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

2024-08-24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精选11篇)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考试改革,考试评价

小学低年级语文考试评价改革通过完善考试评价内容,丰富考试评价形式,加强语文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使大语文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对促进学生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很好的作用。全面、正确地评价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健全的学习心理,不能仅着眼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要加大考查的比重,使考查参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

一、考试评价意义所在

考试评价是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课程行为及结果的一种价值判断。无论何种考试评价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都对被评价者的价值观起传递和引导作用。考试评价的价值观导向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判断考试评价有效、无效、负效的关键看评价价值观导向产生的实际效应。倘若教学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考试评价是负效的,必须加强考试评价研究和改革; 倘若评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改进,就说明考试评价是无效的,必须加强考试评价有效调控的研究;倘若考试评价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说明考试评价改革是有效的。必须总结经验,积极推广考试评价改革的成果。

二、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随着考试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发现期末检测的内容如果都集中到学期末,检测过程长,无形中就会加重老师的工作负担。比起过去纸笔测试几十分钟简单易行的检测过程,许多老师不免对新的检测方式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有些学校和教师在操作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草草敷衍的现象。针对现状,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考试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对待诸如短文的朗读、课文背诵、经典诵读内容的检查,开放考试评价过程,全权交给教师、家长和学生,由他们共同制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及评价时间,在学期中及时、即时检测, 然后将平时或期末检测的成绩计入学生期末的综合评定表中。这样,教师、学生、家长都纳入评价主体,体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既有利于更全面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家长对学校、孩子的了解,促进家校共育。

三、考试评价内容

考试评价内容服务并受制于考试评价目的, 虽然考试评价都有促进学生学习、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等功能,但由于考试目的不同,其考试评价内容、范围及侧重点、考试评价操作方式方法及评价功能等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形成性考试评价。多以语文单项小测形式进行,或生字词听写,或背诵默写,或课文朗读检测,或片段想象写作等,允许反复测试矫正,直到最终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诊断性考试评价,多以单元测试形式出现,考试评价内容涉及范围广,体现教学重难点。往往从字、词、句、阅读、写作等多个领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点;终结性或监控性、质检性考试评价以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的。考试评价内容必须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必须指向语文课程终极性目标。不再将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考试内容。或大幅降低语文基础知识所占比重,把“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两大方面内容作为考试评价内容。

四、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评价内容既有对学生单项语文能力的测试, 如笔试中的“看拼音写词语”,即对学生写字能力的测试 ,又有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测试的题,如口试中的“朗读与理解”,考查学生朗读、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设置综合试题,既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又简化考试流程,节约考试时间。

五、加强语文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为教师教学导航

每学期期末,教研室都会召开区教学质量分析会。会前,语文教研员根据各学校和教师反馈的考试评价信息, 撰写期末调研测试分析报告;在教学质量分析会上,教研员和部分教师阐明和解读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 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试卷看教学,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六、考试评价结果处理

不同目的的考试评价结果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说,形成性考试评价结果用以激励评价对象积极行为,忌以此攻击和数落被评者: 诊断性考试评价结果用以帮助师生改进教学和学习, 忌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或评价学习成绩的依据: 终结性考试评价结果用以衡量某一阶段教师教学质量或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忌以一次考试论英雄,以分数排队比差距。考试评价结果的处理还包括对考试评价本身的评价,总结经验,分析考试评价的诸多要素和实际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和措施,促进考试改革研究不断深入。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 第2篇

关于湖北省“语文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综合研究”的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枣阳市吴店二中

闻世军

一、课题立项

(一)、课题名称

2006年12月20日我们接到湖北省教研室的立项通知,同意吴店二中语文组申请立项“语文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综合研究”课题研究,我校选择的子课题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与评价策略研究”。

(二)、实验组织领导和组织规划 课题立项以来,我校立即成立了课题专题实验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李金基书记、李建国校长、李晓兵副校长担任实验顾问,由学校教导副主任、语文教研组长闻世军、教导主任马黎担任课题负责人,由语文骨干教师张晓锋、黄伟、苏兆兵、颜学林、李辉、刘云、周大伟、杨红、李祥睿、田明圣、高丽、谢凤英、李金伟等担任课题组主要成员,实验时间定为三至四年。

(三)、课题的背景、目的

课程改革配景:自2001年起,我国起头实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以来力度最大、内容最深刻的一次。新课程实施直到现在,很多难题、瓶颈需要解答和攻关,特别需要处于基层实践层面的意见、研究与验证、反思。新课程语文讲授,也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面对着一系列新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尽管普及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了很多年,但是很多矛盾仍然没有解决,更不要说新课程开辟的新的讲授领域。本课题所研究的正是这种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基本点。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与评价长期滞后的现状,推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的发展,缩短与城市中学语文教学的差距。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与评价改革的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建立起一种教与学协调发展,教学与评价相适应的体制。

3、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倡导大语文的学习理念,努力寻找适合农村中学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4、努力改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慢、差、散等不良的现状,促使作文教学向快速、高质、优效等方向发展。

5、摒弃当前只以考试分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准,追求多样化、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新的方法措施;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教学和学生终身发展的考试模式。考试与评价怎样兼顾语文教育中刚性的近期效益和远期的隐性效益,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预计实验成果的呈现方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所有的过程记录:实验过程、程序、策略、方式方法,自我评价纪录等等;案例、教育教学案例、学生在课题实验背景下的典型语文学习案例等等;实验教师的教学论文、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报告(包括比较性报告,有数据说明,有情形描述,过程描述说明)等等一一记录在案、装订存档。

