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文范文

2024-09-11

新农村体育文范文(精选12篇)

新农村体育文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建设,研究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全省总人口是9717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71.1%。农村体育是我省体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全省近7000万农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是全省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直接反映和重要标志。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繁荣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

体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是陶冶情操、强身健体、防御疾病、增加劳动能力、锻炼意志,提高文化素质、激发健康向上精神、加强社会交往、理顺人际关系、凝聚群体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等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省农村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建立和发展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生活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应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农村体育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大众身体健康基础,应该更好地贯彻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而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十一五”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精神,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2 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河南省的群众体育一直具有良好的传统和较好的基础,作为群众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体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

2.1 农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河南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更加强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2.2 乡村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一是采取新建、改建、开放、开办、合办等多种途径,为广大群众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二是建立健全健身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三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2.3 农村体育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河南省政府组织各省辖市优秀市民健身站骨干深入到农村,充分发挥县(区)健身站、体育指导员推广指导健身活动的优势作用,从而有利的推动了农村群众健身队伍的发展。

2.4 农民的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多彩

每四年举办一届河南省农民运动会,已成为了河南省大型的群众体育传统赛事。近年来,此项赛事举办水平、举办规模和运动成绩逐年提高。近年来,河南部分地市坚持利用农村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时间,以农民喜爱的体育项目为突破口,下大力气抓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其特点是:一是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年春节期间,平顶山市农村以村和个人名义举办的群众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成为农村体育的一大景观。

汝州市东营村举办的篮球邀请赛,最初是该村有几位篮球爱好者经常凑到一块玩儿,后来,村里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由观众变成了场上队员,村里的土篮球场每天都聚满了人。于是村里投资3万余元,修建了两个篮球场,并在农闲时节开展村民组之间名目繁多的篮球比赛。打球的人多了,水平提高了,队员们不再满足“窝里斗”,他们一方面走出去,组队参加邻近地区的农民篮球赛和全省农民篮球赛;另一方面请进来,自己举办更大规模的农民篮球邀请赛,邀请外地的球队前来参赛。汝州市首届个人乒乓球邀请赛就是由个人出资组织的。举办者说:“现在富了,咱也能玩得起了,我要圆我三十多年的乒乓梦。”

鲁山县瀼河乡尹村举办的第三届农民摩托车障碍赛声名远扬,吸引了外市、外县的农民摩托车爱好者参与其中,参赛车手达70余名,观众达2万人。宝丰县利用传统民俗———马街书会期间举办的民间汽车越野赛,不仅当地车手云集,郑州、许昌、平顶山市区等地的车手也前来助兴,围观群众达3万之多。汝州市临汝镇东营村举办的第二届篮球邀请赛,共有16支队伍参赛,不仅有本地代表队,而且还有慕名而来的郑州和洛阳的代表队。为了提高本村篮球的技战术水平,他们还从武汉体育学院请来篮球教练进行指导;为了公平竞赛,他们还从城里请来几位国家一级裁判员执法;为了吸引更多的参赛队伍,村里把邀请书发到了全省各地,把举办比赛的广告做到了平顶山市电视台上。开幕式当天,设在该村文化大院内的两个篮球场,被万余名群众围得严严实实。

河南省各县(区)和乡镇已经形成农民篮球、乒乓球、中国象棋、五子棋等多项比赛形成制度,定期举办,丰富了农村健身队伍的健身形式和内容。村级群众体育活动和比赛次数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研究出适合农民特点的一系列科学文明的健身方法,并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推广。

2008年,河南省以“奥运进乡村”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月和“千村万队”农民篮球赛等影响力高、代表性强的体育健身活动,活跃广大农民的体育生活。目前,天津市除了四年一届的市农民运动会之外,每年还利用传统节假日和农闲季节举办“农村正月文体活动月”、“健身大拜年”、“群众体育节”、“全民健身周”、“千村万队篮球赛”等农民体育赛事,并已形成传统。各区县、各乡镇举办的广播操、健美操、武术、健身秧歌以及足球、乒乓球、棋牌等单项体育竞赛丰富多彩,其中有些体育竞赛也已经形成制度,大大促进了广大村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和普及。

2.5 农村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我省以全民健身周(月)为龙头,以“五个千万人群”(千万青少年、千万农民、千万职工、千万妇女、千万老年人)为重点,积极开展了“体育进社区活动”、“体育三下乡”、“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群众健身活动,全省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3 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状况分析

3.1 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方法和不同的体育态度在家庭被调查人员中的数据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这种情况充分体现了当前农村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3.2 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

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农忙时活动人数较少,农闲时活动人数较多。

3.3 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

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自家庭院、农村住宅区空地、公路、街道边、场院、树林旁、田间、草地、河边等进行体育锻炼。

3.4 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

从总的趋势看,农民群众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开始向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较强的方向发展以及向有氧锻炼的方式上转移,各种功、操、拳、舞所占的比重较大。

3.5 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大部分形式是属于自发的、非组织化的。

4 河南省农村体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4.1 农村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体育宣传力度还不够

虽然对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有所加强,但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在各级体育部门依然存在,不利于全社会健身意识的增强,更加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4.2 对农村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河南省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的体育意识薄弱,认为体力劳动和上班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活动。同时,农村体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4.3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河南省48000个行政村,只有20%的行政村建设了体育场地设施,离国家每个村有一个篮球场、两张乒乓球桌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而健身路径也只覆盖了不足三分之一的行政村。

4.4 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然很少

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仍然不普遍,全民健身的框架还没有真正确立。

4.5 农村体育活动缺乏特色

河南省农村社会结构分层较多,目前,不论是从宣传上,还是项目组织推广上都缺乏特色。

5 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

1.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

对农村群众体育事业中的体育事件、体育赛事活动、农民健身经验和体会等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体育氛围。

2.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农村体育设施

要改善农村体育的硬件设施,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相当惊人的,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也不现实。要大胆尝试社会化、广泛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农村体育公共设施。

3.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涵盖县、乡、村的多层次农民体育协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形成以乡镇为龙头、以农民体协为纽带的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结合农村的实际条件,积极开展器材要求不高,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体育活动,利用各种节庆日、庙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体育活动。

5. 利用学校潜在资源,延伸农村学校体育的功能,促进新农村体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他们都具备辅导农民体育锻炼的技能。因此,延伸学校体育功能,让学校资源在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中发挥作用是目前多快好省的发展农村体育的捷径。

6. 构建合理的农村体育竞赛体制

竞赛具有带动群众体育工作的作用,具有引导或指导、规范群众体育活动方向的作用。经常的、固定的开展一些有特色常规赛事,可以保持农村体育活力。

7. 积极开发野外体育产业项目

根据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积极开发野外体育产业特色项目,形成体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解决体育经费的不足。

8. 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体育是整个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体育设施建设目标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朱建民,黄艳栋.河南省农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

[2]姜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胡庆山,等.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

