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调理

2024-07-01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调理(精选8篇)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调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实施LC的患者100例, 男28例、女72例, 年龄18~80岁, 平均45.8岁。其中胆囊结石78例,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17例, 单纯胆囊息肉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等一般性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观察组术前进行快速康复计划的宣教, 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源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及对手术治疗的担心, 在患者入院后护士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治疗及其查房时间、探视制度;护理评估并记录、发放路径告知单并说明配合注意事项;术前心理护理, 介绍手术一般程序, 消除恐惧感使患者主动参与, 解除患者顾虑, 增强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 理解快速康复计划流程, 术后常规给予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肌肉注射止痛, 6h进食半流质饮食, 以米油、稀饭为主, 术后第1天进食稀饭、软面片, 肛门排气后向普食过渡。禁食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 如牛奶、豆浆、地瓜等。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状况、职业、饮食习惯等, 一对一的给予全程、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术后排气后进食半流质饮食, 在不同时间针对患者现存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级、术后肠道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疼痛分级 (数字分级法:0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各项分析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两组在并发症比较见表2。

并发症对照组发生率为8% (4/50) , 观察组发生率为10% (5/50)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快速康复外科主张术后早期少量进食, 尽早恢复正常饮食, FTS护理路径能够可有效地协调、组织医疗护理工作, 使护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和患者共同确立和实施方案将调动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治疗过程[2], Lew is等[3]发现, 胃肠道术后24h内给予肠内营养或正常进食能够明显降低肺部、腹腔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并可以降低高分解代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进食, 可机械性刺激肠壁, 促进肠蠕动, 缩短排气时间。术后有效镇痛减轻了疼痛对胃肠道功能复苏的影响, 更好地促进了病人的早期活动与正常进食, 早期下床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早期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早期饮食的恢复并没有增加患者呕吐的发生率, 患者的术后感受得以提升。通过早期下床及进食等促进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从而减少术后康复需要的时间, 术后短期抗生素使用并未增加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反而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4], 对于基层医院开展此类饮食方法要合理挑选患者, 严格进行护士健康教育培训。

3.1 重视护士健康教育的质量

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与实施健康教育的方式直接相关的。手术患者难免会有恐惧、焦虑感, 护士术前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状况、职业、饮食习惯等,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教育, 教育内容由浅入深, 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内容系统全面, 患者不容易遗忘, 利于患者的恢复。因此护士需掌握健康教育知识, 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

3.2 合理挑选早期进食LC患者

单纯性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早期进食可机械性刺激肠壁, 促进肠蠕动, 缩短排气时间,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本组2例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因与医师沟通不畅, 进食后出现腹痛、腹胀, 给予停止进食后缓解。故复杂的LC患者应适当延长进食时间, 不可盲目追求快速胃肠道恢复, 避免增加患者的不适。

注:P<0.05, 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优化的临床路径[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1) :12-13.

[2]朱桂玲, 孙丽波.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3) :264-265.

[3]Lewi s SJ, Egger M, Sylvest er PA, et al.Earlyenteral feeding versus by mouth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Systemic review and met a 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J].BMJ, 2001, 323 (7316) :773-776.

祛痘的饮食调理 第2篇

2、多吃些含维生素B2丰富的食物。维生素B2能保持人体激素平衡,对皮肤有保护作用。含维生素B2丰富的食物有动物内脏、奶类、蛋类和绿叶蔬菜等。

3、多吃含维生素B6丰富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肝脏、肾、蛋黄、奶类、干酵母、谷麦胚芽、鱼类和蔬菜(胡萝卜、菠菜、香菇)。

4、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这类食物有牡蛎、动物肝脏、瘦肉、奶类、蛋类等,其中以牡蛎等海产品中较多。

