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创造价值范文

2024-05-14

思维创造价值范文(精选11篇)

思维创造价值 第1篇

一、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于独特

牛顿看到树上的苹果落到地上, 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伟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其独特之处。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这道分数应用题该如何分析?

师:分析得完全正确, 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教学至此, 似乎可以告一段落。美国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可以同桌交流。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教师期待的眼神也许正是学生成功的动力所在。)

生4:老师, 我想把第三季度用煤量看作1份, 则全年用煤量就是4份。用份数来解答, 可以吗?

“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学记》认为善待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师:当然可以, 说说你的想法。

生5:我也把第三季度用煤量看作1份, 则全年用煤量就是4份。 (450+400) 吨对应的是 (1+4) 份, 先用 (450+400) ÷ (1+4) 求出每份的吨数, 再用 (450+400) ÷ (1+4) ×4=680 (吨) 求出全年的用煤量。

我不由得为生4、生5灵活的解题思路所折服。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氛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数学潜能, 学生创造性的火花迸发足以让我们见证学生惊人的创造能力。

波利亚曾说:“创造发现是一种心灵的电火花, 其作用机制迄今无人能够阐明。”独特的解题思路会出乎你的意料, 带给你惊喜, 因此教师应小心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 放飞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为学生营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二、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于变化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德琇教授曾说:“求异思维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模仿、不抄袭、不与人雷同, 努力做出独特的成果, 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俗的说, 就是培养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案例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 (0除外) 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师:通过这个计算法则, 你会想到什么?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的。”《基础教育训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数学的能力。)

生1:如果把“除以”改成“除”呢?

师:你想得真好!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应学会多思考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生2:甲数除乙数等于乙数乘甲数的倒数。

师:其他同学有疑问吗?互相讨论一下。

生3:我认为甲数应强调0除外, 因为甲数是除数。

师:你分析得真好,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缜密、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探索与创造是数学的生命线。”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数学问题的习惯, 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变化中体现思维的更新与发展。

三、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于超越

案例3有一块长48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铁皮, 将其做成一个高为6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盒, 有几种裁剪法?容积分别是多少?

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教师的工作首先应当是创造性的, 因为他所面对的是拥有取之不竭的潜在资源,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个性。”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应用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这种创造性的数学情境。

师:请同学们放开思路, 认真地思考。

生1:我想可以在长方形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见图1) , 焊接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是: (48-6×2) × (24-6×2) ×6=2592cm3。

师:分析得完全正确。这是一种常规的解法。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其他解法。

生2:我觉得生1的解法存在浪费原材料的情况, 如果从左边剪下两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接在右边 (见图2) , 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原材料, 焊接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是: (48-6) × (24-6×2) ×6=3024cm3。

师:你们的想法真有创意, 请同学们讨论如此充分利用了原材料焊接成的无盖长方体容积是不是一定最大?大家放飞想象, 不要囿于常规解法。

生3:我想从左边剪下两个长24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分别焊接在上下边 (见图3) , 焊接成的无盖长方体容积是:24×24×6=3456cm3。

刹那间, 我不由得忆起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的一句话:“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 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长期积累的数学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瞬间得以迸发, 突破学生常规的思维, 超越学生自我的束缚, 放开想象的思绪, 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发生质的飞跃。我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我深知这种无言的鼓励将是学生最大的精神动力所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 每个人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学生和自己的同伴彼此之间进行的合作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取之不尽的源流, 现在的学校和课堂如果不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来组织教学, 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了” (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师资培训教材《面向每个人的学校》) 。在教学中, 教师应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合作讨论的机会,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 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能力, 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氛围, 我想, 用“教师的沉稳, 学生的灵动”来形容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迸发的富有创意的教学再合适不过了。

德国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教授在《创造力》一书中说:“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 每个人均具有创造能力,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这种创造性、建设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这种发展想象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常受到压抑、束缚和埋没。我们主张从小对儿童实行创造性教育。为此, 家长、教师和教育家应当知道采取哪些措施和避免哪些失误。”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情境, 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给学生一些讨论合作的机会,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摘要:创造性思维通俗地讲就是能够打破常规产生从来没有过的想法。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于独特, 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小心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于变化, 教师应培养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于超越, 长期积累的数学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瞬间得以迸发。教师应努力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情境, 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索、讨论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价值,数学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海青.小议质疑与创新[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1 (4) :15-16.

[3]谈祥柏.数学情结[J].小学数学教师, 2001 (5) :73-77.

