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2024-08-09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精选11篇)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第1篇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 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 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 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 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这样, 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 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等等。我们应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 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 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 (2) 平淡,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 (3)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 奇幻的情思。 (4) 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 一语破的。 (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 让读者去体味。 (6) 简洁。就是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

3、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 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 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 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桃花象征美人, 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 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 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

4、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首尾照应,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 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 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5、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 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 柳永、秦观的婉约词,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 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 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 注释虽短短一二句, 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 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 做到了“三要”, 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 学生一旦述诸语言, 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 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 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 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探究诗歌教法 提高鉴赏能力 第2篇

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放飞想象,体味诗歌之美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无不展现着自然美、崇高美、悲壮美、缺憾美,无不折射出作者高尚的精神情趣或人文关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很多诗歌从外表看似乎句与句之间毫不相干,上句与下旬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学生阅读诗歌就觉得它的含意远不及散文的含意那样紧密和顺畅。“难懂”主要表现在这里。这就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填补诗句之间的空白,完整地领会一首诗的含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描绘的艺术境界,领略诗的“意境美”。诗赏就是要驱遣想象,体味诗歌之美,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二、深入思考,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欣赏诗歌,首先要进入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情感交流,从而对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感受。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如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叙写了菊花、山气、夕阳、飞鸟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景物,表达了作者从这些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这首诗的表层意蕴。若要深刻理解这首诗的审美观特质,尚需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绘美好的田园景物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一方面反应了他恬静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他蔑视丑恶现实,不愿奔波于龌龊的官场的清高思想。这就是在理解诗歌表层意蕴的基础上领悟和把握诗的深层意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把相同题材的几篇作品放在一起比其异同,不仅可以提高教材利用率,使学生对作品的特点、作家的不同风格印象加深,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其规律,举一反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我在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词时,就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几首诗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先讲其同:诗中都写了送别的地点、友人去处,道出了别离的事实;都描画了当时的自然景物,同时又都突破了一般诗词缠绵悱恻、黯淡凄清的情调。然后重点求其异,引导同学们从各自景物描写的特点、各首诗的不同情趣和意境等方面进行思考:王勃诗的景物描写壮阔,它围绕着不必要为离别而伤心层层推进,意境开阔;王维诗的景物描写清新明朗,诗人摄下最富表现力、蕴含最丰富的一刹那镜头,借殷切的劝酒表示知己难逢的无限依恋的觉悟,意境清新,写的是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李白诗中的景物描写优美含蓄,这次离别对李白来说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意境优美空阔,写的是眷恋惆怅的离别。

三、调动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1.精心设计欣赏导入语。兴趣是进入文学鉴赏的先导。在文学鉴赏的教学中,正式进入本文鉴赏之前,应引起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提高鉴赏的自觉性,真正进入鉴赏过程,从文学鉴赏中得到美育。运用的导语应做到:对象突出针对性,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在具体方法上可运用巧设悬念、故事吸引、提出问题等。

2.艺术地创设欣赏情境。情境是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境(自然景象)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境地。优美的意境中总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此情此景”化为“我情我景”,进而产生思想的共鸣;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创设情境,有了鲜灵活现的情境,师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定会水到渠成。

3.表情范读。再现作者的整体情感信息,教师的表情范读往往是一条途径。通过缘情发声,教师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以声音媒介引导学生触摸作者的心灵,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叶圣陶说:“文学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我们都来探讨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相关教法学法,这将使学生思想更深沉、情感更丰富,教师的教法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插上鉴赏的翅膀,飞翔在文学的天空,就一定能摘到瑰丽无比、光彩夺目的宝石。

浅谈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第3篇

一.了解古诗词创作的写作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诗中作者的感情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对古诗词的鉴赏, 我们应多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 结合诗的内容作全面的分析。所谓“时人论世”, 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 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期国力强盛, 人民安居乐业, 于是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与自信。晚唐时期战乱连年, 人民生离死别, 于是有了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哀叹。

阅读欣赏古诗除了要总体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 还要结合作者生平, 了解诗词创作的小背景。如李煜是一名杰出的文人, 但同时又是一个无能的亡国之君, 所以才留下了《虞美人》《相见欢》等滔滔不绝亡国之恨的愁思佳作。

二.借助意象领悟意境

意象就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作者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作品的时候,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如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 几经攀折, 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 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 断肠声尽, 独自凭兰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没有丝毫议论, 而是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来表达哀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 使人触景生情。

又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 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 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 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 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 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 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借助典故的运用

用典, 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 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 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1. 引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引用, 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 有“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 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 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引历史故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的词句, 作者以廉颇自况, 抒发自己老当益壮, 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

四.把握诗的题材

根据诗题材内容的不同, 古诗词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游记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

1. 爱情诗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 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等。

