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竞争力

2024-06-20

国内旅游竞争力(精选12篇)

国内旅游竞争力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竞争力,现代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旅游已经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例,200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珠海、桂林、杭州、西安、中山、苏州、昆明、泉州、厦门、南京、天津、大连、福州、无锡、汕头、黄山等24个;另有沈阳、三亚、长沙、哈尔滨、郑州、乌鲁木齐、延边、秦皇岛等12个城市的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次。这些主要旅游城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369.73万人次,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次的76.1%(中国国家旅游局,2001)。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的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是通过城市旅游竞争得以表现。

一、旅游竞争力研究

中国在旅游业竞争力领域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但该课题的迫切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作为一个新领域的挑战性吸引着许多研究者在该领域不断探索,主要集中于国际旅游竞争力研究和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黎洁、赵西萍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和竞争阶段理论,对中国的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张明清、刘超借鉴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业竞争力,最后分析中国旅游业面临的竞争态势。郭鲁芳提出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多相测度法,她认为评估一国旅游国际竞争力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目前旅游竞争实力、旅游竞争潜力和未来旅游业竞争的发展力。

二、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一)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和案例研究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差别优势和城市综合素质。从旅游供给方面看,城市旅游竞争力具体表现为旅游资源的丰裕程度,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旅游景区的数量、档次和级别,旅游企业的接待能力等;从旅游环境来看,城市旅游竞争力表现为城市市容环境、交通环境、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质量等;从旅游市场促销方面看,城市旅游竞争力体现为城市旅游促销费用总额、人均促销费用、联合促销的组织机制等;从旅游经济活动的最终效果来看,城市旅游竞争力表现为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和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和收入、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人均旅游消费额、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市民出游量等。

(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

杨英宝2002年在其硕士论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中,在总结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旅游竞争力研究中的应用后,提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来分析。从微观看,城市旅游竞争力决定于城市旅游资源、旅游人才、旅游资金、技术;从中观看,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城市环境、城市旅游需求、旅游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从宏观看,它受城市所在的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环境的制约。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采用因素分析法,即首先理清因果关系,然后选择不同的变量进行数值分析。因素分析法所提供的因果关系分析能够评估影响旅游竞争业绩的因素范围和作用力大小,从而可以探讨旅游竞争业绩的内在原因与动力。具体从四个角度进行评价,即城市旅游业竞争业绩评价、城市旅游竞争潜力评价、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和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并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三级层次指标体系:城市旅游竞争力A=(B1, B2, B3)。保继刚根据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不同,划分为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三个尺度进行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并提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绝对因素在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是不可变的,具有垄断性特点,主要包括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政策要素。相对因素是较容易发生变动的,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六个要素(见图1)。

张争胜、周永章采取SPSS11.0社会经济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法分析广东省21个地级市旅游竞争力的市际差异,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兼顾资料的可获得性,采用多个统计指标,分别从旅游发展规模、外出旅游能力(出游力)、旅游组织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4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建立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照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分为综合型、客源地型、目的地型和待开发型4大类型,提出了广东省要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等发展对策。

(三)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研究

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加强城市旅游环境的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宣传促销功能;加强城市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强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加强旅游产业规模化建设。最后,他提出了3种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选择,它们分别是以发展为目标的战略、以扩张为目标的战略、防御性的战略。

三、结语

城市所追求的旅游竞争力,不仅是要能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需要,更是要能满足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需要。城市旅游竞争是使旅游业的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得以实现的关键和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旅游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和发展,不仅局限在在旅游企业和城市中,以旅游企业为单位,城市为基础,大力提升区域旅游旅游力,乃至中国整体旅游竞争力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建立健全城市旅游系统,科学合理的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挖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潜力,培育可持续旅游竞争力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金碚, 胥和平, 谢晓霞.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J].管理世界, 1997.

国内化妆品行业竞争力分析 第2篇

摘要

化妆品行业投资少,获利高,能为国家创造高税利,同时带动大批就业机会,是很多国家优先发展的行业之一。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本文通过对国内化妆品市场现状的描述,用SWOT分析方法对国内化妆品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为其竞争优势的创造从品牌资产、供应链管理、营销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化妆品竞争力竞争优势SWOT分析国内化妆品市场的现状

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现今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1989年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民族化妆品企业“广生行”到现在数量繁多、种类齐全、经营多样的化妆品行业,中国化妆品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接受挑战、蓬勃发展起来。200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量突破400亿元,并以每年24.8%的速度增长。中国消费化妆品的适龄女性有6亿人,虽然目前人均年消费量的不足10美元,远低于世界女性人均年消费50多美元的水平,但其增长的势头却是任何化妆品生产巨头都不能小觑的。

目前全国拥有大约3000多家化妆品企业,年销售额300多亿人民币,全国近600万从业人员(含美容业从业人员),近160万家美容机构年营业额达4000亿元人民币。化妆品企业是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份额的产业群体。然而,目前,化妆品企业竞争激烈、危机中伏。据2002年资料统计,中国化妆品年销售额约350亿人民币,出口仅l亿美元,达到年销售额5亿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而欧美大的化妆品公司,每一公司的年销售额都在50一80亿美元以上。国产护肤和美容化妆品占市场销售量40%,但销售额只占总销售额的6—7%。仅400家三资和独资企业品牌产品销售量却多达总量的半数左右,而且价格高几倍。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拥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著名化妆品公司都进入或正在进入中国,抢占市场。目前中国近80%的化妆品市场已经被进口化妆品与合资企业产品所占有。相反,资产在3~5千万元以内的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了化妆品企业总数的90%左右,市场份额却少得可怜。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内化妆品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是越来越激烈的。由此可见,对国内化妆品企业竞争力及竞争优势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并适时提出对增强竞争有利的战略措施。国内化妆品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国内化妆品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低价格。由于多数本土化妆品品牌包装简易、生产线简陋,形成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售价自然较低。一般来说,低成本再加上无需关税,国产化妆品品牌售价仅为国外品牌售价的十分之一。国内化妆品品牌由于多由本土人士创立,企业家多了解国内市场需求,产品更贴近普通大众生活所需,更适合本土消费者使用。还有比较早期的一些老品牌已经深得部分消费者的赞誉,有一定的口碑。另外,本土的销售渠道也占有一定优势。而国外的一些品牌采取的高价策略,也使一批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或者是使用过后觉得性价比不高,转而选择国内品牌。

2.2 劣势分析

首先,虽然中国的化妆品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商朝末期就已经有了美容品“燕支”,也就是今天的“胭脂”,但是化妆品行业一直发展缓慢,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益于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化妆品行业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产业发展历史短,处于学习曲线起始较低端阶段。第二,产品科技含量低,相关产业支持能力弱。国内化妆品企业所生产的化妆品的基础原材料、添加剂、生产工艺、生产实施、包装材料、产品设计等都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化妆品产业同精细化工、生物科学、细胞科学、材料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我国在上述领域并没有明显优势。科学配方研制和开发方面仍处于效仿阶段。第三,大多国内企业重销售,轻研发。国内大多数的化妆品企业都欠缺科研能力和新产品设备,相比研发更重视销售,而在销售领域又没有过人之处,而且更加缺乏对企业攻关的、长期的发展战略研究。相比之下,国外的化妆品企业一般都有自己庞大的科研机构,设备一流的实验室,很多新产品都是研究开发多年后才投入市场,并反响甚好。第四,国内大多企业缺乏科学营销及管理方式。由于国内的化妆品企业多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企业缺乏科学的营销策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另外,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研发需求及规模扩展。第五,产业集中度低,高端品牌竞争力弱。由于多为中小企业,缺乏可以与国外跨国企业相比较的大企业,因此品牌培养力差,高端品牌竞争力弱。相比之下,仅以洗发水为例,耳熟能详的品牌如潘婷、力士、海飞丝、飘柔等等,多为国外品牌,著名的跨国企业如宝洁、联合利华等产品占据了大半市场。

2.3 机会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生活温饱的基础上,人们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给国内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外资品牌的踊跃进入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学习的机会,先进的管理手段、营销方式等,都是其学习借鉴的重点,如欧莱雅的品牌策略、雅芳的直销模式等。

2.4 威胁分析

在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中,外资或合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已接近80%,而国内化妆品生产只有通过中外合资,推出中低档产品才能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据资料显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女性使用率最高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很少。更有趣的是,在这些城市商场专柜促销活动时,资生堂、欧莱雅、美宝莲等国外品牌柜台前挤满了购物的消费者,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国产品牌专柜,则是鲜有问津。如果说国内化妆品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中低端市场的低价策略,那么世界知名化妆品公司对低端市场的争夺加大了国内品牌所面临的威胁。如强生收购了大宝品牌,充分显示了其对中低端护肤品市场的争夺,“大宝啊,天天见”这个略有小成的国产品牌如今走进了强生的旗下。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化妆品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尤其在高端市场,高端品牌领域很难与国外品牌相抗衡。国内化妆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