[4]张德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怎样激发创造思维 第2篇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只应当充当主持人的角色。看过中央电视台“实说实说”节目的人对主持人崔永元都有深刻的印象。他所组织的每期节目都有一个明确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他总是竭力引导、调动各位嘉宾和现场观众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则不失时机地营造轻松的氛围,巧妙地启发思维,适时地引导话题方向,准确地总结每个人的发言,最后归纳出话题的主旨。这种节目主持人的艺术,很值得语文教师借鉴和学习。我们不妨也做“节目主持人”,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话题,点拨疑难,激励学生畅所欲言,予以恰当的肯定和准确的概括,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靠拢,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参与意识得到激励和发挥,其创造欲望才能呼之欲出。而要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关鍵就在于教师如何启发和点拨学生。当代语文教育家蔡澄清先生提倡“点拨教学法”,其核心就在于着眼于“导”,注重“点”与“拨”,最终达到废“导”,即让学生学会自我点拨而无需引导的目的。点拨教学法实际上也就是启发式教学,即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的创新教育是大有裨益的。不管教学方法有何不同,都必须把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落脚点。教无定法,教亦有法的涵义即在此处。

一堂好课是由若干个有价值的问题组成的。一切语文活动都是语言活动,而语言活动的本质是思维。因此,必须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足见“问”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问”是一门很值得探讨的艺术,它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活动,就教师而言,“问”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凡是有创新设计的好课,都注意在授课前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问题,既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又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本人执教的优质课《项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在引导学生熟悉小说情节之后,我提出问题:“哪些句子或段落能刻画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学生踊跃发言,我一一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再提出问题:“玛蒂尔德是一个坏女人吗?”这个具有争鸣性的问题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神情为之一振,展开了热烈的辩论,发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问:“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赝品之后会怎样呢?”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他们设想的结果精彩纷呈,赢得了满堂掌声。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就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教师的教路,极富创造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效果之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就学生而言,学生的“问”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对于学生的“问”,不管问的角度和深度是否与教学一致,教师都要加以重视,给予令人信服的答复,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潜在的创造思维,使之学会提问,逐渐做到善于提问,最终达到自我发问、自我解决疑问的最高境界。古今中外,凡学有所成者,无不是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人。因此,培养主体发挥能动作用也就是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我在执教《雷雨》时,在介绍剧情和分析戏剧语言展示了人物哪些性格之后,准备分析主题思想,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周朴园到底是不是真的怀念鲁侍萍?他们之间有真正的爱情吗?”这个问题就很有创造性,我表扬了他勇于发问的行为,并没有立即答复他,而是让大家一起讨论,结果学生观点针锋相对,难分轩轾。我仍没有轻易否定或肯定,而是引导学生来分析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通过比较,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比较成熟的思想,教师千万不可等闲视之。爱迪生小时候净爱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当时谁会想到这个令人厌烦的小家伙会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呢?

《学会生存》一书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句话指出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是要有创造性。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投身于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大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注重思维训练,塑造主体思考的心灵,为国家培养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创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3篇

心理学认为,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 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景,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终于解, 问题又源于情景.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途径, 产生新的动机和灵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催生有效教学.

1.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实际, 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 使数学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从生活中寻找情景设置.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除了结合手工拉面、对折报纸等实例, 还可用所学知识来揭露传销理念中的欺骗性.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学生的校内外的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只要从实际出发,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 数学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 创新思维之花也常常会得到绽放.

2.设计数学实验创设情景

数学实验能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能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和应用意识, 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 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建构过程,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用40 cm长的绳子圈, “绷”出不同的长方形 (如图1) , 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数学实验:

实验1:可绷出怎样的长方形? (无数个, 周长都是40 cm)

实验2:如果设宽是x cm, 长是y cm, 可得出什么? (关系式x+y=20, 生成“二元一次方程”)

实验3:继续“绷绷量量”, x=? y=? (得“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有无数个)

实验4:增加条件, 长比宽大10 cm, 又将怎么样? (导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并探究它的解的情况)

在数学实验的情景下,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生动演绎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变式练习,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聚合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变式训练等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发挥其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利用一题多变, 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 发散性思维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变式演练是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形式, 教师鼓励每名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或自编自练, 可以拓宽思路, 产生互动, 激发灵感, 提高创造性.

2.利用多题归一, 培养聚合性思维

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把众多的信息或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 最终得到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多题归一, 培养学生聚合性思维.例如, 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笔者利用以下几种情景:日出;笔与硬币移动;同桌两人, 一人两手虎口围成圆圈状, 另一人执笔在圆面上由远至近移动;单人桌, 一手食指与拇指围成圆, 另一手将笔移动 (老师同时演示) .学生很快由此创造生成直线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

三、重组教材, 引导想象的再造性、创造性

创造离不开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笔者利用重组教材等素材的方法, 来落实想象力培养的两个方面: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以及拓宽知识面.

可见, 重组教材, 就是要以教学目标为先导, 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为背景, 选取最能体现本质、最具可接受性的素材, 建立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便捷的教学体系.

四、关注意外, 发展教学的评价性、创造力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 随时也会引发一些“意外事故”:学生的回答、发问、解法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行为令教师尴尬等.教师要关注课堂意外, 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 推进数学的创造力和教学评价科学性.例如, 如图2, 你能画出一条直线, 把该图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吗?经过学生探究交流, 很快得出了图3的三种方案, 大家觉得问题解决很圆满.

