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教育模式的立交桥

2024-07-12

搭建教育模式的立交桥(精选5篇)

搭建教育模式的立交桥 第1篇

一是我省中职基础能力显著改善, 几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项目资金23亿元以上, 支持了16个骨干龙头中等职业学校和16个市县职教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扩建了50%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建成了30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2个全省共享的实训基地。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和培训社会人员的能力大大提升。目前, 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的6.8万人增加到17万人, 增长了150%, 中职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保持大体相当;中等职业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年均培训量30多万人次。三是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 素质显著提高。中职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82%, “双师型”教师比例增长到35%。四是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基本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体系。五是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村官班”“巾帼励志班”“志坚班”等教育形式,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三段式”教育模式。

二、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和2011年着力抓好的主要工作

总体思路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 》,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立足于我省及各地区产业发展谋划和布局中等职业教育, 坚持稳定规模, 夯实基础, 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推动我省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2011年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积极探索招生模式改革, 巩固招生规模。今年中职招生人数不能低于6万人。

2. 发展内涵, 提高质量

(1)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推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建设职业教育德育实训基地。

(2) 优化专业设置, 加强专业建设。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 建设品牌和优势专业, 对重复设置和同质化的专业进行整合调整。新专业设置必须围绕我省重点产业, 加强贴近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教育部下达我省的重点试验课题, 研究和制定面向现有中职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机制;探索和逐步解决中职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健全教师补充机制, 拓宽教师补充渠道, 形成专、兼职教师协调发展的格局;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分层培训、分类指导,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培训实效。举办校长论坛, 加强校长的交流、学习、提升;评选一批职教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评选示范课;组织骨干教师讲师团到有关中职学校上示范课。

(4)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 推动教学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继续举办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以大赛促进实训设备的升级, 推动教学改革。

3.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重点支持一批改革力度大、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社会认可度高的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扶持和支持海南“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中确定的项目学校建设工作力度;力争2011年有4所学校得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的支持。

4. 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今年的六、七月份召开一次农村职教现场会, 积极推动市县职业教育发展。整合资源, 推动全省16个职教中心切实发挥一校多功能作用;扶持几所面向农村、特色鲜明、集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5. 以体制改革为重点, 推进改革创新

(1) 以校企合作为主线,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集团化办学。

(2) 完善机制, 办好“巾帼励志班”“志坚班”“村官班”, 提高质量, 扩大覆盖面, 形成海南职教品牌。

搭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 第2篇

学校的工作千条万绪,校长手上的事情方方面面,但教学质量才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校长办学的核心价值。

“如何提高初中教学质量”这道题对笔者来说确实比国际奥赛还要难!本以为作为校长,只要倾注了足够的精力就可以解决的“难题”,但解答了几年,却依旧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甚至于还让一些教师产生了不愉快。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纵观全校,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下桥中学虽然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一般,但学校教师倾注的时间并不少。语、数、英每周上到了七八节课,比课时计划多了近30﹪。甚至还加了培优、转困班。一天下来,教师都说累,而笔者也确实感受到了教师们的累,尤其是那些有几个“英雄”的班级,教师们除了讲课,还要管纪律,还要……教师们不仅身体累,更是心累!

考虑到学校的现状,笔者开始寻找解决之路。其实解决问题的路就在脚下。这条路就是课改之路,如今学校正走在“贵生课堂”的大路上,在“贵生课堂”这条大道上,校长是舵手,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完美推手。只有大胆地进行课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实现办学核心利益的途径。

“桥”之文化

可以说是巧合,下桥中学的地名与学校打造的“贵生课堂”的“桥文化”不谋而合。

桥的灵魂精神就是“跨越天堑,超越自我”。而“跨越”象征着一种力量的征服,既代表桥梁的跨越,更表明桥中人强烈的进取意识;“天堑”既表示前进中的艰难,又折射出一种勇于战胜困难的气魄。伟人毛泽东为大桥局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挥笔而就“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词章,使“桥”的内涵得到了更充分地诠释。于是,“桥”之文化成为下桥中学课堂教学引以为自豪的独有的无形资产,学校将致力于把“桥文化” 打造成为下桥中学“贵生课堂”的课堂文化的品牌。

学校打造“贵生课堂”的“桥”之文化,缔结了桥中人合作、体验、心灵、阳光之桥的课堂文化纽带,使“贵生课堂”的“桥”文化成为桥中的腾飞之桥。

合作之桥

“贵生课堂”倡导的小组互动活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两极分化,同时还能有力地弥补课堂教学和个体学习的不足,促进了个体学习潜能的发挥。

“合作之桥”能够开阔同学的思维,集思广益,使课堂更加活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同学们有了更多时间进行交往,树立了展示自己的信心;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让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体验之桥

“贵生课堂”让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同学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体验学习能使同学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 “体验之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为此,学校将不懈努力,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让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心灵之桥

“贵生课堂”架起同学之间心灵之桥,让学生学会沟通,用沟通实现“双赢”。如:实验室里,一位同学负责操作执行,另一位同学记录数据,两人合作互助,共同进步。篮球场上,一位同学跃起抢球,传给同伴后,同伴准确投篮,于是完美的配合取得了完美成功。

架起“心灵之桥”,让学生学会沟通,实现双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让每个鲜活的生命在这里如花绽放!

