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2024-07-13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精选12篇)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第1篇

一、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历史上有一位很伟大的科学家叫做卢梭。他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人类第一次的表情和意义所显示出的意义混合起来就构成了旋律, 这是和人类语言相互关联的, 同时又从语言中分化出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利索先生的话。人类感知音乐的渠道是由旋律的决定, 旋律的起伏和开展能够将人类彻底的带入到音乐的情景中去。人类是靠听觉系统来接收音响发出的讯号的, 作为音乐的学习者来说, 听觉是影响他们学习进度的第一要素。在我们实际操作过程当中, 我们应当把握学生直观的感觉的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上的潜力。从刺激学生知觉入手, 深入让其了解到旋律所带给人的表情意义, 从而体会到其中的艺术性和音乐性。这种源于内心对艺术的体验和领悟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对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一次升华, 一次提升。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下如何提升学生的感官修养: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去倾听音乐。要知道, 只有让学会倾听音乐, 才能够感受音乐的美感, 才能体会到音乐的艺术性内涵。这里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让学生去多听。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听音响的兴趣, 同时也是一种对心境的培养和修行。第二是要让学生对倾听到的音乐进行表达。在这个环节里, 我们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叙述能力, 让他们懂得和学会将倾听到的音乐抓住其中主题后转化为语言然后叙述出来。这样可以是的学生逐步掌握学习音乐的能力。第三是就是要让学生从深处去挖掘音乐。在这个阶段中要, 要注重对学生聆听音符的能力, 让他们懂得去分辨音符、节奏这些音乐内部的东西。这是培养学生音乐细胞和音乐素材的最好途径。

(二) 让学生听懂音乐,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婴幼儿听欢快活泼的音乐就会手舞足蹈, 听悲伤哀怨的音乐就会啼哭”。学生年龄逐渐长大, 期待理性, 理性会抑制人的感觉, 仅仅停留在直觉感受的层面, 不能满足他对音乐作品跟深层次领悟的心理期待。这种疑问也说明学生不愿意停留在单纯音响感受的接受层面, 也想进入对音乐语言的深层解读。”

如何让学生听懂音乐?发展学生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1、表层欣赏, 即对音乐作品情绪特点的直觉感悟;是直观感受。

2、中层欣赏, 即能从音乐的表现手段的特点上去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情绪特点。

3、深层欣赏, 就是重新返回, 重新激发音乐接受者的

直觉感悟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一) 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轻柔能抚慰心灵, 能使跳动的心平静下来, 让人觉得亲切、温馨, 从心灵深处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快乐的体验。在教学中, 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绪为转移。

(二) 给学生表现音乐的机会

学生学会一首歌或一个舞蹈, 常常跃跃欲试, 希望通过表演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引起教师的关注、得到教师的赞赏、获得同学的羡慕。我们遵循新的课标,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老师应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使他们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童心世界, 从中体验表演的乐趣。

(三) 尊重所有学生

老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注重学生的优点, 挖掘它们的长处, 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地进行有效地反馈、评价, 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表扬, 才会使学生心情愉快地主动学习, 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三、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们综合、灵活运用智能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努力。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活动, 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 我在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 进行了大胆尝试,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 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表达, 营造艺术的色彩、氛围,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促使学生自主构建健康, 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以期达到增强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 创设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教学思维、方法以及技能技巧的培育者。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在音乐教学中, 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 运用学生易于接受有愿意常识的教学方法, 手势暗示、眼神暗示、情感暗示。

再次, 有效的导入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 从讲述故事入手, 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课前精选一段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诱发和培养学生好奇、求知的内在动力方面下工夫, 根据教学目的, 设置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故事、游戏、律动, “玩”中学是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设置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 他们遇到矛盾或疑问时, 往往会产生很强的求知欲望。观影欣赏, 作为一种及其感染力的形式, 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要求, 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课堂中, 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之美。

音乐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的, 使学生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中创新, 从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了、审美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及综合能力, 发展学生的情感、美感, 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身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

摘要: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试图就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 音乐教学如何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觉,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在音乐活动中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以期推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育,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蒋一民《音乐美学》东方出版社北京1991第7页

[2]曾田力《音乐:生命的沉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3]黄自《音乐的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第448页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第2篇

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它通过思维、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的实现,以及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出贡献。因此,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功能

(一)培养爱国情感

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独到之处。在分科制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体系中,爱国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地理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情感的培养具体化。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去观察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认识它,了解它,进而关心它,与它和谐相处。使学生从与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中,获得爱国情感的亲身体验。

(二)增强全球意识

当今,人类的活动空间更广阔,相互联系更紧密,地球也相对“变斜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来解决。因而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基础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扩大青年学生眼界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并不是说要在地理课上向他们介绍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任务完全可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社会媒体来完成。然而青年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础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能够做到的是,教给青年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三)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也成为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占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每个公民都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那么我国的环境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反之,如果大部分人,尤其是领导者缺乏环境意识,或环境意识被眼前的利益所淡漠,环境恶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为了使前一种理想尽早成为现实,避免后一种状况的发生,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增强环境意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们国家,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主要采取各科渗透的方式,地理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媒介之

试谈中学美术教育的特定功能 第3篇

一、什么叫做多元化智力发展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东西方学者对人脑的智力现象极为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部分学者认为人类的智力愈来愈向更高级、更多元、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美国心理研究学家、教育家加利纳在研究测试人脑智能课题上,提出多元化智能观点。他认为人的智能不单指逻辑思维能力,它还应包括“空间、音乐、语言、数理”等方面的智能因素。近年来,美国神经学家P·亨德莱通过语言测试,证明人的左脑多有数学和语言等抽象思维功能,而右脑多有时间、空间等形象思维功能,他把这种分工叫做交互专门化功能。这一理论的诞生,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教学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教学中单一重视左半脑的“智育”,忽视右半脑的形象思维培养和训练,必然造成单因素的不良反应。学生在生理发育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左右半脑的协调发展,得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共进发展现象,就是多元化的智力发展。

