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文化建设范文

2024-07-10

校长文化建设范文(精选11篇)

校长文化建设 第1篇

中国2亿多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品质, 就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品质。因此, 40余万所中小学校, 必须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形成良好与独特的学校文化, 对办好一所学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的中小学校长一定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特色文化的养成, 关键在于学校领导, 特别是校长文化的理念、境界、精神, 决定学校文化的素养与品质。校长的文化境界、职业操守, 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所谓“智慧型”校长, 就是指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长。校长要有丰富的学识, 宽广的胸怀和综合的人文素养, 具体体现在领导力、凝聚力、协调力、廉洁力等方面, 从教育方针的落实、办学理念的确定, 到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健康成长、内外环境优化、办学条件改善、课程实验推进、评价方式改革等各个层面, 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校长要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 而且要学以致用。校长要有大局意识, 从战略角度构建学校文化, 还要脚踏实地, 重视每个细节, 努力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

学校文化的建设旨在努力净化校园环境, 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 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学校文化的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校文化的空间不仅在校园内, 也在校园之外。学校文化要主动向课外延伸, 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黏合剂, 对社会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每所学校要根据自身定位、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 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并贯穿于统编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 贯穿于校内校外办学全过程中, 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倡导“九大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家长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党员文化、校园文化;成都草堂小学倡导草堂文化———诗意的方向, 最好的自己;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倡导巴金文化———讲真话, 做好人, 进而扩展为根植巴金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 培养国际视野。这些做法都收到了非常好的育生 (包括育师) 效果。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分会理事长, )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长是关键 第2篇

李家生

文化是强基固本、促进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动力。

国家间的竞争,无论是拼经济、拼科技还是拼军事,最终体现出来的会是文化的胜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支撑与不竭动力。失去了文化就失去了民族特点,也就失去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一个单位也同样如此。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发展的好,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单位的文化建设搞得好。反过来,一个单位管理的崩盘,往往意味着这个单位文化的分裂。一旦文化分裂,再想聚合起来,就很难很难的了。

文化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整体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单位的风气、氛围与精神的外在表现。就一个单位来说,每个职工都深受其所在单位文化的影响,其思想行为、举止言谈也无不透露着他所在单位的文化状况。

学校文化建设也称为校园文化建设。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大体应该包含管理文化、教育文化、教学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及文化活动等几方面。

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学校也好,一把手最关键。人们经常说,一个好领导就是一个好单位,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人们的知识

1结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思想方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各不同;同时,人各有性格,也各有其做人做事的风格,一个单位的文化往往是这个单位一把手的管理理念、文化修养、价值取向、个性特点等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所以,虽然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但换人意味着换文化,更换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往往意味着这个单位文化的重建,尽管文化的重建需要一个过程,尽管需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但改变是必然的,不同领导必然会倡导建立一种符合自身风格特点又适合单位群体的新文化。因此,选用一把手尤为重要,需要慎之又慎。

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文化意识 第3篇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作为学校领导层的决策者,校长文化思想意识的有无、优劣是学校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只有校长具备了较好的的学校文化意识,学校文化才能健康发展。校长的文化思想意识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所谓“智慧型”校长,就是指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长。校长要有丰富的学识,宽广的胸怀和综合的人文素养,具体体现在领导力、凝聚力、协调力、廉洁力等方面,从教育方针的落实、办学理念的确定,到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健康成长、内外环境优化、办学条件改善、课程实验推进、评价方式改革等各个层面,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校长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而且要学以致用。校长要有大局意识,从战略角度构建学校文化,还要脚踏实地,重视每个细节,努力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另外,校长还需具备“五种意识”,笔者现在就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文化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传承意识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得以持久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长要传承好学校文化,把握住学校发展之“魂”。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认为:“教育的继承性是很强的,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其结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所以,“教育改革不是如同造房子那样,必须把旧房子推到,把基地清除干净,在空地上盖起新的房子;恰恰相反,必须在旧有的教育基地上逐步进行改革,并且是或快或慢的长期过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传承,学校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应着眼于学校历史,传承学校历史,“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涵养优质的学校文化,切忌换一个校长换一种思路,跟风说话,随波逐流,追求短期效益。“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数位好校长方可成就一所好的学校文化。校长要站在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把时代精神和学校的客观实际及校长的办学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挖掘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文化亮点,形成学校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确立学校发展的灵魂。这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创造的过程,校长要当好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者。

批判意识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创始人郝又明曾说过:“中国教育要想持续发展,一定要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校长的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探索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贯彻教育方针,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需要勇气,需要魄力,也需要胆识,而所有这些诉求,都最终归结于校长要有对现有教育的一种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因为,没有这样的意识,就不会对现行教育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就难以看到现行的应试模式对青少年的潜在危害,更不会体察到这样的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危险性。另外,教育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文化活动,通过传承、传播、创新文化来实现人的解放,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必须要通过教育的文化批判活动才能实现,回避了教育的文化批判活动,教育活动就会变成简单的文化复制活动,教育甚至会变成一种压迫人、束缚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属性要求校长必须具备对社会文化、前学校文化的批判意识。敏锐地意识到社会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全面把握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又不一味否定或简单复制自己的学校文化,做到在多元文化交汇的视野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主体意识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决策者、设计者,但学校文化绝不是校长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精心策划出来的。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员工,要依靠师生员工去创造和发展。校长的文化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意识和儿童意识上。校长要有教师意识,就是校长要实行道德领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道德的方式对待教师,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校长要实行文化领导,引导教师阅读,进行文化思考,丰富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校长要实行学术领导,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引领教师进行实验研究和学术讨论,提升教师的学术修养;校长要实行智慧领导,以大智慧,创设生动、丰富的情境,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提升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水平。校长要有儿童意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职责之一就是营造育人文化。一般认为,不满14岁的人都可称之为儿童,按此推算,这里“育人文化”中的“人”更多的是属于儿童。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在看问题时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视角。在现实教育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要习惯于从儿童的独特视角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不断对自己的办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追问:在自己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是否真心实意地爱儿童?是否用完整、健康的爱关注儿童?在营造育人文化中,对儿童的爱是否包含了对他们的了解、尊重、关怀、给予和责任?学校为谁而存在?是为儿童。有儿童,才有教师,才有校长。校长的价值是促进儿童获得有效的学习和健康的成长。校长具有儿童意识,把目光移向儿童,重建正确的“儿童观”,才能真正意识到“儿童”和“学习”是学校的根本基础和价值所在,才能找到营造育人文化的起点和依据,获得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和力量。

价值意识

办学校就是办文化,学校内涵式发展必然要走向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选择,而学校文化选择的实质就是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境地下,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校更加从容、自信地实现内涵发展,实现从以书面文化为载体的文本主义向以个性、本性的方向特长发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充溢着理想性和超越性,既引领人们前进,又赋予其意义。学校文化没有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与引领,势必是“杂物箩筐”,品位很有可能是肤浅和低俗的。形散神不散,核心价值观显神韵,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每个篇章。校长应当成为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引领者,通过广泛学习相关理论,对学校教育和发展产生新的哲学思考,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提炼先进的办学理念,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合理引导师生员工的教育需要,激发内在发展的动力,顺应发展的要求,自觉抑制不合理的群体需要与个体需要,自觉形成有助于教育过程有效地展开、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出效益出质量的生动活泼的学校文化建设氛围,使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既合乎规律,又体现价值,极大地推动学校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实践意识