面对中国国内化妆品企业竞争力较弱这个令人忧心的显示,中国本土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制定整体发展战略,从容应对挑战,不断保持竞争力。对于现代化妆品行业的竞争,品牌策略、供应链管理、营销模式管理等方面对于打造国内化妆品企业竞争优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品牌策略

品牌忠诚的顾客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美国商业研究报告指出,多次光顾的顾客与初次登门者相比可以为企业带来20%一85%的利润,固定顾客的数目每增长5%,企业利润增长25%。成功品牌的利润有80%来自于20%的忠诚顾客,而其他80%的顾客只带来20%的利润。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品牌忠诚的建立与加强有多么的重要。

品牌忠诚的培养与建立实际上是企业与顾客间相互选择的过程。对企业而言,品牌忠诚是企业经过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品牌定位,以顾客能承受的合理价格,通过有效的促销沟通和方便的销售渠道,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关系营销管理的过程;对顾客而言,品牌忠诚是顾客学习的结果,是顾客对品牌经由接受、认同并产生偏好的过程。

化妆品品牌要培养和建立品牌忠诚可以从有效的广告宣传、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维持高品质形象、做好品牌定位突出品牌个性等方面开始做起。例如佰草集就是一个化妆品品牌定位的成功例子。佰草集是上海家化公司于1998年推向市场的一个具有全新概念的品牌,它的定位是中国第一套完整意义的现代中草药中高档个人护理产品,以中草药添加剂为特色,把中国特有的草药精华与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相结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追求自然、平衡的精粹,由此逐步建立了清新、自然、健康的品牌形象,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和接受。供应链管理

化妆品行业供应链包括从产品原材料取得、产品生产、产成品流通到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的这样一系列过程,其组成成员包括供应商、产品制造商、批发或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其他(物流、金融、研发)服务提供商,包括的流程有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就是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从战略、战术直至运作层面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进行优化。然而,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这一有利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却多被广大国内化妆品企业所忽视。

营销模式管理

企业的市场营销与产品推销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概念口1。市场营销的起点是

产品开发前的市场调查,结束于销售后的售后服务。同时,售后服务又包含了市场调研的内容,又成了修正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的起点。产品推销只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环节。

有调查显示:化妆品企业的经营者,绝大部份没有达到大专文化程度。急于求成,盼望投机,对经营困难估计不够,遇到困难易于产生浮躁情绪是化妆品企业经营者的普遍心态。有的经营者想当然,以个人人情关系当做企业资源,并用来决定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导致认识市场失误。有的经营者不做调研分析和市场细分,对消费者初次购买的风险性问题不加考虑,这样即使做出了好产品,也不能做出好市场。因此,对营销模式的科学管理很有必要。例如,安利在中国的直销模式,DHC的网络营销等,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很值得国内企业所借鉴。

国内比较成功的营销模式,比如隆力奇的低价流通模式。低价流通模式是指企业在保证企业一定的获利能力的前提下,采取薄利多销的低价进入市场,在行业同类产品中以较低的产品价格吸引消费者眼球,引导消费者购买,从而提高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隆力奇于1996年悄然涉足化妆品行业,一直在农村市场以低价流通模式独自默默“耕耘”。2003年,隆力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上交税收1亿多元,悄然登上了中国本土化妆品销量冠军的宝座。在2004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隆力奇以95.52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第48位,成为本土日化品牌的排名最靠前的品牌。2005年1月,隆力奇又被评为中国化工“十大最具国际竞争力品牌”,成为本土同化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第三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又进入了“2005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前列。

营销模式有大有小。小到铺货、终端导购、产品定价、广告宣传、新品推广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模式;中到区域市场运作、业务员管理、根据地市场运作;大到新业务拓展、多元化发展、企业整体运作等方面,只要是成功的并且能够推广的做法,都可以总结出模式。找到成功的模式,企业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营销模式不能一味的模仿他人,要根据自身情况,在把握好各种模式之间地位关系的条件下进行多种模式的组合和整合。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国内化妆品行业现状的描述,对其竞争力的SWOT分析,得出中国化妆品市场潜力巨大、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化妆品品牌竞争力较弱等结论。通过对品牌资产、供应链管理、营销模式管理等方面的介绍和例证,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国内化妆品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在众多国际知名化妆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的今天,国内化妆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只要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不要盲目跟从,踏实发展,国内化妆品企业必定能有更大发展,树立起能与国际品牌抗衡的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化妆品品牌。

参考文献

[1]梁会君.中国化妆品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1)

[2]申才恩.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2006

[3]中国化妆品 行业版 2000.6

国内旅游竞争力 第3篇

关键词: 文化旅游培育;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

桂林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正是这些旅游资源的支撑使得桂林一跃成为国际旅游胜地。然而,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即便是桂林这样的国际旅游胜地也面临着诸多的意外风险,因而桂林要想在竞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自身的旅游资源外,还需要加强文化旅游培育,借助于文化旅游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作用

(一)文化旅游培育为桂林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不在局限于单纯的自然资源欣赏上。而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旅游区域一下从国内扩展到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也因此联系在一起,桂林也在国际化旅游业的发展下一跃成为国际上的旅游胜地。每年慕名二来的外国游客多达几十万人,这极大的促进了桂林旅游行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比拼还有文化、习俗的较量[1]。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为了加强桂林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大力的培育文化旅游,借助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的提升桂林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培育赋予桂林国际旅游胜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桂林的发展而言,文化旅游培育给桂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着力发扬桂林地区的古建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发祥地文化,自此基础上打造红色旅游、红色创意体验。让游客能够在各种文化的浸染下,获得丰富多彩的旅游感悟。这种文化旅游培育模式,除了给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外,还赋予桂林旅游胜地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是今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文化旅游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 文化旅游培育在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中的应用

(一)桂林文化旅游形成独具的特色

旅游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服务业,它既要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还需要拉动桂林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桂林文化旅除了单独作为旅游行业之外,还可以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以其他产业的发展来提升桂林文化旅游的生产力[2]。

此外,桂林文化旅游除了當地的历史古文化之外,还有现代的潮流文化,一古一今正好满足游客对文化的多种需求,从而也形成桂林特有的文化旅游特色,同时这也有助于桂林国际旅游文化胜地的竞争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在当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当中,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多数依赖于桂林文化和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也是这特有的桂林文化特色,才促成了桂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1、强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对现有的文化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一种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应用,实现网络化的文化创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是为了满足桂林旅游业多重发展需要,丰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

2.历史遗留文化和潮流文化等多项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培育是指以借鉴传统文化、追寻文化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文化培育。桂林作为国际旅游文化胜地,在寻求文化享受文化的过程中已经是当前旅游业的风向标[3]。桂林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因为桂林旅游涉及范围广,应用的文化知识较多,而且还不断有新文化的融入,因而桂林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新鲜活力的新兴产业。如今的桂林文化旅游包括多个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历史遗迹、民族艺术、现代建筑等内容。这些文化旅游项目中涉及到的不仅是历史文化还有现代的潮流文化以及异国文化,因而涵盖内容较多,几乎囊括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产业。虽然,文化旅游产业,是近几年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但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到来给桂林旅游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如今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涉及到的产业融合也更加广泛。如今桂林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人们在旅游当中也可以获得多种精神层次的满足[4]。以上表明,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就是以旅游企业的经营人员,发展多项文化、休闲娱乐方式,使桂林国际旅游文化胜地的旅游者可以在桂林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各项文化活动。

结语:

综上所述,桂林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区域,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国内的旅游景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随着时下全球一体经济化的发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单独依赖于桂林山水是远远达不到市场的竞争需求。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还为桂林的旅游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菲,粟维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之文化旅游培育[J].社会科学家,2014,(7):89-93.

[2]亢琳.桂林宛田瑶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学术论坛,2011,34(6):139-143.

[3]黄月玲.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桂林刘三姐茶园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799-20802.

[4]黄春丽.桂林文化旅游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机遇[J].科学与财富,2015,(4):390-390,391.