目前,虽然多元化的智力发展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理论界学者的重视,但在现实整个社会中还存在认识问题。

第一,家庭和社会方面存在偏见。评价学生优劣时,单一以考分高低为标准,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

第二,现阶段还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以考试为“统帅”,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第三,中学课程的学习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也不同,人们常说“基础差”,就是指右脑的形象思维跟不上。如果说,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主要采用形象手段进行教育的话,那么,中学教育正处在承上启下的阶段,就更应该巩固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二、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正是说,美术教学除去它的美育任务之外,还必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培养和训练,借以促进学生两半脑思维功能的交互反映,提高学生的智力。那么,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多元化智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中学的多数学科(哲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较抽象,而美術教学是唯一能以百分之百的学时和精力填补形象思维空白的学科

美术教学从具体形象人手建立形象思维,它能培养学生正确观察事物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学生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通过点、线、面、体、比例、长度、空间、质量、色调等,把可视面与透视现象统一起来,对动与静、表与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加以研究,从而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储量,有助于平衡左右半脑两种思维关系在中学各科教学中的作用。

2.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迁移转化能力

比如,中学生把几何题目看成可视图像;空间直觉强的学生可以想见地表的布局,难以理解的解剖变为深刻的记忆。在诸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形象思维,转移思维角度都能奏效。通过由此及彼的迁移作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3.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提供条件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达·芬奇,以卓越的天才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早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他就科学的联想并制造飞机和海底潜水运行等数以百计的附图设计。他的设计甚至为现代科学发展所借鉴。可见人类的智能并不是单因素的。

就形象思维的训练来说,中学美术教学的确为抽象思维提供了条件。曾经在美术专业理论课上,新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一次素质测试中,要求应试者以“深山藏寺庙”为题想象设计一幅图画。结果大多数应试者均以深山寺庙为形象构图。唯有一个应试者绘出深山、小径、小溪以及小溪边一和尚提水的情景。不用多谈,后者的想法更具开创性,更为可贵。因为后者能够借助形象思维的方式尽力表达自己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高度。美术教育可以使形象思维达到创造、想象的高度。

4.形象思维有助于再现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形象思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中等学校里所有科目的教学活动都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在学生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才是促进学生多元化智力发展的可靠途径。

美术教学过程中当然有多方面的任务,包括道德情操、审美能力、精神文明的培养等。这里所说的特定功能,即多元化智力发展。目前,它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常出现种种“左倾”或“右倾”问题。在知识技能化的今天,智力开发被提到相当的高度,东西方學者对美术教育都极为关注,作为美术专业学生,我们还能不对现状深思吗?

本文是笔者对《美术教育学》学习后,对我国美术教学特别是西部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关注与反思。由于能力有限,文中观点还很浅薄,成熟更无从谈起,语言也不够精练。但这是我对美术教学的一点感想,希望能藉以自勉。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第4篇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独特作用

(一)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可以陶冶人的情感, 发展人的感性。高雅的音乐教育可以使个体的心智发展更加完整和谐, 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 提高审美情趣, 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 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得更健康、高尚。优美动听的歌曲所带有的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 可以让学生受到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和高尚的情感熏陶。

(二) 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音乐能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 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音乐作品是抒情而和谐的, 参加音乐活动的训练和演出有助于自制力、毅力、细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音乐的审美感受, 有利于促成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 使人格逐渐得以完善。音乐可以陶冶个体的情操, 使个体的情绪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宣泄与升华;音乐可以培养部分学生的音乐特长, 从而使之增强自信;音乐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使其人生变得高雅、精神有所寄托。因此, 音乐在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1]

(三) 音乐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音乐有助于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感。各种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音乐作品, 无不倾注了浓重的情感, 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 给人们的心灵最强烈的震撼, 使人们更准确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各种健康向上的音乐通过动人的音乐语言, 可以使人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使人的思想和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国际歌》这首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战歌, 激起了全世界受苦受难人民为真理而斗争;聂耳、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像一首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二、加强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 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 加强宏观规划和领导

目前, 中学普遍已开设了音乐教育课, 但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程度及领导重视程度的不同, 不同学校有很大的差别。学校应从制度上、物质上为中学音乐教育提供条件, 给子政策保障, 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 将音乐教育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中, 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音乐教育工作,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确定课程设置, 建立和健全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 创新教学方法, 设计具有德育目标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 应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 应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因为每个欣赏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它们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经验来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 这种感情体验在具体表现形态上会出现差异, 在他们进行主观想象和联想时也会出现差异。[2]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 教师只须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三) 营造具有德育意蕴的校园音乐文化环境

开展音乐教育, 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注意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校对学生文艺社团应在有指导、有管理的基础上从各个方而给子支持, 成立校园音乐艺术团体, 经常性的组织“合唱比赛”、“音乐艺术节”、“卡拉ok比赛”等活动, 这样既可以极人地丰富和活泼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课外生活的品位, 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开设音乐讲座, 音乐沙龙进行音乐欣赏, 组织学生观摩音乐演出, 音乐教育的多样化, 能使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普及和提高。

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 不但有深远历史意义, 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爱的熏陶, 更需要把情感融入到教学中, 用真情实意去打动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正像音乐家贺绿汀说过的一样:“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修养, 不会妨碍他的专业, 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 只有把培养人作为教师一生的追求,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鸿懿, 《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0年8月。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第5篇

[摘 要] 本课题借助“家庭小实验”对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育功能、美育功能......等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家庭小实验、教育功能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健如老先生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做了这样一篇专题讲话《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实验教育功能》,在讲话中他强调:“除常规课内化学实验外,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激发兴趣,赋有探索的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应用性实验(物质简易检测与化学小工艺实验等)、研究性课题实验等,也值得我们关注。”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学生自主设计课外小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学生自主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对象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相当与以往教材的家庭小实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如西红柿为什么是酸的),结合教学进度补充适当的课外小实验(例如用燃烧法粗略鉴别几类纺织纤维等)。这类实验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绝对安全,绿色环保。

