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本体范文

2024-06-24

建筑本体范文(精选7篇)

建筑本体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本体,建筑热工,建筑总体,暖通空调,建筑设备,节能设计

引言

建筑本体就是建筑围护结构,即建筑物土建部分,一般简称建筑(狭义的建筑);建筑本体热工就是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简称建筑热工)。建筑总体就是由建筑本体和暖通空调、电气、给排水等建筑设备及其所属系统构成的整个建筑物,一般简称建筑(广义的建筑)。建筑本体(热工)节能设计就是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节能设计,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就是由建筑本体和暖通空调等建筑设备构成的整个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本文所指的建筑均指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建的类型与使用功能、平立剖面布置形式与总图位置、围护结构材料与构造方式、内部空间划分、某些标准级别设置、运行作息时间等建筑本体工艺性设计的节能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暖通空调等建筑设备的用能负荷(此处负荷的具体含义取决于各种建筑设备的具体种类,例如暖通空调负荷),该负荷就是构成暖通空调等建筑设备能耗的基本组成部分。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是建筑本体节能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控制围护结构暖通空调负荷。暖通空调等建筑设备的能耗不但取决于用能负荷,还取决于其供用能系统效率,而暖通空调等建筑设备的节能设计则可以控制其供用能系统效率。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可以控制整个建筑物的能耗。

建筑本体节能(狭义的建筑节能)设计与建筑总体节能(广义的建筑节能)设计都可简称建筑节能设计,但是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建筑节能设计这个术语常指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因为建筑本体节能设计只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部分,此外建筑节能设计还包括暖通空调、电气、给排水等几个建筑设备的终端节能设计部分,所以在行文中当需要指明建筑本体(热工)节能设计(参数)时应当加以明确界定,以便有别于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参数)。另外,在重视暖通空调等终端节能设计部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改善建筑本体热工性能的重要性。

1 明确表述建筑本体(热工),以免与建筑总体相混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宣贯辅导教材》(简称《教材》)和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简称《标准》)及DB29-153-2010《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简称《天津市标准》)中有多处对建筑本体(热工)节能设计(参数)未给予明确界定,难免与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参数)相混淆。此外,考虑到建筑本体包括建筑热工,所以将建筑热工归并到建筑本体里,以便着重探讨建筑本体节能设计(参数)与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参数)的区别。

1.1 两条设计途径(方法)只是针对建筑本体节能

《教材》在第一篇《编制概况》第二章《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第二节《设计途径》(第3页)中讲到:“《标准》应用两条途径(方法)来进行节能设计,一为规定性方法,如果建筑设计符合标准中对窗墙比等参数的规定,设计者可以方便地按所设计建筑的城市(或靠近城市)查取《标准》中的相关表格得到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参数值,按此参数设计的建筑即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另一种为性能化方法,如果建筑设计不能满足上述对窗墙比等参数的规定,必须使用权衡判断法来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要求……权衡判断法需要进行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计算,以确定该建筑的节能设计参数。”接着又在第一条《规定性方法》中讲到:“设计者可以简单地查取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玻璃遮阳系数限值,所设计的建筑即能达标。”《教材》在此行文不当的地方及修改建议如下。

1)小标题“设计途径”四个字容易使人们理解为建筑总体节能设计途径,故在其前边宜加上“建筑本体节能”的限定词。

2)第一部分引语开头句“《标准》应用两条途径(方法)来进行节能设计”有可能让人理解成两条途径(方法)是针对建筑总体节能设计的,故在句中“节能设计”前边宜加上“建筑本体”的限定词,因为《标准》仅仅针对建筑本体节能设计采用了规定性方法和性能化方法两条途径[1],并且《教材》中也是如此宣讲的[2]。

3)引语中“如果建筑设计符合标准中对窗墙比等参数的规定”和“如果建筑设计不能满足上述对窗墙比等参数的规定”两句里的“建筑设计”均指“建筑本体(节能)设计”,然而“窗墙比等参数”也只能针对“建筑本体(节能)设计”而言,可不做修改。

4)引语中“设计者可以方便地按所设计建筑的城市(或靠近城市)查取《标准》中的相关表格得到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参数值”一句里的“建筑”一词亦应理解为“建筑(物)本体”,但不修改也不会出现误解,故不必修改。

5)引语中“按此参数设计的建筑即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规定”一句里的“建筑”一词应当是指“建筑本体”,故宜改正,否则容易让人理解成“按此参数设计的建筑总体即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规定”。

6)第一部分引语结尾句“以确定该建筑的节能设计参数”中的“建筑”一词也应当是指“建筑本体”,故宜改正,否则容易让人理解为“以确定该建筑总体的节能设计参数”。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参数,是包括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参数等在内的好几种节能设计参数。

7)第二部分引语结尾句“所设计的建筑即能达标”中的“建筑”一词应当理解为“建筑本体节能”,故宜改正,否则容易让人理解为“所设计的建筑总体节能即能达标”。

1.2 权衡判断法只能调整建筑本体设计参数

《标准》在《术语》2.0.4条文说明(第40页)和《教材》在第二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内容释义 第二章术语 2.0.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释义](第17页)中讲到:“所设计的建筑有时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这些规定的指标(指《标准》第4章中的规定性指标—本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不断调整设计参数并计算能耗,最终达到所设计建筑全年的空气调节和采暖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能耗的目的。”《标准》和《教材》在此行文不当的地方及修改建议如下。

1)引语开头句“所设计的建筑有时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这些规定的指标”中的“建筑”一词是指“建筑本体”,故宜改正。

2)引语中“可以通过不断调整设计参数并计算能耗”一句中的“设计参数”前边宜加上限定词“建筑本体”,否则会使人将“设计参数”理解为“建筑总体设计参数”,那样的话就表示还可以调整空调采暖系统设计参数(例如空调采暖系统效率),但这显然不符合权衡判断法的本意,因此只能是调整“建筑本体设计参数”。

3)引语结尾句“最终达到所设计建筑全年的空气调节和采暖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能耗的目的”中的两个“建筑”一词,均应理解为“建筑(物)本体”(但不必修改),这可从《天津市标准》中对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两个术语的定义中得到印证:设计建筑是正在设计的、需要进行节能设计判定的建筑;参照建筑是采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法时,作为计算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用的假想建筑。无论是进行节能设计判定的设计建筑,还是实施权衡判断法的参照建筑,两者均应指建筑(物)本体[3]。