[4]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新农村体育文 第2篇

论文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衣”与“心依”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衣”与“心依”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中国的大部分人民居住在农村,农村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名词中虽然带有“新”字,却已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简洁明了,却同时涉及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对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安排,出台了一系列在农村进一步消除盲点、扩大覆盖、提升水平和推进并轨的举措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比我的出生还早了十多年,我没有办法对着网上书上眼花缭乱的图片和客观得带着些许冰冷的文字想像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艰苦,也许在那个年代,比起“生活”,更多的农民只能用尽全力挣扎着只为了“生存”。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其迫切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多年的努力积极建设让全国各地的一些农村有了新的风貌,其居住环境、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对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方面的要求,对应着不同的要求,政府也制定了相对的政策,采取了相对的措施。经济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劳动器械上的改革为农民减轻劳动负担和实现创收提供了硬件支持,农民增收机制的建立则提供了政策帮扶。乡村旅游的推进发展也为农村经济收入来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政治建设方面,旨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而不是老实巴交地被一些腐朽不堪的欺凌主义统治。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任用制度让新鲜的血液注入新农村建设中,也让有意愿回到自己家乡为建设新农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方向。文化建设方面,旨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是该被废除,但也有许多珍贵的乡土文化值得保护和传承。法制方面,政府加大了法律的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只有部分人懂法律是行不通的,在中国当今社会,农民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法律意识的提高让农民们渐渐学会依法维权而不是默默忍受或采用极端行为,也能让矛盾得到最好的处理。

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②。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中,一天天长大,一步步离家,也见证着家乡一年年的变化。幼儿园的时候,一到农忙季节,即使我早上六点就起床,也常常没法和父母一起吃早饭,因为他们早已在田地里忙碌,只有邻居的姐姐给我梳头,然后骑着自行车去上小学的她顺便再把我载到幼儿园。坑坑洼洼的路上大多都是颠簸着的自行车和拖拉机,剪头发自己动手,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往自己身上套。初中开始我到城里念书,隔挺长一段时间才能回家,也就是这段时间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家乡的变化:泥泞的小路先是铺上了一层碎石,然后再盖上了水泥;路上滚过的轮子中,渐渐地多了小汽车的四轮;路边的平房小卖部,慢慢地有了理发店、服装店做邻居;今年的五一,村政府还和市里的学生假期培训机构合作举办了“五一茶园体验活动”,在宣传当地的茶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虽然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多,但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旅游开发等系列的长期发展有了开创性的启迪作用。

这些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显著,但比起飞速发展的城市稳健而有力的脚步,农村前进的步伐更像是一个还在学走路的婴儿般跌跌撞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乎每年都被提到的事实,说明了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问题没被解决,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才会被反反复复地出现在各种文章、报道、新闻节目中。

腾讯新闻的特别栏目《中国人的一天》中,几乎每个星期都至少有三天是以农民为主人公的,而他们的“一天”中,大多饱含心酸与无奈。也许是新闻所要求的对观众的吸引力让这些视角更多的偏向他们的不易,以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但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许多农民的生活现状。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农民工”这个词是否带有特殊的情感,是不屑或嫌弃,是怜悯或尊敬。“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却‘摆脱’不了农民的身份”,这是很多文章里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我感到奇怪的是,“摆脱”后面,一般都是加“阴影”之类让人不想接受的不那么美好的东西,难道农民的身份也是像这样不为人所接受么?这在重工轻农的中国也许不难理解,但不代表不能做出改变。大部分农民工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不用再像自己一样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劳碌艰辛。在农民工大军日益壮大的社会现实中,反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和经济方面的漏洞。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省市间,更体现在城乡间,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巨大差异让农民们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城镇上学,而这意味着比在乡村学校更大的花销,为了挣钱只好选择离乡打工。而大多农民不愿让已经在外上过学的孩子回乡工作,又反映出了现阶段许多农村的经济来源还是依靠辛苦的务农工作,收入组成单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农村中,或者是城市中过于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线减少了对农村农业产品的依赖,导致了农民就算有土地有好收成却卖不出去的窘境,甚至会让农村的主体——农业活动一步步走向消逝。

随着外出务工农民人数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乡村也是家,然而没有了一家人的相聚相守,家就缺少了本应有的温暖。城市需要建设者,农村的孩子们却也需要父母的陪伴,老人们需要子女的照顾,大多数人都希望能留在故土与家人相伴。这并不是说农村和城市之间要互不往来,而是希望农村也能有像城市一样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的机会。农村人口的流失减少了农村的生命力,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也许有心想回乡参与建设,却缺少发展的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是在农村把农村搞好,而不是在城市的角落用希望与绝望中困惑着农民,或是将农村装点为城市。乡村有着其独有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在建设的脚步中不能为了图快把这些无形的重要财富扔掉。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几乎已千篇一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结合当地原有特色,而不是方便省事的“一刀切”。当每个地方都长得一样,人们要凭什么怀念自己的故乡。文化和历史一样,当记得它的最后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它将不复存在,这是无法晚会的损失。流传在乡间的传统手工艺或艺术表演形式,如手工造纸、竹草编织、舞龙舞狮、样板戏等具有历史韵味的东西,理应的到继承和发扬,而在今天听到的更多的却是垂暮的老手工艺人们对后继无人的担忧。也许一些东西是过于原始,但他们的古老更能衬托出乡村的韵味。

在人们居住的地方中,乡村是可以说是与自然最亲近的,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很大联系。很多农村的路好了,房高了,但是湖水变浑浊了,路边可爱的野花野草变少了,参天的大树被拦腰截断。一些城市甚至向周围乡村排放污水,倾倒有害垃圾,城市发展起来了,农村却成了牺牲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之间的不公对待。就算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改革开放,也不能盲目追求外在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的内在联系。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季夜晚,我们一群孩子在漫漫星空下,路过萤火虫闪烁的菜地,那种宁静安详、亲近自然的幸福感似乎总能让人嘴角微笑。如今的许多农村,星星还在,只是空气污染遮住了许多光芒只留下散落的几颗。萤火虫则像是被明亮的路灯照耀羞愧得不愿再亮起,当然,这是比较文艺的说法。其实萤火虫属于生态指示昆虫,有萤火虫的地方,一定有着洁净的生态环境。然而,初中毕业后,我就再也没在家乡见过那飞舞的小光点了。

新农村体育文 第3篇

摘 要: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参与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成为“乡村合伙人”为例,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与参与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智力输出的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设计教育;文创产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因此“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决定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职责。

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参与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成为“乡村合伙人”为例,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与参与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智力输出的实践。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是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建设的协会。该协会以湖北创新与发展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助推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中国为宗旨。乡村文创产业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如何以文创产业为抓手,将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充分整合资源,真正带动农民致富,产业增值,农村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回望过去,一些工商资本的直接入侵与主导,导致形成一些乡村发展的穿衣戴帽的追潮之举。[1]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放在农村山清水秀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就具有以下的意义。

1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

第一,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存在服务的片面性和服务的缺失。[2]具体为高职院校服务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少;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多,服务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少。

第二,目前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遭遇瓶颈。一是农村环境差,早期对农业建设的漠视导致其环境的脆弱。要么规划无序,要么粗暴开发,不可持续发展。二是由于农村教育及人口的空心化,导致其智力资源严重不足。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的蔓延导致民众拥有大量对农村环境及物品的需求而真正新农村建设应该惠及所有农民,只有这种针对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实现该目标。农村教育水平和生活观念落后不利于农民掌握技能。而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新农村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是其重要的职能。高职设计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地可以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帮新农村“用情怀说话,替农民办事”。探索一条解决当今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与乡村产业发展并进的路子。

第三,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引发高职学生创业的新天地。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进行产品包装,品牌建设和推广以及网络营销等项目。

2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的实践

我们本着“四位一体”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体、文化为魂服务新农村。具体思路和方法是: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与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订协议,以罗田县张家冲示范基地为支撑搭建二个服务平台:一是文创设计创意服务平台。学院以项目为依托,组建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为核心的创意服务组织,成立若干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团队,通过区域性文创服务,实施文创人员入户工程,开展创意服务。二是人才支撑服务平台。高职艺术教育要向新农村输送合格人才。所谓合格人才,是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设人才。培养这些合格人才,必须创新机制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培养和造就出有创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学院在搭建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服务平台过程中,在专业的建设和课程改造中下功夫。尤其是把部分项目课程的方向和触角伸向服务“三农”中去。比如项目课程《景观及乡舍建设》、《品牌策划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走进新农村的建设。