二、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开放性原则。在教学观念上,以新课标为指导,大胆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紧密联系生活,把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考试、考试与评价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勇于寻找一条符合时代背景的教学与考试之路。

2、民主性原则。在本课题的实施中,教师既是实验的设计师,执行者,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成果的体现者,教师与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3、科学性原则。本课题要求参与研究与实验的教师在创新教学中要科学施教,也就是教师要以科学地教去引导学生科学地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勾兑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去评价学生,力求准确、全面、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所得都可以根据一定的评价手段得以体现。

4、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可以用一定的评价手段或者体系去科学地评价新课标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活动。因此,从教学研究、组织教学到考试评价等,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习、借鉴和推广运用。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要求实验教师以总课题中的专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征是有理论假设、有条件控制、有可重复性,其操作要领是为验证某一假设而事先人为地提出一定的条件,并根据所提出的条件采取特殊的控制手段,以求得验证的严密性。

2、调查研究法。要求实验教师运用座谈、访问、问卷、测评等方式,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查研究活动,收集、记载、整理和分析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调查研究的重点在于考察语文教学与考试评价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及考试评价的现状,分析和研究其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与考试评价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中总结和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3、行动研究法。按照研究内容、目标,制定行动研究计划,实施计划。通过观察、反思进行修整计划,并在研究中征求专家意见,使行动计划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过程叙事法。根据“过程即成果”的思想,要求实验教师对实验过程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记录,为本课题研究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而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对实验假设作出科学的解释。

5、文献资料法。要求实验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分析、选择、运用,形成有自己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的经验性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在明确了课题的目的、意义以后,我们首先讨论和制订吴店二中关于“农村

中学语文教学与评价策略研究”实验方案。

为了使实验活动积极有效的展开,我们制订了详尽的实验步骤,以三年为一周期,共分四步走。

(一)教学实验准备阶段(2007年上半年)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确定实验班级,选定实验子课题,制定实验方案。

2、广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学习全国各地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学习方案:每周的星期三下午为语文组的教研例会时间,我们集中全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每周每位语文教师要上交不少于1000字的自学笔记。

3、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为农村中学展开语文教学实验和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进行了把脉问诊。

(二)教学实验尝试阶段(2007年下半年)

1、认真拟定教学实验计划,确定子课题实验负责人,展开专题实验研讨。

2、实行实验小组集体备课制,用集体的智慧确定实验重点、攻克实验难点,寻找实验的突破口,实现实验的教学目标。

3、在自读课、教读课上摸索、总结、归纳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上好实验领头人的先导课、小组的研讨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实验成员的公开课、周月实验小结汇报课,努力实现在每一堂课上都尝试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搜集各方面有关实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教研例会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探讨,不断的完善实验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5、在教学教改过程中,分小组探讨子课题的教学模式,再集中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变得完善,再向全组、全校推广。

6、每学期请襄樊市、枣阳市教学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观摩指导实验工作,以纠正实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使我们的实验能够向着更正确、更完善。

7、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建立完善实验档案工作。对于实验计划、小结、听课评课记录、实验取得的成果都及时的收集起来,分类整理,装卷成册,以备实验总结、结题时使用。

(三)实验深化阶段(2008年上半年——2009年上半年)

在继续学习和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上好公开课、观摩课,不断总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在同全市各校的同类的实验课题作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我校的最佳实验方案。同时,请两地市教研室有关专家学者莅临指导,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将研究引向深入。

(四)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1、实验小组每位语文教师按照实验方案,讲一节汇报课或优质课。

2、实验教师认真写一份总结报告和一篇优秀论文。

3、选好典型,推广经验。

4、向市县两级推荐优秀教案,优秀教师和优秀论文。

5、实验小组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得失,发扬成绩,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通过课题专项实验,我们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了教师的头脑,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了师生僵化的关系,增强了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的教师由过去教学的“控制着”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课堂上探讨、交流、辩论,形式多样,气氛和谐、融洽。

2、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我们明确了自己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各种教学任务,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实验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教给他们正确的思考方法,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探究知识的良好的习惯。比如一篇课文怎样学,怎样读,怎样背,从那些方面进行学习、研讨,针对不同的文体应如何采取不同的探究方法等,学生都能够根据不同文体的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3、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在巡视、辅导随时遇到问题的学生,师生共同研讨、辩论,这样就避免了以前只是老师满堂讲、学生竖着耳朵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4、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通过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知识面变得开阔,阅读兴趣大增,写作欲望增强,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了,清晰了,养成了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做事能够善始善终,学会了学习,学会认知,学会了做人。

5、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将初中三年作为一个整体,不同学年教学内容又各有侧重:七年级以叙事为主,强调能清楚地将事件叙述出来;八年级以写人为主,强调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九年级以议论为主,强调能形象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同时从七年级开始便强调学生写好记叙文,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生活的真实,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同时,要求各年级各班要大力推荐优秀的学生习作,打印、印发,集体赏读,共同评价。还利用文学社社刊《小荷》和吴店二中校园网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在批改方法上,将面评、自评、互评等形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

6、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技术服务语文的课堂教学。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我们学校已经有了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有了可利用的远教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和热情。同时,利用远程资源,为学生提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实验的体会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实施新的课程理念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在阅读指导课和现

代文阅读欣赏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的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

2、在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上,因循守旧的思想还比较严重,不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学案和相应的教学模式。

3、在写作上,没有充分给学生以自主写作、创新表达、合作修改等写作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天赋和写作潜能。部分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致使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4、没有建立完善的初中语文学习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虽然在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方面我们注重过程和方法,不完全依据考试成绩,形成了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实现了语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体现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但是在学校的期末考评、学生升级考试和毕业考试中,依然以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使得我们的实验成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广泛的认可。