阳光之桥

“贵生课堂”是阳光课堂、是快乐的课堂。学生思维自由,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氛围和谐;也是智慧的课堂,师生、生生之间高效互动,学生学得主动,课堂生动,有活力;又是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学习方式多元,学生个性发展多元。“阳光之桥”让阳光文化弥漫课堂,形成学校阳光气场,人人有阳光,人人传阳光。

总而言之,虽然“贵生课堂”的桥文化的建设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笔者坚信,只要学校坚持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和充满阳光的心态去精心雕琢“贵生课堂”的“桥”之文化这块玉石,让健康的歌声、甜美的笑声、朗朗的读书声和文明的谈话声充满校园,“桥”之文化就一定会成为学校课堂文化的清风雅韵,照亮和滋养生活学习在校园里的每一位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心田。

“贵生课堂”的“桥文化”在将近一年的实践中,让教师走下了“神台”,讲台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同学们在彼此合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注重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总之,以往“如来佛”般的学生在“贵生课堂”中动了口,动了手。

作为一名校长,作为“贵生课堂”舵手(更是推手),从现在开始,笔者定会不负众望,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核心利益,不偏离“贵生课堂”的航道,下学期还要在七、八年级全面铺开“贵生课堂”实验班来加快课改速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创先抓牢核心利益。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第3篇

一、完善三个途径

1. 培育立己达人、积极上进的组织文化

(1)建立共同愿景。学校要有共同发展的理念,把学校的核心文化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让学校核心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教师个人愿景为基础的共同愿景,培育立己达人、积极上进的组织文化。同时通过教职工大会、科组年级组会议、青年教师成长研讨会等,和教师一起讨论学校发展前景、学校特色发展、教师职业规划等,帮助每一位教师将学校提出的共同愿景转化和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增强职业认同。学校通过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文体活动等,引领教师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学生观,倡导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增强对自己职业认同,进而增强投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2. 营造热爱学习、和谐共进的学校环境氛围

(1)构建书香满园、勤学成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围绕核心理念,营造出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学习气息的校园环境,为师生的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空气和土壤,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校园古朴大气,处处蕴含育人匠心,“本真石”“校训墙”与朝气蓬勃的师生争相辉映;真知楼、求真楼,红墙蓝瓦,使人感受文化的熏陶;校园绿树葱茏,书声琅琅;现代化的报告厅、整洁齐全设施、尽显现教育的力量。

(2)营造民主和谐、团队共进的学习氛围。学校应该汇聚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机制和活动,形成一种和谐共进的精神文化氛围,并通过这种团队力量唤起每一位教师的生命热情,激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激情。学校要引导健康的人际交往,使学校充满民主、关爱、公平、超越的氛围。如我校就形成了“立己达人”教师文化,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努力使学校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组织。

3. 搭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网络平台

(1)完善系列促进机制。要分析、分类本校教师队伍情况,不断完善、创新培养机制,通过合理设置台阶,引领每个教师层次群体和每位教师个人都有相应的目标和动力,拾级而上,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学习并得到长足发展。首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通过学校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和学校教研室,帮助每一位教师撰写专业成长规划,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通过教师个人和领导小组客观记录和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定期进行记录和更新,成长档案可以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依据,让教师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其次,通过校内梯队评比、按层次培养等制度,让每个教师都能持续地、不能懈怠地发展。最后,要完善考评制度,不断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并敢于重用脱颖而出的教师。营造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的良好风气。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学校要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活泼多样、教师喜欢、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成立教师俱乐部,开展教师茶座,等。教师可自愿参加。活动形式可以包括教师基本功展示、专题演讲、美文欣赏、等。如我校在每个年级办公室附近,为年级教师配置一间教师书吧,为老师们营造宽松、自由、温馨、和谐的环境,使老师们工作之余,充分交流,集思广益,携手共进。