2.1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实施大纲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课程是本课程是景观专业大三学生上学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此项目课程根据项目改革,主要上课内容是针对罗田张家冲乡村的改造设计进行。通过此项目要求学生学会了解和分析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涉及的条件:区域文化、便利交通设施、构成人口、消费趋势、经营模式等,对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了解乡居建设中的功能形式及分类,掌握乡居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考虑农村环境的功能性和空间的特性;处理好农村、农民、农业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完成本项目,应达到如下具体的要求:了解乡居设计的原则和面临的现状、乡居设计过程中对乡土元素的整理和运用。掌握设计分析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掌握用sketchup效果图制作、文本和展板的排版能力。对设计方案表现,总平面图、断面图分析及效果图能进行扩初细化,对景观设计的尺寸的感知及控制能力逐步加强,CAD的更加熟练掌握与应用等。

2.2 实施过程及最终效果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张家冲,其中一个餐饮空间进行改造。在这个案例中,原有的场地建筑风格明显有自己的特色。室外景观规划自然,道路上没有太多设计,需对道路和景观结合自然条件进行功能划分和道路分级处理。建筑舍内比较破旧、物品堆放杂乱。拥有大量的乡土元素确没有通过设计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进行整理。

具体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室内尽量少的拆除墙体,空间的分隔以农民家具、白天等软装进行空间区域的限定,以保证室内空间的灵活可变同时也能更好地留存原有结构,体现历史感。通过从周围场地的田间小径元素进行提炼而来的曲线元素结合乡土元素铺装和少硬质景观的做法,不仅能体现其与环境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体现包容的文化。

在农村结构简单的建筑和空旷庭院中加入设计,摒弃原来设计中的现代元素和偏离乡土的材质。在乡村,简单才是美学,留白也是一种美的设计,突出的形式感和设计感在这显得格外多余,自然的原生态的才具有亲和力。因此,回归原始,坚持“少即是多”的设计原理,深入乡土设计主题,从朴实出发,回归自然。

2.3 在“乡村合伙人”平台中,高职设计教育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

一些见识过城市繁华,有一些文化知识和经商头脑、组织意识的中青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主人,他们熟悉热爱农村。他们愿意将自己在城市中的原始积累带回家乡。他们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成了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也要看见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他们或眼界有限,或资金不足,或缺乏审美或缺乏运营头脑和经验。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智力输出。

在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发动群众和引入社会力量。一些建立好的民宿、餐饮要成立由村民组成的监管部门,同时高职艺术教育可以提供社会力量对村民做培训。因为村民要参与到民宿或者餐饮的经营和管理中来,必须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具体可以进行如下智力输出:对村民进行烹饪、茶道、服务礼仪、传统仪式、插花、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让村民掌握民宿或餐饮的经营方法,让他们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可以真正成为新农村的主人。

在罗田张家冲,农民最擅长的还是农业生产,可是农民在农业销售、最大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力量薄弱。高职艺术教育以《品牌文化建设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项目课程为载体,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比如板栗、红米、竹子、茶叶等为具体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做线上和线下运营,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进行品牌管理。让农民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获取最大的利益。

总之,高职艺术教育通过选择若干适用性项目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探索和积累新农村建设适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村建设进行智力输出,加大地方高职艺术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文创人才的力度。在以上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工作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会越来越有地位、有作为、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炎.如何打造以民宿为载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Z].

新农村体育文 第4篇

1 研究内容、结果与分析讨论

1.1 学校体育的概念及意义

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学校体育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促进学生的劳逸结合,提高文化学习的质量。

1.2 达州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即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长期的直接、间接的认识,并对教学起指导的教育理论。然而安全却成了达州市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只要学生不出现安全事故,体育课程就算是成功的。对于活动的安排也是尽量地避免身体对抗类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加以限制,老师要求不能使用较危险的体育设施,比如不能使用单杠、双杠等,导致体育健康课程严重缺乏活力。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因为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与基础体育教学设施,在学生眼里更本就没有体育课的真正概念,学生们认为体育课就是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老师的严格管理,也不用听老师的长篇大论,则基本没有体育指导思想这一说法。

1.3 达州市农村学校安排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余时间在校内组织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们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很好的娱乐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的体育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趣味,又培养了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良好的作风和意志品质。因此,达州市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并视为是学生教育和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外体育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早操和课间操。这是学校作息制度中的体育锻炼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压力下得以缓解释放,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在达州市中小学中住校生每天都要点名签到,然后晨跑5~8 min。晨跑可以让身体从睡眠时的抑制和放松状态,尽快达到清醒的积极活动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所有学生在早上上完第三节课后进行课间操。做操时间为15 min左右。课间操能够使学生在紧张的坐姿学习后,身体各部分得到一定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放松,缓解学习压力。更可以对课与课之间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班级体育活动。是在课余时间以班为单位,根据性别、体质、技术水平和对体育的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每个小组约为8~12人,组长1人,每周活动2~3课时,活动内容主要由体育教师制定,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益智性和锻炼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使学生之间能够进一步交流了解。活动课时列入课表,和体育课的时间错开安排,让学生每天都可以从事体育锻炼。

(3)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是在学生参加班级体育活动或者校运会的基础上,把其中一部分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按项目特长组织成运动训练队,进行课余时间的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材。

(4)运动竞赛。是为了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中小学运动竞赛是为了吸引学生喜欢并参与体育运动,从而达到身体的锻炼。评价学校体育运动的整体成绩,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团结友爱精神。运动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精神,以及不骄不躁、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

2 结论与建议

2.1 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第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让人们认识到教师工资体制也将迎来新的变更,体育教师应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第二,转变“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模式,使全体体育教师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缩小城市与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收入差距,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教育的积极性,让每位老师都真正做到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三,改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错误看法,许多教师都对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歧视,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本没什么作用,认为体育教师是所有老师中最悠闲的,认为体育老师也是学校教师中最不好管理的。对于这些错误的看法学校应做出一定的回应,提高体育教师精神上的公平待遇。

2.2 加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突出发展特色体育

现代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发展。合理地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也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引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使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有效结合,不仅可以让教学信息准确形象、生动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又可以准确地反映每位学生接受信息的情况,以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节并改进教学步骤,建构优化组合的教学策略,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模像直观效果,对听觉和视觉方面有很好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形象记忆,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学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同时,在达州市很多农村地区保留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如扔沙包、滚铁环、攻城等,这些项目具有浓烈的区域色彩,场地要求不高,且投入较小,开展难度低,更可以使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在农村学校中得到沿袭。因此,着手发展特色体育,提高体育兴趣,对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意义。

2.3 注重社会适应,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身体的教育,更是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以往的传统教育理论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农村学校由于受条件限制,在这一板块更是空白一片,学生的心理问题基本没有得到考虑,社会适应能力与城市的孩子相比,相差巨大。因此必须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科学有效的体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身体教育协调进行。使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得到双向平衡发展,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勇敢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突破农村学生在人多的情况下胆小害羞、不敢说话等方面的障碍。使农村学生有自己的主观看法,以具有更高的生活适应能力,逐步缩小与城市学校学生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差距,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2.4 健全评价体系,明确体育健康目标

评价是为了检测教学成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下次能够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不足。所以,评价方法应具有较高效度,评价结果也必须具有较强的可信度,这就要求对教学评价进行更新,建立起更加合适的教育评价体系。即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方向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社会需求要求一致,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卫宾,周登嵩.构建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8.