六、主要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5、《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6、《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7、《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8、《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9、《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10、《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7月

11、《素质教育学习提要》 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

12、《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3、《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

1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1版。

初中学段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第3篇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文件指出: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唯分数论的消极影响还十分明显,它有违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与党和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抑制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语文课程标准》又要求:“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和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鉴于此,我们在市、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初中学段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实验研究,侧重对初中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进行研究。

一构建了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初中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是针对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而言的,它以新课标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特长为出发点,强调考试评价内容、考试评价方式、考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平时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转变评价观念。实行考试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体现的是学生日积月累的储备过程。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的做法,打破“一卷定高低”的局面,把对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评价,转化为多元的、灵活的评价。

平时我们把学生的语文学科素质分成知识与能力、习惯与态度、兴趣与特长三个基本方面来考查,分别由语文试卷得分和单项考核分、平时观察得分和自定特长测评分三项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60%(单项考核占20%)、20%、20%,以期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为了公正、全面地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期末时,评价内容包括学期调研考试成绩与学校、教师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考查。学生语文成绩由四个方面组成,即考试卷面成绩与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考查成绩。

(二)制定评价方案,力求考试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及其结果的多样性,以至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元的。因此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和能力。我们评价的特点是: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操作如下:

1,对课外阅读采用检查读书笔记,并给读书笔记划分等级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实施过程:

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两部以上名著,并撰写读书笔记,字数在2500字以上。为了督促学生落到实处,我们从新生人学时开始。要求学生每1-2月阅读完一本名著。每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是固定的阅读课外名著课。课堂上,或摘抄;或朗读;或评论;或批注。每周一是上交读书笔记的固定时间,要求每周摘抄两页以上,不少于600字,小组或老师批阅评讲。这样,定时间,定内容,定数量,督促学生阅读课外名著,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学期,名著阅读部分学生普遍做得很好,有旁批、尾批、读后感悟等内容,且书写工整、内容精彩。

(2)评价细则:

每学期结束时,学生评价小组按照下列评分标准给小组成员评分:

A等(5分)阅读了两部以上名著,撰写了有个人感悟的读书笔记,字数在2500字以上。

B等(4分)阅读了两部以上名著,摘抄了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c等(3分)阅读了两部名著,摘抄了字数在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D等(2分)阅读了一部名著,摘抄了字数在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E等(1分)阅读了一部名著,无读书笔记。

F等(0分)没有阅读课外名著,无读书笔记。

2,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采用情境测试。即教师精心创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试题,让学生在表演、竞赛等活动中进行测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因为口语交际有极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特点,我们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统筹兼顾,不能失之偏颇。我们采用在活动情境中评价,即时评价的方式。每班成立口语交际评价小组,每组5-7人,一名组长负责。我们拟了六组题目,让学生抽签抽取考题准备3分钟后在小组内进行考查评分。小组内每位成员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评委。评委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该生的口语交际分数。

例如:在七年级下学期我们所拟六组考题分别是:

第一组题目:

A,介绍家乡的一处名胜古迹。

B,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

第二组题目:

A讲一则小笑话

B讲一个小故事。

第三组题目:

A,课间。你在走廊里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钢笔,他很生气,因为这是他爸爸从外地带回来的纪念品,你会怎么向他道歉?

B,你所居住的院子有人养了一条大狼狗。见人就叫,你的同学去你家玩,差点被咬,晚上它也叫个不停,影响了大家的休息,请你代表大家跟狗的主人说说,你会怎么说?

第四组题目:

请你针对本学期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你的小组活动成果展示设计一个主题,并请构写一个开场白。

第五组题目:

A,星期天。爸爸妈妈不在家,王红自觉地做了两个小时的作业,想休息一下,刚把电视打开,他爸爸妈妈就回来了,他们一见王红在看电视,就是一顿训斥,王红不服气的与家长吵了起来,你认为他做的对不对?要是你,你会怎么做?

B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非常崇拜一些名星,关心他们的一点一滴,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第六组题目: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讲一讲他的事迹。

3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全方位评价。

(1)学习过程评价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应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关键要注重全过程的考查,并且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与同伴合作态度如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2)多种形式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

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要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进行活动小组对同学的评价,根据合作小组各个同学的表现、交流的成果情况,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者。教师把每次活动每个小组的优秀者及时通报给全班同学,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做,不仅鼓励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者,还激励了一些学困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力求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参加活动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同时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3)上好综合评价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通常都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让学生活动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以便完成学习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时数一般是3~5课时,但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外,还安排好讨论课(实际上是口语交际)、写作课和评价课。其中评价课是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这种评价课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是一次全面的总结。当然这种总结与评价,可以由教师讲,更多的则可以由学生讲,让学生参与评价。因此,这种评价课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教师组织这种评价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每项2分,共10分):

(1)积极、主动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质量高。

(2)体现出了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活动中体现出了较强的合作精神。

(4)在活动中体现出了较强的探究精神。

(5)在活动中能主动策划或能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

实践证明,综合性学习活动落实到位后,学生活动充分、深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拓展积累比较全面,成果展示形式多样,手抄报、板报内容丰富多彩,故事会引人入胜,辩论赛激烈精彩,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课也就能顺利进行,不仅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更是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延伸和扩展。

