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

2024-06-12

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精选11篇)

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 第1篇

一、迁移写法, 模仿妙招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大部分是一些经典文章, 是可供中学生摹仿作文的绝好例文。但是中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写作套路与技巧只限于中学语文教师讲解时的记忆。之所以中学生在独立写作时不会灵活运用, 那是因为对语文写作技巧的理解不够深刻。不经过大量的实践, 中学生是无法将书面理论性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丰富的写作经验。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 应该将课文中的比较好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纳与总结, 并指点迷津, 让中学生学会将这些写作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例如, 笔者在教学高建群的大散文《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时, 就注重引导中学生逐渐学会领悟文章里的意境开阔、善于想象联想等各种写作技巧。首先, 让班上学生初读课文, 之后抛出笔者精心设计的问题:文章三次都表现出落日的“雄伟壮观”, 读起来却没有反复累赘的感觉, 为什么呢?让班上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此文作者写作的技巧。学生们通过认真研究文本后发现:一是三次落日的地点和背景各不相同, 每次落日的着重突出的特点也不一样。第一次强调的是落日柔美、安静, 第二次突出的是落日从没有朝气到雄伟壮观, 第三次则是抓住了热烈灿烂的特征。二是作家在文本中流淌出来的感情也不同。第一次落日作者流露的是对落日的不舍和流连。第二次作家的情感有了变化, 赞颂生命在临死之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第三次作者被落日震惊了, 作家觉得自己很卑微平庸, 赞扬了华夏儿女的执着、坚定的气概。描写落日时, 作家选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正面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技法, 使难以描述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画展现在眼前, 使读者身临其境。此时, 笔者就顺势让班上学生归纳出描写景物的常用技巧:描写景物要运用各种技法来表现景物的细节;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态;描写景物时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想法, 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才能使读者有同感。

在领悟到文章作者写景状物的技巧之后, 笔者就进一步引导中学生学会写作方法的迁移。让中学生把从文本中学到的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穿过薄薄的雾气, 大地上的一切被光芒温柔地抚摸着, 像个刚睡醒的婴儿, 一开始是弧形, 后来慢慢变成半圆, 浅黄色逐渐加深, 森林的黑影渐渐褪去, 大地亮了起来。”“忽然, 东方闪现出一线微光, 这些光充满希望, 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它冲破重重阻力, 从地平线的下面跳出来了。光线顿时洋洋洒洒地多了出来, 太阳探出了一点头, 好像顽皮的小孩露出的额头。大海上波光粼粼, 折射出金色的光泽, 混沌的雾慢慢散去, 浪花的声音有了金色光芒的照耀也显得格外温柔。”

二、读写结合, 系统训练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相同体裁的写作教学指导分散在各册教本中, 写作技巧、写作基础知识好像缺少了必要的连贯性以及全面指导性, 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就很难把握到一个准确的度, 再课堂上教学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比如, 指导议论文写作时, 必修一中的写作要求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里写作要求是鉴赏文的写作;“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必修三的写作要求;可必修四又有“让说理更令人信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在同一本课本中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时对中学生进行一个有层次和系统的训练呢?笔者在平时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

例如在《劝学》中就有巧妙的比喻论证的技法, 笔者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 就让中学生以“善听有益”为观点, 灵活运用这种比喻论证的写作技巧写一个段落。可是中学生在写段落时出现了比喻恰当却没有进行对应的分析的症状。笔者就让中学生紧密联系刚学过的《师说》这篇课文, 引导并指点他们学会分析、学会领悟、学会应用, 努力尝试着运用例子进行比较,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这些都是笔者在讲述例子之后, 然后比较讲述的例子, 寻找例子之间的异同, 才能让读者理解举的例子的深刻涵义,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强调自己所要表明的观点。经过笔者的这么深入浅出、由浅入深的举例分析, 这些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在比喻论证时还可以运用比较分析的这一写作技巧。

之后, 笔者还在课堂上告诉班上学生, 这种段落还可以运用举例子后进行假设的技巧。在这个基础上, 笔者再让中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训练整篇议论文的写作, 论点一定要显明, 结构一定要完整, 论证方法一定要多样。这样的较为系统的训练会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课文只不过是例子”。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阅读文本不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言, 了解写作的技巧, 还要让学生把掌握到写作的技巧和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时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我们教师应该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用教材中的经典文、时文的写作技巧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 学生再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出发去欣赏教材中的文本。

读写结合优化作文教学 第2篇

河东西小学教师

刘昌琪

一、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教学六年制七册《基础训练 4 》作文题“写一种植物”。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

⒈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

⒉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你喜爱的花,观察后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红玫瑰:墨绿色的茎上长满了小刺,尖尖的、硬硬的,谁也不敢去惹它。枝条上长满了齿形边的叶子,叶子是绿色的,刚长出的却绿中带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叶丛中,枝头上花儿昂首怒放,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精美的花。这些花瓣有规则地簇拥在纤纤花芯的身边、层层包裹着。就连花瓣之间的空隙也自然地被下一层花瓣所遮盖。每片花瓣都鲜活活、细嫩嫩、水灵灵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掐,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凑到花前闻闻,清香阵阵,那是散发着诗意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啊,多么娇媚、可爱的玫瑰花啊!