5、多吃清凉食物。这类食物主要是瘦猪肉、蘑菇、银耳、黑木耳、芹菜、苦瓜、黄瓜、冬瓜、茭白、绿豆芽、黄豆、豆腐、草莓、西瓜、梨等。

慢性胆囊炎饮食调理七注意 第3篇

2. 低胆固醇 过多胆固醇大部分重新分泌于胆汁中,使胆汁胆固醇浓度增高。因此,应适当限制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胆固醇代谢障碍,防止结石形成。胆固醇每天摄入量以不超过300毫克(如150克瘦肉)为宜,重度高胆固醇血症应控制在200毫克以内。禁止食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脑等)、蛋黄、咸鸭蛋、松花蛋、鱼籽、蟹黄、肥肉、奶油、鸡皮、鱿鱼等。

3. 适量蛋白质供给 充足的蛋白质可以补偿消耗,维持氮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每天供给量50~70克。但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胆汁分泌,影响病变组织恢复,而摄入过少同样不利于受损胆管组织的修复。应适量给予高生物价蛋白,如豆类、豆制品、鱼虾类、瘦肉、蛋清等。

4. 适量碳水化合物 以达到补充能量、增加肝糖原、保护肝细胞的目的,每天供给量相当于300~350克谷类食品(如馒头,米饭等)。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对胆囊的刺激亦较脂肪和蛋白质弱,但不可过量,以免引起腹胀。应供给含多糖为主的食物,如粗粮、马铃薯、全麦面包、甘薯等,适当限制单糖或双糖,如砂糖、葡萄糖的摄入。对合并高脂血症、冠心病、肥胖者更应限制单糖的摄入,以防止症状加重。

5. 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A可防止胆结石的形成,帮助胆管上皮生长和保持完整性,帮助病变胆管修复。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深绿色和黄色蔬菜,如菠菜、青椒、番茄、胡萝卜、南瓜等,以及奶制品、鱼肝油、玉米等。其他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K(维生素K对控制某些类型黄疸引起的出血有效),也应充分供给,如全谷食品、新鲜蔬菜和水果、坚果、大豆、小麦胚芽等。同时还应选择富含钙、铁、钾等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瘦肉、香蕉、柑橘等。

6. 高膳食纤维 食物纤维能增加胆盐排泄,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脂,可使胆固醇代谢正常,减少形成胆石的机会。食物纤维不但有利胆作用,而且能刺激肠蠕动,有利于通便,促进肠内产生的吲哚、粪臭素等有害物质尽快排出,防止胆囊炎发作。可选用含食物纤维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水果、粗粮及香菇、木耳等。

7 . 大量饮水 多喝水可以稀释胆汁,促使胆汁排出,预防胆汁淤滞,有利于胆管疾病的恢复,每天饮水量1500~2000毫升为宜。可多饮瓜果汁,如橘汁、橙汁、梨汁、苹果汁、荸荠汁、藕汁、西瓜汁等。

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理体会 第4篇

1 治疗方法

1.1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在用药方面主要是考虑降低血糖, 扶正补虚, 针对糖尿病患者五脏皆虚, 气血不足, 胰岛素功能减退等原因造成的胰岛素缺乏症状, 我们可以从调补脾肾入手, 脾气得升, 胃气得降, 升降协调, 脾能为胃行其津液, 水谷精微不致于从尿道流失。中医治病最大的特色是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 最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所以选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 同样必须强调辨证选药。中药对改善消渴症状、增强体力及减轻并发症等方面皆有较好的疗效, 对降低血糖、尿糖也有一定作用, 另外, 还应该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服用药物的方法:如服用磺脲类药物时, 应该在饭前20~30min服用;服用双胍类药物则应该在饭中或饭后服用;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应该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应该掌握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时间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 治疗方法为益气养阴。方药:生脉饮加味。方中人参补益元气, 生津止渴;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津生液。若乏力、自汗、气短较重者加生黄芪30g;多食善饥者加玉竹10~15g;口渴甚者加花粉30g。