为了公正、全面地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期末,打破传统的唯纸笔考试的方式,采取学期调研考试与学校、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语文成绩由四个方面:考试卷面分占80%,课外阅读占5%,综合性学习占10%,口语交际占5%。实践证明,多一把发展性评价学生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考试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更新评价标准,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互动评价方式。如对学生的单项评价,我们就让学生担当评价者,以古诗文背诵为例,学生哪首会背了就可以到指定的小组长处背诵,并予以登记。在特长测试和情境测试中,我们采取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项测试完毕,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给自己一个相应的评价;参与同一活动的同学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当地激励性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家长参与评价则能更大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如对学生完成作业态度和学生完成综合性性学习活动的态度的评价等应该说家长是最有发言权的,家长的评价能更有针对性地协助老师督促教育好孩子。

这样,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相互评价,公正、公平、客观。特别是通过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让学生学习有方向、有目标,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了自我,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多元化考试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多元化评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更全面地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助于师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特别是有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平时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彻底地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这种评价改革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促进和保护了学生个性张扬、发展,留给学生渴望成功,追求进步的机会和空间,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语文考试评价方式的改变,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幅度提高,而且实验得到了家长的赞同。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不但能够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还能自觉地去找一些课外书来看。甚至走出书本,关注科学,关注社会,能科学利用网络,知识面大大扩展。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感到由衷地欣慰。语文考试多元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益的。

三多元化考试评价研究带来了清醒的思考

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多元化考试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对有些问题有了清醒的思考。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的考查评价不是全面的、及时的;一些由学生评价小组参与评价的项目,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评价标准的理解程度不同,因而对学生评价不够客观,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

2,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有利于全方位的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特长的发挥,但有些考查内容花费时间太长,教师精力投入太多,我们又都是面临90多人的超级大班额教学,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小学数学考试评价改革初探 第4篇

一、为数学考试命题内容增添“绿色”

1. 命题注重基础性——绿色之本

基础性是最重要的本质, 课改以前, 我们的教育始终构建在“以知识为本”的平台上, 对基础的认识仅局限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平面地、超负荷地追求“夯实”知识基础与技能基础的短期效应结果。新一轮课程改革, 为我们构筑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平台, 我们可以从多方位、较全面地构筑基础的框架。

2. 命题贴近生活性——绿色之源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因此, 我们的数学试题的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可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题材, 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 精心设计试题。

二、为数学考试评价方式增添“绿色”

1. 让学生走进“绿色通道”

(1) 主动参与考题设计

历来试卷内容的安排是教师的权利,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自己的经验、爱好来设计试卷, 学生只有做试卷的义务。然而如果教师下放考试内容设计的权力, 发动学生共同参与试卷内容的设计, 学生可以交流传抄, 研究解答方法, 而后由教师选出或组合数张编得好的试卷在考试中使用。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 他们感到兴奋。

(2) 主动融入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在教师评价学生时融入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特别是在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形成性评价中, 自我评价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每一次测试, 学生在做完试卷后, 对自己的评价都很高, 好像都是满分。即便教师再三督促检查, 学生还是无动于衷。一旦试卷批阅后, 学生的神情又十分沮丧, 原有的自信与现实的分数相差很大。这表明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对此, 我尝试让学生在考卷上先给自己“打分数”, 然后, 对照教师评出的分数, 检查差距。经过多次的尝试, 差距会越来越小, 有的甚至趋向于零,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就得到很大提高。在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找出差距—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有所提高”的评价模式。

2. 让教师走进“绿色通道”

(1) 恰当运用延时评价

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测验答卷觉得不满意, 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 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教师可以就学生的二次答卷, 给予评价, 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延迟判断淡化了试卷评价的甄别功能, 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

(2) 充分使用激励评价

每次考完试后, 当学生发现考试成绩和原来预想的出现偏差时, 他们往往总结成粗心大意或者缺乏努力, 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从而情绪低落, 学习兴趣下降, 这时他们也最容易失去自信心。次数多了, 便产生了厌学、厌考情绪。考试成了学生的对立面, 就体现不出它的评价作用了。所以, 我们必须纠正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使他们坦然面对考试, 在考试时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 要达到这一点, 我认为应该多一点激励, 少一点打击, 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始终对学习充满信心, 不断向前努力。我们不但重视考试结果, 更要重视考试过程。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更要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存在的原因以及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真诚评价无疑是一支强心剂, 让学生在反思中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激励中寻求更大的成功!

愿你我共同努力, 为数学考试评价增添更多的绿色!

摘要:命题内容要注重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探究性、人文性、综合性;要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 让学生主动参与命题设计、自主把握考题层次、主动融入自我评价、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评价时要注意恰当运用延时评价、充分使用激励评价。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考试评价 第5篇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依据,这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只重视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测试中重视答案的公平性、客观性和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以及答案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课程改革了,试卷的脸在悄悄变。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功能,怎样发挥考试这一评价手段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下面,我就来谈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质量观的正确认识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语文质量观,也就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看法。过去,只要一提到学生或班级的学习质量,往往就会根据他们考试所获得的分数来衡量:分数高的自然质量好,分数低的那然是质量差了。由于这种质量观的影响,导致学生们语文方面的高分低能。显然,仅仅使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树立起正确的语文质量观,我们认为,教学质量指的是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可以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是可以测量的,如考试。隐性能力则不可测量,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力。考试仅仅是质量检测的一个方面,诸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则属于隐性能力。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全面质量的体现。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考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考试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学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和生活中的表现来确定。新课程将主要从“双基”、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试评价。这样的考试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考试内容单一,“一卷可定终身”。其实一张试卷所检测到的,只是学生学习中极有限的一部分知识,而能力、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完全被排斥在检测内容之外。因此,考评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民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参与程度合作态度等,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另外,考评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书面考试的试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意蕴,倡导学生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如:某地区的一次期末考试,试题以“春游”为主题,题一开始是导语,大意是要我要去“春游”了,出发吧。接下来的每道题目,图文并茂,一题就是一站,就是一个旅游点,也是一个练习,如到了山坡上,我们看到了好多花,于是需“读拼音写出汉字”,才能知道我们看到了哪些花;最后,我们做了个主动、活泼、快乐的游戏,这个游戏怎么做的呢?得靠你把内容写清楚了。再如:①我漫步在校园里,看到花园的景色真美啊!请写出四个描写花园优美的成语。②来到阅览室,看到同学们正在专心地读书。请写出两句与读书有关的格言。③来到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诵读古诗文,请你写出四个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考试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1、免考给优生一份特殊的荣誉

