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儿童

2024-08-12

小学低年级儿童(精选12篇)

小学低年级儿童 第1篇

一、了解儿童认知特点, 尊重儿童成长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 7岁是儿童言语发展重大转折期的开始, 该时期儿童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 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这个年龄的儿童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的心理发展既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 又开始了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历程。研究表明, 5—7岁儿童的注意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 7—9岁儿童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 而在这15—20分钟里,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有意注意还不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 教师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使他们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手段。而“儿童化语言”是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习惯和接受水平的规范口语, 教师应该用儿童的眼睛去看课堂, 用儿童的心理去体验课堂, 精心设计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又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教学语言, 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运用趣味语言, 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要使儿童化教学语言具有吸引力, 教师就应该努力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使儿童大脑细胞活动呈稳定的兴奋性, 从而全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 力求形象

在执教一年级时, 为了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书写, 教师可以编编朗朗上口的写字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 老三在下来托起, 老四老五往里卷, 笔杆稍稍向后斜, 头正肩平脚踩地, 三个一字要牢记”。儿歌中, 握着铅笔的五个手指头被形象地比喻成了五个可爱的小兄弟。借助这首儿歌,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写字的基本要求, 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能博喻然后为师”, 只要教师善用比喻、夸张、反复等精当巧妙的表达方式, 往往会使很平常的语言变得生动传神, 从而充分吸引学生, 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2. 尽量生动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老人给孩子们讲《胆小的兔子》:老山羊“嘭嘭”敲门, 门“吱呀”一声开了, 狐狸让山羊“扑通”一下栽了个跟头, 兔子一哆嗦, 草“唰唰”直响……拟声词的连续运用, 为故事增添了很多光彩。如果教师在教学语言中像这样适当地运用拟声词、描述短语等语言形式, 就不仅能让教学语言更浅显易懂,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

3. 适当幽默

幽默, 是教育者的第一助手。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新课的导入, 风趣中带着引领;问题的提出, 诙谐中充满睿智;课堂的处理, 机敏中含有启迪。在教学中, 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让课堂更为轻松和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4. 紧贴时代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适当地“与时俱进”, 如近几年他们所喜欢的喜羊羊、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森林魔法屋等卡通人物和故事场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借助这些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语言, 或创设情境, 或激发思维, 或引导拓展, 或鼓励表达, 不仅会使某些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更让学生们学得兴致盎然且意犹未尽,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视听表达技巧,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语速应富于节奏变化

低年级课堂上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语速太快, 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太慢, 又容易诱发他们的烦躁情绪。因此,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有快有慢, 富于节奏变化。

2. 语调善变化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在课堂语言中, 教师的语调十分重要, 同样的一句话, 语调不同, 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就大不一样。例如, 同样是一句“是吗”, 语调上升, 表示征求答案;语调下抑, 表示出乎意料;语调曲折, 则表示启发设疑……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的敏感期, 只要教师能充分发挥语调的高低变化在表情达意和激发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得积极且高效。

2.表情更生动

课堂上, 教师如果能适度地运用自然、贴切的表情, 就能将语言表达得更充分、更形象。比如讲课前, 用平和的目光扫视全班学生, 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上课时, 把期待的目光给予每个学生, 让他知道教师正关注着他;当学生的回答正确, 用赞许的目光奖励他;回答有误, 用爱抚的目光鼓励他;违反课堂纪律了, 用严厉的目光提醒他。

4. 动作促领悟

课堂上的教师是导演, 是演员, 更是朋友, 是家人。教师真挚的表情加上自然的动作, 哪怕是一次握手, 一个拥抱, 一下抚摸, 一个手势,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鼓励、安慰甚至是启发, 从而准确而又快速地领会教师的语言内容。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用眼神说话, 用表情沟通, 用手势传情”。

小学低年级儿童口语能力培养论文 第2篇

““口语能力”指的就是“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又是指借助听与说的技巧,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交谈,从而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倾听的能力、思维理解的能力和表达能力)[1]。”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

二、当前小学儿童口语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小学儿童口语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儿童自身条件问题

(1)儿童本身的性格原因。比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谈;很容易害羞,经常躲在人群后,尤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容易发窘等等。所以,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个性问卷调查将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这种内向性格表现大都是当今儿童口语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所在。(2)儿童阅读量太小。小学阶段主要靠机械记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复杂,单纯的机械记忆就难以满足需求了。所以,越到儿童后期,就越需要更好的理解认知,而阅读量的大小则直接对儿童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影响。现在,有不少儿童很少看书,甚至不爱看书,从而导致了因阅读量小,而在社会交往中产生词汇匮乏的问题。

(二)儿童的兴趣问题

在当今阶段,许多儿童对口语表达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已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大程度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即便如此,但仍有很多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对于朗诵、演讲等等,也不愿意参加。由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况不好,在课堂上不少儿童缺乏口语表达的信心,很多学生即使能回答问题,也没有勇气站起来展示自己;有时即使站起来了,声音也非常低微,而且还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许多儿童独自读书,缺乏了与人交流场境,这也导致了儿童不能更好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从而让他们丧失了学习和培养的兴趣。其实,即使在城镇学校也并没有太多的家长关注儿童们的`口语能力培养,他们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其他特长和兴趣,比如舞蹈、绘画、钢琴、足球等等;原本说来,低年级的儿童们本来年龄偏小,缺乏自主能力,没有了家长的培养和引导,孩子们是不会对口语这一板块产生浓厚的兴趣的,这也是导致了城镇学校的儿童们对口语没有兴趣可言。

(三)儿童所处环境问题

现在的儿童们所处的主要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而在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之一。所以,老师积极主动地长期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儿童们的口语能力。然而现在很多的学校的教师们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培养意识也不够。家庭环境,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之一,儿童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决不能仅靠学校来完成,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当重要。现在许多家长总认为,只须把孩子交给学校就百分之百地放心了,完全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培养;他们从未认真想过,除了学校,孩子们待得最多,接触得最多的环境就是家庭,因而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就相当大了。可是现在的家长大多数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少之又少,更不用说重视孩子们的口语能力的培养了,他们关心最多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如何。

三、口语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文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为此,小学教师应该把口语交际训练与听、说、读、写训练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

(一)让学生学会聆听

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较低,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集中也是需要小朋友的眼睛、耳朵、嘴巴和肢体配合才能完成的,所以在课堂中他们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或吸引他们,他们的注意力才能重新集中。比如在一节课上,低年级的学生就需要老师说出一些“1、2、3,手放好”,“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不讲话”等这种小口号,或者是在课件中放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是动画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低年级的学生只有集中了注意力才会达到更好的聆听效果,从而为口语能力进行一种好的铺垫作用,对于小孩子来说,学会聆听是基础。这既是教他们尊重别人,也是对他们语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看书或读书,溜览文件或图书,这是一个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热情,这样的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培养,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们说话,鉴于儿童们的一些生理心理特点,教师还应该重视低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要让儿童们有一个阅读的习惯,同时也还要给儿童阅读的时间。9月我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进行了教育实习,在这几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就发现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每天中午一点到一点半的时间都会规定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每天还会有班主任来督促孩子们阅读,让孩子们形成一种阅读习惯。不仅如此,还需要教师把课外阅读纳入家庭作业当中去,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条件下,将课外阅读渗透进学习中。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进行一个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三)让学生学会写作

“写作———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行为,是人类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2]。”由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积累,是包括字、词、句的联系。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意味着语文基础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学会交流

交流———信息互换的过程,是彼此间把自己拥有的信息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蒙田说过“与别人交流有助于自己的思想的修养。”事实上,“交流”是口语能力最好的体现和实践。低年级的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胆小、害羞、内向的孩子就是怯于与他人交流,而活泼开朗的孩子就会更乐于与他人交流,这样,两种性格的儿童在交流中就会形成一种对比,从而得到相促进补充。总而言之,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儿童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今后工作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必备能力,同时也是儿童们书面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各个角度对儿童们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引导,让儿童们口语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江西教育:综合版(C),,(9).