新农村体育文 第5篇

关键字:新农村、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面临新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剖析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较快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入手,深入剖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应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1.1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政府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具体意见。为保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2006 年3 月1 日, 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体发[2006 ]13 号)的通知。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 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路 径工程”。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出台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1.2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公路改建、电网改造等工作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硬件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改革、农民养老保险体制的试行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初步的保障,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也将逐年下降,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也奠定了基础。

1.3逐步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必然要求有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主管农民体育的机构。如江西省农业厅有主管农民体育的教育处,各市、县有主管体育的教育科或股,乡镇和村级机构有文化体育指导站和文化体育活动室。省体育局还有管理农民体育的群体处,各市和县一级的文化体育局有群体科或群体股,同时又有江西省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到市、县、乡的农民体育协会。在本次调查的23 个村(镇)中,有农民还自发组织了体育协会或乡村俱乐部。在农闲、节假日、盛事喜事期间,各级群体组织或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因地制宜,开展了喜闻乐见、丰富多彩 的农民体育活动,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有所增长。通过对江西上饶246 名农民的调查得知,6517 %农民愿意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81.4 %的农民喜欢看体育比赛。

1.4日益增长的农民健身娱乐需求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开拓了空间

以前,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曾使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游离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健全,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对其可支配收入不再仅仅是储蓄、盖房、给儿子娶媳妇、看病、防老等,他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健身娱乐有了一定的需求。本次实地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有71.6 %的被调查农民认为自己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并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文体活动,调剂农闲时节单调的业余生活,增强或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并由此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味。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是源于内心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随着农民对健身娱乐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农村体育具备了可能。

1.5农民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开封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业余、小型、多样的农民体育活动日渐增多,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正悄然转变,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消费方式正由单一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

2.1开封农村体育参与主体呈现弱势化

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 岁,其中16~25 岁的占45 % ,25~30 岁的占16 %;男性所占比例为66 %。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城镇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农民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好以女性和中老年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2.2开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但目前的现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体育人才严重缺乏,这不仅表现在指导农民体育锻炼的人才缺乏,而且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部分地方政府或机构却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感、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经济性、前瞻性的认知,正因如此,大部分的乡镇政府缺乏文化与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规划、运行与组织体系,体育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活动项目的单调抑制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3开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也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2.4开封农村体育经费投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镇)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镇)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

2.5开封农村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增加体育运动技能储备的主阵地,但由于体育经费的投资严重不足和一些地方、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学校体育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职体

育教师。二是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差,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职称难评,使得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师不能安心于体育教学工作。三是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后。如果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开封农村体育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开封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前提;依据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推进开封农村体育的发展。

3.1加强政府指导,加大舆论宣传,转变农民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生活居住点较偏远,信息较闭塞,农民的思想意识较落后,对体育的价值也认识不清,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的体育传统价值观念,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建设的内容。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阶段性发展指标,要把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要有效地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政府还应利用节日、集市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使农民逐渐树立科学的“三维健康观”,进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2树立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要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农民体育保障系统由硬件保障系统和软件服务系统组成。硬件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加强农村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软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体育组织服务、农村体育指导服务、农村体育信息服务、农村体育监测服务。现阶段软件服务系统的重点是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各类层次人才的培养。

3.4加强开封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必然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1)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2)制订符合各级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估体系;3)充实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4)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置;5)完善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6)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理论研究;7)注重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文化建设居于核心层面,关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农村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能够引导农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选取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为个案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大梨树村22个村民组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5个村民组,抽取380名农民,20名村干部。发放农民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68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97%;发放村干部问卷20份,回收问卷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村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1)村民的体育观念。“劳动是否能代替体育”和“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的占33.4%,认为不可以的占31.5%。认为体育锻炼“非常必要”和“很有必要”的共占38.8%,认为“不必要”和“完全不必要”的共占22.0%。可见村民在体育的价值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这是影响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源所在。(2)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有83.7%的村民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对自身身体素质提高并未起较大作用,可见,农民缺乏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不愿意参加花钱又花时间的体育锻炼。

2.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现状分析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村庄体育场馆设施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56%的村民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感到不满意,认为室外体育健身场地不多,项目单调,当前村里的体育文化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村庄体育物质环境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缺乏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主动创新意识,体育宣传途径少、方式单一,宣传意识和力度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缺乏有效的宣传体系和网络平台。(2)主要经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大梨树村体育建设经费村财政开支占36.7%,民间集资占36.6%,企业赞助占32.2%,政府拨款占10.3%。新农村体育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反映出政府对新农村体育在资金的投入上还不够,民间融资毕竟具有不确定性,要使新农村体育上轨道、上规模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3.农村体育制度文化现状分析

(1)体育活动组织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体育活动有健全的体育文件、制度、条例的只有23.2%,没有的占12.9%,大部分都是不健全的。没有群众体育指导员的占87.6%,说明农村体育管理制度还是相当欠缺。(2)体育政策法规。对体育法规的认识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三个政策法规回答“知道并了解”占6.8%,可见农民对政府颁布的体育法规了解非常有限。加强体育法规的宣传力度是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举措,否则体育政策法规容易停留在政府机关层面。

4.农村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1)锻炼项目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东北大秧歌是农民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实际参与的项目中也是排在第一位。大梨树村每个村民组都有自己的秧歌队,每到节假日还开展村民小组之间的比赛,已成为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毽球和篮球排在第二、三位,因为丹东市是全国的毽球城和篮球城,毽球和篮球运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2)锻炼场所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锻炼场所排在前五位的是:公共活动场所、学校体育场所、自家庭院、河畔、田间路边。农村的居住环境一般都比较宽敞,有条件的家庭在自家庭院里都可以添置一些简易的体育设施,所以自家庭院也是体育锻炼的理想场所。(3)体育人口的消费。数据显示,实物消费排第一位,说明村民还停留在以物质消费为主、精神消费其次的消费观上。体育博弈性消费排在第二位,说明农民体育人口对体育彩票市场的热情很高。

三、对策及建议

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针对农村体育资金不足的现状,政府需加大对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适当扩大体育场地资源,鼓励、支持体育活动和竞赛。

3.培养农村体育指导员,引导村民进行体育锻炼

加强和完善农村群众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活动队伍建设,发挥基层体育工作的服务功能,营造全民健身活动氛围。

4.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提倡宣传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电影、电视、录像、网络等传播工具进行宣传,让群众及时有效地了解体育活动信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17.

[2]苏波,王俊智,李亚龙,杨肃非.对构建和谐社会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89-90.

[3]潘玮,张勇.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1,3(8):42-44.

