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策略范文

2024-07-23

言语策略范文(精选12篇)

言语策略 第1篇

言语发现即实现“据言知意”, 其任务在于对“意义和形式”的理解和发现, 其内容包括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发现言意融合的妙处、发现言语的问题等等。言语发现能力包括言语提取力、言语辨析力、言语欣赏力、言语想象力等。

言语表现即实现“以言表意”, 其任务在于对“材料和方法”的运用和表达, 其内容包括言语材料的运用、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内容的创生、言语方法的迁移等。言语表现能力包括言语复述力、言语批判力、言语移植力、言语创生力等。

没有言语的发现, 就难有言语表现的内在动力和内容。有了言语发现, 不进行言语表现, 又会使言语发现趋于消解乃至消逝, 难以成为言语表现中的新生力量。言语的发现与表现若能紧密联系与结合, 便能互相转化, 共同促进语言文字的运用, 实现言语智能的提升。笔者结合课例谈谈言语“发现——表现”教学的五个策略。

一、制造差异, 形成“语言的痛苦”

“语言的痛苦”出自诗人纳德松的一句诗“世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这句诗被高尔基一再引用, 来感叹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时的痛苦状况。一般来说, 思维与语言的“结合”也就是言语的生成。但实际上, 思维与语言存在着种种不同步、不一致的现象。换言之, 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引起了“转换”, 并带来了转换的复杂性。如“不可言传”“难以言传”就是语言痛苦的体现, 也就是皮亚杰提出的“不平衡”。正是这种差异, 推动着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尽可能完善地结合。而就是在消除差异的转换中, 人类创造了生生不已、千姿百态、深邃隽永的言语世界。

【课例1《山中访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的散文。作者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这样的课文如果还是停留在阅读的“接受——理解”, 或者惯常的朗读感悟上, 就难以实现对文本丰富言语表现力的深刻体验, 文本美感也将荡然无存。笔者教学本课时, 利用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制造言语差异, 形成学生“语言的痛苦”, 来促进言语的“发现——表现”。

1. 你们去过山中吗? (出示图片) 看, 这就是山中的古桥、鸟儿、树木等, 到了山中, 你会和它们交流什么? (这时候, 学生因语言的单薄和言语表现力的缺乏, 或无话可说, 或词不达意。语言的欠缺, 产生了语言的极大饥饿和痛苦感, 这为言语的吸收发现提供了阅读动力。)

2. 看作者是怎么和这些山中的景物交流的?自由读文, 画出有关语句。 (这时, 学生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般, 这样的阅读是主动的、欣喜的、发现的。)

3. 作者跟山中景物交流的哪些语言也是你的体验却是表达不出来的? (这是对文本言语表达的发现, 通过充分的自由诵读、填空读、背诵等形式品读、积累语言。在领会作者之意的同时吸收作者的语言, 是对自己原有言语的提升, 为之后的言语表现埋下伏笔。)

4. 作者的这些语言里有哪些秘密让我们能够怦然心动? (这是言语的又一次发现, 揣摩语言的写法, 如比喻、拟人、情景交融等, 重点发现语言背后的言说形式——描写加感受。)

5. 如果你再一次来到山中, 遇到了这些景物 (出示图片如清泉、溪涧、小道等) , 你又会和它们谈些什么? (将言语发现中的内容借山中的其他景物加以表现, 实现了言语的“发现——表现”。正如皮亚杰认为的“不平衡”是发展的动力, 学生通过努力克服不平衡实现了在更高水平上言语的“重新组织”。)

二、迁移运用, 积累新鲜言语

阅读吸收是主体思维的内化活动, 内化得怎样, 要通过外化出的言语来表现。未经外化的内化, 充其量只能说是材料的储存、寄存。只有将其进一步迁移运用, 才能够实现认知结构的自我充实与更新。

【课例2《花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

课文第一段: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 就会发现, 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段话的教学点在哪里?发现和积累各种花开放的不同姿态, 如“绽开笑脸、欣然怒放、苏醒、舒展”等;对比发现时间表达的不同形式, 各种花的开放姿态要与花的特点相吻合;迁移运用表达方式写其他花或者类似景物。那么如何进行言语“发现——表现”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比较顺利地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区?

1. 言语积累

淤多形式朗读, 了解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和描写的动作形态。于既然是花钟, 如果看到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就应该知道是几点了, 睡莲从梦中醒来就知道是几点了……

2. 言语发现

淤看来这个花钟真好像是钟表一样, 仔细读, 你还会发现什么?一是发现时间上的不同表达。把“凌晨四点,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改成时间不放在前面, 怎么说?二是发现各种花开放的不同语言表达。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于发现花的开放姿态要与花的特点结合起来。如果改成艳丽的蔷薇从梦中醒来, 可不可以?如果改成午时花从暮色中苏醒, 可不可以?

盂概括这么多花开放的特点, 品读文中第一句。

3. 言语表现

淤看图写话 (出示花的图片, 灵活运用开花的时间词) 。蒲公英早上六点左右 () , 荷花早上八点左右 () , 茉莉花大致傍晚五点 () 。

于用上课文中写开花的词语来改一改这段话:春天, 油菜花开啦。夏天, 荷花开了。秋天, 桂花开了。冬天, 梅花开花了。

对课文中的词语, 可能极少数学生能够无师自通地实现理解和运用, 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 才能达到“运用”本课例从言语积累到言语“发现——表现”过程的展开, 积极促进了言语的迁移运用。

三、核心聚焦, 促成言意融合

阅读者主动发现的言语事实、言语规律对于促进自身言语表现是最有力的。因此, 对于具有鲜明特点与规律的言语就要敢于取舍, 高度聚焦, 给足过程, 让学生发现言语的惊艳之美, 从而促进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自觉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实现言和意的融合。

【课例3《穷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这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教学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重点品读。那么如何基于主体的发现和表现实现品读理解的呢?

1. (在学习梳理作者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出“穷人之穷”之后) 出示罗曼罗兰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他善于洞察挖掘人的内心奥秘, 寻求最大的艺术表现力, 揭示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学们, 托尔斯泰只会这样简单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吗?小说里还埋藏着一个人物描写的最艺术方法, 仔细睁大了眼睛去看、去发现, 还有哪里也写出了“穷”?

2. 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话。

3. 读这段话。桑娜的内心很丰富、很复杂, 你能读出她的心情吗?交流小结:这么多的心情在桑娜的内心激荡, 我们称它为——忐忑不安。

4. 这些忐忑不安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不全都写出来, 你发现这段话里的最艺术方法在哪里?学生讨论发现“……?!”占据了桑娜心理描写的大部分。

5. 结合课文情境, 请大家巧妙地运用符号“?!”以及简短的语句写出此时桑娜的所思所想。情境:丈夫终于平安回来了, 知道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渔夫皱起眉, 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桑娜望着丈夫严肃的神情, 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四、刷新思维, 实现读写互动

具有发现特质的阅读行为, 必然会通过阅读主体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自身的精神, 在积极的读写活动中, 刷新言语活动的认识, 极大地丰富和促进阅读主体的创造和发展。

【课例4《我最好的老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

这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一篇文章。文章不到千字, 但读完课文, 一定会被怀特森的教学用意和教学个性所感动。同样写老师, 先抑后扬的结构, 怀特森给人的感觉如此新鲜。笔者教学本课时侧重从读和写的角度刷新学生的固定思维。

写作的角度。“当你面对《我最好的老师》的作文题目时, 会写哪位老师?写他的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是本课学习思维的张力点之一。当学生例举写作内容穷尽之时, 再让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自然会进行对比。从上课情况来看, 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是不会关注到写老师的选材的。这样的追问, 学生的思维高度聚焦, 发现了写老师的新角度新内容。

随着学生对怀特森教学思想和个性的认识越来越深, 聚焦思考:你们也深深地喜欢和佩服上这位老师了, 但他的学生一开始是这么认为的吗?联系课题, 你会有什么问题?在质疑解疑中明白作者就是通过一件事, 从“哪门子老师”写到了“最好的老师”, 这是悬念的力量——言语的又一发现。

最后, 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如果重新让你们来写《我最好的老师》, 你会写什么呢?怎么写呢?这样就完成了本课关于写作内容和方法的迁移表现。

阅读的角度。本课指向阅读能力的维度进行教学:淤信息的提取与整理。主要以“科学课上, ”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转化成对信息的提取与重新整理。于信息的解释。换种意思理解句子:要相信书本, 不要迷信书本, 要相信权威, 不要迷信权威。并与课文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 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互文理解。盂信息的评价。“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将阅读的理解转化成为了对怀特森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不迷信权威, 不迷信课本。与本课的人文精神一脉相承。

五、比较建构, 积累读写因子

每个文本都蕴含着作者的言语体验。读者是借助言语文本对作者的体验进行产品还原;以作者的言语体验唤醒自己的言语体验, 以自己的言语体验诠释作者的言语体验。这种互动就是阅读的对话构建状态, 就是让阅读主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或共鸣, 或质疑, 或发现, 让阅读成为一种体验构建的过程。

【课例5《学会看病》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

表现亲子感情的文章在教材中不少。《学会看病》从一个妈妈的眼光和心情来写, 全文充满了母亲的百感交集——既想让孩子锻炼成长, 又怕孩子遭受磨难。主要表达特点是叙事和心理活动交织进行。

如果教学直接抓母亲的心情, 往往令学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需求, 学生既不能体会到母亲内心的矛盾冲突, 更不能领会到父母之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鼓励独立。

教师与家长言语沟通的策略 第2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搞好各项工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家园共育的关键在“沟通”二字,家园双方通过交流彼此的观点、感情,求得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每天在接送幼儿时,总会有家长问:“今天某某表现得怎么样?”或是:“某某这段时间怎么样?”那么,怎样向家长反映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说话直来直去,不讲技巧,结果说了半天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起家长的误解,使自己很被动。如何与家长沟通成为了幼儿教师的必修课:

一、和家长谈话要遵循两个原则:

1、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法,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

2、和家长沟通要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要让家长相信我们,尊重并听取我们的意见,要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同时,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以请教的态度耐心的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具体步骤是:

a、汇报孩子近来的发展情况(进步与问题所在)。

b、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及家长的教育方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c、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及家长需要配合做的事。这三个步骤的良好运用,就为我们更好的和家长沟通开了一个好头。

