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情境的创设

2024-07-13

多样情境的创设(精选12篇)

多样情境的创设 第1篇

一、结合音乐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与文章主题相近的音乐穿插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营造出一种与文章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理解和体会文章。这样会降低学生对文章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运用一段音乐来导入文章的学习,当然,这个音乐必须是教师课前精心挑选的,与课文主题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有一篇文章叫《童年的发现》,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小学生熟悉的儿歌,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童年,联系自己的童年来学习这篇文章,从而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除此之外,音乐还可以营造出一种与课文相同的意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去体会作品,理解作品,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象来表现的,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也在这当中显现出来。小学生由于经历少,再加上抽象思维不够完善,单靠文字来理解和感悟这一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音乐欣赏,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课文,然后展开自己的想象,学生会看到月亮缓缓升起,穿透了轻纱,看到月亮钻进云层,听到大海上风吼浪涌。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融入作品、理解作品。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以适当的音乐营造出写作所需要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音乐中咱开思绪,调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发掘学生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结合历史创设情境

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题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一致的,因此在学习历史性文章时,如果相应的运用适当的历史知识,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秦兵马俑》一文,从两个方面对秦兵马俑进行了描写,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生动的描绘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场面,另一方面还从兵马俑的身材特征、衣着特点和动作神态等方面展示出了它们生动的类型和鲜明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课中学习的有关秦代及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从秦统一六国这一历史背景中来感悟秦朝的霸气,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也是一篇与历史联系密切的文章,它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曾经的繁华以及它的毁灭过程。学习这篇文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包括清朝衰落的历史以及清末列强的侵华战争等。这些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三、结合图画和教具创设情境

把图画和教具引入课堂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参与学习,形成学生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雷雨》一课,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教具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雷雨前”这一部分,有这样一句描写“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了,逃走了”,教师可以出示蜘蛛网的图片和小蜘蛛的模型,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一下蜘蛛是如何“垂”下来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蜘蛛为什么不是慢慢爬下来而是“垂”下来呢?通过演示和讨论,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直观的理解了“垂”的含义,并且体会到了雷雨前的天气状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利用图画和教具来完成教学的课文有不少,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些因素的运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实现学习的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情境的创设方式之外,还有很多情境创设的方式。本文只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当中来。文中论述的不妥之处,还请相关专家、学者批评斧正!

参考文献

[1]谢贵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考试周刊.2010 (04) .

[2]臧吉瑜.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举隅[J].江苏教育研究.2009 (26) .

多样情境的创设 第2篇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精彩的马戏》。它选自浙教版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课文特点

《精彩的马戏》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

(五)、以演促读,内化语言?

1、“同学们,马戏团想在我们班聘请几位节目解说员,面试的题目就是请你为“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走钢丝”这三个节目中的其中一个节目解说,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节目准备,中间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

英语课堂要创设多样的乐学情境 第3篇

一、借助图画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把课本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动手画画加以表现,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又可以展示学生的才华,是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之一。中学生特别喜欢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他们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能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使课文中遥远抽象的东西在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过程中变得触手可及。

此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事物仅靠教师口述或呆板的教学图片加以分辨、讲解,学生还是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明白。尤其有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平时不太注意的问题,用美术中生动美丽的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将会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可见让学生画起来能放飞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多元智力因素,使英语课堂快乐起来。

二、提供较多具有开放性的活动,增强英语学习的热情。

“疯狂英语”中有一句话是主持人每期必念的:英语不是学会的,而是说会的。学好语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激活“被遗忘的角落”,激活“陪读”者,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立体互动起来,这也是激活课堂的关键。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把課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交流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的“导”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获取“金子”,而且掌握“点金术”,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高效。如传统的教学单词主要是教师图片和示范发音,学生反复模仿。由于教法枯燥乏味,学生对单词缺乏热情。如我在教牛津中学英语3A中的颜色这一课pink、orange、purple、brown时,我先利用课件呈现一首歌曲Color Song,并在放映前,事先交代学生找一找歌曲里有哪些曾学过的颜色,哪些是没学过的颜色。有了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等,学生会更快、更好地看懂、听懂教师在课件中想要展现的东西。他们不仅仅是在听歌,也在努力地寻找回忆他们学过的几种颜色。我再现场把已学过的几种颜色用调色的方法引出新的单词,如红色(red)配上黄色(yellow)即成了橙色(orange),学生的兴致很高,老师适时地提出问题“What is blue and red?”(蓝色加红色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紫色(purple)”。抢答声此起彼落,这样四个新单词就生动而深刻地录入学生的记忆中。