小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部分的观察也是有序的:茎 叶 花。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小作者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

二、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黄继光》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

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例如,一次菊展后,全班45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10多种菊花,五彩缤纷。

三、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 面 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四、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⒉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要有机结合 第3篇

关键词:听说读写并重;实施方法;实施过程;提高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34

一、 “听说读写并重”原则的实施方法

(一)明确听说读写的辩证关系

要想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听说读写并重”这条原则,关键在于教师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叶圣陶先生认为,从横向来说,听读是语言的理解和吸收,说写是语言表达与倾吐,吸收是进,由外到内;从别人说的话、写的文章中吸收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倾吐是由内到外,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认识表达出来,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让人听,让人看。由此可见,理解和表达、吸收和倾吐有各自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过程,其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它们是不能替代的。从纵向来说,叶老认为“文本于语”,“若按听、说、读、写四项发展先后来说,当然是听说在先,读写在后”,即“说先于写”,读和写是听和说的发展,绝不是两码事。凡是语文教师,对这一点必须确信不疑,始终贯彻在教学工作之中。

(二)坚持全面训练,做到“一把抓”

语文老师要重视口头语言,重视对学生进行听和说训练。叶圣陶一再要求,“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同时对学生所有偏废的现象作了批评。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全面的考查。

(三)坚持密切结合,合理安排

首先,叶圣陶一再强调四项“都重要”“宜并重”“不可偏废”,并不是说要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因人因时因文而异,分清主次,突出主线,以主带副,把听、说、读、写密切结合起来。而其关键在于抓“思维”,把“想”作为抓听、说、读、写的结合点,要通过抓“思维”把说写、听、读融汇起来。其次,听、说、读、写的具体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合理安排,互相配合,因势利导,既不牵强附会,也不相互干扰。第三,教师要设计一个合理的顺序,无计划、无目的的训练,其效果与质量不会好。设计好语文教学的科学程序,实质上就是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标准、要求与方法的过程。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必须学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中的听、读、写训练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二、听说读写训练的实施过程

(一)强化“听”的训练

“听”是理解和吸收的前提,只有听清楚了,才能去理解、消化和吸收。听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会倾听是他们掌握知识的法宝。因此,在i低年级的教学阶段,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小学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听话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要特别珍惜课堂教学中的听话训练。1.激发听觉,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表达生动、流畅,课堂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化,语言有感染力、号召力,就能引起学生主动听讲,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话兴趣,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2.加强学生对听话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及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有意识的听话训练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信息。

(二)规范“说”

1.要让学生敢说话,培养他们说话的勇气。小学生因为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的不爱说话或不敢说话,有的敢说话却只言片语,这就需要教师多提问来训练学生勇气,要加强与胆小、有心理障碍学生的交流训练,引导、鼓励和表扬他们多说话。

2.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说话内容。有的学生说的乱七八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口语的训练和复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而且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四)综合训练——学习“写”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既能从语言方面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1)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仿写,加强平时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自主选题,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另外,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评改,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2)指导学生立意、布局、谋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把听、说、写有机结合起来。说就是口头作文,写是说的具体表现形式,把说的内容呈现出来。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实际上是说的训练,也是对听进行训练可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把说的内容整理出来就是写的过程,听与说、说与写,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十分重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四种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要有机结合 第4篇

(一)明确听说读写的辩证关系

要想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听说读写并重”这条原则,关键在于教师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叶圣陶先生认为,从横向来说,听读是语言的理解和吸收,说写是语言表达与倾吐,吸收是进,由外到内;从别人说的话、写的文章中吸收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倾吐是由内到外,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认识表达出来,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让人听,让人看。由此可见,理解和表达、吸收和倾吐有各自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过程,其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它们是不能替代的。从纵向来说,叶老认为“文本于语”,“若按听、说、读、写四项发展先后来说,当然是听说在先,读写在后”,即“说先于写”,读和写是听和说的发展,绝不是两码事。凡是语文教师,对这一点必须确信不疑,始终贯彻在教学工作之中。

(二)坚持全面训练,做到“一把抓”

语文老师要重视口头语言,重视对学生进行听和说训练。叶圣陶一再要求,“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同时对学生所有偏废的现象作了批评。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全面的考查。

