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片范文

2024-06-01

维生素C片范文(精选12篇)

维生素C片 第1篇

目前,我国的相关标准及文献中并未制定出维生素口腔崩解片的崩解时限、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其他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下面将通过实验的方法对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质量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鉴别

维生素C分子中的二烯醇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经硝酸银氧化为去氢维生素C,并产生黑色的银沉淀;2,6-二氯靛酚是一种具有较强的氧化性的染料,在酸性介质中为玫瑰红色,而在碱性介质中为蓝色。当维生素C与2,6-二氯靛酚发生反应时,2,6-二氯靛酚可被还原成无色的酚亚胺,使其颜色消失。

成分对照

可根据供试组与对照组的颜色和斑点在薄板层上的位置来判断供试组与对照组的成分是否相同。若供试组与对照组位于薄板层的同一位置,则说明两组的成分相同;若不在同一位置,则说明两组的成分不相同。

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检查

维生素C的水溶液在p H值为5~6时比较稳定,当p H值高于或低于5~6时,则容易受光线、温度及空气等的影响。维生素分子中的内酯环通过水解反应、脱羧反应和脱水反应后可生成糠醛聚合呈色。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被不同的氧化剂进行定量氧化。因此,可通过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其含量。

实验试剂及所需仪器

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鉴别实验

该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胶头滴管、硅胶、薄层色谱板、紫外光灯、电子天平、滤纸、锥形瓶2个和乳钵(仪器);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硝酸银溶液、2,6-二氯靛酚、纯化水和乙酸乙酯∶乙醇∶水=5∶4∶1(试剂)。

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检查实验

该实验所需的仪器及试剂为:50m L烧杯两个、玻璃漏斗、滤纸、玻璃棒、药匙、电子天平、称量瓶、100 m L容量瓶、崩解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纯化水(20±1)℃以及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实验

该实验所需的仪器及试剂为:称量瓶、研钵、100 m L容量瓶、滴定管、玻璃棒、烧杯、漏斗、胶头滴管以及电子天平等仪器;新沸过的冷水、稀醋酸、淀粉指示剂、碘滴定液和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等试剂。

实验操作步骤

鉴别实验

取适量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将片剂研磨成粉末状,加水、震荡、滤过,分成两份。在一份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另一份中加入2,6-二氯靛酚试液,观察实验现象。

测定实验

1崩解时限的测定

将吊篮通过上端的不锈钢轴悬挂于金属支架上,浸入烧杯中,调节吊篮的位置,使其下降时筛网距离烧杯底部25 mm,向烧杯内分别加入37℃和25℃的纯化水,并调节水位高度使吊篮上升是筛网在水下15 mm处。取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置于上述吊篮的玻璃管中,启动崩解仪,观察实验现象。

2溶出度的测定

取适量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按照溶出度的测定法,以p H值为6.0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为溶出介质,调节转速为100 r/min。分别于实验过程的5、10、15、20、25 min和30 min时,取5 m L溶液,同时补充5 m L溶液,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 m L,加入适量溶出介质,稀释至50 m L,摇匀。按照分光光度法,在波长为263 nm处测定吸收度。然后按照C6H806的吸收系数计算出每片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溶出度。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见表1。在测定崩解时限的实验中,温度对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影响较大,并且在37℃时,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崩解时限较短。即在人体正常温度时,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崩解速度较快。在溶出度的测定实验中,在前5 min时,溶出度呈线性不断增加,5 min之后,溶出度缓慢增加,至15 min时,溶出度开始呈下降趋势。

5结束语

维生素C片说明书 第2篇

[通用名] 维生素C片 [英文名] Vitamin C Tablets [汉语拼音] Weishengsu C Pian [该品主要成分为] 维生素C。[药理毒理] 维生素C为抗体及胶原形成,组织修补(包括某些氧化还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叶酸的代谢,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蛋白质的合成,维持免疫功能,羟化与羟色胺,保持血管的完整,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等所必需。[药代动力学] 胃肠道吸收,主要在空肠。蛋白结合率低。以腺体组织、白细胞、肝、眼球晶体中含量较高。人体摄入维生素C每日推荐需要量时,体内约贮存1500mg,如每日摄入200mg维生素C时,体内贮量约2500mg。肝内代谢,极少量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μ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可经血液透析清除。[不良反应]

1、长期服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大量应用(每日用量1g以上)可引起腹泻、皮肤红而亮、头痛、尿频(每日用量600mg以上时)、恶心呕吐、胃痉挛。[注意事项] 1.对诊断的干扰:大量服用将影响以下诊断性试验的结果:(1)大便隐血可致假阳性。

(2)能干扰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清转氨酶浓度的自动分析结果。(3)尿糖(硫酸铜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均可致假阳性。(4)尿中草酸盐、尿酸盐和半胱氨酸等浓度增高。(5)血清胆红素浓度上升。(6)尿pH下降。2.下列情况应慎用:(1)半胱氨酸尿症。(2)痛风。

(3)高草酸盐尿症。(4)草酸盐沉积症。(5)尿酸盐性肾结石。

(6)糖尿病(因维生素C可能干扰血糖定量)。(7)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可引起溶血性贫血)。(8)血色病。

(9)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可致铁吸收增加)。(10)镰形红细胞贫血(可致溶血危象)。3.该品大量长期服用后,宜逐渐减量停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该品可通过胎盘,可分泌入乳汁。妊娠妇女每日大量摄入该品可能对胎儿有害,但未经动物实验证实。[药物相互作用]