新农村体育文 第7篇

一、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场地器材不足、体育经费匮乏

从场地器材的建设看,大量的研究认为,场地器材不足已是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不争事实。学者王厚民等的研究表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只有45.71%的学校有200 米及以上的田径场,且几乎全部是泥土场地,有的甚至没有跑道。82.44%的学校有篮球场,且只有一半是水泥场地,但损毁较严重。体育器材严重匮乏,有近78%的学校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2]

从经费的投入看,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极其匮乏。吴剑明等学者的研究显示:“91.2%的中学和52%的小学有数量不等的体育经费,但大多数学校无稳定的经费投入,粤西地区农村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1.3 元/年,中学不足3.2 元/年。”[3]学者张晓程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被调查的120 所农村学校中,仅68.8%的农村学校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能够达到学校总经费投入的1%。”[4]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经费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2.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质量不高

受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场地器材不足、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既无法向城市那样实施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又无法将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的城市学校体育移植过来。于是,农村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陷入“单一”和“僵化”的泥沼,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农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然而调查发现:圄于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匮乏和场地器材不足等诸多因素,我国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无组织、无计划、无指导”的“三无”特征。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开展课余训练的条件和环境,加之学校间运动竞赛活动数量的减少,使得农村学校课余训练的动力机制不足。

3.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够、学校体育的地位低下

尽管学校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进程中,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有很多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领导将“学校体育”置于思想的“重视”和实践的“忽视”地位。2013 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与学校体育相关的内容进行统计显示:“只有北京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学校体育的相关内容。在地、市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有两个地区提及此内容,而在县一级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江苏省13 个地级市的101 个区县为例,未发现有提及学校体育内容的相关报告。”[5]思想“重视”和实践“忽视”的巨大反差致使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处于被边缘化,学校体育的实际地位不高,也造成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种种举措仅停留在理想或口号层面,而无法付诸于实践层面。

4.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教师待遇不高

体育师资是推动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仍存在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首先,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通过文献查询和访谈调查,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兼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很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兼职体育教师甚至超过了专职体育教师的人数,且在多数村一级的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其次,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已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由于自身因素和学校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淡漠,致使学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无法跟进,造成教师教学、科研和训练的相对滞后,从而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质量下降。最后,教师的待遇不高,优质资源流失严重。教育部的《课程方案》规定,小学1~2 年级达标体育课是每周4 学时,3~6 年级和初中阶段的达标体育课是每周3 学时,高中2 学时。以现有比例计算,平均一名农村专职体育教师至少要上近24 个学时的体育课,当然这并不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竞赛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然而,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体育教师并不能同其他课程的教师一样同工同酬,更不用说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外界环境的忽视及自身发展的受限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无奈之下,很多优秀教师改行,致使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农村学校体育要谋求发展,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提升和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首先,充分运用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应尽量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农村学校,供学生和村民共享。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规划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扩充校园面积,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再次,充分利用国家民政、水利、电力、广播电视、卫生、文化等部门实施的如“村村通”等相关工程,来改善农村学校的饮水、医务室等学校卫生条件以及学校体育的信息网络、图书资料建设等条件。最后,农村学校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沟通,并利用其平台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水平。充分利用一些国际组织在中国农村实施的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举办的一系列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营养等方面的相关项目,来完善学校体育的条件。

2.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学校”建设

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要想使农村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从根源看,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是因为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大多数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运行。如果农村学校在建校之初都能执行一定的标准,保证学校的基本条件,或许就能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因此,“一个标准的学校应具备何种条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例如,日本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规定:每新建一所学校都需具备一个体育场、一个室内体育馆和一个游泳池。通过这种做法,日本基本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学校”的研制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并纳入国家《教育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推动国家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包括体质健康测试的仪器设备,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订购、统一分配,以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互动,建立“帮教”机制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在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以及体育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反哺农村”理念为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在短期内实现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城市学校体育和农村学校体育应加强互动,建立“帮教”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和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结成“帮教兄弟学校”,在学校体育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为农村学校提供帮助,并逐步形成“帮教机制”,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制定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如在师资配备上应先满足师资不足的学校、在体育经费投入和场地器材的建设上向农村学校倾斜等来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农村师资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发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建设一支思想素质硬、综合业务能力强、极具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国家应制定和实施面向农村基层教师的专项培训计划,并由县、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其次,采用多种渠道提高农村体育师资力量。尽管教育部已结合新课标的实施,组织开展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但仅靠教育部门一条途径,在短期内仍不能解决大量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问题。教育部应积极拓宽体育教师的培训途径,如配合体育部门开展农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或校医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项培训等。再次,国家应着力建设全国体育教师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最后,应加强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学校的其他体育人力资源。

5.形成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地位将会不断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会不断增强。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除了要“借势”发展外,还要通过主动“发力”来谋求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应打破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藩篱,充分发挥自己在地理位置、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来,并逐步形成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机制,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6.对农村学校体育要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层推进

由于农村每个学校的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层推进。首先,在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上,应以农村小学和初中作为投入的重点,并由省市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农村高级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要由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其次,师资力量较强、场地器材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重点应抓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师资力量较弱、场地器材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重点则放在做好体育教学、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体育课程上。再次,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农村学校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学校卫生条件上。最后,在师资培训方面,农村小学应以兼职体育老师和班主任为培训重点,而初中和高中应以专职体育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并由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等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提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田雨普,等.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厚民,韦勇,阮永福.皖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吴剑明,揭光泽,石真玉,等.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13(3).

[4]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5]邱晨辉.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N].中国青年报,2013-05-16.

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体育发展 第8篇

1.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发展的关系

1.1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出台了很多扶持农村建设的政策,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农村的工作方向与目标。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给农村体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使得农村体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显然这些投资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直接投资使得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间接的作用也在慢慢显现,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加入到健身与体育活动当中,一方面,繁荣了农村精神与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农民积极参与健身与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农村其他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之中,不但农村经济与民众生活与城市人口有很大差距,农村体育更是与城市体育发展有天壤之别。我国政府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提出了采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政策对农村经济与体育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尽量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给予平等的待遇与权力。具体到农村体育事业,要求加快体育健身场地建设,鼓励农民参与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要求,国家体育总局配套出台了《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规定》[3],要求全国每个乡镇配备不少于三万元的体育器材与建设资金,并计划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国每个乡镇都配备体育设施。同时在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积极协调。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它使农村体育得以快速发展。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2.1 改变农民落后的体育健身与锻炼观念

农民参与健身与锻炼的人口比例还很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体育健身观念陈旧,很多农民认为,农村体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健身锻炼。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首先要改变农民落后的体育健身与锻炼的观念,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宣传版面等进行广泛宣传。例如:中央7套农业频道一直受到农民朋友欢迎,在农村收视率很高,尝试在中央7套节目中开辟农民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节目,增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农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2.2 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4]。但我国农村大部分体育设施严重老化,很多农村基本上没有体育设施。新农村建设要改变农村面貌,体育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国家、地方拿出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只依靠政府投入很难解决这一庞大的体育设施建设支出,需要各个地方解放思想多渠道筹措资金。除了政府、国家体育福利彩票等资金外,还可以争取社会捐款等形式。农村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与廉价劳动力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农村发展,号召农村发展的企业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进驻农村的条件之一,利用企业资金优势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2.3 建立农村体育活动组织体系

制约农民参加体育健身与活动的原因,除了观念陈旧、缺乏资金投入以外,农村大部分地方还没有体育活动组织体系。农村地区可以由政府协调,各个村镇组织自己的体育活动组织,组建各种形式的协会或者俱乐部。争取每个县区形成有本县区优势的体育组织。同时要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聘请学校体育教师担任各个协会的体育指导员,给予广大农民体育技能与锻炼知识指导,形成覆盖全部农村乡镇的体育活动组织网络,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4 开展与农村生产相适应的群众体育活动

农村体育发展需要各种活动作为支撑,利用活动的效应,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与锻炼。各个地方定期举办以村镇、县区为单位的农民运动会,或者趣味项目运动会。结合农村实际条件,举办与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不需要很多体育器材,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技术难度不大,便于开展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跑步、拔河及与农业生产接近的趣味项目。

参考文献

[1]贾翔翔,陈天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建设文献综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23-24.

[2]徐立成,严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2.

[3]李海婷,杨建华.建设新农村服务体系中的学校体育研究[J].中州体育,2012(8):36-37.