1.3 两种指标仅能控制建筑本体节能设计

《教材》在第二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内容释义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软件说明(第122页)中讲到:“在标准中设置了两种指标来控制节能设计,第一种指标称为规定性指标,第二种指标称为性能性指标。规定性指标规定建筑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比、体形系数等参数限值,当所设计的建筑能够符合这些规定时,该建筑就可判定为符合《标准》要求的节能建筑……性能性指标的优点在于突破建筑设计的刚性限制,节能目标可以通过调整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等措施来达到。”《教材》在此行文不当的地方及修改建议如下。

1)引语开头句“在标准中设置了两种指标来控制节能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前边宜加上“建筑本体”的限定词。

2)引语中“规定性指标规定建筑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比、体形系数等参数限值”一句中的“建筑”一词是指“建筑物(本体)”,在此是作为“围护结构”的限定词,不必修改;假若修改之后则会有同语反复之嫌,因为建筑本体就是建筑围护结构。

3)引语中“当所设计的建筑能够符合这些规定时,该建筑就可判定为符合《标准》要求的节能建筑”一句中的三个“建筑”单词均指“建筑本体(或围护结构)”,故宜改为“当所设计的建筑本体能够符合这些规定时,该建筑围护结构就可判定为符合《标准》要求的节能建筑本体”。

在此,“节能建筑”这一术语同“建筑节能”一样,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节能建筑就是指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本体,而广义的节能建筑则是指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总体[4]。引语中的“节能建筑”显然是指狭义的节能建筑。

4)引语中“性能性指标的优点在于突破建筑设计的刚性限制”一句中的“建筑设计”应当是指“建筑本体(节能)设计”,故宜改正。

5)引语中“节能目标可以通过调整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等措施来达到”一句中的“节能目标”前边宜加上“建筑本体”的限定词,否则就有可能让人将“节能目标”理解为“建筑总体节能目标”。

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登记表”的名称不准确

在《天津市标准》附录C附表(第43页)中“C.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登记表”的名称不准确,该名称混淆了建筑本体节能设计与建筑总体节能设计的区别,应当改为“公共建筑本体(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登记表”,否则就会让人理解为填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登记表”就相当于完成了建筑总体节能设计。

然而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大于建筑本体节能设计,仅就该标准而言,它还有《4采暖、空气调节与通风的节能设计》、《电气节能设计》两章内容,均属于建筑节能设计范畴[3]。

2 不能强调暖通空调而忽视建筑热工

减少暖通空调这一建筑设备能耗,既需要提高暖通空调供用能系统效率,更需要首先设法减少暖通空调负荷。建筑本体节能设计可以大体上控制暖通空调负荷,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可以控制围护结构暖通空调负荷(该负荷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建筑本体节能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这是符合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应当遵循围护结构节能优先、进而优化建筑设备的技术路线的。

《教材》和《标准》中有几处文字强调提高暖通空调系统效率而忽视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甚至出现了以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代替建筑热工节能设计的文字。

2.1 不能忽视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标准》在《总则》1.0.3条文说明(第38页)和《教材》在第二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内容释义 第一章《总则》[释义]4.编制和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第15页)中讲到:“各类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首先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提高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源发展战略,完成本阶段节能50%的任务。” 《标准》和《教材》在此行文不当的地方及修改建议如下。

在引语中“还要提高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一句中的“还要”2字之后宜加上“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与”11个字,因为仅仅提高暖通空调和照明系统的效率是不能够代替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假若忽视这一主要的建筑本体节能措施,那么既不符合“本标准节能目标50%由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空调采暖设备和照明设备效率来分担”的建筑节能设计分解任务要求[1],也无法切实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

2.2 不能以暖通空调代替建筑热工

《教材》在第二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内容释义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软件说明中有“图B-1权衡判断(Trade-off)评价流程”。

在图B-1中“结论框”里的文字为“暖通空调符合节能设计的规定”不正确,因为该图是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Trade-off)评价流程”,所以该结论框中的文字应当改为“建筑本体(或围护结构)热工符合节能设计的规定”。

3 结语

1)建筑本体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部分,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是建筑本体节能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暖通空调等建筑设备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终端部分,建筑总体节能设计由基础部分和终端部分组成。

2)建筑本体节能设计可以大体上控制暖通空调等建筑设备的用能负荷,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可以控制围护结构暖通空调负荷,暖通空调等建筑设备节能设计可以控制其供用能系统效率,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可以控制整个建筑物的能耗。

3)“建筑”一词牵涉到建筑本体(热工)节能设计(参数)还是建筑总体节能设计(参数)等两套系列术语,故行文中有时需要加以明确界定。

4)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既不能混淆建筑本体(热工)节能与建筑总体节能,更不能强调暖通空调节能而忽视建筑热工节能。

参考文献

[1]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宣贯辅导教材编委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宣贯辅导教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DB29-153-2010,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建筑本体 第2篇

目前市场上关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相关软件种类颇多,尽管这些软件一直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且美国也随着提出了关于实现BIM价值的三大宝藏———IFC/IDM/IFD,但是这对于我国各大企业应用BIM后的效果明显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针对这一现象该如何应对呢?本文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对目前我国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的应用作出思考并提出建议,希望对以后建筑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 本文研究思路(见图1)

2 我国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一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及对BIM技术的不断研究,我国已有不少企业或单位开始不同程度地将BIM技术应用到了其项目中,比如北京奥运会水立方、万科金色里程、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世博会国家馆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以后BIM更广泛和深入地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但这些典型的工程在其应用BIM的过程中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奥运会水立方在应用BIM技术过程中,各方没有限定统一的工作标准,在具体实施时也没有保证良好的交流渠道;而万科金色里程在应用BIM技术过程中,关于BIM的相关软件的线下服务及使用交流服务都没有进行完善就投入使用,这些都严重阻碍了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发展。

3 本体论概述

本体论又称存在论、实在论,是专门对自然存在进行研究的理论,是形而上学的理论分支[1]。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Studer等对本体进行了研究,认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2]。