2. 讽刺诗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 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 表达人民呼声的诗歌。如《硕鼠》、《伐檀》、《醉太平》等。

3.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题西林壁》、《琴诗》、《观书有感》等。

4.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 或用以激励劝勉, 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 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5. 游记诗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 表现思亲怀乡之情,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6.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 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以史诵人, 以史喻今。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7. 咏物诗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 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

8. 咏怀诗是叙事抒怀, 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个人抱负等情怀的作品。如《离骚》、《行路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9. 怀古诗是由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 0.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与民族矛盾的诗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出塞》等。

1 1. 山水田园诗是以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为主的诗。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五.明了诗词的风格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词都是作者有风格代表性的作品, 因此了解作者写作风格显得尤其重要。

如曹操雄健浑厚的诗风;王维谈泊闲逸的诗风;杜甫沉郁忧愁的诗风,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的诗风;杜牧英俊豪纵, 飒爽流利的诗风;苏轼旷达豪迈、慷慨激昂的词风;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的诗风;辛弃疾慷慨激昂、气象恢宏的词风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 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 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答题的几个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 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提示诗歌的类别。

如:《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此诗如不看题目, 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 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

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都是读题能明其意的典型。

2.注意注释

古诗中的注释虽短短一二句, 却有其暗示。注释往往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一是作者写作的时间、背景和地点,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二是作品中有关诗句的介绍,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三是对作者本人的简介,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四是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主题灵魂。借助这些信息, 我们基本上就能将诗读懂了。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注: (1) 骆宾王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 被人诬告下狱, 狱中写下此诗。看了小注, 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借咏蝉来抒发因上书论事无故遭馋言被贬的愤慨之情。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4篇

毕丽娜

摘 要: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中陶冶情操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听音乐来使自己的紧张心情得到缓解。感知音乐,关键的是怎样去鉴赏音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音乐教学中怎样去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学生;鉴赏能力;作用;音乐

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休闲的时候能使自己心情放松的工具,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精神的寄托。一般来讲,音乐鉴赏是以根据音乐的存在形式和创作背景去加以鉴赏的,在声乐鉴赏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音乐的鉴赏,是指通过对播放的音乐从内心的聆听,能够从内心上和精神上获取有关音乐的感知。但是在聆听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及时的准确的听出音乐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才能使学生更清晰的去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要表达的精神,通过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才能使音乐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音乐作品本身所表现的东西,才会使学生更加学习好这一门课程。

一、音乐鉴赏的特点

在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的鉴赏是对音乐的接受和了解。对音乐的鉴赏是一个整体的活动过程,一首好与不好的歌曲它必须经过的是人们对它的鉴赏,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去接受它。也给作曲家的创作与表演和给听的人一个鉴赏的平台。假如没有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音乐创作和表演就失去了意义。也是通过人们对歌曲的鉴赏,作曲家才知道了人们是不是喜欢这样的音乐和作曲方式。从中反馈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音乐鉴赏还表现在另外一方面,那就是音乐鉴赏也是一种主体性与创造性的表现。随着音乐实践审美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的音乐都比较重视接受环节,从而让音乐从不同角度的审美达到更好的效果。鉴赏音乐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阅历和对音乐的认识,使同样的音乐出现不同的鉴赏结果,所以,音乐鉴赏是多个方面的,体现出它的多面性。

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特殊的表达方式。它所形成的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各个地方,各个音乐派别所形成的音乐特点都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不同的音乐的同时,学生在对音乐的鉴赏,欣赏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不断的去想,不断的通过聆听来发掘音乐内在的情感,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交响乐《彼得与狼》一边用管弦乐队演奏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一边用富于表情的朗诵词,来解说音乐内容的情节。这部交响童话中有很多角色,如彼得、小鸟、鸭子、猫、大灰狼、老爷爷及猎人等;而且在演奏的时候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其中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使我们犹如看见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然而另一个角色猫在这部交响童话里是个调皮捣蛋的角色,因此,表达它的音乐,是用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这样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乐器的特色,也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提高学生丰富的创造能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其实是音乐家们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所以音乐的本身也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很大程度是体现音乐家的心情和志向。例如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从歌词上来看,作曲家把那样的晚上描绘得浪漫而美好,仅看歌词就觉得美,再加上歌曲旋律中的两个升号,使旋律富有不一样的美,在欣赏这一类歌曲时着重让学生去审美,了解音乐家为什么要这样去写这首歌的词,表现的是作曲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去发掘音乐内在的东西,这是审美学习的最好的方式。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音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很多创作背景都是体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中,都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好像儿歌《一分钱》,歌词简单,通俗易懂,短短的几句歌词就把孩子拾金不昧的精神表达出来了,这类歌曲注重了孩子思想道德的发展,然而另一首歌曲《龙的传人》则更多的是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事情,音乐却能以它独特的方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首好的歌曲能够激发人们的思想,能够让他从困难中走出来激发他的斗志。所以,在音乐的职能方面,音乐的道德职能是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加快,教育事业也在加快步伐改革,怎样去适应改革的步伐,这就是我们当前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一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认认真真听课的,在他们看来音

