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总结范文

2024-07-05

类型总结范文(精选12篇)

类型总结 第1篇

1 水文地质勘察的方法

水文地质勘察包括分析地下水的类型、分布状况、确定边界以及分析水循环系统。具体是指根据一定比例尺的地质图或者地形图, 进行观测和记录。在现阶段, 遥感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测绘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缩短勘察测绘时间、提高勘察的质量。需要注意的是, 测绘观测点一般选在地质地貌界线、地质灾害点等地方。水文地质勘察一般需要在降水较少的季节进行, 在雨季主要是对重要井、泉进行仔细的复查, 有利于获取准确的地下水的整体变化规律。

1.1 地球物理勘探。

在水文地质勘探的工作中, 需要利用地面物探的方法, 这包括自然电场法、浅层地震法以及电测深法等等, 利用物探法可以准确确定试水范围, 还可以提高钻孔的准确度, 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1.2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这项工作主要是对勘探范围内地下水运动情况进行了观测, 并对地下水运动过程中地质现象进行实地观测, 从而分析出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埋藏特点以及周围岩土的含水性等等。水文地质测绘可以更好的找出富水地带, 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 还可以提高水文地质的测绘质量, 提高测绘的精准度。

1.3 水文地质试验。

水文地质试验是获取相关参数的重要前提, 这项工作对计算矿山涌水量提供着重要的参考资料, 还对评价地下水资源的蕴含量有着一定影响。在水文地质试验中, 需要经常对探测范围进行抽水试验。

1.4 水文地质钻探。

水文地质钻探与一般矿产钻探不同, 而且要求也更加严格, 水文地质钻探一般钻孔的直径比较大, 钻探的工艺流程也比较复杂, 需要用到较多的专业设备。水文地质钻探的钻孔主要有三种类型, 分别是水文地质普查孔、勘探孔以及探采结合孔。另外, 针对地下热水, 还需要钻探地热井。

1.5 地下水动态观测。

地下水动态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钻探的过程中, 要预留钻孔, 这可以为长期观测地下水运动情况提供便, 也可以为日后地下水文地质的计算提供基础性资料。

2 水文地质勘察类型

2.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主要是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进行勘察, 这项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农田供水、工业供水以及矿泉水供水勘察等。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其采用的比例一般为1:5000-1:50000, 在勘察的过程中, 需要利用物探、测绘、钻孔等技术, 而且可以查明地下形成的原因、分布情况等。根据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制定出水文保护措施,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开采的工艺流程, 这给地下水开采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2 综合水文地质勘察。

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其是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划现状制定的勘察计划。综合水文地质勘察主要是以测绘为主, 可以测绘出区域内综合水文地质图以及普查报告, 属于基础性的水文地质勘察。在制定测绘包括时, 会标示出区域内地下水分布以及埋藏情况, 这对完成地下水补给以及供给任务有着促进作用。

2.3 特殊项目水文地质勘察。

这项勘察是为了给一些较为特殊的工作或者工程所进行的勘察, 比如为了防治地方病而进行的水文地质勘察, 为利用含水层进行储冷和储热的水文地质勘察, 为了有效地治理地下水污染而进行的水文地质勘察等。

2.4 工程水文地质勘察。

进行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防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危害才进行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比如说, 为防止地下水的渗漏勘察, 疏排地下水的勘察, 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勘察等, 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经常是将其列入治理工作和岩土工程勘察的范畴。

3 水文地质勘察要查明的主要问题

3.1 地下水动态类型。

我们按照地下水的赋存介质特征将其分为孔隙水, 裂隙水, 溶岩水。从水力特征、埋藏条件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3.2 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和径流。

通常来说, 我们进行一般性的勘察工作经常是做简单容易的抽水实验, 其稳定的时间通常选择8-24h左右, 其可以提供粗略的渗透系数。而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工程, 则需要做2次或2次以上的降深抽水试验, 需要布置观测孔, 个别最大降深水位需要接近工程设计所需要的水位降深标高或者达到设计疏干降深的一半, 根据抽水试验, 计算其它的水文地质参数。

3.3 地下水静止水位和其变化的幅度。

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膨胀土膨缩深度的确定、地下工程涌水量的计算和基础深度的确定等众多问题, 都需要我们提供地下水的静止水位资料。尽可能的采用观测孔和抽水孔进行观测, 如果有必要, 我们可以下测水管进行观测。

3.4 预测地下水引起的不良地质作用。

地下水可能造成的不良地质作用有:岩土软化造成的崩解和湿陷, 沼泽化和盐渍化, 膨胀土胀缩变形, 地面沉降、塌陷, 边坡失稳, 地下工程突水, 基础上浮、基坑底突涌, 海水入侵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勘察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总结技术以及勘察方法的类型, 还要掌握勘察环境的第一手资料, 对勘察现场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基础信息进行记录。勘察人员还需要掌握相关计算公式以及理论知识, 还要重视野外勘察工作, 做好记录工作, 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勘察的准确性。本文对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以及类型进行了总结, 希望可以促进这些技术更好的推广, 促进水文地质勘察行业更好的发展。

摘要:水文地质勘察是建设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其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以及效率。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而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较大影响, 现代社会在建设的过程中, 对水文地质勘察的需求越来越大, 所以, 相关人员一定要提高水文地质的勘察水平, 总结勘察的方法以及类型, 这有助于针对不同的地质问题选择适用的勘察方法。简要介绍了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还分析了水文地质勘察的类型, 希望可以给相关规划人员提供一定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方法,类型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实.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综合应用[J].技术与市场, 2010 (9) .

[2]孔金玲, 王文科, 杨泽元, 麦柳妍.基于GIS的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4) .

高考作文类型总结 第2篇

第一种类型

单一话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有有形的网,如蜘蛛网、鱼网、铁丝网……有无形的网,如关系网、法网、互联网……也许,你有一段关于网的亲身经历;也许,你有许多关于网的独到见解;也许,你对网曾产生过无限的感慨……请以“网”

为中心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写内心的感受,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指导:作文试题只提供一个中心话题,让考生根据这个话题进行写作,这是“单一话题”题型。这类题目中的提示语,能够启发写作思维,而不提供支话题,考生必须自定与话题有关的写作内容。比如这道题,就只有一个总话题――“网”,其中关于“有形的网”和“无形的网”的阐述,是用来引发考生的联想思维,提供一些有关的写作对象;而三个“也许”则用来引导考生的思维走向,并激发其写作冲动,同时也对选择文体作出暗示。审题时可以根据提示语进行构思,如“蜘蛛网――关系网――议论文(独到见解)”;也可以故意撇开提示语的指向,另辟蹊径,写作《足球网抒怀》之类的抒情散文。

第二种类型

多头话题

美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的成才公式: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成才公式:A=X+Y+Z。爱因斯坦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A代表成功。”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的成才公式:人才=才能+机会。

还有一个成才公式:成才=F(遗传素质×个人努力×环境×机会)。这个公式改加号为乘号,就是说其中一项为零,这个公式的值就等于零。

请以这则材料或其中某一个公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题不限。 (2)自拟题目。 (3)不少于800字。

指导:作文试题提供一个总话题及其若干个支话题,让考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进行写作,同时也允许根据总话题自定写作内容,这是“多头话题”题型。此类作文题的主体部分是由支话题组成,总话题则有明有暗。譬如这道题,主体部分有四个支话题――不同的“成才公式”,而总话题却是暗的――蕴藏在整则材料中,但又很显豁,考生一眼便能望穿――说的是成才的秘诀。多头话题的写作,可以就总话题来发挥(但嫌太过宽泛),也可以任选一个支话题,或另定一个新的支话题,还可以从某个支话题派生出新话题。一般地说,求稳可选支话题,求新可定新话题。

第三种类型

显意话题

禁烟运动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1838年升任两广总督后,亲笔在府衙内题了一副堂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历来为人传诵,赞不绝口。上联是说要像大海那样有肚量,能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下联呢,更是振聋发聩的箴言。请以下联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自拟题目。

指导:作文试题所提供的话题,可以作为文章的主脑,考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写作,实际上是在证明、演绎某种观点,这是“显意话题”题型。此类作文题往往把某个观点、某种认识、某一结论作为话题,比如高考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是把一个结论明白地告诉考生,考生写议论文是在论证这种观点,写记叙文则在演绎这种观点。总之,不管考生选什么文体,写什么内容,都是以这一观点为主题。例题也是显意题型,要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个话题作为文章的主意,才不跑题。

第四种类型

隐意话题

老师一手拿火柴盒,一手取一根火柴,将火柴擦亮,直至火柴燃烧完毕。然后启发学生讨论:它使你想到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学生,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以“火柴的燃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讲述亲身的经历,或联想相关的故事,抒写内心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指导:作文试题把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某一事件作为话题,并不曾点明其中蕴涵的意义,这是“隐意话题”题型。这种题型的写作比“显意题型”更为自由,因为考生可以根据材料自定主题,写出来的文章只要不脱离话题就大功告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隐意话题,所以考生写出来的文章只要与记忆移植有关即可,主题允许丰富多彩。这道题也属隐意话题,对“火柴的燃烧”这一现象,可以作自己的思考,表现怎样的主题悉听尊便。当然,健康立意还是不能忽视的。

第五种类型

现实话题

自生命萌发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际,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老是向前看,你的位置肯定在后面;如果你老是向下看,你的位置必然在上面……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或许,你有一段关于位置的心情故事;或许,你有许多关于位置的独到见解;或许,位置曾引起你深入的思索;或许,位置曾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请以“位置”为中心话题,或讲述亲身的经历,或联想相关的故事,抒写内心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指导:“现实话题”与“虚幻话题”的区别在于命题的取材,前者取材于现实生活,后者取材于幻想世界。现实话题偏重于写实,虚幻话题着眼于想象。上面这道题的中心话题是“位置”,不管你是发表见解,还是抒发感慨,不管你是自述亲历,还是叙述故事,都得扎根于现实生活。位置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生活中有足够的素材供你挖掘;但是如果你能独辟蹊径,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引发哲理的思考,那么将会给人全新的感觉呀!

