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统计数据范文

2024-05-10

地方统计数据范文(精选12篇)

地方统计数据 第1篇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对统计数据界定的基础上,对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其内涵,提出了独立性这一影响因素和提高独立性的措施。

统计数据是表示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经济要素特征、规模、结构、水平等指标的数据。地方统计数据是地方统计工作者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收集的表示地方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地方统计数据是基层统计数据的汇总和加工,是基层统计数据的升华和提炼,它可以综合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等,为地方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地方统计数据有为全国统计数据提供基础资料,在整个统计数据系统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提高地方统计数据质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剧了人们对统计数据的需求,统计数据的质量又是制约和影响这一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目前国际统计界对统计数据质量含义的理解和解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各国统计机构和国际组织所确定的统计数据质量概念体系不尽相同,在国际官方统计界,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的认识在一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并取得广泛的一致:如强调质量定义的用户导向;认同统计数据质量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多维度的概念体系等。本文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地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概念为:

地方统计数据质量[1]概念:地方统计数据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使地方统计数据质量价值最大化的一系列地方统计数据特征。

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特点:

(1)最大限度:客户需求的主观无限性与资源的客观有限性是提高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一个主要矛盾,我们在满足客户需求时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报酬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满足客户对地方统计数据的合理需求。

(2)满足需求:在心理学中,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指地方统计数据的直接用户或间接用户需求在使用地方统计数据前的主观不平衡感程度和使用后对其的客观反映。

(3)客户:指地方统计数据的直接或间接的使用者。

(4)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数据是表示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经济要素特征、规模、结构、水平等指标的数据;统计数据是通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而得出的反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据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5)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ISO8402———1986质量术语);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国际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8402-199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牵头制定了《The Gener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简称GDDS)GDDS中“质量”有两种涵义。第一种是指数据的特性,称为“数据质量”,第二种是从系统本身的角度考虑,称为“质量”。从数据特性考虑时,质量有多种意义,通常可能被看成是一种数据测量存量、流量等被考虑概念有效性的功能。在这种概念下,测量的准确性最为重要,数据质量的其他方面可能集中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部门间数据序列的可比性,有时也可能对数据质量进行定量测量。从GDDS本身角度考虑时,质量只有一种明确的意义。质量的第二种含义涉及到提供给数据使用者的辅助信息以及生产和公布数据的方法。这样,用户可以得到数据生产的方法文件、质量保证实施的信息、数据公布政策和数据改进计划。

(6)数据质量:数据这种信息产品对直接或间接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

(7)价值最大化[2]: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统计数据决策者的正确决策,采用最优化的数据收集方案,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时间价值,风险与报酬的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在保证统计数据的纵向延续性和横向可比性的基础上,使统计数据质量的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包括:决策价值;生产价值;使用价值(用户);维护价值(售后服务价值)、潜在价值等。

2 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有主观的人为因素,有客观的条件限制;有定性的政策、制度等因素,有定量的调查、数据处理等方法限制等。本文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因素:

2.1 地方统计机构的管理体制(独立性)

独立性在各个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可以是统计学中的数学独立性,也可以是注册会计师资格里的独立性等。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里,说两个事件是独立的,直觉上是指一事件的发生不会影响到另一事件发生的机率。在注册会计师中的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得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受到损害。《数理情感学》认为,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目的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的行为价值的内在稳定性。

统计机构及统计工作者的独立性较弱是制约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统计独立性是指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者在收集统计数据、加工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和汇总统计数据以及对外提供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对用户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独立性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经济独立、工作独立。统计机构的独立性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经济独立、工作独立。

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使统计工作受行政干预。我国的统计机构目前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质上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重领导。双重的领导机制是统计人员在收集、汇总、处理和加工统计数据时受到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使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管理的多元化,地方上报数字的独立性较弱,越来越受到制约和干预,甚至出现了“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怪现象,有的政府领导为了政绩公然篡改伪造统计数字,是统计数据的误差加大,准确性下降,造成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到质疑。

2.2 地方统计数据的氛围较弱

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统计的氛围很浓,统计机构的公信力高,统计工作者工作的职业道德和积极性高,教育机构的诚信教育,客户对统计数据的高度关注,统计数据的需求的满足程度高,形成统计数据的生产、使用、消费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和改进。在我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数据的使用者对数据的可信度低,影响统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宣传的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提高。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加大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系统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统计数据氛围,使统计数据的生产、使用、消费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

2.3 统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

统计工作者工作的激情、工作的态度、工作的能力等都是制约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统计工作者是把统计的战略转化为数据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执行力,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条件。目前地方统计工作者的素质相对较低、对统计的政策、法制理解不到位、统计经费的不充分、办公条件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制约和影响了地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提高。

3 提高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1 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统计机构的独立性

地方统计机构的独立性越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也越高。结合地方统计机构的特点,提高地方统计数据的独立性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统计数据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和干部考核制度。淡化“数字”对政绩的影响,干部的考核采用定量与定型相结合,长期指标完成与短期相结合。减少行政对统计的干预,提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逐步改变统计的隶属关系,使统计机构在管理上逐渐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和业务指导,提高统计的机构独立。对各级干部业绩的考核、评价以及相应的升迁、任免要建立一套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体系。只有这样,“数字出官”效应和市场才能被消除,各级领导的关注焦点才会从统计数据的伪造上转移到实际经济工作中去。定期轮换统计工作者的岗位,加强统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减少统计工作的人为因素和情感投入,提高统计工作者本身的独立性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2 树立正确的统计数据质量观,营造良好的统计氛围

为何收集统计数据、收集什么的统计数据、怎样收集统计数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研究表明:一个项目的成功30%在决策,60%在于执行力,10%是市场机遇。一个具有很强执行力的团队完成一个正确的决策将会产生一个优良的结果。执行力对于结果的影响重大而深远。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执行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为了营造良好的统计氛围,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必须全员发动,齐心协力,抓好每一个环节,是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上一个新的台阶。树立以下的观念: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统计数据决策观;转变挂念,树立正确的统计数据执行观;树立以创造价值为目标的统计数据工作观;树立以减少浪费为目标的成本观;树立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的用户观。

3.3 提高统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不断的有新的生产要素如,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进入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而生产力越发达,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无论生产要素的内涵如何发生变化,人始终是生产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在统计数据的生产、消费、使用过程中,统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提高统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地方统计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证先进统计设施在基层统计部门中的应用;吸引和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高素质统计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地方统计部门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统计新理论、新方法、新观念,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方法;强化培训和教育,努力做到培训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用化,不断提高地方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地方统计工人员的工作激情和热情。

总之,要提高地方统计数据的质量,需要注意、提高和加强的因素很多,提高地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团结一致,本文分析和界定了地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概念,简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华,金勇进.统计数据质量评估[M].P4-P6统计与决策.

[2]田静.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11).

建立地方年鉴数据库初探 第2篇

(一)

地方年鉴是一种系统汇辑该地区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且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按其收录信息的范围,可分为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它除了具有工具书的收录广泛、编排系统、查阅方便等,还具有信息密集、资料权威、专业性强、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等优点,被誉为“集万卷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正是基于年鉴的这些鲜明的特色,对于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事件、最新动态、最新进展和准确翔实的数字统计资料、当代人物和书刊论文线索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反映着当地区前进的步伐,发展状况,具有战略指南的作用。它可为各级领导了解和熟悉情况,研究制定规划和进行决策提供全面、权威、精确、新颖的信息和依据;为政治宣传、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提供丰富信息;是科研、教学有学术价值的参考工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地方年鉴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聘请专家撰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按专业分册出版,集中反映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决策、参考、指南等信息咨询作用;

3.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

4.突出新意,资料性强,规范化,能达到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的统一,集史实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全面系统、翔实地介绍当地一年来在经济、社会和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概况;

5.提供各种事实、概况和统计数字等动态性信息,以数据形式为主;

6.各分册独立出版,内容不交叉重复。

(二)

系统地开发利用地方年鉴,首先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机读目录数据库是控制和处理文献信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化手段,是信息时代文献书目信息存贮和利用的必然要求。它以检索迅速,存取便利,既方便复制,又可以远距离传输而赢得社会各界用户的青睐。机读目录数据库是文献工作自动化的基础,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只有先建立相关文献的数据库,才有可能实现各项工作的计算机化,并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高效、细致地揭示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针对地方年鉴的特点,可按分册建立数据库。每个专业数据库根据年鉴的数据特点可建立3种数据库形式:事实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书目数据库。建库语言采用Turboc(2.0版)或Foxbase(2.1 10版)+关系数据库语言,由于后一种语言具有编程方便,结构简单,界面友好等优点,常作为编制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工具。系统运行在PC、XT、AT等386以上型计算机上。

数据库类型具体说明如下:

1、事实数据库。数据库的记录内容为数据信息,此种数据库为事实数据库。事实数据是年鉴的一大特点,而且占有绝大部分篇幅,也是年鉴的重要内容。建立此种数据库可提供事实数据,满足对此方面检索的需要,为制定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提供全面、权威、精确的信息和依据,为政治宣传、文化交流、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发展服务。事实数据库与书目数据库同属于参考数据库,它的作用即是提供参考性的数据信息,另外,对于数据可进行运算或排序等相应的处理。

2.全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即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著作日期等数据的数据库,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的诸如乐谱、图像、语言(音乐)等数据库。在年鉴中文字部分占极小的一部分,但字字均具有检索意义,为此不能只做书目信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数据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参考指示性的书目信息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而全文数据库有其它类型数据库不具备的优点:时差为零,数据一经入库即能被读者全文利用,这一点是全文数据库最显著的特点;避免了二次加工人为的差错;读者可通过检索直接得到全文;简化了文献情报工作的建库工作;数据的更新剔旧简便易行;利于电子图书馆的建设等。因此,全文数据库提供给用户的是原文的全部数据,而且它能根据用户的需要编制二、三次文献或索引书目等高质量的信息,它的优点完全适用于年鉴的特点,由于它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年鉴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

3、书目数据库。它是把一本图书、一篇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记录在计算机载体上,按著录条例进行规范,成为一组书目数据。它可提供诸如题名、著者、分类、主题等多方面的检索途径和编制各种目录数据,它只能揭示文献的有关信息,以及收藏的地点等,起到参考指示的作用。在年鉴的数据库建设中,此类数据库是最基本的信息存取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广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此种数据库在进一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方面已显示出它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年鉴建库中要重质量不重数量。

(三)

系统开发前后有许多工作要做:

1、加强数据库质量建设、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数据录入时要力求准确,宁繁勿简,并定期进行检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次录入多次输出的功能,才能使数据库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对人员的要求。一般图书馆上机人员都是在职培训之后上岗工作的,对于现有系统能维持现状,如果让其搞开发可能有困难,为此应加强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3、重视用户教育。一个系统的开发成功后,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需经一段时间的用户培训方能达到开发者的目的,因此向用户普及数据库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有条件的图书馆可编制用户手册。

4、利用数据库产品加强对其宣传报道,增强其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孔燕 高校图书馆年鉴的收藏与利用 山东图书馆季刊,(1)

2 范青等 年鉴---信息时代的宝贵资源 图书馆论坛,1996(4)

3 周士虎 试论建立大规模的全文数据库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3)