文化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校长要努力将学校文化建设的美丽蓝图变成师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努力将抽象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外化、物化为师生的行为和学校特色;努力运用科学手段,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校文化相关信息,对学校文化的发展状态做出价值判断,提出调控的建议和措施,逐步完善学校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努力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引领教职工参与实践,利用自己和领导班子的榜样作用,全力推动学校目标的实现。同时,校长制定有关政策、条例、制度去激励师生,使学校朝着所向往的预定的形象发展,最后让学校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成为一种独特的象征。

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传承意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批判意识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主体意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价值意识是核心,实践意识促使学校文化落地生根。校长的五种文化意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校长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学校文化,进而用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

校长如何抓好学校文化建设 第4篇

一、加强学习, 以身作则,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一) 加强学习, 做文化型校长

教育是一门艺术, 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文化、不懂教育的校长, 如何去很好地引领教师、学生乃至学校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可见, 校长的素质体现着学校的校风校貌, 决定着办学的水平。人们常说,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由此可见,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因此, 校长要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 自己首先要勤奋学习, 善于学习, 做一个文化型的校长。然后, 才可能去打造文化校园, 用文化去引领人、熏陶人。

(二) 以身作则, 当文化的引领人

学校是文化的摇篮,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人。学校文化理念确定后, 校长不能成为监工, 挥舞鞭子驱赶教职员工向前走;也不能成为拉拉队员, 站在队伍旁边摇旗呐喊;而要成为领跑者, 扛起学校文化的“大旗”, 身体力行, 引领教职员工向前跑。只有这样, 才能树立一个形象具体的榜样, 不断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就像蔡元培先生一样,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这样, 才能达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效果, 引领师生形成学校的健康文化。

二、统筹规划, 多管齐下, 积极营造文化氛围

(一) 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 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它属于学校文化的硬件,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教室文化, 走廊文化、环境文化、文化墙、广播站等等。学校要统筹规划, 加大投入,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努力完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这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 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 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约束师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 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达到学校物质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 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徽、校歌、一训四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上。所以, 校长先必须思考我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形成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等等这些问题。然后, 带领全体教师, 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最终形成学校的文化理念系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倡导树立全新的学校文化理念, 进行“文化富脑”, 教学内功训练, 内化教学文化;加强文化带动, 走出去, 请进来, 为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插上双翼。通过培训学习, 把学校文化的改造、发展和全体参与者的发展统一起来, 使具有不同性格、情感、价值追求的学校成员认同并接受学校文化理念, 实现目标认同。最终, 让学校的文化精神及价值观真正根植于教师的内心, 并体现在行为方式中, 达到精神文化的统一。

(三) 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只有以人为本, 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 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 才能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确保各项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三、科学管理, 激励奋进, 打造文化校园

(一) 科学管理, 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校长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策略和路径等方面的对策研究, 激励、吸引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 让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学校文化建设, 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分子, 形成学校文化的合力。

(二)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丰富师生校园生活

学校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反映在学校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空间的内在思想和精神, 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闪烁着理性光芒的气韵、情调和氛围。理想的校园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因此, 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创设一些载体, 考虑校园地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文化, 开展艺术节、运动会、社团活动、乡土文化等等, 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求得知识、求得能力, 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 感受并传承着学校文化, 促进学校文化健康持久发展。

学校文化重在建设, 而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确定了目标, 并坚持不懈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获得成功, 就会建设成独具一格, 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特色学校文化。

摘要: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 它能引领着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 它能凝聚人心, 形成合力;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 它能熏陶净化师生的心灵;学校文化是一种传承, 是学校持久生命力的延续。

1、校长文化 第5篇

●学校首先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

●学校是师生展示才华的地方

●学校是校长、教师、学生追求幸福的地方

1、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解释:

①“把自己当成别人”。

就是要抛开“我是校长”的心态,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校长的角色,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思考校长的职责。把自己当成别人,就能始终把自己看做是一名普通的教职工,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地履行校长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把自己当成别人,就能在个人遇到困难时,自我减压与排解,做到不浮躁、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这是搞好工作的基本条件。

②“把别人当成自己”。

同时要求校长时时刻刻关心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关心他们的发展和进步,理解他们的需要,同情他们的不幸,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积极帮助解决。这样自然能得到群众的拥护,这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心理学上有一“自己人效应”,即要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校长要让教师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你就必须让教师喜欢你。因此,校长要利用一切机会,经常和教师在一起,进

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精诚所止,金石为开”,慢慢地,教师就会对校长产生信赖感,亲切感。

③“把别人当成别人”。

就是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独立性,维护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任意侵犯他们的核心领地。这是发挥教职工的创造力,维护与教职工感情的重要因素。实践告诉我们,惟有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引爆教师潜能的“智慧管理”,才能使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④“把自己当成自己”。

就是要有思想、有主见。作为一校之长,要勇于承担责任,关键时当机立断,危难时挺身而出,不拖延,不观望,不含糊,不推委,真正体现校长的作用与价值。

如何建设校长品牌 第6篇

校长的个人品牌一旦形成并被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广泛认同后, 它产生的巨大品牌效应将为学校的发展赢得非常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 从而产生某种巨大的、无形的推动力, 使得学校的生源、办学资源、发展空间和机会等得到改善, 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准确定位———校长个人品牌形成的前提

校长的个性不同, 个人的品牌定位就不同, 我认为要弄清几个问题: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校长?

你的工作有价值吗?

你有价值吗?

别人认为你最大的长处是什么?

你最值得人注意的个人特点是什么?

你自己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你要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你的个人品牌对于打造这样的学校有无帮助?

你的个人品牌能否容易为教职员工所接受和认同?

总之, 校长打造个人品牌既要把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 又要实事求是, 符合自己和学校的特点。

提高修养———校长个人品牌实现的途径

校长要围绕自己个人品牌的定位来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不断学习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保持自己在知识、技能领域的青春和活力。一般来说, 作为现代校长必须时刻注意教育科研的前沿动态, 补充新的教育理论, 保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学校品牌研究一定要与科研相结合。每个有志于创建学校品牌的校长一定要坚持科研先行, 通过科研不断积累和反思, 创造和提炼, 一点一滴用心去做, 办出特色。

校长要注重自身修养, 讲究职业道德和个人信誉, 注重仪表仪态和谈吐。个人的品牌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是一种文化力。因此, 校长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应该处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 并持之以恒, 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坦诚务实———校长个人品牌建立的保障

校长不光要对事业和学校忠诚, 还要忠诚于自己的教职员工。校长要清楚自己的身后有无数双眼睛看着自己。校长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对同事要坦诚相见, 对下级要一视同仁, 这样才能赢得广泛的信任。校长应该始终明白, 全校的教职员工才是你成就事业真正的帮助者和支持者。校长要不断提醒教职员工, 将学校的“工作目标”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统一, 并形成共识。共识的产生将使得全体员工在了解教育使命和教育核心价值的前提下, 自觉自愿地投身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并积极地影响学生家长和学校周边社区。