但“意外”发生了.学生1突发奇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符合题意的直线只有三条吗?学生2灵机一动:如图4, 把直线a绕线段AB的中点O旋转, 使直线a仍与上下边相交 (且在图形内) , 由△AOC≌△BOD, 知CD仍然平分图形的面积.这样, 满足条件的直线有了无数条, 学生的表现真是出乎教师的意料!问题有了完美的结局.然而, 课堂上又出现了学生3的意外:他是将符合条件的直线画在同一张图形上的, 发现这些直线可能相交于同一点O, 但不敢肯定.学生4更兴奋了, 说这是对的, 他曾阅读过“简单图形的重心”的材料, 点O就是这个物体的重心, 可以用“悬线法”确定, 这样, 经过点O的所有直线把该图形分成两部分时, 都能将面积平分.

思维创造价值 第4篇

坑口小学 郭敏飞

今天,我们以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迎面扑涌而来的是知识经济的澎湃大潮。面对知识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不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就取决于能不能抓好教育,取决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没有创新精神。《决定》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就是创造性的评价。

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目标的顺序是:第一,态度和能力;第二,实用技能;第三,知识。那么在我们教学的平台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呢?

一、造一个自由、安全、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人文环境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首要条件

学期初听六年级一节语文课,在教室里,教师在不停地引导,激发学生能开口讲,结果学生只是在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在看老师在台上如热窝上的蚂蚁。学生如同局外人一样,并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会提出质疑,他们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到底我们的学生缺了什么,变得呆如木鸡。我们的教育怎样了?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但主人却不拥有自由。我们的学校中讲究的是规范、有序。这种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统一步调,渐渐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经过多年的规范教育的培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听从老师,牢记课本,考试要符合标准答案,思维不敢越池半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顺从听话与创造力有负相关。而中国的传统观念 却把惧怕老师看成是学生应有的行为。顺从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要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人文环境。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创造的安全感。只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不必考虑迎合教师,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创造的动机才会得到增强、创造的潜能和睿智才会得到发挥。

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 “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相似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其次,创造性或创造力是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创”,如果我们事先以把“创”扼杀在摇篮中,哪有“造”呢?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第一步就是提问。在教学中老师要确立: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允许并鼓励学生提问,一个爱提问的孩子,一定是个积极学习的孩子,学习积极性是学好各门功课地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有很多:一、创设情景法,如《狼和小羊》在板贴凶恶的大灰狼问:“这是什么?”再板贴温柔的小羊问:“这是什么?”在这两幅图之间写上一个“和”字,问:“看黑板,你们有什么疑问?”这时学生就会有很多疑问。二、抓课题质疑,如让学生读课题,想想读了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三、抓重点词语进行质疑,如《画鸡蛋》围绕“不耐烦”进行质疑。四、抓在故事结果进行质疑,延续故事,如《我要的是葫芦》。

二、放飞学生的想象,允许学生持有和老师不同的意见,不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想象是创造思维教学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应该放飞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应禁锢他们的思想,不用僵硬的标准答案套住学生活跃的思维。要能创,首先必须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要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有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然而,儿童的幻想世界又是想象力的发源地和摇篮。因此,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的创新,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同时,孩子的实践能力有限,如果一味地强调“造”的要件,就会抑制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有意识的、大力表扬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的内容,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构思新颖一点,语言清新一点,文风活泼一点。如命题作文--《春》班里一部分学生都是写景,一部分学生写事;其中一学生从春入手,写到春兰空调,还说自己家以前生活怎样不好,后来爸爸工资提高,一家人买了台春兰空调,一台不够还买两台。从中反映改革的春风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这样大力提倡学生有新见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以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总是高高在上,应和学生一起玩乐和探索,用正确的人格去影响学生。老师要指出学生的错误,也允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或者持与老师不同的观点。老师应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孩子五花百门、天真而又正确的想法,如果让孩子察言观色去寻求所需要的答案,努力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老师一致,关注老师的态度和喜好,这样就使孩子丧失自我,放弃自己的思考,被动地、机械地学习。如《小小的船》,在课堂上潇洒地一挥,一轮弯月跃然上了黑板。问学生:“你们看这是什么?”他们齐刷刷地说:“月亮。”,再追问:“小朋友,你们看着个月亮像什么呢?”,如果老师只想学生答出课文的答案--小小的.船,而这时学生又偏偏不答出这个答案,这时老师必定给“脸色”学生看,引导他们答出老是心中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就会苍白无力,枯燥无味。所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胡言乱语”。

三、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和别人分享成果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深化

加德纳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语言智力, 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人际智力, 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 空间或视觉智力, 逻辑或数学智力, 音乐智力这七种智力,只是每种智力的发挥程度不同或彼此间组合方式不同而已,正因为以上差别导致个体差异。目前,人们仅从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和品行等方面,片面对学生下“差生”定义,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它并不能代表人的全部,社会不仅需要作家、数学家、科学家,也同样需要音乐家、运动员、画家、建筑师、摄影师、工人、农民和服务员,社会岗位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职责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传统的考试只重视语言能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的考察,但在某种程度上,禁止学生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个人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体验成功感的途径。有时候,学生能够掌握概念,但无法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充分运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才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否则,这些知识就得不到认可和奖励。目前而言,有些学生的这些能力还没有发展得很好,克服个人在单一能力形式中的不足,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耐性,而个体在其他能力方面获得成功,可以增强他的学习动机。当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觉最满意的方式,用发展得最好的能力方式来表现他所学的知识的时候,他的能力将获得提高。如《秋天里》创设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用各种各样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唱歌的同学,把创编的歌曲唱给大家听;喜欢画画的同学,把秋天画成一幅画,展示给大家看;表达流畅的同学把你找到的秋天说给大家听。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目的