1.2 饮食治疗

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进行饮食调控, 首先饮食调控可以控制患者总热量的摄入, 是控制血糖和减轻症状的重要途径。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是考虑充分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其次是要保证机体的正常需求,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体重以及他们劳动的强度, 给患者制订每日所需总热量以及患者食物中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分配比例。首先是基本固定患者饮食中的主副食数量, 然后严格限制各种食物的含糖量, 并且应该多吃低盐、低胆固醇的食物, 尽量少吃各种动物内脏、鱼子、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最后应该指导患者做到生活有规律。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0%~60%, 提倡用粗粮、面和一定量杂粮, 忌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5%, 伴有肾功能不全者, 蛋白摄入减量 (遵医嘱) , 脂肪约30%, 控制胆固醇摄入量, 不超过300mg/d。

1.3 运动治疗

运动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即单位量的胰岛素可以降低更多的血糖) 。心、脑系统疾病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 根据情况安排运动, 因此糖尿病人坚持锻炼是不可缺少的, 如早晨大声唱歌吐纳就很有益处。适度的体力活动增加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 通过增加患者能量消耗, 继而减轻患者的体重。患者进行运动的方式最好是进行有氧运动, 例如散步、慢跑、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然后, 患者在运动中如果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昏以及四肢无力或颤抖等低血糖症状的时候, 应该马上停止运动并且进食,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休息后可得到一定的缓解, 如果患者没有好转甚至是出现胸痛或者是胸闷状况时, 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1.4 自我监测

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会自我监测的办法, 例如糖尿病患者利用尿糖试纸对三餐前、睡前尿液进行检查。糖尿病患者最好能学会使用快速测定血糖的方法, 监测血糖水平, 以便更合理地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2 治疗体会

2.1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

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 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 五脏柔弱, 复因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而导致肾阴亏虚, 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 而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病延日久, 阴损及阳, 阴阳俱虚;阴虚燥热, 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 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 阳虚寒凝, 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2.2 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老年人由于心脑及其它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 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调查发现, 许多老年人糖尿病相关知识缺乏, 对自身生理变化引起的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往往不在意, 因此在开展糖尿病健康宣教时应以老年人为重点, 因人而异, 正确选择患者需要的相关教育内容和宣教方法。

2.3 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知识普及不仅是患者自己的事, 其家属也需要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 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因相关知识缺乏而造成的过失。糖尿病防治人员要熟练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 加强对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指导, 进行全面、科学、综合的治疗干预, 要让他们熟练掌握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正确方法, 加深对糖尿病的认识。

2.4 医护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由于糖尿病是涉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 相关治疗成员涉及糖尿病专科医生、内分泌医生、糖尿病专职护士及专职营养师、心理医生等, 因此, 需要进行多学科协作和综合防治, 最好由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来共同管理糖尿病患者所以, 对于社区医护人员, 应该积极学习多方面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做到一专多能。

参考文献

[1]丁建平, 周晓云, 薛美华, 等.对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 :60-61.

女性贫血的自我饮食调理 第5篇

女性一生中多有耗血或失血,如果平时不善于养血,就很容易引起贫血,出现心慌、头晕、面色苍白、失眠等症状。专家指出,女性贫血可以进行自我饮食调理。

女性贫血的自我饮食调理。贫血患者应多吃绿色蔬菜和含铁量高的食物,如蛋黄、牛肉、肝、肾、海带、豆类等。不要饮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阻碍铁质的吸收。胃酸缺乏的患者可以适当的口服些稀盐酸。盐酸可以将食物中的铁游离化,增加铁盐的溶解度,有利吸收。

食疗补血的方法:

1、莲子桂圆汤:莲子、桂圆肉各30克,红枣20克,冰糖适量。将莲子泡发后去皮、心洗净,与洗净的桂圆肉、红枣一同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煎煮至莲子酥烂,加冰糖调味。睡前饮汤吃莲子、红枣、桂圆肉,每周服用1~2次。此方具有补心血、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贫血乏力、神经衰弱、心悸、健忘、睡眠不安等症。