个性文化———校长个人品牌内涵的精髓

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 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品牌。具有鲜明特色的个人品牌更易为他人接受、认同和理解。所以校长要打造好自己的个人品牌, 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 必须要在特色上下工夫, 而要打造特色必须懂得创新, 唯有创新才能创造品牌和保持品牌。一个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校长是不可能树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的。校长还要明白, 如果为了试图取悦所有的人, 而模糊了自己个人品牌的定位, 最终也将无法打造自己的品牌。

校长的文化素质、教育观, 是学校的“魂”。校长通过教育思想的引领,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 确定学校教育理念的定位。这种定位和调整将决定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竞争不怕对手强, 就怕学校选错王”, 校长正是学校的“王”。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有哪一个不是因为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教育理念而声名远扬。

现在有一些学校的校长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但却是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产物———追求录取率、升学率, 全然不顾学生主体的个性特征。校长成了被功利“奴化”了的校长, 全然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高尚的独立人格、旗帜鲜明的教学主张, 因而他们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创新意识———校长个人品牌发展的张力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生的个性放在突出的地位。长期以来, 学生所受的教育是做“好学生”, 而界定“好学生”的标准是听老师的话和考试成绩好, 其他诸如是否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等都被忽略不计。而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校长必须引导教师摒除陈旧的教育观念, 大胆打破常规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侧重于激发并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着力营造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人格。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 “教育者, 与其守成法, 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利益, 毋宁展个性。”校长要活跃学生的思想,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特别注意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激发其奋斗精神, 培养其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的校长要“敢为天下先”, 顶住家长、社会等种种舆论压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 使学校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紧箍咒”,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最终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但这样做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 甚至要经受失败的考验。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认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将逐步尝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甜头, 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机制将会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而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将会在千千万万有创新精神的校长的努力下逐步建立。

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长的“五种意识” 第7篇

一、理念意识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但它不是简单的外在的植入过程, 校长要有远见卓识的洞察力和放眼未来的广阔胸襟, 要在聆听学校历史声音的基础上进行扬弃, 在以草根的情怀传承历史积淀的同时敢于整合与超越, 从而建立师生共同的愿景。共同愿景是全体师生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源于学校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校长要以“向前看”为取向, 明确我们“要什么、追求什么、最终造就和得到什么”, 以“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标准, 实现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凝神聚力, 共育精神文化。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进一步引导全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挖掘、总结、提炼学校优良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时代精神, 确立了“为孩子的终生着想, 为祖国的未来奠基;用艺术陶冶心灵, 用经典滋养人生”的办学理念, 以“全面育人, 发展个性”为办学目标, 以“科研促发展、质量铸品牌、特色塑强校”为办学策略, 形成“勤奋求实、奋勉创新”的八字校训。这些教育理念既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又突显当前时代的要求, 成为激励师生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管理意识

校长是学校制度文化的经营者, 不要把制度束之高阁。应加强落实各部门的职能分工, 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把制度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 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成为与师生精神浑然一体的自觉行动。

1.科学管理为前提

科学管理是校长经营制度文化的初级阶段, 也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师生员工还没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时, 如果一味地宽松与人本, 将如同不打地基的高楼, 随时可倾。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既能保证师生员工个人活动的开展, 又能维护师生员工共同的利益。它具有强制性, 但同时也具有公平性。科学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有序、高效地形成向心力, 使团队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

2.民主与人文为途径

人是管理最终目的, 管理最高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 实现人的发展。科学管理可以规范人的作为, 保证学校工作有序有效, 但毕竟是约束人, 具有强制性, 有时忽视人的感受。所以, 校长在经营制度文化的第二阶段, 应强调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相结合, 使刚性制度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学校大问题要通过民主决策, 由教代会讨论决定;评优评先要自下而上逐级推选;要完善校务公开制度, 让学校的决策和工作措施敞亮在阳光下, 让师生员工有参政议政出谋献策的权力, 感受作为一个学校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教职工在遵守规范的基础上将超越规范, 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许多原本为规定性的案头工作, 只要教职工认为这是必需的, 就将发自内心地去完成。

校长要充分尊重、信赖、依靠、激励广大师生员工,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制度文化的和谐氛围和人文关怀。这种制度文化是有血有肉的, 将升华为师生学习与生活的哲学, 并外化为其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从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3.与时俱进求提升

对学校制度文化的经营, 校长不能满足陶醉于现有的良好状态, 经常要有“危机感”, 要立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现实,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坚持那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正确而符合本校实际的原则、规定与追求, 另一方面要发挥制度文化的弹性作用, 使学校具有足够的应变力。

三、师本意识

一名成功的校长背后一定有一群成功的名师作支撑。教师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和提高之源, 是一所学校发展进程、水平、综合实力、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 是强校的关键。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校长要建立相应的机制, 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让教师尽快成长, 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1.树立高尚的师表形象。“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 学校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打造优秀教师团体的首要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如我校把“立师德、强师能、做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刻印在校园醒目处, 让老师们天天能看到, 作为座右铭。每周的政治学习, 给老师们以政治思想、师德师风的“充电”, 提高思想觉悟;定期分享“我的教育故事”, 让老师们互相倾诉、互相启发;不记名的学生、家长评议老师活动, 激励老师自树形象赢人心;各种承诺书、责任状的签订, 提高老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的教学忌语、文明用语的收集编印, 使教师提高警惕, 文明共事, 促进教师间、师生间的和谐共处。“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等的评选树立典型, 自找差距, 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2.锻造过硬的业务素质。这是胜任教育教学的关键。如我校的“名师工程”, 搭建展示平台、资源共享, 培养自己的“土专家”;“师徒结对”活动, 提倡“一年站稳讲台, 三年出成绩, 五年成为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的评选, 激励教师敢于探索与实践, 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读书沙龙活动, 鼓励教师“要做教书人, 先做读书人”。各种活动, 使教师在“摸爬滚打”中锻造出自己过硬的业务素质, 成为提高教育力量的生力军。

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 发掘与优化人力资源是校长的工作重心所在。教师的主动发展, 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核心文化。

四、环境意识

好的学校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一种理念, 它的教育价值集中体现在陶冶人的情操, 规范人的行为, 增强人的信心, 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校长要根据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合力, 优化其育人功能, 形成高品位的环境文化。

(一) 创建靓丽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

1.建筑环境。富有特色、生气勃勃的建筑形象可以塑造校园的良好意象, 加强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学校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让建筑群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明、和谐统一。各楼室的分布、外观风格、外墙色调既要体现学校办学传统, 又要体现现代教育特色。

2.花园式环境

一个温馨和谐、充满健康活力的校园环境不能没有绿色。学校要重视校园绿化建设, 全面落实“净化、绿化、美化、亮化、香化”“五化”工程, 努力打造花园式学校, 让校园处处绿树环绕、碧草如茵、鲜花争妍, 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其次, 要建立校园绿化区管理制度, 分块划分绿化区的卫生分区、保洁分区。落实到各班级进行卫生保洁工作, 做到时时有人护、处处有人管, 精心地打造花园式校园环境。

3.网络环境

在构建学校校园文化时应重视现代化建设, 完善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努力打造现代化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 提升校园文化的现代化内涵。

