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诱导期范文

2024-09-07

全麻诱导期范文(精选10篇)

全麻诱导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在择期全麻下进行手术的患者120例,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65~85岁,ASAⅠ~Ⅲ级,体质量40~80 kg。排除标准:3级高血压,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类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观察组。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未使用术前药物,常规禁食禁饮6~12 h。患者入室后连接监护仪(迈瑞PM-9000)监测NIBP、Sp O2、ECG、HR和PETCO2。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路,输入羟乙基淀粉500 m L扩容。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舒芬太尼0.2μg/kg、丙泊酚1.0 mg/kg、顺阿曲库铵0.1 mg/kg静脉注射,药物生效后进行气管插管或插入喉罩。术中采用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深度。Ⅰ组麻醉诱导后如血压低于90/60 mm Hg或者低于基础值的60%,给予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40μg,如血压恢复不理想,继续追加去氧肾上腺素20μg,直至血压稳定;Ⅱ组在麻醉诱导的同时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1~2μg/(kg•min),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泵注速度,手术开始后如血压稳定则停止泵注。两组患者如心率低于55次/分,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4μg进行纠正。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即刻、2 min后、4 min后的Bp和HR,记录Ⅰ组患者所用升压药的次数及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所用异丙肾上腺素的次数及用量。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术后谵妄、脑梗死等并发症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Ⅰ组比较,Ⅱ组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2 min的血压明显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4 min的血压两组无明显差异;与麻醉诱导前比较,Ⅰ组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2 min的血压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4 min的血压与麻醉诱导前无明显差异(表2)。

注:与Ⅰ组比较,aP<0.05;与诱导前比较,bP<0.05

Ⅰ组患者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的平均次数为2次,人均总量为56.67μg;Ⅰ组患者有19(32%)例需要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提升心率,Ⅱ组患者有3(5%)例出现了心率降低,给予静注异丙肾上腺素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梗死、术后谵妄等明显的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医学在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一些疾病通过手术可以得到治愈或者改善。手术过程都离不开麻醉,而对于一般人,麻醉不会对循环造成过多的干扰,但是对于老年人,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循环系统过大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心肌缺血、脑梗死、肾脏灌注不足,甚至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增加了麻醉的危险性,影响了患者的预后。为什么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呢?首先,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大多数人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动脉硬化症,调整血压的能力比一般人差;其次,术前禁食禁饮,造成循环容量相对不足,麻醉后出现血压下降;再次,老年人对麻醉药物的耐受力低,少量的麻醉药物就会对循环系统造成严重的抑制。造成老年患者血压的剧烈波动可能是这些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全麻诱导期的低血压,通常的解决办法有:①加快输液,补充循环容量;②间断静注麻黄碱、甲氧明、去氧肾上腺素等升压药[1,2];③减浅麻醉深度;④其他办法。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加快输液对于心功能差的老年人可能会诱发心力衰竭、肺水肿等;间断静注升压药,过程繁琐,且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减浅麻醉深度,等待血压回升要有一个过程,也增加了知晓的风险。针对全麻诱导期的低血压,侯丽宏等报道采用持续泵注肾上腺素的方法稳定双瓣置换术患者全麻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3],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干预循环的变化鲜有报道。

去氧肾上腺素是人工合成的纯ɑ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引起外周血管收缩,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心率反射性减慢,它对ɑ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弱得多。特别适用于处理全麻期间的低血压,它能够使血压升高,保证心肌的灌注压,但并不使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刘秀琴等应用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静脉泵注纠正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出现的低血压[4],效果明显,术中血压维持稳定。本研究通过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纠正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低血压,结果显示,Ⅰ组麻醉诱导后需要反复多次静注去氧肾上腺素,血压才能得以纠正,而且静注去氧肾上腺素还会造成心率的反射性降低,需要应用异丙肾上腺素等提升患者的心率,Ⅱ组麻醉诱导后的血压更加平稳,不会出现血压的忽高忽低,心率下降的幅度也较小,考虑是泵注时去氧肾上腺素血药浓度相对平稳,所以血压与心率都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波动。术中持续低血压和灌注不足是脑梗死、术后谵妄的主要诱发因素[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如脑梗死、术后谵妄等严重的并发症,可能是两组患者的低血压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未出现长时间的灌注不足,造成缺氧及代谢产物的蓄积。另外,在本研究中,诱导前未使用盐酸戊乙奎醚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诱导后亦为使用阿托品纠正心率下降,因为使用抗胆碱药物是引起患者出现医源性谵妄的主要因素[5,6],会干扰对研究结果的判断。终上所述,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1~2μg/(kg•min)可使循环更加稳定,调整血压更加方便快捷,降低了麻醉的风险,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万军.全麻诱导时预注适宜剂量的麻黄素对老年患者循环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9):35.

[2]任柏林.静脉预注小剂量甲氧明预防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6(1):137-138.

[3]侯丽宏,陈敏,王慧娴.肾上腺素在全麻诱导期对双瓣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1):3931-3933.

[4]刘秀琴,董敏.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静脉泵注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527-1528.

[5]杨娜瑜,姜丽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0):1039-1040.

全麻诱导期 第2篇

【关键词】七氟醚;麻醉诱导;先天性心脏病

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具有诱导快、苏醒快、麻醉深度易于调节,对循环抑制轻,呼吸道刺激小等优点。七氟醚诱导应用于婴幼儿的报道较多,其中不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但多以非紫绀型患儿为主。本文通过研究探讨七氟醚用于紫绀型心脏病患儿全麻诱导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6岁,体重10~21Kg。其中紫绀型心脏病组(A组)20例,其中法洛四联征16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3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例;非紫绀型心脏病(B组)2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14例,房间隔缺损6例。所有患儿无哮喘史、近期无严重心力衰竭及肝肾疾患、呼吸道感染史、无吸入麻醉药物过敏史。2组患儿年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人术前均未用药,使用Drager麻醉机控制呼吸并监测通气参数,Vapor七氟醚挥发罐控制吸入浓度。常规监测患儿心电图、呼吸、无创血压和经皮脉搏氧饱和度。使用5ml氧流量,8%七氟醚预充麻醉机回路。患儿入室后面罩密闭自主吸入8%浓度的七氟醚。保持呼吸道通畅,待患儿进入睡眠状态,刺激无睫毛反射及疼痛反应时,将七氟醚浓度将至4%并维持,待患儿BIS值达到45±10时给予维库溴铵1.0mg/kg行气管内插管。