国内旅游竞争力 第4篇

——印第安人谚语

旅游文学在旅游营销中的核心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 但也走向另外的极端, 如有的地方政府争夺文化名人故里在媒体宣传, 大打口水仗, 出现“多个李白”低头思故乡的怪象;有的地方请当代“文人墨客”“影视娱乐圈明星”大打文化招牌。事实上, 旅游营销的不变的重头戏为历史文化游与山水游, 二者均与旅游文学有着天然密切的表里联系。

一、旅游文学资源要素与旅游营销竞争要素

旅游文学是按题材划分的文学的重要分支, 是人类在旅游实践中创造出的文学作品和精神财富, 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和切身经历、体验和感悟, 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志向、人生感悟、生命体认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文学的情感和思想对人类而言是相通的, 这也是旅游文学的价值具有全球性的原因。“在任何一民族中, 必有几许共通的思想, 贯彻古今, 超越了时代, 跑进了人人心坎深处, 而普遍影响及于社会之各方面, 成为这一社会所普遍重视、普遍信仰或普遍探讨的论题, 几乎成为一种口头禅。”[1]

旅游文学一般划分为五种:一是纪游诗词, 如:《诗经·采薇》, 曹操《观沧海》, 陶渊明《饮酒》, 北朝民歌《敕勒歌》, 王之涣《登鹳雀楼》, 崔颢《黄鹤楼》等。二是纪游文, 如:《山海经》, 马第伯《封禅仪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 郦道元《三峡》, 陆游《入蜀记·过巫山》等。三是纪游诗曲, 如:关汉卿《碧玉箫 (秋景堪题)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李攀龙《杪秋登太华绝顶》等。四是楹联, 如:翁方纲《陶然亭联》, 纪昀《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赵藩《成都武侯祠联》等。五是纪游白话小说, 如曹雪芹《红楼梦》 (第十七回) , 刘鹗《老残游记》等。以上五种旅游文学, 亦是五种资源要素, 可以分别进行挖掘加工, 在旅游营销时加以运用。

成熟的景点和旅游公司的竞争, 首当其冲的是旅游营销理念的竞争。现代旅游营销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种:让旅游产业成为制造快乐的产业;让旅游成为人的本能需求;让品牌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动力;让注意力成为印钞机等。另外, 紧扣可持续发展主题, 绿色营销观念、生态环境观念、品牌服务观念已经开始成为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念。

成功的旅游热点, 持久吸引八方的旅游胜地, 一定是竞争力很强, 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旅游营销的方法主要有:旅游品牌营销、旅游体验营销、旅游网络营销、旅游整合营销、旅游互动营销等等。旅游市场营销非常注重管理与协调, 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 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 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最持久最本质的旅游竞争是厚重的“文化底蕴”竞争, 旅游文学则是不同旅游点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二、国内旅游文学缺位带来旅游营销困境

邓小平同志在安徽登黄山, 确定了我国发展旅游业,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但是, 当前旅游业存在不少问题, 就旅游文学与旅游营销而言,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旅游文学挖掘草率, 旅游营销亮点不亮

国内大多数旅游产品老化、单一, 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一是产品结构不科学。现代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国内旅游业迄今为止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 但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 一条腿站不住。二是旅游产品质量粗糙单一。三是产品配套的升级速度慢。四是特色不鲜明, 景点雷同多。五是旅游产品的互动参与性不够。六是产品开发无序, 一哄而上。

(二) 旅游文学震撼力不强, 旅游营销针对性不强

旅游文学的理解出现偏差, 认为当代人搞几首诗词, 请几个名人热闹一下就是文化营销。再加上与目的地旅游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旅游客流等综合服务信息的针对性传递不够, 使客流的区域不平衡性加大, 加剧了旅游特别是节假日旅游无序性, 还影响文化热点线路的相关服务。

(三) 旅游文学的转化不够, 旅游营销手段发挥难

营销内容的贫乏和转化方式创新乏力, 尽管网络技术具有高效、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 大多数旅游企业已广泛将网络技术用于市场营销。但仍有旅行社利用电话、传真进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 会制约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大了我国旅游市场营销与世界各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差距。网络先进, 但内容不够吸引眼球, 根子在旅游文学作品和旅游文化的转化力度、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 漠视旅游文学资源带来旅游业的诸多困难

“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2]当前, 忽视旅游文学导致旅游业的两难困境。各地旅游资源很好, 吸引游客难;发展遭瓶颈, 持续盈利难;景区同质化, 特色卖点难;品牌已老化, 人气提升难;消费一次性, 重游消费难;整合传播乱, 品牌做大难;盈利模式单, 盈利增加难;渠道分散乱, 竞争提升难;资源内耗重, 效率提高难;旅游地产优, 落地实施难。

三、旅游文学主导与旅游营销推动的差异化竞争

为论述旅游文学的主导地位与旅游营销的丰富多彩性, 笔者下文试以柳永的《望海潮》为例, 突出旅游文学在打造独特的文化特色旅游中产生的巨大作用。

(一) 锁定旅游文学作品打造旅游组合营销着力点

科特勒博士于1984年提出“大市场营销”理论。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组合应融入权力与公共关系两大要素, 特别是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 运用以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为基础的新的营销传播模式, 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纽带、培养旅游品牌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公关营销和品牌营销的手法最好应该蕴含文化的魅力, 柳永的《望海潮》就具有这种独特的文化风采: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二) 制作旅游文学作品宣传片, 在旅游营销渠道以文化底蕴吸引目标客户群

国内旅游营销, 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文脉与地脉, 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问题出在“审美感情”的缺失上。以至于促销经费花了不少, 游客量却上不来, 旅游淡、旺季差异性极大, 形象宣传口号雷同等等现象比比皆是。

如果精心制作柳永的《望海潮》宣传片, 进行形象与功能定位, 妥善投放营销渠道, 足可以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可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行解读和扩展宣传。如可这样设计解说词:柳永的《望海潮》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 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可谓“承平气象, 形容曲尽”。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 音律协调, 情致婉转, 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开头三句,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 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都会”, 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 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 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 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 转弱调为强音, 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云树”三句, 由市内说到郊外, 一个“绕”字, 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 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市列”三句, 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 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 暗写商人比夸争耀, 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 蓄洁停沉, 圆若宝镜。重湖, 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巘, 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 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 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 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对仗也很工稳, 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 互文见义, 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 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 是说吹羌笛的渔翁, 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 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 作了栩栩如生地描绘,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 缓缓而来, 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 音调雄浑, 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 饮酒赏乐, 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 即凤凰池, 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好景”二字, 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 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 合将好景画成图本, 献与朝廷, 夸示于同僚, 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 烘托出西湖之美。

(三) 以旅游文学作品的精彩词句设计景点产品, 依靠旅游营销差异化打包推出

旅游的本质是游客在快乐中寻找满足与幸福的心灵体验, 心灵体验最高层次就是文化的共鸣和历史的回响。营销的主要诉求又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 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于目标受众。“艺术深深地植根于自然之中, 谁能从自然中抽取它, 谁就能占有它。”[3]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首词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具, 上片写杭州, 下片写西湖, 以点带面, 明暗交叉, 铺叙晓畅, 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 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 由数字组成的词组, 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 或为实写, 或为虚指, 均带有夸张的语气, 奇妙地形成婉约派柳永式的豪放词风。这些对仗工整词组可以包装成景点让游客体验。

(四) 以旅游文学的独特魅力, 不断扩展旅游产品链条, 推行文化体验和心灵共鸣等营销策略, 稳固游客忠诚度

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科特勒博士, 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 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透过科特勒以下诸方面的论述可以找到旅游文学与旅游营销的结合产生的战略层面的意义。如:营销管理哲学, 营销的未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产品的设计与管理, 产品的层次, 扩展性产品, 品牌决策;通过质量建立顾客忠诚;设立电子营销平;旅游产业的全球化等。

对《望海潮》相关联的文化因子进行深度挖掘, 挖出与词作者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掌故、历史人物、古风土人情, 神话故事等, 力求寻找人类共同繁荣文化体验和心灵共鸣。因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照它们的心灵之中。”[4]经常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 广泛宣传新附加的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 积极搅动旅游市场, 结合西湖的独特的山水, 推行旅游忠诚客户积分制度等, 把这篇辞赋的功能不断发挥到极致。

摘要:旅游文学中具有无尽的旅游业生命之营养。各地粉彩斑斓厚重的旅游文学资源要素可以转化为旅游营销的核心竞争要素。目前走出旅游营销困境的出路在于对旅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发现深度加工, 构造旅游产品的系统产业链, 理性繁荣旅游业。

关键词:旅游文学,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上海:三联书店, 2002.5-6.

[2][德]格罗塞著, 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369.

[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 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69.