传统的考试,多是教师统一命题,学生全员参与。为了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明白平时努力获得知识比期末得个好分数更重要,我们实验班允许部分学生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免试。一般先由学生提出申请,教师根据平时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每学期的能力检测、习作发表以及上课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免考学生名单,在校内橱窗张榜公布。

免考制度针对的是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这是一份给优秀学生的特殊荣誉。可以促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树立班级中的学习典型。同时又能让这些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选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个成功

学生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绝对的。承认和尊重差异,不仅应体现在因材施教上,而且也应该体现在因材施考上。选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或需求设计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试题,为学生提供选择机会,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采取选考的策略,有利于在保证完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一是让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即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编拟难易不同ABC三套试卷,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卷。当然,假如一个学生选择了B卷,考得较好,他可以再次选择A卷。记录成绩时,均以最高成绩记录。实行分层考试淡化了考试的甄别功能,模糊了学生间的分数差距,而且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考好成绩的滋味。

二是让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用同样的试题去考不同的学生,很难考出全部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我们经常给学生增设选做题,让学生选择其中的部分题目完成。选做题的难度相当、赋分相同、内容各异、做题时间相等。

3、情境中测评让快乐伴随学生成长

传统考场纪律森严,把孩子们置于严格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们发挥出水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如能将知识的考查融入到趣味性的活动中,对孩子们的认知、情感、能力进行全面综合性的激励评价,那么就能使考试获得新的生命力。情境测试,即教师精心创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试题,让学生在表演、竞赛、游戏等活动中进行考试。

如一年级语文的拼读音节的测评,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去拼音王国旅游”的情境,让学生读拼音过城门、帮助迷路的音节回家、看图片写音节、给拼音王国的国王写一句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4、自己出卷把专利交给学生

出题一直是教师的专利,为了让学生过一把出卷题,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出卷,同伴互考。这样的做法能为学生提供多边交往的平台,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做法一是自主出题,同伴互考。学习完一个单元以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出卷。为确保活动的有效,需要教师在考试的难度和重点,的确定上做耐心的指导。试卷出好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伴交换,交叉完成。然后由做量具 对同伴所做的试卷做出客观的评价,老师也要就学生的出卷能力和做题情况分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在选题、拟题、答题、评题的过程中享受考试的快乐,能力得以提高。二是小组出卷,组际互考。考试前,教师引导每个

小组合作出一份试卷,考试时,小组与小组之间互换试卷进行考试,要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出题和答题任务。这种考试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个人包办的局面,使教、学、考得到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5、开卷与闭卷结合测评让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以往的很多考试都是纸上谈兵,如查字典本身是一项技能,但我们的考试都要求学生在不翻字典的情况下完成,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尝试开卷与闭卷结合进行测评。闭卷侧重考察技能目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程度,而开卷着重考察学生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熟练的程度。开卷答题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询问教师、家长,进行实际考察等,强调学生在完成试题过程中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卷完成一份有关秋的综合性作业。包括秋的好词好句,秋的古诗词,秋的树叶画,这份开卷作业由学生在开考前一周完成,计入总成绩。开闭结合的考试形式,打破了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的严格的闭卷笔试的形式,在以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多样化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 第6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评价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38-01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而传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的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有效结合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但不容忽视的是各种类型的评价均有利有弊。如何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使各种类型的评价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发挥评价的整体功能是目前老师们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1.1 做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占课堂比重仍然是最大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教师怀有格外的尊重,小学语文教师所说的话语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个带有肯定的微笑,对学生的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感到从没有过的温馨和信任,会使小学生从内心就感到生命成长的高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有时间有意识的,有时反而是没有意识的。但在课堂上的小学生看来,都是有意识的,都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学生会格外看重。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提高评价言行的自觉性,不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评价。要在小学语文评价中尊重学生的尊严,评价出小学生的進步,在评价时要注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不是得到打压,对学生的缺点也要能够理解。通过语文教师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发奋向上的动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中,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励后进。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好教师评价的作用。

1.2 做好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并以此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改正不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精神。新课改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给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其得以实现。互评的主要形式有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等。互评的关键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集体的舆论,并内化为对儿童有良好作用的评价态度、评价标准、评价语言。

1.3 做好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

自评,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例如一个学生读完《会摇尾巴的狠》中一个片断后,老师引导说:“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他腼腆地笑了一下,说:“读得比较流利,只是声音较小。”“能不能再试一次?”他又试读了一遍,老师又问:“你觉得这次读得好吗?”“比前一次要好,只是没有感情。老师,我能再试一次吗?”这次,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2 重视评价期待,实施延时评价

所谓“延时评价”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小学语文课堂表现不做直接地评价或推迟评价的时间,以达到评价的最终目的、发挥评价的最大效益的一种评价方式。