本体论是当前许多领域构建知识工程中的一种重要基本方法。在知识应用中,其主要用于分析一个领域中的类、关系以及它们所满足的约束,是解决知识工程中许多关键问题的核心工具。我们所广泛应用的Web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识语言)就是对本体论的典型运用。在建筑工程领域,目前基于本体论知识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本体论的应用对建筑工程领域发展尤为重要。

4 BIM系统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BIM技术本土化问题

毫无疑问,在建筑工程中运用BIM利大于弊,但目前我国很多有关BIM的软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不能对我国的具体工程进行具体分析,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和规范来指导BIM的应用,所以不能完全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我国建筑工程中,以致于不能使所有运用BIM的建筑工程都达到预期的目标[3]。

4.2 BIM应用模式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或单位在工程中对BIM的应用存在三大误区:(1)不能有效地将BIM运用到工程任务中,一味地追求新颖,把“用BIM做项目”当成了“做BIM”,以致于不能看到BIM所带来的效益,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BIM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推广;(2)企业没有“把BIM当回事”,只是让一些资历浅的员工来带领应用BIM技术,并没有切实地运用到具体工程中,以致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3)企业或单位盲目相信BIM,认为BIM可以解决一切,完全拒绝二维、抛弃传统做法,以致于适得其反[4]。

4.3 运用BIM在信息集成和共享方面仍存在障碍

虽然相比传统的建筑工程建设模式,运用BIM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信息集成和共享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对各参与方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带来了利益,但是并不是无一缺点的,比如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虽然利用BIM信息集成系统能快速得到和继续传递信息以及IFC标准对各软件的统一转化,但各个团队的标准(如业务标准,软件应用标准,信息模型的标准)仍然无法达到一致;由于各专业的局限性,那些过程性信息根本无法进行传递和共享,以致于丢失;当前基于的IFC的实现只是在数据的交换和共享阶段,对于那些各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规则和标准等都不能进行有效地组织和运用。

5 基于本体论解决我国BIM系统发展中的问题

1)根据我国的实时情况创建自己的BIM相关软件并制定出适合我国BIM的应用标准和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R.Fikes教授和T.Gruber教授等进行了名为“How Things Work”的研究计划。这项研究计划的目的是证明出面向科学工程的基于工程本体的“共享的可用知识库”,认为基于已有的知识能够创建出包容各门学科知识的知识库,而求解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过程就是寻找知识间联系的过程,并且把这种方法在创新工程领域中称作是本体论方法。所以我们在本体论方法的指导下,应该在所引进的外国BIM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建筑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创建出自己的BIM相关软件,并制定出适合我国的BIM应用标准和规范,完善BIM在我国建筑行业应用的流程。

2)以本体论为切入点,大力进行BIM专业教育和培训。BIM的出现确实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帮助,但BIM并不能解决建筑工程领域中的所有问题,也并不是对所有的建筑工程都是有着相同的用法,而是要具体工程具体分析。从本体论出发,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知道,建设工程的本质无非就是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等,而每个工程的具体要求和目标都有所差别,要对具体工程具体分析,深入理解BIM,选择合适的人员在合适的阶段将BIM运用到合适的工程中。

3)构建本体,实现信息知识的集成和共享。事实上,仅仅只有IFC这样的技术数据标准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有着重要作用的过程性信息或者其他关联性信息并不能全部储存在BIM数据库中,也无法通过IFC标准来相互转化,以致于在传递过程中丢失且很难找回,所以还需要有较高层次的应用标准配合,来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构建本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知识的共享和重复利用,所以利用本体论将建筑领域知识建立成本体,构建本体模型,来实现模型系统中信息的共享和重复利用即集成与共享。根据不同工程进度、相关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将这些本体细分成施工本体、建筑本体、材料本体等,同时也建立不同的用户服务本体,为不同的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模型[5,6],使这些模型中的信息在其所组成的系统中完全顺畅无阻碍的流向各个用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6 小结

目前,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在国内的发展缓慢,各参与方还远远达不到对其应用得心应手的程度,在各个专业人士对其广泛关注及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即从建筑最本质的要求及最初的目标来考虑问题,从而找出突破口,解决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发展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本体论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分析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在我国建筑过程中的应用现状,找出我国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对我国未来建筑业有效的应用BIM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宝祥.本体论及其应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雷琼.基于本体的异构数据集成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3]王海渊,黄智生,黄佳进,等.本体技术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15,45(6):186-189.

[4]何关培.“BIM”究竟是什么[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9):111-117.

[5]何关培.BIM三大应用现象藏隐忧[N].建筑时报,2013-12-16(7).

建筑本体 第3篇

一、“失魅”的空间

马克思·韦伯曾经悲观地指出, 现代世界是一个逐渐“失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工具理性正以不可逆转的力量逐步的消解世界的神性和超自然意义。在库哈斯的眼中, 建筑的“大”便成为终极解决方案。于是, 各种“地标建筑”、“节庆建筑”便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作为这场盛宴的参与者——建筑师, 更是将其焦点不自觉地转移到建筑的沿街立面、巨大体量、精致表皮、视觉审美等外在因素, 使建筑的本体叙事话语充斥着“视觉冲击力”、“地标”、“权利”等时代话语。

建筑学的本体语言绝不是单纯的视觉形式, 而是由形式和空间共同构成的双重逻辑关系。从根本上说, 建筑学的“本体语言”是社会性的, 其反映的是建筑形式与社会文化内容的所指关系, 其内核是在形式包裹下的建筑“社会空间关系”。建筑本体语言处于焦虑和失语的双重矛盾中, 在此语境下被“宏大叙事”所贬斥的“日常生活空间”便重新凸显出其重要性, 并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所关注。

二、“日常空间”的复归

日常空间作为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空间, 一直囿于主流价值的偏见而遭到贬斥。日常生活空间也一直是传统建筑学所忽视的角落, 但随着近现代哲学、社会学的不断发展, 其内部隐含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为现代建筑空间理论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所有的社会系统, 无论其多么宏大, 都体现着日常生活的惯例, 扮演着人的身体的物质性与感觉性的中介, 而这些惯例又反过来体现着社会系统。”