2 观察指标

记录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记录BIS达到45±10时间,以及诱导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插管即刻(T3)和插管后5分钟(T4)时BP、SPO2和HR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呛咳,喉痉挛,分泌物增多,体动等兴奋期表现。

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SPSS 13.O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两组病人间术中一般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分析, P<0.05有显著差异。

4 结果

A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102±11.3秒明显长于B组的57±15.2秒,P<0.05有显著差异,达到相同BIS值的时间A组221±24.5秒也明显长于B组的173.7±23.6秒,P<0.05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及组间的BP及HR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紫绀型心脏病组SPO2在T2、T3和T4时高于T1(P<0.01),紫绀型心脏病组各个时点的SPO2均低于非紫绀型心脏病组(P<0.05)(表略)。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屏气、严重呼吸抑制、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

5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常常因为输液打针的疼痛、恐懼而哭闹不止,而紫绀型心脏病的患儿更易发生缺氧或漏斗部的痉挛。以往常规肌注氯胺酮,极易引起呼吸抑制或分泌物增多。本研究结果提示,患儿全身麻醉选择七氟醚麻醉诱导,起效迅速,苏醒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患儿麻醉诱导方法[ 1 ]。本研究表明,七氟醚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影响轻微,适用于紫绀及非紫绀先天性心脏病小儿[2-3],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波动,两组间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是右向左分流的心脏疾病的特点。本研究中紫绀型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长于非紫绀型患儿,因为心内分流可改变吸入麻醉药的吸收。此类患儿心内右向左分流,这部分血流未经过肺循环,肺血流量明显少于体循环血量,动脉血药浓度上升较慢,且同心内分流率有一定关系,导致诱导时间延长。心内分流可以改变吸入麻醉药的摄取,最终诱导的速率取决于心内分流的大小、方向以及患儿的心排血量。由于右向左的心内分流能进一步减慢麻醉药剂摄取进入血液的速率,故能够延长诱导期。对于左向右分流而言,如果全身灌注在正常水平,那么其对于诱导速率几乎没有影响。

虽然不同年龄组小儿BIS值可能存在差异,但是其在婴幼儿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准确性已得到证实。本研究采用待患儿BIS值达到45±10时给予气管内插管,患儿均未出现屏气、严重呼吸抑制、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说明七氟醚诱导麻醉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用七氟醚诱导麻醉,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口腔分泌物少,紫绀型患儿无缺氧发作病例,与传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肌注氯胺酮镇静相比,吸入七氟醚更方便、快捷、可控性更好,呼吸道分泌物少。

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面罩吸入七氟醚简单实用易掌握,但是不容易控制剂量,患儿吸入七氟醚有一定的自限性,如清醒时哭闹明显,呼吸幅度大,吸入药物多,继而麻醉起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呼吸,呼吸幅度变小,吸入药物减少,从而使诱导过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水平,但是整个诱导期到底吸入几个MAC值,吸入多少麻醉药物并不是很清楚。有学者研究发现,采用肺活量通气比正常潮气量通气可以更快地达到吸入诱导的效果L60,但是患儿遵医嘱的依从性太差,不可能对吸入方式做过多要求,因而亦不能统一吸入诱导的整个过程。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研制出更精确的吸入装置来精确计算与调控整个诱导过程。

本研究结果提示,患儿全身麻醉选择七氟醚麻醉诱导,起效迅速,苏醒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安全的地于紫绀型心脏病患儿的麻醉诱导。

参考文献

[1]刘爱英.七氟烷吸入诱导在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78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447-448.

[2]孙杰,王忠云,丁正年.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468-470.

全麻诱导期 第3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12月需要进行全麻的40名成年患者, 均没有哮喘、慢性咳嗽等相关病史。所有患者根据美国麻醉协会的分级指标全为Ⅰ级或者Ⅱ级择期手术患者, 年龄分布在16~53岁, 每组20人随机分配到两组中。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未使用手术前药物, 进入手术室后开始进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等常规监测。研究组患者在全麻前给予静脉注射维库溴铵1mg, 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静卧3min后, 经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 后观察2min中内患者咳嗽的人数以及强度, 再进行维库溴铵静脉注射, 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等辅助治疗。全程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1.3 评价指标与标准

根据美国麻醉协会的规定, 将病人器官以及生理系统功能均正常, 麻醉和手术效果良好, 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风险定为1级;而有轻微器质性变化, 对一般麻醉和手术可接受, 风险性相对较小定为2级。

注射芬太尼2min内观察咳嗽强度的分级为:咳嗽1~2次为轻度, 咳嗽3~4次为中度, 而咳嗽大于5次则为重度。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临床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 使用±s表示文中计量资料, 并采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 当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本次开展研究的40名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 年龄分布在16~5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0.94±6.14岁。其中实验组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 年龄为17~53岁, 平均年龄为32.12±6.89岁;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可知两组治疗方法对应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麻醉分级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认为两组病例选择对象上具有可比性, 对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于注射芬太尼后咳嗽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临床中大量的事实证明麻醉过程中使用芬太尼时常会引发应激性咳嗽, 而手术中咳嗽的发生会诱发颅内压增高、脑动脉瘤等十分严重的手术意外, 受到了临床一线麻醉师的广泛关注。通过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芬太尼造成咳嗽主要与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素质以及药物耐受性有相关性。本研究发现, 为了更好防止全麻诱导期芬太尼所导致的咳嗽反应, 使用维库溴铵进行预处理有较好的缓解效果[5]。不仅可以缓解咳嗽症状, 同时还能够保证麻醉过程中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并且减少并发症, 有着广泛的前景和优势。本研究尚未从分子学角度进行描述分析, 有待进一步完善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艳峰, 范丽梅, 沙玉亭, 吴寒.维库溴铵预处理对全麻诱导期芬太尼致咳嗽反应的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09:822.

[2]岳波, 白宏, 温荣荣, 郝美玲, 刘淑华, 赵军, 段淑华, 闫雅丽, 滕金亮.右美托咪定对全麻诱导期芬太尼所致咳嗽反应的抑制作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1:32-34.

