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图范文

2024-09-15

城市地图范文(精选12篇)

城市地图 第1篇

一、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研究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三者统筹问题

城市经营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 逐步进入我国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固有的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城市经营既有政府行为, 又有市场机制, “两只手”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城市经营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城市经营理念来发展城市, 就是政府作为经营者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来运作和经营, 就好像经营一家企业。

城市作为系统, 它的发展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节: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如果希望城市系统能过良好、顺畅的运行, 必须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政府工作角度出发, 这三大环节也就是政府发展城市的三大工作。从城市经营的角度梳理政府这三大工作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把城市看做一家企业, 那么城市经济就是生产的产品、城市建设就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过程、城市管理就是城市生产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说, 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这三大工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三者相互关系

1. 城市经济是城市经营的产品

政府作为城市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经营者, 归根结底发展城市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建设仍是当前我国的中心任务。可以说, 没有经济的发展, 也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政府无论是运用城市经营理念发展城市还是采取其他的方法, 根本目的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座经济繁荣、健康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发展才能够带来民众的充分就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当下, 各地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都是为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健康发展, 把城市经济作为城市经营的核心目标是毋庸置疑的。这样一来,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家企业的话, 那城市经济就是这家企业的核心产品, 提供给广大民众的核心产品, 也是政府进行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目标所在。

2. 城市建设是城市经营的过程

如果说城市经济是城市经营的产品, 那么城市建设就是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过程。衡量城市经济是否繁荣、健康, 标准有很多, 但是最根本的一个标准就是, 这座城市的微观经济实体, 比如:各类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各类中介组织是否足够多、足够活跃。而这些经济实体活跃的条件, 就是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的交通、良好的城市基建、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人力资源等等, 这些方面的工作就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经营理念下的城市建设就是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资源存量, 吸引增量, 扩大总量, 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带来最大的经济进步。

城市建设的过程即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对城市各种资源包括:土地、产业资本、环境、人文、人力资本等进行整合、包装和营运的过程, 就是提炼、增加城市经济这一核心产品的附加价值的过程。最终提供给民众的城市经济这一产品, 是极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还是粗加工的低劣产品, 主要取决于城市建设这一环节。

3. 城市管理是城市经营的质量控制手段

政府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包括:科学、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规范的城市管理。通过城市管理, 来保证城市建设这一生产过程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偏差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在经营城市资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城市的各种资产、资源在进行市场化运作之前, 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在运作过程中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来掌控。就像任何一个企业都必做的功课:产品规划和过程控制。只有这样, 城市建设这一生产过程, 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终打造出对城市内外的生产力要素产生极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经济。

《张爱玲城市地图》简介 第2篇

记不清是怎么跟淳子女士认识的,好像她邀请我到东方广播电台做节目,内容自然与张爱玲有关。在这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这位有名的节目主持人还是不折不扣的“张迷”。“张迷”实在太多了。

我们不常见面,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约了喝杯咖啡聊聊天,在上海虹桥路的“老树咖啡”、衡山路的“凯文咖啡”、长宁路的“真锅”咖啡馆,等等。话题仍然围绕着张爱玲。淳子谦虚,总说要向我请教。前些年的一天她欢欣地告诉我,她已写了一本《张爱玲地图》,我真是又惊又喜,不能不对她刮目相看。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的。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在上海度过,她的文学生涯在上海起步,她的电影创作在上海发端,她的初恋也是在上海开始和结束的……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讲,上海成就了张爱玲,没有上海也就没有张爱玲。也因此,原本要举行的内地首届张爱玲学术研讨会就以“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战争、性別”为题,上海是应该引张爱玲为自豪的,就像她引鲁迅、巴金为自豪一样。

城市地图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地图;色彩;应用

1.引言

从颜色的定义可知,颜色是一种视觉心理感受。我们的大脑里分门别类地存

储着各种颜色信息。以记忆色为例,我们明白钥匙是灰色的,草是绿色的,它们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因此地图的呈现方式除了要有科学性外,还讲究地图的艺术性。单色的地图使人感到单调,搭配合理的多色地图让人感到明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中城市地图各种要素的色彩的设计,主要包括背景色的设计、街区色的设计、绿地色的设计、水系色的设计、道路色的设计和符号色的设计。

1.1 城市地图的背景色的设计

背景色是充满地图整个图廓范围的底色,对于一个幅面上只有一个区域的地图时,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上面几种背景色中的任意一种,但是如果在一个较大版面上要表示几幅同一地区但不同主题或几个不同的小城市的地图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背景色,这样在增加地图幅面艺术性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地图显得过于浓重。我们在设计背景色时要充分考虑好颜色的选用,它在一定种程度上决定了整幅图的风格。

一般情况下可在背景色中加入饱和度为3-6的灰色以增加质感,背景色可由以下配色比中选用:

浅黄 Y10; 浅紫 C6M4; 浅红紫 C4M6;

浅橙 M5Y10; 浅红 M6; 浅绿 C5Y10;

1.2 城市地图街区色的设计

街区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色的饱和度一般设计在35-45左右,饱和度太大会使地图幅面显得过于浓重,给人压抑的感觉,同时会和背景色形成太大的反差,使图面显得不和谐,饱和度太低和背景色区分不明显,容易给人的视觉造成混乱,下面举几个该图集中用到的六种街区色设计的CMY值:

M16Y25(淡褐黄) C11M15(淡紫) M20(淡红)

C22Y20(淡绿) C8M12Y25(浅土黄) C13M9Y25(淡灰绿)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设计一幅街区范围比较大的区域的颜色(如省会城市),建议使用黄色系的两种颜色,因为大面积的淡紫、淡红、淡绿显得过于俗气,这里增加这三种颜色的原因主要是为同一版面上设计多幅小幅面的城市图而设计的。

1.3 城市地图绿地色的设计

在城市地图的制作中,绿地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当然要有所表示,绿地范围在城市图中所占地范围一般都比较小(除了个别城市以外),我们在设计绿地的颜色时充分考虑了色彩的内涵及联想功能,所以一方面我们设计的饱和度相对比较大一些,在这本图集中我们设计的是C50Y60的颜色;我们在设计绿地时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制作方法,在绿地内设计了网纹,这样更具新意,设计新颖,增加了地图的美感。

绿地的色彩及网纹设计示例

1.4 城市地图水系色彩的设计

自古以来人们都用蓝色代表海水,由此外延到人们提到水就联想到蓝色,因此我们在制作这本图集中仍采用的颜色值为C25M5边线为C100的具有传统意义的蓝色代表水,从整体上看,这种饱和度与其他要素的颜色搭配的和谐,效果比较好。

河流的色彩设计方案示例

1.5 城市地图道路色彩的设计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动脉,在这本图集中我们把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和一般城市区分开来,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道路分三级,一般城市分两级,所有的道路,我们都采用双线表示,边线的颜色是饱和度为K55的灰色,对于一般的道路的路面色,我们采用白色,对于比较重要的道路如环线我们采用的颜色值为Y50,高速公路M30Y50,对于铁路色,路面色设计为C30K40的暗青色,再配上白色斑线,很具有象形意义,这样从整体看起来路面色既保持了传统的颜色风格又具有新意,与背景色及街区色搭配较好,整体效果较好。

1.6 城市地图符号色彩的设计

地图符号是为读者的视觉所感受,传输地图信息的一种图形变量。色彩符号是地图三种视觉图像中的一种,色彩表现主要在于其象征意义,它既可以单独具有符号意义,也可以作为图形符号视觉变量的一部分使用,色彩和配合使用的符号具有更准确、更完善的表现力。

在这本图集的制作中,除了一些符号是传统的沿用下来的并被大家认可的之外(如医院的符号),我们还设计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符号,首先我们在设计符号时要用到色彩的联想性,如地质公园,想到“地质”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褐黄色或土黄色,因此我们就设计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图(12),再如港口的符号,必然在有水的地方才有港口,水的代表色是蓝色,因此我们在设计港口的符号时采用了蓝色,如图(13),黑色给人阴森、悲凉、恐怖的心理感觉,因此我们在设计墓碑的颜色时完全采用了黑色,如图(14)。

结论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必然促进地图科学的进步和成图手段的更新;而后者反过来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持。所有制图单位、全体地图工作者,应共同努力、相互协作,为推动地图科学的进步、促进城市地图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为繁荣地图市场进一步前进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礼珍-基于色彩对比与调和理论的政区地图设色方案的自动实现

[2]俞连笙 王涛,1993,地图整饰,测绘出版社

[3]何宗宜-《深圳市地图集的设计研究》

城市地图 第4篇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城镇化的进程带来了城市发展, 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中心区的面积都在过去30 多年里都得到迅速增长, 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科学城市规划和建设,随之而来的是随着城市“摊大饼”式空间的扩张,造成了城市蔓延现象,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耕地减少、住房紧张及就业困难等城市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增长边界(UGBs)作为在国外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理城市蔓延的规划手段近年来一直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并从实践上验证其有效性。 本文从经济学意义上探讨了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蔓延的有效管理,为城市规划政策提供经济学依据。