主题旅游城镇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 第5篇

旅游竞争力是指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胡冬梅、司继伟,2002)。所以,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是指主题旅游城镇为保持自身旅游持续发展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旅游竞争力是主题旅游城镇综合发展能力的体现,它能使该城镇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为城镇旅游业创造经济收益的能力,而且还表现在: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优势,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为所在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

试论我国旅游饭店竞争力 第6篇

关键词:饭店 竞争力 对策

饭店业是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重点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将其发展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及饭店业与我国未来战略目标息息相关,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难题的解决思路密切相连。因此,饭店竞争力研究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预计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一、饭店竞争能力概念

饭店竞争力是指,在竞争市场中,一个饭店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饭店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本文认为饭店竞争力是指饭店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和获利的能力。具体地说,它是指饭店在经营业绩、客源市场、人力资源、顾客满意度及成本、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種综合能力,它不仅包括饭店现在和过去的竞争业绩,还包括饭店竞争的潜力及管理能力。

我国饭店业的管理处于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轨的状态。我国近万家的星级饭店,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后新建,在管理上教少有旧体制遗留的痕迹。同时,饭店业硬件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对象的国际化特点迫使这一领域的管理必须高起点。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绝大部分三星级以上的酒店都在中国人自己管理之下。因此,我国饭店业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最严密,员工队伍整体的职业素质最高,管理手段与国际水平基本同步,管理手段最先进的产业之一。

二、目前我国饭店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截止到2011年,全国拥有饭店1.16万余家,五星级饭店615家,四星级饭店2148家,三星级饭店5473家,二星级饭店3276家,一星级饭店164家。可以说,饭店业已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型产业。然而,在表面强大的市场阵容下面,饭店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不容乐观。

(一)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国旅游饭店业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过剩。

我国旅游涉外饭店在过去的20多年中总体规模不断扩张,到2010年年底,我国共有涉外饭店5201家,客房70.17万间。饭店数量的增幅明显高于客人的增幅,从而出现了总量相对过剩的局面。由于旅游饭店结构性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严重的结构性过剩的局面。

(二)从竞争的态势上看,过度竞争的表面下,竞争空间拓展存在相对不足。

我国旅游饭店业竞争激烈,处于过度竞争的态势。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旅游饭店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从竞争的产权主体上看,国有经济成分是市场的主体,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内资旅游饭店的整体竞争力不强。

(四)缺乏专业人才,员工流失率高,集团化经营缓慢。

我国旅游饭店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缺乏全球化视野和机制。饭店业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制是落后的,很多饭店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未建立起从服务员、领班、主管、高级主管、部门经理、高级经理到总经理的系列培训机制。

(五)缺乏品牌文化建设。

我国旅游饭店基本上处于散、小、弱的局面。在国内,品牌的影响力有限,区域分割仍存在;在国际上,我国还没有一批成熟的、知名的集团品牌,与著名国际饭店集团之间的竞争尚处于弱势。

三、培育饭店竞争力的对策

我国旅游饭店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低下的部分原因是由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笔者认为我国旅游饭店业通过宏观及微观的调整后,还是可以走出目前这种不利的竞争形势的。

(一)加强宏观调控策略

导致我国饭店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性过剩。因此,适当的增加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淘汰弱势企业,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笔者认为应该变部门管理为行业内部管理,这是实现饭店行业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相统一的基础。我国饭店的投资主体存在着多样性,从而造成行业主管部门对饭店管理不利的局面,因此,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行业管理机构成为必需。

(二)走集团化道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我国的国有经济虽在旅游饭店中占有绝对的比重,但竞争力不强。其中大量非独立的经济主体的存在,构成二元性经济主体竞争结构,是造成整个旅游饭店业竞争不利的原因之一,并且根据WTO的贸易规则,这严重违反了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的公平竞争原则。如何剔除这些实体,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推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搞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改革,有利于饭店增加资金来源,选择优良资产上市,募集更多的资金。

(三)人力资源的对策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饭店文化是饭店在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及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质文化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以精神为载体的观念文化是饭店文化的精髓。饭店文化是饭店经营的灵魂,具有坚忍不拔的竞争意志,是饭店创新的动力。

2、提高员工满意度

员工流失率严重影响旅游饭店的竞争力的提升,饭店应两个优化:员工个人优化和组织团队优化。

(四)运用品牌差异化战略,打造个性化的服务。

产品差异化战略也就是通过向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旅游饭店业应该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个性化品牌,包括建筑风格、硬件设施、目标市场定位、独特的企业文化等。

专业化经营是饭店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旅游饭店经营的缺乏专业化分工,每个饭店都试图服务所有市场,产品无特色,从而使价格成为惟一的竞争手段。产品差异化及专业化经营可以通过满足大众化经营无法满足的顾客,扩大市场规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避免恶性削价竞争。世界500强饭店集团都是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市场网络、品牌形象和顾客服务方面有特殊专长的企业。如里兹集团、四季集团的目标市场则集中在豪华市场上面。譬如有些饭店考虑顾客有独特的个性化需求,建立顾客档案,对顾客的地址、生日、口味、最喜欢的菜、最喜欢的颜色、宗教信仰等方面资料进行电脑存档。顾客生日时,个顾客发一封由总经理签名的贺卡或E-MAIL。实现个性化服务,在计算机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提高中、低档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经济型旅游饭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的饭店集团如锦江集团、新亚集团、首旅集团,已开始启动发展经济型酒店并使之有品牌,连锁的计划,基本上迎合了酒店发展的新方向,得到社会、市场的积极反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经济型酒店,对于整个中、低档市场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高星级酒店呈现饱和的市场态势下,在短期内国内饭店要同国外的饭店集团相抗衡有难度,而占总量比重较大的中低档饭店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发展空间巨大。

(六)实行跨国经营战略,开辟旅游新市场。

我国的饭店业处于相对过剩的局面,还应从需求的角度扩大需求与市场。关键的是创造市场。只有不断引导消费,创造新的市场,才能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创造市场的关键是创新,其基本途径有以下几条:

1、通过宣传,倡导新的消费观念,把潜在客源变为现实的客源。

2、在新的地区与区域采取新的推销手段和策略,开辟新的市场。我国的旅游饭店的区域市场有国内市场、本地市场、国际市场。由于我国的旅游饭店业在行业发展之初把目标市场主要定位于海外旅游者,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注意以下点:重视本地市场。由于旅游市场的季节性,饭店产品要保持其整体营销力,必须重视本地市场,使饭店产品成为当地居民消费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完全成为可能。对于国际旅游市场,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将客源引进来,使我们的国际客源市场再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我们应考虑到如何让我国的旅游饭店走出国门,真正打入国际旅游市场的问题,即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的问题。进行跨国经营是我国旅游饭店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高形式。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旅游饭店实施竞争力战略,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价值,培育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竞争力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饭店长期的努力建设。通过宏观调控,集团化道路,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重视品牌建设,进行个性化服务创新,实现规模化战略经营,发展经济型酒店,不断开拓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只有每一个饭店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竞争力,中国饭店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今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參考文献:

[1]赵焕焱. 中国饭店业30年大事记[J].饭店现代化,2008,(10).

[2]张琼,欧蕾.饭店竞争力评价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8):129-130.

旅游竞争力指数编制研究 第7篇

当前, 我国许多省市把旅游业列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柱产业, 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在这一背景下, 各地区都充分挖掘和提升自身的旅游竞争力, 于是, 国内学者也相继开展了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我国关于竞争力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 黎洁、赵西萍 (1999) 将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概括为旅游生产要素状况、国内旅游需求、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旅游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及政府六大要素和四个演进阶段[3];万绪才、李刚、张安 (2001) 等人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层次分析法 (APH)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以江苏各地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4];苏伟忠、杨英保、顾朝林 (2003) 从旅游竞争业绩、旅游竞争潜力、旅游竞争环境支持力三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5]。

总的来看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还十分有限, 而国内旅游竞争力指数研究还是空白, 为此, 本文借鉴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竞争力定义、评价和比较的基础上, 依据统计指数的相关理论, 从旅游消费供给角度提出了旅游竞争力指数理论的框架体系以及旅游消费指数、旅游供给指数和旅游竞争力指数的编制原理。

一、统计指数的一般原理及旅游竞争力指数定义

(一) 统计指数的一般原理

1. 统计指数的定义及种类。

指数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指数根据不同的方式可分为: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 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按计算形式不同, 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按对比场合不同, 分为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按编制方法不同, 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2. 统计指数的编制方法。

综合指数法是依据“先综合, 后对比”的方法来编制总指数的, 是把经济意义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综合比较;平均数指法是根据“先对比、后平均”的方式来编制总指数的, 编制原理是:先计算出个别现象的个体指数, 然后将个体指数平均得到总指数。按照计算形式统计指数编制都有简单和加权之分, 在计算时可以根据需要选取。

3. 统计指数的作用。

反映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综合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的各个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利用连续编制的动态指数数列, 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现象发展趋势分析;可以在金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 旅游竞争力指数的定义

1. 旅游竞争力指数提出

目前常见的竞争力指数有:国际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质量竞争力指数、全球竞争力指数等。贸易竞争力指数指一国某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 表明是净出口国, 若该比值越接近1, 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动态性经济技术指标, 包括“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其中“质量水平”指标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 是对“现状”的测量;“发展能力”指标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持续能力”, 是对“潜力”的测量。前者是根据对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等质量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水平;后者是根据对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与质量相关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发展能力。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定义, 我们尝试从消费和供给角度提出旅游竞争力指数的概念。