二、和家长沟通,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是成功沟通的开始,一般教师可根据所沟通问题的性质灵活选择。

●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走廊或活动室沟通。这类沟通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且不需要回避他人。如,告诉家长孩子在某类活动中表现突出,孩子的头发和指甲该剪了,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不爱喝白开水,等等。这类沟通能有效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基础。

●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幼儿园走廊一角或某个地方沟通。这类沟通一般需要回避他人,家长一般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幼儿也不愿意教师向家长“告状”,所以教师应单独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告诉家长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损坏了教玩具,午睡时经常尿床,等等。●在班上所有幼儿离园后或利用节假日,在幼儿园办公室或幼儿家里等不受干扰的地方沟通。这类沟通内容往往较复杂,涉及的问题也较严重。如告诉家长,孩子近来一直不愿意跟同伴说话,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并有攻击、自伤行为。此时教师可委婉地让家长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并和家长一起分析、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掌握非言语技巧

研究表明,交往信息中面部表情占55%,声调占38%,语言占7%,因而与言语交流相配合的非言语交流特别重要。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能使用以下非言语技巧,效果会更好。

●与家长保持平行的目光交流,避免仰视、俯视的眼光或游离的眼神。

●用微笑、点头等表示对家长的尊重,用身体前倾间或以“对”或“是”等短语回应来表示对话题饶有兴趣,最好能动笔记录家长谈话的要点。

●注意力集中,不要边谈边干其他事情,心不在焉。

●在和家长沟通前、沟通中,要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不好时,最好不要“追”着家长谈话,可等家长情绪好转时再沟通。

四、运用恰当的谈话方式

常常听到幼儿园教师的抱怨:“家长工作真难做,你好心将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们,他们却认为你瞧不起他们的孩子,说你偏心。”

有一位刚入园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弱,一次教师对家长说:“你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吃饭、穿衣、大小便都要人帮忙,你们家长肯定包办惯了,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办!”家长听了很生气:“我孩子就是不会才来上幼儿园的,什么都会还来干什么?”这位教师顿时感到十分委屈,沟通不成,不欢而散。其实这位教师的好意如果能换一种表达方式,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说“你的孩子又聪明又可爱,我特别喜欢!不过你有点儿太疼爱孩子,帮孩子做的事情太多。以后我们一起努力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好不好?像吃饭、穿衣、大小便、收拾玩具这类事情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这么聪明的孩子肯定能做好!”这样,家长就会很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

●在正式谈话开始前,为了避免紧张,可向家长关切地询问孩子的生活情况,如:孩子每天什么时候睡觉、起床,平时喜欢和什么人玩,遇到问题一般愿意跟谁说,等等。

●谈话内容要始终集中在孩子身上,尽量多介绍孩子在园表现,询问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谈论时如果说“咱们的孩子如何如何,咱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会让家长觉得很亲切。

●要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看法,不要随便打断家长说话,与此同时还要巧妙答复与引导。如果始终是教师为主,家长可能会厌烦。教师越是乐于倾听,家长就越愿意交流。倾听时可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如“为什么”“怎么样”等,尽量少用封闭式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尽可能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要说的内容,而不要用“你”来提出要求。如“你的孩子最近经常迟到,我担心他会错过很多非常好的活动”,而不是说“别让你的孩子再迟到了,他会错过很多非常好的活动”。

●交谈一段时间后可略作总结,如“您的意思是„„”“您刚才说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您看对吗”,等等,以表示理解和认同。

●谈话侧重点要因人而异。对于较熟悉、性格直爽的家长,可直接进入正题,指出孩子近阶段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并互相商量对策;对于不大熟悉的家长,开始时可拉拉家常,以了解家长的性格,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谈话;对于脾气急躁、虚荣心强的家长,应多提孩子的长处,并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对于谦虚、诚恳的家长,可直接挑明孩子近阶段的问题并商量对策;对于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应直接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宠爱、放任孩子的家长,应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并详细分析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使其明白溺爱孩子的不良后果。

●在指出幼儿缺点时不要说“你的孩子今天又犯了什么什么毛病”,而要从侧面切入:“你的孩子最近表现很好,要是在这几个方面改进一下就更好了!”这样家长会比较容易接受意见,也更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

五、特殊情况的处理

——当家长不满时

一位父亲发现孩子被同伴打出鼻血后十分气愤,要求教师给一个说法。这位教师首先承认自己工作失误并表示深深的歉意,接着全面介绍孩子的情况,使家长感到他的孩子是受老师和小朋友关爱的,发生这次事件纯属偶然。然后,这位教师保证今后将尽力避免发生类似事情,还表示接受建议,希望家长今后对自己的工作多提意见。这位父亲面对态度诚恳的教师,很快化解了心中的怨气,谅解了教师。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教师能认真分析家长的意见,理解家长的正当发泄,接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就会转变家长的态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对待家长的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应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以得到家长的信任和理解。

●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错了,如果确实是自己不对,要诚恳地向家长道歉。

●要始终尊重家长。如果家长的嗓门越大,自己讲话的声调就要越轻,速度要越慢。

●向家长询问一些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如:“这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您是我,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尽量不要反问,否则会让家长反感。如:“为什么别的家长没意见?”“为什么你要我这样做?”

●让家长将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发泄出来,如果家长的言辞带有侮辱性,则暂时找个借口回避,以后再谈。●一些教师听到家长的指责和抱怨,往往会本能地为自己辩护,这样只会激化矛盾。所以,教师应把“不可能”“我绝对没有说过那种话”等辩解词换成“别着急,我查查看”“让我们看看这件事该怎么解决”“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满意的答复”,等等。

●不能因为家长的过激情绪而影响对他孩子的看法,应更加关爱他的孩子,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于表白。

——当沟通无效时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冷静分析沟通失败的原因,然后尝试采用迂回的沟通策略。一位教师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班里一位孩子可能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在和家长沟通希望其引起注意的过程中,家长却认为孩子没有问题也不可能有问题,甚至认为教师对孩子有偏见。对此,这位教师既没有生硬地和家长继续交谈,也没有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放弃教育责任,而是改变了沟通策略。教师首先把有关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文章送给家长阅读,然后主动安排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经过多次观察,家长渐渐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幼儿相比,确实存在差异,便主动找教师沟通。在教师的建议下,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使孩子得到了及时矫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论多难沟通的家长,只要辅以灵活巧妙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确实是为孩子着想的,就能使沟通获得成功。

●绕开态度强硬、性格固执的家长,主动和孩子家庭中较开明的家长进行沟通。

●在各种建议都无效时,可以说“您想怎么办”或“您有什么要求”等,让家长直接面对问题。

●推荐一些相关的育儿杂志、书籍给家长阅读,或建议、安排家长参加有关专家讲座,以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的认识。

●安排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用事实说话,让家长自己发现问题。在家长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时,再与其进行沟通。

六、根据基本原则,选取恰当时机,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安排。如:每学年开学初,我们都要接一个新班。由于家长对老师不了解,所以关注的一般都是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即吃的怎么样,水喝的多不多,中午睡觉了没有等等。根据家长的需求,我们指导幼儿制作了一张生活卡,贴在楼道里。内容包括:今天我吃饭了、今天我喝水了、今天我大便了,今天我睡觉了。指导幼儿利用室内活动时间按数量用自己喜欢的图案纪录。这样,家长就能利用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又因为是孩子们自己记录的,孩子们还可以向家长解释,从而让家长了解的更清楚,更真实。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长关注的重点就转移到幼儿的发展进步上了。这时的沟通需要老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对幼儿各方面详细的了解。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还要认真观察幼儿,熟悉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家长们职业、性格、文化修养以及教育观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的方法。

和观念陈旧的家长沟通,我们直接给与教育措施,他们就很难接受,所以,我就直接向他们反映幼儿的学习效果,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孩子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慢慢渗透,逐步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相当程度教育观念的家长,我先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再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指导家长。如:本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叫明的小朋友,他的父亲是石油大学的博士后。入园刚几天,他的父亲就对我们说:“孩子与人交往的意识不强,在家里也很少和小朋友玩,即使有小朋友和他玩,也只是玩一会儿,然后他又自己玩了。”面对这位高素质的家长,我们就采取了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指导家长的办法。首先告诉家长孩子与人交往的前提是语言的发展,孩子能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才能和小朋友更好的交流,让小朋友了解并配合,从而提高孩子的交往 能力。接着,我们例举了孩子语言发展上存在的问题的。记得明入园的第一天,家长就对我们说:“明吃完一碗饭后不会再要,如果你问他还要不要再吃,他会说不吃了,但是,必须还要再给他成一碗,因为它的饭量很大,一碗根本吃不饱,吃包子之类的面食也要三至四个。”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和家长分析的,孩子的食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根据身体状况,对食品的喜爱程度等客观原因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我们不考虑客观原因,一味让孩子多吃,对孩子的健康非常不利。接着我们分析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语言的发展对幼儿交往水平的影响及对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影响。同时对家长谈了教学目标中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要求,又提出解决的办法。家长看了我们有理有据的来信,表示非常赞同我们的观点,并按我们的方法积极配合,使明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

七、灵活地运用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1、察言观色,采取主动。教师是家长沟通工作的主导者,教师不能等到幼儿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事情才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家长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往往会不理解,甚至与教师大闹一番,给教师或幼儿园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能随时细心观察家长的需要,甚至表情脸色等情绪变化,及时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沟通,采取主动做好家长沟通工作,那么家园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

2、用真诚换取家长的信任。面对幼儿园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要勇于面对,有信心和勇气去解决,用自己的真诚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去换取家长的信任。

3、家长也需要表扬。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好的家长也需要我们表扬,鼓励,才能使更多的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平时,多表扬一些家长对我们工作的配合与支持,带动更多家长开始关注幼儿园的活动,发挥特长,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

八、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沟通方法

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人与人的沟通是很不容易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和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际工作中,我把家长分成几类,对不同的类型的家长采取了不同的沟通方式。

1、故意刁难型

这类家长大多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知识,有个性,对待这样的家长要热情、真诚、主动,家长越不理我,我越要接近你,经常主动与其沟通,用事实去感化他们,使得家长渐渐地和老师的话多了,不再给老师挑毛病了,多了一些肯定和配合。