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课外小实验对教育功能的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①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④尝试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测量的研究。⑤化学课外小实验的德育功能。⑥化学课外小实验的美育功能。......一、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好奇——实验兴趣——探究兴趣——学科兴趣——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并对实验的目的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

3、做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文字记载、像片、录象等)。

4、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以及一些由实验而引起对相应学科知识、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感想及见解的小论文。

5、约每两个实验进行一次小结、访谈、交流并做好记录。

6、一段时间后按自己的课题目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并针对前期的情况做出小结。

7、课题结束前,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手段对课题效果加以总结、提炼并形成课题论文。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其一、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大约组织200名左右的学生,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课题研究。

其二、课外小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绝对安全,对象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包括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相当与以往教材的家庭小实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如西红柿为什么是酸的),结合教学进度补充适当的课外小实验(例如用燃烧法粗略鉴别几类纺织纤维等)。

其三、通过实验实现最终的课题目的(见上面)。为此每个小实验后都要做以下一些工作: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一些由实验而引起的对相应学科知识、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感想及见解的小论文,以及特别有价值的拍摄图片、录象,新颖的实验装置。约每两个实验进行一次小结交流并做好记录。

其四、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对同一届学生的高

一、高二连续两年进行研究和能力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的一些成果

1、培养科学品质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地科学态度。家庭小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实验不成功时学生就会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实验,直至成功为止。渐渐地学生具有一种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尊重实验事实,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这是一种科学的实验品质。

2、挖掘思想素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在实验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样的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将知识的传授与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例如,在做“碳酸钠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阅读“侯氏联合 制碱法”简介,学习我国纯碱工业先驱——— 侯德榜先生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献身化工事业,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在做“石油和煤的性质”实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钢 铁、石油、煤炭、化肥、水泥、化纤等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几位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报国之情。

3、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排忧解难。首先,要鼓励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倡导独立完成实验,只有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其次,实验中有些学生有畏难情绪,害怕失败,尤其是对一些有毒或有强烈腐蚀性的实验,更是不敢下手。教师要在实验前讲清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指出只要规范操作,就不会出现危险,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4、以实验用品和实验现象为媒介,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

规范、洁净的实验台,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整齐有

序的实验装置,五彩缤纷的溶液,巧夺天工的晶体,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都能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废玻璃和饮料瓶等制作实验装置,正确画出实验装置图,观察纪录化学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气氛中做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正确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通过布置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改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要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用品、步骤、观察的现象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成功的原因时说:“中学时代同学间的讨论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讲完《测定溶液的PH值》后,学生一方面将其扩展到测定土壤、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下,用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H值的溶液里,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剂为宜的结论,通过家庭小实验,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6、以实验为纽带,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全人类的共同要求。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装置的设计,避免有害气体的任意挥发,做好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作酸雨的PH值的测定、废旧电池的结构研究、公共汽车中化学成分的测定......,这些对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至于将来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7、善用实验激趣挖掘实验的动机功能

开展“家庭小实验”激趣:如明矾净水、制肥皂、雨水pH的测量、柠檬电池与青苹果电池的比较、食品中常见元素的测定、对驾车司机是否饮酒的分析检测、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对比分析、沼气成分的鉴定、水壶的水垢处理,污渍洗涤、消除变酸米酒的酸味、聚乙烯废旧塑料的裂解、从干土墙的泥土中提取KNO

3、摄影中的化学变化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结束语

在新教材的序言中明显提出“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对他们的观察、探究和思索,可以加深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所以,学习化学不限于书本和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兴趣,学习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德育功能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2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这是道德进步的主旋律,塑造社会生活的现实,尤其是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调用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以独立的人格、道德,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人们道德的生活理念,以及幸福观、荣辱观,来调节人们对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反映了历史的进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注重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往往以实现目标作为衡量成功能力的唯一指标,而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根本的缺陷在于,认知剥离了真、善、美。这种教学仅作为认知的完整性,而没有注重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从而导致在教室里学生发展的教学损失。在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的弊端和问题,明确强调学习态度的积极主动,从而对学习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不够充足

中学教育的实践中,紧紧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选择的范围仅限于测试,教学内容滞后,所以往往脱离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完全反映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现实:如: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的主要问题,从而失去了宝贵的道德资源,失去了提高学生要关注国家的机会。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过程明显出现混乱

程式化说服教育法实际上演变成一个硬性的灌输,课堂教学学生道德实际操作脱节,充满人文魅力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枯燥的灌输和说教,这必然导致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的排斥,从而没有收到良好的道德效应。一些中学政治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感到困惑。随着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和国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的领先地位,在实施文化霸权,企图利用网络文化霸权,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区域的信息网络传播加剧了青少年的道德冲突;虚拟网络愈演愈烈使得年轻人情感冷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冲突,造成一些青少年高科技犯罪。人的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多样化相冲突,学校德育工作背后的概念是不与时并进,以致不可避免地导致低效的道德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因素

如今很多政治教育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忽视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更喜欢“我讲你听”“我说你动”,学生只作为记忆的知识和考试的机器,而忽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导致学生变得机械,冷漠,缺乏健康的人格。其次,教师缺少理论教导真理,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较差,是中学生怀疑其真实性的理论政治课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教师缺乏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道德与发展根据目前时代和发展,反映了时代要求、时代精神,要以此来为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德育功能的对策

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拥有多种多样,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中学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以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出发,根据时代的演变特点,重点关注中学生的普遍问题,以确定主题教育活动,学习道德的材料,从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学校的实际,有效的选择和使用科学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2、将全国各省政治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结合