1、口服大剂量(一日量大于10g)维生素C可干扰抗凝药的抗凝效果。2.与巴比妥或扑米酮等合用,可促使维生素C的排泄增加。3.纤维素磷酸钠可促使维生素C代谢为草酸盐。

4.长期或大量应用维生素C时,能干扰双硫仑对乙醇的作用。5.水杨酸类能增加维生素C的排泄。6.与左旋多巴合用,可降低左旋多巴的药效。7.与肝素或华法林并用,可引起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药物过量] 过量服用可引起不良反应:每日服1~4g,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过5g时,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孕妇服用大剂量时,可能产生婴儿坏血病。[规格](1)1000mg(2)500mg(3)25mg(4)50mg(5)100mg [贮藏] 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饮食服用禁忌] ●维生素C以空腹服用为宜,但要注意患有消化道溃疡的病人最好慎用,以免对溃疡面产生刺激,导致溃疡恶化、出血或穿孔。

●肾功能较差的人不宜多服维生素C。若长期超剂量服用维生素C有可能引起胃酸过多,胃液反流,甚至导致泌尿系统结石。尤其是肾亏的人更应少服维生素C。

●大量服用维生素C后不可突然停药,如果突然停药会引起药物的戒断反应,使症状加重或复发,应逐渐减量直至完全停药。

●维生素C不宜与异烟肼、氨茶碱、链霉素、青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合用;否则,会使上述药物因酸性环境而疗效降低或失效。

●维生素C对维生素A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大量服用维生素c以后,会促进体内维生素A和叶酸的排泄,所以,在大量服用维生素C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维生素A和叶酸的服用量要充足。

●维生素C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合用会加速其排泄而降低疗效。●服用维生素C的同时,不要服用人参。

●维生素C与叶酸合用也会减弱各自的作用。若治疗贫血必须使用时,可间断使用,不能同时服用。●乱服药物会损失体内维生素C。如果未经医生允许,乱服药物,除会损害健康外,还会造成体内维生素C的流失。

●维生素C片剂应避光在阴凉处保存,以防止变质失效。

做腌菜最好加片维生素C 第3篇

蔬菜里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而维生素C是抑制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的最有效物质之一。有人做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1公斤菜中加入400毫克的维生素C,可以大大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这样做还能防止腌菜发霉、长白毛。有一点需要提醒,腌制时,用凉开水将维生素C溶解,切忌用热水,以免破坏维生素C,影响腌制效果。

做腌菜要等气候转凉以后腌制,温度在5~15℃为宜。温度过高菜容易腐烂,温度过低不利于发酵。具体做法是,挑选个大、心实的白菜,摘去老叶子和腐败的帮子,洗干净,从中间将白菜劈开成两瓣,一层层转圈摆实,每层适当放些盐(放盐量为4%)。然后把菜放入缸中,注意一定要压实,菜与菜之间不留空隙,减少白菜和空气的接触,再倒进泡了维生素C的水,以浸过菜面为宜,最后把容器封实。

一般来说,腌制后的两三天到十几天之间,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最多,到20天之后含量就变得非常低,基本上对人体无害。此外,吃腌菜的同时吃点新鲜的蔬菜水果,也会阻碍亚硝酸盐的生成。

(摘自《生命时报》)

维生素C片 第4篇

对照品来源:维生素C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试剂、试药:乙腈为色谱纯;醋酸钠、醋酸为分析纯。

样品:维生素C口服液 (市售样品, 规格:50ml)

2 仪器及色谱条件

仪器:Agilent1260;

色谱柱:C18柱 (250×4.6mm, 5μm) ;

流动相:0.02mol·L-1醋酸钠缓冲溶液 (p H3.5) -乙腈 (85:15) ;

柱温:30℃;

检测波长:270nm。

3 测定方法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称取维生素C对照品10mg, 精密称定, 于10m L容量瓶中, 用0.1%草酸溶液溶解、定容。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样品溶液5ml (约含50.0mg维生素C) 于50m L容量瓶中, 用0.1%草酸溶液溶解, 定容, 过0.45μm有机微孔滤膜。

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对照品51.05mg, 于25m L容量瓶中, 用0.1%草酸溶液溶解, 定容, 作为对照品储备液。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储备液3.0、4.0、5.0、6.0、6.5m L于5个10m L容量瓶中, 用0.1%草酸溶液溶解, 定容, 即得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以浓度为横坐标, 峰面积为纵坐标作线性回归。见表1。

线性回归方程:y=11187x+14409r=0.9994

结果表明, 维生素C在0.6095~1.3207m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5 精密度考察

精密量取线性关系下对照品溶液 (1.0159mg·m L-1) , 连续进样6次, 考察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见表2。

结果表明, 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 方法精密度良好。

6 重复性考察

取同一批次样品,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照上述色谱条件, 记录色谱图。见表3。

结果表明, 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 本法重复性良好。

7 回收率考察

按处方比例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9份 (约相当于维生素C40.00mg、50.00mg、60.00mg) , 分别于50m L容量瓶中, 精密加入空白样品溶液各5ml, 用0.1%草酸溶液溶解, 定容, 过0.45μm有机微孔滤膜,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照品溶液制备同前。计算回收率。见表4。

结果表明, 各浓度下平均回收率均在98~102%之间, 9个回收率数据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 该方法准确可靠, 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辅料对测定无干扰。

8 讨论

8.1 经试验证明用0.1%草酸溶液溶解维生素C最稳定, 维生素C不易降解。

8.2 流动相比例为0.02mol·L-1醋酸钠缓冲溶液 (p H3.5) -乙腈 (85:15) , 峰形既不拖尾也不前延, 对称因子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维生素C教案 第5篇

第二课时

师:众所周知,维生素C对人体非常重要,但是维生素C的发现却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领悟故事中深刻的道理。

伸出你的右手和我一起书写这个课题一(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6世纪有个航海家叫哥伦布,他经常带着船队远航探险,那时因为生活条件所限,船员生活十分艰苦,常常会得一种怪病。人们称这种病叫什么?(海上凶神)板书

师:从字面上看,海上凶神给你什么感觉?(可怕,吓人,恐怖)师:那么假如我加上引号,你现在还会害怕吗?