在列斐伏尔看来, 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更为深刻的内容。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偶然小事, 另一方面是更为丰富的社会事件。只有通过日常的生活批判才能揭示简单事实的丰富社会内容,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此。”在列斐伏尔的深刻思想揭示下, 建筑的“空间维度”找到了一种自我实现的可能性途径, 即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载体——“日常生活空间”的营建与揭示, 从而体现出建筑本体语言的“社会性关系”。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建筑作品较有代表性, 其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审视引领和启发了建构语言的转向。

三、“桌子”的差异空间

1.“日常物”的空间差异化存在

在2005年麒麟艺术支援计划中展出的“TABLE” (如图1、图2) , 即9.6 m长、2.5 m宽、6 mm厚的单片预应力钢作品中, 石上纯也试图让桌子——这个极其普通的“日常物”, 以近乎消失的“零度化”空间呈现, 从而唤起我们对“日常空间”的重新审视。当参观者看到这张巨型“桌子”时, 其以往的视觉经验与空间体验即完全失效。“桌子”的符号概念与看到的真实事物, 两者之间无法建立流畅准确的符号解释链条。于是, 出现了符号链条的断裂与延异, 而这种变化反而带给观者更大刺激的审美体验与空间感受。在石上的作品中, “日常物”以“非日常”的面目出现, 其角色也由均质空间的客体脱离出来变为审美对象。而其作品中“日常物”的外在形式的消隐和符号意义的消失, 都在试图营造一种复归原点的巴特式“空白写作”。从而让“日常生活空间”敞开其被遮蔽的美, 让司空见惯的日常空间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

2. 事件与空间

库哈斯认为, 建筑不仅仅是个容器, 而且是无数事件交互碰撞集合的空间。现代建筑早已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审美的主体——人在建筑空间内的各种体验活动和形成事件的过程, 而这种焦点的转移也在同时改变着我们对空间的叙事方式。

在石上的展览空间中 (如图3) , 参观者自发地参与到空间的形成和意义生成过程中, 即能指和所指的游戏之中。观者游离不定的参观路径和角度 (参观者会低头探寻结构) , 创造出不同于传统理论性建构的几何学和地理学空间的空间实践。在此过程中, 参观者会互相进行语言和肢体上的交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在此时此地舒展开来, 充盈并激活了展览空间。此时, 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知方式交互作用, 结合观者之间由体验而形成的事件过程, 两者重新确立了不同于传统二元论的人体与空间的暧昧关系。

3. 图底关系的互换

在石上的桌子空间中 (如图3) , 图底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传统的“实体空间”被大大小小的盆栽、罐子所占据, 而这些物件之间的空隙则变为“虚空间”而存在。“非使用空间”统摄着空间主体, 日常生活体验在这种颠倒中变得更加鲜活和有趣。以往不可捉摸的空间通过盆栽等物件的投射, 变得真实和生动。桌子所占据的内部空间与展厅空间之间的界限, 也变得暧昧不清。

在石上的另一个餐厅的设计平面图中 (如图4) , 其设计理念更加彻底的表现了与传统图底关系的决裂。整个餐厅空间被几张硕大的桌子占据, 只留出流线所需的狭小空间。桌面上摆放着许多盆栽, 并且每张桌子只提供两人的就餐空间。日常空间经过“日常物”这种刻意的分割后, 产生了富有戏剧性的空间效果。

由于尺度比例的夸张与变形, 人们在此空间中无法依靠经验的认知建立对空间的把握。于是, 产生了类似后现代超空间所带来的“迷向感”。石上通过“日常物”的夸张与重构, 使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空间”变得新奇和富有趣味。

四、结语

现代建筑作品的文本式阅读以及对形式感的过度关注加剧了建筑与生活经验的疏离, 这种疏离使得建筑逐步演化为一种纯粹的形式游戏。对此, 列伏斐尔尖锐的指出:“当由文本组成的符号应用于建筑和空间时, 人们便不得不停留在纯粹的描述层次。任何试图应用符号学的理论去阐释社会空间的企图, 都必须确实地将空间自身降至一种信息或文本, 并呈现出一种阅读状态, 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历史和现实的方法。”从石上纯也、藤本壮介等日本当代建筑师的建筑创作中, 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关注与探寻。这种探寻对当前焦虑语境下的建筑本体语言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使得我们可以挣脱形式主义的樊笼, 重新探寻正确的建构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志梧译, 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建筑本体 第4篇

1 冬季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轻质量,重进度

工程进入冬季,表明工程将向着尾声阶段迈入,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取得进度款,降低资金压力,就将进度盲目的提升,对工程质量忽视,比如,一些施工单位对冰渣没有清理就浇筑混凝土,振捣工作在浇筑时也没有加强,完成浇筑后也没有及时地进行保温,进而导致有很多质量问题会出现在工程中,例如,麻面、蜂窝等,施工单位之所以盲目地抢进度,没有清晰地认识混凝土实体的强度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经常凭借经验去判断,然而,混凝土强度在冬季施工中强度增长并不快,一些时候还没有符合拆模的强度,所以,对于结构利用本体取样技术实施标准检验,确保能够将一些真实的数据为施工单位提供出来,为工程发展起到警戒作用。

1.2 判断混凝土结构实体强度时误差大

现阶段,在对结构的实体强度进行推定时,还是对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加以应用,但是这种试件的养护效果、体表比和成型工艺等和结构实体之间差异过大,因此,真正的同条件在结构之间是很难实现的,而且,人为因素对其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大,一旦施工部门没有向着施工现场的养护中将同条件的试件放入进去,而是放在室内养护或者同标准养护试件一起进行养护。即便向施工现场运送,养护时也要进行覆盖,要么在同一地点集中放置同条件的试件进行养护,一些施工部门在混凝土浇筑时没有留置,而是完成后用别的试件来取代,这样就不会有代表性的试件存在于同条件养护试件中,所以根本就没有真实的意义存在于其中,混凝土的强度根本没有办法被测定出来,进而对混凝土有无达到受冻临界的强度也没有办法去判断,很难明确质量的强度。