2. 旅游竞争力指数定义

这里旅游竞争力指数选用两个二级总量指标来衡量, 即“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 反映旅游消费是旅游者行为的体现, 可以根据出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来评价消费水平;旅游供给则是为旅游者的服务部门, 可以通过各个部门的接待收入、旅游商品销售收入、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旅游投资利润来确定旅游供给指标;为使得指标选取具有可比性, 我们将消费和供给全部转化为收入, 即旅游消费的总额和旅游供给各部门的总收入。于是, 用旅游消费指数和旅游供给指数来反映旅游消费和供给变化程度;同时旅游竞争力指数 (II) 表示为旅游消费指数 (IC) 与旅游供给指数 (IS) 的比值, 即:

上式IC表示旅游消费水平高低及其变化程度, 若IC大于1, 则消费水平高, 否则消费水平低;同样IS表示的是旅游供给水平高低及其变化程度。而II反映的是旅游消费和供给的结构关系, 若II大于1, 则旅游消费变化高于供给, 供给变化跟不上消费变化, 从而反映出供给结构需要调整;同理, 若II小于1, 则说明旅游消费不合理;当II越接近于1, 则旅游消费供给结构越合理, 是最佳状态, 需保持其发展。

3. 编制旅游相关统计指数的作用

(1) 用来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2) 用来评价、比较不同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 (3) 对某一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二、旅游竞争力指数的指标选取及数据获取途径

旅游竞争力指标选取通过定义可以看出, 二级指标为旅游消费指标和旅游供给指标:

(一) 旅游消费指标

旅游消费指标中能反映出消费总收入的两项要素是出游人数和旅游花费, 从相关的统计资料《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正副本)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各省的统计年鉴和政府统计公报和参考文献中了解到有关旅游人数或游客的统计类型很多, 有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出境旅游人数、游客构成统计、时间变动游客统计、出游时间游客统计等;由于所选指数考虑总量指标, 这里选取抽样调查数据中出游率和地区总人口数。同样有关旅游花费或旅游收入的统计有旅游收入总量、旅游收入构成统计、旅游产品价格、旅游收入变动 (例如, 旅游外汇收入发展指数) 等;对于旅游花费的选取, 也从抽样调查统计资料中选取, 在抽样调查资料中有城镇人均旅游花费和农村人均旅游花费两项。在计算旅游消费指数所选的指标中就需要从统计数据的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着手, 即所选的统计资料是城镇和农村的出游率、总人口数和人均旅游花费三项内容。其中, 出游率乘以总人口是出游总人口数, 出游总人口数乘以人均旅游花费就是旅游总花费。

(二) 旅游供给指标

从影响旅游的六大要素中选取提供旅游供给的部门, 因此旅游供给指标是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景点和旅游商品五大部门, 另外提供供给的部门还离不开人的服务和资本的投入, 从而考察旅游供给就离不开这七项指标。所以旅游供给的总收入是七项指标的加总, 但在作各项统计中各部门中都包含了服务与资本, 如果是抽样调查时可以把服务和资本作为加权系数来计算各个部门的总收入, 由于在各项统计资料中这里的五大部门收入均有统计, 所以旅游供给收入可以直接表示为各部门收入总和。

三、旅游竞争力指数的编制方法

本文拟采用简单综合指数法编制旅游竞争力指数。简单指数法的实质是不考虑各指标不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也即权数) , 亦即认为各指标对总指数影响的作用是相同的。通常在指数分析时选加权指数法, 但由于综合指数是先综合后对比的编制方法, 而我们在此选取指标时均为总量指标, 地区之间或不同时间比较时无需用加权法, 所以直接选取简单综合指数法比较即可。

在编制旅游消费指数、供给指数和竞争力指数时, 因为所选都是收入项, 因此指数比较时消除量纲影响, 故而指数获取方法具有现实经济意义。

旅游竞争力指数编制从定义上看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先计算旅游消费指数 (IC) , 从上文中的阐述知道旅游消费指数计算是出游率 (TRij) 、总人口数 (TRQij) 和人均旅游消费 (ATCij) 三项, 其中出游率在统计年鉴上是指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出游的人次数占其人口数的比重, 从而在统计资料中有城镇出游率和农村出游率。于是:

ICj表示j地区第i年相对于基年的旅游消费指数, i表示年份, 0表示某一基准年, j表示地区, t表示城镇, v表示乡村。存在

ICD表示地区a和b之间旅游消费指数, a、b表示地区, 其它表示同上。

第二步:计算旅游供给指数, 旅游供给指数是通过不同部门的服务效率和投资回报率来计量的, 可以表示为:

ISj表示j地区第i年相对于基年的旅游供给指数, i表示年份, j表示地区, x表示部门 (这里的x部门就是上面指标选取的5个部门) , TSIxij表示第x部门第i年j地区的收入。

ISD表示地区a和b之间旅游供给指数, 其它的表示同上。

总上所述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旅游竞争力指数为: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指数为:

为比较不同地区旅游竞争力大小, 我们可以引用购买力平价学说中双边比较法和多边比较法, 双边比较法是选某地区作为参考, 其他地区都与该地区比较, 把比较结果在进行比较, 就能比较出不同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大小了。多变比较法则是采取两两相互比较, 通过系数矩阵比较权重, 最后再比较指数大小。

为消除各期和各地区价格因素影响可以对各收入项除以价格指数, 采用L指数或P指数对其进行比较, 从而达到更为合理的比较结果。另外还可以通过环比指数对同一地区各期的指数进行分析, 最终能比较旅游竞争的地区差异;也可以用不同国家各区域间同一时期的旅游竞争力大小。

四、研究旅游竞争力指数的经济意义及结语

从经济意义上讲, 我们把旅游消费指数、旅游供给指数和旅游竞争力指数与CPI、PPI和经济景气指数比较。CPI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 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从旅游消费指数的编制可以看出, 旅游消费指数反映了一个地区不同时期或一个时期不同地区出游消费水平的相对数, 反映的是旅游消费水平的相对数。PPI是反映工业品价格指数, 也是反映供给的一种指数;而旅游供给指数是反映的旅游供给指标的一项相对数。CPI、PPI虽然都是价格指数的体现, 但是都反映的消费和供给的指数, 这里的旅游消费指数和旅游供给指数反映的同样是消费和供给的指数, 都反映了一个相对水平。经济景气指数是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与衰退的经济周期波动的一项统计指标, 以此来描述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旅游竞争力指数则反映出地区间时空差异表现的竞争态势和比较优势。通过比较发现CPI、PPI和经济景气指数是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地区或国家在时空上的经济发展态势, 而旅游消费指数、旅游供给指数和旅游竞争力指数则从旅游业角度反映旅游发展的发展态势及竞争优势;因此, 编制和计算旅游相关的指数可以从地区、时空角度分析其发展, 也能从指数中反映竞争力, 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依据。

从旅游竞争力指数的编制看, 编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首先在指标选取上, 对于能反映消费和供给的指标都已经选取而且都是客观数据;其次是计算方法上避免了烦琐的推导和换算, 也消除计算误差和漏损;再次是比较意义明显且具有代表性;最后, 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来看, 也比较有保证。由此, 旅游消费指数、旅游供给指数和旅游竞争力指数的编制经济意义明显、操作性强, 不仅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也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当然旅游竞争力指标指数化的理论至今未有人提出, 需要进一步实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Antti J.Haaht, Finland's Competitive Position As a Destin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13, Issue1, 1986, Pages11-35.

[2]Michael 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1990.

[3]黎洁, 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J].社会科学家, 1999, (5) :19-22.

[4]万绪才, 李刚, 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21) .

[5]苏伟忠, 杨英宝, 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级初探[J].旅游学刊, 2003, (3) .

城市旅游圈竞争力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城市旅游圈,旅游竞争力,武汉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旅游圈不断形成, 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城市旅游圈是指以城市体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旅游经济圈。城市旅游圈的发展能有效地突破行政边界对单个城市的束缚, 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产生“1+1>2”的效果。因此, 城市旅游圈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各地旅游产业竞争的堡垒和据点, 是我国各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基本体现。

一、城市旅游圈内部关系与竞争力要素优化

(一) 城市旅游圈内部关系类型分析。

城市旅游圈是由跨行政区域的不同城市组成的圈层结构, 每个城市所在的行政区域都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意味着各城市之间必然存在博弈行为。博弈的结果则会使城市旅游圈内部形成三种不同的关系模式:竞争、合作以及介入两者之间的竞合关系。

1、竞争关系。

在以行政边界为单位, 考察地方政府政绩, 而不是以城市旅游圈为单位考察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情况下, 行政区经济利益大于圈域经济利益, 各地为争项目、争资金等展开激烈竞争便在所难免。

2、合作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具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结构相似或互补的城市为了在激烈的全球角逐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采取类似“正和游戏”的合作战略。

3、竞合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 不同地方之间是一种“正和但可变的游戏”的竞争合作的关系。因为不同地方之间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 它们之间的合作虽然能够产生价值, 但这个价值的总量是与合作的性质密切相关的。