学校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的网络通讯媒介,对老师进行学习的引导。如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校讯通等。俱乐部需倡导健康的人际交往。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注、认可、鼓励,加强沟通,激发所有人的热情,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教育工作。加强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3)搭建以课堂研究为重点的校本研修平台。课堂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舞台,同时更是教师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基地,聚焦课堂,以课堂研究为重点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锤炼师能、促进提升的重要平台。突出抓好这项工作,可以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迸发灵感与智慧,快速成长。

落实校本研修,可以在教师中开展“八个一”活动。即:每学年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每学年完成一个学生(班)案例分析;每学期阅读一本以上的教育专著;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每学期命一份优质的试题或制作一项优秀课件;每周参加一次科组或备课组活动;每节课有一个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做法。

二、坚持四项原则

(1)坚持以自我发展为出发点。要引导教师认识到,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自己的主动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做专业发展的主人,作为知识分子,要开放思想,保持学习的理念,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自觉提升个人素质。

(2)坚持学习、实践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所以要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省、积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一般来说,要历经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观点的形成和提炼等途径,才能向骨干教师迈进。

(3)坚持循序渐进与突出培养相互统一。教师的成长,先是要课堂教学过关、班主任工作过关,然后是学习学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进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在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逐级评定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等。这样循序渐进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层级、梯队发展。同时,对一些在某一方面素质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为其“度身定做”成长方案,突出培养,让人才脱颖而出。

(4)坚持人性化管理与良性的竞争环境协调。营造和谐式的竞争环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方面合作竞争,提升发展高度、拓展发展空间,形成良性竞争,不断造就优秀教师。

三、利用五种学习形式

(1)个人自学。这是发展的基础。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制定三年个人自主发展规划,邀请专家、导师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专业发展诊脉、定向。在自学中,要特别注重自我反思,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养成反思的习惯,可以使我们增长悟性、常教常新。

(2)团队学习。主要包括同伴互助、教学相长、建立工作室、交流学习等形式。如创建学习型备课组、学习型学科组、学习型课题研究小组和学习型课程开发小组等,重视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各种互教互学、互相分享的“学习共同体”。

(3)专家引领。通过引进来及由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等方式,成立学校教师成长“顾问团”,以讲座、论坛、辅导、行动研究等形式组织学习,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术性。如我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的“双师进课堂”项目,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阅读写作。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让阅读成为师生最常态的生活方式。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写”,可以更好地反映教师在实践、学习和思考后的研究结果。

搭建“立交桥”提高吸引力 第4篇

《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个目标非常明确,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这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推进。而且,还体现了“双服务”的理念,即现代职业教育既要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体现。而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生产功能,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决定》时代性很强,国家经济发展改革转型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决定》突破了原有职业教育培养人的层次,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的转型,使教育结构规模更加合理。

《决定》中写道,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决定》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以前说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要培养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层次和内容更丰富了。

搭建教育模式的立交桥 第5篇

抓住课程关键, 构建全新体系。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落实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又有个性发展的关键抓手, 校长一直把“课程领导”作为校长自身专业化的重点关注, 在传承与创新中逐步构建起全面育人体系。2014年, 进一步启动潍外全国品牌学校建设工程, 将建校15年来创新构建的“WFLE体系”和16年“新教育工程14533体系”有机融合, 创新构建“WW教育体系” (五大理论支撑、五大育人内涵、五项品牌要素、五条实施路径、五个建设目标) , 形成了31章383条, 近5万字的《潍外教育集团全国品牌建设行动宣言与实施纲要》, 为学校今后3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 “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是潍外品牌建设的重心所在, 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点关照。

一、从个体出发的课程思考

1.课程价值———从整体走向个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是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是潍外始终不渝的教育追求。为此, 学校坚守“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工程核心价值, 立足、服务、发现、引导、解放、发展、成就每一个学生, 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体、智、情、创、和”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起点上都实现不同程度的进步,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教育生活出彩的机会,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强调“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人当‘人’, 明确“教育的本质是‘教+育’”。

2.课程目标———从结构走向建构。新课改特别强调要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一是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具体体现为国家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二是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突出表现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潍坊外国语学校将“整体的人”以“新教育工程”、“新五育”集中概括, 将学生发展目标转向对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关注, 力求以稳固的观念体系为学生提供成长导航。

体育:体格健全、体重均衡、体态优雅、体魄魁梧、体质良好

智育:注意集中、观察敏锐、记忆快准、思维灵动、想象宽广

情育: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迷人、气质高雅

创育:个性鲜活、勤于实践、有所创造、不断创新、人格独立

和育:和谐和睦、和平和气、和真和善、和畅和美、和分和合

3.课程理解———从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是什么?广义上, 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提供给师生互动、旨在使学生产生积极变化的经验。或者说学校课程是指能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作用的活动过程的总和。狭义上, 课程就是各种学科、各种教学设计及其相关活动。从个体出发的课程是指一切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快乐成长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所有的活动都是课程, 都有必要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实施。