[3]姜洪军.阿曲库铵预注对减轻全麻诱导期芬太尼所致咳嗽反应的作用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16:26-27.

PDCA循环法在全麻围手术期 第4篇

[关键词]PDCA循环法;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应用

近年来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术后患者不适反应和并发症的关注度逐渐增高。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作为常见并发症,可能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有资料显示,术后低体温是指患者体温<36℃,临床上一般是将中心体温34.0~36.4℃为称轻度低体温。低体温可能诱发寒战、切口出血、感染、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等,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效率。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改善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对于巩固手术患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2014年1~10月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0月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临床资料60例进行分析,60例患者均为骨折患者,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的保温措施,男17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46.4±10.5)岁,ASA分级:I级20例,Ⅱ级10例,观察组30例给予PDCA循环法,男18例,女12例,年龄38~69岁,平均(47.6±11.1)岁,ASA分级:I级22例,Ⅱ级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保温措施,增强给患者的保暖意识,严格执行科室规定的保暖措施。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1)计划:首先收集临床资料,对全麻手术患者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对患者各项手术资料进行评估,分析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设计针对性的保温措施。具体实施:①加强体表保温:给予患者预热棉被,加盖上无菌消毒巾,带上头套,套上脚套,热水袋等尽可能的降低体表热量流失;②手术前环境预热:对手术室环境进行加温预热,但是注意手术室内无菌性操作,减少因手术室温度升高,造成致病菌生长;③调整冲洗液、输注液和输注血液的温度:给冲洗液、输注液和输注血液进行水浴加温,但是仍然要注意温度对于冲洗液、输注液和输注血液的影响;④护理人员加强和全麻手术患者的交流,耐心的听取术前患者意见和感受,向患者讲解骨折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和鼓励,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理解全麻手术患者的感受;⑤呼吸器加湿:温暖湿润的空气吸入后可以减少呼吸道内冷空气的刺激,从而间接性的传导热量,吸入的氧气经过温蒸馏水湿化之后,可以提高患者吸入气体的温度,从而降低低体温的发生。(2)检查:对围手术期低体温恢复效果和并发症进行检查。(3)处理:护理人员定期的将全麻手术患者在前一阶段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问题进行汇总,将患者低体温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讨论,汇总后在进行集中的讨论。根据体温监测结果,科室建立全程为患者保暖意识,并每月业务学习时,强调各种具体的保暖措施,逐步在科室形成一种优质、并具有中医特色的保暖意识。同时,努力发现保暖工作的不足,将问题带入下一个循环中,持续改进保暖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体温、复温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情况;观察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全身寒冷感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情况;观察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寒战、切口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体温、复温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情况比较

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体温、复温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全身寒冷感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全身寒冷感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寒战、切口出血、感染的发生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寒战、切口出血、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人体在麻醉过程中、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无法控制的体温降低现象,属于麻醉和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和患者疾病、手术环境、麻醉药物的应用、输液输血、手术过程中出血、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9-10]。低体温是机体代谢率降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一种表现,低体温还可能并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寒战、切口发生感染、切口出血、住院时间延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等,并且还可能增加手术风险系数,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全身麻醉后机体体温调节阈值会造成不良影响,体温调节反应性降低或者丧失,麻醉药物还会对血管收缩形成抑制,促使热量发生流失,对运动神经形成阻滞,减少肌肉的张力和运动能力,促使寒战发生,产热降低。全身麻醉过程中,应用肌松药物,会促使患者肌肉松弛,减少了肌肉紧张和运动产热能力,诱发体温降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如果手术室内温度调节不及时,或者手术室在转运过程中,周围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环境温度差异,会造成患者散热能力增加,体温降低。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输液、输血,由于输入的液体、血液低于患者体温,大量输入会造成患者体温降低。另外手术时间过长、暴露机体面积较大、切口大、机体腔内容物暴露时间过长,均可能造成患者体表部位散热过多,造成低体温发生。全麻手术患者可能出现紧张、焦虑、疑惑等不良心理情绪,会促进血液在体内分布异常,回心血量受到影响,血液循环状态不良,造成低体温发生。

全麻诱导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 男17例, 女23例, 年龄22岁~62岁, ASA Ⅰ级~Ⅱ级, 体重45 kg~76 kg, 术前无精神、神经疾病史, 无严重肝、肾和心血管疾病, 未服用阿片或苯二氮草类药物。随机分为瑞芬太尼 (R) 组和舒芬太尼 (S) 组, 每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基础心率、血压、心电图、ASA分级、手术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1.2 诱导前准备与监测

所有患者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从静脉给予东莨菪碱0.3 mg及咪达唑仑0.03 mg/kg, 按6 mL/kg~7 mL/kg预注复方林格溶液。北京华翔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无创血压 (NIBP) 、心率 (HR) 、Ⅱ导心电图 (ECG)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

1.3 靶控配置

TCI系统采用思路高公司的TCI 3型注射泵, 丙泊酚 (Astra Zeneca公司, 意大利, 批号:DX348) 为Marsh模型, 10 mg/mL;瑞芬太尼 (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061206) 为Minto模型, 20 mg/mL;舒芬太尼 (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060201) 为Bovill模型, 2 μg/mL。统一使用洁瑞50 mL注射器, 最大输注速度1 200 mL/h, 均采用效应室靶浓度 (Ce) 。

1.4 麻醉方案

两组均采用分步达靶。R组瑞芬太尼TCI初始Ce=2 μg/L, 当Ce达1.6 μg/L时, 调节TCI Ce=4 μg/L, 同时开始TCI丙泊酚 Ce=1.5 mg/L, 达丙泊酚 Ce值后观察BIS 值, 以0.3 mg/L的幅度调整丙泊酚, 直至 BIS达65以下, 维持该Ce, 此时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 90 s后气管插管。S组舒芬太尼TCI初始Ce=0.2 g/L, 当Ce达0.16 μg/L时, 调节TCI Ce=0.4 μg/L, Ce达0.32 μg/L时开始 TCI丙泊酚, 方法同R组。经口明视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设定潮气量8 mL/kg~10 mL/kg, 呼吸频率12 /min, 维持PETCO235 mmHg ~45 mmHg, 氧流量2 L/min, 半紧闭回路系统维持。整个诱导过程根据BP、HR等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如出现收缩压 (SBP) <90 mmHg, 则静注麻黄碱6 mg, 如出现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 (DBP) >100 mmHg, 则静脉注射压宁定5 mg, 如出现HR <50 /min 则静注阿托品0.2 mg, 必要时重复给予。插管完成后将瑞芬太尼调至Ce=2 μg/L, 舒芬太尼调至Ce=0.2 μg/L, 调节丙泊酚使BIS保持65以下, 手术开始前再按需调整。