2、猪肝粥:猪肝(其它动物肝脏也可)100~150克,粳米100克。先将猪肝洗净切碎,与粳米一同入锅,加水1000克及葱、姜、油、盐各适量,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粥。日服1剂,分数次食用。此方具有益血补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萎黄、贫血、慢性肝炎、夜盲、青光眼等症。

中风患者的饮食调理 第6篇

一、中风患者的饮食原则

1.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尽量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2.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一般每日饮脱脂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以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豆类所含的固醇类物质,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优良的肉类、蛋类、乳制品等食品中含有必需氨基酸,易于消化吸收,只要数量充足,比例得当,是很适合中风患者食用的。我国中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一般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1~1.5克。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血管有保护作用。

4.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5.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应在6克以下,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中风患者不利。

6.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大量饮酒可引起血压升高和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脑出血。茶和咖啡中含有茶碱、咖啡因、可可碱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引起脑血管收缩。这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7.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以利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排便时过于用力可诱发出血性脑卒中。为了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适当吃芹菜、胡萝卜,香蕉、火龙果、苹果、梨等新鲜水果。

8.尽量选择蒸、炖、焗、白灼、少油快炒的烹饪方法,少吃鸡汤、肉汤,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且需忌暴食、忌油炸食品。

二、中风患者的饮食禁忌

1.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这类食物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复发。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动物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 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及猪皮、鸡皮、鸭皮、鱼皮等。烹调时宜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烤、烧、炖、卤等方式。

2.少吃甜腻食品、咸菜、易生痰食品,少喝甜味饮品、控制奶油蛋糕的摄入。食物中的单糖和双糖对血甘油三酯有较大的影响,如摄入过多的甜食可使血甘油三酯增高,胆固醇增高。忌食过多腌渍食品,如酱菜、咸菜等。腊味食品及调味浓重的罐头食品等较咸的人工或加工食物尽量少吃。

3.尽量不吃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羊肉、狗肉等。

4.戒烟限酒。吸烟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饮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脑中风的诱因之一。因为酒精一方面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引起强烈的血管反应,出现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诱发中风。

5.减少食用高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豆类、芦笋等,以避免尿酸过高。多喝水也可以减低尿酸的浓度。

6.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内脏(脑、肝、肾等)、肥肉、蟹黄、虾卵、鱼卵等。胆固醇过高的人每周摄取的蛋黄以不超过三个为宜。

三、可以预防中风的食物

1.多吃土豆。土豆富含钾,钾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细胞内,维持着细胞内的渗透压,参与能量代谢过程,维持神经肌肉正常的兴奋性,调节心脑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此外,不少医药学专家都认为每日吃一个土豆,能大大减少中风的危险。因为身体缺乏钾的人,往往容易精神紧张,而精神过度紧张则易导致脑血管破裂。

土豆中还含有降血压的成分,即类似转换酶的物质,具有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的功效,使周围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土豆中的粗纤维可以起到润肠通便作用,便秘者用力憋气解便时,会使血压突然升高,这也是引发中风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常吃土豆对于预防脑中风有着积极的意义。

2.多吃蔬菜和水果 。吃胡萝卜可以减少中风的危险,这是哈佛大学追踪九万名女性长达八年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另外,菠菜也是很有效的预防中风的食物。胡萝卜和菠菜的保护功效是因为它们富含β-胡萝卜素的缘故。像胡萝卜、菠菜和其他各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之所以能预防中风,是因为胡萝卜素能够防止胆固醇被氧化成有害的形态,进而堆积在血管内,造成血液凝块。更重要的是,血液中若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以减少中风所造成的神经伤害,并且加速身体复原。

3.尽可能每周吃三次富含ω-3脂肪酸的鱼。如果血液中含有大量ω-3脂肪酸,中风的机会就会少一些,而且即使中风,伤害也会比较小。神奇的ω-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大脑血管阻塞。多吃海鱼可以补充ω-3脂肪酸。