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材建设是基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21世纪的道德教育在中学教育,要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统一的法制教育材料,并确保适当的分量,努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这是老师和学校,必须要完成独立的任务,把德育教育这一理念,通过整合教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学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继续补充强有力的政治学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精神,诲人不倦,要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其次,教师应该提高自己教学使命,注重思想教育教学,教师从筹备课件开始,要针对性的对学生准备教学材料。有目的地组织德育教学,对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有新的思路,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政治的兴趣,掌握德育知识,以塑造个人品德素养为宗旨;最后,教师要善于吸收新的知识,要对新时代的内涵有所见解,从而使得以新时代的知识来促进道德教育拓展新的内容。

总结

总之,新时代的道德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知识渊博,以精通政治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说服人,以理服人;以时代精神来感染人群,拓展新领域,以创造新的方式和手段,与中学生进行沟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活泼、自由发展,从而具有民主思想、民主精神。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仕民,德育文化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探究 第7篇

一、教育的性质对行为导向具有决定意义

中学政治课程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问题。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行为导向, 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寻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并以课堂为依托开启学生的思想境界。中学政治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性质引导下,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 从这个角度上看, 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是一种客观实在, 具有客观必然性, 它强调中学生群体的发展特点, 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特点, 对行为进行导向。

首先, 从中学生生理上看, 由于他们是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 生理发生相应的变化, 情绪意志也随之发生变化, 具有不稳定性,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的创造力加强而发生变化, 体现在激情与消沉的两面性, 重视情感体验。

其次, 从中学生感知能力上看, 他们的知识积累不够, 理性思维不够, 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感性层面, 思辨能力弱, 对事物容易产生盲目的崇拜或者排斥, 容易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事物进行判断, 注重表面现象, 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经受考验和挫折的能力差。

第三, 从中学生的可塑性上看, 他们对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充满好奇, 当他们作为单独的个体感知社会现象的同时, 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于他们的思辨能力较差, 思想系统性不强, 容易意气用事。

由此可见, 中学政治所面临的教授对象是正处于转型期的孩子们, 他们强调个性, 强调尊重, 是从感性向理性、从个性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过渡时期, 中学政治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对这一群体的思想德行教育和导向上, 通过意识和观念, 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再反映在群体的执行力上。从广义上讲, 中学政治课同任何教育一样, 具有行为导向功能, 但是从对象的特定化上讲, 中学政治的行为导向功能是不可代替的, 它不是教师单纯的“授业”, 而是通过“传道和解惑”使学生内化教师所传的“道”, 发挥教育的正导向功能, 弱化中学生可能出现的负面行为。在新时期、新环境下, 中学生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中学政治教师要有力地把握这一时机, 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 强化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

二、中学政治教育行为导向的规范化引导措施

学生群体的行为隐含着他们的伦理和思想, 通过行为现象观察学生的行为内在, 并通过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辨析、解惑、引导和规范。教师在讲授中学政治课程时, 适时引导, 采用包容并蓄的多元教育体系和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提升中学生获取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 明确是与非、对与错, 从感性逐渐走向理想, 走出青春期期间的思想困惑。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导向

当下社会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文化的交融使社会思想百花齐放。多元的价值理念下, 从一定意义上讲给中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 尤其是在物质较为丰富的情况下, 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排除诱惑力, 利用中学生可塑强的特点, 从思想引导行为,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能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对事物的判断明确方向, 是非面前不混淆, 正确地做出价值判断, 并中立、客观地对社会的现象做出评价。中学政治的教育要明确这一功能和立意, 抓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 运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 润物无声地内化为学生自省的行为。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感导向

家庭结构的变革使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421”家庭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受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 他们的自我意识强, 关注利益, 崇尚自由, 社会责任感弱。中学政治课程要根据中学生的这一特点, 积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以活动为载体, 强调体验式教学, 通过中学生角色的体验和情感体验, 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集体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3. 锻造中学生的信念意志———品格导向

中学生的生存环境大都舒适安宁, 在发展中往往处于顺境, 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弱, 心理素质脆弱。中学政治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一群体进行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扬善除恶的教育, 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品格。

三、结论

总之, 在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培养中, 既要尊重规律, 尊重知识, 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 培养德才兼备, 品格健全, 全面发展的学生, 这是中学政治的重要使命, 也是行为导向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的重要原则。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如何在新形势下利用中学政治阵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导向, 充分发挥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教育的性质出发, 从生理、感知、可塑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学生的特点, 并试图从思想、责任、品格三个角度挖掘中学政治教育行为导向的功能。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育,行为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白书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 2009 (4) .

[2]刘丹, 张多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7) .

[3]李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综合性思想理论) , 1999 (10) .

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异化与回归 第8篇

一、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

中学物理教育的功能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话题。然而部分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了诸如文化、德育、美育等辅位性功能上, 很少有人明确定义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 所以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研究缺乏文本支撑, 这个关键词明显被虚位搁置了。

笔者以为, 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应该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品质。所谓科学品质, 是指一个人从小养成、不断发展、最基本但又是终身施加影响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 是一个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 如广博的科学知识、浓厚的科学兴趣、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初步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等。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他所说的“剩下的东西”就是科学品质。

21世纪的社会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 这个时代必然对人的科学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阶段是品质定型的关键时期, 而物理是科学的典范, 在科学教育中居核心地位, 所以中学物理教育应该发挥培养中学生科学品质的本位功能, 以便微观上人们能够为过一种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 宏观上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本上的差距, 提高“大师级人物”出现的概率。

二、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异化及其后果

素质教育已不属时新话题, 但因高考制度的刚性, 一时之间极难从根本上革新人才的选拔机制, 所以素质教育虽口号响亮, 但其执行过程阻碍重重。在这种尴尬的大环境下, 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也一直存在着难以扼制的异化现象。