[2]秦志爽.略谈中学写作与大学写作的异同[J].吉林教育:综合,,(3).

[3]董霞.基于绘本阅读的一年级学生图文日记指导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5).

[4]郑文.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14:161.

[5]鲁彦.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学周刊,(33).

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欣赏教学摭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儿童诗;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23-04

现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儿童诗。这些儿童诗不仅行文简洁明快,语言凝练生动,而且富有跳跃性和节奏感,字里行间极具想象的空间,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是在平时教学中,很多老师有意无意间弱化或虚化了儿童诗的欣赏教学,把教学目标只停留在识字会词、了解大意、熟读成诵的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儿童诗本身所蕴含的美育效能。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诗的教学,应有一个引导学生经历识别、品味、感悟的欣赏活动的过程。

一、看诗形之美

无论是古代格律的儿童诗,还是现代白话文的儿童诗,形态独特是它的魅力之一。初学时,可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辨别儿童诗的文体结构,感受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

(一)诗文比较——看诗行简明之美

儿童诗的文句简短,语言凝练,排列大体两两相对,十分适合儿童阅读。初学儿童诗,引领学生发现儿童诗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之情。如在教学《咏鹅》的时候,教师可将这首诗改写成现代白话文,让学生与原诗进行比较,再问学生喜欢读哪一篇,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喜欢读原诗。改写后的短文,一句接一句连排过去,句子比较长,读起来吃力;而原来的句子短小,一句一行,不和别的句子连一起,读起来很轻松。这时便可告诉学生《咏鹅》是一首儿童诗,它的句子独立成行,看起来整齐,读起来好听。然后再让学生边打节拍边诵读,把儿童诗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入学生的心田。

儿童是天生的欣赏家,把儿童诗和记叙文放在一起比较,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能直观地发现儿童诗最外在的特征,诗行排列、字数比较匀称,看起来简洁而整齐,对儿童诗的轮廓之美就有了初步印象。

(二)诗诗比较——看文句自如之美

由于诗人的思绪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现代白话文儿童诗中,文句分行却不固守平分各行字数的现象,也使诗歌有了独特的错落有致之美。如学儿童诗《一去二三里》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两首儿童诗开展比较性欣赏:两者所写的都是小孩子在赏景之后,借助数数的方法用诗化的语言将眼中之景一一再现出来,可是前者文句中规中矩,每行都是五个字;后者却是多了几分自如与灵气,文句长短不一,而且还出现了分句合写在同一行的现象。结尾处“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采用自问自答式的表达形式,更使儿童诗语言的自如之美溢满字里行间。

上例中,通过将不同体裁的儿童诗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儿童诗的文句是可以参差不齐的,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诗,并亲近儿童诗。这对日后读懂作者写诗的初衷是大有裨益的,明白诗行其实是儿童诗形态美与作者思维美的完美结合。

(三)诗句比较——看回环复沓之美

朱自清曾在《诗的形式》一文中说:“诗的特性似乎就在回环复沓,所谓兜圈子。”在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诗里,句式复沓和段式复沓极为常见。在教学儿童诗时,欣赏复沓现象带来的美感很有必要。如教学《比尾巴》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然后问学生听出了什么,学生就能发现都是在说“谁的尾巴怎么样”。接着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儿童诗中很普遍的一种句子复沓现象,有了这种反复现象的出现,才让整首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又让人觉得动物尾巴的特点是多种多样,而且十分有趣的。学习第三、四小节后,可以与第一、二小节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作者是用段式的复沓,写出了公鸡、鸭子和孔雀尾巴的不同样子。这种回环现象,就像小朋友课间游戏时玩拍手歌,轻松、活泼而俏皮!

教师如果能经常让学生去欣赏儿童诗中的复沓现象,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受到儿童诗里因为语言复沓带来的微妙之美,明白这是作者基于表达需要的一种艺术性处理,它能使诗歌的脉络更加清晰,节奏更加明快,从而叫人倍加喜爱。

二、品诗韵之味

中国的诗歌历来重视在韵味上做功夫,儿童诗更是这样,很注重韵律,而且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音,让人读后如绕梁三日,回味无穷。所以,选编到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诗,既是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的存在,也是集各种美学元素于一体的艺术。

(一)寻韵脚,品琅琅上口之美

儿童诗读起来特别好听,这跟儿童诗很重视押韵有关。整齐的韵脚就像是一件缝制精美的衣裳,令人一见倾心,从而百读不厌。课堂上可以反复诵读,品味因押韵带来的声音之美。如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全诗押的是“ian”韵,字里行间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儿童气息。学生不能轻易发觉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引导发现:先让学生把每行的最后一个字圈出来,再连着读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除了“伴”字的韵母是“an”外,“前、倦、脸、甜”的韵母都是“ian”。教师告诉学生,大家发现的这种现象,在诗歌中就叫“押韵”,这是大部分儿童诗的特点,能让诗句读起来格外顺溜、好听。最后,还可拓展朗读几首有押韵特点的儿童诗,借以强化学生对押韵现象的认识。

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儿童诗的押韵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不但有助于读好诗歌的节奏,而且还能增强熟记、背诵诗歌的能力。

(二)借插图,品诗情画意之美

都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儿童诗也是这样。适合学生阅读和欣赏的儿童诗,很多都是来自生活中的镜头,通过绚丽的色彩、传神的动作、优美的语言来塑造完美的文学形象。在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儿童诗都配有精美的图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品味儿童诗中的意境之美。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诗时,二年级学生对于植物种子传播方法的认知,更多的只是局限于一些农作物靠人工播种的方法上,至于苍耳、豌豆等其他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都知之甚少。在课堂上,学生难免会问:“苍耳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苍耳的种子怎么会挂到动物的皮毛上呢?”……这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第一幅插图:绿色的原野上,近处是一棵结满种子的苍耳,边上有一只撒腿奔跑着的小白兔,小白兔的身上紧贴着几颗苍耳的种子。相信在学生的头脑中立刻就会把诗句转化成画面,之前的问题不解自明,植物种子借助动物传播的有趣画面也会定格在学生心中。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儿童诗的欣赏活动中,如果能这样及时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美,对于突破因时空或学生认知方面造成的学习障碍一定很有帮助,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于诗歌色彩丰富、画面灵动特点的审美体验。

(三)配乐曲,品多元音律之味

儿童诗是具有音乐美的艺术,音律美是它的基本属性。但是因为阅读对象的不同,或是因为读者的情绪不同,产生音律之美也是多元的。还以《一去二三里》为例,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三段不一样的音乐,你能帮我选一选,如果要给这首诗配上音乐读一读,你觉得哪一段比较适合?请大家放松姿态,一起欣赏。(三段音乐说明:分别是徐缓凄婉的二胡乐曲、明亮清丽的古筝曲和活泼欢快的笛子独奏曲)

生1:用第一种好。因为读诗歌要慢慢读才好听。

生2:眼前的景色那么美,人的心情是很快乐的,我觉得用第二种合适。

生3:第三种最合适。因为小朋友成群结队出去玩,会把这首诗当成很轻快的拍手歌来玩。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就让我们在不同的乐曲声中,用不同的方法一起来读读吧!