地方统计数据 第3篇

摘要: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近几年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各地也纷纷打造出各自的旅游特色品牌,而作为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献支撑,地方志在推动地方旅游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主要阐述了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将对地方旅游业发展及文献研究带来很大推动作用,并对数据库建设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关键词:地方志;旅游文化;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35-0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除了考虑瑰丽的自然风光外,更多考虑的是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各地的文化特色、民风民俗更是成为了吸引游客眼球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地方特色旅游拉动的地方经济增长,也让人们看到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的前景,然而说到地方特色,必定需要能证明这些“特色”的物证来丰富地方旅游的内涵,而地方志则正是这些“特色”的重要文献支撑。以铜仁市为例,作为“中国西部名城”,铜仁市除了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诸如思南花灯、玉屏箫笛、傩戏等独特的民族风情也彰显出她浓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而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曲谱、面具、图谱、建筑、史料等,则为铜仁市大力开发“傩戏之乡”、“箫笛之乡”、复原古城建筑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持。

一、地方志在地方旅游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铜仁市地方志目前收录情况。铜仁市历史文化悠久,拥有许多能够反映本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从目前收录的情况来看,仅铜仁学院图书馆就收录了铜仁市地方文献1 600余种,其中图书1 200余件,期刊46种,梵净山碑林原件294幅,物件20件,光盘39种,报纸43种,此外,铜仁市各县(区)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943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收录地方文献860种。以傩文化为例,在铜仁市现已由各地图书馆收录的地方文献中,其中以“傩”作为题名的地方志就拥有38种(德江县图书馆4种,江口县图书馆1种,思南县图书馆1种,铜仁市图书馆8种,职院图书馆4种,学院图书馆20种),而拥有傩文化记录的地方志则更多,而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傩文化专业博物馆——东山傩文化博物馆则更是拥有1 000余件展品。

2.铜仁市地方志对铜仁市旅游发展的价值。近几年,铜仁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出台了《铜仁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规划》,并将“梵天净土·桃园铜仁”作为铜仁市的文化旅游形象,大打“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开发铜仁古城、大明边城、思南县思塘镇古建筑群等,并通过央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江傩堂戏、思南土家花灯、铜仁赛龙舟等,并专门开辟以特色文化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景区——德江乌江傩文化风景名胜区、玉屏北侗箫笛之乡风景名胜区、万山夜郎谷风景名胜区等,促使铜仁市旅游经济利益得到了迅猛发展。可见,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言而喻,以地方志作为依托,不断开发出的具有铜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俨然已经成为了铜仁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当然,铜仁市地方志在铜仁市旅游方面的影响也并不仅仅是为开发旅游景点提供了史料依据,它里面所记录的很多诸如曲谱、脸谱等相关内容,更可以推动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也会相对地减缓现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对曲谱、面具等特色资源的推广使用,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认识甚至喜爱铜仁市地方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保护和发展本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建设设想

1.地方史料数据库。近几年各个地方纷纷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突出的主要是“文化”二字。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必定与其地方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因此地方史料数据库的建立,就是以各地图书馆、方志办所收录的地方文献史料为基础进行整理分编,让读者通过该数据库可以很快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游客可以通过该数据库很方便地了解诸如傩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关于与“傩公傩母”相关的神话传说等。

2.地方民族宗教志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由各地民族志、宗教志作为主要内容,以各个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作为补充,将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分类完善,可大大方便游客了解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就铜仁市为例,铜仁市汇集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图腾崇拜,其中,再以傩文化为例,它的诞生本身就源自于原始民族对神明的崇拜,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祭祀传统,拥有自己专门的傩仪、傩式、傩祭等,这些都可以分类后,以文字、图片等方式建立形成民族宗教志数据库。

3.地方名胜志数据库。名胜志数据库应当是在地方志旅游数据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数据库,首先将本地方的名胜以目录形式展现,再在其子目录中分别有针对性地将该景点名胜的历史背景、特色活动、收费情况、旅游地图、乘车路线、目的地周边住宿、饮食文化等收录其中,方便游客直接了解当地旅游资讯,同时也可让旅游管理部门通过对比,更加有针对性地改进旅游服务项目,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4.地方名人传记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介绍本地著名人物,可分为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名人学者、文娱明星等,通过介绍他们,丰富本地旅游文化内涵。在铜仁市,伟大的革命先驱周逸群、“双百”英雄旷继勋、“西台四杰”的田西麓、李同野、肖重望、敖宗庆,“石阡三杰”的成世■、徐培深、张海澜,书写“颐和园”匾额的严寅亮、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名将杨芳等,他们的名字将铜仁市照耀得熠熠生辉,他们的事迹让无数人景仰,各地游客也因为这些名人的事迹而仰慕他们的英名,必定希望来到英雄生活的土地,感受他们生活的场景。

5.地方图片、曲谱、族谱、年鉴数据库。该数据库也是地方志旅游数据库的重要数据库之一,它主要是以图片等方式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图片、曲谱等相关内容。以铜仁市为例,诸如侗族的花灯小调《花鲜》、玉屏麻音塘的《装联圣尊》、《开坛扣师》等十七场傩坛戏唱词、石阡茶灯唱词《采茶歌》等录入数据库,甚至还可以将这些唱词、曲谱以音频或视频方式录制下来,放入后面将要介绍的“地方文化试听库”中,并将两个数据库相关内容做好数据链接,也让游客更为直接地了解地方特色文化。

6.地方特色产品数据库。游客到了旅游景区旅游,购买纪念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地方特色产品数据库,则可在这方面给游客们带来便利。该数据库主要是介绍本地相关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特色产品,将本地特有的特色产品以图片等方式展示出去,例如傩戏面具、民族服饰、手工制品等,并配以文字介绍,吸引游客目光,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数据库激发创业者去创业,生产周边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本地旅游资源的经济潜能,甚至可以联合淘宝等网络购物平台,直接为游客提供真正原汁原味的特色产品购物渠道。

7.地方志、旅游文献研究成果数据库。仅从CNKI目前统计的结果来看,以铜仁市的一个旅游关键字“傩”作为关键字检索,可检索到5 716条数据,再在结果中以“旅游”作为关键词检索,检索到644条数据,截至2009年,贵州更是研究傩文化最活跃的地区,论文数所占比例最重,约占该类论文总数的13.12%[1],且论文篇数每年都在增长,尤其是近五年增长速度极为明显。由此可见,将地方志与地方旅游联系起来研究必定会成为更多人的需求,因此建立地方志、旅游文献研究成果数据库,能更好地方便研究人员探讨地方志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该数据库,同时,更好地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服务。

8.地方文化视听数据库。相对于文字,视频、音频则可以更加直接地让游客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当地风景的美好、当地特产的鲜美,因此地方文化视听数据库,主要是上传一些与本地旅游资源相关的视频、音频,例如铜仁市对外宣传的宣传片,“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录制视频,野马歌唱家乡的歌曲MV,傩戏、花灯、滚龙等特色节目的视频、音频,铜仁市历史图片展,玉屏箫笛制作过程视频等,作为宣传资源,为读者提供在线观看、下载等服务。

三、建设地方志旅游数据库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地方志一般涵盖了地方上的政治、军事、经济、民俗民风、方言特点、气候地理等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无论是从时间、空间、主题范围来说,覆盖面都非常广,因此,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就有了其必要的意义:(1)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本地具有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文献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并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从而达到宣传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旅游资源内涵的目的,方便游客更快更准地了解本地基本信息和旅游特色,最大程度地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2)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可提高地方志的使用率,提高地方旅游业发展,进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学术效益,并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志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然后通过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对图书馆地方文献进行自动化管理,更进一步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3)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可促进地方志与旅游方面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资源共享,更好地促进本地旅游资源的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也通过这些科研成果,更有利地促进地方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地方志旅游数据库的建立无论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文献研究价值、旅游资源开发与宣传等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可能会面临诸如地方志的搜集、资金短缺、数据格式规范、地方志版权归属等方面的问题。地方志的搜集向来都是地方志工作非常重要的部分且具有长期性,它需要地方志工作者不断深入各地各区,甚至是各家各户搜集、整理、购买,且现在由于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地方志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如何统一数据的录入格式,如何进行资源发布等,都将是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川.论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明清荆州地方志为考察对象[J].孝感学院学报,2012,(3).

[2]于天乐,秦红.关于建立地方旅游数据库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3]赵国荣,赵冬梅.山西省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探索与实践[J].晋图学刊,2012,(5).

[4]展春岚.我国傩文化文献研究的质量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3).

地方统计数据 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地方政府统计,挑战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正在行政管理活动、生产经营、社交活动、网络平台、商务活动等众多领域源源不断地产生和积累着。大数据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一些社交网络平台、数据密集型企业、公共服务单位等, 许多企业和研究咨询机构早已发现了大数据所蕴藏的巨大的潜力。

在当前大数据潮流下, 作为社会经济数据的生产部门, 统计机构必须正视大数据所带来的冲击。本文从地方政府统计的出发点分析了当前政府统计存在的问题, 政府统计的发展趋势及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统计的相关概念

(一) 政府统计

统计是对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进行获取、整理、分析、记载等认识活动过程的总称。统计的基本特征是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统计三大职能分别为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

政府统计是政府统计理论方法、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总和, 是指政府统计机关以相应的统计理论方法为指导, 通过政府统计组织系统, 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去收集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等相关问题的统计资料, 并展开相应的统计分析和咨询服务, 实行统计调查活动的总称。

(二) 统计数据发布

所谓的统计数据发布就是统计局通过调查处理, 得到的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现状的基本数据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资料, 主要包括人口及劳动力、GDP、农业、工业等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数据, 以及从相关部门取得的财政、金融、运输、教育、科技、卫生、环保等反映经济社会现状的统计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然后将这些数据通过公报、年鉴、新闻发布、进度资料等形式发布出去。

(三) 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 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 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方法指调查者进行搜集获取统计资料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有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综合分析等。

(四) 企业一套表制度

企业一套表是指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调查单位、统一布置”的原则, 将对企业分散实施的各项调查整合统一到一起, 统一布置报表, 统一采集原生性指标数据, 统一不同专业报表中相同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分类标准和统计编码, 建立既能有效满足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统计需求, 又能满足专业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需要, 便于企业填报、减轻企业负担的统一规范的企业一套表制度。

二、政府统计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大数据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而我国现有的政府统计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我国政府统计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统计已不是最初简单的数据资料收集工作, 而是已经成为国家判断形势、做出决策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当前, 政府统计正在对统计报表制度进行改革, 不断优化政府统计职能机构机制、完善一套表制度、实行网上直报系统。

从政府统计调查方法方面看, 当前统计局的统计调查采用了全面定期统计、抽样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 基本业务开展仍采用调查规范设计、调查采集、数据整理上报、数据发布与开发利用的流程。

三、政府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政府统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套表制度实施困难、数据质量不高、网上直报系统不完善、政府统计数据权威性受到威胁等方面,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我国处于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时期, 长期简单固定的政府统计制度、机构不能适应当前经济活动快速多变的特点。虽然目前正在对统计报表进行改革, 大力推行“企业一套表制度”,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各专业队 (科) 分头向调查对象组织报表, 没有采取统一的调查规范, 不可避免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统计数据重复、遗漏等问题。现行的网上直报系统中只包含服务业, 而其他产业的统计内容并没有完全包括进去。服务业视为第三产业, 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包括进来, 如农业、工业、建筑业这些行业依然按着各自原来的报表程序采集数据。

