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治理范文

2024-07-15

河流生态治理范文(精选12篇)

河流生态治理 第1篇

在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中, 对河道治理主要是强调其防洪功效, 一般是采取顺直河道、加大河宽、疏挖河床、修建护岸工程等措施, 以提高防洪排涝的标准。其结果是:河道硬化使动植物减少、断面形状的单一化使河塘及浅滩消失、河道平直而缺少变化, 使景观单一等。

生态治理采用工程措施把曾经人工裁弯取直的河道恢复在保留一定自然弯曲形态的河道, 采用新型的透气透水材料护岸、护坡。生态治理既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人水和谐的组成部分, 也是循环水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1 传统河道治理型式

传统的河道治理型式主要有河道人工裁弯取直, 清淤开挖拓宽河道, 采用硬性材料护坡, 两岸加高堤防等几种治理型式。这些型式的工程造价都相对比较高, 而且仅仅注重了河道本身基本的功能, 如行洪、排涝等, 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几乎不作考虑。传统治理型式在稳定河道、行洪排涝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但其在对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治理方式采取的是封闭型式, 河道断面硬化, 两岸加高堤防, 使整个河道渠道化。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了破坏。同时各种水生植物也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 各种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生存空间, 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链被断开, 生态失去了平衡。

1.2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中修筑人工材料防汛建筑物不仅代价昂贵, 而且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对天然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人们远离了自然的河道, 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绝佳场所, 河流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成为一滩死水。

1.3 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现代河道断面整齐划一、走向笔直, 固然是一种景观, 但是它与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不相一致, 它违背了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需要。河道里不长一草一木, 水中动物稀少, 到处是灰白色一片, 缺乏生机, 极大的影响了环境美观。

2 生态治理研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河道治理理念逐渐向新型生态理念发展, 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生态河道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国内和国外相继出现了一批用于生态方面的材料和技术, 如植草、水力喷播植草技术、土工材料绿化网、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等。虽然它们起源时不一定用于河道治理方面, 但在河道治理使用上可以借鉴和参考。

2.1 修复河道形态

修复河道形态, 即采用工程措施把曾经人工裁弯取直的河道修复成保留一定自然弯曲形态的河道, 重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带的水流, 恢复河流低水槽 (在平水期、枯水期使水流经过) 的蜿蜒形态, 使河流既有浅滩, 又有深潭造成水体多样性, 以利于生物多样性。

2.2 采用生态护坡

2.2.1 植物护坡

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 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 防止水土流失, 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 还可以进行景观造景, 在城市河道护坡方面可以借鉴。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 利用水力喷播的方法在人们常规方法难以施工的坡面上植草坪。使用种子喷射机将种子、肥料以及保护料等一齐喷上边坡。与传统植草方法比, 有可全天候施工, 速度快, 工期短的优势;成坪快, 减少养护费用;不受土壤条件差、气象环境恶劣等影响。

2.2.2 抛石、铺石护坡

抛石护坡是将石块或卵石抛到水边而成的最简单的工程, 洪水时可以用其天然石所具有的抵抗力来保护河岸。另外抛石本身含有很多孔隙, 可以成为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铺石则是将天然石铺于坡面, 令石块互相咬合以保护坡面。一般用于急流处, 但是缓流处若洪水时间较长时也可以用铺石护岸。石块和石块之间不用水泥填缝, 其水下部分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所, 陆地土砂堆积也成为昆虫和植物的生育场所。这种护坡型式在北京转河得到了充分利用, 不仅有利于安全, 有利于两栖动物的出行, 更加有利于冬季防冰。结合水生植物种植, 凸显自然生态感。

2.2.3 新素材新工法在生态护坡中的应用

袋装脱水法:将施工时产生的河底淤泥淤土, 装入大型袋子里, 在现场脱水、固化然后整袋不动地用作回填土或护岸。袋子材料要用植物扎根时可通过的, 以期成为植物的生长基土。袋装卵石法:将卵石或现场产出的混凝土弃渣, 装入用特殊网制成的袋中。由于具有多孔性, 故其水下部分作为鱼类之居栖之所。这些泥土或混凝土弃渣, 一般都是作为废弃物处理的, 此时作为新型材料加以应用, 不仅美化了自然环境, 而且减轻了环境负担。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 人们渴望闲暇时光能尽可能的接近大自然, 因此要恢复河道生态, 重视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河道综合治理中以生态保护为第一要素, 充分发挥河流的娱乐、休闲、景观、环境改善等多项功能, 更好地促进人水和谐,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卫明.城市水环境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水务, 2001, 1.

[2]季永兴, 等.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坡结构探讨[J].上海水务, 2001, 2.

在河流生态治理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第2篇

在河流生态治理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是因为区委、区政府对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上午,区委还召开了专题党政联席会,进一步定方向、定方略、定方案,目的就是确保我区河流生态治理工作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刚才,*同志传达了市里会议有关精神,并就我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结合会议印发的《实施方案》,抓好贯彻落实。城建局、*等*个单位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展现了在急难险重工作面前,全区的干部和企业应有的担当、应有的作为、应有的勇气。

下面,围绕做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意义,把握实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以水兴城、以水惠民,符合全区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特别是对于我区来讲,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关于河流生态治理工作,要从三个方面深化认识、正确对待。

一是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是市委、市政府适应新常态新要求、贯彻新理念新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市“双修”、改善形象品位的必由途径,是统筹推进治污治乱、防汛防灾、城乡改造、环境改善等一揽子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全市各项工作中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深远性的重大决策,具有影响当前、关乎长远的重大意义。从中央到地方,不论是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还是全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都强调生态环保,因此,我区实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是响应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应有之义。

二是惠及全市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有助于推进生态修复、水质优化、环境改善、产业转型,不仅与河渠沿线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还能辐射带动周边,不仅是全市人民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需要,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因此,无论对*还是对*,作为城市管理者必须站在对*人民、对*百姓、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众所周知,我区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很大,水资源一直十分珍贵。如今,*防洪渠主要起到防洪的作用,常年干枯。*河不足*公里,有一半己被学校和企业覆盖。据统计,有*个排污口直排*河,对于饮水安全带来隐患。通过这次河流生态治理,我们还将修筑湿地公园、建设人工湖,使我们*既有湿地又有公园,不仅惠及*人民,更惠及*百姓。有水才有灵气,*居民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更骄傲、更自豪。

三是利好*未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是规划制约、土地不足、产业不优、机制不活。现在,市委、市政府以极大决心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有助于破解规划制约、破除机制壁垒、扩展土地空间、倒逼产业转型,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引领作用。借此机会,我讲一下*当前的重点工作。一是河流整治。方案已下发,任务很繁重。我们在全市做到了早安排、快行动,下步更要真发力、见实效。二是地铁修建。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建地铁就是拉动城市框架、方便群众出行,要利用好这次重大机遇,以地铁建设改变*经济东高西低的局面。三是科技园区建设。我们要增强科技研发力量,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切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服务好辖区企业。做好闲置资源再利用,与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同志们,我区“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是*市河流生态治理在*的本土化、具体化,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绝不是一般性、常规性工作。希望大家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清意义,把握实质,切实统一思想行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二、谋定后动、占据先机

(一)责任要明确。为做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区里构建了“1+3”指挥体系,就是1个总指挥部和3个专项指挥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指挥部必须负起责任,坚强领导、科学指导、积极引导、严格督导,正副指挥长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成员单位负责同志要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千万不能只挂名、不履责,当甩手掌柜、搞遥控指挥。