上例中,教师基于儿童诗具有音律美的特点,并且关照学生个体的不同审美视角,通过播放不同特点的乐曲,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用心灵的体验拨动了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琴弦。

三、悟诗性之道

儿童诗中的诗性,是作者思维的特性。大量研究表明,诗性思维主要包括作者创作的灵感、表达的情感,以及基于表达方式选择的语感。悟诗性,就是要让学生走近作者,领悟作者创作儿童诗时的灵感、情感和语感。

(一)找诗眼悟灵感

诗性是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好诗富有灵性,就是因为作者创作时努力做到想他人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使作品的见地和立意与众不同。这种特点通常会透过诗的某个词或某个句子折射出来,即所谓的“诗眼”。教学时,透过“诗眼”去追本溯源,便于学生探寻作者不断思考的创作过程,感悟所谓的灵感其实是作者反复推敲、不断提炼的过程。如杜甫的《绝句》,一句一景,却又融而为一。教学前两句时可以抓住“黄”“翠”“白”“青”四个表示颜色的词,体会诗人笔下色彩明丽的春天美景;后两句则可抓住“千秋”“万里”这两个和时空有关的词,了解时间之久、空间之大,体会诗人复杂的心理。然后通过相关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把春天的色彩写得这么鲜艳、明亮,旨在暗示他当时重新被朝廷召回任职时的欢快、喜悦之情,所谓一切景语皆心语。而又因为漂泊在外已经很久,目睹冬去春来的万象更替,一份悠悠的思乡之情不由自主地涌上了心头,“千秋”与“万里”这两个词便是诗人万千思绪的写照。

(二)明诗意悟情感

诗性思维也是一种情感思维。诗人常常会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来描述生活中的发现,从而表达内心世界的自我感受。儿童的思维充满着神奇的童话色彩,想象的世界充满张力,很容易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形象。学习儿童诗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在诗中寄托的情感。如《秋叶飘飘》中诗人把秋叶比作学生喜爱的“蝴蝶”“小鸟”,又用“舞”字描绘出了秋叶飘落时的动态之美,还说秋叶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在传递信息,使原本极为常见的事物变成了富有生命气息的形象。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张开神奇的翅膀,在“我是一片小小的秋叶”的表演活动中,进入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中:想象各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时的悠然样子,想象小鸟在空中边飞边叫、忽高忽低翻飞的活泼劲儿,想象秋姑娘发来的电报上会有哪些温馨的提示……从而感受秋叶飘落时的自由、美丽与可爱,进而体会诗意的表达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作者内心对落叶的喜爱之情。

(三)化诗象悟语感

诗性是一种形象思维,即巧用写法,“状难状之境如在目前”。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四季的脚步悄悄》教学片段:

师:诗人倾听到了四季怎样的脚步声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到大自然中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吧!听——(播放一年四季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生1:泉水正在“叮咚叮咚”地流个不停。

生2:“扑通扑通——”那是鸭子下水时的声音。

生3:还有机器收割庄稼的“轰隆轰隆”声。

师:当四季的脚步经过,你看到哪些地方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

众生:泉水边留下了绽放的鲜花和嫩绿的小草;河面上留下了朵朵飞溅的水花;田野里留下了农民伯伯的笑脸……

师:多动听的脚步声,多迷人的足迹啊!让我们一边播放留在脑海中的画面,再来读好这首诗。

诗之道,贵在悟。教师没有生拉硬拽地让学生说诗歌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创造出鲜活的意象和灵动的境界,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定格在脑海中,实现对诗歌语言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总之,引导学生辨别诗形、品味诗韵、感悟诗性的儿童诗欣赏活动,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审美体验过程。同时,三者又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儿童诗本身不同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开展任意某个层级的欣赏活动。当然,儿童诗里蕴含的美学元素还有很多,只要教者有心,就一定能把儿童诗欣赏活动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红萍.现代儿童诗教学“三问”之浅解[J].学术周刊,2012,(4).

[2]戴 炳,刘海燕.读赏写——奏响儿童诗教学三部曲[J].教学月刊,2014,(4).

[3]唐建强.让低年级的童诗教学充满童趣与诗意[J].语数外学习,2013,(4).

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初探 第4篇

一、激发想象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 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 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而儿童诗的特点就是富于想象, 所以我在教学儿童诗时, 总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 感悟诗歌。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 我就让学生想象小朋友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时会说些什么?我平时怎样给盲婆婆唱歌, 为她消除寂寞带来欢乐的?蝈蝈欢快地叫着, 盲婆婆听着听着, 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小溪流淌的清波, 童年难忘的欢乐。又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 我让学生想象“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有多动听, 假如你是那位小朋友, 你会唱些什么?“满树盛开小花是怎样的美丽, 假如那是小朋友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 会说些什么?”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 张开想象的翅膀, 感悟诗的题旨。

二、品味情感

情感具有情境性, 情感会随情境的出现而产生, 为了让学生们学习时愈发地融入情境, 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做到以境生情。如《乡下孩子》一诗, 描述了乡下孩子游戏、劳动等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抒发了对农村广阔天地的热爱之情。课的一开始, 我就问学生们:“你们平时在家都做些什么事呀?”学生们争着回答:“割草”、“喂鸡”、“捉小鱼”……根据学生们的回答, 我出示了课文中的挂图, 配上一支欢快的曲子, 充满感情地说:“曾经在妈妈的怀里欢唱, 曾经跟着爸爸到处跑, 看见蝴蝶就会想出美丽的故事, 用一片草叶就会吹出动听的歌曲, 割一篮青草, 小羊围着团团转, 挖一篮野菜, 小猪的肚子吃得圆滚滚, 捉几条小虫, 小鸡乐得咯咯叫, 逮几条小鱼, 小猫乐得喵喵笑……这就是你们, 多么自由, 多么快乐呀!”通过提问的诱导、画面的显示、音乐的渲染、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 一下子就把他们带到了平时的生活中, 使他们成为诗中的人物, 在一起游戏、劳动, 是那么活泼生动, 他们怎么会不投入到诗的意境中领略其中美妙的情感呢?