2城市蔓延的经济学解释

城市的发展诸如经济、人口、环境、住房以及基础设施等等,都需要空间来支撑。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无中生有,因此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要么诉诸于内,高密度再开发或建设已存在的建成区;要么诉诸于外,将原有的农业用地划为可开发的建设用地。 旧有的空间再开发成本较高,且发展的密度也有其上限,因此,城市的空间诉求诉诸于外就是现实的选择。如图1所示,中国的城镇人口数以及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增长的速度从图上来看也保持稳定,2014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2000年的2.2倍,年末城镇人口数是2000的1.4倍。

城市蔓延的问题最初由美国提出的。 通常认为,城市蔓延就是低密度或跳跃式(空间不连续)发展城市。 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也没有深入地挖掘城市蔓延的本质。 低密度和跳跃式发展是美国城市发展主要表现特征。 但是,美国城市蔓延包含了内容更为广泛,它还涉及到诸如城市风格设计、城市规划的失误、不必要的相当显著的负面效应和城市成本(如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及其成本投入正价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等)。 主要特点是:1不同功能型土地区块高度分离;2区块间的联系程度低,道路可达性较低。

新古典城市经济学对于城市蔓延的解释。 Brueckner(1983)就用Muth(1969)、Mills(1972)经典的新古典单中心城市模型来解释城市蔓延问题。 通过建立单中心的城市蔓延模型,Brueckner得出城市蔓延与城市人口、 城市居民收入, 以及农业土地租金有关。 Brueckner(2000)发表了一篇城市蔓延的经典性论文“城市蔓延:诊断和治疗”,对城市蔓延的内在机理作了系统地分析,指出城市空间的大小是由城市住户或房地产开发商与非城市土地使用者的农民以及农业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竞争决定(如图2),并区分了而市场力量和市场失灵两种原因导致的城市蔓延。

假定城市的商业中心(CBD)坐落于一个均质平原中心,且交通网络均匀分布,所有的就业机会集中在CBD,城市居民住在CBD的外围,城市居民交通费用就取决于从住所到市中心的距离;同时假定所有城市具有相同的收入、消费倾向和效用函数。城市居民的效用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土地消费以及除土地之外的所有商品。空间均衡的条件是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不随居住地而变。

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再满足城市居民收入的约束条件(总收入等于在土地上的花费,在除土地之外的所有商品上的花费和交通上的花费三项总和), 最大化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时,推导出城市土地价格的隐含函数r=r(t,x,k)。 该函数有以下三个特征:土地租金随时间而上升,随距离而下降,随交通的投资而上升,即:

未发展土地的土地拥有者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假设土地开发密度是一定的, 根据Brueckner (1990)、Ding(1996)和Mills(1983)等的模型,目标函数定义为:

式中:r(x,t)代表城市土地地租;ra代表非城市土地地租;T代表土地发展时间;i代表折旧率(discount rate);D代表土地开发成本;x代表区位;t代表时间。 T是决策变量,即某块未开发土地的未来开发时间。 也就是说,在时间T,非城市土地开发成城市土地。 式(1)右边的第一项代表土地发展前的总土地收益,第二项代表土地发展后的总收益, 第三项代表土地发展成本。所有的土地收益和发展成本都折成当前的价值以便比较。

解式(1)得出最优土地发展时间T的隐含函数:

土地最优发展时间隐含函数有如下特征:

, 意味着土地价格的上升将促进土地开发( 使土地开发的时间提早);

, 意味着交通成本的降低( 例如建设高速公路),将促进土地开发;

,意味着农业土地地租的上升将推迟土地开发;

,意味着土地开发成本的上升将推迟土地开发。

城市向外进行空间扩张有两个不同的动力机制,一是由于城市化和收入的增加导致城市土地地租曲线向外平移。 另一个是在城市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土地地租曲线成逆时针旋转。 当城市边缘地带的土地地租高出农地地租时,土地就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也就向外推移,空间表现形式就是“摊大饼”。

3我国城市蔓延的原因分析

第一,城市规划政策的碎片化,不连续。 城市发展是自发的市场行为,城市发展的问题千头万绪,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规划政策时,并没有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作一个长期的规划,处理城市问题一事一议,使得城市政策的制定相互隔离,没有相关性。 致使城市呈无序化发展。

第二,房地产行业的急速扩张。 从2003 年起,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进入发展的高速通道。 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卖地,同时,银行对于房地产大力扶持,致使巨额资本流入房地产,使得房地产的发展更加处于一种“大而不能倒”的境地。 政府、银行、开发商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绑架政府对于建设用的决策倾向于房地产开发,使的建设用地急剧减少,甚至侵占了耕地资源。

第三,环境资源的侵占成本低。 我国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做到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缺少相应的保护政策。 由于缺少有效的环境政策,企业和开发商并不支付(至少不全部支付)他们的土地龙方式或土地开发决定对环境施加的影响。 结果,一方面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发,并使社会来承担其产生的负面外部效应;另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4城市增长边界(UGBs)内涵及管理实践

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ies,UGBs)是西方国家为了遏制城市蔓延所带来的严重社会、 经济以及环境问题,由美国首先提出的一种城市用地管理政策工具,并以期提供一项新的技术解决措施与空间政策响应。 最早在1976 年由美国的塞勒姆市(Salem)提出,为“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之间的分界线” 。 该市通过城市增长边界划定了塞勒姆都市区的发展范围,用于解决当时塞勒姆市与其相邻的波尔克(Polk)和马里恩(Marion) 两县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冲突: 规定边界以内的土地可以用作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开发,边界以外的土地则不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开发。 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定义了UGBs。Richard Sybert在1991 年提出: “UGBs是围绕城市划定一条限制其外部发展的线”。 D.Porter在1997 年提出:“城市镇站边界将城市增长边界限制到某个特定区域,并且阻止城市延伸到外围村庄。 ”Williams则提出UGBs是“城市地区周围抑制市区范围增长的一条边界线,边界以外的土地,应保持在低得多的密度,不提供供水和排水服务,形成城市和农村明确的分界线”。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明确规定“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和已建四区,控制和引导中心城区发展”。 但是,由于对其内涵理解和划定标准出现不一致,在城市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凸显。 例如,适建区的开发时序;限建区作为禁建区和适建区的过渡与两者的区别并不明显,在实际操作中有明显的漏洞,且在城市发展的未来时间内相互转化机制不明晰。 由此引入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对四区划定进行深化和整合,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第一,通过城市刚性增长边界整合严格限建区和禁建区。 城市刚性增长边界在对禁建区和限建区中对城市生态格局安全起控制性作用的因素整合的基础上划定,明确区分未来应保留和开发的区域,并且依托河流、道路、山体等地理要素进行标识,具有明确性。 第二,通过城市弹性增长边界深化适建区和一般限建区。 城市弹性增长边界通过综合经济效益、土地需求的时空尺度控制、环境保护等要素确定适宜建设用地的发展时序,并识别限建区中哪些区域可以发展、何时发展及何种程度地发展,在城市建设用地突破适建区情况下满足城市用地需求。

5小结

城市增长边界(UGBs)作为一种针对治理城市蔓延的工具被引入我国。 国内外增长边界产生的背景不同。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应用增长边界主要是为了应对小汽车交通带来的城市蔓延及郊区化带来的中心城市衰退; 而我国与美国相比,郊区用地更为紧凑,应用增长边界主要是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大中型城市急剧膨胀对周边生态用地的侵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控制与管理的工具复杂多样,一些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 如土地利用区划(Zoning)、 土地细分规则(Subdivision) 和开发许可(Development Permit) 都属于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实施工具。 而从具体的实施步骤来看,则可以将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工具划分为边界设定和配套政策设定两个层面,后者还可包含税收调节、产权控制等内容。 在我国,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区域将绿带、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服务边界加以结合使用。 如将城市周边需要永久性或长期保护的开放空间和农用地划为绿带区域,禁止其开发;在需要一定时期内加以保存的开放空间和农用地边缘设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其在特定的时期内受到城市化的侵蚀;而在环境承载力高、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良好, 需要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则划定城市服务边界,使新的城市发展能够集中在该地区,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此外,包含税收、产权管理等内容的综合性的配套政策对于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内外税率的调节, 可以加大边界外开发的成本,将城市扩展引导至设定的边界内。 对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外的房地产交易和保有征收高于边界内的税费,可以抑制边界外的开发,同时保障边界内城市开发土地的正常供应,防止出现房地产投机,促进城市用地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中国学界一直对于城市增长边界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大多肯定其理论作用,忽视了综合配套措施的使用,并缺乏对其特定地区实践的探讨,以及成本分析和机制探讨。 事实上,在实现类似目标的过程中,绿带、城市服务边界、设定开发上限和暂缓开发等政策,都可以替代城市增长边界来加以使用;而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区划、开发许可控制等手段,则是与城市增长边界配套加以使用的。 在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城市增长边界是一整套政策,而非简单的地理划线。 因而,只有把城市增长边界政策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政策来加以制定和实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成日.城市经济与城市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周京奎.城市土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第6版.周京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版.

城市卫生城市标语 第5篇

2. 给自己养成个好习惯,给别人留下个好环境。

3. 环境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4. 学习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农民卫生意识。

5. 公德规范言行,文明美化心灵。

6. 环境你不爱,美景不常在。

7. 齐心协力,整洁卫生!