论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体育管理 第9篇

由于我国特殊国情、世情, 出现了城乡二元体制。随着经济发展, 农村逐渐得到重视, 面临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形式。这些新形势对农村发展提出不同要求, 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角度体现出了农村体育发展要求。

1.1、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体育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底蕴。对农村体育发展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见乐闻、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正式启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 以修建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场地为重点, 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1.2、城乡一体化农村体育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 国家给予农村更多关照, 最为明显的体现是村落城镇化速度加快。原镇上居民搬到新建设的城市郊区, 而原来偏远零散村落, 则集中到交通便利的镇上。这为农村体育管理提供了便利。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2006年《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通知提到: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 进一步明确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

1.3、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体育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目标。体育是国家事务之一, 在提倡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被提出来。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 体育管理体制通过利益补偿, 缩小区域、城乡之间体育公共服务差异;政府在一定程度整合体育资源, 扩大体育公共服务范围, 拓展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但实现城乡间体育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有较长路要走。

2、农村体育管理特征

2.1、农村体育管理地区的梯度性

按农村体育推动力量, 农村体育管理体系可分为行政型管理体制和社会型管理体制。行政型农村体育管理体制依靠政府力量, 以乡、村作为开展体育的组织依托;社会型农村体育管理体制是社会内生力推动下的农村体育管理体系, 具有地域性特征, 有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形式。随经济发展程度递进, 农村体育组织网络由简单到复杂。

2.2、农村体育管理的联动性

社会分工细, 社会结构复杂, 决定了农村体育的管理需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性。农村体育的管理不仅需要各部门、行业的履行自我管理效能, 更需要各部门、行业发挥联动效应。

2.3、农村体育管理类型的多样性

农村体育管理类型有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是指农村内部自发形成的一种具有非正式组织管理和非正式制度约束的体育群体结构。正式组织是独立的能承担法律责任的团体。

2.4、农村体育管理的复杂性

农村体育管理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人们意识、区域设施、信息及活动时间上。农村不同区域的经济、习俗、教育状况不同, 人们体育意识、设施、信息相差极大。相同区域职业不同, 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

3、农村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农村体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滞后现象

农村体育管理法规政策不完善, 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 贯彻不力。且农民对体育法规了解不足、认识不够, 致使农村体育依法管理程度弱。

3.2、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

专职体育管理干部数量少且专业素质欠缺。农村体育管理者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专业对口者极少。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不合理:按照等级划分的垂直、多层次分化结构, 致各体育部门沟通少, 权利责任不清。

3.3、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各县区农村体育投入各不相同, 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相差较大, 体育设施后勤管理滞后。故体育管理的政策法规要有所区别。

3.4、农村体育思想文化发展慢, 加大管理难度

农村体育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村民对体育认识不足, 健身意识弱, 参加体育活动自发性差, 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4、新形势下农村体育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 解放思想、转化观念、强化政府职能。宣传体育政策法规, 加强村民对其具体内容认识, 提高村民体育权利意识;乡镇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入发展总规划中, 给予更多经济、政策支持, 加强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

(2) 乡镇政府贯彻国家政策, 宏观管理, 多途径拓宽农村体育经费, 强化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 引导鼓励社会团体发展农村体育。

(3) 完善农村体育管理组织机构, 合理配置政府财权和事权, 加强体育资源整合, 建立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多元评估体系。增加管理专职人员, 定期对其培训, 并设置绩效考评制度,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4) 注重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农村规模不同, 村民层次不一, 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允许因地制宜, 形成特色管理。

参考文献

[1]卢文云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体育发展究[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元素研究 第10篇

新农村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新农村体育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一切与体育相关的文化总和。2012年10月,江西省出台《江西省2013-2015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1月,江西省政府发表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同时指出:首先,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明确了我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明确提出发掘江西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思路,着重提出重视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意见。研究成果单一和重复,没有广度和深度,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研究体系,对体育文化构建元素还没有涉及,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课题组从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元素入手,吸取社会学、制度学、体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优势分析研究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元素现状关系及优化发展的策略,找到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得到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为江西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依据。

2. 主要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江西的地理合理分布,分别抽取江西省8所高校的体育文化方面研究(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九江学院、宜春学院)的16名专家和领导。对这些高校的16名专家和领导进行问卷调查;抽取江西省七个市(南昌市、九江市、鹰潭市、吉安市、赣州市、宜春市和萍乡市等)的农村农民465进行问卷调查。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文章尽可能充分获得国内外研究文献,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相关体育文化文献的成果,了解体育文化相关理论的前沿和进展,特别是国外学者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理论架构和假设,并为本文实证研究中各概念的测量量表数据寻找有用借鉴。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本研究的主要和重要研究方法,通过探讨构造本文实证研究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并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验证研究构思因素的结构组成和研究的假设,为文章的构建元素的信度和效度提供保障。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8份,有效问卷465份,回收率97.6%,有效率95.3%,研究的问卷采用五级等级评价法,计分为5-1分,非常重要为5分,比较重要为4分,一般重要为3分,较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为1分,分值越高则重要程度相应也越高。

2.2.3 数理统计法

主要是用于判断收集到的数据的价值,验证理论假设。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本研究统计分析工具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6.0和LISREL8.51三种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构建元素公共因子的确定分析

文章采用对16名专家或领导问卷的29个元素问题回答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对江西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元素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类。通过对KMO值及巴赫莱特检验得出:KMO=0.812;巴赫莱特检验值X2=137.318、P=0.000<0.01;说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研究模型数据适合于统计学的因子分析。表1结果显示,取出“凯泽法”特征值大于2的公因子,共有5个公共主因子,依次贡献率为:19.394%,15.080%、12.803%、11.296%、9.830%;累计贡献率=68.403%>60%,由于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元素关系极其复杂,还有较多元素没有开发和挖掘出来,因此根据统计学意义,能够基本反映当前总体信息量。

3.2构建元素公共因子的命名及归类

构建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元素非常复杂,我们用统计学因子分析对其元素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5个主因子进行合理归类并命名。F1命名为“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主要由农村主要体育标志物、农村主要体育场馆、农村体育宣传物品、农村主要体育器材设备、农村主要体育拍照、农村主要体育场地设施、农村主要体育摄影和农村体育服装等元素构成;F2命名为“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主要由农村“舞龙”民俗体育文化、农村“元旦舞摊”民俗体育文化、农村“登高”民俗体育文化、农村“踩高跷”民俗体育文化、农村“板凳龙”民俗体育文化和农村“2月放风筝”民俗体育文化等元素构成;F3命名为“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主要由农民体育公平竞争精神、农民体育乐观自信精神、农民体育英雄主义精神、农民体育爱国主义精神、农民体育团队精神、农民体育实用理性精神和农民体育道德精神等元素构成;F4命名为“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主要由农村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农村体育相关制度学习、农村体育技能知识学习和农村体育实践学习等元素所构成;F5命名为“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主要由农民体育参与的毅力、农民体育参与的动机、农民体育参与的习惯和农民体育参与的项目等元素所构成。可见,可以将29个元素归纳为:“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五个方面类型。

3.3“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每项公因子组成的元素指标数量不相等,为研究方便,取出每个公因子贡献率最高的元素来代表,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村主要体育场地设施(贡献率77.5%);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村“踩高跷”民俗体育文化(贡献率81.1%);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民体育道德精神(贡献率69.3%);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村体育实践学习(贡献率61.9%);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民体育参与的项目(贡献率66.0%)。表3结果显示: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元素构建的五方面类型中,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806,认为有高度相关;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745、0.750,认为有中高度相关,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高度的显著性;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616,为中度相关,P<0.05有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中度的显著性,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5、0.477,为中低度相关,P>0.05没有统计意义;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797,认为有中高度相关,P<0.01有非常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601,为中度相关,P<0.05有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中度的显著性;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698,认为有中高度相关,P<0.01有非常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高度的显著性。

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起着核心作用,它与其他所有元素因子有非常显著高度相关,同时决定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有显著性相关,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来自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并决定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相关,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对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有着非常显著性相关,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指导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可见,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同时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物质体育文化推动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制度体育文化的健全与发展,同时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制度体育文化为物质体育文化、精神体育文化和行为体育文化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制约推动它们共同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可见,农村物质文化是基础,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是平台,农村精神体育文化是支柱,农村制度体育文化是保障,农村行为体育文化是动力方向。

4. 主要结论

4.1 构建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主要包括“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五个方面类型。

4.2 五个方面类型各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显著性或低度以上相关,农村物质文化是基础,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是平台,农村精神体育文化是支柱,农村制度体育文化是保障,农村行为体育文化是动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8.