(三)坚持密切结合,合理安排

首先,叶圣陶一再强调四项“都重要”“宜并重”“不可偏废”,并不是说要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因人因时因文而异,分清主次,突出主线,以主带副,把听、说、读、写密切结合起来。而其关键在于抓“思维”,把“想”作为抓听、说、读、写的结合点,要通过抓“思维”把说写、听、读融汇起来。其次,听、说、读、写的具体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合理安排,互相配合,因势利导,既不牵强附会,也不相互干扰。第三,教师要设计一个合理的顺序,无计划、无目的的训练,其效果与质量不会好。设计好语文教学的科学程序,实质上就是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标准、要求与方法的过程。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必须学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中的听、读、写训练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二、听说读写训练的实施过程

(一)强化“听”的训练

“听”是理解和吸收的前提,只有听清楚了,才能去理解、消化和吸收。听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会倾听是他们掌握知识的法宝。因此,在i低年级的教学阶段,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小学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听话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要特别珍惜课堂教学中的听话训练。1.激发听觉,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表达生动、流畅,课堂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化,语言有感染力、号召力,就能引起学生主动听讲,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话兴趣,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2.加强学生对听话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及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有意识的听话训练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信息。

(二)规范“说”

1. 要让学生敢说话,培养他们说话的勇气

小学生因为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的不爱说话或不敢说话,有的敢说话却只言片语,这就需要教师多提问来训练学生勇气,要加强与胆小、有心理障碍学生的交流训练,引导、鼓励和表扬他们多说话。

2.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说话内容

有的学生说的乱七八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口语的训练和复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而且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四)综合训练——学习“写”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既能从语言方面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1)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仿写,加强平时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自主选题,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另外,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评改,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2)指导学生立意、布局、谋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3)把听、说、写有机结合起来。说就是口头作文,写是说的具体表现形式,把说的内容呈现出来。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实际上是说的训练,也是对听进行训练可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把说的内容整理出来就是写的过程,听与说、说与写,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十分重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四种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读写结合,拓展小学作文教学之路 第5篇

河街乡陈胡小学

语文

苏改锋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现在拈来,有点老生常谈。但以我十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来看,这是个常青的话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而可得,“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乃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则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根据读写结合的要求,我提出以下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信息,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达到习作的目的。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所以立足教材,依托阅读,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那么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习作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让习作与阅读同行。在读一篇文章时要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文时,我让学生先齐读三遍课题,提出疑问“只看课题,你认为课文会描述什么?”孩子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课文写夜莺的歌声是如何美妙动听” ;有的说“夜莺找不到妈妈了,用自己的歌声唤回了妈妈” ;还有的说“夜莺跟其他鸟类比赛,用自己最动听的歌声赢得‘歌后’的美称”。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高涨的读完课文,而后激烈地讨论起了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平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主要从课内和课外这两方面以读促写的。

(一)课内阅读勤思考

“以读促写”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课内阅读教师主要能直接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练习。让学生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以读促写”的问题。

1.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如教学《颐和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一中心句,跟随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按照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依次写了各个景点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写游记的一般写法。

2.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永生的眼睛》一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侧面描写”。整篇文章没有直接去描写妈妈的言谈举止,而是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体现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而让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手法。

3.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燕子》一文中,郑振铎先生有一段经典的外形描写:一身乌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短短一段话寥寥37个字,勾勒出了燕子的独特外形。这样的白描手法真是神来之笔。细细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采用了对仗、拟人、倒装等多种句式,才使得燕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表达技巧实为大家手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二)课外阅读记笔记。

“以读促写”在课外的阅读中要求学生多做笔记,灵活运用。多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为今后自己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词汇基础。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课外也应该适当地指导,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为浓厚的兴趣所驱使,他们还可以运用自己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因此,读到好文章,要让学生致力于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二.以写促读,有效训练。“以写促读”,自然是以“写”为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和拓展阅读。它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将内心所想转化为真实体验。提到写作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本着以读为本,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结合不同的课文的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

(一)挖掘素材,善于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借用在学生作文当中,很能说明问题。学生只有大量而广泛的积累资料,写起作文才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对于学生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包括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景、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等。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贴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并引导学生将文本生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那么,基于这种阅读的写作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作品、提升认识、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例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等,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或者让学生结合生活阐释文中精彩的语句,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对人生的指导意义,都可以达到增进文章理解、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作用,与单元的重点密切结合。

(二)写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以写促读”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这就决定了写的形式灵活多样,写的篇幅长短不一。可以口头表达,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观点,阐述观点;也可以从某些方面深入开掘,广泛联系,形之于文;可以三五十字,也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依葫芦画瓢——仿写训练。