二、从个体出发的课程建构

1.课程体系———超越二元体现立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学校突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原有的二元结构认识, 遵循从个体出发的课程建设流程, 即个体课程→对子课程→小组课程→班级课程→年级课程→学校课程→社区课程→县域课程→省域课程→国家课程→人类课程, 构建起基于个体的、立体交叉、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如个体课程有画虎课、果实学、陶行知研究等;甲乙课程有甲乙协议的落实与监督、对口相声等;小组课程有小组文化建设、我当小组长、成长共同体的途径与方法等;班级课程有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演讲等;年级课程有潍外大讲坛、高快学习法、全A全员导师制等。

2.课程超市———丰富选择服务个体。在构建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体系过程中, 学校充分兼顾各级课程的统一, 既尊重国家课程的“一般性”, 又体现地方课程的“地域性”, 同时突出“校本课程”的特色性, 彰显“个体课程”的特殊性, 积极搭建丰富多彩的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 大力开发各种各类小微课程。2014年10月29日下午, 潍坊外国语学校课程自选超市开市仪式正式启动, 300余种课程菜单在操场四周有序悬挂, 等待着它们的小主人, 3000多名潍外学子怀着期盼的心情兴高采烈地奔向自己心仪的课程。从此, 每个潍外孩子有了自己的课程选修表。

3.课程资源———深入整合彰显主体。潍外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努力破除课堂中心情结, 强调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进而引导学校教育回归原点, 以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为基点, 广泛发动师生家长, 开发各级各类小微课程450余门和个体课程200余门, 整理后开设操场四周, 围棋、击剑、篮球、舞蹈、诗歌等300余门课程。其中教师主持的课程300余种, 家长主持的课程80余种, 学生主持的课程20余种, 无师课程 (自主课程) 200余种。这些课程视角迥异、大小不一、难易各异, 体现了潍外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 把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自然等一切资源都整合进学生学习生活的课程探索。如京剧表演课程, 报名学生有一、三、五年级30名同学, 而学校内部却缺乏相应师资。为此, 学校经市区教育局体卫艺科协调, 邀请5名京剧团老师来为学生上京剧课, 解决了师资问题, 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个体出发的课程实施

1.课程领导———强化校长领导力。课程领导是校长树立专业权威的关键, 在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校长要努力成为课程改革的“总设计师”。一是规划课改愿景。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提出三年内开发300门以上课程, 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开设课程最多的学校之一,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选择度, 培育学生主动性, 发展学生创造力, 为造就一代新人做准备。二是健全组织机构。集团层面成立“潍外从个体出发新课程研究院”, 具体负责指导集团成员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三是引进专家资源。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 同全国新教育工程中心合作, 引进著名专家团队, 成立学校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

2.课程实践———提高团队执行力。一是广泛参与。教师层面实行课程开发“1+1”工程, 即每位教师在对学科课程进行二度开发的同时, 要积极主动参与1门以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家长层面整合原有的“家长讲堂”, 鼓励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学生层面通过设立“潍外吉尼斯”奖, 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展示。二是贴近实际。七、八年级突出以自学能力为主题的辅助课程;初三年级突出备考能力为主体的辅助课程, 如《高快备考课》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课程处处有, 课程时时是, 课程人人开”的风气。三是注重激励。将教师课程参与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将学生课程选修情况纳入绿色评价, 学校设立“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建设奖”, 召开五次推进会,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老师、学生、家长颁奖。

3.课程效果———释放课程吸引力。学校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状态、教师面貌和学校形态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完整。构建起包括国家课程、非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小微课程在内共300门以上的课程体系, 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开设课程最多的学校之一。二是课堂生态更加自主有效。通过全面打造“三标”课堂, 基本实现教师由教到导, 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转变。三是学生状态更加快乐自主。全新的课程、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张课程选修表, 孩子们笑声多了、掌声多了。四是师生自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上, 年轻教师成为主持、榜样教师闪亮登场、主题演讲热情洋溢;学生层面大力推进自主教育, 民主选举产生了潍外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自主产生了潍外科学院。五是潍外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9月份以来, 潍外已有10余名干部教师赴澳门、北京、青岛、昆明、苏州等地送课, 全新课堂广受相关学校好评。潍外品牌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广东、河南、陕西、潍坊临朐等地市百余人到校学习考察, 集团海南五指山分校已经挂牌, 山东滨州分校、云南昆明分校等多所分校正在积极洽谈筹建中。

上一篇:导课策略下一篇:油价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