乐欣赏课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对此也不感兴趣,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去看其他的书或是写作业。从这样的现象来看,学生在音乐鉴赏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为此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那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的同时要想到应该怎样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以交响乐《彼得与狼》为例来说说怎样来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先讲这个小故事给学生听,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待故事结束后才让学生们欣赏音乐,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加以说明;让学生们来说说都听到了些什么乐器,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什么,这样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再给学生讲音乐家是怎样成就了他们梦想的,这样在听音乐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作曲家的心情和当时创作的背景,来以此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了,用《英雄交响曲》来说,首先,老师要给学生讲解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音乐,《英雄交响曲》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那么在欣赏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出发,待学生对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将曲子的结构给学生划分开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英雄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根据曲式结构的分析再结合音乐进行鉴赏,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音乐,才能更深一层次的去鉴赏音乐。

3.通过多种形式上课。

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采用多种方式(如游戏法、实践法、现场表演法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以感悟音乐的感情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例如《梁祝》这首曲子,它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由弦乐来开始进入第一部分,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然后在竖琴的伴奏下,突出了小提琴独奏的优美、纯朴的爱情主题,接着由乐队全奏“爱情”主题,似乎是在为他们的爱情而赞美;紧接着就是活泼的快板,这是小提琴和乐队交替演奏的回旋曲,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们的纯洁友谊;而慢板的出现预示了爱情主题的变化,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互诉则表现出了彼此的恋恋不舍。第二部分 抗婚(展开部)首先由一系列低音乐器奏出不详征兆,再由铜管奏出封建势力的主题,小提琴的独奏在散板中将祝英台被许配豪门的悲伤心情形象化,接下去又采用强烈的切分和弦把祝英台的愤慨和抗议体现了出来,小提琴和铜管的演奏交替出现,展现了故事的戏剧性发展过程,使得在逐渐激化的矛盾中形成了一个抗婚的高潮;此时又出现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描绘了梁祝重逢时的动人场景,此时音乐急转直下,以闪板、快板来表现梁山伯悲愤致死、祝英台的痛不欲生,逐渐形成了第二个发展高潮;随着锣鼓管弦齐鸣,在震人心弦的音乐声中达到全曲的高潮。第三部分 化蝶(再现部)长笛和竖琴奏出了轻盈缥缈的仙境般的音乐中;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的爱情主题,似惋惜,似沉思,似同情;乐队齐奏,不仅是爱情的颂歌,也是人们的美好希望和共同祝愿;小提琴和长笛的结尾,仿佛伴随着高飞远去的双双彩蝶的身影,那千百年来的传说和歌声,仍在缭绕。在上这样的欣赏课时教师先以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然后再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加入伴奏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这样即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有美的享受,又可以在听觉上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此达到欣赏课的真正目的。

四、音乐鉴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我们的音乐这一学科中,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阻碍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比如:(1)、教学设备的不齐全,致使很多欣赏课根本没办法上,很多学校对于音乐的教学也不够重视,就不要说有多媒体设备了,但这也不仅仅是不重视的问题,还体现在经济的落后,即使教师能力再高,没有教具的辅助和先进的设备,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也是不太可能的。(2)、在音乐鉴赏中,有的老师十分重视音乐的乐谱。就好比是唐僧师徒取到了真经一样,在教学中用了大多数的时间去分解乐谱,从旋律线条到和声进行,从复调交织到曲式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一节课都快下了,但是都没有听到感人的音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也面临改革。在新教学课程的改革下,我们的音乐鉴赏课是要求对音乐的聆听,用内心去感悟它的美。通过去聆听它的节奏和旋律去找出它喜人的地方。而不是围绕乐谱,这样无疑是让人感觉到音乐鉴赏正在朝着一个误区走去。(3)、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是只准备一首歌曲,欣赏课主要是让学生多听,教师应该用相同题材的曲子来加以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曲子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如果上课还是单一的一个曲子,上起课来没有对比,也没有新颖,不要说让学生去鉴赏,就连听都不愿意了,与此同时他们还喜欢去看一些关于这一首歌曲的外面表现出来的东西,关于它的创

作背景,还有就是关于它的相关图片什么的。而不是从音乐的角度、音乐的最基本的因素去入手来讲解和欣赏的。音乐教学不是一味的在歌曲的词语方面作文章,而是应该偏离它的本位。