在互动交流的学习中,老师要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中,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活动情景,让他们置身于自己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情境中,不仅能把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在语言实践中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体验任务成功的喜悦。于是在教新教材中的一些动作指令时,我把综艺节目中常用的“Copy不走样”的游戏带入课堂,为学生设置活动任务。第一位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提示用动作来表演,后面的学生在模仿前一位学生的动作时尽量做到不走样,而最后一名同学则据此猜测“Look at the picture”、“Listen to the tape”、“Give a present”等等。学生在想象、创造、模仿这些动作的同时,也自然地理解了动作的含义,避免了以往用母语翻译再记忆的旧模式,直接用英语思维。这类游戏便于在课堂上使用,且非常符合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而任务成功完成的愉快体验又促使学生不断地主动学习英语,不断品味成功。

三、创设生活化的场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积累生活,生活就一定会给你以加倍的馈赠。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感受英语的魅力。语言教学过程实际就是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语言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自然地用英语思考、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如在教完“Goodbye”这一单元后,我要求把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一天的生活用英语表演出来。每个小组四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儿子或女儿、老师。为了表现的逼真,学生们带来了牙刷、口杯、梳子、闹钟、牛奶、面包和鸡蛋等道具。当演出开始时,随着闹钟音乐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精彩的表演。除了新学的单词:起床、去上学、回家、上床睡觉,他们还把课外学的单词:刷牙、洗脸、梳头、吃早饭、做作业都用上了。这样使得整个过程非常完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只有英语生活化,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才会历久弥新。

经过这些多渠道的、长期的锻炼和实践,学生的英语达到了交际化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孩子轻松愉快地体验语言、运用语言,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创设多样情境,打造缤纷的思品课堂 第4篇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在课堂上, 教师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地进入正确的思考轨道,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并形成相关能力。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教学技巧。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自立自强》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就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你们最依赖的人是谁?”结果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是爸爸妈妈, 也有少部分学生回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笔者接着问:“在日常生活中, 这种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时候, 学生讨论得就更加热闹了, 有的说, 自己需要父母给自己做饭, 有的说自己不会洗衣服需要依靠父母, 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一个人不敢随便出门, 还有的甚至在写作业的时候都需要父母陪……学生列举了一大堆自己依赖他人的实例。接下来, 笔者就问道:“想一想你们依赖父母、爷爷奶奶等人的事情, 其中有哪些是你们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学生仔细一想, 突然发现, 以上所列举的一大堆事情其实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做到。就这样由一个个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把学生逐渐引入课题之中, 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感受知识、形成意识。当然问题教学中, 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 这样才能产生真实的问题,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活动教学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而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 然而, 很多时候, 教师的主导地位备受重视, 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却被忽视, 从而导致课堂上灌输知识的现象屡屡出现, 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且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 则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习效果。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开展一些学生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知识、培养能力。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见义勇为”的优良品德时,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型辩论比赛, 辩论的主题是, 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偷别人的东西, 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是否应该出手?正方观点是见义勇为是每个人的责任, 反方观点是未成年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 不应当见义勇为。就这样, 围绕这两个观点, 双方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每一方的学生都给出了很多颇有见解的观念。在激烈的辩论下, 学生对见义勇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 由教师进行总结: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作为未成年人, 我们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一定要善用智慧,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见义智为。就这样, 在一堂课穿插了十分钟的小型辩论活动, 整个课堂气氛都变得活跃起来, 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很多学生由辩论前的昏昏欲睡变成辩论后的精神抖擞, 由此可见, 创设一些学生活动情境对于增强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三、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就包括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环境, 它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 多媒体工具能够把平面单一的课堂环境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透过多媒体工具, 可以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这对于改变课堂环境的影响巨大。鉴于多媒体工具的这些特点,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视听一体的教学情境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这样更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 带领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民族情·民族魂》这一内容时, 在讲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中展示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民俗、节日庆典等。在看资料的同时, 笔者让学生猜一下视频中展示的分别是哪些少数民族。看着美妙的画面, 听着优美的歌曲, 整个课堂仿佛变成了一个民俗展览馆, 这些有趣的内容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兴趣, 大家被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这样, 在多媒体资料的引导下, 学生对少数民族有了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 并了解到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现实, 从而顺利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让课堂氛围对学生产生心理感染力, 让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由过去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 让学生不再把学习活动视为任务而是一种乐趣, 这样的教学境界可以说是最理想的境界。教师要努力以此为目标,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形式, 为了避免思品课堂过于单一枯燥, 教师要学会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努力为学生打造缤纷的思品课堂。作者结合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实践, 阐述了几种思想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教学情境,问题,活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王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03) .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第5篇