(二)底数要摸清。毛主席讲,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面对急难险重的河流生态治理任务,更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一要吃透政策,领会上情。当前,国家和省、市在水利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保护等方面既有“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也有不容有失的“底线红线”。这些都需要大家全面梳理、准确把握,结合*实际,科学谋划项目,加强汇报对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支持政策的大盘子,同时依法依规、坚决不碰底线。二要实地调查,掌握实情。各指挥部要通过实地查看、走家串户,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沟渠,将掌握的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使各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三要找准症结,发现隐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准信息盲点、舆情燃点和推进难点,搞清楚可能影响各项工作进度的到底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协调问题、还是历史遗留问题?针对这些,超前预判,健全预案,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确保关键环节通好关、解好扣。

(四)方案要可行。要围绕各项工作任务健全完善实施办法,制定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一要制定任务书。就是要围绕各项目标,分解细化责任任务,主动对接协调,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征迁补偿方案、群众安置方案和企业腾退方案。二要制定路线图。就是要围绕既定目标,加紧研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措施,明确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抓手,越详细、越具体越好,越有的放矢、越有针对性越好,确保按照路线图推进工作,不走弯路。三要制定时间表。就是要强化时间观念,明确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指标的时间节点,严格按照时间表有序推进,确保河流生态治理任务按时完成。大家想一想,同样是干工作,与其让市委、市政府采取督查督办、通报问责的形式,不如我们静下心来、按照节点有序干;与其让上级拿着鞭子抽着干,不如我们自己主动认真干。

三、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河流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山、水、田、园、林、路等诸多方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行,“拾到碗里都是菜”也不行,必须集中精力抓重点、解难题,确保尽快打开局面、取得突破。

(一)要在截污治污上雷霆出击。这是河流生态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时间节点很近的重点任务,必须雷霆出击、重拳治污,确保取得立竿见影成效。扎实做好*河涉及截污工程部分的征迁,按期拆除完毕,为揭盖截污奠定基础、提供便利。配合市住建委截流*个排污口,切实从源头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这项工作要在年底前完成。

(二)要在环境整治上持续提升。沿河环境好不好,群众反应最直观,要坚持“河道蓝线、绿地绿线、道路红线”统筹考虑,“水道、绿道、风道、步道”一起打造,不断改善沿河环境品位。治好河道,对已有河道因地制宜、加固提升,对没有堤岸的河段加快建设。建好游园,要充分用好这些年我们建小游园的经验,打造一批具有*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景观小品、生态绿地,把沿河游园建设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场所。修好路网,形成功能明确、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的沿河路网体系。抓好整治,深入推进社区环境百日攻坚,重点做好老旧小区、无主管小区环境整治,对*河两侧50米范围内的市容市貌,按照道路平整、管线配套、灯亮路绿、三线入地、街景统一、管理到位的要求进行综合改造,切实把沿河环境打造得更靓丽、更整洁。

(三)在沿河棚改上勇于攻坚。这是重头戏,也是硬骨头。过去,我们许多棚改项目受到牵制、推进举步维艰,连安置房都无法建设。现在市委、市政府开展河流生态治理,将“沿河生态廊道绿线”指标做了调整,这给我们一口气对沿河的*个村进行改造,提供了重大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各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监管,从今天起,决不能再添一块砖,再加一片瓦,这是硬性规定。大家想一想,花了这么大代价,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住的好一点,想叫我们*的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变。如果没有这次机遇,我们沿涧河的城中村脏乱差的现象将很难在短期改变。

四、把握原则、确保成效

河流生态治理是一项硬任务,必须把握原则、掌握方法、走对路子、握紧拳头,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一)要善于统筹结合。要将河流生态治理工作与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相结合,与城建项目百日攻坚相结合,与社区环境百日会战相结合,与实施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相结合,与治脏、治乱、治污相结合,与小游园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民生改善工程相结合,努力形成“一发动全身、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生动局面。

(二)要精于科学运作。要坚持规划引领,积极与市规划局、市城建院等沟通衔接,在全市规划蓝图中适时发声,进一步修订完善符合*实际、适合项目推进的规划方案。同时要坚持依法依规,严格落实河湖管理、土地开发等方面法规政策,依法办事,不踩红线,特别是对于征迁改造,要依法依规合理补偿,统筹做好安置,对违法违规建筑要依法严厉打击。

(三)要长于凝心聚力。集人力、物力、财力,举全区之力,集中精力打好河流生态治理攻坚战。尤其是在人力筹备上,组织部要抽调精兵强将,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选派到各相关指挥部中,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成长中做出贡献。

(四)要敢于较真碰硬。要将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纳入领导打造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创业激情的班子综合考评体系,通过周例会、月排名、季度自查、半年考核、考评,确保抓常抓细。对于缺乏担当、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顶格处理。

河流生态治理 第3篇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治理;设计;应用

0 引言

河流原本是陆地上蕴含丰富的淡水自然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治理很早就开始了,起初人们看重的是河流自身功能的体现,如防洪、排涝、灌溉、养殖、航运等,河道整治主要从工程结构上考虑问题,注重施工效率和工程效果,表现在渠道化、硬岸化,破坏了河岸的过滤效果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也切断了河水与驳岸的自然生态链;河道裁弯取直,改变了河流自然形态,看似流水通畅了,行洪能力提高了,实则河水流速增加,洪峰提早出现,滞洪能力大为削弱;河道断面形式单一,不仅景观效果差,也破坏了河流生物多样性,因为河滩、湿地和深潭本是生物群落的栖息地,改造成统一、规则的梯形断面,这些都不复存在了。从上世纪60年代起,欧美国家发起新的河流整治理念,重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通过拆除河道硬质衬砌、恢复河滩湿地、再现蜿蜒河流等措施,重现河流的自然景色和生物多样性,80年代后这种理念被亚洲的日本、韩国所接受,开展了一系列的河流整治活动,例如韩国河流生态修复起步虽晚,但很多理论已被应用到河流整治中[1]。我国传统河流整治观念的改变是进入21世纪开始的,当时的初衷是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利用城市滨河空间和带动沿河经济发展等,但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水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普遍的问题是尽管强调生态治理的重要性,然而技术上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并且许多人对于生态修复的认识仅停留在景观再造上,简单的以为生态修复就是河岸绿化和设置一些亲水空间,完全不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和功能定位[2]。因此,本文对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在河流治理中应用进行了探讨。

1 生态修复技术原理及其适用性

1.1 生态修复与生态修复技术

所谓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之下,以生物修复为主要手段,辅以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其他工程技术措施,并将它们优化组合成为耗费最省、效果最佳的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修复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就是以生态修复理论为基础,针对各种退化环境特点,采取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3]。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和复合生态修复技术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三种单项修复技术;后者是将各种单项技术进行组合,例如化学-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化学修复技术、植物-物理化学修复等。由于生物修复非常复杂,单项修复技术往往修复效果不佳,所以将不同单项技术联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综合效果显著。河流是陆地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河流生态环境特点采取的生态修复技术即为河流治理生态修复技术。

1.2 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在河流治理中,主要采用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生境、水生生物群落等修复技术,适用于中小河流治理[4]。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的漫滩、湿地等区域,通过恢复缓冲区不仅能滞洪和蓄洪,也起到沉淀、过滤和净化洪水的效果,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之地,恢复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是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可改善河道形态,净化河水并减轻洪水威势。河道补水的途径有扩大水库泄流量、引水、污水回用等,通过增加河流流量可以更好地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流人工曝气、疏浚底泥、建设河道生态塘(渠)、微生物强化(投菌)、生态护岸等技术,可以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增强河流的生态处理能力。生境修复是恢复河流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包括恢复浅滩、再造深塘、恢复河流蜿蜒形态等。天然河流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水生生物群落,由于不合理的河道治理破坏了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导致大量水生生物群落消失,修复水生生物群落即利用适宜的乡土品种优化群落结构,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整有效的食物链结构,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2 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流治理设计中的应用