1.5 记录项目

记录所有患者入室后 (T0) 、诱导后插管前即刻 (T1) 、插管时 (T2) 、插管后1 min (T3) 、插管后3 min (T4) 、插管后5 min (T5) 的SBP、DBP、平均动脉压 (MAP) 、HR、收缩压与心率乘积 (RPP) 、BIS等指标。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重复测量单变量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SBP、DBP、MAP、HR、RPP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不同时点的变化趋势不同。两组SBP、DBP、MAP于麻醉诱导后均呈下降趋势, 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无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气管插管后均有回升, 但均未超出基础值水平。R组在气管插管后5 min回落到诱导后水平, S组在气管插管3 min即回落到诱导后水平。HR于麻醉诱导后R组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S组无显著性变化。气管插管后, 两组的HR均有轻度升高, 但与基础值水平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RPP于麻醉诱导后均呈下降趋势, 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气管插管后均有回升, 但均未超出基础值水平, S组在气管插管3min回落到诱导后水平, 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 论

TCI是静脉麻醉给药方法的革新[2,3], 它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基础, 通过调节目标药物血浆或效应室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 与传统的恒速静脉输注比较, 靶控输注麻醉过程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浆药物浓度, 能够有效地抑制插管和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本研究采用靶控静脉输注复合BIS监测, 将血药浓度与麻醉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更客观地对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药效学进行比较研究。

新合成的阿片类药盐酸瑞芬太尼因结构中含有一酯键而容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降解, 具有起效快、清除快、持续输注半衰期短和长时间输注无蓄积的特点, 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2,3]。根据Milne等[4]及Quattara等[5]研究结果, 设定本研究麻醉诱导时瑞芬太尼Ce=4μg/L。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N-4噻吩基衍生物, 是目前最强的麻醉性镇痛药, 具镇痛效果显著, 心血管影响小, 麻醉诱导迅速, 恢复及时, 呼吸抑制轻等特点。本研究中, 采用舒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为瑞芬太尼的1/10倍。

全麻诱导过程中特别是气管插管时咽喉和气管内感受器受机械刺激, 引起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动亢进,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极大, 要使气管插管的副反应降到最低, 在各药物同时达到各自最大效应时进行气管插管是关键。异丙酚由于降低静脉张力和外周血管阻力, 比其他麻醉药更可能导致低血压。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0 min、5.6 min、1.0 min、2.0 min, 本研究中的给药顺序使尽可能多的药物同时达到峰浓度, 并且将丙泊酚分次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之后给药, 目的是尽量少的影响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药效, 又减小丙泊酚的副作用, 使全麻诱导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本研究中两组在总体上虽无差别, 但S组血压在插管后3min即回落到诱导后水平, 说明舒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刺激所造成的血压波动, 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且HR在整个诱导过程均无显著性变化, 提示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所造成心血管副反应的效能更强, 使麻醉诱导期的心率趋于平稳。这从RPP也可直观看出S组诱导过程要平稳一些。在周少丽等[6]和白晓光等[7]的研究中也发现舒芬太尼在围诱导期的血压、心率比瑞芬太尼更平稳, 使用血管活性药也少于瑞芬太尼组。提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一样可作为麻醉诱导药物, 但舒芬太尼较瑞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摘要: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 分为丙泊酚复合4μg/L瑞芬太尼 (R) 组和丙泊酚复合0.4μg/L舒芬太尼 (S) 组, 每组20例。采用分步达靶的方法, 调节丙泊酚使BIS保持65以下。记录所有患者入室后 (T0) 、诱导后插管前即刻 (T1) 、插管时 (T2) 、插管后1 min (T3) 、插管后3 min (T4) 、插管后5 min (T5) 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动脉压 (MAP) 、HR、收缩压与心率乘积 (RPP) 、BIS等指标。结果 两种麻醉诱导方法组间的SBP、DBP、MAP、HR、RPP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诱导后两组SBP、DBP、MAP值均呈下降趋势, 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S组更快速地回到气管插管3 min即回落到诱导后水平;R组HR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S组HR无显著性变化;麻醉诱导后RPP两组均呈下降趋势, 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气管插管后均有回升。结论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一样可作为麻醉诱导药物, 但舒芬太尼较瑞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关键词: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Thomson IR, Moon M, Hudson RJ, et al.Does sufentanil concen-tration influence isoflurane requirements during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1999, 13 (I) :9-14.

[2]Glass PSA, Shafer SL, Revee JG.Intravenous dntg delivery sys-tem.In:Miller RD.Anesthesia[M].5th edn.New York:Church-ill Livittgstone, 2001:377-411.

[3]Revea JG.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introductionand use of remifentanil[J].Anesth Analg, 1999, 89:S4-6.

[4]Milne SE, Kenny CN, Schraag S.Propofol sparing effect of remifentanilusing closed-loop anaesthesia[J].Br J Anaesth, 2003, 90:623-629.

[5]Quattara A, Boccara G, Lemaire S, et al.Targel-controlled infusion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in cardiac anaesthesia;influence of ageon predicted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s[J].Br J Anaeasth, 2003, 90:617-622.

[6]周少丽, 蔡君, 黑子清, 等.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J].中国内镜杂志, 2006, 12 (8) :785-790.