因此, 现在政府统计改革的方向多集中于改进原有统计方法、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改善与被统计对象关系等方面, 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加强统计的独立和中立等。现有数据特别是宏观经济数据基本上都是通过政府统计调查系统得到的。

四、大数据给政府统计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 数据更新更加实时快捷, 质量也更高, 各种信息网络平台全面覆盖, 不仅是数据剧增, 而且也使得很多数据实时在线可用。政府统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利用行政记录、商业数据、互联网信息等大数据资源来生产统计数据, 有效整合自身富集的“数据”资源, 为打造现代服务型统计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目前, 政府统计在对“大数据”信息等方面的利用并不十分充分, 在统计数据生产流程等方面没有进行同步改革, 在实际统计工作中还在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 一套表制度实施困难

现行的统计机构是以国民经济行业或专业统计为基础设立机构部门, 各机构相对独立, 自成体系。一套表制度实施以后, 数据采集方式应该按照“下面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模式进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依然由各专业队 (科) 分头向调查对象组织报表,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多头对下、相互掣肘等众多问题。

(二) 数据采集存在矛盾

现行的网上直报系统没有将全部的统计内容包括进去。例如, 农业、工业、建筑业等, 这些行业依然按着各自的报表程序采集数据。另外, 对部门统计并没有规范采集数据的格式, 电子格式数据与纸介质等格式数据并存, 无法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与管理。

(三) 政府统计的权威性受到威胁

要保证政府统计的权威性, 必须保持政府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当前, 数据的生产和应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数据信息海量存储于信息平台的所有者手中, 在获取统计数据的过程中, 可能出现源头数据不真实、统计工作环节受到干扰的情况, 很大程度上政府统计部门不能保证其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政府统计的权威性也受到威胁, 这才是最大的危机。

(四) 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质疑

大数据来源广泛, 多数并非以政府统计为初始目的, 数据采集方案、调查方法不一定符合统计抽样调查的要求, 被调查对象具有随意性, 数据质量需要验证和评估, 而且数据来源不一定可靠。由于数据的产生和存储的管理者、使用者多种多样, 其作用只是与商业活动和行政管理密切相关, 并不一定具有法律约束力, 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被记录。因而, 这些数据可能变化无常, 可能会引起时间序列或数据内容等方面的缺失, 连续性或可持续性难以得到保证。

五、大数据时代政府统计的发展趋势

数据是政府统计的源泉。大数据时代, 政府统计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权威、全面的数据。政府统计应该整合多方行政记录信息, 建立网上直报系统和数据统一处理平台。政府统计还需要全面改进当前获取、整理和分析客观数据资料的工作流程, 积极拓展获取数据的渠道, 开发提高数据挖掘能力的新技术, 全面提升统计能力, 建设服务型统计。

(一) 多渠道智能获取数据

政府统计工作必须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通过有效利用客观存在的海量数据, 降低数据的获取成本, 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提高数据挖掘能力, 改善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行政记录在统计上要有所突破, 这是为了进一步开发应用现有行政资源, 打破法律、版权等制度性限制, 制定标准吸收规范。其次是改革现有统计制度, 允许政府统计利用高科技手段快速获取企业信息系统的原始生产经营相关数据。大数据时代, 政府统计应利用高科技手段, 多渠道获取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各种数据。所采集的数据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压缩调查规模, 数据采集有针对性和数据互补性;二是技术手段稳定多样, 智能快速, 最大程度降低各种因素的干扰作用。

(二) 构建真正的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静态数据, 而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使得数据变为有价值的信息, 而不是只是数据的堆积。

政府统计应建设容量足够大的基础设施, 容纳所有采集到的数据信息, 将历史和现有原始数据文件整理归集到系统中, 构建在线公开的官方统计数据平台。未来政府统计部门将公平公开地开放数据, 所有单位个人都将能从统计机构的网站上免费获得需要的、标准统一的、开放的数据。

(三) 体现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中夹杂大量的无价值数据, 需要对其挖掘, 保留有价值的部分。数据只有被人们使用以后, 才会变成有用的信息, 目前对大数据的使用效率并不高, 不能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政府统计应该大力发展相关技术, 实现大数据与现有数据库的无缝对接, 提高数据挖掘分析能力, 应对对大数据处理快速发展的需要, 将非标准化数据转换为标准化统计数据, 为数据的“增值”做好准备。

六、政府统计如何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一) 统一统计标准和规范统计指标

针对大数据的各种特点, 认真考察采集不同来源大数据时所依据的标准, 与现行通用的标准比较孰优孰劣, 综合分析, 制定出在以后的政府统计工作中使用的统一统计标准和规范统计指标, 对数据产生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数据都进行标准化管理,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逐步实现统计过程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化。

(二) 完善一套表统计制度

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套表统计制度, 需要按照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的统计工作流程设计统计内部机构, 消除不同统计调查制度和调查标准下对同一调查单元重复统计调查的现象。就政府统计部门而言, 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就调查对象而言, 可以减轻填表的负担。

(三) 改进数据处理流程

针对大数据量大且内容庞杂的特点, 认真研究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的方法和技术, 积极推动数据处理方式从简单汇总向数据挖掘方向转变, 加强对数据的预处理, 提高数据处理的智能化程度。

(四) 完善数据发布系统

政府和公众均有获取信息的权利, 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数据发布系统进行完善。针对大数据即时产生、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处理速度快等诸多特点, 增加统计数据发布的频率、丰富数据发布的形式、提高数据发布时效性、提高对数据的解读能力, 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多样化需求。

尽管大数据给政府统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但是在正确认识“Big Data”的基础上, 积极的采取相应措施, 顺应时代潮流, 合理有效地使用“Big Data”, 政府统计使用“Big Data”定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邓爱华.大数据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J].科技潮, 2012 (09) .

[2]李强.精心实施四大工程推进统计信息化再上新台阶[J].统计研究, 2011 (07) .

[3]陈怡凤.统计工作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要求[N].中国信息报, 2013-01-01.

[4]镇江统计勇当先、争一流[N].镇江日报, 2012-03-01.

[5]钱进.用大数据服务江苏发展大局[N].新华日报, 2013-08-06.

地方统计数据 第5篇

统计表中的数据为信访人以来信、走访形式直接提出的来信件次和来访件次、人次,不包括领导同志交办、党的会议和“两会”转来、上级机关转送、交办的信访件。

对于1件来信(来访)中涉及多个信访事项的,填报内容为其中的主要信访事项。

统计表中所填数据均为统计时间段内的数量,其中,“占比”为数据占“合计”的比例。

一、业务术语

信访总量:按两种方法计算,第一种为来信件次+来访人次;第二种为来信件次+来访件次。

信访事项(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

相同信访事项: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或投诉请求相同的信访事项。

来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信函、明信片、电报、传真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来信人数:来信完整署名的人数。

初信:相同信访事项在全国信访系统某一机构第一次登记的来信。

重信:相同信访事项在全国信访系统某一机构第二次(含以上登记的来信。

联名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完整署名数量5个(含)以上的来信。

来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走访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来访人数:同一时间到同一部门反映同一信访事项实际参与人数。

初访:相同信访事项在全国信访系统某一机构第一次登记的走访。

重访:相同信访事项在全国信访系统某一机构第二次(含)以上登记的来访。

个体访:人数为5人以下的来访。

集体访:人数为5人(含)以上且反映群体意愿的来访。来访件次:同一时间到同一部门反映同一问题的来访人整体为一件,件次是某一时间段内来访数的总和。

来访人次:某一时间段内来访人数的总和。

二、分类指标解释

(一)信访目的分类(共5类):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的目标或要求。包括:意见建议、申诉、求决、揭发控告、其他。

1、意见建议类:主要包括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的有关情况表达态度和看法;

2、申诉类:主要包括对法院判决、裁定、决定,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仲裁,党纪政纪处分等处理不服,提出改变或纠正的要求;

3、求决类:主要包括对工作、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请求帮助解决;

4、揭发控告类:主要包括对各级党政军机关、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两委等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

5、其他类:主要指无法按上述内容进行归类的情况,如询问、表扬、贺电等。

(二)信访内容分类(共18类,110项)

1、政治综合(7项):有关党建党务、政治体制、统战、国防、外交、群团等方面。(主要涉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组织、统战、编办、民委、宗教、港澳台侨、国防、外交,工青妇等部门的职能)

⑴党的建设:对党加强自身建设、反腐倡廉方面的意见建议。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理论建设、廉政建设、党内法规。

⑵政治体制:对国家正常运转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工作方式等具体制度和规范的意见建议,如领导制度、选举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人事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政策制订制度等。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人大工作、政协工作、统战工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⑶民族宗教:对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意见建议。包括民族事务、宗教事务。

⑷港澳台侨:对香港、澳门、台湾及侨务方面的意见建议。包括侨务、港澳事务、台湾事务。

⑸国防外交:对为保卫领土主权、防备外来侵略而拥有的人力物力及有关军事活动和在国际关系方面活动的意见建议。包括外交外事、军事国防。

⑹群众团体:对广大群众参加的非国家政权性质的团体开展工作的意见建议,如工会、共青团、妇联、青联、学联、工商联、残联等。包括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妇联工作。

⑺其他:如:对领导同志的讲话和公务活动的意见建议;对重大节日和政治活动的意见建议;有关意识形态领域动向的意见建议等。

2、经济综合(6项):有关宏观经济、财政金融、国有资产

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主要涉及发展改革、人民银行、税务、银行业监督、证券业监督、保险监督、审计、统计、国资、安监等部门的职能)

⑴宏观调控:有关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产业行业政策、区域发展、收入分配。

⑵金融财税:有关银行、财政、税务、审计工作。包括储蓄存款、信贷监督、国债发行、外汇管理、集资融资、财政收支、审计工作、会计管理、税收征管。

⑶保险证券期货:有关商业保险、证券、期货行业的管理。包括保险业监管、证券业监管、期货基金。

⑷国资监管:有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包括重组改制、资产流失、破产。

⑸安全生产:有关企事业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产品安全。包括安全事故、检查评估许可、停产停业整顿。

⑹其他:如:对外开放、信托管理、违规拆借、发票管理等。

3、宣传舆论(4项):有关舆论宣传导向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宣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的职能)

⑴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风尚的意见建议。包括评先表彰、移风易俗、思想品德教育。

⑵广播影视:有关广播影视管理工作。包括管理体制改革、节目审查。

⑶新闻出版:有关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包括出版物市场监管、出版发行。

⑷其他:如:舆论导向、文明城市创建、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等。

4、纪检监察(6项):有关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等方面。

(主要涉及纪委、监察等部门的职能)

⑴贪污贿赂:反映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取得财物,或用财物买通别人的问题。包括贪污、行贿受贿索贿、挪用公款、买官卖官、财产来历不明。

⑵滥用职权:反映党员领导干部胡乱或过度使用职权的问题。包括以权谋私、打击报复。

⑶失职渎职:反映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尽到职责,或在执行任务时犯严重过失的问题。包括玩忽职守、包庇纵容、徇私枉法。

⑷干部作风:反映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问题。包括政绩工程、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领导特权、生活作风。