2.1 设计原则

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进行治理应遵循自然循环、生物多样性、功能需求主功能优先及多功能协调、景观美化、治理分时段河段细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等原则,治理效果的评价应以社会合理、生态合理、环境合理、操作合理等指标进行衡量。社会合理即工程应抗冲、耐久,并具备适当的景观与亲水效果、休闲功能等;生态合理即水生生物丰度高、河流流速分布多样化、滨河植物生长良好、生物通道畅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良好等;环境合理包括水流结构多样化、水体净化能力强、工程透水性良好;操作合理即取材环保、材料加工环保、施工简单易行、避免水土流失、施工对水生生物影响小、河流维护方便、造价合理等。

2.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形式是影响河流生态功能的关键因素,其中横断面关系到河槽、滩地、河岸植物群落结构和河流湿地的恢复,而纵断面影响河流沿线纵比降、跌水、深潭等流速多样性,对鱼类洄流、繁衍有重要影响[5]

河流横断面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和直墙河道(矩形断面),其中复式断面生态性最好,梯形断面较差,直墙河道最差,所以应首选复式断面,在地形受限条件下可以选用梯形断面,尽量避免直墙河道。在设计河流横断面时,滩地高程被高潮水位的淹没深度不应超过1.2~1.5m。复式断面第二台阶岸墙高度不应超过2.5m,否则应设置第三台阶。河岸与滩地宽度应满足行人安全要求,城区河滩宽度不得小于1~3m。为了改善视觉效果,河道宽深比应在3以上,当宽深比在8以上封闭感就会消失。生物廊道宽度根据保护的水生生物而定,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廊道宽度应在3~12m;鸟类迁徙、小型哺乳动物与鱼类觅食廊道宽度应在12~30m;野生动物廊道应在30~60m。

河流纵断面沿线比降超过3%时,应考虑采用人工阶梯深潭结构,也可以采用鱼道和阶梯跌水结合,以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当沿线比降在1%~3%时,可采用透水堰、阶梯跌水、河底修复等辅助措施来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应拆除不必要的水坝、高堰、橡胶坝等设施,少设置节制闸。河道两头的防洪闸、防潮闸应为常开状态,并进行适度调节。

2.3 生态护岸构建方法

生态护岸是在保持边坡形态稳定的基础上,利用植物或结合工程技术措施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其构建方法是对硬质护岸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图1是生态护岸的各种构建方法。(a)设置了深潭、浅滩和人工湿地;(b)将0.8~1m石块埋入河床和河滨带,有利于鱼类繁衍;(c)利用球状生态混凝土进行修复;(d)是景观型多级阶梯人工湿地护岸的一种做法;(e)不拆除硬质护岸而开新槽并种植辊式植被的方法;(f)是在混凝土护岸上开设凹槽,再回填土壤和碎石,以利植物种植。

3 结语

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工程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城市园林等众多学科,由于对生物学、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我国当前许多河流治理仍停留在景观改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因此在河流治理中应积极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河流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兴茹.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32(2):83-88.

[2]刘辉,何争妍.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杭州河道水质的对策与建议[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1):13-15.

[3]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等.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54-10556.

[4]袁卫玲.关于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J].湖南水利水电,2013(5):70-72.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 第4篇

河流在组成生物环境、河岸群落中起着巨大作用, 它能对围绕河流所产生的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和修复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推移, 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 人类的生活生产对河流造成了很大影响, 使得河流系统的功能逐渐衰弱退化, 河流生态修复刻不容缓。人类的河道治理对河流生态系统而言又是一次人工改造, 不合自然规律, 是对河流生态系统又一次打击, 河流生态是修复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 涉及不同学科原则。而每一项学科原则, 又侧重不同重点。为了还能对河流生态系统, 让河流生态继续造福人类子孙后代。文章从多个角度, 对河流生态系统所的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一、河道治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1. 破坏生物多样性

河道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高低不一的河床断面以及沿岸的植被组成, 构造出一个流动而又丰富的立体空间, 对生物生存繁衍起着巨大的帮助。河流生态系统本来就有着自我修复的能力, 人为的干扰很可能适得其反。河道开展整治整治, 其中必定引起河流的流量、含沙量和水质以及相关植被的变化, 河流生态环境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许多对河流生态环境依赖和质量量要求很高的生物很可能面临迁徙、死亡, 甚至是灭亡的危险。

2. 城市防洪防涝系统发生变化

在河道治理中, 常见的是河流被截断、变弯、加深、修直或束窄, 这使得河道萎缩、硬化覆盖范围缩减和河床内不透水面增加, 阻断城市地下水的调运补给。原本自然蜿蜒的河道可以有效的储蓄洪水、降低洪水运行速度、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但被钢筋混凝土加固后, 水体得不到自然交换, 大大增加了洪灾内涝发生概率和泄洪难度。所以, 河床坡降的选择要考虑其对河流冲淤的影响。河道渠化治理应根据河势, 因势利导规划治导线。尽可能保留天然河流自然弯曲的轮廓, 不宜盲目裁弯取直。

3. 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受阻

河道治理过程中, 沿岸许多美丽的植物会被破坏, 沿岸的饰物也有可能暂时或长久的消失。以人文风景为旅游经济的城市将受到直接影响, 城市经济的脚步也因此而缓慢。假如处理不当, 极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和目的

1. 河道形态修复的方法和目的

目前, 人为的对河道形态修复的方法主要有: (1) 将废旧的拦河坝、拦河堰拆除掉, 将控制河床变化的跌水以缓坡或低坡改造, 增加辅助流水的通道, 目的是尽可能的恢复河道的连续性; (2) 往河底埋入巨石石包袋, 以造成浅滩或者沟壑, 修建坝道, 为的是能够让水的流动多样性得到重现; (3) 为河流创造更多空间, 如河道修改堤线, 改变滩地的高低, 增加或减少河岸护坡, 以便能够提高河流的调蓄和泄洪能力。

2. 关于河床断面的修复方法

目前, 修复河床断面的原理是:将原来河道护岸和护坡进行改造。方法有: (1) 建造出生态型的护岸, 八原先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拆除掉,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埋入石头或设置鱼巢; (2) 采用复式断面法, 把河道的不同径流分成数个等级, 根据级别而对河道进行拓宽; (3) 根据过流频率高低, 可以对河床的上部平台和上部护坡进行改造; (4) 在裸露时间长的河床, 可以改造护岸, 建设生态河堤, 种植低矮乔木或者草, 为水生生物重建生息地环境, 使城市河流集防洪、生态功能于一体。大大增强了城市景致, 为城市的广大居民创造出优美丰富的亲水空间。

3. 修复河流质方法

河流水质修复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多钟, 如生态浮床技术、外流引水稀释冲刷、底泥疏浚、河道曝气等。外流引水稀释冲刷的方法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之内将污染负荷减小, 降低影响污染物的沉积率。但是由于外流的引入, 原有水质会受到干扰影响。因此, 这一办法不是十分有效。生态浮床技术利用物种的共生关系, 以水生植物为主体, 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降低河流污染负荷。河道曝气能够将溶解氧浓度升高, 提高水内有关好氧物的活性, 使水体自净能力提高。底泥疏浚的方法可以清除地表内有毒和有害物质。在修复河流水质时, 要控制生活和工业农业废水污水以及其他污染源排入河流, 完善修复治理的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修复效果。此外, 建立人工快速渗滤池的生物滤池原理也能够加快净化水质, 在处理效果也同样明显。

4. 适于河流生态修复的材料和植物

芦苇具有分布性广、适应力和抗逆性强的特点, 在江河湖海岸等都能够很容易生长。其实, 芦苇也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水质的特效。水陆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群落就是芦苇所衍生的群落, 芦苇群落构成了许多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 芦苇已经应用在修复河岸生态系统方面。