枫香九校 肖智忠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不断更新。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是否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点认识。

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如果我们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空间,将学生带入到不同的课堂气氛,适合于课堂内容的环境、气氛当中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便是人为的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指伴随或弥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环境气氛。良好的教学情境可概括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伴随教学过程而引发出来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融洽,从而表现出一种浓烈的互相感染、互相激励,达到高度默契的心理环境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得好,便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中精心创设思维情境显得非常重要。从复习旧知中孕新 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既可巩固旧知识,又能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同类项”的定义,有理数加减法则和乘法分配律,再问:2m、3m是否等于5m?有的学生会欲言又止,这时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分析后,点明课题,同时也使同类项的合并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一)情境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素材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教学情境的必备要素。

学生的原有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的原有经验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发展。从趣味中激发 在新课导入上利用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古今算诗、典故等创设思维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学生熟知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问:n只青蛙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学生被这个有趣的问题吸引,以“趣”引“思”,使之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在揭示课题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二)从创设情境中引导自信

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有机地运用情境创设使课堂富有情趣,具有一定的情节,如通过临床实例,并声情并茂的形象化语言描述,激发好奇心,在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教学中引导自信,所以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差,只要给他足够的自信,都会有一定的收获。从生活中提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思维的源泉。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素材为载体,创设思维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提问:“请同学们在心里把自己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后说出自己的得数,我会立即知道你的岁数。”学生听后会半信半疑,开始议论纷纷,待正确报出几名同学的年龄后,大家便会思考老师是怎么猜到的,这时引入新课“方程”,学生便会对方程的知识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情境具有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

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多用鼓励、肯定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要不怕学生失误,应千方百计寻找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特别是对于课堂上表现比较胆小,回答问题怕答错而被人耻笑不敢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多活动、多训练。这种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的独特表现,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等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营造一种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创设一种与亲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生活中的数学》一节的教学中,先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日历表中任意三个数,让学生说出这三个数的特点,若用n表示中间的一个数,那么另两个数怎么表示?则有n-

1、n、1,或n-

7、n、7,再换一个“十”字框框出日历表中的五个数,让学生探索出这五个数的关系。这样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经历探索过程,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