叶圣陶说过,“文章就是例子”。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是名篇著作,文质兼美;有的则经过专家反复修改,语言文字规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正处于扶床学步的状态,因此借助课文指导学生仿写,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收到较好的训练的效果。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如写《我爱我家的玫瑰花》,可模仿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学生这样写道:花。我看见过美丽的迎春花,观赏过火红的香山红叶,却从没看见过玫瑰这样的花。玫瑰真红啊,红的好像战士的鲜血;玫瑰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来了几只蜜蜂;我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仙女般的,娇嫩的玫瑰,让正在观赏的我陶醉在那里。总之从课文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等各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范例。学生在一次次的模仿训练中,不断地“吸收”和“消化”着别人的好词好句、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从而丰富了作文积累。以此再逐步过渡到独立作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2、有感而发——读后感训练。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或启发不少、或思绪万千、或情感共鸣„„他们感到有话要说,这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就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感想的平台。学生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写作锻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撰写读后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作文训练形式。如三年级上册《母亲的账单》一课学后让学生对比这两张账单说说你是怎么看小彼得和妈妈的?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学生一定有很多要说的话,此时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添枝加叶——扩写训练。

课文中有些段落会叙述的比较简单,对于这样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累积的知识进行加工,做适当的补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充实、描写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扩写时要找准“扩写点”。如针对五年级学生教材学习的特点,主要让学生抓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活动、动作、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扩写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人物的认识。如五年级下册《桥》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很是简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当时村长的人们当时面对这一切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写训练,定会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读写结合促进高效作文教学 第6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却是重阅读,轻写作。单元教学法,老师堂堂讲,学生课课读,单元结束才写一次作文,这样就形成了读是读,写是写的教学氛围。加之要应对中考高考,考书本上的死知识少,作文题目也是书本上找不到的,于是教材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三年课程两年教完,最后一年纵身题海,加班加点,力争求得个中考高考开门红。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最后老师只得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作文和阅读的熟练技能。”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就是如何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例子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就是事倍功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由此可知,运用教材,将课文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从而达到高效作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很多课文,无论在时代性和人文性方面更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这些课文是学生阅读的范例,是写作的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例子,也是运用语言的典范。那么课文能具体对我们提供些什么呢?

一、阅读课文可为学生作文积累语言材料

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内容单薄,就是语言枯燥。这固然与他们的生活单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积累。中学语文教材是语言的宝库,其中不少名言佳句,可供同学们“为我所用”,但真正要做到“为我所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诵读。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语言资源,诵读教材,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源。

2.摘录。所谓摘录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言佳句进行积累。

佳句摘录。如《春》中有这样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其中比喻、排比、拟人修辞的妙用以及情与景的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课文中类似的优美句子俯拾即是,加以收集归纳整理,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升作文的文学品味。

哲言摘录:学生摘录这些句子,咀嚼回味这些句子,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深度。如《提醒幸福》中的“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等句子,反复品读,既能提高学生对幸福的感悟,又能增加作文的厚度和底蕴。

诵读与摘录要结合起来,积累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我所用。厚积而薄发,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时就不会为言之无文而苦恼了。

二、课文学习为学生作文提供思想与情感的源泉

有学生在作文中或是对父母的抱怨,或是对师长的咒骂,或是毫无遮拦地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学生的思想要砥砺,情感要升华,可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清泉,让学生作文有源头活水。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源泉,用它深刻的内涵、真实的情感荡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写出思想品位高的文章来。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杜甫的《茅庐为秋风所破歌》里张扬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是对生命价值幸福观做出深刻的思考……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为学生提高作文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源泉。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汲取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营养。

三、课文学习为学生作文提供了训练思路

课文的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写作顺序等等,都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学生作文可以借鉴其思路,掌握作文的一般规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文学习后的学生写作方式。

1.仿写。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文章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面侧面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学习后可以要求学生仿《春》的思路以及写景方法写秋天的景色。学生有了例文借鉴,就不愁写不出秋天的景色来。

2.改写。改写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兴趣,培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变换文体写作方式多,如把古诗改写成散文,把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或是改写一个片断。学习《愚公移山》后,可以写《愚公家庭会议记录》或是《愚公的一天》等;又如把《游山西村》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等。

3.续写。有的课文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事留有余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这也是最好的写作训练点。如《故乡》学习后,续写《再见老年闰土》,学生就更能感受到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处境。

4.读后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审美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学生视野与作者视野有很大差距。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视角的转换,课文阅读后谈感想写感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减少这种差距。

初中作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思考与尝试 第7篇

郑桂华教授的作文课非常有特点,她往往是立足于学情和作文的写作过程来进行作文教学。郑桂华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语文教师能围绕一个人应该掌握的基本表达技能,并针对学生在审题、选材、构思以及推敲语言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及时加以点拨,则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距离,这就是基于写作过程进行教学的思路。”

比如郑桂华老师在昆明市滇池中学上的《景物描写》作文课就是这样的典范。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及时加以点拨”,基于学生的学情(郑教授先让学生写了景物描写的文章,了解了学生的学情)进行写作教学,完成了“景物描写如何更具有画面感”的教学,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让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些写作知识:加大景物的描写密度;尽可能写“一种”而不是“一类”景物;在景物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语,这三种方法有利于使景物描写具有画面感,最后学生修改了自己的写作,实践了这节课学到的写作知识,课堂明显地呈现了学生的成长。