生物相容型混凝土材料适于生物生存的生态修复材料, 主要是研究动植物及微生物能够和谐共存的生物相容型混凝土。多孔型混凝土还有着透气、透水等性能, 能够为植物所需营养提供渗透, 非常适宜用来种植乔木、灌木草等植被, 对恢复河岸植物群落特性有着巨大帮助。更重要的是, 生物相容型混凝土的外表面可以对各种微生物的进行吸附, 再通过生物层的作用间接降水净化。

三、结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防洪除涝”、“供水”、“灌溉”、“发电”等工程效益的代名词。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自然界的很好地控制和利用水资源, 同时获得了是相对丰厚的利益。只是在人们越来越多的享受丰富物质生活时, 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的正日益下降。河道污染破坏容易, 但治理很难。现如今, 河流的生态修复在日本及欧美等过已经相当完善, 它是今后环境治理的趋势。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较少。一些城市在近几年来进行过不少的试验性工程, 工程主要围绕于河床断面的生态修复, 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科学反响。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河流生态修复, 我广大水利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钻研。

参考文献

[1]王建仁, 张福林.基坑稳定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J].建筑技术开发, 2001.

[2]蒋刚.浅谈河道治理中的河流生态修复[J].中华民居, 2013.

[3]刘伟, 金涛, 杨晓娟.浅议大坝基础灌浆设计思想[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

[4]冯兆祥.大型桥梁地基基础稳定性数值分析方法及监测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D].河海大学, 2002.

河流治理工作简报 第5篇

检查组实地抽查了昭阳区昭鲁河锦屏段河道整治工程、会泽县野牛圈河综合治理工程、陆良县杜公河治理工程等3个项目,对工程的前期工作、投资计划下达、配套资金落实、资金管理、招投标工作、项目法人组建、施工组织、监理工作、工程建设进展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监督检查,并与项目所在州市、县区交换了意见。

检查组对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云南省各级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高度重视,生态治理理念得到了有效贯彻落实,对各类检查、稽查、审查所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中小河流治理效果明显。同时,指出了施工进度滞后、征地拆迁费用难以落实等存在的问题。

浅析河流污染及治理 第6篇

【摘 要】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严重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河流污染更是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导致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本文从河流污染的原因谈起,简要分析河流污染问题以及其治理问题。

【关键词】河流污染;治理;企业;排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的提高,但我国的水资源环境的污染情况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不断的恶化。以前河流中的水是可以洗衣、游泳、养鱼,但现在部分的河流却出现河水暗黄、草木枯黄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进行排污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地污水处理就直接将水排放到河流中,以及人们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直接丢弃在河流导致。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河流防污以及污水治理迫在眉睫。

1.污染现状

据统计,我国的河流、河段有1/4 以上因污染而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我国Ⅴ类水质标准) 要求。单就河段来说,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Ⅴ类的河段约占10.6%。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受到污染相当于Ⅳ、Ⅴ类的河段约占46.5%。从七大水系污染情况来看,我国南北有差异,即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两大水系属于重度污染,淮河、松花江、黄河三大水系属于中度污染,只有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总体水质良好。而且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 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从地表向地下渗透, 从区域向流域扩散。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重视河流污染问题,为我们未来的用水以及子孙的用水提供可能。

2.污染原因

从根本上了解问题的所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河流污染的原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处理河流出入提供方便,以及为我们更好的寻找解决河流污水处理方法提供突破口。

我们所了解的河流污染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企业污水处理不彻底,甚至有的企业未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污,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也较低,物资消耗严重,因此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就过高,而为了逃避治污方面的资金,部分企业就不购买污水处理装置,直接将污水排入附近河流中,或者有的企业污水处理装置治污不怎么彻底,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这些均会导致河流污染。(2)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化肥以及农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而化肥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必然会造成部分化肥以及农药随着灌溉以及降水流入农田附近的河流中,在河流自我净化能力之外,将会造成河流的污染。(3)大家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长久以来大家都没有环保意识,不懂得自律,因此会随意向附近河流倾倒垃圾以及排放污水等。(4)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河流污染的恶化,也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而且蒸发量增大,将导致河流中污染浓度加大,超过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将会导致水污染。(5)大家环保意识淡薄以及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污染扩大化的一个原因。现如今虽然我国拥有比较健全的监管制度,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够,造成部分企业仍是知法犯法,不注重污水治理的问题。有的城市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就认为先让企业发展发展起来,再进行治污也是可以的,但你可曾想过但你想要治污的时候,说不定以及晚矣;有的甚至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就没有想过治污问题。你可曾想过河流污染的弊端?这将会造成我们的可用水资源更加缺少;会造成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即河流受到污染后,其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虾等水生动物逐渐减少,甚至会发生珍稀水生动物的灭绝现;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以及经济损失。这些你可曾想过?

3.污染治理

河流污水治理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我的建议是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应控制污染源,尤其应控制河流中上游企业等的污水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源,可以很好的控制河流的污染。因为河流水从上游流向下游,如果上游水污染,可能会导致整个河流的污染,所以我们应加强控制上游河流的污水排放量,可以很好地进行河流污染治理。(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如今我国要想有效的治理企业排污问题,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施加压力,才可以有效的防治。(3)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知识对河流污染进行处理。运用物理方法治污,可以清理其淤泥,从根本上治理;运用化学方法治污,可暂时处理河流污染,但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运用生物方法治污,则是运用微生物等治理,直接、有效、是现如今研究的热点。(4)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为农村人民讲解环保知识,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村的环保建设,减少垃圾及污水的随意倾倒。(5)沿河道种植树木,进行河岸治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都已严重下降,而通过对河岸的治理来加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加快河流对污水的净化速度,所以可以进一步达到对河流污染进行治理的目的。

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河流污染情况已经是相当的严重,而我们大家一般都不了解,依然随意的丢垃圾以及排放污染,没有意识到河流污染对我们的健康以及未来的危害。希望大家能从本篇文章中感受到河流污染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在以后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加强环保责任意识,希望企业可以有效的治理其污水,在达标后才将污水进行排放。 [科]

【参考文献】

浅议中小河流治理与生态护坡设计 第7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护坡护岸,水生态环境

1 概述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城镇化建设的深入, 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气候和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升温, 植被的逐渐减少, 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率逐年上升。这些年来, 我国的防汛建设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 建立洪涝灾害预警系统, 完善防洪指挥机制, 提高水库堤坝的防洪能力。虽然这样, 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不断发生洪涝灾害, 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小型河流洪涝灾害所造成的, 随着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 政府也应该把目光转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涝灾害, 必须首先了解成因, 他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气候条件变化快, 缺乏监测设备, 没有预测技术, 人员投入少, 能力不足, 防洪难度大。二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 洪水同时伴随着泥石流产生。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四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一些地区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五是防洪标准低。为了节约资金, 防洪标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 防洪能力不足, 遇到一些极端情况, 就容易发生水灾。