4.常喝绿茶。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和茶多酚,有提神、强心、利尿、消腻和降脂之功。经常饮茶,可防止体内胆固醇含量升高。

5.多吃木耳。木耳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把木耳水发后用开水烫2~3分钟,控干水分,用芝麻油、醋和少许盐、味精拌着吃,晚餐吃这道菜效果更好。

6.多吃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的食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造成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抑制其氧化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类黄酮与番茄红素能捕捉氧自由基,对防止血管狭窄和血凝块堵塞脑血管有积极作用。日常饮食中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的有洋葱、香菜、南瓜、草莓、苹果、葡萄、番茄、西瓜、柿子、甜杏、辣椒等。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调理 第7篇

1 高血压病护理方法

早期高血压病即高血压病第一期患者, 应正确对待疾病, 不要紧张恐惧, 也不要漠然置之。如从事高度紧张的工作, 或在噪音大、人群多、很嘈杂的环境工作, 争取多休息, 工作环境应较舒适, 光线不宜太暗, 室温不可太高, 否则易引起疲劳, 不应参加重体力劳动。晚期高血压患者虽已病久, 不易治愈, 但不应丧失治病的信心, 这一点十分重要。在情绪上, 应保持情绪稳定, 忌情绪激动爆怒。暴怒之后, 肝火上升, 血压会马上升高, 可造成脑溢血而中风:如有心功能损害, 也可引起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暴怒之后, 微小血管收缩, 使肾动脉缺血加剧也加剧肾功能损害

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过度紧张、激动和疲劳, 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h, 最好每天午睡1h, 使大脑皮层得以休息。在睡眠前避免看小说、看紧张、恐怖的电视。睡眠不安的人, 可在睡前散步, 打太极拳, 并用温水泡脚或交替用左手心按磨右脚心, 用右手按摩左脚心, 各10~15min, 可有助于睡眠。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锻炼时不宜过分低头弯腰, 但要全身都能得到活动, 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做体操、打乒乓球或羽毛球, 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要戒烟酒, 保持大小便通畅。

适当的药物治疗, 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我国高血压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差, 不少患者服药后血压一旦恢复正常, 则擅自停药, 一定要告之患者及家属,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 必须终身服药, 即便血压保持稳定, 也应医生指导服药, 更不能擅自停药, 必须长期规则治疗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在服药期间, 还应经常测量血压, 以防血压下降得过低。

2 高血压病的饮食调整

要限制主食量, 以达到减肥防胖的目的。

蛋白质需要量若同时伴有肾功能不全就不能吃那么多, 要适当减量。

脂肪: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如蛋黄、猪油、猪肝、猪脑等, 脂肪种类以吃豆油、芝麻油、花生油等植物油较好, 大约每天40~50g就够了。

食盐每天不超过5g。若耳呜、眩晕、浮肿、心衰时, 每天吃的食盐则要<2g, 不宜吃咸食、腌食, 可吃干磨菇、冬菇、紫菜、土豆、白菜、油菜、榨菜等, 因为这些食物巾含有利尿的钾盐。

多吃下列食物: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 以及维牛素C、如芹菜、白菜、桔子、西红柿等, 降低血压和血脂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香菇、大蒜, 含碘较多的海带、海蜇等海产食物, 有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作用。

3 高血压病的常见并发症护理

3.1 高血压性心脏病

轻度心衰时, 患者需适当休息, 饮食和用药同高血压和患者护理。恢复后可照常工作。较重心衰时, 患者应卧床休息, 低盐饮食, 每日盐量不超过2g, 饮食应少量多餐, 选用营养丰富及易消化食品, 并在医生指导下服强心利尿剂补充钾等, 经治疗好转后, 可参加一般轻体力工作。

3.2 脑出血 (中风)