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的成长连续性,还要有外在的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学校是孩子的社会,学校生活是孩子的社会生活,在学校里我们要利用所有的条件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与人共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在独立进行,而是要联系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我们可以根据语文的特点开展多种活动,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学习独立思考。

在语文教学上有许多方法可以培养学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语文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春蚕》中学生对蚕的一生有很多疑问,老师就鼓励学生利用自然课,向自然老师多了解春蚕,也鼓励学生饲养蚕观察蚕的成长过程,从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就不光只是在课堂上受到教育,而且在生活实践受到启发教育。二把冗长的课文分析,改变成指导学生把课文变成表演课本剧。如《惊弓之鸟》把繁琐的课文分析改成辩论的课堂。如《画杨桃》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对杨桃写生,然后运用课文的语句对同学或自己的图画进行评价。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有趣地复述课文。如《太阳》让学生扮演小科学家,介绍太阳。又如《鲸》让学生扮演导游介绍鲸的特点。这样不但了解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中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布置一些特色作业,拓展思维,提高对作业的兴趣。如学完《三棵银杏树》后,把银杏树的花、果、枝用图画表现出来或对银杏树作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又如学了《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一旅游公司招揽生意的旅游海报。

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从低年级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性,不断完善个性,使我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

音乐:创造思维热身操 第5篇

写下《音乐:舒展头脑和身心》这个题目,我都觉得怪怪的。词语再简单不过,不同的是思维方式。中国人很少这么表达。中国人常常这么说:“我的孩子学琴,9级。”“我的孩子进了中央音乐学院。”“我的孩子得了某某比赛第一名。”他们很少这样说——“我为你骄傲!”

在高桥眼中,父母带孩子学琴的最大误区就是急功近利。这个急功近利表现在:要么当钢琴家,要么作为特长加分。一般来说,这是父母和社会用来评价孩子学琴好不好的标准。很少有父母的目的是让孩子的生活因为音乐而快乐。

在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亚洲区赛场中,最让高桥感慨的是,每一个中国孩子弹完,在场的别国父母都使劲鼓掌,比给自己宝宝鼓掌还热烈,说“太完美了”!中国父母则含蓄得多,鼓掌也是礼节性的。到宣布名次的时刻,许多国外妈妈都激动不已,不管名次很低或是否有名次,她们都紧紧拥抱自己的孩子:“你太出色了!我为你骄傲! ”和中国人相比,老外仿佛是另外一种物质,沸点太低了。

学音乐不等于当演奏家

在中国,学习钢琴的目的性很单一,因为学出来后只有演奏一条路。高桥说日本不一样,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比中国普及得多,去学校、去音乐出版社、去图书馆……不胜枚举,职业细化,良性循环。甚至在旅游中就处处看出来需要音乐人才。比如成田市每年有两次大型文化节,需要聘请“音乐师”为魔术等节目完成配乐;农场“水果节”上,要为某个品牌的水果写主题音乐,像广告一样固定出现。许多城市都有各种主题的游行,时间地点主题提前在媒体上预告,到时警车开道,后面就是装饰的车队,每辆车播放不同的音乐,音乐品种和风格非常丰富,有非常古老的日本民间音乐,许多是原创的。

我问高桥:“你为什么不当演奏家?”她很奇怪:“我是学教育的呀。”“为什么不选择演奏专业?”她说:“我喜欢教人们弹钢琴。演奏家只能尝试一种风格,还要把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而我可以和学生一起尝试无数种风格。我适合当老师。”

科学思维里,永远存在音乐元素

由美国科学家们组成的教育研究与发展专门小组提出如下看法:科学成就的高低与个体人类经验的广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爱因斯坦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说:“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音乐元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由此,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在美国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1988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受国会委托,对美国艺术教育进行调研,指出三大问题:1.艺术尚未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处于边缘地位;2.学校艺术教育内容狭隘,偏于艺术制作和表演,极少包容历史、批判评价和审美的内容;3。艺术教育缺少一套指导全美学生应知。应会的共识性国家标准。于是,1994年美国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艺术被法定为与其他核心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并列的“核心学科”之一。同时规定,艺术学科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

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且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且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创造活动等课程。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最热衷于探索内心的世界与真实的外在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在大人看上去很荒唐的《哈利·波特》会使全世界的孩子们疯狂的原因。如果能让他们在想象世界中学习,他们会在创造的氛围中长大,把欢乐与创造力一起带到成人世界中来。

第十四章创造过程与创造性思维 第6篇

第一节创造过程与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思维心理、思维方法的系统综合。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创新的主导性因素,是思维最有价值的高级思维。