8. 你我多一份自觉,厂区多一份清洁!

9. 加强城市的长效管理,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10. 革除生活陋习,美化人居环境,优化生存空间。

11. 清洁家园从我做起。

12.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清洁生活环境。

13. 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14. 环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容环境,提高城市文明。

16. 告别不文明行为,人人从我做起。

17. 注重卫生,保持清洁。

18. 少一件垃圾,多一块净土。

19. 城市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绘制城市奇幻地图 第6篇

Eric Fischer绝对没想到他现在会这么受欢迎。

1年前,他是一名摄影师,爱好ASCII,并热衷科学技术。在闲暇之余,Eric会从F1ickr和Picasa上收集带有“地理标签”(Geotag)的照片。然后,他会使用OpenStreetMap提供的开放地图数据和一些软件,与照片信息相结合,绘制出美国一些城市的地图,然后上传到自己的相册里。他甚至还给自己倒腾的这项兴趣活儿起了个很标准化的名字:地理标签爱好者的世界地图(The Geotaggers'World Atlas)。迷幻得就像吐烟。

1年以后,Eric已经采集T80多万张照片,并制成Y-A球50个城市的矢量地图。在一些媒体和独立博客相继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后,这些奇特的城市地图很快就被全球著名图片网站Flickr Blog频道相中,并随后以推荐的方式展现给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访问者。

“看起来这成了我干过的所有事中,最受欢迎的一件。”Eric Fischer在自己博客上写道,“最让人高兴的一点是,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压根儿不在城里,而且上网条件也相当恶劣。”

Eric的这些城市地图图片乍一看让人莫名其妙:在一张巨大的城市地图上,4种颜色的线条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线条的粗细也各不相同,线条的形状则更为古怪一就像吸烟者饱抽一口后,对着空气吐出的烟雾形状。

“太奇妙了!这些线条看起来很性感,充满了迷幻的气息。”在北京任教的文学博士Richard看完后,像很多人_样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线条产生的秘密

生成这些奇幻地图的方法异常简单。

以Flickr上一名摄影师拍摄的北京系列组图为例:当他分别在天安门广场和后海拍摄了照片,调用相片里的Geotag信息,就能得知每张照片拍摄的经纬度坐标和各自的拍摄时间。通过计算,得到两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差和经纬度距离,再用距离除以时间,就得到了平均速度,也就是摄影师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点的速度。不同的平均速度取值,则意味着拍摄者在两个地点之间的移动采用了不同交通方式。

照片中的颜色各异的线条不光把这些拍摄地点连接了起来,还对应了这些速度不同的运动方式。黑线表示步行,因为它代表的速度较慢;红线则可能表示骑自行车或者游艇,速度稍快;蓝色和绿色则代表了更高速的移动一摄影师完全有可能在高速公路上拍摄一组城市的照片。

一组图集中可能有上百张照片,每一组图集就能构成一条带有颜色的线。当把数以万计的摄影师,总计80多万张的图片以这样方式汇集起来,就形成了眼前的奇观。

都是中央集聚式城市

“这些地图选取了全球50个典型的中央聚集型城市,但是,像东京和洛杉矶这样的多中央区域的城市,因为少有人们上传这些空隙地带的照片,因此没做考虑。”Enc在Flickr上介绍道,“每张城市地图的尺寸规模都是15英里(24 14千米)乘15英里。照片数据都来自Flickr和Picasa公开的API(应用程序接口)。现在我还尝试在地图中区分,哪些照片是本地人拍摄的,哪些照片是旅行者拍摄的。”

在“点”版本的城市地图中,Eric开始了新的探索。他用蓝色的点标注本地拍摄者,用红色的点标注旅游拍摄者,对于那些一时无法区别的照片,则标注为黄色的点。

浓厚的色斑块同样明显地出现在了两个版本城市地图的相同位置处。因为不管是线条城市地图,还是斑点城市地图,这些色斑的意义都是显而易见:这是个摄影的好地方。而这两种城市地图绘制的理念。不仅给城市发展的研究人员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也勾勒出了一所城市内的某一特定人群的人文活动空间。

什么墨Geotag

(地理定位标签)?

简单地说,Geotag就是在照片中加入的拍摄地点精确经纬度数据的一段信息,该信息被集成在了照片文件中。而GoogleEarth便向用户提供了对该技术的应用一通过照片中的GPS信息,在地图上有确定位拍摄地点,使用者可以在目标区域发现诸多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达到足不出户遍观全球的效果。

Geotag的革命

Eric采用了来自Flickr和Picasa公开的照片库。它们作为全球最大的图片储存和分享平台,拥有大量的图片素材,其宣布支持Geotag,将对两个行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图片库行业:媒体编辑们将可以借助Flickr和Picasa的Geotag来找到精确到经纬度的Creative Commons版权图片,这直接意味着传统商业图片库收入的锐减。

城市地图 第7篇

一、政权推进建设下的城市

由政权推进进行的城市建设, 是城市形成与产生的原因与动力。中国最早的城, “商殷”的形成就是由奴隶主阶级主导的。此后, 无论是都城还是在政权主导下建设的普通城镇, 由政权意识形态主导的城市建设都占中国古代城市的绝大多数。通过对这些城市历史地图的比对, 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在布局结构上有如下规律。

1. 都城城市大多由几个小城组成、或为二重城或三重城的结构布局。

在春秋以前, 中国的古代城市多为由两个以上的小城构成, 相邻或大城套小城。如战国时期燕下都, 分为内外两城 (《燕下都城遗址图》) ;赵国邯郸则由三个小城构成“品”字形 (《赵邯郸遗址图》) ;齐淄博则是由两个不规则正方形拼成 (《齐临淄古城遗址图》) , 在这些小城组合的城市中, 一般有一个主城作为皇城。从曹魏邺城开始, 统治阶级和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 也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2]。而从北魏洛阳始 (《北魏洛阳平面图》) , 废弃了东汉、魏晋以来的南北二宫的结构, 创立了单一宫城制、以中轴线为主、三重城垣的都城结构。除都城外, 从魏晋南北朝以后, 一些地方城市也建立起了以府衙为中心的“子城” (或衙城) 、和包围其外的居住区“罗城”而组成的二重城结构。

2. 对于都城, 城市的外部形态多呈方正形, 由中轴线将城市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明代陈建在《建都论》中描述了这样的建都条件:夫建都之要, 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 必三者备, 而后可以言建都。所以说, 对于都城这一类特殊的职能城市, “城市成方”是一种严格的标准。这种形态主要为加强中央集权, 体现政权的严谨和地位。《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这部对于后世都城的布局影响深远的著作严格规定了建城 (都城) 的原则与尺寸, 方格网的街道和城市外部形态为方形 (长方形) 形制已经形成。

3.“棋盘式”的方格网布局的形成。

古代城市最重要的内部形态特征即秦朝出现了“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制度, (一般5户为邻, 5邻为闾, 20闾为坊, 10坊为区) 。北魏的邺城、平城、洛阳等城市都是按照“北宫南坊”来规划。严谨的方形里坊也形成了层层的十字形、丁字形道路, 形成了一个个方形的小规划片区, 道路路网呈棋盘网状。闾里和坊的出现正是为了统治阶级便于管理百姓的布局手法, 从曹魏邺城开始, 宫城与坊区分得更加明确, 不像汉长安城和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2], 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种规划手法更显现了对敌人的防范与防御。

二、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市

军事城市或军事重镇, 在古代主要指以军事功能为主的城市, 一部分城市因为军事事件突然兴起, 而另一部分城市则是主要的设防城市。军事城市的形成主要是由政权推进而发展起来的, 一些都城本身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与属性, 如洛阳、南京、西安等。这些城市的发展与军事事件紧密相关, 它既是城市体系的轴心地带、承担都城的使命, 同时也成为军事争夺的战场。而设防的城市, 主要依托地理地势和城墙。面对各个朝代不同的敌人势力, 设置了不同的边防城市防线, 这些城市与都城或普通地方城市拥有不同的城市布局特点。

1.军事城市的外部形态受自然地形要素影响颇深。地势与山形对于城市防御体系的作用和影响, 一般叠加到城市形态上是对于城市外部形态的影响, 除了像重庆这样的城市可以对复杂地形加以利用之外, 由于城市建设要避开不利地形条件, 对于城市内部空间影响并不大。对于溏泊、水系的运用则对军事城市内部布局影响颇深。“城”与“池”自古就是不可分割的, 《易经》的泰卦中说:“城复于隍”, “隍”即是护城河的意思, 可见水系自古就作为城的防御手段之一。太宗时为保护宋都开封无虞, 利用河北东部低而多水的地形, 将多个溏泊进行人工改造、扩建, 给辽军的进攻制造了自然阻碍。从《淹城遗址图》中可以看出战国的淹城是最早将水系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来达到防御目的的城市。淹城位于太湖平原地区, 凡城三重, 城河相依。三重城墙, 均为夯土建筑, 分为子城 (王城) 、内城、罗城, 子城呈方形, 内城与罗城均呈不规则圆形, 从外而内地势渐高[3]168, 具有对军事城市十分重要的瞭视功能。