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最常见的异化现象是把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手段倒置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者以培养“解题素质”为手段, 把中学生塑造成“解题机器”, 造成学生片面与畸型发展, 而浑然不顾物理教育必须给学生留下科学品质这一终生受用的东西。从许多大学反馈的信息表明, 许多大学生尤其是选择文科的大学生, 中学阶段的物理教育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的痕迹中除了几个简单的公式以及对“题海”的厌恶与惶恐之外, 难以找到科学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理性的思维、严谨的逻辑等任何科学品质的元素。再考察当前中学物理教育的状况, 可以发现“应试和解题”仍然是物理教育的绝对主题。高考考什么, 许多学校就要求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然后着力抠题型、对套路、猜题、押题。经过乏味、冗长、反复和机械的解题训练之后, 学生的“解题素质”得到提高, 教育者似乎完成了教育使命, 学生也“欣然”走入考场。众所周知, 许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都表现出拙劣的解题素质, 但他们登上了物理世界的高峰, 足以证明“解题素质”与“科学品质”相去甚远, 解题又怎能解出物理学家来呢?更令人难解的是, 中学物理实验原本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极佳平台, 但许多中学压缩实验学时, 忽视实验教学。物理演示实验匆忙生硬, 毫无新奇性, 在一阵喧闹嘈杂之后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学生自我实验过程也成了一个已知结果的重复, 毫无探究性。学生进行各种物理观摩和实践的活动更少, 所学物理知识毫无检验机会。有的教师干脆纸上谈兵, 用讲解实验习题的方式代替做实验。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另外一种的异化现象是授人以“鱼”式的“知识本位”教育。目前, 有些中学虽已不再采用极端的应试教育方式, 但依然采用短平快的课堂教学模式, 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与知识点有关的内容, 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虽然暂时掌握了物理知识, 却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很少显示出直接的功效, 以致岁月蹉跎,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遗忘殆尽。

这些异化现象的后果使培养的学生虽掌握生硬的知识模块和零碎的技能, 但不懂得如何践行科学探究, 缺乏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缺乏假设的能力, 缺乏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 不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评价。对知识的强化训练越是厉害, 他们越是不敢批判和创新。最后是很多教育者担心的那样, 他们缺乏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注, 对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言以蔽之, 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异化造成了中学生科学品质的极度贫乏。

三、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回归途径

毋庸讳言, 作为教育的施动者, 学校和教师应当承担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回归的主要任务。考虑到这一点, 笔者将主要从他们的角度构建以下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回归途径。

1.牢固树立科学品质本位的物理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行动的先导, 如果每个教育者都屈从升学压力, 安于知识灌输的现状, 常年自禁于考试怪圈, 将贻害一届又一届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品质本位的物理教育理念, 中学物理教育将才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物理教育, 学生将持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 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和社会共有的“科学理论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 在转换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科学品质。

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反对“知识本位”, 提倡回归“品质本位”, 是要求教育者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不能仅囿于物理知识的传播, 更为重要的是实施渗透观点、思维和方法的科学品质教育。教师首先需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完成角色转型, 变物理“讲”师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教学上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教练, 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提供空间, 课堂中应适时加入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在感情上拉近师生距离, 刺激学生学习, 提高其学习主动性。教师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中之重, 根据教材的特点, 丰富教学方法, 如问题讨论法、疑问导向法、科学猜想法、开发想象法、观察实验法、自学指导法、教材分析法、竞赛法等等, 要以学生科学素质发展为本,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交互式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协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与结构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物理研究过程的教学, 在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与概括, 抽象出基本概念和规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中, 遵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从熟了的苹果为何落地、月亮却悬在空中不落, 再到运动的苹果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以不落地。进而从认识万有引力的由来之后, 再由开普勒三定律得到引力的大小。这种层层递推、环环相扣的教学, 使学生不仅获悉知识, 而且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如何选取思维的起点, 发现思维的转向点。如习题教学中, 可从某知识点入手或从某条件入手或从某结论出发逆向反思, 根据问题中提供的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组织正确的思维程序。当某一思路受阻时, 善于变换思维起点, 寻找条件、知识点、结论之间的联系, 重新开辟思维途径, 组织新的思维程序。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思维方式的训练, 例如, 可结合物理过程和习题教学,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局部与整体思维、批判与创造思维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

3.采取多元化的实验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求知欲望和实践能力。

物理实验需要学生将观察、思维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可以使学生操作兴趣转化为探索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从而形成稳定的认知兴趣。传统的实验教学最大的误区就在于屈从考试目的, 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做实验、写实验报告, 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教材所列步骤, 按部就班地操作,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实验”的状态。此种呆板的实验方式, 除了验证课堂理论, 巩固课堂知识之外, 别无他用。与此同时, 也有许多学校认为实验只能在实验室依靠专业的实验设备、仪器、材料才能完成, 因而造成实验模式极其单一。其实, 物理学实验可以在各种条件下,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例如, 学生协作完成的课外实验、由家长参与的家庭实验等, 其中的关键是教师究竟懂不懂什么是科学实验, 有没有把教给学生科学实验方式列为教学目标。除了课堂的演示实验和教材规定的实验之外, 教师应该可以自行开发一些设计性或者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学生也很感兴趣的实验任务,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实验探究过程。这种类型和层次千差万别, 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活动, 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培养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有时间接触社会, 接触大自然, 扩大知识面, 并发挥他们的特长, 提高他们在物理科学世界的实践能力。

4.强化物理思想史教育。

物理思想史教育可以让学生领略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标教材 (人教版) 一改传统模式, 加入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 耗费大量文字, 追述当年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规律的探究和思考,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物理学大师在重大发现中所显示的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思想。这种以科学思想史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安排, 为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例。这样做, 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本身, 最主要地是让他们“近距离”地体验和领略了前人的科学分析方法, 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 并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 物理学史教育过程中可以穿插物理学家的背景资料和故事, 让学生体会和感染伟大的科学精神与品德。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 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动人事迹: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监禁终身;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学说”被反动教会烧死;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等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最好源泉之一。

摘要: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但是目前该本位功能一直存在令人堪忧的异化现象, 给学生造成了科学品质贫乏的不良后果。要促成中学物理教育向其本位功能回归, 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素质本位的物理教育理念,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并采取多元化的实验手段, 并强化物理思想史教育。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异化回归

参考文献

[1]王文辉.科学素质教育刍议[J].学科教育.1997, (02) .