一、学习1—2自然段

师:打开课文读第一二自然段,这个怪病是怎么样的可怕。(自由读)师: 海上凶神有多可怕?(生答)我从你读中没有读出可怕。(再读)师范读

师:你听出了什么?可怕在哪里?(慢慢的摧毁人的意志)

师:课文里面有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也向我们展示了这病的可怕。(先是接着然后)全班有感情地读。

过渡:我从你们的语气中,已经感受到“海上凶神”的可怕,那么这么可怕的海上凶神怎么去战胜它呢?

二 学习3—6自然段

师:自由读3——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直接描写哥伦布心情的句子。

生答,师展示(女男生轮读)师:为什么只航行到一半,哥伦布的心情就十分沉重呢? 生答,展示第3自然段,齐读

师:航行只到了一半,船员就病倒了十几个,茫茫大海,路在何方?再读(板书:十分沉重)

师:航行到一半,船员就病倒了十几个,此时此刻,怎么办? 是继续航行,还是返航?这时船员们怎么做?(展示第4自然段)

师:哥伦布听到这样的话,是什么样的反应?(噙着泪水)心情怎么样?(沉痛)读红句。

师:无奈之下,只好把生病的船员放到荒岛上(板书留荒岛)(展示第5段)再来齐读这全段。

师:几个月过去了……师引读

师:前面都是老师题问,现在谁能来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心情还沉重?)板书

越来越沉重

师:既然都胜利返航了,心情还什么越来越沉重?(代价,收尸)(展示文字: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有感情地读,齐读

师:哥伦布这样想着,船不知不觉靠岸了,(展示第6段)自由读第6段

师:为什么哥伦布的心情变成“又惊又喜”呢?他看到了什么?(生病的船员)(板书:又惊又喜)请学生有感情范读

重点读“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 师:你们当哥伦布,我当船员。生: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师:我们来到岛上以后 ……

师:如果你是哥伦布,听了我的话,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你跟哥伦布一样,有一颗善于质疑的大脑啊 展示句子:难度秘密就在野果子里面?读

师:同学们,历史上任何重大的发现,都需要什么?瓦特蒸汽机的发明,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板书;质疑)

过渡:质疑就够了吗?还需要什么?自由读78自然段。

三 学习7——8自然段

师:当哥伦布产生了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师:原来秘密是什么?(板书:食野果 起死回生)

师:同学们,从这个事情中,我们知道在遇到问题时,不仅要学会质疑,还需要什么呢?(板书:研究)

四: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谁能看着板书说说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

生:有一次哥伦布带船远航,由于缺乏维生素C,海上凶神降临了。。。

师:从哥伦布发现的过程,你有什么启发?

该扔掉维生素片了? 第6篇

不过最近维生素片遭遇了重大危机,2013年12月17日,5位医生在顶尖的医学杂志上《内科学年鉴》上说,健康人因为担心自己会罹患慢性疾病而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片,此类补充剂并没有显示出任何明确的效益。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还可能有害。因此直言不讳地规劝道:“别再浪费钱啦。”

质疑之声

这篇文章被称为对维生素补充剂的“定案”。文章作者,有三位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一位来自英国沃克大学医学院,还有一位是该杂志的高级副主编,“均为医学界翘楚”。当期杂志同时发表了三篇论文:第一项研究,由美国疾病预防专案小组系统回顾了27项关于维生素补充剂与疾病预防的临床研究,超过40万名参与者,证实没有证据显示维生素补充剂能降低任何死亡率,也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或者癌症。而且,仅服用β胡萝卜素的吸烟者的肺癌风险反而增加。

第二篇论文认为,在帮助维护认知功能和预防心脏病发作方面,复合维生素收效甚微。在一项关于近6000名年满65岁的男性医生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参与者服用复合维生素达十年以上,但他们的认知功能一样随着衰老而出现衰退,且速度并不慢于服用安慰剂的同类医生人群。

最后一项研究,美国心肺血液疾病研究所和替代医学中心观察了1708名经历过心脏病发作的患者。这些人一天两次服用复合维生素或安慰剂长达5年,然而有一半以上的人停止了服用,于是作者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就服用或不服用维生素提出建议。

对维生素的质疑之声早就出现了。1996年,来自西雅图佛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研究了1.8万人。这些人因为长期接触石棉,都有很高的风险患上肺癌。实验对象归为四组,即食用维生素A,贝塔胡罗卜素,两者都有或者两者都无。研究员突然终止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摄取维生素和补充剂的人死于癌症或心脏疾病的概率要比什么都不摄取的人分别高出28%和17%。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