1.3 监督力度不到位

建设单位和现场的监理单位直接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工程质量好坏同监管力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冬季监管工作中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容易放松,很多监理单位会出现业务水平低、责任意识差人员参加到监督工作中来,因此,监督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比如,很多施工单位明知道一些数据资料不真实,但是,还是签字认可,甚至有的施工单位形成只是流于形式的开展见证取样工作。本土取样专利技术能够将极大地便利带给监管部门,监管单位只需要将试件盒进行安装和提取,就能够完成此项工作,因此,能够使质量控制更加简单,将工作量能够有效地降低下来,确保监督工作在建筑工程的冬季施工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 本体取样法在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通过相关的调查能够发现,在检验混凝土强度时,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有操作不便、影响因素多、精度不高等缺点,进而很难准确的测定出混凝土结构的真实强度,对结构合格性的判断就会带来直接的影响,会将很多不利影响带到项目管理中来。所以,对结构强度进行判断时采用本体取样法意义非常重大。

2.1 装置选择

2.0mm~2.5mm厚的Q235~Q435钢板制作的模盒为本体取样装置,100mm×100mm×120mm或者80mm×80mm×100mm为模盒容器内径尺寸,允许有±0.2mm的误差尺寸存在。

为了在完成了养护龄期后,将本体时间在模盒中确保可以顺利地拿出来,并且,便于安装定位模盒,对本取样模套可以对高弹性天然橡胶材料进行选择。在对模盒进行安装前,将本体取样模盒用模套套住。

2.2 应用过程中分析

(1)控制模盒安装位置和对策。在构件和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控制模盒的安装位置。便于操作和安放的部位,将预埋件、管线和主筋等部位要避开。依据有关标准获取同条件养护时间的数量对本体取样试件的留置数量进行选择。在支模结构实体时,在模板之间对套好模套的取样模盒进行安装,并且将隔离挤涂刷在模盒内,进而一起同结构实体完成振捣和浇筑。在安装模盒之后,应该将显著的标记在安装模盒的位置做出来,便于在与规定的养护效果相符合之后,能够快捷方便的将其拿出来。

(2)取出和加工本体试件。在拆除结构混凝土构件模的同时,用取模器稍稍的松动模盒,并且持续确保本体试件在结构实体当中同结构实体的相同养护。确保结构实体和养护条件是相同的。对比常温施工,在本体取样冬季施工时,对于相同的养护条件是特别注意需要保证的,比如,对负温养护法进行使用时,安放取样模板的位置一定要同结构实体的条件相同,覆盖和加热不能单独完。不然将不会有代表性存在于本体取样试件中。对综合蓄热法和蓄热法进行使用时,经常需要在浇筑完混凝土之后,对防水材料进行使用来覆盖裸露的表面进行保温处理,这样相同的防水和保温措施是需要注意的。此外,因为气温在冬季非常低,和常温施工相比,本体试件在结构内部的养护试件应该延长,在达到预定的养护时间或者等效养护龄期到达6000℃d之后,才能够将模盒中结构实体中拿出来,从盒中取出试件并进行编号,并且将余块用锯切机切掉。对试件进行加工时,需要固定试件,并且与试件中轴线垂直安放切锯平面,切锯完成后的试样,当对垂直度和平整度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可以根据规定加工端面。

2.3 试验本土取样抗压强度

2.3.1 注意方面

应该严格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试验本土取样试件的抗压强度,在试验试件之前,要测量几何尺寸,包括试件的垂直度、平整度和边长等,试件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要控制在规定的数值以内,不然不能对抗压强度试验进行使用。

2.3.2 流程分析

首先,冲洗干净上下承压面和试件表面。

其次,在垫板或者试验机的下压板上对试件进行安放,成型时的顶面应该与立方体试件的承压面垂直。试验机下压板中心要对准试件中心。将试验机打开,当试件和上压板接近时,对球座进行调整确保能够均衡的接触。

再次,在试验时要均匀连续的加荷,不能出现冲击。

最后,当试件急剧变形要破坏时,将调节试验机油门停下来,防止破坏试件,对荷载要记录,对破坏的试件进行清理。

2.4 对实验的分析

(1)结构实体同成型工艺完成一样。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实现安装取样模盒,在结构实体的内部对预埋试模,这样结构实体的浇筑、成型、振捣和本体取样试件就会完全一样,将每种因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都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2)养护条件完全相同。

结构内部是本体试验的主要出发点,它的养护湿度、养护效果、养护温度会完全等同于结构,结构实体的与混凝土强度的变化规律是大致相等的,所以,在对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进行评定时用本体试验强度会更具有代表性、更加准确。不会有过多的随意性。

(3)将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予以排除。

因为在结构实体的内部预埋本体取样模盒,很难自行控制试件,因此,人为因素很少会对试件带来影响,很好地防止了由于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造成试件中出现问题,将检验的成功率能够有效地提升上来。

(4)更加准确的测试强度。

在结构实体中取出以后直接试压就能够将本体取样试验的强度获取出来,相反不是利用一些物理量间接判断的,因此,同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拔出法和回弹法进行比较会更具代表性、更加直观。因此钻芯法和本体取样法就非常类似,都是直接的测定出混凝土的结构强度,但是,同钻芯法进行比较,本体取样不会过大的影响到结构,操作更为便利。

3 结论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筑单位在冬季施工作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变得常态化。而在我国很多地区,因为冬季气温异常低下,对施工的正常推进就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旦停止冬季施工,一年当中能够正常工作的时间就会非常有限,所以冬季施工也是许多建筑单位不得已的选择。为了保证冬季的施工质量,采用本体取样技术的作用就被充分地认识到。在冬季干燥、多风、低温的恶劣环境下,我们需要详尽的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准确地获取,才能够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这种方法通过在结构实体的内部对取样模盒进行预埋,实现了结构实体和本体取样完全一样的条件,将人为因素的干扰还予以了有效的消除,给冬季施工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升级改造,对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受到冬季气候寒冷,昼短夜长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时的施工作业常常会给工程的进度和施工质量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基于此,为了能够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文章对本体取样法在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为有关建筑单位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冬季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本体取样法,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质量,控制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力,汤进伟,周书杰.关于实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分析与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5).