2、过分呵护型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在幼儿园里饿着、渴着,所以每天接孩子时总带着吃的和饮料,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及时与及时交流,同时把幼儿园每天的食谱介绍给她们,让她明白营养过剩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害处,渐渐地家长们明白了科学膳食的道理。这期间最重要的是用教师的真心、幼教经验、科学育儿的知识去换取家长的信任,这样家长工作中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家长工作就不难做了。

九、注重教师的态度、方法

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互动过程中的说话方式,直接影响到与家长联系的成功与否,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因此,要与家长和谐互动,幼儿教师必须灵活的运用语言。

1、态度要热情、谦和、诚恳

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态度要热情、谦和、诚恳。只有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才能保证与家长的顺利交谈。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将孩子托付给我们,双方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应该热情有礼貌地接待家长,微笑服务,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家长就会感受到老师的诚意。老师对孩子要怀有无比关怀之心,要为孩子成长而喜,为孩子进步而荣,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觉得你和他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努力,这样家长也一定能敞开心扉接纳我们。谈话要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只有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的意见,虚心诚恳地听取家长的建议,才能赢得家长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那么合作就会非常愉快,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我们都是为了孩子的明天。

2、语言要有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因为这样有利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家长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对于自己孩子的“感觉”非常好。其实,再好的孩子也会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孩子也会有闪光点,对孩子的评价要客观,不要把孩子说得无可挑剔,那样会使长过分宠爱孩子,放松必要的管教;也不要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忌用否定的言词,切忌告状式,那样会引起家长反感,有的家长甚至能无理取闹。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热情感人的语言,促使家长满怀信心地进一步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在与家长互动过程中,教师要讲究语言交流的一般技巧:

【1】教师与家长交谈时应语气委婉,向家长反映情况要客观,注意态度要平和。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先扬后抑。比如某某抓了小朋友的脸,教师不能一见到其家长就告状说:“今天某某又抓人了。”这种直接的后果只会导致家长的反感,家长心里就会不舒服,觉得很没面子。说不定他会回你一句:孩子在幼儿园,老师怎么教育的?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我摸着某某的头微笑地对家长说;“某某今天画画很认真,作品得到大家的表扬,进步非常大。但是有时会攻击小朋友,这不,今天她抓人了。”然后我会趁机提出:“希望得到您的配合,同步教育孩子,改掉这个不良习惯,使孩子能够全面发展。”我这种谈话方式,家长很乐意地接受,并领着孩子一起去向小伙伴道歉。

【2】教师应尽可能地采取多种途径与家长交流。我们不能等孩子犯了错误后才去与家长沟通,找家长告状,而平时要主动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情况,谈孩子在园吃饭、游戏、睡觉等方面的进步表现,以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这是每个家长都较关心并十分乐意接受的。另外,我们可以针对本班情况及时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家长开放日活动、家园联谊活动、召开家长会等等。让家长集体感受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教师的儿童化语言。有时临时利用接孩子的机会召开短时的家长会,及时处理一些共性的问题。

3、善倾听,巧引导

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家长的叙述,倾听家长讲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不要随便打断、反对家长的讲话。教师越表现出乐于倾听,与家长分享孩子的信息,家长就越愿意与之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尽量少运用命令、警告、责备、劝告和教训的语气,避免使用伤害家长情感的语言,尽可能多地使用倾听、解释、陈述的技巧。当家长说完后,教师方可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

4、要学会感谢

通过沟通之后,一座心与心的桥梁已悄然出现在师生和家长之间。在与家长交流的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家长的建议给予肯定、对家长的配合给予感谢。要用热情感人的语言,促使家长满怀信心地进一步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为了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提升与家长沟通工作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多思考、勤总结,注意多种沟通方式的互相补充,灵活运用,提高工作成效,取得家长的满意和信任,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家长的良好评价。

古人劝谏的言语策略 第3篇

【摘 要】一人之辩,重于九鼎大吕;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本文通过对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进谏艺术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古代文臣劝谏君王的言语策略。

【关键词】语言艺术 劝谏 语用学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为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我们会感受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精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向我们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引喻剀切的文种、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其说辩技巧何在?现以他们各自最显著的特点归结如下,以窥一斑。

一、一针见血,诱发共鸣,烛之武妙语退秦师

大兵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使得两支大军主动撤退。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烛之武的一番游说,何处击中要害,可使秦晋联盟顷刻瓦解?结合秦、晋、郑三国的地理形势,烛之武一针见血地指出,秦、郑并不接壤,郑在东秦在西,晋位于两国之中,秦国图谋东扩,中间隔着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国是很难对郑国这块“飞地”实施长期有效的控制的;从利益分配上说,秦国师劳力竭可分一杯羹,但最大获益者还是晋,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罹大害?对此,秦穆公不得不认真权衡。政治上国家利益为先,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洞幽烛微,妙语点破,怎能不让秦穆公幡然醒悟?清代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惊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这“回天之力”就来自于一针见血、诱发共鸣的言语策略。先秦众多的使臣游士说客,其舌辩的成功,几乎都擅长在这方面做文章,使对方惊然惊醒,自觉地成为自己的猎物。

二、巧妙设喻,说理透辟,文种巧言说勾践

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大夫文种挺身而出,进见勾践。他先以“贾人待乏”作比,说明国家要有谋臣和勇士的储备,其后又以“时雨既至而求蓑笠”譬喻,说明为政须先求谋臣。文种的对话,用通俗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勾践求谋臣之晚,未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说理深刻没有争辩余地。因此,勾践当即表示:“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并“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他的劝谏妙就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的设喻艺术。

三、现身说法,类比推理,邹忌微言讽齐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这样的亲身经历,经过“孰视”、“窥视”深入思考,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献媚讨好的假话,并由此闺房琐事推及朝廷大事,顺理成章地揭示了一国之君更易受到蒙蔽的道理,从而启发诱导齐威王要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广泛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馅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前人的评价的确是道出了邹忌讽谏的特点,即现身说法,由个人生活琐事类推到国家大事,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无怪乎齐王欣然接受他的意见,从善如流了。

四、步步诱导,请君入彀,触龙闲语悟威后

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在齐要“质长安君”的问题上,赵太后不肯,大臣强谏也不答应。作为国家大臣,触龙于是想出了一二个步步诱导、请君入彀的游说方法。

第一步缓和气氛,和老太太叙起了家常,什么饮食啦、散步啦,经过一番寒暄,太后逐渐消除了怒气。第二步借托幼子引起太后情感上的共鸣,讨论起男女疼爱儿女的差异来。第三步借谈燕后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爱子标准。既然承认爱女儿是替她作长远打算,言下之意便是爱儿子也应该为之“计深远”。那么如何才能为儿子“计深远”呢?就是“令有功于国”。第四步,给赵太后讲道理。无功受禄、挟重器多的人在历史上灾祸常落到自己或子孙身上,并不是他们人不好,而是一旦靠山崩,“何以自托”?还不如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将来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何等长远之计!语重心长替老太太着想,终于打动了老太太的心,逼她说出了“恣君之所使之”这样慷慨的话来。全文就是在环环铺垫中一步步推进到实质问题,这就好比早就设好了圈套,让赵太后不知不觉地往里头钻。自己钻进去中了计,还要称赞触龙太精于谋划了。正如《古文观止》所评:“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演绎出语言艺术的精彩篇章。而在感受古人智慧、领略论辩艺术魅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说话技巧则更应是处于复杂人际关系中的现代人的必修和追求了。

论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言语策略 第4篇

对“言语策略”的解释, 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策略应是说话人的一系列决定以及按交际需要对言语行动和语言手段的选择;一种观点则更强调策略与交际目的的一致性, 即认为言语策略是为达到交际目的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而是互为补充, 共同揭示了自然语言交际的多层面性和多功能性。因此, 所谓“言语策略”, 可以理解为有效实现交际意图的计划, 说话人按照计划选择和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 以保证言语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访谈节目既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主持人就要使用适当的“言语策略”, 通过对话语的“预测”与“控制”, 实现节目预期的传播目的。

预测

在言语交际中, 人们对具体言语行为的选择取决于交际者对一定情境中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认识, 为了规划言语行为实施过程, 对话的双方都应具有关于交际情境的一般概念以及分析言语行动的基本经验和知识。访谈节目是由主持人组织嘉宾、观众围绕某一话题而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交际的双方都要围绕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意图和观念。主持人作为谈话的主导, 要以交际的动机和目的为基础, 进行言语行为“预测”。按照言语交际学理论, 在话语行为实施前, 说话人应拥有三种预测保障信息: (1) 关于当前言语事件的信息; (2) 关于认知预设的信息; (3) 关于情景或上下文的信息。因此, 主持人在节目播出前, 首先要了解嘉宾的整体情况, 特别是对本期节目的话题所能涉及的有关信息进行“预测”, 以便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话语进行调整和优化, 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同时, 主持人还要考虑到访谈对象的身份、地位、特殊经历, 其行为、目的和话语都受到节目特定情境的制约, 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般的访谈节目都要进行前采, 要求编导、策划与嘉宾面对面的沟通, 还要召开观众见面会、策划会, 精心设计节目方案。主持人也要尽可能掌握嘉宾的全部资料, 不仅要了解其社会阅历、人生感悟, 还要了解其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谈话的方式, 等等, 对自己将要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进行预测, 以便达到交际目的。

《半边天·张越访谈》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张越主持, 以访谈为表现形式, 以人性为表达目的的电视访谈节目。张越以真诚、伶俐、充满关怀和智慧的访谈打开了每位嘉宾心灵深处的情感空间和矛盾纠葛, 勾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真实人生的心灵剪影。张越访谈的主要对象是平民, 无论采访对象来自多么偏僻的山村, 张越都坚持亲自到他们居住的地方采访, 以期在进入嘉宾的内心世界之前, 先“滚入他的生活”, 这使作为主持人的张越获得了与嘉宾进行言语交际必备的预测保障信息, 也使节目整体上显得松弛、自然、真实。《半边天·张越访谈》曾经播出过一期叫做《岁月小阿华》的节目, 访谈对象是十年前以打工妹的身份来到上海时曾经接受过《半边天》节目采访的小阿华, 如今的她已经是上海滩有名的小阿华母婴服务机构董事长。访谈开始, 张越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你接受过《半边天》的采访吧?有八九年了!当时你才刚来上海呢!”无须费力, 一句简单的问候性话语就打开了小阿华的话匣子, 还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虽然谈话内容比较宽泛, 但始终围绕小阿华的情感、事业和生活, 张越就像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 在小阿华聊到一些有意思的情景时, 张越会同她一起笑、一起说;而聊到一些比较深入的思想时, 张越就会及时帮她解释, 并能理性地分析、归纳, 也能够适时而止。如何倾听, 怎样引导, 张越都做得非常到位, 正是由于主持人无论是对当前的言语事件还是关于情景或上下文的信息都进行了充分的“预测”, 谈话才能顺利进行, 节目才会引人入胜。