2.除了利用地形、河流和水系来进行有效的防御外, 大部分军事堡垒通过对城市结构进行加强、改造来御敌, 夯土筑墙、加高城墙、多重城墙, 这些是广为运用的手段。秦汉时期长城线上的军事堡垒大都为军事重镇, 如准格尔旗娜林古城、清水河的上城湾古城、宁城县的黑城子城址等[4]88。唐代主要敌人是北方的突厥和西方的吐蕃, 战略上将高昌、龟兹等作为御敌堡垒。明代防御重点侧重在北方的山西大同 (《明朝山西大同地图》) 、宣化 (《宣化历史舆图》) ) 、张掖等。这些城市布局特点主要有:城墙高且厚, 明代以后火药武器的兴起, 城墙多为厚实的夯土或砖城。城的形状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 出于防守牢固的原因, 通常为回字形、二重城或三重城等。一般都是城市南面中间筑有城门, 城门外环抱有筑有瓮城、翼城、和月城等建筑。月城是“两头抱水, 形如却月”的半圆形小城, 筑于水边, 起到守御河口或是安营扎寨的作用。因此从形态上来看军事设防城市的南面城门外有一个突出的堡垒, 有一个或几个附属的小城紧靠城墙, 起到防御作用。由于这类城市军事人口占多数, 都是短期策划建设起来的, 因此内部一般呈不规整的棋盘格局, 有较清晰的中轴线, 坊间布局不对称、面积不均等。这些都显示出军事堡垒内部格局没有外部格局严谨, 除了整体规划外, 自发性建设兴起也是这类城市的特点之一。

三、商业及手工业带动下建设的城市

前面两种城市建设和布局, 都与政权推进和军事防御有关,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城市都是由中央或地方政权建设推进的产物。商业虽在政治城市与军事城市中萌芽 (如汉魏洛阳拥有大市和小市;唐代长安分为东西市集) , 但商业空间和时间均受到严格的限制, 这些城市并不能算作商业城市。真正的商业城市产生于宋代以后, 随着商业资本在一些城市萌芽, 商市兴起, 港口城市和交通要道上的城市首先繁荣起来, 可以说, 都是城市内部结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1. 水系对古代商业城市外部与内部布局的影响。

隋朝以前, 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主要是各朝古都、内陆城市, 如山西大同、洛阳、长安等。大运河的修建无疑带动了一批沿河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近海城市是外贸往来必经地, 经济发展茂盛, 受水系影响而繁荣的城市有:成都、江陵、京口、广陵、广州和扬州等。明清时期, 全国主要的33个城市, 16个位于运河沿岸, 另外有10个位于长江沿岸[1]91。除了流经城市外部的运河外, 流经城市内部的河道对于城市的影响更大。城市建筑的布置与河道及街道的布置有着良好的配合, 如文昌阁和文峰塔, 都与河道弯曲相合。

河道水系是形成商业街的良好地理要素, 滨水商业一直是古代商业非常重要的组成形式, 如扬州运河沿岸、南京秦淮河岸、临清州河岸等都由于运输便利、游者甚重等原因形成商业中心, 市集多分布于河道两旁, 从而形成了线性的商业街系统, 建筑朝向以河道方向为参照物, 依河分布, 因此排列较为整齐, 而离河较远的城区则显现出较为随意的自发性生长的城市形态, 如《景德镇地图》。在街道布局上除了有十字形街道和丁字形街道外, 斜街也是道路的主要形式之一。

2. 里坊制崩溃导致城市的乱序发展。

从《唐扬州城复原图》中看出, 隋唐时扬州有着严谨的里坊制规划, 并且严格地进行宵禁和门禁等措施来统治人民。从宋代起, 随着经济和商业的兴起, 需要更加自由的氛围与城市规划, 比如对于“市”的开放, 和对于开城、关城时间的放松, 扬州城市对里坊制度实行了突破, 到明清之后, 里坊制基本在扬州等商业城市崩溃。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城市布局上显现出不严整规则, 不以官府、庙宇为中心, 而是围绕不同的经济活动中心形成城区等特点, 而后围绕已发展建城的城区修筑城墙。商业从局限于一条街和“市”, 发展到并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 城市随着市场开始自发性生长。

摘要:分析城市历史地图, 不仅能反映城市建设初期人们对于城市选址、建设的考虑, 并且体现出特定的城市职能对于某些城市建设因素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地图,城市布局,结构,城市类型特征

参考文献

[1]罗丽.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力及类型[J].延边大学学报, 2007, 40 (2) .

[2]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3]边小叶.淹城遗址的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J].科学大众, 2012.

城市地图 第8篇

受全球生存环境影响,人们日益关注自身居住的城市,探究促进其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资源消耗聚集于城市,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目前,城市占据全球面积的2% ,但其负担着全球75% 的资源消耗。能源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它的安全供应、以及与其需求行为相关的研究领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据预测,到2030年,城市能源需求将增加73% ,全球大城市的建立和扩张将以化石燃料为主,经济发展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仍然较大。我国拥有世界上17% 的城市人口,75% 的能源消耗集中于城市。因此, 加强城市规划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是集聚经济的结果,城市化过程不仅包括城市人口数量与结构的改变,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等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和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人口和经济生产的聚集,促使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也是驱动城市能源增长的主要原因Wang qiang ( 2013)[1]。 具体而言,集聚对城市的运输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城市作为生产聚点依托于资源的供应,这也暗示着长途的货物运输,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和城市劳动力的增长提高了交通运输的要求,最终也将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存量的改变也促使城市对能源密集型产品表现出巨大的需求。此外,城市化改变了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对城市能源的需求。城市人口相比于农村人口更依赖于商业服务与产品,而商业产品相比农村自足的产品需要更高能源投入。

城市的发展包括城市的规模发展以及城市里土地、劳动、资本的空间配置,这些因素决定了城市的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与方式,因此也决定了城市的能源消耗。城市规模的扩张是城市经济、人口、 空间规模共同推动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较大规模的城市将导致更多的城市能源消耗。在特大城市, 人们的通勤能源消费高于人口为100 ~ 200万的城市,因为城市越大,市内通勤量和高峰时段塞车的能源浪费量越多 ( jones[2,3,4],1989,1991,2004) 。 即能源消耗会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年增长,因此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需发展技术、升级产业, 同时改善城市里各要素的空间布局,以此降低城市通勤成本、居住成本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合理规划的城市结构不仅改变人们出行方式,更使产业聚集效应发挥其外部经济性,提高区域的能源效率。就城市结构而言,紧凑型的城市形式,表现为高人口密度、土地混合使用、步行出行、具有较高的能源效率 ( Chen,Jia & Lau[5],2008) 。如高密度结构的香港,其交通能源消耗远远低于低密度的城市; 欧洲城市密度高于美国5倍,美国城市人均交通能耗为欧洲的3. 6倍 ( karathodorou,Graham & Noland[6],2010; Steemers[7],2003) 。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交通能耗不仅受油气价格、收入、汽车效率的影响,对其需求解释度更高的是人口密度 ( Newman and Kenworthy[8],1990) ,就业的分散化将增加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 ( Cervero and Wu[9],1991) 。因此,提高城市密度对节能环保有较大作 用 ( Breheny[10],1992 ) 。与之相反, “摊大饼”式的空间结构是分散化的城市空间布局,人口的低密度和土地的粗放式利用降低了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相比于密集建设的楼宇,郊区独立的房屋没有足够墙体面积来释放废热,因此城市的低 密度扩张 将耗能更 高 ( Girardet[11], 1999; Park & Andrews[12],2004)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大多是 “摊大饼”的模式,地方特有的土地财政政策加速了城市的无序外延扩张,增加了能耗与碳排放 ( 王桂新; 武俊奎[13],2012) 。 但是,城市结构越紧密,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是否越高? 回答该问题,需结合城市结构规划的合理性,有学者认为 ( balbo[14],1993) ,当城市的规划跟不上城市化的增长率时,无序的城市用地结构会增加城市能源消耗。由此可见,城市结构对能源消耗是非简单的线性影响。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阶段等方面差异巨大。因此, 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耗特征会因城市的发展不同而各异。有学者 ( 成金华[15],2009) 认为, 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此外,基于资源禀赋角度认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匮乏型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 谭宇[17],2011) 。因此,促进城市的低碳发展,政府有意识的规划对城市的合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 Chen Yimin[18],2011) 。进一步而言, 相关规划设计时也更应考虑城市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机制会因各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资源禀赋差异而有所不同 ( Reinhard Madlener[19],2011) 。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城市是土地、经济、人口、交通等集约而成的综合体现,城市化的实质也是城市规模扩展与城市内部结构、产业调整的综合作用的过程。探讨地区城市对能源消耗的影响,需通过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各要素进行全方面的分析,通过综合的考量来体现城市发展本身的内在差异,并探究这种差异对城市能源消耗的影响。以此,基于评估为城市的低碳发展反馈城市规划的建议。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仅从城市的某单一方面分析其与能耗之间的关系,忽略城市内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更鲜有通过从多方面评估区域间的城市差异,来说明城市发展对能耗的影响作用。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 1) 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影响城市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产业集聚度。