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 由于血压突然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组织表现血压明显升高、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失语和意识障碍等等。

护理方法:发生中风时让患者平卧床上, 不要用枕头并须保持安静, 在急送医院时, 一定要让专业人士护送, 以免发生意外。脑出血患者常会留下偏瘫后遗症, 一般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 可配合进行针灸和按摩冶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3.3 脑血栓形成

高血压病入的脑血管除了破裂引起脑出血外, 还可因堵塞引起脑血栓形成, 造成与脑出血相似的后遗症, 如半身瘫痪和失语等, 急性发作期应住院治疗, 恢复期处理同脑出血。

3.4 高血压肾病

一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要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运动锻炼, 这样可使肌肉和周围的血管舒张, 有利于恢复大脑的疲劳, 防止血压升高。

合理安排生活, 要有足够的睡眠, 有利于血压的稳定。戒烟戒酒, 避免对中枢神经系统不良的刺激。年龄40岁以上的人, 吃东西要适度, 保持正常的体重, 肥胖者须控制饮食, 尽量使体重适当减轻, 应限制动物脂肪以及合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应选用少量优质蛋白。长期保持打太极拳、散步等。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及其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和饮食调理。方法 通过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护理、饮食调理,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改善了生活质量。结果 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及病死率。结论 减少了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降的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调理 第8篇

1 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是顾护脾胃之根本

小儿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所需营养物质全赖脾胃运化,所摄入的饮食物是否适宜,直接影响脾胃纳运功能。因此张景岳认为: 小儿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宜调。《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早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之说,明确提出在食物结构上,应以五谷( 碳水化合物) 为主,同时配以谷肉果蔬诸类,才能保证营养均衡。当然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对饮食有着特殊的要求,半岁以内应纯母乳喂养,若为人工喂养,则宜配方奶,若“独以谷食扶持,十中未保一二[1]125。调其饮食还要求适时添加辅食,宜在半岁以后,《小儿药证直诀·阎氏小儿方论》提出: “自半岁以后,宜煎陈米粉稀粥,取粥面而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稀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2]同时还应遵循“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欲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的古训,无论何种乳食,均需定时定量,勿令过饱,“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1]73。“适其寒温”则强调饮食物应寒温适中,四气兼备,五味相济,取中和之道,不可偏性。《灵枢·师传》云: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饮食有寒热平温凉之性,可调节脏腑阴阳,补益气血津精。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偏热偏寒之气不可专用。饮食在温度上也要适中,才有利于脾胃的运化。若食物过寒或过热,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偏盛偏衰。饮食五味亦不宜有所偏,以免损伤脾胃之气。对于助湿食物,亦当慎食,以免生湿困脾之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就指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金匮要略》也认为: “服食节其冷热……不遗形体有衰”。此外,针对小儿的特点,南宋陈文中在养子十法中提出“脾胃要温,肚要暖”,也强调食物不能过于寒凉,在生活起居方面,虽然小儿不能穿得过多,但须注意肚腹的保暖,因此民间还有给小儿穿戴肚兜的习俗,有其可取之处。

总之,通过调理饮食,适其寒温,才能保证小儿脾胃纳运正常,如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中所述“若脾胃全周,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表里冲和,一身康健……四时脾旺不受邪”[3]。

2 饮食不调,寒温不适,用药不当,脾胃乃伤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功能尚未健全,乳食不知自节,加之现今家长爱子心切,难免过度喂养,尤其高蛋白高脂食物占的比重过大,使其摄入超过了脾胃的承受能力及身体需要,脾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必致其运化功能受损,诚如《素问·痹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一方面机体失去五谷的的滋养,也必致亏虚。宋代娄居中还指出过饱并非只损伤脾胃,“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 或食不下而上涌吐,以耗灵源; 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颇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 溲便利滑而浊,耗源泉之浸润”[4]; 即过饱不仅导致吐泻、咳嗽,还可耗伤元气、津液。而添加辅食不当也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千金要方》就指出“儿早哺者,儿不胜谷气,令儿病,则多内耗……若不嗜食,勿强与,强与不消,复成疾病”[5]。