(二) 城市旅游圈内部关系因素组合。

城市旅游圈内部各地区之间在博弈过程中到底是走向合作还是竞争, 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合作能否创造额外价值。预期创造的价值越高, 不同地区就越能选择合作。如果预期创造的价值不多, 不同地区就会考虑零和游戏的竞争策略, 哪怕形成报复性的恶性循环也在所不惜;二是城市旅游圈中核心城市 (即领导者) 的行为方式。如果核心城市的先发行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利益, 同时也给城市旅游圈带来整体利益, 它的先发行为虽然可能导致其他地区的直接利益损失, 但如果这种先发行为带来整体利益能够给其他地区形成溢出效应 (即间接利益) , 而间接利益又大于其他地区所遭受的直接损失, 其他地区会选择合作的态度接受核心城市的行为, 而不采取对抗性竞争的方式;反之, 如果核心城市的先发行为只给自己带来利益, 无法增加整个城市旅游圈的整体利益, 就会导致其他地区的对抗行为;三是带领者之外的普通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在博弈过程中, 为了增进自己的利益, 核心城市以外的副中心城市或者其他普通城市也可以采取先发行动, 这种行动同样会给包括核心城市在内的其他地区带来竞争和间接利益, 并有可能让这个先发行动者成为新的领导者。

二、武汉城市旅游圈发展与旅游竞争力提升

武汉城市旅游圈是指以武汉为核心旅游集散地, 以孝感、鄂州为副旅游集散中心, 以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为次级旅游集散中心, 即以武汉为首的城市体系为基础, 以武汉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多个旅游景区为依托所组成的多层级的空间旅游合作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能为游客一次有效用的出游活动提供足够的产品供应。目前, 武汉城市旅游圈作为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轮廓已表1相邻位次城市间国内旅游收入的比值初现。

(一) 武汉城市旅游圈内部关系分析

1、武汉处于绝对核心地位。

2007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武汉市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城市旅游圈9市2006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48.8万人次, 其中武汉市2006年接待海外旅游人数为41.2万人次, 其他8市仅有7.6万人次, 平均不到1万人次。这说明武汉城市旅游圈内, 武汉处于绝对核心地位, 其他各城市间海外旅游者的流动并不活跃, 武汉的国际旅客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在国际旅游方面, 武汉作为旅游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缺乏区域旅游协调的带动机制。

2、其他8城市处于均质状态。

根据武汉城市旅游圈9个城市2006年旅游统计数据, 国内旅游收入除排名首位的武汉与排名其次的黄冈之间的比值高达11外, 其余相邻位次城市间的国内旅游收入比值均在1~2.2。 (表1) 这表明武汉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在9市中是鹤立鸡群, 而其他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均质状态。这表明, 城市圈内除武汉之外的各城市间, 旅游发展合作关系淡漠, 旅游发展缺乏层次性, 结构较为松散。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该旅游圈内9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 都是依靠本市经济发展水平, 依据自己的旅游规划进行。各城市旅游发展的均质状态, 使圈内各城市旅游发展缺乏层次性, 造成旅游产业结构松散, 难以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 影响了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品牌建设及市场竞争力。

(二) 提升武汉城市旅游圈竞争力路径研究

1、旅游城市体系空间组织优化。

发展武汉城市旅游圈, 首先应优化武汉旅游城市体系空间组织。武汉城市旅游圈按旅游地域系统分解为以武汉为中心的一级都市旅游区、以鄂州为中心的东翼城市旅游和以孝感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游副圈。

武汉是整个城市旅游圈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我们首先要加快武汉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 发展都市旅游, 形成武汉都市旅游区。以武汉这个增长极为中心, 以长江黄金水道和京珠高速公路为区域旅游拓展轴线, 以点连线带面, 充分发挥出武汉作为一级中心旅游城市所具备的辐射功能。

以鄂州为中心的东翼城市旅游链, 包括黄冈、黄石、咸宁和鄂州四个城市。其中鄂州是区域型旅游中心城市。这4个城市在接受武汉旅游辐射功能的同时, 应加大彼此之间的旅游合作, 协调开发, 构建武汉城市旅游圈生态旅游区。

以孝感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游副圈, 包括孝感、仙桃、天门、潜江等4个城市。其中, 孝感旅游经济最为发达, 为本区的旅游中心城市。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因此, 应首先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4城之间的交通网络, 连手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形成武汉城市旅游圈楚文化故里旅游区。由此建立一个空间结构合理的旅游城市网络体系, 会大大加强圈内各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 使旅游合作在武汉城市旅游圈的不同层面上合理开展, 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 必定将有力推动城市圈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2、政府主导, 统一规划, 推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湖北省、武汉政府是武汉城市旅游圈发展的主导者。有关部门应在优化旅游城市网络体系的基础上, 加快编制《武汉城市旅游圈发展规划》, 协调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建立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3、加强旅游精品建设, 努力实现品牌形象一体化。

武汉城市旅游圈应增强整体吸引力, 努力实现品牌形象一体化。武汉城市旅游圈是一个整体, 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来体现城市体系的特色, 尽快形成武汉城市旅游圈的统一品牌形象, 编制出具有武汉城市旅游圈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黄泰.基于城市体系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研究[J].人文地理, 2003.8.

邯郸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 第9篇

一、邯郸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邯郸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七千年的文明历史, 拥有自己灿烂的赵文化、梦文化、邺都文化、石窟文化、磁山文化、磁州窑文化、陪都文化、太极文化、成语典故、近现代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及浓厚的人文精神。历史上的许多典故和美丽的传说都出自于邯郸, 是全国闻名的“成语之乡”。邯郸文物众多, 按照国家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的标准, 邯郸共有640处 (项) 旅游资源, 全国旅游资源共有8大类, 邯郸都有;亚类31种, 邯郸有24种;基本类155种, 邯郸有84种。邯郸在旅游资源上种类比较齐全。从旅游资源的级别上来讲, 640处分五个级别, 最高五级的有17处, 四级的有58处, 三级的有近560处。从全市文物分布情况来看, 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物和近代革命文物主要集中在市区和京广铁路以西地区;汉代至惰唐前期的历史文物, 主要集中在市南部和西南部地区;自唐代至清代的历史文物, 主要集中在市东部地区。这些重要的文物古迹有古城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 石刻碑, 革命纪念地等几大类。它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 经济, 军事, 建筑, 文化, 艺术等, 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也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邯郸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企业和观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和突出的矛盾问题, 结合影响邯郸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因素可以看到邯郸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资源数量多, 知名的少

邯郸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 从女娲补天到磁山8000年前的粟米;从春秋古都到唐宋的大名府和广府古城。有文字记载以来, 文化不断带。但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特色不突出, 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景区 (点) 几乎谈不上。尤其是对现有景观的市场运作过程中宣传范围窄、宣传手段单一, 影响了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形象。由于不成系统, 现有的各景区 (点) 各自为政, 无形中就减弱了邯郸旅游宣传的力度。

2. 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弱

邯郸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现象, 成为制约当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规模较小, 无法产生规模效益。邯郸旅游业缺乏领头羊式的大企业, 使旅游企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生命力, 又由于旅行社产品单一, 缺乏产品和服务创新, 因此旅游经营者主要是靠削价竞争来争夺客源, 服务质量无法控制。加之旅游职能部门监管体系极不完备, 不能合理配置企业现有资源。

3. 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 主导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

从现有的资源条件看, 赵文化、石窟陶瓷文化、女娲始祖文化和近代革命历史文化与太极文化, 在近几年建成文化旅游精品的基础条件比较成熟, 但开发深度不够, 仍然停留在单纯“观景”阶段, 致使在市场运作过程中效益不突出, 精品不精。

4.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邯郸近几年虽然城市建设成效突出, 但针对旅游配套的基础接待设施仍不完善。例如景区内能满足旅游需求的食、宿、购、娱的功能设施在一些重点推介的景区 (点) 几乎为零, 即使有的化服务功能也有限, 档次不高。

三、邯郸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几点策略

1. 打造精品项目, 树立旅游整体形象。

邯郸旅游资源独特, 要打造好邯郸旅游精品项目就要密切结合邯郸的历史文化背景, 让主要景点“归依”到邯郸文化游的定位下并与之珠联璧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开发的价值, 应首先选择那些代表性强, 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 地面遗存比较完好, 有较强观瞻价值的文物遗址为开发重点。如邯郸的北朝墓群、铜雀台及邯城遗址、赵王城及赵王陵、磁州窑及响堂山石窟等等, 都可以开发利用, 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景区。对于邯郸的总体形象策划, 一级理念是“山水太行、人祖龙乡”, 二级理念是“赵文化发祥地、八千年农耕史”, 总体形象中的近期形象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古城水城太极城”;中期形象分别是“成语之都, 太极拳城”和“农耕之源, 文化邯郸”;远期形象是“梦想之都, 经典邯郸”。