⑸党政处分:对党纪政纪处分的申诉。包括党纪处分、政纪处分。

⑹其他:如: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建议。

5、政 法(11项):有关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诉讼仲裁、警务督察、行政复议、法律服务、监狱劳教、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等方面。(主要涉及政法委、法院、检察、公安、司法、法制等部门的职能)

⑴法制建设:有关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包括立法规划、法制宣传教育、司法改革。

⑵诉讼仲裁:通过诉讼、仲裁、调解途径解决争议的活动。包括诉讼、民商事仲裁、人事仲裁、劳动仲裁、调解、生效法律文书执行。

⑶警务督察: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包括刑讯逼供、超期羁押、执法不力、包庇违法违纪人员、越权执法。

⑷行政复议:在当事人的申请和参加下,有关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解决行政侵权争议的活动。包括复议申请、不服决定、决定执行。

⑸法律服务: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救助。包括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律师、公证。

⑹监狱劳教:有关罪犯和劳动教养人员的管理教育、生产劳动、生活卫生、考核奖惩等强制性劳动教育改造工作。包括监狱管理、劳动教养、社区矫正。

⑺社会治安:运用治安行政管理手段,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包括治安案件、扫黑除恶、黄赌毒、走私贩私、非法经济活动、拐卖人口、消防安全、邪教组织、防范打击恐怖活动。

⑻交通安全:有关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财产安全,提高通行效率的工作。包括交通安全管理、交通事故、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

⑼刑案侦破:公安机关依照法律对刑事案件立案、侦查、移送,决定、执行强制措施的活动。包括立案侦查、强制措施、侦破不力。

⑽户籍:有关户口、身份证的申领、变更、注销等管理工作。包括户口管理、身份证管理。

⑾其他:如:农转非、借款纠纷、集会游行示威、枪支和危险物品管理、人身伤害赔偿、国家安全等。

6、劳动社保(7项):有关社会保险、工资福利、失业就业、劳动合同纠纷等方面。(主要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安监和质检部门的职能)

⑴社会保险:政府强制实施的,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时给予社会保障的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保基金监管。

⑵工资福利:企业在职职工的工资福利问题。包括工资调整、拖欠工资、职工福利。

⑶培训就业:反映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包括初次就业、再就业、职业培训。

⑷劳动保护:有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安全、健康等合法

权益的保护。包括劳动环境、劳动安全、非法用工、女工保护、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产假、年休假)。

⑸劳动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关劳动合同的争议。包括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

⑹离休退休:有关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问题。包括离退休政策、拖欠离退休金、福利补贴。

⑺其他:如:劳动力市场等。

7、教育(7项):有关教育体制、考试招生、教育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和待遇、教育收费等方面。(主要涉及教育部门的职能)

⑴教育体制: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总称。包括教育体制改革、各类型教育统筹管理。

⑵考试招生:有关学历学位教育的考试、招生工作。包括招生录取、考场考纪。

⑶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校务教务的具体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育经费、语言文字规范、学历学位学籍管理、学生负担、民办学校、校园安全。

⑷教师队伍和待遇:有关教师素质和工资待遇。包括师资力量、工资待遇、企业教师、民办教师。

⑸失学辍学:学生失去上学机会或中途退学。包括求助、希望工程。

⑹教育收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向学生收取的各种费用。包括收费标准、乱收费。

⑺其他:如:教材质量、学校合并、校风、语言文字规范等。

8、卫生计生(5项):有关卫生防疫、医政医药监管、医患纠纷、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主要涉及卫生、医药、计生等部门的职能)

⑴卫生防疫:有关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工作。包括食品卫生、保健品化妆品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⑵医政医药监管: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药品的监管。包

括医疗机构管理、医务人员管理、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医药收费、非法行医、卫生执法。

⑶医患纠纷:医患双方因诊断、治疗、用药、服务而发生纠纷。包括医疗事故、侵犯患者人格。

⑷人口计生:有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等方面。包括人口政策、超生、计生执法。

⑸其他:如:卫生保健建议、行业风气、农村合作医疗等。

9、科技文体(4项):有关科学技术、知识产权、文化、体育等方面。(涉及科学技术、知识产权、文化、文物、体育等部门的职能)

⑴科学技术: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科技成果推广与交流等方面。包括发展规划、成果鉴定转化、其他。

⑵知识产权:有关发明、实用新型、商标和版权的管理和保护。包括知识产权申报、保护、其他。

⑶文化:有关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具体管理工作。包括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文化遗产文物、文化执法、其他。

⑷体育:有关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具体管理工作。包括体育事业、体育竞赛、其他。

10、组织人事(8项):有关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和辞退、职务职称、工资待遇、军队转业安置,以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机构改革等工作。(主要涉及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能)

⑴选拔任用: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问题。包括跑官要官、任人唯亲、干部任免。

⑵招录辞退: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招录辞退工作人员。包括招聘录用、辞退。

⑶职务职称: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人员的职务升降和职称评定。包括职务升降、职称评定。

⑷工资待遇: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在职人员工资待遇,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

⑸人才资源:有关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包括人才战略、人才市场管理、专业技能资格考试。

⑹军队转业:有关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政策及落实情况。包括军转干部政策、军转干部安置。

⑺机构改革:有关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问题。包括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制。

⑻其他:如:组织人事调动、留学生创业、自荐等。

11、交通能源环保(3项):有关交通运输、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涉及交通、铁道、航空、能源、环保等主管部门的职能)

⑴交通运输:有关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的管理和客货服务。包括交通设施、规费稽征、运营权管理、维修培训市场管理、其他。

⑵能源管理:有关煤、油、气、水(风、核)电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降耗。包括能源开发供应、节能降耗、其他。

⑶环境保护:采取综合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光和噪音污染、环境监察、其他。

12、民政(7项):有关基层选举、优抚救济、行政区划、社团管理、复退安置、救灾募捐,以及婚姻、殡葬、收养等。(主要涉及民政部门的职能)

⑴基层选举:有关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问题。包括村委会选举、居委会选举。

⑵优抚救济:有关拥军拥属,对因公受伤、致残人员或殉职、病故人员的家属给予抚恤,对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援助的工作。包括拥军拥属、抚恤、城乡低保、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指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五保户)、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⑶行政区划:有关行政区域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及争议协调问题。包括区划设立撤消调整更名、边界争议。

⑷社团管理:有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和具体管理工作。包括社团发展建议、社团登记申请、社团年检注销。

⑸复退安置:有关军队复员退伍人员的安置政策和落实情况。包括复退安置政策、复退人员安置。

⑹救灾募捐:有关防灾、抗灾、救灾和灾情核查发布的工作。包括灾害预防、抗灾救灾。

⑺其他:如:政府驻地迁移、扶贫工作、婚姻、殡葬、收养、福利彩票等。

13、农村农业(8项):有关村务公开、农村承包经营、农产品流通、农资农技、农垦农场、动植物防疫检疫、农民负担等问题。(主要涉及农业等部门的职能)

⑴村务公开: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形式,涉及村民权益的重要事项如实公布于众。包括村集体资产管理、事务公开。

⑵承包经营:有关耕地、林地、草场、水域、滩涂、湿地等承包流转。包括承包争议、土地流转。

⑶农副产品流通:农副产品的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环节。包括价格质量、运输购销、粮食储备。

⑷农资农技:有关农用物资和农用技术的意见建议,或因农资农技的问题侵害农民权益。包括农用物资价格质量、农用技术推广应用。

⑸农垦农场:有关农垦农场经营管理、职工待遇问题。包括经营管理、职工待遇。

⑹动植物防疫和检疫:有关国内动植物防疫和检疫的问题。

包括动物防疫检疫、植物防疫检疫。

⑺农民负担: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包括乱收费乱摊派、粮食直补。

⑻其他:如:兽医、对农民工问题的意见建议、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意见建议等。

14、国土资源水利林业(7项):有关土地、矿产、水利、林业、海洋等资源及其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主要涉及国土资源、水利、林业、海洋、测绘、气象、地震等部门的职能)

⑴土地资源管理:有关土地资源的规划、保护与合理利用。包括土地规划、权属纠纷、宅基地、其他。

⑵土地征用:有关农村土地征用以及引发的农民生产生活、补偿安置问题。包括审批手续不规范、安置补偿不合理、以租代征、失地农民保障、其他。

⑶水利水电:有关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水灾防治,水利设施和水电站建设管理等方面。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江河湖治理、引水调水、权属纠纷、其他。

⑷水库移民:有关水库建设引发的移民补偿安置、后期扶持和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包括移民补偿安置、后期扶持、其他。

⑸林业管理:有关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林业资源保护、林业生产和国土绿化等方面。包括国有林业资产管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采伐运输、森林防火、草原草场、野生动植物保护、权属纠纷、其他。

⑹矿产资源管理:有关矿产资源的规划、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方面。包括地质勘探勘查、矿产开采、采矿沉陷区、权属纠纷、其他。

⑺海洋气象地震:有关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等方面。包括海洋、气象、地震。

15、城乡建设(7项):有关城镇规划、建设、市政管理、房地产等方面。(主要涉及建设部门的职能)

⑴城镇拆迁:有关城镇房屋拆迁和补偿安置问题。包括审批手续不规范、安置补偿不合理、野蛮拆迁、回迁房。

⑵市政和物业管理:有关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对房屋及配套设施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小区环境卫生和秩序。包括园林绿化环卫、城管执法、小区水电气暖维修、小区管理收费欠费。

⑶城镇规划: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法律效力的文件。包括规划方案、规划实施、违章建筑。

⑷住房与房地产:有关房地产行业管理和住房改革等问题。包括住房改革、房地产市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⑸工程欠款:有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包括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

⑹工程质量:反映建筑工程质量的问题。包括工程招投标、工程安全监督、建筑质量。

⑺其他:如:建筑市场、房产纠纷等。

16、信息产业(4项):有关信息产业建设,邮政、电信、互联网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主要涉及信息产业、邮政和电信等部门的职能)

⑴信息化建设:有关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信息化,软件行业的管理。包括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软件行业管理、其他。

⑵邮政:有关邮政管理等方面。包括邮件检查运输、邮资邮票邮品、其他。

⑶电信:有关电话、电报、电传等信息传送服务等方面。包括资费、通信保障、运营商监管、其他。

⑷互联网:有关互联网安全、运营、经营场所管理等方面。包括互联网监管、经营场所管理、其他。

17、商贸旅游(4项):有关商业贸易、市场监管、质监检

验检疫、旅游管理等方面。(主要涉及商务、海关、工商、质检、旅游等部门的职能)

⑴商业贸易:有关国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进出口管理等方面。包括贸易发展战略、市场垄断、劳务输出、反倾销、进出口管理、其他。

⑵市场监管:有关市场秩序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包括不正当竞争、传销、商品质量、广告监管、中介机构管理、物价监督、其他。

⑶质监检验检疫:有关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等方面。包括产品质量监控、特种设备管理(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认证认可标准化、出入境检验检疫、其他。