第六种类型

虚幻话题

在寥阔宇宙数以亿计的星体中,有没有象地球这样富有生命力的行星?有没有比地球人类更高明的动物?或许有,只是相距遥远互不了解罢了。美苏已有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寻找外星人去了。他们还用电波形式向外星人发出讯号,介绍人类概况。假如真的有外星人存在,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有外星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指导:虚幻话题一般取材于前沿科学技术和神话寓言等,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假如有外星人”是一道经典的虚幻话题作文试题。要写好科技类话题作文,固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但必须看到这种想象力来自有关的科技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认为这类虚幻话题作文可以信口胡诌,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以搬弄科技术语来代替想象也同样是不足取的。从命题的角度看,被取材的前沿科技应是考生平时接触过的,一般不会影响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比如这道题的外星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话题。假如真的有外星人,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将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你尽可大胆展开想象;当然,也可以对此议论一番。

第七种类型

定向式话题

善于奔跑的非洲豹追捕猎物时,不是立即将其咬死,而是有意放生,然后驱逐尾随而来的豹崽追赶失魂落魄的猎物。小豹追赶一阵若停止脚步,母豹则含怒张开大嘴,毫不留情地嘶咬小豹。小豹开始惊叫躲闪,但很快领悟到母豹的意图,又抖擞精神奋力狂追那死里逃生的猎物。

请以“母豹教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指导:定向话题含有一定的内涵指向,包括中心式指向和意向式指向。中心式指向就是话题点明作文的主旨,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者指明写作的意向,如“诚信”规定了话题作文的中心走向,如果从“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等方面,或从艄公说的“有弃有取,有失有得”的角度来谈论,便脱离了指定的话题。话题作文是开放性的,“定向”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即使面对定向话题,也要努力拓展写作思维。比如这道题,除了与话题保持同向(赞同“母豹教子”的做法)这条路子可走外,还可以根据话题的实际情况,或运用逆向思维出新(否定“母豹教子”的做法),或在遵从定向的基础上对部分话题提出异议(“母豹教子”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不可取),更可以对话题作进一步的同向挖掘(豹教子易,人教子难)。

第八种类型

引发式话题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指导:引发式话题作文,往往提供一段与话题有关的抒情性的话语,用来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有的则创造产生某种话题的情境,让考生迅速进入角色,萌发写作的冲动。这些话语跟写作的主题无关。如例题,“感悟大自然”是话题,前面一段抒怀用以点燃考生写作的灵感火花,跟如何立意搭不上边,立意构思只要扣住话题即可。大自然可感悟的实在太多太多,正面的有伟大、无私、宽容、壮丽、神奇……反面的有暴戾、险恶、无情、自私、诡诈……只要从中感悟到一个道理就行了。

第九种类型

命题式话题

请以“人和工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指导:命题式话题作文,明白地告诉考生作文题目,这些题目有的是考生立意的依据,有的本身就是作文的主脑。由于命题式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很相近,所以命题者往往在以命题为话题的同时,允许考生自拟题目,以突出话题作文的特点。也有以半命题形式出现的,给考生更大程度上的自由。“人和工具”既然是作为话题来谈论,就不要仅仅局限于两者的并列关系,而要看到其他关系:比如主从关系――人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因果关系――有了人才有工具,有了工具才促进人的发展;比拟关系――人如果不懂得动脑筋,如果没有个性,无异于工具;情缘关系――何时何地何因某人与某工具结下不解之缘。诸如此类,只要打开思路,命题式话题就会干脆利落地给你宽广的写作空间。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类型总结 第3篇

课堂总结可以由老师做,也可以先启发学生做,老师再加以补充、修正。但这时结束语不应是对所讲述过的内容的简单重复。

如有一位老师在《春》的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

“同学们,回去背诵整篇课文,细细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春》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清新,像潺潺的小河水一样!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景的方法。”

这段结束语归纳总结了《春》这篇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本课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教师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式

这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采用的结束语。教师在结束教学内容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有位教师这样收尾:

“学完《三峡》,三峡的美景尽收眼底。假如你是一位广告达人,结合课文内容,请为三峡景区设计一句广告词。”并出示例句:猿鸣——男儿有泪也轻弹!”“乘奔御风——疾风知劲草!请大家课后也写一二句广告词。”

这样的结束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兴趣和好胜心理,课后,他们认真构思,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地写道:“游三峡,玩一种心跳的感觉!”;“急流直冲三万里,疑是上天神水来!”;“执自然之手,与山水偕老!”……这些学生拟写的广告词虽略显稚嫩,但毕竟是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所进行的个性化的创造,确实不易。

三、游戏活动式

这是一种形式特殊的结束语,即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娱乐来完成的结束语。这种形式的结束语对消除学生上完一节课后的身心疲劳,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有较好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口技》的最后,建议学生课后用“甲生:我来问,你来答。某词的意思是什么?乙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的游戏形式来复习刚刚学过的文言知识点。这位教师还在课堂上与一学生合作举例:

师:“我来问,你来答。‘会宾客大宴’中‘会’是不是指‘开会’?”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会’是指‘适逢,正赶上’。”

师:“我来问,你来答。‘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中的‘但’是不是指‘但是’”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但’是指‘只,仅仅’。”

四、问题解决式

有的课在导入时,教师提出了本课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结束语中,就可以正面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称之为问题解决式或强化总结式。

例如,一位老师在导入《丑小鸭》一课时,是这样的:“……你知道丑小鸭最终变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在结束本课教学时,这位老师是这样结束:“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经历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命的奇迹。”通过这样的强调,就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

五、比较式

一位语文教师上《伤仲永》一课时采用了比较式的结束语:

“《伤仲永》这篇古文在当时,激励着人们为学的思想。一千多年之后,这篇古文依然激励着我们为学的思想。”

这种的“比较式”的结束语,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对篇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学生指示了提高鉴赏力的方式,展示了广阔的思维天地。

六、悬念式

一位老师上《智取生辰纲》时,是这样结束第一堂课的:

“这节课,我让同学们自己谈谈对小说《水浒》的阅读体会。同学们谈得十分精彩。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练习:①、请同学们归纳并交流这节课谈了《水浒》的哪些方面?②、下一节课我们将上的《智取生辰纲》就选自这部名著,很多精彩的内容等待我们去发现。你能从中受到什么教益?你能谈得比这节课更精彩吗?”

这样“悬念式”的结束语,一般在上下节课之间提出,它预告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还让上下节课两节课过渡自然巧妙,效果较好。

七、震颤式

如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结束时,一位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住直前。让我们牢记李大钊的一句名言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震颤式”结束语,用警句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内心震颤不已,起到振奋人心的教学效果。这样的结束语是画着感叹号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国产类型片:从电影类型到类型电影 第4篇

关键词:国产类型电影,类型元素,好莱坞类型片

从电影诞生不久,就带有强烈的类别意识。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片,而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也开启了西部片的先河……“电影一旦发展出一种叙事结构,从仅仅展示事物(如火车离开站台或两个接吻的人)转向讲述故事,就开始形成类型。故事一旦被讲述,它们就立刻进入了一定的类型:浪漫的、情节剧的、追捕的、西部的、喜剧的。”[1]

一、所谓舶来的类型

商业化的运作是孕育类型电影的温床。“一部电影之所以被确定为某种类型,最根本的还是看该片中某种类型的‘观念’与‘范式’的集合形态,这使该种类型电影具有了某些不变的‘祖性’特征”。[2]也就是说,类型电影是一种高度模式化的电影。这种模式化,不光表现在相同类型的电影具有相似的主题、风格、结构关系,还表现在有一种相对固定的商业制片模式。

长期以来,类型电影总被简单地看做是一种舶来品,是对好莱坞类型片拙劣的模仿与复制。事实上,中国电影的类型意识几乎与美国好莱坞同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完成了早期类型电影的分化成型。同时期的中国同样在大力开发商业影片,尤其是在1926年到1931年期间,上海迎来第一次商业电影浪潮,生产和放映了大量类型化的电影;到了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臻于成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除了一些侦探仿拍片以外,出现了一些歌唱片,像《歌女红牡丹》、《野草闲花》,以及大量的抗战片;五十年代左右,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原因,好莱坞类型片趋于衰落。中国在此时期也由于历史原因,内地纯商业电影消亡,香港成为上海商业电影的传承中心;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在对旧有类型片的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后,继续发扬娱乐电影的传统,最终绝境重生,迎来新好莱坞时代,并在八十年代达到顶峰。而中国在“十七年”电影时期,因为特殊的历史语境,虽然出现了大量战争片、传记片、歌舞片、反特片等所谓“中国化的类型片”,但这些影片与顺应观众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以娱乐消遣为主导功能的类型电影有很大的不同。直到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才逐步恢复对类型电影的重视,开始踊跃地向西方学习、制作类型电影。

中国从一开始紧跟好莱坞的步伐,一样对类型电影进行探索和实践,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由于缺乏孕育类型片的商业温床,导致类型探索的断层。当中国类型片再一次地向西方,尤其向好莱坞的类型片进行学习时,学的已经是对方成熟、完善的模式化电影创作。但自身存在这种发展的断裂让中国类型片无法一下子达到好莱坞的高度,反而在这种有差距的模仿中显得混乱和不伦不类。

二、类型的杂糅与新生

相比较早期的类型电影,如今的类型片不再也不能用单一标签去定义,转而采用多个关键词来锁定一部影片。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类型元素的不断混合与杂糅。类型从一种影片的种类变成一种可供使用的元素,将不同的类型元素杂糅在一部影片中的手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尝试。从类型片诞生之初,好莱坞就开始探索多种类型元素融合的可能性,而这种融合往往会延伸出新的类型。例如传统模式下新生的公路片。公路片一开始作为反映青年人反叛和畸形生活形态的一面镜子,但随着类型片的发展,以路途反映人生的电影都被广义地认为是公路电影。“公路片”由此从一种电影元素变成一种新类型,又发展成一种类型元素,被杂糅进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在《心花路放》中,“公路”就成为了这部喜剧片的重要创作元素。影片双线并行,一条线索是男主人公的好友带着男主人公进行的公路猎艳之旅,另一条线索是文艺女青年前往大理的寻爱之旅,通过旅途的展示,引出一系列让人捧腹的故事,最终完成影片主题的阐发。而电影《无人区》,在杂糅了黑色电影、暴力犯罪等元素的同时,同样充分地运用了公路片元素,成为一部富有新意的公路西部片。在这部影片中,车辆成为各类人冒险探索的工具,在无人区荒凉的公路上,上演一场人性的斗争。这种类型的杂糅一方面使得类型片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产生越来越多的子类型,另一方面也使得类型的创作和研究都呈现一种动态的趋势。