[3]李恺宪,梁同福.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3):261-262.

[4]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32.

[5]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6]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新农村体育文 第11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问和论证分析法,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其内涵、新农村社区体育的特点、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及其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对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则及其具体目标内涵,并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分段建设、循序渐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的方针与步骤,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代表性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原则;目标;步骤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95-03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根据2006年中国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其中,我国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村人口7.37亿,占全国人口的56.1%[1]。农村社区体育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农村社区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群众体育永远不能问鼎现代化,也永远不能称为全民健身。怎样从理论上深刻认识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何确定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原则与目标,怎样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从理论上加以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特点

社区体育分为城市社区体育、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三种类型。农村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城镇化推广以来的产物。

1.1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开展活动的艰巨性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必须以全体农民为主体,如此才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真正拥有与享用参加体育的权利和政府部门积极维护与保障农民享有的体育的权利,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新农村社区体育是以7.37亿农民为对象,且农民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同时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具有广泛性。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极为不平衡,不少地区既缺乏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体育器材,又缺少组织引导: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体育的功能缺乏正确地认识。要使农民自觉地、科学地、有组织的开展健身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1.2各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一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多元化特征。农村经济的增长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东西部地区、沿海与内地,内地与边远地区之间以及新农村社区体育每个层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发展层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民的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5]。这种不平衡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1.3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农业生产性相对于其他产业,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科技含星低,生产以畜力和手工劳动为主,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这就使农民的劳动与农村社区体育密切的联系起来。农村社区体育与农业的生产劳动相结合,况且我国人部分地区的农村以农业为土,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大,就产生了具有农村社区体育与农业生产劳动特色的农村体育项目。

1.4参与时间的随意性和季节性农民的工作时间不像其他职业一样有上下班的固定时间,农业生产有农忙和农闲之分,每天的农活有重、轻之分,这就形成了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时间具有随意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农闲和农活量小的时间是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较好的时机。

1.5活动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我国地域辽阔,具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因此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社区体育项目也就不尽相同。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简便易行,健身、健心等有民族和民俗特色的体育项目深受农民喜爱。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2006 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具体任务。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是在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是由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社区建设的发展,以及老龄人口增多等因素引起的。在我国学者关于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众多论著和论文中,“以人为本”都被置于一个核心地位,人本或人文精神成为大家共认的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宗旨或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精神,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应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主题,以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一切活动中都应以个人生活需求的满足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旨归,以人的生活质量、个性发展作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基本评价指标,在充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兼及其他社会功能的满足,而不是相反。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具体原则,即民主自治原则、满足需要原则、基层自发原则、大众参与原则、社区合作原则。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过程成为新农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过程,使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活动成为农村社区居民以自己的努力解决自身生活问题的自觉活动,成为依靠农村社区自身力量以民主方式达成自我管理、白我发展的过程。明确了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原则精神,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指向、活动内容以及指标界限,从而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界定一个基本的范围。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日标是:1) 适应新农村体育工作的需求,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和社区居民体育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的农村社区体育,构建亲农、便农、利农的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2) 以拓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内容,增加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项目,促进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化。建设好新农村社区居民健身场地,方便新农村社区居民就地近参加体育活动;努力提高新农村居民体育生活质量,不断满足新农村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3) 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理顺新农村社区体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完善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功能,改革新农村社区体育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新农村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建立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大众体育活动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4) 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农村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体育资源,大力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整个社区体育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活动便利,举办经常性的农村居民体育活动,丰富新农村体育文化生活。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方针与步骤

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工作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有关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阶段划分与内容安排,我们可以作初步的科学规划,即三个阶段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计划,按此计划,第一阶段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重点在改革新农村社区体育基层组织管理体制,通过强化县级教育文化体育局、乡镇文化体育站和村委会的管理、服务职能,确立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作为基层社会单位的主体地位。第二阶段,把发掘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发展新农村社区各项体育事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为主要建设内容。第三阶段,将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成组织完善、功能全面的自治体制。我们也可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即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前期、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初期、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期和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成熟期。前期和初期以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由行政单位型向村居主体型的转换为主要内容,发展期侧重农村社区体育各项功能的建构、各类社区体育社团组织的培育等方面。成熟期的主要标志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自治地位的确立和自治组织体系的完备。

上述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阶段划分着重强调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转换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逐渐建构带动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其他建设事项的配套跟进,使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需要补充的是,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与全面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既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是衡量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阶段性成果一个重要指标。据此,我们认为,将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社区体育意识和社区凝聚力作为一个参照系来划分社区体育发展的阶段,似乎更能体现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则精神与目标要求。

由此我们把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划分为如下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塑造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意识、逐步改革现行农村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把农村社区居民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第一阶段的重要内容,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又是基于我国当前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保障。在管理运行上建立责权分明的县、乡、村三级管理机构,形成上下协调,左右沟通的决策系统。注重目标的导向机制,过程的制约机制,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和广泛的参与机制。县、乡政府和派出所应联合对社区体育设施进行保护,同时应将社区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列入政府行为,如场地的规划,用地办证的手续由政府职能部门作为特殊事来办,从而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为促进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用好管好体育场地器材,乡镇政府、村委应同时制定各项制度。就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现状而言,政府倡导与支持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关键作用或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政府过度参与甚至包办代替,而应是充分利用政府权威倡导、动员、恰当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以及对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予以监督、评估和经验推广,从而激活社区各类体育资源,使之成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后续建设的持久内在动力。

第二阶段,健全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全面发展社区各项体育事业。相对前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社区体育建设突出的任务是健全与完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具体而言,社区体育管理组织进一步由行政主导型向社团自治型转换,培育并发展各类由居民参与组成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和自治组织;大力建设农村社区体育社团组织,主要包括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活动需要的服务组织、协会组织、娱乐组织等。初步形成围绕着农民权益、以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活动需要为目的的层次多样、门类齐全的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体系,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为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活动需要、实现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人文目标的各项事业相应建立起来,如新农村社区体育环境、社区体育基金、社区体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体育娱乐、社区体育教育、社区体育公共活动场所、社区体育保障、社区体育活动秩序与安全控制等等。