⑷旅游管理:有关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包括旅游市场秩序、景区管理、其他。

18、其他(5项):有关上述内容以外的事项。

⑴历史遗留问题:有关文革和文革以前历次政治运动的遗留问题。包括私房落实政策、平反落实政策、支边知青、精简下放、其他。

⑵表扬感谢:对党和政府及领导同志的表扬和感谢等。⑶领导事务:有关题词题字、贺信贺卡、书报资料、礼品、请柬、唁电讣告等。

⑷外信 ⑸其他 三、二级内容目录下的参考项目

以下三级目录为参考(共311项),且项目中列出的为二级内容包涵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综合

1、党的建设:①思想建设;②组织建设;③作风建设;④理论建设;⑤廉政建设;⑥党内法规。

2、政治体制:①政治体制改革;②人大工作;③政协工作;

④统战工作;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民族宗教:①民族事务;②宗教事务。

4、港澳台侨:①侨务;②港澳事务;③台湾事务。

5、国防外交:①外交外事;②军事国防。

6、群众团体:①工会工作;②共青团工作;③妇联工作。

7、其他。

(二)经济综合

1、宏观调控:①经济体制改革;②产业行业政策;③区域发展;④收入分配。

2、金融财税:①储蓄存款;②信贷监督;③国债发行;④外汇管理;⑤集资融资;⑥财政收支;⑦审计工作;⑧会计管理;⑨税收征管。

3、保险证券期货:①保险业监管;②证券业监管;③期货基金。

4、国资监管:①重组改制;②资产流失;③破产。

5、安全生产:①安全事故;②检查评估许可;③停产停业整顿。

6、其他

(三)宣传舆论

1、精神文明:①评先表彰;②移风易俗;③思想品德教育。

2、广播影视:①管理体制改革;②节目审查。

3、新闻出版:①出版物市场监管;②出版发行。

4、其他。

(四)纪检监察

1、贪污贿赂:①贪污;②行贿受贿索贿;③挪用公款;④买官卖官;⑤财产来历不明。

2、滥用职权:①以权谋私;②打击报复。

3、失职渎职:①玩忽职守;②包庇纵容;③徇私枉法。

4、干部作风:①政绩工程;②官僚主义;③弄虚作假;④

领导特权;⑤生活作风。

5、党政处分:①党纪处分;②政纪处分。

6、其他。

(五)政法

1、法制建设:①立法规划;②法制宣传教育;③司法改革。

2、诉讼仲裁:①诉讼;②民商事仲裁;③劳动仲裁;④人事仲裁;⑤调解;⑥生效法律文书执行。

3、警务督察:①刑讯逼供;②超期羁押;③执法不力;④包庇违法违纪人员;⑤越权执法。

4、行政复议:①复议申请;②不服决定;③决定执行。

5、法律服务:①法律援助;②司法鉴定;③律师;④公证。

6、监狱劳教:①监狱管理;②劳动教养;③社区矫正。

7、社会治安:①治安案件;②扫黑除恶;③黄赌毒;④走私贩私;⑤非法经济活动;⑥拐卖人口;⑦消防安全;⑧邪教组织;⑨集会游行示威;⑩防范打击恐怖活动。

8、交通安全:①交通安全管理;②交通事故;③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

9、刑案侦破:①立案侦查;②强制措施;③侦破不力。

10、户籍:①户口管理;②身份证管理。

11、其他。

(六)劳动社保

1、社会保险:①养老保险;②医疗保险;③失业保险;④工伤保险;⑤社保基金管理。

2、工资福利:①工资调整;②拖欠工资;③职工福利。

3、培训就业:①初次就业;②再就业;③职业培训。

4、劳动保护:①劳动环境;②劳动安全;③非法用工;④女工保护;⑤最低工资标准;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5、劳动合同纠纷:①订立履行变更;②解除终止。

6、离休退休:①离退休政策;②拖欠离退休金;③福利补

贴。

7、其他。

(七)教育

1、教育体制:①教育体制改革;②各类型教育统筹管理。

2、考试招生:①招生录取;②考场考纪。

3、教育行政管理:①教学管理;②教育经费;③语言文字规范;④学历学位学籍管理;⑤学生负担;⑥民办学校;⑦校园安全。

4、教师队伍和待遇:①师资力量;②工资待遇;③企业教师;④民办教师。

5、失学辍学:①求助;②希望工程。

6、教育收费:①收费标准;②乱收费。

7、其他。

(八)卫生计生

1、卫生防疫:①食品卫生;②保健品化妆品管理;③疾病预防控制;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2、医政医药监管:①医疗机构管理;②医务人员管理;③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④医药收费;⑤非法行医;⑥卫生执法。

3、医患纠纷:①医疗事故;②侵犯患者人格。

4、人口计生:①人口政策;②超生;③计生执法。

5、其他。

(九)科技文体

1、科学技术:①发展规划;②成果鉴定转化。

2、知识产权:①知识产权申报;②知识产权保护。

3、文化:①文化体制改革;②文化市场;③文化遗产文物;④文化执法。

4、体育:①体育事业;②体育竞赛。

(十)组织人事

1、选拔任用:①跑官要官;②任人唯亲;③干部任免。

2、招录辞退:①招聘录用;②辞退。

3、职务职称:①职务升降;②职称评定。

4、工资待遇:①在职人员工资待遇;②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

5、人才资源:①人才战略;②人才市场管理;③专业技能资格考试。

6、军队转业:①军转干部政策;②军转干部安置。

7、机构改革:①乡镇机构改革;②事业单位改制。

8、其他。

(十一)交通能源环保

1、交通运输:①交通设施;②规费征稽;③运营权管理;④维修培训市场管理。

2、能源管理:①能源开发供应;②节能降耗。

3、环境保护: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土壤污染;④光和噪音污染;⑤环境监察。

(十二)民政

1、基层选举:①村委会选举;②居委会选举。

2、优抚救济:①拥军拥属;②抚恤;③城乡低保;④特殊困难群体救助;⑤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3、行政区划:①区划设立撤消调整更名;②边界争议。

4、社团管理:①社团发展建议;②社团登记申请;③社团年检注销。

5、复退安置:①复退安置政策;②复退人员安置。

6、救灾募捐:①灾害预防;②抗灾救灾。

7、其他。

(十三)农村农业

1、村务公开:①村集体资产管理;②事务公开。

2、承包经营:①承包争议;②土地流转。

3、农副产品流通:①价格质量;②运输购销;③粮食储备。

4、农资农技:①农用物资价格质量;②农用技术推广应用。

5、农垦农场:①经营管理;②职工待遇。

6、动植物防疫和检疫:①动物防疫检疫;②植物防疫检疫。

7、农民负担:①乱收费乱摊派;②粮食直补。

8、其他。

(十四)国土资源水利林业

1、土地资源管理:①土地规划;②权属纠纷;③宅基地。

2、土地征用:①审批手续不规范;②安置补偿不合理;③以租代征;④失地农民保障。

3、水利水电: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②防汛抗旱;③江河湖治理;④引水调水;⑤权属纠纷。

4、水库移民:①移民补偿安置;②后期扶持。

5、林业管理:①国有林业资产管理;②水土流失;③退耕还林;④采伐运输;⑤森林防火;⑥草原草场;⑦野生动植物保护;⑧权属纠纷。

6、矿产资源管理:①地质勘探勘查;②矿产开采;③采矿沉陷区;④权属纠纷。

7、海洋气象地震:①海洋;②气象;③地震。

(十五)城乡建设

1、城镇拆迁:①审批手续不规范;②安置补偿不合理;③野蛮拆迁;④回迁房。

2、市政和物业管理:①园林绿化环卫;②城管执法;③小区水电气暖维修;④小区管理收费欠费。

3、城镇规划:①规划方案;②规划实施;③违章建筑。

4、住房与房地产:①住房改革;②房地产市场;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5、工程欠款:①拖欠工程款;②拖欠农民工工资。

6、工程质量:①工程招投标;②工程安全监督;③建筑质量。

7、其他。(十六)信息产业

1、信息化建设:①信息产业发展规划;②软件行业管理。

2、邮政:①邮件检查运输;②邮资邮票邮品。

3、电信:①资费;②通信保障;③运营商监管。

4、互联网:①互联网监管;②经营场所管理。(十七)商贸旅游

1、商业贸易:①贸易发展战略;②市场垄断;③劳务输出;④反倾销;⑤进出口管理。

2、市场监管:①不正当竞争;②传销;③商品质量;④广告监管;⑤中介机构管理;⑥物价监督。

3、质监检验检疫:①产品质量监控;②特种设备管理;③认证认可标准化;④出入境检验检疫。

4、旅游管理:①市场秩序;②景区管理。(十八)其他

1、历史遗留问题:①私房落实政策;②平反落实政策;③支边知青;④精简下放。

2、表扬感谢

3、领导事务

4、外信

地方统计数据 第6篇

关键词:统计;质量;核算制度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统计质量问题与我们每个现代公民息息相关。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不仅增加了搞好统计工作的难度,而且也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统计体制中存在着诸如:核算制度不完善问题、信息混乱、数据失真问题等,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是中国统计工作的主流,也不影响我们的统计数据总体上能够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如果不认真地加以解决,必然严重阻碍中国统计事业的发展。

2 影响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原因

2.1 统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备

统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备,使得统计质量受到威胁的原因。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础资料不够扎实。GDP调整和修正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灵敏反映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在机制;全面统计报表指标较为臃肿,但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所必需的资料往往难以及时获得,部分数字要估算。二是现行GDP核算制度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现行的GDP核算中,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能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

2.2 统计核算制度的执行难度加大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就业方式、收人分配方式、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化,地区间、城乡间、各个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更加明显,统计调查对象数量成倍增加,变动相当频繁。被调查者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对统计的支持和合作程度有所下降。统计核算内容面临调整压力。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核算对统计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关心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对那些过时的、用处不大的统计调查项目和指标进行清理和精简,增加反映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

2.3 数出多门和一门多数而造成信息混乱

统计综合部门和部门统计之间、统计部门专业报表的重复设置及各类普查与专业统计的重复性工作,常常形成同一指标在不同的部门统计存在多个数据,同一指标在同一部门当中存在多个数据的局面,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信息混乱,又影响决策的准确性。数出多门和一门多数而造成人们对统计质量产生信任危机。地方统计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领导,国家统计局专业司、普查中心、调查队在工作上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对于普查和各类调查缺少沟通协调,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及全面统计报表中的指标设计不尽合理,重复交叉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同一指标在同一时期不同调查方法中数据相差很大的情况,使各种数据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缺乏协调性,浪费了许多信息资源。

2.4 数据失真现象严重存在

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统计数据与局部及个人利益更加密切相关,以权定数、以利谋数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完成年度下达的计划,随意修改统计数据,直接违反统计法。同时,个别地方政府限制甚至干涉统计部门的执法活动。一方面统计执法力量薄弱,而统计调查对象量大面广,无法对所有的违法现象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使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难度加大,统计执法乏力,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助长了统计违法行为的滋生蔓延,使本已非常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更加淡薄,直接破坏的统计质量。

3 确保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对策

3.1 改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建立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统计调查体系,为改善核算基础提供保证我国现行核算体系基本上依赖于层层汇总的全面性统计报表,这种方式比较稳定可靠,但同时又非常笨重,难以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及时、系统的信息资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核算基础资料的缺口,因而,要改革我国现行统计调查体系,大力推广抽样调查,积极地逐步地运用抽样调查方法调查社会经济现象,同时注重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运用,多渠道保证核算的依据资料更准确,如采用重点调查和科学推算等方法搜集核算资料。另外还要改进、统一核算方法,特别是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合基层统计部门核算的