2 生态护坡所面临的问题

2.1 相关问题及产生原因

由于我国当前城市用地紧张, 而人们喜欢依山伴水的生活环境, 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边水地带不断被侵占, 水面面积越来越小, 河流宽度越来越窄, 为了泄洪的需要, 将河道挖深, 取直, 这样的结果, 使得对护河岸堤的建筑强度要求越来越高, 建设的费用越来越大, 但是破坏了河道两边的生态环境, 其生态功能逐渐减退, 河道成了专门的泄洪通道, 失去了河道两边景观休闲和娱乐的功能。虽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部分地区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 采用了一些新材料, 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思路, 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 堤防绿化措施等, 尝试还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但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从水利主管部门到具体的设计人员, 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比较片面, 思想高度不够, 模糊不清, 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技术的应用指导, 由于实际设计时时间紧任务重, 设计资料不全面, 没有相关领域的生物资料, 使水文地质勘探资料都不齐全, 在这种情况下, 人往往习惯用传统的方法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 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 没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思路方法, 并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依据和标准, 在河流整治全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2 解决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形势下, 面对现有问题, 在解决城市河道的治理问题时, 区域市政的规划相结合, 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 进行退地还河工作, 拆除原有的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 使用生态护坡建设技术, 尽量还原原有的天然河道, 创造适宜水生物生长把生态环境, 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 这样才能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投入人力物力, 不是修建一条条规模不同的臭水沟, 而是要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的河岸环境。因此, 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应该不断进行, 努力提高, 需建立一个适合实际操作的, 完善的科学体系。

3 生态护坡的设计要点

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 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 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 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 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 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 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 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 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 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 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 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 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 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 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 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 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 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 增加曝气作用, 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 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 光热条件优越, 适于形成湿地, 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 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 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 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 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 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 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 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 几种生态护坡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这种方法是将槽子, 改良剂, 肥料, 纸浆和粘合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配水搅拌均匀后, 通过液压喷射到边坡坡面, 这样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 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 操作方法简单, 两个月后就能实现绿化功能, 适用范围广, 防护效果好, 但不适用于靠近水的地方, 只适用于护坡的背水面防护工作;

方法二, 人工种草护坡, 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简单播撒的一种传统方式, 这种方法的草种播撒不均匀, 天气对其影响较大, 近年来已经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 客土植生植被护坡, 将保水剂, 粘合剂, 抗蒸发剂, 植物纤维, 复合肥料和腐殖土经过专业机械混合, 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 然后将选好的种子喷洒到客土中。利用这种方法, 土壤与坡面结合牢固, 普通的透气性好, 机械化程度高, 工期短, 植被保护效果好, 基本不需要维护, 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优化配置, 但同样只是用于背水面。

方法四, 蜂巢式网格纸草护坡, 这种方法是在整理好的边坡坡面上, 利用混凝土框架砖, 平铺成正六边形网格, 在网格内, 填充种植土, 然后再种草或者是铺设草坪一种防护措施, 其优点是受力结构合理, 可以有效分散泼面雨水径流, 防止破庙冲刷, 施工简单, 外观整洁, 美观大方, 但同时造价比较高, 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

以上的几种方法, 在使用选择方面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结合, 选用哪种方法, 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确定, 不能一概而论, 充分调查, 广泛取证, 才能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方法。

5 结束语

在满足防御洪涝灾害的前提下, 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 建造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景观, 再考虑到安全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效果, 把过去的由混凝土组成的人工建筑河堤, 改造为由水系和土体以及植物互相联系, 适宜生物生长的, 自然状态的生态护坡, 现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生态护坡建设技术, 是一个集环境科学, 生物科学, 现代水利工程学, 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一体性的工程。推广生态型护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艺, 建设一个绿色环绕, 水质清澈,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学校环境, 是我们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河流生态治理 第8篇

近年来在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 出现了一种令人十分担忧的治理模式, 笔者通过考察研究, 对这种治理模式、出现的原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如下。

1 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该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以现有堤防体系为依托, 在堤防体系的河滩上布置一条具有一定防洪标准的子堤 (子堤防洪标准低于堤防体系防洪标准) , 子堤走向基本与原有堤防平行, 迎水面采用硬质材料防护, 在子堤上下游端各布置一条砂质自溃堤与现有堤防体系衔接, 在河道内将河滩基本围成一个“〔”形, 所围区域则被修建成滨河生态公园。

现有堤防与子堤堤顶均铺设广场砖, 公园内布置主、次道路与堤顶衔接构成公园交通网络, 依园区地形、建设需求修建运动场、娱乐场以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之用。所围区域的几何尺寸, 则视河滩宽度、工程建设规模而不尽相同。

2 存在的问题

(1) 中小河流往往会流经几个行政辖区, 却又缺乏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 各行政辖区在自己的区域内自行其事, 是导致此类生态修复模式出现的决定因素。

(2) 地方行业部门按照行政部门的要求或建议对河流进行此类生态修复治理, 是职能部门以合法名义在河道内进行的非法建设行为。因为《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在河道内乱挖、乱建, 侵占行洪河道, 职能部门却可以“名正言顺”地违规建设。

(3) 沿流域各地方行政部门如果从自身利益出发, 让职能部门效仿此种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 在河流这条“长藤”上结出众多“滨河公园”之瓜, 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危害极大。

(4) 此类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的出现, 往往与“政府承诺为民办实事”、“项目考核政资”的行政行为挂钩, 导致地方行业部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要求具有项目管理职能的有关机构, 在立项、资金等环节对其进行严格管控, 确保河流生态修复治理科学合理地进行。

3 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出现的原因

该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的出现, 既有对生态修复治理理念的认识偏差也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3.1 生态修复治理理念的认识偏差

河流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 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通道, 也是生态环境最敏感的薄弱区域。河流的生态修复治理, 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河流生态规律。河流生态修复治理的对象是河流, 而水是河流的灵魂, 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应以水环境系统修复治理为基础, 陆地生态系统修复治理为主体。

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应以恢复河道天然形态, 保持河流自然特征为基本出发点, 只有确保水流形态的多样性, 才能促进水生物的多样性。水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前提, 是河流自我修复功能得到恢复与提升的先决条件。

河流的生态修复治理, 不是对河流进行人工化、模式化的人为干扰和破坏, 因为任何人工措施都无法替代河流的自然修复功能。人工措施的应用, 或多或少会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然地貌特征造成破坏和干扰, 从而无法实现河流生态系统保持其多样性的要求和达到生态修复治理之目的。

3.2 自然因素

由于受干旱少雨等气候因素所致, 大气降水较为稀少, 河流形成洪水的频率相对降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等措施的实施, 地表拦蓄天然降雨的能力有所增加, 使中小河流发生山洪灾害的机率大为减小, 近一、二十年来大多数中小河流基本未发生过较大洪水, 从而导致防洪意识的簿弱和侥幸心里的出现。

因河道疏于整治与管理, 导致河滩杂草丛生、垃圾成灾, 河道成了垃圾场、排污渠, 严重危害河流健康。在众多自然因素的作用下, 原本用于行洪的河滩便以生态修复治理之名被“生态修复治理”成滨河公园, 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3.3 社会因素

城镇建设必须配备一定的公共设施用地。城镇绿地、公园、广场等是必不可少的城镇基础设施, 但在寸土成金的城区修建此类设施, 地方政府在思想上很难接受。而河道滩涂地是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 不需要政府付出土地成本, 在“项目拉动经济”、“项目考核政绩”等多重因素作用下, 这种使河流生态系统进一步被破坏的治理模式, 通过职能部门以“生态修复治理”之名堂而皇之地“合法”出现。

4 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4.1 河流自然形态的变迁

河流自然形态的蜿蜒、曲折、分汊, 在河道内会形成滩涂、急流、水潭、河心岛等河流应有的自然特征。

在进行堤防工程建设中河流的自然形态发生过较大变化, 河流经多年自我修复后已有所改变。但这种“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使河流的自然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由于增加了子堤, 使河道更加束窄, 河流流径变直缩短, 河流应有的弯转有致、宽窄有序、湾、潭、坑、滩等自然河道的地貌特征彻底消失, 水流的动、静、缓、急等多样性不复存在。河流完全按人的意志被“修复治理”, 整个河道看起来更像一个“无底的渠道”, 丧失了河流的自然形态之美。

