杉木的大面积种植确实缓解了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木材产品, 然而另一方面, 杉木人工林的多代连续种植可导致土壤地力衰退和养分流失[2~4], 杉木林的自毒作用又会抑制其自身幼苖的林下更新[5~7]。探寻防治杉木林地地力衰退的有效措施, 从而保持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生产和利用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引进其他阔叶树种形成混交模式, 从而改善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状况之外, 加强林分的轮伐管理和经营, 尽量缩短林分采伐和轮作周期, 对于改善杉木人工林林地养分和肥力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探讨杉木人工林蓄积量随恢复阶段的变化规律是确定杉木人工林最佳的轮伐周期的重要基础, 以信阳市南湾实验林场广泛种植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林进行调查分析, 以确定杉木人工林的林分蓄积量随恢复阶段的动态变化, 从而确定最佳的收获时间, 节省林分的养分支出和缓解林地地力衰退等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湾实验林场, 年均温为14.3℃, 1月均温是0.6℃, 7月均温是24.7℃, 年平均降水量是1 347 mm, 其中66%集中于4~8月份, 该地区四季分明, 湿润温和。主要森林类型有针阔混交林如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等;落叶阔叶林如枫香麻栎混交林和栎类混交林, 以及人工林如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

1.2 研究方法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在南湾实验林场水上林区选择不同栽植年份的杉木人工林, 按造林时间区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4个龄级。每个龄级选择3个20 m×20 m的样地, 样地间相距在1 km以上。所有样地的坡度、坡向、海拔和土壤条件基本一致, 基本信息见表1。详细调查每个样地内的所有乔木树种的胸径和树高。用生长锥钻取每个样地内的标准木以确定林木的平均年龄。林木材积通过二元立木材积公式计算获得。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林分蓄积量的显著性差异,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了林分蓄积量与林分年龄和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在SPSS 10.0中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恢复阶段林分密度变化

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的下降。幼龄林的密度最高, 为2 075.6株/hm2, 相当于中龄林的1.46倍, 近熟林的2倍和成熟林的2.15倍。方差分析显示, 幼龄林的密度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熟林 (P<0.05) , 而中龄林与其他几种林分的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2.2 不同恢复阶段林分蓄积量动态

杉木人工林的蓄积量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上升, 由幼龄林的24.8 m3/hm2增加到成熟林的88.4m3/ hm2。中龄林的林分蓄积量显著高于幼龄林 (P<0.05) , 增幅达到103.2%;近熟林和成熟林之间的蓄积量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幼龄林 (214.1%和255.6%) 和中龄林 (54.5% 和74.9%) (P<0.05) 。然而, 不同恢复阶段下的杉木人工林 的年平均 生长量之 间无显著 差异 (P>0.05) , 中龄林的年平均生长量略高于其他类型。然而, 如果以连年生长量为衡量指标, 则发现连年生长量随林龄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 中龄林阶段的年生长量最高, 为5.13 m3/ hm2, 显著高于幼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

2.3 林分蓄积量与林分密度和林龄的关系

由图1和图2可知, 杉木林蓄积量主要与林分密度和林龄有关。蓄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R2=0.5633, 图1) 。相反, 蓄积量随林龄的增加而上升 (R2=0.799, 图2)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林龄对林分的蓄积量的贡献量 (73.2%) 高于密度的贡献量 (18.5%) (方程1, P<0.01) 。

蓄积=2.446×林龄-0.004×密度 (P<0.01) (方程1)

3 小结

研究发现, 杉木人工林的林分蓄积量随恢复阶段的递增而逐渐上升, 然而, 若从生长速率方面看, 则其年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均是在中龄林阶段最高, 随后, 近熟林和成熟林的生长速率均逐渐下降。由于林分密度随林龄增加呈减少趋势, 而林分密度与林分蓄积量成负相关。因此, 在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 应该适当采取林分疏伐措施, 尤其是在中龄林末期, 通过疏伐管理, 可以释放林分内的资源和空间, 降低林木之间的竞争作用, 进而提高单株林木的生产能力。根据林分的生长速率状况, 杉木人工林在成熟林阶段的生长速度开始低于近熟林和中龄林, 因此, 可以在近熟林末期进行采伐, 而将成熟林阶段的时期作为休息期, 既获得较高的林分的木材产量, 也使林地有一段时间的恢复和修养阶段。