方法,使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更标准、更规范。

3.2 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健全的国民经济核算不仅能使人类更清楚地看清生产和生活的现状,使人类珍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能使环境和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整套的报表体系、指标体系,很多已不适应现今市场经济的需要,无用过时的统计指标要舍得抛弃,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统计指标要及时增加。比如反映社会、环境与资源、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对于专业交叉、重复设置的调查要坚决摒弃,对于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报表要坚决取缔。

3.3 理顺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决定了地方统计对地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经费干部任免主要由当地党委和政府决定,地方统计工作就必然会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干预和制约。因此,需要重新理顺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才能使统计质量坚持下去。一是改革统计隶属关系,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将统计综合部门的人、财、物归上级系统管理,不受地方条件制约。二是各级地方综合统计部门应加速业务职能为主向管理执法职能为主的转变过程。把职能、职责定位在该做的事上,用主要精力做好国民经济核算,准确及时进行经济预警、发展趋势预测、经济景气度测算,开展前瞻性统计工作。提高统计质量和权威性,提高统计数据的使用效率。

3.4 建立和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保障体系

要从制度上入手,健全和落实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包括上报统计数据质量负责制;上级审查统计数字质量负责制;统计数据质量举报制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建立经常性的数据质量调研和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机制,在统计部门,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制度,以严格约束、监督统计工作。此外还要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办法,严格奖惩;扎扎实实做好统计基础工作,以使统计数据所受到的人为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就目前来说,要象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一样,大力发展注册统计师事业,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社会信誉好、客观公正,数量充足的注册统计师队伍,使注册统计师审查行为具有独立性、公允性,充分发挥“统计警察”的作用。要按照新时期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统计师事务所体制,从制度上保证注册统计师的独立性,同时对注册统计师的公正性进行明确规定。另外,要将统计监督的中心和重点由事后监督转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赵乐东.关于统计核算制度中的问题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7,229:142-143.

[2]夏凡,李夏阳.浅议数据的衔接[J].统计与决策.2004,178:70.

[3]方军武.对现行统计体制的改革设想[J].统计与决策.2007,243:66.

[4]杜文平.关于统计法制建设及统计执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8:37.

[5]黄本春,李国柱.统计执法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6,468:215.

国家拟加速开放地方大数据 第7篇

8月18日, 上海市宣布开放十大方面上千GB容量的交通数据, 支持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 并将考虑推出政府大数据的“负面清单”。在公共数据开放方面,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经走在前面。目前地方政府数据公开主要集中在交通、气象等不涉及个人隐私、公开难度较小的领域。

另一方面, 全国政务数据开放也在提速。从2015年政府数据开放的政策趋势来看, 中央和地方都已摆出了开放的姿态, 不管是简政放权的需要, 还是“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需求倒逼, 国家层面关于数据开放的相关政策和标准正在具体化。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与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方案, 或将试点在教育、公安等领域的数据开放服务。

点评:政务数据开放, 于政府、于个人、于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皆意义重大。但要落到实处却需多方面的考虑与协调, 如适当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打破信息的地区和部门分割以及避免舆论先行, 这些都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具体化。

地方高校人事档案利用实况统计解析 第8篇

一、概述

1. 单位库存基本情况。

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 学校全体教职工人事档案都归口人事处统一管理。自2006年起, 全校人事档案管理已使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和《通用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业务管理。截至2010年6月30日, 我院库存人事档案总计为1328卷, 其中在职职工人事档案956卷, 离退休职工人事档案160卷, 死亡人员人事档案167卷, “无头档案”45卷。本文以下统计表中人事档案总数未计入死亡人员档案和“无头档案”卷数。

2. 统计资料来源。

我校2002年专升本以后,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其中也包括人事档案利用登记制度。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 建立了用于登记各类原始数据的Excel电子登记簿, 按年度对人事档案材料收集、整理、转递、库存数量及利用情况一一记录在相应的登记簿上。虽然电子登记簿不是专门为统计而设计, 但这些登记簿上的原始记录恰恰是统计的素材和基础。因此人事档案利用统计数据资料来源于我院人事档案室历年登记的“人事档案利用情况登记簿”, 属于原始数据, 数据真实、完整。

3. 统计内容。

(1) 人事档案利用卷次和利用率统计; (2) 人事档

4. 统计的方法。

统计表中数值来源于对人事档案利用登记簿上的记录 (利用单位、被利用者档案、利用时间、利用目的等) 进行分类、汇总, 最终得出结论。人事档案以“卷”为统计计量单位。

二、五年内人事档案利用实况统计

1. 五年内利用人事档案实体情况统计 (见表1) 。

因为人事档案是一人一卷, 在档案实体利用统计中, 利用者利用某人的人事档案, 不管他一次利用人事档案中的一类还是几类材料, 我们都按一卷登记, 也就是说, 在本文中, 人事档案利用卷数等于利用次数。从表1可以看出, 库存档案数量呈递增趋势, 由2005年的945卷上升到2009年的1039卷。五年来利用卷数和利用率均是2005年最低;2006年利用卷数暴涨, 其原因是2006年工资改革, 需要一一核查人事档案原件;2007-2009年呈下降趋势。五年来人事档案室共提供实体档案2498卷, 占库存档案总量的50.2%, 平均每年约利用500卷次。

2. 五年内人事档案利用方式情况统计 (见表2) 。

表2中总利用次数等于五种利用方式数值之和。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查阅、借阅、复印、制发证明这四种利用方式数值之和等于表1中利用份数。由于2003年我校制作了个人档案信息采集卡, 使个人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捷。个人信息卡非常直观、全面、动态地再现了当事人全面档案信息, 是人事档案利用的常用方式之一, 因此表2中总利用次数较表1中的利用份数数值有所增加。2006年我院人事档案信息库建立起来以后, 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就更加便利。虽然档案信息库的建立和使用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 提高了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 但具体利用次数很难量化登记, 因此在表2利用方式中未能把检索人事档案信息库次数计入。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人事档案利用次数随着利用方式的增多而有所增加。利用方式以查阅、复印和利用信息卡为主, 借阅的方式最少, 这突出反映出人事档案保密性的特点。五年来从查阅方式次数递减可以看出, 人事档案实体利用次数减少, 主要原因在于我校人事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缩减了对实体档案的利用次数。利用复印件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工考研、考博和出国留学需要复印以前的成绩表、论文评议等材料;二是一部分职工每年晋升职称时需要复印历年的年度考核。出具档案证明主要是为教职工个人、学校各机关系部和社会有关部门出具当事人的档案信息证明材料。

3. 五年内利用人事档案类别统计表 (见表3) 。

我校人事档案实体按行政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工人和离退休等类别在库房内分区管理。由于我们按时间顺序把档案利用次数逐一登记在Excel工作表中, 从被利用者所在系部和人员性质可以判定人事档案的类别, 再凭借Excel快捷的数据筛选功能轻松实现了人事档案利用类别的统计。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四大类别人事档案的利用中, 专任教师的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其他三类, 说明专任教师在高校人力资源建设中占主体地位。五年来专任教师人事档案共提供利用1538卷次, 占五年利用总量的55.5%, 管理人员人事档案共提供利用941卷次, 占利用总量的34%, 工人档案共提供利用177卷次, 占利用总量的6.4%, 离退休档案共提供利用114卷次, 占利用总量的4.1%。

三、解析

1. 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人事档案利用效率的保障。

人事档案库存逐年增多, 但档案原件利用递减, 说明我院近年来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虽然利用者对实体档案的利用呈下降趋势, 但不能说明人事档案总利用效率下降, 也不能说明人事档案在高校地位降低。我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达到了可观水平, 利用者普通的信息查询不需要调出人事档案原件, 只需从信息库中检索即可。同时我院人事档案利用率随着利用方式的增多而增长。2005年以前, 利用方式只能是查阅实体档案、复印和借阅等, 随着人事信息采集卡和人事信息库的建立, 人事档案的利用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了, 我院各职能部门核查教职工信息、师资配备、干部考察、报道宣传等一一来档案室采集数据。上述种种现象表明要想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将信息化建设放在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然,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对归档材料的记录登记、利用统计、办理档案的借阅和归还手续等, 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内涵。

2. 做好科学的人事档案利用登记是做好档案统计的前提和基础。

档案利用者查阅、借阅、咨询档案, 档案工作人员将利用情况记录在档案利用登记簿或借阅登记簿上, 这虽是一项常规业务工作, 但这项业务工作既可以反映档案工作者的工作量, 也可以从登记簿中了解某一阶段人事档案提供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以便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然而, 许多单位往往忽视了登记工作, 殊不知, 人事统计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日常登记工作基础上的, 统计工作如果离开了积累的登记数据, 统计工作是无法进行的。因此, 登记工作是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人事档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人事信息的利用频率越来越大, 但由于电子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登记不同于实体档案, 又加上电子档案信息“一次提供, 多次利用”的特点使登记工作陷入僵局。如何科学地对此种利用方式进行登记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

3. 关注人事档案信息利用产生的实际效益是档案利用工作的重心。

通常情况下, 利用者利用人事档案前, 往往要填写利用登记表。在登记表中除需填写利用单位、利用人姓名和被利用档案名称外, 还要填写利用目的这重要的一项, 但利用者在填写利用目的时都较笼统, 很不具体, 如“工作需要”、“领导决策”及“进修考研、考公”等。利用工作一般作法是, 利用登记表一填完, 档案实体一提取, 信息一查找, 利用工作也随之结束了,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没有对所提供利用进行深层次地追踪了解, 也就无从了解利用者通过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而获得的实际效益。因此, 在平常的工作中, 对待利用工作不能只盯上利用人数、利用卷册、利用方式的统计, 而应该把利用工作的支点和重心放在所利用的资源是否在高校师资开发、人才预测和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4. 创新人事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是提升档案工作外界形象的关键。

长期以来, 人事档案提供服务方式往往都是他人需要什么, 我们就提供什么, 简单的“进进出出、翻翻摘摘”的被动服务方式。虽然这种被动服务方式是常有的和必要的, 但在现阶段, 仅仅满足于被动服务方式是不够的。因为, 人事档案利用者需求的侧重点正逐步从“量”向“质”转变, 他们希望从档案中获得的是符合自己需求特点的经过整合提炼、真实的、高质量的档案信息资源, 而这个资源恰恰是现在人事档案工作的瓶颈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档案管理者具备高度的统计、分析预测和编研的能力, 能够通过认真分析档案利用者的需求特点, 来发现人事档案潜在的价值, 积极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合乎要求的人事档案信息。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一直被外界定位的档案人员的“保管员”角色, 也会因此得到重新认识。

摘要: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人事档案利用实况, 统计了反映地方高校人事档案利用服务的重要数据, 以期高校人事档案利用工作更加科学化、实效化。

关键词:人事档案利用,人事档案统计,解析

参考文献

[1]邓绍兴.人事档案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伟明, 曾小军, 陈雪辉.某医院2004-2008年病历档案利用情况分析[J].黑龙江史志, 2009 (23) .

[3]谢宝琴.加强网络环境下档案利用登记工作[J].兰台世界, 2008 (12) .