总之,在上音乐课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音乐本来在生活中就起到了陶冶身心的作用,正是由于这样,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诗歌鉴赏的答题能力 第5篇

一.从题目入手

诗歌的题目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暗示诗的主要内容,或交代中心事件,或点明时间节气,或直指歌咏对象,或流露作者的情感态度,揭示中心主旨等。只有认真审读题目,才能带动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诗歌。比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两诗的题目都交代了寻人不遇的中心事件,所写的对象均为隐士,属品性高洁之人,自然会表现对主人公的赞美、流露出寻人不遇的惆怅,隐含着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元曲《梧叶儿嘲谎人》及《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从题目就已经明确地看出作者对“谎人”和“贪小利者”的嘲讽和厌恶之情;(清)蒲松龄《喜雨口号》,题目就明确表达了对甘霖降临的惊喜和快乐之情,表达对雨水的期盼;(唐)王勃《别薛华》、(宋)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题目就告诉我们这是送别诗,无非就表现分别的不舍、别后的思念、两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唐)张仲素《秋闺思》、(唐)李益《宫怨》,题目就告诉我们诗中主人公是一个女子,内容当然是写女子的情思、愁怨。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而且经常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仔细审读诗题,对全诗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全诗。

二.从注释入手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的几字,有时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多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主旨相关。

徐渭《题葡萄图》诗后注释为:徐渭,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性情放纵,屡试不第。有了注释的提示,我们就可以从诗作的前两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中直接看出诗人是一个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形象。其中“落魄”一词就直接写出了他的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而后两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只要抓住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就很容易弄清楚此处的明珠用了比喻手法,表面上比喻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三.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而准确把握诗歌的题材对准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又有一定的帮助。诗歌从题材上说,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送别贬谪悼亡、思乡怀人、爱情怨女、边塞征戍、咏物抒怀等。不同题材的诗歌,主题的偏向性有所不同。如山水田园诗,或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或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当然,不同诗歌有不同的题材,但同一题材的诗歌,主旨上又有某些相近相似的联系。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时,先从每一种诗歌题材入手,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题材知识,为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读到《沉醉东风维扬怀古》时,就能从咏史怀古诗中,准确解读出作者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读到(唐)戎昱的《桂州腊夜》时,解读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读到戎昱的《塞下曲》时就可以理解残酷的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将士们对绵延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渴望情怀。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认识活动,鉴赏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之外,了解作者、表达技巧、背景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鉴赏应紧紧抓住诗歌意象也非常重要。但只有摸清规律,找准角度,才会找到打开鉴赏之门的金钥匙,进入别有洞天的境地。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第6篇

一、培养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本身决非是单一的一种工具, 还有育人功能, 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 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流露着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 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 感触至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诗句何等洒脱痛快, 着实令当今的某一些当权者汗颜;孟郊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 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 面对强敌, 威武不屈, 视死如归。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有利于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 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洁身自爱, 健康发展。学习李白、杜甫的诗歌, 不但使他们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 表达的思想感情, 讴歌爱国主义等丰富内容, 而且还可以领略到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创作风格,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可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修养, 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 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研读能力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 都有其内在规律。因此, 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 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作品, 培养对诗歌的研读能力。一是扫除诗中的障碍, 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的脉络。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所了解,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词格律知识。二是要弄通典故。不了解典故就无法打通诗词精髓的大门, 搞清典故的出处和作者的用意是理解诗词的关键。三是查背景。要让学生读懂诗词, 进而达到鉴赏, 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学生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 才能全面了解作者的作品。

三、培养形象思维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提供意象和意境的, 因此, 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 却有人物, 有环境, 有情节, 经过几问几答, 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 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 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只用了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不仅凝炼, 而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感。不论是抒情诗, 还是叙事诗, 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如古诗词中的“菊”、“松”、“春花”、“明月”等根据诗中的形象, 依靠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想象力去体味其中的情感。

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时代, 新词语层出不穷, 如词福雨后春笋一般。我们的学生生长在这语龙语的掌握建样的环境, 成里, 耳闻目睹了他们追逐, 时尚的标志对最新流行在一岩之一。作为语文老师, 了解掌握新词语中语语引导, 学生了解语言现象不仅有助于与学生沟、通学习, 语文基而且对文组文础知识很有帮助。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教︵36文老师如何恰当地将新词语在语文学︶40教学中应用0学生接纳的条, 件之一一定程度。上成了能否被中陈一、通过分析新词语的结构, 学的燕玲汉语词汇习汉语的构词法, 分单纯词和合成词。应合成词有联合、主谓、偏正、动宾、中用补、重叠和附加式等结构形式。在教

学中采用新词语, 一方面可以普及一些新事物新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如:音译词“爱普”指的是国际考生英语专项考试, 英文全称为“Advanced Plancement”, 缩写为AP。其他如:

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 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 确实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 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 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 一个“外”字, 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 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 若隐若现的情景, 又颇有点像印象画派的描绘, 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 跃然纸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总之, 依据诗中的形象, 通过想象我们也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四、培养运用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

联合结构:反哺巡展郁闷拼雇漂移

动宾结构:上市出炉举证入常养眼

偏正结构:负翁彩铃低调旗舰星途

主谓结构:课改井喷心检我闪我倒

在新词语中, 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就是一些词生成性特别强, 并有变成词缀的趋势。如“霸”、“客”、“奴”、“吧”、“迷”、“荒”、“族”、“雷”等。其中前缀的如“雷”, 被称为“雷文化”, 仅2008年新词中就有:雷人、雷民、雷剧、雷语、雷主、雷词等。后缀的如“族”, 2008年新词“族”群字有:单眼族、啃老族、走粉族、住车族、闪闪族、QQ隐身族、爱券族、宅内族等。

二、通过学习新词语的造词法, 掌握一些修辞手法

新词造词法涉及的修辞手法很多, 有谐音双关、比喻、借代、仿拟等。如:

1. 谐音双关

此类词语的构词原则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语意双关。如:

玉米:指李宇春的歌迷。“玉米”是“宇迷”的谐音。

昆虫:就是著名青年演员陈坤的粉丝, “昆”“坤”的谐音。

2. 借代

(1) 由外部特征来借指某事物

方面的知识, 没有鉴赏诗歌的知识, 对诗歌根本不了解, 或者了解得不深入, 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地运用, 也是答非所问、得不到高分的。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在规定的时间里, 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断, 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 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浅谈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7篇

一、了解诗歌作者、生平背景

在诗歌鉴赏中, 我们应该熟悉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这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沿出生入死, 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 所以其词或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格豪放悲慨。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人, 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有的注解简单, 有点注解较为详细。较详细地除了诗人的经历外, 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 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湖州歌》 (其六) 》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对于作者汪元量, 学生较为陌生。但诗句之后, 做如下注释:此诗是南宋灭亡后,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些注释令鉴赏诗歌题变得容易多了, 本诗抒写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

二、找寻“诗眼”, 可以说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尤其是在平常的一些诗歌类的赏析试题中,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诗歌题目:某个字在诗中, 能不能被另外的字所代替, 如果不能为什么?比如说关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 关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 我们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时都会遇到这样的题目:诗句中“几处”能不能换成“处处”, “谁家”能不能换成“家家”, 为什么?

像这类题目其实已经告诉我们诗的“诗眼”了, 通过这类题目, 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我个人认为, 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找寻诗的“诗眼”的意识和习惯。看诗先找寻“诗眼”, 找这些比较典型的词, 也就是我们的“诗眼”。以“诗眼”为突破口, 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 去进一步理解诗歌。

例如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就可以找到“愁”字, 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再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可以找出诗中的“绿”字, 来探寻“绿”字用的好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绿”字的好处!为什么“回”字达不到它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 来自行总结赏析诗歌的技巧。通过“诗眼”赏析诗歌, 可以说是赏析诗歌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体会谴词造句的妙处

语言是描绘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语言的好坏, 关键在于谴词造句准确与否。卓越的作家总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 准确谴词造句, 生动地表出事物的特征, 深刻的表现出思想内容。如唐代齐己《早梅》中的句子“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用字平淡无奇, 却很耐咀嚼。其中犹以“一”字为佳, 梅花开与百花之前, 可谓“早”, 而这“一”枝又先与众梅, 悄然而开, 更突出了一个“早”字, 极巧妙地照应了题目。又如宋代戴复古的《江村晚眺》:“江头落日照平沙, 潮退渔船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 见人惊起入芦花。”后两句写惊鸟飞入芦花之中的情景, 连用“立”“惊”“入”三个动词, 使得水鸟的动态、神情跃然纸上, 为江村晚景平添了几分生气。古人非常讲究“炼字”, 力求一字传神,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如“江碧鸟愈白, 山青花欲燃”“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气蒸云梦泽, 波憾岳阳城”, “雨去花光湿, 风归叶影疏”等。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词语, 这也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方法。

四、捕捉潜在形象信息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 (人物) 。进行诗歌鉴赏时, 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 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时, 最好使学生闭起眼睛来大胆想象, 并说出了想象中情景, 如有初升的明月、潺潺的流水, 可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 透过这些, 我们可以捕捉到深秋的山涧溪流淙淙, 月光皎洁, 想象到在涓涓溪流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 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 外在信息与其潜在信息是统一的, 一致的, 写了什么景物, 必然要突出景物特征, 而这其中也自然地渗透了抒情主体的形象, 所以说捕捉潜信息要从外在景物入手。

五、捕捉情感信息

诗人大多情感丰富, 或多愁善感, 或激情满怀。诗歌创作在某种角度上是对情感的抒写, 但诗歌的情感有其隐含的特点, 也属潜信息, 捕捉潜在情感信息应以其形象信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这一步骤要以两个问题为主线展开的。

1. 情感缘何而发?