三、注重赏读

名家精品系列赏读, 我重点选取了冰心儿童诗赏读、金波儿童诗赏读、圣野儿童诗赏读、乔羽歌词赏读、高土其科普儿童诗赏读、陈伯吹儿歌赏读、普希金童话诗赏读, 以及台湾儿童诗赏读等。名家精品赏读重点抓住语言、想象、意境、形式四个方面, 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发现。感受作者的语言之美、想象之美、意境之美、形式之美;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怀, 高尚的情操;发现儿童诗创作的一些方法或规律。如台湾儿童诗精品《树海》赏读:广大的森林/是一片绿色的海/大风来时/惊飞起的鸟和蝴蝶/就是美丽的浪花。绿色的大森林是地球的“肺”, 是飞禽走兽的乐园, 是人类绿色环保的最高境界, 而大海也是最令人神往、令人激动的地方, 把两者联想在一起, 就会强烈地激起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感觉, 有了这一份感觉, 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小诗, 是因为诗人心中拥有一份美好的情怀。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之新颖, 想象之美好。最后引导学生去感悟:一首美丽小诗的背后一定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通过名家精品的阅读欣赏、背诵、默写, 品味各家儿童诗经典作品的语言风格, 感受他们的想象之美妙, 并努力营造儿童诗语境氛围、儿童诗作家群氛围———熏陶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热爱儿童文学, 敬慕儿童文学作家。

四、体验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始有境, 入境始觉亲。”儿童诗的创作同样源于生活, 作者在此时被此景所触发而生的情, 融成笔端简单的几句诗, 其思维的跳跃往往较大, 相应的留白较多,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但读者唯有入其境, 才能领其情。这些特点值得教师认真思索, 真切把握, 否则处理时易陷入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化圈圈之中。加上低年级学生理解时往往只能就字论字, 就句读句, 难以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这就更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诗中空白, 作层层铺展, 为学生搭建“入境”的阶梯, 让学生一边走进文本, 一边获得体验。但走进文本后, 还要跳出文本, 进行基于个体体验基础上的个性的升华与张扬, 即发学生“自己之声”。如滕毓旭的儿歌《梦》:花儿的梦, 是红的/小树的梦, 是绿的/露珠的梦, 是圆的/娃娃的梦, 是甜的。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梦》, 充分地讨论梦, 细细地品味“花儿红色的梦, 小树绿色的梦, 露珠滚圆的梦, 娃娃蜜甜的梦”的意境。又如:廖弟华的《下蛋》:一个娃娃树下玩/脱下衣衫挂树干/一只懒鸟飞过来/飞进衣兜当作窝/娃娃回家脱衣服/兜里滚出一个蛋。多么有趣的儿童生活画面, 一个贪玩调皮的小男孩和一只误把小孩的衣兜当作鸟窝的懒鸟组合得多么富有人情味, 多么亲切, 多么自然, 多么和谐、融洽。学生通过朗读、默读, 当其中的美妙情趣被发现、被体会时, 他们都会心地笑出声来。这些诗歌的意境, 非常之美, 我们从学生精彩的描述中, 就能感受到童心的真、童心的纯。

小学六年级儿童节作文 第5篇

这是三年级的儿童节,老师让我们回家玩一整天。玩着我平时最喜欢的电脑游戏,却怎么也高兴不起 来。是呀!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呢?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窗边,我向楼下望去:此时只见地上的垃圾在小区的道路上横行霸道,四处飞 舞。白色、红色、黑色的塑料袋随风飘游,宛如一个个披着长袍的幽灵。

小区的环境可真差呀,正好我在家中没事,不如到楼下打扫卫生吧。那天风很大,一来到楼下,一个白色的“幽灵”便从我面前飘过。我立刻拿着扫帚追过去,但塑料袋似乎 像和我赛跑,我跑多远它也跑多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却连靠近塑料袋的机会都没有,最后我费了好 大劲儿,才把这个塑料袋“捉拿归案”。我心想:“原来打扫这么累呀!”光捉一个塑料袋就让我使出了吃奶的劲 儿,地上有这么多垃圾,我要多长时间才能扫完呀!就在我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位老奶奶从楼道里走了出 来,正好看见了我,便说:“这小孩儿真乖,过自己的节日还出来打扫卫生。”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里美滋滋 的,不想继续打扫的念头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老奶奶面前,我铆足了劲儿打扫,尽管浑身大汗淋漓。

忙了一大阵,尘土都被我清理干净了,那些垃圾不复存在,此时眼前是一尘不染的道路。那时,我虽然挥汗 如雨,但也收获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邻居们看到我忙碌的身影,直夸我是个好孩子。

小学低年级儿童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和谐;沟通艺术

沟通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一种手段。有效沟通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发现学生究竟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从而对课堂进行巩固以达到学生学习的知识有所增长。假使教师只是把课本上的内容讲完了,不跟学生进行沟通,可能学生并没有掌握这些知识;而如果教师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能够观察到学生的表情,体悟学生的疑问,再引导学生“老师选你为代表,看看还有哪里是老师讲的没有那么细致的,咱们可以重点性讲解。”这方法既尊重学生,又发现学生学习的弱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这就是有效沟通的重要之处。

一、平等、真诚立足数学课堂

所有教师都可以做到与学生进行对话,但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课,学生觉得并没有完全听懂而提出自己的疑问,而这个时候,教师往往会说“你先把这个记住,我讲的就是对的”,因此学生往往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师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学生有畏惧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反之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待的话,可以帮助教师去发现学生的学习弱点,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教师在教授《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告诉学生1+1=2,3+2=5等,这个时候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为什么3+2=5呢?”在老师看来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因为3+2=5是很简单的一项数学加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可能老师就会说“你自己掰着手指头去数数吧。”而造成了学生不再愿意提出问题,这就是一项失败的教学沟通,那么,怎样才算是成功的沟通呢?老师可以利用手头的工具(例如:粉笔)先拿出三根粉笔来,让学生自己去数,然后再拿出两根来,跟那三根放到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数粉笔一共有几根。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充分注重学生的需求,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学生提出疑问后能够拿出例子来印证自己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信服,这样的沟通才更有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二、情境创设呈现沟通技巧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由教学引起的,所以教学的话题往往是设计好的,一般都是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那么如何使沟通变得更有效果呢?那就是沟通情境的创设,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创设到一个有效的环境中,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授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的时候,可能学生对于混合运算并不是很理解,教师可以举例子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混合运算常用的情境中“一位小学生和妈妈去买菜,妈妈身上带着10元钱,这些钱正好买了2斤白菜和3斤豆角以及一块豆腐,已知白菜是1块钱一斤,豆腐是3.5元一块儿,那么求豆角的单价是多少呢?”这就是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2斤白菜花了多少钱,是“1×2=2”,豆腐花了3.5元,那么豆腐和白菜一共花了多少钱呢,是“2+3.5=5.5”,十元钱全花完了,那么豆角的价钱应该是“10-5.5=4.5”,豆角的单价就是[10-3.5-(2×1)]/3=1.5,教师给学生列出这个公式,来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些运算,这些一个式子中有多种运算的式子就是混合运算。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的时候能够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既能激发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又能使教学变得简单,贴近生活。

三、创造对话有益课堂交流

沟通的时机也很重要,师生之间的沟通要把握好时机,学生正好进入学习的状态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沟通了。拿教学中最实际的例子来讲:在上课的前五分钟,学生有可能还沉浸在课间游戏中或者上节课的氛围中,这个时候是不适宜进行沟通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工作,逐渐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环境中,然后再进行师生之间对于教学的沟通对话,这样的方法才是有效的。例如在带领孩子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一上课就开始问学生什么是图形,学生还都沉浸在上节音乐的旋律中或者是课间游戏的愉悦中,老师可以先拿出几分钟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大致了解,然后再开展课堂教学,问学生什么是图形、大家都知道哪些图形,从而使学生积极发言,呈现愉悦的沟通氛围。如果教师一上课直接开始讲课,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也会感到沟通没有效果,那么课堂氛围必定是沉闷的,教学效果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师生之间在教学中进行沟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时机,使沟通变得更有效果,使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

有效沟通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本着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实施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首先,课堂的氛围更加愉悦了,因为教师越来越注重沟通的艺术,能够做到与学生直接进行平等对话,使学生愿意去沟通,尊重学生,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活跃;其次,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师更加注重在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时,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所创造的环境中,使学生愿意学习探索,所以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生与教师成为朋友,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疑问,教师愿意倾听,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任绪斌.略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功能[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2).