(二) 塑造崇尚积极的校园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蕴藏其中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景观及人文系统、精神等。它赋予学校以生命的活力, 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校长的环境意识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两手抓”, 促进两者的有机整合与和谐发展, 打造德育大课堂, 达到“草木劝学, 墙壁说话”的育人效果。

校园的人文环境包括标语文化、橱窗文化、楼层文化和教室文化、功能室文化等。学校在规划与展示人文环境, 体现文化底蕴与教育要求时, 要注意体现主题性, 避免随意与参差。如我校的人文环境的布置体现五个主题:1.以“新四好少年”为主题的德育内容, 包括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安全伴我行”的一系列宣传教育, 还有“在队旗下成长”“我快乐我成长”的学生多彩活动展示等。2.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的“立师德, 强师能, 做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的师德要求, 展示教师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扎实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活动情景等。3.彰显特色, 耕耘艺术苗圃的校本特色长廊, 介绍校本特色的开发实施及成果, 展示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及手工、南音图片, 经常更新学生作品, 学生在这艺术的苗圃里播种艺术的种子, 体验成长的快乐。4.个性化的各室文化创建。每个功能室都有其相应的规章制度、课程安排, 都有体现本室精神风格的一句话。各种财产清单、出借记录、活动记载都统一归整在统一设计的记录台上。5.“我班是我家”的班级布置。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训, 在门口的班级风采中展示快乐的“一家子”及班级之星, 留下班主任寄语, 抒写奋斗的目标等。每班图书角、卫生角、绿化角、信息台划分合理, 学习园地设计独特、富有个性, 教室氛围积极向上、温馨宜人, 充满绿意。

五、品牌意识

校长品牌意识是指校长要有着力彰显办学特色, 创造“人无我有, 人有我独”的校园文化意识, 打造品牌学校。这是学校发展到高一层次的定位, 需要经过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管理者不断传承、丰富、建设、发展的过程。因此, 校长要对学校自身的资源 (包括办学条件、人文历史、社会背景、师资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进行充分的分析, 立足本校的实际与优势进行特色设计, 最终形成教育特色, 打造品牌学校。

如我校位于民族英雄郑成功故里。这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有着民族英雄的故事。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海上舰师、国姓井、国姓榕等, 这些特有的人文景观形成了郑成功文化。我校以此为切入口, 把郑成功文化纳入学校人文素养类的校本课程, 分年段制定教学目标, 编写一整套的郑成功文化的校本教材, 并创立了“成功导游队”。“成功导游队”的同学一批接一批, 小导游们在为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介绍人文景观及蕴含的英雄故事的同时, 心灵不但得到洗礼, 而且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是我校着力打造的一个“成功”特色品牌。

校长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第8篇

1. 校长文化的外显层面

(1) 学识素养。学识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业务素养和社会生活知识。学识素养主要是领导者科学文化知识的素养, 主要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勤奋实践, 不断发展和提高, 最终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业务素养是有关专门业务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业务素养不仅要求学习本行业的专业知识, 并要求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规律, 把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当今社会是全球经济时代, 各个行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求具备本行业的过硬本领, 而且对其他行业也应有所了解。

(2) “服务式”道德风范。“一个新的道德原则认为, 唯一值得人去效忠的权威, 是被领导者在回应领导者清晰明显的服务者形象时, 同时也是为匹配于领导者的这种形象时, 自由而有意地赋予领导者的权威”[1]服务式领导是一种手段, 通过它, 领导者可以获得实施领导所必要的认受性[2]。领导者要领会到为他人服务的重要性。构建一个服务与被服务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里, 我们既是领导者, 又是被领导者, 大家都要尊重这一共同体, 为他人服务, 也是真正的为自己服务。相反, 我们一旦破坏了这一共同体, 有些人以公肥私, 有些人损人又不利己。最终破坏了服务的共同体, 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也损害了自己。相反, 我们一旦建立了服务式的共同体, 大家互相服务, 相互领导, 彼此理解, 在这种和谐环境下, 我们宽容的心态得到的不仅是快乐的欣慰, 更为重要的是, 为创建和谐的家园我们付出了努力。

(3) 行为方式。在语言艺术方面, 首先要感情真挚, 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果把语言比作音乐, 那么要使之悦耳动听, 就得“先有情”。以情动人, 就是要有真实的情感, 对客观事物爱憎分明, 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不是装腔作势, 矫揉造作。唯真挚才能动人。其次要语言诚恳, 不讲“假大空”的道理, 要注重摆事实, 用充实的内容说服听众, 真正站到下级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一校之长, 更应尊重教师和学生, 在与教师和学生谈话时, 要平易近人, 对待一些复杂的问题, 不管老师还是学生, 都要作认真、诚恳的解释。

在用人待人方面, 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人心向背”是领导成败的关键。“只有以人为中心, 调动人的积极性, 才能使人们乐于工作, 也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3]只有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才, 合理使用人才, 才能实现人才价值, 取得人才的效益。

在人际关系方面, 首先要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学校文化。校长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起着核心领导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的本质是在学校内形成一种文化土壤、文化空气和文化阳光的一体化生态系统。因此, 在学校内及时创造并形成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氛围和环境是建设以人为本学校文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形成在教师之间多合作、少竞争, 避免无效的竞争和恶意的竞争。在学校内形成宽松、和谐的学校文化。

2. 校长文化的内隐层面

(1) 工作价值观。即校长对工作价值的认识和态度, 这是校长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一个学校的发展要依靠教师。因此, 校长应善待教师。校长应认识到, 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校的忠诚, 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所以, 校长首先要向教师展现自己对工作的热情, 对学校的忠诚。校长要善为人梯, 为教师成功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内工作。教师本来压力就很大, 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的压力, 释放教师的工作潜能。同时, 在日常工作中, 要让教师感觉到校长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 教师所做的事是为学校、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做的, 而不是感到是在校长的命令、强迫下而做的。给教师自由的工作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 给教师充分的自由, 也是学校管理民主的一种表现;让教师业余的时间能够自由安排, 不要把教师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学校, 教师是一个“人”, 教师也应有自己的生活, 不能沦为工作的机器。

(2) 人的价值观。校长要正确看待人的价值, 要努力以自身的文化营造人性化的学校氛围, 要做到充分重视人、正确看待人、有效激励人、全面发展人[4]。校长不一定伟大, 但要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师伟大。校长的无私和奉献, 将激起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 并因此而形成学校内部讲奉献的良好风气。校长提拔什么类型的教师, 教师们就会向什么类型的教师看齐, 学校就会形成与之相一致的气氛。校长把教师的过失作为自己的过失, 是激励教师放开手脚工作的最好办法。校长应以自己的宽容引导学校文化中的宽容气氛, 让校园充满宽容。校长应平等地看待自己和教师, 尊重教师, 爱护教师、关心教师, 与教师建立一种良好的友谊, 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就会有一种轻松, 愉悦之感, 感觉是在为朋友做事, 即使再辛苦的工作也感觉不到辛苦。