三、被超载的类型

“不像某些先锋电影因为追求探索性、实验性和个人经验的表达,往往追求运用艰涩的,甚至难以理解的电影语言,类型电影在创作思想上绝对追求与大众的交流性。”[3]传统电影人往往通过上一部类型片的卖座与否来判断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影片,以适应观众的口味。在大数据时代下,观众的喜好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判断。因此,当下的许多国产类型片在任意类型中杂糅进各种“有卖点”的元素,全然不顾一部影片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导致一部影片类型元素的超载,使得影片不伦不类。例如2014年的贺岁大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改编自《西游记》前八回,但导演为了迎合所谓当下观众的喜好,硬是把大闹天宫设计成了一出孙悟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闹剧,爱情主线的牵强、情节转折的突兀、生硬的视觉效果等不是高成本的投入可以弥补的。一部类型电影既要考虑观众的喜好、接受程度,也要将这种考虑与电影本身相协调,让各种元素融合相宜,而不是简单地拼凑叠加,造成影片类型的“超载”。

四、结语

国产类型片从产生之初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同而不同,在探索期经历了发展的断层造成的营养不良后没有慢慢积累经验的机会,而是直接面临全球化下好莱坞影片的冲击,在这种影响和冲击下磕磕绊绊地前行。由此造成当下大多数国产类型电影类型不清,元素拼凑,语焉不详。但也是在这样艰难的探索环境下,国产类型片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好莱坞类型片的自我特色——冲破类型常规,整合类型元素,需找恰当的形式讲中国故事,在对商业性的重视上加入艺术性的追求。例如刁亦男导演《白日焰火》,讲述一个碎尸案引发出的三人爱情救赎故事。这样一个所谓有“卖点”的故事情节,导演却没有落入一般类型电影的俗套,而是用克制的影像、有节制的表演和精巧的悬念构置结构成一部艺术性和商业性并重的国产悬疑片。

从整个电影发展格局来看,整个中国电影都逐步类型化,“由于受国家意识形态的管理策略、电影人的美学探求和西方类型片电影美学的综合影响,中国电影不得不走上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就是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种类型并存发展的道路。”[4]三者的互动融合有助于国产类型电影在重视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同时,注重影片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毕竟,国产类型电影在极大地凸显电影商业特性的同时,极易忽略电影的文化特性。在向好莱坞等西方国家借鉴学习拍摄技巧、3D技术的同时,国产类型片更应该认真探究不同类型片的特殊生存背景和类型样式背后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罗布特·考克.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2.

[2]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

[3]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2.

高中语文病句类型总结 第5篇

①主谓搭配不当

②动宾搭配不当

③定中搭配不当

④状中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除了独词句、省略句和无主句之外,一般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是由及物动词来充当的,后面还必须有宾语。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凡是应该有的.成分没有而导致意思模糊不清,甚至不可理解的,就是句子成分残缺。

成分赘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重复;二是句子里多了根本不该有的成分,造成意思不通,难以理解。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主语多余,谓语多余,宾语多余,定语多余,状语多余,虚词多余。

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所谓不合逻辑的语病,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因而有较大的迷惑性。同学们必须对造成“不合逻辑”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辨析和修改。

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有两种类型:

“费解”,“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

“歧义”,“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

结构混乱:

类型总结 第6篇

关键词:晶体结构类型 晶格类型 空间点阵 极化现象

一、引言

在《晶体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解晶体结构类型与晶格类型的概念,避免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混淆。必须指出的是在某些教材的编写过程与教师课堂教学中,往往将离子化合物晶体中由于离子的极化作用所造成的晶体结构类型的变化说成是晶格类型的转变应严格认真加以辨析,避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产生概念性的错误。以下就本人在《晶体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讲解几何结晶学中哥希密特结晶化学定律这部分内容作一些说明,以期使学生能正确区别晶体结构类型与晶格类型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二、晶体结构类型与晶格类型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观察到的晶体通常是表面光滑透明且具有明显规则外形的几何多面体。但对晶体而言其严格的定义是:其内部结构基元是按照周期性(点阵)规则排列的固体物质。在晶体内部这种周期性(点阵)的排列中,其构成晶体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可抽象为数学上几何点来表示。这些由晶体结构中通过抽象提取出来无限几何点的规则排列构成了点阵。由于大多数晶体为三维空间构造,因此这些几何点的规则排列也就构成空间点阵。空间点阵按排列的特点与对称分布方式可划分为不同的平行六面体(亦称空间格子或晶格)。所以晶体中的空间点阵与晶格类型是对应的关系。空间格子形状与点阵点的分布位置,则构成晶体内部结点排列的不同对称性,在晶体学中即形成十四种空间点阵型式。对某种晶格类型而言其构成的空间点阵型式并不反映晶体中结构基元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晶格应为晶体内部空间点阵的几何形式,它只有抽象的含义,不具有晶体结构的实际内容。在实际晶体结构中,我们可以将晶体内部具体的结构用一个含等同内容的最小单位按晶格类型割分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要描述的晶胞。将晶胞在三维空间堆砌起来就构成晶体。显然,晶胞为晶体结构最小描述单位。不同晶体其晶胞形状、大小、内容也就不相同。

但对于有些组成不同的晶体,如NaCl和KCl这两种晶体,除晶胞的大小不同外,所构成晶体的微粒在三维空间排列规律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两种晶体中Na+和K+离子间互换后就可获得另一种晶体,因此NaCl和KCl晶体应属于微粒在空间排列规律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结构类型的晶体。而对于微粒在空间排列规律不同的则划定为不同种结构类型的晶体。因此晶体结构类型和晶格类型的定义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同一结构类型的晶体应属于同一晶格类型,如NaCl和KCl这两种晶体(同属立方面心空间点阵型式)。但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晶体,其晶格类型并不一定就是不同,例如NaCl和立方ZnS晶体,它们虽然属不同的结构类型,但它们却属于相同的立方面心晶格类型。对于离子型化合物晶体CdS,按照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的关系,其Cd+离子应填在S-离子的八面体的空隙中心,但由于离子间的强极化现象使得Cd+离子是填在S-离子的四面体的空隙中心,从而造成CdS晶体由NaCl型转为立方ZnS型,这只是晶体结构类型的转变,而不能看成是晶格类型的转变,因为它们仍都属于立方面心晶格类型。如果老师没有很好对上述现象与两个概念加以认真严谨地辨析,此时就容易给学生造成对两个概念的混淆。

三、晶体中离子极化现象以及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1.极化现象。在典型离子化合物晶体中,正、负离子靠离子键结合时,由于极化现象很微弱,通常并不考虑相互间极化作用。因此对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一主族和第二主族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正离子和硫族与卤族的负离子所形成的典型离子化合物晶体其极化现象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含d轨道电子的过渡金属正离子与离子半径大且带高负电荷量的负离子结合时,就会产生很强的极化现象,而造成离子外层电子云分布偏离原子核中心,使化学键的类型也相应发生转化,容易引起正、负离子的配位数也发生相应变化(配位数降低)。例如上述CdS晶体结构类型由NaCl型转为立方ZnS型,其配位数由6配位降为4。配位就是由于极化作用而产生晶体结构类型的变化。但它仍属立方面心晶格类型。

2.离子极化对结构类型影响。哥希密特结晶化学定律指出:晶体的结构(S)与其组成(n)、离子半径比(r+/r-)、正、负离子间的极化程度(Π)有关。这三个因素主要是对离子配位数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从化学组成来看,对AB、AB2、ABO等不同组成类型的化合物晶体而言,其化学组成的不同通常表现晶体内部微粒的物种数目和排列的位置不同。因此其晶体结构形式就不相同;其次对离子半径不同的离子而言,其正负离子的半径比不同,理所当然的离子周围最邻近所堆积的异号离子数目就不相同(通常以正离子作为讨论中心,考虑正离子周围与其最邻近接触的负离子的数目)。因此也直接影响晶体结构类型;第三个影响因素主要是极化作用将引起正负离子间的键型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转化,使得原来按离子的半径比与配位数关系的规则已不再适用。比如按前所述的过渡金属Ag与电负性较大的卤族元素形成的晶体化合物,按照离子半径比计算应归属于NaCl型的晶体结构类型(立方面心点阵型式,其正离子的负离子配位数为6)。但对于AgCl、AgBr、AgI同属于卤化银系列晶体中,其结构类型是AgCl和AgBr仍保留NaCl型结构。而对于AgI晶体由于离子的强极化作用,使离子核外电子云发生中心的偏移,离子间作用力加强,离子相互靠近,其配位数趋于变小,使之不再保留NaCl型结构而转化为ZnS型的结构型式,这就是离子间的极化现象已起到主导的作用所致。

3.极化对晶格类型的影响。对于离子化合物晶体,强极化作用也可能影响晶体的晶格类型,比如在CdS晶体中,由于Cd+对S-的强极化作用只引起结构类型的变化,并没有造成晶格类型的变化。但有的强极化作用也同时影响晶格类型的转变。对于CsCl晶体,按造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关系,CsCl晶体应属于立方简单晶格,但在外界温度条件的影响下(高于455℃以上),其晶体内部的离子热震动加剧,随之极化作用增强,使原有高配位型(配位数为8)的CsCl此时向低配位型转变,使晶体由原来的8配位的立方简单结构转变为6配位的立方面心结构。这说明CsCl由原来立方简单晶格转变为立方面心晶格。这里既发生了结构类型的变化,同时也发生了晶格类型的变化。由此可见,当晶体的晶格类型发生变化时,结构类型也一定发生变化。但是晶体结构类型发生变化时,不一定就会发生晶格类型的变化。

四、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使用模型与现代教学手段

在《晶体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晶体结构类型与晶格类型概念能正确理解与领会,应该让学生清楚掌握晶格只表示具体晶体内部结构的一种抽象形式,它表示一个具体晶体结构通过抽象等同点得出晶体内部微粒排列的方式与规律,而不反映晶体结构的实际内容。在抽象化的晶格类型中,在其阵点位置上填入晶体的结构基元则可恢复为实际晶体结构类型,晶体结构类型才能真实反映出晶体的结构情况。因此关键在于要求学生正确领会与区分抽象化的晶格类型概念和实际晶体结构类型概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化学知识概念的科学定义,及时更正化学中模糊或错误的概念。在课程讲授过程,除了注意知识传授外,还要注意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定义与概念的辨析。应注重使用结晶学中的空间点阵和晶体晶胞的模型,并积极使用3D的CAI课件来提高学生三维空间的思维想象力,即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上述两个概念的充分理解。

《晶体化学》课程是《结构化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是我校《结构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对《结构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钱逸泰.结晶化学导论[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8.