摘要:以河南省信阳市南湾实验林场不同演替阶段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了杉木人工林的林分蓄积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杉木人工林的蓄积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然后林分密度逐渐下降。杉木林蓄积量的年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则在中龄林阶段最高, 近熟林和成熟林时期的生长量逐渐下降。因此, 杉木林经营应该在中龄林阶段加强间伐管理, 从而提高林木生长量, 缩短林分轮伐周期以恢复林地地力。

关键词:南湾实验林场,杉木,人工林,蓄积

参考文献

[1]杨超, 田大伦, 胡曰利, 等.连栽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动态格局[J].生态学报, 2011, 31 (10) :2 737-2 747.

[2]仲米财, 王清奎, 高洪, 等.中亚热带主要树种凋落叶在杉木人工林中分解及氮磷释放过程[J].生态学杂志, 2013, 32 (7) :1 653-1 659.

[3]田大伦, 沈燕, 康文星, 等.连栽第1和第2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比较[J].生态学报, 2011, 31 (17) :5025-5 032.

[4]刘丽, 徐明恺, 汪思龙, 等.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J].生态学报, 2013, 33 (15) :4 692-4 706.

[5]杨玉盛, 张任好, 何宗明, 等.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林分生产力变化[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 18 (3) :202-206.

[6]庄孟能, 叶章善.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林分结构和生产力[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4, 14 (4) :339-343.

人工杉木 第8篇

楠木是一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的树种。生态上可以用作城市绿化, 对整个地区的绿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上可以用于建筑工程中, 例如古代宫廷建设中有很多的楠木建筑;随着建筑行业的逐渐兴起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不断提升, 楠木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 对整个社会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楠木进行套种改造也成为了顺应社会潮流的必然趋势, 杉木人工林下套种楠木是一种现代化的套种方式, 在有效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保证了楠木的生长和改造情况。本文主要对不同郁闭度下杉木人工林套种楠木的情况进行了实验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2 实验设计和方案

2.1 实验地概况

实验地位于三明市梅列区陈大国有采育场28林班14大班6小班, 年龄15年, 平均胸径15.3cm, 平均树高14.2m, 亩株数2 250株/hm2。地貌为低山, 海拔370~550m, 平均坡度28°, 坡向北, 土壤为红壤, 年平均气温20.5℃, 最热月平均30.5℃, 最冷月平均7.5℃, 全年无霜期271~325d, 年平均降水量1 600~1 800 mm, 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 年平均相对湿度76%, 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实验材料

生长年限为15年, 郁闭度为0.93的杉木人工林;生长年限为3年的楠木。

2.3 实验地点

楠木是樟科常绿大乔木, 其生长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湿度较高的地区生长较多,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 800mm, 而且有丰富的阔叶林区, 为楠木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陈大国有采育场28林班14大班6小班, 面积为101亩的杉木人工林套种楠木为实验地点。实验地点地层厚度为厚, 坡位为下部, 立地质量等级为Ⅱ级。

2.4 实验方案

该实验地的杉木林在上部和下部坡位分别设立6个面积为1亩的标准地, 每个标准地2个对比, 对杉木人工林进行间伐, 在间伐的过程中根据实验的需要对间伐的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杉木人工林的郁闭度呈现不同的状态, 例如保留郁闭度为0.23、0.33、0.43、0.53以及0.63等不同的分布情况;然后将楠木进行套种, 每公项套种楠木幼苗1 800株。并且将这些不同的郁闭度与没有经过间伐的杉木人工林套种情况进行比较, 包括楠木的平均树高、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等情况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当年不同郁闭度人工杉木林下套种的楠木的生长情况