( 2) 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紧密度与城市能耗正相关,产业集聚度与城市能耗负相关。

( 3) 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产业集聚度三大要素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程度会因城市发展水平、 资源禀赋不同而有差异。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拟采用全局主成分析法 ( GPCA) 对我国影响城市能耗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定量分析,构建由多因素组成的反映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产业特征的指标,并以该指标建立东、中、 西部城市的面板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该三大要素对地区城市发展的能源消耗增长的影响差异。

2影响城市能耗的要素综合评价

2.1模型设定与数据

全局主成分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处理面板数据的延伸,主成分分析是将原多个相关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仅适用于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而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是将有多个截面数据表按时间序列方式集合成全局数据表,将所有数据通过主成分析法简化到一个空间。相比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法,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更利于数据分析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比性。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并非独立的个体,不管是由市场主导或政策指导的城市化,都具有地区性和地域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本文通过 《中国区域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收集2000 ~ 2012年我国29个省份的各自地级市以上的市辖区总和的数据 ( 如四川省城市数据取自其省内各个地级市以上的市辖区数据总和) ,该数据不仅能代表独立的城市个体情况,同时也能反映该省整体的城市发展状况。对我国29个省的市辖区2000 ~ 2012年的数据进行全局主成分析。

2.2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土地、人口、经济、交通4个方面选取反映表现城市规模、城市空间、产业的相关指标:

2.3实证结果

2.3.1组建全局数据表

从2000 ~ 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获取原始数据,并作相关处理。以此建立9个指标的截面数据,再将代表29个省份的全国城市截面数据依时间序列纵向排列,构建全局表。( 表略)

2. 3. 2本文用统计软件SPSS17. 0进行模拟,表内数据标准化,记ZX1,ZX2,ZX3,…,ZX9。数据的检验:

KMO检验值为0. 693 > 0. 5,Bartlett球形检验1642. 796,显著性小于0. 01,表明该数据适合全局主成分分析。

2.3.3全局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

一般的主成分分析中,大部分研究选取累计贡献率80% 以上的指标,其目的是进行综合评价。但本文意在综合反映城市形态的各要素,并以此作为固定效应模型中变量来源。而非对城市形态进行最终的评价打分。因此,特征值大于1, 即累计贡献率已达70% 的3个主成分已反映了城市形态的主要构成要素。

2.3.4主成分矩阵

通过主特征值和标准化后的指标可分别计算各主成分综合值:

城市结构:

城市规模:

产业集聚度:

由主成分矩阵可知,累计解释度70% 的前3个主成分F1,F2,F3,反映了决定城市形态的三要素: 城市结构、城市规模、产业集聚度。第一主成分与城市用地密度、路网密度、人口密度、 地均GDP高度正相关,与市区面积等呈负相关, 因此它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力的刻画。其值越高,说明城市的空间结构越紧密、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越高; 第二主成分与地区生产总值、市区人口、市区面积高度正相关,从人口、经济、土地三方面衡量了我国城市规模的大小,其值越大, 城市规模越大; 第三主成分与城市第二产业集聚度高度正相关,与单位公交客运人次高度负相关。 即产业集聚度越高时,单位公交客运人次越低, 城市的交通效率更高。因为,在产业集聚度越高的区域,劳动的就业密集度越高,人口、经济的聚集效应促使周边城市生活配套设施更齐全,在人们的居住———就业越匹配情况下,人们也更倾向于选择步行或便捷、清洁的交通工具。所以它降低了交通距离,平均的客运人次更低,城市的交通也就越顺畅,运行效率也更高。

2.3.5事实描述

基于以上分析,可计算出我国29个省份市辖区2000 ~ 2012年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各自综合值。通过表5 ~ 表7统计可知,我国的城市规模和城市结构紧凑程度由东至西呈现逐级递减趋势。

以东部地区为例,东部城市结构紧密度均值达1. 3,远高于中西部。东部地区资本、劳动等要素的自发集聚,以及资源约束下高昂的要素成本,促使东部城市更倾向于集约式的发展,因此该地区城市结构表现更为紧凑。同时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运输、交通系统,使得土地功能也得到多方面利用,土地的经济效益也较高。另一方面,代表二产业集聚度与城市交通效率的指标最小值达 - 10. 1,远低于正处于工业化的中、 西部地区。( 1) 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由服务业和附加值更高的如信息化产业的推动。( 2) 其高昂的地租,使得产业园区向郊区转移,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就业与居住的不匹配,钟摆式的交通也使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更低。

以上分析表明,对于影响城市能耗的各因素, 可综合的概括为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产业集聚度三大要素,并且该要素能客观反映出城市的发展的状态。

3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产业集聚度对城市能耗影响分析

3.1模型与数据

根据计量经济学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定义,建立反映能源消耗增长率的半对数模型:

其中Ln Eit表示第i个省的市辖区第t年能源消耗量的对数,表示能源消耗的增长率; STRUCit、 SCALEit、INDUSit分别表示第i个省市辖区第t年城市结构城市规模、产业集聚度的变量,α1t随机变量,βij( j = 1,2,3) 是回归系数,μi则是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εit是随机扰动项,α1为常数项, N表示总共横截面数目,T表示时间跨度。

本文运用stata12. 0软件,通过F检验法在混合回归模型 与固定效 应模型之 间选择,使用Hausman检验法在固定与随机效应估计方法中选择。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城市产业集聚度的数据由上文全局主成分分析可得。能源消费量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省的市辖区各类能源消耗总量 ( 折算为万吨标准煤) ,并作对数处理。

3.2结果与分析

将城市按东、中、西部区域划分为3个面板数据,( 1) 进行F检验可知,3个面板数据都在显著水平低于1% 情况下拒绝了原假设,即在固定效应与混合效应模型中选择前者更适合。 ( 2) Hausman检验中,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均拒绝原假设。因此,三类面板数据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东部面板数据在LM、伍德里奇检验下存在序列自相关、截面自相关和组间异方差,中、西部城市面板数据仅存在异方差和截面自相关。数据通过FGLS修正,最后得到方程的OLS回归。

注:“* ”、 “**”、 “***” 分别为显著性水平 “10% ”、 “5%”、“1% ”。

由表8可知,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呈正相关,即从城市规模与城市结构本身而言,随着城市发展,都会促进城市能源消耗。 从我国全国和各地区的来看,城市规模的扩张是促进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城市二产业集聚度与能源消耗增长率负相关。同时,该指标也表明城市的交通效率与城市的能耗增长负相关。

3.2.1东部城市

( 1) 东部城市结构紧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引致的能耗增长率为13. 3% ,低于中部地区。即在城市结构紧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所引致的能耗增长较中部地区小,说明城市土地规划合理性高于中部地区。 ( 2) 东部城市规模每扩张一个单位, 引致的能源消耗增长率34% ,远大于均值相当的中部城市。究其原因,1在人口规模、土地空间规模一定时,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因此对能源的需求也更高。2东部城市资源匮乏,生活、 生产所需能源往往是由外省调入,不管是第一次能源消耗,还是对能源的二次加工成本远高于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对于同样的一单位城市扩张,东部城市较中部城市需要的能源更多。 ( 3) 东部城市二产业集聚度对节能效应的贡献较中、西部小,仅为7. 7% 。一方面是由东部城市的产业结构所决定,即其二产业的集聚度较低; 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快速增长地区,高昂的地价使居民、工业园区迁址郊区,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总量,城市道路的拥挤使城市的交通效率较低。

3.2.2中部城市

( 1) 我国中部城市功能层次不明显,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城市结构紧密程度与东部城市相同, 引致的能耗增长却达到15. 4% ,说明中部城市的土地用地规划滞后于东部地区。 ( 2) 依托工业发展的中部城市,产业集聚度每增加1个单位,对能源的节约贡献度达19. 02% ,因为在金融危机以后,东部产业向内陆地区不断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传统的附加值较低、高能耗的初级产业以及重工业逐渐被替代。因此,随着中部城市产业的整合、规范,产业集聚的经济外部性就会越显著,能源的利用效率也越高。

3.2.3西部城市

一方面,西部城市规模扩张引致的能源消耗增长达到61. 5% ,近中、东部地区的3倍。说明在地区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低,城市的集聚效应较弱的地方,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城市规模粗放型的扩张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较高。 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以及技术、资本、人力的制约,城市发展的建设成本势必远高于中、东部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城市结构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引致的能源消耗增长仅仅为5% ,更说明,在城市结构分散地区,加大城市土地用地密度是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最后,产业集聚度程度来看,西部地区基于其资源禀赋特性,城市的发展仍然偏重能源密集型等传统的重工业产业,且资源依托型的产业空间布局大多远离城市且较为分散,因此产业集聚效应较弱,对提高能耗利用的贡献度相对较低。