2013年末的研究结果一出,代表补充剂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贸易组织“美国天然产品协会”的成员则表示,他们的行业遭受这样的“攻击”,这令他们非常震惊,并指出,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一项在1.5万名男性医生中进行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总体而言,癌症出现了中等程度的减少。

“我们的会员推广和销售自己的产品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该协会的执行理事约翰·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这样说,并补充道,他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行业会“因为试图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福祉”而遭致批评。

迷信的起源

虽然一般是知识阶层在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对维生素的痴迷可以追溯到一个人——莱纳斯·鲍林。这个人胸有真知灼见,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1931年,莱纳斯·鲍林在《美国化学协会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化学键特性》的文章。单凭借这篇论文,鲍林当选美国最杰出的青年化学家,成为被选入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的人。他也被加州理工授予正教授,赢得诺贝尔化学奖。当时他年仅30岁。

鲍林的成就不局限于科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的40年间,他都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主义者。鲍林反对二战期间对日裔美国人的拘留,拒绝罗伯特·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工程的申请,拒绝参加效忠宣誓,抵制参议员麦卡锡。他还反对核扩散,公开和核武器鹰派辩论,迫使政府承认核爆炸会损害人类基因,劝服其他诺贝尔获奖者反对越战,并撰写了畅销书《不要再有战争》。鲍林的努力换回了《禁止核实验条约》。1962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有史以来独立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除了进入美国国家科学院、两项诺贝尔奖、国家科学奖和功绩勋章(由美国总统授予)外,鲍林接受了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和巴黎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1961年他登上《时代》杂志年度人物的期刊封面,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1966年三月,他的人生转折点到来。当时鲍林65岁,收到一封江湖郎中伊尔文·斯通寄来的信件,信中说如果遵循他的建议吃3000毫克维生素C的话,就不止能活过25年,还有可能更长。鲍林采纳了斯通的建议。他说:“我开始感到更有活力,更健康。尤其是我一生中每年都要患上几次的重伤风不再出现了。几年之后,我把维生素C的摄入量增加到10倍,然后20倍,然后增加到每日推荐摄入量的300倍,现在我每天吃18000毫克。”

从那天开始,人们对于莱纳斯·鲍林只记得一件事:维生素C。1970年,鲍林发表文章《维生素C与感冒》,极力劝大众每天吃3000毫克维生素C(大约是推荐日摄入量的50倍)。1971年,他宣布维生素C可以减少10%的癌症死亡。因此,人们对维生素C的摄入量两倍,三倍,甚至四倍地增加。药店的货供不应求,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5000万美国人听从了鲍林的建议,维生素生产商将之称为“莱纳斯·鲍林效应”。1992年4月6日,《时代周刊》封面的边缘上全是五颜六色的药片和胶囊,标题写道:“维生素的真实力量:新研究表明它们有助于抵抗癌症、心脏病和衰老。”

维生素C化学修饰研究概述 第7篇

1 维生素C理化性质及分子结构

维生素C (VitaminC, 简称为VC) , 又称抗坏血酸 (AA) , 为无色晶体, 熔点190℃~1 92℃, 紫外吸收最大值2 4 5 mm, 比旋度+20.5°至+21.5°, 为水溶性维生素, 分子式C6H8O6, 分子量为176.13, IUP AC名2, 3, 4, 5, 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酸性, 具较强的还原性, 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 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 为己糖衍生物。VC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立体异构体有两个, 其中, L-型具有生理活性。由于分子中2, 3位的连烯二醇结构中的羟基极易游离而释放出H+, 具有有机酸的性质[1]。这种特殊的二烯醇结构也使它非常容易释放出氢原子而具有还原性。

2 VC化学修饰的研究

2.1 VC-钠的制备

VC-钠又称L-抗坏血酸钠, 主要用于营养补充剂和抗氧化剂。该产品无酸味且易溶于水, 广泛用于火腿、香肠、蛋糕等的保鲜固色和月饼的防霉防腐。其合成路线有两条:一是在抗坏血酸水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 放置片刻后加入乙醇, 沉淀、过滤、干燥即得产品。第二种方法是将VC溶于有机溶剂中, 然后加入碳酸氢钠, 加热、反应、冷却、析出、过滤得产品。

2.2 VC-钙的制备

VC-钙又称L-抗坏血酸钙, 主要用作食品的抗氧化剂, 食品中添加VC-钙之后, 不但原有风味不会改变, 而且能补充食品中钙的含量, 具有防治佝偻病和坏血病的双重功效。其合成方法为:将VC溶于水中, 在剧烈搅拌下加入碳酸钙, 所得反应物在室温下自行结晶得到纯度达到98%以上的水合VC钙晶体。

2.3 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的制备

VC磷酸酯镁无味、不易氧化, 不怕碱, 不受铁等金属离子影响, 能长期储存, VC磷酸酯镁含有对生物有益的磷和镁元素, 在食品中添加该产品不但不改变食品的质量, 而且可以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它是酪氨酸酶抑制剂, 对黑色素中间体起还原作用, 可阻碍从酪氨酸/多巴色素互变酶至黑色素中各点上的氧化链反应, 具祛斑美白作用[2]。

陈慧等人用直接酰化法和基因保护法两种方法合成VC磷酸酯镁。直接酰化法是直接用磷酸化试剂与VC上的2-OH反应, 再与Mg反应生成AA-2-P-Mg。基因保护法是首先用丙酮保护VC上的5-OH和6-OH, 形成5, 6-O-异亚丙基-VC (IP AA) , 然后用磷酸化试剂与VC上的2-OH反应, 再脱去保护基, 与MgO发生中和反应生成A A-2-P-M g[3]。