一、思维的本质

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创造性思维不是与某一种思维形式并行的思维形式,而是指有灵感思维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具有开拓创新特点的思维。对于只有常规性思维的人来说,可能一生也较少创造。这种常规性思维,从思维心理和思维过程的本质看,一般不产生新的质;从思维结果看,乃是人们正常思维的再现和重复;从思维形式看,一般没有灵感、直觉、想象、幻想之类的非逻辑思维现象参与。创造性思维则不然,无论是个体性创造,还是群体性创造以及社会性创造,其结果都是以一种具有真理化和价值性的新假说、新事实、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成果呈现于人们面前。思维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当然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心理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自然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像兴趣、情绪、意志、性格、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伴随思维过程的始终。而创造性思维又与一般性思维有所不同,虽然它们都属于思维这一心理学范畴,但创造性思维同一般性思维确有某种“质”的差异。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者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首先获得强烈的、明快的、和谐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信息,按最优化的科学思路,灵活地借助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的因素,以渐进式和突变式两种方式,实现重新组合、匹配、脱颖和升华,从而达到科学创造的成功。创造性思维既不可称之为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又不可能称它是某一种或某两种思维形式并用的结果,而是各种思维形式、思维心理、思维方式和方法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曾将人有意识的、可控制的思维分为四种形式,即排除抽象(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和社会思维。并认为“虽然划分为四种思维,但实际上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是三种以上先后交错在起作用。比如人的创造思维过程就绝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总要有点形象(直感)思维,甚至要有灵感(顿悟)思维。所以四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不是讲人的哪类具体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钱学森教授又十分强调灵感思维的作用,他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可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四种基本思维形式,对于哲学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来说,都是须臾不可离开的。有不同,也仅表现在同一系统中的层次和结构方式之异。综上所述,思维作为人脑机能的产物,既是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个系统工程,是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系统综合。

二、思维的特征

(1)整体性。就人类思维的一般性质来看,思维是整体性的思维,而思维这种整体性体现着人类大脑的本质特征。所谓思维的整体性,不是脑物质、思维对象、思维环境和各种思维形式机械地相加,也不是上述诸要素间的直线因果关系的反映,而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等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间相互交叉、映射、融合、网络的球体关系,最终的结果反映了思维大于各个要素简单相加之和。

(2)互补性。思维的互补性具有如下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人类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人类集体思维的成果。其二,是指思维形式间的互补关系。迄今为止,人们发现思维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社会思维。思维形式的互补性,说明这四种基本形式间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3)跃迁性。思维的跃迁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质变方式。思维诸因素的沟通、融合、同构等,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自然界中包含着否定之否定的因素,而实现“跃迁”恰恰表明四种基本思维形式相交于某一点,即思维经过一次“跃迁”,也叫“豁然贯通”,这是思维进行创造的一种高级机制。跃迁性,还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特征,它能说明人是否在创造。一般说来,跃迁性特征与创造性思维孕育在非自觉意识有关,非自觉意识蕴育创造的过程是不知不觉的,是未被意识到的,是一种“潜在状态”。可是,一经蕴育成熟,则犹如奔腾的江河,新思路、新思想、新见解等接踵而至,重大科学发现常常就始于这一“跃”。诗人的想象、作家的顿悟、军事家的奇谋、思想家的决策、科学家的直觉等等,都与这一“跃”相关。可见,跃迁是促成思维创造的一种高级机制。

(4)价值性。就一般而言,创造的标志在于新颖性,即前所未有。称“独创”也好,说“创新”也罢,其归根结底是看创造出来的新成果有无价值,即科学价值(真理价值)和社会价值(使用价值)。

凡能称得上创造性成果的均有一定价值,无价值的“创造”和无价值的思维,都不属思维创造的范畴。思维创造最后检验标准,就是以实践价值为尺度。

第二节创造过程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

创造离不开创造思维。一方面,在创造活动中,总要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是一种辩证思维的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创造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能以抽象思维为主(如科学理论研究),或者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文艺创作)。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离不开灵感或直觉的,是一种灵活的、机动的过程。

一、创造过程与形象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是从形成表象后开始的,经想象的加工而出形象,再以形象的感知、储存为基础,进行形象的识别、创造和描述,并始终带着情感的一种思维形式。文学艺术家的思维活动和科学家的思维活动是存在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文艺创作主要用形象思维,科学研究主要用抽象思维。这种区分当然不是绝对的,科学家有时也要用形象思维,文学艺术家有时也要用抽象界维。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也与形象思维有关。比如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C·T·R威尔逊发明显示高能粒子踪迹的云室的思维,他说:1894年9月,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的观察站度过了几个星期。太阳照射山顶上的云雾时呈现的奇妙光学现象,特别是太阳周围的彩环(日晕)以及山顶和人在云雾上的影子周围呈现的彩环(光轮),使他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想在实验室里模拟这些现象。1895年初,他为此目的做了一些实验。正是这些相似模拟试验,触发了他的思路,获得科学实验的完美结局。

二、创造过程与抽象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如哲学的思维,就属于抽象思维。前面已经说过,科学家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概念同“逻揖思维”的概念,一般认为,凡抽象思维都是合乎逻辑的,也许是很大的误解。抽象思维有合乎逻辑的,也有不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舍弃了事物的表象和具体,是以各种概念为基础,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或者推理的思维。如数学运算,属于抽象思维,思维的基础不是各种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阿拉伯数字,各种英文字母表示的常数、变数和各种符号。物理学、化学方面的各种公式、定理和计算,也是如此。因为科学的定理、定律表示的是普遍规律或一般性质,是事物内部的“共性”,只能用抽象概念来表示,是无法用形象思维在表象上描述得那样准确的。对于未知、未见的“理想”的东西,虽也可以有形象的幻想,但毕竟是比较模糊的;但是,科学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比,抽象思维主要是以已知了解未见的事物,或无法直接检验度量的事物。