4结论与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是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空间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发展的综合作用,它们的演变共同决定了城市生产与消费的模式。城市规模是对城市经济、人口、土地等各要素集合的反映,当各要素增长到一定规模时,城市结构、 产业的发展就成为决定能源消耗的关键因素。 ( 1) 随着城市土地空间的调整、人口的迁移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城市作为经济生产活动的集聚地, 具有人口集聚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当劳动力从农村地区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 而经济结构的转变则导致了能源消耗的转变。 ( 2) 城市劳动力的聚集为城市后续的发展储备了力量,城市生产量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也导致了城市交通能源的增加。由此可知,经济产出与生活方式决定了城市能源消耗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城市能源的支出与城市的发展有紧密联系。

在我国,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城市的发展悬殊,因此我国城市的发展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差异较大。倡导低碳城市的发展,需要政府在制定相关城市规划政策时以城市地区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即使城市化水平相当的城市,其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也不同。

( 1) 我国东部地区,应利用其自身经济发展优势,发挥如电子信息、医药工程等高新、节能产业的集聚经济效应。加强产业区位的合理布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城市的交通规划,以此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 2) 中部地区的城市发展,1应继续以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发挥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2在中部地区, 应加强城市土地用地规划的合理性,使得城市的规划赶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建设速度。 ( 3) 西部地区应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摒弃过去仅依靠低效高排放的资源型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的低碳、可持续性发展。同时, 促进城市的空间结构向密集型发展,地方政府应改变固有的土地财政政策,勿盲目扩张城市规模,相关政策规划应鼓励大城市纵向发展。 ( 4) 为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应发挥人口、经济的集聚效应,完善城市内部公共基础设施,带动劳动力向市区转移,增大城市的经济效益辐射范围。

摘要: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城市地图 第9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催生出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群。许多省会城市、大城市, 通过行政手段强行以自己为核心构建都市圈。

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 确实可以产生它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城市化可以带来工业化的大发展, 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还可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此外, 城市化还可以带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提升人们生产、生活的现代化程度。所以这也是城市化的发展受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 人们在过多关注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化成果时, 大多数人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城市, 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城市化过程中, 与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形成强烈对比的周边城市发展的普遍滞后。也就是说, 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很大程度上, 其社会财富的积累, 并不是完全靠自身创造出来的, 而是靠对周边城市的剥夺积累起来的。或者说, 是转移财富, 而不完全是创造财富。

以中心城市为圆心, 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的距离为半径画圆, 随着半径的延长, 在某些资源和产业的发展上, 距离中心城市越近, 发展越受到限制;距离越远, 受限制越小, 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反倒优于近中心城市地区。这说明, 尽管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有辐射带动作用, 但也表现出了其明显的黑洞“汲取效应”, 对周边城市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二、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剥夺

中心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从需求方看, 强大的需求, 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住房的需求, 除了城市本身人口自然增长所产生的对住房的需求之外, 有相当一部分是周边城市的移居者所产生的住房需求。由于中心产生生活设施的完备、购物、娱乐、医疗、教育等的优质服务, 加之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交通的便捷, 使得周边城市的部分居民愿意到中心城市置业。

北京周边城市每年在北京置业购房仅唐山一市就不下一个亿。这部分对房产的投资, 也拉动了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这部分市场需求份额, 本来也是可以保留在周边城市, 本可以促进周边城市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2009年5月9日的《辽宁日报》报道, 沈阳的房地产销售市场平稳, 2008年全市销预售商品房1 320万平方米, 其中外地人购房占1/3;沈阳的房价多年来保持稳中有升, 平均每年增长4.39%。

以重庆市为例, 周边城市的人均新住宅购置量如下表:

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3年》 (根据第393、404页整理, 所购房以当年竣工住宅面积替代, 周边县城人口用的是非农业人口数据) 。

以上可以看出, 从涪陵县、丰都县、梁平县, 随着距离重庆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 人均购房面积逐步递减;从石柱县、云阳县、奉节县, 随着离中心城市距离的继续增加, 人均购房面积又开始逐步回升。

从重庆市区, 到涪陵县, 再到丰都县、梁平县、石柱县、云阳县, 最后至奉节县, 随着离中心城市距离的加大, 周边城市的人均购房量与距离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形变化。

笔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同时存在辐射效应和对资源汲取的“黑洞效应”。这两种效应都与中心城市到周边城市的距离成反向关系。辐射效应随距离衰减的速率大于“黑洞效应”随距离衰减的速率。当辐射效应大于“黑洞效应”时, 随着距离的增加, 二者叠加的效果随距离逐渐降低, 到一定距离, 辐射效应率先衰减为零, 二者叠加的综合效应此时为稳定的最低点。随着“黑洞效应”的继续衰减, 总效应又呈逐渐上升的态势。

来自重庆市国土局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 2005年, 主城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中, 区县居民购房占12.07%;2006年, 这个比例飙升到30.16%;而在2007年7月, 比例上升到45.84%, 首次超过主城市民成为主城商品房的第一购买主力;在2008年, 区县居民购房已经达到了48.67%;到了2009年前3个月, 区县购房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主城客户上升至52%。2009年4月份, 重庆市内其他区县居民在主城区购房面积比重高达43.47%。

三、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其他资源的剥夺

1. 对自然资源的剥夺。

为确保中心城市的发展, 中央政府往往通过行政手段使周边城市的自然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在推动资源短缺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 造成了资源富集区资源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多重流失。

以北京市为例,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的1/8, 不得不从周边也严重缺水的省市调水。南水北调每年调水入京10亿m3, 制约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北京地区的电力2/3以上靠外省市区输入, 其中内蒙古和山西就占了一半。此外, 除了单纯对资源资源的剥夺之外, 一些技术含量高、污染小的行业, 往往跻身中心城市, 而一些高污染、高耗能、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往往被放置到周边城市。即使原本定居在周边城市的一些企业, 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 也往往把主要力量迁至中心城市, 这也使得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 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2. 对人才资源的剥夺。

一个人, 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 家庭和社会的投入约在20万~30万元, 而这些学有所成者毕业后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市, 回到家乡者为数甚少。这些巨大的教育资源投资也就跟随着人员的转移, 从就业者的家乡转移到了中心城市。这意味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仅教育一项, 每年至少就赚了上万亿。可以这么说, 周边城市办教育是在为中心城市输送人才, 这些人才连同基础教育投资一起流向了中心城市。

3. 对廉价劳动力的剥夺。

中心城市的现代文明和繁华, 及较多的就业、发展机会, 使大量周边城市的外出务工者进入中心城市。由于城乡二元体制, 及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政策, 这些外出务工者往往同工不同酬, 没有基本的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障, 在住房、医疗、子女受教育等方面不能和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本该支付给务工者的劳动福利被剥夺留在了中心城市, 成为了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始积累。以2001年为例, 全国每个农民工在城市创造了22 431元的GDP。而农民工的所得, 按深圳市劳动局2001年统计, 平均年收入约为8 000元。因此, 一个农民工每年约有14 431元的财富被剥夺留在了城市。

四、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们通过以上的各种剥夺现象进行归纳, 一种剥夺行为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中心城市自身产生的吸纳力所致;另一种剥夺行为属于政府的城市发展战略所致的对不同区域间资源的调配;第三种是中心城市为自身的发展壮大, 有意识的对周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的剥夺。

对此, 周边城市的发展, 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 周边城市, 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城市化率, 此而限制、抵消部分中心城市的黑洞效应。周边城市自身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的扶持, 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本地的汲取效应和抵抗中心城市黑洞效应。同时, 根据本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 积极诱导中心市辐射效应的外溢。

第二, 政府应加大对周边城市财政投入的力度。中心城市垄断行政资源的问题, 已经严重制约了周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中央政府应该制定有关政策, 取消城市的辈分, 城市不分大小都拥有同样的地位、享受同样的待遇。应该按人头核算拨付城市费用。政府应规范中心城市行为, 保护周边城市的“弱势产业”, 逐步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友好公平机制。

第三, 在意识层面上要关注周边城市, 倡导区域公平与社会公正。在对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拥有上, 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完全平等立足于此, 我们的社会更应该对周边城市和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安庆仁.中国社会的十三大矛盾与解, 葵花法律论坛[EB/OL].http://www.mykh.net/bbs/viewthread.php?tid=246150, 2009-01-07.

[2]辽宁日报.沈阳房地产业发展潜力得到释放[EB/OL].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9/05/11/004017774.shtml, 2009-05-09.

[3]城市价值高楼市向好区县购房者“大进城”[EB/OL].重庆时报, http://house.cqnews.net/news/zbxw/200905/t20090527_3307185.htm, 2009-05-27.

[4]购买超过三成2009年八县购买力强劲存在[EB/OL].福州晚报, http://www.letfind.com.cn/news/2009-1/44158.html, 2009-01-16.

[5]曹林.北京排外主义发作的周期规律[EB/OL].中国观察, http://www.glf.cn/html/92/n-11492.html, 2007-07-12.