2.4 L-抗坏血酸-2-三聚磷酸酯的制备

L-抗坏血酸-2-三聚磷酸酯 (简写AsTP) 是一种高稳定性VC衍生物,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国外最新研究表明AsTP还可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疗等行业。现有的合成AsTP的方法主要有: (1) 首先要用丙酮保护VC, 然后在有机碱和磷酸化试剂的作用下, 使这个被保护的化合物磷酸化; (2) 直接采用磷酸化试剂盒VC的2-OH反应, 酯化生成AsTP。

2.5 VC棕榈酸酯的制备

VC棕榈酸酯也称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AP) , 主要用于油脂和含油食品的抗氧化剂。蔡力创等人在低温下合成VC棕榈酸酯。在0℃加入溶剂, 在10℃加入一定量的L-抗坏血酸和三氯甲烷, 加入催化剂, 搅拌成透亮液, 于0℃在4小时内滴加棕榈酰氯。反应物在0℃搅拌18小时后向反应料中加入乙酸乙酯和水的稀释液, 于0℃搅拌2小时, 最后于0℃抽滤, 并用冰水洗涤3次, 抽干后经真空干燥得初产品。初产品重结晶后得到成品[4]。曹会兰等人改进了AP的合成方法, 将L-抗坏血酸溶解在适量浓硫酸中, 静置24小时, 然后加入棕榈酸, 30℃左右搅拌2~3小时, 再将混合物慢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碎冰中, 使AP结晶, 过滤, 用一定体积的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滤饼至中性, 然后分别用乙醚、正己烷洗涤, 真空干燥, 用乙醚-乙醇混合溶剂重结晶, 得到AP, 收率达到86%[5]。

2.6 VC糖类衍生物

抗坏血酸糖类衍生物不仅克服了一般抗坏血酸易被氧化的缺点, 而且能更好的为人体及动物所吸收和利用。

(1) 在2碳原子上进行修饰的抗坏血酸衍生物 (AA-2G) 。生物转化法生产AA-2G所用酶类为糖基转移酶, 主要有α-葡萄糖苷酶、环麦芽糊精葡聚糖转移酶和α-淀粉酶。由嗜热脂肪枯草芽孢杆菌生产的环麦芽糊精葡聚糖转移酶可以将麦芽糖的D-吡喃型葡萄糖基部分转移到抗坏血酸的2-C位置的羟基基团上脱水形成AA-2G。

(2) 在5碳原子上进行修饰的抗坏血酸衍生物 (AA-5G) 。AA-5G的合成是以L-抗坏血酸和α-葡萄糖类物质为底物, 在糖醛转移酶的作用下形成的。AA-5G在体内易被水解为L-抗坏血酸和D-葡萄糖苷, 从而发挥L-抗坏血酸的生理活性。

(3) 在6碳原子上进行修饰的抗坏血酸衍生物 (AA-6G) 。1971年, 国外研究发现由黑曲霉形成的α-葡萄糖苷酶将麦芽糖上的葡萄糖基转移至抗坏血酸的6碳原子上形成AA-6G。它较抗坏血酸有更强的稳定性且具有还原性。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VC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多, VC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它的不稳定性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 利用分子修饰开发稳定的VC替代品是增加VC生物效用及拓宽其应用范围的有效途径, 也是今后研究和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骁, 束梅英, 郭建新.维生素C产销现状和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药房, 1997, (1) :10.

[2]依凡林, 郑德芳.皮肤美白剂的比较 (英) [J].日用化学品科学, 1999 (6) :13.

[3]陈慧, 姚军, 马慧丽.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的合成和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 2005 (3) :176.

[4]蔡力创, 吕积国, 高立贞, 等.L-抗坏血酸6-棕榈酸酯的合成研究[J].江西科学, 1999 (3) :154.

维生素C与虾不能同吃? 第8篇

【流言】台湾, 一名女孩突然七孔流血暴毙。经初步验尸, 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一名医学院的教授被邀赶来协助破案。他仔细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后说:“砒霜是在死者腹内产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会服食“维他命C”, 晚餐又吃了大量的虾。问题就出在这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通过实验发现, 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 本身对体并无毒害作用。但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 由于化学作用, 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 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 又称为三氧化二砷, 这就是们俗称的砒霜!故中其毒而死者, 常是七窍出血。所以;为慎重起见, 在服用维生素C期间, 应忌食虾类。

【真相】砒霜确实是三价砷, 维生素C也确实是还原剂, 把五价还原成三价也是听起来合理的反应。对大部分高中毕业之后就没有接触过化学教育的人来说, 这样的表述杀伤力确实很大。难怪这一流言的原型自2001年5月现之后[1], 至今仍然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活跃着。海鲜里的砷主要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 无机砷的含量在海鲜里最多不超过总砷含量的4%, 其中多是五价砷, 少量是三价砷。而占主体地位的有机砷的危害非常之小, 绝大部分以砷甜菜碱 (arsenobetaine) 的形式存在, 它们基本上会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2]。如果要在这个问题上较真, 我们反而应该担心包括大米和面粉在内的谷物产品, 它们提供了我们日常饮食中大部分的无机砷[3]。由此可见, 假如维生素C真能轻而易举地还原五氧化二砷从而让人中毒, 那你该考虑的就不止是“吃不吃虾”的问题, 而是“吃不吃饭”的问题了。