创设多样情境,培养“多面手” 第6篇

一、利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化学教材上生僻的化学元素、拗口的化学概念、抽象的化学规律相比,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规律显然要更加直观易懂。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征,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就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包括铁门、铁窗生锈,铜质的水管时间长会长出铜绿,铝制的锅具擦亮后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暗,等等。类似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个学生都见到过,一旦教师把这些常见的现象同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拉近化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与化学概念、化学式相比,化学实验能够给学生的视觉带来更大的冲击,能够把抽象的知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取两块红色的布条,将其中一个布条浸湿,然后把它们分别装在不同的试管,接着再分别把氯气通入这两个试管中,使得氯气通过两块布条。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两块布条发生的变化。经过观察,学生发现浸湿的布条逐渐褪去了颜色,而没有浸湿的布条颜色依然鲜亮。透过这个实验,班级中有些学生很快就反应过来,是氯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氯气是如何与水发生反应的呢?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呢?这样的困惑自然就会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接下来,教师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学生就会听得更加认真投入。这种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上,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借由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技巧。例如,笔者在讲“物质的量及单位”时,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美丽的公主,于是勇敢的年轻人来到了皇宫面见国王,想要娶公主为妻。国王当然看不上一介贫民,于是故意刁难他说:‘只要你能够算出100公斤的小米一共有多少粒,我就把公主嫁给你!’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给这个年轻人出出主意,帮助他娶到公主呢?”听到这个有趣的故事以后,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其中有学生就想到,可以先数出100粒小米,然后称一下100粒小米的质量,这样就可以算出每一粒米的质量,最后再拿100公斤除以一粒米的质量,就可以算出小米的数量了。就这样,通过一个小故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四、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钥匙,在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世界的大门,推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地进入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讲到“苯酚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有没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的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听到问题后,学生自然会联系苯的结构的相关知识,就羟基的引入对分子极性及结构的影响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就延伸到接下来教师要讲的内容了。

多样情境的创设 第7篇

一、创设趣味情境,鼓励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注重其地位的突出,让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课前,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情境,借助趣味元素吸引学生,使其融入,主动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设计趣味情境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学生可以讨论交流的话题,在无形之中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定语从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内容是一位英俊的男老师站在鲜花盛开的校园里。学生一看到就开始尖叫,他们觉得这幅画面很美,里面的人和景都是熟悉的,两者相配一点都不亚于电视画面。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我在黑板上写下几句话:

1.This is a charming,strong,tall and gentle man.

2.The man who you think is charming,strong,gen-tle is a teacher.

3.The place where the photo was taken is in ourschool.

交流过后,学生就把注意力转向黑板,借助前面的铺垫,我很自然地引入今天的正题:定语从句的学习,引导学生按顺序理解定语从句的概念和用法。趣味情境的创设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还让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一举两得。

二、创设任务情境,丰富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模式,不仅能促使学生完成任务,而且在情境下的学习能让其深刻体会到英语的实用性。在设计任务情境时,不要局限于理论卷面的任务,要结合听、说、读、写,全面推进。

语法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选词填空、单项选择、句子改写,更多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在语境的帮助下,掌握语言规则,弄清句式句型,准确表达。鉴于这一点,任务的布置就要围绕语法,丰富形式,联系生活,提供学生想象、表达的空间。比如,在学习虚拟语气时,我就给学生提供情境:a dream house让其运用句型:If Iwere free to design my own dream house,it would be like a ball/planer/car...,the roof would be round/ellipse...,Iwould like the wall painted blue/pink...we would enterthe house from window...尽情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设计。对于这样的想象任务,学生很乐于接受,并且主动地参与。此外,在学习定语从句的时候,我借助续写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训练。结合教材,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励志的追梦故事,作为续写的背景。内容讲的是一个女老师想要环球旅行的梦,没有结局,学生要依据故事发展,借助定语从句展开续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由代表为大家讲述小组设定的结局。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能促进其语言表达,思维提升,对语法的理解也更深刻。

三、创设回顾情境,巩固复习,引导学生整理归纳

语法在本质上是互通的,很多语法在形式上和用法上都有相似点,会在教材不同的地方出现,显得很分散。为了避免学生混淆,在教学时要帮助其整理归纳,系统地总结,完善其知识结构,促使其正确运用。

比如,我在教学M1Nelson Mendela内容时,Read-ing部分出现了倒装句: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接着,在学习M2Unit 1时,在Reading and writing的部分又出现了否定形式的倒装然后,在之后学习的Unit 2 的Reading部分,又出现了经典的倒装句:No other countries could join in,norcould slaves and women.这三个地方的倒装句有不同的用法、形式,在讲授的时候,我们不能单独解释,要创设一个回顾情境,将其放在一起,形成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意思和形式上的异同。一般,在讲授新用法时,我会借旧引新,一边回顾旧知,帮助学生复习,一边完美衔接新知,降低学生接受理解的难度,有利于他们掌握语法间的联系和区别。此外,在回顾复习时,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词组、句型,像make it pos-sible to do、only by doing...can we...学生经常挂在嘴边、写在笔下,就会逐渐形成语感,有利于语法的理解吸收、掌握运用。