抒发情感的人即形象信息中的主体, 那么抒情主体为何会有这种情感呢?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因素, 而这几类原因往往有交织现象。为了阐明这种现象, 我在对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教学中进行了诗歌的比较式阅读,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抒情主体泪洒衣衫, 情不自禁, 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身世遭遇与琵琶女相同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2. 情感因何表现?

诗人往往通过景物表达主观情感, 学生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较为熟悉, 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五、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极其丰富, 准确熟练地掌握这些重要的表现手法, 对于鉴赏诗词、把握思想感情、挖掘深刻内涵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下列一些:用典、联想、想象、衬托、烘托、象征、白描、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平时要多训练, 让学生尽可能熟练掌握这些内容。

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方法初探 第8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加强古典诗词教学,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教师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 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高职语文教师,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提高。

一、明确诗词体现的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 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 感触至深。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有利用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 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洁身自爱, 健康发展。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可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修养, 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 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是作者的情感体验, 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 培养学生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引领学生领会古典诗词蕴含的真情美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 真情才能铸真景, 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 是积淀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 李后主的《虞美人》被众多词评论家推崇备至。“春花秋月”, 多么温馨和富有诗意的季节啊, 但诗人却丝毫无留恋之心, “何时了”, 怎么还不结束呢!诗人之所以如此悲观和绝望时因为南唐灭亡了, 诗人不再是南唐君主, 而成了别人的阶下囚。“雕栏玉砌”虽然还在, 但已物是人非,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艺术的表现手段上看这属于比喻, 事实上, 这不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吗?人许多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 主要原因还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

“意境”即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如果具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这种境界呢?古典诗词教学, 一定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 诗必言情, 无情不为诗。要走近诗人, 与诗人对话,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 初读此诗, 似觉平易, 细加欣赏, 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 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 也一概从略;童子问答也当不少, 但诗人仅摘三句, 答问不多, 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 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 你会怎么回答?”然后,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 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表演对话。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对答如流, 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 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3.师生共同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古典诗词之美, 首先, 在于她于的音律之美。我国《诗经》中所描写的“砍砍伐檀兮”正是伐木的节奏, 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我们可以通过节奏起伏发现诗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 《蜀道难》开头突兀沉雄, 显然表现的是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较慢, 起伏不平, 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是千古绝唱, 它把诗歌的音乐性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不仅因为有着动人的节奏和旋律, 更重要的事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写词人的心情寂寞, 似有所失, 茫然寻觅精神慰藉的心理情态。而寻觅的结果呢?依然是室空无人, 一片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写诗人忧愁悲伤。因此, 从词的外形来看, 叠字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效果, 而从词章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来看, 这短促而抑郁的声调传达的正是词人凄凉悲苦的心绪, 情景交融, 回味悠长。

三、培养形象思维, 提高想象力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的, 因此, 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短短20个字, 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 经过几问几答, 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 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 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

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美学》) 。”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 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 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 确实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 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 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 一个“外”字, 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 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 若隐若现的情景, 又颇有点印象画派的描绘, 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短短10个字, 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 跃然纸上的事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地联想和再创造余地。

四、借用现代时尚元素理解古典诗词

为了更好地教学古典诗词, 还可以借用现代时尚元素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 深化他们的认识。现在, 有很多歌词都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如在教学古诗《上邪》时, 可请学生回顾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得知这首歌词原来由改变古典诗词而来, 他们非常兴奋, 课堂讨论非常活跃, 这使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更浓了, 理解更深了, 教学效果自然也好了。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第9篇

第一重境界, 山即山, 水即水, 我即我 (学生)

我国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 也可以说是浓缩了的山水风景画。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部分都是抒情诗, 其中大多数又都是间接抒情, 即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蕴涵在某些景物形象或事物形象之中, 有时借景抒情, 有时情景交融, 有时托物言志。正如王国维所说, 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应该先搞清楚“一切景语”是什么景、怎样的景, 即山是怎样的山, 水是怎样的水, 树是怎样的树, 花是怎样的花, 草是怎样的草……充当读者的学生也应该站在本真的自我的立场上去解读诗歌, 这里的我即读者自己, 而不是别人。那么学生在第一境界到底要怎么做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会读诗歌。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读诗也如此。中国古典诗歌虽然篇幅短小, 但是我们也需要反复品读才能领会诗人的用意。学生可以先在诗歌的韵律中去体味语言和节奏, 进而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 由外到内地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诗歌的基调。例如《蜀道难》这首诗歌, 读者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带着强烈的咏叹调, 而且是反复咏叹, 一唱三叹, 逐步加强这种基调, 才能将诗人的惊愕、感慨的基调展现出来。