4.2 河流水网功能的削弱

水是河流的血液和灵魂, 是河流赖以存在的基础;河流水网如同河流的血管, 是水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 健全而通畅的河流水网, 构成水域平面形状、水文要素各不相同的水域特性和地貌特征。河流天然状态下形成的分汊、交汇、湿地、浅滩、坑潭、宽窄、弯转、曲直、陡缓等水域自然形态, 是构成河流水网的基本要素, 是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保护或修复这些河流水网基本特征, 确保河流水网的连续性、通透性, 是河流生态修复治理中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河道内围建公园的建设行为, 使河流自然状态下的走向、水域形态、地貌特征、水网系统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或彻底消失。子堤在河道内对河流水网进一步隔离、圈闭、封堵, 使河流水网相互间无法进行有效、通畅的循环交流;组成河流水网的基本要素遭到破坏, 河流水网应有的功能被削弱, 导致水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功能降低, 水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进而使水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

4.3 生物群落的更替

河流各生物群落按照相互依赖和制约的互生规律、相互补偿和协调的共生规律、相互适应和选择的协同进化规律, 经过长期的敷衍生息, 由微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植物生态环境、动物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与稳定, 逐步达到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和自我修复功能的提升, 其中任何一个环境出现问题, 对生态系统来说都是致命的。

特定的河流在漫长的进化演变过程中, 会形成特定的适生生物群落。河流上围建滨河公园, 由于河流的自然特征被人为化、模式化, 首先遭受重创的是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环境的改变, 当地的一些适生生物群落, 随着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 而逐步迁徙或消失。在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中被大量引进的生态植物, 进一步充斥、挤占当地适生植物生存空间;由于检疫环节的疏漏, 一些有害动物随植物的引进被无意间引入, 使当地生物群落的生存现状更加恶化。生物群落的迁徙、消失、更替, 使生物多样性的愿望变成了人类的美好希冀。

5 结束语

(1) 此种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 对生态修复治理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 必须加以制止。

(2) 项目管理机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此类“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的危害性和对河流现状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应有明确的认识和态度, 应确实加强管控力度, 严防泛滥而怡害后世。

(3) 对河流有管理职责的地市级业务主管部门, 应加强对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的管控, 从基层杜绝此类修复模式的蔓延。

参考文献

[1]王越, 丁艳荣, 徐建华.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探讨[J].中国水利, 2012, 62 (6) :42-44.

[2]王庆, 洪滨.广东省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 2012, 41 (5) :46-48.

河流生态治理 第9篇

1 生态混凝土及预制块制备

1.1 生态混凝土的特点及制备

所谓生态混凝土,其与常用混凝土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生态混凝土由特殊胶结材料及特殊级配集料组成,在力学性能方面,能够较好的满足施工需求,生态混凝土具有多孔、蜂窝状等结构特点,其透气性与透水性都非常好,植物在其中能够生长。

对生态混凝土进行制备的时候,随着集料粒径的减小,要求集料配比也应该随之增大,通常将水灰比控制在0.2-0.25;碎石粒径控制在10-20mm之间,堆积密度控制在1600-1700kg/m3之间;以矿渣、粉煤灰作为主要的掺和剂,主要目的是降低孔隙内的碱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在化学添加剂方面,主要添加具有韧性和黏性的聚合乳胶及减水剂,促进胶凝材料胶接效果的提高。生态混凝土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经过碾压成型进行28d的养护,其表面密度可以达到1800-2000kg/m3以上,抗压强度可达到10-35MPa,透水系数可达1.5-3.0cm/s,孔隙率可达到20%-30%,透析性与透水性非常好。并且生态混凝土采用多孔结构,其表面积也有效的增加,为生物富集提供条件。在混凝土内部pH值方面,由于添加有掺和剂,养护后28d时,pH值可控制到11.5以下,3个月后达到10以下,因此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由于生态混凝土优势明显,促进了河流岸坡土壤、水、空气之间的胡同,为河道内微生物、昆虫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生态环境发生转变,并且在景观营造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1.2 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的制备

预制构件式和现浇式是生态混凝土护坡的两种类型。现浇式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要求河流岸破要比较平整,养护方法要适合,受天气影响因素较大,且施工场地要足够大;在混凝土硬化后,孔径较小,对植物的生长不利,在绿化方面也只能采用铺草坪或液力喷播的方式,因此应用范围不大。而预制构件与之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其可按照不同模具生产不同样式的构件,生产具有流水化与自动化,施工灵活方便,成型后自然养护即可,不需要专门人工养护,因此适用范围非常广。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生态混凝土预制构件:(1)单球组合。单球内部沿着三维立体坐标三个轴方向预留出连接通道,球直径250mm,通道预留中,要保留适量偏心距,防止球体内部连接时出现碰撞。球与球之间连接采用Φ18钢筋,对钢筋要进行防锈处理。多层铺装该预制构件时,用钢筋将层与层之间进行连接,此类连接方法可提高护坡的稳定性,并且装配施工比较简单,安装的钢筋具有配筋作用,整体抗折强度得到提升;(2)16球联体砌块。也叫16球联板,其结构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下部16个圆台,一部分是上不16个半球体,中间预留圆柱形孔洞,直径80mm,数量9个,如图2所示。该砌块高度为250mm,砌块制备时中间预留连接件,砌块之间用连接件连接。该砌块主要的优势在于块体质量大、连接件数量少、成本低、护坡稳定性高等;(3)圆孔形砌块。砌块尺寸250mm×350mm×510mm,砌块内预留圆柱形孔洞3个,直径为80mm,在护坡施工中,砌块与砌块之间会形成孔洞,直径月100mm,因此在砌块之间形成的孔洞、连接缝内都可供植物生长。

2 生态混凝土预制块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2.1 工程概况

乌涂溪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发源于石壁山,流经湖井、柑岭、乌涂至西洪塘与西洪塘支流汇合。为确保汛期安全,改善周边环境及水质,对乌涂溪中上游河道进行治理,治理起点始于湖美杉,终点位于城南排洪沟入口处,治理总河长5.971km。该河流在洪水或汛期时,河水水深增大,风浪也比较大,水流流速比较快,对河岸坡堤直接造成破坏,所以,必须要对河道坡堤进行加固处理。经过对该河流护坡工程深入实地进行勘察研究,结合水流、风浪、地形、景观等因素考虑,最终决定采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护坡类型。

2.2 护坡设计

首先,设计范围。对本河流迎水坡采用硬护坡处理方案,对背水坡应用草皮护坡的形式。迎水坡护坡从河堤底部一直到顶部,如果堤脚直接与河流连接,并且坡度较陡的,将护岸与护坡固脚连接。背水侧草皮铺设从堤脚到堤顶。其次,护坡形式。本河段河道纵坡较大,局部可见陡坡和跌水,两岸受农田限制,河道治理断面应适应自然乡土本色,在考虑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工程投资,并考虑河道上下游及河道与相关建筑物之间平顺衔接,营造出生态景观效果,本河段堤防选用斜坡式方案,常水位以下采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护砌,坡脚设M7.5浆砌块石护脚;常水位以上铺设三维土工网垫,表层覆土植草。

2.3 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的选择

生态混凝土预制块选择厂家生产的产成品,根据厂家提供的抗冲稳定试验报告,选其砌块形状尺寸、重量、强度能达到设计要求的生态混凝土预制块。以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从厂家提供的生态护坡各方案试验成果中选定相应的护坡施工方案。

2.4 成果

生态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在福建省内多条河道治理工程中有所应用,建成绿化半年后水土保持效果非常好,植物生态茂盛,坡岸稳定安全,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态景观营造效果较好,并且在混凝土预制块众多生态孔中可见各种各样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河道生物多样性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

3 结语

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应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技术,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效果非常好,该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环保技术,融合了生物学、环境学、材料学、水力学等知识,实际应用中,具有净化水质、保持实体、修复生态等诸多优势。调整了生态循环系统,重新建立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

摘要: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护坡治理中应用生态混凝土是一项新的环保技术,具有河流水土保持、生态重建及修复、水质净化等诸多优势。本文以乌涂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为例,从生态混凝土制备、预制构件制备方面出发,对生态混凝土预制块在护坡治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同行业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河流,生态混凝土,预制块,治理

参考文献

[1]徐法国,徐骋,王家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生态护坡的应用[J].江苏水利,2014(S2):34+38.