地方统计数据 第9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大数据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的衬托下, 大数据越来越引起关注, 开始在经济、政治、社会、科研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在浩瀚的数据洪流中获取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将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利用。从2006年开始至2014年, 我国分四批共1370项命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含“急需保护名录”) 的项目已达30个, 我国已经成为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同时, 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其中明确规定: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在这种背景下, 很多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始构建。同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也势必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一般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业界通常用4个V (即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 来概括大数据的特征。

1.1 Variety (多样化)

是指数据的异质构成和类型繁多。大数据有多种数据类型, 以事务为代表的结构化数据、以网页为代表的半结构化数据和以视频和语音信息为代表的非结构化等多类数据, 并且它们的处理和分析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2 Volume (海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通过各种数字化设备, 产生的数据规模日益扩大。计量单位已经从以前的GB和TB晋升到PB、EB和ZB级别。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已有的研究报告, 在未来10年里全世界的大数据预计会增加50倍, 而用于管理数据仓库的服务器的数量将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10倍。引用一

1.3 Velocity (快速)

大数据主要以数据流的形式生成, 而数据流能被充分的利用是要建立在有效时间内。大数据要求快速处理, 因为有些数据存在时效性。比如电商的数据, 假如今天数据的分析结果要等到明天才能得到, 那么将会使电商很难做类似补货这样的决策, 从而导致这些数据失去了分析的意义。高速网络传输技术和云计算、超级计算机等高速先进运算方式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大数据能够呈现出动态、快速和强时效性的特点。

1.4 Value (价值)

单个数据的价值量是非常有限或者根本毫无用处的, 但是当这些个体集成在一起形成数量巨大的“数据流”, 这时候数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开始体现出来。然后通过采集获取、分析评估和应用实践, 海量数据的价值被挖掘出来。同时, 数据每时每刻都在演变, 数据的获取也需要不断的更新, 要进行动态趋势分析和研究就要动态的数据积累。因此, 大数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积累的数量上, 更是体现在动态的演进中。

2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保护和开发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资源数据库。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非物质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 地方差异大。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同,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参差不齐。且“各自为政”, 互不相关, 缺乏联系和合作。其次, 很多建成的资源数据库都被“束之高阁”, 利用率过低。同时, 还存在着资源数据库数量不足, 内容单一, 功能简单等问题。

33借借力力大大数数据据, , 促促进进地地方方非非物物质质文文化化遗遗产数据库建设

对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好处, 促进资源库的建设, 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3.1 定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标准和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繁多, 可以分为曲艺、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传统医药等十种类别, 数字信息源包括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本等类型。类型的丰富性决定了信息的多样性, 满足不同类型资源的所需信息自然不同, 所以有必要根据不同信息的资源属性来研究和定义不同类别资源的元数据规范。根据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情况的不同, 定制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有利于提高资源数据的共享率, 缩短数据库建设的时间周期。在数据库标准和规范的定制过程中, 可以充分借鉴各个地方优秀资源库建设的先进经验。

3.2 增强资源数据库的功能

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价值的挖掘, 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功能。在检索功能方面, 在大数据下可以充分发挥数据挖掘的功效, 为数据库提供基于视频、基于内容、基于知识点等不同类型的先进检索算法, 提高检索效率和检索的智能型。在数据库的展示方面, 采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多种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 强化交互功能, 与使用者之间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再次, 提高资源数据库的交互功能, 为不同人群的沟通交流带来便利, 可以使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事业中来。另外, 增加对数据库个性化功能的开发和设计, 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比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普通用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等应该拥有不同的功能使用权限。最后, 可建立电子商务功能, 开发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 提供给爱好者购买收藏, 也有利于募集资金继续推动和开发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4 结语

地方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10篇

统计是一种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进行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的调查研究活动。科技统计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 是对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科学技术活动的规模和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科技统计主要是对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的统计 (科技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及设备等方面的投入;科技产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成果、专利和著作等方面的产出) 。地方科技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和省项目执行情况、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情况、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技服务业、科普工作调查等基础数据的统计, 以及对基础数据处理、汇总和分析, 包括各项科技专题调查及分析报告等。

科技统计的任务是, 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技活动现象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以取得数量上的、具体的、总体的认识。通过对科技活动的调查了解, 系统、准确、及时地收集数据, 分析、研究各种科技活动现象和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 探索其变化的规律性, 从而为各级管理部门了解情况、制定政策和指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 促进科技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地方科技统计工作的作用

1. 科学决策是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技统计数据既是制定政策和进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依据, 也是政策执行情况和管理实施效果的直接体现。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准确的科技统计数据, 科技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要想深入全面了解科技发展状况, 需要对科技统计数据和详细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以便准确了解现状, 把握发展规律, 制订出合理的科技发展政策。

2. 科技统计是地方政府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有效工具。

通过对各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的科技活动投入、产出等情况进行统计, 进而对各个单位的科技工作效率和科技投入效果进行分析, 从而决定政府对其计划支持的重点和力度, 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撑, 促进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新的举措, 制定新的办法, 提高科技管理质量。

3. 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

科技活动统计数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定量分析的基础, 是制定科研计划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科研计划决定着整个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 计划制定的正确与否, 执行效率的高低, 效益的好坏, 关键在于掌握的信息情况, 掌握的信息量越大, 信息质量越高, 做出的计划就越切合实际、越符合客观规律, 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科研经费总目标的制订以及对总目标的分解工作, 就是根据以往的科技统计资料和科研现状进行的。因此, 科技统计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的全过程, 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尺度。

三、当前地方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对于科技统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 领导重视程度偏低。

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将直接关系到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 科技统计工作也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 《统计法》是其实施依据。但是, 由于一些单位的领导对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 只关心那些自认为能够在上级部门眼里产生“亮点”的或能给本单位产生效益的工作, 而对科技统计工作敷衍了事, “能够应付上级, 能够交差就行了”, 造成一些统计数据失真, 致使科技统计工作只是表面上完成报表等基本工作, 缺乏深入的分析思考, 难以起到科技统计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 地方科技统计工作运行机制老化。

现行的地方科技统计运行机制仍然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主要为上级统计机关报送统计报表的部门统计式管理模式。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时期, 统计部门不仅要为上级统计机关报送各类统计报表, 还要更多地为辅助本级政府进行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决策及时提供各种信息和情报,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统计部门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 使得当前的统计信息工作仍然偏重于上报统计报表, 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亟须进行改革。

3. 统计单位范围较小,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统

计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当地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及科技投入的实际情况。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 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也只是简单应付上面布置的工作任务, 每年的统计工作都是按照上年度的统计单位进行统计, 很多地方的统计单位还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确定下来的。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很多基层科研单位因为科研经费紧张、科研人员流失或从事其他工作等原因, 使科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填报数据时只能编造一些数据应付了事。而一些新成立的科研单位, 认为统计工作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 只是增添诸多麻烦, 因此也不愿意参与统计工作。这就造成了科技统计工作所统计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能全面反映当地的实际科研活动情况和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

4. 缺乏一支拥有强烈责任心和较强业务能力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一些从事科技统计的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没有经过专业的科技统计培训, 有些统计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参加过统计会议。每次填报统计数据时, 均是由科技主管部门参加统计会议, 结束后再把统计任务和资料分配给具体的人员或基层单位填报, 使得统计人员对于很多科技活动的分类、量化标准把握不清, 对各项指标的理解认识不同, 导致统计结果相差较大, 影响了统计质量, 致使统计工作在科学管理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 由于部分领导对于搞好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 认为科技统计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统计人员工作辛苦也得不到应有重视, 导致统计队伍缺乏稳定性, 人员流动频繁, 进而影响科技统计工作的连续性, 难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5. 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 多数企业的技术部门服务于企业的常规生产活动, 而不是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由于同属于一个企业, 技术部门与生产部门相互之间提供的服务往往不进行核算 (有的根本不存在原始记录) , 对于企业而言, 根本不必进行核算, 所有发生的费用全部计入企业成本或费用。由于缺少科技统计原始记录, 没有设置科技统计台账, 使得科技统计的取数相当困难。加之, 科技统计报表又是年报, 年末、年初均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报大量各类统计报表, 统计人员的工作量相当大, 只是在每年开始统计调查的时候才重新熟悉科技统计业务, 平时缺乏对科技统计数据的关注, 也导致难以准确、及时上报科技统计年报。

四、有效开展科技统计工作的建议

1. 加强组织机构领导, 引入奖惩机制。

领导重视是做好科技统计工作的保证。科技统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各级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 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统计工作。因此, 笔者认为, 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专门负责科技统计工作。

2. 更新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观念。

首先, 单位领导和从事科技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使国家的科技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 科技发展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 国家进行一年一度的科技统计, 科技统计工作已成为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工具。从事科技统计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增强责任感,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取科技统计指标数据,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单位领导也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科技统计的重要性, 切实加强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领导, 认真解决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 配齐、配强科技统计人员;保持科技统计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3. 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确保科技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统计工作, 又熟悉科技活动

特点、规律的专业统计人员, 同时, 定期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 使科技统计培训工作不流于形式, 不是“只在统计会议结束后讲几点应注意的问题而已”, 要使统计人员不仅熟练掌握各项统计指标、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分析要领, 还要了解、遵守《统计法》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在加快其知识更新的同时, 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同时, 作为科技统计人员, 还要积极参与研究工作, 支持科技统计分析工作, 使统计工作摆脱事后调查带来的被动局面, 提高科技统计服务的时效性。此外, 还要扩大培训人员的范围, 不能仅仅只对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还要对真正从事具体统计工作的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4. 要加强科技统计的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科技统计台账及原始记录查证制度。

为了准确剥离和填报各种数据, 根据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活动多数存在以项目为载体, 人员、费用等指标同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特点, 必须建立规范的《科技统计台账》, 其内容必须包括:科技人员情况、科技机构情况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情况;有关科技活动的重要数据在财务上要单立科目, 跟踪核算、收集和积累有关资料, 为填报科技统计报表提供原始依据。

5. 加强科技统计人员对指标概念的理解能力。

科技统计的重点是确定一个单位有无科技活动, 而如何理解和界定“科学技术活动”, 则是统计人员必须首先深刻理解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科技统计人员需要从科技活动的性质、领域、特点及所包含的内容等方面分层理解, 真正了解其内含。其次, 科技统计指标概念涉及面广, 理论性强, 要完全理解、真正掌握好所有的科技统计指标, 需要认真学习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科技统计手册》, 通过对书上的实际案例的分析, 加强对科技统计指标的理解, 真正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统计水平。

6. 采用灵活的调查方式。

要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固定“清单”式调查, 依据基层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进行填报。对于资金匮乏的涉农单位, 有的已“名存实亡”, 应要求其依据实际情况写出真实的情况报告, 经上级部门审核后, 取消其上报名额。同时, 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把一些有科研项目、有科技活动、符合统计范围的企事业单位吸引过来, 将其纳入科技统计范围, 以使科技统计工作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当地的实际科研活动情况和科技工作水平。

7.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优势, 为统计工作服务。

地方统计数据 第11篇

摘要:大数据作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之后信息社会又一次革命性技术的突破,正将信息社会发展引入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信息服务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也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在阐述大数据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大数据给图书馆资源建设带来的机遇,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策略