2. 改变开发模式, 整合旅游资源。

当前邯郸尚无大的本土旅游公司, 各县区也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 无力开拓市场, 基本上只是坐等一些零散客源。显然, 这些零散弱小的机构与邯郸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不相称的。为此, 必须建立能统合全市景点, 集景点开发、客源开拓于一体的“航母级”旅游集团公司, 以便以军团作战的方式参与到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去。一是品牌形象整合。即遵从定位, 整合邯郸景点, 辅以景点的建设和开发, 制定旅游线路。二是营销企划造势。在旅游线路策划上, 要抢占“河北南线”的地位, 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三是利润空间挖掘。仅仅靠观光是创造不了多少利润的, 为此要注重深度开发。

3. 注重对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发利用。

要将单一的文化活动, 组合为经济、文化、体育、旅游综合性节庆活动, 使节庆活动在展示、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 成为城市的形象定位和名片, 这也是展示地方文化魅力与增强当地经济活力的有效形式。诸如北京的长城文化节、上海旅游节等, 都有很强的地方文化色彩, 都与当地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环境有关。这些为吸引外界眼光、面向游人举办的节庆活动, 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成为城市形象的定位, 加快了城市向世界开放的脚步。这方面邯郸有很多的文化资源可利用, 太极拳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女娲文化、梦文化等等, 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这样, 既可以弘扬地方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搭建起坚实可靠的大舞台。

4. 展示地方文艺、拓展文化市场。

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 “娱”为丰富游客生活, 延长停留时间提供了可能。旅游演出呼之欲出, 许多旅游城市相关部门精心谋划、联诀“献演”, 如:将一场场展示本地文化风情为定位的整台节目奉献给中外游客。而旅游娱乐在邯郸还是空白, 许多旅游团队来邯白天观光, 晚餐前后就离开, 理由是“晚上没内容”。文化娱乐和参与性活动的贫乏是困扰旅游业大发展的“短腿”问题。近年来, 邯郸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些以历史文化、成语典故为表现内容的地方戏剧, 一些精品力作在全国也有了影响, 下一步要拓宽思路, 要创作以游人为对象的赞美邯郸、体现邯郸形象的代表性歌曲剧目, 向旅游演出的舞台进军。另一方面, 要让旅游演出进景点、进饭店, 让外地游客在舒适优雅的环境中每天都能观赏到以展示邯郸本土文化风情的文艺演出, 将是邯郸文化旅游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5. 政府的扶持与推动

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利用政府信息网站及报刊、广播、电视、研讨会、招商引资洽谈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 向全市人民宣传介绍邯郸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国内外旅游大环境发展现状和趋势;向国内外介绍邯郸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优惠政策措施, 形成上下共识、内外皆知的良好舆论环境, 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环境。另外要全面加快道路建设, 改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 尤其是旅游景区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滞后的状况, 夯实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提升邯郸旅游竞争力必定会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加强邯郸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东:邯郸人的旅游梦, 邯郸日报, 2008-04-14

[2]丁爱玲: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青岛大学, 2006年

国内区域竞争力问题研究综述 第10篇

当今中国社会, 一个区域 (即一个地区) 能否取得竞争优势, 提高竞争力, 从而赢得发展, 既是一个时髦的热点话题, 又是时代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 区域的发展越来越为人们关注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 “竞争优势”和“竞争力”等概念成为一十分热门的话题。不但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在研究, 政府官员、企业家甚至普通百姓都在发议论、谈见解。涉及区域发展时, 这一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 区域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 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一些省、市、区之间也在实施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

(二) 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央向地方分权的30年, 是政府向社会放权的30年。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转变。行政性分权和市场性分权同时进行, 权力下放的领域从经济管理扩及计划和资源分配。中央政府把部分行政和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 形成了地方的相对独立行为主体地位, 赋予了地方自身发展的责任与荣誉, 从而为地方之间的横向竞争提供了基础并形成了压力。

(三) 区域之间差距越来越明显

1949年以来, 从地区发展战略角度可以将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战略和之后的非平衡发展战略以及目前提出和实施的统筹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 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指导下, 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 在宏观政策上向沿海和发达地区倾斜, 所以随着各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明显扩大, 并已成了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区域竞争力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

竞争力不是一个能直接衡量的特征变量, 评价竞争力首先必须构建一定的理论模型, 根据模型来进行指标体系的选择。如何构建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是区域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内学者大致从两个角度研究, 一是借助最具代表性、最权威的区域竞争力理论模型: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 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二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展开, 即主要集中在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两个层次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如下:

1) 王秉安提出了直接———间接竞争力模型。该模型认为, 区域竞争力由三个直接竞争力因素 (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涉外竞争力) 和支撑他们的四个间接竞争力因素 (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技发展竞争力) 两个层次构成。这七个因素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了区域竞争力的有机整体。

2)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与研究中心组提出“三力体系“模型。他们认为, 区域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 其中核心竞争力=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市场竞争环境+社会组织和结构环境。

3) 张辉认为, 区域竞争力是由区域网络、区域内部流和区域外部流三大要素构成, 三要素有机地统一区域之中, 密不可分。区域网路是区域内部流和区域外部流得以有效运行的通道, 而区域内部流和区域外部流则是区域网络得以构建的基础和实质内容。

4) 尹玉龙在IMD的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八个要素, 即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地区经济实力、人力资本、政府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金融体系, 同时把评价指标减少到16项。

5)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于1998年尝试对京九各地区竞争力进行测评, 将影响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分为资源、经济实力、经济开放性、经济效率、经济发展潜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等8项一级指标和35项二级指标。

6) 肖红叶根据中国区域的具体情况, 把IDM的八大要素调整成九要素, 这九要素分别是:总体经济、对外开放、产业、政府管理、基础设施、环境、管理、科技、人力资源。整个评价体系由9大要素、31个子要素、119项指标构成, 其中93项为硬指标, 26项为软指标。

三、提高区域竞争力途径的对策

(一) 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进步, 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但是, 另一方面, 也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许多区域的问题日益明显。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 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区域可持续性、可持续区域和生态区域等概念:1) 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 强调区域之间的政府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协调作用。3) 把建设生态区域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二) 提高区域产业资源聚集力

一个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关键是该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 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当一个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时, 该区域无论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游供应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会有国内、国际竞争的实力。综合起来提高区域产业集聚力从几方面入手:1) 促进区域的产业集聚能力, 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这是区域资源集聚力的重要基础。2) 提高区域的营销能力。随着区域间竞争的加剧, 许多学者认为地区战 (Place War) 、城市战 (City War) 的时代已经来临, 把促进产业集聚和加强区域营销能力二者结合起来, 就可以实现“内外兼修, 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 提高区域价值创造力

资源集聚是形成区域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资源集聚能力与区域价值创造力之间并不是天然就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 提高区域价值创造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概括起来:1) 建立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区域创新网络的建立, 形成区域长期、系统、全面的创新机制和技术转换路径, 实现区域价值创造力的持续提升。2) 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3) 加强企业营销能力。

(四) 融入市场, 互补合作, 区域内外有序竞争

区域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 拥有数个大、中、小城市及城市群体, 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一个区域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必须具有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核心城市, 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产业群。20世纪90年代后, 三大经济区雏形正在形成, 即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国内学者对这三大经济区的研究较多, 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经济区应主动开展合作竞争战略, 在建设中引入、培育区域合作机制;各个城市利用自己的优势作为合作的基础;城市之间可以达成联系和合作的协调机制, 建立区域合作的大框架。

摘要:从区域竞争力研究背景、区域竞争力概念、区域竞争力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对策等方面看, 提高国内区域竞争力主要应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资源凝聚力、区域价值创造力, 区域内外有序竞争等方面着手。

农业旅游资源竞争力实证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竞争力;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3;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59-04

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把农业生产、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游客参与等融为一体,既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又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农业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2]。目前,在我国已评定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仅占29家,这与河南丰富的农业资源不相符。因此,对河南省农业旅游资源竞争力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于发展河南省农业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河南省农业旅游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3]。从自然条件看,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水果、蔬菜和花卉,全省各地建立了多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从文化底蕴看,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民俗文化。河南省各地主要的农业旅游资源见表1。

3 评价结果分析

在资源价值指标中,知名度的权重最大,为0.167 2,各个景点在知名度方面差异较大,该指标得分较高的景点竞争力排名也比较靠前,如排名前2名的景点得分都在9分以上,排名靠后的景点得分都在1~2分之间。此外,景点组合和景区容量也是影响景点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发现,游客普遍认为康百万庄园具有较浓厚的民俗文化,此项得分为10分,但是,由于景点较少,景点组合和景点容量得分不高。奇特度的权重也较大,为0.151 3,充分反映出求新、求异是人们旅游的普遍心理。在旅游条件指标中,食宿条件的权重最大,为0.300 6,景区管理水平次之,权重为0.201 6,所选取的9个旅游景点在这2个指标中区分度较大,排名靠前的景点得分都在7~10分之间,排名靠后的景点得分都在2分左右;其他指标如费用、交通便捷性等区分度较小。