第三节创造过程与灵感思维形式

在艺术和科学的创造活动中,灵感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古今中外很多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实践都证明灵感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一直未得到科学的解释。

一、灵感内涵

灵感是什么呢?在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伊安篇》中专门谈论了诗的灵感问题。他认为诗人的灵感是“神授”的。柏拉图否定了诗人的感情是由社会生活所激发的,否定了诗人刻苦学习和不断磨炼艺术技巧的必要性,否定了灵感是大脑的一种思维功能,仅仅归结于神灵的赐予,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康德则认为“美的艺术必然要作为天才的艺术来考察”“天才就是那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灵感之所以长期以来被披上神秘的外衣,得不到恰当的、科学的解释,这是与思维科学尚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分不开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文(载《自然杂志》1981年第1期)中说:“逻辑学、形象思维学和灵感学作为基础科学,作为思维学,也只有逻辑学部分比较成熟,其他两部分还有待于创立。”他认为,灵感是人的思维形式的一种,也就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的高潮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

二、灵感在创造过程中起突破性作用

钱学森教授认为灵感是人的一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其一定的规律,这就促使我们冷静地深入思考、研究灵感问题了。灵感作为一种突发性的思维形式,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一般有如下三个特征。

(1)创造性,有了灵感的思维,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没有灵感的思维,只能因循守旧,局限在固有的框框之中。

(2)瞬息性、灵感存在的时间极短,在创造过程中灵感出现往往在一闪念之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属于既有的显态序列意识活动,总是长时间进行的,可以连续进行几天,几个月甚至若干年。

(3)突发性、灵感的出现往往是事先未曾预料的。艺术家或科学家,常常在睡梦中、吃饭时,或在马车上、旅途中。或受外界事物的感触,突然产生灵感,这在创造过程中经常见到。

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灵感的产生固然要有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做基础,但是灵感并不能按照主观的意志,说产生就产生,因为灵感的产生有其偶然性和突发性,像水中的游鱼,花前的飞蝶,故一旦出现时,就要随时捕捉住,否则就会瞬息即逝,远遁高飞,难以追寻。由于灵感思维形式这些特点,就使得创造过程丰富多彩,千奇百怪。除以上三种思维形式与创造性思维相关外,还有一种思维形式也与创造有关,这种思维形式就叫社会(集体)思维形式。这种社会思维形式的核心是集体思维。

浅谈由思维定式到创造思维的策略 第7篇

如何让学生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跳出思维定势, 创造性地教学。教学中, 一个习题、一个命题、一个定理的讲解, 都需要教师打破“陈式套子”, 多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一旦教师抛弃固定观念, 大胆引导学生发扬质疑和否定精神, 集中注意力, 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感, 学生也自然会进入创造思维,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以发展。

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 提出新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思维始于问题, 一个问题的提出, 都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问题提出后, 要引导学生思考, 要把学生带到一个急迫追求结论的情境状态中。此时给学生创造一个“柳暗花明”的意境, 即创造思维空间,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启发散思维、创造思维, 去探究问题, 让学生扮演好解决问题的角色, 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形成创造思维。比如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教师就可尝试抛开思维定势, 进行多向性、创造性思维。讲这个定理时, 教师不要急于板书出中位线定理, 而要求学生画出一个等边三角形, 并作出其中一条中位线, 如图 (一) , 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三角形在添加一条中位线后, 图形的变化和各线段间的关系。学生会发现原等边三角形已变成等边△ABC、等边△ADE、四边形DBCE三个多边形。而由, 以及∠A=60°, 学生马上会意识到△ADE也是等边三角形。由∠ADE=60°=∠B, 可知DE//BC, 从而判断四边形DBCE是等腰梯形。这时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发现而产生的猎奇兴趣, 而应及时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中位线的问题上, 在学生知道了DE//BC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比较等边△ADE与等边△ABC的边, 展开联想, 进而产生的猜想, 当学生头脑中出现了:的结论时, 教师提出:等边三角形的任意一条中位线是否都有同样的性质?教师这时会看到一双双兴奋的眼睛,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 这时, 他们的思维积极性非常高, 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 把他们的“发现”加以概括、订证, 最后得出结论:在等边三角形中, 任何一条中位线都平行于第三边, 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后, 指出这是在等边三角形这一非常特殊的图形中得到的规律, 它是否具有一般性呢?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否具有这样的性质呢?一般的三角形呢?教师有意识地作出图 (二) 、图 (三) , 让学生进行探索, 学生跃跃欲试。通过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会产生多种证法, 并体会到,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解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就充分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已慢慢开始培养了。