[2]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3]熊春玲.坚持实施STS教育, 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中学物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10) .

[4]郑振勤.科学素质教育依然路漫漫[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 (11) .

浅谈现代教育中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第9篇

所谓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在现代教育中, 学校体育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所产生的效益和功能状况。学校体育是教育和体育的结合, 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和特点, 是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其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点, 以及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教育的关系。因此, 这种特殊的地位赋予学校体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大方面, 即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集中反映在教育、健身和娱乐三项功能上

首先, 是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的教育功能在许多经典著作中已做过精辟论述,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体育工作相当重视, 并有具体规定。同时,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从学校体育对智育的作用看其教育功能。体育是促进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手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视野开阔, 听觉灵敏, 反应机警, 容易捕捉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 提高中枢神经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这是因为人类大脑智力活动可分成感知、记忆、思维、创造四个部分。感知是大脑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 对大脑整个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在体育活动竞赛中, 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都能得到极大的训练, 不断提高脑中枢传导速度, 使思维更加敏捷, 综合分析能力增强, 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 达到了促进脑功能提高和智力发展的目的, 即有助于智育的发展。2) 从学校体育对德育的作用看其教育功能。“没有规矩, 不成方园”。学校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的社会活动, 又是在一定“执法人”———教师、教练、裁判员的直接监督下有组织地进行, 这对培养青年一代遵守社会公德和各种准则, 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增强团体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等都是一个很好的强化过程。体育活动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身心将得到健康发展, 有助于克服来自生理、心理等各种阻力和困难, 磨练刻苦、勇敢、顽强、坚毅等意志;通过各种竞赛, 能够培养奋发向上, 拼搏进取, 胜不骄, 败不馁, 为集体荣誉而战的良好道德风尚。可以说, 体育是提高人的思想品质修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作用十分明显。3) 从学校体育对美育的作用看其教育功能。学校体育同时还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节奏美、服饰美以及行为举止美都将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体验, 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与升华。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塑造身体美, 而且可以塑造心灵美和行为美, 并使三者在运动实践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学校体育培育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作用是独特的、具体的, 有着极强的实践性, 体育和美育的结合, 在学校充分体现出人性美的特点, 这是一般的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 是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坚持长期系统的科学锻炼, 可以使体弱者变强, 强壮者更健美, 使人们延年益寿。可以说, 健身功能是体育的主要功能。古代人是由直观的经验来证明的, 而现代人则是以试验分析的道理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 其结果与古代人是一样的, “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对体育健身功能的充分肯定。

1) 从体育对增强体质, 提高身体机能的作用看其健身功能。对人体而言, 体育无疑是促进身体发展, 增强体质最有效手段。一句话, 体育有益于身体健康。它是以身体联系为基本手段, 通过各种单一的和组合的肌肉活动方法, 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脊柱、胸廓、骨盆等支撑器官的发育, 通过长期系统地科学锻炼, 增强身体各部门的肌肉力量, 发展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来不断地改善人体运动系统、呼吸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机能水平, 达到身体强壮、健康, 不断地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耐受能力和免疫能力。2) 从体育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看其健身功能。体育活动不仅对增强体质、防病治病、提高身体机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塑造人的心灵, 深化人的心灵, 提高心理素质, 对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有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 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 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催人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人的心理调节能力, 及时排除个人性格和心理状态中不健康的因素。由此带来欢愉、轻松和活泼,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调节, 在适应与改造的过程中, 使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 以达到身心健康。

最后, 是学校体育的娱乐功能。体育使人快活。体育运动融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 因此, 它特有的娱人娱己功能十分明显。体育活动不仅给人以强健的身体, 可以改变人的情绪, 由消极变为积极, 而且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而使人们由于学习、工作和劳动所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 得到积极有益的调节和释放, 积极性信息不仅有利于体力的恢复, 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体会有时会影响你相当一段的心理情绪, 其美好的环境可以用“只能意会, 无法言传”来形容。这就是体育的娱乐功能魅力所在。

二、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两个大方面

首先, 文化功能是学校体育在社会功能方面的一个体现。学校体育的文化功能, 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内和校之间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既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又可以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和环境, 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体育是传播体育文化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教育, 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并且接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的思想熏陶和影响。在这一过程中, 体育文化被一代代传递、延续和继承;学校体育对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手段的创新与发展都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 经济功能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又一个体现。学校体育的经济功能虽不明显, 但其发展势头值得我们关注。如学校体育产业问题, 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或俱乐部的商业活动等。当然, 学校体育的最根本的经济功能还是在于通过改善和提高未来的劳动力的素质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但这实际上是教育的社会功能。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第10篇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讲述动听的历史故事, 阐述深刻精辟的哲理, 促使学生发生兴趣、燃起热情、激发联想, 在认识历史知识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在长期的学习、理解和认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富、净化、升华情感的教育过程。[2]

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人类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 可以说, 没有一个历史现象, 包括事件、人物和名言警句不充盈、饱含着厚重的情感因素。那一次次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一个个封建王朝的覆灭更迭, 一幕幕血雨腥风的征战厮杀, 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与命运抗争的无畏精神。那一项项彪炳史册的科学发明, 一篇篇辉煌灿烂的文学名著、艺术创作无不放射着中华民族倔强生存的智慧灵光。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上那人民革命的坎坷征程、伟大的民族圣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斗争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悲壮事件, 都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好材料。而作为历史学科教师, 必须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着手, 充分发掘、发挥历史课程的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和优势, 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一、紧贴教材内容, 采用多种方式实施情感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看, 情感分为四大类: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任何学科的情感教育都不能脱离教材, 而在历史学科中, 所有情感教育因素都隐含在其知识之中, 需通过具体知识的教学去挖掘、揭示、显现。