随着物联网、社交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数据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海量数据的出现将人们拽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背景下,各高校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大图书馆资源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资源服务。而地方高校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相比省会城市高校有所不足,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的革新都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图书馆需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用户为中心,合理配置资源建设,以满足当下用户的需求。

1.大数据简述

自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and Company)发布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1]。之后,一个生产并分享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对于大数据这一概念,杨旭[2]等如此定义: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现如今对大数据的定义较多,但一般都认为大数据是指具有数据量大(Volume)、数据多样性强(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和复杂性(complexity) 等“4V+1C”特征。大数据已经渗透到诸多行业,同样也渗透到图书馆,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2.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现状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级以下中心城市城市兴办的综合性或多学科性的高等高校,与全国性、部委所属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办学宗旨、运作模式、培养目标以及学科建设方面具有自身的属性与特点。所以,在资源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其中图书馆资源建设差距也尤为突出。

2.1 图书馆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与高层次服务需求脱节。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资源涌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地方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建立、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传统服务手段的改变,图书馆的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集图书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操作技能于一身的高层次人才。

2.2 图书馆现有基础设施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按照现代图书馆要求,图书馆除了提供必要的收藏条件外,还需提供人们自由阅读及其他活动的场地,例如提供按功能划分的各种硬件设施,开设功能不同的阅览室。此外,还要有可供作报告、培训、展览等活动的专用场地。

事实上,地上高校无论实在政府拨款额度,还是自筹办学资金的能力方面均大大低于省属及以上大学,地方高校用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经费紧张问题更是由来已久。

2.3 文献资源建设不合理、数字资源重复性大。地方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结构不合理、数字化建设相对落后。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的建设各具特色,为了满足地方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某一方向,采购图书不合理、复本重复、经费使用的不规范,使得馆藏资源质量下降,直接导致了文献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面对数字资源建设的复杂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主要是通过购买成熟的数字资源的使用权来为高校师生科研和教学提供服务,而这些性价比较高的数据库,如重庆维普的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都有很大比例的重复资源,同时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以及视频资料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性,从而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3.大数据给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带来的优势

3.1读者可以积极参与到图书馆服务中。大数据环境下更强调的是用户的参与意识,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服务资源、知识服务能力、服务形式及知识本身都嵌入到网络和大数据环境中,并且所有大数据主要是来源于大数据的用户,这必然使得大数据知识服务关注的重心转移或者回归到用户自身的需求上来。

3.2实现一站式资源服务。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更易实现各类数据源的定位和连接,从而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汇聚。同时鼓励读者开放存取各种数字资源,使用户不仅仅作为资源的接受者和学习者,还是资源的发布者和贡献者[3]。在数据的洪流中,异构、分布及海量的各种数据资源得以汇聚及融合,形成中心知识库,通过预索引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速,简单、易用的资源发现及获取服务,实现一站式的数据资源服务[4]。

3.3各高校更易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建设。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共建,解决目前地方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系统和平台技术不统一等问题,消除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性障碍。将互联网中的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服务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其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有了扩展的可能,可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要。

4.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

4.1 转变管理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数据技术主要涉及到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存储备份技术以及可视化分析技术等,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转变服务模式。此外,图书馆需要的是精通计算机和图书情报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大数据背景下对馆员的数据处理方面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目前这类人才比较稀缺,这就需要图书馆乃至学校层面上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方面通过对现有职工的在职进修、合作交流等途径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可以开辟新的途径,采取“不求我有,但为我用”方针,组织开展校内相关技术人才的协同交流合作,以满足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对人才的高度需求。

4.2加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大数据背景下,地方各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可以采取共建、共享的机制来取长补短,拓展资源共享的范围,加深共享资源的深度,从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程度的提升。

4.3 适度调整各种资源的比重。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以纸张为载体,如纸质期刊)、缩微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如缩微胶片)、声像型文献(以磁性材料为载体,如唱片)、计算机阅读型文献(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和网络型文献(以联机方式为读者服务)[5]。

5.结语

数字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催生出“大数据”概念,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至今都还没有最佳的实践可供参考和学习。但是图书馆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就必须先做好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国杰, 程学旗. 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 中国科学高高刊,2012, (6): 647-655.

[2]杨旭, 汤海京, 丁刚毅. 数据科学导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张晓林, 李麟, 刘细文等.开放获取学术信息资源:逼近“主流化”转折点[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9):42-47.

[4]马建玲, 祝忠明, 王楠等.美国高校图书馆参与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21): 77-82.

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新常态浅议 第12篇

一、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新常态的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呈现出发展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 “新常态”预示着新挑战, 蕴含着新机遇, 担负着新使命, 学校管理者要以新常态的思维来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来应对学校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处在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大学, 预计未来10年内将有一场重大结构性调整。在这新常态历史阶段, 信息统计工作是地方本科高校各项管理的基础工作, 统计数据是构建高等教育新常态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晴雨表”和“监测仪”, 其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将为高校的决策、管理及预测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统计工作就不能再以传统姿态和原有的轨迹按部就班地运转, 而应以不同以往的统计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来适应转型发展新常态, 服务转型发展新常态。

然而长期以来, 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内部数据, 进行统计汇总, 被动地完成上级部门下发的统计报表, 报表一完成, 统计工作也就结束了。主动提供统计信息、统计分析等工作非常少, 统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人们对统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统计意识淡薄, 作为地方政府统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高校统计明显弱化。

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是社会统计工作的一个分支, 其内涵非常丰富。它运用完善的办学基础统计指标体系, 收集、整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数据, 研究和分析学校的转型走向、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服务面向等各项指标, 客观反映学校各方面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从而形成对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这就决定了统计数据必须真实、及时、全面和系统, 决定了统计工作必须进入新常态, 离开了常态化的统计工作,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就会陷入盲目。

二、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新常态的表现

1. 地方本科高校统计数据日趋透明的新常态。

笔者认为,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最终将由市场选择、由社会评价, 未来理性的教育购买者更在乎高校的内涵与品质, 可信的统计数据是内涵与品质的真实反映。因此, 社会公众对高校统计数据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统计数据透明度要求不断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指出:“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 建立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 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同时, 随着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人民群众对地方本科高校统计数据透明常态化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2. 地方本科高校统计服务更加精确的新常态。

地方本科高校在构建自身转型发展新常态过程中, 许多问题和矛盾错综交织, 需要依据精确的统计服务来进行精准的思维、高效的决策。例如, 表现在对高校的办学基本条件的量化指标方面, 有校园总面积、学校建筑总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馆藏图书册数、生师比例等指标, 教育部为了加强宏观管理, 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高校每年五月将在《中国教育报》中亮“*”号以示警告, 促使该校办学条件在短期内得到基本改善, 如果三年内仍未达到要求的, 就要停止招生。又如, 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其核心是处理好“顶天”与“立地”的关系。“顶天”就是做好顶层设计,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真正承担起普通本科院校的社会责任;“立地”就是依据精确的统计信息和办学实际, 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多样化转型, 发挥地方优势,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鉴于上述, 都要求统计服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提供和信息服务, 而要求进行有情况、有观点、有深度的统计分析, 更要有前瞻性、精准性的判断和对策。

3. 地方本科高校统计任务更加艰巨的新常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要求, 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适应国家“增幅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常态的需要。一方面, 在这种新常态下, 地方本科高校应该要把自身优势变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资源, 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 研究做在工程中, 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价值体现在效益上, 这些都离不开统计数据的解释与支撑, 势必给信息统计工作带来艰巨任务和巨大压力;另一方面, 学校教育事业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跟踪统计调查对象的巨量、多变, 快速对所获取数据进行筛选、整理, 也将成为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必须面对的新难点和新压力。

三、主动适应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新常态

1. 以需求为导向引领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

主动适应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新常态, 就必须紧跟学校转型发展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进行设计并开展统计工作。第一, 进行统计体系再建。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教发[2004]2号》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健全和改进统计调查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 逐步建立覆盖办学规模与结构、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资产与财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社会服务与校友信息等方面内容的统计新体系, 准确、全面、科学反映转型发展进程及改革效果。第二, 实现统计方法再造。强化指标统一、流程统一和手段统一, 开展统计分析, 实施统计预测, 以高校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提供统计服务, 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 抽样性调查为主体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统计方法体系。第三, 推动统计管理机制再建。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应实行校 (院) 长统一领导, 分管校 (院) 领导专项把关, 发展规划处归口管理, 各单位协助支撑的组织管理机制, 进而强化统计思维, 推进信息共享。彻底改变高校的统计工作长期无人分管或仅流于形式, 甚至有的高校如果不是被亮了“黄牌”, 领导几乎不会过问统计工作的现状。

2. 以法制为原则突显高校统计工作新高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 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战略, 将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统计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行政工作, 更应坚持法治原则, 凸显依法统计。一方面, 由于统计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因此各相关部门要依据法律规定, 主动承担职责, 及时、准确地做好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 建立统计台账, 重视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 保证统计基础数据与教育报表指标统一, 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对高校教育统计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管理, 以确保统计指标在口径、范围、数据上的一致。另一方面, 加大对《统计法》的宣传力度, 强化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务实奉献精神的培养, “打铁还需墩子硬”, 统计人员必须切实规范统计法律行为, 认清统计工作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新常态中的重要作用, 自觉抵制和排除一切对统计数据的干预。

3. 以精准为目标反映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新趋势。

毋庸置疑, 精准性是高校统计的工作目标, 没有精准, 学校决策者就不能及时掌握学校的改革发展趋势, 找出当前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精准”强调具体和准确, 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注重着眼重点、难点, 着眼实际。统计信息服务是精准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新常态的“形”和“势”。“形”就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适应目前社会发展需求;“势”就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未来选择和推进方向。统计预测就是因“形”导“势”, 因“形”利导做出的推断就是“势”, 预测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在哪里, 调整方向是否准确, 发展环节是否存在问题, 改革发展是否平衡等等, 要求能够给学校决策者一个非常明了的信息。当然, 分析建议的精准程度取决于对统计数据的掌握深度, 统计人员提高精准服务能力的前提是要深入基层一线, 摸清情况, 把握规律。

4. 以真实为基础树立高校统计数据新权威。

地方本科高校统计数据的权威, 来自于社会对办学真实数据的公信力。要拿出真实统计数据, 必须善于底线思维。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 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统计数据真实底线, 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关乎高校统计公信力, 关乎统计数据的价值。一旦突破数据真实底线, 高校的统计将失去生存根基。坚持统计数据真实底线思维, 不仅要坚持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 也要坚持应统尽统, 统准统全数据。实事求是统计数据真实底线思维的本质, 应统尽统是统计数据真实底线思维的具体表现。应统尽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做不到应统尽统也就淡不上实事求是, 同样, 应统尽统是在实事求是前提下的应统尽统, 两者是统计数据真实底线思维的根本统一。坚持统计数据真实底线思维, 必须严格执行统计法规, 努力构建数据质量的制度保障, 将“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内化为对历史负责、对学校转型发展负责、对高等教育事业负责。

摘要:基于我国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 本文阐述了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新常态的必然性和统计工作新常态的具体表现, 提出了主动适应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新常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科高校,统计,新常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2]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N].光明日报, 2015-01-06.

[3]姜全红.加强统计工作促进高校科学管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7, (3) .

[4]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分级理论下一篇:内镜微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