控制

控制与预测一样, 是言语策略的关键特征之一。在话语完成过程中, 言语策略强调的不是合作, 而是“制胜”, 即通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话语作用, 将听话人的话语模式转换到说话人所希望的方向上来。访谈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言语交际活动是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实现的, 主持人的发问是“代言式”的发问——他们并不是以自己的疑惑来发问的, 而是要揣摩当下受众想对眼前的这位嘉宾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换句话说, 根据“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这一原理, 主持人在受众对嘉宾认知的最有兴趣的“不确定性”上不断设问, 通过嘉宾不断地回答, 完成对受众心目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消除。因此, 要完成交际目的, 主持人首先要采取“合作”原则——根据节目的目的, 提出问题。这时的主持人是内在情境的引导者, 而非外在的专制者, 其作用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激发嘉宾说话的欲望, 引导话题的推进, 控制谈话的节奏。当对方出现较强的心理抵抗时, 要适当调整计划, 组织下一轮言语行为。其次, 在谈话过程中, 为实现节目目的, 主持人必要时也要采取“不合作”即冲突型策略, 向嘉宾提出诘难式的问题, 即向嘉宾提出质疑、挑战的问题, 增强节目的看点。在访谈中, 有时由于主持人引导不力或嘉宾言语失控, 而使交谈陷入混乱或无效, 强行打断嘉宾的谈话也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方法之一。

《杨澜访谈录》作为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节目, 一直以来在精英人群中享有相当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主持人杨澜曾经用“绵里藏针”来形容自己的主持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杨澜的言语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对大量《杨澜访谈录》中的语料分析可以看出, 杨澜对话语的“控制”十分独到。在访谈中, 杨澜如果感到嘉宾的某个观点、某句话很重要时, 她就会重复嘉宾的话, 表示自己的认可、赞同, 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态度。比如在《杨澜访谈录·柳云龙》中, 杨澜:那个时候, 你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理想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柳云龙:没有任何想象。杨澜:没有任何想象?柳云龙:没有任何想象。杨澜:想成为中国的什么……再如在《杨澜访谈录·蒋雯丽》中, 蒋雯丽:……其实演员就是这样的, 就是互相的。杨澜:给予。杨澜:争取一个角色。蒋雯丽:对。……蒋雯丽:我觉得就是变得主动一些了。杨澜:我也是这么猜想。这里, 杨澜通过大量的重复嘉宾的话语实现了对话语的掌控和判断, 控制了对话的进程。有时嘉宾的观点与自己相左, 杨澜也不急于提出反对意见, 而是通过简短的评论作为对嘉宾的理解, 实际上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如在《杨澜访谈录·周国平》中, 杨澜:对呀, 那你怎么一会儿又要伴侣了, 一会儿又要爱情了?周国平:那你说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杨澜:我没有答案。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对于周国平离婚又再婚的行为, 杨澜虽不完全认同, 但也能够理解, 所以杨澜主动接应, 用简短的评论既对嘉宾表示理解, 又坚持了自己的立场。有时候, 嘉宾的谈话会“跑题”, 杨澜也会适时打断嘉宾的发言, 主动控制话题的走向, 如在杨澜对台湾学者李敖的访谈中, 李敖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打官司败诉后整理材料准备告法官, 杨澜马上礼貌地打断他:“那你不是刁民了吗?”既控制了话语的走向, 也使李敖接下来的谈话更具个性。

任何言语策略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调整受话人的话语模式并使其转到说话人所希望的方向上来。交际的双方在谈话中都会引入自己对问题、话题、事件等的理解, 并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表达清楚谈话的意思并最终达成交际意图。在现实交际过程中, 说话人的目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言语策略的效果是根据言语行为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来判定的。访谈节目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力图展示丰富、复杂、深刻的世界, 所要实现的交际目的也不会只有一个, 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不同的阶段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通过“预测”和“控制”, 灵活调整自己的言语策略, 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际目的, 使节目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增强节目的看点, 赢得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对话教学中的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 第5篇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着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同时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对话教学为背景。提出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建议。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授课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话语一般占90%以上,教师的话语是主流,而学生的言语参与量则微乎其微。研究表明,只有10%或20%的聪颖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吸收和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出现危机。以对话为教学手段的课堂改革模式顺应了教学的潮流与需要,是一种非常适合英语教学的模式。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着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语言教学。

在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需重新审视教学目的、教学伦理、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而这些需要审视的教学因素的实现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在对话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解构传统的课堂话语策略,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虽然对话教学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但由于它非常适合英语教学,因此我们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对它进行尝试性的使用,教师应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及互动交往,把学生培育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实现创造、生成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平等策略,尊盆学生主体

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从人格上说,学生与教师一样平等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课堂言语的选择与使用最能体现这种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特征和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选择使用能体现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言语策略,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传统上对于课堂话语权理解的错位,常常导致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偏差。教师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话语关系,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学生则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话语权。

在这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持课堂,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

美国心理学博士卡罗琳·奥林奇在《塑造教师》一书中,曾针对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间题说“有些言语和行为能给人脆弱的心灵带来创伤,且这种伤痕会伴随人的一生”。对于教师课堂上不恰当的言语行为,她的评价是“当你伸出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进行责备白叫司时,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是在指向自己”。纵观中国教育现状,师生关系问题虽因立法而有所改进,但“师道尊严”加给教师们错误的言行习惯仍厚重如山。教师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言语使用上居高临下,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给学生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只有师生地位平等,才有可能发生对话,也只有在平等的主体间发生的对话,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应是最艰巨、最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教师的言语使用起着导向作用。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教师话语不容置疑性和知识的化身这一形象,导致师生间真正平等对话的困难及师生对话的简化,即使是在有限的学生发言中,也会因为学生存在的间题(如声音低弱、口齿不清、词不达意、不着重点等),导致不少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便抢过话头,到最后干脆自问自答。这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建构新知的时间与空间。其实学生在组织语言时就是在锻炼思维、建构新知。为克服学生发言的这些毛病,教师可等学生说完后,归纳并重组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有疑问时可随时提间,甚至可以不站起来发问,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一盲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运用有情语,实现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间题。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策略,挖掘和激发这种情感潜势。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次综合英语课上,教师正在讲授E一mails一课。本课讲的是网络聊天室的利弊。在导人课文时,教师问了同学这样两个问题:Ch$tting online looks like fun, Have youever tried i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与可触感,从而水到渠成的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评价语的使用上,教师也需要运用“有情语”的艺术。当赞赏学生时,教师的话语不应只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Light-town和Spada曾说过,“过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必须对学生对纠错的反应多加注意。”当为学生纠错时,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选择间接、委婉的言语手段提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例如“Right but not complete.”“Think it over, then youcan give more.”“Try to put it another way.”“rams-fraid there is another way to二Do you know it?”英语中有很多富有鼓励性的话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语的力t,多给学生一些安慰与鼓励,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教师课堂上启发性的与鼓励性的话语能使学生充分放松,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参与课堂学}3。例如“Never mind!” “ It down t matter.” " I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三运用体态语,实现最大效率沟通

语言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只占交际信息总盘的35 }o,其它非言语信息则占65%。不仅如此,体态语言的运用也自然丰富了交际手段,使得言语的重复和强调相对减少,言语活动的负担也大大减轻;而信息的增加,也有益于人们突破通过单一渠道理解话语意义的局限,从而能够提高信息传输的质盆。因此,不少国家都非常重视“体态语言”的教学。从某种意义来说,师生交往中的非语言交流比言语交流更为重要。人们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说话,但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姿势有意无意地不断发出信息。可以这么说,没有丰富协调的肢体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师生交往。而没有表情的呆板说教只能使学生永远对教师敬而远之,永远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必须尽可能解读学生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尽量策略性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采用目光、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传递信息,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最大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在安静地做练习,一位学生悄悄站起来用手势表示他要出去一下,教师如果允许,只点点头就可以了,而不宜使用有声语育,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再如,一个学生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使用有声语言来批评他,就会干扰整个教学过程;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暗示动作,不仅不影响其它学生听课,而且会比严厉的批评效果要好。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于朗读几遍,学生的声音大小等,教师同样不必通过有声语言的指令,而可以通过体态语与学生达成无声的默契。

由此可见,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除了要在有声语言的传递上下工夫,还必须加强课堂上自身行为动作的修养,努力掌握体态语的表达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使用体态语,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这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而且能高效率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理解他人以及在英语交际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阅读教学关注文本言语形式策略谈 第6篇

一、品析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绝妙和贴切

一个内涵丰富的句子往往是由关键的词语凸显出来的。这些词语是作者灵感的触发点、情感的迸发点、文本内涵的透视点。这些词语在整个句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并紧扣这些词,引导学生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如课文《桂花雨》中有这样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作者以“浸”来写“香”,把自己及家乡人融于桂花香气中的幸福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怎样引导学生品味“浸”字的绝妙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浸”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课件出示意思)那你觉得课文的“浸”是哪一种意思?

师:“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桂花很香很香)

师:是啊,花开时节,家乡简直就是一个香气四溢的海洋!