这堂作文课对我的启发很大,郑桂华教授“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作文课开启了我的新思考。我也希望从阅读和写作中寻找到某种联系,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效果。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可见“开卷”和“博观”“厚积”对写作是有好处的。通过阅读,学习前人的写法,然后反复练习,最后达到自己会写的结果。阅读的对象有很多,初中语文教材中156篇(苏教版)文章也是很好的阅读对象,这些都是编辑精心挑选,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在写作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都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知识。我们如果把这156篇文章认真学习并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为自己所用,对阅读和写作都是一件好事。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同。”积累对好文章的感受,梳理写作思路,学习写作技巧,最终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于是我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角度对写作教学做了如下的思考和尝试。

一、不在阅读课中特意渗透写作教学,而在作文教学时对文本进行一种反观

关于“读写结合”的问题,首先要清楚的是目的,到底指向的是“读”还是“写”,如果指向的是“写”,那么就不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加入写作的因素,否则可能会影响阅读教学的完成。因此,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中,我的观点是:不在阅读课中特意渗透写作教学,而在作文教学时对文本进行一种反观。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反观呢?可以采取小讲座的模式。学习了某一种写作知识或者语言模式,利用一个小讲座给学生进行讲授,并作相应的练习。

比如学生们都写过老师,都是由于缺少真情实感,很多学生笔下的老师都有着同一个姓氏“假”,都是“贾老师”。学生笔下的老师不是生病坚持上课,就是深夜批改作业或者是来看望生病的学生,总之,这些老师都被塑造成了“悲情英雄”,似乎不是这样就不能体现老师的“美好”“伟大”。不是学生对老师缺乏感情,而是学生不知道怎么把真实的老师写出来,这个时候,可以开一个“名家笔下的老师”讲座,给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和知识。

从于漪老师《往事依依》对两位语文老师的描写,我们发现了写老师的一些方法:把老师放在典型环境(教室)里刻画;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老师;可以写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写对我产生的影响。从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对北大老师群像的勾勒中,我们又发现了写老师的另一些方法:学会勾勒老师的群像;用富有表现力的句式写老师。田晓菲在写北大老师的时候,用了这样的语言模式“有的……,有的……,这个……,那个……,或于……,或于……我喜欢……,我喜欢……”这样的语言模式把老师的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令人过目难忘。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穿戴的:“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从这里我们能够明白,不是所有写人的文章都要写穿戴或者外貌描写的,选择写什么的标准是“为主题服务,为人物形象的需要服务”,这里对韩麦尔先生穿戴的渲染,让读者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和法国的热爱,这里渲染穿戴是为了庄重的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为例子,学习写老师的更多的方法。

这样的讲座过后,学生在写老师时,不论是选材还是表现的方式,都会有更多的选材,学生笔下的老师变得真实可感了。对文本的反观,可以让学生学到阅读教学时没有学到或者是没有思考到的写作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巧妙选择读写结合点

教材中的文章很多,可以选择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点也很多,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针对学情和文本的核心价值,巧妙地选择读写结合点,这个点选好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比如在教学生如何选材的时候,就可以有很多方法。制约学生作文的一大问题就是“缺少选材”。初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苦于没有材料可写,一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即使写出来也有可能是干巴巴的。有的学生追求作文选材“高大上”,认为非要“惊天地、泣鬼神”的选材才是好的材料,其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普普通通的小事往往蕴含着美好的情感,很值得我们去写。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材的方法: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我们以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来做一个说明。这篇文章的选材属于截取法的一种———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文章截取了四个片段———母亲背我看灯、母亲深情讲故事、母亲心疼我又希望我上进、母亲深夜为我做鞋。这四件事虽然很普通,但他们是最闪光的片段,而且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人物形象,这个女性,有一定的文化,有丰富的感情,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子女身上,作者把这些片段截取过来,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使用这样的选材方法,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选材,试想,如果都是选择母亲如何在生活中关心我的片段来写,比如,只是选择“母亲深夜为我做鞋”这样的片段来写,一定会让人觉得人物形象单薄,难以感染读者。这是学生特别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一来,在写老师、同学、亲人的时候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选材,人物形象就会显得丰满。另外,要强调的是,这样的选择方法特别适合那些通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刻画人物的文章。