2.1 注重延时评价,照顾个体差异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和个人素质不同,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与差异,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也就不尽相同。如果在同一时间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就会使部分学生难以完成目标,失去信心,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对暂时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这部分学生,采取延时评价,允许他们再经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努力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再进行评价。比如学完一课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还没有完成识字任务,就时就可以向语文教师申请延迟评价,等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目标,再由老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进步,在通过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训练后,学生也能学会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树立自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2.2 注重延时评价,拓展思维空间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突出其来的有创意的想法大多会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才能出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顿悟”和“灵光一闪”。教师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那么学生就会失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学生思考的思路也会被打断,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如果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自然地就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试想,有谁会花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如果教师此时能把握好评价时间,合理推迟评价,就能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时教师再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问题的答案确实不止一个,且有独到的见解,有些甚至是老师也不曾想到的。正是因为这位教师成功地运用了“延时评价”原则,才让更多的同学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耐心,就多一分希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对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延时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当然,小学语文评价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探索,就会找到更多的适合小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运用,就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 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3] 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教育研究[J].2009,2.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第7篇

一、增加试卷设计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语文试卷不能枯燥乏味。我们在编制试卷时, 应在试卷的趣味性和激励性下工夫。如在版面设计时插入学生喜欢的动物、植物、几何图形、图像等;有的在题目旁边给个温馨或激励性提示:“要仔细审题噢”“别忘了加标点符号”“请你再检查一遍”“我能行”“你真棒”等, 同时给这些温馨提示加上美丽的花边、别致的插图、可爱的卡通人物, 或者在卷首画上美丽的图案, 把一张张精美的试卷呈现在孩子面前, 提高他们答题的兴趣。

二、试题类型力求灵活多样

命题要立足教材, 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但并不意味着命题要指向死记硬背。命题要注重灵活性,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老师教得活, 学生学得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尊重学生个性。每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思维方式各异, 所以要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来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试题追求链接生活情境

语文源于生活, 又广泛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语文考试的命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通过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况, 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命题要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灵活运用能力、初步的信息整合与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

下面分别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五年级上册

期中卷的试题:

题例1:根据提供的语言环境, 灵活运用积累的句子。

地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 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 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正如人们所说的“善待地球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拯救未来。

题例2:春节将至, 我们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 __________’来表达他们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题例3:我们班决定重新布置一下教室, 老师请同学们出谋划策, 我想用 (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宣传语贴在墙上, 我贴这句宣传语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学生不仅要多读多背, 还要大致了解诗的意思, 才能记得牢, 甚至用得出。题例1创造性地链接了文本内容, 一方面抓住所积累的语言, 一方面依托课文, 实现了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古诗文名句的运用。考查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情况。

题例2、3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考查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观念的形成。

四、试题注重综合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课程, 语文素养的内容是综合的, 它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 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综合的,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命题应该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五、弄清三种考试评价之间的关系, 强化终结性评价的功能

考试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之分, 但传统的考试评价混淆了它们之间的界线。

形成性考试评价, 主要以语文单项小测的形式进行操作, 如生字词听写, 背诵默写, 课文朗读检测, 口语交际, 片段想象写作等方面, 它允许反复测试矫正, 直到最终达到学习目标。诊断性考试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所做的评价, 目的是检测学生某阶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单元测试就属于诊断性考试评价, 单元卷以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为依据, 紧扣本单元学习内容, 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体现阶段教学的重难点, 往往从字、词、句、阅读、写作等多个领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状况, 以便及时调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策略。这类考试体现的是某个阶段语文的基础性目标, 所以语基的权重可以较高。终结性考试评价是较长时间的教学之后进行的评价, 如学期、学年末考试, 毕业考试等, 这种考试评价是以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其考试评价内容必须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必须指向语文的终极性目标, 不再将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主要考试内容, 把“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两大方面内容作为主要的考试评价内容。

目前大部分学校期末试卷内容与单元试卷内容没有什么区别, 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核作为学生学期的终结性评价, 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依据。汉语拼音、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权重远远大于阅读和写作的权重, 这实际上混淆了终结性目标与基础性目标的关系。在进行考试评价改革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期末考试, 也就是学期的终结性评价应直指语文终极性目标——以考察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 把“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两大方面内容作为期末考试评价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 第8篇

一、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评价目标过于单一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局限在学习结果的单一范畴里, 仅仅停留在“知识与能力”这一层面上, 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 对记忆力、理解力方面的评价较多。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综合评价, 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养成、思维过程、价值观转变等的评价甚少。

2. 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纸笔测试出来的学科成绩几乎成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教师和学生都把全部精力放在课堂上学科知识的识记上。因此, 课堂上的学生只注重问题答案的标准唯一, 课堂上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准确性, 而忽视学生在回答问题答案时的推理方法和思维过程。对于学生课堂问答情况, 参与课堂讨论情况、自主探究学习情况、思维训练结果、情感变化情况等多样化评价甚少。

3. 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 评价方式的单一有种种表现:在评价结果上, 过分倚重定量的评价方法而忽视定性的评价手段, 学生的表现最终是与一个个历史知识的记忆结果画上等号。对于学生的评价, 往往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较少, 忽视课堂评估。没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实行分层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 重视更多的往往是教师有没有教完教材, 有没有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有没有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形式, 而忽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

二、新课改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体系

1.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推广, 新课程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我们的课堂, 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主阵地在哪里?在课堂。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因此, 课堂必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且在新课程实施中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除了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之外, 还具有拐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2. 这是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的需要

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 但是,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却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目标过于单一、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主体过于局限、评价内容过于形式化、评价功能过功利化等诸多问题。评价时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往往过分重视笔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评价;往往过分重视语文知识素养而忽视人文科学素养, 使语文这一重要基础科学课程的评价仅仅成了考试的工具, 甄别的方法, 选拔的途径。这一切都与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相去甚远。