来到房前,你可以闻到______生:沁人的桂花香

来到屋后,你也可以闻到______生:沁人的桂花香

来到河边,你还可以闻到______生:沁人的桂花香

师:白天,你能闻到______生:沁人的桂花香

晚上,你能闻到______生:沁人的桂花香

师:无论何时何地,你总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怪不得作者说——(引读上面划线的句子)

师:从“浸”字你仅仅感受到桂花香吗?(人们的幸福)是啊,人们沉浸在桂花香中,也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再读上面划线的句子)

这样,教学就没有教师的繁琐分析了,而是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揣摩和品味,品出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真是“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二、品析句子,探究语言表达的巧妙和规律

编者精心挑选入编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个性,语言都是经过加工提炼,合乎规范的。文本中或犀利深刻或幽默风趣或清新朴素的种种语言文风的形成,靠的多是表达的技巧。因而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那些凸显文本表达特色的或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研究“怎么写”的问题。

《慈母情深》一课那浓浓的母爱打动了读者,作者梁晓声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值得鉴赏。作者这样描写自己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及所达到的效果呢?王崧舟老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第一,读句子,谁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主语后置,主语重复)

第二,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这句话我们会怎么说?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

第三,引导学生将此句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原句就如同电影慢镜头一样缓慢、清晰地将母亲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母亲转过身的那一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第四,当作者看到母亲那弯曲的背、那蜡黄的脸、那疲惫不堪的眼睛,作为儿子,他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感受?(痛苦、心疼)

这一声声“我的母亲”是儿子心中疼痛的呼唤呀!(师生合作朗读句子)

师读:背直起来了, 生读:我的母亲。

师读:转过身来了, 生读:我的母亲。

师读:褐色的口罩……吃惊地望着我,生读:我的母亲。

第五,这一个个镜头是这样的刻骨铭心!(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句子,内容调换)

这种主语后置、重复的特殊表达方式所营造的表达效果是撼人心魄的,王老师通过将这种特殊的句式进行还原、比较,利用言语形式背后的空白点生发想象,读悟结合,力求“言语形式”的丰富内涵。

三、品析标点,鉴赏语言表达的韵味

标点符号是言语形式的特殊组成部分,郭沫若说过:“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标点的重要,它是一种情感载体,但却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的言语形式。在教学《趵突泉》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三个“冒”之间去掉逗号也可以呀!

出示:(1)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2)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师:能不能改,请你读一读就知道了。(生读)

生:三个“冒”之间加了逗号,读起来就感觉趵突泉冒得时间很长。

生:有了逗号,中间一停,感觉趵突泉很有力。

师:小小的一个标点也会说话。让我们读出标点的味道。

运用标点对比引导学生品读、鉴赏,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四、品味细节,获得写作技巧

有的课文粗看起来觉得很普通,但如果细细品味、斟酌,会从中发现很多的写作技巧。

很多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都会这样做,让学生梳理课文、提取知识,完成了下面的表格,教学也到此结束了。

我觉得不能满足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走进对课文写作方法的领悟和学习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试验2和试验3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是呀!那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学生看书思考)

生:作者把这两次试验写在同一个自然段里,而且只写了一次结果。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3次试验前的布置是一样的。

师:对呀!那课文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生:课文没有写后两次试验前的布置。

师(小结):是啊,后两次试验的结果是一样的,课文就把这两次试验写在同一个自然段里,而且只写了一次结果;后两次试验前的布置和第一次是一样的,课文就只字不提。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像作者一样该简略的地方就简略,该写清楚的地方就写清楚。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习得了写作方法,这样的说明文教学既科学又不乏语文味。

五、扩展阅读,在比较中提高言语感受力

扩读是教材阅读中的一种板块粘连式的艺术,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找到主题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特点的或有比较意义的课外教材,与课文联系起来读。

例如,教学古诗《江雪》,不妨与《渔歌子》进行比较。同为垂钓之作,但《江雪》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渔歌子》却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而且一诗一词,那么两位诗人是如何借“景”表达情怀的呢?有时,还可以把多篇课文组合在一起,例如都是写母亲的三篇课文《慈母情深》《秋天的怀念》《怀念母亲》,对这组课文,可以先比较内容,再比较文本形式。在比较中,能够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对言语形式的感受力、理解力。

正如王尚文老师所说:“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让我们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把握文本言语形式,守住语文教学的美丽家园。

小学高段言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7篇

一、立体积累,储备语料

积累就是日积月累,它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立体积累就是随时随处进行多层面的知识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等,即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潜意识状态中不断丰厚策略性知识、不断积淀多种情绪、不断强化思维的广度和强度等。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往往“记性好,悟性差”,而将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首位,可以事半功倍。

1.抓好熟读成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读,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它有助于因声解义、以声传情。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诵读从开始朗读到能够背诵,中间历经熟读。在熟读的过程中,咀嚼、吸收、内化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诗文,体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错落有致的节奏美和行文思路的流畅美。有些背诵的篇章学生暂时难以理解,但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会逐渐地涵泳领悟。在小学阶段,教师不太重视词语的立体积累,特别是中年级以后有些教师甚至不教学词语。根据“汉语的词根很少,衍生能力却很强”的特点,教师应加强词语“音形义”的教学,积淀词语生成经验。如从感知文本到发现词语特点,再到整体回归文本,有序建构词语特点;扎根语言环境,依据文本特点,随文扩充积累一类词语;对“形异意相连”的词语、“形似意不同”的词语进行归类变通,举一反三等。

2.抓好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就是在课内外接触大量的言语材料,建构语言模型、增加文化底蕴。课外,学生可以阅读纸本书、电子书、无字书(即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事理)。实践证明:有效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相结合,可以使内隐的语感素质和外显的语文能力同构共生。在信息化时代,这种广泛阅读的主要方式是略读、浏览。略读是集中注意力,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善于捕捉内容大意的快速阅读。浏览是进行博览和查找信息的快速阅读,适宜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无论略读,还是浏览,学生所感知的都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中年级开始学习略读,高年级重视学习浏览。小学生在开始略读、浏览时,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不知所措,这时有待教师的系统指导。

二、循环感悟,锤炼语感

汉语的词形没有变化,但讲究词序和词类活用,更讲究一定积累之后的“妙悟”。所谓循环感悟,就是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意图进行回环往复地感触、领悟的心理过程。感悟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是呈螺旋式递进的趋势。

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不仅包括倾向于语言、语义的基础语感,还包括倾向于言语、语用的语体语感、文体语感、语境语感。语体语感指在现场直接交流中形成的口语语感。文体语感指在特定文体中形成的书面语语感。[2]语感是与生俱来的,适宜由说的语感逐渐地向写的语感迁移,相生共长。

当前大部分小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普通话语感,一是口语的语感,二是书面语的语感。口语的语感可以通过多听标准普通话和学着多说来逐步提高;书面语的语感可以通过多读多体会来逐步提高。可以分两个回环进行。

1.判断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

对于科学性的言语作品,体会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对于文学性的言语作品,体会言语表达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结合诵读体味,对比句式结构、词汇组合,可以寻找母语感觉与普通话语感的差异。小学阶段可以避免抽象规则的引入,尽量通过普通话语料或者样本来示范。尤其是学习普通话口语,学生在结合汉语语境、文化语境、现实生活语境形成语音感和语法感的同时,还要重视日常举止谈吐的修养。如:指导学生听人说话时要学会“察言观色”,而不仅仅是听语音、辨词义、品情调。

2.判断语言运用的优美与否

语文表达感觉是符合第一回环规则的,是正确的表达,但结合语境在几种表达中优美与否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学习普通话书面语,言语作品中高品位的言语形式可以使学生的语感得以广化、深化、美化和敏化。学生尤其应学得、习得作者写作的思路轨迹,如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逻辑顺序、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语段的组织形式和文章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思路等。引导学生进入具体言语情境,体悟语言表达的分寸感、意蕴感、节奏感和和谐感,其主要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增减文字、替换文字、变换语序等方法,比较作品之间共同的关键特征,对照作品之间不同的关键特征;借助想象或联想,把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相链接,促进对文本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涵泳、领悟、迁移;走进文本,进行举象造境、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悟其情中悟其法,以求言意兼得。在循环往复中,学生思维轨迹发生微妙的变化,由“感———悟——再感———再悟”的路径发展,在预设和生成的不断反复变化中,将其思维引向纵深发展。当然,这两个回环交替相融,可以同时进行。

三、多维实践,提升言语交际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适宜先学口头语,再学书面语。但是,小学生容易忽视的是:口语中俚俗语、偶发语多,短句多而长句少,完全句少而不完全句多;而书面语中古语句、成语典故多,短句少而长句多,完全句多而不完全句少。[3]课标中规定的口语交际是普通话口语的范畴,识字写字、阅读、习作是普通话书面语的范畴。

1.强调生活的口语交际

在生活中,学生只是随便说,无论是课堂发言、讨论,还是演说、辩论,基本上不顾言说对方的反应,即不考虑语体的“对话”特点。特别是演说、辩论变成了书面文稿的朗诵,注意的只是语音、节奏、表情和语言的华丽等,而不注意如何与听众沟通、与听众形成情感上的默契与和谐。而所谓生活的口语交际,就是创造语言情境,为了真实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词汇基本上是日常词汇,儿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大量的词汇扩充到自己的口头词汇中。长此以往,他们口头词汇的范围更加扩大。按其目的可以分为高低两个层次,较低的层次是把话说得通顺明白;较高层次是把话说得精确妥帖。可以从独白体、对白体、辩白体三个维度训练口语能力。如自述、复述、演说是独白体口语训练,要求简洁、概括地介绍;访谈是对白体口语训练,要求根据现场情境在“语场”中自然地对白;专题辩论是辩白体口语训练,要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地反驳对方的观点。这三类口语能力不仅要在口语交际课上专门训练,还要在阅读课上有机渗透。

2.强调自主的阅读

所谓自主的阅读,就是学生自动阅读文本,在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下,由课堂之初的读通读顺逐渐进入理解、体验、创造的过程。依据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阅读教学的奥秘在于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言语形式的“语迹”,理解内容,挖掘、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意蕴,进而凭借对内容的把握,品味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及言语本身。

遵循文学文本的审美特征、非文学文本的说明特征,采取开放性阅读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思考,先进行整体思考,进行文章字面内容理解,领悟作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体会文章情感基调;随后进入部分思考,深入作品进行考察,品味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是如何将局部组成整体的;接着再回到整体思考,结合自我体验诵读文本,提高艺术审美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三度批注”,即一度批注,重在理清文章思路;二度批注,重在品味陌生词句、特殊段落;三度批注,重在记录倾听师生互动之后的所思所感。鼓励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个性化诠释和创造,允许多元,宽容歧见。