我们发现了文章值得借鉴的地方,选择合适的读写结合点,学生在选材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后在写作时,学生会主动使用“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选材,人物形象就会呈现出生动丰富的特点,学生也慢慢会战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当然,这只是“巧妙选择读写结合点”的一个例子,教材中可以发掘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学生写作时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文章结构。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许多同学在作文时都不太讲究文章的结构,多见平铺直叙的文章。其实,作文如果有合适的结构,文章就会增色不少。其实,教材中的文章结构也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这个就要求老师向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教材中的课文也多次呈现了并列式的结构,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间部分就使用了并列式结构描绘了春天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围绕“男子汉”写了“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他的眼泪”“他面对生活的挑战的沉着”五个片段。并列式结构常常通过如下方式来体现:1.用独句成段或者段首排比的方式表现段落的主旨,就是把概括这个段落主题意思的句子放在每个段落的开头或者放在两个片段的中间,如“陶醉故乡的青山,那是我成长的开始……”“陶醉故乡的鸟鸣,那是奏响我生命的节奏……”“陶醉故乡的真情,那是我避风的港湾……”就分别概括了每段的大意。2.设计小标题。用精练传神的文笔艺术地概括段落的细节。如“我们家的男子汉”“美丽的西双版纳”等,但是使用小标题要注意:标题必须围绕中心,体现行文思路;标题必须符合逻辑,体现内在关联;标题必须格式一致,体现工整美感;小标题一般3~4个最为适宜。3.如同朱自清先生的《春》那样,每一段的开头直接点明本段的写作对象: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利用这三种方法可以形成并列式的结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由于老师提供了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学生对文章结构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写作过程中就会主动思考文章的结构。教材中还有一线串珠式结构、双线索式结构、一波三折式结构等常用的文章结构可以借鉴和创造,学生的文章结构慢慢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读写结合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第8篇

读写结构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因此, 读写结合训练课应着重抓好“读”与“写”两个环节.

一、读写结合“读”的教学

学生由于一直处于汉语这一母语环境中, 一直受这一文化传统熏陶, 在学习时, 不像学习教学、外语等其他科目那样一切从零开始, 他们对一篇课文, 似乎明白, 却又知之不深.这样, 语文课成了学生可听可不听的“选修课”,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厚, 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学习了.鉴于此, 读写结合课在“读”时就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好知识的前提.而兴趣的形成得益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激发.新课前的开场白,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 在学《醉翁亭记》之前, 可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野外郊游、野炊.上这课时,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郊游的感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到时机成熟引导学生读课文找找自己与大文豪感受之间的差异.这种求“异”的欲望, 自然会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当然, 整个教学过程都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调动和培养, 比如适时的鼓励、恰当的评价.其次, 注意读的方法的选用.传统语文教学, 每学一篇课文, 都是从字、词、句入手, 以划分段落结构、归纳中心意思为主.阅读方法单一, 课堂结构比较死板.读写结合中的阅读方法显得灵活多样, 它可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结合点确定阅读方法.如学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时, 确定的读写结合点为“弄清文章结构和安排文章结构”, 教学时就可采用粗读的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结构;学习《竞选州长》时, 确定的读写结构点为“理解记叙事件的叙述过程”, 教学时要求学生采用细读的方法, 理清“竞选”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而体会事件与中心的关系.再如学习《变色龙》时, 抓住“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这一结合点, 要求学生进行精读, 找出课文中细节描写, 细细品味, 从中分析出人物“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丑陋性格.在阅读时, 对一些情节比较强的文章, 还可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可让学生表演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 把阅读的文字直接转化为动作, 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更易于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值得强调的是在阅读过程中, 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是教学生读的方法, 都应紧紧围绕读写的结合点来进行, 处处传递给学生“怎么样”的信息.这样才能“授人以渔”, 让学生写的时候学有榜样, 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二、读写结合“写”的教学

写是反映学生知识的一面镜子, 在读写结构中, 写的是读的检测仪.传统作文教学, 就是教师给定题目, 要求按照某一文体, 或根据某一课文的写作技巧去完成一篇作文.学生写得吃力, 还觉得无话可说, 教师改得也费力, 往往给人以费力不得好的窘态.而读写结构中的写, 写作内容、写作方法都能从所读内容中得到启示, 教师能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 并且作出及时的反馈矫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承传阅读时的浓厚兴趣外, 同样也需要恰当的训练方法, 下面举例介绍三种方法.

(1) 仿写法.这种方法主要适合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或读写的内容比较难时加以运用, 或在初中阶段不做更高要求, 可试着写作, 如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写法.学了《海滨仲夏夜》、《荔枝蜜》后, 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并尝试运用.

(2) 迁移法.此种方法重在对所读过程中获取信息的加工、运用, 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如在读《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后, 能够运用课文里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自由创作法.即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读的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积累, 选择自己的出发点, 进行自由写作.比如, 在学第二册的《小小说两篇》时, 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小小说的一些写法后, 自己选择题材、写作角度进行小小说创作.