[2]李柳沆.生态绿化混凝土护坡技术在东兴市江平江江平镇旧街河段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07):97-99.

[3]刘荣桂,吴智仁,陆春华.护堤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性能指标及耐久性概述[J].混凝土,2015(02):16-19+28.

[4]吴义锋,吕锡武,王新刚.4种生态混凝土护坡护砌方式的生态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01):9-12+23.

河流生态治理 第10篇

生态格网结构是一种重力式柔性结构, 它是由将抗腐耐磨高强的镀锌-10%铝-稀土钢丝或镀锌-5%铝-稀土钢丝 (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 , 由机械编织成五铰状、六边形网目的网片 (双线铰合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5cm, 以不破坏钢丝的防护镀层)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将网片裁剪后组装成固滨笼、绿滨垫等箱型结构单元并按技术要求装入卵石或块石材料形成组合体, 是一种新型支挡结构技术, 用于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

生态格网结构运用到工程之中主要用作护岸或挡土设施, 它的特点是在保证护坡具有一定的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 以达到一种土体和生物相互涵养, 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

与传统护坡相比, 生态格网结构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1.1 对生态保护作用

生态格网结构基本不影响土的原生动植物, 不扰动原有的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完工后被本土的生、动物接受。生态格网的孔隙为水体流动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实现水与土体间的自然交换, 为水中生物和微生物创造生存环境, 从而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 保护和改善水源、水质。填充料空隙经人工铺设土层或者自然沉积的土壤, 为绿化、植被创造了条件, 即使不撒种子, 也会自然长出植物, 实现优化、美化环境、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1.2 耐久性强

生态格网结构属于柔性结构, 具有很好的适应变形能力, 地震发生时结构内的松散填充料会自身调节适应变形, 整个结构不会被毁坏。并且该结构抗冲刷能力强, 在高速水流下网箱内的松散填充料即使有小的位移, 也不会被水流带走, 而是经过自身的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同时单元结构之间的连接力也能使其更加地牢固。

1.3 良好的透水性

传统的护坡工程采用的是混凝土与浆砌石等刚性结构, 必须借助铺设的排水管排水, 一旦由于排水管堵塞或者强降雨时墙后水不能及时排出而引起墙后水压力急剧增加, 导致挡土墙移动、倾覆甚至破坏。

而生态网格结构的填充材料为松散体系, 存在较多的孔隙, 利于孔隙水的排出。地表水一旦入渗土体中, 则可通过砌体较快的排出, 有效降低地下水位, 从而减少墙体后和坡下的地下水压力, 可自由排水, 不需设排水系统。

2 重庆市窟窿河治理方案比选

根据挡土墙及框格的材质不同分为两个方案, 方案一:格宾块石挡墙和格宾框格草皮护坡, 方案二:浆砌石挡墙和浆砌石框格草皮护坡。

2.1 格宾块石挡墙和格宾框格草皮护坡

按照生态水工学的设计理念, 在横断面设计时, 尽可能保持自然岸坡, 对确需采取工程措施的, 尽可能保持河流横向连通性和形态的多样性, 河岸护砌采用通透性的材料, 保证水、土、气的通透, 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场所。

马道以下采用通透性的格宾块石挡墙, 挡土墙的形式为墙背直立, 格宾笼层高1m, 临河侧每1m层高退0.5m, 以防止因河床冲刷造成挡墙临河出现倒坡而引起挡墙失稳。根据冲坑计算成果, 最大冲刷坑深度为0.47m, 最下部的一层格宾笼高0.5m, 伸入河道1m作为固脚以防止河床淘刷造成挡墙失稳。格宾块石挡墙的结构形式为:墙背部和底部铺设无纺200g/m2的土工布, 中间设100mm碎石垫层, 表面设300mm的镀膜钢丝网片, 装入块石、土和根系较发达的草种等混合的填充料。其布置见图1。

马道以上采用格宾块石框格草皮护坡, 框格横向净距2m, 纵向净距2.7m, 框格之间植草皮防护。框格宽0.4m, 厚0.3m。

2.2 浆砌石挡墙和浆砌石框格草皮护坡

马道以下采用浆砌石挡土墙, 浆砌石挡土墙厚铺设0.15m碎石垫层, 并埋设排水管, 挡墙顶宽1m, 挡土墙的形式为墙背直立, 临河边坡1:0.5, 坡脚设0.5m厚、1m宽格宾石笼固脚以防止河床淘刷造成挡墙失稳。

马道以上采用浆砌块石框格草皮护坡, 框格横向净距2m, 纵向净距2.7m, 框格之间植草皮防护。框格宽0.4m, 厚0.25m。

2.3 方案比选

格宾块石挡墙及框格具有稳定性好、抗冲刷能力强、透水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较好的优点, 且符合绿色、环保、生态的设计理念。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 能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相协调。

浆砌石挡墙和浆砌石框格草皮护坡, 同样具有稳定性好、抗冲刷能力强的优点, 但是适应地基变形能力较差, 而且比较生硬, 不符合自然、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不能与城市景观很好的协调。

通过综合比较, 推荐方案一:格宾块石挡墙和框格方案。

3 结语

本文阐述了生态格网结构的技术特点、优势及其在重庆市窟窿河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目前我国处于小流域治理的蓬勃发展阶段, 在中小河流治理中, 生态格网结构与传统的护坡工程相比, 能很好的将工程与生态环保相结合,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可以广泛的利用在中小河流治理中, 使堤岸及河道整治达到“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骏.城市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坡结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1) :58~60.

对中小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建设;策略

中小河流的治理与建设是解决河道淤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关键性举措,中小河流工程项目的建设将直接影响河流治理的质量,由此可见,当前探讨中小河流工程项目的治理建设已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态环境理念的不断提出,我国中小河流的治理与建设,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成果,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为之不断的探索。

一、中小河流治理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河道於塞严重

目前,我国能够看到一些中小河流大都集中在县城以及一些重要的集镇上,河流处于这些地方,由于经济基础的限制,这些地方河流的防洪设施相对比较少,标准也比较低,而且一些地方还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这些实际情况使得这些地方一旦遭遇洪水,便会形成较大的洪涝灾害。中小河流如若处于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方,那么,河流中堆积的泥沙是十分多的,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居民垃圾的倾倒很容易致使河道於塞。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淤泥的堆积,往往会使得河道萎缩,如若得不到及时的改观,那么河流的行洪能力会大大降低,对所在地区的防洪构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会使得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遇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2、河堤年久失修,防洪排涝标准低

研究调查显示,目前,很多中小河流河堤均为土堤,存在年久失修的严重问题,即使有少部分河堤经过加固处理,但由于没有对进行河道统一规划,加固后的防洪标准仍然偏低。加之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行洪能力进一步降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直接影响沿岸及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河流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从整体上看,中小河流的治理以及建设所需的资金来自三方面,70%由中央与各省承担,30%的资金由地方各级进行筹集。目前的实际情况表明,河流在治理与建设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项目建设资金不及时到位的现象,不仅是地方各级筹集的资金不能够足额及时到位,而且上级拨付的财政资金也存在不能及时到位的现状,资金的不及时到位,会使得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比较紧张,从而导致施工设备的短缺、无法及时支付工人工资人,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下降,甚至还会因资金不足出现“半拉子”工程。这些问题的存在无形之中,会影响我国河流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质量。