二、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传承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厘清学校文化传统, 并在现实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将优良的学校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因为, 传递人类已创造的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功能,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新生一代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具有进一步创造文化能力的需要, 有人把这种功能称为“教育遗传”。具体来说, 这是因为, 首先, 文化被理解为一种人类已创造出来的、已定型的存在, 它是以往历史的积淀;其次, 突出了文化与文化之间在纵向发展上的继承性, 在此没有涉及文化冲突与转型问题, 即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问题;第三, 在认可教育的传递功能时, 没有或不认为教育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有可能或者有责任直接参与新文化的构建。即教育不必也不具备超越现有文化的功能。由此可见, 这是在抽象的、常态社会意义上讨论教育与文化关系所得出的结论。然而, 当代文化研究的发展、社会变化的加速, 尤其是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特殊背景, 都向上述定论提出了挑战。处在稳定平缓发展型中的学校, 其学校文化无论是纵向上不同时期的比较, 还是横向上与社区文化的比较, 都有相对的一致性。这集中地反映在文化的内核, 即人的观念 (尤其是价值观) 的一致性上;也包括外在的各种呈现态, 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美学倾向等的相对一致性。在这种情形下, 彼此间并不存在多大的矛盾与冲突。学校的主要功能集中地体现在对文化的纵向继承, 即“传承文明”。这种“文明”包括学校精神、学校故事、学校英雄等。

2. 培养忠诚的学校团队,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向心力

(1) 培育有效的团队。学校发展教师在团队中共事的能力, 就是在播种合作文化的种子。这要求学校构建教师能结成团队和一起工作的组织结构。譬如, 根据学校原有的机构设置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可以建构领导团队、学术团队、研究小组、基于课程的团队和全体成员的表决机制, 里面有学科性质的、年级层面的、部门间的、垂直的团队, 各团队的成员背景也有讲究。各个团队都以学生的学习作为焦点。

(2) 为合作提供时间。校长要为团队在某些工作日连续工作一段时间都制定一个总日程表, 譬如, 领导团队每两周集合一次为时两个小时, 否则, 学校就不可能有合作文化。校长应该保护团队工作的时间, 就如教师要保证对学生的教学时间一样。

(3) 要求每个团队研制可操作的协议。互助合作远远超越了一般人情往来或是安全的、无关紧要的共同思考, 它必然会有意见不一的情况产生, 也会严格地考验每个成员的信仰与工作方式, 也需要更多的宽容。对不习惯一起工作的教师有必要确立指导团队成员对行为的规范或协议。协议书应该采取彼此信守的承诺的形式, 譬如, 要准时参加各次会议、带齐所有必要的材料与会、在会上认真听讲。

(4) 监管和庆祝团队的工作。有监管才能把事情做好。校长要做的不限于为教师提供参加团队工作的时间, 希望他们能有效地利用时间。通过要求拿出能够证明其共同努力的具体文件和人工制品, 如书面目标、通用评估表、规则、学生表现分析、改进现有结果的策略等, 来监管团队的工作。校长还必须提供反馈, 鼓励、再指导和公开庆祝团队的集体努力。

3. 学校典范的作用

学校典范是学校精神的人格化, 是指思想品德高尚, 学习、工作成绩显著并为师生员工公认的享有较高威望的人, 是学校这个特定的文化区间内涌现出的正面典型, 是学校文化人共同树立的旗帜。通过学校典范可以集中地反映出学校人这个特定群体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学校人在目标行为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 而这种调整又是在社会比较中实现的。学校典范正可作为社会比较参照,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以及由此获得的荣誉生动地向人们显示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 从而使学校人学有榜样。

参考文献

[1]Thomas J.Sergiovanni Moral Leadership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1995.

[2][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冯大鸣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章泽等.现代领导艺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6 (4) .

[4]张丽娟.论校长文化的结构和作用.教学与管理, 2005 (5) .

做善于融入文化内涵的文化型校长 第9篇

一、善于在理论学习活动中融入文化内涵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单纯采取读文件、搞说教的形式,人们的学习兴趣可能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可能不深透,学习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可能不强。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理论学习活动中融入文化内涵,从而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变成生动有趣、扎实有效的活动。

我校曾校长曾经在全校教职工参加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作了《科学发展观与义务教育》的报告,其中讲到以下两点:

教师文化修炼要做到:“课堂教学忘记功利,办公备课合作发展,家庭生活多做贡献,社会交往寻求和谐。”这四项修炼的结果就是师生的和谐,教师之间的和谐,家庭生活的和谐,社会生活的和谐,而达到了这些和谐,也就体现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就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师文化修炼”这一微观层面上,这样的要求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个体文化休闲要做到:“东鲁春风,南华秋水,高山流水,椰风海韵,柳林桂雨。”这区区20个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文化信息含量十分丰富。“东鲁春风”出自《论语·先进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老了”;“南华秋水”出自《庄子·秋水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累了”;“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俗了”;“椰风海韵”说的是海南的迷人风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钝了”;“柳林桂雨”说的是杭州城春秋的美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枉了”。可见,曾校长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文化休闲”这一微观层面上,要求教职工搞好文化休闲,做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超然物外,关注风景,享受环境。这20个字提出了文化休闲的要求,达到这些要求,人的休闲就是健康的、有益的、和谐的,否则人的休闲就是不健康的。可见,文化修炼和文化休闲的要求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样的报告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善于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对此,一些教师的认识不一定很清楚,做法不一定很正确。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曾校长传达了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主要精神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让教职工理解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他向教职工展示了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试题。仅以北大自主招生语文试题为例:1.举出两个典型的成语曲解来讽刺一下这种随意曲解成语的现象。如,度日如年解释为:日子过得很好,每天都像在过年;语重心长解释为:别人说的话重了,心中很长时间不愉快。2.对联:博雅塔前人博雅(注:博雅塔是北大校园内一处景物),请对出下联。校长通过例举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试题,来说明学生的知识面必须宽泛,靠死记硬背、靠应试教育是行不通的,必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爱好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但使素质教育充满勃勃生机,而且极大提高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善于在办学理念、宗旨和目标中融入文化内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是学校成功办学的关键所在,它反映了学校的使命、作用等基本问题;办学宗旨就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主旨、思想或意图,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办学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长期工作追求。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办学理念、宗旨和目标中融入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办学”。

曾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因注重素质从成功走向精彩,生命由培养习惯从美丽走向辉煌”。这一办学理念把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提高相联系,与学生的生命相联系,与学生的习惯培养相联系,其关注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人”。这一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学校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习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走向美丽、精彩、辉煌。曾校长提出的我校的办学宗旨是:“实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育,构建特色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知识和人才基础”。这一办学宗旨关注了习惯、特色和基础三个问题,表明我校工作的主旨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指导思想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意图是建立“特色学校”。校长提出的办学目标是:“尊重自己,学会自信;尊重他人,学会自省;尊重规则,学会自律;尊重规律,学会自强;尊重自然,学会和谐;学会尽责,享受尊严;学会沟通,享受合作;学会学习,享受成长;学会欣赏,享受生活;学会奉献,享受荣誉”。这一办学目标包括三个关键词:尊重、学会、享受。这一办学目标是全面的、可行的,是人性化的、现代化的,它的实现过程就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生命走向辉煌的过程。可见,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必将引领学校成为有“文化”的学校。

四、善于在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

校训是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校风指的是一所学校的作风,是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它涉及教师政治觉悟、道德观念、精神风貌、知识水平、治学态度和育人方法等;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它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全面素质。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要求,一种追求,一种作风,一种状态,一种面貌,一种素质,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