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 教学方式不转变, 素质教育就流于形式。因此, 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这个“平台”和“支撑点”, 保持开放的心态, 突破固有模式, 跳出思维定势, 沿着多方向探寻方法、途径, 从多角度向目标方向聚合, 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 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展开的, 这一点体现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通过利用教材的内在功能,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对教学价值的评价的认识, 从而变思维定势为多向性、创造性思维。

改变定势思维创造灵动课堂 第8篇

在一次省级体育教师培训活动中,主讲人以实践体验开场,请出自愿参与的教师按体育教学的特点将所有学员分成五个小组。其中,有两位教师组织学员1~5报数后,分别以“1”数为排头,其余学员按号码顺序分别以不同的形式插入其后形成五个队进行了较复杂的、较长时间的分组。当主讲人问还有没有更简单、快捷的分法的时候,台下一片寂静。

其实,先1~5报数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在课中分组进行练习时,为了分组而消耗掉较长时间是不可取的。上例中,按所报的五个数字顺序进行分组是否更简单、更快捷呢?假如我们采用“喊数抱团”游戏,直接喊“5”或喊“2+3”,效果会怎样?为什么短时间内几乎没有人能想到这样快速地进行分组呢?显然,我们的思维有了定势。

前滚翻是体育教学中常见的水平一教材,自从全国知名体育特级教师王仲生老师用让学生“低头从胯下看天”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前滚翻练习中的低头之后,这种方法就广泛地在前滚翻教学中应用,且多年屡见不鲜,屡试不爽。

低头从胯下为了看到天而尽量使头部前屈至最佳位置,继而造成“无意”的前滚翻,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固然可以借鉴、模仿,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动作技能,提高练习效果,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否同一个动作就没有更好的练习方法呢?看腰后中间悬挂的彩带是不是也可以呢?

由此可见,定势思维存在于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之中,阻碍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虽然,这种业务素质与老师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及知识与技能基础有着重要的联系,需要大家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摸索。但是,如果各级各类组织的培训活动能结合老师们的教学实践,对之进行拓展性思维的培训,提高老师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素养,让老师们内外兼修,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激发创造思维,焕发课堂活力 第9篇

一、激发认识兴趣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呢?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别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比如,在教《儿童的面部表情》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请几位善于表演的学生分别演示喜、怒、哀、哭、愁,其他学生均被他们逗人的脸部表情逗得开怀大笑,这时,我从启发学生作画入手,很快在黑板上画一个哈哈大笑的卡通人脑袋,学生兴趣盎然,我趁机问:“谁想上来学老师的样,也试画一个不同表情的卡通头像。”我话音刚落,十几双手就“唰”地举起,都想跃跃欲试。不一会儿,表情各异的卡通头像就“聚集”在黑板上,而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物表情,我还特地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准备了五杯分别带有酸、甜、苦、辣、咸的水,请五位学生上来品尝,并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出他们属于哪一种表情,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于是我让学生直接用水彩笔画出其认为最有趣的两位学生的表情。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投入作画,神态各异、表情有趣的儿童头像就纷纷跃然在纸上,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欢乐地获得知识的场所。为了使他们有新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某一知识产生一种亟待解决的心情。

二、诱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举创作画“想象中的机器人”为例:我巧妙设疑,先让学生以猜谜语导入课题,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申到参观机器人展览上。我提问:这些机器人都有什么作用?就此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学生渴望得到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围绕这个“悬念”讨论,各自发表不同见解,如机器人能上天,能下海,机器人能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能做环保工作,能干家务活,能当警察,能招待客人,等等。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机器人为什么这么能干?”学生思考片刻,抢着回答:“我国科学家以他们渊博的知识,设计了电脑软件,装在机器人身上,让它们干什么它们就会干什么。”我接着告诉学生:“科学家发明机器人,目的是让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复杂、危险、困难的工作,让我们挤出宝贵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科学家、美术设计师,想象出自己心中精明能干的机器人。”当我展示几个外形不同的机器人玩具,演示其从事的工作(环境、背景)后,学生便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出现了如宇宙机器人、理发机器人、餐厅机器人、环保机器人、潜水员机器人、消防机器人、警察机器人、家务机器人、庄园管理机器人等一连串的大胆构思。经过两课时的创作,几十张异乎寻常的画面便展现在大家眼前。特别是其中三幅作品:《理发师机器人》、《庄园机器人》、《我的机器人朋友》,构思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三、鼓励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就要打破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探索。引导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如教学低年级《我心中的太阳》这一课时,我先自编故事,以《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太阳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学生个个听得很投入。这时,我发动学生自己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童趣,这样便在不知不觉中把小朋友的思路带入太阳王国,使其不断遐想。而作画时,学生们落笔大胆、线条幼稚,把外形奇特的十几个“太阳”“邀请”到黑板上。从观赏讲评中,大家都争着发言,特别是几个外形、色彩最漂亮的太阳启发了一些小朋友的创作思维,他们完全打破以往“太阳就是圆的”这个概念,从形象上发展、添加,创造出新的形象和背景,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使思维往纵向、横向同时发散。