全麻诱导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 ASA分级Ⅰ级或Ⅱ级, 年龄28岁~60岁, 2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 无青光眼、哮喘、慢性咳嗽史, 无长期吸烟史, 无局麻药过敏史, 所有患者均采取全程静脉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 (n=40) , 地左辛组 (D组) 年龄在28岁~60岁之间, 体重在57~79 kg之间, ASA分级 (Ⅰ级/Ⅱ级) 23/17;利多卡因组 (L组) 年龄在20岁~60岁之间, 体重在54~74 kg之间, ASA分级 (Ⅰ级/Ⅱ级) 24/16。2组患者年龄、ASA分级、体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均未用术前药, 入室后监测心电图 (ECG) 、血氧饱和度 (Sp O2) 、血压 (BP) 、心率 (HR) , 面罩吸氧并建立通畅静脉通道, 输注复方氯化钠林格液 (10~12 m L/min) 。D组于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地左辛 (批号13121241, 扬子江制药有限公司) 0.1 mg/kg;L组于麻醉诱导前1 min缓慢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批号131121,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 0.5 mg/k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 (50μg/m L, 批号1130605, 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 4μg/kg, 2 s注射完毕, 2 min后给予其他诱导药物。记录注射芬太尼后1 min内呛咳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程度, 根据呛咳次数将咳嗽分为无 (0次) , 轻度 (1~2次) , 中度 (3~5次) , 重度 (>5次) 四个等级[6]。观察结束后静脉注射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整个观察期 (开始用药至给予其他诱导药) 如出现Sp O2<90%行面罩辅助通气;若发生低血压 (SBP<90 mm Hg或DBP<60 mm Hg) 时, 静脉注射麻黄碱3~5 mg;若发生心动过缓 (HR<50次/min) 时, 静脉注射阿拉品0.5 mg, 并记录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组和L组呛咳反应发生率分别是7.5%和25%。与D组比较, L组呛咳反应发生率升高, 且呛咳反应程度重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中麻醉诱导均由同一名资深麻醉科医师执行, 呛咳反应的评价由一名资深麻醉科医师执行。利多卡因0.5 mg/kg是抑制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最大剂量, 已达封顶应效[2], 因此本研究采用0.5 mg/kg的利多卡因。研究表明, 0.1 mg/kg的地左辛能有效预防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且对诱导期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7]。

芬太尼诱发呛咳的机制可能与肺迷走神经C-纤维受体 (又称J受体) 介导的化学反射有关, 阿片类药物诱发的组胺释放以及阿片类药物诱发的肌紧张导致声带突然收缩, 且临床上所使用的主要是其枸椽酸制剂, 枸椽酸也是经典的致咳药物。

地左辛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 其抑制芬太尼诱发呛咳的机制可能是在使用芬太尼之前给予此类药物, 一些呛咳反射受体被占据, 阻止了芬太尼潜在的作用, 从而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发生。

本研究表明, 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0.1 mg/kg地左辛和0.5 mg/kg利多卡因, 前者抑制呛咳反应的发生更明显, 且能更有效地控制呛咳反应的严重程度, 同时地左辛亦可作为麻醉诱导的辅助用药。因此采用地左辛抑制芬太尼诱发全麻诱导期患者呛咳反应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左辛0.1 mg/kg抑制芬太尼诱发全麻诱导期患者呛咳反应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0.5 mg/kg,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地左辛与利多卡因抑制芬太尼诱发全麻诱导期患者呛咳反应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 ASA分级Ⅰ级或Ⅱ级, 年龄28岁60岁, 均采取全程静脉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 (n=40) , 地左辛组 (D组) 和利多卡因组 (L组) 。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地左辛0.1 mg/kg, L组于麻醉诱导前1 min缓慢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 mg/kg, 麻醉诱导最先使用芬太尼, 2 min后给予其他诱导药物。记录注射芬太尼后1 min内呛咳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程度, 记录观察期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D组比较, L组呛咳反应发生率升高, 呛咳程度严重 (P<0.05) 。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左辛0.1 mg/kg抑制芬太尼诱发全麻诱导期患者呛咳反应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0.5 mg/kg。

关键词:全麻诱导期,呛咳,地左辛,利多卡因

参考文献

[1]Tang Q, Qian Y, Zhang Q, et al.Effects of diffient priming does, of Propofol on fentanyl-induced cough during anesthesia induction:a preliminany nandomized contuolled study[J].Ups J Med Sci, 2010, 115 (2) 121-124.

[2]Pandey CK, Raza M, Ranjan R, et al.Intrauenous Lidacaine 0.5 mg Kg-1effectirely suppresses fentanyl induced cough[J].Can J Anaesth, 2005, 52 (2) :172-175.

[3]Pandey CK, Raza M, Ranjan R, et al.Intravenous lidocaine suppresses fentanyl-induced coughing:a double-blind,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J].Anesth Andlg, 2004, 99 (6) :1696-1698.

[4]AO Q, Hu Y, Wang Y, et al.Pentazoicne pretreatmnt suppresses fentanyl-induced cough[J].Pharmacol Rep, 2010, 62 (4) :747-750.

[5]Sun ZT, Yang CY, Cui Z, et al.effect of intraverous dezocine on fentanyl-induced cough during genenal anesthesia induction:a duouble-blinded, pn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Anesth, 2011, 25 (6) :860-863.

[6]Agarwal A, Gautam S, Nath SS, et al.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cough induced by suppresses fentanyl:a prospective, randomieed, double-blind study[J].Anaesthesia, 2007, 62:1230-1232.

全麻诱导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60例,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2~4岁, 平均 (2.7±0.5) 岁。术前2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肝肾功能受损、有心血管疾病或是长期服药的患儿被排除在外。入选患儿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各30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本组实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术前8 h禁食固体食物或混合饮食, 术前6 h禁食配方奶或牛奶, 术前2 h禁食清水。术前30 min, 患儿肌肉注射阿托品0.1 mg/kg。患儿进入手术室后连接太空实验室SL2700多功能监护仪, 持续监测ECG、HR、RR、Sp O2、MAP等生命体征。试验组15 min内静脉恒速泵注右美托咪啶 (生理盐水稀释至4μg/ml) , 总量为1μg/kg;对照组15 min内静脉恒速泵注生理盐水, 总量为0.25 ml/kg。泵注结束后两组患儿均从外周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 (2 s内注射完毕) 、维库溴铵0.1 mg/kg行麻醉诱导, 5 min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术中心率或是血压较术前降低超过30%适量使用阿托品或麻黄碱。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适当麻醉深度。术毕拔管后患儿送至麻醉恢复室, 苏醒后再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由一位不知麻醉用药方案的麻醉护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入室后 (T0) 、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或生理盐水后5 min (T1) 、10 min (T2) 、15 min (T3) 、20 min (T4) 时的各项生命体征参数, 以及患儿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至气管插管前的呛咳次数。重度呛咳:5次或5次以上;中度呛咳:3~4次, 轻度呛咳:2次及以下[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观察期间各时间点, 两组患儿HR、Sp O2、MAP、RR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表3、表4和表5。两组患儿呛咳程度比较, 试验组各呛咳程度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6。