[2]王文亮.结晶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周公度.结构化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李炳瑞.结构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传胜,等.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A].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林树坤.在《结晶化学》教学中使用直观模型的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类型总结 第7篇

关键词:晶体结构类型,晶格类型,空间点阵,极化现象

一、引言

在《晶体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解晶体结构类型与晶格类型的概念, 避免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混淆。必须指出的是在某些教材的编写过程与教师课堂教学中, 往往将离子化合物晶体中由于离子的极化作用所造成的晶体结构类型的变化说成是晶格类型的转变应严格认真加以辨析, 避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产生概念性的错误。以下就本人在《晶体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如何给学生讲解几何结晶学中哥希密特结晶化学定律这部分内容作一些说明, 以期使学生能正确区别晶体结构类型与晶格类型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二、晶体结构类型与晶格类型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观察到的晶体通常是表面光滑透明且具有明显规则外形的几何多面体。但对晶体而言其严格的定义是:其内部结构基元是按照周期性 (点阵) 规则排列的固体物质。在晶体内部这种周期性 (点阵) 的排列中, 其构成晶体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可抽象为数学上几何点来表示。这些由晶体结构中通过抽象提取出来无限几何点的规则排列构成了点阵。由于大多数晶体为三维空间构造, 因此这些几何点的规则排列也就构成空间点阵。空间点阵按排列的特点与对称分布方式可划分为不同的平行六面体 (亦称空间格子或晶格) 。所以晶体中的空间点阵与晶格类型是对应的关系。空间格子形状与点阵点的分布位置, 则构成晶体内部结点排列的不同对称性, 在晶体学中即形成十四种空间点阵型式。对某种晶格类型而言其构成的空间点阵型式并不反映晶体中结构基元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 晶格应为晶体内部空间点阵的几何形式, 它只有抽象的含义, 不具有晶体结构的实际内容。在实际晶体结构中, 我们可以将晶体内部具体的结构用一个含等同内容的最小单位按晶格类型割分出来, 这就是我们所要描述的晶胞。将晶胞在三维空间堆砌起来就构成晶体。显然, 晶胞为晶体结构最小描述单位。不同晶体其晶胞形状、大小、内容也就不相同。

但对于有些组成不同的晶体, 如N a Cl和K Cl这两种晶体, 除晶胞的大小不同外, 所构成晶体的微粒在三维空间排列规律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两种晶体中N a+和K+离子间互换后就可获得另一种晶体, 因此N a Cl和K Cl晶体应属于微粒在空间排列规律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结构类型的晶体。而对于微粒在空间排列规律不同的则划定为不同种结构类型的晶体。因此晶体结构类型和晶格类型的定义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同一结构类型的晶体应属于同一晶格类型, 如N a Cl和K Cl这两种晶体 (同属立方面心空间点阵型式) 。但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晶体, 其晶格类型并不一定就是不同, 例如N a Cl和立方Zn S晶体, 它们虽然属不同的结构类型, 但它们却属于相同的立方面心晶格类型。对于离子型化合物晶体Cd S, 按照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的关系, 其Cd+离子应填在S-离子的八面体的空隙中心, 但由于离子间的强极化现象使得Cd+离子是填在S-离子的四面体的空隙中心, 从而造成Cd S晶体由N a Cl型转为立方Zn S型, 这只是晶体结构类型的转变, 而不能看成是晶格类型的转变, 因为它们仍都属于立方面心晶格类型。如果老师没有很好对上述现象与两个概念加以认真严谨地辨析, 此时就容易给学生造成对两个概念的混淆。

三、晶体中离子极化现象以及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1. 极化现象。

在典型离子化合物晶体中, 正、负离子靠离子键结合时, 由于极化现象很微弱, 通常并不考虑相互间极化作用。因此对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一主族和第二主族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正离子和硫族与卤族的负离子所形成的典型离子化合物晶体其极化现象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含d轨道电子的过渡金属正离子与离子半径大且带高负电荷量的负离子结合时, 就会产生很强的极化现象, 而造成离子外层电子云分布偏离原子核中心, 使化学键的类型也相应发生转化, 容易引起正、负离子的配位数也发生相应变化 (配位数降低) 。例如上述Cd S晶体结构类型由N a Cl型转为立方Zn S型, 其配位数由6配位降为4。配位就是由于极化作用而产生晶体结构类型的变化。但它仍属立方面心晶格类型。

2. 离子极化对结构类型影响。

哥希密特结晶化学定律指出:晶体的结构 (S) 与其组成 (n) 、离子半径比 (r+/r-) 、正、负离子间的极化程度 (Π) 有关。这三个因素主要是对离子配位数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 从化学组成来看, 对A B、A B2、A BO等不同组成类型的化合物晶体而言, 其化学组成的不同通常表现晶体内部微粒的物种数目和排列的位置不同。因此其晶体结构形式就不相同;其次对离子半径不同的离子而言, 其正负离子的半径比不同, 理所当然的离子周围最邻近所堆积的异号离子数目就不相同 (通常以正离子作为讨论中心, 考虑正离子周围与其最邻近接触的负离子的数目) 。因此也直接影响晶体结构类型;第三个影响因素主要是极化作用将引起正负离子间的键型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转化, 使得原来按离子的半径比与配位数关系的规则已不再适用。比如按前所述的过渡金属A g与电负性较大的卤族元素形成的晶体化合物, 按照离子半径比计算应归属于N a Cl型的晶体结构类型 (立方面心点阵型式, 其正离子的负离子配位数为6) 。但对于A g Cl、A g Br、A g I同属于卤化银系列晶体中, 其结构类型是A g Cl和A g Br仍保留N a Cl型结构。而对于A g I晶体由于离子的强极化作用, 使离子核外电子云发生中心的偏移, 离子间作用力加强, 离子相互靠近, 其配位数趋于变小, 使之不再保留N a Cl型结构而转化为Zn S型的结构型式, 这就是离子间的极化现象已起到主导的作用所致。

3. 极化对晶格类型的影响。

对于离子化合物晶体, 强极化作用也可能影响晶体的晶格类型, 比如在Cd S晶体中, 由于Cd+对S-的强极化作用只引起结构类型的变化, 并没有造成晶格类型的变化。但有的强极化作用也同时影响晶格类型的转变。对于Cs Cl晶体, 按造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关系, Cs Cl晶体应属于立方简单晶格, 但在外界温度条件的影响下 (高于455℃以上) , 其晶体内部的离子热震动加剧, 随之极化作用增强, 使原有高配位型 (配位数为8) 的Cs Cl此时向低配位型转变, 使晶体由原来的8配位的立方简单结构转变为6配位的立方面心结构。这说明Cs Cl由原来立方简单晶格转变为立方面心晶格。这里既发生了结构类型的变化, 同时也发生了晶格类型的变化。由此可见, 当晶体的晶格类型发生变化时, 结构类型也一定发生变化。但是晶体结构类型发生变化时, 不一定就会发生晶格类型的变化。

四、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使用模型与现代教学手段

在《晶体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晶体结构类型与晶格类型概念能正确理解与领会, 应该让学生清楚掌握晶格只表示具体晶体内部结构的一种抽象形式, 它表示一个具体晶体结构通过抽象等同点得出晶体内部微粒排列的方式与规律, 而不反映晶体结构的实际内容。在抽象化的晶格类型中, 在其阵点位置上填入晶体的结构基元则可恢复为实际晶体结构类型, 晶体结构类型才能真实反映出晶体的结构情况。因此关键在于要求学生正确领会与区分抽象化的晶格类型概念和实际晶体结构类型概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化学知识概念的科学定义, 及时更正化学中模糊或错误的概念。在课程讲授过程, 除了注意知识传授外, 还要注意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从而增强学生对定义与概念的辨析。应注重使用结晶学中的空间点阵和晶体晶胞的模型, 并积极使用3D的CA I课件来提高学生三维空间的思维想象力, 即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上述两个概念的充分理解。

《晶体化学》课程是《结构化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是我校《结构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此对《结构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钱逸泰.结晶化学导论[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8.

[2]王文亮.结晶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3]周公度.结构化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炳瑞.结构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王传胜, 等.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A].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C].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林树坤.在《结晶化学》教学中使用直观模型的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 1996, (3) .