小学低年级儿童 第7篇

一、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生活上缺少关爱和照顾,在学习上也缺乏辅导和督促,许多学生由于放任自由,缺少管教,形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按时完成作业,课前不预习等.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孩子在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

据我们调查,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缺少辅导和管理.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不能按时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做家庭作业.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差,怕思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要从小帮助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作为农村教师,必须正视留守儿童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关心他们的学习困难,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养成主动学习,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创造性思维习惯.

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二、低年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1. 教授留守儿童课前预习的方法,并形成习惯

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来照看,由于文化程度低不能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导致留守儿童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他们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短,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这一特殊群体生活、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数学学习习惯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倾向[2].这不仅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还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预习的方法,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感.例如,教师布置预习“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把这部分内容通读一遍,并掌握钟表组成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试着自己理解钟表整点的表示方法.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要求学生用记号笔进行标记,以此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或者向教师询问.有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会对着自己生活中的小闹钟进行比对,通过实物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尤其是时间的表示.教师在正式教课之前首先就是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掌握学生预习的成效,发现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纠正,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学生体会到预习的好处自然就能主动的进行预习行为的持续,从而形成习惯.

2. 教学中注重留守儿童听课习惯的培养,增强学习自信

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取得学习成效的关键,因此,注重留守儿童的听课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增强数学学习自信心.首先课堂听课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能走神,开小差,要注意听教师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学生中普遍出现问题的知识点是学生课堂听课的重心,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出提醒和暗示.此外,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学生在预习中认为很难的知识点也是自己听课的重点.教师也要采用积极和肯定的语言来鼓励学生,从而激励学生高效听课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对于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言,对于加法尚能勉强理解,当时对于减法总是转不过弯来,这就需要教师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运算的方法,用多媒体或者电脑演示的方法来减轻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当学生成功的做对一道练习题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授留守儿童如何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正确的记笔记习惯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那么如何做笔记就是学习的关键,学生不仅要记录教师教学知识的重点,还要将教师讲课外的精华部分也记录下来,尤其是教师做数学题目的经验是学生注重记录的重点.此外,学生完成课堂笔记记录后通过整理发现其中的错误也要进行及时的修正,这个修正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生字记录“克与千克”笔记中,学生详细记录克与千克的使用场景,并记录用于称量的工具有哪些,如何进行称量等,最重要的就是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对这部分进行理解,在超市购物、买菜时都会涉及到克与千克单位的计量.当学生在这部分换算关系中出现问题时,教师教授学生方法,便是学生记录做题经验的重点,或者将自己出错的题目记录在本上,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为高效的复习奠定基础,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留守儿童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小学数学学习对学生各种思维习惯的形成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的低年级,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会受益终生[3].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多数是无人监管,行为散漫,即使爷爷奶奶看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无助,不能辅导留守儿童,成为课堂学习有效的延伸.这就需要教师教授学生复习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即学生首先将教师课堂的讲课内容复习一便,检查自己是否还有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并将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将笔记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复习“长度单位”内容时,首先对教师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掌握长度单位的种类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练习掌握测量的技能,并能准确的读数.然后学生再完成作业和课后练习,这种先复习后做作业的方法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还避免了学生做作业拖拉,时常翻书找相关知识点的不良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成效.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由于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受到隔代亲人的抚养,出现了一系列学习异化的问题,影响到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注重学生预习、听课、记笔记和及时复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这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目的.

摘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低年级数学学习中,存在许多问题.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留守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课堂听讲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鲁云武,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一点思索[J].新课程学习(中).

[2]苏瑶.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89-90.

小学低年级儿童 第8篇

一、学生自主预习

低年级学生的自主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不会整理书包、不懂做课前准备、忘记家庭作业等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应尽职责, 学生自主预习和学习习惯将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 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培养, 下课的时候可以试探性地抛出几个有关下章节内容的问题, 让他们回去思考, 解答问题时可以提前看看某某章节。等到下节课来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在一旁间接性地提示一些关键点, 并及时表扬那些及时预习教材的同学。

二、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探索性问题, 激发儿童思维

怎么样激发儿童思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场景的问题, 吸引学生去思考。相对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 苏教版教材进行了重大改动, 使教材内容与儿童思维特征相联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 使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通过相关活动学到知识, 而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 教学“5的认识”, 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进行演示, 如5块蛋糕的图片、5种小动物等一些简单的例子, 让孩子观察这些画面内容来获得对“5”这个数字的感性认识, 接着设计一些稍微复杂的情境, 逐渐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数字5的概念。

再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教学, 28减3, 首先准备28根小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试一试如何减, 然后告诉孩子们正确答案, 接下来教师可以带着孩子摆放小棒, 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了解抽象的数学, 培养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三、让孩子换个角度考虑问题, 训练学生的变通能力

知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的东西能被内化, 从而产生深刻理解。”小学时期的儿童认知能力已经有了一定提高, 他们已经认识到客体的属性不会随着它的外在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此阶段的的孩子可以进行简单推理。在语言方面, 一、二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下定义的方式了解概念, 但遇到和使用同类概念时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教学“两人相遇”时, 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情境, 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内面对面行走, 并让学生观看, 并抛出以下几个问题: (1) 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2) 最终这两位同学怎么样?从而引入“相遇”、“相距”等抽象名词, 当学生明白这些概念后, 教师可以转换思考方式, 提问:“如果我想要两位同学相遇, 那他们该怎么走?”这样通过直观演示事例, 换个角度提出问题,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促使他们主动探求数学的奥妙。

四、充分利用课堂资源, 进行互动教学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使得他们需要依靠实际经验来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而此时他们的思维特征就是利用直觉理解抽象事物。心理学家布纳说:“许多复杂的概念可以在充分简化之后使之适合于某一认知发展水平。”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一定局限, 教师在语言描述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时候很难让学生听懂, 老师教学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所以, 沟通就显得很重要。对于一、二年级的儿童来讲, 有一个办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是让他们自己去说。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尽量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出他们脑子里的想法, 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进而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 一上课就给学生抛出一个使学生意外的问题:“小红前几天刚过了第17个生日, 而他的爷爷却刚刚过了第16个生日, 为什么呢?”学生的求知欲就被调动起来, 很快课堂就活跃了起来, 学生就会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

小学高年级儿童诗的创作教学 第9篇

一、撩起童诗的面纱,触摸童诗的脉搏

有人曾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那是因为儿童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真正让儿童学会写诗,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将平时所写的句子进行分行,而是要学会以诗达意。这种诗的获得,是感性的,不是简单的语言整合。大量赏读是获得诗韵的好办法,教师可要求学生搜集各类优秀诗作,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剪辑分类,摘抄在自制的“采诗集”上。我把班上的全体同学分成了8个诗歌小组。孩子们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自己找到的小诗,并在小组中选出精品向全班进行推荐,然后我就带他们进行集中赏析。同时我也经常从书刊或网络上搜集一些优秀的儿童诗,在阅读课上带孩子们进行网上阅读。此外,班级还开展“每天一诵”活动,让孩子们每天都能与精美的儿童诗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的诗情在耳染目濡中蓬勃发展,为学习诗歌创作预热。