城市山林与城市广场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山林,园林,城市广场

0 引言

2006年10月落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和回归之作。“苏而新,中而新”是苏州政府作为甲方给贝老提的要求,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挑战。对这个目标贝老在30年前的香山饭店设计中已有尝试而以失败告终(以贝先生自己的说法)。30年后在自己的故乡,贝老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他说:“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非常满意,希望这个建筑能为今后的中国建筑道路指明方向。”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是成功的——空间的严谨秩序,光线的娴熟组织,墙与窗的稳重经营,地面铺装的完美对缝,石材转角的精巧打造,以及几何元素的精彩演绎,凡此种种体现的是贝老的设计修养和设计功力。但是笔者却在思考对于“苏而新,中而新”这个试题贝老的完成度。因为手法可以模仿,功力可以修炼,对建筑表象背后的精神追求才是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探索。如果说为中国的建筑道路指明方向,笔者认为只有这个方向的指明才是有意义的。“新”——用贝老自己的话说就是形式上很现代,对于贝聿铭这样的现代建筑大师并不是个难题。但是对于“中”和“苏”这个经过几代人努力仍没有找到满意答案的难题就不能那么乐观了。作为贝老的回归之作,“在苏州古典园林这座高峰之处探寻一个现代园林的新起点是个非常主动鲜明的动机”。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决定苏博新馆是否注入了中国建筑或者园林精神的关键。

为了达到对其空间本质的解读,笔者将以苏博新馆的室外空间为着眼点。在分析和阅读中以两个空间类型为工具和参照——第一个类型是贝老所希望达到的园林即城市山林,另一个则是与之对立的西方的城市广场。本文将在三个空间维度展开,即水平维度、竖向维度和时间维度。

1 水平维度

1.1 图与底

苏博新馆的室外空间最重要的元素即是中央的水池,居于由北边的院墙和其他三边的建筑墙体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的中间,这似乎是对园林空间的最直白表达。假设其水面空间为铺地所替代,那么其水平维度的空间属性则完全可以通过图底关系等一系列空间分析方法进行考察(见图1)。

苏博庭院空间的图和底都非常完整,亦即科林·罗所谓的能够各自完形的图与底。建筑或墙体非常严密地围合出中间的庭院空间。唯一打破的地方即是院子西侧的凉亭。但这个元素也仅仅是在空地上的一点而自身又是一个小的完形。在这里我们将它与城市山林和城市广场的平面比较,取尺度上与苏博较为相近的苏州网师园以及圣几米亚诺的城市广场群(见图2,图3)。很明显,苏博的完形空间更倾向于城市广场的图形特性,而不像网师园那样图和底都不是明确的形体,处于交织咬合的共生状态。

回廊空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元素,也是苏博新馆的重要一笔。但它的两廊并没有如网师园一样作为独立的空间元素,而完全依附在建筑实体上。靠近庭院的廊道原本可能成为敞廊,但因为内部光线营造的需要,而全部被实体的外墙所围合。缺乏灰空间的过渡使得苏博新馆的图底边界十分明确。观察西方的城市广场亦会发现与之类似的廊的处理方式——骑楼或敞廊从来就是依附于建筑边界,同建筑实体立面一起给予广场空间一个明确、有力的定义。然而典型的苏州园林的廊,却提供了丰富的介于图底之间的灰空间,使庭院空间在更大程度上交织起来,图底的边界变得模糊。

1.2 入口与轴线

气派的入口是苏博给人的第一印象。参观者从开敞的大门往里望,视线先及月门意向的移门,透过玻璃可见门厅的室内和同样通透的门厅另一侧的玻璃门,最后视线毫无障碍地穿过庭院收于端景的写意假山雕塑,一气呵成,然而也仅此而已(见图4)。博物馆的整个进深已尽收眼底,最精彩的景色和最重要的轴线在第一眼后已经了然,这样的入口与空间的可视性、可达性在中国园林中是不可能的。游览传统园林者进入入口后莫不经过一系列晦暗曲折的烘托和暗示才到达空间和景致的高潮(见图5)。然而与苏博类似的空间属性对于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确是司空见惯的,无论巴洛克式的星形广场还是中世纪的锡耶纳的坎伯广场,都让人在入口处可以一窥空间的核心或广场的核心设立体。

2 竖向维度

2.1 基面

苏州博物馆庭院的基面由水池和平整的地坪组成。它们与竖向建筑要素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平坦的承载室外空间的容器。这与城市广场十分相似——高差之大如锡耶纳广场,亦会设法营造完整形态的基面,以形成便于交流的开敞空间。然而城市山林中却寥有这样的基面,其中往往刻意强化地形的高差变化和基面的不完整性,即使实际高差很小也要通过对比等方法突显高低错落。而建筑的高度表达也往往凭借基面的变化来实现。

2.2 立面

立面的韵律在中国园林中十分讲究,虚实有致是基本准则之一。实体界面——墙,虚体界面——敞廊,或者开敞的建筑立面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在城市广场中,立面则更注重对空间的围合作用。许多中世纪广场有非常完整的实体的围合界面。而在一些有开敞骑楼的广场中,敞廊的要素往往会延续整个一边的立面,而寥有中途变换为墙体的可能。这里强调的是完整的边界。苏博新馆面向庭院的立面有一半是走廊的外墙,却全然不向庭院开敞,仅有占墙体比例不大的窗洞。这与园林空间的虚实有致恐怕又是相悖的(与留园走廊的立面策略明显的不同),而却更倾向于城市广场的完整重复的立面。好在苏博新馆以传统建筑“开间”的意向划分里面,使得整个较封闭的廊道空间不显得压抑,而同时在开敞的门厅与封闭的走廊之间的对比中找回了一些园林空间的虚实对比、变化统一(见图6)。

3 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即人参与空间活动的时间性问题。中国建筑的时间性表现出建筑空间的叙事性,通过人的不断参与和运动获得变化的空间体验。时间性即便不再有特殊艺术成就的园林空间,而在普通的中国民居中的影壁、照壁和进院落的设置中亦有刻意的经营。然而参观西方城市广场却是全然不同的体验——从众多狭小街巷的一条进入锡耶纳坎伯广场的开口,顿觉时间静止——当市政厅和钟塔以及完整的广场立面被看到的一刻,一切的热闹和丰富便在瞬时达到高潮,而继续走入广场中,除了对广场细部的进一步观察就不会再有什么新的惊喜。上文已经说过,苏博入口大门的设置与通透视野已经使得进入庭院前的时间性叙事可能被化解。在这一点上苏博又一次更像一个城市广场而非城市山林。

与广场空间的豁然开朗、开敞自由不同,园林空间对人的游览路径的控制十分细致,对时间性的经营十分倚重。在游园的过程中,亭、台、楼、阁、山、水、花、木无一不如故事的章节般依次登场。苏博新馆中环池的步道、曲折的石桥、内部的参观流线都是与时间有关的路径经营。但是仅有路径是不够的,贝老恐怕没有重视中国造园家对于时间问题中“步移景异”的看重。因为只有步移景异和有目的的经营,时间和路径的控制才变得有意义而体现出匠心。

这里需要再一次观察苏博新馆中的写法山水的假山雕塑。贝老欲“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创作中写法米芾的模糊山水画。然而与画中令人遐想的写意山水不同,贝老的山水雕塑却有着唯一方向的可读性——正面,透过门厅的角度。“在这个亭子与这座曲折小桥的正常视角里,园中真正能与建筑发生对仗的主要景物——那片片‘以石为绘’的假山,几乎呈现出散兵游泳的散漫状态,我们甚至能窥见绑在石头背后一根用来补水的铁管,它们难以经受‘步移景异’的特殊挑战”(见图7)。

4 结语

通过空间分析,笔者发现苏博新馆的外部空间并没有真正继承城市山林的空间特性,而更多时候显示出城市广场的性格。在贝聿铭对园林空间的再造时,出于本能地(作为一个在西方接受教育并生活工作了许多年的建筑师)走向了西方的城市广场。勿庸置疑,这个建筑本身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值得学习。但遗憾的是它没有成为重塑中国性的一剂良方或者指明中国建筑出路的一盏明灯。然而令人担心的不是贝老先生这样的国外建筑大师对中国性的误解、误书,却是当下的年轻中国建筑师是否比贝先生懂得更多的中国性,想必答案并不乐观。向西方学习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建筑若真想要走向世界,那么确实是要在中国性的提炼和表现方面多下功夫。贝先生没有完成的挑战我们必须去超越,充满挑战和矛盾三个字“中而新”是中国建筑真正成功,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蔡永杰.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董豫赣.预言与寓言:贝聿铭的中国现代建筑[J].时代建筑,2007(5):60-65.

[3]张轲,张弘.“都市大跃进”与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J].世界建筑,2007(4):119.

[4]黄健敏.回响与重现: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J].时代建筑,2007(3):75.