类型总结 第8篇

一、我国统计体制的类型以及特点

我政府统计体制是由我国政府综合统计体系以及我国政府部门统计体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我国政府统计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我国现行的政府统计体制实行严格的“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国家地方政府统计局要对其上层机关负责, 地方的统计局要受到中央统计局的统一管理。我国政府统计局共设立了我国农村经济调查总队,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队, 以及企业调查总队等三个部分。我国政府统计体制对这三部分统一实行, 集中统一, 垂直领导“的策略。我国政府部门统计是我国官方统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部门统计是由我国的国务院的各部门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的不同的部门机构根据具体的需要设立的统计机关。我国国家统计局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计机构之间主要的联系实体现在业务的审批以协调管理方面。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我国统计体制是混合型的。改革开放以来, 根据经济社会建设的不同需要, 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统计体制, 这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统计体制日渐正规化、法制化。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吗, 法制体系日渐完善, 在依法治国的口号下, 我国统计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逐渐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为推动我国统计体制的法制化建设进程, 我国初步制定了《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等诸多法律法规, 同时配合各个地方制定的法律条率和法规, 初步形成了我国统计体制的法律体系。

2.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调查体系。

根据我国统计局制定的统计调查方法要求,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形势, 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要求, 我国统计工作的调查方法正在从全面的统计调查方法, 向非全面的统计调查方法转变。抽查统计调查的方法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取得一定的成果, 减少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随机统计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3. 我国统计体制走向开放型。

随着我国统计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统计体制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随着我国统计体制的建设,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多种渠道的统计信息发布新系统, 使广大的社会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到我国的统计数据。随着我国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统计体制服务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服务内容越来越多, 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4. 与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统计工作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的不断加强, 我国已经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建立了统计数据出版物的固定交换关系。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 我国与国外交流也不断加强, 推进了我国统计工作的发展。

二、国外统计体制及其特点

1. 国外主要统计体制研究。

纵观我国的政府统计组织管理, 与外国的统计体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国外的统计体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国家的中央统计机构对其他的统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主要呈现出横向管理的关系。另外一种是, 国家中央统计机构对地方统计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 主要体现的是纵向的关系。根据以上对国外统计体制的两种关系分析以及国际统计机构指定的统计体制划分类型, 可以将国外的统计机构分为“集中型”、“专业统计集中型”;“专业统计分散”以及“分散型”四种不同的国外统计体制。

2. 国外统计体制的特点。

国外的统计体制相较于我国的统计体制起步比较早, 发展比较成熟, 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于我国统计体制的特点, 仔细分析其特点主要集中于以下特点。

1) 国外统计体制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和开放性。虽然国外的统计体制有着很多不同的分类, 以及政府中央统计部门的在管理权限有很大的不同, 隶属的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但是就国外的统计工作而言, 都是独立进行的, 不受其他部门的行政干预。统计数据都能客观地反映本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很少受到党派利益的影响。除此之外, 国外的统计工作, 建设有十分发达的信息公布渠道, 能及时地将统计数据公布于众, 保证各界能够及时的获得统计数据以及统计资料, 接受社会的监督。

2) 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统计工作的后盾。国外的统计工作起步较早,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确保统计工作依法独立进行。国外统计工作的法律体系, 一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首先, 一部分法律规定统计机构在法律上的独立的地位, 以及中央统计部门与地方统计部门之间的关系, 体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规定了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统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以及公民的权里与义务。其次, 一部分法律规定统计部门的工作方法, 是统计工作依法开展的重要依据。

3) 政府的协调功能不断强化。国外统计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保持国内统计方法上的一致性, 以及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可靠性, 提升国家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 国家统计机构的协调性功能不断增强。国外政府统计部门的协调功能主要表现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制定全国统一的统计指标定义以及统一的统计分类系统, 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的核算方法和统计标准实现一致性, 以确保官方统计数据的同一性和可比性。二是在统计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统一的协调, 避免统计工作重复进行不必要的工作, 减轻统计调查工作的工作任务, 提高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三是对统计数据的发布工作必须有官方的权威部门统一发布。四协调统计信息供需关系, 使国家统计部门与用户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以更好地发挥统计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4) 国外政府统计工作的国际化普遍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国内的统计数据用户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根据国际统计部门制定的定义以及分类标准纷纷对本国的统计工作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争取实现本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我统计体制的发展方向

虽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统计体制也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的进行调整, 但是, 在总体上, 我国统计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文章认为要实现我国统计体制与经济社会相适应,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改革我国的统计体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经社会的发展, 对我国统计体制改革, 改革后的统计体制应该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适合我国发展环境。对我国统计体制进行改革, 首先要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 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利要分工明确。同时,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因此, 我国要建立开放性的统计体制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困难。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我国的分配关系日益多样、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复杂, 因此, 也对我国统计体制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因此, 要针对新时期的发展特点简化报表程序和制度。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我国统计体制的建设过程中, 中央部门应该学会“放权”, 在管理上以“地区统计分散型”为宜。

2. 服务于公众的原则。

在我统计体制建设的过程中, 要继续由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 要使广大社会民众及时获得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统计数据。要使广大民众对我国统计制度的统计方法、拥挤制度以及统计指标有明确的认识, 使广大的民众自觉服务于我国统计、自觉配合我国统计工作。

3. 与国际统计惯例接轨的原则。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中外经济交流更加频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与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我国统计体制必须加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 新的政府统计体制应尽可能地反映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的一些原则。

4. 加强法制建设。

推进我国统计工作建设, 在今后的统计工作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起完善的法治体系。首先统计工作要树立起依法进行的理念, 在进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确保工作依法进行。同时在加强法制工作的进程中, 要求加强宣传, 使广大民众认识到配合统计调查工作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 对统计工作的统计核算要依法进行管理, 确保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结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不断改革我国统计体制, 可以客观地反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中, 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发展需要, 综合国内外统计体制发展方向, 对我国的统计体制进行合理的调整,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摘要:政府统计体制是政府有效地行使各项职能的基础, 也是实现统计数据全面、及时以及准确的对社会服务的前提条件。在实际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 各个国家因为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同, 各个国家的政府统计体制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文章主要研究国内外不同的统计体制以及这些不同的统计体制的特点为我国的统计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统计体制,类型,体质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外统计体系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外政府统计体制比较研究总报告.中国统计, 2001 (11) .

[2]夏春婉, 林勇.国内外政府统计体制的比较研究[J].统计教育, 2010 (10) .

[3]余芳东.外国政府统计体制的类型及其特点[J].改革, 2001 (1) .

[4]余芳东.国际上正统计公信力的涵义和测评[J].中国统计, 2012 (1) .

类型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广播,类型化,研究

自美国的Top40诞生以来, 类型化电台已经发展了近半个世纪, 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02年改版第三套文艺频率创办“音乐之声”起, 我国的类型化电台也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国内最早提到类型化广播的论文是2001年林晖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该文主要讨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行类型化改革的意义与必要性, 对类型化广播则探讨得较少。笔者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 总结出国内对类型化电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类型化电台:媒介竞争与受众细分的结果

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的成立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经济大萧条给广播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罗斯福著名的“炉边谈话”使得广播成为“二战”时期美国人民最亲密的伙伴。短暂辉煌过后, 电视的出现使广播媒介日趋边缘, 类型化电台的出现则使广播再次找到了自己的春天。

美国是最早出现类型化电台的国家。有研究者指出类型化电台的发明权属于与电视抗争中的广播。 (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美国的类型化电台分类较为全面细致, 发展程度也较高, 数字化广播与通信卫星技术的完美结合将推动类型化电台向前发展。 (2)

我国的类型化电台不过短短几年, 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方面, 改革开放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电台逐渐自负盈亏, 激烈的媒介竞争使面临生存危机的广播事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私家车的增多, 受众市场逐渐成熟为广播事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条件。有研究者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一些大城市, 汽车发展很快。 (3) 此外,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各方面需求出现多样化, 一些人喜欢听音乐、一些人希望可以随时收听新闻资讯、一些人对经济信息有十分大的需求, 受众市场的细分为创办类型化电台提供了条件。有研究者指出类型化电台有明确的受众定位, 便于形成特色, 打造品牌, 促进广告增收。 (4) 这些优势使得寻求改革的广播事业选择类型化作为其发展方向。类型化电台:伴随式收听与表盘化编排

类型化电台是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受众的需求而整体设计和运营的广播模式, 淡化了广播中的一个个节目, 突出频率的整体风格, 听众对频率有整体的认知, 收听时无需节目单, 打开收音机即能收听所需内容。有研究者认为, 现阶段受众对广播已经不存在必要的收听动力。我国大陆的广播媒体在电视的挤压下正日渐趋于边缘媒体, 这使得广播的面貌变得模糊了。人们对广播的感觉方式变成了对频道的整体把握。 (5) 类型化电台的伴随性恰恰适应了听众的这一习惯。

伴随式收听要求类型化电台突出频率的整体风格, 以鲜明的频率特色迅速抓住最有效的收听人群, 占领稳固的受众市场, 因此, 它的节目编排也是有特点的。以美国最早的音乐类型化电台为例, 它的运作方式是循环播出, 将最热门的流行歌曲按照榜单上名次的高低决定循环播放的频率。研究者将这种节目编排模式称为“时钟规则” (Clock Format) 或热播节目时钟 (hotlock) , 即以表盘的图示把单位时段 (通常是1小时) 的节目播出内容切割划分、固定程式、循环衔接。 (6) 这一编排以编播软件RCS的运用为基础, 每个小时的节目包括音乐、主持人串场语、资讯、广告以及电台形象宣传, 每首曲目完整播放, 主持人应加强时间观念, (7) 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听众的耳朵, 保持与频率风格相符的同时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提高听众对主持人声音的高辨识度和忠诚度。 (8) 资讯与广告的内容要与频率定位相符, 加上令人印象深刻的频率宣传更凸显频率的整体风格。对频率整体风格的塑造实际上是一种品牌化的营销, 从播出、非播出、活动、受众和销售五个方面对频率品牌进行推广。 (9) 例如Hit FM十分注重频率的整体营销, 组织巡游车队穿梭于北京街头、DJ排演话剧、推销文化衫、承办外国歌手的演唱会等, 从各个方面推销节目品牌。

类型化电台:现状与发展

“音乐之声”取得一定成就后, 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一阵创办类型化电台的浪潮。学界也有对现有类型化电台的个案分析, 如东广新闻台、Hit FM等,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这些电台进行了描述, 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类型化广播。实际上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 如北京、上海, 类型化电台的发展较好, 以上海为例, 中央级的类型化电台“中国之声”、“音乐之声”、“Hit FM”等都在上海落地, 当地的类型化电台有“东广新闻台”、“经典947”、“魅力103”和“动感101”等, 不仅数量多, 分类也较细。有研究者指出, 我国在开办类型化电台的时候要避免一哄而上。 (10)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创办音乐类型化电台, 导致一个地区音乐类型化电台与综合台并存, 加上交通台也播放音乐抢占音乐电台的市场, 频率间竞争激烈, 节目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十分浪费资源, 更不利于广播事业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 许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我国的类型化电台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发展模式, 应当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目前, 我国的类型化电台多为音乐类型, 其实类型化电台不仅是音乐类型化电台, 音乐也不仅是流行音乐, 具有“窄播”特点的类型化电台需要的是针对特定的受众、播放特定类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需要迅速获取相关信息, 随时随地收听的广播加上快速的信息更新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广播电台可以深入开发相关资源, 结合人们的收听习惯, 创办多样化的类型化电台。此外, 对于利用广播收听音乐的受众, 广播电台可以根据我国音乐市场的特点对音乐资源进行分类, 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 创办具有特色的音乐类型化电台。