多样情境的创设 第8篇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 兴趣是驱动学习行为的最好动力。只要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习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会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他们不会觉得有任何的压力, 反而会觉得很快乐。“2011 年版课标”也如此提到, 数学教学应当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自主思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学习, 就首先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趣味性背景材料,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是趣味性的呢?其实只要是他们喜欢听喜欢看的实事、实物以及实情, 就是他们感兴趣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比赛, 或是模拟教学场景、开展教学游戏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索欲望。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元、角、分》时, 可安排“模拟购物”:即以4 人为小组, 让学生用手中的“钱”买“商店”里的东西。利用现实生活当中的情景, 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让他们在情景当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积累课程资源。在这个情况当中, 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了数学问题上来, 而且有了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背景, 学生的探索欲望就会高涨起来, 这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具体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动脑思考, 可以使其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起来, 而且这样一来, 数学的抽象性就会极大的降低,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相关知识。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教学时更加要注意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 从学生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当中提取情景, 为他们提供学习、观察与思考操作的条件。

二、创设情境, 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方式。我们可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 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倾听他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 相互启迪, 活跃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机制下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 改变以往单向的教学交流形式, 使整个课堂形成多向的课堂交流, 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翁, 这可以激发他们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学习思想。例如, 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当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使活动的四边形稳定, 并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当中, 所有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 为小组献计献策, 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而且小组学习所创造出来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和谐, 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在这个问题上, 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办法一, 给四边形框架的接头处多钉几根钉稳固 (图略) ;办法二到办法六都是给四边形框架加钉木条, 但钉的办法不同。

展开讨论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式, 而小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交换思考所得, 充分体现自我。在出现上述加固四边形框架的办法之后, 教师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哪种办法好, 最后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自己发现:只有使四边形框架上出现三角才能使其稳定。这样, 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而且在探索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 小组活动的学习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重结论, 轻过程”的理念,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和广泛交流的机会, 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三、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药引”

不管是进行什么研究, 首先都要有“问题”的引导, 否则研究就毫无方向、毫无意义, 可以说“问题”是打开一扇新的知识之门的钥匙, 如果没有“问题”, 这扇大门就会永远的关闭。从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看, 之所以会有“学习”这种活动存在, 主要是因为首先有“问题”存在, 如果没有问题的存在, “学习”就无法成为现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提出他们想提出的问题, 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才能让他们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如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

教学片段: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运动场上》

师:同学们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吗?想不想去看一看可爱的小动物们是如何开运动会的?

生:想……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到热闹的运动场上去看一看, 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 (出示场景图, 并揭示课题:“运动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①小兔有 () 只?

②小乌龟有 () 只?

③一共有 () 只?

④小兔比小乌龟多 () 只?

⑤小乌龟比小兔少 () 只?

⑥赛跑的动物比爬山的动物多 () 只?

⑦第 ( ) 号跑在第六号的前面?第 () 号跑在第六号的后面?……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主体作用才能真正的发挥, 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 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四、以人为本, 拓展学生学习探索的时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 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够吸收知识营养, 这是其他人通过努力而替代不了的, 所以不论教师讲得如何努力、如何细致, 如果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 学生的知识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因为教师的感知和思维活动并不能替代学生的感知与思维活动, 只有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 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 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主思考, 张开思维的翅膀, 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课堂的主体从来就不应该是教师, 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 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获得主体发展的环境条件, 把学习与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 为了给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 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把圆的面积转化成以前学过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商量后拼成了几种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时, 我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图形的底 (长) 与圆的什么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这些图形的高 (宽) 与圆的什么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当学生明白这些关系后, 我又要求学生根据拼出的图形常识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 探索圆的面积公式, 并理解了公式。

美国当代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 学生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展、提升的过程。