二、放飞想象的翅膀,感受跳跃的童心

儿童诗中巧妙的比喻,奇异的比拟,都来自于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儿童诗最本质的特点。指导学生写诗,就要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作用、动作等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尽量把这些事物想象得活泼、有趣、夸张。

比如看到火红的太阳你会想象到什么?学生说太阳同月亮婆婆吵架了,有的说想到了铁锅里煎的鸡蛋饼,有的说太阳像火龙果。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于是,我出示很多事物,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想象丰富而奇特。在孩子们眼中,星星是树枝把天空戳的窟窿。杯子,爱喝水的娃娃。杯中冒起的热气,一群活泼的小精灵。

写好儿童诗还应该学会层层想象,通过层层想象,学生的想象范围广了,层次深了,想象力也会变得丰满立体起来。想象的层次越深,童诗的意境就越好。比如鸡蛋破了——流出了一个蛋黄——流出一个金色的小太阳,圆规——踮着脚——舞蹈家。

三、尝试童诗的仿写,激发创作的灵感

1. 对精美童诗的仿写。

一首精美的儿童诗往往会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从简单的对诗歌形式的模仿,到对内容和主题的再创造,孩子们都乐于去尝试。仿写,降低了写诗的坡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对于小学生而言,仿写是架起读、写联系的最好桥梁。从模仿中探究写作规律,理解、掌握其中的写作原理、写作方法,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来。一年多来,孩子们仿写了几百篇儿童诗,其中也不乏精品之作。比如,《儿童诗两首》中的《我想》这首诗句式结构相同,欧娉婷同学就曾经模仿写了一首:

我想把鼻子/安在蜜蜂身上/闻茉莉清香/嗅荔枝甜蜜/采啊采,采——/采来一个斑斓的希望。

我想把耳朵/贴近高高的山峰/聆听和平的旋律/感受大地的歌唱/听啊,听——/听出一个鸟语花香的和谐世界。

我引导学生“还可以把身体的哪一部位安在什么上?”再展开想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尽情地展现出来。学生的想像如天马行空,在愉快的仿写中,学生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音韵、节奏等特点渐渐熟悉,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不断迸现。有效激发了儿童写诗的兴趣和热情,令学生们学得高兴、写得有劲。

2. 对生活诗意的挖掘

孩子们总是带着一双纯真的眼睛认识奇妙的世界。在平常的生活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用充满童趣的眼光诗意地看待各种自然现象。有一回下雨了,我对他们说,看看外面怎么了?马上有孩子说下雨了。我说:不对,重新说,看谁说得最诗意。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小诗:《口水》:下雨了/吧嗒吧嗒/是不是馋嘴的天空/流的口水。《滴哩哩》:滴哩哩/泥土咧开了嘴巴等/滴哩哩/小菌们撑着小伞等/滴哩哩/小荷叶钻出水面等/滴哩哩/大地母亲露出一个个笑窝。另外,有时我也会命题创作。比如,围绕学习用具写一组相关的诗。学生文思如泉涌,很快,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铅笔》:铅笔/在田字格里跳芭蕾舞/有时候也跳到格的外边/你这个粗心的舞蹈家。再看《削笔机》:爱吃铅笔的家伙/刷刷刷/一支铅笔/顷刻吃掉一些了/可是/我还是喜欢从前/妈妈坐在我身边/慢慢帮我削铅笔/把笔心削尖。再如《橡皮》:在作业本上跑来跑去/玩得满身都是灰/老师看了很生气/叫小主人捉了去/打屁股。瞧,孩子们对诗意挖掘多么生动!

3. 对写作方法的点拨

在诗歌创写过程中,只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娴熟地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儿童诗更富有童趣,而且能让创作的过程变得更有趣。儿童诗创作的方法有很多,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最基本的方法到谈话法、重叠法、假设法等众多方法不一而足。我在平时也注意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指导,而且儿童诗本是极富想象力的,用雪野先生的话来说,一首诗歌就是一种方法。因此,我也不想把它给教死了,而束缚了孩子们的想像。

四、形式多样的展示,享受成功的喜悦

孩子们创作后的展示显得特别重要,既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持续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1. 网络展示

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QQ群,命名为“诗海泛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小诗发上去。另外,我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开辟了儿童诗歌专贴,每个孩子可以利用博客的评论功能进行写作、评点,我有时间也修改评论这些孩子的诗歌习作,师生在日志中进行回帖。在鼓励赞扬中,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爱写儿童诗了。同时,查看儿童诗点击率的高低,孩子们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写好儿童诗,不断地超越自我。

2. 举行赛诗会

每过两周,我都会利用一节阅读课集中展示孩子们的诗作,开赛诗会。孩子们兴致高涨,所展现的方法形式多样:不仅有精美的PPT展示,还有配乐朗诵;不仅有个人朗诵,还有男女对诵。赛诗会上诗意盎然,既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又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澎湃的诗情,进而迸发出富有诗意的语言。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音韵、节奏和创作方法又有了新的认识。

3. 开展合编诗报活动

希腊的西蒙奈底斯说过:“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一首首优秀的童诗,犹如一幅幅无形的画,吸引着学生。我引导学生将诗画有机融合在一起,每个月合编一期班级诗报。诗报中的诗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与他人合创的。每一首诗都配上相应的图画。学生们或策划,或设计,或绘画,让画与文字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期末精选其中的精品后打印成册,冠上诗意盎然的诗集名。自己的作品能上诗集,就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向往。于是,在班级这块肥沃的诗意土壤上,儿童诗创作如春天的小草蓬勃向上。

小学低年级儿童 第10篇

一、视听结合法

听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是孩子产生丰富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经验、知识、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容易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比较感兴趣的原则,我在给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都会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动画,适当的电教手段可以给孩子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结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去倾听。例如在欣赏《鸭子拌嘴》时,我把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这四段设计成一个简单的Flash,使每一环节的情节不仅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更结合动画的方式加以表述,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奏效的,学生们一个个都听得非常认真,非常仔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孩子完全置身于鸭子拌嘴的故事情节中,不知不觉欣赏了一首丰富的打击乐作品。

二、体态律动法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认为,从儿童所具有的本能出发,以音乐配合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而通过音乐与运动结合的形式,可以把儿童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同时可以把音乐表现中的力度速度、音色的对比等要素与儿童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具有体现和表现音乐情绪的能力。更何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果一节课让孩子坐着不动,他们会坐不住的,所以我会选择恰当的动作配合提高学生的兴趣。例一:在教唱一年级《玩具进行曲》这首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不认识字,很难记住歌词,我就选择简单而又适当的动作,教学生边唱边舞,结合“体态律动”,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歌曲并背出来。例二:在欣赏《娃哈哈》时,我不用任何语言,而直接让学生自己跟着音乐律动,让他们用身心去感受旋律的活泼、欢快,这样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让他们在自由热情中提高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三、看图绘画法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启迪思想、开启心智的优秀幻想教材,由此,我把幻想作为前提,把绘画作为手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美。比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动物说话》一歌时发现,学生们虽然很喜欢唱这首歌,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唱出歌词。他们喜欢画画,也很爱看画,所以我将画好的小鸡、小鸭挂在黑板上。一年级的小学生看着图画,非常高兴,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了。而音乐欣赏中,也可用此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如《大树妈妈》等作品,我采用了绘画法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再者,上《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出示这课的挂图,让学生先欣赏画面,再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月亮在干什么?小宝宝在干什么?妈妈在干什么?歌曲中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样使学生在非常愉悦自然的氛围中体验音乐的美感,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情境表演法