次/min

%

mm Hg

次/min

例 (%)

3 讨论

舒芬太尼是人工合成的麻醉镇痛药物。它是芬太尼的一个衍生物, 属于一种特异性、高选择性的μ受体激动剂, 对μ-受体的亲合力比芬太尼强7~10倍, 镇痛效果也比芬太尼强好几倍, 而且在具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的同时还能保证足够的心肌氧供应,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静脉快速注射阿片类药物常会诱发呛咳, 但是具体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目前均不是非常清楚,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1) 人类支气管树上可能存在介导镇咳反射的μ受体和κ受体, 舒芬太尼引起的呛咳是否与这两个受体结合而诱发目前暂时不得而知。 (2) 肺部牵张感受器、肺部C纤维感受器和支气管C纤维感受器是在肺部引起咳嗽相关的三种感受器。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可能会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从而兴奋相邻部位的肺部牵张感受器引起呛咳。 (3) 舒芬太尼可能会抑制交感中枢, 使迷走神经活动相对处于优势, 引起支气管反射性收缩而诱发呛咳[6]。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影响因素和注射部位、注射速度、注射剂量以及药物浓度有关系。中心静脉给药比经外周静脉给药容易诱发呛咳;快速给药比缓慢给药容易引起呛咳;大剂量和高浓度的比小剂量低浓度的容易引起呛咳。本组研究中, 均选用相同的剂量、浓度经外周静脉给药, 同时控制给药速度一致, 排除由于这些因素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影响。舒芬太尼诱发的这种呛咳通常表现为药物注射完毕后立即爆发性发作, 在极短时间内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改变, 特别是对于婴幼儿, 严重者会造成患儿颅脑不适甚至是脑出血的严重后果。有研究报道, 可乐定可以减少芬太尼引发的呛咳反应[7], 但是, 其副作用也较为明显, 会造成患者的低血压反应,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容易造成术中血压不稳以及心率不齐, 甚至术中的休克反应[8]。右美托咪啶是可乐定的同类药物, 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其α2∶α1选择性比例则为1620∶1, 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明显强于可乐定, 适用于重症病人的镇静和镇痛。由于右美托咪啶对α2-肾上腺素受体的高选择性因此缓慢注射基本不会引起因激动α1受体而导致的血管反应, 副作用相应减少。右美托咪啶小剂量静脉恒速输注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平稳, 患儿术后躁动发生也减少[9]。有研究显示, 利多卡因等[10]局部用药也可防止呛咳发生, 但是临床试验中, 有学者的研究结果, 多数患者对于喷雾式给药方式存在抵触心理, 一般都无法配合完成这种给药方式[11];而相对于此, 右美托咪啶采用静脉常规注射的给药方式, 无疑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 特别是对于儿童以及其家属, 避免患儿术后恐惧而引起躁动不安。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啶对患儿自主呼吸基本没有抑制还能起到镇静、抗焦虑的作用, 更适合婴幼儿使用[12]。由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器官发育成熟度不同,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都有很大的差异性, 其无论是在剂量还是用药方式方面都需要谨慎, 因此本研究中选用右美托咪啶1μg/kg作为负荷剂量在以前的研究报道中已经多次使用。由于本次研究中手术时间一般不长, 所以没有维持使用, 术后苏醒很及时, 苏醒后无躁动表现。有研究报道, 右美托咪啶应用后可能会引起心率降低和血压降低[13], 本组研究中没有发现心率和血压的降低, 这可能与所有患儿术前使用阿托品有关。虽然右美托咪啶减少舒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 右美托咪啶能减少舒芬太尼引起的肌肉强直; (2) 右美托咪啶的镇静、抗焦虑、镇痛作用能减轻气道高反应性[14,15]。在本研究中, 笔者观察到麻醉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可以显著减少舒芬太尼引起的呛咳反应, 对于保持患儿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组研究中也证实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患儿发生呛咳时, 其心率和血压均会一过性增高, 在注射完毕后5 min基本恢复术前水平, 因此在脑外伤或是高血压患者应尽力避免呛咳发生, 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全麻诱导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择期行单肺通气手术患者40例, 年龄60~75岁, ASAⅠ~Ⅲ级。排除标准:术前异常窦性心动过缓,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严重心脏病或肝肾功能不全。将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D组男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70.8±7.2) 岁, 平均体重 (54.5±6.8) kg, ASA分级Ⅰ级6例, Ⅱ级8例, Ⅲ级6例;C组男1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68.5±6.8) 岁, 平均体重 (56.5±5.3) kg, ASA分级Ⅰ级8例, Ⅱ级10例, Ⅲ级2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8 h, 入手术室前开放上肢静脉, 患者入室后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4 m L/ (kg·h) 。连接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无创血压监测、麻醉深度监测仪, 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测压。D组10 min内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 C组以同样方式输注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泵注后开始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2 mg/kg, 芬太尼4μg/kg, 维库溴铵0.1 mg/kg及依托咪酯0.3 mg/kg, 肌松完善后在纤支镜引导下行双腔气管内插管并定位, 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潮气量6~8 m L/kg, 吸呼比1:2, 呼吸频率10~12次/min, 术中维持Pet CO2于35~45 mm Hg, CSI在45~60。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泵注给药前 (T0) 及泵注给药后2 min (T1) 、4 min (T2) 、6 min (T3) 、8 min (T4) 、10 min (T5) 、插管前 (T6) 、插管后即刻 (T7) , 记录CSI、HR、SBP、DBP、MAP、Sp O2, 观察记录给药期间有无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严重低血压的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不同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SI变化

与T0比较, D组在T3开始CSI明显降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 T4、T5、T7时点, D组CSI指数较C组明显降低 (P<0.05) , 其余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P<0.05, △P<0.01, 与T0比较;#与C组比较, P<0.05