3. 这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

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也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教学就有评价, 而评价反过来促进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 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的某些不足, 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明确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和自己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的重要途径, 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总之, 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 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去改变它、推动它、完善它。要改变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跟不上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现状, 就必须进一步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有科学性有前瞻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式差异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但是,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却存在着一些与新课改不相适应的问题。新课改需要构建用新课程理念作指导, 并与之相适应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做到:目标多维化、标准多样化、方式差异化、主体多元化。

改革考试制度,全面评价学生 第9篇

一、分项考试,等级评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科考试,原来是集考试、分数、名次于一张试卷,现在应进行分项考试。例如:依据大纲的要求,将语文分解为字词句、听说读、阅读、作文四大项,这些项目的考试,原则上随复习进行,把考试变为复习知识,深化巩固的过程。语文的读说,由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变考人人为人人考,把学生从被动应考的地位转向主动参与,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考试项目均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评绩,并分项记入学生评价手册中。如果有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我们允许重考并按其理想的等级计绩。这种考试至少有五点优越性:一是分项考试,每项考试的时间短,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分项考试题目的覆盖面大,考试方法灵活多样,能较为全面地体现大纲的要求。三是粗线条的等级评价,既能达到通过考试检查教师教的情况与学生学的情况的目的,又模糊了分数名次,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了学生追逐分数名次的心理,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气氛中接受考试,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是分项考试,教和学的透明度都比较高,成绩是什么?问题在哪里?一目了然,有利于查漏补缺、改进教学。五是分项考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获得不同程度成功的机会,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满意的成绩,这就淡化了学生间的横向比较和竞争,引导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使学生看到提高、看到进步、看到希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好上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取消期中考试,淡化期末考试,为保证教学质量,及时调控教学,应该“当堂清”和“单元清”,加强平时考查。一是随堂测试,不计成绩。二是单元测试,不评等级,只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试题,如果学生做错,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做,直到弄懂做对为止,教师要留有过关情况记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合格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单向抽测,试卷不向学生反馈,由教导处管理,用于分析质量,调控教学。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对文化课考试的同时,我们还应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学生共同评价,结果由教师用语言表述在操作评语中。

二、上好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以前,并不是不想开活动课,而在分数的压力下,每次考试之前校园里就没有了歌声、笑声、欢乐声,活动课就更谈不上了。取消百分制用等级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把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为活动课创造良好的时空条件。教师认真上好课程计划中的每节课,将内容按学科类、科技类、文体类等加以分组,让学生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各自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对提出换组的部分学生,在充分尊重其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由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帮助调组。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的发展情况并适当予以评价,各种活动组应双月进行一次汇报,年级每学期搞一次竞赛。每学期末,各活动组向家长做全面性的成果汇报,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表现自我的机会。学校统一印发学生特长活动成绩记录表,指导教师认真记录学生在比赛汇报、表演中所获得的等级,把特长爱好作为取消百分制之后,新的评价制度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情况,用写实的方法,反馈在学生的评价手册中。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和谐发展,特长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与此同时,还应及时引导学生把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迁移到学习中去。

三、满含师情写好评语,教会学生学习和做人

等级特长还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发展情况,如关心集体、礼貌行为等,只有用评语的形式来表述。过去的评语片面、生硬、呆板、刺激,所以学生不但不喜欢,反而形成一种心理负担,必须进行改革。改革评语的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二是充分体现全面育人的德育功能;三是突出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达到具体化、情感化、规范化。评语的内容要围绕学生的认知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两大方面的具体表现,全面评价并突出个性,覆盖面不可太单一、狭窄。

评语的模式是优点+鼓励。“优点”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学生感到自豪,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自己尚未认识到的。教师要发现肯定学生的优点直到他健康成长并养成习惯。“鼓励”是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用比较亲切的语气,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和教师希望其达到的程度的方式,如人称可由生硬的“该生”改为“你”,便体现了师生间的亲切感。评语的形式分四步:第一步,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给自己写出主要优点交给老师,这样可引导学生自己引导自己,提高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并为教师写评语提供第一手材料。第二步,小组评议,同学间互相找优点,不谈缺点,由小组长形成简单的文字交给老师,目的是在学生中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激励机制。第三步,征求意见,是班主任向各任课教师征集学生的有关情况,以求评价公正合理。第四步,综合评价,是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写评语。这样做,一方面可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另一方面可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

为了保证评语的高质量,教师必须做到四点:一是观察了解,认真记录。实践证明,每个学生都不是缺少闪光点,而是缺少发掘,只要教师全身心地爱学生,深入到学生中观察了解,就会欣赏发掘他的闪光点。“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在观察的同时,教师必须将反映学生个性特点的事例及时加以记录,这样,期末评语就可有凭有据,有血有肉。二是分析评语,重在引导,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之后,要就其优缺点进行认真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要分析学生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及如何引导学生发扬优点,纠正不足,然后用满含深情的评语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培养学生逐步地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康、学会审美等。三是及早动笔,不断充实。要求班主任教师从期中开始动笔,形成初稿,期末再根据学生自评、互评、其他教师提供的信息及继续观察初稿的情况,对初稿补充修改然后定稿。四是抓好“两读”,强化教育功能。每学期评语下发后要求学生在假期中读评语、写体会。新学期第一周,要求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评语谈感受。

改革后的评语“真”是生命,“爱”是核心,“美”是魅力。一则好的评语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是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的催化剂。我们要引导孩子在教师的评语中受到情的感染,爱的鼓励,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鼓励与期望中产生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起做人的自尊与自信。