当然, 写作训练的方法不只这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 所读内容等不同情况确定恰当的写作训练方法, 而力戒写作训练的机械性, 再配以教师及时的反馈矫正, 真正让学生明白:我学到了什么, 是怎样运用的, 从而获得“以写促读”的实际效果.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读写结合训练中不能忽略了“说”.“说”是用嘴写, 它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快速、灵活, 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读的情况, 准确掌握课堂信息.同时, 口头说又弥补了笔头写的单一性, 它可以回答问题、讲故事、小辩论、小演讲, 这样, 既丰富了写作训练的方式, 增加了读写结合课的新颖性, 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 第9篇

从学生的日记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无主题, 漫谈胡扯。 (2) 记流水账, 写得平淡, 无波澜。 (3) 内容很少, 无话可说, 或是有话说不出, 表述不清楚。 (4) 语言枯燥无味。这些问题让教师们很苦恼:平时我们语文教师没少给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也没少修改作文, 但收效甚微。到底有没有省时又高效的做法呢?下面这种“以读带写, 读写结合”的方法效果不错, 不妨试试。

一、读名作, 找亮点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不观千剑无以识器, 不操百曲无以知音。”这说明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每天看一篇或一段优秀文章 (文章可以是优秀作文选上的, 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 也可以是名著上的精彩片段或章节) , 课外在笔记本上记下读后感 (可以是主体方面的, 可以是语言方面的, 也可以是结构选材等方面的。) 。总之, 要找出文章好在哪儿。当学生对某位名家名篇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时, 只要他的看法有道理, 就给予肯定;如果见解偏颇, 那是学生可贵的真实思维的流露, 切不可求全责备, 而要适当引导, 把他 (她) 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 这点难度不大, 一般三至八分钟足矣。但是不可漫无边际, 而应提出范围和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 了解名家、名篇在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二是要求学生多读班级中一些优秀学生文笔流畅的习作, 让他们从身边的榜样学起, 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精读”和“摘读”。“精读”是指对构思、立意精巧、寓意深刻、语句靓丽的文章让学生多读几遍。“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要让学生从精读的文章中学到名家的精髓。“摘读”是对学生更进一步的要求。这主要是要求学生把特别优秀的名篇、名段、名句, 以及平时在读书看报时所遇到的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生动词语摘抄下来, 再三咀嚼, 对其中的含义心领神会, 达到熟读成诵。读的时间长了, 在学生头脑中就有了各种各样好文章的结构、选材等方面的标准, 从而对优秀文章有一个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这样, 他们在写文章时就能见解独到、思维流畅, 真正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二、读中悟写, 想写就写

在大量阅读中悟到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 这会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所以, 还要重视学生的写, 把名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做到学以致用。如果不写, 看过的东西就如纸上谈兵, 就似空中楼阁。实践证明, 学生在看了大量的美文后, 有试着模仿写作的欲望。只要教师引导得法, 学生是不会害怕写作文的。当然, 重视写, 绝不是强制学生每天写一篇, 而是想写就写。学生只有有了写作的冲动, 才有话可说,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所以, 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体验、思考、观察, 觉得哪一件事可写提笔就写, 觉得有了感受, 有了体会, 就把它给写下来, 可以是一小段, 可以是对某件事或某个现象的看法或见解。如果学生模仿某一名篇、某一方面来写, 可让他与名篇对照, 看谁写得好, 好在哪儿。如有两个学生模仿《背影》的写法, 其中一个模仿《背影》选材的截取法, 学生在文章中把父亲的“眼神”作为文章的触发点和聚焦点, 写得还真有几分神似。另一个学生模仿《背影》的语言特色, 写自己暑假去母亲打工的地方, 母亲把自己 (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 抱在腿上, 还像小时候哄自己一样, 而自己害羞地挣脱, 体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和平时未尽责任的歉疚之意。文章语言朴实, 文中虽不见“爱”“感激”之类的语句, 但写得特别感人。

三、择优范读, 激发兴趣

学生辛苦写了作文之后, 无论写得怎么样, 他自己都有一种成就感。所以, 在每次作文之后一定要选择此次作文写得好的在班级中范读, 被读到的学生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 他们是非常高兴和激动的, 他们觉得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肯定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这样就更加增强了这些学生的写作兴趣。读完之后, 可让其他学生说出人家的作文好在什么地方。看到别人得到表扬, 作文水平中等的学生会主动向优秀生看齐。此外,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 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闪光点, 都要让他进行展示。这样, 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都会得到激发, 进而都会积极踊跃地投入到作文之中。

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与作文教学,方法谈

我长期从事农村小学教学, 发现身边的许多学生作文时感觉腹中空泛, 笔头枯涩, 作文内容贫乏单薄, 缺少感情。尽管老师时刻提醒学生要写身边发生的事, 把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自做过的、想到过的, 动笔写下来就行了。可是学生正要动笔写又被难住了, 大部分学生即使写出几句来也是口水话连篇, 毫无语言的美感。我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认真思考, 总结出一套加强学生作文训练方法, 能有效克服以上毛病, 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强学生朗读训练, 从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联系教学实际, 在课前, 安排学生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在上课开始, 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读一遍课文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谈感受, 这对于学生来说, 显得过于牵强, 也不利于学生语言积累。此时, 学生大脑正处于空白状态,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应灵活驾驭课堂, 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 让学生多一些读书的机会, 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 从而形成画面。只有让学生投入到文本中, 才能读懂文中作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 注意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又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 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况且还有许多声像教材都是由有丰富经验的人朗读、播讲, 语音标准, 语言规范, 为学生提供了最佳, 最规范的学习样板, 让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 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因此,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 应多让学生先试听他人的朗读, 再自己反复朗读, 通过朗读、揣摩, 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正如美学老人朱光潜所言, 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 反复吟咏, 仔细揣摩, 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 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 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 等到自己动笔时, 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 一个调动。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 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 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当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 扩大视读广度, 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 自己的写作词汇。