多样情境的创设 第9篇

一、亲师信道, 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依赖于师生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已愉悦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 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和喜欢的教师一起上课, 气氛就显得活跃。而学生如对教师不喜欢、不信任, 就会对之所教的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要使小学生喜欢学英语, 首先要让他们喜欢英语教师。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 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动作, 传递给小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教师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 要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用爱心唤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点燃学生对英语的热爱火花。每当走进教室, 我总是微笑着与学生互相问候, 亲切地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 我有意识的多说几个good, cool!对一些生性腼腆、声音细小的学生, 我一边关注的听其说英语, 一边点头微笑, 我对取得微笑进步的学生拍拍肩或摸摸头、伸伸大拇指, 使他们心中激起欢乐与自豪, 并追求更大的进步。每次我与学生一同唱歌, 一同表演, 一同游戏。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对英语感到愉快, 产生兴趣。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教育能提供的东西, 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能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可见,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需要教师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 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 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 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

(一) 直观教学, 引人入胜

小学英语单词多数能和日常生活中的周围事物联系起来。我尽量让学生在听到这些单词的同时又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这些实物。这样声形并举, 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 使他们津津有味的学英语单词。我还常常准备一些易带入教室的小实物和绘制的图片来辅助单词教学。当我把一些玩具小汽车、公共汽车、飞机、轮船等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他们睁大了眼睛, 竖起耳朵急不可耐的想模仿这些单词的发音。他们伸出一双双小手, 兴致勃勃的学说:“This is my plane/bus/……”直观性教学不仅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而且让他们建立词汇在音形义之间的直接联系, 逐渐养成能用英语初步表达的习惯。

(二) 角色表演, 耳目一新

我尽量创设各种语言环境, 如问候、介绍、购物、问路、打电话等情景, 发挥小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演的特点, 让他们在模拟的语境中练习应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对话, 使课堂教学进行得生机勃勃。当教how are you?时, 我扮演新教师走下讲台, 边说边微笑着与学生一一握手问候。我设讲台为模拟柜台, 摆上吃的和用的“商品”, 练习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 it?等句式。售货员与顾客谈论购物情景, 令学生感到亲切, 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他们无拘无束, 尽情地展现自己。我都一一给予讲评和评分, 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情景对话的练习活动。我在课堂上开展Pair work和Group work活动, 有目的地旁听一些学生操练。发现好的Pair及时表扬, 请他们在全班示范表演,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他们课后自觉地俩人一组、三人一组, 自编自演, 把所学的词汇、句型运用到实际会话中。小学生还期待着下一堂英语课的到来, 都准备在课堂上再“露一手”。

三、动静结合激发兴趣

延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动静结合, 以动制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小学生好动爱玩, 但在课堂上唯一能“自由活动”的就只有在游戏过程中了, 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 在课堂上我适时地穿插些游戏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在学中有乐, 乐中有得。

游戏的形式应尽量多样化, 如我教人体部位时, 就进行听听做做的游戏:教师发指令说Touch your head, wave your arms……学生触摸自己的头、挥动自己的胳膊等。也可进行听听画画的游戏, 教师说:“Darw an ear”学生画一只耳朵。在复习学习用品、水果食品等单词时, 我就组织学生进行猜物游戏。如教师在书包里装着各种水果和食品, 让一位学生在书包里取一样放身后, 问全班同学What is this in the bag?或What is this in my hand?让大家猜。猜对的学生上来, 又在书包里取一样, 让大家猜。此外还有记忆游戏、拼词游戏、找朋友游戏、传话游戏等等。总之, 在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中, 小学生不仅好奇, 而且好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游戏, 不仅训练了小学生读写等方面的言语技能, 而且能让他们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 多措并举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利用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 习得语言。从而达到乐中求学, 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作为英语教师, 要善于创设多样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氛围,情境,兴趣

参考文献

[1]许樊.英语学习重在兴趣——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 2011 (5) .