进一步完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功能、增强新农村社区体育整合。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以“人本”为旨归,以人文发展目标为最高追求,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最终成果要以农民体育生活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为评价指标。为此,新农村社区体育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显得至关重要,新农村社区体育功能的完善没有固定的标准,它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必须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状态相关联。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我们不能对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功能完善制定一个明确的标准,然而它总是通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得以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农村居民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居民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社区体育文化的繁荣而表现出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项持续的社会运动,也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特别是发挥政府、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居民二者的作用,使之在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尽其职、上下配合、协调一致乃是农村社区体育发展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政府作为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倡导者、支持者、规划者其作用自不待言,社区组织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其作用也不可小视。而农村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既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参与者、监督者,又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成果的主要享受者,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参与既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所在。因此,构建政府、农村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三方合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同支持的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及其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良好的健身环境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也是新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的内在需求。它反映出社区社会、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对于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生产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体育活动类型逐渐由消除疲劳主导型向精神型享受主导型过渡,体育将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农民对社区体育的需求不仅满足于场地器械等物质条件.追求健身环境的优良也逐渐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

4.2建议

1) 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从二个方面来考虑的,即东西部、沿海与内地,内地与边远地区之间农村社区体育三方面的不平衡性。我国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贫富差别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这三个层次的农村社区体育面临的条件和水平各不相同,采取均衡发展战略。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有三种可能:一是优先建设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带动内地新农村社区体育和西部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是一种“彗星建设发展模式”;二是快速建设内地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推动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向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看齐,是一种“波浪建设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西部边远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速度,辐射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和内地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是一种“橄榄建设发展模式”。

2) 科学的新农村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新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影响起到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对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投放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使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地配置和充分有效地利用,使新农村社无体育的组织措施更加得力,从而使新农村社区体育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7-02-28.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R].2006-03-14.

[3] 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张永军.山东省乡镇社区体育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21-27.

[5] 齐立斌.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研,2007,28(2):61-63.

[6] 赵金华.发展农村社区体育[EB/OL].http:www.121tt.cn/Article/jxgl,2005-10.

[7] 樊丙有,著.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新农村体育文 第12篇

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农村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作为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备了“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而且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内涵,体现出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新”的思想。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置于国家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是本文研究的基点。

2 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重要性

2.1 促进全民健身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举措。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没有农民体育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而少了民族传统体育“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就无法达到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个宏伟工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身心健康。从古至今,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早在《史记》中曾就大量记载有先民习武、各类游戏、健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内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方便,参与不需要特殊的条件,这就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如流行在我国西南各民族山寨里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等内容,已成为农民们深爱的健身项目,这些经过长期提炼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可选择的良好素材。各民族通过代代相传的体育活动,传承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打造了强健的体魄,在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2 构筑和谐人文

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作为传统文化不仅追求的是身体内外的修炼,更注重调心、调身的健康境界,始终把修身养性和追求精神理念放在首位。如以太极拳、导引气功为主的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行,以行会神。”注重在礼节、和睦、谦让的环境下对人道德的培养。这与西方体育强烈的功利性、竞争性及残酷性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追求的就是“和谐”的发展,以民为本,真正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对促进农民身心和谐发展,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对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

2.3 拉动体育消费

由于农村受地理环境、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民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理论上讲,消费人口的规模决定着体育市场的规模。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也就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但农民受生活环境,自身条件的制约,花很大精力、投入的体育消费,具有局限性。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人民,不需要过多的精力投入且项目灵活多变,健身价值也非常明显。在农村体育建设中通过政府部门举办农村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适时地举行武术功法功力、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各类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或比赛等来拉动农村体育消费,提高农民体育消费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诚然,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反面观察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3 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经济状况不发达

经济是事物发展的基础,体育项目锻炼活动、比赛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柱。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由于广大农村经济尚不发达,农民需要不停劳动耕作来维持生活,他们对从事其它社会活动也就没有时间,兴趣也就较淡薄,发展农村民族传统体育也就缺乏原动力。

3.2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对新农村体育建设政策还不完善,因农村经济不发达,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重组发生的矛盾、税收制度改革引起的三级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等使得当地政府部门无暇顾及到体育事业,且在乡镇始终存在着轻视体育的思想,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闲时支持搞搞,玩一玩,忙时丢一边,无人管,更缺乏长远的打算和发展规划,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失去有力的支持。

3.3 农村人口外流现象多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仍较为困难,虽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得城市呈现出繁荣景象,提高了农民思想意识与开放,但也使大量农民外流和支援城市建设,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加入这一队伍,造成农村出现大量“空巢”家庭,组织管理薄弱,体育活动的骨干和辅导者匮乏。再加上流动人口混杂,各民族地域、风俗不同,使组织农民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变得复杂困难,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对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挑战,展开对其发展策略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4 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对策

4.1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工作

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弘扬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必由之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已经提出要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宝贵遗产。从有关专家全国性调查报告可知:目前在我国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如龙舟、舞龙、扭秧歌等,但不少传统项目已日渐消失,有的已经失传,因而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挖掘、整理、开发、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组织调动人员深入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山区农村,挖掘、整理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要开发整理,更要将其传播发展,使民族体育优秀项目这一宝贵遗产世代相传。

4.2 加大政府扶持和宣传工作

由于农村经济的局限性,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更需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制定宏观政策,加大基础体育设施上配套和资金投资的扶持力度,要制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长期规划和实施目标,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来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同时,要做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宣传工作。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目前,在农村的4.8亿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8%,高中文化程度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文化程度低下影响着农民的体育观念和意识。因此,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广泛通过图片展示、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直观性手段,加大相关体育健身、健康知识教育和政策的宣传等,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4.3 健全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管理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健全农村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关键。笔者认为,农村体育组织应有政府型和群众型两种组织形式,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欠缺,这就决定了政府性体育组织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组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从上至下的分级负责制,做到宏观调控,高度重视,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纳入重要日程上来,把其发展作为评定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标准。其次,要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体系,每年利用农闲、节假日、春节等余闲阶段组织农民舞龙狮、拔河、赛龙舟等项目的竞赛,发展乡村节庆体育,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4 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充分利用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作用,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提。农村基层组织是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的,也是最直接接触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组织,组织开展农民体育活动是村民委员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乡村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滋养地,更是发展的着眼点,我国有近百万个行政村和400多万个自然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基层组织站在最前线。因此,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农村基层组织起着最直接的作用。

4.5 利用农村学校体育的资源

多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不断落实,农村学校体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建设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农村学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现代社会得以保障。目前,我国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较普遍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毽球、跳绳、秋千、拔河、爬杆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这块沃土,挖掘农村学校体育的各类资源,如场地、器材设备、电脑、录像广播等,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传播和推广。

4.6 培养农村体育社会辅导员

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亟待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政府应在农村实施体育社会辅导员制度,引导新农村农民科学的锻炼健身。在目前体育社会辅导员还没有在农村实施的情况下,可借助社会体育志愿者的力量,为农民进行民族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比如可以利用农村学校体育场馆,通过地方政府聘请一些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定期举办技能和理论培训班或辅导班,培养骨干和积极分子,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4.7 举行新农村体育中的“奥运盛会”

2008年奥运盛会,也是中国人的盛会。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借助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东风来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的盛会,使农民们也能感受奥林匹克的精神。如,可以对符合现代体育原理、适合在农村改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科学的整理,如传统武术、中国象棋、风筝、龙舟、舞龙狮等拳头项目,借鉴奥运会的竞赛规则,使它们成为老百姓参与奥林匹克的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开展各类民族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充分体现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思想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5 结语

新农村体育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头戏。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通过加大民族体育的挖掘、增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管理等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策略。相信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功能和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中一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这朵奇葩将发展得更加光辉灿烂。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敏刚,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

[2]吴甫超.论和谐社会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

[3]龙佩林.论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综合创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余静,蒋艳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

[5]李政.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

[6]夏成前等.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2007(10).

[7]赵晓红,李会增,张献辉,徐海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

[8]李鸿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上一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下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