其次是能理解大意。诗歌往往具有语言精练、思路跳跃、句式倒装、修辞典型、想象大胆等特点, 古代诗歌的这些特点尤为突出, 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再上升一个台阶,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具体来说, 学生要能够对诗歌中精练的语言挖掘出丰富意蕴;对跳跃的思路做出合情合理的补充;对倒装的句式进行语法还原;对典型的修辞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大胆的想象能够有真切的感受, 进而合情合理地进行分析。

最后是多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教育尤为注重背诵的方法。因此学生需要大量的背诵一些经典诗歌、诗句, 如《语文基础知识》中的“中国名言警句”, 《高考必备64篇》。学生通过背诵加深记忆, 从而反复咀嚼, 仔细品味。一来可以对这些诗歌有了更深刻、甚至是多元的理解, 二来可以归纳、总结出诗歌的相关规律, 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第二重境界,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我不是我 (学生)

既然诗人利用诗歌来传递思想情感, 那么, 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就不能停留在第一境界, 而应该上升到第二境界, 这也是提升他们诗歌鉴赏水平的关键一步。如果说第一重境界中学生还停留在诗歌的大门外的话, 那么第二重境界就是要走进诗歌的殿堂。如何进去, 钥匙就在大家手中。

首先, 要读懂诗歌的情感就要学会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学生在鉴赏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诗歌时, 可以尝试从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中获取灵感, 毕竟艺术是有相通之处的。尤其是艺术创作的手法和技巧, 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行文艺术等。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也说明了美的东西都是有共性的, 像园林、绘画、音乐等。

其次, 将复习资料、考试题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诗歌几乎涵盖了所有题材, 涉及诸多方面的情感, 他们也已对古代诗歌及其情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这就像做数学题一样, 已经掌握了公式及定理, 无论题怎么变, 万变不离其宗, 最终还是要靠这些定理和公式来解决的, 就看你够不够敏捷、灵活了。能够迅速调动所学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尽快给出更优质的答案, 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最后, 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转变为诗人的角度, 走进诗歌的意境, 真实地感受诗人内心的世界。用诗人的眼光、心态看待眼前的景和物, 这样才能够从现象到本质, 由具体到抽象, 从客观到主观, 最终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理、意。这时的学生已非学生本人那么简单, 而是诗人与读者的合体, 学生通过诗歌进入诗境, 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情意, 从而使相隔不同时空的诗人和学生产生了共鸣。至此, 可以说是真正地读懂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是, 并不是说到此就结束了对诗歌的鉴赏任务。

第三重境界, 见山还是山, 见水还是水, 我依然是我 (学生)

此山毕竟非彼山, 此水毕竟非彼水, 读者毕竟不是诗人, 诗人毕竟不是读者。作为鉴赏诗歌的人, 学生既要能入得了诗境, 达到“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 又要能出得了诗境, 实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的水准, 才能够在诗歌鉴赏中轻松自在、出入自如。毕竟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每首诗歌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哪怕是两首同一题材的诗歌, 我们也要区别对待。学生在鉴赏诗歌时, 既要能快速掌握诗歌的共同特征, 又要能区别对待不同诗歌的独特个性, 从而避免了答题过程中的千篇一律, 死搬硬套等毛病。

希望通过这三重境界的阐释,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从“不识愁滋味”成长为不仅能够“识得愁滋味”, 而且能够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甚至能够“赋得一定水准的新词”了。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技法娴熟、意蕴丰富, 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也是学生的一大短板, 如何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借鉴绘画艺术的三重境界, 另辟蹊径, 希望能够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有所帮助。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第10篇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作品编为一组,相互对照,辨析异同,用以识别作品特征,提高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赏优汰劣和触类旁通两个方面。将比较阅读运用到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其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的比较阅读具体说来,有不同诗歌题材的比较,不同诗歌同一意象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的比较,不同诗歌选材立意的比较等。比较鉴赏要从异中求出同来,也要从同中求出异来。现举隅如下。

一、人物形象特点的比较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品质,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等。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摇莲?摇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摇莲?摇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为背景来描写人物,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充满青春活力;主人公身穿罗裙,脸似芙蓉,嬉戏荷田。该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采莲姑娘;深藏荷田,遇郎欲语未语,低头微笑。该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纯真质朴的采莲女形象。两首诗都传达出诗人的欢悦、惊喜之情。

二、情感基调比较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2.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 柴 侍 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摇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三、意象特点的比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统一,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例3.以下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咏 白 海 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 白 海 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的内心世界。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黛玉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四、表达技巧的比较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例4.以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作者观点的比较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诗人总是要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文物遗迹“赋诗言志”,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例5.以下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汴?摇河?摇曲