多样情境的创设 第10篇

一、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有效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的问题不但可以起到一定的知识铺垫作用,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来为学生创设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地球的运动》这课的内容时, 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 但是为什么在炎炎夏日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远的时候, 而寒冷的冬季却是太阳距离地面最近的时候?这个有违常理的问题一提出, 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大家纷纷翻开课本、拿出草稿纸, 一边翻书一遍写写画画, 努力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就这样, 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就把学生的思路立刻带进了学习的氛围中。

二、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 使得学生不会感到太大的学习压力,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时候, 教师就要思考一下, 学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学生往往会非常感兴趣, 关于这一点, 很多教师都有相同的感受。在课堂上, 一听到讲故事, 即使一些平时不太喜欢学习的学生也会把注意力投过来。因此, 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海水运动”的内容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插入了这样一段新闻故事:1990年的某天, 一艘货轮从韩国出发, 驶往西北太平洋。在航行的途中, 这艘货轮遇上了强烈的风暴, 该货轮上运输的货物是运动鞋, 在风暴中, 很多装有运动鞋的集装箱都掉入了海中。自此以后, 人们在加拿大西岸、太平洋中部夏威夷, 经常有人在海滩上捡到各种各样的鞋子。听完这个故事以后, 笔者开始问道:“鞋子为什么会从坠海的地方漂到不远万里的加拿大、夏威夷呢?除了这两个地方, 这些鞋子还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呢?就这样, 在故事加上问题的情境中,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起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讨论了起来。就这样, 不用教师多讲, 学生也会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 多媒体工具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尤其是在地理课堂上, 多媒体工具的优势更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 多媒体工具除了能够向学生呈现传统的文字形式资料, 还能呈现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知识, 不仅在视觉上, 在听觉上, 多媒体工具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刺激。另外, 多媒体工具可以直接与互联网相连接, 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学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多媒体工具这种种的优势对于内容量大、知识面广的地理学科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特征。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教学情境, 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这些优势, 为学生创设一个声像一体化的教学情境, 使得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够透过多媒体走进万千姿态的地理世界, 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 吸引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节的内容时, 就在上课的时候, 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自然灾害发生的视频资料, 在视频中有滔滔洪水吞没房屋良田的画面、有天崩地裂的地震场面、有龙卷风袭击城市村庄的场面等等。在一个个震撼的自然灾害视频中, 学生被眼前的画面震住了, 注意力自然也被带入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 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能够让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加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加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 作为教师的我们, 一定要懂得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为学生的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地理课堂, 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摘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把知识融于情境中的教学方式我们就称之为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一改灌输式的教学弊端,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因此, 这种教学方式目前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颇受关注。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谈了一些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希望能够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学情境,地理科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昌兰.例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人文情境的创设[J].文理导航 (上旬刊) , 2013年第03期.

[2]刁佩芹.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多样情境的创设 第11篇

【关键词】多样化 语文 学習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成为教师的普遍追求。这一转变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初中生正处于语文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教师要抓住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感性认识突出等学习优势,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构建知识转变,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起来,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语文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体验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最深刻,也最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增强学生语文学习体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语文学习的感性认知,也有助于初中生调动生活积累,调动生活经验,以积极的学习情感投入语文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如果能够贴近初中生生活,基于学生视角创设情境,将更有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柳叶儿》时,由于文本所写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初中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时代距离感,是难以体会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柳叶儿的特殊情感,自然就难以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情绪调动,也难以理解文本表达的主题情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利用多媒体或者影视视频,介绍文本所写的时代资料,再引导学生表演摘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情景,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初中生生活积累的不足,更能激发初中生参与语文学习体验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二、创设问题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学语文

初中生好奇心强,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地创设问题化学习情境,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带着思考、好奇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向语文更深处漫溯,感受语文艺术的感染力。

例如《枣核》这篇课文,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特色是设置悬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悬念,创设问题化学习情境: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枣核,为什么能够激起作者万千情绪,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探寻围绕“枣核”发生的故事吧。问题化情境激发了学生对这颗枣核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一步步深入文本,清晰地把握本文的思路,求枣核——得枣核——话枣核,随着枣核故事的解开,本文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中对写法也有了深刻的体验:文章利用一颗小小的枣核,却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凝聚的情感却是民族情,枣核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三、创设情意交融的情境,让学生在感悟中学语文

语文是一门艺术,因此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感悟。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感悟学习方式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善于创设情意交融的学习情境,对学生进行情绪的感染,使学生情绪活跃起来,情感热烈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才会用心去感悟,去体验。相反,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是枯燥、单调的,也是低效的。