曾校长提出的我校的校训是:“敦品力学,完善自我”。这一校训强调的是师生人品的敦厚,是师生治学、求学的执著,是师生的自我发展和不断自我完善。曾校长提出的校风是:“严谨治学,求实创新”。这一校风强调的是严谨、务实和创新。曾校长提出的教风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学相长,改革创新”。这一教风强调了师道、师学,教师应该德才兼备;强调了教师虚心的态度、不断进取的意识,它要求教师不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曾校长提出的学风是:“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全面发展”。这一学风要求学生有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勇于实践的勇气,有不断创新的意识,有实现全面发展的决心。可见,我校在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必将引领师生关注自我修养,关注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引领师生取得事业和学业的成功和精彩,引领师生演绎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善于在打造特色学校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

特色学校是许多学校的追求,而真正有特色的学校应该是有自己的个性文化的学校,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打造特色学校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

我校在打造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注重把文化融入其中。如,我校在教学楼的楼道走廊设置了八个特色知识长廊,包括:“两个习惯”培养长廊、法律法规教育长廊、疾病预防教育长廊、科学普及教育长廊、禁毒预防教育长廊、防震减灾教育长廊、绿色学校教育长廊、生命安全教育长廊。这八个特色知识长廊,在走廊行道两旁,布置了丰富的文字和图片,使师生在课余时间里也能浸润在科技和文化的氛围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受到了影响,受到了熏陶,受到了教育。

六、善于在升旗仪式活动中融入文化内涵

升旗仪式是学校的一项庄重的集体教育形式,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甚至是学校教学工作和学校其他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升旗仪式活动中融入文化内涵。

曾校长把国旗下讲话也打造成了“文化”,一般要求是讲话内容要包含三个“一”,即讲一件国内外或学校的大事,讲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推荐一句励志的格言。在升旗仪式活动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周周一件大事,能够使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当地大事,关心学校大事。周周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体会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又能教育学生明事理、辨真善、识假丑,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既能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思考感悟;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提高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周周一句格言,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具有启迪智慧,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长文化建设 第10篇

学校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就是发挥弘扬学校生命,激荡人文情怀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学校文化;学校的前途在于学校文化;学校的成就大小也在于学校文化。那么,校长呢?校长应在学校文化中前行,学校才会在学校文化中攀升。

中和街小学是一所有着八十多年文化积淀的老校。自1930年建立“培德学堂”到今天的“中和”,成为首届文化名校,注重的就是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挖掘;注重的就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和自省;注重的就是以“中和”为文化基点,以“继承厚重历史文化,完善形成人文文化,打造经典中和文化”为核心,创设优秀学校文化的管理理念,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积极寻求文化关怀,努力用文化构建校园之真、校园之美、校园之善、校园之乐、校园之健,勾勒出了一幅现代化、高层次,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学校美好前景。

一、校长要在办学理念中前行,用先进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1、树立全新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决定行为,为了实现办学理念的引领,我们认真研究,从“中和”出发,提出了“中正仁和 德润文光”的校训。意思很明白,“中正”,做人要正中、正直;“仁和”,对人要仁爱、和谐;“德润”,品德要靠浸染润泽;“文光”,要将文化发扬光大。确立以“让每个孩子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把学校建成师生都向往的精神家园”为办学思想。其中高质量的教育包含高质量的师资、高质量的育人环境、高质量的办学条件、高质量的管理、高质量的决策等。树立了“培德育智”的核心价值观,“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学生观、“人人可造,个个有用”的人才观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教师观,坚持“给孩子一生的幸福,给家长永久的喜悦,给社会良好的回报”的追求方向和“汇聚众人之力量,凝聚众人之智慧,激发工作之活力,创造学校之辉煌”的工作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促成了鲜明而又独特的中和精神,成为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1、确立五大发展战略。

第一,质量立校战略。教育教学质量是社会群众、广大学生家长密切关注的焦点,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尺。我们牢固确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将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以此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认可。

第二,科研兴校战略。我们努力探索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办学新路,确立教育科研在素质教育中的先导地位,大兴科研之风,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第三,管理强校战略。现代学校的竞争说到底是管理水平的较量。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通过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赢得效益,对人、事、物、时间、信息等要素起到整合作用。

第四,特色发展战略。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亮点,是特色品牌学校的载体之一。经过我们的扎实工作、奋力攻坚,形成了教科研、艺体、社团、管理、德育、科技、书香、校园剧、评价、依法治校等十大办学特色,被授予“全国首届百佳特色小学”荣誉称号。

第五,强强联合战略。实现了三个联合:一是与强校联合,吸收经验。与南京、北京的名校开展交流互动。二是与弱势灾区学校联合,爱心支援。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四川省北川县香泉乡中心小学结成了帮扶对子。三是与兄弟学校联合,优势互补。与淄川区实验小学、临淄金茵小学结成了联谊学校,定期交流互动,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3、明确发展目标。积极落实“一二四五十”的学校总体发展要求:一即突出一个宗旨:让每个孩子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把学校建成师生都向往的精神家园;二即确立两大目标:一是建设名校,提升内涵。二是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四即把握四个第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和谐作为第一导向,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质量作为第一追求;五即瞄准五大发展战略:质量立校战略,科研兴校战略,管理强校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强强联合战略;十即打造十大中和: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的思想中和;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教育内涵的人文中和;具有规范的校本研究机制和高素质科研型教师队伍的科研中和;具有高质量教学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求知中和;具有文明、和谐校风,规范行为和高尚品格的德馨中和;具有鲜明的办学风格、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特色中和;具有高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数字中和;具有高層次师德、师爱、师魂的师爱中和;具有高水平幼儿教学的精英中和;具有高素质教师、干部队伍的激情中和。

4、打造美好发展愿景。“人文化、国际化、科技化”是中和街小学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人文化”就是以“淄博文化名校”为出发点,以十大中和特色文化为基础,加大学校文化的建设力度,走内涵发展之路,构建人文、和谐的学校教育体系。“国际化”就是让中和品牌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交流,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科技化”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二、校长要在打造高素质团队上前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有专家这样解释“团队”:一个有智慧的人带领一群有耳朵的人前行。在学校,校长就要做有智慧的人,而人的言谈举止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反映一个人的内涵,更标志一个人的品位。精神和文化是教育的根基,时代需要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引领教育发展。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师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先锋,教师对改革的态度、热情以及理论修养和实践行动,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而这种“素质”是以广博的文化修养为背景的。

nlc202309021103

1、找准团队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应当从教师的内心找起,就是要具备“三心”:爱心、信心、责任心。有人曾这样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一句简短的话语带给我们诸多的思考,而归结起来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命题:课堂上我们到底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我们不希望教出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的,是高智商低情商的,这也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我们站在为学生将来负责的角度上,怀着感化一切的爱心和永折不回的信心,去教育、感染、关怀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成长才会是和谐的,健康的。中和街小学在学校教师中树立生本意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实现这一切,学校要求教师从一种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日常教学,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如专家引领、课题推进、研讨促进、理论学习,自我反思等,通过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使生本意识内化为教师的一种教育品格。