【结论】谣言破解。这个谣言是用低级的化学知识来吓唬人的杰作。虾里的无机砷含量很低, 就算是能被维生素C还原得到砒霜, 那么微小的量, 连中毒反应都不会出现, 更别说是“暴毙而死”了。

注射用维生素C的质量研究 第9篇

1仪器与试剂

1.1仪器

岛津LC-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梅特勒AE-240型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

1.2试剂

供试样品:注射用维生素C(规格:含维生素C(C6H8O6)1g,批号030401、030402、030403,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生产);对照样品:注射用维生素C(规格:含维生素C(C6H8O6)1g,批号030211,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有关物质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 H值至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2nm。维生素C峰与相邻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理论板数按维生素C计算应不低于1 500。

2.2测定法

避光操作,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C125mg),精密称定,置25m 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制成每1m L中约含维生素C 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适量,用流动相稀释制成每1m L中约含0.5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维生素C峰高为记录仪满量程的10%,再量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分别进样,记录色谱图至维生素C峰保留时间的2倍,供试溶液如显杂质峰,任一单个峰的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各杂质峰面积之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5倍。

2.3注射用维生素C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学验证

2.3.1检测波长的选择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lm L中约含维生素C 0.5mg的溶液,在60℃水浴中Lx l500光强度下,放置2h,滤过,量取续滤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阵列二极管检测器检测,在242nm波长检测可兼顾维生素C及杂质的最多吸收。

2.3.2色谱条件的选择

参照文献选择确定了注射用维生素C有关物质测定的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 H值至2.5)为流动相;在波长242nm处检测。

2.3.3最低检出限

取维生素C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浓度为5.0~0.1μg/m L的溶液系列,分别迸样20μL,记录色谱图,计算信噪比,信噪比≈3的样品浓度为0.4μg/m L,即最低检出限为0.008μg。

2.3.4碱性条件下降解破坏产生物的分离

取本品1支,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3m L,放置3min,用流动相稀释制成每1m L中约含维生素C 5mg的溶液,进样20μL,记录色谱图,各色谱峰均能有效地分离。

2.3.5光照条件下降解破坏产生物的分离

取本品1支,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lm L中约含维生素C 0.5mg的溶液,在Lx3600的光强度下放置6h,进样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杂质峰均能与主成分峰分离。

2.3.6 60℃条件下降解破坏产生物的分离

取本品1支,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lm L中约含维生素C 0.5mg的溶液,在60℃水浴中放置2h,进样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杂质峰均能与主成分峰分离。

2.3.7氧化剂破坏产生物的分离

取本品1支,加0.01mol/L高锰酸钾溶液3m1,放置3min,用流动相稀释制成每lm L中约含维生素C 0.5mg的溶液,滤过,取续滤液进样20μL,记录色谱图,各色谱峰均能有效地分离。

2.4维生素C的有关物质检查结果

取本品3批及1批被仿制品按上述方法检验有关物质结果见下表,结果均符合规定。

维生素C遇光及氧化剂不稳定,并在碱性条件下易破坏。因此,选择光照、氧化剂、温度及碱性条件对样品进行了模拟破坏,产生的降解物能与维生素C完全分离。经考察,注射用维生素C中的辅料(碳酸钠)对有关物质测定无影响。

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本公司的注射用维生素C与被仿制品质量相当,均符合注射用维生素C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001-(HD-00702)-2002质量标准要求。即本公司和国内首研产品质量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001-(HD-00702)-2002.

关于维生素C生产工艺的综述 第10篇

维生素C,又名L-抗坏血酸,是人体营养所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在贮藏、加工和烹调时容易被破坏,易被氧化和分解。在食品加工业中,用做抗氧化剂以保存食品价值。在人体中,抗坏血酸有助维持机体的免疫系统健康,参与胶原、肉碱及神经递质的合成,是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辅助化学物;广泛用于医疗、药品、食品、饲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自然界中,多数动物可利用葡萄糖的碳链,经葡糖醛酸(glucuronic acid)、葡糖酸(gluconic acid)、葡糖酸内酯(gluconolactone),再经葡糖酸内酯酶(gluconolactonase)的作用生成维生素C(抗坏血酸)。但人类及其它灵长类、豚鼠体内缺乏葡糖酸内酯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由食物供给。以下是对其生产工艺的综述:

1 维生素C的生产历史

维生素C最早由瑞士化学家Tadeus Reichstein于1933年用化学方法合成,并用于工业生产。

2 维生素C的生产方法

2.1 莱氏法

最早用于工业生产的经典方法,由Reichstein和Grussner研究开发。以葡萄糖为原料,经催化加氢得D-山梨醇,然后经醋酸菌发酵生成L-山梨糖,再经酮化和化学氧化,水解后得到2-酮基-L-古龙酸,再经盐酸酸化得到VC。该法生产的产品质量好,收率高,曾经是VC生产的主要方法;但也存在严重不足:生产过程过长、工序多、难以连续化操作;耗费大量有毒、易燃化学药品,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劳动强度大等。

2.2 二步发酵法

相对于莱氏法而言,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尹光琳发明。该法是先将葡萄糖还原成为山梨醇,经过第一次细菌发酵成为山梨糖,再经过第二次细菌发酵转化为KGA(2-keto-gulonic acid),最后异化成为VC。此种方法使制药成本大大降低,原料用量减少,生产安全性增强。