教师如何创设情意交融的情境呢?体态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都是创设情意交融情境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时,教师穿着傣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盛装,跳着傣族人民的舞蹈,唱着《美丽的西双版纳》走向学生,情意交融的情境必然使学生情绪活跃起来,在欢快的舞蹈、歌曲,奇异的傣族服饰中感悟西双版纳的风情魅力。

四、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迁移中学语文

不同学科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教师如果能够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相通之处,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往往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架构起桥梁,引导学生在融合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促进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融合性、发展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例如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在引导学生学习前,教师可以将之与音乐学科融合起来,通过配乐朗诵,建立起跨学科学习情境,使学生调动语文学习积累,感知诗歌浓浓的韵律感;教师也可以将之与美术学科融合起来,让学生画一画诗歌中的几个场景,从而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实现跨学科的知、情、意、能等多方位的迁移,在迁移中达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总之,多样化学习情境创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初中生从被动地学习语文向主动参与学习转变。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我们相信执着的探索必将使语文之光照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周建林.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中),2015(01):67.

[2] 孙迎春.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新校园旬刊,2013(6):112-112.

用多样化的情境提高生物课堂的魅力 第12篇

一、设置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 是打开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平铺直述的讲课方式会令课堂教学活动毫无新意和悬念, 难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相关的概念、规律。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基因突变”时, 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常肽链的哪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密码子怎样改变?由此推测相应DNA碱基片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DNA一个碱基发生变化, 生物的性状就一定会发生改变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 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发了起来, 学生自觉地进入了探究活动中;又比如, 笔者在讲完了“减数分裂”的知识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 就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这两种分裂方式的对象、特征、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之处?在问题的引导下和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开始讨论起来, 并最终得出了结论。这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所获得的结论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效果必然要好得多。

二、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 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 很多学生会明显感到高中生物比初中生物要难得多, 而这种难度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的抽象性大大加强上。事实上, 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东西, 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是每个高中生物教师都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旦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 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知识。因此, 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恰当利用一些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工具等来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教学情境。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是双螺旋结构, 其遵循的原则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而这个知识点会牵涉到DNA分子复制、基因本质, 会涉及到碱基的计算, 这些内容都带有很强的抽象性,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依靠语言来进行分析讲解, 会显得异常的晦涩难懂, 而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工具把DNA的单位, 单链、平面结构、立体螺旋结构等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直观的教学情境, 有了感性经验作为基础, 接下来学生再来学习相关的内容就会显得轻松很多。又如, 学习“减数分裂”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预先准备好的红、黄橡皮泥及白纸建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学生通过模型建构, 获得了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 突破了教学难点。再有,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内容抽象难懂, 教师通过可利用图片来揭示转录和翻译的动态过程, 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生活实例, 创设生活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自然界的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是生物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此, 生物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 甚至我们自身, 都充满各种各样的生物现象。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这一特点, 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生活实例, 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这样会令生物知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 笔者在讲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 就说道:“历史上有很多的君王都倾尽全力追求长生不老, 但却没有一个获得成功, 那么, 你们知不知道人为什么会衰老呢?大家能不能举一些例子说一说人类衰老有哪些表现呢?”很快学生开始讨论了起来, 有的说从外貌上能看出衰老, 有的说身体机能的变化看出衰老, 有的说各种器官的退化也是衰老的表现等等。接下来。笔者把学生列举出来的种种的衰老现象进行总结, 然后找出其中的统一性, 那就是细胞的衰老。再比如, 在讲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时, 教师可以就当前一些热门的话题, 如“转基因食物是否致癌”等问题进行探讨。还有将萤火虫用于发光的能量直接来自ATP、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形成酸奶、蔬菜大棚中为提高产量而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等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学生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 在生物课堂上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将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情景中,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抽象为直观, 化刻板为生动, 让生物课堂更具魅力。

摘要:在生物课堂上, 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不但可以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有趣, 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简述了几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欧惠菁.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初探[J].成才之路, 2012年12期.

[2]刘鹏.新课标语境下高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年05期.

上一篇:中央空调系统的调试下一篇: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