1. 道德情感。

这是人们依社会道德准则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它主要包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合乎民情民意的时代感;公正不阿、态度鲜明的是非感;不畏强暴、敢于仗义直言的正义感;以天下为己任, 献身社会与事业的责任感;千金一诺、关心他人和勇于助人的友谊感;救死扶伤、济贫解危的人道主义感等。[3]那些在历史长河的激浪峰巅上的弄潮儿个个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统一中国, 顺应了历史潮流, 合乎民心。中国近代康、梁等人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彰显了一个民族不断革新的精神。邓世昌抗击外敌视死如归, 关天培坚守海防血染战袍, 他们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的精神, 垂范青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青年时代,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4]所以, 对这些人物的事迹的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 理智情感。

是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人获得知识或追求真理方面的意识能否得到满足的情感。它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相联系。[5]它包括下列内容:勤于学习, 大胆探索, 刻意追求, 勇于攀登的精神;意志坚定, 顽强拼搏, 不屈不挠, 不断进取的精神;维护正义, 信奉真理, 敢于斗争, 绝不妥协的精神;实事求是, 出以公心, 在事实面前勇于承认错误和修正错误的精神;矢志忠诚于事业, 绝不半途而废的精神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历史知识,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学史明智”的道理。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都奔涌着这些理智情感教育因素的浪花。如司马迁受腐刑之后, 忍辱负重地写就史学巨作《史记》, 曹雪芹在贫病和饥寒中创作《红楼梦》, 李时珍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 用27个春秋撰写了《本草纲目》, 马克思在饥寒交困中写下《资本论》。这些史实, 是培养学生矢志忠于事业, 顽强战胜困难的好教材。

3. 审美情感。

是指对事物美的体会, 是人在欣赏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倾向性体验。“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 美使知觉更加敏锐, 唤醒创造性的思维。”[6]屈原辞赋脍炙人口, 李杜诗篇百代吐芳, 晋代书法笔走龙蛇, 唐宋绘画独树一帜。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宝库, 运用这些瑰宝, 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感受, 在欣赏、感受中净化灵魂, 升华情感。

4. 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7]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爱国主义情感主要包括:当祖国危难之际, 敢于挺身而出, 保土安民, 奋起抵抗,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民族团结与和睦, 勇挑重担, 不辱使命的高风亮节;为国争光, 造福于民, 生命不息, 追求不止, 勇攀高峰的志向;为建设祖国, 舍家报国, 无私奉献, 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教材中每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都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情感教育的内容去启迪学生, 对学生学好历史学科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深刻思考教学, 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 把非情感信息转变为情感信息, 不仅要发掘教材, 还要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创设教学情境。

俗话说, 触景生情。如果能创造出好的环境、气氛, 学生便如身临其境, 触“境”生情, 受到陶冶。历史情境教学就是以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中可设的情境有三。 (1) 实物情境:包括遗骨、遗址、工具、文字、货币、艺术品、图片等, 甚者可以把学生带到重要的历史遗迹或历史遗址等实地进行教学。笔者在讲抗日战争“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时就曾经利用过石家庄的地名。例如:现在的“中华大街”抗日战争时期取“日本”“中华”之合称叫“日华大街”。学生每天都走过的路上就有着历史, 就是对学生的无形教育。 (2) 历史情境的展现。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 使其置身于历史情境, 与历史人物同呼吸, 共命运, 从而, 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有位教师在讲授《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课时, 引导学生在教室的墙上贴上春联、年画, 桌上摆上了春卷、月饼、烟花爆竹, 从而再现了当时的民间风俗, 让师生置身其中, 边讲边活动, 情境一体、生动逼真,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 (3) 表演情境。让学生来扮演课本上不同的历史人物, 使其产生切身体会。如“诸子百家”一课, 可由学生扮演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孙武和孙膑七个人物, 围绕着“是否要进行社会变革”进行辩论。

2. 以切身情感感染学生。

情感有感染性, 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巨大魅力。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仪表、语言、声调, 都能使学生产生情感。 (1) 教师用自身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诱发学生的情感。有位教师在讲授“班超经营西域”这一内容时, 教师满怀激情地说道:“同学们, 想当年, 班超投笔从戎, 离开繁荣的京城, 抛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 在遥远的西域奋斗了30多年, 直到70岁才回到京城, 不久就与世长辞了。班超的英雄事迹, 西域人民、中原人民乃至全中华民族都不会忘记。” (2) 更为关键的是选择恰当的“启情点”。启情点即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既是创设良好情境氛围的前提, 还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现的核心。例如, 讲近代屈辱史, 可借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为启情点。 (3) 移情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 易使学生为之动容, 从而产生移情作用。通过移情,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 从而在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沟通他们与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

此外, 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教学也起着推波助澜作用。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指教师要爱学生, 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上, 尊重其人格, 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师生间建立起这种平等合作、亲密真诚的关系, 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学生才会因爱戴尊重教师而学好历史课。

可见, 掌握情感教育,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 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富情于史、寓情于理的教学,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情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持之以恒地认真、努力提高教学素养, 在知识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 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情感高尚、丰富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合格公民。

摘要: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功能。要将情感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就要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入手。这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保证。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落实,情感教育,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C].中国当代教育思潮, 三联书店, 1991年版:367.

[2]施和金, 朱昌颐.历史教育学新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129.

[3]林崇德.青少年品德特点及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0, (1) :18.

[4]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202.

[5]叶一舵.心理学教程[M].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237.

[6] (苏) 苏霍姆林斯基著, 王家驹等译.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52.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第11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81-02

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指的是利用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我国传统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功能。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传统文化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是值得我国中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第一,能够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侵蚀,为了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三,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需要深化教学目标,将传统文化的传承纳入教学目标之中。目前我国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知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在当前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也是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精髓的灌输和教导,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还需要学校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首先需要提高。传统教学汇总,教师在自我发展中更加重视的是对现代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受到的重视程度较轻,这就导致及时在教学中无法灵活使用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课堂讲解,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率较低。这是其一。其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榜样的作用。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越高,教师日常的言行中体现的越全面。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教师能够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

3.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传统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也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教学深度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实践的能力较差,自然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率。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要学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提问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将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对于现实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例如,在古诗词社会关爱情怀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组织学生进行养老院实践,以更好的发挥和实践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其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切实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实现综合素质的自我提高,并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承承.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反思[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2]王旭明.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兼论真语文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5,(34).