2.3 生物合成途径

L-AA的生物合成在动物及植物中有着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在动物体内,D-葡萄糖是最初的合成前体,通过D-葡糖醛酸和L-古洛糖-1,4-内酯生成。D-葡糖醛酸首先缩成L-古洛糖酸并通过脱水生成L-古洛糖-1,4-内酯,再通过微粒体中L-古洛糖-1,4-内酯氧化酶氧化生成VC。

L-古洛糖-1,4-内酯氧化酶已经在鼠、羊和鸡中被分离鉴定。

生物合成L-AA还未被建立,但现有证据表明在植物中的ASA存在两种生物合成途径。其一为从D-半乳糖经L-半乳糖酸-1,4-内酯(L-GL),L-GL被L-GL脱氢酶氧化生成L-AA,L-GL脱氢酶是存在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类固有的酶。L-GL脱氢酶已从马铃薯根中被提纯。另一途径是D-葡萄糖经L-山梨糖酮并转换生成L-AA,此过程伴有NADP的减少,该途径在碗豆及菠菜叶中有发现。

2.4 采用重组DNA技术,构成工程菌,实现从葡萄糖到2-氧代-L-古洛糖酸的一步发酵。

这种优化菌种,改良代谢途径的方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除以上途径外,还有以下合成方法的报道:

(1)葡萄糖三步法;

(2)葡萄糖醛酸内酯法;

(3)5-氧代葡萄糖酸钙法;

(4)2,5-二氧代-D-葡萄糖酸法。

2.5 基因工程

抗坏血酸曾一度由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催化其氧化形成获得。植物中维生素C含量可通过提高抗坏血酸循环中相关的酶表达而被提高。DHAR在菠菜叶(Hossain etal.,1984)中,土豆块茎(Dipierro and Borranccino,1991)中被分离鉴定,也在动物中发现,一种鼠GSH依赖性DHAR被纯化。Urano等首次报通了DHAR编码基因的c DNA(DHAR1)。在大肠杆菌中重组DHAR1蛋白有活性并且表明该DHAR1蛋白同源物存在于各类植物中。尽管水稻中DHAR1蛋白比鼠中的DHAR具有更高的专一性,但他们的相似性很小。

3 维生素C发展新技术

维生素C的宝库——大枣 第11篇

食物来源

我国食枣和栽种枣树的历史在300O年以上,《战国策·燕策》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枣树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强.在平原、丘陵、旱涝之地都可生长。现在除东北寒冷地区和青藏高原外,枣树已遍及全国。

别名

红枣、枣子。

食性物语

每100克大枣約含热量122千卡,蛋白质1.1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28.6克,钾375毫克,钠1.2毫克,钙22毫克,镁25毫克,铁1.2毫克,锰0.32毫克,锌1.52毫克,铜0.06毫克,磷23毫克,硒0.8微克,胡萝卜素0.7微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黄素0.09毫克,烟酸0.9毫克,维生素C243毫克,维生素E0.78毫克。

食事求适

一般人都可食用。更是中老年人、青少年、女性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也是病后虚弱者调养的佳品。每次可食用5枚。

食事提醒

食枣过多易引起下腹胀满,湿痰积滞,舌苔厚腻,故疳疾龋齿者忌食生枣,糖尿病患者亦不可多食。

食谱推荐

百合桂圆红枣粥

用料:百合30克,桂圆50克,红枣15枚,白米1杯。

制作:

1.百合洗净泡软,红枣洗净拍裂去核,桂圆肉掰散备用。白米淘净沥干,晾约20分钟。

2.上述用料入锅,加水适量文火熬粥。熬至浓稠时加入冰糖调味,再续煮2至3分钟即可。

食疗保健

大枣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保护肝脏。经常吃大枣可增加肌力,使气血调和,起到强体、美容和抗衰老作用。大枣多糖是大枣中重要的活性物质,其有明显的补体活性和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可提高肌体免疫力。

大枣能养胃健脾、益血安神,为安神益气良药,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贫血、肺虚咳嗽、疲倦无力、产后虚弱、失眠、高血脂、肝炎等。

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P,对健全毛细血管、维持血管壁弹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很有益;大枣所含环磷腺苷可改善人体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脑和心脏的供血量,减慢心律,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谢。大枣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防治脑缺血症并对脑缺血所致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有保护作用。

维生素C的碘时钟实验的探究 第12篇

一、碘时钟实验的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专题4课题1“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中介绍了“蓝瓶子”实验, 学生对该实验在振荡前后蓝色变为无色又变为蓝色的实验现象十分感兴趣, 纷纷要求再做一个类似的振荡实验。后来笔者发现在美国化学教育杂志刊登的碘时钟反应, 是将碘酸钾溶液、亚硫酸氢钠溶液、淀粉溶液混合反应, 间隔一定时间会出现从无色到琥珀色再到蓝黑色的有趣现象。基于此, 我们设计了维生素C的碘时钟振荡实验, 旨在挖掘与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但高中化学实验室中一般没有碘酸钾, 所以我们尝试用碘、维生素C和双氧水等常见试剂来完成类似的碘时钟实验。经实践后发现使用生活中的这些用品进行碘时钟实验现象明显, 可操作性强, 既适合在课堂演示, 又可以开发成学生课外化学实验活动, 且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活动性于一体。

二、碘时钟实验的三维目标

1. 初步了解化学振荡实验,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了解并认识试剂浓度、温度等因素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程度及某些规律。了解维生素C的碘时钟的原理, 初步探究影响维生素C的碘时钟实验变色快慢的诸因素。