(唐)李?摇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 河 怀 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审美教育,鉴赏方略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唐诗宋词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打开《唐诗宋词选读》这本教科书, 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 杏花春雨, 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 你一定会目眩神迷, 流连忘返。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言说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 年轻一代似乎越来越少吸取古人的文化积淀, 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于窘境。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

从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看,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教师把古典诗词当文言文教, 将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翻译成苍白无味的白话文;二是有的教师“满堂灌”, 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生平, 从思想内容讲到语言风格。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教得费力, 学生学得乏味, 对学生的古典诗歌审美培养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曾经说:“现在教古诗文像教第二外语一样, 是不行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古诗文对有的语文老师来说就像是一门外语, 另一方面说明在古诗文的教法上存在问题 (这也是后面将提到的古诗文变成了一种操练的一个原因) , 以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收效不大。而高中学生尽管对学习古诗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同, 对学习古典诗歌的目的也似乎很明确, 但远远不是古诗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他们对语文科的学习似乎也只有“以硬对硬”, 用书面作业形式或考试测验手段来“坚守阵地”, 结果他们的古典诗歌的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枯燥的字、词、句的操练, 少了诵读, 没了感悟;少了赏析, 缺了品味。尽管学生在这种操练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但是收效并不大, 学生本来有一点审美情趣, 但最后被操练弄得兴趣索然, 变得十分功利。这样, 学生厌学古诗文就是不足为奇的事了。在这种心态下学习古诗文, 收效又怎么可能大呢?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是一个从语言入手由景入情入理的过程, 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传统文化, 领略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

二、古典诗词鉴赏方略

1. 感悟、诵读是起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 应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吟诵, 展示其内在的韵律, 显示其音乐性, 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在教学中,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 在读中感悟。可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让学生在愉悦的朗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 感受阅读的乐趣, 进而喜欢阅读, 愿意阅读。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 放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同时也可作一定的示范朗读。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带着感情, 学生们会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学生感情投入, 再结合教师对意象、意境的适当点拨, 也可以播放相关情景的幻灯片或者辅以音乐, 从而拉近学生和古典诗词的距离。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 帮助学生融入其中, 从而体会诗的美感。

2. 联想、想象是介质。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载体, 古典诗词就像一个经“压缩”软件处理的“文件”, 阅读时, 需“解压”还原, 即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词中的情境并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 可以联系诗人本身, 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 (环境) , 也可以联系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 由己推人, 分析形象。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这是一首悼亡诗, 写的是对亡妻的思念。首句写难忘, 次句写难见, 再假设写十年来自己变化之大。下面“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是夜来幽梦, “明月夜, 短松冈”是妻子安身之地。因思而入梦, 梦见妻子;因梦而料想妻子思己, 想妻子也会梦见自己。假如没有联想和想象, 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 词中那超越生死的人间至情是很难领悟的。一般说来, 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刘勰所说的“情动而辞发”的过程, 由意象进入, 终结于言语形式。而我们的解读过程刚好相反, 我们是先从言语形式入手, 终结于意象, 也就是刘勰所说的“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 诗词鉴赏是一个由理解到评价的过程, 而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或缺的介质。

3. 鉴赏、创新是关键。

首先, 引导学生变革传统的诗词解读方式。

赏析唐诗宋词, 如果泛泛地用“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语言的生动”等语词和概念解读, 难免造成被周汝昌讥讽的“取粗遗精”的结果。我们应引导学生变革传统的诗词解读方式。比如鉴赏唐诗时能否突出其丰盛热烈的风神, 鉴赏宋词时能否突出其精微细腻的韵致?同样是唐诗, 赏析盛唐诗能否充分感受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赏析晚唐诗能否充分领略其感时伤怀、余晖绚烂?同样是宋词, 欣赏婉约词能否体会其浅斟低唱的情韵, 欣赏豪放词能否体味其昂首高歌的气势?……唐诗宋词各自的诗化内涵和不同的形式美感, 都需要在教学中细加咀嚼玩味。

其次, 处理好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 要按照他们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处理好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 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 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编排大致以诗歌发展阶段为线索, 注重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 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 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 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

最后, 让学生明确诗词的鉴赏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诗词鉴赏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诗词进行鉴赏。诗词篇幅虽然短小, 但其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小到一个字, 大到整个篇幅, 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从诗歌特点和诗词的各层次结构来看, 诗词的鉴赏点有:诗歌音律美、关键字词、艺术手法、思想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但在这些鉴赏点中诗歌意境是诗词的重点所在, 诗词的音韵、手法、意象的运用可以说都是为营造意境服务的。

上一篇:节目仪式论文下一篇: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