数字城市/人性城市 第11篇

1900

济南市第二次“爱心岗位就业援助”活动于6月27日再次开赴北川。有关部门带着13家企业提供的1900余个岗位奔赴济南市对口支援的北川县擂鼓镇。企业承诺的月薪均在1000元以上,岗位除涉及缝纫、服务员,保安、保洁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种外,还有部分冲压,热压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月薪可达3000元。

3000

6月28日,济南市援川首期3000套过渡性安置房交付擂鼓镇,成为北川县目前规模最大的处活动板房过渡性安置地。这次移交的区域中,共有一所小学,27万平方米道路、27盏路灯、2处健身广场和400套太阳能热水器。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

市政

3

7月4日,第三届中国济南国际儿童联欢节暨儿童用品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童博会以“弘扬奥运精神,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主题,展览面积达2万平方米,范围涵盖幼儿教育、特色服务、健康用品动漫玩具,儿童服饰、孕婴用品等多个领域。

21

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于6月19日9时开始。为了行洪畅通确保小浪底水库第七次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济南段的洪峰安全通过,在“人造洪峰”到来前,济南境内的21座浮桥已按照相关规定全部拆除。

税收

3.83%

从6月18日起,济南市开始在天桥区试行征收个人装修税。试行期间,个人装修房屋税收综合征收率为3 83%,由装修公司缴纳。同时,物业公司可代征装修税。由物业公司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供装修申报登记资料。

12

自2008年7月1日起,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在内的济南市12个区(市、县)已经全部实现车辆购置税同城通办,纳税人可以就近选择办理包括汽车、摩托车、农用车、挂车等车辆在内的车辆购置税缴纳事宜,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

免费乘车

暑假来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进驻济南各大院校进行现场售票,并将500张免费乘车卡陆续发放到贫困优等生手中,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拿到这些乘车卡的贫困生可凭借乘车卡免费乘车回家过暑假。

电话打的

7月6日起,济南市民可拨打96576热线打的。乘客拨打96576热线电话后,将自动转接至24小时值班员进行服务。调度中心将根据乘客所在位置,对其附近的空载出租车下发电招指令。除此之外,96576热线系统还具有受理咨询投诉和防抢劫报警功能。

遛狗受限

济南市日前集中展开为期 个月的违规养犬整治行动,期间10大公共场所不准遛狗。禁止遛狗的10大公共场所是泉城广场及周边、泉城公园、干佛山公园 燕山立交桥桥下广场、英雄山烈士陵园及周边、省体育中心广场、博远广场、金牛公园东门广场,洪楼广场及周边,百花公园等。

电价上调

目前,济南市开始执行新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高峰低谷时段电价按基础电价上下浮动60%,10:30~11:30和19:00~21:00为尖峰时段,电价上浮70%,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不在本次调整之列。

“绿色”路灯

城市地图 第12篇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传统地图的表现形式和记录方式已逐渐失去了它昔日的垄断地位。信息作为经济战略资源,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信息的及时传输和处理已变成了当今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成功的关键, 信息网络将是一种渗透到各个角落的技术和社会力量, 它将把整个社会结构紧密联接在一起, 成为现代社会的一条命脉。作为空间和时间信息表达、传输工具的地图, 又以新的表现形式--电子地图面对着信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挑战。电子地图主要应用于政府宏观管理、科学研究、规划、预测、大众传播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地图查询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作为国际旅游明城桂林市基础空间数据发布的WebGIS平台, 使得普通用户可以在Internet上用WWW浏览器浏览空间数据, 了解有关测绘新闻及政策法规。从应用角度讲, 它能为用户提供空间上连续的地面信息描述和空间信息的检索、查询、分析功能[1]。GIS系统在旅游城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一些常用的工具, 制作一个简单实用友好的旅游城市地图查询地理信息系统对推动旅游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游客来说, 更是一个了解旅游城市的旅游景点分布及其详情重要信息平台, 旅游城市地图查询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变得更为必要。

2. 电子地图简介

电子地图是以地图数据库为基础, 以数字形式存贮于计算机外存贮器上, 并能在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可视地图, 又称"屏幕地图"或"瞬时地图"。其主要优点在于[2]:

(1) 电子地图数据库可包括图形、图象、文档、统计数据等多种形式, 也可以与视频、音频信号相连, 数据类型与数据量的可扩展性比较强。

(2) 查询检索和分析功能;能够支持从地图图形到属性数据和从属性数据到图形图形的双向检索。

(3) 图形动态变化功能;从开窗缩放、浏览阅读等基本功能到地图动画功能、多维动画图形模拟等。

(4) 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使读者介入读地图的生成过程。

(5) 多级比例尺之间的相互转换;由于计算机屏幕幅面的限制和计算机潜在的计算功能和巨大的存贮能力, 要求具有多级比例尺不同程度的制图综合功能。

(6) 信息的存贮、更新以及通讯方式较为简便, 便于携带与交流。

旅游城市的电子地图直接面向公众, 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和辅助公众进行行为决策的GIS称为公众GIS, 本信息系统以著名旅游城市桂林为例, 当然属于公众GIS, 公众GIS的特点如下:

(1) 信息的全面性、现实性。全面性是指系统提供的信息应该涉及广, 尽量包括城市社会的各个方面, 从而做到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地理信息服务台;现实性是指系统提供的公众信息必须是最新的, 因为公众信息经常变动, 而系统提供的信息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2) 信息的共享特性和易维护性[3]。公众信息具有数据量大、更新频率高的特点, 因此, 系统建设时就充分考虑如何使数据更新和维护变得容易, 并尽量减少数据更新和维护的工作量, 这样既可以缩短信息的更新周期, 又可以减少数据维护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3."桂林市地图查询GIS系统"介绍

当然, "桂林市地图查询GIS系统"属于公众GIS的范畴。针对该特点, 系统应该满足如下总体功能需求:

(1) 界面设计简单、美观;

(2) 用户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训, 便能直接使用系统进行查询;

(3) 使用的空间数据必须是最新的;

(4) 属性数据的更改不应该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5) 系统运行结果应该反映属性数据的更改。

"桂林市地图查询GIS系统"根据其功能需求分为6个子系统, 其中各子系统的功能[4]介绍如下:

(1) 地图控制子系统:实现地图图层的放大、缩小、漫游和全图显示功能, 同时在工具栏中也能实现相同的功能。

(2) 图层控制子系统:实现加载图层、加载图层集、删除图层、图层可见、图层标注、移动图层、图层控制的功能。

(3) 地图显示子系统:实现在地图主窗口和鹰眼中显示地图信息。

(4) 地图输出子系统:实现将主窗口的地图输出为bmp、jpg、gif、tif图片格式。

(5) 地图查询子系统:实现对地图进行距离查询、面积查询、范围查询、地物查询、模糊查询和精确查询, 其中地物查询包括:单点查询、矩形查询、圆形查询和多边形查询。

(6) 其他:其他一些功能需求包括系统启动界面、系统信息说明等。

目前的数据库系统ORACLE, SYBASE, INFORMIX, DB2等, 各有千秋, 根据"桂林市地图查询GIS系统"对数据量的要求, 无需采用大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因此本系统使用.GST文件格式的地图数据。

本系统设计选择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工具, 以Mapinfo作为地图绘制工具, windows 2000操作平台。一般来说, GIS包括两大类型的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是对应空间实体的地理编码, 能够标识地物对象的空间位置, 如城市位置、河流的走向等。它还稳定地包含了各空间实体的地理坐标。属性数据用于反映与空间实体对应的属性, 如城市名称、人口、河流流量等。在MapInfo中, 地图都是分层存放的, 每一图层的一组文件名相同, 只是后缀不同。其中该层中地物的空间数据主要存放在空间数据文件.Map中, 而每个地物对应的属性数据则存放在同名的.Dat文件中, 此外.Tab文件中存放了属性数据的表结构。通过索引文件.Id, MapInfo就可以把空间地物和它们各自的属性值关联起来。

4."桂林市地图查询GIS系统"主界面的设计

(1) 主窗体Formmain设计

新建一个窗体, 名称改为Formmain, Caption改为"桂林市地图查询GIS系统", 在窗体Formmain中添加两个Map控件, 分别命名为Map1和Map2, 一个toolbar控件, 一个Imagelist控件, 一个Treeview控件, 一个CommonDialog控件, 一个Statusbar控件和菜单。经过上述步骤, 主窗体Formmain在设计期间的界面如图1所示。

其中设置了五个主菜单, 限于篇幅, 在此以该GIS系统的主要功能查询为例, 具体介绍其功能中"精确查询"窗体frmJingque的设计的实现代码:

(2) 查询窗体的设计

新建一个frmJingque窗体, 命名为精确查询, 添加3个Label控件, 2个Combo控件, 1个Text控件和2个CommandButton控件, CommandButton控件分别命名为开始查找和取消查找四个按钮。其中"精确查询"窗体frmJingque的主要实现代码如下:

通过对"精确查询"窗体frmJingque的主要实现代码的介绍, 给出了在windows 2000操作平台上用VB设计一个城市地图信息系统的方法。用VB设计方法简单, 界面友好, 容易上手, 对于开发一个常用的城市地图信息系统非常方便。总之, 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应用, GIS会越来越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来。而旅游城市因其功能的特殊性, 对GIS的需求更为迫切, 开发一个方便友好的旅游城市地图查询地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对于推动旅游城市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平, 绍兴市电子地图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7, 12

[2].罗兴柞, Mapinfo China[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10

[3].袁宁, 数字城市的基础--GIS地理信息系统综述[J], 计算机世界, 2003,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城市地图】相关文章:

城市三维地图05-11

谈《中国城市地图集》基本图的编绘特点09-12

地图定制——地图出版的新型模式09-10

地图构建05-08

运用地图05-16

现代地图05-17

地图编制05-19

概念地图06-06

地图制作06-23

学生地图07-05

上一篇:移植流程输液下一篇: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