3.强调自由的写作

所谓自由的写作,就是以自主的阅读为前提,学生自由命题,完成不限制时间、不限制材料和形式的随机作文。[4]小学阶段,形成“写话———习作”的梯度。小学低年级不妨照着心里的话写下来,即“写话”。但要提醒小学生:写作不同于说话,书面表达具有特殊性。这里的习作就是小学生自由的写作,写“放胆文”。创造一个尽可能宽松的写作环境,小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发散、重组行文思路。对于扩写、改写、缩写和续写等练习形式,学生可以与原作相似,也可以相异;可以殊途同归,也可以背道而驰;可以若即若离,也可以天马行空。实践证明:写“放胆文”到了一定程度,学生就会逐渐进入写“小心文”。

在文体的训练中,要因材施教,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潜质,尽量用“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想象性的写作(包括科幻文章的写作练习),无论虚构,还是写实,只求表达真情实感。下笔有益,关键在于多写。利用各种机会写,包括课堂上写、课外写,也包括写后的修改。评讲与修改习作可以促使学生自悟写作规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读写、展评空间,可以建立班级QQ群,也可以开设班级读写展示主页。写作训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速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依赖于言语教学的突破与革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从“立人”的角度出发,整体推进听说读写,力求让每位小学生言之有理、听之有心、读之有悟、写之有文。同时,我们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操练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以便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 第8篇

1 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分析

较好的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 是对播音主持从业人职业素养高低的综合表现。在节目主持过程中, 优秀的播音主持从业人会往往通过利用深厚的文化功底、优秀的言语技巧与饱满丰富的情感来对调动受众的积极性, 让受众能提起内心的兴趣, 充分的利用感官去感受来自节目内容与播音主持的魅力所在, 进而更好的融入到信息的传递与分享中, 不仅有利于提升节目渲染的最大效果, 同时也有力节目收视率的提升, 对播音主持或广播节目台而言, 获益匪浅, 后期效果一目了然[1]。反之, 如果播音主持节目主持人在节目播报中, 言语表达口词不清、表情僵硬不自然、缺乏丰富的情感表达, 势必会对受众的情绪造成影响, 受众不仅无法感受节目传递的宗旨与内涵, 相反还会产生厌恶情绪, 没有丝毫节目互动参与的兴趣, 节目宣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而对播音主持人而言, 践行健康优秀的言语交际, 充分发挥节目宣传的示范及导向作用, 通过进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与交流, 是提升播音主持工作魅力的关键所在。

2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

2.1 注重言语规范性, 提升言语交际能力

在早期的播音主持工作中, 播音主持工作的声音的圆润、明朗等方面要求严苛, 但时代的演变, 早已将传统的要求掘弃, 嗓音已并非受众评判优秀播音主持的唯一标准[2]。在新时期, 言语规范重要性尤为凸显, 语法、词汇、词义等表达上开始标准统一, 普通话推广成为国际战略发展行为, 播音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充分注重言语的规范性不容忽视。同时对播音主持工作而言, 播音主持工作并非束缚于条条款款, 在新时期下被更多的赋予艺术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节目播报中, 对某一事例进行分析时, 可充分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语句、幽默妙语或利用专业学科知识进行剖析, 将节目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拓展, 将创造性、艺术性语言和专业性表达融入至播音主持工作中, 不仅有利于丰富节目的美感元素,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节目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创造出节目播报的良好氛围, 全面深化节目效果。

2.2 注重情感表达的真情流露, 增强感染力

言语是情感表述的载体, 播音主持只有在节目播报中有感而发, 以自身的真情投入表达出对节目内容最真挚的感观, 才能以言动人, 以情言志, 促使受众能更自觉的全情投注与节目内容的参与中, 进而构建出与受众的相互融合的良好氛围, 营造最大的传播效果[3]。以近期俄罗斯某天气节目主持人播报为例, 她直言天气良好适合对敌国进行轰炸, 无疑该言语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述, 不论后续反响如何, 但至少受众能感官到播音主持人的真切情感。但笔者同时认为, 在注重真情表达的基础上, 必须注重以下三点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 即在播音主持因以真实感受为主, 不主观捏造, 不矫揉造作, 以最自然轻松的情感呈现给受众, 以此来增强节目的感染例;二是适度性原则, 播音主持因及时的对自身情感进行调整, 不可因过度的情感表达, 为受众带来思想负担, 造成后续不良影响;三是互动性原则, 即情感表达应以受众为主, 注重于达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为目的, 扩大节目的宣传感染力度。

2.3 注重挖掘生活的艺术性, 增强与受众共鸣

艺术源自于生活, 这句话受到了众多人深刻认同, 笔者亦是如此。对播音主持工作而言, 通过挖掘生活的艺术性来提升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深层内涵必然是不可多得的契合点。作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 拥有专业的主持技巧和情感交际固然重要, 能满足受众接受信息的基本需求[4]。但笔者认为, 播音主持如果能多以带着平常心去感受生活、感受新闻来源的实质内涵, 而不是坐在演播室对着稿件照本宣科, 虚情假意, 以受众的角度的诠释受众的真实需求、贴近实际、融入生活, 以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受众需求的真实情感去进行节目播报, 言语、情感的表达自然能更引人入胜, 赢得受众的认可, 并产生相互的共鸣, 营造出播音主持工作独有的美感与魅力。

3 结束语

播音主持工作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传统的播音主持方式已然不能与时代的要求所契合, 因而找寻新的方式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一直以来,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播音主持人在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方面有所缺失, 进而导致在节目的渲染效果和吸引力上大打折扣。为此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经验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认为通过提升言语交际能力、注重情感表达的真情流露与挖掘生活的艺术性是选取发展有利途径, 值得践行应用, 以期能为播音主持实际工作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郭芳.浅谈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J].大观周刊, 2011 (22) :15.

[2]李志强.播音主持的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2) :124.

[3]潘雯婷.新时期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J].科技传播, 2015 (7) :167-168.

阅读教学中学生言语能力的训练策略 第9篇

但当下的阅读教学中, 由于一线教师“语用”视界的缺失, 学生言语技能训练方法的单一, 导致学生言语能力建构的情况并不理想:阅读时只停留于理解语言, 交流时只擅长口头表达, 语言积累不够、语言运用缺乏, 造成了学生语言的贫乏和缺少表现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以言语能力中读和写的能力作为主线, 形成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言语能力建构的可操作性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向于读懂“写什么”的 言语技能训练策略

结合对言语能力这一概念的表述, 我们认为言语能力训练的基础目标是侧重让学生“读得懂”言语成品, 既要读懂言语成品写了什么 (主要内容) , 又要读懂重点词句意思, 关注学生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的把握, 这对于打好学生言语能力的根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于基础级言语能力的培养, 我们采用的主要策略有:

1.关键词整体重构策略

关键词整体重构策略是指在自由式初读后, 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概括言语成品的主要内容, 读出第一印象, 从而读懂言语成品“写了什么”, 获得对作品整体把握的能力。

(1) 词语串联法:针对画面感特别分明的长文章, 教师选用文章中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词语, 将关键词和概括课文内容有机结合, 省时高效。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 教师可以出示两组描写海鸥的词语: 读着这两组词语, 你们眼前会出现哪两幅画面?这样的设计, 借助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使学生梳理出了“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两个主画面。

(2) 中心辐射法:抓住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重点句、过渡句等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是重构策略之一。如《桃花心木》一课的中心句是:“不只是树, 人也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由中心句辐射到前文, 探究其因, 再和中心句连起来, 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运用中心句重构的过程中还初步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3) 标题提炼法:对于篇幅特别长或是结构并列的文章, 可以取标题加以提炼。如《乡下人家》一文, 作者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几处风景?教师就可以借助泡泡语中“雨后春笋”的短语让学生在模仿中进行概括:瓜藤满架、鲜花盛开、鸡鸭觅食、门前吃饭、纺织娘歌唱等。这样的概括形式, 可以培养学生精准表达的要点意识和简约意识。

2.个性化语言替换策略

读明白课文的重点词句, 其主要做法是个性化语言替换策略, 即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替换, 读懂它表达的基本内容。

(1) 词语替换:让学生将要重点体会的或难懂的词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链接学生的已有经验, 使抽象的词语形象化。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先让学生给“抽出”换近义词 (长出) , 然后继续让学生替换:“抽出”是怎样的“长出”?通过替换练习, 学生体会到了“抽出”是快速地、有力地长, 充满力量地长, 从而获得了对“抽出”一词的准确理解。

(2) 句子替换:主要是对于长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用句子替换的方法将长句读短或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如《清澈的湖水》中“看, 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半山腰的石兔石龟, 好像正在赛跑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那边的山石像青蛙, 这边的山石像雄鹰, 半山腰还有石兔石龟”, 这样的句子替换, 学生就理解了这个长句子写了什么, 就能把握长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

二、指向于读懂“怎么写”的 言语技能训练策略

言语能力更应注重让学生获得对书面语言表现力的直观感受, 如韵律感、形象感, 从读懂“写什么”向读懂“怎么写”逐渐过渡, 从而积累生动形象的言语材料, 丰富语感。而语感图式的日渐丰富, 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有层次的言语实践活动, 拾级而上。

1.分层感悟式细究策略

分层感悟式细究策略是指在阅读教学中, 捕捉语言的“精妙处”, 不仅教会学生理解语言的表面意义, 更主要的是和隐含意义整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的体悟和感受。以我们研究的《搭石》中“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的教学为例, 其具体操作顺序如下:

(1) 寻根, 探究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追求汉字的创造之美, 探求词语的本原意义, 使词义理解更扎实。教师先从两个词语的语言现象入手, 启发学生读读这两个词语: 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从构词形式上有所发现, 即ABCC的形式, 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学生发现“清波漾漾”各字的偏旁都是三点水, 进而理解到其意思是与溪水的样子有关, “人影绰绰”的“绰绰“的偏旁则与人影的多有关。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 将语言想象与语言意思进行了对应与思考, 初步感受了语言的表面意思。

(2) 追问, 挖掘语言要义。将学生带到具体的语境中, 去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使词义理解更深刻。教师又启发学生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再读读“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 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画面:“湖面的波纹轻轻荡漾着;许多人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人走得很快, 形成了一阵微风, 使湖面也荡漾起来;人们的影子也随着在清波中移动, 真美……”在想象中, 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词语的画面感和立体感也自然显现。