[2]周建伟,闫海燕,王辉.允许混凝土早期受冻的临界强度及其应用[J].山西建筑,2011(4).

[3]何晓慧,何绮嗣,詹丽娟,王守良,周云麟.应用成熟度推算冬施混凝土强度[J].建筑技术,2010(8).

[4]宋力,汤进伟,周书杰.关于实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分析与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3).

本体匹配概述 第5篇

关键词:本体,本体匹配,语义集成

本体在语义Web的七层体系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随后本体在基于语义的数据和服务集成与互操作中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 而本体创建缺少统一方法, 导致不同个人或团体对同一客体创建的本体存在异质性, 为数据与服务集成带来障碍, 于是学者们提出本体匹配来解决此问题。

1 本体的定义

本体 (Ontology) 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它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 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通常将本体抽象为概念、属性、关系、公理和实例的集合。用五元组形式化表达为:O= (C, P, R, I, A) , 其中C代表概念 (类) 集合, P表示概念的属性, R为定义在概念集合上的关系集合, I表示概念的实例集合, A为公理集合。概念、属性、关系和实例统称为实体, 是本体匹配工作处理的主要对象。

2 本体匹配的定义

对本体匹配的理解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发掘语义关系或者映射, 典型的定义如:“自动发掘两个本体中单个概念间的对应关系”[1];另一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发掘语义相似度, “匹配能够分析概念问的相似度和差异度, 以预测它们的语义兼容性”[2]等。综合以上观点, 本文认为本体匹配是:计算分析不同本体中的实体之间的相似度, 通过相似度值来判断本体中实体之间的语义关系, 以实现本体的语义兼容或者映射。匹配的结果用五元组表示: (id, e, e’, c, R) 。

其中:id是标识这一映射唯一编号;e和e’是映射的实体;R是e和e’间的语义关系;c是e和e’的相似度值, 通常在[0, 1]之问。

3 本体匹配研究现状及方法

为促进本体匹配技术的发展, 从2002年开始, 国际语义网大会每年举办本体匹配算法竞赛。2004年信息解析与集成大会也举办此类竞赛。从此, 每年的本体匹配竞赛统一由OAEI (Ontology Alignment Evaluation Initiative) 举办。国内, 东南大学的瞿裕忠教授等开发出Falcon-AO本体匹配系统和清华大学开发出了RiMOM本体匹配系统, 其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并且他们还正在不断完善升级。他们都是国际语义网大会下本体匹配工作组的成员。

现有匹配方法可分为三类。

(1) 基于语言学的本体匹配。

基于语言学的本体匹配方法是一种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计算两本体实体间的名字、标签以及注释的相似性。目前使用得比较多的是基于字符串处理的方法和基于词典的方法。基于字符串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编辑距离、单词前后缀的相似性等。基于词典的方法主要采用现成的词典 (如:WordNet) 识别出词汇间是否近义, 是否存在上下位关系等。目前几乎所有的本体匹配都会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比如Cupid本体匹配系统。

(2) 基于结构的本体匹配。

这种方法把本体中概念抽象成图中的一个节点, 概念之间的关系抽象成节点间的边, 比如SF, 它是一个面向一般的图的匹配算法。其主要思想是根据相邻概念节点之间的相似传递性来计算相似度的, 也就是说如果两个概念节点的邻近节点是相似的, 那么它们也趋于相似, 即节点相似性的传播。

(3) 基于实例的本体匹配。

基于实例的本体匹配方法一般综合使用多种学习策略的机器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概念的实例之间的特征并比较其相似度, 进而寻找映射关系。目前, 基于实例的本体匹配方法和工具还比较少, 比较有名的是GLUE。它采用概念之间实例的联合概率分布来度量相似度, 为此, 使用了机器学习技术来估计这种概率分布。这类方法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实例关联的学习以及训练样例数量、学习算法性能与正确性的优化问题。

4 本体匹配方法的发展方向

匹配方法的研究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1) 综合利用多种匹配方法, 这里重点要确定每种方法计算出的相似度在最终相似度中所占的权重以及各方法之间的组合策略。 (2) 大规模本体之间的分块匹配, 以提高匹配效率。

5 结语

本文就本体和本体匹配分别给出了定义, 并对本体匹配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Steffen Staab, Alexander Madche.Measuring similarity between ontologies[J].Lecture notes i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2002, 2473:251~263.

本体框架的研究 第6篇

网络技术已深入人们的生活, 通过Web来获取和共享信息已经成为普通人可能天天干的事, 但是如果想在网络上实现服务发现、选择及组合, 却是只有编程人员才能胜任的工作, 如何提高Web服务的自动化, 并保证机器可读, 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在Web服务的描述中包含语义信息, 基于此, 研究人员提出了语义Web服务 (Semantic Web Services) 的概念[1], 要想实现一体环境下的应用, 语义互操作是目前应用的主要障碍, 采用本体[2]来实现服务自动化是解决Web服务语义互操作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本体针对特定领域形成, 不同的用户从不同需求不同角度出发, 即使对相同领域也可能建立不同的本体, 这些本体之间往往存在语义层面上的异构。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 很多企业先后兴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 但是各应用系统之间不能实现信息共享, 造成了彼此孤立的现象, 如果解决这种“信息孤岛”, 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企业应用集成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 , 基于Web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是企业应用集成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应用集成的范围正在跨越企业边界, 形成企业间的应用集成 (Inter-EAI) [3], 由于各企业所关注的领域并不完全一样, 因此其建立的本体也不完全一样, 如何跨领域实现不同本体的集成是新的课题。针对目前开放式计算机环境的多本体共存现象, 只有在多本体环境下实现本体之间的互操作, 才能开展后续其他服务。因此, 研究本体互操作是多本体环境下实现跨本体服务的基础。

1 本体概念

本体的定义首先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 计算机领域的本体研究首先来源于人工智能研究和知识表示系统研究, 使用本体的知识表示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表示能力, 可以表达一些传统的XML等规范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内容, 因此在基于Web的应用中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更为复杂的、携带语义信息的知识和数据。