2、营造良好的团队发展环境。我们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体现一种学习之风、书卷之气,服务之风、公仆之气,文化之风、君子之气。这种氛围是潜移默化的积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文化。因此,只有关注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让教师都成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人,让校园充满浓郁的时代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启发人、鼓舞人。为此,我们实施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了“名师创建工程”,建立了学校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专家型教师、功勋教师梯次发展机制。目前共评出了专家型教师7名,名师28名,骨干教师63名,优秀教师88名,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在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实施了“青蓝工程”,老带新,新促老,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平稳过渡。实施青年教师“一二三四五”成长计划(即:一年“结对子”;二年“压担子”;三年“指路子”;四年“搭台子”;五年“拔尖子”)。

三是实施了“教师才艺增长工程”,鼓励全校教师“精通一门,兼学多门,融会贯通”,在认真精通一门的基础上,博学多识,增长才艺,提升水平。

四是实施了“反思促进工程”,引导教师主动化发展。教师反思,不仅是重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我校从校长到教师人人进行反思,从管理到教学,从师生关系到课堂故事,从教后记到读后思,使老师们在反思中积累属于自己的素材,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激励下试着写,考核下要求写,习惯下自然写,到品味成功下主动写,使老师们善捕捉、会思考、勤探索、勇实践,不断提高。

五是实施了“模式创新工程”,引导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了“三学一练”的主流课堂教学模式,数学“读·思·解一条龙”模式,其他学科也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五项工程为带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十余名教师执教了省级公开课,有市、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多名。市、区多次在我校召开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和现场会,并被评为淄博市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和山东省教学示范校。

三、校长要在学习求知上前行,营造书香校园良好氛围

“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我们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新时代对校长和教师的要求。

1、注重学习完善,丰富自身内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学习,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不被时代淘汰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校长,必须不断学习提升,丰富自己的内涵,才更有说服力,才会起到引领的作用。而对待学习,要用淘金的眼光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用淘沙的眼光多寻找自身的不足加以提升。读书学习不是一时的事情,要让人生充满书香。唯有读书,心灵才能净化,心境才能达到一种高层的境界。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我校落实七项措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持。①向学生推荐不同深度、广度的书籍;②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③师生共读;④亲子共读;⑤定期展出学生读书成果;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⑦建立合理的读书评价体系。采取五个结合,构建学校读书生态。①将书香校园建设和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②将书香校园建设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③将书香校园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④将书香校园建设和创建学校文化结合起来;⑤将书香校园建设和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我的带动与引领下,中和校园书香韵味浓厚,文化底蕴深厚,师生心灵得到了滋养和浸润。

四、校长要在学校管理上前行,实现学校科学高效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行动的哲学”。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了6大亮点;

一是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过不断探索、挖掘、实践、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和谐管理模式”,其主题是:民主、团结、激情、向上。在中和校园,人的自由、幸福和尊严被充分关注,人的个性、人格和权益受到充分尊重,学校最终成为了师生生活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成长的摇篮。

二是实现了5个优化。本着“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优化用人机制等方面创设、探索有利于师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创新体系。

三是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四是建立了明确的岗位目标管理体系,实行精细化的分工负责管理。激发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人人参与学校管理。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实现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五是形成了自己的激勵教育模式,其主题是:“自信、有为、激情、活力”,突显自信教育。通过十项教育活动、十五种习惯的培养及十二种激励方式(英雄激励、榜样激励、表扬激励、奖励激励、自我激励、爱国主义激励、重大历史事件激励、成绩激励、情境激励、群体激励、故事激励、共情激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

nlc202309021103

六是干部队伍素质优秀,对干部、教师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工作要求(树立一种精神,即“中和精神”:团结奉献、公正廉明、和谐进取、务实创新;确立两种理念:一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二是成功的育人理念;做到三个善于:一是善于学习,二是善于奉献,三是善于知足;领会四个注重:一是注重态度,二是注重思想,三是注重习惯,四是注重细节;执行五个统一:统一的号令;统一的调式;统一的认识;统一的行动;统一的实效;关注六个更加:更加高的标准、更加细的管理、更加严的要求、更加实的作风、更加精的运作、更加恒的决心;提倡七个相互: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补台;保持八种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协调意识、团结意识、奉献意识、吃苦意识、超前意识、业绩意识)。真正实现了学校的无缝隙管理,形成了学校的和谐管理文化。

五、校长要在学校文化内涵上前行,营造学校文化化境

文化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

我校以“精、气、神”为主线,以“精心育才,精诚树才,精功益才,精博铸才,精典成才”为思路,精心打造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使中和校园处处是文化,处处能育人。

校园中心位置的“中和”石,厚重的泰山花岗岩体上镌刻着欧阳中石先生手书的“中和”。还有围绕四周的“太和石”“保和石”“仁和石”“和谐石”“亲和石”;围绕在“中和石”周围的是学校五幢主体建筑,分别命名为“精忠楼、精华楼、精英楼、精杰楼、精和楼”,寓意中和学校是培育中华英杰的基地,师生成长的摇篮,教育全体师生立志做中华英杰。

走进精忠楼感受到的是童话般的自然文化;走进精华楼感受到的是深厚、儒雅的儒家文化;走进精英楼感受到的是广博、悠久的地域乡土文化;走进精杰楼感受到的是奉献、高尚的廉政文化;走进精和楼感受到的是悠久绵长的校史文化。

精心设计的文化景点,在校园中随处可见。驻足神韵广场,仰望五星红旗,每位师生都对伟大祖国充满着热爱和憧憬;豪气运动场,激励大家做有豪迈气质的中国人;微笑墙让学生体验无处不在的师爱关怀;儒家五圣文化墙展示了儒家治学的博大精深;《二十四孝》文化墙告诉人们百善“孝”为先;明志壁鼓励师生做事先“明志”;劝学墙激励师生“学不可以已”;涂鸦壁给学生以放飞理想的天堂;“中和”壁在讲述汉字演变的同时,提醒每位“中和”人要“致中和”;中和楹联壁上丰富的“中和”联让人赏心悦目。

散布在校园内的四十八块文化石,姿态各异,或卧或立,用多种字体镌刻了诸如“见贤思齐”、“笃行”等儒学经典,增添了校园环境的人文内涵。师生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命名,使花草树木有了灵性, 营造出一种情意绵绵的人文氛围。使置身其中的每个孩子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学校文化的浸润。

六、校长要在师生成长上前行,文化润泽于人,实现跨越发展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让文化创造价值,必须让文化融入具体实践。”为了让无形的文化产生有形的效应,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受益者,学校建设形成了“激励教育,成就中和;养成教育,诠释中和;社团活动,丰厚中和”的师生文化体系。

激励教育,成就中和。积极实施“自信、有为、激情、活力”的“激励教育模式”,突显自信教育,通过十二种激励方式(英雄激励、榜样激励、表扬激励、奖励激励、自我激励、爱国主义激励、重大历史事件激励、成绩激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

养成教育,诠释中和。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深入开展了十个方面(自信、惜时、感恩、立志、吃苦、勤奋、诚信、知礼、守纪、友爱)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主题班(队)会、每天的升旗仪式等教育契机,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做到了月月有主题、班班有措施。通过坚持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感恩教育、交通消防安全教育、节能减排教育等多种教育活动,学生懂得了“既明且哲,隐恶扬善”。