结语

综观近年来学界与业界对我国类型化电台的关注与研究, 现阶段类型化电台的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 研究人员分布不均。从事类型化电台研究的人员多为媒体从业人员, 缺少相关领域专业学者。媒体从业人员对所在媒体的分析相对缺乏可信度。其次, 研究方法单一。学者对类型化电台的研究多为描述性质, 而且许多是基于国外类型化广播的实践研究, 缺乏严密的实证研究、科学的数据统计。最后, 研究内容同质化。理论研究上多是关于类型化电台出现背景、模式、方向等研究, 且不够深入;个案研究多集中在音乐类型化电台。

综上所述, 国内关于类型化电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 加强理论研究,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类型化电台的主持人、受众、广告和营销等领域都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类型化广播的理论体系, 还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帮助。其次, 在个案分析上要加强严谨性, 做好扎实的数据调查。在调查研究上, 目前评价电台的标准仍然是收听率, 对于分众传播背景下的类型化电台, 收听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电台情况, 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评测系统和受众反馈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最后, 面对越来越多的音乐类型化广播, 如何开发其他类型化广播资源, 又如何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也需要研究者的帮助。此外, 现阶段市场占有率排第三位的交通广播 (数据基于赛立信媒介研究, 2008) , 究竟属不属于类型化广播, 是否会向类型化发展以及如何发展也是广播业需要探讨的问题。

类型化电台文献研究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研究, 进而指导类型化电台的发展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探索, 相信我国的广播业能够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参考文献

[1][5]路军:《从东广新闻台看类型化电台在我国的探索实践》, 《新闻记者》, 2005 (4) 。

[2]覃信刚:《类型化电台产生的媒介背景》,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 (2) 。

[3][10]刘福瀛:《类型化电台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 (12) 。

[4]刘常俭:《类型化广播的发展优势及难点》, 《中华新闻报》, 2006年9月6日, 第F02版。

[6]杨叶青:《特定类型的“音乐流”——从运营理念和操作模式谈类型音乐电台》, 《视听界》, 2006 (10) 。

[7]啸天、柳莺、王波:《类型化音乐广播对主持人的要求》, 《新闻前哨》, 2008 (5) 。

[8]段伟露、高飞、贺萌:《类型化广播主持人的个性特征》, 《新闻前哨》, 2009 (5) 。

类型总结 第10篇

一、类型化电台认知的清晰与模糊

类型化电台的产生是对大众传播的一次标志性的变革, 它是广播媒介在传媒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自我媾变。欧美60年的实践与发展已为广播媒介积累了丰厚的成果。今天, 当这些媒介文明走入我们视野的时候, 中国的广播媒介经营者正以一种新鲜的认知和实践的冲动在认真地消化和解读。当然, 这种认知和解读的清晰度存在着差异性:

(一) 概念认知的清晰

类型化电台在西方是广播的常态模式, 6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概念上的界定在我国的学界和部分已经开始实践的业界中人中已经形成了明晰的认知。什么是类型化电台?类型化电台是以广播频率为单位, 针对特定地域、特定人口学特征、特定的听众对信息爱好编排播出的内容定制专一的节目。尽管学者在其译文时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其涵义和特征的共识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以频率为单位而不是以节目为单位的节目定制;第二, 格式化的传播形式;第三, 口味化的配方内容;第四, 严格市场区隔下的受众细分模式。

(二) 解读上的部分模糊区段

概念上的明晰并不等同于解读上的明晰, 部分业者在没有系统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前提下谈论类型化电台, 难免会有模糊的解读, 甚至还有没完全弄懂的广播经营者就有“下田”的冲动, 言论的鼓动难免有失偏颇。其表现为:

1. 把类型化与专业化等同看待。

这种观点认为:类型化电台就是把频率内的各个节目都按照格式化的要求, 办成风格独特的专业化节目, 这里不难看出概念上的模糊。目前, 我国大部分广播媒介已在进行分频传播和频率专业化的实践, 这是广播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一个阶段, 其频率专业化是与综合广播相区分的内容定位。但这个专业化依然是一个大的概念, 比如说文艺广播, 频率内包括了音乐、戏曲、戏剧、曲艺等类型, 其市场区隔和受众区隔依然是一个大的目标受众, 其内容的区隔依然是一个“大专业+小综合”的运作模式。诚然, 我们每一档节目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也只能算是一个对象化节目的组合。各类型听众也只能严格按照时段的排序等候收听, 每一档节目结束就要出现受众的置换。而类型化电台是以频率为单位定制内容, 对相同爱好、相同“口味”的受众进行箭靶式的精确传播。其频率内容、节目主持、编排风格高度格式化, 特定的受众群从一打开接收器就成为贵宾式单一的服务对象而且自始至终, 广播的伴随性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可以说, 专业化是以节目为出发点对市场进行区分, 类型化电台是以受众为出发点对市场进行细分, 按照类型人群的相同需求进行多频率的交叉覆盖。

2. 质与量的混淆。

有业者认为, 当前广播节目口水化、应景化、常态化严重, 精品节目越来越少, 主持人在节目中话语权太大, 制造口水太多, 造成了听众的又一轮疲惫期。类型化电台就是要按照格式化要求, 加大节目客观的听觉元素, 限制主持人的主观因素, 弱化主持人的作用。实际上, 节目的平庸化并不是主持人的话语太多造成的, 而是主持人话语质量。类型化电台除规制了节目的各要素比例外, 主持人的高素质、高品位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 类型化电台不是要弱化主持人的作用而是强化主持人的素质。量与质的变化不能划等号。

二、类型化电台本土化的思考

类型化电台的改革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从“频率专业化”到“频率类型化”的变轨也是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同中国渐进式的改革一样, 广播模式类型化的变革也不会是休克式的突变, 特别是西式风格本土化的过程中, 由于体制机制和人口结构的不同, 必然要有一个缓冲区和适应期, 不考虑实际的冒进必然遭遇一系列的阻隔和限制。

(一) 频率资源配置上的限制

类型化电台是以市场区隔为依据的受众细化模式, 其结果是受众的“小众化”和“多群化”。多群的结果是要用众多的类型化服务对其传播。这就要具备丰富的频率资源。但是我国目前对媒体的管理实行的是“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模式, “政府在决定媒介机构的多少、媒介的经营范围, 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的自然整合与资源的有效配置”[1]。广播媒体的频率、呼号与播出内容都要经过严格程序审定而不容擅自更改。就频率的使用而言, 目前一个省级电台能够使用的包括调幅、调频 (地市落地除外) 也不过二十套左右, 且作用还包括经认定的双重覆盖。尽管这些年在“政府从主导媒介的所有活动, 发展到放松对媒介经济活动直接干预但强化对新闻宣传等公益事业的规则[2]”所谓政策松动的背景下, 不少媒体拆除双重覆盖的频率巧妙使用, 用擦边球的方法增加节目套数, 但这种“主权”之内的调整也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或者默许。就河南省来看, 市级媒体可用的频率资源尽管限制在严格的块状内依然有限, 基本上3-5套节目、5-7套频率。而类型化电台生存的首要条件是频率资源的最大化。就目前的状况, 一个市级媒体不管进行怎样的频率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根本无法容纳经过细分的大量的类型化电台。再进行频率申请, 制度的制约决不会允许无限量的频率需求。因为频率是国有的, 媒介是事业性质产业运作而非西方的纯商业性质。

(二) 类型内容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的限制

由于不能最大化的自由使用频率资源, 而且节目内容的设置也是要经过程序批准, 一旦我们市场定位不准, 某一类的节目不能迅速适应市场时, 自由的退出或者变更类型都不可能是便捷的, 媒介的经济效益就会在这种冗繁的改变过程中降低或者丧失。

(三) 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构成的限制

类型化电台在受众结构的构成上要具备中产阶层占绝对多数、极富和极穷占极少数、生活富裕、具备媒介素养和购买力。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广播的需求向个性化的需求的喜好发展的程度越高, 这是类型化电台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欧美类型化电台的成熟运作与我国上海等大城市类型化电台的实践, 正是源于这种人口阶层的构成和经济发展程度。再看一下中部地区, 以河南省南阳市为参照, 这是全国最大的地级市, 它的人口结构在中部具代表性。“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1096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694.67万人, 城镇401.55万人, 城镇化率接近35%;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2582美元[3]”。这里有两个指标, 一个是农村人口60%以上的比例, 显示城镇化的比率低, 再考虑到这35%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居住在县级以下的城镇, 其城镇化的质量同样低。第二个是人均生产总值低, 也显现着社会经济总量相对低下。由于这两低, 决定了中产阶层的比重小, 农业人口以及城镇中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成为人口构成的重要元素。这样相对的经济欠发达导致消费规模小, 人们的广播媒介思想还比较薄弱。这种社会分层表现在媒介层面的结果就是媒介的大众化。当人口的绝大多数都处在大众化时, 没有哪个广播媒体敢于放弃这个庞大的“平民化群体”而去取悦那一小部分高端受众。况且这一小部分决不能用一种口味就能包容, 一两个类型化频率只能满足这部分中的一两个“族群”。其结果是, 有限的频率资源被一两个“族群”占有, 更多的“族群”会有被冷落而离去的危险。同时, 广告投放者由于考虑到这些个性需求者群体的瘦弱也不敢贸然跟进, 造成媒介经济效益的流失。

从以上情况来看,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类型化电台的发展必须把本土化的实际一起来考虑, 进行审慎的评估和渐进式的思路。但类型化是未来的趋势, 我们必须要用变革的思维去迎接它、去接纳它, 在条件未成熟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首先, 从思想上去认知类型化电台在传播上的先进性, 确认类型化受众精分模式对赢得听众满意度和忠诚度上的效果, 增强其未来的趋同感和现实的接纳感。第二, 优化现有广播资源配置, 为实现类型化传播创造条件。作为市级媒体在完成“频率专业化”的技术层面的操作后, 更要注重质的开掘。因为, 当前由于广播频率的增加, 各台节目起码都有三套以上。城市的上空, 中央、省市十几套、二十几套节目交织, 它使广播媒体“频率专业化分工加强, 内部竞争加剧。但专业台特征模糊, 内部节目和时段自我消耗, 战线过长, 频率和时间资源利用低, 成本加大等问题明显, 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电台再发展的阻力[4]”。以南阳为例, 中央台、省台、市台、区台十几套节目, 有雷同的频道、有类同的节目, 甚至早晚间时段基本同质化。就是同一媒体中各频率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专业小综合的内容结构。因此, 市级广播媒体在目前首先要解决频率专业化的问题。只有真正实现了频率专业化, 才能在条件成熟时, 对频率内的专业进行再切割, 使其向类型化转变。

否则, 在没有真正完成频率专业化的建构, 分众的类型还十分模糊, 受众还处在综合内容或者似专非专的喂养中, 其个性化的媒介思想还远没形成, 体制机制还不能提供完备的外部条件时就盲目跟进, 其断层和不能持续发展的结局是可见的, 类型化电台之于我们也只能回归于空谈中。

参考文献

[1][2]胡正荣.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0、11.