2 本体集成

本体能够为某一领域的用户提供一个共享的数据模型, 是解决领域内语义异构, 实现领域内系统之间语义互操作的有效手段[4], 也是提高服务发现的查准率查全率的高效工具。但是, 在开放的分布计算环境下, 应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应用领域, 而是跨越多个不同、相交或者重叠的应用领域。在这种环境下, 多个异构本体的共存是一种必然, 在此环境下实现服务发现, 首先需要实现异构本体之间的互操作, 允许用户跨本体实施操作。本体集成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来解决本体之间的异构, 是解决多个本体之间语义异构的有效手段。

3 基于范畴论的本体集成框架

本体集成实现本体算法一般基于某一特定的语言, 基于特定的实体特征来表示, 这将使得本体集成难以统一描述, 并缺乏统一的数学和逻辑基础支持, 由于本体自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 本体集成实际上就是逻辑系统的互操作。范畴论是一门通过结构来研究系统特征的学科。这一点对于本体的表示非常合适, 因此, 很多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利用范畴论的思想来解决本体之间的集成问题。本文将借助范畴论中的概念和思想来为本体集成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3.1 相关研究

基于范畴论研究本体集成是语义信息集成理论基础研究的一个重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Goguen 等人提出了Institution理论来研究语义信息集成[5]。Institution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 常用的一些逻辑系统都可以被看成是Institution, 如:一阶逻辑、框架逻辑、描述逻辑等等。因此, 基于Institution实现信息集成将屏蔽所有的逻辑语言、逻辑系统之间的差异。此外, IEEE SUO小组的Kent等人在提出SUMO的过程中, 给了IFF (Information-Flow Framework) 理论[6]。该框架将本体抽象为不同的层次, 包括上层本体、元本体以及领域本体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并规范定义了本体之间实施扩展所需要满足的一定条件。这样使得基于该框架所获得本体可以构成一个本体格 (Lattice of Ontology) , 从而为本体之间的集成提供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理论基础。然而, IFF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利用这个本体格来实现本体集成。南安普敦大学的Kalfoglou以及爱丁堡大学的Schorlemmer等人也基于信息流理论来实现本体系统之间的语义集成[7]。他们将本体看成是不同的分类系统这些系统是通过通道相连, 当要将这些系统进行集成时, 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分布的通道系统来覆盖这个分布式的分类系统, 从而实现集成。该方法综合了信息流理论以及通道理论, 为分布式系统中的语义信息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 逻辑系统和逻辑态射

从形式化的角度来看, 本体是一个逻辑系统。逻辑系统一般包括:逻辑语言、模型以及理论等不同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逻辑系统包括理论和模型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从语法的角度刻画这个系统而模型则从语义的角度来刻画系统。理论和模型都以一定的逻辑语言为基础的。因此研究不同逻辑系统的语义集成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这些系统之间的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而模型之间的转换需要以逻辑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为基础。

为了屏蔽不同的逻辑语言和逻辑理论为信息集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文将逻辑系统抽象为范畴的对象, 而系统之间的映射则可以转换成为范畴间的态射问题。这样可以通过构建逻辑系统范畴来为不同本体之间的互操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在此, 逻辑系统可以定义,

Log:=<Sign, Model, Theory, Sat>

其中, Sing:为符号 (signature) 集, 是逻辑系统的语言基础;Model:为逻辑系统的模型集;Theory:为逻辑系统的理论集, 由逻辑系统的公理集、公理集上的推理规则以及由推理规则所得到的定理组成;Sat:为理论和模型集之间的满足关系, 该关系描述逻辑系统的某些性质, 如:完备性、可靠性等。

因此, 两个逻辑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f可以表示为逻辑语言之间的映射fs、模型集之间的映射fm以及理论集之间映射ft的组合, 即f:=<fs, fm, ft>, 其中, fs:表示逻辑系统语言之间的映射, 是一对映射 (f^sfˇs) ;fm:表示逻辑系统模型之间的映射, 为一对映射 (f^mfˇm) ;ft:表示逻辑系统理论之间的映射, 为一对映射 (f^tfˇt) 。逻辑系统之间的态射如图2所示。

为了保证逻辑系统本身的可靠性以及完备性, fm以及ft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任意给定两个逻辑系统Γ, ∏, f∶Γ↔∏为语义等价态射当且仅当以下条件成立:

s, m, sTheory (Γ) , mMode (Γ) , m|=Γsf ^m (m) |=∏ft^ (s)

s, m, sTheory (∏) , mMode (∏) , m|=

sfm^ (m) |=Γft^ (s)

大多数情况下, 逻辑系统之间的等价态射很难找到, 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根据应用需求, 等价条件可以稍微放松。当第一个公式成立时, 称该态射使得∏兼容Γ;当第二个公式成立时, 称Γ兼容∏。本文主要针对某一特定领域, 研究本体之间具有单向兼容性的本体互操作问题。

理论上说, 本体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系统。因此, 本体集成包括本体表示语言, 本体的逻辑模型的集成。本文研究的本体集成中, 本体采用统一的描述语言OWL-DL, 并以描述逻辑作为本体描述的基础。因此本体集成实际上就是描述逻辑环境下, 不同的模型之间的映射。本体集成就归结为本体模型的集成。

4 结束语

Web服务以XML和Web协议标准为基础, 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了语法层面上的互操作, 但如何真正实现“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 实现一体化环境下的语义互操作是目前应用集成的主要障碍, 而本体是实现Web服务自动化, 实现应用系统之间无缝集成的有效工具, 如何在多个本体之间建立一个与表示语言和逻辑基础无关的本体集成框架是本体集成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就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 后续利用该方法开展了服务发现的研究, 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Burstein M, Bussler C, Zaremba M, et al.A Semantic Web ServicesArchitecture[J].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5 (9) :52-61.

[2]Gruber T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ies Specifica-tion[J].Knowledge Acquisition, 1993 (5) :199-220.

[3]孙晋文, 肖建国.企业应用集成和基于Web Services的构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21) :205-208.

[4]Crubezy M, Musen M A.Ontologies in support of problem solving[C]//S.S.a.R.Studer.Handbook on Ontologies, 2003 (9) :321-342.

[5]Goguen J, Rosu G.Institution morphisms[J].Formal aspects ofcomputing, 2002, 13 (3-5) :274-307.