饮食的偏寒偏热、偏嗜也可损伤脾胃。脾喜燥恶湿,以升为用,得阳则运,宜食温暖之物; 胃喜润恶燥,以降为顺,得阴自安,宜食清淡之物。过食生冷寒凉( 如过早添加水果,过食冰棒冷饮等) 则伤脾阳,过食辛辣炙( 如巧克力、土豆片、煎炸之物) 则耗伤胃阴,肥甘厚味( 洋快餐等高脂高蛋白食物) 则易致脾胃积热; 坚硬腻滞之物则伤通降之力,碍脾之运化。饮食的寒温不调尤其对肺造成不良影响,“形寒饮冷则伤肺”,《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病诸候》曰“夫食热皆触动肺气,则热聚肺间,热气未歇而饮冷水,水入于肺,冷热相搏,气聚不宣,为冷所乘,故令发气”[6]。部分患儿咳嗽迁延不愈,就与饮食过寒过热不无关系。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药物反应敏捷,药入于口,脾胃受之。无病时自不必用药,现在一些家长为小孩祛火排毒,将“银花露”“冰菊茶”“七星茶”等凉茶当作保健品长期给小儿服用,也必致脾胃受损。如岭南儿科名家许尤佳教授就指出除了地域湿热外,“素有饮凉茶习俗”是形成当地小儿“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体质的一个重要因素[7]。在临床上,基于小儿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外感引起的肺系病证最为常见,加之外邪易化热化火,因此“清热”法在儿科应用普遍,但应“中病即止”,注意顾护脾胃,不可完全照搬“效不更方”之说。还有部分医生囿于病毒细菌皆为毒邪,将辨证原则抛在脑后,清热解毒大行其道。如此过用寒凉、苦凉,则直接伤脾败胃,尤其伤及脾阳,脾阳根于肾阳,脾阳伤则易损及肾阳,遗患无穷。因此万全在《幼科发挥·原病论》[8]4中就指出: “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并提出了“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的著名论点。

3 患病后尤当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不论是脾胃受损或是罹患其他疾病,调饮食,适寒温都是促进疾病向愈的重要环节。以饮食调理脾胃,应顺应脾胃之生理特性,脾为至阴之脏,脾损多虚寒,胃为阳明之腑,胃损多伤津而热,脾胃俱伤多有寒热错杂,故调之当“适其寒温”,使脾得调则运则升,胃得理则纳则降,运纳有常,病可愈矣。万全明确提出“节戒乳食,诚调理脾胃之大法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8]4。“节”即节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伤之轻者,损谷自愈”[8]105; “戒”则视其病证的寒热虚实,适当忌口,如热证应避免进食香燥肥甘,寒证自当忌生冷瓜果,虚证更不能急于食补。《幼幼集成》则提倡素食调理,“小儿病后,必不可妄用荤腥,待其脾胃已健,始可略以清汤,仍不得过用甘肥”。

此外还要注意所食之物不能与所服之药发生不良反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李东垣《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也认为“湿面、酒、大料物之类,助火而泻元气,生冷、硬物损阳气,皆当禁也”[10]9,他在《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指出“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10]6说明食物还应与药物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如仲景在外感病须发汗解表时,特别强调服药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使谷气充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以起到鼓舞卫阳,解肌祛邪,辅助药力,解表祛邪的重要作用; 并在大寒之白虎汤中加入粳米,也有生津退热,和中养胃之意。温病学家王孟英更将西瓜誉为“天然白虎汤”,用于胃燥津枯的阳明大热证。总之,医者不仅在遣方组药时要兼顾脾胃,还应向家长交待饮食宜忌,通过合理饮食时刻顾护脾胃,发挥祛病作用。

上一篇:公推直选下一篇:支持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