[3]数据来自南阳市人民政府网.

渎职行为及其类型 第11篇

关键词:渎职行为 渎职行为的类型

渎职行为,是《刑法》中渎职罪的重要内容。由于法律规定的概括和司法实践中问题的复杂,对于渎职行为的类型,刑法学界和实务界有多种不同认识。对渎职行为的类型加以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论困惑,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渎职行为的概念和本质

本文所说的渎职行为,是刑法意义上的渎职罪的视野中来展开的,因此,要理解渎职行为的概念,就要首先准确把握渎职罪的概念。

按照关于渎职罪概念的通说,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妨害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1]然而,当我们对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上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两类行为,而徇私舞弊不是与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既并列又没有交叉关系的独立的行为方式,因此,渎职罪,我们认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渎职犯罪是权力腐败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那些以“公仆”自居的国家官员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严重玷污和亵渎行为,是一种权力的异化和变质现象。渎职犯罪的本质,就是对权力运行与责任的背离。[2]基于此,我们认为,渎职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正常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刑法》上规定渎职罪,是为了保护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与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密切关联。国家机关的活动,是指各级国家机关执行国家职能、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活动。这种活动除了必须具有合法性之外,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性,故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实际上是指合法、客观公正地执行国家机关职能的活动。国家机关的活动是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具体实施,所以,公众信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的客观公正性,这种信赖又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职务活动。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犯的渎职罪,从内部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也侵犯了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依赖。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的《刑法》将渎职罪规定为侵犯国家法益的犯罪。[3]

我们认为,《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根本特征是渎职性。犯罪的发生,与主体所具有的权力和职务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在很多情况下,主体虽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利用工作之便利进行了犯罪活动(如走私、偷税、抗税等),但并不属于渎职犯罪,因为犯罪的发生与其职权的内容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

诚然,渎职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其自身属性。在现阶段,渎职行为表现为一定范围的权力蜕变现象,其外在表现是:权力官僚化和权力商品化。更进一步说,渎职行为往往具有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双重转换时期特征相联系的特点。如伴随新旧体制转换,许多社会行为尚未通过法制形式得以严密规范,渎职呈现出较强的易发性特点;伴随改革的深化,渎职往往借改革之名滋长蔓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特点;伴随市场经济的建立,渎职往往选择经济领域中供需矛盾突出的环节作为其钻营舞弊的场所,带有一定的聚集性特点;渎职滋生、蔓延的领域及表现形式,会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转换和变化,具有多变性的特点等等。但无论渎职表现为何种形式,其根本属性,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对公共信任的亵渎,造成公共利益的损失。而这,也正是腐败的特征,因此我们说,渎职就是腐败。[4]

二、渎职行为的类型

(一)现有的渎职行为类型的划分标准

渎职行为的类型的科学、合理的界定是建立在对现有的分类标准的认知和合理评析的基础之上,并结合司法实务认定渎职行为的需要。在我国刑法理论界中,关于渎职行为的类型的划分标准和内容有不同的观点。具体来说,渎职犯罪现有的划分标准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依照《刑法》对渎职罪采取的立法形式和法条的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此分类标准,渎职可分为普通渎职罪和特殊渎职罪。所谓普通渎职罪是指采取普通法条形式规定的渎职罪。此类渎职罪仅包括《刑法》第397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所谓特殊渎职罪是指采取特别法条形式规定的渎职罪。此类渎职罪包括我国《刑法》第398条至419条规定的具体的渎职罪。[5]

2.依照渎职行为客观表现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此分类标准,渎职行为可分为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和徇私舞弊型渎职行为。一般说来,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职责处理公务或者超越职权,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如:滥用职权行为、故意泄漏国家秘密行为、民事、行政枉法裁判行为、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行为、私放在押人员行为、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行为、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行为、办理偷越国(边)境人员出入境证件行为、放行偷越国(边)境人员行为、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行为、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行为和帮助犯罪行为分子逃避处罚行为。

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如:玩忽职守行为、过失泄漏国家秘密行为、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行为、传染病防治失职行为、环境监管失职行为、商检失职行为、动植物检疫失职行为、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行为。

徇私舞弊型渎职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徇私情、私利,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不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其中,徇私行为和舞弊行为是犯罪行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学者又将徇私舞弊型渎职行为分为两类: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和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6]此类渎职行为包括徇私枉法行为、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行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行为、放纵走私行为、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行为、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行为、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折抵税款、出口退税行为、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行为、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行为、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行为、商检徇私舞弊行为、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行为和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行为。

3.依照犯罪主体进行分类

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第九章的规定,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体现了此类犯罪主体内涵的同一性的特征。同时,渎职罪的犯罪主体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具体的渎职罪,犯罪主体具有不同的要求。基于此,我国刑法理论界从渎职犯罪主体的不同属性出发,对渎职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渎职罪对犯罪主体的身份的要求进行分类,在刑法理论界多数采用二分法,即是根据渎职犯罪主体的不同属性将其分为普通渎职行为和特殊渎职行为。普通渎职行为,即一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可以利用其职权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故意泄露国家秘密、过失泄露国家秘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定、履行合同失职被骗、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和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毁损、流失。所谓特殊渎职行为,是指只有特殊身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实施的渎职行为,包括司法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

4.依照主观方面的罪过形式进行分类

根据罪过形式的不同,渎职行为可以分为故意的渎职行为和过失的渎职行为两类。

故意型渎职行为是指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的渎职行为。如:滥用职权、故意泄漏国家秘密、民事、行政枉法裁判、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私放在押人员、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偷越国(边)境人员出入境证件、放行偷越国(边)境人员、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徇私枉法、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放纵走私、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折抵税款、出口退税、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商检徇私舞弊、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和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等。

过失型渎职行为是指犯罪主观方面是过失的渎职行为。具体包括:玩忽职守、过失泄漏国家秘密、执行判决、裁定失职、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传染病防治失职、环境监管失职、商检失职、动植物检疫失职、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等。

(二)渎职行为的类型的划分标准及其分类

1.渎职行为的划分标准

在理论研究中以何种标准对渎职行为进行分类关键取决于对渎职行为进行研究的着眼点和主旨,运用的分类方法能揭示渎职行为的实质,并能指导司法实践中对渎职行为的认定。权衡上述渎职行为的各种分类标准的利弊,并结合本课题理论研究的主旨,认为渎职行为的类型的分类标准是行为与权力、职责的关系。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以行为与权力、职责的关系作为渎职行为的划分标准体现了渎职罪的本质。

如前所述,所谓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因此,对渎职行为本质的理解必然涉及到对权力的理解和界定。所谓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7]在国家和社会中,权力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影响他人的能力。权力具有权威性。权力的权威性来源于其公信力,具体说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其行使职权的行为在整个社会形成的一种正面影响力,包括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客观公正性的信任,对权力的自觉服从,以及对权力应有的依赖等。[8]因此,为了获取权力的公信力,树立权力的权威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行为时应恪尽职守,客观公正地从事职务活动。然而,有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私利出发,不正确行使其职权或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从而损害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的公正性的信赖,侵犯了权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严重亵渎了权力。因此,渎职犯罪行为的本质就是行为对权力和职责的背离和亵渎。为了有效地惩罚渎职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具体的渎职犯罪行为。总体上说,渎职犯罪行为就是滥用职权行为和玩忽职守行为。

第二,以行为与权力、职责的关系为标准对渎职行为进行分类,划分后的渎职行为的范围是各自独立。根据逻辑学的原理,按照某一标准对一事物进行分类,分类后的子项是并列的关系,不存在交叉关系。依照行为与权力、职责的关系可以将渎职行为具体分为滥用职权行为和玩忽职守行为。由此可见,根据此分类标准所进行的渎职罪的分类是并列的关系,不存在交叉或重合关系。利用此分类标准是符合逻辑学原理的。

第三,以行为与权力、职责的关系为标准对渎职进行分类有利于具体渎职犯罪行为的认定和预防、减少渎职犯罪行为的发生。渎职行为包括滥用职权行为和玩忽职守行为。这些行为方式的准确界定有利于正确地区分具体渎职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另外,从行为与权力、职责的角度对渎职罪进行分类可以揭示渎职犯罪的本质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权力与责任的背离和亵渎。渎职犯罪是权力腐败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那些以“公仆”自居的国家官员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严重玷污和亵渎行为,是一种权力的异化和变质现象。通过此原因的分析,可以从对权力的背离和亵渎的行为方式的角度阐明渎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分析权力异化的原因,实施相应的社会预防机制和制度预防机制,保障权力有效运作的条件,从而有效地预防、减少渎职犯罪行为。

2.渎职行为的类型的划分

根据渎职行为划分的上述标准,考虑到渎职行为方式的不同,我们认为渎职行为可以分为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和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

一是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

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9]滥用职权型渎职罪有以下特点:

——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实施的违背职权的行为。滥用职权型的渎职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滥用职权的行为会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里状态。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滥用职权行为的行为罪过形式存有不同的观点,有过失说、复合行为过失说和模糊行为过失说等主张,基于我国《刑法》将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与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加以区分的角度可以看出,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的罪过形式是故意。