2.2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D组SBP、DBP、MAP数值, T5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HR则于T4、T5明显下降, 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BP、DBP、MAP两组不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HR在T4、T5时点低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全麻诱导期间D组T7时的MAP、HR与T6时MAP、HR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T7时的DBP、MAP、HR较T6时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不同时点SBP、DBP、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过程是麻醉期间风险相对较大阶段, 对于需单肺通气老年患者面临着比普通患者更为危险状态, 双腔气管管径粗大, 加上需对导管精确定位时间相对较长, 插管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强烈的应激性反应, 可导致血压升高, 严重心律失常和脑血管意外等, 还有应激激素的分泌显著增加[1], 强烈的心血管反应会严重干扰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尤其是心血管耐受能力降低的老年患者, 可能会引起重要脏器氧供需的失衡、大血管破裂, 甚至心跳骤停[2]。理想的全麻诱导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 将气管插管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到最低, 从而降低应激反应, 避免麻醉意外,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右美托咪定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的α-2受体, 从而产生镇静、镇痛、抗焦虑、利尿、抗寒战以及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3,4], 是目前唯一具有可唤醒的镇静同时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有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能降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 从而有效降低心肌的氧耗[5];研究表明, 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时可显著抑制伤害性刺激诱发的应激反应[6], 但在气管插管过程中仍存在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风险, 而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时则有助于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7]。老年患者术前大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 入室后处于焦虑恐惧之中。目前右美托咪定在行双腔气管插管老年患者中全麻诱导前处理的相关应用文献少有报道, 同时既往文献也没有说明右美托咪定与麻醉深度指数CSI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为避免单次静脉注射或快速注射右美托咪定可能带来的心血管风险等因素[8], 麻醉诱导前采用10 min静脉泵注中等剂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 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泵注后, CSI开始下降, 在给药6 min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给药10 min后CSI降至65.4, 较基础值明显降低, 各时点SBP、MAP、DBP比较无明显差异, 患者处于镇静状态, 呼吸循环稳定。本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定0.5μg/kg泵注麻醉诱导前预处理为老年手术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作用。

*与T0比较, P<0.05;△与T6比较, P<0.01;#与C组比较, P<0.05

D组麻醉诱导期间, 与插管前 (T6) 比较, 气管插管时SBP、DBP、MAP、HR无明显变化, C组插管时 (T7) SBP、DBP、MAP、HR较诱导前明显升高;该结果表明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前预处理能有效的抑制双腔气管插管操作对患者的应激反应, 有助于维持气管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从而降低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的相关风险。

本研究中D组HR在T4、T5时点比基础值 (T0) 降低, HR作为心肌氧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HR下降有助于降低心肌氧耗, 尤其对于老年伴有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有明显的益处。Ibacache[9]研究发现,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通过激活α-2肾上腺素能受体, 激活促生存激酶, 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B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通路产生心肌保护作用;Biccard等[10]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 接受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治疗的患者, 无论是整体死亡率还是心肌梗死的风险, 都明显降低。值得注意的是, 近来有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啶用于伴有左心室功能受损和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可发生不可控制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11,12]。

综上所述, 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前预处理 (0.5μg/kg) , 可以对单肺通气老年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产生安全有效镇静催眠作用, 同时有效降低双腔气管插管对患者的应激反应, 有助于维持麻醉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也可能对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但也应警惕右美托咪定应用时可能发生偶发的不可控制的心动过缓和严重低血压。

摘要:目的:观察中等剂量右美托咪定 (Dex) 对行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老年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麻醉深度指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术中单肺通气双腔气管插管老年手术患者40例, 年龄60~75岁,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组 (右美托咪定) 和C组 (对照) , 每组20例。D组麻醉诱导10 min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 C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泵注之后两组均采用常规麻醉诱导, 记录两组泵注前 (T0) 及泵注后2 min (T1) 、4 min (T2) 、6 min (T3) 、8 min (T4) 、10 min (T5) 、插管前 (T6) 、插管后即刻 (T7) 麻醉深度指数 (CSI) 、DBP、MAP、HR各指标变化。结果:D组T4 (65.4±10.4) 、T5 (60.3±7.9) 、T6 (46.1±4.7) 与T0 (96.5±4.0) 比较, CSI逐渐下降 (P<0.05) , 且显著低于C组 (P<0.05) ;D组T5、T6与T0比较, HR明显减慢 (P<0.05) ;C组T7与T6比较, DBP、MAP、HR均有升高 (P<0.05) 。结论: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以0.5μg/kg剂量缓慢输注对老年单肺通气手术患者产生明显镇静效应, 能够明显减轻麻醉诱导期双腔气管插管操作与定位对老年手术患者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诱导期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 第9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诱导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64-01

诱导期是指慢性肾衰竭中末期由保守疗法向稳定的维持性透析过渡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病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意识有无改变,对透析中的急性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为确保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减少各种并发症做到手疾眼快,沉着冷静,如有发现及时告知医生,果断处理,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我科在護理方面给予了很多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①低血压:发生低血压最常见。病人常表现为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重者意识丧失,甚至昏迷,应立即给病人取头低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吸人气道、停止超滤、减慢血流量,同时输注生理盐水100mL~200mL。②失衡综合征: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重者表现为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轻者,立即减慢血流速,减少超滤,肌肉痉挛者可输注高渗溶液。重者立即停止透析。做出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同时输注甘露醇,对症治疗。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4月一2Ol1年4月共收治诱导期血液透析病人2O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5岁~84岁,平均42岁;诱导透析时间2周~4周;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5例。

1.2透析方式2O例均为碳酸氢盐透析,8例采用内瘘,6例盐水或5O葡萄糖。采用深静脉置管,6例临时穿刺。首剂肝素量10mg~20mg,维持量5mg/h,血流量150mL/min~200mL/min,2h~3h,每周透析1次或2次。

2护理

2.1血液透析的护理

2.1.1透析前的护理评估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年龄、干体质量、有无出血倾向、生命体征及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有无血源性传播疾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及病人对血液透析的认识、透析治疗的态度。根据以上情况制订透析诱导方案,如选

用小面积、低效率的透析器,面积可由1m2逐渐增加到1.2m~1.8m;血流量一般由150mI/min~180mL/min增加到200mL/min~300mL/min;采用多次、短时透析,首次透析时间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心功能及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情况决定。一般为2h~3h,然后逐渐增加到4h。正确计算病人的超滤量、肝素用量,合理安排透析间隔时间。