[6]Kent, Robert.The IFF Foundation for Ontological Knowledge Or-ganization[J].Cataloging&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2003 (33) :187-203.

语言本体和语境 第7篇

1 从语境本体到语言本体

语境本体观认为, 语境能够诠释语言的运作机制;“一个规定的语境能使语言形式与某个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 (裴文, 2000:2) , 并且制约语言的表达效果。王希杰先生 (2007) 在《四个世界和语境类型》一文中论述了语境本体对多元世界的揭示。“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这4个世界把语境区分为相应4种;“语言世界语境”和其他三个“非语言世界语境”“密切相关”;具体研究可以区分多个层次和角度, 比如“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现实的和可能的;历时的和共时的;主观的和客观的;表达的和接受的, 等等” (王希杰, 2007:63) 。语境本体观虽然有助于“意义研究的细密化和科学化” (王希杰, 2007:67) , 但却导致语境研究的无限复杂性。Bloomfield, Palmer等学者甚至反对语境研究。Palmer (1981:53-54) 在Semantics一书中指出, “考察语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许多困难”;“考虑外部世界就非得把人类百科知识考虑进去不可, 这样, 研究范围被无限扩大, 语言学变成一种无所不包的知识堆积, 语言学家将面对越来越多的解释不了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 “不考察语境也能知道句子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应该是自足的”。这进一步说明了语言本身的自觉性和自治性。对语境的重新认识与揭示须要追问语言本体思想。事实上, 正是由于缺乏对语言本体的明确认识, 现有研究未能成功揭示语言在语境中如何运作。

现有语境研究多以哲学多元论为基础, 并持有语言工具论指导下的语境本体观, 其出发点是“语言受到人类社会行为制约” (Fishman, 1965) 。从哲学多元论角度讲, 多元世界由多元本体构成, 表征多元世界的语境本体是其中一元。传统研究对语境构成和语境类型的考察就相当于对多元世界的范畴化识别。事实上, 语境本体观已经蕴含这一思想, 即语境本身只能与语言相关;语境本体的形成依赖语言本体建构;“语言是多元世界中的必要一元” (李洪儒, 2010) 。作为语言本体的两个研究维度, 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在对语境——抽象系统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的研究中可以实现互补;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模式由此确立。

2 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

把语言哲学维度纳入语境研究方法论的考察范畴, 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模式不仅要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廓清语境的成分及类型, 还要通过诠释语言中的说话人追问语境的生成机制与理解过程。

Saussure的语言系统论是语言本体研究的经典理论。根据语言本体对语境的建构,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和言语、共时与历时、组合与聚合等二元对立思想分析语境的构成。例如, 对语境的整体性研究可以区分语言环境和言语环境、共时语境和历时语境等;考察系统环境的建构机制可以区分组合环境与聚合环境等。Saussure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影响最为深远。一些学者认为, Chomsky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区分与Saussure的思想非常相似;Pike (2012) 提出“位” (emics) 与“非位” (etics) 这两个概念来识别构成言语的线性单位和构成语言的集合单位……按照Saussure (2001) 对语言和言语的界定, 语言学对“语言环境” (抽象系统环境) 和“言语环境” (语言使用环境) 的区分始终蕴含在语境研究中;语言学界提出建构“言语学”的设想使得这一区分更加明朗。对言语环境的关注让我们逐渐认识到, 语言建构自身的同时建构了人的世界;以Saussure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本体形式化的科学追求“偏离了原初的人文目标”。在语言实体层面展开的语境研究须要通过语言哲学考察深入人的生存语境探索。

传统语境研究强调语境中的人因素, 并把说话人视为语境核心要素。然而, 须要注意的是, 语言工具论视域中的说话人始终处于受语境制约的被动地位;这是因为, 工具论语言观的基本思想是, 语言诞生于“自在世界” (李洪儒, 2010) , 人利用语言“工具”在自在世界中生存。其实, 语言本体的内核与能动因素就是说话人。说话人并非自在世界中的人, 而是生活在语言本体中的人;说话人形象在语言本体中呈现;说话人语境就是人的生存语境。简言之, 语言本体的实体层面由说话人的话语建构而成;说话人对语言本体的诠释就是语言的理解机制;说话人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意味着说话人语境的生成。由此, 本体论语言哲学所主张的理解的语言性、历史性、循环性等特征同样属于语境。语言本体所包含的文化、传统、历史等因素在说话人语境建构中形成并表现为真正的“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2004) 。事实上, 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语境理解语言”, 就是因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语言本体提供了作为理解“前见”的“效果历史视域” (伽达默尔, 2004) 。目前, 以本体论语言哲学, 特别是哲学诠释学为理论基础的语境研究在语言学、语文学、语言哲学等领域方兴未艾, 限于篇幅, 笔者将另文专论。

3 结论

无论是以语境为本体, 还是以语言为本体, 语境研究必须承认世界的多元性。如果说“语境就是与话语行为 (utterance act) 相关的整个世界” (裴文, 2000:9) , 那么可以说“语境就是‘人的世界’” (何煦之, 2007:46) 。现有研究所普遍采用的基于语境本体的研究模式证实并说明了世界的多元性, 却丢失了语言本身, 从而导致语境认知的模糊与混乱。本文初步考察语言本体思想, 并将其引入语境研究。研究表明, 语言是语境的本质所在;“人的世界”由语言本体建构而成, “语境”亦如此。语境研究不能抛开语言本体而偏离人的世界;并且, 语境研究只有从语言本体入手, 才能更好地揭示人及其世界。

参考文献

[1]Palmer F R.Semantics[M].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Pike K L.Language in Relation to a Unified Theory of theStructure of Human Behavior[M].New York:Literary Licens-ing, LLC, 2012.

[3]Saussure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伽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海ch Press, 2001.

[4]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语言学[M的].上语言:上海译文出版社本体论预设——语, 20言04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本体】相关文章:

本体本体05-08

构建本体05-04

教育本体05-13

本体感觉05-22

本体理论06-16

本体安装07-06

档案本体07-14

音乐本体07-26

工艺本体07-28

本体工程09-01

上一篇:教学论坛论文下一篇:慢性肠系膜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