情境表演是一种非常受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因为情境表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的需要,也符合他们的语言发展规律;情境表演同时还是一种集体活动,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角色,学生们通过想象来说话、行动。各个角色又要互相配合,因此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集体意识、良好个性的形成、发展、表现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我请三个学生上来分别表演农夫、大树、兔子的角色,在真真切切的角色情境扮演中,学生体验了歌曲所表达的故事情节,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小红帽》这一课中,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道具,分别扮演小红帽、外婆、大灰狼,演这个童话故事,学生在表演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陶醉在这童话故事情境之中。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达到最佳状态时,应抓住时机,将学生头脑中丰富的美感体验引入到表现阶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即兴创作法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蒙发音乐的创造力。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以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编创中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能力。比如我让学生表演《勤快人和懒惰人》之后,继续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勤快人还能做些什么?启发学生给歌曲创编歌词和动作,引导学生创编简单音乐节奏。这些简单的创编活动,能让每个学生可以有充分展示自己创编音乐美的机会,使学生逐步从感知音乐外在表现形式过渡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通过这些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创造能力。

六、植入游戏法

游戏是孩子最原始最本能的喜好,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让孩子在游戏中畅游音乐的海洋会起到绝对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音符时值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走路时候的脚步“哒哒|哒哒”声,感受四分音符和二四拍的节奏特点。然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平时的生活感受如“跑比走快”“走一步能跑两步”“跑跑走、跑跑走”之后让两组学生分别用“走”和“跑”比赛来认识不同长短音符的时值,让他们对音符时值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容易认识哪些音符长哪些音符短的道理。再者,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基本音阶时,对七个音符并不了解,于是我把学生分组来做游戏。第一组学生拍一下手的同时喊1,另一组学生再跺一下脚并唱dol;再拍一下手喊3,另一组就唱mi;再拍一下手喊5,另一组学生就唱sol……这样经过反复一问一答的游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逐渐把学生带进预设好的学习场景。实践证明,音乐游戏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及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七、打击乐器法

节奏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育体系都高度重视儿童节奏感的培养,而打击乐器中的节奏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学生良好节奏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好奇、好动是每个儿童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去摸一摸、碰一碰、问一问,所以当他们看到可以敲打触碰发出声音的东西时便会很感兴趣,引起很多联想,即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丰富事物。在进行节奏练习时,我把打击乐器带到教室里来,他们看到乐器后,都期盼着老师能把乐器发到自己手中。这时,我便让他们轮流敲一敲,把自己喜欢的一件乐器的声音用心记下来,自己动手做一件乐器。通过这个号召,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他们分别在家里拿来塑料瓶、竹板、酒瓶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类似响板、沙锤和串铃等多种打击乐器。接着,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乐器来创造节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儿童 第11篇

【关键词】儿童绘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完成的。与语文教材相比,儿童绘本的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形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对此,研究儿童绘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儿童绘本的特点

儿童绘本的形式是文字与图画结合。与文字相比,图画更容易抓住儿童的眼球。文字具有形象性特点,图画具有直观性特点,因此,儿童绘本更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阅读儿童绘本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更加明显,叙述性的故事情节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增强。儿童绘本除了更够带给学生充足的知识之外,还可以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在儿童绘本中,不同的图画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组成了故事情节。这种形式会对儿童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将儿童绘本应用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儿童绘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选择适宜的儿童绘本应用教学方法

单就儿童绘本而言,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儿童绘本都适合在小学低年级教学活动中应用,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性进行甄选,通常情况下故事性较强,但是逻辑线性比较清晰的儿童绘本是比较适合好奇心比较重,但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而在具体的故事内容选择上,与学生生活相适应的插画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这种绘本在教学活动中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绘本的教学内容也更容易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增强儿童绘本教学的实用性,同时也推动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

2.运用儿童绘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具象的知识教学往往较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对中国学生而言,学习品质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想象力,因此在儿童绘本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绘本的内容环境,将绘本分为几个部分,人为设置故事情节的分割线,每讲一个环节就引导学生对下一个情节进行猜测,并对学生的这种主观的、带有自身倾向性的猜测进行引导,进而形成学生自己的兴趣取向和想象力。

三、将儿童绘本应用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儿童绘本的主题

儿童绘本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特点,与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小学低年级学生兴趣的持久性较差,因此需要运用不同的儿童绘本主题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在将儿童绘本应用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不同的儿童绘本主题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儿童绘本《大卫,不可以》中,学生很容易将自己代入成故事中爱搞恶作剧的大卫,当大卫闯祸之后,妈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给了他一个拥抱。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无形之中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与语文教材相比,儿童绘本的思想教育效果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儿童绘本主题的多样性还会对儿童的思维能力等相关方面产生一定的激发作用。相对于语文教材而言,儿童绘本更加具有趣味性。

2.儿童绘本的形式

儿童绘本的形式是图文结合,图画除了对文字产生配图作用之外,还形成了具有良好叙事性的故事情节。相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而言,儿童绘本更加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更容易理解儿童绘本中描述的故事情节。绘本中图画的生动性更够更好地将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3.儿童绘本更加生动形象

与儿童绘本相比,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实用程度较低。儿童绘本中的内容更加贴近小学低年级的实际生活。例如,在《逃家小兔》绘本中,运用精练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画描述了兔子妈妈与小兔子之间的故事,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动物的喜爱程度更深,在绘本的故事情境中,拟人化的兔子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情感的带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如果自己是小兔子该怎么做,他们对儿童绘本中故事情节融入程度的提升能够将绘本的思想教育作用发挥出来,并引发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

四、结语

儿童绘本是小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资料,其本身的内容会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产生直观而具象的影响,因此如何应用儿童绘本,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想象力和优良的学习品质成为当前小学低年级教职人员关心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儿童绘本的应用应从绘本的主题、形式和特点着手。

参考文献:

[1]旷姣.儿童绘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李春燕.绘本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价值[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6:28-29.

[3]田禾.绘本故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中的教学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6,04:185.