对当年不同郁闭度下楠木的平均高度、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进行分析, 发现:杉木保留郁闭度为0.53时, 杉木的生长情况较好, 平均树高、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都高于其他地区, 未经过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楠木套种情况较差, 楠木的成活率低于60%。具体情况见表1。

3.2 楠木当年生长情况方差分析

对当年楠木平均树高、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进行比较, 发现在三者具有显著差异, 对方差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情况见表2。

分析:通过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 可以了解到当年楠木的生长情况, 在严格控制间伐情况郁闭度在0.53时楠木的树高、平均地径以及成活率与未经过间伐的情况相比生长情况良好;在郁闭度为0.23、0.33、0.43以及0.63的楠木生长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 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将郁闭度保留在0.53的间伐强度下, 楠木的生长效果最佳, 各方面情况有了很大的提高。

3.3 次年不同郁闭度人工杉木林下套种的楠木的生长情况

对次年不同郁闭度下楠木的平均高度、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进行分析, 发现:杉木保留郁闭度为0.53时, 杉木的生长情况较好, 平均树高、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都高于其他地区, 未经过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楠木套种情况较差, 楠木的成活率低于60%, 并且与当年的情况相比成活率有了明显的降低。具体情况见表3。

3.4 楠木次年生长情况方差分析

对次年楠木的平均树高、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差异情况进行分析, 详细情况见表4。

分析:对楠木次年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 郁闭度保留在0.53时楠木的平均数高、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郁闭度为0.23、0.33、0.43以及0.63的楠木生长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 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当年的楠木生长情况相比, 0.23、0.33、0.43、0.53以及0.63的楠木平均树高、平均地径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未经过间伐的楠木生长缓慢, 在成活率上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由此可见楠木的生长情况与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和郁闭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郁闭度控制在0.53时楠木的生长情况最佳。

4 讨论

楠木是樟科常绿大乔木, 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建筑用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楠木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渐危树种, 为了保证楠木的可持续生长和利用就需要提高楠木的产量, 保证楠木的生长情况。杉木人工林下的套种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以及操作方便等特点, 在促进楠木生长的同时增加了林业的附加值, 提高了整个林区的经济效益。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陈大国有林场黄坑工区的杉木人工林楠木套种情况进行分析, 楠木的生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对不同郁闭度对楠木生长的影响进行探讨, 通过实验得出结果。首先对当年楠木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 包括平均树高、平均地径以及平均成活率等内容进行比较, 郁闭度在0.53时楠木生长良好, 树高达到了96cm, 平均地径达到了1.8cm, 平均成活率高达94%, 与没有经过间伐的郁闭度0.93下的楠木树高62cm, 平均地径1.1cm, 平均成活率55%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不同郁闭度下楠木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然后对次年楠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 仍然是郁闭度为0.53时楠木的生长效果最佳, 并且未经过间伐的楠木平均树高最低, 与当年相比, 增长了24cm, 与0.56郁闭度下楠木增长的37cm相比效果不佳, 而且平均成活率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这说明对于杉木人工林不同郁闭度与楠木的生长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郁闭度为0.53时楠木的生长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 近年来楠木的产量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 尤其是大量的砍伐和破坏对楠木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提高楠木成活率和生长情况已经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楠木进行套种改造显得格外重要。楠木的生长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人工杉木林下楠木套种改造的实验, 探讨不同郁闭度对其的影响, 通过上述实验发现在郁闭度为0.53时楠木生长情况良好。

参考文献

[1]陈恩群.不同郁闭度人工林套种楠木影响研究[J].绿色科技, 2012 (8) :49~50.

[2]陈昆.不同林分修复类型套种楠木对比试验[J].低碳世界, 2014, 36 (18) :335, 336.

[3]金苏蓉, 张邦文, 欧阳勋志.多因子对楠木容器苗造林生长影响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5 (3) :456~461.

[4]陈来德.闽楠天然林木及其林下幼苗生长调查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 2012, 19 (1) :132~135.

上一篇:控制过程下一篇:双向转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