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制定了中和街小學《教师工作荣辱观》、《学生行为荣辱观》、《家庭教育荣辱观》,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荣辱观教育,引导师生自觉树立贴近生活实际的荣辱观,使荣辱陶冶文化浸润校园。同时,要求全体师生从日常小事做起,养成十五种良好习惯(规范走路、认真学习、讲究礼仪、讲究卫生、注意安全、活动秩序、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热爱艺术、发明创造、强身健体、热爱劳动、激情向上),养成教育把行为内化成为了优秀的品质。

社团活动,丰厚中和。天生我才必有用。为了孩子的天性发展留一块自由的天地,我校的十五个少儿社团(中和诗社、中和文学社、中和舞蹈团、中和阳光体育团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根据爱好自主选择发展空间,层层推进的序列化活动安排,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张扬。

每年一届的全方位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中和文化博览会”,融合四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于一体,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接受“中和”文化的熏陶。

我们充分挖掘“中和”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精髓,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用“中和”之美,塑造儒雅的中和课程文化,让学生尽享现代版的“六艺”之美。

诵经典美文,塑儒雅之气。我校把《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融入到了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教材将《论语》《大学》《老子》等经典名篇收录其中,通过开展读、诵、唱、演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经典活动,提高师生的诵读兴趣,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来熔铸师生的精神和品格,奠定人文根基,塑儒雅少年,做谦谦君子。

传统体育运动,修儒雅之身。开发了校本课程——《阳光中和》,将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武术、太极拳和具有现代时尚美的健美操、校园集体舞以及趣味阳光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师生在运动中健身、益智,感悟“宁心静气做事,刚柔相济做人”的道理,接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

黑白对弈,育儒雅之趣。编印校本课程——《围棋》,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校为了弘扬这一文化瑰宝,成立了围棋社团,以棋育德、以棋益智、以棋健心、以棋怡情、以棋促创。

纤纤手艺,琢儒雅之情。编辑活动课程——《手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普遍学习了剪纸、十字绣、泥塑等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得到了训练,儒雅的性情得到了培养。

翰墨飘香,养儒雅之性。广泛开展书画教育,开发了校本课程——《书墨画韵》,开展“书写规范”活动,要求师生“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开展“书画怡情”活动,引导师生从书理画论中学习为人治学之理,涵养儒雅之性。

古诗曲韵,博儒雅之艺。编辑校本课程——《古诗曲韵》。教师自己为古诗词谱曲,将朗朗上口的古典诗词,用优美动听的旋律吟唱出来,激发了师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学校发展靠文化,文化奠定靠校长,只要校长在学校文化中不断前行,学校发展定然在文化中不断攀升。

校长文化建设 第11篇

一、设计者

校长首先应该了解学校文化的历史, 以及过去的重大事件, 因为正是这些过去塑造了今天的文化。只有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规划学校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为大家描绘一幅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图画。但是在设计之前必须倾听学校成员对未来发展的想法, 然后进行公众讨论, 最后形成文字, 付诸实施。这样就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的想法, 而是整个学校成员的集体想法, 是大家心底的希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辅读学校的校长, 他和家长、老师一起明确了人们对学校的希望和期待, 建立了“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给孩子搭建自立的平台”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主张让智障儿童在学校生活中体会到愉悦。

二、支持者

学校文化在建立的过程中, 也非常需要校长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对外的资源争取和对内的制度落实。对外的资源争取主要表现在:校长作为学校和上级管理单位, 以及社会沟通的桥梁, 有责任和义务为学校的发展争取一切机会, 尤其是智障学生这个弱势群体, 更需要校长作为代言人为他们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各方面的支持。因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 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学校物质环境建设不理想, 教师缺乏进修经费等问题。为什么有的学校在换了校长之后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呢?我目睹了某培智学校在新校长上任后, 从一个学生流失严重, 办学难以继续的局面转变到学生抢着进来, 学校成为先进集体、特奥训练基地的事例。该校校长所做的工作正是尽全力为学校争取资源和经费,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校新建的塑胶跑道。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 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校长的这种引导和支持作用在一个学校面临困境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校长对内的支持, 主要是对各种制度、办学思想的落实和执行。这依赖于校长对学校成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实现。再好的策略只有成功执行后, 才能显示其价值。要想建立独特的学校文化, 校长必须在制度上落实, 并具有强大的领导执行力。这样才可以将其学校文化的精神核心贯彻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广大师生都能领会到其实质。可以说, 如果没有校长的支持, 学校文化建设就无法开展下去, 而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校长的支持是学校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支柱, 也是其继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三、传播者

领导的行为向外界传达意义、价值和重点。虽然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某个具体行动的意义, 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并体会到它。例如校长或者学校领导到某位老师的班上去听课, 这能够向老师传达出一种受到重视的意义。学校里, 每个人的眼睛都会盯在学校领导身上, 不管领导人做什么都能够得到公众的关注。教育理念、教学声誉、行为举止、社交风格, 以及其他一些个人风格都是学校成员密切关注的重点内容。学生、老师和家长都会持续关注谁在担任领导, 他们都做了什么, 参加了什么活动, 看上去喜欢什么等各方面的问题。他们的个人兴趣和行动全都能传达出某种信号, 因为人们相信他们正通过这些方式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说通过校长的身体力行, 可以向学校其他成员传播他试图建立的学校文化。比如亲自去火车站迎接参加特奥会归来的学生, 和家长共同分享孩子在特奥会上的照片, 处处以学生为荣。这些无不体现出校长对学校事务的关心和心血的倾注, 也体现出校长竭力想营造的学校文化。同时, 这种学校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新闻简报、广播、学校规章制度等渠道来进行。

四、塑造者

智障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里起步最晚, 但它又是发展最快的。过去智障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智力落后儿童, 如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 (班) 教学计划》明确指出, 弱智儿童学校 (班) 的招收对象主要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 有条件的可以招收少量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试验。但实际情况是, 智力落后儿童学校难招到轻度智力落后儿童, 相反倒以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 形成了轻、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并举的局面。 (1) 此外, 我国在普通教育和聋、盲教育中无法处理的对象, 像脑瘫、孤独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目前也被纳入到培智学校中接受教育。这使智障教育的领域又进一步地扩展, 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延伸。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使培智学校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比普通学校面临更多的困难, 也使他们思考得更多。如何让智障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真正接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 如何让学校文化和智障教育的目标密切结合都是培智学校校长要思考的问题。我国智障教育的目的是侧重于发展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培智学校文化建设也应以此为方向。这就要求培智学校校长将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信念渗透进日常学校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个方面。例如一个培智学校试图以体育立校, 建立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口号、设计有代表意义的校徽、表彰作出成绩的人, 为学校所有人树立可以学习的榜样等。学校专门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表扬那些参加运动会获奖的同学, 以显示学校想要塑造的以体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

五、服务者

校长在整个学校活动中既是管理者, 更是服务者。学校文化的建设光靠校长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这需要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配合。这其中, 校长又是以协调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 与其说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倒不如说他是服务者更为贴切。他的设计、支持、塑造和传播在本质上都是为学校文化建设服务的, 其目的在于把具有自我特色的学校文化作为标志和品牌, 使更多人认识它和了解它。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杨全印, 孙稼麟著.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葛金国, 吴玲, 周元宽编著.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青少年宫的体验教育下一篇:信用证的风险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