二、加强学生的课堂阅读指导, 从读中体会学习写作方法

农村的学生接触面相对较窄, 语言词汇的积累相对贫乏, 对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突出。教师应有目的地提供给学生一些充满了乡土情感的范文加强阅读指导, 让学生学到范文中丰富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方式。如教完《记一次科技活动》后第三自然段里面有一组句群“飞机在空中灵活地做着各种动作, 时而盘旋上升, 时而俯冲下降, 时而翻着跟头, 时而侧身飞行……我目不转睛地望着, 心想要是我也能操纵这么一架飞机, 该多好啊!”就让学生仿写《一次电脑比赛》的片段, 用上“时而……时而……时而”, 有位同学写到:“看, 王建的双手多么灵活呀!时而右手移动鼠标, 时而左手存档, 时而双手敲打, 时而忽上, 时而忽下, 两只手在键盘上不停地飞舞,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 心想要是我也能对电脑操作得这么熟练, 那该多好呀!”通过阅读范文让学生先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物, 然后, 摸仿范文中的写作方法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来。如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后, 我让学生体味作者王鲁彦笔下浓浓的“故乡情”, 然后, 仿写一篇《我爱故乡的柑桔》。又如学习了袁鹰的《白杨》后, 可以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沙漠情感, 继而仿写《蓑草》领悟家乡荒坡的绿化之情。

三、加强学生乡土情感的培养, 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农村的学生由于从小就广泛接触农村的事, 往往对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根本没有注意生活中的“一瞬间”, 写起作文来感到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加强学生乡土情感的培养, 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山、水、草、木, 深入观察和认识农村的风土人情, 生活劳动习惯等。只有培养了情感, 做起文章来才能“情动而辞发”。教师在命题或指导命题时要多拟农村题材的文题, 引发学生写身边的人、事、景、物。要注意拟题的技巧, 让学生触题生情, 产生想写的愿望。如《穷大伯买了大彩电》、《养鱼大王刘心邑》、《柏油马路直通家园》、《家乡有了信号塔》等。学生在作文之前,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家乡的人、事、景、物。还要交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 学会纵横比较, 提炼恰当的内容来写, 从而提高认识,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强化课内辅导, 促进学生悟写

当今的小学语文界掀起了一股“创新作文”教学热潮, 旨在提高学生作文素质水平。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体会,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采用“以读学写、以读悟写、以读促写”的方式, 才会有良好的收效。比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语第六册《雨》中第二自然段时,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来指导学生阅读, 从中悟出一些写作方法。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出雨下得很大的?2.作者写下雨时的样子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3.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雨下得很大?作者在观察描写雨下得大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用比喻的方法)

《将进酒》的读写结合教学 第11篇

再读要读出把酒寻欢气势磅礴的情感。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要借助写作时代背景,读懂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路历程,然后揣摩情感,也可以组为单位自行讨论,定出基调后,选出一人范读,边读边校正边点评,总之要情感充沛,读出李白借酒寻欢忘乎所以的张扬个性,读出“醉”态来,读出借酒藐视一切的气概来。

三读要读出不同个性来。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诵读亦是如此,在保持主格调不变的前提之下可允许有不同的声调。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以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同的节奏,呈现不同的韵味,表现不同的情感。鼓励不同的断句,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为完成教学的第二个任务———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 《将进酒》 的教学资源来写作是本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但写作绝不是孤立独行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写离不开读,读是写的基础,是写的情感储蓄,通过诵读兴奋人的神经中枢,在人的大脑里呈现许多画面,再借助人的联想、想象和思维,利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升华成文。写作不仅是阅读文本后的感悟流露,更是通过思维酝酿产生思想的过程,是阅读文本的另一种高层次的理解。

以某句为单位扩写。像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名句的扩写,在忠实原句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完全可以写出同样语言清丽意境悠远的句子来。

以名句为主写点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互动的同时,及时将获取的信息整合,有选择性地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等名句进行简明扼要点评。

以内容为中心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挥群体智慧,利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见缝插针地寻找写作的切入点,或写作背景或诗人遭遇,或手法,或情感,将这些零星散乱的信息聚拢整合,再根据课堂情况和学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地鉴赏诗歌,酝酿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次深层次感悟的过程。

上一篇:森林经营工作下一篇:央企重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