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资源价值、旅游条件、开发条件的权重分别为0.305 2、0.294 9、0.399 9,这说明所选取的9个样本中,旅游条件差异程度较小,而在资源价值、开发条件上差异程度较大,农业旅游的开发必须以资源为基础,并且区位优势明显的景点发展潜力更大。

从评价得分排名来看,重渡沟风景区、南街村、郑州丰乐农庄葵园竞争力强,共同特点是资源优势明显,景区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好;康百万庄园、顿丘农庄、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竞争力较强,共同特点是适游期较长、民俗文化厚重,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较好,但旅游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区位条件方面优势不明显;金牛山风景石榴园、郸城中原民俗文化园和鸭河口水库风景区竞争力一般,这些景点虽然具有较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是景区的区位条件较差,同时,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组合不够丰富,品牌推广方面也存在很大缺陷。

4 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4.1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

各地政府要把农村旅游业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从各地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论证和编制农村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开发。各地政府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应培育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努力突破行政区域划分,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为重点,实现错位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此外,各地政府还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给予农村旅游业长期发展的政策保证,如根据财政状况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实行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支持开发等。

4.2 突出特色

農业旅游开发应突出“农”字,将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农业风光、农村风情相结合,要加强“新”与“旧”的融合,加强“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加强“动”与“静”的互补,只有如此,农业旅游才能充满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分布在城市周边的特色村,可定位为城市的后花园,利用地缘优势、特色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如郑州丰乐农庄地处郑州郊区,是集特种蔬菜种植、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园区。对于依托新农村建设发展致富的名村,可重点打造成观光型旅游村,如临颍南街村,一方面突出红色旅游主题,让人足不出园便可领略中国革命波澜壮观的宏伟画卷,另一方面突出共产主义小社区特点,使游客在这里亲身感受共产主义的优越。对于依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景点,可定位为养生休闲观光型景点,如洛阳重渡沟风景区,凭借水乡竹韵、原汁原味的农家田园民俗文化,使游客从中体验到浓浓的山野风情。对于依托产业基地发展起来的旅游项目,可开辟为公园化的农业园区,如洛阳常袋乡红提园,在小浪底旅游沿线建成了红提种植为主的万亩旅游观光农业带,配套发展吃、住、行、游等,实现了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有机结合。

4.3 丰富旅游内容

旅游景点组合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旅游景点类型多,相对密度较大,距离较近,形成线型、环型或马蹄型的排列,是一个景区的最佳旅游景观组合。要想开发一批完善成熟的农业旅游新产品,需要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设计。辽宁大连的玉米迷宫,江西某地带有“恭喜发财”4个字的方形西瓜,不仅吸引了游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还实现农业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此外,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也必不可少,如郑州浮戏山杨树沟风景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建设了彩弹射击、真人CS、徒手逮猎等多种项目,这些项目参与性、模拟性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4.4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区域经济条件较差的景点。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当地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及景点的住宿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在改善基础设施时,要因地制宜,既做到完善基础设施,又不过多占用农村建设用地,保护好当地环境。

提高管理水平也是当前河南省诸多农业旅游景点急迫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健全农业旅游管理机制,培育农业旅游协会,通过协会构筑信息交流平台。此外,提高管理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相关部门应对农业旅游相关从业者在导游讲解、接待礼仪、餐饮服务、导购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对景点的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等方面也开展培训。

4.5 加强宣传,拓宽市场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有较高知名度的景点数量不多,要加大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宣传时需有的放矢,要对乡村旅游品牌进行准确定位,突出差异化,只有将自身特色与诸如历史、文化等相互融合,才能体现出差异化,景点才具有竞争力,如南街村突出了“红色文化,集体优越感”等特点,就与其他的富裕村有明显的区别。宣传手段的选择要结合自身情况,可通过举办各种乡村农事节庆活动来提升知名度,如各种果蔬的采摘节,还可与旅行社加强合作,不断拓宽客源市场。此外,在信息社会,成本更低、信息传递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的网络营销是首选的宣传手段,省市各级政府可牵头组建农业旅游推介网站,有实力的景点可自己组建网站,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宣传推介、门票预订与销售、线路咨询等服務。

参考文献:

[1]王继权.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生态经济,2001(1):43-45.

[2]张 蓓.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1(29):52-55.

[3]任天保. 低碳时代的河南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河南农业,2012(4):55-56.

[4]张娜娜. 石家庄休闲观光农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1-67.

[5]王新越,张广海,卡茜燕. 乡村旅游景区定量评价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7):72-80.

[6]杨建华,刘宁宁. 河南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分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46-48.

[7]胡 娟,师谦友,范化冬.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17-121.

[8]喻红林,路 娜,邓楚雄. 基于AHP的新疆博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84-87.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量化评价,提升策略

城市已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 城市旅游也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城市旅游增长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自然增长、竞争增长和共赢增长。目前城市旅游处于竞争增长阶段, 旅游业竞争力的提高成为促进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

一、城市旅游竞争力概念界定

潘建民等 (2004) 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绝对概念, 将其定义为城市借助自身旅游资源, 提供符合旅游发展的经济、文化和制度环境, 吸收、配置旅游资源的能力, 最终表现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城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的学者则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相对的,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反映竞争力水平。曹宁等 (2004) 以行政区划的城市为单元界定城市旅游竞争力。聂献忠 (2006) 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城市旅游业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所具有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刘晓萍 (2008) 将其定义为在城市环境和旅游产业综合作用下的城市旅游企业, 在与其它城市竞争时呈现的相对比较优势。

从总体看, 当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尚未统一, 学术性表述仍较为模糊, 但学者对于城市旅游存在竞争力差异化具有很高的共识性。

二、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何小怡 (2013) 认为“软”环境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强调政府功能、城市综合发展等因素的作用。傅云新, 胡兵等 (2012) 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出游能力、旅游接待规模以及旅游效益产出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较大。周长春等 (2005) 和刘中艳等 (2015) 认为区位条件的不均衡性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原因, 周长春, 保继刚还指出形象、政策、交通、住宿等因素也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有影响。

目前, 此类研究较为广泛, 但深入研究却不为所见, 比如各影响因素在影响程度上是否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与研究对象及其所处阶段是否有关?

三、城市旅游竞争力量化研究

(一) 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所构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也存在差异化。丁蕾等 (2006) , 汪德根 (2007) , 陈晓等 (2008) , 王莉红等 (2009) 主要从经济、环境、社会和资源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框架, 并细化为由旅游现状竞争力, 旅游生态环境支持力, 旅游社会经济支持力所构成的指标体系, 其中汪德根 (2007) 、陈晓等 (2008) 、王莉红等 (2009) 还对旅游潜力竞争力进行探讨, 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将竞争潜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二) 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丁蕾等 (2006) , 王莉红等 (2009)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其中丁蕾等还结合运用熵技术对权系数进行修正。此外, 部分学者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 并基于评价结果对市际旅游竞争力差异进行比较, 提出增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建议。张争胜等 (2005) , 张河清等 (2010) 和李鹏升等 (2014) 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总的来说, 国内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主要是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且在研究中多采用单年数据, 缺乏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

四、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部分学者选取我国广州、西安等主要旅游城市进行研究。伍向阳等 (2007) 和朱洪端等 (2011) 在对广州和西安进行实证分析时, 提出要从旅游营销、旅游品牌和区域合作入手, 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其中, 朱洪端还指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培养旅游人才是提升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单体城市逐步融入城市群, 学者开始对区域的城市群进行研究。汪德根 (2007) 和张河清等 (2010) 对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区域城市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区域竞合发展是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本路径。还有的学者则是选取省域内不同城市, 郭舒, 曹宁 (2006) 提出辽宁省14市应通过确立城市发展战略、建立战略联盟、进行区域合作等方面以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刘中艳等 (2015) 也指出要保持城市旅游竞争力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学者多从宏观、中观层面提出策略, 主要围绕加强区域合作、改善旅游环境等方面, 而对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行为探讨较少, 专门进行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系统研究的文献也较少。

五、展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旅游竞争的加剧, 有关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也将更为丰富。本文认为,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在未来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城市旅游竞争力理论的有机整合。若能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理论体系, 那将更有利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深入研究, 也将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2.定性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 应进行创新, 将目前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会展、旅游购物等因素纳入研究中;在提升策略研究方面, 将宏观、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行为三者结合起来, 构成三位一体的整合提升体系。

3.量化研究的细致化。在研究对象选取方面, 考虑到城市群的不断发展, 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热点;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 可进一步分析各指标影响程度, 积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针对性地提出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上一篇:穿心莲内酯滴丸下一篇:设计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