3. 尝试用控制变量法来寻找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认识控制变量法的价值。体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碘时钟实验的设计过程

1. 实验原理

维生素C (C6H8O6) 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 能被I2氧化成二酮基。维生素C的碘时钟实验的原理如下:

I2+C6H8O6=2HI+C6H6O6 (慢)

C6H8O6+H2O2=2H2O+C6H6O6 (快)

H2O2+2HI=I2+2H2O (快)

维生素C将碘单质还原为碘离子, 双氧水又把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 溶液就逐渐变色。反应速率主要由双氧水和碘离子的浓度决定。

2.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通过只改变一种变量, 如改变某一试剂浓度或温度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究实验。

3. 实验准备

(1) 药品

维生素C:药房购买, 每片药片含维生素C100mg;1%淀粉溶液:淀粉0.2g溶解于20mL的沸水, 冷却;3%的双氧水:药房购买 (过氧化氢含量:35.00g/L-41.00g/L) ;2%碘酒:KI 1.5g溶于3mL蒸馏水, 加碘片2g, 搅拌溶解于73mL 95%酒精中, 摇匀加蒸馏水至100mL;冰块。

(2) 实验仪器

秒表、大烧杯、量筒、药匙、研钵、玻璃棒、恒温水浴。

4. 实验步骤

(1) 在一个100mL烧杯上标记“溶液A”, 向其中加20mL水, 一粒维生素C药片 (用时捣碎成粉末状后加入) , 2mL碘酒溶液, 用玻璃棒搅拌;

(2) 在另一个100mL烧杯上标记“溶液B”, 向其中加20mL水, 10mL双氧水, 2mL淀粉溶液, 玻璃棒搅拌;

(3) 将溶液B与溶液A混合并震荡, 同时开始用秒表计时, 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的时间及变色状况;

(4) 改变试液剂量或实验温度, 再按以上步骤重复操作实验。

5. 实验数据

(见表1, 表2, 表3)

6. 实验结果探讨与分析

从实验现象和数据可以发现:

(1) 开始时, 维生素C量较多, 可把生成的碘单质还原, 蓝色不出现;后来随着维生素C的消耗, 溶液变色逐渐明显, 最后变为蓝色。

注:室温19℃下测定

注:室温19℃下测定

表1中随着碘酒浓度的增加, 溶液颜色变化时间缩短, 反应速率越快;表2中随着双氧水浓度的增加, 溶液颜色变化时间缩短, 反应速率越快。表明反应物浓度越高, 反应速率越快。在表3中我们设计了0℃ (冰水浴) 、19℃ (室温) 和30℃ (温水浴) 三种不同温度。 (在实验中水浴温度不宜过高, 因为超过60℃淀粉的立体螺旋结构就会被破环, 不能与碘分子形成蓝色的包合物。[2]) 表明该反应温度越高, 反应速率越快。

(2) 在实验反应过程中还看到有无色气体生成, 该气体是否是氧气?我们用一个矿泉水塑料瓶作为溶液A与溶液B的反应容器, 向矿泉水塑料瓶快速加入溶液A与溶液B的混合液, 塞上插有球形干燥管 (大头朝上) 的橡皮塞, 过一会儿轻轻挤压塑料瓶,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球形干燥管内, 木条复燃。证明该无色气体是氧气。氧气可能是双氧水发生分解反应所致。

(3) 在表3实验1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 不小心加了大约半颗捣碎的维生素C粉末, 振荡蓝黑色褪去,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过了2分钟左右, 蓝黑色又出现了。我们把剩余的半颗捣碎的维生素C粉末加了进去, 振荡蓝黑色仍褪去, 但是经过3分50秒, 蓝黑色又出现了!笔者推测可能是反应中生成的碘酸根离子把碘单质氧化了。但条件所限, 并未获得实验论证。

四、碘时钟实验的收获与反思

1. 该实验也适用选修4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课堂演示或在实验化学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教学中作为辅助研究课题。

2. 我们用水溶C100饮料 (塑料瓶装445mL, 农夫山泉杭州千岛湖饮用水有限公司生产) 代替维生素C药片发现也能做成功, 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3. 变量控制法不仅为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其实验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能通过对反应条件的选择及控制来体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后, 一位学生写道, “……在做某个化学实验之前必须考虑该实验的各项条件是否已经确定, 如实验装置的设计、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等, 只有各项反应条件都考虑周全, 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对反应条件进行有效控制, 一个实验才能顺利进行。……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化学实验的本质就是在条件控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这句话的含义。”

4. 这次实验我们从设计到操作大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教学内容进度稍受影响, 但如果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我们觉得那就是值得的。尤其是一位学生在完成这个实验之后, 又搜寻了很多有关振荡实验的资料:他发现化学振荡反应不仅仅是实验室研究中感兴趣的课题, 也存在于生产过程中, 如CO的气相氧化, 烃类燃烧中的热振荡等, 甚至有人认为爆炸反应亦属此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振荡现象发生在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系统中, 在细胞里起着化学反应器的作用。例如, 振荡反应保持着心跳的节奏, 振荡反应出现在葡萄糖转化为ATP (三磷酸腺甙) 的糖解循环中等等, 因而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振荡反应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广泛。这些资料的搜寻, 不仅体现了他对这一方面的兴趣, 更是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所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创设多种类似的探究实验, 将会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1.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效应下一篇:高等数学高等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