4、河流项目存在抢工赶进度的问题

河流建设项目在开展之前,往往会遇到项目批复不及时以及招投标拖延的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批复,致使河流治理与建设工程的开工晚,为了预期完成建筑工程,相关的施工者往往会压缩工期,出现抢工赶进度的现象,而忽视了工程质量的维护,同时对工程中的一些工序的重视度也表现的不够。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过度的赶工期,会使得河流项目的仓面存在清理不彻底,混凝土铺筑过程中少铺或是漏铺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会使得工程的质量受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河道於塞等问题的治理。

二、中小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有效策略

1、建设生态河堤

研究调查显示,由于土地的原因,我国在一些中心河道采用浆砌条石垂直断面或者是水泥堤岸,这样的做法更多考虑了防洪的基本功能,缺乏生态理念。因此,河流治理与建设应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在河道的治理上,对生态河堤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期的实践表明,生态河堤确实比人工混凝土和浆砌石河堤具有优势,首先,生态河堤适合生物的生存以及繁衍,而且它能够将河水、河道以及河内生物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在河道内构筑一个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往往会在其坡脚护底处,设置一些生物生长带、流速变化带以及鱼类的巢穴等等,以便为水中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以及繁衍场所。同时生太河堤由于能够生长水生植物,有净化水质,减轻河道污染的作用。总而言之,生态河堤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中小河流的治理,而且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美化环境、解决部分环境问题。

2、实现中小河流的生态建设

要想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河流的治理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学等原理,实现河流的循环治理。在实现中小河流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保护河流的自然环境并不意味着完全摈弃混凝土以及石质材料的应用,更多情况下是指防洪排涝措施与生态建设措施的有机结合,自然河流的生态建设有助于实现河流的自然景观。在中小河流治理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者应采用砌石以及抛石的措施来加固河流岸堤,与此同时,再在堤岸上构筑自然植被,在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实现自然和谐的景观河流。

3、保护河流水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淤塞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河流周围以及河道内堆积着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及河道内的淤泥,垃圾以及淤泥的堆积将会严重影响河道的生态环境。且生活垃圾在河流周围的堆放,会无形中抬高河床,致使水流不畅,河流内部将会滋生大量的蓝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他们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河流的水质。因而,必须改善河流周围的环境以及河道内的环境,以确保河流水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保护河流水环境,就应该及时的处理河道的淤泥,将河道底部的淤泥彻底清除,严格禁止居民在河流周围堆放生活垃圾,或是将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中。长期的发展实践表明,及时清理河道淤泥,禁止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排放,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善河流的水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河流的治理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通过中小河流的治理,河流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河流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因而,做好河流的治理与建设工作,对维持河流地区的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陈规划,张强玲.《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适宜模式与推进机制探讨》.中国防洪抗旱,2012-06-01

【2】王明龙,赵建民,候英龙.《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思考》.中国水利,2013-06-30

污染河流治理技术综述 第12篇

关键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排入河流, 早已超过了河流自身的容量, 使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即使当外污染源得到控制后, 从内污染源底泥中不停释出的各种污染物仍在污染河流水体。因此, 河流综合整治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对污染河流的治理迫在眉睫。

1 污染河流治理技术介绍

1.1 曝气技术。

河流曝气技术是利用自然跌水 (瀑布、喷泉、假山等) 或人工曝气对水体复氧, 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 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 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加速水体复氧过程, 抑制底泥N、P的释放, 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

1.2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有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水生动物修复技术。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 对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和TP, 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明显效果, 且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

1.3 环保疏浚技术。

环保疏浚技术是利用机械疏浚方法清除江河湖库污染底泥, 整个工程对环境及周围水体的影响都较小。疏浚能消除污染水体的内源, 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疏浚对沉积物中的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去除明显。

1.4 原位覆盖技术。

原位覆盖技术是一种控制江河湖库内污染源的技术。通过在污染底泥表面覆盖清洁的一种或多种覆盖物, 来阻隔底泥中的污染物向上覆水释放迁移。

1.5 原位钝化技术。

原位钝化技术是指通过向水体中加入钝化剂或向底泥中注入钝化剂, 使底泥中的污染物与钝化剂结合或被钝化剂吸附, 以有效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的释放。

2 污染河流治理技术应用实例

2.1 曝气技术应用

通过在水体水质变化的不同时期应用曝气技术, 可以分别达到消除黑臭, 减少水体污染负荷, 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目的。德国Saar河, 英国泰晤士河, 美国密西西比河, 澳大利亚斯旺河, 葡萄牙塔古斯河, 我国北京的清河, 重庆的桃花溪, 上海的上澳塘等曾采用曝气复氧技术治理污染河段, 并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综合国内外曝气工程实例可以看出, 曝气技术对即时消除水体黑臭效果良好, 是治理河道水质黑臭的一种好方法, 且无二次污染, 是种低成本、见效快的技术,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2 生物修复技术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徐亚同等利用一种水体净化促生液对上澳塘1 260m长的河段进行水体修复试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污染水体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演替, 生物由低等向高等演替, 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藻类多样性指数可恢复到轻污染或无污染的水平。通过促生作用, 使污染水体中COD、BOD迅速下降, 藻类的生长增加了水体的复氧, 经生物修复后, 上澳塘严重污染水体恢复至洁净状态。

福州市将城区内污染最严重、周边人口密度最大的白马支河作为示范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理。生态浮岛上栽培的植物有近40种, 有沙草、蒙草、三白草、马齿觅, 水竹, 美人蕉植物等外, 还有多种鱼类、昆虫、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该实验河道每天排入的污水约5 000t, 进水水质BOD为80~120mg/L, 经处理后的BOD小于11mg/L。该工程建设费用与传统污水厂相当, 但运行费用则较低。

2.3 环保疏浚技术应用

我国于1998年4月至1999年2月实施了草海底泥疏浚的一期工程, 疏浚工程量达400万m2, 疏浚面积4.617km2。通过底泥疏浚, 共去除TN39 600t, TP7 900t, 分别是外源治理工程每年削弱氮、磷污染物的5.9倍和7.0倍;荷兰投资1.1亿美元治理Kelemeer湖, 疏浚了350hm2的污染底泥, 是西欧最大的环保疏浚工程;瑞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理Trummen湖, 通过底泥疏浚最终使湖水的磷含量减少了90%, 平均生物量从75mg/L减少到10mg/L;等等。

2.4 原位覆盖技术应用

1984年在华盛顿西雅图Duwamish航道覆盖了0.9m厚度的沙子以控制重金属及PCBs的污染。12年后对该工程的监测表明未见沙子被侵蚀。1992年至1993年, 加拿大环保署选取了一块区域Dofasco Boatslip来进行原位覆盖试验。结果表明, 覆盖有效防止了底泥中的PCBs、PAHs及重金属进入水体而造成二次污染。Bona等对威尼斯环礁湖沙土覆盖污染底泥工程评价表明沙土覆盖可有效的阻止污染沉积物扩散。我国薛传东等选取天然红土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及石灰粉作为覆盖物对滇池富营养化水体进行覆盖修复, 取得效果良好, 大大消减了底泥中TP, TN的释放量。

2.5 原位钝化技术应用

1989年夏季, 在长春南湖现场用硫酸铝进行了磷的絮凝沉淀和底质封闭试验。试验区选在四亭桥北—南湖污染最重的水域, 封闭试验进行了40天。通过测定可见, 硫酸铝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非常有效。试验第二天, 监测水体中可溶性磷的浓度均有明显降低, 底泥中磷的释放得到了抑制。

3 展望

上一篇:决策重大下一篇:玻璃幕墙的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