小学低年级儿童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北京市就读小学高年级(4~6年级)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并以同年级的户籍儿童及其家长作为对照。因此按照就读学校类型和户籍状态,将研究儿童细分为A、B、C、D 4组:公立户籍儿童小学中的户籍儿童作为A组,在公立户籍儿童小学、公立流动儿童小学、民办流动儿童小学中的流动儿童分别为B、C、D组。

1.2 研究设计和抽样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选取流动人口较相对集中的海淀区和丰台区,每个区随机抽取公立和民办流动儿童小学(流动儿童学校是指流动儿童占到70%以上的学校)各1所,同时配以相近公立户籍儿童小学(户籍儿童学校是指户籍儿童占到70%以上的学校)2所,共抽取流动儿童小学和户籍儿童小学8所。考虑到研究对象对问卷的阅读理解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课题组在每所小学里4、5、6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2个班,以选中班集所有符合以上4类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共抽取1 641对学生和家长。

1.3 研究方法

在查阅大量关于我国流动及常住儿童饮食营养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后,编制自填式问卷;问卷初步制定后先经过预调查来评价问卷的信度效度。

本课题调查员均由项目组工作人员担任。调查员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在取得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家长问卷由学生带回家庭由家长填写并于次日交回。

1.4 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儿童基本个人信息、家长基本信息及社会家庭环境信息;(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儿童饮食营养行为现况,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态度等情况;(3)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儿童家长的相关饮食营养行为现况,对儿童饮食营养行为的指导情况。

1.5 质量控制

每个调查点的问卷回收后,由项目负责人抽取10%的问卷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查员进行修正、补充。数据录入委托专业数据录入公司完成,数据录入采用平行双录入的方式。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2.1.1 调查对象人口学基本特征

北京4组在校学生的年龄分布范围为8~16岁,同年级年龄的平均值和离散程度流动儿童较户籍儿童大,且以D组流动儿童最大。北京户籍儿童在校生女生多于男生,流动儿童则是男生多于女生,就读公立流动儿童小学的流动儿童性别(男/女)比例达到60.9∶39.1,4组学生间性别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户籍儿童小学户籍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比例为11.3%,民办流动儿童小学的流动儿童非独生子女比例达82.0%,4组学生间非独生子女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1。

2.1.2 家庭社会经济状况

北京户籍儿童A组的父母亲文化程度以大学及以上为主,比例分别达56.6%和50.1%;B组流动儿童父亲文化程度以小学到大专为主,母亲以初中到大专为主;C组流动儿童父母亲文化程度以初中或中专为主,比例分别为55.5%和50.3%;D组流动儿童父母亲文化程度以初中或中专为主,比例分别为61.2%和48.8%。4组学生间父母亲文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户籍儿童家庭的房屋以楼房为主,C、D组流动儿童家庭房屋以砖瓦平房为主,有近10%的D组流动儿童居住在土坯平房中。见表2。

注:平均年龄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其余变量采用卡方检验。

注:拥有家用电器数的总分为6分;家庭月均收入和拥有家用电器数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其余变量采用卡方检验。

2.2 饮食营养行为

2.2.1 儿童饮食营养行为现况

总体来看,吃早餐的行为最好,虽然流动儿童虽然与户籍儿童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整体水平相差不大,均在90%以上。经常吃方便面、偏咸、偏油腻食物摄入方面,流动儿童均比较低。但流动儿童比户籍儿童更多吃偏甜食物、喝碳酸饮料、挑食和吃零食。见表3。

2.2.2 儿童饮食营养行为得分

饮食行为习惯的赋值,正向行为按照“从不”、“有时”和“经常”依次赋值为1、2和3分,反向行为按照“从不”、“有时”和“经常”依次赋值为3、2和1分,总分为24分。赋值后健康相关行为得分A组为18.48±2.25,B组为18.10±2.27,C组为17.89±2.13,D组为17.52±2.07;组间F值为1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儿童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态度

2.3.1 儿童饮食营养相关知识

笔者采取了7个与饮食营养相关的知识点作为对儿童知识掌握情况的判断,如表4。除预防贫血的知识点外,其余知识知晓率均较高。B组和C组的知识知晓率较高,与户籍儿童A组更接近一些;而D组整体较低尤其是在早餐、咸的食物、油腻食物、挑食偏食、预防贫血几个方面知晓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2 儿童饮食营养与健康的态度

笔者对营养与健康的态度也进行了粗略测量,以是否认同“偏食影响身体健康”和“肥胖影响身体健康”为依据,正确的认同作为态度积极,4组情况见表5。流动儿童B和C组与A组更为接近;D组态度相对较差,以对偏食与健康的态度认同较好,而肥胖问题认同较差。

2.3.3 儿童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态度得分

饮食营养知识的赋值,答案错误得分为1、回答不知道得分为2、答案正确得分为3。7道题的总分为21分。饮食营养态度的赋值,正向态度答案选“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知道”、“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分别得5、4、3、2、1分;负向态度得分分别为1、2、3、4、5分。2道题总分为10分,见表6。

知识和态度得分体现出B组和C组得分甚至好于A组,但D组与其他组差别较大,因此在饮食营养知识和态度方面D组流动儿童的确是弱势人群。

2.4 家长饮食营养行为及其对儿童饮食营养行为的关注

在家长饮食营养行为方面选取了能够代表家庭饮食口味不吃偏咸的食物、不吃油腻的食物及不吃偏甜的食物3个问题,家长行为方面也体现了B和C组与A组差别不大,甚至好于A组家长,而D组家长相对较差。针对上述行为正向的按照“从不”、“有时”和“经常”依次赋值为1、2和3分,赋值后健康相关行为得分A组为6.87±1.11、B组为6.88±1.13、C组为6.94±1.14、D组为6.68±1.12,F值为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家长对于流动儿童饮食营养行为关注和指导并不多,由A到D组递减,A组经常指导率为65.0%、B组为61.3%、C组为49.7%、D组为38.0%,组间χ2值为7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5 儿童饮食营养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整体模型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后,A、B、C、D各组的行为得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是对儿童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儿童本身饮食态度、饮食知识的得分也是行为得分差异的影响因素;儿童父亲的文化程度、家长饮食营养行为、家长对于流动儿童饮食营养行为关注也是对儿童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见表7。

注:模型决定系数=0.111,F=13.859,P<0.001,残差符合正态性、独立性,无明显多重共线性问题。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论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类似,非独生子女、年龄较大、男生的饮食营养行为较差,提示在饮食营养行为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关注[9,10]。

根据知-信-行理论,健康行为受到个体的知识和信念态度的影响[10,11]。本研究在北京市小学高年级儿童中验证了该理论,研究结果提示了儿童的饮食营养行为受到其饮食营养知识和态度的显著影响。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改善儿童的相关知识和态度有利于饮食营养行为的提升。

考虑到学龄儿童膳食构成受其家庭影响较大[11,12],本研究引入了家长饮食营养行为及对儿童饮食营养行为的关注两个变量,结果发现这两个变量对儿童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促进儿童养成正确的饮食营养行为不能忽视对其家庭监护人进行营养知识宣传,提升监护人对儿童饮食营养行为的关注,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以改善其营养状况。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不同户籍类型及学校类型的A、B、C、D四组儿童的饮食营养行为得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我们户籍和学校类型本身并不是儿童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通过公平的提供学校健康教育改善儿童知识和态度的同时,政府积极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帮助家长为儿童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30(4):70-76.

〔2〕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28(1):53-59.

〔3〕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J〕.人口研究,2010,34(1):53-59.

〔4〕刘枫,朴玮,张炎.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卫生行为与卫生知识现况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4):637-639.

〔5〕马冠生.我国学生营养状况及改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641-642.

〔6〕刘识,李晶.武汉市硚口区集体儿童膳食营养状况及营养性疾病因素〔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2):108-109.

〔7〕蔡文萍.学龄儿童身体发育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71-72.

〔8〕田景丰,梁新新,王良,等.北京市丰台区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膳食摄入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6):83-86.

〔9〕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10〕郭利娜,余小鸣,安维维,等.北京市流动儿童健康知、信、行现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7):603-605.

〔11〕张新宇,李士雪,张晶晶,等.山东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膳食营养KAP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9):1113-1115.

上一篇:应用与计算下一篇:散热器散热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