(3) 联想, 丰厚语言内涵。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 去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深远意境, 使词语理解更丰厚。教师精心设计了第三个层次的训练:“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想开去, 在这乡村的周围, 你还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学生闪烁起了思维的火花:“烟雨蒙蒙、笑声朗朗、花儿簇簇、繁星点点……”于是, 众人走搭石的画面的宁静与美好更是“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的意境之美。

2.分层递进式朗读策略

语感图式则是由语言图式、观念图式、情感图式组成的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网络, 需要通过递进式的朗读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朗读力获得蓬勃生长, 从而丰富语感图式。

(1) 提点式悟读。它是在自由式初读之后, 通过教师点拨激发学生产生深层次感悟, 从而达成提升源于自我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师及时抓住来自学生自由式初读过程中闪现出来的第一印象、大胆想 象, 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关键句段做深入探究, 巧设朗读训练点, 引导学生找到朗读的思考点,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感水平。如在教学《搭石》第二自然段的过程中, 我们主要抓住老人的动作“赶、找、摆、踏”等动词以及几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指导学生想象感受老人的心灵美,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2) 表现式美读。经过了自由式初读和提点式悟读两个层次的朗读训练, 学生的朗读感悟达到一定水平以后,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平台,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 这便是表现式美读。实施表现式美读的策略包括:配乐美读、小组合作, 巧妙引读等, 这是对语感的表现, 也是对语感图式的美化。《两只小狮子》中小树和懒狮子的第二次对话很生动, 很适合分角色朗读, 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理解懒狮子的爸爸妈妈的大王地位, 从而体会懒狮子说话时的心情和神情, 再进行表演朗读, 就便于学生在朗读中积累生动的语言。

三、指向于“写得好”的言语 技能训练策略

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整理、归纳、熔炼中, 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言语能力的最终目标应是让学生“写得好”, 在运用语言中有意识地增强言语表现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激活读写对接点, 学生的言语技能训练才有实效。

1.读写对接点激活策略

读写对接点的凭借是语言表现形式的示范性。读写对接点激活策略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凭借典范的言语形式, 激活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冲突点, 在读写对接练习中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能力。

(1) 激活语言仿写点。即激活学生语言的生长点, 运用“读”中领悟到的课文语言的精妙处进行单纯仿写的一种实践活动。如《秋天的雨》一文中这样写道:“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继续想象: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 请模仿这样的句子来写一写。这样的设计就发挥了言语成品的示范作用,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语言仿写点。

(2) 激活文本空白点。即利用文本的空白处, 迁移表达方法进行练习, 从而丰富文本的内容,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一面五星红旗》的语言表达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 所以在引导学生就文章结尾展开联想时, 可以这样设计:当“我”醒来再一次看到这面五星红旗的时候, “我”的心情会怎样呢? 请你学习文中的写法, 通过一两个动作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这样的读写对接, 既填补了文本空白, 也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3) 激活学生困惑点。将文本语言的精妙处与学生在阅读作品时的困惑点进行整合, 就能将读写点对接得更加精准, 富有实效。在研究《乡下人家》第一课时的课例中, 学习第二个画面“鲜花轮绽”时, 学生对于“朴素”一词感受不到位。于是我们对此进行了整合, 让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对比写法, 将乡下门前的花与城市里养在花盆里的花进行比较描写。这样一来, 既可以让学生习得语言, 又能促进学生对文本难点处的理解。

2.理答式评价策略

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 更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在学生进行对接式读写练习后, 充满智慧的理答式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 随堂批阅式理答。指教师在学生写话时, 到学生当中巡视并关注学生写话内容, 并用一些简洁、直观、个性化的符号在学生的写话处批阅。画一个笑脸, 圈出一个好词, 或是在需要改进处打上一个问号, 教师更关注学生写话时的心理状态, 这份投入与默契, 这样的随堂批阅式理答, 评价更加妥帖, 学生更加乐意。

(2) 互动共评式理答。指在写话完成后的交流中, 师生互动, 教师或学生可以评价其表达上的得或失, 主要方式有:巧激励, 表扬学生表达上的亮点, 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巧诊断, 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 为学生进一步修改指明方向。这样的互动共评式理答, 评价更加适切, 学生更会受益。

发挥课文言语作为磁石的磁化作用, 引导学生运用圈、划、批、注等形式, 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材料的敏感度。还原语境、精细加工、读写对接等阅读技能, 优化了阅读教学, 使学生在言语形式和内容的学习中有章可循, 学生的言语能力呈螺旋式推进, 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e1214c14028915f804dc229.html.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言语策略 第10篇

(一) 目前现状

1. 队伍构成

目前, 我国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来路不明”。笔者通过对东方购物、快乐购物等国内多家著名电视购物频道人力资源部门的问询了解到, 当前电视购物主持人从业人员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其他类型栏目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转行、播音专业院校在校生或毕业生、其他零售渠道 (如卖场、超市) 的营销人员、演员及其他。

2. 声誉地位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由于所主持节目类型的特殊性和趋利性, 以及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的相对欠缺, 近年来一直被广大观众所忽视, 甚至诟病, 社会声誉相比其他类型的节目主持人来讲要低很多。甚至很多从业人员自己都不愿主动和亲朋好友提及自己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在台湾地区和其他发达国家,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却以其贴近观众极富亲和力的形象和较高的出镜率成为观众心中的名人。

3. 主持人作用逐渐凸显

电视购物, 首先由导演、主持人熟悉产品, 分析卖点, 并策划节目的创意, 协调厂商准备材料和样品。助理导演进行外拍, 最后在演播厅内进行现场直播。购物频道开播最初, 观众受打动的原因可能是产品价格实惠, 外形惹眼等产品自身的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有些观众就会特别信赖某几位说话有说服力, 感觉“好接触”的购物节目主持人, 对他们的性格品行也津津乐道, 因为信赖而产生购物的冲动。

(二) 存在问题

1. 缺乏真实感可信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电视购物节目当中主持人大多高声叫卖, 气浮声高, 给人以夸大虚假的感觉, 要么油腔滑调表演性很强;要么在讲话内容上, 前后矛盾;要么常常过度夸大产品的功效, 让大多数观众听过看过都一笑了之。甚至由于很多节目主持人自身用声、表达、造型方面的问题, 使得原本千真万确的内容, 也让观众觉得是虚假夸大的, 从而大大影响了电视购物节目的传播效果。

2. 身份定位不准确

大多数购物节目主持人, 都没有很好地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购物主持人在荧幕前是什么人, 以什么样的角色去说服别人去购买商品?这应该是一个主持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应尽量避免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形象低俗的, 张口就是破盘价, 假话连篇的奸商。一旦这样去定位, 势必将直接影响主持人的整体表现, 语言的风格, 在电视媒体播出后, 会给主持人自己乃至整个频道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3. 语言不规范品位低俗化

由于我国电视购物节目起步相对较晚, 购物节目主持人从业人员缺乏行业标准和良好范例, 因此目前国内购物主持人, 大多借鉴我国台湾地区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很多购物频道当中, 出现了很多满口嗲声嗲气的“假港台”。

二、我国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主持言语策略建议

(一) 提升内在素养——言语内在素质策略

1. 良好的个人信誉

主持人个人信誉, 就在他所讲的每一句话中体现, 特别作为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 直接涉及观众最终消费环节。在节目当中, 不谈模棱两可的商品内容, 不能想当然。只有与商品采购人员提供的信息完全一致的内容才能通过直播节目讲述出来, 一旦遇到产品经过试用后发生质量问题的情况, 可向导演或部门经理提出反馈, 由质检部门重新进行检测, 如确有商品质量问题, 则可以上报相关部门, 取消节目的录制。

2. 丰富的生活阅历

目前我国大多数从事电视购物行业的主持人都比较年轻, 20-30岁者为众。它们对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日常家务的不熟悉, 往往在节目当中展露无遗。做菜忘记放盐, 炸鱼不懂预热, 还有一些则是由于不熟悉产品性能导致的失误。这些失误甚至会使得节目当中整个展示实验全盘失败。与此同时, 主持人没有切身感受, 就很难讲出一些语重心长, 体贴入微的话语, 这样也阻碍了观众对主持人产生亲密感和认同感。

3. 较高的专业素质

目前电视购物节目多采用直播, 节目延时30秒—3分钟不等, 以表现更多的真实性。一般情况下, 主持人需要与搭档、厂商或者一个人要独立持续完成的即兴表达时间接近整个节目时长的60%-85%, 这也就是说主持人最多要在持续近2个小时40分钟的时间当中, 根据节目不同的诉求、电话线数量, 观众的问题、甚至男女观众的比例情况、观众年龄层次的差别, 即时调整言语风格和对象, 以便更好地刺激观众的购买, 达成订购, 难度之大, 可想而知。

(二) 优化语言表达——言语外在表现策略

1. 逻辑缜密把握节奏

在电视购物节目当中, 主持人虽然处于无稿即兴表达的状态, 但在节目开始之前其已经了解整个节目流程的Q-SHEET (节目流程表) , 实际上购物节目制作人也已经在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节目流程, 主持人在讲述介绍产品的时候, 也是根据导演流程预先设定的节奏去打动观众。

2. 短浅易懂适当重复

目前我国电视购物的主要受众群集中在30-60岁的城镇居民, 男性女性均有。不同购物频道由于其产品的价格和档次有所差别, 因此受众也不尽相同。不过购物节目主持人在表达的过程当中, 均应以浅显的生活化语言为主, 特别是介绍复杂的产品数据和技术名称时, 要极力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 让观众直观地理解和把握。在语言风格上, 也不应该使用过于书面化的语言, 应多使用短句子, 对重点部分加重语气, 进行强调。

3. 恰切开场引人入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购物节目中, 一个精致的、吸引人的开头, 往往会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效果, 并有可能持续激起其购买欲望。所以节目的开头是需要购物节目主持人在每次节目开始前去精心设计的。

参考文献

[1].沈小枫.中国家庭电视购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语文教学中言语体验的教学策略 第11篇