四、克服学习障碍

要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教师在创造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正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而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教师更要耐心地帮助他们,甚至替他们动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他们,使其有勇气画下去。有的学生可用鼓励的语言,例如“你作画方法对的,略注意某一点就更好”、“很好,就这样画下去”、“构图不错”等,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还要注意经常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刺激、新观点,以克服思维定势。创造思维练习可以小题大作,一题多作。如教学《美丽的鱼》一课时,我首先从欣赏色彩美、形式美开始,分析讲解手法各异的泥塑、染纸、剪纸、拓印、纸版画、线贴、树叶拼贴、布贴、喷画、吹画、蜡笔刮画、对印画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工具材料,运用迁移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种,大胆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让学生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气质,开发创造潜能,不断创造新的作品。这样,学习障碍便在一幅幅永不满足、永远创新和变化中得以消除。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思维 第10篇

在教学中,为实现激发兴趣的目的,必须全面抓好教学的审美化,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兴趣横生的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学活动多彩多姿,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把教和学融入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使师生一起参加教学活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要创造一个热烈、轻松而有秩序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处于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此时,教学语言要清晰、准确、形象生动、简洁幽默、含蓄平缓、有节奏感、富于感染力。

4.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要对教学进度做精心安排,使教学节奏疏密相间、张弛结合,且精心的板书设计亦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5. 教态对于整堂课师生互进共学有相辅相承的作用。教师亲切诚恳、热情耐心、机敏祥和,会给学生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在一种欢快的状态下,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此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应运而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干巴巴的知识灌输,只能遏制学生的认识兴趣,扼杀学生的求知欲,从根本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积极活跃地学习新知识,有探求的愿望,有轻松的氛围,有欢欣的情志,有满足的心理,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无穷,而无逆反心理和负重之忧。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这样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比较容易了。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活创造思维,发挥其潜能。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想方设法地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寻找某一问题的答案,让他们进入自己自由的思考境地。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首先,通过强化训练,培养有独创精神的人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理解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起智慧,进行发现和创造。其次,引导自学,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使其永不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产生不竭的动力。第三,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尤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发现和发掘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也是对创造思维的一种拓展。

创新教学课堂 启迪创造思维 第11篇

一、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思维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20世纪初,爱因斯坦对整个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定律”产生怀疑,并为之不懈地苦苦思索10年,终于在他大约26岁时,创造了划时代意义的狭义相对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先生语)可见,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品质。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好问、好说、敢说、敢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找老师的“岔”,与老师“唱对台戏”。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隐含的疑问,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甚至可与学生一起设疑,逐步解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如在教《曹冲称象》一课后,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提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我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并鼓励学生:“谁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谁就是今天的小博士。”同学们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答案也异彩纷呈。这样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二、放飞思维灵性,点燃创新火花

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上,有人问校长,哈佛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最值得哈佛自豪的,不是培养3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就是哈佛人的成功之道!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是否也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记取呢?

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中,为了与孩子们一同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我“巧妙”地运用了彩色粉笔设计板书。之后,我把“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一个学生说:“春雨是黑色的,因为春雨落在红玫瑰上,红玫瑰就开了。”一个小女孩说:“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雨一下,田里的秧苗绿了,山上也一片翠绿。”另一个小女孩说:“春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一个高个子男孩兴奋地指着书本说:“春雨是白色,书上的插图是这样画的。”……孩子们个性化的创见真令我惊讶!可万万没想到,还有更叫人惊喜的发言。

一位卷发的男孩高举小手;激动不已地说:“老师,我认为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和同学们说的都比较片面。因为只要春雨一下,大地就变得五彩缤纷,有红的花,绿的草,黑的玫瑰……所以应该说春雨是五颜六色才对。”话音刚落班里就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随即,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指着黑板说:“老师,我要给您提个建议。春雨是五颜六色的,您黑板上的春雨二字不能用白色粉笔写,应该用五颜六色的笔来写的。”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我笑了,真心地向孩子们表示感谢。我立即擦掉“春雨”二字,用各种颜色的粉笔一笔一笔地凑出了“春雨”二字。这样的课堂充满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飞扬着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它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充溢着无穷的魅力。

三、引导大胆求异,发展创新思维

一位外国教育专家到中国考察,他在一所幼儿园,要求幼儿园小朋友每人画一个苹果,小朋友异常活跃,画的苹果,涂以不同颜色,红的、绿的、黄的、黑的……接着,这位专家又来到小学,测试五年级的学生,仍然提出同样的要求,这些五年级学生画出的苹果的颜色,都是我们常见的颜色,专家无不遗憾地说,通过几年的学校教育,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或固定的缺乏想象的思维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并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练学生寻求问题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求异性。

如在授完《将相和》一文后,我问了一句:“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也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听他们说了喜欢的原因后,我满意地点点头,正要下课时,有位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任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我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考。”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为自己的大胆求异感到高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那些有突破、有创新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求异创新。

四、引发丰富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著名学者杨振宁教授在分析中国学生同外国学生的差别时曾指出:“中国学生胆小,老师没有讲的不敢想,老师没有做的不敢做。”即我们的学生长于固定思维,习惯于“依葫芦画瓢”,而短于独辟蹊径,拓展自己的独特思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正确诱导,让其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续编故事便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办法。

上一篇:中年级实施课外阅读下一篇:园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