[3]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08).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功能初探 第12篇

一、文化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素质教育, 就是使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和能学习。从而使他们具备“学会学习”的素质。叶圣陶先生早就指明“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可见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有计划的指导和操作,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言语形式的技巧和要领。如介绍了字典等工具书的使用后, 应及时组织大量的“使用实践”活动, 由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后碰到的生字、新词;在讲授散文时, 同时也在传授散文的鉴赏, 甚至写作的方法和要领, 在讲授小说时, 同时也在传授小说的鉴赏, 甚至写作的技巧和要领。这样学生以后遇到此类作品, 就有了深入堂奥的门径, 从而增强兴趣, 获得营养, 素质的提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不仅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本中各类文章, 包括政治性文章与文学作品, 皆须善读, 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 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 品德之修养”。文以载道, 道在文中。就拿文言文来说, 文言文直接承载了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其德育的内容是丰富深厚的, 课堂教学的德育渠道是很宽广的。例如, 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热爱祖国山河的《登泰山记》, 崇尚古代文化的《活板》, 敬仰古代英雄的《〈指南录〉后序》, 关心人民疾苦的《促织》, 学习革命先驱的《与妻书》, 等等。传统美德教育系列:勤奋好学的《劝学》, 尊师重教的《师说》, 艰苦朴素的《训俭示康》, 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生取义的《鱼我所欲也》, 清正廉洁的《记王忠肃公翱事》, 当仁不让的《毛遂自荐》, 等等。古代哲学思想教育系列:调查研究的《石钟山记》, 勤于实践的《庖丁解牛》, 居安思危的《〈伶官传〉序》, 祸福相依、矛盾转化的《塞翁失马》, 等等。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呢?方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 启发讨论、古今对比、朗读背诵和改写评论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当然,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要贴切自然, 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 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 最好能“润物细无声”, 使学生在欣赏、享受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三、审美素质教育功能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宁静的校园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五颜六色的影视文化, 良莠混杂的书刊市场, 形形色色的文化垃圾, 都会对审美心理尚不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所以, 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提高其审美素质,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正因为语文审美教育能有效地促进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个性人格和社会人格的统一以及理想和现实感的和谐,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刚强的意志、开放豁达的心胸、正确而不偏执的观念、丰富而又纯净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美育操作的基本过程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和具体课文构成审美关系。其次, 教师不断诱导学生自觉地对课文进行审美欣赏。审美欣赏活动以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领悟为基本环节, 其中贯穿着审美主体的感情活动。再次, 教师深入地启发学生, 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最后, 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语文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 语文课离不开审美, 审美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而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 还是情感的归结、语言的分析, 都是如此。“语文课是语言的艺术”, 一节语文课, 自始至终, 都需要有审美的积极参与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通过我们的努力,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基本知识, 进而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具体的审美教育过程逐步提高审美素质。

四、思维素质教育功能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思维又非语文所独有, 带有共性, 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认知一般思维规律的前提下, 去努力探索学科所独有的特殊规律,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地说, 中学起始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水平较高, 而抽象思维水平较低, 仅就中学起始年级的汉字、词语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言, 就可以在学生形象思维的高水平基础上, 使用有效的逻辑方法 (如归纳、类比等) , 让学生在大量的个别性事物、形象的积累上, 形成一般性抽象认识, 使学生逐渐学会分析、综合、概括, 以至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习惯。

语文教学应适时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重要形式的求异思维, 教师可以在作文写作上进行培养。例如从思维方式上入手进行逆向立意训练可弥补中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 展现出一片新视野, 使学生看到从前不曾发现的新天地, 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事中抓住闪光的东西。眼界打开了, 文思才能如泉涌, 流出新鲜的活水, 甚至出现思维上、认识上的顿悟。

总之, 要使学习从根本上摆脱少、慢、差、费的困扰,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规律, 要总结出这一规律, 语文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五、表达素质教育功能

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方面, 表达能力是交际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它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常生活、广告宣传、工作交往、商务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表达素质。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经济改革的大潮开始把口头交际推入了语文教学的视野, 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待我们去解决的课题。”

口头表达, 首先要求读准字音, 其次是表达时仪态自然大方, 说话语言得体, 能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标。要想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素质, 就要让学生多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场所, 教师不妨少说, 学生必须多说, 不仅分析课文、回答问题时要说, 就是在写作时也要说。在写作之前, 不妨先演说一番, 这样的训练太少了, 以至造成写得出而说不出的奇怪现象。实际上说不出来的文章往往写得也并不好, 比如语言缺少生活气息, 住往都与说得太少有关。我们的语文课应着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素质。

书面表达有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一是书写规范, 字体端正美观;二是不写错别字;三是有一定写作能力,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文体, 应该驾轻就熟。写作能力是书面表达中的较高要求, 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怕写, 教师难教, 学生中学毕业踏上社会, 或进入高校, 往往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写作能力较差、文字表达素质不佳这一现状, 暴露了写作教学的弊端, 即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 死板地教条地传授一些写作“诀窍”, 这里也有应试教育的影响因素。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素质, 首先要把学生从课堂里解放出来, 让他们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学会写作。要在教学上进行正确引导, 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积累素材, 也积累情感, 鼓励他们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 减少平时作文训练中的过细的条条框框, 让他们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示范和调适下, 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另外, 要强化实用文体的训练, 使其能更好地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深造和社会实践服务, 从而使学生的书面表达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上一篇:科学发展林木种苗生产下一篇:作为戏剧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