一、多种视角体验,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模本,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灵活,对文章语言透出的感情也不尽相同,老师要多角度引导学生体会言语表达的内涵,对文章的用词细致品味,甄别含义,向教材的纵深处挖掘。像一个字、一个词都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老师要组织学生着手于字词运用体验,品味词语用法,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多视角体验可以解读出文字的立体境界,把眼里看到的文本内容经过思维加工,变成可传递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如《烟台的海》一课,在阅读时老师给出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冬日的海凝重,春日的海轻盈,夏日的海浪漫,秋日的海充实,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海?并说出理由。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找到每个季节中对海的描写,感受烟台海的唯美。如对春天烟台海的“浪花”描写,有的学生抓住了“害羞”一词,赋予海浪人的情感,感觉浪花犹如一个刚刚懂事又非常顽皮的孩子,形象的写出了海浪涌到岸边又消退的动态美。有的学生则喜欢秋天的海,天水相映格外湛蓝,平静的海面上是忙碌的渔船,让人感受到渔家丰收的喜悦,这时候的海是真实的,是属于每个勤劳的渔民的。学生面对文本借用文中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无形中训练了言语运用技能。所以,老师不可禁锢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表达能力。

二、深入辨析体验,对比表达效果

言语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所谓“一句话十样说”,但是哪种说法效果最好呢,需要在对比辨析中体现出来。老师可以借用教材课文中的语句,在“改句”中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扩句,可以为原来的句子添补一些修饰成分;缩句,是去掉句中修饰的词语,筛选出句子主要成分;变句,是变换句式体会不同语气的表达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语句进行“变句”训练,在对比中体会言语表达的不同效果。

如《黄果树瀑布》中每一个句子表达出的是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如句子“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改成“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从岩壁上泻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很显然学生都会发现原句更好,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瀑布的动态美,表现出瀑布的壮观。这样学生在对比辨析中可以明确运用修辞的好处。从而引导学生对文中运用修辞句子的品析,并形成基本的鉴赏能力。

三、创设语境体验,实现方法迁移

教材课文的学习是集体性的共同积累,学生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中还要学会运用,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老师可以根据教材提示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境,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欲望。如模仿教材中的言语表达或者是感情抒发,说出类似的语句,有效巩固言语表达方法。当然,现学现用的模仿显得有些机械,老师要给学生留出积累化用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之后,再创设恰当的语境,实现方法的有效迁移。学生内化的时间通常为一两节课,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然后进行实践运用,从而形成能力。

《珍珠鸟》一课教给学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信任的重要性。老师可以让学生自找模仿的角度,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文中对“珍珠鸟”的描写有外形、动作、神态等,学生在自主写作时也要准确恰当的运用,表现出小动物的可爱。如有的学生描写的是小狗,棕色的毛肉嘟嘟的一团,像个巧克力棒棒糖。学生课后模仿文中作者与“珍珠鸟”的交流过程,细致描写了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趣事。老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展示作品,有效巩固了写作手法,加深言语体验,推进表达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学生言语体验中进行,对文本教材要深挖细究,从不同角度解读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在对比辨析中体会言语表达效果的异同。老师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借鉴文章的表现手法,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言语策略 第12篇

广电媒体作为最为普遍的、接受程度最高的大众媒体, 是最好的文化精神传播媒介。广播电台的播放可以在收听人员进行其他活动的时候同时进行, 比如开车时就可以通过收听电台广播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而电视更是人们在家休息时的第一选择, 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广电媒体传播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大都是通过听觉感官来完成的, 也就是主持人的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电视主持人的语言幽默、有内涵是观众选择观看的直接因素之一, 内容新颖、接地气的电台主持对话也是最吸引听众的。所以, 关注主持人的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既是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 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力。

1 播音主持人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1 节目内容的表现

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内容主要是依靠主持人或播音员的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来表现的, 一个好的主持必须要拥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 必须能够将节目的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如果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在节目中内容表达欠准确, 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更不会得到关注;如果有不适当的表达甚至会导致节目的取消以及大众的批判。而一个好的播音主持人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节目内容, 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以迅速提高收视率与收听率, 使得节目获得成果。

1.2 节目质量的表现

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是传达节目信息、提高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1]。节目内容可以有很多种表现方式的选择, 可是这些选择中又有优与劣之分。而一个好的播音主持人可以以恰当的方式将节目内容表达出来, 相同的内容一个人说得古板、索然无味, 另一个人说得幽默, 引人入胜, 节目的质量高低立判。将节目内容充分表达, 并在此基础上添姿添彩, 这就是主持人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表现, 也是节目质量好坏的关键。所以, 重视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是一个节目提高质量的关键表现。

1.3 主持人个人魅力的表现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传播节目内容的时候, 也是在将自己展现给观众。主持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文化很容易在主持的过程中主导节目的走向, 这些可以通过其表达的语言和表现的行为来感受到。优秀的主持人会时不时地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观众, 以便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所以, 好的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不仅仅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属于主持人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在人生经历有所收获。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用语不规范

一些地方性的节目, 主持人普通话不标准, 带有地方口音, 方言等, 虽然这样的播报方式会拉近与当地群众的距离, 但不符合我国对播音节目的规范性要求也不利于节目内容在全国的推广, 因此其上级政府要对其提高要求, 加强监管, 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及普通话的推广。

2.2 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部分主持人由于文化功底欠缺, 在播报内容时容易犯用词不当, 读音不准等的错误。比如成语释义了解不深入就容易张冠李戴或语义用反。在分析事件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 不能引经据典, 会使节目变得枯燥缺乏生趣, 事件剖析也不深入, 整体效果缺乏艺术感与播报魅力。另外现在播报节目都要求脱稿, 部分表达能力低的主持人会产生卡壳, 语言重复, 用语啰嗦的现象, 文化基础差的主持人则会落入面对生僻词语时尴尬的境地, 严重影响节目的效果, 还会对大众产生负面影响, 不利于我国文化传播。

幽默语言使用不当。幽默是一门学问, 幽默语言用得好会调节节目的愉悦气氛, 也会增加节目及主持人的知名度, 若是幽默语言运用不当, 则会产生冷场, 气氛尴尬的现象。如黄西主持的一档节目《是真的吗?》就很有主持人黄西擅长冷幽默的特色。另外, 幽默应作为一种文化对待, 幽默应是有内涵的, 雅俗共赏的, 万万不可没了底线, 充满低级趣味, 误导公众。

内容空洞、废话连篇、用语不精练。准确的传达信息是播音主持必备的基本能力。有些主持人不能精准的播报信息, 抓不住关键点, 废话连篇, 这一反面反映了主持人幕前的准备活动做的不到位, 另一方面深入的反映了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低, 概括能力低及反应能力差的现象, 这样的节目不会那么的深入人心, 也影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

2.3 情感渲染不到位

情感是播音主持的灵魂, 是否富有情感影响着节目播出的效果。对于播音主持者来说情感表现是一项基本技能, 主持人表达缺乏情感投入, 照本宣科, 面目僵硬的播报节目内容, 怎能使节目出彩?不能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不接地气, 又怎能吸引观众的兴趣, 提高收视率?情感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档节目的特色所在, 有些主持人擅长幽默, 有些主持人则抑扬顿挫。情感贯穿在节目始终, 因此表现出从内心抒发的真情实感至关重要。

3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

3.1 提升用语基础能力

在新时期, 播音主持工作更加注重言语的规范性, 包括语法、语义、遣词用句、立场等诸多方面, 此外, 规范的普通话也成为播音主持必备技能。尤其值得肯定的是, 播音主持工作不再受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在表达上更加的自由灵活, 更富于个性、创造性、艺术性。比如分析新闻或节目内容时, 主持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引经据典或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解读, 表达方式更加多变, 形式不拘一格, 摆脱了死板枯燥的特点。从而使整个节目的气氛轻松活跃, 形成独特的节目风格, 主持风格, 语言风格, 极大的提高了节目的可观性与影响力。例如, 在近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 其别具一格的文字表述, 播音风格使该节目的收视率稳步增长, 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争相模仿节目播报的风潮。

3.2 把握情感正确表达

很多主持人会在节目中进行自我经历的分享, 这就是一种最容易表现正确情感引起观众共鸣的方式。还可以在节目中加入一些幽默的成分, 惊讶的情绪比较吸引人。例如, 一期俄罗斯的天气预报播报, 主持人直言天气良好适合对敌国进行轰炸[2]。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是受众听到这里我想也能准确的捕捉到主持人所要传达的天气信息以及主持人的用心良苦、真情实感。但我们也要认识到, 作为播音主持者, 不仅要准确传达信息, 富有感情还要注意遣词用句, 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播音主持者既要将真实的信息传达给群众, 又要投入进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能虚情假意, 矫揉造作;二是适度性原则, 播音主持者在播报时要富于感情, 自然得体, 却不能感情过度, 言语失态;三是互动性原则, 要及时的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及注意力, 播音主持者就要适时的与观众进行互动, 使节目充满乐趣与吸引力。

3.3 重视生活经历引用

通过挖掘生活的艺术性来提升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深层内涵必然是不可多得的契合点。[3]对于播音主持者来说更加重要的或许不是有着多么高超的语言表达与发音能力, 而是是否有一颗热爱生活, 热爱人民, 想要走进人民的生活, 能真真切切感知人民所想, 所需并竭尽全力为人民发声的炽热的心。当今有很多播音主持者非常的“不接地气”, 他们仅仅以准确播报新闻内容作为自己的职责, 面对人民疾苦不为所动, 只是照本宣科, 很难贴近生活的去播报, 去感染群众, 因而得不到受众的支持与喜爱, 体现不出播音主持工作的美感与感染力。

4 总结

电视主持人与电台播音员不仅仅是娱乐文化的传播者, 更是精神生活的塑造者, 其语言文化素养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提高主持人素质, 要提升用语的基础能力, 要把握情感的正确表达, 要重视生活经历的引用, 将节目内容更好地展现, 为观众带来更高质量的节目。由于广电传媒的特殊性, 必须重视提高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各类节目, 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作为重要的支柱。

参考文献

[1]赵张弛.试论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J].赤子:上中旬, 2015 (3) :32.

[2]范晶晶.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J].新媒体研究, 2015, 1 (13) :70-7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言语策略】相关文章: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分析10-04

言语艺术06-17

言语差异06-30

言语指导08-23

言语特点08-29

言语理解09-14

言语06-27

言语行为08-01

言语幽默概论05-12

语言与言语06-14

上一篇:绿色理念背景下一篇:粮食安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