考试评价改革的策略设计 第10篇

学习评价内容的设计及措施

改革小语考试评价策略,尝试采取“知能分块,考能为主,分项考能”的评价思路,主要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改革的重点是对语文能力考查的科学设计和操作,包括考查的细化项目和主要内容以及评价指标、细则的制定和落实。考查方法和形式的恰当选择,还有知能素质的综合统计和分析总结。实施的难点是能力考查中分项考评的操作,和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人力和一定的考查环境等。

具体内容设计:

1. 知能分块考评。

知能分块考评目的有四:一是注重考查语文综合素质;二是丰富考试形式和方法;三是转变教师、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四是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题设计要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分年级要求。分块分项考查权重比各有不同。知识考查主要采用笔试,能力题主要采用口试、笔试和学科活动赛相结合的形式。知能分块考评均采用“星级评价制”。评价星级是依据考评细则和指标先计分,再按指标定“星级”。知识评价最高级别为“四星级”,能力评价最高级别为“六星级”,语文学科综合素质最高级为“十星级”。

2. 能力块考查。

能力考查采取分项考查。

(1)“听”的考查。

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或老师口述,再让学生口答和笔答。

(2)“说”的考查。

它就是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先让学生观察体验某一情境,(包括口语交际情境)然后要求口头表达。形式可以有交际对话,想象编故事,选题演讲或主题小辩论会等。

(3)“朗读”的考查。

先让学生抽签选取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或教师指定一篇合适的课外阅读文章,再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演读。

(4)“语文实践活动”的考查。

如语文知识抢答赛、查字典比赛、赛诗会、故事大王赛、手抄报赛、小记者模拟采访赛、“主题征文”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报告评优、语文学习经验评优等。对于此项考查每学期对抽样学生至少举行一次具体考查,记入能力档案。

(5)“写”的考查。

指学生写字质量调查和书面作文考查。

能力分项细化考查需要精心设计,并确定恰当的评价细则和指标。

3. 组织考查。

(1)知能两块考查均要有计划、有系统地严格组织。在考查的时间安排上,可把能力放在平时考查,知识考查放在期末,也可根据不同年级段特点的有重点的对学生作适当调整。其间,作为语文课任教师一学期要保证阶段性的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知能素质的自行考查,并作出评价统计。这样能保证任课教师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改进学科教学。

(2)学校对学生的语文学科的综合考评,可以结合家长的评价、学生自评、任课教师考评来进行,并建好学生素质档案,评价结果作为任课教师业务考评的主要依据。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考试评价 改革方式 教学水平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3-02

从整体上来讲,现行的考试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与推动高校教育和课程改革进程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问题是:教师过分强调在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考试内容主要围绕课本知识,评价内容过度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笔试成绩占很大比重,并没有契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因此,改革我校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成为了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考试方法改革的基础做法

1.不断更新考试理念

考试时高校教育重要的有机环节之一,中国的考试自古代就开始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到今,考试与教育一直是分不开的。而目前的高校的考试基本是在学生没有升学压力的基础下对学生的一定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与优差划分。高校的考试成绩影响的是学生毕业情况,因此,考试分数是学生全部评价的结论,在这种考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看中自己的考试分数,过多地追求分数,不在乎分数背后的知识。这种想法直接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为了推动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的进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观念出发,不断更新考试理念,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需要认识到考试知识自身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是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更新考试观念是一切改革措施的出发点,教师从观念出发可以及时找准改革方向,事半功倍。

2.创新考试方法

要想充分发挥高校考试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考试的目的,合理反映教学质量,就必须有科学的考试评价方式。纵观大部分的高校考试方法都是采用了应试教育传统的方法。这种传统考试方法题型单一、答案讲话、形式单一,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现有学习情况,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

高校所需要的考试方法不但要考察到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还要能够检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要能显示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兴趣和习惯等。所以,为了达到上述的要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考试方法,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定项考察。如: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辩论的考试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可以试验操作,小制作竞赛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常识性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可以闭卷的形式进行……

3.丰富考试内容

高校考试的改革除了要从观念出发,创新考试方法之外还需要丰富考试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科考试内容还停留在“了解,掌握,记忆”的三个认识层面上。学生在阅读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进行记忆。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还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再理解的基础上举出适当的例子进行证明,或者不能用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之前复习笔记,考试之中默写笔记,考完之后卖笔记。”这种流水的学习习惯直接揭露了当前高校教育考试制度的成就、滞后。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改革考试内容,不能单纯从课本知识出发,还需要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从现阶段的考试内容中转化到终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上来。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的最佳目标。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具体方式

1.终结性评价

终结评价既可以选择“纸笔考试加表现性评价”也可以选择“表现性评价”。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选择终结性评价。而评价方式可以以闭卷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供开卷、闭开卷、闭卷+上机操作、闭卷+课堂演讲等不同评价方式。在文化基础课程考察上,终结性评价的比例需要占据60%;在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考察上,根据课程的实践技能环节的比重终结性评价需要占据40%到50%。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侧重评价学生的日常表现过程和学习过程,具体的形式可以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锻炼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当然,在文化基础课程考察过程中,形成性评价需要占据40%的比重,在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考察过程中,形成性评价需要占据50%到60%。

总而言之,我校的考试评价方法改革道路任重道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者教学的具体方向,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只要做好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工作,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带动高校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工作,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所有的教职工都有责任监督此项改革工作的进程,共同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德成.减负背景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4.

[2] 党春红.改革数学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2.

[3] 韦华,姜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点及学生取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5.

[4] 赵顺延.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搭建学生成长桥梁[J].新课程导学,2015,4.

上一篇:新年生产计划书下一篇: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