2.1.2透析过程中的护理严密观察透析机和制水机的运转情况,监视各种报警装置,时排除故障,确保透析的顺利进行;观察透析器、透析管路内血液的颜色及静脉压和跨膜压的情况.,注意观输液、输血的速度,严防血液输完未及时发现,空气进入体外循环致空气报警,对躁动不安者加强肢体固定,必要时应用适量的镇静剂,防止穿刺针脱出漏出、渗血,丢失血液,为了减少动静脉内瘘血肿、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寿命,新的动静脉内瘘应由年资高、技术熟练的护士穿刺,避免给病人造成损失,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在血液透析中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和血压变化。

2.1.3透析后的护理透析结束缓慢回血,应由专业人员止先压迫血管15min~20min,再用弹力绷带压迫30min。正确按压穿刺点,避免出血。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嘱病人卧床休息,不应立即起床,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病人约定下次透析时间。

2.2动静脉瘘病人的护理动静脉瘘初次穿刺时,首先要观察内瘘血管走向,以触摸来感受所穿刺血管管壁的厚薄、弹性、深浅及瘘管是否通畅。在动静脉内瘘使用的最初阶段,应使用17G~16G穿刺针,并采用较低的血流量,以降低对内瘘的刺激和损伤。使用3次~5次后,再用较粗的穿刺针并在病人耐受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血流量。嘱病人避免内瘘侧肢体持重物、受压,禁止测量血压,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抽血化验等,动静脉内瘘是病人的生命线,保护好它特别重要。

2.3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应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每天更换辅料,预防感染发生。固定要牢,活动适量防滑脱。保持管路通畅,每次透析结束后分别用10mL生理盐水快速冲洗动静脉管腔内的残余血,再以肝素钠100mg即2mL,动脉1.1mL,静脉0.9mL封管,随后用无菌肝素帽封管,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另外股静脉留置导管的病人在操作时还要注意隐私部位的保护。告诫病人不要扭曲、挤压、动作过大,一旦出现红、肿、热、痛现象并伴有体温升高,应立即就诊,以防感染扩散。留置导管最好不要进行抽血、输液、输血等操作,做好留置导管的家庭护理。

2.4心理护理诱导期病人经过了丧失肾功能的否认、自闭、愤怒、抑郁、接受等心理过程,病人将希望寄托在血液透析上,希望和医护人员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因此护士要有同情心、耐心,态度要和蔼,应主动和病人接触,病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接受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治疗,自然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士要详细向病人介绍透析室的环境和规章制度,介绍透析的原理、方法及透析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并告诉病人有任何不适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以便及时处理。把病人介绍给病友,使他们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另外,过去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积极配合,给病人创造一个祥和的治疗氛围,很快进入角色,以最佳状态接受透析治疗。

2.5满足病人的需求

2.5.1饮食指导诱导期透析病人的饮食要求和保守治疗阶段不同,合理的饮食是透析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诱导期透析病人由于知识的缺乏,渴望知道自己的饮食要求,医护人员应指导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炸以及含钾、钠、磷高的食物,如辣椒、香蕉、

咸菜、动物内脏、坚果等食物。严格控制水分的摄人,2次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不要超过3kg,避免脱水过多引起失衡综合征。

2.5.2用药指导病人对用药知识的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护士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对病人反复讲解,使病人逐渐记忆,指导病人遵医嘱合理用药,不可随便变动或中断,尤其是服用降压药的病人要根据血压情况用药,家中要备有血压计,应每天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以便调整用药。抗生素要在透析后服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病人要警惕高钾血症的发生。

2.5.3生活起居的护理诱导期血液透析病人应动静结合。静是基础,包括身体的休息和心理上的平衡;动是辅助,指按照肾功能、心脏功能以及自己的感觉选择适当的文娱、体育和社会活动。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保暖,预防感冒及胃肠道感染,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强烈运动和精神紧张。

3体会

诱导期血液透析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经过了对疾病的否认、抑郁、接受等心理过程,透析室的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给予病人心理上、物质上、精神上、经济上的支持。病人对第一次治疗的印象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该科学地指导病人安全平稳地度过诱导期,顺利过渡到维持透析的治疗,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有重新认识,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氛围,从而提高病人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风.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7.[2]池琦,郁佩青.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实用血液净化护理,2005,5(3):37.[3]刘湘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1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2):804—805.

[4]谢孝翠.高龄血液透析患者的特点及护理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9):363—365.

全麻诱导中出现严重支气管痉挛1例 第10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61岁, ASAⅡ级, 体重65 kg, 身高156 cm.诊断为右上颌窦炎, 拟在全麻下行右上颌窦根治术, 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心电图正常, 胸部X线示心肺未见异常, 血常规、血生化的指标未见异常。

入室后, 心电图 (ECG) 未见异常, 血压 (BP) 128/93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心率 (HR) 67次/min,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97%.取仰卧位, 开放上肢静脉通路, 输注乳酸钠林格液, 麻醉诱导, 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5 mg、地塞米松10 mg、芬太尼0.15 mg、丙泊酚80 mg、顺阿曲库铵12 mg.30 s后予加压通气感非常困难, 发现患者面色紫绀, 立即行气管插管术。插管顺利, 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气道压极高, 无法通气, 拔除导管, 面罩加压给氧, 重新插入气管再仔细辨认, 确系在气管内, 行人工通气, 无法改善,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为0 mm Hg, 考虑为严重的支气管痉挛。立即给琥珀氢考100 mg、氨茶碱0.5 g、肾上腺素0.1 mg, 此时SpO289%, BP 73/40 mm Hg, HR60次/min, 低血压持续约20 min, 仔细听诊, 有高调的哮鸣音, 无呼吸音。追加丙泊酚80 mg、甲泼尼龙80 mg, 约半小时后BP89/60 mm Hg, HR 130次/min, PETCO267 mm Hg, 给苏打40 mg、速尿20 mg, 1 h后BP 120/80 mm Hg, HR 115次/min, PETCO243 mm Hg, 2 h后自主呼吸恢复, 3.5 h后患者意识清醒, 拔管, 送入ICU病房监护, 1周后出院, 无并发症发生。

2 讨论

上一篇:市级产业下一篇:地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