——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客观上表现为违背法定职责的滥用职权的行为。

所谓滥用职权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以不当目的或者以不当方法行使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从行为方式角度分析,徇私舞弊类型的渎职行为不是一种与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和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相并列的一种渎职行为类型,因此,将徇私舞弊型的渎职行为分别归于滥用职权型渎职行为和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鉴于此,滥用职权行为的客观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超越职权,是指行为人擅自决定或处理其没有决定或处理权限的事项;二是不正确行使职权,是指行为人违反的职责处理公务或者利用手中的权力随意处理公务或者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不正确行使职权包括以不当方法、程序行使职权和以不当目的行使职权。

二是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

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渎职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具体地说,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行为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玩忽职守的行为可能发生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状态。在国家的管理活动中,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人应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在公务活动中行使职权时应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然而,行为人违反职责的要求,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因此,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过失是针对造成重大损失的结果而言的。玩忽职守型渎职行为的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玩忽职守行为

所谓玩忽职守是指行为人在公务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具体包括不履行职责和不认真履行职责两种类型。不履行职责是指根据职责的要求应作为而不作为,或者擅离职守。如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擅离职守,致使在押的罪犯趁机逃跑的。不认真履行职责是指行为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职责的要求,马虎大意、敷衍草率,具体表现为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细致,履行职责

时出现错误,发现问题后采取措施不当等。

注释: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6页。

[2]关福金:《谈谈渎职及其本质》,《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12月30日。

[3]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38页。

[4]参见关福金:《渎职,社会不和谐的诱因》,载《检察日报》2005年6月2日。

[5]张俊霞、郝守财主编:《渎职罪的理论与司法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6]龚培华:《渎职罪立法及司法适用研究》,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5期,第1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30页。

[8]朱兴有著:《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类型总结 第12篇

目前, 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实证研究) 很少, 原因在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很大, 因为“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所以相关的实证研究一般多采用面板数据, 而要获得所需的面板数据就需要对选定样本中的家庭 (或个人) 进行长期 (5年以上) 跟踪观察。

在这种数据瓶颈的约束下, 李实和John Knight合作完成了《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 (以下简称《贫困类型》) 一文, 该文是在数据缺乏的客观条件下进行的一项创新性尝试, 对相关研究极具启发性, 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将结合对该文的评论来探讨贫困类型的划分与识别问题。

一、简评《贫困类型》

《贫困类型》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划分为三种类型:持久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选择性贫困, 将三类贫困的并集定义为总体贫困。该研究的核心思想是:在仅有横截面数据的情况下, 以持久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 同时利用收入和消费两个指标来区分不同的贫困类型, 见图1, 本文中Y代表现期收入, C代表现期消费, Z代表贫困线。该研究认为“在某一时期, 如果人们的收入和消费都低于贫困线标准 (Y<Z且C<Z) , 那么他们就是持久性贫困人口”;如果人们的收入低于贫困线而消费高于贫困线 (Y<Z<C) , 他们就是暂时性贫困人口;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贫困概念, 即选择性贫困。它是指这样一种贫困类型, 有的家庭虽然有高于贫困线的收入, 但是由于过去或未来有着特殊的支出需要不得不将其现期消费压低到贫困线以下 (C<Y<Z) 。”

如前所述, 《贫困类型》的方法创新是以持久收入假说作为理论基础的, 而持久收入假说至少包含两个内容, 其一是持久收入决定消费, 其二是理性预期, 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1、关于持久收入决定消费。

《贫困类型》指出:“贫困可以用持久收入来界定, 也可以用现期收入来界定, 以前者来界定则称为持久性贫困;用后者来界定则称为暂时性贫困”。很明显, 《贫困类型》将持久收入假说中有关“持久收入决定消费”的观点作为前提假定, 并用现期消费代表持久收入, 把现期消费低于贫困线的人群定义为持久性贫困。

将现期消费作为持久收入替代变量的做法值得商榷, 虽然这种做法是许多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但用在此研究中就未免欠妥。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 中国的国情特点决定了居民消费受多个因素影响, 波动较大, 用现期消费代表持久收入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于研究中国问题。沈悦 (2001) 认为中国居民消费具有典型的间歇性特点, 制度变迁使这一特征更加突出;刘建民、欧阳俊、靳云汇 (2003) 则明确指出标准的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2) 对于贫困 (低收入) 群体来说, 较小的外来冲击就会对其现期消费造成较大的影响, 用现期消费代表持久收入的方法可能也不适用于对低收入群体的研究。举例来说, 对于一个平均月支出分别为2000元和200元的家庭来说, 如果同时遇到一个无法预期的冲击 (如疾病) 需要在该月额外支出100元, 对于两个家庭来说, 支出的增量变化分别为5%和50%, 差别高达10倍之多。所以, 贫困 (低收入) 群体的现期消费往往波动较大, 不适合用以代表持久收入。

根据以上分析, 现期消费能否代表持久收入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贫困类型》估算出的持久性贫困群体占总体贫困的比例以及其他相关结论也值得怀疑。

2、关于理性预期。

《贫困类型》利用现期收入与贫困线的比较, 将暂时性贫困和选择性贫困区分开来, 是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在理性预期假定下, 如果人们的现期收入低于贫困线并且现期消费高于贫困线 (Y<Z<C) 则说明他们对将来的收入持乐观态度, 因而其持久收入一定高于现期收入, 将来的收入一定会增加, 故判断他们属于暂时性贫困;如果人们的现期收入高于贫困线并且现期消费低于贫困线 (C<Z<Y) 则说明他们对将来的收入持悲观态度或者预见到将来有些特殊情况需要花钱, 将来的情况会比现在糟糕, 故判断它们属于选择性贫困。

但是, 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来说, 他们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吗?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和理性来预期未来吗?

假设某家庭满足Y<Z<C, 根据《贫困类型》逻辑该家庭属于暂时性贫困, 但是如果该家庭下一期 (或多期) 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其预期的那么乐观, 甚至变得更糟, 那么还应该将其归为暂时性贫困吗?根据贫困类型的定义, 似乎将该家庭归为持久性贫困群体更为妥当。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 当人们的预期与未来的实际情况相冲突时, 会对《贫困类型》的研究结论产生冲击。

三、相关研究中易忽视的问题

通过进一步分析, 本文发现《贫困类型》在理论分析过程中还存在两处不严密之处, 这两个问题在同类研究中也极易被忽视, 但可以通过简单的改进来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1、不同指标应选用不同判断标准。

《贫困类型》利用家庭现期收入和现期消费两项指标与贫困线的对比来区分不同的贫困类型。从该文贫困线的估算过程看, 所选用的是一种基于消费 (支出) 的绝对贫困线, 如果家庭实际支出低于这一标准, 则可以认为该家庭处于贫困状态。

但是正如《贫困类型》所指出的“就绝对贫困线而言, 它既可以基于收入, 也可以基于消费”。本文认为, 既然文章选取了收入和消费两个不同指标, 那么也应该选用两个不同的判断标准———两条贫困线:一条基于收入 (Zy) , 一条基于消费 (Zc) 。Zy与Zc的大小是不同的, 一般Zy>Zc,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 穷人也有储蓄。在具体操作时, 只要根据中国城市家庭十等分组中最低收入组的储蓄率将消费贫困线Zc进行调整, 就能得到收入贫困线Zy。

使用一条贫困线与两个指标比较的做法会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如图2, 横轴代表收入, 纵轴代表消费, Zc是消费贫困线, 与图1的区别仅在于引进了收入贫困线Zy。《贫困类型》利用该图展示了三种贫困类型的区别, A区域属于持久性贫困状态, B区域属于选择性贫困, C区域属于暂时性贫困。但是, 当引进了收入贫困线Zy之后, 我们会发现:落在Y区域的住户或个人不再被认为处于选择性贫困状态, 而被视为持久性贫困人群;而落在X区域的住户或个人 (本不被看作贫困人群) , 现在被视为暂时性贫困了。

因此, 本文认为如果忽略了Zy与Zc的区别, 用一条贫困线与两个不同指标作比较, 将导致低估了持久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总体贫困的规模, 而高估了选择性贫困。

2、对人们行为的解释存在疏忽。

通过分析发现, 《贫困类型》在对那些在收入不高时选择更高消费的群体的行为进行解释时明显存在疏忽。《贫困类型》对此类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些人的“持久收入高于现期收入, 对未来的收入持乐观态度”, 却忽视了另外两种可能的解释。

(1) 在该观察时点, 人们刚好遇上特殊的支出 (如生病住院) , 因此人们被迫动用储蓄或通过借贷方式来渡过难关, 而实际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一定是乐观的, 人们的持久收入也不一定高于现期收入。

(2) 在该观察时点, 人们可能正处于晚年, 收入较低但拥有较多的储蓄用于养老, 这类人的生活水平可能从未低于贫困线。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导致了此类疏漏, 研究者可以通过设计更加详细的问卷来排除这两类例外情况, 使得逻辑更加严密, 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四、对相关研究的启示

数据瓶颈无疑是制约此类实证研究的一大障碍。排除此类障碍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开展调研工作, 通过实地调研建立数据库, 此类调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努力;通过对相关经济学理论或统计方法的娴熟应用, 对现有数据进行研究。

从目前贫困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 关于“脆弱”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脆弱是指现在有很大的可能性将来会遭受短缺, 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因素, 分别反映贫困和风险, 与选择性贫困的概念类似。目前国内有关“脆弱”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贫困类型》无疑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小的启示: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导致人们自愿贫困的主要原因, 并且可以使那些本不贫困的人群由于不确定性而陷入贫困, 如何将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能力 (包括资源) 的缺乏、不确定性 (风险) 等区别开来将成为新的值得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实、John Knight: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经济研究, 2002 (10) .

[2]李实、佐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类型总结】相关文章:

病句类型总结范文05-27

中考病句类型及总结11-29

java基本数据类型总结08-03

专升本编程题类型总结05-16

功能类型05-09

地质类型05-09

地域类型05-13

品种类型05-16

病理类型05-17

气质类型05-24

上一篇:手术器械规范化管理下一篇:广告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